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减排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石岳峰,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基金项目:Climate, Food and Farming Research Network (CLIFF)资助;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编号:KYCX2011036)。
摘要
农田是CO2,CH4和N2O三种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活动贡献了约14%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58%的人为非CO2排放,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强化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源特征,弱化了农田固碳作用。土壤碳库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碳库之一,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汇。研究表明通过采取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既可起到增加土壤碳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又能提高土壤质量。农田土壤碳库除受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施肥量、肥料类型、秸秆还田量、耕作措施和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还田,氮肥管理,水分管理,农学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农田管理措施,探寻增强农田土壤固碳作用,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途径。农田碳库的稳定/增加,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在我国许多有关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尚不系统或仅限于短期研究,这也为正确评价各种固碳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氮素管理;固碳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1-004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08
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活动贡献了约14%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58%的人为非CO2排放(其中N2O占84%,CH4占47%)[1]。在许多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更成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同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未来20年中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会有所增加[2]。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可能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农业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及管理措施条件下,可分解为无机C和N。无机C在好氧条件下多以CO2的形式释放进入大气,在厌氧条件下则可生成CH4。铵态氮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变成硝态氮,而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成多种状态的氮氧化合物,N2O可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产生。在气候、植被及农田管理措施等各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改变CO2,CH4和N2O的产生及排放。
而通过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储量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农田土壤碳库除受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施肥量、肥料类型、秸秆还田量、耕作措施和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通过增施有机肥、采用免耕/保护性耕作、增加秸秆还田量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土壤CO2净排放量,同时起到稳定/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用。农田碳库的稳定/增加,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3]。中国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的固定、累积与周转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正确评估农田土壤碳固定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加强农田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农田固碳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大气以及陆地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系统中碳的主要贮存库和交换库。土壤碳分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土壤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 SIC)。SIC相对稳定,而SOC则时刻保持与大气的交换和平衡,因此对SOC的研究是土壤碳研究的主要方面。据估计,全球约有1.4×1012-1.5×1012t的碳是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土壤贡献给大气的CO2量是化石燃料燃烧贡献量的10倍[4],因此SOC的微小变化都将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土壤碳库与地上部植物之间有密切关系,SOC的固定、累积与分解过程影响着全球碳循环,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强烈的影响着地上部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累积碳的分解。
Lal认为SOC的增加可以起到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生产力,减少土壤流失风险,降低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危害的作用,且全球耕地总固碳潜力为0.75-1.0 Pg•a-1,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剔除全球农业固碳1 600-4 300 Mt a-1(以CO2计),其中90%来自土壤固碳[5]。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干扰最重的陆地生态系统,与自然土壤相比,农田土壤在全球碳库中最为活跃,其土壤碳水平直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调控空间大,农田土壤碳含量管理及对温室气体影响机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SOC固定、转化及释放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变化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对农田碳库的评价及调整措施需全面考虑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2 农田固碳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近年来,农田土壤固碳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量研究表明,SOC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采用保护性/免耕措施、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用氮肥、采用轮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上述管理措施的差异导致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显著差别,并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2.1 保护性耕作/免耕措施
保护性耕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防治土壤风蚀的新型耕作方式,在多个国家已经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证明了其在北方地区的适用性[6],并且已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统计表明2004年全球范围内免耕耕作的面积约为95 Mha, 占全球耕地面积的7%[7], 并且这一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常规耕作措施会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干扰,破坏团聚体对有机质的物理保护,影响土壤温度、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效表面积并使土壤不断处于干湿、冻融交替状态,使得土壤团聚体更易被破坏,加速团聚体有机物的分解[8]。免耕/保护性耕作可以避免以上干扰,减少SOC的分解损失[9]。而频繁的耕作特别是采用犁耕会导致SOC的大量损失,CO2释放量增加,而免耕则能有效的控制SOC的损失,增加SOC的储量,降低CO2的释放量[10]。West和 Post研究发现从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可以固定0.57±0.14 Mg C ha-1yr-1[11]。但对于保护性耕作/免耕是否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效应尚不明确,这是由于一方面免耕对减少CO2排放是有利的,表现为免耕可以减少燃油消耗所引起的直接排放;另一方面,秸秆还田以后秸秆碳不会全部固定在土壤中,有一部分碳以气体的形式从农田释放入大气[12]。
免耕会导致表层土壤容重的增加,产生厌氧环境,减少SOC氧化分解的同时增加N2O排放[13];采用免耕后更高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孔隙含水量(Water filled pore space, WFPS)能够刺激反硝化作用,增加N2O排放[14];同时免耕导致的N在表层土壤的累积也可能是造成N2O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在欧洲推广免耕措施以后,土壤固碳环境效益将被增排的N2O抵消50%以上[15]。但也有新西兰的研究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在N2O排放上无显著性差异[16],还有研究认为凿式犁耕作的农田N2O排放比免耕高,原因可能是免耕时间太短,对土壤物理、生物性状还未产生影响。耕作会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减少土壤对CH4的氧化程度[17]。也有研究表明,翻耕初期会增加土壤对CH4的排放,但经过一段时间(6-8 h)后,CH4排放通量有所降低[18]。
总之,在增加土壤碳固定方面,保护性耕作和免耕的碳增汇潜力大于常规耕作;在净碳释放量方面,常规耕作更多起到CO2源的作用,而保护性耕作和免耕则起到CO2汇的作用;在碳减排方面,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的减排潜力均大于常规耕作;由于N2O和CH4的排放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耕作措施对这两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秸秆管理措施
作物秸秆作为土壤有机质的底物,且作物秸秆返还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因此作物秸秆是决定SOC含量的关键因子之一。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碳汇的增加,同时避免秸秆焚烧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因此,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而又可行的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秸秆还田以后,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成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另一部分将会以CO2气体的形式散逸到大气中,因此,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CO2排放也会增加。有研究表明,秸秆经过多年分解后只有3%碳真正残留在土壤中,其他97%都在分解过程中转化为CO2散逸到大气中[19]。秸秆还田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是产生CH4的重要底物,因此秸秆还田会增加CH4的排放。综合考量,秸秆还田措施会引起CH4排放的增加,但直接减少了对CO2的排放,同时秸秆还田相对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碳的增加,对作物增产具有积极作用。
秸秆还田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可表现为:一方面由于供N量的增加,可促进反硝化和N2O排放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高C/N的秸秆进入农田后会进行N的生物固定,降低反硝化N损失;同时在秸秆分解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反硝化[20]。我国采用秸秆还田农田土壤固碳现状为2389Tg•a-1,而通过提高秸秆还田量土壤可达的固碳潜力为4223Tg•a-1[3],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较,Vleeshouwers等研究认为,如果欧洲所有农田均采用秸秆还田措施,欧洲农田土壤的总固碳能力可达34Tg•a-1[21]。La1预测采用秸秆还田措施后全球农田土壤的总固碳能力可达200Tg•a-1[22]。随着农业的发展及长期以来氮肥的过量投入,氮肥损失也是日益严重,可通过秸秆还田措施与氮肥的配合施用降低氮肥的反硝化作用及N2O的排放。但秸秆还田后秸秆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秸秆施入土壤后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田间实验研究。
2.3 氮肥管理措施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无机氮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氮肥投入能够影响SOC含量,进而对农田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可提高作物产量,而使用化学肥料能增加SOC的稳定性[23]。农业中氮肥的投入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氮源,增强了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但也有研究在长期增施氮肥条件下能够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减少CO2的排放[24]。有研究表明,CO2排放与土壤不同层次的SOC及全N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在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土壤SOC和全N含量直接或间接地决定CO2排放通量的变化[25]。对农业源温室气体源与汇的研究表明,减少氨肥、增施有机肥能够减少旱田CH4排放,而施用缓/控释氮肥和尿素复合肥能显著减少农田土壤NO2的排放[26]。但也有研究表明,无机氮肥施用可减少土壤CH4的排放量,而有机肥施用对原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而言可大幅增加CH4的排放量[27]。长期定位施肥实验的结果表明,氮肥对土壤CH4氧化主要来源于铵态氮而不是硝态氮,因为氨对CH4氧化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长期施用氮肥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及其活性,降低CH4的氧化速率,导致CH4净排放增加[28]。全球2005年生产的100 Mt N中仅有17%被作物吸收,而剩余部分则损失到环境中[29]。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机农田较常规农田有更少的N2O释放量,单位作物产量条件下,两种农田模式下N2O的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23]。尿素硝化抑制剂的使用可以起到增加小麦产量,与尿素处理相比对全球增温势的影响降低8.9-19.5%,同时还可能起到减少N2O排放的目的[30]。合理的氮素管理措施有助于增加作物产量、作物生物量,同时配合秸秆还田等措施将会起到增加碳汇、减少CO2排放的作用。同时必须注意到施肥对农田碳汇的效应研究应建立在大量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气候区采用不同的氮肥管理措施才能起到增加农田固碳目的。
2.4 水分管理措施
土壤水分状况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或吸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球18%的耕地属水浇地,通过扩大水浇地面积,采取高效灌溉方法等措施可增加作物产量和秸秆还田量,从而起到增加土壤固碳目的[31]。水分传输过程中机械对燃料的消耗会带来CO2的释放,高的土壤含水量也会增加N2O的释放,从而抵消土壤固碳效益[32]。湿润地区的农田灌溉可以促进土壤碳固定,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可以起到抑制N2O排放的目的[33]。土壤剖面的干湿交替过程已被证实可提高CO2释放的变幅,同时可增加土壤硝化作用和N2O的释放[34]。采用地下滴灌等农田管理措施,可影响土壤水分运移、碳氮循环及土壤CO2和N2O的释放速率,且与沟灌方式相比不能显著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35]。
稻田土壤在耕作条件下是CH4释放的重要源头,但通过采取有效的稻田管理措施可以
减少水稻生长季的CH4释放。如在水稻生长季,通过实施一次或多次的排水烤田措施可有
效减少CH4释放,但这一措施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可能会由于N2O释放的增加而部分抵消,
同时此措施也容易受到水分供应的限制,且CH4和N2O的全球增温势不同,烤田作为CH4
减排措施是否合理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定量实验来验证。在非水稻生长季,通过水分管理尤
其是保持土壤干燥、避免淹田等措施可减少CH4释放。
许多研究表明,N2O与土壤水分之间有存在正相关关系,N2O的释放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36],并且在超过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限值后,WFPS值为60%-75%时N2O释放量达到最高[37]。Bateman和Baggs研究表明,在WFPS为70%时N2O的释放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进行,而在WFPS值为35%-60%时的硝化作用是产生N2O的重要途径[38]。由此可见,WFPS对N2O的产生释放影响机理前人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有必要继续对这一过程深入研究。
2.5 农学措施
通过选择作物品种,实行作物轮作等农学措施可以起到增加粮食产量和SOC的作用。有机农业生产中常用地表覆盖,种植覆盖作物,豆科作物轮作等措施来增加SOC,但同时又会对CO2,N2O及CH4的释放产生影响,原因在于上述措施有助于增强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温室气体产生与SOC形成/分解[39],从而增加了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不确定性。种植豆科固氮植物可以减少外源N的投入,但其固定的N同样会起到增加N2O排放的作用。在两季作物之间通过种植生长期较短的绿被植物既可起到增加SOC,又可吸收上季作物未利用的氮,从而起到减少N2O排放的目的[40]。
在新西兰通过8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农场较常规农场有更高的SOC[41],在荷兰通过70年的管理得到了相一致的结论[42]。Lal通过对亚洲中部和非洲北部有机农场的研究表明,粪肥投入及豆科作物轮作等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增加SOC的目的[31]。种植越冬豆科覆盖作物可使相当数量的有机碳进入土壤,减少农田土壤CO2释放的比例[39],但是这部分环境效益会由于N2O的大量释放而部分抵消。氮含量丰富的豆科覆盖作物,可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的碳、氮含量,因此由微生物活动造成的CO2和N2O释放就不会因缺少反应底物而受限[43]。种植具有较高C:N比的非固氮覆盖作物燕麦或深根作物黑麦,会因为深根系统更有利于带走土壤中的残留氮,从而减弱覆盖作物对N2O产生的影响[44]。综上,通过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实施作物轮作可以起到增加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2.6 土地利用变化措施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管理措施均能影响土壤CO2,CH4和N2O的释放。将农田转变成典型的自然植被,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31]。这一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碳固定的增加,如将耕地转变为草地后会由于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及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使得土壤碳固定的自然增加。同时由于草地仅需较低的N投入,从而减少了N2O的排放,提高对CH4的氧化。将旱田转变为水田会导致土壤碳的快速累积,由于水田的厌氧条件使得这一转变增加了CH4的释放[45]。由于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方式的转变来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等前提条件下这一措施才是可考虑的选择。
3 结语与展望
农田管理中存在显著增加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机遇,但现实中却存在很多障碍性因素需要克服。研究表明,目前农田温室气体的实际减排水平远低于对应管理方式下的技术潜力,而两者间的差异是由于气候-非气候政策、体制、社会、教育及经济等方面执行上的限制造成。作为技术措施的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还田,氮肥投入,水分管理,农学措施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是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常规耕作增加了燃料消耗引起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及土壤闭蓄的CO2释放,而免耕、保护性耕作稳定/增加了SOC,表现为CO2的汇;传统秸秆处理是将秸秆移出/就地焚烧处理,焚烧产生的CO2占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3.8%,而秸秆还田直接减少了CO2排放增加了碳汇;氮肥投入会通过对作物产量、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来影响土壤固碳机制,过量施氮直接增加NO2的排放,针对特定气候区和种植模式采取适当的氮素管理措施可以起到增加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旱田采用高效灌溉措施,控制合理WFPS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还可增加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间套作农学措施、种植豆科固氮作物以及深根作物可以起到增加SOC的目的,减少农田土壤CO2释放的比例;将农田转变为自然植被覆盖,可增加土壤碳的固定,但此措施的实施应充分考虑由于农田面积减少而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涨价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许多有关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尚不系统或仅限于短期研究,因此为正确评价各种管理措施下的农田固碳作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本文结果认为,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还田,合理的水、氮、农学等管理措施均有利于增加土壤碳汇,减少农田CO2排放,但对各因素协同条件下的碳汇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未来农田管理中,应合理利用管理者对农田环境影响的权利,避免由于过度干扰/管理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结合农田碳库特点,集成各种农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保护性方案;努力发展替代性能源遏制农田管理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从而充分发掘农田所具有的增加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Prentice I C,Farquhar G D, Fasham M J R, et al. The Carbon Cycle an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A]. Houghton JT.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83-237.
[2]Robert H B, Benjamin J D, et al. Mitigation Potential and Costs for Global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38 (2): 109-115.
[3]韩冰, 王效科,逯非, 等.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生态学报, 2008,28 (2): 612-619. [Han Bing, Wang Xiaoke, Lu Fei, et al.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by Crop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2): 612-619.]
[4]李正才, 傅懋毅, 杨校生. 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22(4): 469-474. [Li Zhengcai, Fu Maoyi,Yang Xiaosheng. Review on Effects of Management Disturbance on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J].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2005, 22(4): 469-474.]
[5]Lal R. Carb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s [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7, 12: 303-322.
[6]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9):43-48.[Gao Huanwen, Li Hongwen, Li Wenying.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08, 39(9): 43-48.]
[7]Derpsch R. The Extent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doption Worldwide: Implications and Impact [M]. Nairobi, Kenya, 2005. 3-7.
[8]Paustian K, Andren O, Janzen H H, et al. Agricultural Soils as a Sink to Mitigate CO2 Emissions [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1997, 13(4): 230-244.
[9]Follett R F. Soil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ropland Soils [J]. Soil Tillage Research, 2001, 61(1-2): 77-92.
[10]金峰, 杨浩,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土壤, 2000,(1):11-17. [Jin Feng, Yang Hao, Zhao Qiguo. Advance in Evaluation the Effec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Effect Factors [J]. Soil, 2000, (1):11-17.]
[11]West T O, Post W M.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by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A Global Data Analysis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 66: 1930-1946.
[12]胡立峰,李洪文,高焕文. 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5): 308-312. [Hu Lifeng, Li Hongwen, Gao Huanwen. Influence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Greenhouse Effect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9, 25(5): 308-312.]
[13]Steinbach H S, Alvarez R.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after Introduction of NoTill in Pam Pean Agroecosystem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6, 35(1): 3-13.
[14]Six J, Ogle S M, Breidt F J, et al. The Potential to Mitigate Global Warming with NoTillage Management is Only Realized When Practiced in the Long Term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4, 10: 155-160.
[15]Smith P, Goulding K W, Smith K A, et al. Enhancing the Carbon Sink in European Agricultural Soils: Including Trace Gas Fluxes in Estimates of Carbon Mitigation Potential [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1, 60(1-3): 237-252.
[16]Choudhary M A, Akramkhanov A, Saggar S.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a New Zealand Cropped Soil: Tillage Effects,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 93(1): 33-43.
[17]Prieme A, Christensen S. Seasonal and Variation of Methane Oxidation in a Danish Spurce Forest [J]. 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 1997, 29(8): 1165-1172.
[18]万运帆, 林而达.翻耕对冬闲农田CH4和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初探 [J].中国农业气象,2004, 25(3): 8-10.[Wan Yunfan, Lin Erda. The Influence of Tillage on CH4 and CO2 Emission Flux in Winter Fallow Cropland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04, 25(3): 8-10.]
[19]王爱玲.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秸秆还田效应及技术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0.[Wang Ailing. Effects and Techniques of Straw Return to Soil in WheatMaize Rotation of Huanghuaihai Plain [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0.]
[20]王改玲,郝明德,陈德立.秸秆还田对灌溉玉米田土壤反硝化及N2O排放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6):840-844.[Wang Gailing,Hao Mingde,Chen Deli.Effect of Stubble Incorpor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 in an Irrigated Maize Soil[J].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2006,12(6):840-844.]
[21]Vleeshouwers L M,Verhagen A.Carbon Emission and Sequestration by Agricultural Land Use:A Model Study for Europe[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2.(8):519-530.
[22]Lal R,Bruce J P.The Potential of World Grop Land Soils to Sequester C and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J].Enviornmental Science & Policy,1999.(2):177-185.
[23]王绍强, 刘纪远.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 (4): 528-534. [Wang Shaoqiang, Liu Jiyuan. Research Status Quo of Impact Factors of Soil Carbon Storage [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2, 17 (4): 528-534.]
[24]Richard D. Chronic Nitrogen Additions Reduce Total Soil Respiration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Temperate Forest Soils at the Harvard Forest Bowden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4, 196: 43-56.
[25]李明峰, 董云社, 耿元波, 等. 草原土壤的碳氮分布与CO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J]. 环境科学, 2004, 25(2): 7-11. [Li Mingfeng, Dong Yunshe, Geng Yuanbo, et al. Analyse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luxes of CO2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 & N in Grassland Soil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25(2): 7-11.]
[26]张秀君. 温室气体及其排放的研究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2): 103-108. [Zhang Xiujun. Studies on Greenhouse Gas and Its Emission [J]. 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1999, 1(2):103-108.]
[27]齐玉春, 董云社, 章申. 华北平原典型农业区土壤甲烷通量研究 [J].农村生态环境, 2002, 18(3): 56-58. [Qi Yuchun, Dong Yunshe, Zhang Shen. Methane Fluxes of Typical Agricultural Soil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Rural EcoEnvironment, 2002, 18(3): 56-58.]
[28]胡荣桂. 氮肥对旱地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J]. 生态环境, 2004, 13(1): 74-77. [Hu Ronggui.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Potential of Methane Oxidation in Upland Soil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4, 13(1): 74-77.]
[29]Erisman J W, Sutton M A, Galloway J, et al. How a Century of Ammonia Synthesis Changed the World [J]. Nature Geoscience, 2008, 1: 636-639.
[30]Bhatia A, Sasmal S, Jain N, et al. Mitigating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Soil Under Conventional and NoTillage in Wheat Using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0, 136: 247-253.
[31]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J]. Science, 2004a, 304: 1623-1627.
[32]Liebig M A, Morgan J A, Reeder J D, et al. Greenhouse Gas Contributions and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Northwestern USA and Western Canada [J]. Soil Tillage Research, 2005, 83: 25-52.
[33]Monteny G J, Bannink A, Chadwick D.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trategies for Animal husbandry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6, 112: 163-170.
[34]Fierer N, Schimel J P. Effects of DryingWetting Frequency o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J]. 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 2002, 34: 777-787.
[35]Cynthia M K, Dennis E R, William R H. Cover Cropping Affects Soil N2O and CO2 Emission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Type of Irrigation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0, 137: 251-260.
[36]Akiyama H, McTaggart I P, Ball B C, et al. N2O, NO, and NH3 Emissions from Soil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s, Urea, and Water [J].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2004, 156: 113-129.
[37]Linn D M, Doran J W. Effect of Waterfilled Pore Space on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us Oxide Production in Tilled and NonTilled Soils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4, 48: 1267-1272.
[38]Bateman E J, Baggs E M. Contributions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o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Soils at Different Waterfilled Pore Space [J]. Biology Fertility of Soils, 2005, 41: 379-388.
[39]Jarecki M, Lal R. Crop Management fo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J]Plant Sciences, 2003, 22: 471-502.
[40]Freibauer A, Rounsevell M, Smith P, et 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Soils of Europe [J]. Geoderma, 2004, 122: 1-23.
[41]Reganold J P, Palmer A S, Lockhart J C, et al. Soil Qua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Biodynamic and Conventional Farms in New Zealand [J]. Science, 1993, 260: 344-349.
[42]Pulleman M, Jongmans A, Marinissen J, et al. Effects of Organic Versus Conventional Arable Farming on Soil Structure and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n a Marine Loam in the Netherlands [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03, 19: 157-165.
[43]Sainju U M, Schomberg H H, Singh B P, et al. Cover Crop Effect on Soil Carbon Fractions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Cotton [J]. Soil Tillage Research, 2007, 96: 205-218.
[44]McCracken D V, Smith M S, Grove J H, et al. Nitrate Leaching as Influenced by Cover Cropping and Nitrogen Source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4, 58: 1476-1483.
[45]Paustian, K. et al. Agricultural 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Policy Options[R]. Council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2004. 120.
Advance in Evaluation the Effec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Strategies on
Greenhouse Gases Mitigation in Agriculture
SHI Yuefeng1 WU Wenliang1 MENG Fanqiao1 WANG Dapeng1 ZHANG Zhihua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fiel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ree primary greenhouse gases (GHGs), including CO2, CH4 and N2O. Unreasonabl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s increase GHGs and decrease the effect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generate the largest share, 58% of the world’s anthropogenic noncarbon dioxide (nonCO2) emission, and make up roughly 14% of all anthropogenic GHG emissions. And soil carbon pool is the most active carbon pools in ecosystems. In addition, soil carbon pool could be a source or sink of GHGs.
篇2
【关键词】建筑室内;给排水;规划设计
建筑室内给排水节能应包含两方面内容:节水以及节能。建筑给排水专业在建筑能耗中所含的内容主要有:人民生活及从事工艺、生产、游乐、环境卫生、绿化、水景等活动的给水、排水、消防、热水、回用水等需要的能耗。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室内给排水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1.建筑室内节水新举措
1.1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指的是将建筑物屋面或小区地面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获得符合规定水质标准的水并使之得到使用的过程。雨水净化处理工艺应根据径流雨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水质标准来选择,如用于绿化、冲厕、道路清扫、车辆清洗、消防、建筑施工等的雨水应满足GB/T18920-2002污水再生利用城镇杂用水水质指标要求;景观环境用水应满足GB/T18921-2002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指标要求。经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一般首先用于绿化、冲洗道路、洗车、景观、建筑施工等用水,有条件的可作为洗衣、冷却循环、冲厕和消防等补充用水。在严重缺水的城市也可作为饮用水水源。
1.2中水回用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水源按照《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和《污水再生利用设计规范》分为优质杂排水和生活污水,中水水源一般不是单一水源,大多有三种组合方式:(1)盥洗排水、淋浴排水、循环冷却水称为优质杂排水,应优先选用;(2)冲厕排水以外的生活排水称为杂排水;(3)生活污水,即所有生活排水的总称,这种水质最差。我国各种建筑排水量中的生活废水所占份额:住宅为69%,宾馆、饭店为87%,办公楼为 40%。如果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成为中水,用于冲厕、绿地树木的浇灌、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景观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以替代等量的自来水,这样就相当于节约了城市供水量。
1.3真空排水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快捷、舒适的旅行需要,我国几条铁路线列车上安装了密闭真空式厕所,走出了真空排水的可喜一步。随着列车上的成功应用真空排水技术,建筑室内的真空排水应用也是当今节能重大课题。真空排水不同于重力式排水方式,它是用空气代替大部分水,依靠真空负压产生的高速气水混合物,快速将洁具内的污物冲吸干净,达到节约用水,排走污浊空气的效果。在各类建筑中采用真空技术,平均节水超过40%,若在办公楼中使用,节水率可超过70%。
2.我国建筑室内给排水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建筑室内给排水规划不科学
建筑室内给排水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依照一定的规范和法律章程,我国的给排水工程主要依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有关规定而制定。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有很多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基础数据、指标、标准和分析工具,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我国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在施工和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在没有扎实的理论保证的基础上,无法设计出规范科学的给排水路线。对于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国的给排水系统由于不够科学和严谨,无法承受很多程度的水量,造成城市变海洋,给排水系统彻底崩溃的很多案例,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几大的不便,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和财产的损失。
2.2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目前的给排水系统在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上也没有什么重大的进展,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没有回收利用的渠道,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使得各项水里工程的投资回报不高,给排水系统无法更好的做到为城市服务。
2.3建筑室内污水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城市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室内的给排水系统中没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处理污染的设施,或者是处理污染的设施质量不过关。特别是在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涉及了很多的方面,问题十分复杂,处理不当会造成很多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和浪费,是我国可持续大战战略实施的一大阻碍。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大多是排放到河海之中,虽然海洋和河流有一定的自我净化的能力,但是也经不起长年累月污染的侵害,我们必须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3.建筑室内给排水规划建议
3.1建筑室内给排水系统合理规划
在设计建筑室内给排水之前一定要查看城市的具体规划,做到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的协调。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促进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建筑室内给排水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很多问题没有先进的技术来维持,我们应该从发达国家如以色列等,引进先进的给排水技术,做到节水,保护水资源。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水系统,和建筑室内给排水系统,才能使得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有一定的运转基础。所以说,引进先进技术,鼓励我国企业个人和科研部门研发先进的建筑室内给排水系统,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必经之路。
3.2建筑室内给排水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筑室内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化,要求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具体的自然系统相结合,与特有的建筑的结构相结合。多样化的城市水系统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水系统的各种功能,其中包括娱乐和景观功能,也可以更好地与自然水体相连接,成为自然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城市景观水体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隔断,从而解决城市水系统目前与其它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问题。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使水资源良好循环利用,做到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保护生态环境。
3.3设计给排水系统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
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关乎民生的难题,目前的污水处理系统并没有解决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污水处理的监管力度,不仅要在给排水系统中增加相应的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更要对污水进行跟踪和监控。加大力度支持给排水系统中对污水处理的设施的设计,做到处理污染于源头,控制污染于初始。最大限度的解决我国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建立健全一个给排水监督机制是刻不容缓的,只有发挥了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人民更加遵守法律而不是仅仅贪图自己的方便,更加不要给不法分子,排放污染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可乘之机。
4.结语
建筑室内给排水是关乎水资源合理充分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性因素,在对建筑室内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努力打造完善的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有效地建筑室内给排水。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建筑室内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工作经验进行的总结和阐述,希望得到到家的认可和参考。 [科]
【参考文献】
[1]邵益生.我国城市水可持续管理的战略对策,中国水工业科技与产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给排水 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节水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将会得到整个建筑业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建筑节水除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外,建筑设计师们还应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节水节能,降低给排水系统的能耗。
一、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目前,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中造成能源损失浪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给水排水配件浪费
首先,管道、水龙头这种给排水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会带来一定的能源浪费,例如,很多管道由于质量问题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由于机械设备老化,水资源利用率偏低;其次,在很多建筑的厨卫设计中,冲洗水箱等设备完全没有涉及到节能因素,例如建筑卫生间内的浴缸、马桶等器具往往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
再生水使用率偏低
很多生活用水、雨水等经过相应的处理净化后,可以被建筑循环使用,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技术,这些再生水的利用率偏低,很多中水资源被浪费。
供水系统造成巨大浪费
供水系统造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仍然会出现超压出流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人们使用,而且还会造成水流喷溅,造成浪费,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设备损坏问题。其次,热水供应系统设计不合理,我国建筑中热水供应系统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主要因素是热水系统开启后,往往最初的一段时间水温没有达标,这些水会被用户放掉,就白白浪费了;此外,消防用水存储过多,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消防设备日常维护费用的增加。
二、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约用水
(一)屋顶水箱浮球阀的设计
最传统的屋顶水箱浮球阀为阀芯两部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又相继出现了液压式浮球阀、双筒浮球阀以及呼吸阀,其中还另有一类较有特点的浮球阀为导阀控制型浮球阀,这类浮球阀不但克服了传统浮球阀的开关不灵便以及水的溢流过多,同时它也有效的整合了多种浮球阀的功能和特点。
(二)使用新型卫生器具和配件
一些传统类型的卫生器具的水箱耗水量特别的大,并且给水配件的耐用性和密封性能也不好,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滴、冒、漏的问题,因此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一些如高效节水型坐便器等新兴的卫生器具,每次的冲洗水量仅为5升,坐便器的用水量节约了近一半,而在浴室中所采用的一些新型卫生器具如光电淋浴器以及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用水量都至少节约了20%,另外新型的水龙头如陶瓷芯水龙头等,他们的耐用性能和密封性能都更好,使用几万次也不会出现滴漏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三)建筑中水
在节流的过程中也要对水资源进行开源,对污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并尽量使其再生利用,这样不但节约了用水,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起到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作用。在我国最近才颁布并实施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中,对中水的水源、处理工艺、中水系统以及水质标准等因素都是做了明确的规定的,这也将促进中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三、给排水系统优化
对于建筑给排水系统整体优化中,从减压节流、设备改善、再生水利用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一)应该注意给水管道的减压节流,我国现行的建筑给排水相关规章制度中,对给水配件的相关水压有过限制规定,但压力限制还是比较宽松。在设计中,就应该从建筑给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给水系统的压力做出合理设定。在工作中,应该针对建筑物楼层,对厨卫设备、防火设备等不同用水进行不同的水压规划设计,减小水流过大导致的噪声、管道损坏等。
(二)在节水设备改善方面,应该采用优质的阀门、管道等,在同等条件下,应该选择更加节水、质量更好的阀门,对于管道的选择,应该侧重于铜管、PE 管、PVC-U 管等.在配水器具与卫生器具上,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节水性能也应作为重要的考虑方面,使用充气水龙头代替普通水龙头、小容积水箱代替大容积、使用两档或多档冲洗水箱、采用延时自动关系的水龙头等,都可以提高节水效果。
(三)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也应该投入足够重视,特别是中水回用。中水工程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但是初期投资较大,虽然目前难以被开发商接受,但是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将中水回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来考虑。还有,对雨水利用技术的开发则相对较为容易进行,可以考虑用以渗透管、渗透性检查井、透水性地面及雨水浅草沟为主的雨水渗透工艺。可以有效增加雨水下渗量,对补给地下水、降低城市雨洪威胁及改善小区环境等具有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
四、太阳能的使用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而且太阳能的使用可以节约很多天燃气、煤气,所以很多建筑的供热系统可以考虑采用太阳能来实现给水节能。目前有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与非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两种方案
(一)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管理集中方便的特点,适用于对供热要求不高的一些场所单独使用或作为一种供热辅助手段与其他热源联合使用,在小型酒店、集体宿舍、医院等场所应用比较广泛。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由热泵、电能、加热锅炉等组成,是通过对应的阀门控制,将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加热设备的预热设备来使用,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节能。
(二)非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常用的方案有承压型分户集热一分户水箱的方式与整体式非承压自然循环式太阳能两种,二者各有优缺点与适用情况,这就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供热方案。承压型分户集热一分户水箱的方式的集热系统为封闭,集热器采用壁挂式或阳台式装配,可以与建筑有效结合,而且管路分布更加灵活,不会影响建筑美观,提高了集热效率,这种系统的优点就是性能稳定,热水使用舒适度高,控制系统安全可靠,适用于高层建筑等屋面集热器安装面积受限的建筑;整体式非承压自然循环式太阳能则可以根据建筑特点来量身定做,而且集热系统使用的是定温与水位结合的循环方式,太阳能利用效率更高。
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要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建筑布局来选择合适的太阳能供热方案。
总而言之,在通过对以上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的探讨后,我们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约用水、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约能源以及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生活用水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建筑工程的给排水设计工作对于我国整体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因此,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方针措施融入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大力的推广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做好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设计工作,从而真正的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袁雪峰.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与减噪技术的研究与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29
[2]王小来. 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措施探讨[J].科技风 2013.05.24
篇4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
1 引言
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不仅困扰国计民生,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用水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采用节水设计,对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贡献一份力量。本文将就建筑给排水的节水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2 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主要途径
2.1 给水
合理确定用水量(包括冷水、热水及其他等用水)的定额。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并非用水量越高越好。合理设计建筑给水系统。主要可通过下列方法实现: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推荐支管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措施,减小用水点的出水压力;合理设置生活水池的位置,尽量减小设置深度,以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优先考虑水池-水泵-水箱的供水方式。推广采用节水的卫生器具。如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不应采用无控制花管、长流水的小便槽。合理采纳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当采用变频泵供水时,应优先采用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其节能效果要优于变频恒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当采用变频恒压变流量时,工作压力的设定应接近水泵工频运行时高效段扬程的下限;工作水泵应选用2 台或2 台以上,不同级配工作泵的流量宜以1/2 的流量梯变,宜采用大小水泵搭配的形式,并设气压罐小流量给水。当市政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
在我国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虽对给水配件和入户支管的最大压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但这只是从防止因给水配件承压过高而导致损坏的角度来考虑,并未从防止超压出流的角度考虑,因此压力要求过于宽松,对限制超压出流基本没有起作用。如果设计时没有考虑这一方面的话会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所以应根据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实际情况,对给水系统的压力做出合理限定。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3.3.5条规定,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而卫生器具的最佳使用水压宜为0.20~0.30MPa,大部分处于超压出流。根据有关数据研究,当配水点处静水压力大于0.15MPa时,水龙头流出水量明显上升。建议高层分区给水系统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大于0.15MPa时,采取减压措施。
另外,具备条件的,应当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物的热水供应。热水水源的利用可采用太阳能、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在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时,不得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和浪费。如利用地下地温地源自动供暖制冷系统,就是通过表层地下水为载体,或将盘管埋在土壤中以盘管内流动的介质为载体,将这些地温热源输送到水源热泵进行能量转换,冬季输出45 ~65 ℃的热水。在太阳能的利用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太阳能蓄热技术,太阳热水系统的工程参数应结合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循环可采用强迫式、自然式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和直流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有温控装置,并应合理控制和设定热水的温度。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能再利用与节水技术还应相互结合。太阳能热水器可作为热水供应的预加热措施,可设在其他热交换器的前端。热水系统宜机械循环以满足用水点的节水要求。合理设计热水供应系统。加强余热的回收和利用(包括工业余热、废热、烟气余热、蒸凝结水、热风能量的回收和梯级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性锅炉房的热水或蒸气作热源。可采用专用的蒸气或热水锅炉制备热源,也可采用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制备热源或直接供应生活热水。当地电力供应较富裕的地区或鼓励夜间使用低谷电的政策时,可采用电能作为热源或直接制备热水。从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应合理配置组合各种不同热源的比例关系。对集中热水系统远距离的少量供热点可采用局部加热方式;对不同场所可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热水供应系统储水温度宜控制在55~60 ℃。应合理确定热水用水量定额、耗水量、耗热量、供水水温、水质等热水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热水供应管网宜采用同程回水的给水方式。当采用电作为热源时,宜采用储热式电热水器,以降低耗电功率。热水供应系统宜缩短热水的给水时间,增加机械循环,并平衡冷热水的水压。对于适合热电联供技术的工程,应优先考虑。
2.2 排水和雨水
(1)排水应尽量采用重力排水方式。(2)污废水管道的敷设应就近排放,并应避免压力提升。(3)中水的利用。(4)利用空调凝结水排水。(5)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利用。(6)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
2.3 冷却水和消防给排水
冷却水宜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水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江水、河水、湖泊水、海水、地下水等作为循环冷却水。合理选择冷却塔。在空气湿球温度较低的干燥地区,可通过设计计算来适当提高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以减少循环水量和循环水泵的能耗,缩小循环管道的管径。合理布置冷却塔。保证冷却塔之间的距离,有良好的气流组织条件,避免影响冷却塔的散热效果。针对不同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采取化学(杀菌、灭藻等)、物理(过滤)的水处理方法,具有缓蚀、阻垢的水处理功能,减少管道和机组内的结垢、腐蚀。在一定的条件下,设置合用消防水箱,以减少消防水箱的清洗用水。利用消防试验排水,将消防排水返回到消防水池。增加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的水处理设备。
2.4 自动控制和计量
建筑中宜设置建筑给排水自动化的监控系统(温度设定与控制、水池、水箱的报警和监控)。变频泵供水方式宜采用管网末端压力表控制水泵转速的运行方式。针对不同需要场所及使用条件,应加强给水用水量计量。住宅应设分户水表计量用水。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应当安设分栋用热计量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并安装用热计量、室内温度调控、多表远程操控系统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冷却水补充水、锅炉补充水、绿化用水、水景补充水、游泳池补充水、蒸汽应分别设置水表计量。其他需要独立计量的管道系统(如道路浇洒用水、汽车冲洗用水、地面冲洗用水等)宜设水表计量。企事业单位、学生宿舍的公共浴室、淋浴间等宜刷卡(或采用红外线、脚踏开关)来用水。
篇5
【关键词】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消防排水
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在施工安装、施压、冲洗、调试这几个阶段,均涉及到消防排水问题,本文侧重对消防水系统排水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进行阐述。需要设置消防排水的灭火系统很多,如消火栓系统、消防水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系统、泡沫灭火系统以及喷淋―泡沫联用系统等。本文仅就在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湿式系统(以下简称湿式系统)来进行消防排水的讨论。
1.消防排水系统对建筑的影响
消防给水设施启动后,若大量消防用水不能及时排走,就会造成建筑结构的临时附加荷载,对建筑结构本身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对于建筑装修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设备房进水或电梯井进水得不到及时排除,将会影响建筑内部功能的正常运行。
2.消防排水的特点
地下汽车库、修车库等地下建筑内消防排水的机率很小, 但冲洗地面的排水或其他意外事故排水会经常发生,所以汽车库内的消防排水需与冲洗地面排水结合起来考虑。地下汽车库排水需通过提升后排入室外排水系统,而对于地面以上建筑消防排水则可重力自流排除。
3.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排水
3.1 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的排水
室内消火栓系统的管网可利用管网本身设置的排水坡度进行排水,排水横干管以0.002~0.005 的坡度坡向排水立管,通过水泵出水管上放水阀将水排出。
3.2 试验消火栓的排水
在建筑平屋顶上设置的试验消火栓,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和检查用消火栓观测水泵、水泵结合器供水时水枪的充实水柱长度(或压力表显示的压力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水枪充实水柱Sk、喷嘴处压力Hq 与流量Q 之间的关系,见表1。建筑屋面各汇水范围内的雨水排水立管按规范要求,不宜少于2 根。在雨水立管设计流量能满足表1 中消火栓设计流量时,即可利用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排除消防试验用水。
表 1 直流水枪Sk-Hq-Q 的关系
3.3 高位消防水箱的排水
屋顶消防水箱的最大设计容量为18m3。消防水箱的排水由两个部位组成,一是溢流排水,二是检修清洗水箱时的泄空排水。消防水箱的溢流排水量不会超过进水量,进水量大小由补水时间来确定。消防水箱的的补水由液位控制器或浮球阀(两组并用)来控制水箱水位,正常情况下不发生溢流;如发生溢流时,由于溢流量很小,由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排出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检修清洗水箱时的泄空排水,它可以通过泄空阀门控制排水流量,泄空时间可长可短,只要不造成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溢流就可以了。
3.4 增压设施的排水
高层民用建筑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中的消防水箱,如设置高度不能满足规定的静水压力要求时应设置增压设施,以保证火灾初期消防主泵未开启时室内消火栓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压力要求。增压设置一般由增压泵、气压水罐等组成。对增压泵,其出水量应满足1 支水枪用水量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 个喷头的用水量。对气压罐,其调节容量应为2 支水枪和5 个喷头30s 的用水量,即:450L。因此,在对增压泵进行调试、验收和维护检查时排水量不会大于5L/S。至于气压罐的泄空排水仅为450L,排水量是很小的。故设置在屋面有增压设施的排水,同样可利用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排除。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排水
4.1 湿式系统管网排水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的管道,为了测试、维护和检修的方便,应及时排空管道中的水,因此在安装时,管道应保证一定的坡度。当配水管和配水支管坡向末端试水装置时,利用该装置或末端试水阀进行排水。配水支管的坡度不小于0.004,配水管和水平横干管不应小于0.002。
4.2 湿式系统报警阀的排水
安装湿式报警阀时应先安装水源控制阀、报警阀,然后根据设备说明书再进行辅助管道及附加安装。水源控制阀、报警阀与配水干管的连接,应使水流方向一致。报警阀组的安装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报警阀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明显位置,距室内地面高度宜为1.2m,两侧与墙的距离不宜小于0.5m。报警阀的最大排水量发生在利用试水阀泄空系统管网中的水量时, 报警阀的试水阀口径≤50mm,排水的快慢可通过阀门开启度进行调节。当利用生活排水系统
进行排水时,接纳它的排水立管管径不宜小于100mm(排水立管应为伸顶通气管,同时要考虑保护生活排水系统的水封);当独立设置专用排水管时,立管管径不宜小于75mm。报警阀处应有排水设施,报警阀的试验排水管不应与排水管直接相联, 但当试验排水回至消防水池时,可直接连接。
4.3 末端试水装置的排水
(1)末端试水装置的排水量:末端试水装置由试水阀和压力表组成,设置在每个报警阀组供水的最不利处。作用是检测系统的可靠性。试水阀口的流量系数应等同于同楼层或防火分区喷头的流量系数,其泄水量与压力的关系也和喷头相一致。
(2)排水管道系统:最不利喷头处应设末端试水装置,其排水应自由出流,为了避免气流与水流的排水斗处和排水管内发生干扰影响泄水,需设伸顶通气排水管。其他楼层或分区的末端可采用试水阀直接排水,但在连接排水立管处设置活接头或沟槽式接头,以备必要时连接检测设备或改为末端试水装置排水。末端试水装置或末端试水阀处应有足够的排水能力的排水设施,排水立管管径可参照设有伸顶通气管的排水立管的最大排水能力确定;排水横管管径按满流状态用曼宁公式计算确定。末端试水装置或末端试水阀的出水管不应与排水管直接相联,但试验排水或至消防水池时,可直接连接。
5.结束语
在建筑消防安装工程中的消防水系统在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与后期消防水系统的排水措施紧密相关。因此,本人提出的一些措施可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在工作中参考。
[1]方汝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秀生等.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 册)第二版.2001.
篇6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措施
我国总水资源量丰富,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量还未达到世界的人均水平,并且降雨时间及地域分布不均,供水力不足,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有2/3的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用水比例不断提高,在给排水中,采取节水节能措施,可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节水节能目的的实现。
一、给排水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给排水中,经常存在管道及阀门泄露与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情况,给水管道的接头与阀门连接位置,经常存在冒水状况,出现这种状况,大多是由于管道锈蚀或者阀门质量问题造成的,建筑物中的浮球阀常出现漏水与损坏现象,水箱、马桶及水池等,应用低劣质量物品,就会出现溢流问题。在建筑兴建与管网范围扩大中,输水管道延长会出现高度差异,运用加压法,对最不利的供水点进行保障,可得到充足供水,多数供水区采用的是高压供水,这使得给水配件静水压力要比流出水头大,水流量要大于额定流量,这部分超出水流,并发挥正常应用效益,造成水资源浪费,给用户的水工状况造成影响,容易出现水击、振动与噪声,并出现管件破裂与损坏等问题。
二、建筑给排水当中的节水节能措施
1.供水系统节能措施
供水节能主要体现于超压出流控制上,卫生器具的给水定额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应用要求,在单位时间里,给水配件出口应按照规定出水量流出,其流出水头是为了确保给水配件能够流出额定的流量,阀前需要静水压,当配件阀前压比流出水头大时,单位时间里,给水配件所流出的水量要比额定流量大,这种现象可称为超压出流,流量计额定流量间的差值是超压出流量。无效用水量所指的是超压出流不仅破坏了给水系统的水量正常分配,还会对用水工况造成不良影响,超出流量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这部分水量浪费经常不被人重视,要对超压出流进行控制,可从下列方面着手处理,其一,要遵循相关给排水设计规范,并合理分区,高层建筑生活中的给水系统可竖向分区,并符合有关要求,最低卫生器具的配水点静水压应控制在0.45MPa以内,特别状况下,应控制在0.55MPa内,水压在0.3MPa以上的入户管,可设置调压或者减压设施,最不利的配水点水压要满足用户的用水要求,通常竖向分区的水压太大,就会造成水量不必要流失,对卫生洁具应用寿命产生影响,竖向分区的水压太小,就会加大投资,造成管道布置的困难,住宅内部加入横管,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装修施工;其二,对减压装置进行合理设置, 浴盆流出水头通常是5m-10m,冲洗阀流出水头应该是10m-15m,对于其他用水配件流出水头应控制在5m以内,进户压力是10m,对于最不利点的压力可控制在5m,就能满足用户要求,高于10m容易出现超压出流,在进户管位置,水表前,可安装调压控板及节流赛,降低超压的出流量。
2.避免二次污染
现在高层建筑当中,应用最广泛供水方式为水泵、水池与高位水箱等加压供水方法,在此类供水系统中,水经过加压输送与贮存,易出现水质指标不合格现象,调速泵供水是应用泵把贮水池当中的水送到用户中,不用水箱,降低了二次污染概率。应用水泵、水池与水箱等供水方法,尽管存在二次污染问题,不过具有水压较稳与供水量可靠等优势,将加压供水方式完全淘汰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给排水设计规范当中,应选择高质量的水箱、水池与配管等,以避免管道系统出现回流污染问题,防止设计、选材及施工等水质污染问题,并确保水箱卫生条件良好,防疫部门也要强化水箱的水质与清洗监管力,适当加大水箱清洗次数。
3.热水供应节水与节能
在建筑给排水中,热水供应水量的浪费状况也是不可忽略的,配水装置开启之后,用户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温度热水,通常要放掉部分冷水之后,热水设备方能正常应用,出现此浪费原因较多,不仅有施工与管理的问题,还有设计不足,经济条件影响等原因,给排水设计施工中,主要是热水循环方法选择上,仅应用干管循环法,对于水量浪费最多,采取立管直管与干管等热水循环相结合方式,水量应用最省,在集中热水供应设计时,可使用立管与干管热水循环,经济条件允许,可实施支管循环。热水供应中,还应注意节能技术应用,加强绿色能源开发,并改进热水系统技术,如太阳能是绿色的清洁能源,在热水供应系统当中,应用太阳能,不仅无二次污染问题,其设备管理简单,运行维护安全,现在太阳能热水已应用到饭店、宾馆、商品住宅与浴池等建筑中,太阳能热水供应主要是由储水箱、集热器、循环管与储水箱等构成,但在太阳能系统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受天气原因的影响较大,集热面积大,为确保建筑太阳能系统能够全天的运行,应因地制宜,避免应用功能影响,在集热器使用时,可选择抗冻、抗热及承压力强的,光能不足区域,应依据实际状况,采用备用加热的方式,空气热泵也是热水系统可考虑的方式。
4.加强中水系统的应用
在建筑给排水中,实施中水系统,可有效节约用水,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应用率,中水系统设计应做到经济合理、应用安全与技术先进等,其中水所指的是各类排水通过处理后,符合规定水质标准,在市政、生活与环境等范围中实施杂用的各非饮用水,各类排水主要包含日常生活当中的生活废水与生活污水等,其生活废水主要包含淋浴、冷却排水、厨房及洗衣等排水。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废水,通过基本生物及理化方式处理之后,水质标准符合低非饮用水的标准,在建筑小区中,可建设管道系统,对较清洁用水进行收集,通过中水站处理之后,可用于景观、冲车、绿化、清洁卫生与冲厕等方面,尤其是在缺水严重的城市,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之后,让水质符合中水标准,供以杂用的水系统,提高建筑给排水的节水及节能性。
5.变频技术降低电耗,并充分利用雨水
在生活供水中,供应水常用的是加压水泵方式,为降低传统供水系统水量与电能浪费问题,可采取变频技术,各种资源紧张状况下,变频技术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与普通供水设备相比,变频调速装置能节省电能10%-40%之间。为节省水资源,可将雨水进行收集,通过有关药剂与设施处理之后,符合某水质的利用指标,充分应用雨水,这一过程与中水系统应用相类似,雨水经处理之后,能作为再利用资源,用于城市绿化与冲厕等中水用水中。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建筑中的给排水工程得到很大进步,尤其是在节水节能方面,加强给排水系统中的管道与配件质量,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热水及中水系统,加强绿色能源开发,有效实现给排水中的节水与节能。
参考文献
[1] 罗浩文.谈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12(7)
篇7
关键词: 柴油机; 降低油耗; 减少排烟; 措施。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在农村, 随着机械拥有量的增加, 动力配备发展也很快,提高动力机械的节能减排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柴油机作为农村一种主要的动力源, 不仅是农村耕作、排灌机械的主要动力, 而且是畜牧、加工机械的主要动力。现就使用柴油机时如何做到节能减排提出以下几点技术措施。
1.柴油机节油技术
1.1.柴油预温措施
在拖拉机上采取柴油预温措施可以节约柴油5~10%。预温措施有多种,主要方法有:
1.1.1.加强发动机的整体保温性能。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发动机的整体保温, 不能仅看水温表的温度显示,这样也有利于发动机其他各机构的配合与工作。
1.1.2.采用废气加热可燃混合气。此法同理于汽油发动机利用废气加热可燃混合气。对大中功率的多缸发动机, 可将排气总管横向钻孔后装入一根加热油管; 也可以在排气管外缠绕加热油管( 此法较适于单缸和小功率发动机) , 将此加热管串接于燃油细滤器与高压油泵之间的低压油路中。
1.1.3.利用电加热法。与废气加热法相似, 只是利用电能完成加热任务。此时应设置一个电加热装置, 安装位置和注意事项与废气加热法基本相同。
1.2.负压节油措施
1.2.1.曲轴箱内保持一定的负压。发动机曲轴箱保持一定的负压, 不但能节省机油, 而且可降低燃油消耗, 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发动机在每分钟内, 单缸漏入曲轴箱的废气一般可达5~6 升。若积存在曲轴箱内的废气不能得到及时排除, 会使曲轴箱内压力增高, 迫使机油窜到燃烧室内燃烧或从机件接合不严密处渗漏, 从而增加机油消耗量。同时, 由于曲轴箱内压力增高, 又迫使发动机在吸气行程和作功行程多消耗功率。
1.2.2.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常见的通风装置有3 种:
1.2.2.(1)在发动机较高部位( 如气门室罩盖上或齿轮室盖处) 设置带有滤网的呼吸式通风口, 使曲轴箱内的压力与大气压相等,使用中必须经常检查和清洗。
1.2.2.(2)在曲轴箱的较高位置设负压阀。负压阀实质上是个单向阀, 当曲轴箱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废气排除箱外, 活塞上行时负压阀中的阀片被吸下堵住出气口, 使外界大气不能进入曲轴箱, 从而保持箱内成一定的负压。
1.2.2.(3)将曲轴箱与进气管通过管路连接起来。此项措施不但结构简单, 而且构成了发动机系统内部的封闭式循环, 可彻底解决曲轴箱内废气外排的问题, 同时保证了曲轴箱的呼吸要求,此措施其节油效果显著。
1.3.磁化节油技术
磁化节油的物理机理非常明显。让燃油通过一个相当强的磁场, 在磁场作用下燃油受到磁化, 即可改善油品的性能指标,提高其雾化性能和热值, 从而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消耗、减轻排气烟度。磁化节油的基本措施是在柴油机细滤器通往高压油泵的油路上安装一个磁化装置, 让柴油在N- S 极间流过使其磁化。磁化装置可利用车上直流电源产生磁场,也可用高磁永久磁铁。
1.4.惯性增压节油技术
增压即增加发动机的进气压力, 以提高充气系数,改善混合气燃烧情况, 提高气缸的容积效率, 是一项既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又提高经济性的有效措施。增压方法有两种:
1.4.1.设置增压器。如在多缸发动机上使用较多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此方法要增加一定的排气阻力, 结构较为复杂, 往往需要与发动机总体设计相结合, 非原设计型的改装品其应用效果一般都不够理想。
1.4.2.利用进气惯性增压。即利用发动机进气管内的压力波动效应来增加气缸的充气量, 以实现增加功效、降低油耗的目的。惯性增压是小型高速柴油机的简易增压方法,不同结构的空气滤清器和进气管不能轻易代用。
2.柴油机排烟技术
当柴油机作为动力进行正常作业时, 有时会冒出异色的烟, 如黑烟、白烟和蓝烟等。这种现象的发生, 表明柴油机内部已经出现了某些故障, 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排除。
2.1.柴油机出现冒黑烟的现象, 表明在其气缸中有部分柴油雾化微粒未燃烧即被排出。造成的原因一般有三种: 一是供油量过多, 柴油机超负荷运转; 二是喷油器喷油压力低, 柴油雾化程度差; 三是供油过晚, 发动机的温度较低。排除的方法是: 对供油过多的柴油机应适当减少供油量, 控制在正常负荷之内运转; 对喷油器喷油压力低的柴油机, 应及时修复或更换喷油器, 提高喷油压力; 对供油过晚的柴油机, 应调节供应提前角。调节时,先拧出两个固定在正时齿轮上花键盘的螺钉, 按顺时针方向拨动键盘, 使供应提前角为16°~19°, 相对幅度为22.50mm~28.50mm。同时, 使发动机的温度保持在80℃~90℃。
篇8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设置
1 消防水箱的设置
1.1 消防水箱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设置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建筑物应设置消防水箱( 包括气压水罐、水塔、分区给水系统的分区水箱) ,重力自流的消防水箱应设置在建筑的最高部位。但在工程实践中,经常会发现以下问题:
(1) 在小区的建筑群之中,经常仅在一个建筑物屋顶设置高位消防水箱,虽然该建筑物的建筑高度最高,但由于小区地形错落起伏,建筑物室外地坪高程发生变化,该建筑物屋顶实际上并不是小区的最高点。这样设置的共用高位消防水箱,即使其容积能满足扑救初期火灾的需要,也不符合规范要求。正确的做法是,应根据小区的地形地貌仔细计算小区的最高点,不能以某个建筑物的绝对高度为准,而应以小区建筑物最高屋顶为设置水箱的依据,以确保水箱处于相对高程最高。
(2) 在工程实践中,大量存在着生活和消防合用水箱的现象,其弊病不少。合用水箱的生活用水一般不到水箱容积的50%,使得水的更新周期> 24h,造成水中余氯不足,有可能会降低生活用水的水质。此外,在消防给水管道施工完毕,必须进行耐压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在消防管网试水过程中,由于阀门关闭不严,极有可能造成消防管网中的水渗入水箱中,从而导致水质污染。基于以上几个原因,笔者认为,生活、消防水箱应分开设置为妥。
1.2 控制好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
2 排水通气管的设置
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生活污水管道或散发有害气体的生产污水管道,均应设置伸顶通气管。排水通气管的设置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其设置不当会造成排污不畅或管道堵塞,严重影响系统的使用。具体问题如下:
(1) 在给排水专业图纸会审时,经常发现排水通气系统设计大多数做得比较规范,但当仔细对照工程建筑专业图纸时,则发现了工程隐患。例如,给排水专业施工图中通气管透气帽高出屋面700mm,建筑专业设计该工程时采用了坡屋顶造型,在顶层平屋面之上又增加了一个瓦楞铁材质的斜面,而给排水设计者在设计排水系统时,未仔细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按照平屋顶考虑通气管设置高度,致使排水透气管设在了斜面装饰内,并未伸出屋面。其后果是当斜面装饰屋内与室内有孔洞连通时,可能会有一些有害污浊气体通过排水透气管散逸至室内,既影响住户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又影响排气的顺畅。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在工程设计环节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到位造成的。正确的做法是排水透气管高出与室外直接接触的屋面,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2) 在实际工程验收时,发现大量的住宅小区在排水通气管顶端未装设风帽或网罩。不装设风帽或网罩的后果比通常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如许多居民的排水系统经常阻塞,后经物业管理人员检查,发现管道内部局部有硬块,将管道拆开后发现是硬化的水泥等杂物,致使管道的实际过水断面尚不及原来的1 /3,导致排水管道的最大充满度低于设计的最大充满度。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管理不严或物业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3) 屋面金属排水管未考虑防雷问题。根据低压电气专业规范的相关要求,建筑物及其构筑物屋面的金属部件要与防雷带连为一体。实际上,许多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并未就金属排水通气管向电气专业说明,从而造成电气专业未考虑金属管的防雷,这样就给住户居住带来了隐患。因此,在设计时,要求给排水专业应与电气、建筑通风等专业密切配合,将屋面金属管道等部件的情况向电气专业设计人员交待清楚。工程基本竣工前,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和纠错,工程竣工时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从而有效地减少雷电灾害隐患,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 地漏的设置问题
3. 1 厨房地漏的位置设置问题
在厨房给排水设计中,地漏的位置设置问题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现代家庭的厨房一般都布置操作台,操作台的宽度一般在60CM左右,在操作台下一般布置有各种各样的橱柜,以达到综合利用和美观卫生的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住户的上述要求,在布置厨房地漏时,避免地漏被包入橱柜之中。
3. 2 地漏与存水弯的配合问题
现行规范上没有规定排水地漏一定要设存水弯,故此设计人员通常在排水地漏设计时忽略安装存水弯,这种设计虽然符合现行规范,但会对用户的使用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笔者认为: 凡是室内接有污水的排水系统的地漏,均应再配套安装P 型存水弯,水封深度要保证在60mm ~ 80mm 之间,或者增加一节短管来加大水深,以便有效地防止污水臭气外溢。
4 节水型大便器的选择问题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第6. 16 条规定; 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虽然规范有此规定,但在实际市场大部分住宅中,由于存在各种问题,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尚不多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上下层住户因排水管道漏水而导致的各种纠纷、影响邻里关系。作为建设方(甲方) 或设计人员,应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5 空调冷凝水排放问题
近几年,空调逐渐进入千家万户,空调冷凝水无组织排放污染建筑物外墙,已是影响生活区美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考虑空调冷凝水的有组织排放。具体做法: 可在预留的空调外机固定位置旁边设集中下水排水管,排水立管一般选用规格为DN50的PVC-U管,在空调外机搁板的一侧统一预留规格为50×32三通,以便于空调机排水软管直接接入。
6 埋地暗敷管的敷设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私密性要求的越来越高,住宅一户一水表的设计已成为潮流。
其中水表设置在同层公共空间,接水表后,各户给水管沿地面垫层敷设至各户用水点的方法非常普遍。埋地给水管应注意管材的选择及管道的敷设两方面。埋地给水管埋地管材通常采用的管材有: 交联铝塑复合(XPAP) 管,交联聚乙烯(PEX)管,共聚聚丙烯(PP-R) 管,聚丁烯(PB) 管。其中PE及PEX管,因管壁较薄,考虑到管材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缺陷,埋地管采用的壁厚不宜小于2MM。因对防渗漏的严格要求,埋地管绝对不允许有接头(热熔连接除外) 。热熔连接的管材,热熔连接处不允许缩小管内径。穿墙及穿出垫层管需设置大一号套管。
篇9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6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给排水系统对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对建筑质量和居住使用的适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筑给排水概述
1.1建筑给排水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建筑给排水从1949年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紧接着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从1964年到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我国通过了工程实践,对机械搬用国外经验造成的失误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和确立了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现阶段是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专业队伍上已具备有积累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上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并在专业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组织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1.2研究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城市建筑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建筑给排水设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需要新理念的支撑,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设计。当今城市建筑日益趋近高层化、大型化、多功能化。这些建筑都具有人口密集、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要恰当、合理的设计给排水系统,这不仅可以使居民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在有火灾等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时及时扑救,保证人民的生民财产安全。城市建筑给排水新理念的研究要符合能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节水节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给水和排水新理念的研究设计,促进建筑给排水节能降耗工作,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城市建筑给排水新理念设计研究不仅可以满足人们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需求,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未来发展。
市政给排水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据报道,目前全国城市水源只有30%符台卫生标准,全国七大水系有30%以上江段被污染,流经42个大中城市的44条河流中有93%被污染。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提高供水质量的多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市政给排水设施运行的长期性、投资高沉淀性、技术上的继承性以及水在自然属性上的易流性和随机性,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工程本身的长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社会性问题。现阶段市政给排水设计缺乏科学性,设计不能因地制宜,缺乏功能多样化和设计的多目标化。设计管道走向杂乱,缺乏实地勘察;部分次干路、支路辐射的管道埋深较大,无法接入主干道敷设的管道;个别路段的雨水管直接排入外河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现了出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设计,市政给排水出 现的这些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城市的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给排水管道间距
很多工程建筑物内埋地敷设的给排水管线布置不合理,间距过小,不满足规范。建筑物内埋地敷设的生活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最小净距,平行埋设时不宜小于0.5m;交叉埋设时不应小于0.15m,且给水管应在排水管的上面。设计中应避免给水管线与排水管线敷设在一起,以免以后漏水污染给水管线。
2.2漏设倒流防止器
从城市给水环网的不同管段接出引入管向居住小区供水,其引入管上应该装设管道倒流防止器。因为这种情况相当于小区供水干管成了城市供水环网的一条连通管,由于城市环网不同管段的水压不可能相同,如果漏设倒流防止器,城市环网里的水将由压力高的接口向压力低的接口流动,造成水表倒转和小区管网里的水污染城市管网内的水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常见于城市给水管网直接作为室内消防用水的情况。
2.3 地漏的设置
除厕所、盥洗室、卫生间外,其它设置地漏的房间应是需经常排水的房间,若不经常排水,地漏水封因蒸发又得不到补充而干涸,势必造成水封破坏而无法防止排水管道内有害气体进入室内。对于卫生间、阳台设置地漏的情况,工程技术人员争议不大,争议较大的是厨房是否设地漏,许多设计人员认为,随着家居装修档次的提高,已很少有人用水冲洗厨房地板,厨房没有必要再设置地漏,实际工程巾已有不少工程厨房末设地漏或二次装修时将厨房地漏取消的情况,但生活巾也常有困洗涤池水龙头忘关而厨房未设地漏造成“水灾”的情况,给户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建筑给排水设计解决措施
3.1给水管道设计
塑料给水管材以其卫生、美观、耐腐蚀性好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种管材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力学性能差、阻燃性差、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在应用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塑料给水管道在室内宜暗设。明设时立管应布置在不易受撞击处,如不能避免时,应在管外加保护措施。塑料给水管道明装易变形,影响美观,易受碰撞损坏,防火性能也较差。暗装不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可提高其耐老化性能。因此,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采用暗装。新建住宅中分户支管至用水点问管道一般敷设在垫层内。由于目前地板采暖方式应用较为普遍,而强、弱电管线有时也会设在垫层内,应注意与暖、电等相关专业协调,避免“打架”。交房时应在敷设给水管道的位置作上明显的标记,以免装修时破坏给水管道。
3.2排水管道设计
针对建筑物的不同情况,对于排水管道的设计我们从两个情况来进行分析。(1)卫生间地面楼板下沉,污水横管设于本层下沉板以上的户内。这种方式对排水管道的施工较为方便,但检修管道则十分不易,这就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卫生间地面的防水处理及下沉室四周的防水处理,所有给排水管道应经严格的注水试验后方可隐蔽管道,以避免上层卫生器具漏水影响下层用户。(2)采用侧排方式。卫生间采用后出水式座便器,侧排地漏,将浴盆或淋浴房垫高,各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沿卫生间地面墙脚处引至立管。器具存水弯、排水横管设于本层垫层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出现下沉室积水的状况。
3.3管道噪音问题
无论是排水管道还是给水管道,在实际生活中都存在噪音污染问题,当前的建筑工作中,大力推广新管材的应用。新管材虽然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诟病的问题就是普通UPVC塑料管到在给排水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相对于铁铸管,塑料管道在使用中自身产生的噪音大,且管壁的隔音效果不明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使用中,在管材没有得到大的技术提升之前,应该在规划设计时将给排水管道尽量远离休息区,或者在管道内壁设计螺旋型的导水线,改善水流动态,降低流动速度,以此来减少噪音。除了流水产生的噪音,管道内部的空鸣声也是重大的噪音源,为缓解这种情况,可以在管道的抱卡内侧,填充一些橡皮垫子减少缝隙空间,且不能妨碍管道自身的伸缩性能。
3.4地漏的水封问题
地漏指的是下水管道和化粪池与居室空间的连接口,老式的地漏依靠地漏本身的存水形成水封,靠水封把居室空间和管道系统隔开。地漏对于居住环境最大的影响就是容易导致异味或者有害气体的产生,有些还会产生污水溢出的情况。地漏发挥作用的主要部分就在于水封,水封深度不达标,没有及时的补水等都有可能导致水封层被破坏,从而失去作用。如果水封层不能发挥作用,就相当于在化粪池与室内空间之间没有任何的过滤和阻挡,粪化池中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就会进入室内,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要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按照相关规定“带水封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除此以外,还应当定时向水封中添加用水,防止水封干涸失效。
3.5水箱设计
为了提升水箱储存用水的质量,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水箱的材质来看,要选择与水接触不易变质、腐蚀的材质,比较常见的有不锈钢、复合钢板、搪瓷、玻璃钢等。其次,从成型方法看,水箱的设计安装方式较多,较为科学、安全、有效的有组合式和装配式两种,这两种方式安装简单,能够有效的减少水箱中的死水区范围。从水箱形状来看,有球形水箱和槽形水箱,它用呼吸阀替代浮球阀,解决了因浮球阀关闭不严造成的漏水问题。
4、结语
市政给排水设计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善供水水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来源及影响
中学化学实验使用的药品种类繁多,有强酸(盐酸、硫酸、硝酸等)、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重金属(硝酸银、醋酸铅、硝酸汞等)、有机溶剂(四氯化碳、苯等)、硫化物、卤化物、酚类、石油类、有机酸,等等。而在各化学实验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或多或少都会有废弃物的产生,除了废气、废渣外,主要还是以废液为主。按废液的性质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废液一般有酸碱残留物、重金属盐、硫化物、卤素离子等等;有机废液则往往含有有机溶剂的萃取液、含酚液、有机酸液等等。这些废弃物如未经处理,直接倒到水槽,经过下水道,渗入地下,进入江河、农田,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周边环境的产生破坏作用。
二、减排措施
“环境污染,人人有责”,在创建绿色校园的过程中,我校就提倡师生“从我做起,从实验室入手”,把创建绿色实验室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从硬件、管理方面入手,更是本着“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准则,采取各种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即减少废物量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的排放
作为一名实验员,不仅只是做好管理工作,更应该充分熟悉课程教材中的每个实验,了解实验的进度,不管是在准备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对于液体药品浓度的配制,不应只是根据课本浓度,按部就班,而应尝试更低浓度,实验的适宜用量,将药品用量控制在最低,从源头上降低实验污染的排放。比如,《化学1》中的离子检验的实验,作为定性实验,NH4Cl、KCl等溶液的浓度没有具体要求,就无需配制很浓,控制在可以检验出成分既可;《化学2》中的演示实验SO2有毒气体的制备,应事先估算药品用量,准备好发生装置、针筒(收集装置)、吸收尾气装置,在通风橱中收集好几个班要用的气体,避免多次收集,既减少药品浪费,又降低实验污染的排放机会。
2.使化学实验“微型化”,减少学校的环境污染
微型实验已经成为引人瞩目的化学领域重大变革之一。微型实验是指实验仪器的微型化,药品的微量化(即进行实验时,试剂的用量比常规实验药品用量节省达90%以上)。平时做完实验后产生的废弃物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校化学实验室就想办法通过“微型实验”来完成实验,既可节省资源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利用微型仪器反应板(点滴板,井穴板)代替试管,可使药品用量减少十分之一,甚至更多;还有些非定量实验,提倡采取浓度低限法,譬如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氯化钡溶液的浓度只需能验出硫酸根离子就可以;检验氯离子,硝酸银溶液的浓度无需用2%,只要有白色沉淀出现即可,浓度可以低至0.2%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实验都能利用微型化实验来代替,应视具体情况采用具体措施,但有些实验通过仪器微型化、药品微量化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不仅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而且可以使药品的浪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的降低,也利于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微型化实验是各中学进行实验时逐渐提到议程上节能减排的一种有效方法。
3.有些实验采取合成产物回收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污染日趋严重,实验室废液的处理就要从多方面入手,而推广实验合成产物的回收再利用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实验合成产物的回收再利用是指回收上一实验的生成物作为下一实验的反应物,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实验后的废弃物。这样做也能有效地节约能源、节省药品,还能减少污染。例如,高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中,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用量很大,产生的氯化钡是中学常用的试剂,属于毒害品,如不处理直接排放,既造成大量的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通过蒸发结晶办法可以收集大量氯化钡固体,可用于配氯化钡溶液(配制过程要调pH值)再次使用;还有“卤素的性质”中做完萃取实验的四氯化碳废液,直接排放也会污染环境,可利用无水氯化钙的强吸水性,来收集含有少量水分的四氯化碳,方法简单、方便,可用于萃取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推广实验合成产物的回收再利用这种方法最大优点就是既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节约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节约习惯和环保意识。
4.对实验后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降低污染的排放量
化学实验室是学校污染的源头,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废气、废液、废渣。这些废弃物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些有毒有害物质,而且种类复杂。为此,我校实验室针对不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尽量减少直接排放。
(1)废气处理。化学实验过程中,废气的产生并不少见,如酸碱性或有害气体CO2、SO2、NO2、NH3、Cl2等。对于这类实验我校采取气密性良好的实验装置,并有尾气吸收装置,在通风橱(每间实验室都有配备)内完成实验,来减少这类气体的直接排放。尾气液的选择,总的是以酸液吸收碱性废气,碱液吸收酸性废气,使其转为无害或基本无害的物质。
(2)废渣处理。固体废渣主要包括固体原料残留物,固体生成物,还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如废纸、火柴梗、玻璃碎片渣等。对于固体原料残留物,有专门的回收瓶加以回收,以备下次再使用,如配制溶液一节中,NaCl固体的取用量,如果不小心多取了些,不能直接放回原瓶,要预备一个回收瓶来收集;而固体生成物则能利用的要加以利用,如NaHCO3固体的加热分解,固体生成物应加以回收利用。而其他无害废渣则应倒到指定垃圾桶,集中后需倒到指定地点。
(3)废液处理。中学化学实验过程,主要产生的是大量的废液,所以废液的处理是重头。我校每间实验室的每个桌面都有预备小废液桶,和前台面总收集的大废液桶,专门来收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废液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酸碱类,对于不含毒害离子的稀酸或稀碱废液,收集到一定数量,相互混合,再调节废液的pH值在7左右,就可以直接排放;②重金属盐类的废液,离子检验、银镜反应中的Ag+,使用量并不小,可采用沉淀法收集到一定量,根据AgCl固体溶于浓盐酸,Ag固体溶于中等浓度硝酸原理进行处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中的Ba2+,利用蒸发结晶法回收的钡盐可以再利用;③有机溶剂废液,中学主要常用的是CCl4,在《化学1》中萃取和分液,会产生大量有机废液,应回收处理。根据CCl4废液中萃取物质一般为Cl2或Br2,收集有机废液层,集中处理,根据NaOH溶液不溶于CCl4,比重比CCl4轻,来分液处理CCl4层中的Cl2或Br2,再利用无水CaCl2的强吸水性,干燥,得到的CCl4能再次使用,这种方法虽简易方便,但回收率不高,我们一直在寻找更为有效的回收方法。实验室通过对废气、废渣、废液的多方面处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少实验污染的排放量。
5.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现减排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