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篇1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 法律保护 自我保护

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固然不易,保护更显困难。因此探索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措施及其对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我国法律为知识产权提供了民事、行政、刑事的法律保护措施,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是有效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

(一)及时合理地使用诉前证据保全。及时合理使用诉前证据保全是我国法律为适应trips协议的需要所作出的重大修改,它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措施。新修改的商标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我国专利法通过司法解释新增了诉前证据保全的规定。在此之前,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诉讼中以及诉前的财产保全制度,第二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也新增了诉前财产保全的规定,但诉前财产保全并不是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财产保全为日后判决、裁定作保证,诉前证据保全则为日后的诉讼提供证据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执行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措施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同时进行证据保全。”很显然证据保全能够在日后的诉讼中使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获得主动,当然只是在执行诉前停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才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同时进行证据保全。如果当事人没有申请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商标权,当事人要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也难以保护其合法权利。因此,诉前证据保全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它也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二)及时合理使用“临时禁令”,将“即发侵权”及时制止在实际损害发生之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均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的特点。一旦有任何延误就很可能给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我们必须认识到,无形的知识产权作为财产受到的保护,与有形物之作为财产受到的保护是完全不同的。有形物的所有人一般可通过占有其物而达到保护其财产不受侵害的目的;而知识产权所有人不能通过占有其发明创造或商标来达到保护其财产的目的。我国在第二次修改的专利法中规定了诉前停止侵权的条款。专利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人民法院处理前款申请,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至第九十六条和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新修改的商标法第五十七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由此,我国专利法中引入了“临时禁令”制止即发侵权的措施。如果存在即发侵权,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诉前停止侵权。因此对知识产权权利人来讲,将某些即发而未发的行为制止在实际损害发生之前是非常必要的。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法律保护的措施。

(三)正确及时地行使追究侵权人的“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停止侵权是知识产权诉讼中最重要的法律救济措施之一,也是侵权人要承担的主要民事责任之一。承担侵权民事责任中的停止侵权责任不同于侵权民事责任中的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停止侵权责任只要求有侵权的行为存在即可,不再要求有过错。在即发侵权的情况下,甚至实际的侵权行为都不存在,而只是存在即将发生侵权的实实在在的危险,权利人不必证明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法官"dz不必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即发侵权人就应承担停止即发侵权的责任。我国第二次修改的专利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新修改的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知,即使侵权人没有过错,也要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及时利用这一手段可以有效防止知识产权损失进一步扩大,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四)正确地行使法律赋予的其它民事权利。我国《专利法>规定了权利人的许诺销售权,《专利法》和《商标法》还规定了权利人的许可使用权,这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另外的法律的保障措施。此外,我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说明书及附图只能用来解释权利要求,而不能用来改写权利要求,这表明我国发明创造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以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内容为依据。因此,对于专利权人来说,权利要求的撰写已经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十分重要措施。

(五)适时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都规定对严重的侵权行为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专利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七个罪名,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个人根据情节或者数额的不同分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单位处以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相应的刑罚。刑法的这些规定能够有效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成为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二、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对策

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是对侵权后的救济手段,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应防患于未然,对其自我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主要涵盖如下几点:

篇2

关键词: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8/09-0135-04

一、传统知识的定义

传统知识目前具有代表的定义主要是两个:一个来自于《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另一个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CBD第8条(j)款并没有直接使用传统知识这一术语,而是将传统知识描述为“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久使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做法”。但是,CBD执行秘书曾指出,“传统知识被用于描述一种由集体创造的代代相传的知识,这个集体居住在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的环境中。它包括一种生物分类法体系。一套关于当地环境的观察经验和一系列资源利用的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创新’指的是土著与地方群落的一种特征,是以传统活动作为过滤器而实现的创新。从此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传统的研究与应用方法,而不一定是特定知识的应用。‘习惯’则是知识与革新的具体表现。”可见,CBD所指传统知识主要侧重的是与保持生物品种多样性相关的那些土著和社区知识。[1]

WIPO作为联合国负责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专门机构,从专业角度看,是处理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最适合的论坛。WIPO为传统知识的定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实质性的贡献。传统知识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被WIPO正式使用,开始于1999年11月1日-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圆桌会议,以及1998、1999年间WIPO对南亚、非洲东南部、大洋洲南部、美洲以及加勒比海、阿拉伯地区的28个国家的九次实地调查活动。2000年9月,WIPO继续沿用了这一称谓,并成立“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GC),到2005年6月,该委员会已经先后举行了八次会议。根据WIPO的相关文件,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之上的文学、艺术或者科学著作,表演、发明,科学发现,设计、商标、名称和符号,未被透露的信息和所有其他一些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由智力活动产生的基于传统之上的创新和创造”。定义中的“基于传统”是指,知识体系、创造、创新以及文化表达方式一般是代代相传的,为特定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的,并且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演进。传统知识的种类包括:农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知识,医疗知识(包括相关药品和治疗方法),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包括音乐、舞蹈、歌曲、手工艺、设计、传说和艺术等形式),语言的要素(如名称、地理标志及符号),以及其他可移动的文化财产。而那些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内并非由于智力活动产生的事物应当被排除在传统知识的范围之外,例如,人类遗体,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以及广义“遗产”的其他类似要素。[2]

与CBD相比较,WIPO使用的传统知识这一概念的内涵要广泛得多。CBD侧重了传统知识的“土著”特征,而WIPO突破了一般把传统知识与本土居民或地方社区相联系的窠臼,具有更宽广的视角;CBD所说的传统知识与保持生物多样化密切相关,而WIPO定义的传统知识不仅包括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包括文化多样性。

二、建立和完善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的尝试

WIPO在几次会议中,将完善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各种保护措施归纳为积极性保护措施和防御性保护措施,以区分不同种类的保护行为和保护策略。其中,积极性保护措施是指传统知识持有人通过申请专利或诉诸其他特别权利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防御性保护措施则是指传统知识持有人根据法律或法规的规定,阻止他人对传统知识主张知识产权等权利的保护。

对于许多国家和非政府组织而言,防御性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知识产权体系,特别是专利制度在某些方式上被认为是存在缺陷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商业机构不公平的开发传统知识。此外,在实践中,防御性保护措施可能比积极保护措施更有效。大多数常被讨论的防御性保护措施基本是对现行知识产权的修改和完善。而有效的积极保护措施则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这就要求许多国家能够非常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倡导积极性保护措施的问题还在于缺乏现有样本容量。尽管已经有人提出不少措施,比如特别保护体制、全球生物集体管理组织、补偿责任制度等等,但是还没有一个得到实践的有效性证明。

(一)防御性保护措施

国际论坛通过专利系统为传统知识防御性保护措施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建议:第一个建议是要求专利申请人披露基因资源和传统知识相关发明的来源。公开来源常被视为使专利制度与国家取得一致性的方式,同时支持者们也将其视为阻止传统知识被不当占有的一种方式。第二个建议是为专利审查员编写信息已公开的传统知识数据库,以便于识别不具有新颖性的在先技术。一旦传统知识在文献中公布,这些信息就不再具有新颖性,从而阻止这些知识被授予专利和生物剽窃。

1.披露来源制度

专利申请人的基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强制性披露义务最早是由私人性的协会组织提出的。提出该制度能够有效防止生物剽窃行为,而且有助于实现CBD公约的两大目标:事先知情同意原则和公正、平等的惠益共享机制。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在本国专利法中提出了公开来源的要求。Graham Dutfield教授将这些与披露义务相关的提议划分为弱度、中度和强度等三种形式。弱度形式是说披露来源是值得倡导或者是所期望的方式,但不是必须,缺省披露并不导致驳回专利申请或被宣告无效。中度形式是说披露来源是义务性、强制性的。而强度形式则不仅仅要求公开来源,还要提供资源来源地的证明。[3]在中度保护和强度保护形式下,不提供必要的信息都将导致驳回专利申请或者宣告专利权无效。

印度是实行中度的披露来源制度的典型国家。2001年在西雅图WTO部长会议中,印度提案要求修正TRIPS第29条规定,即申请专利时应注明所引用的传统知识以及生物材料的来源。2002年,印度对其1970年专利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其中第10章(说明书内容)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在其说明书中公开涉及的任何生物物质的来源和地理起源。修正后的第25章(对专利授权的异议)规定,允许以“整个说明书没有公开或不正确地提及发明所用生物材料的来源或地理起源”为由,对专利提出异议。印度的要求是基于CBD维护生物种源以及传统知识权益的精神,其动机是鉴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剽窃。

适用强度的披露来源的制度规定,专利申请人则不仅仅要按照专利分类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而且要符合CBD事先知情同意和利益共享条款。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方法是建立资源来源地证明制度,以证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供证明的单位一般是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供给国的有权政府部门或者相关传统社区,如果专利申请者没有递交此种证明文件,专利申请就会被自动退回。目前,已有安第斯共同体和哥斯达黎加开始适用这样的披露制度。

采取中度和强度形式的披露来源做法往往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或者实行强度形式的披露(比如欧盟),或者没有任何披露来源方面的要求(如美国)。发达国家的理由是中度和强度形式的披露要求似乎与TRIPS协议之间存在冲突。美国就认为:因为如果不遵守披露的要求会导致专利申请者的请求遭到拒绝,这实际已构成了专利申请的另一个新条件,此条件并不包括在TRIPS第27条之内。[4]而欧盟虽然认为有必要作信息披露,但是又站在美国一方,反对将这种披露视为是否授予专利和确认专利效力的先决条件。[5]

由于没有发达国家的积极参与,只是少数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国内法中作强制性的传统知识来源披露要求,并不能完全防范生物剽窃行为,也不可能充分实现CBD的惠益共享目标。现在的披露来源制度对生物剽窃还不具有足够的震慑力,要想扩大其影响力,必须达成统一的国际法规范。

2.传统知识的数据库制度

传统知识数据库是由发展中国家开始倡导的又一旨在防止生物剽窃的防御性措施。由于传统知识大多具有通过口头方式,而不是文字记载方式传递的特性,因此,他人未经该知识的拥有人许可,试图获取该知识的知识产权时,在缺乏任何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的专利审查员都不可能找到能质疑一项基于传统知识的专利申请新颖性或创造性的依据。对于受害当事人(该知识的拥有人或代表他们的某人)来说,惟一的选择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在专利授权过程中或授权后对该专利提出异议。楝树案、“姜黄”案、“Basmati香米”案等大量“生物剽窃”案例表明,这样的做法成本太高,而且是一种事后补救方法,不能够及时阻止“生物盗窃”行为的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WIPO以及由印度、中国发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求开发传统知识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详细地记录了大量已经公开的传统知识,而且还会详细考虑国际分类标准(WIPO国际专利分类IPC体系),以便专利审查员在尚未授予专利之前就能进行审查,防止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传统知识被授予专利。

(二)积极性保护措施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曾在2003年4月第五次会议提出考虑制定积极性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包括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以及专门为保护传统知识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创设的特别保护权利。运用这些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阻止未经授权的使用。二是当未经权利人允许的使用发生后,如何寻求合适的救济措施。知识产权制度还可被用作与第三方进行商业、研究和文化上交流、合作的基础,包括界定传统知识的权益,分享传统知识的利益;其他非知识产权法律工具,比如合同、环境保护以及土著社区利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机制;技术工具,例如具备安全系统的数据库,以阻止任何第三方未经许可进入或取得传统知识。”[6]

此后,不少国家、机构和学者积极倡导如何建立和完善积极的保护措施,比如特殊保护体制、全球生物集体管理组织、补偿责任制度等。在这些倡导和建议当中,探讨得最多的便是特殊保护体制。

一个专门系统或特别机制就是为针对某类特别客体设立的自成体系的一种系统或制度。运用特别保护制度来保护知识产权,是对知识产权的一些特征进行调整以便更加适应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在知识产权领域建立特殊保护机制并非是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条约》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权和欧洲议会1996年通过的《数据库指令》规定的数据库保护,已经提供了特殊保护制度方面的成功范例。

三、建立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为主的综合保护模式

当今知识产权体系不能为传统知识客体提供全面的保护,并且可获保护的部分传统知识也有保护期太短等制度性缺陷。为了建立和完善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通常做法是在以下两种措施中作出选择:一是修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二是建立专门的保护制度。

赞成通过修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的,主要理由是部分传统知识在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下可以得到保护,只要扩大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范围就可以解决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而倘若在现行知识产权模式以外为传统识另行创建一个专门制度,不仅容易造成法律之间的冲突,而且要承担额外的立法负担。[7]而且,这个特别保护制度在诸多方面具有难以解决的困难,如保护客体过于广泛,权利主体难以界定,权利的获得和保持采取何种程序和方式以及权利的时间期限设定等。[8]

主张建议专门制度保护传统知识的主要理由是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同传统知识互不相容,两者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基本观念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现有知识产权的修修补补无法满足充分保护传统知识的需求。[9]因此,有必要通过设定特别权利的形式为传统知识客体提供更多和更全面的保护。WIPO报告也显示很多传统知识持有人希望能够为传统知识提共一种特别保护。[10]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对建立特别保护机制必要性尚存有争论。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对是否保护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态度不一,因此,对于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特别保护制度存在争议更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并不能阻碍一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立法实践。

笔者认为,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制度设计主要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而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对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它的保护需要依赖综合的手段,既需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调整,也需要其他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

1.制定知识产权的特别法对传统知识予以保护

我国在承认部分传统知识具有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制定知识产权的特别法对传统知识予以保护。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以加强对新创造的传统知识的积极保护和对已有传统知识的防御性保护。比如,制定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法、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通过国内法明确规定传统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权利取得方式和保护期、许可使用与利益分享机制、侵权行为及法律责任等。

2.建立防止非法侵占传统知识的体系和保护框架

该体系和保护框架包括传统知识的文献化、提交材料来源地证明和事先知情同意原则。(1)传统知识文献化。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就传统知识文献化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传统知识一旦在文献中公布,未公开信息的新颖性就不再具备。在印度,已开始对文献化的有关药用和其他植物的利用(已经落入公有领域)的传统知识建立易于浏览的计算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使得全世界的专利局可检索和审查到任何在先使用情况或者现有技术,并且阻止这些专利的授权和生物剽窃,以便阻止其在一些国家通过生物剽窃获得专利的行为。(2)材料来源地证明。传统知识所有人在必要的时候有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资源来源地证明的义务。这一义务能够对提供这些材料的国家的权利给予保护,以及在适用时,使CBD中的利益共享原则得以体现。(3)知情同意。当对传统知识的使用未经发明人、持有人同意,或者当该资源或有关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违反法律规定时,权利人有权禁止使用该传统知识或要求对该使用支付赔偿。比如,在未充分证明,表明传统知识所有人知情同意,并愿意与申请人分享有关占有、支配、使用和从有关权利中获得利益之前,国家法律不得授予任何个人和单位对任何土著遗产的内容获得专利、版权或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

3.对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条件或不具备知识产权特性的传统知识(比如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传统知识),采用政策性保护:包括建立传统知识保护基金;传统知识文献的搜集整理;传统知识档案的建立;绝活技艺的传承;传统知识生产企业税收的优惠等。

参考文献:

[1]UNEP Document: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UNEP/CBD/TKBD/1/2,Para.85.

[2]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t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1998-1999),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Geneva,April,2001,p.25;WIPO Document:WIPO/GRTKF/IC/3/9,Traditional Knowledge-Operation Terms and Definitions,Paragraph25,Geneva,May ,20,2002.

[3]Graham Dutfield:Intellectuall Property Biopenetic Resourees and Traditional Kmowedge,Eathscan, London,Sterling,VA,2004.p.111-114.

[4]See IP/C/W/257 dated June 11,13 2001;IP/C/W/341dated March 25,2002;IP/C/W/393 dated January 28,2003.

[5]IP/C/W/383 dated Ocbober 17,2002;WT/CET/W/223dated Februay 14,2003.

[6]WIPO Documents:WIPO/GRTKF/IC/5/12,Overview of Activities and Outcom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Geneva,April,3,2003,para.21.

[7]Communication from Australia,Councel for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World Trade Oganization.October,2001.

[8]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Is a Sui Generis System Necessary?Benefit Sharing Agreements.IPTF Luncheon,January14,2004,New York City,available at.

篇3

试用数据库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保护模式包括版权法保护、合同法保护以及技术措施保护等。当前对试用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图书馆要采取适当的保护策略,如版权公告、做好技术保护、监控并处理违规行为、加强版权教育培训以及到期及时清理等,切实做好试用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关键词〕

试用数据库;图书馆;知识产权;版权保护

试用数据库是数据库商或其商为了宣传和推销其数据库产品,提供给图书馆等意向单位免费试用一定时期的商业化电子信息资源。据笔者通过CNKI检索调研,目前以试用数据库为主题的文献总共十数篇,大都围绕现状调研分析、资源建设分析、管理与利用分析等开展,尚无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为主题进行探讨的文献。随着对数据库进行试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及图书馆试用数据库数量的增长,试用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提上日程并有探讨的必要。此文权作抛砖引玉,以期为试用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1试用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目前各图书馆均有一定数量的试用数据库资源。一般来说,图书馆把试用数据库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专门版块,在网页上与其它数据库资源并列。也有一些图书馆统一资源布局,将试用数据库和其它商业数据库混合排列,在试用数据库资源前面标注“试用”以示区别。对于试用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图书馆未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仅依靠数据库自身内设的保护措施来保护数据库资源;二是除了试用数据库自身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外,图书馆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试用数据库被滥用。

1.1试用数据库内设的保护措施

1.1.1IP控制数据库内设了IP控制机制,数据资源只对试用单位所属范围内IP开放。在允许的IP范围内,直接登录数据库即可访问其资源。在允许的IP范围之外,则数据库直接拒绝访问,从而有效保护了数据库资源及其知识产权。

1.1.2账号控制数据库通过账号和密码来控制访问,给予试用的图书馆等以特定的账号密码,或者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读者卡、一卡通等账号密码来实现登录访问。打开数据库界面首先会提示输入账号和密码,账号密码均正确的就可以顺利访问数据库资源,否则会被拒绝访问。

1.1.3账号半控制试用数据库对于任何访问的人来说都可以查询、浏览数据库资源题录信息,如果需要进一步下载、阅读全文,则需要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否则就会被拒绝下载或阅读。

1.1.4无控制在试用期内,数据库处于完全的开放状态,任何人都可以正常登录访问数据库资源。待试用期满而图书馆如果没有购买该数据库产品,则会拒绝访问。

1.2图书馆设置的保护措施

1.2.1IP控制图书馆对自己的数字资源,包括购买的数据库资源、自建的数据库资源和试用的数据库资源,通过IP控制的方式进行总体控制。对于所允许的IP范围内的访问可以正常进行,对于不属于允许范围内的IP地址访问请求则予以拒绝。甚至一些图书馆对于其网页的访问也进行了IP控制,许可范围以外的IP地址对于图书馆的网页也不能访问,遑论试用的数据库资源。

1.2.2混合控制图书馆以馆舍范围为界限对保护措施做出了不同区分,对于馆内进行IP控制,IP允许范围内的用户可以自由访问下载数据库资源。对于馆外采取账号控制,需要输入账号密码才可以访问下载该资源。

1.2.3系统控制有些图书馆采用数据访问控制系统来实现对其IP范围内数据库资源的控制,试用数据库也在监控之列。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电子资源访问控制系统”,对本馆的电子资源进行监控,首先对用户的违规行为给予提醒,如果继续违规则予以冻结访问权限甚至账号[1]。

1.2.4无控制图书馆对于试用的数据库产品不作任何的技术保护措施,试用数据库只能仰仗自身的保护措施来防范滥用或侵权。如果试用数据库本身也没有设置保护措施,则数据库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任何人都可以登录使用。

2试用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分析

2.1试用数据库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数据库一般是指有关数据的汇编或集合,其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并被纳入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之中,受国际版权条约的保护。数据库受法律保护,缘于其自身的价值与性质。它集合了数据庞大的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经系统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在知识信息就是重要资源与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库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而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投入,一旦被侵权就会遭受较大甚至重大损失,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使得数据库资源的复制与传播极为容易便捷。在数据库面临如此巨大被侵权风险的情况下,对其提供法律保护则成为必然。试用数据库的实质是商业化的数据库产品,它完全享受各种对数据库进行的法律法规的保护。

2.2数据库法律保护的几种模式世界各国在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模式方面,存在着不同认识,主要有版权法保护、合同法保护、反不正当法保护、技术措施保护和特殊权利保护等。我国涉及图书馆试用数据库的保护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2.2.1版权法保护数据库得到版权保护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求具有独创性,这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同。从《伯尔尼公约》、《TRIPS协议》、《WIPO版权公约》、《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等,到世界各国国内立法,都确立了这一原则,给予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以法律上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2]确立了我国数据库保护的独创性原则。根据版权法思想与表达两分法原理,版权法只保护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3]。对于数据库来说,版权法只保护数据库具有独创性的选择与编排,而对于数据库里的内容,即作品、数据或其它材料等不提供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同时也规定对数据库“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版权法所保护的权利内容,主要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公开传播权等。数据库版权和其它版权一样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衡量,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的方式来扩大对数据库的使用,如为私人目的的复制、为了教学科研目的的使用,等等。

2.2.2合同法保护合同法能有效规范和制约图书馆对数据库的访问和使用。签订书面合同是购买数据库的必要条件,合同条款约定了数据库使用的地域、时间、对象等,限制了合法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使用。合同法遵守意思自治原则,每个协议条款都可以自由达成,具有高度灵活性。合同的效力只涉及于缔约双方,不能约束第三人,数据库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来防止不享有合同权利的第三人来使用数据库,一般是通过采用技术保护措施来实现。

2.2.3技术保护措施技术保护措施是控制访问作品或者使用作品所采取的技术上的措施。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库资源的复制与传播变得更容易,对数据库版权人的权利造成巨大威胁,其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事先预防来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这些技术手段包括控制访问数据库的技术措施如数据口令和控制使用数据库的技术措施如电子签名等。由于这些技术措施对于保护数据库版权的重要性,其本身也纳入到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范围,禁止规避行为。只有出于合理使用的需要,如个人或者非营利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教育机构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出于教育科研目的或者非商业性使用等,才可以被允许规避技术保护措施[4]。

3试用数据库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3.1保护的意识不强图书馆对于已经购买的商业化数据库一般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能够采取措施防范侵权风险。而对于试用数据库来说,版权保护意识就比较薄弱。据了解,大部分图书馆对于试用数据库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来防范侵权风险,在此情况下试用数据库基本靠自身内设的保护机制来保护自身权益。如果自身也无内设保护措施的话,试用数据库就处于“裸奔”状态。甚至有一部分人存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试用数据库在试用期间所给予的条件比较宽松,可以随便使用,而不担心侵权风险,造成对数据库的恶意下载等诸多侵权行为,严重的会被封掉IP,取消试用权,从而影响到对试用数据库的正常试用评价,进而影响到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3.2版权提示不够一般来说,图书馆会通过版权公告的形式提示用户遵守版权法规,明确禁止数据库使用中的各类违规行为。这类版权公告往往是针对已购数据库,在版权公告中把试用数据库包含进去,或者专门针对试用数据库一个类似公告的情形极为鲜少。更有一些图书馆对已购数据库根本没有过版权公告,遑论试用数据库了。图书馆对待试用数据库在版权提示上的懈怠,不利于用户在使用试用数据库方面形成良好的尊重版权习惯。

3.3技术保护措施不够技术保护措施能有效防范数据库被滥用和被侵权,对于数据库版权保护非常重要。一些图书馆在试用数据库的技术保护措施方面做的不够,或者已经对数据库采取了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但在现有的技术保护措施中没有把试用数据库包括进去;或者完全仰仗数据库自身的技术保护措施,对数据库不做任何额外的技术措施保护,试用数据库当然也不可幸免,处于极大的版权风险之中。

3.4违规处置不够及时法律的权威在于违法能得到及时惩罚,这在版权法领域同样适用。当一个版权违规行为能够被及时处置,就会警示后继者,使其能够自觉遵守版权法规。而当一个版权违规行为不被重视,后继者自然也会效仿。对于试用数据库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处置,一方面是由于认识的问题,把对试用数据库的版权保护较之已购商业化数据库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是技术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技术防护措施就无法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踪进而找到违规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置。无论哪一种情形,对版权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处置都不利于试用数据库的版权保护。

3.5对试用数据库利用过度在试用数据库使用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过度,一方面是试用数据库一般都会给予较为宽松的使用政策;另一方面有些数据库在试用之后图书馆并不一定能够购买,导致一部分用户在数据库试用期间大量下载数据库资源,造成恶意下载现象的发生,也有一部分用户对电子图书或电子期刊整本下载,用以保存为自己的资料库。这些都是违反版权法规的行为。

3.6到期后清理不及时试用数据库的试用期限届满之后,图书馆未能及时对其做出处理,这种现象较为常见。依图书馆与数据库商的试用合同以及版权法的规定,当试用期满,图书馆如果想继续使用该数据库,要么购买要么延长试用期限,否则就要及时清理下架。在图书馆未能及时把试用期满的数据库下架的情况下,如果数据库本身进行了时限设置,期满后则会拒绝访问,此时对图书馆来说该数据库就是一个无效链接,既不能访问使用,也不能及时反馈试用意见;如果数据库本身未设置使用时限,则期满后该数据库仍然可以访问使用,这既违反了双方试用约定,也容易出现侵权风险。

4图书馆保护试用数据库版权的应对策略

4.1版权公告版权公告是对数据库版权人权利的宣示与对用户合规使用的提示,内容涵盖了权利归属、合法使用方式、禁止方式或行为、责任追究等。通过版权公告的方式来提示用户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库资源,明示禁止各类违规行为以及违规需要承担的后果,使用户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形成一种良好的数据库使用习惯。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订和版权公告,在针对全馆的版权公告中把试用数据库资源包含进去,或者针对试用数据库资源单独一个版权公告,把它作为规范数据库使用行为的第一道关卡,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库违规或侵权行为发生。

4.2做好技术保护由于技术措施对于数据库版权保护的重要作用,图书馆要做好对试用数据库的技术保护措施。根据技术措施的类别与功能,一方面做好试用数据库的访问或使用的技术措施,使得即不在允许的IP范围内又无合法账号的人无法正常使用该数据库资源。另一方面,在万一发生违规行为后,可以利用技术措施追踪到当事人,使违规事件得到完善处置。这样既保护了试用数据库的版权,又对后继者是一种警示,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据库使用行为。

4.3监控并及时处置违规行为图书馆要把试用数据库和已购数据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管理保护,提高认识,做好对试用数据库的监控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购买或开发电子资源访问监控系统,对于合法用户使用试用数据库的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做出警告,如果继续违规则可以封掉该IP地址或者冻结该账号。没有监控系统的图书馆一方面要做好巡查工作;另一方面保持与数据库商的畅通联系,在数据库商监测到有违规行为的出现时,要能够及时查找处置,共同保护试用数据库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使用环境。

4.4加强版权教育培训版权教育培训对于数据库版权保护非常重要。据了解,相当一部分违规行为的发生源于用户对版权法知识的不了解,没有意识到平时的使用行为是违反版权法的行为。在用户的版权知识增长后,一些不必要的数据库违规行为就会得到解决。版权教育培训的对象,既包括图书馆用户,也包括图书馆员。加强对用户的培训能增强用户版权知识,提高版权意识,减少使用数据库时的违规行为;加强对馆员的培训同样可以提高版权意识和对数据库的管理保护水平。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图书馆,甚至可以设置版权馆员岗位[5],更好的加强对数据库的版权保护工作。据调查,目前我国国家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部下设了版权管理组,加强对国家图书馆数据资源的版权保护工作[6]。

4.5到期及时清理对于试用期限届满的数据库,图书馆要及时做好试用结束后的清理工作。清理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于试用期间用户评价良好,该数据库又比较符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或方向,就应该和数据库商商讨购买事宜。对于签订了购买协议的试用数据库要及时将其从试用资源版块转移到已正式采购的资源版块。二是对于试用期间用户评价一般或者较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也非数字资源建设的必需或紧缺资源,则应该及时将其下架,从试用数据库资源版块移除。这样做既可以使试用资源版块保持及时更新状态,也防范用户对于试用过期又缺乏保护措施的数据库滥用而发生违规使用行为,保护数据库商以及图书馆的权益。

5结语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维权;《著作权法》

1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历史的原因,知识产权的概念在公众中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一些人不知道知识产权为何物,不知道应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更不知道保护知识产权有什么作用。许多人,甚至是一些知识分子,既不懂得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又不会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个别的甚至肆意践踏知识产权。我们的许多知识成果诞生了,但却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予以保护,结果后悔莫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据报载,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而每年受理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只有1万多件,还有2万项左右的成果没有取得专利保护。这些技术一旦公开,就等于白白流失。还有的发明人只是申请中国专利,而不申请其他国家和地区专利,也导致专利大量流失。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至20世纪末的十四五年时间里,我国向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不足3000件,反而将11.3万多项发明无偿地“奉献”给了世界各国。对于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盗版盗印等知识侵权行为,人们的反应也相当漠然。不少人,甚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思想认识也有许多偏颇。认为“黄”是有害的,应该“扫”掉,而“非”则无关紧要,盗版盗印产品价格低廉,只要内容健康,就没有必要予以查处和打击,从而给“扫黄打非”斗争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就企业而言,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知识产权成为部分跨国公司打压我国竞争对手、谋求更大利润的主要工具。21世纪,世界巨头竞争最锋利的武器——知识产权,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目前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情。目前,跨国公司非常重视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工作,日益密集的专利“陷阱”将成为我国公司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反观国内企业,合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维护境外自身知识产权权利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境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数量较低,近几年来遇到了种种知识产权纠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商标抢注问题。据统计,我国企业商标有超过80个在印尼被抢注,有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另外,还有许多知名商标被其他国家抢注。

近几年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虽有一定提高,但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整体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这些数字暴露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低下,说明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仍缺乏足够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缺乏。知识产权,需要国家政府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其予以保护。但是,由于我国知识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就法律来说,国家虽然颁布了《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但相对于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的知识成果和人类无穷无尽的创新能力而言,现有法律制度仍然很不完备,也很不配套。同时,知识产权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就行政而言,国家虽然已经成立知识产权局,但面对面广量大的知识市场,面对大量存在的违法侵权行为,仍然缺乏健全的管理网络和强有力的管理措施进行应对。就经济而言,知识市场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扶优限劣、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往往合法经营的收益微薄,而盗版侵权的则大发横财。

2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建议2.1牢固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使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使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行动成为社会公众的广泛自觉。不仅知识产权的拥有者要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的权益,依法与各种形式的侵权行为作斗争,而且知识产权的利用者也要明白只有依法才能取得知识产权,才能使用知识成果,不然的话,就会受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惩罚。从而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尊重知识产权,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努力开发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为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自我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如果能够从源头上做好保护工作,可以消除很多纠纷,减少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权利人,尤其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争取获得专利保护;做好商标注册的申请工作,并对商标进行合法使用;制定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做好对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的保护工作,避免对外泄露,尤其是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利益攸关的商业秘密更要着重加以保护;在与他方的合作或交易过程中,就知识产权问题应做到约定明确、权责清晰,防止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此外,企业还应提高警惕,实时考察自身的经营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有关权益,避免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被推上法庭的被告席。

总之,一句话,希望使权利人的维权之路少一分艰难,多一点顺畅;少一分崎岖,多一点坦途。

2.3发生纠纷,积极应对,依法维权

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可能经常会发现权利被他人侵犯;而作为市场经营者,又可能会面临知识产权人的侵权指控。一旦发生纠纷,应合理运用诉讼策略,实现利益最大化。首先,企业对于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诉讼应当积极面对,而不能消极回避,应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全方位衡量诉讼利弊得失,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其次,应确定整个知识产权诉讼的核心问题,搜寻案件的突破点,争取在诉讼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应将知识产权诉讼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诉讼为核心,辅以行政处理手段、媒体宣传等,全面开展工作;第四,诉讼中应审时度势,有效利用洽谈磋商等非诉讼解决方式,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不利结局。此外,如果一旦遭遇大规模的诉讼,涉案企业还应积极争取同行业企业的支援,增强后援支持力量。

2.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的保护离不开企业自身和中介机构的努力,更有赖于整个国家立法的完善和行政、司法保护机制的健全。

首先,立法机关应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新法,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与解释,力图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充分的权利基础。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救济机制中的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应对不同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各具特点,行政保护机制处理速度快、程序相对简易;司法保护机制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效力的终极性。企业面对不同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应遵循最有利于实现其利益的原则提起行政处理程序或司法程序,抑或二者配合进行。承担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职责的有关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

篇5

关键词:江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自主创新

在加入WTO及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海外发展战略。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江苏企业在应对境外知识产权纠纷上的缺陷与不足,制约了江苏对外经贸的发展。

一、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科技、贸易和文化中的地位空前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立国强国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知识产权提高到振兴国家经济的战略高度,纷纷出台政策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以争夺或巩固其在全球竞争的优势地位。诚如学术界所宣称的,在现代经济状态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及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跨国公司不仅重视发展境内的知识产权,更重视发展境外的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数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75%以上的专利被发达国家抢先申请,形成新的专利壁垒和包围圈。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要在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必须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不仅保护企业在境内的知识产权,而且要保护企业在境外的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手段

知识产权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企业的必备资源,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近年来,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虽然有了进展,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松散、技术创新项目缺乏,而且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更多采取回避态度,造成企业知识产权在境外被侵权的现象屡屡发生。而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仅重质重量,而且善于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从国际环境看,江苏企业如不能采取更好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取更大利益。因此,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是提高江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的需要

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设置贸易壁垒的趋势愈演愈烈,如美国的“特殊301条款”(special301)的实施,该条款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司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该条款报复的主要目标。

江苏企业在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方面无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2007年4月6日美国泰莱公司为了保持其在全球三氯蔗糖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以专利侵权为由,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3家中国生产企业展开调查。面对美国市场的知识产权诉讼,江苏盐城捷康公司为维护公司利益主动应诉,历时近两年,耗资2000多万元。2009年4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盐城捷康没有侵犯美国泰莱公司的专利。2009年6月6日,由于美国总统没有行使60天的否决权,捷康公司在ITC专利调查中最终获胜。此案的胜诉为江苏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壁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说明将来只有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像捷康公司一样,注重对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真正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

综上,加强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是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的需要。面对国际贸易中企业的激烈竞争及各国的知识产权壁垒,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境外知识产权,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二、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的不足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科技水平较低,现有的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对中国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匮乏。中国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不高,使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出口大省的江苏,在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55%和52%,均超过全国增幅3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8万件,历史性地跃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重要贡献。但这只是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的进步,法院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由于多方面原因,江苏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江苏有相当比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论有关案件是发生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有着明显的表现。首先,这些企业不懂得或者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法律和规则,不尊重别国的知识产权。在江苏省法院受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相当数量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知识产权管理不到位,产品缺乏创新,在走向国际大市场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国外技术、品牌为主,核心技术常常涉嫌侵权,从而引发众多知识产权纠纷。2008年,全省法院涉外知识产权立案51件,同比增加16%,案件标的也较大。如苏州地区受理的法国拉科斯特公司、德国鲁道夫公司、意大利古乔西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提起的13件侵犯商标权纠纷,涉案的江苏企业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他们通过“傍名牌”获取巨额利润。其次,江苏一些企业缺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他们只注重产品的质量,却忽视了自身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保护,处于有“产权”无“知权”的境地,直到自己的商标或者技术被人抢先注册或者申请为专利时才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给自己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后,有些企业在诉讼中认为维权成本太高,各种诉讼费用巨大难以承担。以江苏索普公司为例,在2007年l0月时该公司遭到美国塞拉尼斯国际公司的专利侵权指控,受到美国ITC的“337调查”。在该案中,诉讼成本高达100万美元,令公司不堪重负。但如果不应诉,就会面临败诉的命运,对于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是一种巨大的损毁。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数字学习资源 知识产权管理 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3-02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篇7

加强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经济向低碳化转型,创新型低碳农业技术成为衡量各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当将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作为重点任务,针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采取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为推进我国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支撑。农业生产高度集约的欧美各国实践已经证明,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农业低碳化技术的持续创新,还能快速转化低碳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经济低碳化进程。(1)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作为智力成果形式的低碳农业技术,因复制成本低而易被他人侵权。因此,若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将会打击低碳农业技术生产者的积极性。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权利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一定期限的独享垄断权而使其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进而激发权利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创新热情,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知识产品。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低碳知识产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际上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如以超级稻、抗虫棉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品种、疫苗工程等农业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的是,对这为数不多的优势低碳技术也没于给予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一些技术被国外公司无偿使用或被优先注册从而失去了法律保护效力,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造成巨大损失。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低碳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2)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不仅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使其免受侵权,更在于通过该制度推进知识成果的转化,使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私益的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如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强制使用、法定许可等一系列规定并非仅仅是对权利人权利的限制,还包括使用者对权利人一定的利益补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进而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作用。(3)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需要与拥有大量农业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知识产权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吸引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是推进国内农业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规范化,国与国的知识信息交流也必须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平台。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平等尊重和保护他国的知识技术,是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技术的必要条件。

实施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1.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就广大农户来讲,其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在于:低碳农业技术尚属新鲜事物,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低碳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在短期内其效果不能很快凸现,因此不符合农户在生存与生产的压力下对农业技术要短期见效的心理需求;低碳技术推广成本较高,对资金、时间、知识等的需求超出应用传统农业技术时的投入,限制了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强,在当前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了较为普遍的搭便车心理。基于上述原因,广大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比较淡薄,应运和推广的积极性不强。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观念淡漠还体现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态度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现有科研体制下,农业科技人员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技术推广和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缺乏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开发等激励措施,缺少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化的鼓励政策,造成科研人员重研发而忽视技术保护。2.农村生产生活现状限制低碳知识产权推广(1)传统农业高碳化生产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治长期以来,农业被归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追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被认为是获得农业高产出的基本条件。在自然灾害和粮食增产等多重压力下,农药、农膜、化肥等高碳产品的习惯性使用被视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传统高碳农业技术习惯性使用产生的路径依赖使采用低碳技术时会要付出较高成本,这就必然阻碍低碳技术被顺利采用。①即使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低碳化的法律保护在实际中也很难被遵循。(2)分户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采用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确立了分户经营模式,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讲,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却给在农村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带来一定的压力。首先,现行的分户经营模式决定了农户大多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判断决定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多顾及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长远预见和规划,较少顾全农业生产中的低消耗、低排放等问题。其次,全力经营体制于农村土地分块多,粮食分散种植,无法形成实施低碳技术的集体效应,最后,对单个农场,独自采用低碳技术收效不明显等因素,负担重使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很大压力。(3)现有农村劳动力构成状况不利于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老弱妇孺”化的特征,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既要求农户具备学习和使用低碳技术的知识,也需要在低碳技术推广中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比如对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来讲,需要以施用粪肥和秸秆还田的方式来保证土壤疏松和有机质的丰富为前提,但无论是运送粪肥还是秸秆还田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再如少施肥、少喷农药、循环立体农业等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施,都要花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等等。农村知识青年向城市转移,无疑是从知识水平和劳动力两个方面限制了低碳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推广。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未凸显低碳保护理念它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高碳化而引起自然环境恶化,乃至引起了生态灾难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才被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并得到普遍认同。显然,对法律而言,低碳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立法中注入低碳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律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至少在目前看来,知识产权法尚没有将低碳作为立法的主要原则,这就使那些高碳农业技术也仍然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或者说,至少在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层面,低碳农业技术与高碳农业技术是处于同样保护水平。这只是体现了知识产权法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保护而无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对高碳农业技术的替代。4.农村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推广低碳技术的需要目前促进低碳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业还不发达,使得科研人员不仅要从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还要自行承担起知识产权申请、宣传,在受到侵权时,还必须亲自参加诉讼从事法律救济活动,既是生产者,又是服务者、推广者、保护者,就现实情况而言,科研人员同时胜任多种角色的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以便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知识生产。

篇8

一、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界定

版权管理信息有两种基本分类方法。依管理权利的不同种类划分,可分为著作权管理信息和邻接权管理信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12条第2款规定,版权管理信息是指识别作品、作品的作者、对作品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作品使用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该项信息均附于作品的每件复制品上或在作品向公众进行传播时出现;[1]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第19条第2款规定,邻接权管理信息是指识别邻接权主体(如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等)、邻接权保护对象(如表演者的表演、录音制品等)或对邻接权保护对象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使用邻接权保护对象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该信息均附于邻接权保护对象的复制品上或在这些保护对象向公众提供时出现。[2]依版权管理信息的存在形态划分,又可分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和版权管理非电子信息两类。前者又称为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应用于网络环境;后者又称为非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体现为文字编码,主要应用于非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或邻接权管理。我国著作权立法规范的版权管理信息仅指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其根本立法宗旨是解决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协调网络环境中作者、其他著作权人、邻接权人和网络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版权管理信息源于传统著作权制度下的著作权标识制度(Copyrightnotice)。其基本内容是,法律允许权利人对作品加注著作权标记,以向公众表彰著作权主体权利存在及权利状态。其立法体例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大陆法系国家和主要的版权保护公约奉行著作权自动保护制度,即著作权产生于作者的创作活动而不取决于是否履行任何手续和完成特定的形式,当事人可以自行决定作品的著作权是否公示以及公示的方式,除行政管理规则(如出版物)要求之外,著作权公示并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这些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无须履行任何手续,并与作品的来源国给予的保护无关。”[4]英美法系国家曾实行著作权强制标识制度,但随着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加入伯尔尼公约,[5]著作权强制标识制度逐渐被自愿标识制度所取代。我国著作权立法承袭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精神,没有著作权标识的强制性规定,在新修订《著作权法》之前也无版权管理信息的任何法律规范,只是在有关出版管理的行政法规中有“行政管理信息”,如1997年2月1日生效并于2001年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有关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出版号,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这些行政管理信息客观上也具有标示权利的作用,在发生纠纷时这些信息甚至还具有证明权利主体的证据价值,但这些信息与现行《著作权法》中的版权管理信息仍有重要区别:首先,标示这些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查处非法出版物、制止倒卖书号、版号、制裁盗版活动,信息标示也是出版者的义务,而非出版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主动采取的措施;其次,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非电子形式出现的。

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与版权的技术保护措施关系十分密切,电子签名、电子手印等技术措施本身就能起到版权管理信息的作用。因特网上的版权管理信息都是电子形式的,它们被嵌在电子文挡里,随同文件一起来到用户。它们不仅能够标示版权权利人,按预定条件许可用户使用,而且能够查找侵权行为,监控用户的使用,能起到保护版权人或邻接权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作用。

二、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

非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具有固定性和永久性,作品的权利人与利用人之间的授权关系往往通过出版商或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得以建立,出版商或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可依据大量的版权管理信息寻找著作权人或有关权利人,并代为处理授权许可和著作权转让事宜。所以,传统的版权管理信息仅具有确认作品权利和公示权利状态的功能、并不具备授权功能。而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变化速度快,网上资料会随着时间变迁而发生变动,甚至完全消失,人们利用网上资料多有不便,寻找权利人授权更为困难。因此,著作权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与之相随,在实务中,国际上协助处理著作权人权益并具有授权功能的电子著作权版权管理系统在全球逐渐产生,如美国的著作权交换中心(CopyrightClearanceCenter,CCC)、英国的作者授权及收费协会(AuthorslicensingandCollectingSociety,AlCS)、欧洲的非常广泛权利信息资讯(VeryExtensiveRightDataInformation,UERDI)和日本著作权信息服务机构(JapanCopyrightInformationService,J-CIS)等。为了保证网上电子交易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网上标示权利人、许可条件等的信息必须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改换了版权人的姓名,或者把“版权所有”改成“自由使用”,不仅会导致损害版权或邻接人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直接大量产生,而且还会使上当受骗的用户对电子授权系统失去信心,从而损害网上版权交易的发展。因此,保护电子形式的版权管理信息尤其是因特网上的版权管理信息是完全必要的。[8]

美国1992年《家用录音法》和1995年的《录音制品数字化表演权法》规定了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但其范围仅限于数字化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美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强国,从1993年开始克林顿总统任命并组建了信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IITF),以推动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和应用。工作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工作组于1994年提交了草拟的报告(“绿皮书”),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于1995年9月公布了《知识产权和国际信息基础设施》(IntellectualPropertyandthe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知识产权白皮书或百皮书),阐述了信息时代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政策。白皮书则建议版权管理信息保护普遍地适用于各类保护客体。除美国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版权管理信息、技术保护措施及其他问题都相当重视,一系列信息化政策或法规纷纷出台,如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1995年)、日本《著作权审议会多媒体小委员会工作小组研究过程报告》(1995年)、欧洲共同体《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绿皮书》(1995年)、德国《信息社会和通信服务规范法》草案(1997年)、新加坡广播管理局《互联网络管理法规》(1996年)等等。这些政策法规有的对版权管理信息保护没有涉及,有的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及其保护措施存在不同的理解。为了协调各国网络时代的版权立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密切关注网络发展对传统版权法的影响并致力于研究法律对策。世界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向1996年日内瓦外交会议提交的实质性建议受到美国白皮书的重要影响。经过认真的磋商和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都专门规定了权利信息的保护条款。WCT第12条第1款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和有效的法律补救办法,制止任何人明知、或就民事补救而言有合理根据知道其行为会诱使、促成、便利或包庇对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涵盖的任何权利的侵犯而故意从事以下行为:(i)未经许可去除或改变任何版权管理的电子信息;(ii)未经许可发行、为发行目的进口、广播、向公众传播明知已被未经许可去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作品或作品的复制品。WPPT第19条第2款对有关邻接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保护也作了上述类似规定。WCT和WPPT为各国在网络环境下重建版权和邻接权管理规则提供了合理的模式和立法契机,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修订著作权法过程中纷纷予以吸收和借鉴。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最早援用WCT规范版权管理信息的法域,1997年6月27日生效的《版权条例》第IV部科技措施与一般条文中—版权管理资料第274条规定了就干扰版权管理资料的不合理作为而具有的权利及补救措施。199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作为新增加的《版权法》第1202节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免责事由及其法律责任均作了较详尽的规定。[10]除出版行政管理法中涉及出版物的行政管理信息规定外,我国早期著作权立法没有版权管理信息保护的任何规定,但WCT和WPPT的通过及各国著作权法相应修正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法院系统的密切关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19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第4项对”故意去除或者改变著作权管理信息而导致侵权后果的行为构成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权威解释,[11]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47条第7项进一步明确了下列行为属于应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的侵权行为:”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该规定为认定和制裁故意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但由于该规定过于原则,与我国香港地区或美国的DMCA法案相比,仍缺乏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侵权免责事由等具体规定,因而我国有必要尽快出台专门规范网络版权,其中包括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保护规定的行政法规。

三、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认定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7项的规定,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这里的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单位或个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要是指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等邻接权人。在WCT和WPPT的相关规定及各国立法中,均未明确涉及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能否采取版权管理管理电子信息保护措施问题。鉴于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和管理著作权或邻接权,并且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被授权后,还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主张权利、签订合同以及独立参加诉讼、仲载活动,因而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也应是采取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保护措施的合法主体。未经权利人及其授权主体许可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表明了侵权行为人违背权利人意志的特征。

(2)主观上由故意构成。行为人明知删改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将造成危害后果,并希望或放纵这种后果的产生。与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立法不同,WCT和WPPT均明确规定这种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美国DMCA法案也明确规定禁止伪造消除或变造版权管理信息的主观要件均为“故意”,如1201条(a)款规定:“禁止任何人在知道状态下,故意以下述手段引诱、促使、方便、掩匿侵权行为:(1)提供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或(2)发行和为发行而输入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如果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网去除或者改动版权管理信息并非故意诱使、促成、便利或者包庇侵犯版权的行为,不承担侵权责任。

(3)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删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与WCT和WPPT以及其他国家版权立法相比,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保护方面的侵权行为表现形式较窄,只包括删除或者改变两种行为。而WCT第12条第1款第(ii)项、WPPT第19条第7款第(ii)项以及美国DMCA法案均规定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发行、为发行目的进口、广播或向公众传播明知已被未经许可去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作品的复制品或邻接权保护对象及其复制品。这表明我国著作权立法中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例外规定。如果未经许可故意删改的版权管理信息是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合法行为,则不得以侵权论处。如美国DMCA法案:联邦、州或州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正执法、调查以及其他政府行为中,对版权管理信息的处理属于合法行为。我国目前没有类似免责条款的规定,亟待通过立法完善。

在认定删改版权管理信息侵权行为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删改版权管理信息从性质上讲仅是一种故意引诱、促使、方便、掩匿直接侵犯他人著作权或邻接权的间接侵权行为,但这种间接侵权行为可以独立存在,并不需要直接侵权行为产生后才作侵权认定;二是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权利保护对象,其实质仍然是类似于版权技术保护措施那样维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一种管理措施,WCT和WPPT以及我国著作权立法的相关规定并不意味着会产生一种独立于著作权和邻接权之外的“管理信息权”。正如有学者指出:传统的非电子版权管理信息不容易被去除或改变,即使做到了也容易被人发觉并且被追究责任。而在电子环境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中则非常容易做到去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而且被去除改变后不容易被人发现,甚至会出现真假难辩、真伪颠倒的情况。作品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一旦被他人擅自去除或者改变,将直接影响著作权人的精神利益和财产收入。因此,禁止去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禁止维护作品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14]三是是否采取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保护措施是权利人的权利而非义务,不能将其作为版权或邻接权受保护的前提,否则就构成对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的违反。

「参考文献

[1][2][9]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66;397—398;365.

[3][4][7]郭洁。著作权版权管理信息保护与著作权立法。[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C].2002(2)。

[5]截止2003年10月15日,伯尔尼公约共有15个成员国。英国于1887年,美国于1989年,澳大利亚于1928年加入该公约。http://wipo.int/treaties/documents/english/word/e-berne.doc.2004年2月12日。

[6][8]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J].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50—151;153

[10][12]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40—144;174—176;554.

[11]鉴于该司法解释第9条的内容已被2001年修正的《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所涵盖,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1月2日又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明确废止了该司法解释第9条。

篇9

论文关键词:江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自主创新

在加入WTO及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海外发展战略。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江苏企业在应对境外知识产权纠纷上的缺陷与不足,制约了江苏对外经贸的发展。

一、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科技、贸易和文化中的地位空前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立国强国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知识产权提高到振兴国家经济的战略高度,纷纷出台政策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以争夺或巩固其在全球竞争的优势地位。诚如学术界所宣称的,在现代经济状态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及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跨国公司不仅重视发展境内的知识产权,更重视发展境外的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数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75%以上的专利被发达国家抢先申请,形成新的专利壁垒和包围圈。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要在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必须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不仅保护企业在境内的知识产权,而且要保护企业在境外的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手段

知识产权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企业的必备资源,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近年来,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虽然有了进展,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松散、技术创新项目缺乏,而且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更多采取回避态度,造成企业知识产权在境外被侵权的现象屡屡发生。而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仅重质重量,而且善于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从国际环境看,江苏企业如不能采取更好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取更大利益。因此,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是提高江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的需要

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设置贸易壁垒的趋势愈演愈烈,如美国的“特殊301条款”(special301)的实施,该条款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司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该条款报复的主要目标。

江苏企业在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方面无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2007年4月6日美国泰莱公司为了保持其在全球三氯蔗糖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以专利侵权为由,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3家中国生产企业展开调查。面对美国市场的知识产权诉讼,江苏盐城捷康公司为维护公司利益主动应诉,历时近两年,耗资2000多万元。2009年4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盐城捷康没有侵犯美国泰莱公司的专利。2009年6月6日,由于美国总统没有行使60天的否决权,捷康公司在ITC专利调查中最终获胜。此案的胜诉为江苏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壁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说明将来只有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像捷康公司一样,注重对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真正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

综上,加强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是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的需要。面对国际贸易中企业的激烈竞争及各国的知识产权壁垒,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境外知识产权,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二、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的不足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科技水平较低,现有的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对中国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匮乏。中国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不高,使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出口大省的江苏,在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55%和52%,均超过全国增幅3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8万件,历史性地跃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重要贡献。但这只是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的进步,法院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由于多方面原因,江苏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江苏有相当比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论有关案件是发生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有着明显的表现。首先,这些企业不懂得或者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法律和规则,不尊重别国的知识产权。在江苏省法院受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相当数量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知识产权管理不到位,产品缺乏创新,在走向国际大市场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国外技术、品牌为主,核心技术常常涉嫌侵权,从而引发众多知识产权纠纷。2008年,全省法院涉外知识产权立案51件,同比增加16%,案件标的也较大。如苏州地区受理的法国拉科斯特公司、德国鲁道夫公司、意大利古乔西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提起的13件侵犯商标权纠纷,涉案的江苏企业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他们通过“傍名牌”获取巨额利润。其次,江苏一些企业缺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他们只注重产品的质量,却忽视了自身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保护,处于有“产权”无“知权”的境地,直到自己的商标或者技术被人抢先注册或者申请为专利时才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给自己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后,有些企业在诉讼中认为维权成本太高,各种诉讼费用巨大难以承担。以江苏索普公司为例,在2007年l0月时该公司遭到美国塞拉尼斯国际公司的专利侵权指控,受到美国ITC的“337调查”。在该案中,诉讼成本高达100万美元,令公司不堪重负。但如果不应诉,就会面临败诉的命运,对于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是一种巨大的损毁。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

2.江苏关于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健全

虽然我国有关于知识产权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境外知识产权的专门立法尚未制定,仅仅分散在各个部门法当中,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鉴于这种情况,江苏省应该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以更好地促进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2009年的《江苏省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维权指引》,主要从企业遭受和被控知识产权侵权的维权策略、企业维权援助社会资源的利用、企业对外经济交往中知识产权风险的规避四个方面为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指导性意见。但这些意见多为司法程序上的建议,而且多适用于纠纷发生后的案件处理,并非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所在。在关于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的应用、保护与管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相关的规定。

这种保护机制不仅单薄,难成体系,而且与江苏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远不能适应企业对外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3.缺乏专业的境外知识产权维权人才

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和涉外案件的复杂性使企业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增添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案件的取证、鉴定和诉讼程序等方面。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不仅要求办案人员懂得我国国内法律,熟练运用外语,更重要的是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当事国大量的法律条文,熟悉案件相关的技术资料。江苏的知识产权律师不少,但是既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当事国法律,又熟悉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士不多,远不能满足江苏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企业内部,由于一些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知识缺乏、业务技能不强、专业水平不高,与人或律师沟通困难,使知识产权境外保护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以江苏常州地板专利案为例,江苏洛基木业有限公司当初聘请我国专家前往美国参加诉讼,专家对技术非常了解,但是由于在外语运用方面不够熟练,法官也很难了解当事人的意思,给诉讼造成了很大困难。

三、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给江苏企业的启示

1.国内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

山东圣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橡胶防老剂、中间体RT培司生产企业。近年来其产品依靠自主创新,畅销美欧两大主流市场,成为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的RT培司生产基地。圣奥的崛起,打破了国际橡胶防老剂行业长久以来由德、美、韩、日等国化工巨头控制的局面,引起竞争对手的极大不安。2005年2月美国富莱克斯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申请对由圣奥生产的中间体RT培司,防老剂6PPD进行相关的专利侵权调查,即‘337调查”,并对其产品颁发排除令和禁止令,同时向俄亥俄北部地区法院提讼。对此,圣奥公司勇敢迎战,通过无数次电话沟通及数百万的文件资料,圣奥向ITC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和说明文件,证明自己并未侵犯福莱克斯公司的专利,福莱克斯发表声明不再寻求针对其产品的排除令救济和禁止令。然而,2006年2月17日,ITC作出了初裁判定圣奥公司侵犯了福莱克斯公司在美国的部分专利,美国总统签发“有限排除令”,禁止圣奥的涉案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圣奥公司于2007年2月上诉至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最终在2007年6月3日,ITC正式宣布撤销由美国总统签发的针对圣奥公司产品的“有限排除令”,历时3年的维权官司终以中国企业的不屈抗争而胜利落幕。

圣奥案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自主、自信,坚定不移、寸“权”不让地抢占国际市场。圣奥集团的主营产品是橡胶防老剂,该产品的原有工艺生产成本高,污染严重,为此,“圣奥研发中心”经过多年不断的实验和改进,成功地自主研发出RT培司连续催化氢化新工艺,大幅度降低了防老剂6PPD和IPPD的生产成本,接近实现污染零排放,使圣奥的产品在质量、成本和环保等方面具备了充分的国际竞争力。圣奥案件还说明,企业要想彻底摆脱知识产权纠纷,在境外站稳脚根,防止外国企业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防御体系、应诉体系。不仅要在国内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更要在世界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相邻国家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以韩国为例,韩国是世界海外维权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政府、行业中介等非政府组织和驻外经商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宝贵经验。对其战略进行研究分析,对江苏企业知识产权境外保护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性。

首先,韩国为了鼓励中小企业保护境外知识产权,于2006年制定了《关于为了保护海外产业财产权提供审判与诉讼费用补贴的规定》。当这些企业在相关国家注册的财产权遭遇侵权时,可以得到韩国专利厅提供的侵权调查费、审判及诉讼费等费用的补贴。

其次,韩国在国外建立了多个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构,为本国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如1997年设立的韩国专利厅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服务,根据《诉讼费补贴规定》负责向中小企业或者个人提供海外知识产权审判及诉讼费援助业务,并且出版发行各个国家的知识产权维权指南,以保护韩国企业在海外的产业财产权。

四、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建立与完善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目前,江苏省的科技法规的制定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但是在法规的范围与专门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有关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立法方面尚不成熟。为了江苏省科技的全面进步,江苏省政府必须制定与完善相应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

首先,要提高现有法规的可操作性。江苏省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科技进步等的政策法规中都有关于境外知识权保护的规定,但并没有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详细描述。规定较为原则、概括,并且没有具体的措施办法供企业参照执行,缺乏可操作性。这对于对外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期待对外经贸更大发展的江苏省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制定较为详细的、有实践性的法规,比如在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资金扶持方面规定详细的补贴项目或者资金比例,以此来更好地保障和激励更多的企业主动保护境外知识产权。

其次,要注重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立法。知识产权法本身是一门涵盖范围广、技术性很强的法律,而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因此,要想取得对境外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必须针对知识产权的各个门类的不同特点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比如,在专门立法的范围上,可以制定《江苏省企业境外专利保护条例》、《江苏省企业境外商标保护条例》等。在立法的内容上,可以针对江苏企业主要的贸易出口国、结合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专门制定针对这些国家的维权和保护措施。

2.涉外企业系统实施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实行积极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即变防御为进攻,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竞争环境,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基于此,他们在国外积极申请专利,进行商标注册,其战略目标明确,策略要求细致,措施办法有效。而在江苏乃至我国,“中国制造,外国专利”的局面已经形成,它是制约江苏乃至中国产业升级的瓶颈。目前江苏贴牌加工企业较多,多数企业不够重视品牌创建,对江苏对外出口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由“江苏贴牌”到“江苏专利”的转变,关键在于对境外知识产权战略、策略、措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首先,制定“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战略,通过“拿来主义”改造传统产品,或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对民族品牌进行开发和保护。在开发自主品牌方面,企业不仅要树立信心,具有敢于与海外企业进行竞争的勇气,而且要把握住具有民族特色的技术创新。其次,要注重对涉外商标的保护。我国著名商标屡遭国外企业抢注,他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牟利,而是要阻止我国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根据商标保护的地域性规定,商标一旦抢注成功,被抢注商标的企业就不得在该国或该区域内使用该商标,若违反则构成侵权。在这种情况下,不论被抢注商标的国内企业是放弃原商标另创品牌,或是高价回购,或是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被抢注的商标,都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延缓其产品占据市场的时间以及降低市场份额。因此,对于涉外商标,江苏企业必须吸取“海信”商标在欧洲被抢注导致重大损失的教训,策略地运用自己的商标优势,谋求自主品牌在境外的销售和影响。

3.建立诉讼预警机制以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能力

江苏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经常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暴露出在知识产权风险预防和应对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自己建立知识产权诉讼预警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侵权风险。

首先,企业应改变仅仅寄希望于政府提供预警的观念,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应对策略,尤其是把知识产权海外预警与企业目标产品和市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分析系统;其次,加强与相关法律部门的联系,建立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紧急机制,以求在遭遇国外知识产权诉讼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提供应诉方案;再次,企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要重视种种实验数据记录的积累并妥善保管好自身的研发、生产资料,以便在遭遇境外知识产权纠纷时能够及时证明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赢得知识产权诉讼;最后,在国际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篇10

图书馆肩负着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承担着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消除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大势所趋。纵观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采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管其自身的馆藏资源、数据库出版商的数据库内容多么丰富,与浩繁的网络信息资源相比,都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工作。互联网中的很多公开的文献资源虽然可以免费获取使用,但未经作者许可的采集与加工必将涉及到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

1.2 文献资源数字化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信息整理、传播和存储的基础,是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的必然选择。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在内容上并没有创新,其实质是信息载体形式的转换[1],普遍认定这是一种复制行为。复制权属于产权人专有的权利之一[2]。若图书馆未征得产权人的许可把在保护期内的作品数字化并用于网上服务,就侵犯了产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1.3 购买数据库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将购买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迅速丰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可以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降到最低。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经由数据库商处理了。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要注意与数据库商就使用过程中易牵扯知识产权的问题达成相关协议,否则易引发纠纷。

1.4 信息传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知识产权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即使数字图书馆已经采取了各种规范措施,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仍难真实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使用群体。这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人为的原因,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当传播和使用极易对知识产权作品造成传播范围和使用对象的失控,进而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1.5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目前不少产权人自身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利用知识产权赢取更大的利润。另外,由于图书馆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严重,甚至有些图书馆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侵权。

2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对策

2.1 采用新技术手段

技术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力保障,因此应积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技术的开发。通过各种新技术的有益结合,如权限管理、数字加密技术、IP地址限制、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客户认证技术、信息确认技术等[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地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建立一道防护墙,有效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2 降低购买数据库成本和风险

可以通过合作采购来降低费用,减少重复采购[4],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要注意避免采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的数据库,尽量争取馆外授权访问。此外,要尊重购买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严格按照合同授权为提供读者服务,并配合以文字声明,尽力避免读者因不明权限所造成的侵权行为。

2.3 加强对馆员及用户的知识产权教育

应当加强馆员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提高馆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加大知识产权公益性宣传,开展的面向用户的知识产权主题教育活动。只有用户能正确地认识知识产权,认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道德观,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获得用户的充分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