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CPI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一、中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2月达到16个月以来新高,消费物价的年通货膨胀率从1月的1.5%升至2.7%,超出了分析师2.3%的预期数字。而且从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涨,其中3月CPI公布值为102.4,同比增2.4%;PPI公布值为105.9,同比增5.9%;房价公布值为105.89,同比增5.89%;货币供应量为650000亿,同比增22.5%。针对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泰达宏利基金分析认为,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率将有所回落,CPI和PPI仍会缓慢地逐步上扬,这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明显,主要化工产品亦上涨明显,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出现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米、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食品行业纷纷涨价,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威胁。而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并没有计入住房消费,实际影响居民的CPI指数远远不止于此,普通居民的生活十分直接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原有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下,还要忍受什么都涨价的艰难,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增加,略微上调的工资实在无法与物价上涨的步调相协调。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发行量过大

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比例过大,这是为了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现在中国又面临国外要求汇率调整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货币贬值,最终影响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需求大于供给

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缘故,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中国是一个消耗很大的国家,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企业倒闭,尽管到现在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压力缓解,甚至还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各方面材料的供给量增加到大于需求量,而且最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地震、干旱等困扰着中国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三、启示和建议

目前官方对外宣称,中国CPI上行中并无通货膨胀因素,统计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政府不应只关注上报的数据而需要更关注具体的基层居民的生活现状,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国的CPI和通货膨胀率。现在居民普遍对持续增长的物价不满,他们的收入不能使他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与我国飞速增长的GDP是相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政府出台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1、完善CPI体系

CPI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为CPI指数不仅影响每一个消费行为,影响着每个消费者的支出预算,也左右着市场经营成本,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决策,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与转移,影响着政府决策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着我们社会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而我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我国的CPI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得准确了解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况,弥补现行CPI体系的缺陷。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然而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现有的CPI体系,使之真正切合实际和民生,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比重,使之能真正地反应居民的生活消费情况,否则只能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价格的行政手段。

中央银行应该采取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着重调节总供给、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以减少财政赤字、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作为主要目标。在紧缩财政的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以遏制纸币贬值的势头,并注重汇率的作用,防止外来资金带来的副作用。

3、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压低房价

很多学者声称房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虽然反对者很多,但也有其道理。去年以来,我国房价飞涨,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家统计出的CPI指数没有将房价列入其中,但实际上房价是直接影响到最广大的居民的,应该列入其中,而倘若将房价列入CPI指数,可以说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对防范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

4、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应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通货膨胀对于工薪阶层影响很大,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生活水平也必然会相应降低。现有的情况不能改变,就应涨薪以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因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惯性,通货膨胀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改善民生,就会使惯性延续下去,而且会造成居民的不满。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最后,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我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持续了几年,现在已经到了全面通货膨胀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危机、货币政策不力、房价过高等,尽管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但其并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手段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建议完善体系、货币从紧、改善民生等,希望中国的民生问题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货膨胀现象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1] 葛畅: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基于北京上海数据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供给推动型

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则都是通货膨胀的产物,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尤其是油价的上涨和房价的飙升,更是让人一目了然了这场风暴的来势汹汹。在通货膨胀下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低收入群体,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他们支出增加,生活会更加困难。从而使贫富差距变得更大。正确的分析出通货膨胀涨的成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稳定我国的货币波动,这样才能使经济稳定。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致命伤害。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1月以来,消费品价格急速上涨,每月的CPI的涨幅都超过5%。2011年国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55%,物价上涨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我国陷入了一场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而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

以下是我国2001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情况。

近十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通货膨胀率(%)18154859-0722542626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原因很简单,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罪魁祸首”,在国家实施紧缩性政策的治理下,在2009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从59% 到-07%,可以看出政府的措施得到了有效地发挥。

但是,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再一次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一次变为了正数22%。而2011年,中国仍然是通货膨胀之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呈现出继续上升的势态,几乎与2008年的最高值相持平,达到54%,但是2012年的数据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并且在不断地与通货膨胀做着斗争。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原因

1、货币供应量过大,流动性过剩。由于中国多年的资本项目和经常性项目顺差,每一块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都换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去,造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而政府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低汇率,就不得不增发人民币,又进一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而政府投资以及与各级和各地政府所“发动”和“促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造成了投资过热。

2、经济结构失衡。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国际原因

1、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由此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油价)以及美元的贬值,很有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美元贬值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而中国又是这一类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对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除了本国国内资源以外,需要向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产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势必会通过国际输入抬高我国最终的产品价格。

3、大量热钱的流入。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方式。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出售政府债券等手段,通过种种措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消费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等,通过财政支出的变化,对市场中各种需求形成引导,朝缓解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增强经济的自主性、内生性,鼓励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阻断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传导。我们首先要对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变化。然后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促进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后,国家应该相应地进行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制度的变革,使之能与经济的新结构、新的增长模式相适应。

(三)控制境外热钱流入

热钱的目的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热钱的形成,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性投资基金快速扩张等原因。

那么,如何控制国外热钱的大量流入呢?第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缩紧银根,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但是这一措施可能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有限;第二,寻找另一个分洪之地,例如房地产市场,但是这会使房价继续上涨。可见,控制热钱的措施虽然能够降低我国的通胀压力,但是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在实施此做法时必须谨慎。(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危害 成因 治理措施

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国际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标准已取得共识,即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

通货膨胀的危害

对于通货膨胀的坏处,家庭主妇感受最深。发生通货膨胀时,日常必需品的价格普遍上扬,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开销一定会加大,甚至还会入不敷出。

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会因人而异。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个人的所得会跟随增加,通货膨胀的损害则会相对减轻。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受损,因为收回来的本金,购买力已经不如从前;但对债务人的影响刚好相反。因此,通货膨胀会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则会减少,从而使全体国民的所得及财富进行了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无自用住宅者,受通货膨胀危害最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今天能买到一斤米的钱,明天可能只能买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储蓄,而争相囤积货品,或者是将钱投入购买房地产、黄金及外币等投机性或不具生产性的用途。结果,正常的生产事业缺乏资金来源;企业也因为成本及收益难以掌控,造成投资停顿;于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都消耗在对抗或适应通货膨胀上,严重影响经济成长。

更甚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存有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惜售、囤积、抢购、投机风潮四处蔓延,通货膨胀会愈益严重,而引发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价格上涨剧烈,人民对货币的信心荡然无存,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活动失去了依据,无法正常进行。结果,不仅一国的经济会濒临崩溃,政治、社会的不安定也伴随而来。因此,通货膨胀的祸害不能等闲视之。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曾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惨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较战前上涨约1.4万亿倍,一份报纸售价达2千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再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1947年间,德国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个惨痛的经验,使得后来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一直抱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将控制通货膨胀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德国的物价也随之较很多国家稳定。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增长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降低利率使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增加。还有金融政策刚刚过去的两三年的信贷,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基础货币量上升,为通货膨胀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赤字。一系列财政政策实施如:保障弱势群体、减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等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七五”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此后赤字越来越大。

成本推动。次贷危机爆发的近几年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这个世界性央行大量印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发生“输入型通胀”,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也令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推高了价格。

强制结汇。我国长期出口顺差过大,带来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对冲,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美国债权的做法。

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制度混乱(尤其是商品定价制度混乱),眼下的商品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体系,一是物价暴涨暴跌,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二是“涨价无需理由”,想涨就涨;三是定价机制混乱,甚至存在价格垄断现象。混乱的价格体系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畸形的“负”激励机制,企业只需简单地通过涨价即可提高收益和利润。

农村政策的失误。因为城市化进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挫,大量土地荒芜。农村本应成为城市粮食、食品与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而不少农村如今也需求农产品,两相重叠,供求关系就会加速失衡。

一系列的通胀链就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行业及部门(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

治理通胀的几点措施

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紧缩政策。首先是紧缩财政政策。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削减和对税收的增加,限制支出来减少政府需求,使总需求缩减。具体措施为:削减国家投资支出与基本建设,减少公共事业投资,对政府各部门经费支出加以限制等。

其次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膨的直接原因。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膨率。

最后是紧缩收入政策。一方面是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三种: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和开征工资税。另一方面是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力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成本必须加速下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是生存不了的。

政府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减少消耗,创建新的产业,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增加短缺商品的生产,更多地发展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知识密集度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的新兴产业。政府选择性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消除基本产品的供给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加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增加总供给,政府调整政策,促进国内居民的总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上,降低价格,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三是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增加内需。要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储还是应该分散币种和投资形式,改变强制结汇。建议将一部分货币和债券储备转为实物资产,如黄金或大宗商品等,或者可以到海外投资固定资产,比如矿产。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的角力已经在通过货币这一武器进行着,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巨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较量会在长时期内存在。也就是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它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过度对外依赖有关。如何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经济,也是缓解通胀的有效手段。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过度的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力与机制,并不是一个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就能解决的问题。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降低出口与顺差困难的根本原因,内需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因此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若能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内需扩大效应的产生将十分可观,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放消费券给贫困及低收入者。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弱势阶层。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三是给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四是总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太便宜,需要加息,通过市场的方法限制投机性的需求,鼓励消费。

四是强化农业地位,加强市场建设。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业基础地位需继续加强,改变结构性通胀因素,主要副食品(如奶、禽、肉、蛋及粮食等)需增加生产量,储备体系及农产品收购应建立完善,市场的规范及粮食的充足供应要保证。对商品市场价格行为需规范,打击行业、价格垄断及囤积粮食等投机倒把行为。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应从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增加务农收入的大局出发,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应适当提升,炒作及非法囤积行为要严厉打击。市场及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加强,物畅其流应予以保障,商品市场流通成本需降低。特别要大力整治区域市场壁垒、公路乱收费等问题,这样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流通环节的成本就可降低。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货币政策;汇率改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逐渐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缓解,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卓越表现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就是屹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依然能够听到人们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等话题,而所谓的物价不断增长则是通货膨胀在人们生活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也因此,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然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1.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俗讲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使得物价上涨,或者说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现阶段,普遍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物价上涨,工资却不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最集中的体现。

2.通货膨胀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而由于商品性质不同,物质指数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这是一个反映居民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同人们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经济分析、决策、价格总水平加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而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请康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这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也叫通货膨胀率。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1.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

反映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指标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即CPI,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2月份的CPI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8%,跌破1%,创五年来新低,是通货膨胀率不断缩小,经济发展健康状态不断转好的重要指标。然而,数据上的指数只能从整体上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真实的社会物价水平却并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加上去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更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造成粮食及其周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也是人们认为工资不涨,物价飞涨,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导致我国资产类价格不断上涨,这对房地产企业和生产加工制造型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动,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上升,导致很多加工企业的生产成品不断增加,以河北省衡水地区的丝网加工行业为例,大宗商品价格例如钢材价格的猛涨,使得这些地区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危机,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订单的大量流失,使得本就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机。另外,通货膨胀也导致产地产行业的不断扩张,房地产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各种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价格持续走高的现象,这种经济泡沫的存在也成为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3.流动性资产膨胀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压力过大,国内产能过剩,而国外资产不断流入,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另外,为了稳定和增加外汇,我国的外汇储备占用了大量的储备金额,而央行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印发大量的人民地,这也是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的主要原因。资产流动过剩使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购买力却不断下降,为了能够进一步占得市场先机,人们开始对货币是否贬值进行预期,而预期的结果往往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成为我国CPI指数一直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建议

1.及时关注通货膨胀的细微表现而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进行修复,而超出一般水平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要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与市场自我调节“无形的手”紧密的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紧密监控的经济现象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对市场上的敏感商品进行补贴

我国通货膨胀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式上升,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粮食产品的物价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对食品领域进行商品价格补贴,来阻止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稳定民心,减缓CPI的增长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货膨胀对我国人民基本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3.对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现象进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

我国通货膨胀最明显的特点是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资产不断流动,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看似繁荣的经济现状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面对资产的过快流动,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抑制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倒把行为,防止部分人搅乱我国的市场经济。其次,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机制,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对投资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投资主体对自我约束机制较弱,导致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健康、不稳定的增长,而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突进,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减弱,因此,政府更应该在这一时期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不良投资机制的出现,从而抑制投资市场上热钱的过度流动,降低通货膨胀率。

4.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增值预期明显,其在世界货币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给国内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人民币增值却也导致了我国外贸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外贸企业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也使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不断缩水,为了转变我国的出口形势,提升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能,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汇率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实现汇率的弹性改革,使汇率能在适当的期间进行来回的波动,从而降低出口压力。

5.完善金融市场,缓解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出现,热钱流动过剩导致银行内资金不断增多,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效益降低,资金融通越来越困难,银行内热钱过剩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矛盾问题。因此,该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控制制度,同时降低对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刺激中小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提升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而降低失业率也是调控通货膨胀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总结

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在不断延续,后经济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缓解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如何根据我国通货膨胀有的一些特点,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汇率体制的不断改革等,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含,严浩坤.我国当前时期通货膨胀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

[2]陈胜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理论探索.2011(04).

篇5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它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主要考察就业总体水平、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和货币政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融危机的出现,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对抗经济危机,世界各国也制定了各种经济调控政策来稳定经济,加速经济复苏,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是以各种宏观经济理论为支持。其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大趋势下经济力不同程度的大起大落,这种频繁的经济波动,使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也受到影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使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危机,急需解决。宏观经济学中的管理理念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研究如何使用正确恰当的经济理论解决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应用的重要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在房地产业的应用

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买房难问题成为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同时出现的还有房地产泡沫这一经济预期,认为房地产业虽然能够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极不稳定的,像泡沫一样容易破裂,存在很多的危机。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纠正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稳定市场,起初房地产泡沫的预期,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宏观调控政策,而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就有效地减少了个人在房产方面的投资,然而投资的减少也导致了消费的减少,出现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挤出效应是宏观经济学领域重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而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房地产方面的挤出效应就是政府在房地产方面支出增加,从而使私人投资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减少,而出现挤出效应。政府增加房地产方面支出的原因一是,房地产属于高利润行业,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大量资本,但是企业将大量资本投入楼市会影响其自身核心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其次,房价过高,加重人民购买压力,居民为了买房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房价过高,抑制了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阻碍政府拉动内需经济政策的实施;最后,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个人投资楼房,将买房作为一种投资,抱着“炒房致富”的想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房市过度繁荣的假象,房价越炒越高,而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置业,最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房地产过热现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抑制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房产泡沫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提出利用增加政府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从而减少企业或者个人的投资冲动,然而政府投资的增加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溢出作用,反而出现了挤出效应。

为了实现溢出效应,抑制挤出效应,需要政府增加支出之外,还需要政府向市场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其次,制定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房地产的违法违规交易,再就是制定政策减少社会上对房地产开发的热度,最后,要建设足够用的经济保障房保障较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从而抑制房产业的繁荣景象,只有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管理理念分析研究,通过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才能够缓解房地产行业过热的现象。

三、宏观经济学管理理念和措施在就业问题上的应用

目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重要问题就是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失业率达到了25%,而大学生就业问题热度也不断上升,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础。经济学中认为失业是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被认为失业。近年来爆发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是导致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研究如何降低通货膨胀率提高就业水平,这是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首先,减少政府支出,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减少政府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的支出,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和永久收入理论得知,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越多需求就越多,而居民这支配收入减少,需求就会相应减少,从而有效抑制过度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最后,提高所得税税率,这样就会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总体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在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的同时,也要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支持来帮助减少失业,增加大学生就业,例如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学校对学生的评估水平,不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政府主持开办失业人员就业再培训工作,扶持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活动等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就业水平,减少失业率。

四、总结

宏观经济学中的管理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理论基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根据这些管理理念而延展出的各项经济措施对于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也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加需要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管理理念和措施帮助解决,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努力,社会经济水平才能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博.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5).

[2]闫思.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李娜.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和趋势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97-02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 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 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 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 省略.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 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 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 蔡.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 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1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J].新华文摘,2008,(10):41.

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应对策略

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全面的体制性改革,之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快速发展达30多年之久。这30余年中,我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庞大的经济总量的背后是依靠富有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得来的。在过去10年中,我国的经济年增长率实际上为7%左右,而印度与我国相比年增长率则为6%。这意味着,印度的资金利用更合理,更有效率。事实上,不止是资金利用效率问题,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主要依靠外资和出口,相反印度则是以内资和内需为主。这就决定了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和后劲是不相同的。

二、通货膨胀具体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原因综合分析总结为下列三点:第一是:价格上升中存在合理因素,如农产品涨价;第二是:进口型通货膨胀。如外国大量进口产品,导致货物膨胀;第三是:与世界经济频繁交往造成原来的价格体系变化,相比之下,在全球范围内新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中,但他必定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三大危害。(1)通货膨胀会使得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不平等、不合理的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不合理。毫无疑问我国国民们都普遍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购买力水平。(2)通货膨胀给投资和消费领域带来巨大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将使得我国原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愈加扭曲。(3)通货膨胀也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在一段通货膨胀时期内,最简单最快速的牟取利润的方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不计后果的希望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即使到头来一次又一次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商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收益,但是事实上一旦不涨价损失将会更高,生产者所背负的经济压力也就会更大。

四、应对策略

基于我国通货膨胀属于全球性,长期性问题,根源在于我国资源短缺,能源供应紧张,供给面临持久性严重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单方面的控制资源使用情况、能源产品价格上涨,甚至不惜运用行政手段实施价格管制和经济手段财政补贴等措施来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但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反而可能人为的造成价格洼地,使我国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鉴于上述因素我国应及早从战略角度考虑,重新审视全球经济格局,具体建议如下。

1.制定详细的宏观调控策略,建议将核心目标确立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6%―10%。加强货币的流动性管理,减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冲击。近年来,影响国内流动性充裕有“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原因。从“主动”方面看,我国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施了大规模且富有成效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被动”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大,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国基础货币的增长,应该说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前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外汇储备,缓解我国经济压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将预防通货膨胀置于重要位置,以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为前提,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宽松地财政政策,抑制可能出现的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控制和调节对世界各国政府的贷款限额,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管理,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的方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3.积极的宽松的财政政策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复性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基础设施可以合理有效地促进钢筋、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势头,同时增加我国国民收入值,但是其影响力不足功能有限,我国经济调查显示,去年我国经济增长超过十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高速上涨大背景下,对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只会有弊无利,最终制约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4.我国政府应该将工作侧重点放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末端、低端阶层收入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针对高收入群体的适当增加他们的个人所得税标准,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政策实现共同富裕。使其让利与百姓,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的经验做法,让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5.重新审视和调整发展高能耗产业的政策,在确保产业安全前提下主动收缩如石化、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适当利用国家分工同其他国家互利互惠,提倡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真正的从源头做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引发的原因众多,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拉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是投资需求的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其次,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从国内因素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资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工资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从2009年以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全国约一半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超过20%。

(2)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线上涨,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比年初高出6.8个百分点,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

(3)农产品价格上涨。构成我国CPI的类价格中,去年以来保持着“五涨三降”的发展格局。

3.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

我国过于充裕的流动性是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为应对危机,过去两年我国货币投放较多,导致经济体中的流动性过于充裕。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外资或热钱流入我国,加上国内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形成更大规模的流动性。由于我国汇率弹性不足,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对冲操作不及时或不完全,全球流动性就很容易转化为国内市场上的流动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时就与当期外汇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必然会对物价产生巨大影响。

除以上原因外,还存在结构性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惯性通货膨胀,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鉴于通货膨胀形势的变化,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当前治理通货膨胀,除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外,还需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从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化解通胀压力。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目前高企的通货膨胀率,有关部门就最终定调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即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2.加强流动性管理,减弱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当前有效管理流动性,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住信贷总量这个“闸门”,同时考虑到社会融资总量要远大于银行信贷总量这个实际,应更加注重利率等价格工具的运用,着力引导社会融资流向,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有效产出,消化和吸纳过多的货币;另一方面要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在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重视进口,并及时进行对冲操作,以减缓外汇流入引起的通胀压力。还有,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通过渐进升值,有效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

3.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篇9

关键词:流动性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游资规模的扩大,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我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下,国家相继进行了多次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就目前市场趋势而言,效果均有限。

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其中有需求拉动的成分,有国际输入的成分,有结构性的成分,还有成本推动性成分,属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下面就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这次通货膨胀成因予以具体分析。

一、国际环境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动因

(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又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实施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大型开放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量流动性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等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国内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

(2)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将引发本币的进一步贬值。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上是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升值,进而会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升值。在我国本来就面临偏高的M2/GDP的背景下,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必将进一步使人民币贬值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预期美元流动性回收的可能性比较低,美元将持续性贬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将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入回收流动性的行列

金融危机结束后,各经济体均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世界各国都考虑退出刺激经济计划的方案,渐渐采取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纷纷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而同时期中国的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均低于一些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不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或回收流动性过晚的,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危机就会发生在中国。

(三)过多的国际流动性在直接加大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加大了我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泡沫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是统一的有机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相互之间联系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泡沫迅速累积,在进一步加大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预期的同时,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国际热钱的涌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好的国际投资潜力,这将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眼球,国际热钱纷纷涌入,对通货膨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固定汇率

中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口至美国,每出口1美元就要按照汇率大约1:7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汇率,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也即是说国内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得增发16万亿的人民币,相当于2008年3.4万亿M0(纸币与硬币)的近5倍,这些以出口结汇投放的货币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进一步来说,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注:减少了国内供给),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已外债的形式借给了国外,只有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不断稀释着消费者手中的购买力。

二、国内因素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持续偏高的M2/GDP比例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的M2/GDP处于急速上升中,

M2规模过度膨胀,意味着投资过热、有效需求不足,泛滥的资金倾向于投资品市场,成为一国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不断孳生的直接原因。在主要经济国家中,只有中国和日本的M2/GDP是大于1 的,即只有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其广义货币量。在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吸纳的情况下,过度的M2投放量会造就经济过热的局面,形成通货膨胀。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滞后作用

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结果完全显现需要一个时间段。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于添加货币的发行,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将近1 0万亿的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都进一步加大的市场的流动性,虽然对金融危机的环节起到了一个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时间与作用结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其滞后性都可能对本次的流动性过剩负有一定责任。

(三)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本次通货膨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胀)

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例如2011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0.3%,为CPI涨幅贡献了64.1%,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最大助推手。居住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上行的另一重要表现。2010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上涨达到4.5%,为全年CPI达到3.3%提供了22%的支撑。今年CPI中居住类比重上调4.22个百分点,其对CPI上涨的推动压力不容小视。

PPI上涨再添隐忧。1月PPI水平已经达到6.6%,各类别增幅不断提高。尽管工业品传导至消费品领域需要一段时间,但不断走高的PPI为严峻的通胀局势埋下隐患(因为PPI的上涨说明成本的进一步上涨,这将进一步刺激CPI的上涨)。

(四)成本的上升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而短期内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成本支出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地价房价的上升,原材料及一些中间产品价格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都呈现出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压力。

三、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因此治理本轮通货膨胀应采取多手段综合治理

(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只要货币流量能回归到合理水平,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逐渐趋于稳定,但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至于企业盈利预期,其重要性决不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之下。如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感到融资越来越困难,用工成本越来越大,汇率又不稳定,市场前景难以估量,那么投资信心会下降,企业盈利前景不看好,社会就业问题就会突出,这对于经济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 转贴于

(二)治理本轮通货膨胀要适度调整供需水平与消费机构

生产者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反映了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会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最后涉及到消费品。近年来,伴随着GDP连续五年超过10%的上涨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需求增长都很旺盛,在供给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能源价格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等),在供需关系没有调整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就几乎是必然了(市场供需原理,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同时根据市场的供需原理,努力引导人们进行合理的消费结构的调整,增加供给较大的可替代品的消费,减少供不应求产品的不合理购买。

(三)综合利用多种宏观调控措施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是有效的;对于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紧缩的宏观政策无效。宏观紧缩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短缺,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紧缩政策可能对房价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经上升了,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多原因的导致的,因此应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联合运用。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关键在于调控流动性。当前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适度”,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央行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可进行:

(1)提高利率:提高利率是一个效果比较明显、快速发挥作用的手段,但利率调整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义利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二是微观行为对利率的变动要能做出比较灵敏的反应。同时提高利率的不利之处在于过高的利率容易涌入大量国际热钱,从而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个较好的监管体制和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内金融消化市场。

(2)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都是缩减银行可利用信贷资金,抑制泡沫风险的产生,但不利之处是抑制投资的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政府应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解方式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采取增加税收政策,减少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消费,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缩减的政府开支的政策,以压缩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同时,应该通过收入政策的配合调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使用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中主要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为主,斟酌使用提高利率手段。

(四)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

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压力。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同时,可以解决货币增发与商品增加之间分离的矛盾。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等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与可持续。本轮通货膨胀突出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某一单个或若干个产业,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治理的根本是尽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发展道路,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资本密集型的效率企业发展,大力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消化能力,为民间游资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青年文摘,2011;5

[2]陈静思,厉以宁.紧缩政策治不了成本型通胀,东方早报

篇10

论文摘要:高收入阶层的投资性需求及由此诱发的“超买”现象,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一种干扰甚至破坏,应作为需求抑制政策的目标对象;对初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应制定“最优惠”的支持政策。房价是当前资产价格上涨的领头羊和资产泡沫形成的加速器。因此,控制房价是抑制资产泡沫的核心,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

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整既是宏观调控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也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将稳定房价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通胀压力及与之相关的资产价格上涨风险。通胀压力主要来自通胀预期,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是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引发的恐慌性预期。

一、今年宏观经济潜在的矛盾主要来自通货膨胀预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已经稳定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已开始复苏,预计2010年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复苏趋势。从影响短期均衡的三大需求角度来看,虽然受经济刺激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居民消费在收入下降和刺激政策作用递减背景下也将略有回落,但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外贸出口将明显恢复,由此带动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2009年水平,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在9.5%左右。虽然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和我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已经确立,宏观经济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将有可能集中于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方面。

从价格方面来看,2010年出现小幅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大,出现温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一般在2%左右,新兴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大多在3%左右。从理论上来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和转轨中国家,考虑到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对价格上升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4%比较正常,可以不称为通货膨胀,当物价涨幅高于4%以上时可以认为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习惯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增长、低价格环境的消费者对价格上涨比较敏感,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较低。近期接近3%的价格上涨虽然不能认为是通货膨胀,但却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预期,4%~5%的温和通货膨胀水平短期内难以接受。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10年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态势取决于货币信贷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输入性因素,以及通货膨胀预期。从理论上来说,为了“保增长”而过多投入的货币信贷将产生一定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伴随世界经济复苏出现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对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但压力不是很大。因而,如果没有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2010年我国消费价格指数将在2%~3%之间,出现温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通货膨胀预期比较强烈,则有可能反作用于价格水平,形成现实的通货膨胀。因此,可以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通货膨胀预期。

二、通货膨胀预期主要来自资产价格变化即住宅价格上涨

总体来看,我国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主要不是来自实体经济的总供求缺口,也不完全来自货币信贷的过度供给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是来自通货膨胀预期,且主要是住宅价格上涨引发的恐慌性预期及其对货币信贷需求拉动性通货膨胀压力的放大对价格变化的反作用。

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主要来自:一是衣食类商品价格上涨所造成的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2009年底及近期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重要原因,未来将随供给改善和新粮上市而逐步弱化。二是货币信贷过度供给所造成的理性预期。货币信贷因素是2003年以来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主要因素。在现阶段产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货币信贷过度供给所造成的通货膨胀预期并不足以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且货币信贷过度供给是有限的,即使引发现实通货膨胀也是可承受的温和通货膨胀。三是社会公众对作为消费升级主要对象的重要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可能形成的恐慌性预期。

据此,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是稳定商品房价格,而稳定商品房价格的关键则是稳定处于领涨地位的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因为一线城市起价格引领作用,其房价由真实供求和投机双重因素决定,容易大起难以大落。投机因素决定了其大起的轻易性,而城市化和人口聚集方向所决定的真实供求因素则加大了其回落的难度。二三线城市住宅价格处于价格追随者地位,其价格形成由真实供求、投机、预期及比价等因素共同决定,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一线城市住宅价格走势。因此,只要控制住一线城市住宅价格,就基本控制了全国住宅价格,也就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预期。

不仅如此,稳定房价也是当前防范资产泡沫的核心。作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资产价格,房价是资产价格上涨的领头羊。同时,作为危害性最大的资产价格,房价也是当前资产泡沫形成的催化剂甚至是加速器。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资产价格是通货膨胀压力比较直接和合理释放的渠道,但通货膨胀压力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释放效果存在较大差别。在现阶段银行贷款过快增长、股票价格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让股票价格指数呈现“慢牛”式上涨既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利的。但商品房价格上涨尤其是过快上涨则不仅不必要,反而十分有害。通过股票市场释放通货膨胀压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通过房地产市场释放通货膨胀压力,则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控制资产价格、防范资产泡沫、优化资产配置结构的核心在于控制房价。

三、国内外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为房地产市场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同时,住宅价格过快上涨,并引发了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甚至恐慌。当前的通货膨胀预期与其说是货币信贷过度供给的结果,不如说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所直接诱发的恐慌性预期所致。为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价格调控措施。但考虑到在公共投资计划基本完成后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对房地产拉动的依赖,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政策基本上处于左右为难的状况,既希望房价稳定或略有下降,又担心房价过度下降影响房地产业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复苏进程。如果下一步住房价格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继续如一些房地产企业所预期的那样快速上涨,将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同样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复苏。

客观来看,政府公共投资是危机后经济复苏的第一波推动力,在制造业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原来增长速度排行榜第二位的房地产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市场性推动力量和政府公共投资计划完成后的第二波增长动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保持房价的持续上升,房价持续上涨不仅对消费升级不利,对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也极为不利,并有可能影响长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近年来,房价大幅度上涨除了真实需求推动和投机性需求助涨外,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加速因素是房价快速上涨趋势所形成的恐慌性预期。原本未来甚至下一代人的购房需求被迫提前兑现,形成了强大的预防性超购和恐慌性抢购等超前性消费。

虽然房地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认定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行业的恢复发展也被纳入了经济刺激计划的考虑之中,但房地产所涉及的却远远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短期问题。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大部分居民正处于从衣食消费向住行消费需求的过渡进程中,改善型住房消费正在成为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升级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如果房价持续过度上涨,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中等收入阶层改善住房的愿望难以实现、新进入工作岗位的80后、90后的住房问题难以解决,房价及住房问题将从经济问题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从短期的通货膨胀压力问题发展成为具有长期影响的社会稳定问题。

在外需较快恢复的情况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适当的调控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于房地产行业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关联产业较多,房地产市场的扭曲不仅阻碍房地产行业自身发展道路,也直接影响关联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整,既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伴随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我国出口增长正在恢复之中,如果未来出口恢复形势比较好,客观上将降低房地产行业在推动经济复苏中的地位。

四、从供求、管制和改革等方面多管齐下稳定住宅价格

今年不仅需要把稳定房价作为改善民生的措施,也应该作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建议将房价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中间目标和重要政策着力点,通过稳定房价来稳定通胀预期、抑制资产泡沫。同时,应将稳定商品房价格作为各级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首要任务,从抑制投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政府管制和深化相关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进行必要调控。

(一)针对投机性购房的需求管理政策十分必要但远远不够

现阶段的购房需求比较复杂,需求管理要区别对待。年轻人初次购房需求和中老年人改善型需求具有一定刚性,不能抑制也难以抑制;外地人口流入、投靠儿女养老等迁移性需求具有一定弹性。需求抑制政策既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高收入阶层的投资性需求及由此诱发的以“超买”为特征的预防型需求,具有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性质,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一种干扰甚至破坏因素,应该作为需求抑制政策的目标对象。建议对初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制定“最优惠”的支持政策,在公积金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房屋相关税费等方面给予进一步优惠和支持。

(二)供给管理政策比需求管理政策更加重要

供给管理政策是解决初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供给管理政策要从土地管理、成本管理和生产企业支持等方面着手,努力提供有效供给。

1、土地管理政策。要按照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方向适当增加一线城市住宅建设用地。在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优化土地管理制度,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地区布局和用途结构。土地指标使用不能简单按照行政区来分配和平衡,而要根据人口城市化的方向和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整。

2、供给支持政策。要支持住房开发建设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需要打压的是房价而不是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不仅不能如此,还要进一步支持住房开发建设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住房供给,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在打击囤地、捂盘等行为的同时,支持住房开发建设企业的正常生产供给行为,优先满足流动资金贷款等生产性需求,进一步提高住房建设和有效供给能力。

3、成本公开政策。住宅成本公开是国外管理城市住房价格的重要措施。为了控制房价虚高和住房开发企业的超额利润,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商品房成本公开制度,提高住宅价格结构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