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西宁 生态旅游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生态旅游区别于普通旅游,它立足于自然,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并且通过这样的保护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性旅游,不仅在环境方面,对旅游周边也能起到有利促进作用。然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并不成熟,受传统旅游业发展约束,思维局限,导致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西宁市作为西北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也已经有几个年头,故本文针对西宁市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结合生态脆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使西宁市旅游业开发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弥补大众旅游过度发展带来的损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宁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适合西宁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条件的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西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对青海省的“高原生态名省”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更可能扩展到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西宁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拥有自然及人文环境优势,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生态风貌、神秘的民族文化生态对游客具有极大影响力;在政治社会环境上,受“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能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情况不佳,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受气候季节的约束较强,生态旅游管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等问题制约着西宁市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西宁市生态旅游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充分挖掘、大力宣传;其次要创新机制,增加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最后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自旅游业兴起以来,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支柱,发展迅速,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受利益的驱使,旅游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传统的大众旅游发展至今已经进入饱和阶段,随着这种旅游方式的长期成长,大众旅游资源几近饱和,并且其中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旅游开发对生态以及人文环境的破坏早已显露。为了弥补大众旅游的缺口以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模式开始兴起。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便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到25%~30%。
青海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大美青海”为旅游标志,划定“两圈两带一区”的旅游重点开发区域。西宁市积极响应省上号召,发展市区及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产品。但总体来看,西宁市同属于国内偏远地区,旅游业发展并不成熟,生态旅游更是新型旅游形态,加之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即使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方向,被扶持力度较大并且备受关注,仍然避免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近几年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理念滞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象都不利于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旅游”的推广和发展,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是青藏高原区域内的重要中心城市,将该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指导作用。
就中国目前的自然环境情况来看,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国内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人类活动在这些地区相对简单,因此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比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广人稀,拥有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然而传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重新建设和运营,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较高,传统旅游业的粗鲁开发对高原自然环境存在负面影响,可能会破坏这一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带来环境质量的退化,引起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不仅如此,旅游开发也将带来建设性破坏,天然景观方面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实现人才的“走出去、引进来”,改善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在合理规划的指导下,辅之以周密的管理,促进当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研究西宁市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保护生态旅游业,可以使该地区内旅游业开发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弥补大众旅游过度发展带来的损失,提供适合西宁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条件的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西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对青海省的“高原生态名省”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更可能扩展到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3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二、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4]罗明义.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袁国映,张明,张莉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新疆环境保护,2001,(4).
篇4
【关键词】新疆 生态旅游 对策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着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4]罗明义.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 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 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 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篇6
我国旅游业必须创造一切市场条件,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保持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与世界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接轨,以此保障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2%,纯旅游业3%。我国2009年国内旅游19.02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5088万人次;1.4万家星级酒店用电174亿度/年,旅游用水9.2亿吨/年;A级景区游客用电1.42度/人次。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环境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现实状态。
如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避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实现旅游与环境和谐共存?如何提高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减少旅游环境污染、避免更多的能源消耗?《中国外资》杂志、《中国节能服务》杂志针对这些问题,对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展开了联合专访。
《中国外资》:根据中央提出的关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部署,国家旅游局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如何稳定境外旅游市场?
吴文学:我国的旅游业正处在难得的战略发展和有效提升的黄金机遇期,产业的快速增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内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根基。2009年12月1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定位。国家旅游局抓住机遇,顺应市场规律,科学配置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低碳理念,创新增长模式。
从2008年奥运会到2010年世博会的若干国家大事件,代表了我国超强的综合国力和旅游软实力。期间,我们趁势而上致力完善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并确定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同时成功举办了“2009年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和“中国旅游产业节”。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得发挥了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潜能,加强与各省、各地区、各市合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力度,规划推进具有优势的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快速培育发展我国现在与未来的旅游市场,首先要加快推动旅游产业的改革创新,重点城市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树立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资源要素为主体配置的模式,科学发挥政府的经济、法律、行政功能,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在政府、市场和企业中的作用;推进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加强与农业、文化、建设、环保、体育等部门的合作;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释放中国旅游产业节和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效应,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形成全国旅游商品大市场;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水准旅游服务;研究制定全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全力配合各方合作机构完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推动旅游安全、环境卫生、节能减排等标准的不断完善;积极发展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国导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转变行业思想观念,改进、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旅游全行业工作效率和水平。
为稳定境外旅游市场,我国旅游业调整了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国际旅游宣传推广形式,借势国家大事件的宣传平台向海外重点推荐我国旅游精品。为强化我国旅游形象品牌建设,与更多的海外机构合作,促使我国成为远程客源首选旅游目的地。组织全行业向海外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旅游等特色项目,通过各种合作渠道打造中国旅游业与各国各界的合作平台。国外对我国商务旅游产品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进,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将与更多的商务机构开展多元合作模式。
《中国外资》: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如何降低我国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国家旅游局与各地方政府或机构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共同举措?
吴文学: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上海世博会、A级景区、各种形态的近郊生态游,都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旅游全行业需要充分认识的。我们将运用生态学规律与相关机构合作,完善生态规划设计、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环境的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旅游者的环保观念教育,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切实履行旅游行业职责,我们在前几年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加大了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协调相关部门用好、用足节能减排政策,共同加快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鼓励旅游企业使用节能减排设备及配套鼓励政策,优先支持符合一定标准的节能减排旅游项目。推广和探索节能减排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引入生态环境的节能减排技术;为节能服务公司和旅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搭建合作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选取适合条件的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试点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做典型示范,年内将推出首批旅游环保企业。通过市场化渠道解决旅游企业节能减排的资金。明确星级饭店、A级景区为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领域。各级旅游企业参照《星级饭店节能减排指引》与《A级景区节能减排指引》,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提高星级酒店与A级景区等企业的节能减排能力。对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超过能耗限额的企业不能被评定为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通过适合旅游企业的宣传方式,集中力量开展能源、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健康旅游宣传活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争取住店宾客对星级饭店能源节约措施的理解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对新建饭店和景区引入节能减排准入制度。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成立旅游行业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协同节能监察机构加强对旅游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积极推行行业节能减排标准及全员节能减排行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机制,将企业能源消耗、节能减排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今年3季度,国家旅游局将协同相关部门,循序渐进的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工作。
另外,我们还大力推动旅游节能环保衍生行业的发展经营,促进改善旅游纪念品的低碳产品市场份额和产品制造质量。2010年6月24日-6月27日,我局在义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博览会产品涉及低碳环保设施设备、电动游览车、生态景区、宾馆太阳能、风能用品,休闲运动自行车,徒步旅游用品,生态环保厕所等等,引导全行业与相关产业的节能环保产业形态及环保意识。
《中国外资》:今年我国调整了新的旅游形态格局,加大了对“中国生态旅游”的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了哪些因素?未来前景如何?
吴文学: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我国生态旅游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国家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些具有生态保育任务的地区,纷纷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大量淘汰重污染行业,将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接续产业。由此,生态旅游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形式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基本涵盖了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以及人文生态7大类型。在全国1223家4A级以上高水平旅游景区中,上述8类保护地占到94.7%,其中,38家世界遗产地占我国世界遗产的100%;206家国家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99%;90家国家地质公园占总数的49.5%;65家国家自然保护区占总数的21.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利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和合作,结合地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旅游方式,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中国外资》:您对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构想?
吴文学:中国旅游业的大兴趋势,势不可挡。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带、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带、华夏文明访古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荆楚文化湖山旅游带、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旅游带、岭南文化南亚热带和热带风光旅游带、包括青海的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球媒体的关注和海外游客的喜爱。
篇7
鸡西事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集雄、奇、秀于一身,冰雪、湖泊、湿地、森林古墓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鸡西加快旅游城镇(乡村)、景区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建设,突出自然生态、养生度假主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城镇(乡村)、景区建设规划。把旅游城镇(乡村)建设同发展旅游配套产业结合起来,以产业开发带动旅游城镇(乡村)建设,以旅游城镇(乡村)建设促进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办好第三届鸡西养生度假旅游节暨兴凯湖沙雕节等活动,叫响“生态鸡西、养生度假”品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达标活动,确保节能减排目标。
二、鸡西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鸡西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生态旅游对鸡西经济发展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鸡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后续产品的开发比较薄弱,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平均素质偏低,景区管理不够得当等,制约了鸡西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鸡西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些负面影响,这是很多旅游景点都应该注意到的发展问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在鸡西游览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环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很多偏角垃圾堆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一些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污染了当地的河流,河流不再清澈,甚至散发出臭味;一些饭馆的卫生设施不完善等。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对鸡西的发展造成影响,不仅影响了鸡西的整体形象,降低了游客的游玩兴趣,更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还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争取生态与经济都得到收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不断促进当地的经济与环境的进步。
三、鸡西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策略
作为鸡西市的主人,群众在实践中,通过切身利益,就能很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长远的发展基础就没有了,这一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变成老百姓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旅游发展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环境保护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古人早就有这个概念,到西北地区一些景点观光尤其去看庙,在一片黄土地如果突然看到一片树林,我们就知道景点就到了,因为大片树林都是历代的和尚一棵棵种下来的,他们深知,没有好环境不行。旅游不开发的时候老百姓只能砍树,旅游开发后,知道应让客人看树,砍树只是短期效益,看树是长远效益,即眼前环境代价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砍树转化成看树。再如从打鸟转化成观鸟,打鸟也是一次性的,但观鸟是长远的。在发展中必然有这个过程,如果绝对保护、就是谁也不能去,但绝对保护产生了更大的破坏,现在付出一定的代价,缩短这个过程,尽快从无意识破坏环境到主动保护环境,工作力度也应放在这上面。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鸡西应构建一套新型的生态旅游体系。从目前来看,首先要强调的是生态开发。生态开发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一是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设计是否有生态意识。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始终灌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
篇8
贵州发展“大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大生态旅游”的观念来源于生态旅游理论,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来喜先生创新性地提出。郭来喜先生认为,“大生态旅游”可以成为世界最通用而时尚的语言,最为人们易于接受的旅游吸引物,可以统领旅游业的发展。它“既蕴含着生态旅游理念的构筑,生态旅游设计思想的确立,生态旅游产品的建造,生态旅游者行为的规范,又涵盖着生态系统旅游管理模式的推行,是生态学观念在旅游系统中的全程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大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同质性。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及优点:
首先,开发设计理念不同于大众旅游。第一,更加注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二,更加重视资源的长久价值,开发更理智,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第三,经营方式上向精细化转变。从产品来看,无论从形式、内容、本质特点,都强调良好生态的保护性利用。
其次,功能上不同于大众旅游。一是环境保护功能。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人群往往会因旅游活动目的取向而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生态教育功能,这是生态旅游的特殊作用,其社会效益是传统大众旅游所难以比拟的。传统大众旅游产品突出娱乐性而容易忽视生态教育功能;为凸显“大众”消费,对游客素质要求较低,对其环境意识、公德意识重视不够。而寓教于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内容,注重通过旅游活动提高旅游者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生态美的鉴赏力,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而服务。
总之,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旅游资源的适度利用和在保护中开发,目的是在动态地欣赏中保护生态美,使旅游者体验到新时代“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大生态旅游”又对原有的生态旅游进行了突破。突破的关键之处在于:其一,以往的生态旅游尽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责任问题,但仍然局限于对生态环境的讨论和旅游产品层面,“大生态旅游”则强调生态学的“全程体现”,强调整体性、一贯性,具有鲜明的全局观;其二,“大生态旅游”将“旅游管理模式”引入,对旅游的主体和客体共同发挥作用,成为突出的创新之处。
从现实情况来看,贵州要尽快发展旅游经济,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大众旅游为先导,综合开发观光、休闲、度假、避暑、会展、娱乐和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是必经之路。这些旅游方式具有生产、销售便利,周转期短、收效快等优点。但是,近几年来的大众旅游热潮对贵州的旅游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威胁,逐步显现出生态危机。比如,有的森林公园中竟然建起了别墅群;有的景区已被住宅楼群挤压得透不过气来;有的景区盲目建设与景区极不协调的建筑与设施等等。
从长远看,生态旅游更具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贵州可以在“大生态旅游”思想的引导下,加强旅游管理,适度发展大众旅游,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旅游行业内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科学发展贵州“大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生态旅游的观念远未深入人心。旅游业界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把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大省,把环境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的愿望普遍十分强烈,但在实际开发中,却急于“吹糠见米”、“立竿见影”,未能从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逐步有序地开发建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自觉性不够高。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短期行为时有发生。广大游客近年来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但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进行生态旅游仍不甚了了。毁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二)尚未系统测算贵州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生态容量。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要以空间容量、经济容量、社会容量、生态容量为标准,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态容量”。与之相关联的是旅游环境,应以同样的标准评判。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做出准确测算,只看到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却忽视了它的脆弱性。因此,在发展大众旅游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产生了逐步加剧的生态危机:一方面是自然生态变异,突出体现在由于游人大幅度增加,喀斯特地貌景观逐步减少,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甚至可能导致自然环境整体变异;另一方面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变异,突出体现为大众旅游热潮对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冲击:文化旅游者人数已大大超过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接待能力,村民疲于应付,对旅游者越来越麻木,甚至厌倦;商品意识被空前放大;思想状态的改变还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出现断层现象。
当前,贵州旅游业持续发展,开始出现“井喷”现象。但喜人景象的背后,隐含着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尤其是一些极脆弱的旅游目的地接待量令人不敢想象。我们必须清楚:贵州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无法与北京、上海、南京等旅游城市相比的,甚至无法与相邻的云南、四川、广西相比。
(三)尚未对生态旅游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目前生态旅游在贵州发展得仍然不如人意,与旅游管理有直接关系:其一,尚未形成上下统一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旅游管理机关相关培训极少,旅行社基本上还是维持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以加工、出售传统大众产品为主,但产品单一、老化、雷同,竞争激烈,多数是惨淡经营。从业人员生态意识普遍淡薄,对学习生态文化及生态旅游知识没有兴趣。其二,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仍不完备,未形成统一、全面、综合的考察规划组织;其三,资金投入有限。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风景名胜区建设,追求“短平快”效果。虽然部分生态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已有生态旅游项目开展,但因可进入性差,来访人数少,区内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综合、配套开发程度低,不可能带来多少经济收益,最终还影响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展。
(四)“大生态旅游”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省人大、省政府已着手制定了一些关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流、湖泊等的法律法规,但对于引导、规范开展生态旅游的政策措施仍显薄弱,很不完善,很不配套,致使各地开展生态旅游无所遵循。
发展贵州特色的“大生态旅游”需聚各方之力
发展贵州特色的“大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政府层面――“大生态旅游”是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开展“大生态旅游”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切实提上工作日程,并组织力量加大研究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和具体措施。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做一次普查,建立旅游资源目录,建立由美学界、生态学界、旅游学界、民族学界、民俗学界、文学界、音乐界、美术界等方面组成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专家队伍,广泛开展“大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为各地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咨询服务。
社会舆论――发展“大生态旅游”的前提是社会各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接受和赞同。因此,加强舆论宣传是我们的任务。使关心贵州旅游业建设发展的人们既看到旅游发展的成就,也知道我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危机。宣传教育要以政府为主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宣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充分运用网络、动漫等传媒工具切实增强宣传效果。“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对我省的旅游形象塑造有益,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贵州旅游大省的建设步伐。如果借助些活动,对生态旅游进行宣传,会取得“一石三鸟”的成效。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全、层次高。近年来, 云南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生态旅游的概述
中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1}。1991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包括各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等亚类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两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农业生态、古典园林和文化遗产三类{3}。Ecotourism代表两层意思:一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生态学(Ecological),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经济(Economy)。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生态平衡,同时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2.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因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生态旅游涉及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性”的思想渊源已久,《老子》和《庄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古朴生态思想;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藏传佛教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肯定了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强化了藏族保护一切生命的意识;苯教的宇宙观确立了人与自然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同时又蕴含着人类活动的现代实践和理念,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两大认识的综合。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的两大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4}。
1980年3月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可持续发展可从不同的属性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从社会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Edward B.Barbier从经济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保持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层含义。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发展+生态环境保护{8}。生态旅游确立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2)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景观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创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观中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景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10}。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发展所形成的功能整体的结构、过程与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与景观要素组成的异质性景观,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物种交流、能量流、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9}。
景观生态学还注重对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围绕建造宜人景观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旅游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景观多样性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11}。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来的{7}。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应把握生态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高效和持续配置。生态旅游应以使旅游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为出发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相统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风情,都蕴涵着独特而诱人的魅力。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成云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1.独特的地貌资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使境内形成了各种除沙漠、戈壁、黄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观。如滇东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缓的发育造就了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众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观;闻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奇观;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和世界上最长峡谷之一的怒江峡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庆高原。这些景观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由于其气候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复杂,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森林资源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和人均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2009年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据统计全省有3万多种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动物中脊椎动物已知的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云南就有199种中国公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像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是云南所独有的。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俗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县之内的言语有别,一山之邻的服饰不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异彩缤纷,与云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协调,成为云南更深层次的旅游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琳琅满目,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又是表现民族人文生态景观的最好形式。目前开发利用的民族节庆活动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库扎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等,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4.机遇优势。1995年以来,云南开始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抓住世博会在昆明举办的机遇,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云南长水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对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了旅游业的硬件建设,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来云南旅游,从而促进了远程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随着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胜地等印象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脑海,市场潜力巨大。
三、云南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涉及面广,乘数效应极为明显。据中国旅游组织测算,直接参与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购、娱”六个部分,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旅游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收入,对其能产生间接影响是带动餐饮、交通、金融、纺织、邮电通信等58个部门,由于旅游部门的消费也导致这些部门的收入增加。旅游业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点开始,产业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产业链并且最终要形成产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体系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2.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量。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需要从土地上转到城市中去,而旅游业是服务业,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产业。近年来,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企业及旅游餐馆企业等旅游基本单位19564户,云南省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品购物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7%,旅游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新增13.7万人,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超过50万人。显然,旅游业在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3.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旅游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力、电力、通信、公交、码头、机场、治安、街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医院、学校、信息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发展中重视和完善了七大系统(吸引系统、服务系统、交通系统、标志系统、质量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险系统)的建设。云南的城市的交通体系正在向外延伸,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将点、圈、带联系起来,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云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进行观念创新,构建生态道德。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以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结合,主张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尊重自然,切实地保护自然。这就要求人们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高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与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共存关系;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两者的统一。
2.合理进行旅游总体开发规划。由于云南生态旅游区域大多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很深。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旅游旺季较短,淡季较长,加上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等原因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进行云南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以可持续旅游为基础,加大对旅游区节水工程建设与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旅游业用水重复利用和节约用水,解决人才、技术、信息及旅游产品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知名企业家。同时,根据云南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云南的旅游业应积极开发高山景观、风景名胜等面向大众休闲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3.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法规。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立法规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有力举措。云南的旅游业应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法律保障,才能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是云南旅游业的新课题。
注释: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斌.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刘忠伟,王仰麟.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内涵;原则;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其指引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任其继续破坏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一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经济利润,容易忽视对自然景区的保护,所以,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模式。以下笔者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对旅游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以及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传统旅游管理的创新与改进,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是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理念作为管理的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其主张不但让当代人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以及自然景观,还得让后代人享受到同样的机会。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有享受旅游资源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对其进行必
要的保护,才能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管理强调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活动,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发展战略,为后人保留美丽的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影响着框架的构成,下文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供旅游管理部门参考。
1.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层面,第一,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使人们接近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满足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中增长阅历与知识。生态旅游管理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各项旅游政策,促进旅游行业与环保工作的和谐发展。第二,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更好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规避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路线建设的盲目性,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对沿途旅游路线的风景以及目的地进行生态保护,并对其安全进行维护;其管理的内涵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生态旅游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目标地、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的管理原则既要符合生态学的原则,还有符合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则,其是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并且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可以和谐相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应该使地区管理与地方环境相匹配,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落实政府的各项政策,还要使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最后还要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原则。下面笔者对这四个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
2.1 地区管理与环境相匹配原则
这项原则可以有效的协调旅游活动的各项制度,其可以对旅游活动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调整,从而使地方管理与当地环境更加匹配。生态旅游的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而且与地方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差异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地区发展进行规划,还要对旅游环境进行调整。生态旅游会使自然景区聚集很多游客,如果不对其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使景区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其管理应该遵循对环境的保护原则。另外,还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合理的规划环境容量,使其既满足旅游业的需求,也能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使地区管理与生态环境相匹配。
2.2 政府介入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态旅游管理具有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管理制度目标也具有差异性。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重要性,政府的介入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利益的增长,使旅游资源的产权更加清晰,对旅游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通过政府的介入,可以促增加生态旅游的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控制旅游资源的消耗,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的旅游规章制度以及政策法规,对旅游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各个方面保证了生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原则
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多,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的游客的要求,而生态旅游管理使游客与旅游资源和谐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管理观念较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但是忽视了对游客需要的掌握,现代的生态旅游管理应该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协调,使其更加均衡的发展。同时管理部门要传播更好的管理理念,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落实。
2.4 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符合长远性,有效地调节融合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旅游是在增加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做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对社会发展、人们阅历提升、文化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可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项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这项原则需要了解生态学原理,掌握生态学发展原则,使生态旅游管理的制度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促进景区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遭到污染,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需要结合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且是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职能的介入,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做到生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时,也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路径。
3.1 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
3.2 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3.3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
3.4 培育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人力资源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制定离不开人力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关系着管理质量的好坏,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以及管理水平,可以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好的落实与实施,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4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具有环保意义的管理项目,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旅游行业应该保持平衡。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态旅游管理有必要进行改进与调整,否则无法满足游客的各项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客数量的增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多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