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产业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产业概念

篇1

关键词:创意产业 定义 分类方法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平均速度递增;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并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概念范围不统一等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范围的界定仍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范围界定上也存在差异。这导致政府无法掌握各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制订针对性的政策,影响其长期发展。本文在对创意产业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创意产业概念来源、衡量标准和分类方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通过的创意产业界定方法。最后,本文还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二、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1. 文化产业的提出。文化产业起源于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并于20世纪早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由Adorno和Horkheimer于1947年提出,目的是引起社会对艺术商品化的批判性关注。

在20世纪的后50年,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包括:(1)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技术进步使个体休闲时间增加;(3)消费者文化水平提高,对文化产品需求增加;(4)电视等新媒介、新媒体的出现,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Hesmondhalgh, 2002)。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文化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讲,忽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变得不可能”(Hesmondhalgh 和 Pratt,2005)。

虽然文化产业在20世纪后期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始终存在争议。Horkheimer和Adorno(2002)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涉及生产娱乐性产品的行业,包括广播、电影、出版、音乐等,但不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美术等与艺术相关行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4)认为,文化产业指利用创意、文化知识和知识产权生产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2.创意产业的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最早由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门于1998年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提出的原因包括:(1)政治原因。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英国政府为扭转在世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收效甚微;1997年英国大选后,布莱尔政府为树立新的政治形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2)经济原因。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强调文化产品、休闲、娱乐等创意活动对经济的贡献,有利于推动以知识产权开发为基础的新兴行业发展(Hesmondhalgh 和 Pratt,2005;Galloway 和 Dunlop,2007;Foord,2008)。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门的定义,创意产业指依靠个人创意、技术和天赋,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并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潜力的行业(DCMS,1998)。此后,该定义被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但在具体产业范围上又存在差异。

3.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关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学术界仍存在争议。Cunningham(2004)认为两者兴起的时间存在差异:文化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是早期技术进步的产物;创意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是技术变革的产物。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认为文两者的范围存在差异:文化产业是从当时场景中产生创意内容的行业,而创意产业则是从版权和创意内容分销中产生价值的行业。

虽然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仍存在上述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采用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原因在于:(1)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2)从实践角度看,把文化产业归入创意产业的范围是多数国家的惯例(Galloway 和 Dunlop, 2007;Foord,2008)。

三、创意产业衡量标准

尽管在过去20年,创意产业引起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的衡量标准仍不清楚(O’Connor,1999)。Galloway和Dunlop(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的五个衡量标准:(1)创意性,指创意产业常被描述为以创意为基础的行业,创意是其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创意产业的标准之一;(2)知识产权,这是创意产业的组织原则,也是定义创意产业的基础,允许产权拥有人对产品行使经济权和道德权;(3)象征意义,指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象征意义的产生与传播,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4)象征价值,指创意产业具有传播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特点,是创意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5)生产方式,指创意产品具有独特性特征,定制化程度较高且无法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四、创意产业分类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对于创意产业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传统行业分类法和社会网络分类法。行业分类法出现得比较早,目前为许多国家所采用;社会网络分类法由Potts等人(2008)提出,以复杂社会网络市场为基础定义创意产业,目前在实践中应用还比较少。

1. 传统行业分类法。传统产业分类是以国际行业分类体系为标准,以生产方式和产出为基础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主要关注该行业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生产等问题(Potts、Cunningham、Hartley、和 Ormerod,2008;Foord,2008),如英国DCMS在国际行业分类体系指导下,以创意输入和知识产权产出两个方面为标准对创意产业进行分类。

传统产业分类法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认为该种分类方法存在分类过宽、过窄和分类标准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Roodhouse,2001;Florida,2002;Garnham,2005;Hartley,2005)。尽管如此,该种分类法仍然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上海等。

Throsby(2008)在总结现有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产业同心圆模型。该模型认为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而文化价值是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最大区别。评估一个行业是否属于创意产业,主要是通过评估该产业中文化创意所占的比重。因此,处于创意产业核心地位的是那些产出中文化创意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在从核心向扩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在产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根据这一标准,Throsby(2008)将创意产业分为四个层次,从核心到依次为核心创意产业(如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等)、次核心创意产业(如电影创作、摄影艺术)、广义创意产业(电视广播、电脑游戏等)和相关产业(如广告、建筑、设计等)。

2. 社会网络分类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创意产业定义已经不能与目前经济环境相适应,原因包括:(1)标准的行业分类体系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当时以生产制造为导向,而当前则以服务为导向;(2)从组织形式看,传统行业分类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而当前经济形态主要由经纪人、价格、商品、公司等微观经济结构构成;(3)消费者选择行为不再由传统需求理论中所描述的动机决定,而是由复杂社会网络体系中其他人的选择行为决定(Potts等人,2008)。

在此基础上,Potts等人(2008)提出,创意产业是由一系列采用新观点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生产和消费的组织所构成的产业。该定义不再从个人创意出发,而是关注复杂社会市场网络体系背景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创意产业是由生产具有新颖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构成的集合,在这些货物和服务中,消费者的选择原则并没有建立起来。从该角度看,创意产业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由新原则支配的产业。

在此定义下,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该产业经济活动是否涉及社会网络的创建和维护;(2)该产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是否产生于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网络规制的选择、生产和消费产生。根据此种分类标准,农业、采矿、选矿等价格和市场已经稳定的制造业,及并非由社会网络决定的职业技能行业(如教师、护士、博物馆、古典艺术、演出等)均不属于创意产业。

社会网络分类法虽然提出比较晚,但是对于创意产业分类体系建立和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1)社会网络分类法从网络结构入手,以社会网络分类为基础,能够更好地跟踪和分析一般经济体系中所包含的创意产业,为进一步制定发展创意产业分类方法提供原则和理论依据;(2)社会网络分类法将网络、复杂性和进化三个概念相结合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单一分析方法存在本质区别;(3)在传统定义下,政府政策以支持补偿为主,而在社会网络定义下,政府通过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4)社会网络定义法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来评估其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5)该定义有利于通过对创意产业中市场、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详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创意产业对出口、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Potts等人,2008;Foord,2008)。

五、研究结论及其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创意产业概念来源、衡量标准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适用时间和范围不同;(2)创意产业和创意产品可以通过创意性、知识产权、象征意义、象征价值和生产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3)创意产业的分类包括行业分类法和社会网络分类法两种,前者简易于操作但分类标准不统一,后者分类准确,但不易于操作。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政府应该从宏观上为创意产业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国家对创意产业进行管理扶持的基础。传统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和分类混乱,造成各个地区在创意产业的统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使政府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其实际发展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针。同时,分类标准的混乱,还容易造成政府无法从整体上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以至于出现不同地区重复发展和资源浪费的局面。

2. 企业应该把握创意产品的本质特征,着力提高其创意性、象征性和象征价值,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目前国内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创意产品的附件值较低,缺乏创意性和象征性,而仅仅是与创意相关的产品。为了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品价值的提高,企业必须着力提高创意产品的创意性和象征性,打造其核心竞争力。

3. 在对创意产业概念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对整体创意产业进行划分,统筹规划,确定发展的优先顺序。政府首先应全力支持具有高创意性和高象征性的创意产业,其次是对其周边相关产业的支持,并逐步构建形成多层次、有梯度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Hearn, G., S. Cunningham and D. Ordo?ez, Commercialism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metheus, 2004. 22(2): p. 189-200.

[2]Cunningham, S.,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fter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04. 7(1): p. 105-115.

篇2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

篇3

1创意产业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首先以官方文件的方式界定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998年11月,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及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种生产创造性产品的产业,创造性产品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他将创意产业划分为文化类创意产业和科技类创意产业两大类。文化类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表演、音乐、电影等,科技类创意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研发、咨询策划等。美国学者理查德•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是能够提供满足社会公众消费需求的文化、艺术、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3]。澳大利亚学者PottsJ等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通过选择性生产和消费产生相应经济价值的一种社会网络市场。西班牙学者RafaelBoix、意大利学者Pier-giovanniR等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种“增长驱动”型产业,这种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赵锐认为,创意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需求,通过构思、发明、创新而创造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意产品的产业集群。国内外学者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差别较大。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变化较大,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各国学者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创意产业的概念,而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传统经济学不能够全面诠释创意产业的内涵。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是指以个人智慧、技能产生的文化、科技信息为载体,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兴产业。

2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

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学者对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进行了研究。张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中的各种创意成果,在互联网时代要避免知识产权对创意产业的负面影响。刘筠筠等认为,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使创意产业不断增值。李殿伟等指出,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新的产业分类,知识产权贯穿于创意产业的整个流程,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合理与完备。胡微、王海燕等认为,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知识性、较高的风险性和较强的集合性。我国创意产业存在创意主体法律意识淡漠、行政执法手段效率低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朱若晴从商业秘密保护角度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分析,从立法模式选择和微观问题透视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创意产业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国内学者大都认为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具有创造性,本身蕴含着知识价值,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之间关系密切。创意产业作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产业,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我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具体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然而,针对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现有研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3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理论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国内学者刘新立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职能,用以对某一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处理。风险管理除包括风险控制和防范外,还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等其他环节。凡是对风险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活动,都可以归为风险管理范畴。创意产业作为以“创造性想法”为核心的产业类型,创新投入大、创意成果易受侵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创意产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风险事故的连锁性和扩散性增加了创意产业的生存风险。作为研究如何有效识别、分析、评估、控制风险的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日益丰富。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美国学者SeidelS认为,创意产业经营者将创新型管理引入到企业组织流程之中,可以在追求创意成果的同时减少创新和经营风险。国内学者刘登佐指出,创意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可以划分为创意思维阶段、创意产品化阶段和创意产品市场化阶段。他构建了创意经济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三个阶段创意经济风险的控制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控制方法[16]。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的理念有助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主动的预防,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各种损失或不利后果,削弱风险后果所带来的震荡,维持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国内学者对创意产业的风险管理研究较少,需要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

4企业知识产权的风险管理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是企业保持和扩大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针对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威廉•M•兰德斯等认为,运用经济分析法,可以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避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风险。美国学者CrawfordJ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包括组建一个总协调部门,聘请专业机构确定知识产权资产的性质和范围,对知识产权资产风险进行分类和量化,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等。美国许可证和技术管理公司主管JohnW等认为,企业应当关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扩大企业经营优势、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意大利学者RamonaP等认为,产品销售前,企业产品的构思和设计方案容易被盗窃或泄漏;产品销售后,企业产品本身可能被仿冒。风险管理可以帮助识别、分析和控制知识产权风险。国内不少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刘旭明等认为,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尚处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初级防御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刘时海等认为,知识产权风险是指专利、商标、商业机密等在研发、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被非法占有、流失、遭受侵权纠纷等。雷舒雅等认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包括两种风险,即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他人知识产权构成侵害的风险和企业内部职工、交易对方及竞争对手给本企业造成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陈国强认为,知识产权估值差别较大、侵权隐蔽性较强、知识产权相关人才流动等导致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产生。何英等认为,知识的外部性导致了知识产权风险的产生。知识的外部性意味着这种知识被生产出来以后,其他人没有支付报酬却使用该项知识获得了收益。知识的外部性导致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可能受到损失。杨凯、刘映春等指出,企业依法、全面、科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防范知识产权风险的重要对策。我国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意识。蔡华认为,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中可以引入专利保险制度,以此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刘斌认为,现代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风险标准较为混乱。我国应以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评测和防范能力为基本思路,完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标准制定者对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视,依托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标准。唐恒等认为,可以借鉴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0)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O9001)内容,科学构建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系统框架,包括规划、资源管理、活动管理、检查分析和跟进、管理评审五部分。李婵等提出了构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若干建议。齐荣坤等认为,企业产品研发、专利申请、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存在专利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专利法律风险需要建立系统有效的专利预警机制。研究表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就是企业依据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的监管要求,将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防控风险、减少损失,实现企业规范管理和利益最大化。现有研究提出了构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制度的各种建议,运用量化模型和标准化管理来分析和评估知识产权风险,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特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语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

一、引言

1973年,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对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三十多年来,专家和学者们对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中多个职业类群(如外交官、职业经理人、教师、院长等)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不仅得到许多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同,更是当前世界城市竞争的一个新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创意人才。如何有效激发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众多学者和实践着关注的焦点,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充实了胜任特征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更有助于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国外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最新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及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概述

(一)文化创意人才涵义和特点

创意人才概念最早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Florida)教授提出。他认为,在创意时代,除了劳动者基层、服务业阶层以外,一个新的阶层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层。佛罗里达把创意阶层分成“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小说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各行各业人士。我国学者李津(2007)从人才类型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李元元、曾兴雯等(2011)从劳动性质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通过专业技能,发挥创造能力来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脑力劳动者。

纵观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人才概念的界定,本文倾向于将创意人才界定为,所谓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服务于创意产业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富有创新意识,勇于突破、敏锐的洞察力、崇尚自由、强烈的成就导向等特征。

(二)文化创意人才分类

根据创意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创意人才可分为创意生产者、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的经营管理者三类。(蒋三庚,2009)如下表。

类型 释义 范围

创意生产者 指创意内容提供者和创意产品的完成者 包括艺术工作者,如画家、作家、编剧等、设计师、民间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

创意策划者 指致力于把创意以最完美和最恰当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整合创意资源,拓展创意空间,激发创意生产者的创意灵感 包括导演、广告策划人、项目策划人等

成果经营管理者 指通过创意产品经营实现创意产品价值的人才 包括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经纪人、中介人、制片人、书商等

(三)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及胜任特征模型

1.胜任特征的研究起源及概念

纵观胜任特征的历史研究,可将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中世纪至19世纪,胜任特征(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学徒通过跟随师父学习而掌握一定的技能。而胜任特征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司法领域,后来在临床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中逐步得到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为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也是“管理科学之父”Taylor的“科学管理”时代,当时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Taylor对工厂里工长们进行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对胜任特征的分析和探索。

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泰勒理论基本被否定,大量研究表明:传统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评在预测工作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1973年哈佛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从此拉开了研究胜任特的序幕。

三十多年来,众多学者有关胜任特征的概念界定并没有达成共识,Zemke(1982)认为,胜任力是一个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来自其他方面,而是来自一些基本程序和哲学理念的不同。基于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等等。胜任特征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或从事某一特定管理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2.胜任特征建模方法

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专家小组法(Expert Panel)、测评中心法(Assessment Center)、问卷调查法(Survey)和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等。自从胜任特征的概念提出来以后,行为事件访谈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最主要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受过训练的不同编码者采用编码评分的一致性介于74%—80%之间,对同一组人员进行两次访谈所得的胜任特征评价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

依据胜任特征的概念本文将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定义为是将某一工作中拥有的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三、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研究现状

在胜任特征理论和创意人才研究兴起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有以下代表性成果。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学者们对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还很欠缺,大多只是集中于纯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实践之后于理论的特点。然而有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创意产业在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创意产业的年总产值还不到GDP的3%,而美国高达25%,英国为17%,日本占16%。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创意产业仍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何解决创意人才短缺问题,使得创意人才推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人才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产物,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更加自觉、更加自主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我国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面对我国创意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构建文化创意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不仅对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表现为:

(1)相关理论基础的完善。国内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才的界定还没有达到共识,还只是各抒己见的状态,没有权威的依据。

(2)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的认识模糊,缺乏目的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构建出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

(3)目前,国内有关胜任特征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纯理论的研究中,很少与实证研究结合,缺乏科学性。

(4)创意人才的管理缺乏针对性,在实业界,创意人才作为新经济时代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生力军,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来进行规划管理。创意人才的选拔、培养、薪酬绩效等管理活动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创意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孙福良,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3]郭辉勤.创意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篇5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文化资源转换生成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能力,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创意能力培养,就必须强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文化课程、创意表现课程与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这是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创意能力;对策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应用型产业开发人才培养为专业定位与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批准文号:湘教通【2016】400号)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人类经济发展产业下游化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因而众多国家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意识的支柱性产业。我国也于2012年颁布了《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标志着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类专业是直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美的感性呈现形式的专业,直接面向的是工业产品、服装服饰、园林景观、动漫等生产生活行业,本身就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类别。此外,向人类的文化成果寻求文化产业的创意灵感,以丰富文化产业的哲理深度与审美温度,本身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表现能力,就成为文化产业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本文拟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何加强创意表现能力提出对策与措施。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文化类课程建设

文化作为人类“狭义动物性提升”而创造的心智成果,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自身生产结果,从而使人类在类本质特征上区别于动物,所以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即“文化的动物”。但人类的文化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性甚至族群性,各民族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反映自身生存世界的一种观念性表达,具有民族本身认识与反映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奉行统一的标准与原则,所以博厄斯等人坚持“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即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理性评价标准,也不存在“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造就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感受与体验,也为文化产业的丰富性感性呈现形式提供了灵感源泉。比如,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都有其作为构成性原理的能指音响形式,这种能指形式所呈现的视觉化纹样、图式、图像与图案等,就是文化产业审美化表现的创意元素。只有从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体系中,提取出取之不尽的文化元素,才能为文化产业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来源与资源,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审美化表现元素。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加强创意表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文化类课程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文化类课程。文化类课程不仅包括“大传统文化”,即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概论,还应包括“小传统文化”,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外国民族民间文化等,才能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视野。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创意表现的课程建设

尽管中外创意产业理论界对“创意”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还没有产生一个能为大家所接受的科学定义,但中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界已经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诸如韦伯•杨的“旧元素的新组合”,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的“对业已存在的东西的再造”,以及我国赖声川先生的“元素的组合与拼贴”等,都已经触及到了创意概念的本质,即创意体现了人类对一定文化模式所形成的符号世界的反抗与超越,从而以丰富多彩的符号感性呈现形式来实现对概念化、机械化符号世界的审美化表现。当然,从严格的学理规范来说,韦伯•杨、霍金斯与赖声川等人的阐述,还只是观念性的描述与现象性的解释,而不具有研究对象的规律性抽象以及方法性指导,因而还不是科学严谨的创意定义。相信随着越来越热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学界对于创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意学这门学科一定会产生并成熟。从以上这些创意理论研究的先驱对创意的阐述来看,创意表现与艺术表现是有区别的:创意表现体现在以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元素来反抗与超越概念化、单一化、机械化的民族符号世界,从而实现本民族符号世界的丰富性感性呈现形式;而艺术表现体现在心灵化与观念化的意象图式来升华与超越符号能指形式的工具性、功能性、实用性,从而赋予生产生活世界的审美化愉悦;前者重在丰富性,后者重在审美性。由此可见,创意表现与艺术表现具有本质属性与方法实现上的差异性,比如,概括、抽象、简约、异质同构的方法是审美表现的方法,而不是丰富性感性呈现形式的方法即创意方法,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创意表现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增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意表现能力。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市场营销类的课程建设

市场营销是以“买方市场”为生产经营准则的商业哲学与经济观念,是与传统的“卖方市场”生产经营准则相对的现代经济形态与经济方式。市场营销强调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产品竞争优势与特色,强调精准的目标客户对象,强调深入细致的目标客户消费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的分析,一句话,现代生产经营考虑的是如何使产品“适销对路”,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一切文化产业诸如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动漫设计等针对的都是生产生活的产品,而不是纯粹审美的艺术品,即不属于康德所说的“纯粹超功利”的艺术品。产品的艺术化表现与审美性愉悦只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一个增长极,或者说利益最大化实现的一个因素,而不是产品的本质属性,产品的本质属性在于“适销对路”。可见,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按照“买方市场”观念来转换生成文化产品,而不是按照纯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来进行文化表现。创意能力的培养除了灵感来源与表现观念的要求之外,还必须有“买方市场”的观念要求,即如何寻求细分市场下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与特色的文化产业产品,针对的具体客户是哪一个消费群体,这种产品的设计如何满足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等等,才能够实现文化产业产品的“适销对路”。再好的创意灵感与表现观念,如果不符合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要么是“孤芳自赏”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市场化的产品,要么是束之高阁的图案而不是企业欢迎的方案。所以,加强文化产业创意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类课程建设,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应用统计、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的设置。

篇6

一、“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工业发展

“文化工业”,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概念。文化工业指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性生产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报纸、杂志、光碟、影视、动漫等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一概念一经提出,欧美国家发展迅猛,而且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和支柱产业。有人称为“美浪涛涛,欧风阵阵,韩流滚滚”。我国的文化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雏形,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很快,报刊杂志、光线传媒、电影电视、卡通动漫等异军突起。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建设也正在向文化工业的方向发展。如鄂州市鄂城区的剪纸制作和雕花制作,仙桃市的麦秆画制作,阳新县的布贴制作,大冶市的石雕,枝江市的“步步升”布鞋,长阳县的根艺盆景,团凤县的农民画制作等等。这些文化工业产品目前虽然批量不大,但具有鲜明特色,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品既是个文化概念,又是个经济概念。文化成果分三种类型,一类叫作品,用于欣赏;二类叫产品,用于储存;三类叫商品,用于交换。只有通过交换实现“惊险的一跃”,才能将产品变为商品。文化产业,同样既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个经济概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事业是公益产品,不强调产业链,而文化产业却是交换产品,必须形成产业链。文化产业链一般具有四个环节:一是创作,二是生产,三是传播,四是消费。创作是前提,生产是基础,传播是关键,消费是目的。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或1/5,而我国的文化产业不到10%,我省的文化产业只有5%,各市县的比重也都只在5%左右。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突出的县市却另是一番景象。如利川市投资1200万元打造了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夷水利川》,从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天上演1-2场,年销售收入可达3000多万元。长阳县引进武汉一家企业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了一个清江古城,其中建设了一个民族大剧院,正在打造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巴王与女神》将走向市场;并正在建设“四馆一院”,即巴人展览馆、中华奇石馆、汪国新美术馆、彭秋潭纪念馆和巴土文化研究院,也将走向市场。清江古城今年元旦开业,将以巴土文化为元素,从研发――创作――生产――展演――展销,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三、“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创意经济发展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这里有三个概念要区别开:“创意”是想一个“新主意”,“创新”是绘一张新蓝图,“创造”是生产一个新产品。“创意产业”必须按照创意――创新――创造三个环节打造两种产品。一种是文化创意产品,即文化的产业化。如演艺业、节庆业、会展业、动漫业等。另一种是经济创意产品,即产业的文化化。如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服务行业,叫创意工业、创意农业和创意服务业。如武汉市黄陂区开发的木兰泉饮料、木兰牌醇酒、木兰牌泥塑等;宜昌市夷陵区开发的“稻花香”、“关公坊”、“王昭君”白酒等;黄冈市蕲春县建设的李时珍工业园、李时珍医药集团和李时珍系列医药产品等。麻城县举办的“杜鹃节”、老河口市举办的“梨花节”,荆门市举办的“油菜花节”。这些节庆不仅是农业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即“文化杜鹃”、“文化梨花”和“文化油菜花”等。

四、“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旅游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旅联姻”已是一种大趋势。实践证明: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形。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一种新的说法叫创意旅游。创意旅游就是文化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将平凡变得不平凡,将低效益变成高效益。如郧县推出“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的创意,打造“七夕文化旅游品牌”,巴东县推出“世界纤夫在哪里,中国三峡神农溪”的创意,打造“纤夫文化旅游品牌”;宜昌市夷陵区大打“三峡牌”,建设“三峡长廊”、“生态走廊”、“艺术画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不仅可以创造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立县发展

篇7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特征;类型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0-0009-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研究”(批准号:07YJ209)

[作者简介] 樊盛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 南昌 330100)

王伟年,井冈山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文化产业。(江西 吉安 343009)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一)国外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

随着文化产业园区在西方城市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1]。Hilary Anne Frost-Kumpf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

另外,Nolapot Pumhiran和Wansborough & Mageean均将文化产业园区定义为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园区内特殊活动可包括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在这些园区中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消费的集中[2] [3]。

(二)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出现较晚,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滞后,主要有一些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由具有相关性的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向勇、康小明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4];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5]。

国内至今尚无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统一界定。在以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

在这方面,John.Montgomery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他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并以Temple酒吧,Sheffield文化园区,Hindley Street,Manchester北部园区等为例,分析、总结出成功文化园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活动、形式、意义三方面[6]:

(一)活动

文化园区基本的前提是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呈现,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意,而创意灵感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与其他同行相互接触的刺激,在众多的活动别是多样化文化聚会地点的出现,通常能充分提供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获取灵感。因此,集聚地点的设置通常被考虑到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中。

(二)建筑形式

John.Montgomery认为最适合一个文化园区活动空间的城市环境应倾向于有一个半径为400米,建筑平均5-8层,在10米范围有非常少的街道(包括人行道)。

文化园区应该有非常多功能的公共领地。它提供人们聚会交流的空间,也为园区内的交易提供场所,这样一个区域将具有渗透性。

成功的文化园区倾向于有几个具有活跃、渗透性强、临街地带的街道,或至少有一些活动的结点,便于人们在其间很容易走动。

(三)意义

文化园区要像物质一样能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也就是说人们参观之后能形成和保留园区的印象,而这些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文化园区的活动、风格、形象。

成功的文化园区应是革新和创意的地方,在设计和欣赏方面经常是超时代的,并且这些超时念被带入园区的建筑设计、内部装饰、甚至重要街道和空间的照明等方面。

文化园区应刺激新的理念,成为新产品和新机会能得以开拓、努力尝试的地方。因此,文化园区意义方面的特征体现在具有历史和发展意义、园区身份和形象及知识性、环境意识等方面。

三、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一)国外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Hans.Mommaas在分析荷兰5个文化产业园区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区分有7个核心尺度可以参考:园区内活动的横向组合及其协作和一体化水平;园区内文化功能的垂直组合―设计、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具体的混合,以及与此相关的园区内融合水平;涉及到园区管理的不同参与者的园区组织框架;金融制度和相关的公私部门的参与种类;空间和文化节目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园区具体的发展途径;园区的位置[7]。

Walter Santagata根据功能将文化产业园区分为四种类型: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8]。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的。此类园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

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期,因而对其的分类很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区位依附、园区性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进行划分。

1.按区位依附划分为4种类型:

(1)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因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及廉价的租金,或面临闲置空间再改造的境遇,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又一滋生之地。国外许多成功的文化园区就是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的。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上海近些年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绝大部分也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建国中路1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房。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利用现有建筑创造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财产,是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9] [10]。

(2)以大学为区位依托。大学作为技术的发生器,可以不断开发新的科技;同时它又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养人才也吸引着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大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的场所,大学往往成为创意的中心[11]。因此,依托大学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如上海的杨浦区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依托的就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同济大学,上海长宁区天山路时尚产业园依托的是东华大学和上海市服装研究所,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及TCL(广州)文化产业基地都是以大学为区位依托的。

(3)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这类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区位依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聚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智力型人才众多,最适宜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都有着大量的信息产业,这些产业跟文化产业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属于此类型的有位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等[12] [13]。

(4)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托一些传统的文化区域,在这些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利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产业园区。如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等。第二种是依托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艺术家村,有些是属于创作型的园区,如北京的几个画家村;有的则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如位于深圳特区郊边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油画村等。

2.按园区性质划分为5种类型[14]:

(1)产业型。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2)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3)艺术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4)休闲娱乐性。这类文化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5)地方特色。如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

此外,按照影响范围来分又有国际型、国内型和地区型;还可按园区最初的形成分为自发形成和政府运作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还是一新生事物,发展变化快,园区类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晰,在这进行的类型划分仅是根据当前的一些情况进行的划分,今后随着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逐渐成熟,园区类型的划分将会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维公.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意文化园区?[EB/OL].

http://省略/space/artcourse.asp.

[2]Pumhiran Nolapot.Reflection on the Disposition of Cre-ative Milie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 Clustering Strate-gies[EB/OL].http://省略/projects/case_studies/cases/list01.asp?accepted='yes'.

[3]McCarthy John.Implementing Strategy for Creative Spaces: cultural quarters in Scotland[EB/OL].

[4]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二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6] Montgomery John.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1:Conceptualising Cultural Quarters[J].

Planning,Practice Research,2003,18(4):293-306.

[7]Mommaas Han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Ur-ban Studies[J].2004,41(3):507-532.

[8]Santagata Walter.Cultural Districts,Proo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2,26(1):9-23.

[9]金元浦.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孵化器与创意产业园区[EB/OL]. http://省略/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5975,2005-7-6.

[10 ]叶辛.创意上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诸大建,黄晓芬.创意城市与大学在城市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1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91-02

1 引 言

艺术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征,另外,商业的发展,同样也有自身的特色所在。合理地将艺术与商业进行结合,将是全面促进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对策方案。艺术创意,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运用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主观想法,针对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动机以及象征性意义等进行独特的定义。另外,艺术创意也是一个艺术创作人员自身创作价值的完美体现。艺术创意在艺术领域当中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来进行文化生产的一种具体方式,同样的,也是当前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必然产物,对于人们发展以及生存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艺术创意与艺术创新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艺术创意主要指的是表达创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而艺术创新则主要是针对艺术领域当中的不断开拓进取。当前时代艺术创意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深入的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具体方案进行研究,对于很好的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稳步前景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2 艺术创意产业概念以及背景分析

针对艺术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以及产业的背景进行探析,将是全面的探讨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关键性环节。首先,创意经济的相关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史学家熊彼特的在1912年提出来的。在当时,熊彼特就曾经指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并不是劳动力以及资本,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点,就在于现代化信息以及知识的不断产生、使用以及传播。根据其观点,创意产业应该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艺术性的、文化性的以及具有一定娱乐价值的服务项目。一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品,诸如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视电影以及录音制品等,都是创意产业当中的重要产品。同时,如果深入的进行研究和分析,则会进一步发现创意产业的相关服务项目可以说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巨大部分比重,存在于现代化生活大的每一个角落当中。在创意产业当中,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创新以及与现代化商业发展的良好结合,这将是今后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

艺术创意产业,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之中的艺术性创意进行研究的一项内容。其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艺术领域当中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经验归纳与总结。以此为基础和依据,不断地发现和寻找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式,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总体而言,艺术创意产业与现代化文化相互结合,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并且对今后的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创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概念提出,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一些视觉文化以及媒介的革命,已经是在很深的层次之上对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影响,并且在无形的对人们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巨大变革。现代化的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运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传媒,而是运用网络、电视以及新媒体带来快速的、信息化的生活享受。现代化平台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即图像化、音像化、信息化以及视觉冲击力强。在未来的经济竞争当中,其本质就是综合文化竞争力以及艺术的竞争,所以对于艺术创意产业而言还需要很好的对当前时代的需求以及消费的需要、文化建设的需要等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的背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方案。

艺术创意产业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与艺术相关的、与文化相关的产品以及服务项目,包括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歌剧、戏剧、歌舞和电影、游戏以及绘画雕刻等,都是艺术创意产业当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创意产业主要是以大众文化的审美形态为发展的基础,旨在为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服务大众的娱乐要求,并且在艺术创意产业当中,其文化的特征与一般类型的艺术文化有着本质性区别,其更多的是强调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等,与娱乐的结合。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大众审美色彩有着紧密的结合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并且在大量的社会活动当中都有大众审美文化的色彩在其中。对于艺术创意产业而言,还需要将具有审美艺术形态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化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得并不具有艺术特征的文化可以蕴涵更加深刻的、更加饱满的审美内涵,进而被大众所喜爱以及接受。

3 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概念以及时代背景进行探析和研究,可以对现代化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内容与关键点有着全面的掌握。下文将针对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和方向进行概述式的分析,旨在更进一步的推动艺术创意产业的前景,为现代化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样商业也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适当保持两者之间发展的张力,达到一种内部逻辑的和谐,将是全面的解决艺术创意产业与商业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关键点,并且也是促进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存在有两面性的特征,要求艺术创意产业在发展的历程当中适当的保持与商业之间的张力,也正是促进当前阶段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环节。

主要的来讲,艺术创作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和规律:首先,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品与艺术创意之间的完美结合,并且也是意象的完美统一。而在艺术创作当中,还需要以非理性的思维作为主导思想,注重想象以及创作灵感在整个创意过程当中的应用。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也需要具有自身鲜明的情感以及个性,生活体验,也是艺术创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总体而言,艺术创作是创作者自身个性以及生活相互结合的一个作用过程,只有很好地符合和遵循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不朽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和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商业而言,也需要很好的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扩张是不断地促进商业进步与繁荣发展的关键点。但是,在艺术创意产业当中,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过分的商业化发展,则会导致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局面,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也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当艺术的发展逐步的往商业化以及世俗化等方向发展之时,一些过度的商业运作以及商业性的工作,则会进一步的打破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打破其内在的发展特征和原则。艺术创意的产业化运作以及经营,会使得商业过分的追求经济利润,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本质特点,并且使得资本逻辑在艺术创作之中没有节制的扩散,最终对整个艺术创作形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资本的逻辑思维控制了艺术的创作逻辑,并且也遮蔽了艺术的根本内涵以及精神思想,掩盖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而使得艺术创作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显得毫无活力可言。

一是资本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之上破坏了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思想,而资本的逻辑思维,则进一步的取代了艺术方面所独有的形象思维。艺术形象思维,总体而言是将艺术创作的意境与形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与资本的结合,这一点非常关键。只有很好地把控了艺术创作的根本性原则,才能够在当前时展的背景之下很好的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艺术制作之上不断地出现杰作。当艺术的创作过度的与资本以及经济利润相互结合之时,则会导致艺术由原本的高尚、优雅而变得低俗,失去了艺术本应该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失去了自身的崇高性,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所以,针对艺术的资本化经营,则会进一步导致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平面化、普通话、浅薄化以及庸俗化,失去了自身的高雅特征。另外,艺术商品会逐渐地变成普通商品,以往旺盛的活力以及价值将会不复存在,而逐渐地变成了一种低俗的、沉沦的商品。

二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和其创作的思维,应该更多的是依靠创作者本身的直觉和思想灵感等,同时结合创作者自身的顿悟以及想象等重要思维形式。一个完美的、杰出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从非理性的思维角度出发,从中捕捉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到各个细小的信息,进而将信息进行编码以及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从商业运作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艺术创作,则会过分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一种利益的角度出发对艺术创作的资本进行盘算和比较。这其中有着重要的差别。通过直觉和创作灵感进行艺术作品的制作,更多的需要艺术创作者本身的个性以及自由,是一种超越了功利性的思维表现,但是从商业资本的逻辑角度出发进行艺术创作,则完完全全是一种功利性的思维。这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如果两者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则会导致艺术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在商业资本等思维逻辑之前败下阵来。

所以,对于当前阶段的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如果过分的注重商业炒作,过分的进行资本运作,则会进一步的抑制艺术创意的生命力以及艺术家的创造灵感,这一点在本质之上是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的。如果将商业化的成分过分的加入到了艺术创意产业当中,则会导致艺术成为一种完全的交易商品,没有内在价值可言。艺术与资本在内涵之上,其实是水火不容并且势不两立的。过分的艺术冲击不仅会打破商业与艺术之间应当保持的张力,还会使得艺术品失去价值。只有很好地保持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张力,才能够促进艺术创意的不断发展,并且实现艺术的兴旺发达,推动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背景进行全面探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地论述了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景以及其与商业存在的内在价值,同时,也详尽的分析了艺术创意产业与商业之间应当保持的一种张力,全面的探析了艺术创意产业与商业运作之间的内在含义以及本质上的区别联系,保证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在一种平衡的基础之上,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前阶段的艺术创作不断前进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并且使得艺术可以在更加具有价值和内涵的层面之上影响人们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荣.浅议城市园林设计当中的艺术体现[J].农业科学,2010(9).

[2] 林清文.论城市园林设计当中的现代艺术的展现[J].中国园林,2008(3).

[3] 徐伟.浅析艺术影响之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时代建筑,2011(8).

[4] 王平.浅谈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J].现代装饰,2010(1).

篇9

英国:创意产业从这里起步

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这个大西洋上最大的岛国便在世界近展史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新世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依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政府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在这个考察团中就有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布莱尔。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任主席。布莱尔提出要“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1997年,布莱尔政府将原先的国家文化遗产部更名为文化、传媒和体育部(DCMS),使该部成为英国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政府管理部门。

英国曾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创意产业纲领文件,在2005年和2008年又分别了“创意经济计划”和“创意英国”的战略举措。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此后,2001年,英国政府又了《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然而英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举措主要志在扶持、鼓励与推动,并不希望干预市场。政策呈现出以下几大发展特点: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以制度奖励政策推动文化投资;推进经济与文化融合形成产业链等。

2005年6月,英国政府提出要把英国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同年11月,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了《创意经济计划》。2008年2月,“创意英国”作为英国政府为英国的文化和创意产业规划的详细发展策略落地。2009年,在其的《数字英国》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数字时代,将英国打造成全球创意产业中心。“创意经济”与“数字英国”将是英国下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词。

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

澳大利亚政府于1994年就了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力推创意产业概念,希望将澳大利亚构建为一个创意国度(Creative Nation),使之通过创业产业和文化机构来表现澳洲特色。澳大利亚将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实施,成立了布里斯班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作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国家级创意产业振兴机构。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创意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3.5%~4.5%,有时可达到6%。其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的模式,成为国际上发展创意产业的典范。

澳大利亚政府从19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的概念。2001年,澳大利亚“版权委员会”联合“版权研究中心”委托咨询公司发表报告《澳大利亚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报告指出,按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标准产业分类”(简称ANZSIC)体系,“版权产业”分为3类,即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版权分销产业,明确了版权产业的建立体系。澳大利亚文化部长委员会在2008年的《打造创意创新经济》报告中则确定了“创意产业”的范畴。

随着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澳大利亚于2011年8月出台了《澳大利亚创意产业21世纪发展战略》。为保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09~2010财政年度,澳大利亚政府就宣布通过“澳大利亚商业化”计划对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各行业创新提供资助,用于提高澳大利亚的创新能力、生产力、竞争力,扶助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澳大利亚政府还推出了“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以中小企业居多的创意产业,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优惠。同时,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创意人才,被澳大利亚政府称为21世纪澳大利亚发展生产力的“奠基石”。政府针对中学、高等教育、专业培训都推出了不同的扶持措施,并且鼓励本国原创产品的创作。

美国:版权是文化创意的核心

美国的文化产业一直遵循着“利润最大化”信条,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 作为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由于美国历史短暂,文化历史资源有限,于是美国经常将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行美国化的包装和制作,在知识产权零成本的情况下获利。比如电影《卧虎藏龙》完全是中国的故事,但却是好莱坞制作,《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都是取自于中国题材。虽然文化素材和资源是中国的,但是表达方式是全球共享的,制作方是美国的公司,版权归属美国公司,主要获利方也是美国公司。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已达601.8亿美元,在出口、增值和就业等方面的持续增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位。

美国政府在文化政策制订方面显得与众不同,未设立文化部,但却对文化产业给予强大的法律和有效扶持。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以及企业拿出更多资金来赞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因此,各州、各地方都必须拨出相应的地方财政来与联邦政府的资金配套。这种支持并非是来自政府自上而下实现的,而是自下而上来完成的,政府只是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护。据统计,美国联邦政府对艺术的年投入约11亿美元,而州、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赞助高达50亿美元以上。美国政府鼓励外来投资:在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美国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本的投入,这凸显在美国文化产业的跨国经营形态上。

德国:创意提升国家形象

在整个欧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已经逐渐被认识到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2007年2月,德国签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之初,德国联邦政府就将文化和创意产业设置为在柏林举行的欧洲文化部长非正式会谈的一项议题。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德国的起步稍晚,但是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与强大的工业基础,德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有赶超之势。

事实上,早在1992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就发表了德国第一份《文化产业报告》,而直到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才被列入德国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近年来,德国联邦政府不断提高文化事业预算,并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比如修订《专利法》《外观设计法》等。在2007年秋季,德国发起了“文化与创意经济行动”,旨在通过举办研讨会和相关行业听证会等活动搭建文化创意经济从业人员与政界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国家创新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曾经欧洲的重工业基地鲁尔工业区的转型成为了最成功的例子。2010年,德国埃森市与鲁尔区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53个鲁尔区城市和乡镇联手将这个工业区打造成文化和旅游的统一体。

德国希望在新世纪通过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改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2006年,以举办世界杯为契机,联邦政府与企业界合作共同推出提升德国形象的“德国——创意之国”工程,开通了“德国——创意之国”网站,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推介德国新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活动是在全德国开展“创意之国的365个地点”竞赛,评选出365个文化创意之地。2010年,德国国家旅游局将德国作为“青春与创意之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其中以建筑、艺术、设计和时尚四大领域为重点。一个蓬勃向上,并且充满创新精神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德国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日本:以动漫带动文化输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促使日本政府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1995年,日本确立了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000万人。为了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政府还制定了各项法律法规,包括《著作权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在日本,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仅大型文化活动要靠企业的参与和赞助,更重要的是,日本拥有一支成熟的知名文化企业队伍。凡是可以市场化的文化,都应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发展,这是日本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除此之外,日本还实施了在高校内大量创设与创意事业有关的科系,奖励公营机关使用文化创意事业的成品或是以资金赞助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开发,协助地方产业商品营销海外,以奖励方式带动地方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等相关一系列措施。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已占GDP的18.3%。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其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国内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20%,其所拥有的400多家动画制作公司生产的产品成为日本文化出口的主要产品,占到了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和美国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如今,日本正从一个传统的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生产和输出大国。2010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新增长战略》,制定了在海外拓展相关创意产业业务的政策。预计到2020年,日本在亚洲的文化创意产业收益将实现1万亿日元的目标。

韩国:设计兴国 韩流袭来

韩国提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口号。1994年,韩国政府在文化观光部内设立文化产业局,自此拉开了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幕。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开始改革,提出“设计韩国”战略。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设立了韩国文化观光部(MCST),下设12个附属机构,其中“文化产业振兴院”就是为了协助将创意文化内容衍生成文化产品的一个辅助机制。

1998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发表“21世纪设计时代宣言”,从此设计产业成为了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中之重。1999年,韩国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另成立“文化产业基金”。在此之后,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逐步向设计、电子游戏、音乐及电子网络等新产业倾斜。韩国把通过新的资讯技术与文化创作相结合、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称为“文化与内容技术”,这是韩国极力推动的六大创新技术领域之一。

篇10

关键词:创意产业;传统产业;创意产业化;协同演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42-03

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协同演化指的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及其升级过程中受到的限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壤和需求,没有传统产业发展所积累的资金、人才和组织、制度基础,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基础也没有保障,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创意的支持,创意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力量源泉,只有当创意能被产业化时,它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支持才有不断的来源。因此,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问题事实上是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战略选择问题。

一、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演化发展的原理

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式协同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开拓创新与渗透作用。其互动模式如图1所示,传统产业和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创新作为桥梁将二者连接起来。

(一)统产业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作用

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意思想的产生以及创意产品的设计及产业化。这就需要以传统产业为依托,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创新为桥梁,以创意产品为载体实现创意产业化。具体体现于以下方面。

1.市场需求。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传统产业发展日益趋同化,企业在同质水平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利润增长空间逐渐下降。此时,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并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创意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创新和个性化,能克服同质化发展模式,并且以其首创和独占性给企业产品带来丰厚的附加值或新的增长点。因此,传统产业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提供资金。创意产业需要高投入,包括设计和产业的投入,而一些效益较好的传统产业却拥有相当多的资金,随着企业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希望将资金投向具有高知识和首创优势领域。

3.提供生产基地。创意产业的一个完整创业周期由研究开发(R&D)、产业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3个阶段组成。显然,在以创意提升传统产业时,后者就为前者提供了设计、试验和生产基地。

4.创意产品必须重塑传统产业系统才能实现其创造财富的商业化结果。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它已经超越一般文化产业,更加强调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渗透。厉无畏指出,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任意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价值实现。

(二)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导与开拓创新作用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当代社会正进入一个财富剧增、服务随处可见、消费无所不在的新时代,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产业流水线上趋同化的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产品,于是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趋势。过去我们消费的主要是物质形态产品,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使用的物品等等都是物质形态产品,更关注的是这些产品的基本功能。今天我们把钱花在自信心、自我感觉的购买上,如穿名牌的服装,开名贵的汽车,用最时尚的手机。人们对这些昂贵的商品肯投入巨资,并非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有所增长,而往往是追求这些商品的符号价值。人们的消费重点已从产品物质形态功能方面逐步转向更加关注非物质因素,如商品的品牌、形象、美学设计、装潢、包装、广告、各种概念营销等。这些物质产品中的非物质因素正是商品交换价值增值的根本原因。

这种新的消费文化,给传统产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创新革命。这种创新变革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发后果,而是社会整体进程的一部分,创意产业也就顺时顺势而出,并引导传统产业的发展与开拓创新。创意能引领消费的潮流与方向,能把握市场的脉动,即“众所好”,通过时尚文化、概念营销等激发人们的需求,从而引导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如在服装行业中,企业不断设计新的款式并推出限量版激发人们购买新衣服的需求。饮料行业的红牛与王老吉就是细分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概念营销所创制的新类型的产品。而由动漫文化衍生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形成了相当大的创意产业规模。随着个性化与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导与开拓创新作用日益突出。

二、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推动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理出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因素。本文将从创意产业化、传统产业发育程度与创新动力、协同演化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创意产业化

创意产业化的过程存在自身的特点。企业作为产业化的主体,也会有自身的考虑。这里主要对创意的产生、创意的经济性、创意产品的实现等方面进行分析。

1.创意的产生。创意以人的创造性思维为最重要资源,个人思想与社会文化状况之间合理的互动产生创意。探索适合本土文化需求的产品设计创新或企业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应用创新产生生产性创意产业。每个创意工作者都可以在植根文化的基础上将个人对产品的理解和创意冲动倾注于创作中。在传统产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基础上创造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以及孕育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放性商业文化,为创意产业的社会基础。

2.创意的经济性。企业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经济组织。创意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创意的选取。所以,一个创意是否能产业化,往往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创意不能只停留在文化与艺术层面,必须重塑传统产业系统才能实现其创造财富的商业化结果。如消费性创意产业重塑传统产业的服务内容,生产性创意产业中工艺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商业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盈利方式。

3.创意产品的实现。发达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创意产品实现的坚实基础。制造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企业能力、产业素质为创意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保障。同时,创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相关的工业产品作为基础。P.Guerrieri 和V.Meliciani通过研究生产性创意产业专业化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发现制造业的基础影响了生产性创意产业的贸易绩效,表明国家发展高效和动态服务经济的能力与传统制造业部门的结构密切相关。

(二)传统产业发育程度与创新动力

前面论述了传统产业对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作用,就此可以看出,前者的发育程度与创新动力是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1.产业发育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投资能力、行业竞争强度以及企业管理水平,而这些因素又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企业资金实力与投资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这取决于区域内产业发育水平,即产业集聚程度和企业规模。产业发展越成熟、集聚程度越高、规模效应越明显,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越强,经济效应也越明显。企业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2.创新动力无论来自于企业外部竞争的生存压力还是自身发展需要,首先都要有创新观念。创新观念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也就要求企业丢掉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追求开拓创新精神。

(三)协同演化环境

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演化也受到产业协同环境的影响,其主要涉及到区域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社会资本基础两方面因素。

1.创意经营环境主要包括括创意氛围、商务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等要素

(1)区域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意氛围。一方面,创意城市不再像工业城市那样依赖原料、土地、劳动力,而首先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多元的文化、优良的社区与人文氛围、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等。事实上,这样的环境容易吸引创意阶层的集聚,从而推动创意型城市的形成。另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情感在创意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创意阶层往往受过良好教育,拥有高收入,强调工作的灵活性与生活的安定性,对于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和便利程度要求较高。因此,洁净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治安、完善的公共设施、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成为吸引创意人才的重要条件。

(2)创意产业发展必须拥有先进的商务环境。作为向其他产业提供创意服务的产业群,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同时与不同的产业发生关联。因此,创意产业对于商务环境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如经济开放度、贸易运输能力、信用信息透明度、物价水平稳定程度、政府效率、金融体系完善程度等方面都会对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盗版猖獗、恶意模仿肆虐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会有良性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解决了创意的非排他性问题,构筑起技术或信息壁垒,鼓励创意有偿扩散,有效地保护了创意产业。因此,发展创意产业必须首先建立起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

2.创意社会资本基础对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慧资本和产业资本两个方面

产业资本的影响在前面的传统产业的基础与支撑作用的章节里已阐述,这里就不在赘述,下面就智慧资本的影响进行分析。所谓智慧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

(1)文化资本产业运作的经济价值和商业利益的获得,就在于充分而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本形态在当代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在当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和价值维度为指标,文化内涵、文化精神以及价值维度的可持续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文化资本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的可再生性,决定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丰富性和品质优越性。

(2)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和技术基础为区域发展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意产生于人的思维过程中,人才是创意不竭的源泉,因而创意的实现必须要求有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作为保障。区域经济在人才教育水平、科技人才比例、管理人才比例等方面所具备的水准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小。人力资本的另一面是人才质量,即技术资本的含量。胡晓鹏(2006)指出,技术资本的积累是创意资本扩张的动力。因为技术资本对传统要素的替代将显著改变其相对价格,从而导致经济主体偏好结构发生变化,重新缔造经济主体的合约结构,从根本上为创意资本的扩张提供激励条件。

参考文献:

[1] Paolo Guerrieri,Valentina Melician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Creative Industry[J]. 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2005,(12).

[2]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 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

[4] 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