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

篇1

一、当前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侵犯知识产权罪所侵犯的对象包括著作、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我市公安经侦部门近几年所侦办的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主要集中在侵犯商标权和商业秘密等违法犯罪上。从办案实践来看,当前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薄弱

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权利人的利益,也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如果姑息纵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必将严重危及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多数企业对“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经济生活中有何作用?如何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还是一知半解,知之不多,以致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相当薄弱。如我市企业的主流是民营企业,而其管理方式多为沿袭创业之初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尽管近年来在树立企业现代管理意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对于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无形的资产方面认识不到位,措施相当乏力,有的企业铤而走险,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或假冒他人商标;有的企业苦心经营的名牌商标或域名被他人抢注、或商标被他人假冒,危害后果都相当严重。特别是有些企业、人员还存在错误认识,认为侵权假冒能创造效益,“繁荣”地方经济,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异地企业或涉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在束缚本地企业的发展,或者认为保护知识产权仅仅是为了国际关系,进行外交斗争的需要。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措施上的乏力,导致了大量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力度。

(二)刑事法条过于原则抽象,司法实践适用困难

目前,我国制定和出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解释性规定还是比较详尽,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尤其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刑事立法起步较晚,刑事立法中的有些条款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笼统简单,在具体的司法实践难以操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知识产权措施的落实。比如,在办理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追诉标准要求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应予追诉,但往往在实际办案对于直接经济损失很难统计或者难于取证。又如,由于认识的不同,很多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往往简单适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法律条文,都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知识产权专有性的刑事保护。此外,在去年底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执行过程中,由于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法律术语及其证据规格认识存在分歧,造成在认定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非法经营数额”难以统一,出现了“‘标价’、‘市场中间价格’的认定是以刑事执法部门获取的证据来认定,还是必须以价格认证部门的鉴定为准?”、“侵权产品制造者陈列厅等地方的陈列品标价能否直接作为定案的标价?”、“‘市场中间价格’牵涉到生产经营的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市场价格不同,甚至相差悬殊,实际委托评估操作困难,如何认定?”等问题,歧义较大。

(三)犯罪智能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执法办案难度不断加大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犯罪方式日益隐蔽,犯罪手段日益多样,打击难度日益加大。如目前出现的利用网络侵犯商业秘密、侵犯新型科技产品等智能化、科技化水平较高的案例,表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正在向专业化明显、科技含量高的犯罪形态发展,传统侦破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反观我们的执法办案水平,普遍存在办案人员专业知识肤浅、办案经验匮乏,地方保护主义等干扰因素较多,侦办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在侵犯商标权的违法犯罪活动中,违法犯罪嫌疑人普遍采用在交易中不设帐册、不出具票据和现金交易、异地结算等手段,造成公安机关发现难、取证难、抓捕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打击的力度、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四)案源渠道不畅,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不紧,严重影响打击效能

从办案实践看,公安机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渠道不畅通,存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立案情况与实际犯罪的发生情况不相协调的状况,接报、侦办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公安的奖励机制不健全,举报人不愿意向公安机关举报;刑事制裁门槛相对高,被侵权人向行政执法单位报案多,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少;因对鉴定、估值等执法证据的认识不同,行政执法单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少。此外,由于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执法机关双方工

作侧重点不同,对案件处理方法也不同,缺乏及时沟通,贻误了破案的最佳时机。比如公安部门在接到工商部门移送的假冒注册商标案件时,由于双方对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六条第四项所规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理解不同。因此对于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和标识的鉴定和涉案物品的估价等应由哪个部门进行鉴定和估值等存在不同看法,造成了办案时间的延误,加上制假者往往在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或一改原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调查时的说法,或隐匿相关罪证甚至逃匿,使得公安部门很难获得造假者涉嫌犯罪的相关证据,大大增加了案件侦办难度。诸如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效能。二、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对策的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既是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竞争秩序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科学文明、激励创新的需要,更是有效保护驰名企业著名商标、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刑法手段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是加强我国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基本规则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开展外交斗争工作的需要;不仅是我国当前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形象的实际需要,也是履行国际条约应承担的义务。因此,要把宣传工作作为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加强宣传的广度、力度、深度上下功夫,使各级政府、广大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都能了解、掌握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懂得如何申请和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的权益。首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及时宣传公安机关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打击处理情况,并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予以报道,以及充分利用每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到公共场所接受群众咨询、举报,解答有关问题,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社会知情面、群众参与度。其次,要深入企事业单位,宣传法律法规,以案说法,加强教育,主动协助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健全管理体制,完善防范机制,防止商业秘密被泄露,提高企事业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第三,作为承担刑事执法职能的司法机关要从长远和维护法制、国家声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改革开放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工作的现实意义,认真履行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工作职责,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大力强化措施手段,加大刑事处罚力度,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活动,并长抓不懈,切实提高保护知识产权水平,为国家的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发挥保障作用。

(二)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目前,我国采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一方面,企业或权利人可以依据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民事法律,对侵权行为提起民事诉讼;另一方面,由政府采取强制手段,对知识产权进行刑事保护,对情节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此外,各地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帮助企业协商解决专利等纠纷,通过行业协会自律机制,规范企业的知识产权行为,从而促进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出现了刑事立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滞后和不完善问题,削弱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因此,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相适应的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已刻不容缓。一要针对刑事立法上笼统简单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便于能够准确、统一认定该类犯罪的主客观要件,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认识不一的现状,真正体现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二要加强司法解释工作,特别是按照世贸组织协议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大力加强刑事法律实体法和程序法适用方面的解释工作。诸如犯罪客观要件的具体量刑情节、知识产权法律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范围、如何保证知识产权权益人受到侵害时的刑事诉权以及立案的标准等方面的司法解释工作,使之明确具体,易于实践操作,以弥补立法过于原则的不足;三要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法律法规予以废除,修改与世贸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以及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实际需要,抓紧制定一些保护我们知识产权权利的法律法规,以切实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权益,促进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完善打防知识产权犯罪的协作机制

篇2

1传统观念影响行业内部保护

1.1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处方泄密普遍首先,中医药界普遍缺乏主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很多中医药人员善良地本着“济世为怀”的中医传统心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将药方、药味组成、剂量讲得一清二楚,无意中造成了处方泄密。其次,由于中医药从业人员处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加之我国科研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约束,使得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时对成果是否得到保护,是否因保护不当而泄密意识淡薄,往往使很多含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方药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无偿使用,形成流失而不自知。再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一些中医药企业急功近利,在一些所谓的“招商引资”中,存在着将一些流传已久的中医药处方潜在价值低估或无偿提供等现象。

1.2传统中医药处方保护方式单一,导致处方流失严重由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庞杂,许多有关疾病治疗的复方、单方、验方等,特别是民族民间医药知识,主要采用口传心授,师徒传教等方式代代传授下来,致使民间大量在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秘方、偏方,至今仍以非处方、草药形态流传。加之传统传承观念影响,一些尚存于世的名老中医对于自己经过长期临床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只通过家传的方式流传。这样单一的保护模式不仅极其容易导致处方因所有人意外身故等突发原因失传也极容易因所有人外流而流失海外。同时这种模式也给外商搜罗研究、甚至抢先申报专利以可趁之机。一段时期以来,尽管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中医古籍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医药单方、验方和秘方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但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收效有限,更谈不上对这些处方的法律保护。

2制度建设不完善,缺少针对性保护制度是影响中医药处方保护的外部因素

2.1现有法律对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医药处方侵权违法现象严重我国目前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主要通过专利法、著作权、商标法、商业秘密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几个方面。“对于中医药这个特殊产业,《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并未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1992年《专利法》修订版中只简单地将‘药品’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其中并未包括中药药材及饮片;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尚没有对中药知识产权可能包含的内容、标准的具体界定[1]。”这样的状况不仅导致在中医药生产领域中,无偿仿制、移植他人名优产品的现象突出,更导致法律监管无力的尴尬局面。大量仿制或改剂型中药的出现,直接打击了企业原创性中药研发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企业自主保护处方的压力,而法律监管的无力更挫伤了企业自主保护的信心,纵容了违法仿冒者的欲望。而这样一种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不力的现实,不仅仅是导致处方的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我国中药行业陷入品种创新少、质量差、竞争力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中医药发展的特点与现有保护制度对接困难,导致中医药处方保护存在盲点与现代科学知识相比,中医药创造、保存具有其独特的模式,而目前我国对中医药处方的保护,虽然可以借助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业秘密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个别法律制度或规定,但这些法律不是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而制定的,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具体规定,都难以充分保护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中医药创造或流传的年代比较久远,往往多个区域或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或近似的中医药知识,这就使得处方保护中权利主体很难确定。其次,保护与传承有着内在的矛盾,更多的传统保护习惯是保密,致使中医药处方中绝大多数为祖传秘方,口传心授,无物质载体,无成套的体系和标准。这不仅给收集整理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中医药处方在运用现有的需要提供严格标准才能开展认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时很难象西药一样做到化学结构式具体,专利保护范围明确,技术特征容易划分。因此,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医药方剂的特殊性,不是一般患者和医生所必须了解的。并且如果把炮制及方剂秘密公开,正中某些窥视者下怀,将对民族医药研究和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应由业内专家作出,而不是按照西医药的结构成分理论将之公开化[2]。”再次,中医药处方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复方,传统与现代的中成药大部分都是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有的甚至达十数味之多,这类处方的保护不仅涉及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法,还牵涉药物品种、药物炮制方式等因素。而现阶段所具有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手段对于中医药复方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有些力所难及。这种侵权认定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使得中药专利权人对他人提出侵权指控时,由于无法将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相对比,从而无法证明他人是否侵权,自然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有学者认为:由于增加或者减少一味中药就可能影响其总体药效,而增减药味又不侵权,所以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保护不了中药复方[3]。

2.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不能适应中医药处方保护的需要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的基础构架来源于国际社会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众所周知,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订的,其保护客体的构成要件主要是针对现代工业技术而设立,并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对包括中医药处方在内的传统知识基本上是不能适应的。国际上早已有人提出现代西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穷国的毒药”、“富国的粮食”。综上所述,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不是行业内部简单整改就能完成的,它既需要中医药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从认识到行为的调整,更需要国家从国内、国际制度化的角度做出努力。

3对策

3.1全面收集传统中医药处方,建立数据资源为保护中医药处方打好基础建立专项机构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各类中医药处方。可以借助现有的中医药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开展处方的收集、记录、归档,同时对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的处方包括各类古方、时方进行收集归档,并将一些已建设完成的专项数据库进行整合,如我国知识产权局已建立的中药专利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传统医药的体系完整的国家级专门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将使得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都能够查找和审查专利是否已经普遍应用过或是否存在在先权利,从而避免为一些专利重复颁发许可,也可以避免生物研究方面可能发生的剽窃。

3.2引导、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主动防止流失针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中普遍存在的“无意泄露”现象,首先必须通过对各个层次的人员开展多样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重点培养一部分专门人才,使之通晓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中药开发、产品宣传、专利申请等专业工作的开展。

3.3完善法律法规,攻克中医药处方保护法律盲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立法滞后是一个重要障碍,在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上同样亟待解决。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通过立法明确中医药处方的权利主体;其次,强调中医药处方权利主体控制处方运用的权利,从法律上否定非权利人对中医药处方随意、自由进行商业化利用的资格和权力;再次,创建一个独立的,简便可行,适合中医药处方注册、专利申请的体系,或者有针对性的为中医药处方设计一些小型专利项目,完善我国专利保护制度,满足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尤其应邀请中医药专家参与其中。更有专家认为:加大在国内保护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熟悉这方面的国际游戏规则,对侵害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案件坚决诉诸国际法律诉讼程序。同时,必须打破地区、单位、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和界限[4]。

3.4健全组织机构

3.4.1设立专门的保密机构在适合中医药的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对那些疗效显著的中医药处方,最简单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保密[5]。因此,设立隶属于政府部门,有完整档案和保密程序的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实施保密工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机构不能只是传统意义上功能单一的保密单位,而应该是一个兼具保密与秘方研究、新处方开发的机构,并且,该机构可以通过有偿的保护模式运作,即由保密机构根据需要秘方保密的单位和个人申请的保密年限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形成以保密维持研究,以研究促进保密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篇3

[关键词] 新闻学专业学生 知识产权 教育

一、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的紧迫性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开始进入百姓生活,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显重要。对在校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产权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新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中国传媒的主要力量,知识产权素质应为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产权是创新的产物,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可以训练学生保护、运用创新成果的能力。

2.是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社会人力、资金、自然资源以外最重要的资源,它作为一种包含财产权内容的民事权利,它保护的对象是无形的知识、是创造性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素质就是运用、创造、保护、经营知识成果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传媒成果的产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创新的成果知识只有实现产权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问题。

3.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日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业如何应对WTO环境下的传媒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与法治研究室主任王军副教授认为,我国传媒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一是传媒业缺少代表广大作者利益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在西方国家,这种中立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有效地为作者维权,如法国的记者协会、美国电影家协会、英国演出权利协会、日本的文艺著作权保护同盟等。二是传媒业的领导层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漠。知识产权在领导嘴里或许是经常提到的词,但是真正落实到知识产权保护或者说要投入去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多单位的领导就不是很重视。三是传媒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产权教育训练。

二、现有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及弊端

1.在专业设置下,把知识产权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忽视了对理工类、综合类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在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步较早、培养人才数量较多、师资力量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第一“梯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第二“梯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所、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第三“梯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安交大知识产权中心、上海交大知识产权中心、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山东大学等等都未涉及理工类、综合类大学。 根据有关专家对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在我国有影响的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的调研统计显示,上过知识产权课程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

2.师资资源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务实。在教学中,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教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较少涉及知识产权管理、转化、自然科学、生物技术等内容,而且教学方法单一。

3.教材编写良莠不齐。目前,知识产权教材种类繁多,各个学校的教师,不管是否从事知识产权专业都来编写教材,造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某些观点不一甚至相左。

三、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素质基本知识的对策措施

1.改革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内容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除介绍传统的专利性、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外,还要讲解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生物技术知识发展等热点问题,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教授,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创造、投资、管理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传递,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扩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此外还应扩宽教育渠道。如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系列讲座,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就国内外传媒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知识产权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介绍。建立校内知识产权网络教育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的进行资源共享,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影响面。加强校媒合作,组织学生学习知名传媒单位的经验。

篇4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14-01

虽然发展中国家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通过制定国内法并积极参加国际条约等方式寻求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原因,其权益仍然屡遭侵犯。

一、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法律保护的途径

发展中国家较早地通过国内法的方式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1966年突尼斯颁布《文学与艺术产权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保护民间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的国家。[1]国内法的方式是防止跨国非法利用的重要途径,因为跨国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象,通常被视为涉外侵权行为而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包括侵权行为结果发生地法律,即发展中国家的法律。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也与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促成分不开。例如,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Trips协议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的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二)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跨国侵犯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学者认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在于发达国家利用人与发展中国家的所有人之间的矛盾。[2]例如,某些国家的传统文学,如我国的《西游记》、《花木兰》等,被无偿地改编;某些国家的传统医药,如中医药、泰医药等,被再次开发利用并申请专利。

二、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法律保护的难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商业利益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难点和阻碍并不在此,而在于相应的法律制度没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明确的标准。

(一)保护模式的选择

三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传统知识产权模式、专门法模式和综合保护模式。利用传统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某些不相容之处,有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与知识产权权利的客体、主体、保护期限、独创性认定等方面论述了区别,进而得出结论:传统知识产权模式并不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法保护模式是指通过制定专门法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针对传统知识产权模式的缺点提出来的,但也存在立法成本、可实践性等问题。综合保护模式实际上是前两者基础上综合采用的方式,但也因为在实践中是否真的有效等问题受到人们的诟病。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利益追求的程度和范围差距颇大。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先进的高科技所形成的优势地位来夺取更多的知识产权利益,从而进一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印度等国家在WTO成立时就已经提出在WTO的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反对建立国际框架,主张从国家的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法律保护的解决对策

(一)发展中国家应当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制度,发达国家也极其重视,如韩国的“激励机制”、日本的“人间国宝”、美国的《美国民俗保护法案》等等。保护发展中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可取的选择莫过于建立并完善本国相关的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确定了国家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这样一旦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讼,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便有法可依。另外,通过法律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人也是进行诉讼的前提。应该看到,国际上许多公约主要是强调成员方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义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非法利用如何保护则不明确,只能求助于国内法。[3]

(二)通过国际条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用国际条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都认为没有必要通过国际条约来保护这些资源。因为条约是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违反条约将承担相应的国际法律责任。这也是对抗发达国家掠夺无形资源最有效的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条约体系可能打破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利益上的近乎垄断,而这又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否采取知识产权模式,但很多学者早已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予以解决。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方面的条约保护发展中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54.

篇5

法院针对双方的争议焦点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些论述从专业的角度看,完整、细致地诠释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保护的“中国标准”,将成为今后指导业界人士的重要原则。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集成电路作为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关注的热点,相关法律保护制度也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我国于2001年10月1日开始以专门法的形式建立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渐渐为业内人士所认知,在我国境内也发生过多起由此权利引发的争议。近期知名的一例便是2014年9月23日,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的“钜锐案”。

该案系上海市首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经由该案所确立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侵权案件认定标准,将对今后人民法院审理类似案件给予指引和参考。同时,也将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法律意义解读

1.该案合理划分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独创性的举证责任。

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实施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第4条,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应当具有独创性,这也是各国立法和TRIPS协定等有关国际条约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客体的要求。据此,判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侵权是否成立,关键就在于对涉案布图设计独创性的判断,这是判定侵权是否成立的前提。

法院认定权利人应对其拥有的布图设计具备独创性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其获得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证书》可视为所创作的布图设计具备独创性的初步证据,由其穷尽相关常规布图设计来证明本公司的布图设计属于非常规设计,不合理也不可能。被指控侵权的案件当事人应对其辩解主张举证,即对权利人的布图设计不具备独创性特征或属于常规设计承担证明责任,否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这一举证责任分配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也更有利于鼓励权利人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

2.该案树立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侵权判定的严格标准。

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第30条对复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即未经布图设计权利人许可复制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全部或者其中任何具有独创性的部分的,行为人必须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赔偿责任。但在案件审理实践中,究竟如何认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侵权行为一直是个难点,而认定标准不统一,易于产生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

该案中,在对比分析两个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是否相同或实质性相似时,法院明确采取了严格标准。将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中的具有独创性的部分,与该部分在整个布图设计中所占比例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大小进行了细致区分,认为即便被非法复制的部分在整个布图设计中所占比例很小,或者属于非核心部分,只要该部分具有独创性,即应认定侵权成立。

这种认识充分考虑到了布图设计不同于著作权意义上的文字艺术作品的实质,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由多个电子元件及连线组成,实现某种电子功能,不表现思想。布图设计的表现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创新空间有限,故而具有独创性的部分虽然不属于核心部分或占比很小,但对于实现整体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侵权判定标准的树立,以及本案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典型案例或指导性案例,将为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审判人员准确适用法律,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1.促进行业自律,有利于优化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环境。

发达的集成电路产业离不开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与美国集成电路产业雄踞全球相应的是,它在全世界最早(1983年)建立起严格的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本同样如此。这一案例经由最高人民法院认可为指导性案例,它所确立的严格标准,将对集成电路企业产生警示作用。要求相关企业加强自律,进一步规范布图设计创作活动,尊重知识产权,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改善和优化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环境。

2.形成倒逼机制,有利于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2025》在着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中将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放在第一位,凸显了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集成电路产业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也反映了我国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迫切性。就国际产业竞争力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明显处于劣势,目前约80%的芯片仍不得不依赖进口,2014年芯片进口使用外汇超过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而高端芯片即使高价也买不到,如近期美国商务部即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决定禁止向我国出售超算芯片。

按照本案确立的标准来认定侵权,对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而言几近“苛刻”,但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提出的“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 。而且,也只有采取这种严格的标准,才能倒逼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发展的基点建立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之上。

3.指导合理利用行为,有利于促进企业依法有效运用知识产权。

篇6

微博转发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程序新探

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研究

商标权的合理使用问题检讨

客户名单保护司法实践难点探究

非法实施农药专利刑事打击研究

浅析商业秘密的公共利益抗辩制度

论商品化权的国际保护及我国的选择

商标侵权认定标准之检讨与重构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帮助侵权责任研究

关于专利法中技术效果的探讨

试论网络背景下的侵犯著作权罪

欧洲驰名商标反寄生保护的建构与反思

我国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研究

外观设计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论外观设计侵权判定标准的演进

市场管理公司商标间接侵权实证研究

商标确权行政纠纷实质性解决的裁判路径

论知识产权纠纷中销售者赔偿责任的免除

论基于公共健康政策限制商标使用的法理基础

美国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的临时救济措施

合同约定“禁止反向工程”条款的效力分析

中美客户名单的商业秘密属性认定比较研究

专利申请修改超范围判断标准的法理学探讨

美国有关医生竞业禁止协议的若干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问题及其规范

诋毁商誉还是表达自由——从3Q大战谈起

网络环境下侵害著作权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

中美欺骗性标志认定标准与步骤比较法研究

浅析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及其模式选择

第三方软件的法律性质研究——从“3Q大战”案谈起

DVD复制控制协会诉伯纳——言论自由与商业秘密

商业标识的混淆如何证明——法律实验在我国司法的一个尝试

关于标准必要专利中反垄断及FRAND原则司法适用的调研

浅析视频分享网站服务商的著作权纠纷与注意义务

商标使用的认定——从美、日、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的视角

论我国商标异议制度的改革——兼评恶意异议的治理

世博会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以隐性市场行为为视角

论气味商标的法律保护现状——兼论我国商标注册制度的缺陷

颜色商标注册与保护探析——以普通法为比较分析视角

单一颜色商标保护研究——兼评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Louboutinv.YSL案

从各国(地区)版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实践看中国版权法下的合理使用制度

社会创新和合同自由的博弈——论软件许可协议中禁止反向工程条款的效力

商标局核准注册商标行为定性之争——是商标授权,还是商标确权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商标侵权责任的认定——以Tiffany诉eBay案为例

外观设计相近似之比较研究——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外观设计案例比较

美国竞业禁止协议对价规则评介——兼论我国雇员竞业禁止补偿制度之完善

篇7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宏观布局

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大环境对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发展和完善能有效地促进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与此同时,系统化、规范化的优化的外部环境又为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制,进而推动它的健康、持续及顺利发展。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发展是一个涉及问题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需求性分析原则、特色原则、效率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性原则及协作性原则。在全面、准确地进行了需求分析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才能保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持续发展。

从宏观角度上,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包括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及战略分析;外部环境与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关系;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原则;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现状

2000年4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启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研究与开发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应用系统,领导和组织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系联合进行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构想的研究;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项目经过十年的逐步完善,大大推进了我国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进程。

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购买现有数据库,这种方式具有经费方面投入大,人员投入和维护成本较低,信息量大的特点,缺点是购买的数字资源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针对性不强,不具备地方特色;另外一种方式是自建数据库,但自建数据库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和高素质的技术力量保证,这在目前的大部分高校来讲还不成熟。所以,目前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是采取购包库的方式购买现有资源的较多,在节约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同时,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初期较见成效的。

数字资源共建是共享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应该是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馆藏建设原则、用户需求情况、经费与设备条件,共同协商、彼此分工、相互合作进行数字资源的选择、引进、订购及使用等。但是,纵观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运作情况并不如人意,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观念、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合作订购资源、经费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配、共建共享资源等问题达不到一致或共识。基于此,共享的实际活动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各高校间的文献传递、多订多享、缺藏难享、有偿互享的水平。

另外,在高校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版权问题、数据来源问题、标准化问题、安全性问题及相关法律问题等。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与统一布局

在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图书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管理体制相对分散,各单位各自为政,总体协调的力度不够,以至各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杂乱繁多,重复建设与特色资源漏缺现象严重,这不仅照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同时还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并严重制约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

(二)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协作项目,而许多高校图书馆实施数字资源建设往往局限于本馆业务操作中的资源共享,面向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检索的服务意识不强,更谈不上考虑与其他高校乃至其他图书馆的协作问题,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各馆一般从本馆实际需要出发,引进各自所需的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导致所引进的中文数字资源配置并不科学;在外文数字资源的引进上,各馆之间的发展又极其不平衡。

(三)标准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而言,采用的元数据、载体形式、存储格式、标引方式乃至文档信息检索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影响高校图书馆乃至全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

(四)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措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的依据,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伦理教育机制,同时缺少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缺少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研究

在高校图书馆中,管订不管用、重藏不重用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积极性,高效开展数字资源服务工作,共同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等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必要的研究。

四、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对策探讨

(一)政府牵头,统一布局

搞好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牵头,统一布局,进行协同合作与开发建库。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可能仅仅依靠几个图书馆和情报部门,而是必须依靠全社会信息资源拥有者的大力合作形成数字资源建设群体,不同单位可按照自愿原则建立兼容、互补型的协作关系。在这方面国外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的核心原则就是强调研制中的协作关系,由高校牵头,联合各级院校、图书馆、学术团体、公司及政府部门形成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同盟;英国电子图书馆项目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政府的引导与管理,政府始终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利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统计、分析和研究,结合高校各类数字资源用户的使用特点,设立目标和计划,制定出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方案,为统一布局提供良好的指导。

(二)专设机构,统一管理

各高校图书馆等图书文献机构,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虚拟管理中心,统一领导、协调和整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设立专门化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机构,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统一管理。

(三)采用规范,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及与国际接轨,便于中文数字资源在各高校图书馆及世界范围内共享,应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统一标准后,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开展,评价等相关研究,促进数字化资源建设优化。

(四)强化意识,保护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诸如作者的著作权、数据库作者对数据库整体享有的著作权、网络文献版权的保护等,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既与国际法律接轨,又有利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的法律体系。还有加强知识产权伦理教育,以提高人们的自我约束力;推广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有利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增强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更要建立一支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网络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驾护航。

篇8

一年多来,议题管理在慈溪走过了从不熟悉到基本熟悉、从不了解到基本理解、从未知到基本认同、从质疑到自觉实践的过程。有关运用议题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调研论文、简报、专题介绍先后被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介或发表:议题管理首次人选“2007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十大事件”,并获得中国品保委的认同和当地政府、上级工商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上述介绍和报道包括深化推广都仅侧重于现实操作层面,至于议题管理为何首先在慈溪提出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和关注,“议题管理”的内核是什么,议题管理对深化和完善行政执法有何启示等,这正是本文试图要探讨的问题。

一、议题管理导入的动因分析

动因之一:监管实践的总结。近10多年来的监管实践证实,慈溪工商部门一直处在市场整顿的“风口浪尖”,仅大的事件就有:1995年,减压阀产品质量问题被省政府确定为22个重点区域34个重点行业之一:2001年,轴承假冒问题被列为全省整规重点;2005年,假冒火花塞,引起国务院领导关注,吴仪副总理批示要求严查;2007年,网络配件事件又成为中国品保委重点关注对象等。上述事件处置中,工商无一例外重任在肩,也是冲锋在前、攻坚克难。虽经多方努力、协同作战,基本上都得到了妥善处理,社会评价却不高。同时,在当今行政供给能力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化需求倾向明显,工商要履职到位,就必须革新这种被动整治、疲于应付的做法,务必对监管对象进行轻重缓急排序,走出“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管理困境。这是议题管理导入的历史背景,

动因之二:慈溪产业的特质使然。近30年来长期发展积淀,特色产业主导下的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群成为慈溪经济一大“品牌”,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家电、纺织服装、化纤、轴承等块状行业30个,个体私营企业65000多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9.17亿元。通过产业细分却发现,慈溪产业基本处于全球或全国同类产品价值链的下游、价值曲线的底部,相对于高附加值的摄计、品牌、营销,生产加工投入大却附加值低、缺乏长远规划且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行业竞争能力弱小,“模仿”便一度成为慈溪块状经济的主色调、主旋律,行业性、普遍性、地域性的产品质量和商标侵权“危机”事件频发。工商部门作为商标监管执法的主要职能部门,面对辖区经济特色和现有监管体制,就必须积极行政,努力实现从简单、专项低水平重复执法转向综合监管、事前预防、主动服务。这是议题管理实施的产业背景。

动因之三:工商资源整合的结晶。合理、科学设定议题是议题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2007年度7大重点行业的选定,还是2008年6大重点行业、2大市场的设定都是工商现有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原生性数据和继发性数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工商现有的登记数据提供了特定行业甚至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区域分布状况:监管数据提供了特定行业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和发展趋势:案件查处数据提供了特定行业违法集中度、受国内外知识产权机构及权利人的关注度:12315申诉举报数据提供了特定行业的产品质量状况、诚信经营水平等。在数据分析和行业整体评估基础上,确定可能会引发普遍性、行业性问题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随之列为“议题”。上述“议题”随着整顿深入和行业规范程度实行动态管理。这是议题管理实施的技术背景。

动因之四:工商监管求变的探索。2007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相继提出的“四个统一”、“四化”战略目标,要求各级工商机关走创新监管机制之路,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南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南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南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从而,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求工商在加强监管执法的同时,更要增强监管的针对性、长效性,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助推地方经济有序发展,这正成为了议题管理实施的制度和政策背景。议题管理的初步实践――从被动整治转向主动服务、从单一处置转向综合运筹,从无限低效管理转向有限高效管理――基本符合这一要求,也探索了商标专用权保护变革路径。

二、议题管理的内核

议题管理源于企业管理,发展在公共管理,是因公共服务环境而生的管理哲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单个问题处理,也不同于事后为主的危机处理,而是一种全面、系统、互动式的管理过程,它包含了从认知到回应、公关,再到反馈的完整步骤。以商标专用权保护为例,议题管理的内核是深挖工商现有信息数据资源并综合利用,提高监管执法的精准度,加强对市场秩序的可控度,牢牢把握市场监管执法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以监管促发展的宗旨。它具体包括:

第一,议题认知:蕴含事前防范的前瞻理念,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议题认知主要是指力图对“潜伏危机”进行识别、研判,发挥有效侦测市场环境的功能,使危机在潜伏期就能被有效锁定。如通过对历史数据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研判,火花塞、轴承、洗衣机、电熨斗等4个行业被列为2007年“议题”,2008年又调整为鞋服、制笔、洗衣机、饮水机、服装、冰箱、网络配件(电脑耗材)等行业以及胜山布角料服装市场、工业品市场等2大市场。通过事前引导、整顿规范,有效防止了“危机事件”再次发牛,

第二,议题回应:凸现务实高效的执法能力,即精准打击、治患于已然。议题回应主要是指对“现实危机”进行有效甄别,对该危机作出精确反应,务实高效处置危机。根据议题可能性识别到现实情况的差异程度,又可细分为顺应性回应和调整性回应,顺应性回应,根据议题可能性识别所确定的既定方案,聚集力量,有序推进,完成目标;调整性回应,则根据情势变化,及时调整议题,随后按计划实施。如根据国外权利人的集中投诉,慈溪工商将火花塞调整设置为2005年议题。与此同时,一方面综合运用工商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打击基础上对该行业进行综合治理:另一方面与权利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及时公开执法情况,既有效处置了“危机”,还有效约束了公司的违规行为。

第三,议题公关:营造良性互动的监管氛围,即开诚布公、除患于已

然。议题公关主要是指在议题管理中充分运用媒体宣传、座谈沟通、第三方评论等公关手段,正面展示议题回应成效,与核心受众沟通态度,引导舆论向有利于增强行政执法部门主流话语权的方向发展。如在2007年处置网络配件事件中,慈溪分局针对中国品保委关于慈溪网络布线行业假冒侵权投诉,核实投诉内容,结合议题实施情况,及时与投诉人沟通,消除误解,增进共识,同时又积极对个案进行有效处置,起到了事半功倍、多方共赢的效果。

第四,议题反馈:彰显永续改进的监管服务导向,即调整充实、城防治患。议题反馈是对议题认知、回应、公关的总结回顾,一方面科学分析行政组织实施中的优劣势,另一方面整合外部需求信息,不断改进监管服务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如慈溪分局通过议题管理的初步实践,提炼了知识产权保护区域性立体保护机制,包括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性协调机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品牌创建机制、打击预警机制、经营者防范制假售假机制、行政司法双轨制、执法督查机制等,有效提高了监管服务效能。

三、议题管理对行政执法的启示

虽然议题管理在慈溪还仅限于商标专用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尚需以创新、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和改进。但其作为一种独特监管执法理念已充分彰显其生命力,对深化行政执法丁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是有必要发挥体制优势,实现对复杂多变的监管对象有相对准确的整体把握。这既是部门职能到位的前提,也是不断改进行政执法的基础。工商监管执法对象的多元化、监管执法内容的多样性、监管执法环境的复杂性、监管执法队伍的客观差异,决定了工商监管执法任务的艰巨性,这也是在责任政府背景下工商主动实现监管执法转型的难点所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追根溯源,唯有充分运用工商恢复建制30年的积淀成果,发挥体制优势,加强源头监控,多途径充实完善工商数据库,形成对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的客观评价,确定工商监管执法的着眼点和突破点。议题管理模式架构中的“议题”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议题管理的实践说明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有必要遵循挖潜增效的惯例,对丰富完整的工商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深度挖掘。工商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信息数据,是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所不具有原生性的独特优势,有鉴于此,工商部门更要有效激活和盘活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尚处于“休眠”或“闲置”状态的信息资源,将这一原生性优势变为持续发展的“永动力”。当前的重点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整体开发、综合运用,这是成功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和繁重艰巨监管任务实现职能到位的长效治本之举。“神七问天”和顺利出仓就是航天领域方面的成功案例。宁波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主导权的成功争取、包括商标发展在内的宁波系列主体报告的高度认可、消费维权约谈制度在慈溪的成功破冰已从工商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议题管理的回应、公关也以监管执法的实践从运用的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篇9

关键词:社会管理;检察机关;创新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

社会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讲,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部门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社会矛盾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活动;从广义的角度讲,社会管理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二、检察机关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执法办案活动就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活动,因其特有的职能而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并不是独立超然于其他单位的,而是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的职责,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力量。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应承担起纽带作用,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强化服务职能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首先必须从理念上反思,凸现司法工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服务作用,要树立牢固服务意识,彰显检察机关的服务职能,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具体工作而言,必须适当坚持检察职能的谦抑性,合理行使捕诉权,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努力寻找检察工作在整个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助力点,通过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来履行检察工作对社会的管理职责。

(二)以办案为中心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办案为中心,这是检察机关立身之本。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和发挥服务职能并不矛盾,倡导服务绝不是淡化检察职能,而是要解决好方法和策略的问题。检察机关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群众才有安全感;只有严肃查处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才能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净化。

(三)坚持依法参与

检察机关在方式方法上必须仔细遴选,科学取舍,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消极性、被动性,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手段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四)注重方法创新

近年来检察机关深入推进检察改革,探索出许多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方法,但频繁和持续的创新活动有时难免出现程式化、模式化的倾向。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具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此项活动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五)关注长期效果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要快速反应,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慎重决策,稳妥推进,注重长期效果。“快”绝不是仓促上阵、草率应付。在采取一项新的方法手段前,必须进行扎实的前期调研和必要的理论准备,认真分析现象,深入探寻规律,务必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四、检察机关当前在深化法治建设,参与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

(一)惩治职务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多年来,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腐败行为不仅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威信,群众对官员腐败极其痛恨,对反腐败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期待检察机关在治理腐败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一些领导干部对此类犯罪的认识不足,容易忽视、容忍和谅解,导致案件发现难、取证难、阻力大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职能的依法履行。

(二)民众对公正司法的诉求高涨

近几年来,受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姓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旧城改造、房屋拆迁也成为矛盾集聚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侵财型案件多发,涉农领域、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突出,失地农民与社会闲散人员结伙作案,或者失地农民相互结伙作案增多等等,这些问题对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时期,转型升级必须会产出一些积极成果,譬如,自主知识产权是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大部分企业虽然逐渐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仍旧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识,维权手段单一;在行政管理方法上,知识产权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而且县一级的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执法手段;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尚不到位,案件发现、移送、处理机制尚需完善,且执法尺度尚未完全统一,影响了对该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篇1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依然存在重视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吸纳技术能力弱、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成果转化体系。为此,广大科技工作者与企业经营者应共同努力,协同政府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做出贡献。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撑必不可少。在一些奉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发达国家,尽管政府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都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美国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干预,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从不直接支持到直接支持的干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积极鼓励产学研合作;德国政府则对中小企业进行长期扶持,同时通过公立机构、行业联合会及政策性银行等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法国规定,研究与发展投资比上一年增加的企业可以免交相当于研究与发展投资增加额25%的企业所得税,政府每年还通过国家创新署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无息贷款,以提高企业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政策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

1.建立风险投资体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作后盾、政策作支撑,单靠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政府应通过提供长期低息优惠贷款、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等途径,分散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资风险。

2.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对进入市场的科技成果,政府应发挥监管职能,并对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市场预测等进行科学评价,建立必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风险资金参与成果转化。

3.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并为其规范运作营造良好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扶持他们健康成长,增强其服务功能。

4.加大产学研推进力度。把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纳入到科技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将产学研成果转化的管理纳入科技管理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企业“订单”来确定研究课题。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孵化、示范和推广作用。

5.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保护科技成果转让过程中成果完成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研究开发通常有供给和需求两种模式。供给模式是由科研机构确定项目,经费源于科研机构和政府资金,研发成功后再通过一定渠道将成果进行转化。需求模式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科研机构提供经费,并提出项目,研发成功后在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机构而言,后者方便其有针对性地从事科研,成果可以迅速商品化;对企业来说,在技术市场中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的研发项目,既能快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又能减少人、财、物的投入。

在我国,供给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供给模式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机构通常不重视成果的市场需要,忽略研究的市场价值,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变成样品、展品和废品,极大地影响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最近十多年来,应用型科研院所大多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从“找部长”到“找市场”,实现了科研与市场的对接。科研院所改制的效果说明,科研机构从事的应用型研究,要真正实现价值,就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模式。可以说,进入市场是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这既是研发的目标,也是持续创新的动力。

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首先要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展企业现有技术,并积极引进转化科技成果。其次要加强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改变高校和科研机构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设置科研项目,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企业应当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增强自身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积极引进转化科技成果。我国大多数企业研究力量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对此,企业应认识到依靠外部力量引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是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主动引进、吸纳、转化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