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通信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结合实际应用
数据通信的发展迅猛,在移动通信中从第一代模拟窝蜂移动通信系统产生至今,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经历了2G、3G时代,现在已经是4G时代了,而GSM技术已过时。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例子。那么就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具体通信专业的研究内容,知道所学的基础理论有什么用,让学生有目的性的来学习这门专业课。下面就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做具体介绍。例如在讲解数据通信中的差错控制原理时,可以先列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如在网上汇款时除了要输入密码还需要输入一个动态码,或银行汇款时除了要写汇款金额外要写中文字样的总款额,这里的动态码和中文字样的款额都是多余的内容,那么这些多余的内容起到什么了作用?它可以保证用户的安全和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在通信中的发送端我们要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确保在接受端能正确接收这些信息,我们也需要增加一些多余的信息来保证有用信息的可靠。这些多余的信息在通信中称为监督码。这就引出了差错控制的概念。那么究竟信息码后要加几位监督码才能保证接收端能收到正确的信息呢?这里以“打篮球”为例,收发双方约定好,用“1”表示球进了,用“0”表示球没进。当接受端接收到一个“1”时认为球进了,接受端接收到一个“0”时认为球没进。假设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码,发送端发送一个“0”时,接收端接收的是“1”,此时接收端是无法知道接收的信息是错的。我们加一些监督码来观察一下是否可以发现错码,在原来“1”和“0”后分别多加一位监督码“1”和“0”,此时收发双方约定用“11”表示球进了,用“00”表示球没进。通常在传输过程中要么没有错码要么错一位码,假设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码,发送端发送“11”时,接收端接收的是“10”,此时接收端知道产生了错吗,但究竟发送的是“11”还是“00”呢,不知道。这时我们再多加一位监督码来验证一下可以得出结论,当没有监督码时检测不出错误,当加一位监督码时可以检测到错误但不能纠正错误,当加两位监督码时可以检测到错误并能纠正错误。这就引出了差错控制的原理。我们发现监督码加的越多纠检错能力越强,那是不是越多越好的?从数据通信的性能指标出发,监督码越多传输效率越低,在回到网上汇款那个例子来看,如果动态码越多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相当于在信道中传输的多余信息多,那么必然影响传输效率。那么究竟监督码加几位号呢?之后便可以给学生引入一些概念了,如汉明码、循环码和线性分组码。这些例子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其中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与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引出新的解决方案,导出方法和原理。运用学生身边例子可以深入浅出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复杂问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简单现象入手总结一般性,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2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是采用黑板和粉笔,这用方式在“数据通信原理”的教学中有利有弊。由于这门课涉及的公式推导很多,如果单纯的在黑板上写公式这样既效率低,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简单的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这样内容的信息量虽然大,但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单一教学手段。对于复杂公式、各种波形图、频谱图则使用多媒体,这样教学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于难理解的地方在板书作出强调,这样的教学手段事半功倍,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数据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工具式课程。课堂上的内容是可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索能够获得的。理论结合实际应用是学好本门课的有效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实验课重要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模仿式”教学,即老师对所做实验进行原理分析,给学生做具体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当实验结果达到规定的数据要求时认为实验成功。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不佳,下面列举几种改革方法。
2.1“创新法”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法”是事先给学生做出一个实验,演示具体的波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良方案,让学生“创新”。最后让学生演示所得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是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到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2“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规定学时之外开放一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是每天晚上19:00—21:00,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个人,每组发放一本实验指导书,老师给出10个实验题目,每组选择其中的三个题目去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应的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如具体完成时间自己掌握,可以天天来也可以不用天天来。对最先提出设计方案并能完成实验的前5组学生进行答辩,如实验结果达到要求的话,平时成绩满分。对实验完成质量高并有创新点的学生,期末卷面成绩上会给予加分。结合我院情况,往往实验课积极思考并能提前完成实验规定任务的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
2.3利用Matlab仿真
Matlab是这门课的先修课程,学生对这个软件比较熟悉,所以可以利用Matlab让学生仿真对数据通信课程所涉及内容。进行仿真具有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启发性强的优点。它既能增强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又能弥补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经费缺乏的不足。具体的方法是提前把要进行的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仿真,在实验课时检查学生的仿真结果。对此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语
篇2
[关键词]HFC三网合一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86-02
1 前言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固话业务、计算机数据通信和电视业务开始互相渗透,通过单一网络向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图像和电视等综合业务,这就是三网合一。这里作者从已覆盖黑龙江垦区的光缆和同轴电缆网络出发,提出了利用这一现有网络,组成混合网络HFC网络,应用HFC(Hybrid fiber coax)网络接入技术,HFC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体,是采用光缆和现有的CATV网络为基础,采用模拟频分复用技术,综合应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产生的一种网络接入网技术,来实现黑龙江垦区三网合一的方案。
2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的网络接入技术
2.1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接入技术HFC
2.1.1光缆线路
近年来,由于光缆成本及售价大幅度下降,促使光缆线路在黑龙江垦区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提高了两个网络的传输质量;借助通信的光缆线路,有线电视网络将原来的多级放大器相联的同轴干线电缆替换,使有线电视的网络拓扑结构由单向树型转变为星型和总线型,使得单向传送多频道电视节目的有线电视网,具备了可双向传送电视、电话、数据功能的网络条件。
2.1.2 HFC网络接入技术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接入技术HFC(Hybrid fiber coax),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体,是采用光纤和现有的CATV网络为基础,采用模拟频分复用技术,综合应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产生的一种网络接入网技术。
HFC巨大的带宽和相对经济性,使其对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果把黑龙江农垦通信与农垦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缆、同轴电缆合成一体,把CATV网络从目前单向的广播式,改造为双向交互式的网络,让黑龙江农垦通信与农垦电视的业务合并,将实现黑龙江垦区的“三网合一”。
2.2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的构成
终端用户通过普通电话线入网,存在速率较低的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ADSL技术提高电话线路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探索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网络接入技术, HFC网络由光纤和同轴电缆组成,和光纤到路边(FTTC)不同的是,其同轴电缆不是星型结构,而是采用树型结构,通过分支器连接到终端用户。光分配节点(ODU)到头端(HE)为星型拓扑结构,采用AN-SCM光波技术通过光缆传输信号,所有连接到光节点的用户共享一条光纤线路。
光缆+同轴电缆的HFC网络结构。采用光缆将信号传输到小区节点,再用同轴电缆分配网络将信号送到用户家中。
由于采用光缆代替干线同轴电缆后,网络性能获得极大的改进,以致于在实现高效率宽带双向通信时,光纤到户目标不再是必须的。这样HFC网络为将宽带信号带入用户家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
HFC网络,视频信号可以直接进入用户的电视机,采用新的数字调制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供数字电视和HDTV。同时,话音和高速的数据可以调制到不同的频段上传送,来提供电话和数据 业务。这样HFC网络支持全部现存的和发展的窄带和宽带业务,成为所谓的全业务宽带网络。而且,HFC网络可以简单地过渡到FTTH网络,为光纤用户环路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HFC网络技术可以统一提供有线电视CATV、话音、数据及其他一些交互业务,它在5-50MHz频段通过QPSK和TDMA等技术提供上行非广播数据通信业务,用于普通电话业务;在50-550MHz频段采用残留边带调制(VSB)技术提供CATV普通广播电视业务,目前可传输60-100路模拟广播的PAL制电视信号;在550-750MHZ频段采用 QAM和 TDMA等技术提供下行数据通信业务,共提供400路压缩的数字频道,其中200路用于点播电视,200路用于交互式业务;如数字电视和VOD等,750-1000MHz保留作为个人通信用。
终端用户要想通过HFC接入,需要安装一个用户接口盒(UIB),它可以提供三种连接:使用CATV同轴电线连接到机项盒(STB),然后连接到用户电视机;使用双绞线连接到用户电话机;通过Cable Modem连接到用户计算机。
在当前光纤到用户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采用主干线为光纤、接入网为同轴电缆的HFC系统,能够将CATV、数据通信和电话三者融合在一起经济有效传送,尽情实现CATV、数据通信、电话的三网合一。
不过HFC接入技术的应用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原有的CATV网络只提供广播业务,大都为单向网络,为实现双向通信,需要有双向分配放大器、双向滤波器双向干线放大器等。其次,HFC接入系统为树型结构,同轴的带宽是由所有用户公用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带宽要用于传送电视节目,用于数据通信的带宽受到限制,目前一般一个同轴网络内至多连接500个用户,另外树型结构使其上行信号存在噪声积累,即“漏斗效应”。第三,HFC网络的安全保密性、系统健壮性以及价格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第四,IEEE的802.14工作组正在制定 HFC物理层和MAC层标准,但HFC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在农垦专网开展HFC接入,还有一个经营体制的问题,需要打破行业界限。
HFC的发展将在经济、网络管理与运营上节省资源。
3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接入技术HFC的主要优点
3.1 比较经济
利用黑龙江农垦通信的骨干网相连,替代目前电话双绞线上网的主流频率为56K,其物理极限为64K,潜力非常有限的用户接入网络,解决双绞线传输容量这一瓶颈的抑制。
利用目前黑龙江垦区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广、最具潜力、具有很大带宽的CATV网络。由于有线电视CATV网络覆盖范围已经很广泛,而且同轴的带宽比铜线的带宽要宽得多,因此是光纤逐步推向用户的一种经济的演变策略,尤其是在有线电视网络比较发达的地区, HFC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接入方案,HFC网络以灵活、经济的方式将光缆和同轴电缆的最佳特性融合在了一起。
3.2 可以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
目前可以实现的主要业务有:电话、模拟广播电视、数字广播电视、点播电视、数字交换业务等。将电话网、数据网和有线电视网合并在一起构成的HFC网可以提供原来三个网的各种业务。也就是“三网合一”。
4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的环境及必要性
4.1 网络环境
在目前光缆到用户还不可能的情况下,采用黑龙江农垦通信和电视的光缆做主干线路、分配网接入网络为同轴电缆的HFC网络,使用光缆做干线比使用同轴电缆更经济,而且具有更大的可用带宽、更高的载噪比、更小的非线性失真和更远的传输距离。HFC是在传输有线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于HFC接入用户的普遍性和网络自身宽带特点的巨大潜力,可以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末端接入网络,能够将电话、电脑数据通信和有线电视CATV三者融合在一起,更经济有效地传送,可尽早实现电话、电脑数据通信和有线电视CATV三网合一的网络传输。
4.2 政策环境
日前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至2012年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政策已开始有,以有线电视CATV网络为基础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HFC)接入技术,将带来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新的运营模式的探讨,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3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的必要性
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在网络接入技术具备的情况下,如果重复建设两个“网”,甚至将来的两个“三网”,无疑将给国家、黑龙江垦区有限的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黑龙江垦区通信与有线电视联合开发HFC网络,是发展黑龙江垦区宽带用户接入网三网合一的有效途径。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Internet网上的图像业务),而且这些新业务和技术并没有限制哪个部门单独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两大网的重复建设,并且还会出现几个部门为争取市场而互相扯皮,加剧垄断的现象。
对黑龙江垦区来讲,在现阶段黑龙江农垦有线电视正在进行有线网络“数字电视”改造,在这一关键时刻,只有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及其他相关部门宜及早协商,在兼顾黑龙江农垦通信公司和农垦有线电视运营者利益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共同开发和发展新业务,整合两张网,建立宽带HFC网络,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黑龙江垦区网络系统,才能体现符合黑龙江垦区集中各方力量办大事情的优势,实现黑龙江垦区“三网合一”。
5 结语
利用光缆、同轴电缆HFC网络在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 解决了将宽带业务引入家庭的瓶颈问题,可同时提供电话、互联网和电视的业务功能,可以说这只是其中的几种业务,未来还可以在这个网络上开发很多新业务。
[参考文献]
[1]《线务技师/高级线务技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3]《计算机网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4]《有线电视技术》.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网络通信;串口通信;VB;MSComm控件
1、串行通讯的原理与设计
1.1串行通信概论
所谓串行通信,就是使用一根数据传输线,所要发送的数据的各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传送,如8位数据分8次传送。
与之相对应的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是在一些联络信号的控制下,一次将8位、16位甚至32位数据同时进行传送的通信方式。其传输线数量没有限制,但是除了数据线之外还应设置联络控制线。
1.2串行通讯协议
所谓通信协议就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在约定中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1.3串行接口标准
在进行串行通信的线路连接时,通常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机与外设之间要共同遵守的某种约定,这种约定称为物理接口标准,它包括了电缆的机械特性、电器特性、信号功能和传送过程的定义。目前主要有EIA RS-232、RS-422和RS-485。二是按接口标准设置计算机与外设之间进行串行通信的接口电路。
2、使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讯
2.1MSComm控件的简述
MSComm控件提供了使RS-232进行数据通信的所有协议,他有两种处理通信的方式,即事件驱动和查询方式,本文利用了事件驱动方式。这种方式是处理串口通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利用MSComm控件提供的一个事件OnComm来截取串口的消息,进而转入事件处理程序。
MSComm控件的属性较多,但是常用的并且与本文设计有关的几个重要属性如表3.1所示。
表3.1 MSComm控件的几个重要的属性
利用MSComm控件进行串口通信的一般步骤为:
(1) 设置通信对象、通信端口以及其它属性;
(2) 设定通信协议;
(3) 打开通信端口,进行数据的传送;
(4) 关闭通信端口。
2.2利用VB实现基于MSComm控件的两PC机的网络串行通信程序
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是一种窗口操作平台上的视觉开发工具,使得开发者更为简单和快捷的开发应用程序。
下面,本文将说明如何利用VB设计出基于MSComm控件的两PC机的网络串行通信程序:
a.新建工程
打开VB6.0,点击[文件]、[新建工程],在出现的窗口选择其中的[标准EXE]选项,新建工程。
b.添加标签.选择选项卡上的标签控件,并将其添加到工程中。在右下角属性卖面板中更改标签的属性为“发送数据”,同样的步骤添加“接收数据”标签。
c.添加输入文本框,并更改属性为空。
d.添加发送按钮。
e.添加MSComm控件。
f. 添加程序代码双击From1,
添加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Form_load()
MSComm1.Commport=1 ‘指定控件所使用的串口
MSComm2.Commport=2
MSComm1.Settings=”9600,n,8,1” ‘设置波特率
MSComm1.Settings=”9600,n,8,1”
MSComm1.PortOpen=True ‘打开串口
MSComm1.PortOpen=True
Text2.Enabled=False ‘输入框中的数据不允许更改
End Sub
相同的步骤添加“发送数据”“清空发送”“清空接收”按钮的代码如下:
“发送数据”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MSComm1.PortOpen=False) Then MSComm1.PortOpen=True ‘检查串口是否已经打开
MSComm1.Output=Text1.Text ‘将文本框TEXT1的数据发送到Com1口的输出寄存器中
End Sub
“清空发送”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Text1.Text=”” ‘清空发送文本框中数据
End Sub
“清空接收”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Text2.Text=”” ‘清空接收文本框中数据
End Sub
添加MSComm控件2触发事件。双击MSComm控件2按钮,添加代码:
Private Sub MSComm2_OnComm()
Text2.Text=MSComm2.Input ‘将Com2数据缓存器中的数据读入到接收显示窗口中
End Sub
g. PC2上的程序界面与PC1种完全相同,但是PC2是利用COM1作为接收串口,COM2作为发送串口,因此程序代码只是COM1功能与COM2功能互换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3.4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章节的说明,做出两PC的硬件连接和软件设计。在实验中,本文所建立的程序具有数据传输、数据清零和数据输入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工业用网络通信程序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从而为相关程序开发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自动化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做到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天堂 陈熔. 基于VB串口通信的空气分析分布式监控系统实现[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6,19(12): 83-84
篇4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管理 安全 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网络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软硬件以及人力的综合使用和调配.其目的是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及时的监视,测试计算机的分析和控制,以此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质量,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安全中,无论是技术控制,还是网络安全防范,都需要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安全事件不断出现,电脑病毒网络员的参与趋势愈来愈明显。网络在带给人们自由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的现状
(一)网络威胁。自然威胁:可能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恶劣的电磁辐射、电磁干扰、网络设备自然老化等。这些无目的直接威胁网络安全,影响信息的存储媒体;人为威胁:也就是说网络中人为攻击,这些攻击常常通过系统的弱点,以达到其个人目的,有的是无意失误,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用户安a全意识不强,口令不注意保密;或者是恶意用户利用病毒非法侵入,这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一,通过假冒、消息篡改、业务拒绝等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完整性。被动攻击通过截获、窃取破译等手段获取信息,导致信息的失密和泄露。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大。计算机网络管理存在异构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需要应对数目较多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网络安全管理是必须应对的问题,随着安全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呈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也成为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需要有效的策略来应对。
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策略
(一)合理配置,注重防范。
1.加强病毒防护。机房服务器部署防毒、杀毒软件,并及时在线升级。严格区分外网客户端,对机房设备定期做好网络维护及各项数据备份工作,对重要数据实时异地储存。同时,对网络传输、邮件附件或移动介质的方式接收的文件。
2.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可以有效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例如: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具体的实施步骤是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只要任何一关未过,该用户便不能进入该网络。加强强弱电保护,在所有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中安装强电防雷保护器,保障雷雨季节主要设备的安全运行。
3.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事件的查实处理、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强内、外网物理彻底隔离和通过防火墙进行“边界隔离”,可以有效防护外来攻击,严格移动存储介质应用管理。对单位所有的移动存储介质,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并且定期更换密码。
4.使用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每台计算机要安装了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实现了对计算机的适时监控。严格数据备份,对重要数据也定期备份,把备份数据保存在安全介质
(二)计算机安全管理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在被保护网络和其他网络的边界,根据管理员设置的规则,对流人和流出的数据进行拦截,对于不符合规则的不安全因素的数据进行拦截和丢弃。在网络安全技术使用中,防火墙的使用率处于最高,它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在没有传输状态下去确保信息内容的秘密性,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的侵入。它通过监测、限制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2.认证技术样化。认证验证信息的完整性,运用丰富的网络技术,借助消息认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身份认证解决了通信双方利害一致条件下防止第三者伪装和破坏的问题。
3.信息加密技术。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多,实现信息存储和传输保密性是一种重要手段。计算机病毒不仅通过软盘、硬盘传播,还可经电子邮件、下载文件等方式传播。数据加密技术是安全技术的核心,为数据在存储和传输增强保密性.实现数据置换与移位的变换算法,提供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保护.信息加密技术,容易实现密钥管理,便于数字签名,可以设置协议、密钥分配、密钥产生及进入等方面的问题。
4.采用虚拟局域网与虚拟专用网技术。为了实现安全可靠的跨区域数据通信,需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是建立在ATM和以 太交换技术基础上,具有访问控制和 网络管理的双重特点特点.能够有效保障数据通信的安全。
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信息的传 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网络技术日新月益,新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 提高技计算机网络的效率,增加网络的可靠性恶和安全性,进~步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H].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2]尚小航,郭正昊.网络管理基础[H].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3]夏明萍,董南萍,陈旭生.计算机网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7.
篇5
关键词:SDH 铁路通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017-01
1 SDH技术概论
SDH同步数字体系是一种可以实现信息同步传输、复用、分插和交叉连接功能,标准化的数字信号同步传输系统。
我国SDH技术体制规定以2048Kbps、34368Kbps、139264Kbps三种速率作为有效负载,在工程应用中广泛采用2048kbps速率。数字信号业务经码速调整后通过映射、定位、复用三个阶段转换为光信号后发送到传输线路上。映射过程中将支路信号装入标准容器C,再加上通道开销POH,装入虚容器VC;定位过程将VC附加上支路单元指针TU-PTR或管理单元指针AU-PTR后装入支路单元或管理单元;复用是以字节间插的方式把TU复用到高阶VC或把AU复用到STM-N的过程。
STM-N数据帧为9×270*N字节矩阵型结构,由信息净负荷区、段开销、管理单元指针三部分组成。信息净负荷包含业务信息和通道开销POH,POH可实现VC12、VC4通道级别的监测。段开销为信令信息,是保证信息正常传输必须附加的字节。管理单元指针能指示信息净负荷在STM-N中的起始位置,从而实现低速支路信号与STM-N之间的高速分插复用。SDH设备将数据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个比特、逐个字节、逐个帧传送到下一网元。
SDH传输网通过基本拓扑结构混合使用,构成复杂安全的网络。根据原铁道部制定的《技术装备标准》要求,SDH传输网络采用三级组网模式,核心层网元设置在原铁道部,汇聚层网元设置在各个铁路局,接入层网元设置在铁路沿线的各个车站[1]。
2 SDH传输网组网方案
(1)拓扑结构。在本次枢纽改造过渡工程中,利旧传输网既有汇聚层、核心层、南宁东网管,新建传输网接入层。本工程在峰前场、峰前场列检所、南场、通信站、峰尾、北场、驼峰7个站设置ADM设备,构建622Mbps接入层环网,通过南场ADM设备与汇聚层网元进行连接。接入层采用四纤双向复用段倒换环,在网管设备上根据预先规划好的传输路径、分插复用结构进行配置,对数据业务进行保护,当STM-N中的某个VC传输质量变差时即发生主备用通道倒换。最大业务容量为622Mbps*7。
网元配置OL4*4单板,站间通过4根纤芯进行连接,一对纤芯构成主光纤,一对纤芯构成备用光纤。正常情况下网元通过主用光纤进行数据交换。当一对主用光纤受损时,业务产生跨段倒换;当四根纤芯同时受损时,发生跨环倒换,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如图1所示。
(2)SDH承载业务。传输网为枢纽铁路沿线站场货运系统、办公系统、数据通信网业务、GSM-R业务、电话交换网、数字调度通信系统、TDCS等提供传输通道。本过渡工程电话交换网中,在7个站场设置有接入网用户端ONU设备,南场同时设置局端OLT设备。各站ONU通过ODTI单板接入相应传输网设备预先规划的第2、3槽位EPE1*63第2对E1口,将数据传输到南场STM-4ADM,再从指定E1分插出来。峰尾ONU数据传输到南场第2、3槽位EPE1*63的第11对E1口,然后通过2M线接入OLT第3、4槽ODT的DT6,实现ONU与OLT的连接。为实现OLT接入铁通程控交换机ZXJ10,现将OLT第3、4、5、6、11、12槽ODT的DT1、DT2与STM-4 ADM连接,通过传输网与衡阳路铁通程控交换机通信。各站场的ONU直接无连接关系,ONU与南场OLT设备呈星型结构[2]。
(3)本工程传输设备采用中兴ZXMP S385,最高传输速率9953.280Mbps,最大接入能力180Gbps,空分交叉能力240Gbps(1536×1536 VC-4),时分交叉能力40Gbps(256×256VC-4)支持ASON功能,业务接口非常丰富;同时能够实现设备级和网络级保护。SDH传输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网络同步,即要保证发送方发送到特定时隙的脉冲信号在接收端也能在特定时隙接收到,网同步就为达到这个目的。本工程采用线路同步方式,利旧既有LPR,不新设时钟设备。同步采用主备用双链路,链路不能构成环路,防止一个网元时钟劣化导致环网的时钟连锁性劣化。
3 结语
SDH作为一种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在铁路传输网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南宁枢纽改造工程中,采用SDH技术大大提升了铁路系统的通信可靠性和高效性,有效地解决了铁路运输信息实时传输问题,实现和保障了铁路调度通信系统高效运行,并且大大的提高了铁路通信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面向agent技术;多agent系统;自动监控;数字仿真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乘坐舒适、节约能源以及能够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它将在城市市内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交通问题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轨道交通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大趋势.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的特征,既要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可靠,又要尽量缩短行车间隔时间和提高轨道交通线路的输送能力,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utomatictraincontrol,atc)可以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atc系统由列车超速防护(automatictrainprotection,atp)、列车自动驾驶(automatictrainoperation,ato)及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ats)3个子系统构成[1].ats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对列车运行的监督和控制[2],辅助行车调度人员对全线列车运行进行管理.
对ats系统进行全数字可视化仿真,具有成本低、高效率、操作方便、易观测等显著优势.
1 面向agent的ats数字仿真系统体系结构的建立
面向agent(ao)的方法是继面向数据流(dfo)[3]、面向数据结构(dso)、面向对象(oo)之后成为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方法.面向agent的软件系统具有自治性、协作性、反应性和主动性的基本特性.
ats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建模过程复杂[4],同时考虑到ats系统仿真适于分布式仿真,所以非常适合采用agent技术建模,因为轨道交通系统中对象的属性随时间的推移及事件的更新而发生有规可循的变化,鉴于ats系统具有这种智能化自动控制的特点,所以ats全数字仿真适合采用agent技术实现.
在ats系统中涉及的因素很多,根据仿真对象的侧重,作者抽象出6大类agent,即仿真控制中心agent(scc-agent)、实体agent(entity-agent)、仿真环境agent(vme-agent)、系统agent(system-agent)、人机界面agent(mmi-agent)、运行图agent(td-agent).其中,实体agent在仿真控制中心agent内部,是线路agent(line-agent)、信号机agent(signal-agent)、列车agent(train-agent)和车站agent(station-agent)4个agent的统称.
系统的体系结构被设计为3层结构:控制层、状态层和显示层(见图1).结构中的每一个层次都代表不同的agent,每个agent都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实体,具有各自的功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当问题需要协作解决时,它们之间通过消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实现对轨道交通的监控与管理.
该系统由system-agent存储各个agent的状态(未触发或已触发)和系统时钟.系统启动时,首先由scc-agent读取数据库,初始化vme-agent、mmi-agent、系统时钟比例和初始时间等.在系统按照系统时钟扫描的一个周期内,系统事件按照时刻表被触发,vme-agent中存储的设备环境状态发生变化.该变化被相应的entity-agent感知,entity-agent将感知的结果反映给scc-agent,经scc-agent整合与处理,制定出监控策略,下放到vme-agent.改变相应设备状态,vme-agent再将这些变化与mmi-agent进行通信,mmi-agent将改变了的设备重新显示.td-agent通过vme-agent获取时刻表信息,并将调整的列车计划通过vme-agent传送至scc-agent.scc-agent是一个智能的知识系统,其内部的entity-agent的各个设备间可实时进行数据通讯,scc-agent主要负责区段运行监控任务,实时进行监控策略的调整.各层agent的具体功能如下:
1仿真控制中心agent.scc-agent的职责是负责将列车运行计划(列车运行图信息)以及突况下的列车运行变更计划实时下达到仿真环境agent,并对反馈的信息作出处理,即列车运行控制.
2仿真环境agent.vme-agent通过在输入、输出通信器总线上侦听,可以获取模拟盘上设备的状态(道岔的定、反位等),把这些区段占用、空闲状态,线路、车站的构成,列车群的运行等信息发送到环境模型中,控制列车的运行方向.向scc-agent提供轨道电路占用情况,列车计划的调整信息,并将处理scc-agent的列控编码输出写入仿真环境中.
3底层控制agent.底层控制agent包括线路agent、列车agent、信号机agent、车站agent.分别接收来自vme-agent的轨道电路控制信息、列车信息、信号机信息和车站信息,它们并不直接对这些状态信息作出处理,而是将其实时通知给scc-agent, 由其作出决策.
4人机界面agent.通过mmi-agent的控制界面,设置设备运行环境模型中的线路设备状态,实现特定环境的仿真.通过mmi-agent提供的监视控制界面,可以观察列车在线路上运行的完整仿真过程.实现系统控制功能,包括初始化条件的选择、模型的选择、系统启动和停止等功能以及电务维护检测信息的接收和查询等.各种条件和故障的设置:轨道电路、信号机、道岔等设备的故障设置;线路断轨、区控中心故障等的设置及测试结果数据的报表输出.
5运行图agent.运行图agent提供用户操作界面进行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提供列车运行图绘制修改工具;调整列车运行计划,通过vme-agent向scc-agent设备下达控制命令.
6系统agent.系统agent实时显示各个agent子系统运行状态及协调各个agent子系统的系统时钟,使agent保持同步.
2 agent的结构模型和语义表达[5~9]
在本系统中,有两种结构的agent,其中scc-agent是混合式agent,这里称为agenti ;entity-agent,vme-agent,system-agent,mmi-agent,td-agent是反应式agent,被统称为agentii .
agenti 的结构定义为:局部数据、知识库、处理过程、处理机和通信器等,如图2所示.
agentii 是不包含符号表示,并且不使用复杂的符号推理的主体.它仅根据当前环境状态和功能模块作出相应的反应.agent 的结构定义为:感知器、行为器、功能模块和通信器.
在具体实现中,agent主要由感知模块、通信模块、处理模块、知识库、信念库和数据库组成.感知模块负责感知环境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它表示agent感知能力,当触发条件满足时激活.通信模块负责与其它agent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这里采用端-端基于消息的通信方式.处理模块是一个推理机模块,它使agent具有智能化,可以进行复杂的知识处理.知识库是指导多agent协同工作的核心,也是所有智能活动的依据.数据库存放系统的运行参数.信念库存放调度员的偏好信息,如运行图人工调整时的参考量等.它与数据库及知识库的区别在于存放的数据是针对具体决策人员的,其大部分信息都是在用户使用系统过程中形成的偏好信息.
agent的语义描述采用数理逻辑的范式表达:
〈aid,目标,感知器,通信机制,信息处理器,效应器,知识库,数据库,信念库〉
其中各因素又可进一步用巴科斯范式(backus-naurform,bnf)给出其语义描述为:
〈agent〉∷=〈aid〉〈目标〉〈感知器〉〈通信机制〉〈效应器〉〈信息处理器〉〈知识库〉〈数据库〉〈信念库〉
〈aid〉∷=〈agent名〉
〈目标〉∷=〈任务表〉
〈感知器〉∷=〈激活条件〉〈信息流〉
〈通信机制〉∷={〈通信原语〉(〈通信内容〉)}
〈通信原语〉∷=〈command〉|〈require〉|〈accept〉|〈reject〉|〈information〉|〈cancel〉
〈通信内容〉∷=〈发送者〉〈接收者〉〈时间〉〈信息流〉
〈效应器〉∷={〈信息处理名〉(〈信息处理描述〉)}
〈信息处理模块〉∷=〈控制器〉〈类比匹配机制〉〈内部执行机制〉〈推理机制〉
〈控制器〉∷={〈控制命令〉}
〈类比匹配机制〉∷=〈映射机制〉〈匹配度计算方法〉
〈内部执行机制〉∷={〈内部执行动作〉}
〈推理机制〉∷={〈推理规则〉}
〈数据库〉∷={〈数据库文件〉}
〈信念库〉∷={〈数据库文件〉}
3 系统的实现方案
系统由仿真数据库为仿真现场提供各种数据.仿真核心软件根据站场及列车信息,按照列车运行与信号控制逻辑规则模拟出列车的运行情况,给以图像显示,提供逼真、稳定的仿真环境.仿真数据库系统采用sqlserver2000开发,系统核心软件通过ado对其进行访问.数据库的数据由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组成,由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其中静态数据由描述信号点逻辑关系和时刻表数据构成.动态数据由系统运行后不断变化的列车信息、信号点状态等构成.数据库管理员具有一般数据库的维护管理功能,如数据查询、增加、删除、修改和报表输出等.数据库表包括列车时刻表(分为车次信息、车站信息、线路信息等)、信号机、仿真线路(分为无岔区段、单动道岔区段等)、列车(群)等设备信息和图形信息.
本仿真系统由前面所划分的6个agent子系统和数据库构成.ats仿真系统是一个mas(多agent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分布式系统的协作问题,包括各agent之间的通信方式、编码规则、通信过程和具体的dcom接口实现.
agent之间通信协作的必要条件是每个agent要有标准的通信接口,通信接口之间交互的信息流要按照标准的格式组织,即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相当于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系统中详细定义了这些编码规则.
实现6个agent通信是通过有6个dcom接口,iline,itrain,isignal,istation,isystem,inotify.下面举例说明线路接口的定义.
interfaceisimline:iunknown
{hresultgetline([in]intlineid,[out]dcom_line*line);获取一条线路的简化属性
hresultgetsimline([in]intlineid,[out]dcom_simline*simline);获取一条线路的属性
hresultgetlinearray([out,in]int*psizeinout,[out,size_is(*psizeinout)]dcom_lineline[]);
获取一组线路的简化属性
hresultgetlinearraybyid([out,in]int*psizeinout,[out,in,size_is(*psizeinout)]dcom_lineline[];根据线路id获取其简化属性
hresultsettempspeed([in]intdevid,[in]floattempspeed);设置临时线速
……};
在本系统仿真中,实现了可视化的数据输入和数据显示.前者的可视化通过辅助绘图工具atsdraw实现,后者可视化体现在mmi-agent和td-agent图形界面.在程序实现时,借助了mfc的gdi功能.
利用计算机初步实现了ats基本功能,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实现的具体功能有:
1仿真列车控制中心(scc)对全线控制范围内的列车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2实现由控制中心时刻表或人工控制车站联锁设备,排列进路,开放信号,可人工设置设备运行环境模型中的线路设备状态,实现特定环境的仿真;
3实现列车的跟踪及车次号码显示;
4系统工作状态、进路状态、轨道占用、车次信息、道岔位置,故障报警等信息在控制中心显示装置(mmi)上显示;
5列车运行计划自动下达;
6列车运行图的编辑和生成;
7对列车运行图(行车计划)进行人工调整.
系统的编程环境为win98/2000/nt,开发平台采用vc++6.0.实现agent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的进程与线程技术.
4 结 论
本仿真系统采用agent技术进行模型的建立和系统模块的设计,使得系统中各个实体对象(agent)具有高度自治性,能够对外界刺激自动作出反应,使得系统具有智能性.
mas系统采用功能分解方式对仿真任务进行划分,将系统不同功能分配给不同的agent.各agent之间以标准接口进行通信,并相互协作完成ats系统任务.每个agent可以存在于网络中任何位置,客户无需知道被调用对象的位置和实现细节,可以通过发送消息来调用对象所拥有的方法,具有灵活性的优点.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升级)性.
本仿真系统实现了北京一号线上,仿真列车在线路上运行的全过程.
基于监控系统的需要,作者采用可视化界面显现列车运行全过程,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功能,使得调度人员易于观察和控制.
基于agent的轨道交通控制与仿真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最新应用,是运用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解决轨道交通问题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有望,李云清.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sunyouwang,liyunqing.conspectusofurbanguidedtransport[m].beijing:chinarailwaypublishinghouse,2000.(inchinese)
[2] 孙 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sunzhang,hezonghua,xujinxiang.conspectusofurbanguidedtransport[m].beijing:chinarailwaypublishinghouse,2000.(inchinese)
[3] 凌 云,王 勋,费玉莲.智能技术与信息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lingyun,wangxun,feiyulian.artificaltechnologyandinformationprocessing[m].beijing:sciencepress,2003.(inchinese)
[4]paoluccim,pesentlr.anobject-orientedapproachtodiscrete-eventsimulationappliedtoundergroundrailwaysystems[j].simulation,1999(6):372-383.
[5] 王红卫.建模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wanghongwei.modelandsimulation[m].beijing:sciencepress,2003.(inchinese)
[6]shohamy.agent-orientedprogramming[j].artificialintelligence,1993,60(1):51-92.
[7]larssonje,hayes-rothb.guardian:anintelligentautonomousagentformedicalmonitoringanddiagnosis[j].ieeeintelligentsystems&theirapplications,1998,13(1):58-64.
[8]huangj,jenningsnr,foxj.anagent-basedapproachtohealthcaremanagement[j].intjournalofappl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1995,9(4):401-420.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发展
物联网将通过下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 networks)来实现它的网络计算架构。物联网中没有集中和固定的计算,而所有的信息处理和计算,都融入和分配到网络的服务器、传感器和物品的智能标签之中,形成网格式的计算。物联网的出现,物品信息成为互联网的主要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机对机”的通信上。人类在操控这个世界时必须重新规划与新技术发展相对应的新规则,借助信息服务与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可以通过物联网时代取得革命性的竞争优势。
1物联网EPC
物联网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是一种电子产品编码系统,它主要和计算机互联网络相连接,采用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通过给每个产品建立一个相对应的唯一的编号,这样组成一个各样产品都相互关系的互联网。这种系统起到减少成本,物流供应链相对完善管理的作用,由此看来,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是革命性的社会发展。物联网EPC系统是一个很复杂但很先进的综合应用型系统,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包括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等几部分。如下表1所示:
表1 物联网EPC的构成
名称 系统构成 注释
物联网编码标准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的编码体系 识别目标的特定代码
物联网标签解读器 射频识别系统 贴在物品之上或者内嵌在物品之中识读标签
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物理标记语言 信息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软件支持系统
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新技术,它随着射频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本系统主要利用这两者发展的优势,重点解决了如何让世界上每一个产品只唯一对应各自的代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代码对应多个产品问题,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给世界服务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像人类感知系统一样,物品要能够彼此“认识”和“交流”,物联网也需要它的“神经系统”:物品标识技术――RFID电子标签、物品感知技术――泛在传感器、物品思考技术――智能组件(如智能家电和智能机器人),以及物品信息嵌入技术――纳米技术,它们被称为实现物联网的四大关键技术,下面重点介绍其中两个关键技术。
2.1 RFID技术
RFID是物联网的第一要素,是有其“启蒙”故事和技术背景的。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两位教授提出,以射频识别技术(RFID) 为基础,对所有的货品或物品赋予其“身份”编号作为唯一的数字标识,并且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物品信息的查询。具体地讲,物联网中间件在应用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控制RFID读写设备按照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能很好地配合协调;其二,按照一定的规则筛选过滤数据,筛除绝大部分冗余数据,将真正有效的数据传送给后台的信息系统。从应用程序端使用中间件所提供的一组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能连到RFID读写器(Reader),读取RFID标签数据。这样一来,即使存储RFID标签信息的数据库软件或后端应用程序增加或由其他软件取代,或者RFID读写器种类增加等情况发生时,应用端不需修改也能处理,简化了维护工作。
2.2纳米嵌入技术
最有商业潜质的技术,是那些对物质材料消耗最小,又能实现功能最大化的能力。要想可以使标签和传感器,注入产品中并且方便携带,必须采用纳米技术让它们尽量达到最小体积嵌入到产品中,甚至是消失在物品之内,使其无约束地渗透到各环节之中,这就是“最深刻的是消失得无法察觉的技术”之魅力所在。从计算机的发展史来看,也印证了这样的历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信息器件单元越变越小,成本也越来越低。有信息处理能力的物品越来越多,可它们的尺寸却越来越小,因此,在物流网EPC这个系统中,这种纳米技术可以给产品编码注入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3 物联网系统的应用
RFID具有识读距离远、识读速度快、不受环境限制、可读写性好、可同时识读多个物品等优点,许多国际机场管理部门希望能够提高航空乘客的安全保障和满意度。
3.1物联网系统下的供应链战略重构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总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总的途径就是把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所有影响最终产品或服务成本和质量的每一方,以及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化和资源配置的集约化。总地看来,供应链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运作:
①作业方面的运作,主要包括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基本活动。
②运营管理方面的运作,主要包括一整套的决策问题,比如采购计划、物流计划、库存管理策略等。
③战略方面的运作,包括物流网络的建立、流程再造等。
④在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是信息的采集、存储及加工处理。以上三个方面的运作是否能够提高效率,关键问题在于供应链信息是否有效和正确性。
雀巢公司在法国和英国的数百个冰激凌自动售货机上安装了无线通信系统,每天发送销售报告并向操作人员发出补货通知;在英国的1000辆有轨车上加装了无线装置,以传输大量的预防性技术保养数据;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则打算从其娱乐设备到医疗系统的所有产品中都安装无线连接装置,甚至还用ZigBee技术开发了连接照明设备的技术,这将使该公司能够利用无线监控照明设备,而无须建造昂贵的有线网络。ZigBee系统也可以捆绑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比如,如果周末忘了关灯,大楼管理人员的手机就会收到一条提示信息,然后可以通过回复这条信息把灯关掉。
3.2系统应用
EPC更侧重于与因特网的联系,并被用来与网络内的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互动,EPC与其他我们提到的“智能化基础教育”进行结合中,建立健全了一个可以改善和提高EAN.UCC系统基础性能的应用体系。随着技术应用推广的不断加强和深化,目前比较知名的物联网中间件厂商有Oracle、Microsoft、SAP、Sun、Sybase和BEA等企业。由于这些软件系统公司自身都具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其开发的物联网技术产品又经过多次的实验、企业实地测试,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稳定性、先进性、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都比较完善,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服务型行业的认同。另外,制约RFID技术应用的还有共性数据和供应链开环数据的信息共享等问题。为此,粤港两地除了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试点应用、探索技术应用标准以外,还在努力通过两地合作在国内争取率先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问题,促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由此看来,发展物联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前面还有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
[1]奚宪铭,朱海波. 电子商务概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8:98.
[2]张成海,张铎编著. 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C)[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1:102.
[3]张捍东,朱林. 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及物联网的构建[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05:67.
篇8
摘要:本文在认识“学”与“术”和分析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范畴,并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以及课时的合理分配,探索一种既有“学”又有“术”、“学”“术”和谐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工程;学与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1对“学”与“术”的认识
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可归结为“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即为“学”,专业技能即为“术”,“学”、“术”结合并且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否则,有“学”无“术”或有“术”无“学”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与“术”
2.1网络工程的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编码是080613W,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其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网络工程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系统布线、组网、应用开发、测试、运营、管理等,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性价比实现需求说明中要求的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工程性特点。
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层次看,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均都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相关协议与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会通过不同的网络产品(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体现出来。另外,由于网络工程所完成的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会涉及更多的法律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网络工程专业从工程性特点出发,还会进一步细化出技术特点、管理特点、标准特点和法律特点。因此,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训练,还要强调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形成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2.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
依据“学主知”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工科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与翻译系统、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与系统管理、数据库技术与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Internet以及网络应用等;网络工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网络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案例等。
2.3网络工程专业的“术”
依据“术主行”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术”,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设备)熟练的操作和一定的维护能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通讯、安防)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能力;网络服务的配置与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络系统安全防范与跟踪分析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等。
3专业教学中的“学”“术”和谐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与“术”和谐,可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理论与实践、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来考虑。
3.1课程体系和谐
根据网络工程的特点,参考网络工程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四个层次来构建,课程内容既要涵盖网络工程的基本内容,更要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系统性的同时,突显专业的应用型特点。
(1) 公共基础课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相似,可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平台。
(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技术平台四大模块。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等软硬件基础内容,并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训练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网络通信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通信原理、网络交换技术等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层次结构模型与协议集)、TCP/IP协议集与Internet技术等网络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互联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按标准/协议/规程学习网络技术、规划网络系统、管理网络设施、开发网络应用”等规范意识;技术平台模块目前可选择基于MS Windows系统的.net平台和Linux环境下的Java平台,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功能与性能介绍、安装与使用、开发工具等。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可构成网络规划、设计、管理、开发、应用、维护等网络工程各环节的专业基础。
(3) 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主要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可选择一种主流平台(.net/Java)作为技术支撑,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将以此平台为基础,构成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框架。其中后两个模块与技术平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平台技术。
1)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网络工程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现代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互联与调试等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工程实施方法,网络产品的技术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基本知识、布线标准、传输介质的选择方法以及施工、测试、验收等诸多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覆盖“规划设计选型施工测试验收使用管理维护”网络工程全过程的技术能力。
2) 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管理与安全模块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协议分析与跟踪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与性能分析等内容。其中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重点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标准等更高层的管理技术,超越操作系统中简单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内容。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几种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和网络性能分析技术。
除了对网络功能、性能、安全等技术性管理和维护外,网络管理还包括对网络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网络资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资源管理和网络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3)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技术内容,一方面是基于C/S结构的各类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于B/S结构的各类Web网站开发技术。因此,主要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4) 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可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新技术课程,如NGN/NGI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P2P技术、全光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二是与应用方向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游戏开发方向的游戏创意和美工处理,网站管理方向的网络运营课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类课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课程,如MATLAB应用编程、神经网络模型等。拓展课程将更好的匹配各类学生(考研、网络设计、应用开发、网络管理、网站运营等)的特殊需求。
3.2课程内容和谐
课程内容的和谐是课程体系和谐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是简单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相同或相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完全相同。这样,在总课时的限制下,就无法开设所需的专业课程,不仅如此,还导致课程之间的严重重复、关系不明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必须按照专业需求来优化改革课程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 原有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
2) 新课程的内容规范;
3) 各门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4) 各门课程中工程化思想的体现;
5) 新技术的融入。
通过课程内容优化,在减少不必要重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课程的知识范畴和技能架构,平衡课程内部的“学”与“术”,同时将相近课程合并形成新的课程。比如,原来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就可以整合为“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原来的“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一门课,这样,所节省的课时可以开设必须的专业课程。
3.3课时分配和谐
课时分配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内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参照教高〔2007〕2号文件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和技能训练机会;二是不同课程的课时分配,在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后,适当调整所需课时数,使得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相适应;三是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这是一组统计数字,主要用来衡量不同角度的课时统计数据是否平衡、协调,比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拓展课程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分配,比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的课时分配,至少达到教育部“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论与实践和谐
要做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和谐,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学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实验内容,在一般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设计、规划、分析方面的实验;其次是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设统一、规范、能适应课程体系需要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提供相应的实验能力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游戏开发、移动智能应用开发、企业级Web网站开发等);第四是通过实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任务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期限意识、组织意识、协调意识、合作意识、折中意识等诸多内容,在规范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加强各类协议、标准和相关工程意识的教学内容,更要在实践环节中突出各类协议、标准在网络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3.5考核体系和谐
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增加实验单元考核、实践单元考核、综合设计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时间,把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与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4结语
“学”与“术”的协调与平衡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在“学术并举、崇术为上”[5]的理念指导下处理专业建设中的“学”“术”协调问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做到“学”“术”协调,在教学环节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学”“术”协调理念的实施与落实,使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能够和谐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达. 网络工程师必读―网络工程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3.
[2] 杨帆.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C].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交易风险 校园C2C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破产,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条值得提倡的途径,各地政府也设立创业基金,大力扶助大学生创业。在综合研究分析各种创业方式后,不少大学生选择投入成本较低,耗费精力相对较少的网上开店形式。
一、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风险
1.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在现实生活C2C的交易中,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卖家对产品很是了解,但不会完全真实的告诉买家商品的实际情况,总有夸大的嫌疑,买家只有通过其他购买者的评价和卖家的自我描述来判断商品的品质,由于买家对商品品质的怀疑,大大降低了成交率,这不利于卖家预测下期的售出量,容易导致库存和货源不足的情况出现。
此外,买家对卖家有一个基本信息情况上的了解,但是卖家却不能得知买家的任何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买卖双方对对方的不信任,难以促成交易。
2.客户认证和身份认证问题。客户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和通过认证机构所进行的信息认证。通常情况下,通过认证机构所进行的信息认证比信息保密更为重要。
以淘宝网为例,一个人想成为卖家必须申请认证,只有身份证通过了认证或者通过了支付宝上的实名认证才能开网店,另外淘宝利用“第二代安全稽查监控系统”对卖家商店进行“诚信稽查”,严禁打虚假广告和刷卖家信用。因为卖家信用的来之不易,所以大部分的商家都遵循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卖商品。可是C2C模式中,没有对买家进行任何身份认证,买家只需申请一个邮箱和拥有一个网上银行账号就能进行网上购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买家答应要拍几件商品但最终爽约或者收到商品却迟迟不付款的情况。由于大学生的运营资金比较少,他们往往是接到订单之后再去取货,这样一来就使得部分商品积压下来并占用了流动资金,对于买家信用问题目前在电子商务运营中还没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3.物流问题。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跟物流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会降低运营的成本。在现代电子商务交易中,通常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近几年来,中国的物流行业日趋成熟,大量的民营物流企业的崛起也为从事电子商务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可以与更多的物流公司签订合同以求送货范围的广泛,而且民营物流企业的费用明显低于邮政等国营单位速度也快于邮政,从而提高卖家信用。但是通过物流公司邮递商品容易造成产品的损坏,生活中不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自己无意损坏了商品也将责任归咎于卖家或物流公司,这无疑会加大大学生的运营成本!
二、校园C2C模式的发展
根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占比31.7%,其中大学生是主体,占25.1%。由此可以看出,如今活跃在互联网中的依然是大学生,基于社会C2C模式中的交易风险,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C2C模式自主创业。
1.校园网的特点。(1)快速的网络连接。校园网络系统由于参与网络应用的师生数量众多,使用时间集中,所以要求具有较高的数据通信能力和较高的带宽。并且大部分的学校校园服务器24小时开放,方便了大学生买卖家之间的交流;(2)安全可靠性。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安全存在很大隐患,首先容易遭受黑客攻击以获取网民的商业秘密、资源、信息;其次由于原有的病毒防范技术、加密技术被新技术攻击,计算机病毒侵袭使得网民重要数据丢失以及电子合同被篡改。校园网针对不同的用户,如教师、学生、校外访问者设定的访问权限不同,保证了网络运行的安全;(3)监管强度大。校园网络有专业的网管对其进行监管和维护,保证其安全系统的可靠。
2.消费者需求单一,交易安全可靠。校园C2C的买家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网上消费的主要是日常用品,极大的缩小了消费品的种类,由于消费者需求集中,购买偏好一致,喜欢团购以换取折扣,这极大的方便了卖家对商品的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此外依托校园C2C创业的大学生的消费群体是自己所在大学城的同学,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方便买家确定商品质量,消除了买卖双方由于空间大造成的商品退货,信用支付纠纷。
3.宣传便利。卖方可以利用学校论坛、网站来公布自己的商品信息,同时能够浏览到买家的需求。相对于社会C2C来说,校园C2C模式给卖家提供了免费宣传商品的机会。此外由于消费群体的集中,卖家还可以通过格子铺实物展览、好友介绍、增发宣传单来增加自己的顾客,提高商品信用。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大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是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前提,我们应该加大对网络安全研究的力度,强化防火墙、信息加密存储通信、身份认证等技术,抵制网络病毒的侵犯,增强实时改变安全策略的能力以及普及安全教育。
2.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提高社会群体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消除买卖双方自身的道德问题,从而减少卖家提供伪劣商品、买家爽约的情况,增强了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营造“诚信至上”的网络购物氛围。
3.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电子商务合同有别于传统商务合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明确不同纠纷下的责任承担者,准确把握以非传统书面文件形式提供的信息的法律性质和有效性,制定对电传等通信技术的相关法律,为电子商务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论
社会C2C模式增加了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自主创业的交易风险,所以,在大学生创业之初,可以利用安全保障高、消费群体集中以及消费者道德较高的校园C2C模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熟悉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储备创业启动金。
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完善校园C2C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同时降低社会C2C模式中的交易风险,为从校园C2C模式转型到社会C2C模式寻求更多需求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中间件;电子商务;分布式计算系统
当今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电子商务浪潮汹涌澎湃。电子商务对分布式网络应用提出了诸多需求,如跨越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的网络环境、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之间互操作等等。在此背景下,中间件成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架构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一、电子商务和中间件的基本概念
电子商务是利用当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Intranet、Extranet 等技术实现各种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和国际化。随着Internet 和分布式计算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实现变为可能。电子商务已经演变成了利用分布式网络进行的网络经济活动。
电子商务建立在分布式计算系统之上,在所含盖的业务及范围十分广泛,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涉及的应用系统多,结构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要进行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商务对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正确性、可靠性、安全性、伸缩性、健壮性、传输效率和管理维护方便等等。这样就出现了中间件技术,来架构电子商务平台
中间件处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的软件,不仅仅实现互连,还要实现应用之间的互操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其网络通信功能对处于分布环境中的各种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流协调。
二、随着电子商务应用深化中间件技术的发展
中间件技术是伴随电子商务应用不断发展。以前的计算机系统多是集中式系统,多个用户是通过联机终端来访问,没有形成分布式,也没有中间件。网络出现后,商务应用中出现了Client/Server双层的结构模式,通常一台个人计算机做客户机使用(运行客户端程序),另外一台服务器用于存放后台的数据库系统,通过ODBC相连,ODBC就是一种数据库中间件。一旦客户端的业务逻辑有所改变的话,将引起应用程序的修改以及后台触发器的修改,所有程序模块可能都重新修改,编译、连接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随着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更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中,许多软件需要在不同厂家的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异构环境下运行,应用的规模也从局域网发展到广域网。原有Client/Server模式的局限性也就更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一种新的结构三层服务器模型出现了。系统划分成不同的逻辑组件,主要分为三层:用户服务层、业务处理层、数据服务层。中间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连接前台和后端的纽带。
如今,Internet相关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成熟,中间件的概念和种类也在不断发展。当前,中间件屏蔽各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低层细节,将不同时期、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集成起来,彼此像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协调工作,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有力基础构架。
三、电子商务的中间件架构
电子商务中间件构架是一种电子商务的集成应用平台。不管电子商务应用分布在什么硬件平台上,使用了什么数据库系统,透过了什么复杂的网络,电子商务应用的互连和互操作是电子商务中间件构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器、事务处理平台、数据存取管理平台、通讯平台、安全平台和跨平台和构架的接口等,都属于电子商务中间件构架的范畴。
1. 应用服务器中间件。
电子商务的基础架构实际上就是一层以WEB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许多IT 巨人都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SUN 公司的EJB和J2EE 模型最为典型,并逐渐成为业界的标准。
2. 跨平台构架中间件。
在网络分布系统中,还需要集成各节点上的不同系统平台上的构件或新老版本的构件,由此产生了构架中间件如CORBA。
3. 通信中间件。
通信协议是在不同平台之间通信,实现分布式系统中可靠的、高效的、实时的跨平台数据传输,称为消息中间件。
转贴于
4. 事务中间件。
负责正确传递交易,管理交易的完整性,调度系统资源和应用程序均衡负载运行,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和高效性,又称交易中间件。
5. 数据存取中间件。
电子商务系统中,重要的数据都集中存放在数据服务器中,它们可能多种格式和形式存放的,该中间件将为在网络上虚拟缓冲存取、格式转换、解压等带来方便。
6. 安全中间件。
电子商务的网络分布式系统中,多种平台间的数据交互要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鉴别性,可采用安全中间件去解决,以适应灵活多变的要求。
7. 移动中间件。
移动中间件是连接电子商务与不同的移动网络和操作系统的软件实现层,例如ExpressQ、WAP等等。
8. 其它中间件。
随着分布式计算系统的不断发展,一些通用的应用也被抽象成中间件,出现了如:电子支付(授权、结算、对帐和分帐等),同用业务等中间件。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中间件技术构建立网络分布式计算系统,为一系列商务活动(商品的采购、库存管理、供需见面、结算、配送、售后服务等诸方面),提供电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从根本上使传统的商务活动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商务活动。
四、中间件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中间件产品目前已经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共识,在金融、电信、交通、能源、零售等等行业普遍采用。在电子商务系统中,中间件的作用举足轻重。
1. 保障了通信的高效可靠。
电子商务需要大量的数据通信,中间件负责通讯建立和维护、数据的传输和校验、故障恢复,对不同的网络状况采用相应的流量控制策略,提供压缩功能保障应用数据传输的高效可靠。
2. 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中间件通过对业务占用主机资源和数据库资源的有效控制,可以防止低效系统的出现,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3. 增强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用性。
中间件可将多台机器配成服务器组,增加业务处理能力,在多台机器间进行均衡负载的工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当某服务主机故障发生时业务处理自动交由集群服务器组的其它主机来完成,不会导致应用系统瘫痪。
4. 开发简单,维护方便。
中间件独立承担系统在某方面的应用需求,使其它程序专职于业务,开发工作变得标准、清晰、简单有层次。为了方便商务系统的维护,可以采用中间件的统一管理工具,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5. 加强了安全性。
中间件可利用密码学、身份认证、公开密要基础设施等技术为电子商务提供机密性、完整性、鉴别性、访问控制等多个层面的安全功能。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多种商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正在策划实施,中间件技术迅速发展,将和电子商务应用更紧密地结合。为了加强多种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中间件技术将有机的结合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新版本的系统软件产品可能将更多集成中间件技术平台,使多种商务系统的协调更加方便。中间件技术构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将更加高效、安全、标准、方便。
参考文献:
1.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美)Nirva Morisseau-Leroy.Oracle8i SQLJ编程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陈克胜.中间件:重新洗牌的机会.中国电子商务,2002,(4).
4.吴克忠.中间件活跃电子商务,http://www.e-works.Net.cn.
- 上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