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改革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改革趋势

篇1

关键词:高考制度;文化价值;趋势

高考制度在争议中变革前行,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与研究,不断完善与改进。

一、高考制度本身作为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1.传承规范文化的价值

高考制度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承规范文化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制度不仅几乎涵盖所有家庭与所有学生,也涉及各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如此广泛地影响并强化着人们尊重和维护社会公共制度规范的良好意识。二是高考制度本身也承载着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变革。三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变化。

2.承载公平道义的价值

我国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均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对考生应一视同仁,采取德、智、体全面衡量,在区域内做到统一考试科目、时间场地、评分标准、结果公布,体现了较高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对社会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匡正作用,特别是强化了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激励积极向上和追求真才实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进取的学风。其次,通过高考制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机会的均等。现行高考制度尽管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也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平等意识与公平竞争的

精神。

3.形成主体文化的价值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数以千万计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并有更多的学习者则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方式完成了高等教育,并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专门人才,全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文化现象的高考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社会主要因素的变革与影响。我国政治正走向民主、文明,社会经济正走向繁荣与多样化。社会文化发展也表现出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平民化等特点,人们的教育理念也有了全新的改变。

二、高考制度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1.分权化趋势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呈现出由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过渡的趋势,分权的效应是扩大了地方、大学和考生的自。地方自的扩大,主要表现在高考命题与招生计划制定等方面。大学自的加强,主要表现在自主化招生,有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培养目标来选挥合适的学生。

2.多元化趋势

高考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与举办的一元化模式也正在分化与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主要表现为:考试组织举办主体的多元化、考生入学途径的多元化。高考举办主体已由国家单一主体,发展为各地方组织举办高考,今后仍不排除由社会专门考试中介机构来承办高考的可能。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高考本身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有利于加强高考的科学性与适应性,也有利于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多样化趋势

高考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多样化与分权化和多元化密切相关,也是其发展的结果。高考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类型的多样化。

4.人性化趋势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必须要以人作为最主要的核心价值来建设,其改革与发展中人性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高考制度的人性化趋向:一是表现为组织理念与标准的人性化,接受教育与参加高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传统高考在诸多方面的报考限制必然逐步开放与取消。二是表现为高考组织过程的人性化,如高考的举办时间由最热的七月提前到六月,使考试避开了酷热的七月,就是人性化的表现。

5.综合化趋势

现在的高考只能检测与评估考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情况与学习的基本品质,而不能反映出考生的发展水平,不能真正测定与评估出考生的综合素养、道德水平与心理品质,导致“好考生不一定是好学生”的尴尬高考制度改革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会考成绩、中学阶段表现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作为考生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的依据。当然,综合化的改革必然促进

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全面,保证综合评价学生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总之,高考制度在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乃

至对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与体制的进步都仍将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改进和完善高考制度是一个方面的紧迫任务与问题,尽管如此,也不影响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与制度文化存在的理由,并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变革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旭,李剑萍.高考的文化使命与政策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4(5).

[2]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边新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脉络、现状和走向:兼论公平和素质作为高考改革的两个坐标.浙江社会科学,2012(4).

篇2

关键词:高职;招生考试;现状;趋势

和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一样,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新要求也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需要进行探索。

一、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

考试招生制度包括考试制度(含考试内容、方式、标准等)和招生制度(含招生政策、招生对象、选拔标准、录取形式等)。湖北省现阶段高职考试招生的制度主要有普通高考、技能高考、高职单招、中高职贯通招生及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之前还有高职统考,简述如下:

1.普通高考

普通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由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湖北省现阶段考试科目为3+x即: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7~8日。录取方式为先本后专,通过专科最低控制线后才有录取的资格。开始实施时间为1952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继续实施。

2.高职统考

高职统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组织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考试形式。考试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简称中职,下同)的毕业生。考试科目最近几年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各专业类别的两门专业课和计算机基础合卷)。考试方式为笔试。录取方式为先本后专,通过专科最低控制线后才有录取的资格。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7~8日。开始实施时间为1987年,2015年停止。

3.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实施“知识+技能”的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与方式是:文化课笔试,综合考语文(90分),数学(90分),英语(30分),共210分;技能考试原则上由组考院校现场测试,考试内容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或中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总分为490分,其中293分(含)及以下为不及格,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化课考试。考试时间:文化课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同步,通常在6月7日。技能课考试时间通常在4月份。录取方式:技能高考录取与普通高考录取同步进行,由湖北省统一划定技能高考本科与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投档录取成绩为技能考试与文化综合考试成绩之和,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技能考试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录取。开始实施时间为2011年。

4.高职单招

高职单招是指湖北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部分招生管理规范且具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在本省范围内实施的招生考试。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科目与方式是:面向中职毕业生为文化综合考试210分(笔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90分、数学90分、英语30分)和技能考试490分(考试内容分为专业知识100分〈笔试〉,技能操作390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文化综合考试300分(笔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100分、数学100分、英语100分)和综合素质测试400分(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各校根据专业的要求各有不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的考试方式为面试,考试内容分为无领导小组讨论250分,才艺测试150分)。考试时间:每年的3月份。录取方式:开展单独招生考试的高职院校每年3月30日前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自主拟定录取名单,报湖北省招办审核公示,经公示合格考生办理录取手续。已经被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含技能高考)及录取;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核实资格无异议后,可免试录取,录取专业由考生与学校双向确定。开始实施时间为2007年。需要说明的是高职单招2007年刚开始也和本科一样叫自主招生,主要是面向参加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几经改革形成现在的模式。

5.中高职贯通招生

中高职贯通的招生是指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招生,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三二分段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任务后,通过经湖北省招生委员会授权的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可被相关高职院校录取。五年一贯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并达到相关要求后,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录取时间同普通高考,开始实施时间是2000年(期间有过停顿)。

二、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分析

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实践,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系统设计的思路,适应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推进了中高职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源紧张的状况。特别是技能高考为国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以技能高考为例进行分析。

1.有利于构建高职教育独立招生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每一种教育类型应该有一种满足其发展和体现其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也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中关于“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要求。中职学生通过现场操作的技能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是建立高职教育独立招生体系的有益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院校对新生入学资格的要求,也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搭建了“立交桥”。

2.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通过发挥“技能高考”的航向标和指挥棒作用,以“技能高考”考试大纲、考试命题等文件引导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加强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改善了职业院校实训条件,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学风、校风。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014年比2011年就增长2.37倍,从2011年的生均2036元增加2014年的4829元。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过去适应普通高中起点学生的教学,现在由于大量中职毕业生的进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职院校树立“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念,尊重个体个性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重视职业技能、重视职业素质、重视文化素养、重视就业创业能力。

3.为中职生提供了适合的入学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各项智能通过开发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不同智能的组合,能形成不同类型的人才。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总体而言,群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可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前者可发展成为研究型、学术型和设计型人才,后者可发展成为技术型、技能型和技艺型人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招考评价及人才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技能高考侧重的就是考生的技能考核,符合中职学生的智能特点,能够让中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因材施教。因此,技能高考适合职教特点,为中职生提供了适合的入学机会,受到了中职毕业生的欢迎。湖北省2014年技能高考合计录取人数为17211人,占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的11.7%。

4.有利于高职院校招生自的扩大

技能高考组考院校负责技能考试的全过程,参与制定“技能考试”的考试大纲和研发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这扩大了高职院校招生的自,促进了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用专业操作考试的方式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理想的学生,有利于高职院校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扩大高职院校的知名度,打造学校的品牌与特色专业。

5.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湖北省的技能高考从2011年开始试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技能高考:让职考的职业味道更浓”为题进行了高考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以“‘技能高考’属实质性教育制度创新”为题肯定了考试模式创新;新华网以“湖北:2015年中职生全凭‘技能’上大学”为题为中职学生描绘了继续教育前景;21世纪经济以“湖北‘技能高考’改革样本”肯定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技能高考”样本设计方案与做法。这些表明湖北省的技能高考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当然“技能高考”作为湖北省首创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如:组考难度大,影响考试公平因素较多;考试所用的仪器设备不统一、数量不够;考点少,学生操作考试的时间长,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监考难度大,评分尺度难统一等,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克服。

三、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研判

结合全国和湖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文件要求及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对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下一步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最终形成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

2.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建立职业教育独立招生体系

湖北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步伐不快,2015年湖北省高职院校通过非普通高考招生的比例在20%左右,低于国务院文件的要求。

3.完善技能高考和单招办法

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招考监督及录取办法等,做到客观量化,保证公开公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

4.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

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积极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

5.探索合理的招生办法及考试制度

探索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温琬稀,刘柱,王玉.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教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A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阅读方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模式―数字化图书馆。传统纸质化阅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资源,而且阅读时间上也相对固定,存在很多弊端。数字化趋势下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读方式,提高了学生选择书籍和阅读时间上的自我控制性,也使得高职图书馆成为现代高职学院的信息服务中心。

1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特点分析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行为特征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查询和阅读服务,通过网络开展跨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可以实现在线多对一的阅读,不仅仅节约了高职学院的购书成本,而且节省了空间范围,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个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个性化特征还可以表现为智能化,根据不同读者对读书的阅读需求,展开了不同的推介服务活动,并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个性化决策服务还可以表现为信息的多元收集,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不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为读者提供了智能化决策服务,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选择性。

2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思考

数字化趋势下,为高职学院的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渠道,也对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改革要求主要可以体现在:

2.1 加强在线咨询服务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院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图书信息资源的容量不断的增加,学生不仅仅可以对图书馆的相关书面资料进行借阅,而且可以从学院获得更过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化趋势下,可以有效的进行书籍资料的复制和下载,提高资料的选择性和利用性。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内网资源,实现电子网络交流和数字化沟通服务,实现24小时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

2.2 加强信息导航服务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大而且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在繁杂的信息中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寻找信息效率低下,导致其可利用信息资源的获取成本不经济。因此,在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中,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开展多元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管理,高职学院图书馆应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点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在这其中,尤其是以学科导航系统建设为重点,在高职学院图书馆中,根据区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以便满足不同的顾客需要,进而可以有效的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学院现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并按照学院不同的专业内容要求,进行不同的数据库分类管理,进而为实现分类引导提供有效的基础,可以使读者更为便捷和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文献,提高信息获取的满意度和效率。

2.3 加强培训

培训工作是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基础性内容。如何有效的利用学院的网络资源,提高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的利用效率,需要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和其他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需要根据高职学院学生众多的特点,采用集中式和网上分散培训两种形式,对通用性或基础性的要求,可以采用集中式培训的方式,而对于提高性和专业性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培训。同时,开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上培训,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放在网上,供读者自由浏览或有组织的观看,让读者了解并学会应用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有效发挥图书馆资源的强大功能。

2.4 实现开放

篇4

一般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无论差距多大,但是各地确定分数线的办法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依据人数来划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2021江苏高考一本分数线预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江苏高考一本分数线预测注意:预测的江苏高考分数线结果仅供各位高考生和家长参考,具体分数线还要以江苏有关教育部门公布的最新消息为准!

高考分数线近年来升降趋势近几年高考,从高考人数上看,是上升趋势的,全国的高考平均录取率为百分之七十四左右。虽然每年的高考录取率基本上保持在平稳的水平,但是总录取比例是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

高考录取分数线近五年的趋势也是呈现逐年走低的态势。从原因上分析,高考录取分数线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次,高校招生录取率每年都有所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下调。

另一方面,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正在陆续进行中,已经有部分省份实现了合并高考录取批次的改革计划,有些省份将所有的本科批次都进行了合并,只保留本科批次,还要部分省份是合并了本科第二和第三批次。

高考分数线如何预测1、招生规模的大小对分数线有一定的影响。

招生人数多,自然分数线就下降,所谓水落船低。不过这个因素对分数线的影响实在有限,因为近几年来各省市的总体招生规模趋于稳定,与上年差距很小,即使具体到某所高校在一个省的招生人数,也是基本稳定的。

基于以上分析,招生规模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有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首次在某省招生的院校,或者明显增加名额的院校,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关注度很高,分数线会增高。

2、院校分数线和省控线之间的关系要注意。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紧接着高考录取分数线,这是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注意“最低”二字。上了这个线,你等于就有了高考录取的入场券。

而具体到每一所大学,分数线只会高于省控线,低的会有吗?个别情况下会有,那就是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只好降分录取。

3、真正能决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是试题难度。

新高考分数线会上升还是下降

因为这里只探讨分数线的高低,并没有涉及到高考录取竞争力。比如大家都认为今年的理综试题比较简单,如果最终的作答情况也如此的话,分数线肯定会有明显下降。

篇5

2017年高考必看指南攻略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点击进入↓↓↓)

2017高考招生划重点 发达地区上大学还有优势吗?

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版,全国高考改革政策汇总

2017高考志愿填报须知:志愿填报失败主要原因是这三条

201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国内本科学历最高的10个专业名单出炉

高考改革时间表公布 2017年正式推行

近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

根据“三年早知道”原则,不会对未来三年内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大影响。配套实施意见现行试点,2017年正式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而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进行社会化一年多考。

【招生改革】

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有专家担心,高考改革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也进行改革,可能令高考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昨日,教育部网站披露,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参与此次高考改革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此前表示,从趋势上看,研究性大学优秀人才招生和大面积的普通学校招生之间,也将有所区别。

不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表示,高校在此轮招生高考改革中的动力稍显不足,因为按目前高招机制,高考后留给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时间太少,很难实现在考察考生高考成绩同时,参考面试、高中综合评价等方面,所以,他认为,央属部属高校招生办法的出台十分必要。

【高考改革】

外语将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

针对高考改革,此次教育部计划推出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提出,要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其中,在高考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将重点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及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高考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从世界趋势和个人发展来看,都需要改变外语在高考中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局面。”对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读称,此次探索外语考试“社会化一年多考”,如果能够成功,还能为接下来继续打破“一考定终身”取得经验。

【政策实施】

各地最迟明年底出台实施办法

对于高考等重大教育高考改革,教育部一般都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将方案提前一段时间公布,确保高考改革有序进行。

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高考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方案要求,各省(区、市)最迟要在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

实际上,一些地方已在先行探索,如浙江,2011年,便已推行“三位一体”招生,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云南、浙江、天津等地也已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时,率先尝试外语一年多考。

高考改革路径

有条件可9年一贯制办学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目前关于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主要有七条路径,贯穿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

1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9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高考改革,包括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5高考改革统一,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

7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这几个高考时间点 2017年要高考的你不能错过

近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三个重磅文件,浙江省也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方案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而且对于2017年要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更需要及时关注和研读这些文件。为此,助学博士小朱梳理了高考改革方案,以2017年高考生为例,整理出考生需要注意的时间点,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语数外高考时间:

2016年10月:外语多次考试

2016年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每年安排2次考试,一次在2016年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一次在2017年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试。

2017年6月:语文、数学、外语高考

选考及学考时间:

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每科至多报考两次。当然,小编建议,选考的科目,尽量放到高三去考。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开考。首次考试在2015年10月进行,若是想减轻负担,那些确定不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科目,可以考虑在这个时间,有选择地考掉。

备考关注时间点:

2017年3-4月:关注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章程

高校会在每年的3月、4月公布“三位一体”招生简章,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高考前还是高考后安排综合素质测试要求,有兴趣的考生要重点了解

2017年4-6月:专心复习语数外

2017年6-8月:填报志愿,等待录取

关注高校招生简章,进行志愿报道后,等待高校录取。有的高校可能会在高考后才进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评,有心仪的高校记得提前关注。

烟台42280人报名参加高考 2017年起招生改革

今年,烟台全市共有42280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比去年减少505人。其中,春季高考5723人,比去年减少了410人,夏季高考36557人,比去年减少了95人。在考试时间安排上,春季高考5月14日—15日考试,夏季高考6月7日—8日考试,全市中考6月13日至15日进行。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2020年全面推进。从早前政策来看,深化夏季高考科目改革是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夏季高考成绩由3+3组成,即语数外三门必选科目加上思政、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的3门科目组成。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形式,夏季高考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春季高考依据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单独招生中,中职生依据招生院校组织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高中生依据合格考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高职综合评价招生中,依据高考(春夏)成绩或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或普通高中合格考试成绩及职业适应性测试。四类招考方式共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

今年高考政策的变化不大,主要有三点:今年综合科目使用全国卷,也就是说,今年四个高考科目中,外语和综合两个科目使用全国卷,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仍然由我省自主命题,到2018年我省将全部使用全国卷;2016年起将在部分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办学水平较高的省属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以“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学校考核”的招生方式进行;今年还将启动地方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将在高考录取前。

猜你喜欢:

篇6

为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制度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两个部分,《方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从设置本意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考试属性截然不同,前者是水平性考试,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而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建立像高考制度那样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评定标准,其可信度和效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两者如何与高招录取挂钩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省高考方案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选拔的参考依据,将两者与高招录取进行“软挂钩”。从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应逐渐变成高招录取的硬性标准之一。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中学各门课程都包含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而且选修部分又开设了众多系列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从高考与新课程的互动关系考虑,选修课程内容要求高考设置相应的选考内容,否则,选修课程在中学课程中将不受重视。但是,如此众多的选修系实给高考内容、范围的划定出了很大难题。*省从保证高考信度与效度的角度出发,把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中的部分系列统一划定为考试的内容。对此的相应措施是健全中学教育评价制度,鼓励中学尽可能开设那些没有被列入高考范围的选修课程。

科学命题侧重高考实质性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根本所在。从高校招生而言,高质量的命题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将真正有识之士选,提高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高质量的命题可以从命题导向、考试方式、试题内容、题型组配以及试题等值等方面引导考生活学活用,有效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命题改革是高考的实质性变革,理应成为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此,*省把此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放在命题改革上,切实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方案》提出了4条命题原则,即注重科学性、突出能力要求、体现公平性和重视可操作性,并要求建立命题研究机构,加强命题研究。

注重命题科学性主要指提高命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案》明确要求“命题力求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切实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试卷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并提出“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避免偏题、怪题”,“命题要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题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突出能力要求是指命题指导思想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方案》要求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考试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往高考注重识记、理解以及简单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陈述性知识占高考内容的比重过大,对策略性知识与高级认知目标的考核偏少。针对这种情形,《方案》把命题重心由知识考核转向能力与素质考核,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分析、综合、评价等策略性知识的考核,力求考试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中学消极应试现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考科目组合看,“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省多年来一直推行的高考方案,尽管在调研中,多数中学教师、学生和校长对文科与理科

科的小三科要求实行同场分科考试,而且学界研究认为分科考试比现行的综合考试更有助于提高高考的效度,但考虑到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理念,而且综合考试毕竟是高考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新方案仍决定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科目组合模式,考试科目、分值权重、时间配置均没有改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获得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可,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而且在中学教学与高招录取实践操作上能较好地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新课程的平稳推进,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并降低制度改革的社会成本。

多元选才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与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类型的角度把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职业技术型3个层次。3种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掌握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分层分类客观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来为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3种层次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省高考改革把学术界有关高校分类招生理论转换成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为高校招生宗旨,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属“211”本科高校可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选拔办法。其次,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标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再其次,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实施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不需要高考成绩,而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3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高招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唯一指标的被动应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高考方案实质上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配与调节的规则体系,而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高考方案若要获得合法性并被贯彻执行,就必须符合社会普遍的规范而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公平、正义、有效的,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可与自愿服从。一项政策能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取决于是否表达和满足了政策主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由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人组成,他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和主张,往往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发展与稳定,必须确定一个让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

篇7

关键词 高考政策 统考 地方考 教育公平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纲领性文件,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意见》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现存格局,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科学选才等政策的基本价值视角,对高考考试招生制度做了一次全面“诊断”。然而就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背后,能否针对“病症”进行合理而高效的“用药”才是缓解症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审时度势:高考政策中公平“失衡”的现状

高考形式是高考制度中既关乎“民生”又关乎“国策”最为重要的一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形式描绘出一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路线趋势。不少人认为,以统一试卷作为考生评价标准,有助于化解择校热、高考“移民”、弱势群体“失语”、区域“倾斜”、录取“黑匣子”操作等问题,并破解教育实质性不公平的当下困境。

1.高考起点公平“失衡”的凸显

学者杨东平指出,“起点的平等指教育机会平等、入学机会均等。与学业成就平等相比,这是一种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指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由于初等教育的内在宗旨是为国家筛选人才,为高等教育输送精英,形成了初等教育阶段重点与非重点“二元结构”学校w系,加之教育政策对“重点学校”倾斜拨款、教师优配、设施更新等凸显“优势”,因而引发了“以分”、“以钱”、“以权”等一系列社会择校热潮,择校热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拉大了阶层差距,滋生了教育的腐败与偏失,造成了高考起点失去公平,即众多考生输在高考的起跑线上,不能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

2.高考过程公平“失衡”的助长

关于高考不公平现状申诉中,占据比例最多的是高考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存在经济、地位等巨大差距的情况下,教育提供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新高考采取“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体制”,统一试卷更多呈现出教育的形式公平。然而,由于各地域教材的不统一以及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考卷内容选择范围和评定效度的有限性并不能完全真实考查弱势群体的知识、技能以及整体学业水平,从而影响高考实施(评价)的公平性。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虽身处高考一线“战场”,但其中绝大多数却是高考改革体制的“沉默者”,面对高考不公平现状有强烈的“挫折感”与“无力感”。

3.高考终点公平“失衡”的催生

“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表现出历史延续的双重不公平,加剧了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倾斜分数线”推动了高考“移民”现象,“对于高考移民输出地的考生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权利和足够多的金钱为‘移民’铺路;对于高考洼地的农村考生而言,原本他们或许是高考照顾政策的收益者,却因为移民考生的侵入损害了既得利益”。参加统一高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高校入学机会的公平,高考招生制度是入学机会公平中最重要的砝码。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问题成为教育公平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巨大阻力。就目前高考招生制度而言,即使统一试卷,并实施了一些地域性“补偿”政策,但因各地域录取分数线差异极大,分省定额录取巨大的区分度以及各高校录取过程的半封闭状态仍然没有明显改变,从而催生和助长了城乡之间、经济水平不同地区之间高校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二、追根溯源:高考政策中公平“失效’’的缘由

“没有公平的现代化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现代化,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通过剖析上述公平“失衡”的现状,我们不难从政策分析视角探寻到公平“失衡”现状背后公平“失效”的成因。

1.高考起点公平限度分析

当今“择校”问题是伴随我国实行“就近入学”政策而出现的。“就近入学”的初衷是要突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优化生源配置,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然而在政策实施后却变异出这一政策的副产品――“择校潮”。实际上,为“择校”现象“埋单”的首先应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继而由于社会呈现“教育服务商业化、教育机会商品化的倾向”。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就近入学”政策时的“非常规化”,促生了一些“商业化”的择校现象,又因“一考定终身”的指挥棒直接导致单一的“应试教育”走向,最终催生了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学校收入”为动机的择校现象。

2.高考中点公平尺度衡量

关于统一考试命题内容,命题专家从教育公平以及科学选才的视角,都应综合考察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情况后确定试卷内容,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统一命题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偏失”,“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生具备开阔的阅历、平时的积累与训练,不少考题来自报纸、网络等,考试内容较多反映城市生活,高考命题逐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素质立意转变,命题的价值取向也以城市为中心”。因政策的解读者缺乏对统一考试政策内容的落实细化。其次,在统一命题政策操作过程中科学有效问责体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被空置。此外,从政策内容价值选择的视角分析,并没有客观地观照弱势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到高考是改变众多弱势群体命运的重要制度,而是将弱势群体“边缘化”。

3.高考终点公平深度评述

“分数倾斜”政策和分省定额录取政策与城市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内部,这一政策价值层面上首先满足城市人以及社会上层的利益,长期基于“城市优先”的价值。这也是高考制度本身内涵的差别对待从而直接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制度本身遮盖和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即使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考生采取了一些“补偿”政策,但通过分析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不难发现,在社会贯彻执行这一系列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资格审核程序和管理体制,信息体制的非透明化和社会监督手段约束力弱化,致使“补偿”政策最终“补偿”的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群体”,各群体利益博弈而使“补偿”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让一些“强势群体”利用政策的漏洞寻求“投机取巧”的途径,致使该政策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促使社会平等的“原始”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中历史价值取向的惯性,现行的“补偿”措施还是无法弥补招生体制中不同地域和阶层享有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

综上,高考政策公平失效主因如下:政策内容设计欠合理,未能囊括高考整个体制内所反映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没有从根源规避高考弱势群体不公平问题的突破性策略;政策价值导向有偏失,过于趋向于城市化、商业化、市场化,未能在各主体的教育利益冲突中寻求协调的平衡点;政策执行过程显“失真”,执行者对政策内容没有进行正确的解读,执行过程中监督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政策评估反馈欠及时,相关评估信息及调整策略存有滞后性。

三、出谋划策:政策彰显教育中公平“匡正"的构思

1.政府须“问计于民”,改进政策制定与实施

“地方考”变“统考”的政策决策方式表明,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一般呈“官方式”、“专家式”以及“精英式”特点。教育行政官员拥有教育政策决定权,教育专家具有教育界的学术权威性,社会精英考虑政策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因素,但他们往往不能对教育现状充分做到“察其弊”、“知其痛”,其思维往往使政策建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偏于理论的高度与逻辑的合理性,而对基层教育实践问题的考察难免有失深刻。因此,首先在教育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做到“问计于民”,让最直接的高考政策相关者与高考中弱势群体也参与政策提议过程,表达其利益诉求,完善建议,这样才会使政策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体现了政策起c的公平性与民主性。

现如今择校热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面对择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很多都已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因而政府应彰显理性,不断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缩短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贯彻落实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通过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并制定强有力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社会监督体制,建立合理、正规的收费制度和适当的择校程序,摈弃“商业化”取向的教育体制,将择校理念合理化、常规化、人性化,最大限度地保障受教育主体理性、平等、自由地择校,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保障高考考生趋于同一起点。

政策实施是将政策的文本化为生动的活动的过程,而活动中又包含了诸多参与者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当众多价值诉求碰撞时就会产生价值冲突,从而会产生一些参与者满足甚至超额满足自身的价值,使得一些本是政策的获益者却遭到权利的“掠夺”,最终破坏政策制定初期的基本价值和结构。因此,在高考政策的实施中,施行主体应做到:强化对政策目标的理解与认同,避免执行政策偏离原有的初衷;寻求政策内容“落地”,而不是表面化、象征性地执行;促成政策施行行为公开化,不应隐蔽执行过程;保持价值中立和原则性,而不是维护局部或自身利益。当然,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是不能缺位的,只有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才能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2.高校应推进招生、考试等制度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篇8

一、异地高考对合理社会流动的正向作用

社会分层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们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合理流动。教育公平是合理社会流动的保障,促进社会流动的有效机制当首推教育及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

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突破了户籍制度的桎梏,将促进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是人才选拔、社会流动更加公平的突破点。理想状态下,随迁子女同流入地有户籍人员子女一样,不再受父母及自身的户籍限制,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平等的入读高中,和当地的考生公平竞争,通过自身努力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最终拥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外出务工人员无须再受子女异地考试问题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职业。

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给底层的人以更多向上垂直流动的机会,使其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打破代际间的复制,有利于建设更加开放民主的教育系统,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二、异地高考对合理社会流动的负向作用

目前为止,异地高考政策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均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输入最多、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限制条件不可谓不严苛,绝大部分随迁子女都被排除在了方案之外。2013年共有12个省市启动实施了异地高考政策,最终参加异地高考的实际考生人数4440人,与全国912万的报考人数相比,可谓九牛一毛;2014年28个省市开始进入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阶段,异地高考人数猛增到5.6万,但对比全国939万高考考生和庞大的随迁子女人数规模,5.6万这个数字仍然不理想[3]。

外地务工人员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其子女有资格享有与当地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应该和当地考生在统一的标准下公平参与竞争。但事实上由于户籍、工作、社保等方面限制,其子女无法享有本该让具备资格的人共同享有的公共教育服务,于是出现了在北京同样的高考分数当地户籍子女读名校而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只能读高职的不公平现象。无法平等地参加高考,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许多人成为“农民工二代”,弱势群体代际间呈现自我复制的趋势,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异地高考政策,必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宗旨,在户籍考生与非户籍考生的利益之争中无疑会偏向户籍考生,无户籍考生又分为无户籍常住居民的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前者在资源、社会地位上均优于后者,其话语权也比后者多,在有限的资源下,前者取得异地高考资格的概率远远大于后者。目前异地高考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无户籍常住居民和有户籍本地居民之间,外来务工人员悄无声息地被边缘化。如果异地高考政策始终局限在解决户籍性公平问题,而忽略地区性公平问题和流动性公平问题[4],则社会的竞争性流动将会被破坏,阶层出现固化现象,“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真实的社会写照,这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异地高考政策需进一步发展完善

虽然异地高考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但其推进并不尽如人意,未解决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桎梏,一是户籍制度,二是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打破高考户籍制的藩篱,真正落实高考学籍制,促进高等教育仅根据个人成绩对务工人员子女和当地户籍子女平等开放,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同时配合学籍的信息化管理及严厉的监管机制,遏制高考移民的产生,对于推动社会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有重要意义。

篇9

一、近三年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特点

近三年的高考数学试卷都贯彻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适当控制难度的前提下求稳定,试题较大程度地偏向于对新增内容及学科内容的考查,重视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表现为数学思想.高考试卷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始终贯穿于整个试卷之中,2010—2012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命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性,联系生活的实践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关注未来的发展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各科联系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多样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课程内容的新颖性的课程特征.既推动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又考查了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既注重对考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考查,又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2013年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趋势

2013年高考数学基本难度梯度会保持稳定,而且考查方向也会保持稳定,但是可能在能力要求问题上有所创新,压轴题的难度会加大,同学们平常在加强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运用,保证做题的效率.实施新课标后,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增添了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许多全新的内容,它们必然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

(1)简单题,多而全,最核心

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为了使高考选的新生进入大学后能正常有效地学习.可见在高考中,所考查的主要是一些基础题,高考数学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所考查的题目往往是一些简单题,而且这些题目也是学科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为基础的题目.那么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应该对于数学领域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拔高训练,才会使数学成绩有一个有效的提高.

预测2013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试卷整体考查起点也应该较低,入手容易,难度都不大.所以落实数学基础题是我们在备考过程最应该关注的,回归课本中及时地查缺补漏,做到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把握.

(2)能力题,年年有,是亮点

高考数学中除了出一些基础题之外,每年肯定会有能力题,这些题目是考卷的亮点所在,主要是以抽象概括和推理论证为核心,所考查的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同学们的运算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高考,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变化问题等.

(3)传统题,有创新,重本质

学生针对传统题,可以用平时的一些解答方法进行解答,但是预计在今年的高考题目中,传统题可能会有所创新,针对这种或小或大的变化,我们应该抓住考查这一题目的本质,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运用到题目的解决之中.

总而言之,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过程中,既要复习传统题又要注意在传统题基础上的创新题,在平时的习题练习中,要锻炼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基本功的练习,杜绝考试中出现盲点和漏洞.而在做题过程中一些分值较高、出现频率较高的题目分布的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解决.

三、备考对策

(一)明确考点,突出重点

1.适当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

根据《大纲》中考点的变化,应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要训练如何灵活选择较简运算途径解决繁杂计算的能力.

2.重视B级要求的知识点

从得分角度来看B级要求的知识点是更容易拿分的点,不应轻视,每年高考都会直接考查一定数量的B级要求的知识点.

3.控制附加题的训练难度

根据考试说明,附加题的考查要求、难易比例都没有变化,要重视附加题,但不要盲目地增加附加题的训练难度.

4.要训练在难题中得分的能力

高考中难题得全分是很困难的,但难题中有较容易的部分,要将这部分的分数拿到手,不能全部放弃.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1.复习时,考生要“回归”课本,浓缩所学的知识,夯实基础,熟练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提高解题速度.考生复习课本时,既要注意内容、符号表达上的统一,也要注意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同时,许多高考试题在教材中都有原型,即由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引申变化而来.因此,考生必须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2.抓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网络化和横向联系.

3.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

4.注重答题的规范与细节,要记住:好的习惯有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

(1)数学符号及语言表示、计算过程、逻辑推理要严谨,防止结果不化简,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

(2)数学推理及计算过程要完整,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概率题要有公式及必要文字叙述等.

篇10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发言中提到: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实行两种高考模式。“高考”在我国教育界一直有着“指挥棒”的“美誉”。此举必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可以将这一改革解释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同人的需要,是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回归。但在实施此一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请看―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育部将出台新的人才选拔模式,应该说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要帮助社会、学校、考生、家长正确看待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否则技术型人才的招生、就业、成长都会遇到问题。现在的部分专业硕士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培养中没有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压缩时间,降低培养标准;就业时用人单位另眼看待,难开绿灯。希望这样的情况不要提前到高中后时代出现。其次,如何打通这两种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考虑。过早的分型,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错误的选择。采取恰当的途径,使两类人才的培养既有区别,又有互换机制,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再次,技术型人才培养也需注意其适应性和宽口径,过于单一的技术技能会给就业带来难题。最后,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要加紧培养,方案要抓紧研讨。毕竟我们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技术员工。

@袁本文(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政府即将出台两种高考方案,这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实施,对中国利好,对考生利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缺的是学有所专的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技工。实施高考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可因此从重学术、轻技术向重理论、重应用转变,推动相当一部分二、三本层次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培养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新型高考,考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择校,或选择学术,或爱好技术,钻研于某一领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当然,这相应要求社会形成新的人才观念:技能型人才并不低人一等,与学术型人才一样,是国之栋梁。我们期待高等教育能有更大更实用的改革步伐。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作为国家抡才大典,高考的任何变动都会牵动千家万户。近日教育部宣布将出台方案,实行技术型和学术型两种人才选拔模式,这一举措应该说是客观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客观需求,准确把握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审慎推出的。这种分类招考的方式与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值得肯定。两种模式高考影响最大的是职业院校和近年内准备参加技能类选拔的考生,他们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能否尽快跟上教育部的改革步伐,怎样将因政策调整而产生的“不适”或“阵痛”降低到最小,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同时,在技能人才选拔中,要考什么技能?如何准确、公允、标准化地来确定技能的高下好坏,是需要认真设计的。总之,推出两种模式高考的初衷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诸多具体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仍是模糊的、粗放的,需要妥善解决。

@张 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打破“一考定终身”,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实现了“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分流培养,这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具体实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样的改革将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教育公平;这样的改革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科学选拔人才;这样的改革将引导高校审时度势,避免好高骛远,促进脚踏实地培养人才。相信此次高考改革必将为公众所期冀和欢迎,同时也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带来新的助力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