劳动保护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保护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福建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以下统称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省境内所有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女职工。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指企业包括: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侨资、台资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联户企业,城市街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所指女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以及计划外聘用工。
第五条 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在招收职工时,对男女必须一视同仁,不得随意提高标准或无理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六条 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女职工,在怀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其劳动合同。
第七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八条 从事高空、低温、冷水、野外流动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应调整安排其他劳动或给予公假一天。
第九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根据医疗保健部门的证明,调整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第十条 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下同)的女职工,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对从事连续工作工种的,在劳动时间内每天应安排四十至六十分钟的休息,并不扣减出勤时间。
第十一条 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确有实际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批准,可以请产前假。
第十二条 怀孕的女职工,根据卫生部门产期保健规定,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按公假处理。
第十三条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第十四条 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根据医疗保健部门的意见,分别下列情况给予产假:
怀孕三个月以内流产的,给予产假十五至三十天;
怀孕三个月以上七个月以内流产的,给予产假四十二天。
第十五条 女职工哺育婴儿期间,其所在单位应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第十六条 女职工哺育婴儿期间,确有实际困难,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批准,可请哺乳假至婴儿一周岁止。
第十七条 女职工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第十八条 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保健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
第十九条 女职工在产假期间基本工资、物价补贴照发。
产前假、哺乳假期间按本人基本工资的60%~80%发给,物价补贴照发,并应计算工龄。
女职工产假期满,因病仍不能工作的,经过医疗保健部门证明后,其继续休息期间的待遇,按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 女职工经本单位的医疗保健机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患有更年期综合症的,应给予照顾,酌情安排适宜的劳动。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每两年应对女职工进行一次妇女科病普查,其费用由所在单位负担,普查时间按公假处理。对患有妇科病者,应组织治疗,其治疗费用按现行劳动保险医疗待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自办或者联办的形式,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并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
最大班女职工达一百人的单位,应设置女工卫生室和孕妇休息室等妇幼保健设施。
最大班女职工不满一百人的单位,可设置简易的温水箱及冲洗器。
各单位所建的妇幼保健设施,应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并有专人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制度,严格管理,保证国务院的规定和本实施细则的实行。
各单位在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时,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实行同时设计、审查,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都应确定负责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人员,依据国家和本省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管理。
第二十五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在三十日内必须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实施细则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者,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本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实行国家监察,对违反本实施细则的单位,给予五百元至二千元的经济处罚,处罚办法按省政府闽政[1984]28号《福建省劳动安全监察暂行规定》执行。
各级卫生部门、工会和妇联组织有权对本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八条 女职工违反《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按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执行,其劳动保护不适用本实施细则。
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其产假奖励办法按《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执行。
第二十九条 女职工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的范围,按劳动部颁布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第三、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按国家标准GB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计算方法确定。
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高空作业系指在距离基准面二米以上(含二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二)低温作业系指常年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的作业。
(三)冷水作业系指常年在冷水里进行的作业。
(四)夜班劳动系指在从二十二时之后至凌晨上班的劳动。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福建省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女职工劳动保护追求合法权益的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第十二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斥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篇2
这次到翔安去政府实习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尽管当中有过抱怨和畏缩,但无损我对翔安的好感。第一次,它让我想要停留。在这里,每日每日地伴着欢声笑语,连脚步也是轻快的。事实上,这里很简陋,日子也很平淡,却是一个能轻易让人遗忘世界,丢掉烦恼的地方。这里有单纯的快乐。
当然,在这为期三周上午实习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待人接物要真诚热情,要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积极迎接新事物,尝试随时随地把自己融入集体……面队社会,我们代表的就是学校、学院、系,代表的是新一代大学生的面貌,我们很在乎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因此,我们竭尽所能去尽快适应工作和环境,希望能全面展现我们的能力。
实习就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基础。通过努力在劳动监察队的实习,我懂得它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劳动纠纷中的工资纠纷以及监督用人单位是否按规章制度运作;它的主要目的是实行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国家保护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举措。由此,我还认识到普法的重要性,了解到当前公民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现状。虽然国家力行保护弱势群体,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
(1)劳动关系不规范。用工秩序混乱,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劳者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已签定的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如:一些从事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的用人单位私下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2)劳动权益受到侵害。表现在:一、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农民工大都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二、拖欠甚至拒绝给付工资。三、休息休假日权利没有落实。不少用人单位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让农民工休息。四、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导致农民工职业发病率较高。
(3)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大部分用人单位没有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得到保证。
(4)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主要表现在:一、社会歧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仅是对民工身份与职业分离的形象描述,也包含了许多特定的含义,是一种歧视性称谓。二、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体制使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能够进入也需要交纳高额借读费。
建议:
(1)完善权益保护的政策机制。一、尽快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二、加强对劳工合同的管理。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搞好两个培训:一、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结合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工维权的教育。
(3)转变城市主题的管理理念:改变农民工实行经济接纳和社会拒入的态度。城市管理部门要实行积极的农民工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多增加一些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增收其他费用,确保民工子女正常上学。 《实习报告网》- WWW.READER8.CN
篇3
关键词:倾斜保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
倾斜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该原则源于制定法规范。《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第一条都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倾斜保护原则作为劳动法制度构建基础,彰显了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为人们理解和适用劳动法律规范提供了价值指引。
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和公平平等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二是在一般劳动者与特殊劳动者之间,倾斜保护特殊劳动者的权益。如妇女、未成年劳动者以及残疾人劳动者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享有的保障要优于一般劳动者。
我国《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表明劳动合同在形式上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然而,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实质上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劳动合同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民法上的抽象平等主体在此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针对司法实践中对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劳动合同不是普通的民事合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必须体现出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原则和目的。劳动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除了受雇工作外并无他途工作和谋生,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而用人单位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强大的资本。劳动者在订立合同时其实并没有多少自由,为了获得宝贵的就业机会,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哪怕是极为苛刻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合同条款,往往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在我国目前典型的例子就是用人单位在合同中要求劳动者在合同期满前辞职须支付高昂的违约金。 因此劳动法独立于民法,劳动合同在劳动法范畴内也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劳动合同尽管也是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签订,也体现为一种合意,但与一般民事合同已有很大区别。为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给予必要的法律保护,国家对劳动关系进行了很强的干预,相对于民事合同来说,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内容作了很多强制性规定,同时劳动合同还受集体合同的限制,劳动合同已不能简单地适用合同自由原则。劳动合同的这些特点,使劳动合同独立于民事合同,置于劳动法的范畴。而由于劳动法在性质上可以归属于社会法,因此劳动法也具有了社会性品格,其法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体现社会大众的利益,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劳动合同看作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私的合同”,它有相当多的内容已经超越了意思自治的范畴。
总之,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应定位为劳动法范畴,劳动合同应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法理。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法理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倾斜保护劳动者,故而,劳动合同必须体现出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原则和目的。在劳动合同解除中发生关于经济补偿金、违约金和赔偿金的争议这一问题上,也就必须按照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和目的来进行立法和司法。应当说,我国《劳动法》和相关法规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经济补偿金、违约金和赔偿金的规定虽还很不完善,但也有不少倾斜保护劳动者的规定。而考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经济补偿金、违约金和赔偿金的规定,可以看到,在维护双方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其规定着重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倾斜保护原则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到劳动法的基本制度之中,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具体体现为:
(1)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对依法成立的合同,当事人双方必须遵循契约必守原则,实际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不得随意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解除合同。在合同法中,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合同对于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力是对等的。而在《劳动合同法》中,在劳动合同的解除方面,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劳动合同对于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并不对等:对用人单位而言,其解除劳动合同受到严格的限制,如《劳动合同法》第41条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用人单位适用该规定进行裁员,必须符合裁员前提、人数、工会参与、裁减方案审批等数个实体和程序要件。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合同法》第37规定,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单方限制用人单位的解除权是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于劳动者的解雇保护。
此外,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还较为明显地体现在法律责任的规定方面:《劳动合同法》第七章法律责任部分共包括16个法律条文,其中除了第95条是关于劳动者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第90条是关于劳动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外,其余14个条文全部是关于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2)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
劳动基准法为政府对劳动条件干预、介入之法,其当事人一方为国家,另一方则为雇主。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国家的干预和介入,通过法律规范倾斜保护劳动者来设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意思自治的界限。“劳动保护法原则上是不可自行改变的。”[2]劳动基准法定是指国家对工资、工时以及休息休假等劳动条件的基准以法律强制规定,其通常包括最低工资制度、最高工时等基准。
(3)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劳动者权益救济的保障,具体体现为;一是劳动争议仲裁免费制度。对于弱势的劳动者而言,救济成本往往是导致其权益救济不利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就包括仲裁费用。二是举证责任倒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 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三是有限的一裁终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7、48条规定:对于小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劳动争议案件以及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终局。但是,劳动者对该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之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实际上,对上述特定案件限制用人单位的诉讼权利,避免了用人单位滥用诉讼权利而妨碍劳动者的权利救济的实现。
总之,倾斜保护原则作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平衡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劳动立法以及修订过程中更完整的加以贯彻,充分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 劳动法 劳动关系 建议
The labor prot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take part-time
ZHOU Zhou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take part-time job are treated invidiously.Then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explain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labor prote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take part-time job.Lastly give it some advice.
Keyword:College students who take part-time jobLabor lawLabor relationsAdvice
大学里,有很多大学生都会出外寻找一些兼职工作,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或是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而在这过程中,社会的现实却让他们往往扮演着一个“廉价劳动力”的角色,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往往得不到合理的报酬。大多用人单位都只向兼职大学生支付较低的报酬,有的甚至拖欠工资。兼职大学生们的权益没有得到相应的有效保护,而如何正确把握保护的尺度也是一个难题,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才能逐步解决问题。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现今,多数大学生在兼职时,用人单位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认为兼职大学生与他们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劳动关系,使得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而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又是否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保护,一直受到争议。依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以下简称《意见》)中,第12条写到: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大多用人单位正是曲解了这条规定的真正含义,才使得兼职大学生们一直游离在劳动保护的边缘。
二、大学生兼职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条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这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特别规定。显然,非全日制用工不能完全涵盖大学生兼职繁多种类。当下,大学生兼职的工作时间往往是不确定的,带有很强的即时性与波动性,从两三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不等,并且大学生兼职的工作周期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所定的。因此,用人单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很容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误导。这也极容易给一些用人单位造成暗示:大学生兼职无法可依。因此,当今的兼职大学生(以我周围有过兼职经验的同学的真实经验为例)他们在兼职过程中所得到的回报都是极低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是不成正比的,通过下表阐明。
通过上面的两个表(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兼职时所得到的回报是很低的。依据2008年8月湖北省政府发出的《通知》规定:武汉市中心城区工作的钟点工,小时工资不得低于7元。而武汉中心城区包括武汉市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大学生几乎都在这些地区兼职,可他们的报酬却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还低,可见兼职的大学生们仍然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
三、对《意见》的正确理解
大多用人单位不与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此支付他们较低的报酬。当学生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相关利益时,大多用人单位则会拒绝这种要求。而他们拒绝的依据是,《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12条写到: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要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利益,就必须正确理解《意见》的真正内涵。《意见》是国家在1995年颁布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法律需求了。“勤工俭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国家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取劳动报酬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兼职不仅仅是去参加实践活动,更主要的是通过打工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①。在《意见》中,“不视为就业”并不等同于学生与用人单位“未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人们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很明显“就业”和劳动关系不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法律关系观念,劳动就业一定有劳动关系存在,但劳动关系存在未必就是“就业”。这是因为,只要公民从事了劳动活动就存在一个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只不过有时这个劳动活动是发生在某种环境和条件下,如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兼职劳动等。因此,“不视为就业”不等于没有劳动关系存在。有些用人单位更错误地把“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理解为学生不是“非全日制”劳动者。这是对《意见》的一种片面理解,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四、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
关系
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可以根据它的几个特点来判断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着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
1.依附性
即雇员对雇主的依附和雇员对劳动组织的隶属。现在大学生从事的兼职工作种类繁多,例如:商场里的导购员、餐厅的服务员、传单发放者等。而在他们工作时,虽然大多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他们仍然服从组织的管理与安排,按时上下班,从事规定的各种工作。
2.合法性
其主体必须具有合法资格,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劳动者,其客体必须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劳动。而对于这一点,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具备劳动者的合法资格,即指达到法定年龄18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3.职业性
即职业性生产劳动,有稳定性、技能性特征,以及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如担任公务员、服兵役等不属于劳动就业,而在校大学生所从事的一般工作并不在此列,并且大学生的一些兼职工作如礼仪、翻译等需要很强的技能性。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兼职是否成立劳动关系不能仅仅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一概而论。他们在从事具体工作时的角色就是普通的劳动者并非在校大学生,应该严格地就事论事。如果过分强调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往往会造成实践中一些企业的投机取巧,故意挖掘法律的空白,损害兼职大学生的权益,这无疑是对大学生以学生身份参加工作的一种歧视。
4.有偿性
即围绕劳动报酬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兼职大学生付出劳动,用人单位就该给予报酬。大学生的有偿性劳动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保护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建议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常常扮演“被剥削”的角色,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大学生兼职在客观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一定的社会价值,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家长在经济上的负担,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所以这种现象仍可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发展。然而,大学生兼职的健康、有序发展是需要国家通过一定法律形式的干预、调控予以保障。但是,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大学生的本职还是学生,一旦将大学生纳入进来之后,会涉及很多问题,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这些问题是否都要适用于此《劳动法》,如果全套适用之后,他是否还是学生主体的身份呢?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立法还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之前,将学生纳入进来是不合适的,而且立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②。但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条建议切实保护大学生在兼职时的利益。
1.让兼职者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在学校或行政部门设立受理包括大学生兼职在内的以兼职工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法律咨询机构。
2.拟定保护大学生兼职的相关规范
在遵循我国劳动法原则及充分考虑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的协调性的前提下,针对大学生兼职做出一些补充性的具体规范。如最长劳动时间、最低工资标准等的规定。
3.依靠相关机构以及借鉴成功例子
教育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负担,规范学生兼职的市场。另外,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做法,例如:英国的一些高校就成立了大学生兼职协会,以维护大学生在兼职期间工作环境、收入等方面的权益。在我国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从事的工作没有完整、明确的规范,像一些特别繁重劳累的体力工作、有毒有害的工作等。如果兼职大学生从事大量此类工作的话,他们的健康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业,甚至前途。那样的话,大学生们可就得不偿失了。在当今社会下,大学生正当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固然没错,且应当予以鼓励和保护。现今大学生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从法律上进行明确规范,是势在必行的。
注释
①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
题探讨.中国劳动,2007(6).
②韦健男.《劳动法》的门槛:大学生你是否准入.法
律经纬,2008(4).
参考文献:
[1]陈丽莉.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关系性质辨析.决策
和信息,2008,(4).
[2]曾宪义,王利明.劳动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李炳亮.大学生兼职现象初探.佛山科学技术学
院学报,2000,(3).
[4]陈立.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
学报,2005,(2).
[5]董保华.劳动法论(第一版).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社,1999.
[6]房绍坤,郭明瑞.劳动法案例教程.第一版.北
篇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13-0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问题之一。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几经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到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变革后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引起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然而这些制度变革和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前景还不能完全适应,使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就业权利被侵害和缺乏法律救济的情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法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的角度,试图在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技术优势,经过大学期间的系统学习,对新技术的掌握和新知识的应用上具有较大优势;年龄优势,高校毕业生正值劳动能力的旺盛时期,精力和适应能力在整个就业队伍中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劣势也十分明显,比如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试分析如下:
(一)就业权益得不到保障
1、信息量不足,知情权受损。最大限度的获取就业信息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步,这些信息包括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指导措施、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意向就业单位的真实情况等。要获取这些信息,单靠社会经历缺乏的高校毕业生自己是不可能现实的,这种信息获取和知情权保障机制缺失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接受就业指导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可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前期,受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毕业生的一项重要权益。但目前的大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专业,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推荐用人单位上,对单位的真实信息和发展前景缺乏了解,此外对国家的就业导向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贯彻也不全面。
3、公平竞业,平等择业权得不到保障。平等的就业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在《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中对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的就业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但在就业过程中,这种劳动平等权常受到侵害。
(二)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
我国《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由此可见,我过劳动关系的确认是以书面劳动合同为要件,这使得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择业就业中,以试用为名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与其签订短期的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中包含诸多“霸王条款”来规避雇佣者应承担的责任,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和隐性就业”的现象。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因为劳动合同的签订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保护,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因缺少法定的有效要件,致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劳动法》的保护。
(三)法律救济问题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权益受到损害寻求法律上的救济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劳动争议受案条件要求严格。我国当前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均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已经签订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或建立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为基本前提。但在众多纠纷类型中,缺乏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而导致就业者的权益受损是主要的劳动侵权类型;2、救济程序效率低、诉讼成本高。劳动争议案件须经过一裁两审,整个审理期限较长,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力的保障。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长期陷于纠纷的调解和诉讼中具有不经济和不现实性;3、法律监督不到位。
二、我国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的立法分析
我国有关就业保障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之中。
(一)《宪法》中明确规定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权是国家公法请求权意义上分享的权利,其意义在于对已有的公共能力进行公证分配。这就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宏观调控,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等。但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只是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条款。
(二)《劳动法》第二章对促进就业部分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如鼓励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禁止各种歧视行为和对特殊群体的就业保护等。但在此法对侵犯就业权的惩罚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也未考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特殊性,而是把其作为一般劳动者对待。
(三)《就业促进法》与《劳动法》相比,除了对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利作了更详细的规定外,还构建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援助制度,然而这部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它规定了受歧视者可向法院提讼,却未专门规定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也未把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就业群体,未对其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保护和立法设计。
(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虽然针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特点规定了就业指导、就业权保障和就业服务,但这部规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对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并没有法律约束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的法律完善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建立和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可依”是现代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也是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的基础。从上文对我国目前立法现状的分析情况可见,有必要尽快制定《平等就业法》《劳动社会保险法》等具体的劳动就业法律,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劳动法》、《就业保护法》,以构建完备的保护大学生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体系。例如,在《就业保护法》中把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来对待,根据其就业特点,规定特殊的法律保护。
2、明确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的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的约束,法律条文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在保障就业权问题上,必须制定对用人单位有震慑力的法律惩罚制度,明确用人单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经济惩罚和行政处罚的力度。如:《劳动法》第100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应规定为“应当加收滞纳金”等。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保护的执法力度
1、应设立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的专门机构。根据大学生就业区间是从在校期和毕业后两个时间段组成的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保护的机构也应有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组成。这样的机构既可以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政策,在大学生毕业前就对其的就业选择进行指导和服务,当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权利受到侵害时,又可以代表大学生维护其合法利益。大多数就业法制较健全的国家都采用了这种设立专门受理大学生劳动就业争议的专门执法机构,在诉前对侵害就业权案件进行调查、协商、调解和处理。
2、建立严格的制约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监管职能。较强执法者责任,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对有法不依,区别执法的执法责任人规定强有力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对执法中的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此外加强和定期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纠正各种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救济机制
1、应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将预防就业争议作为重要的职责之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侵权行为的预防。鉴于大学生就业时具有受教育者和求职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在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高校应当参加到基层调解组织中,既有利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维护,又有利于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
2、完善大学生就业争议的行政救济制度。扩大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将大学生在就业中应享有的权益纳入劳动争议的范围,以此来增强对大学生就业中各项合法权益的保护。另外,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应建立法律援助和免费仲裁机制。一方面减轻大学生申请仲裁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通过仲裁程序解决劳动争议,消除就业矛盾,以更有效的保障其合法权益。
3、完善大学生就业争议的司法救济制度。司法救济是当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受到侵害后的最后一道有效的救济保障,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争议的司法救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经济补偿 法律制度
一、经济补偿金的定义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特定情形下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的一次性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包括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时的经济补偿金、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等等。本文所说的经济补偿金专指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时的企业支付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
二、经济补偿金的意义
经济补偿金是倾向保护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权益而设立的政策性法规,经济补偿是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过程中的补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解决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能有效减轻缓解失业者的焦虑情绪,解决其再次择业期间的生活困难和经济保障,维护失业者享受的基本权益,具有明显的失业者经济补偿性和维护社会稳定性。它不同于经济赔偿,不是一种惩罚手段。
三、经济补偿金的范围
《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的范围和条件进行拓展,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增加到七项,例如在正常的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也需要支付经济补偿,对于不是因职工过失而造成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取消了12个月封顶的限制等。
通过逆向思维方式对需要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进行分析,《劳动合同法》法条整理以下四种情形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第一,员工因个人原因主动辞职以及主动要求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因员工严重违法违纪等行为被企业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员工在劳动法上主体资格消灭的,例如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自然死亡的、宣告死亡或者失踪的。《劳动合同法》第46条关于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情形有明确规定,并没有规定因为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且享受基本养老保险而导致的劳动合同终止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说明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法律依据不足,缺乏法律支持。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将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作为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表明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一般是要退出劳动领域,不再视为属于劳动者法律规定的劳动者。
第四,劳动合同到期后企业不降低现有待遇续签而员工拒绝的。《劳动合同法》第46条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从两个方面理解:①劳动者本人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用人单位同意续签但续签合同条件差或者不利用劳动者,造成劳动者不愿意续签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用人单位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②用人单位不愿意续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用人单位不同意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希望续订或者不愿意续订,用人单位都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即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总结为除了“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以外,主观上就不会有续订劳动合同之意。在这个法律基础上只要因为用人单位不愿意“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不能续订劳动合同的,即使表面上看是劳动者不愿意续订劳动合同,实质上也是由于用人单位造成劳动合同不能续订的结果,用人单位就要应承担支付经济补偿的后果,可见该规定与向劳动者倾斜保护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
四、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第一,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一般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不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公式为: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职工月工资。
第二,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高收入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按照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支付,支付年限不超过12年。公式为: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12)×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
第三,劳动者在合同终止前12个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作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公式为: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经济补偿金月工资计算。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中,部分企业在支付经济补偿金仅依据员工工资项目的基本工资计算前12个月员工的平均工资,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的收入包括单位支付给职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福利费、困难补助、劳动保护费用、以及其他未列入工资的各种劳动报酬和其他劳动收入,如科授课费、稿费、科技创新奖励、先进奖励等。
五、经济补偿金的应用管理
在企业离职管理中劳动合同解除风险较高,发生概率较低,解除性补偿金属于偶然成本。而利用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合同风险低,企业采用率较高,而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成为企业的经常性成本,需要予以相应管理。
第一,执行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规定,杜绝少算和多算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计算,如果降低经济补偿金标准面临的是按照应付经济补偿金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造成企业利益损失。同样多算的也是企业利益的损失。
第二,财务管理中考虑经济补偿金因素。合同到期终止经济补偿金虽然增加解除劳动合同的成本,但是不需要其他理由,发生劳动争议风险会极大的降低,是解除劳动合同的首要之选。对于企业年内人员流动率水平分析,测算可能产生的经济补偿金列入年度财务预算。
参考文献
[1]王清林.劳动争议裁诉标准与规范[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
篇7
改革开放后,中国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计划体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即在资本、技术密集部门继续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而在劳动密集部门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开放部门的主要责任是为进口替代部门引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提供外汇。因此,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出口创汇。
围绕“出口创汇”这一核心目标,中国的开放战略主要在两条主线上展开,一是吸收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二是鼓励本土企业扩大出口。在第一条主线上,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经济区、完善基础设施、对外资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对外资项目进行筛选,鼓励出口导向型的项目。一方面对外资项目提出绩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汇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出口型企业(出口超过其产值70%)在所得税方面给予再减半的优惠。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加工贸易政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际,正值日本和东亚新兴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对外寻求低成本生产加工地之时。这些投资项目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从母国或其他经济体进口,其产品需要出口。适应这些外资项目这一特点,是中国能否抓住东亚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的关键。一方面,中国的进口替代部门仍需高关税及非产品税壁垒的保护;另一方面,高关税等贸易壁垒又会阻碍出口导向型的外资项目进入中国。如何才能既保护进口替代部门,又使出口导向的外资项目在华低成本运作呢?为此,中国政府实行了加工贸易政策,即企业用于加工复出口的进口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1994年之前主要是产品税,之后是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一政策消除了中国的高关税与增值税对使用进口料件的阻碍。随着加工贸易在国内产业增值链条的不断延伸,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不断改进监管,在通关程序、跨关区结转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贸易在全国范围内发展。
加工贸易对于我国成为吸收外资大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8000亿美元。但来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活动具有特点,世界上跨境投资中,2/3在服务领域,而中国吸收的外资中,71%在制造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对外资企业内销存在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制造业的外资主要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加工贸易出口中,超过8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政策对于吸引外商投资在华开展出动的重要性。换言之,如果没有加工贸易政策,中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吸收外资的局面。
中国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缺乏国际销售渠道,因此出口竞争力普遍不强,成为制约其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实行加工贸易政策,我国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设备、销售渠道、品牌等优势与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使我国迅速成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加工贸易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新道路。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钱纳里的“双缺口”理论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两大因素,一是资金缺口,二是外汇缺口。而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可以引进外资,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大大增强了我国出口创汇能力。在过去的30年中,一般贸易长期是逆差,只是近年来才出现顺差。加工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而且顺差持续扩大,为我国引进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先进设备与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外汇。今天,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8万亿美元,雄居全球第一,加工贸易功不可没。此外,加工贸易在引进新产品、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沿海地区之所以脱颖而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
由此不难发现,加工贸易是过去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对外开放战略的成功实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观点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粗略整理,至少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观点,本部分将对这些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观点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将加工贸易转变为一般贸易。
这一种观点的理由是:第一,加工贸易出口额包含了进口额,夸大了我国的加工对外贸易额。第二,加工贸易加剧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是由东亚几个经济体转移过来的产业下游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其投资源地进口上游料件,加工后向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形成了“三角贸易”。我们对东亚主要经济体形成巨额逆差,又对欧美主要国家形成巨额顺差,我们是美国、欧盟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这种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恶化了我国的外经贸环境。第三,加工贸易是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导致的双边贸易不平衡,确实会加剧贸易摩擦,但认为加工贸易是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这个判断未必准确。从1995年开始,中国是被全世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是被反倾销调查的产品里面,90%以上是一般贸易,只有很少的案例是加工贸易。第四,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创汇少。我国的加工贸易处在全球分工的低端,增值率低,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创汇并不少。前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创汇主要就是来源于加工贸易,因为加工贸易有增值,所以有顺差。一般贸易多年都是逆差,个别年份有顺差。第五,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很低,所以要转成一般贸易。实际情况是,中国90%左右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是加工贸易方式,如果拿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和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的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均高于一般贸易。所以把加工贸易转型为一般贸易,绝对是解决不了所谓加工贸易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第六,加工贸易承接了外国“两高一资”的产业。当时为了吸收外资,确实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的项目,但是,加工贸易在环境保护、环境标准、能耗标准、技术水平上,均高于一般贸易,或者换句话说,把加工贸易转成一般贸易解决不了所谓的“两高一资”的问题。最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劳工问题、工作超时、社保不足、工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地保护,等等,这些问题在某些加工贸易企业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说把它转型为一般贸易就解决了。因此,把加工贸易转型为一般贸易,很多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观点二:加工贸易要实现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
这一观点是看到了沿海地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大大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希望通过实现加工贸易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这一观点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加工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局部地区,带来了一些土地、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通过梯度转移可能缓解过度集中的问题。第二,加工贸易这种过度集中,带来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大量的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进入了沿海地区,带来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的加工贸易活动存在对外转移的压力,与其转到越南等其他国家,不如政府加以引导,转移到内陆地区。因此,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确定了中西部31个市、区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但是,必须看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难以成为主流。第一,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性,布局上靠近港口是其内在要求,除了像芯片等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较低的商品,我国陆路运输成本高,大多难以向内陆地区转移。第二,内陆地区虽然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有优势,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产业链方面配套能力差、管理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低,据一项调查,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内地与沿海几乎没有差异。第三,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往往对制造业所用土地有补贴,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财力较强,可能比内陆地区提供更多的补贴,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在内陆地区的土地成本未必比在沿海更低。第四,加工贸易对管理效率有越来越强的要求,内陆地区由于开放晚,管理的水平、管理的意识、管理的效率,通关便利化程度通常与沿海地区都有差距。第五,加工贸易所在的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加工贸易搬离本地。第六,沿海地区本身发展不平衡,如广东的东西两翼地区、江苏的北部地区都与其核心区存在明显的发展落差,省级政府极力推动加工贸易省内转移,也会阻止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的转移。因此,总体而言,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难以成为主流,内陆地区不必也不可能重复沿海地区开放与发展的道路,应该因地制宜另谋开放发展之路。退而言之,即便加工贸易实现了梯度转移,也不能说就实现了转型升级。
观点三:加工贸易从“放养”转变为“圈养”。
这就是说把加工贸易逐渐地引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这一观点一度很有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加工贸易都在海关特殊区里面。加工贸易跨关区的结转被认为是飞料走私的一个重要原因。怎么才能看住它呢?就是要把“放养”变成“圈养”,因此批准建立了多个出口加工区。但是,这个观点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发达国家关税很低,很多企业无需加工贸易政策,因此,只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加工贸易政策,无碍他们利用全球分工带来的机遇。而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既要保留高关税,保护进口替代部门,又要参加全球产业价值链,必须大范围实行加工贸易政策,否则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分工带来的机遇。其次,加工贸易并非走私原因。走私是因为高关税带来的巨大利益。从海关查处走私的结果看,利用加工贸易方式的走私犯罪金额与其他方式大体相当,但考虑到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走私有案底可查,因此,可以推断,利用加工贸易走私并不是走私的主要渠道。再次,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巨大,不可能全部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关键还在于通过监管理念、监管体系和技术创新、加强部门间的配合等,提高监管的效率,而不是主要依靠“圈养”。最后,随着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既要出口,又要兼顾国内市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不适应这种企业的要求。因此,不可能把加工贸易活动全部放到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即使在特殊监管区里,加工贸易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观点四: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从以外资为主到以本土企业为主。
目前,外资企业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左右。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外资企业具有漂移性。尤其最近这两年,由于我国沿海地区成本上升较快,一些企业提出要向越南等国转移,更加剧了加工贸易主体本土化的迫切性。其实,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具有漂移性。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其来源地绝大多数也是“本土企业”,但随着其本土成本的上升,都迁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因此,如果我国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外资企业会迁移,本土企业也同样会迁移到外国。关键是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这正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二,认为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不利于搞研发、搞品牌。加工贸易要从OEM到ODM和OBM,要搞研发、要发展自主品牌,这是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如果在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它的研发主导权不在本土企业,因此难以开展自主研发,更难以发展自主品牌。不过,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国条件适合,跨国公司是会将研发活动转移来的。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上千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据有关调查,在跨国公司未来的研发投资目的地中,中国高居榜首。另外,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相当高的比重是港资、台资中小企业,其在投资来源地已经只剩下营销与管理活动,其研发、生产等活动都已经转到内地,因此,如果这个企业要开展研发,一定会放在内地。总体而言,加工贸易主体的外资化特点,对加工贸易在华开展研发活动并形成知识产权,是有一定障碍,但不是致命的障碍。所以推动加工贸易搞ODM、OBM,即便是外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不一定非要把它转为内资。因此,把以外资为主转成以本土企业为主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这个观点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观点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从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
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国加工贸易起步时,主要是传统产品,后来越来越多的是IT企业过来了。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78%加工贸易出口已经是机电产品了,45.8%已经是高新技术产品了。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已经远高于美国(35%)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28.5%)。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早就成功了,不需要再转型升级了。实际上,如果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考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的企业,其产品虽然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在华从事的却多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活动。所以这个观点是似是而非的,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没有揭示出转型升级应有的含义。
上述五种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代表性观点,有一部分有合理内涵,但是又不完全准确。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
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必须将加工贸易放到国际生产分工新格局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之下加以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真正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IT技术革命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全球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深刻的变化之一,是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产业,其价值活动均可粗略地划分为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等)、劳动密集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如果一个产业的价值链在一国之内展开,由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可流动性,会导致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资本回报率和工资水平趋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反映的是人力资本构成的差异。因此,其价值曲线是一条很平缓的“U”型曲线(见图1)。
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跨国可移动性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不可跨国移动性,导致全球产业价值链与国内产业价值链的巨大差异。相形之下,全球产业价值链却是一条深凹的“U”型曲线,原因在于,劳动力跨境流动存在诸多的障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却可以自由流动,导致资本回报的平均化。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分工,通常劳动密集型的价值环节布局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环节的劳动生产率较低,附加价值也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则分布在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一条深凹的“U”型曲线。中国台湾企业家施振荣先生在分析IT产业价值链时将这条曲线称之为“微笑曲线”。发达经济体在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全球分工格局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变化,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分工,变成了价值环节间的分工。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主要的方向是要提升产业价值环节。
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开放战略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开放战略也必须随着国家发展战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我国的发展战略的目标,已经从以往速度优先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创新与效率驱动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开放战略也将从以往的“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转变为对内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则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以往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开放战略中,加工贸易居功甚伟。随着我国开放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工贸易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转型升级。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从根本上说,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为此:
第一,发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产业。我国是从最低端加工组装环节切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近年来增值率持续提高,2007年达到67%(见图2),但仍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向简单零部件、复杂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活动延伸,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土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合作,按照国际市场的品质要求与生产管理规范,推动本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从而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鼓励和支持研发,实现从OEM向ODM的转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ODM的毛利润率可以达到30%左右,远远高于OEM(10%左右)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其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从事简单加工组装的工人,其工资是普遍劳动密集型工人工资的几倍到几十倍,这将大大提升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
第三,向下游服务价值链的延伸。发展仓储、物流、配送,甚至可以到境外去控制销售渠道。绝大部分商品的出口离岸价和它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零售价有相当大的差别,有的都差好几倍,说明大量的价值是在服务环节里。我国在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目前只分享其服务增值的很小部分,向下游服务增值链的延伸,空间巨大。
第四,发展自主品牌。目前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很低,在加工贸易中比重更低。国际品牌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必须认识到,首先,国际品牌的基础是技术与质量,没有先进的技术与优良的质量作基础,这样的品牌必然只是昙花一现。其次,国际品牌毕竟是少数大公司才有能力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加工贸易企业都能够发展自主品牌的。
第五,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坚持节能减排,洁净生产,保护环境。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和土地资源不足问题。一方面,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充分发挥了劳动力比较优势,使我国有能力进口短缺的资源能源,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土地、环境是不可贸易的,加工贸易要坚持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同时也不应发展“两高一资”的产业活动。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要本着“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所谓“促”,就是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监管环境;所谓“控”,则是加强对低附加价值或“两高一资”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其准入门槛。
第一,对国产料件足额退税。对加工贸易所使用的国产料件给予足额退税,才能使国产料件与进口料件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如果不能足额退税,会导致种种扭曲,一是加工贸易企业可能转向使用进口料件,从而降低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二是导致国产料件的“境外一日游”现象。目前,由于退税不足额等原因,“境外一日游”现象日益严重,其金额已经超过我国进口第四大来源国,由此导致大量的无效物流成本,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建立保税物流园区后,部分“境外一日游”转变为经保税物流园区的“境内一日游”,但其对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应该尽快对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国产料件实现足额退税。我国一直对来料加工所用的国产料件不予出口退税,导致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远远低于进料加工贸易。未来也应该对来料加工贸易采购的国产料件给予足额退税。
第二,便利通关,简化跨关区结转的手续,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作用,提高监管效率。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对通关的便利性、时效性要求更高,因此,提高通过效率,尤其是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作用,对于吸引高端产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更新监管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用电子账册取代人工账册,加强金关系统、金税系统、金贸系统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无论对于提高海关特殊监管区还是跨关区结转的监管效率,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扶持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全球化进程中配置资源的主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无论是开展自主创新还是发展自主品牌,都需要以本土的跨国公司为载体。因此,有必要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相协调,针对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约束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善政策环境,集政府与企业之合力,加快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第四,保护知识产权。不少外资企业不愿将核心技术与产业活动转移到我国,或者不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配套合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其技术外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发展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目前,加工贸易提供了数千万个低附加价值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一大批低素质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源相配合。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一是要加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的劳动力队伍。二是要加强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培训资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持续提供合格的劳动者。
第六,切实加强劳动保护。以往,由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状况严重,加之劳动保护不力,加工贸易中的普通劳工的报酬是不完整,只够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成本。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改善,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保护大大加强。劳动成本的上升,短期内确实会给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从长期而言,也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只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握好劳动成本上升的节奏,加工贸易完全可以避免受到劳动成本过快上升的过大冲击。加强劳动保护的关键,是基层政府相关部门的劳动执法能否到位。
第七,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土地、资源、能源价格过低,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相关产品的过度出口。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尽快推进土地、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管制成为确定价格的基础力量,通过理顺价格,使加工贸易出口中土地、资源、能源成本完整化。
第八,限制和禁止“两高一资”产品。限制和禁止“两高一资”产品的加工贸易,符合科学发展观,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同时,凡是限制或禁止开展加工贸易的“两高一资”产品,也应限制或禁止通过其他贸易方式出口。
篇8
关键词:工业遗产;价值特征;评价方法
Abstract:industrial heritage value must reflect the value to the technology as the core, take the cultural value as the basis,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value of th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the item 3 twenty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value to do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value characteristic;evalu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5-66-(5)
1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1.1 价值综合评判
《下塔吉尔》中定义工业遗产为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但是,从历史、社会、技术、审美以及经济方面只评价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显然是不足的,根据国际有关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样是关系遗产价值大小的关键指标,因此,本文认为工业遗产的综合评价应该从遗产价值的代表性(含历史、技术、社会、审美、经济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方面进行。历史价值见证工业革命的历程,技术价值见证科学的进步,社会价值见证文明的进步,美学价值体现现代的审美观,经济价值不可低估。真实性用来判断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实,显然,假古董是不能当作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遗产的完整度意味着遗产价值的大小,但是,对完整性还得辩证地看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由于客观原因或是人为因素遭到破坏,这种不完整性、濒危性使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现存的遗产。
工业遗产凝聚的是工业时代经济、社会、技术诸多方面的信息,构成完整的工业遗产价值,不仅强调其在历史、技术、社会或审美方面的代表性价值,而且,还要注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濒危性。因此,工业遗产的价值要从这些方面综合全面地评价。
1.2 认定工业遗产本质特征
1.2.1 技术价值是本质特征
技术价值是工业化的核心,这也是工业遗产有别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的关键。因为工业时代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进步,技术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就应该是工业技术价值的真实体现,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判、保护标准和保护方式等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例如:钢铁厂的工业遗产应该包含炼铁炼钢轧钢等技术特点,生产枪炮的工厂应将制造枪炮的技术流程保留作为工业遗产,与生产技术越密切,价值就越高,诸如此类,这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技术价值主要是工艺生产技术,当然还包括为生产工艺提供空间的建筑技术,高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形式首先被工业生产应用,所以工业建筑技术的保护也是技术价值保护的重要内容。
1.2.2 工业文化价值是综合特征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承载体,工业文化价值内涵包含历史、审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含义,我们常常区分工业遗产历史、审美、社会各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都与文化相关,因此,综合表现为文化价值。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与实物见证,工业文化价值主要反映工业时代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工业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我们保护的基础。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工业遗产价值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在工业遗产的代表性中,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相对更重要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但这三者的比例相差并不大。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要的比例最低,且与前三项差距加大(图1),说明工业遗产价值主要为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在历史价值中,工业遗产见证近现代社会重大发展历程的历史价值更为重要。在技术价值中,以标志某项行业的开创为更为重要,在社会价值中,对地区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些特点与民用建筑偏重遗产历史远悠和建筑艺术具有很大不同。
综上所述,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其价值特征是以技术价值为本质,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兼顾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
2 价值评价方法
2.1 整体三层次评价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的递进调查评价,从“工业城市―典型企业―建筑遗产”三个层次进行评选工业遗产。首先整体评价城市的工业发展价值及特征,从城市工业发展史中,对城市的工业历史地位和工业发展特征进行评价,而不是从某个具体工业遗存的评价入手。工业城市的行业门类众多,每个城市工业化的特点不同,工业遗产必须是能代表城市工业的历史地位和特色。整体价值评价法从宏观到微观评价,将工业遗产确定在具体的建筑实体上。遴选出的工业遗产要能较好地代表城市工业发展的地位和特点。
其次调查和评选能代表城市工业水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资源型工业城市,采矿业、矿产加工业是城市工业的特点,应该着重在这类行业中调查评选工业遗产;依托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工业城市的码头区、港区、船厂是城市工业的代表,是有遗产分布的重点区域;冶金型工业城市的冶炼行业相关的工厂是调查和评选的重点对象。典型行业有众多工厂,要评选有代表性的工厂,对申报工厂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典型的工厂。
第三是建筑遗产评价。在典型的工厂中,占地数平方公里,不会将整个厂区都划为保护对象,而是对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遗存进行历史的、技术的、审美价值等指标进行评价,尤其是从工业技术和建筑技术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业历史建筑或建筑群作为工业建筑遗产。例如,在钢铁生产企业中,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主要工艺环节的主要设施设备是钢铁工业的典型特征物,因此,主要工艺的关键设施、设备和建筑物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对象。
在这三个步骤里,前两个步骤主要是从文献资料中发现线索,为评价工业遗产作铺垫,工业遗产是具体的实体,而不是某个厂名。所以,遗产评价主要还在第三步骤,对具体发现的工业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判。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工业遗产价值体系从代表性、真实性、完整性三个方面评价,再细化三个层次。代表性细化为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五个分项,真实性细化为生产技术和建筑历史的真实度两个分项,完整性细化为生产技术和建筑格局、结构完整度两个分项。代表性的五个价值分项对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不尽相同。对于生产设施设备的技术价值评价侧重于生产技术价值,对于建筑技术价值评价主要是建筑工程的技术,而非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性方面。
历史价值主要从年代是否悠久和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历史人物相关度两个子项去评判。时间久远的工业遗产具有稀缺性,赋予工业遗产珍贵的历史价值,是认识地方早期工业文明的历史纪念物,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实物载体,时间越久远历史价值相对较高;重大历史事件是指近现代史中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伟大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著名建筑师、工程师、劳模、科学家等。
技术价值从行业的开创性、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名优产品两个方面评价。在世界、全国或地区(城市)范围内标志某一工业门类中开创,或者某项技术、设施设备的应用在同行业中具有开创性,在历史上的名优产品是技术先进性的表现。特殊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如其濒临消亡,就具有稀缺性价值。
建筑的技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建筑和构造物设计、施工建设、机械设备的安装工程方面,应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使工业遗产在工程方面具有科学技术价值。如钢结构、薄壳结构、无粱楼盖等新型结构形式在工业建筑的应用,洁净车间、抗震技术、特殊材料和做法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
社会价值主要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以及企业文化、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工业化是乡村发展成城镇的直接动力,越大的工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越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越大,其社会价值相应也越大。企业文化是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劳动保护等方面,也包含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蕴含着务实创新、包容并蓄、励精图治、注重诚信等工业生产精神。
审美价值主要是对建筑遗产从建筑空间、造型、风格、装饰的艺术性和工业设施景观特征两个子项评价。工业建筑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发展的风格、特征,其形式、体量、色彩、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具有工程美学和工艺景观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感染力越突出的其价值越高。
经济价值主要从工业建设投资大小和所在区位发展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价值以及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潜力等方面评判。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工厂的区位价值高,再利用为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潜在经济价值最大。
真实性主要从工厂的历史格局、环境、遗存真实可靠度以及建筑、设施结构、构件的真实程度来判断,历史和技术信息越真实的价值越高;完整性从生产流程、格局、建筑保存完整程度和从建筑、设备的完整程度评价,兼顾规模大小,越完整和规模越大的价值越高。
遗产的珍稀性是特别的评价指标,因为不具有普遍性,不作为评价体系的固定指标。如果是早期工业发展的遗存,具有唯一代表性,即使其他指标方面比较逊色,也必须作为遗产进行保护。
2.3 建立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工业遗产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对工业遗产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评价内容,通过多方案比较、论证,建立评价指标层次框图。根据层次框图设计出个层级的问卷表格,对比较对象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归纳成工业遗产评价体系(图2)。这个体系作为工业遗产评价的参考依据,建议评审组从这些方面综合定性评判工业遗存的价值大小。
在实践中,如需要进一步用数值来确定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以便能给每项参评的工业遗存打个参考分值,定量反映遗产价值的大小,使价值评价更加直观明了。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后,得出了每个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为了方便理解和操作,统一按百分制,将权重值换算为百分值,得出个层次指标的分值。例如: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统计计算出权重值分别为7.75、8.25、6.25,反映出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的重要度大于完整性,换算为百分值为35%、37%、28%。其余的指标分值依此计算得出,从而建立了具有参考分值的评价指标参考表,如(表2)。从表中可以分析出工业遗产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权重高,反映人们对工业生产流程完整性的重视,对工业格局以及整体生产环境保护的重视。因此,整体保护工业建筑及环境非常重要。
二是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的经济价值权重高,反映工业遗产不是静止的保护,而是应该“输血式”地再利用,利用其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的特点,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
三是工业个性景观突出相对权重高,反映工业设施和建筑的工业景观独特价值,工业标志性景观对工业城市的景观特色塑造十分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专家评审组参考上表,对每个遗存进行评分,取专家评分的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在评出各个遗存的参考分值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所有得分排序,再综合考虑遗存的珍稀性,确定工业遗产登录名单。
评价体系参考表的指标分值具有主观行和不确定性,这是为定量评价工业遗存价值提供参考,避免每个专家评分相差过大。评价毕竟是主观认识行为,在实践操作中,每个评委会根据自己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给出得分,不一定完全按照给出的分值评判。评价表提示评委在评判中要注意综合评价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从而得出评价的核心内容,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全面和客观
3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践
3.1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综述
重庆工业遗产见证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它是城市的记忆。重庆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早,是中国西部地区近代最早兴起的工业城市。时期,又成为国统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建国后,经过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两次调整、“三线建设”和6个五年计划实施,成为轻重工业并举、产业门类齐全的中国战略大后方的综合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重庆工业的历程最为完整,经历了、抗战时期、建国初期和三线建设等连续的历史阶段,而沿海一些发达的工业城市欠缺了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从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史看,重庆工业的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完整写照,代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3.2 评价方法与实践
根据整体三层次评价方法,按照评价体系指标参考表,首先评价重庆工业发展史的特点。重庆历史上两次出于国防战略的需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造就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抗战工业和三线建设工业,具体表现为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冶金、加工、化工、造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和重工业是重庆工业的代表。重庆也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是重庆的特点,所以,行业的选择面应尽量广泛,既要有能源、船泊、仪表、金属加工、核工业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又要有纺织和食品业等轻工业,在这些主要行业中评价代表性企业。对企业申报和调查出的工业历史遗存,参照评价体系指标表,经重庆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了试评,探索了初步的做法和经验。根据专家打分的平均分,为该工业遗存的最后得分,根据所有工业遗存的最后得分排序,专家组合议确定重庆工业遗产建议名单。
经统计分析,重庆提出的工业遗产名录共涉及11个工业门类,60处工业遗产,重工业的有47处,轻工业的有13处,机械制造业的工业遗产有19处;主城区有36项,区县有24项;解放前创办的工业遗产有40处,三线建设时期创办的工业遗产有13处,解放前创办的工厂在三线建设时期基本上得到加强。从工业遗产分布特点分析,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工业遗产保存较完整,数量众多,不少企业仍在生产。轻工业以及早期民营企业的遗产大多数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所评选出的工业遗产基本反映了重庆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
[2] 左瑛.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工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J].建筑学报,2006,(4).
篇9
随着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日益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近年来建筑工程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建设工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因此,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施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绿色施工概念的阐述,结合具体案例、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等,分析了绿色施工在工程施工过程的具体应用,总结了绿色施工对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突发性、集中性和持续性影响,已经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和工程项目施工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已经形成广泛的主流意识。推进绿色施工,说到底,是施工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替国分忧,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积极应对措施, 是企业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和严酷的环境压力,自我加压,挑战历史和未来工程建设模式的一种施工活动。
1、绿色施工的内涵
1.1、绿色施工的概念与原则[1]
绿色施工的概念: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另外,对绿色施工也有这样的定义: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和能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
此外,绿色施工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施工组织体系和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的内涵大概包括如下四方面含义:
1.1.1、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
1.1.2、节约资源、降低消耗;
1.1.3、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
1.1.4、基于绿色理念,通过科技与管理进步的方法,对设计产品?(即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和完善的建议意见,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质量保证,促使实现建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绿色施工的原则: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施工企业应运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1.2、绿色施工总体框架[1]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
1.3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的差别
施工是指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承包企业,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配置一定资源,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图),为实现合同目标在工程现场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
施工活动的五个要素:a、对象:工程项目;b:资源配置:人、设备、材料等;c、方法:管理+技术——持续改进;d、验收:合格性产品;e、目标:不同时期工程施工的目标值设定不同。
绿色施工活动与一般施工一样,也具有五个相同要素,即:相同对象—工程项目;相同的资源配置—人、设备、材料等;
2、绿色施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2.1 、工程概况
如皋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大厦工程位于如皋市海阳北路人才公寓路西,建筑总面积为51074.6平方米,由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南通城市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地上15层(裙房3层),地下1层,总高度为62.7m。结构体系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砼管桩基础。
地下室东西长178.8m,南北宽93m,地下室层高5.4m,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6372平方米。本工程建筑场地地面较为平坦,场地标高平均为5.00m(黄海高程),相对标高为-1.50m,基坑开挖深度最低处标高为4.7m。
工程内容:土建、消防、水电安装、内务装饰、地源热泵、景观绿化、道路管网等。
质量目标:合格(确保南通市优质工程,争创江苏省优质“扬子杯”)。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江苏省文明工地。
2.2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与制度
2.2.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1)以项目经理和项目安全负责人为核心,在项目经理部建立符合IS014000标准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体系中各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的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2)将有关绿色施工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施工现场按照江苏省创建文明安全工地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文明安全施工管理。施工中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和消除因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2.2.2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1)每周召开一次“绿色施工”工程例会,总结前一段的绿色施工管理情况,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2)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管理检查制度。每周组织一次由各专业部门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负责人参加的联合检查,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出“问题通知单”,各专业部门在收到“问题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项目部有关部门应监督落实问题的解决情况。
(3)项目部成立场容清洁队,每天负责现场内外的清理、洒水、降尘、保洁、消毒等工作。
(4)项目部配置粉尘、噪音等测试工具,对场界噪音、现场扬尘等进行检测,并委托环保部门定期对包括污水排放在内的各项环保指标进行测试。项目经理部对环保指标超出的项目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2.3 、资源节约措施
2.3.1水资源节约 2.3.1.1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3.1.2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2.3.1.3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2.3.1.4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2.3.1.5 制作“节约用水”的小标语,贴于水龙头旁,提醒职工用水完毕请立即关闭水龙头,杜绝长流水现象。
2.3.2电资源节约
2.3.2.1根据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及施工流水段情况,合理布置施工照明灯具,选择发光效率高的照明器具。
2.3.2.2办公室、宿舍照明灯采用节能灯具,要求做到人走灯灭,不能出现长明灯现象。晚间现场加班用照明,要求工人下班后,电工及时把大功率照明灯拉闸断电。
2.3.2.3施工现场的焊机要随用随合闸,用完立即关掉,避免长时间空载。
2.3.2.4对工人进行节约电源入场教育,保证在宿舍不使用电炉子,电热器等电器。制作“节约用电”小标语,贴于电源开关处,使职工增强节约和防火意识,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现象(除走廊需要照明外)。
2.3.3材料节约 2.3.3.1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3.3.2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2.3.3.3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2.3.3.4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2.3.3.5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节省租费。模板使用实行快速脱模,加快周转。建立回收小组,专门负责回收零散材料,短木方接长,回收利用。
2.3.3.6根据材料计划用量用料时间,选择合适供应方,确保材料质高价低,按用料时间进场。建立材料用量台账,根据消耗定额,限额领料,各项目部集中管理,做到当日领料当日用完,减少浪费。
2.3.3.7直径20以上水平钢筋连接采用机械(螺纹)连接,节约钢材,省电,减少光污染。
2.3.3.8合理规划施工现场院平面布置,减少二次搬运,节省人工,节约土地。建立钢筋统一加工场地,统一管理,合理配料,提高用材率。
2.3.4加强机械维修保养
加强机械维修保养,提高作业率,保证进度,也节省费用。
2.3.5资源的合理利用
2.3.5.1职工浴室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2.3.5.2临设用房采用周转板房。
2.3.5.3利用原有的拆迁砼场地、道路,利用原有沟塘库存雨水作为消防及施工用水。
2.3.5.4项目部实行集中办公,节电、提高办事效力。
2.3.5.5职工食堂兼作职工学校及大会议室。
2.3.6材料的选用及采购
2.3.6.1使用高强钢筋(Ⅲ级钢),节省钢材。
2.3.6.2墙体材料厂采用砼加气块,节约土资源,保护耕地。
2.3.6.3、外墙保温材料采用岩棉板,铝合金窗采用断桥料、中空玻璃。
2.3.6.4、装修材料采用无毒、无害、无味、无污染的环保材料。
2.4、环境保护措施
2.4.1文明施工现场布置
按省级文明工地的要求,大门及重点部位进行美化、绿化,主入口道路两侧布置盆景。
2.4.2 扬尘控制措施2.4.2.1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2.4.2.2施工期间加强环保意识、保持工地清洁、控制扬尘、杜绝漏洒材料。 2.4.2.3混凝土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集中搅拌站,机棚必须封
闭,并配备有效降尘防尘装置
2.4.2.4现场主要道路:为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发生,施工现场主要道路采用混
凝上硬化路面;每大派专人随时清扫现场主要施工道路,清扫前适量洒水压尘;
同时对于堆土露天的部分场地进行随机插入式绿化,以减少扬尘。
2.4.2.5建筑结构内的施工垃圾清运采用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运输或采用
2.4.2.6容器吊运或袋装,严禁随意凌空抛洒,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对空气的污染。
2.4.2.7生活垃圾与施工垃圾分开,实施全封闭管理。高层或者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 现场设立固定的垃圾临时存放点,并在各区域设立足够尺寸的垃圾箱。所有垃圾在当天清运出现场,并按政府有关管理机构的规定,运送到指定的垃圾消纳场。
2.4.2.8水泥、石灰和其他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用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2.4.2.9施工现场地面要派专人负责洒水降尘。对大面积的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2.4.2.10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2.4.2.11钢筋加工棚、封闭仓库地面均采用混凝土硬化地面。并做到每天清扫,经常洒水降尘。
2.4.2.12木工加工棚的地面采用混凝土地面,定时进行洒水防尘,木工操作面要及时清理木梢、锯末,并要求木工加工棚和作业面保持清洁。
2.4.2.13模板施工:施工时每次模板拆模后设专人及时清理模板上的混凝土和流浆,模板清理过程中的垃圾及时清运到施工现场垃圾存放点,保证模板及堆放场地清洁。
2.4.2.14防水工程:防水施工涂膜所用的复合涂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遗洒到施工现场。防水施工等化工材料必须进行清理,并运送到施工现场指定地点,不得在施工现场进行燃烧处理。
2.4.2.15为防止进出场车辆的遗洒和轮胎夹带物等污染周边和公共道路,在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清洗冲刷台,车辆经清洗和苫盖后方可出场。现场内的采暖和烧水茶炉均采用电热产品。
2.4.3防止水污染
2.4.3.1确保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分开使用,严禁将非雨水类的其它水体排进市政雨水管网。
2.4.3.2对施工临时污水排放系统建立符合标准的临时沉淀池和化粪池,将厕所污物经过沉淀后排入市政的污水管线。
2.4.3.3将施工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或废水集中处理,经检验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规定,才能排放。
2.4.4防止施工噪音污染
2.4.4.1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4](GBl2523—90)的要求,将噪声大的机具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减轻噪声扰民。
2.4.4.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采用有利措施控制人为的施工噪音,严格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噪音扰民。
2.4.4.3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2.4.4.4施工现场应选用能耗低、性能好、技术含量高、噪声小的电动工具。
2.4.4.5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电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
① 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
② 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
③ 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
④ 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
⑤ 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
⑥ 除特殊情况外,在每天晚22时至次日早6 时,严格控制强噪音作业,对混凝上输送泵、电锯等强噪音设备,以隔音棚遮挡,实现降噪。
2.4.4.6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
2.4.4.7塔吊指挥使用对讲机来消除起重工的哨声带来的噪音污染。
2.4.4.8进入现场车辆时速不得超过5km,不得呜笛。
2.4.4.9对施工机械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保养,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避免噪音、泄露和废油、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杜绝重大安全隐患的存在。
2.4.4.10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4.5 限制光污染措施
2.4.5.1灯光集中照射,避免灯光干扰周边居民的休息。
2.4.5.2进出运输材料车辆一律不许开大灯。设专人在路口负责此项检查工作。
2.4.5.3灯尽量选择既能满足照明要求又不刺眼的新型灯具,使夜间照明只照射施工区而不影响周围社区。
2.4.6防止施工固体废弃物污染
2.4.6.1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废弃物临时贮存场地,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必须单独贮存、设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标识。
2.4.6.2废弃物的运输确保不散撒、不混放,送到政府批准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消纳。
2.4.6.3对可回收的废弃物做到再回收利用。
2.4.7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2.4.7.1在工程现场发掘出的所有化石、硬币、有价值物品或文物、建筑结构以及具有地质或考古价值的其他以及或物品,均应被视为属于国家财产。我公司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5]及其它相关法规规定,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防止工人或其他任何人员移动或损坏任何此类物品。一旦发现上述物品,立即通知监理工程师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并执行监理工程师关于处理上述物品的指示。
2.4.7.2工程竣工时,我公司将清运出我方的全部设备、多余材料、垃圾和各种临时工程,并保持现场和工程清洁整齐,达到使监理工程师满意的使用状态。在甲方书面许可情况下,我方可在现场保留为完成在保修期内的各项义务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临时工程,直至保修期结束
2.4.7.3对易燃、易爆、油品和化学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发放和使用后对废弃物的处理制定专项措施,并设置专人管理。
2.5、职业健康和卫生防疫
2.5.1职业健康
2.5.1.1工程职员和工人提供适当和允分的劳动保护,包括:安全保护、防寒防雨、常用药品、急救设备、传染病预防、身体检查等。
2.5.1.2现场工人提供符合政府卫生规定的生活条件并获得必要的许可,保证工人的健康和防止任何传染病,包括工人的食堂、厕所、工具房、宿舍等。
2.5.1.3雇佣专业的卫生防疫部门定期对现场工程进行防疫和卫生专业检查处理,包括灭白蚁、鼠害、蚊蝇和其他害虫,以防对施工人员、现场和永久工程造成危害。
2.5.1.4项目部派专人负责管理和检查工地食堂环境和卫生,做到干净、整洁,生、熟食分开。夏季每天供应绿豆汤,并准备好消暑药品,避免民工中暑或传染疾病。
2.5.1.5在现场设立专门的临时医疗站,配备足够的设施、药物和称职的医务人员。准备至少一套担架,用于一旦发生事故时对受伤人员的急救。
2.5.2卫生防疫
2.5.2.1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2.5.2.2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2.5.2.3卫生防疫工作。做到思想不能麻痹、领导不能消弱、工作不能松懈,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的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传播。措施如下:
① 坚持施工现场封闭管理,加强门卫警戒,进出人员必须按规定登记。
② 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③ 坚持办公区、生活区、食堂、厕所每天消毒制度。
④ 食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和操作人员健康证,每天清理卫生,生、熟食要分开放置。
⑤ 工地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一律实行封闭处理,及时清运。
2.5.2.4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绿色施工的意义
3.1、绿色施工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扬尘、噪音、水污染、光污染等。开挖路面,压占土地、植被和道路,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加重,施工过程的施工噪声、地面扬尘和固体废弃物对局部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落实绿色施工,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秩序,有利于整体提升城市面貌和形象。
3.2、绿色施工有利于带动城市良性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反作用。一方面我们靠基本建设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环境建设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如果我们的环境建设保护工作得到落实贯彻,那将会反促进经济发展。
3.3、绿色施工有利于推动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首先,绿色施工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其次,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扬尘、噪音振动、光污染、水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控制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取得社会支持,保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4、目前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4.1、建筑施工行业现行的一些做法不符合绿色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 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工程粗、精装修分离,拆除量巨大;场地硬化过当,且少有循环使用。
② 施工粉尘排放居高不下。
③ 施工过程噪音及光污染并未得到妥当解决。
④ 我国
场在使的施工设备有相当部分仅能满足生产功能简单要求,其耗能、噪声排放等指标仍然比较落后。
4.2、施工相关方主体职能尚存在不到位
市场主体各方对绿色施工的认知尚存在较多误区,往往把绿色施工等同于文明施工,政府、投资方及承包商各方尚未形成“责任清晰、目标明确、考核便捷”的政党、法规和评价及实施标准规范,因而绿色施工难能落实到位。
4.3、激励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市场无序竞争往往演化为价格战。不乏建筑业企业具有高涨的推进绿色施工热情,然而在成本控制的巨大压力下,也只能望而却步。
4.4、约束性机制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关于绿色施工的规定仅仅停留在政府倡导的阶段,绿色施工标准对于施工方还未形成明显的压力。施工工地由于各方面原因,未在实践中实施绿色施工。作为对施工工地的处罚主体,国家没有健全的、具体的量化性依据,城管部门很难依照绿色施工的“标准”要求施工企业。另一方面,现阶段,施工工地检查存在“多头执法”的问题。作为对施工工地享有三十多项处罚权的城管部门,但是最终决定施工工地“生死”的审批权属于建委部门。城管对施工企业的约束力大打折扣。
5、关于推广绿色施工的几点建议建议
5.1、强制推进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是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大好事,建议相关部门下大力气在建筑业全行业强力推进绿色施工。
5.2、加大绿色施工的技术研究
传统工程施工一般涵盖工期、质量、安全及成本等四大管理和控制目标,绿色施工是在传统施工基础上增加了环境保护。因此建议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基于绿色施工进行工技术研究,创新研究出满足绿色施工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机具的“四新”技术,以指导绿色施工全过程的节材和材料资源保护、节能和能源保护、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及节地和土地资源保护的整个施工活动。
5.3、增设绿色施工措施费
推进绿色施工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有益的,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北京奥运会)。但对于具体企业和项目是受多要素制约的,是要增加很大成本的,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措施是不可能全面推进的。所以,建议参照国家“强制设置人防费”的政策措施,由政府主管部门在项目开工前代收“绿色施工措施费”。绿色施工达到“优良”标准,将业主预先交付的绿色施工措施费,全额拨付施工企业,达到“合格”要求,可拨付百分之七十;否则,绿色施工措施费全额收归政府,作为污染治理费用处置。这项政策一旦实施,必将全面提升全行业绿色施工水平,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5.4、应积极倡导“绿色建造”
我国目前建筑产品形成过程把投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等过程多元分离,形成互为独立的实施主体,因而绿色施工具有特殊性。首先,绿色建筑形成必须建立在绿色设计基础上,而现行体制总承包企业对设计的影响甚微。其次,绿色施工可使施工过程减少排放,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但对绿色建筑形成的作用是局部的。此外,工程施工中总承包企业对专业发包的决定权被支解,与国际上的总承包概念相距甚远。总承包商的作用成了实质的木偶形象,使绿色施工效果大为降低。 投资、设计、施工和物业单位互不包容。而绿色建筑真正形成不仅要做到绿色策划、绿色规划、绿色设计、还应实现绿色施工,更应做到绿色物业,否则绿色效果将会大大折扣。显而易见,要使以上各个环节在各个实施主体中都能得到绿色体现,其实施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种体制有碍于绿色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推进。再者,施工与施工图设计二者脱离,造成工程项目投资的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其包含承包体制弊端、造成隐形浪费以及项目概算失控等。
绿色理念在建筑业的真正落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至少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业问题,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政府的系统推进措施,欲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目标是极其困难的,特别对于绿色施工过程的实现,则更显问题突出。只有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从法规、政策、管理、标准、监督和技术攻关等多途径、全方位进行协同工作,才能实现良好的绿色效果。
6、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6],应做到:
6.1、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图纸会审和深化设计;
6.2、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应有专门的绿色施工章节,绿色施工目标明确,内容应涵盖“四节一环保”要求;
6.3、工程技术交底应包含绿色施工内容;
6.4、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6.5、对具体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
6.6、建立绿色施工培训制度,并有实施记录;
6.7、根据检查情况,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结束语】
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节约资源,造福社会的良心工程,它贯穿项目管理的实施策划、实施、总结、改进全流程,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自觉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提升行为节能减排理念,大力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以发展和推进绿色施工技术为己任,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绿色施工导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