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的特点

篇1

1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

信息化社区教育是将传统的社区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进行整合应用,所以信息社区教育相对传统的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共享。它的优点是:

①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和教学当中,教育资源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多彩,并且易于理解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依靠网络的开放共享和其快速方便的访问速度,社区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Internet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②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实现了教育公平。

传统的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比较固定,但大多数社区学习者每天都要工作上班,不能进行脱产学习,因此在社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如果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化。

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差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教授的学习内容等都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而在信息化社区教育中,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网络学习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与传统的网上教育相比,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优势

①信息化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更贴近于生活。

通常来说,网络多媒体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质,一般都是一个专业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的。而信息化社区教育则不同,它是为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

②教学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可以自愿参加。

篇2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

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

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结束语

篇3

随着教育全民化,学习终身化思想的普及和完善,社区教育这一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并开始向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我国,各种形式内容的社区教育不断开展,为实现全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社区教育;政策思考;策略选择

一、社区教育的特点与现状

1.社区教育的特点

灵活性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社区教育相较于课堂教育的不同点所在。首先,社区教育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但其涉及的内容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次,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十分灵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防火防盗教育等内容可针对社区内的所有住户,也可针对在该方面存在隐患的个别群体。社区教育还有很强的组织性。通过定期组织居民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社区教育能让居民及时了解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的变化情况,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2.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且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教育思路和教育体现,但其在促进居民个人文化水平提高,提高区域教育综合水平方面依然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文化、思想、民生方面的指导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继续发展所遵循的原则和方向,社区教育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社区教育依然处于相关制度不完善的状态下。作为社区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终身学习理念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尚未形成,多数居民对社区教育怀有一定轻视心理,将社区教育局限在听讲的过程当中而忽略了个人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整体性学习社会的构建。

二、社区教育的政策思考与策略选择

1.社区教育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1)给予公民平等的学习权利社区教育是贯彻落实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居民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制定社区教育的发展政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满足普通居民对全面教育的基本要求。此外,社区教育还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平等公开的教育平台,通过实现教育公平来带动社会公平的尽早实现。在社区教育架构基本确定之后,还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揉入、构建和谐公平的学习保障体系来拓宽社区教育的范围,进而使居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得到满足,使他们在公正良好的环境下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完善的政策和保障系统社区教育与社区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社区教育中贯穿的人本主义思想决定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居民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生活的更好。换言之,社区教育与社区居民保障制度的内容是相对一致的,社区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满足民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对调整。只有将为居民服务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当中,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教学的过程中,并改变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错误认识,从而将社区教育的效果最大的发挥出来。

2.社区教育政策发展的策略选择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社区教育制度,并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式给出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从而确保社区教育的合理化与科学化,使其在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文化素质。与此同时,完善的制度也能让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区别开来,形成理论鲜明、逻辑严谨的教育系统,进而使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使学生收获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2)确立社区教育特色作为一个学习单位,社区教育应有其自身的特色,即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上存在与其他社区的不同之处,并结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对教育方针进行及时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社区教育是振幅、社区、居民三个层次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需求,以此达到在深化思想教育的同时尽量满足居民学习需要的作用。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掌握好社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几个大方面,再结合地区实际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调整;也要考虑社区内的人员组成情况,对老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教育成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艳立,徐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31.

篇4

【关键词】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复杂的,其效益相对而言有缓慢性、长期性的特点,但影响是巨大的。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入基层,要结合本社区人群的特点及健康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多的健康需求,探讨适合自己社区的健康教育模式。现就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有效方式、技术与手段以及实际情况等介绍如下。

1 社区健康教育的目标

1.1 增加个体、家庭和团体的抗病能力。每一个人、家庭、团体或社区,其健康需要和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缺乏养育经验的孕妇,必须让其尽快了解有关养育知识。

1.2 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社区护士不仅要发现及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卫生问题,而且还要让社区所有居民都认识到此问题的存在及其构成的危害性,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如不少人对癌症认识不清,对待癌症患者就像对待传染病患者一样,采取远离的态度,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康复。

1.3 协助家庭成员了解卫生知识。社区护士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环境安全工作,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如意外事件,传染病疫源,药物成瘾,水源污染,噪音、空气及土壤污染,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1.4 协助居民早期发现健康问题,早期治疗。社区护士通过借助各种健康筛检和对居民的健康评估,早期发现个体疾病,早期治疗,并劝导每一个人戒除不良卫生习惯。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疾病护理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理、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如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以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2.2 营养护理健康教育,包括正常人群的营养护理教育。如正常人体的营养需求和能量供给,营养缺乏及过剩预防;社区患者的营养健康教育,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求,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要求等;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教育,如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等的营养需求。

2.3 生理健康教育。结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如学龄期健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老年期健康教育等。

2.4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治疗、心理护理、各种疾病的心理变化、心理护理,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等。

3 社区健康教育的技术与手段

3.1 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也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包括了以下 5个基本步骤:①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②诊断:对患者及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③计划:对将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出安排;④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的过程;⑤评价: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3.2 护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1]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在进行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以加快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关于当前社区健康教育的选题方向,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①对教育需求的研究通过大样本调查,客观系统地了解我国社区人员的健康观和健康教育需求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②对教育内容的研究根据我国社区人口多,教育人员相对不足的具体情况,研究社区开展的教育内容;③对教育形式的研究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建立适应不同患者的教育方法,并从中筛选最佳教育形式20余种,适合社区教育,诊断和处理方法和手段的;④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传单法、展览法、标语法、墙报法、美术摄影法、广播录音法、幻灯投影法、影视法等。究竟哪些适合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问题,对没有接受能力的患者应采用什么方法达到教育目标等;⑤对护士作用的研究护士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具有哪些权力,承担什么责任,与医生应有哪些分工和协作,如何提高护士的教育能力;⑥对教育效果的研究在社区健康教育的管理上应建立哪些评价指标,怎样实现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⑦对教育体制的研究社区是否应建立专门的健康教育机构,在行政、管理、资金上对健康教育的实施应给予哪些必要的保证等。

4 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4.1 赠送《健康教育处方》 给社区赠送 《健康教育处方》,通过阅读,患者可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自我调护知识等。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慢性患者,他们久病后积累了不少医学知识,对健康教育的期望值也较高。

4.2 组织专题讲座 在发病相对集中的社区,组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专题知识讲座,讲解有关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4.3 个别指导 针对社区人群知识层次、掌握疾病知识及信息程度不同,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耐心、准确地回答并解释他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文盲、年老体弱、理解力差的患者,给予有效、正确的指导。个别指导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有针对性、最受患者欢迎的方法。

4.4 健康教育宣传栏 利用各种宣传栏,定期宣传不同季节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以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理解健康的意义。

篇5

【关键词】幼儿园 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1-01

一、社区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社区是“活教材”。社区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社会的,有自然的,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具有生动、具体、直观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萌感;社区活动能让幼儿接触和体验生活,是一本“活教材”;巧妙地运用社区资源,能有力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社区教育能有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般情况下,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活动,需要走出幼儿园,以某一社会的或自然的环境作为教育的内容,因此,开展社区教育往往与“远足”活动紧密结合,“远足”是一项可以锻炼身体耐力、磨练意志品质、具有综合功能的体育活动;社区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劳动、有游戏、有参观、有体育锻炼等。

社区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社区活动能让幼儿亲身体验生活,接触社会与自然,能满足各种心理与生理的需要,因此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活动的前前后后都表现出比在幼儿园内活动更兴奋和投入。很多家长反映,幼儿知道明天组织到社区进行教育活动,前一晚就开始兴奋,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上学,积极性非常高,晚上回家的话题也特别多,兴致勃勃地讲述社区活动的情景。很多老师反映,走出幼儿园,在社区中进行教育活动,幼儿的意志力比平常强很多,能克服一些平常不愿意克服的困难。例如:平常上学路途不远,有些孩子也不愿意徒步上学,有些甚至还要家长背着上学,但是,幼儿园组织社区活动,尽管路途较远,但孩子却乐意坚持到底。

2.社区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社区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社会的、有自然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幼儿能亲身体验生活,能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在社区教育中,能为幼儿提供许多实践和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例如:⑴组织幼儿参观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参观和听讲解,幼儿了解、认识了多种蔬菜、瓜果的外形特征及生长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在教育活动中,还让幼儿亲手栽种蔬菜、采摘瓜果,培养动手能力,体会劳动乐趣。⑵组织幼儿参观奶牛场。通过参观活动,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了奶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还让幼儿亲自体验挤奶、喂草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3.社区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手段。

社区教育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活生生的教育,能激发幼儿情感,因此利用社区教育渗透社会性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⑴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纪念英雄活动。给幼儿讲述和观看各种英雄人物的故事,发动幼儿制作花圈,学唱革命歌曲和学念纪念诗歌,组织幼儿到当地纪念碑或烈士陵园进行纪念活动,请老一辈在纪念活动时讲述革命故事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英雄的形象就留在了小朋友心中,幼儿的爱国爱家爱英雄的情感油然而生。⑵组织幼儿到附近社区查找不环保行为,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辨是非对错,这样的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幼儿进行环境保护的情感,使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二、社区教育能很好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的社区教育是促进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与交流的重要活动。在社区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配合,实践“社会支援教育,教育教学走出幼儿园的概念”。

社区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动家长共同参与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参与教育幼儿的作用,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例如:某一幼儿园,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幼儿、家长在社区进行植树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双重意义。第一、能从小培养幼儿关心社区建设,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教育幼儿的作用。第二、这些活动,既可教育幼儿,也可以影响家长和社区群众,产生“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社会效应。

三、幼儿园开展社区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社区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水平;选择的地点要适宜,路途比较远的一般不适宜年龄小的班级,路途较远时,建议用车接送;教育的形式也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各种劳动必须在幼儿力所能及的范围。

2.社区教育勿忘安全。

⑴做好准备工作。先进行踩点,查看场地等是否安全,排除不安全的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相应的措施。⑵面向全体。大型活动必须从人力、物力、措施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一般尽量开展小型活动,以班为单位,便于管理,而且组织活动的范围不要太广,全体幼儿必须在教师的视野和控制范围内。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在活动前以及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开展各种安全教育,让幼儿了解一定的安全保护知识,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3.社区教育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篇6

【关键词】 社区教育 模式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3-01

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同,社区教育会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社区教育的模式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社区教育既有国外的模式,又有国内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我们要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社区教育模式,为我所用。

模式作为术语时,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涵义。在普通心理学中,模式是指外界事物储存在记忆中的有组织的心理图像;在社会学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因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一般来讲,社区教育模式具有下面四层涵义:

第一、社区教育模式的再现性。社区教育模式是对社区教育现实的一种抽象,社区教育模式再现社区教育现实又能够指导社区教育实践。

第二、社区教育模式的简约化。模式是一种有意的简化描述。社区教育模式主要是对社区教育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构成以及这些构成的相互关系的提示,并以简约化方式反映社区教育运行的规律性。

第三、社区教育模式的可模仿性(或称可重复操作性)。模式是某种事物或过程的标准形式,是人们可以模仿的规范化的行为序列。社区教育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

第四、社区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社区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它是以特定地域的社区教育为依托,只有建立在本区域内现实的社区教育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或功能。因此,每一个社区的环境是不同的,社区教育模式并不能照搬或抄袭。

所以,我们研究和建立模式的目的是要把某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或情景,在深刻理解或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归纳后总结并掌握其规律,成为简单明了的方法从而供人们学习和借鉴。

一般来讲,社区教育模式是指意在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加强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各级各类教育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它是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模式是反映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结构、功能、层次及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标准样本。社区教育模式一经形成,使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人们可以依照它去实践、去“克隆”。社区教育模式还具有动态发展性,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原有模式会更加充实和完善,进而总结、创造出新的模式。从内涵上看,社区教育是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市民富裕对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或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利用和盘活社区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社区教育的开展还要受到社区的地域位置、社区内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要素以及社区状况、社区特色的影响与制约,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社区教育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又使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我国正在开展的社区教育实验,其实质就是通过实验,研究和探索现有社区教育实践,最终归纳、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模式,从而产生模式效应和价值。不过,建立一个模式受众多因素的制约。社区教育的模式,其制约因素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社会性、开放性,社区教育是错综繁杂多因素交叉组成的社会活动,往往难以精确刻画,一般只能从多因素中选择主因素,分类建立社区教育模式。由于理解的角度、分类的原则、衡量的标准等不同,社区教育的模式也往往会呈现多样性。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我们从分析制约和影响社区教育模式的相关因素看,除了一般模式应具有的特点,还可以看到社区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多样性。这是由于社区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每个社区发展目标的多样化以及社区教育形成、发展环境的多元化,必然使社区教育出现多种多样的有效的成功模式。

二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整体性。社区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区教育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自身又是外部为社区服务、内部自我循环的子系统。我们知道,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社区教育必须建构成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结构。不论是社区中的各类群体对教育需求的差异,还是社区发展各个阶段对教育需求的变化,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整体相关的。

三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动态性。我们知道,不仅时代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创新性,而且每个社区的发展也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社区教育模式其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反馈调整、不断变换之中,它是开放的、发展的和进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和僵化的。

四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交叉性。由于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内每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则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也相应地会呈现多重性,由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使社区内居民异质化越来越明显,这要求社区教育模式相应“个性化”。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模式大多都是非单一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研究和建立社区教育模式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社区教育的发展,研究社区教育模式,其意义既深刻又深远。通过研究社区教育模式,从而寻求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和适合于当地当时实际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总之,研究和建立社区教育模式,最终是为了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7

1.1健康教育方法

1.1.1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集中健康教育。

1.1.2干预组采用社区个体化健康教育。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由社区护士6人、社区医生2人、综合医院资深医生护士各1人,共10人组成。健康教育方案的制订由医院资深医护人员指导。②建立健康档案,入户评估患者的情况。如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印制成册。每月2次上门访视,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并根据病情动态变化随时调整健康教育方式。③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内容。向糖尿病患者及家庭成员反复多次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如概念、病因、治疗及并发症等;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如口服药的种类、作用特点、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不能私自增减药和换药停药,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部位及方法,学会低血糖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因为合理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5];指导患者合理适当的运动,让患者知道运动的重要性。对患者定期进行个体化一对一的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病程长,病情反复,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糖尿的的病情转归有着消极的影响[6]。

告知患者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只要治疗正确,控制好血糖,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寿命。指导配偶或家属给予情感支持,共同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Samuel-HodgeCD[7]等提出,向家庭成员寻求帮助是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健康教育应坚持连续、长期、多途径反复教育,以利于遵医行为的建立及血糖控制。柴秀琴等[8]发现,教育次数和遵医行为、血糖控制效果成正比。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难以坚持治疗、病情易反复及生活习惯不易改变的特点,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个别指导,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刘文织[9]认为随着人性化护理及优质化服务的不断推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支持有关。因此,健康教育要扩大到患者的家庭成员,让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参与到糖尿病的防治中,以激励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放松心情。

1.2评价指标2组干预8个月后观察患者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1mmHg=0.133kPa)的比较;患者干预后糖尿病有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及血压变化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2组干预后FPG、2hPG、HbA1c、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改善更明显(P<0.05)。

2.22组干预后糖尿病知识掌握率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干预组的病因知晓、预防知晓、用药方法知晓、并发症知晓等糖尿病知识掌握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老年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疾病,患者多散居在家庭及社区,需要长期自主综合治疗。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在其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社区健康教育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尤显重要。但常规社区集中健康教育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偏低、记忆力差、对疾病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因人而异,患者在接受相关健康教育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开展个体化社区健康教育方式尤为重要。本研究表明,社区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实施对老年糖尿病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作用。与采用常规社区集中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者比较,社区个体化健康教育患者的FPG、2hPG、HbA1c、收缩压、舒张压改善更为明显(P<0.05),对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明显增加(P<0.05)。

表明个体化灵活多样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更能充分调动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能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每一次解决问题的目标与计划,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规范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命质量。让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更深入,增加自护意识,使患者摆脱对糖尿病的恐惧和忧虑,使患者明白只要病情控制良好,可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影响寿命。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的必要措施,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来控制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10]。

篇8

1、是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成教协会副会长陈乃林同志在对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中强调,“社区教育要在深化特色上实现转型发展,学习品牌建设是彰显特色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学习品牌”昭示着“我和别人是不同的”。学习品牌的建设和形成,标志着社区教育发展向高点定位、跨越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社区教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2、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习品牌是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有了“学习品牌”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能成为持续、优质发展的强大动力。社区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内涵的不断深化,具体可以表现在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化,学习品质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逐步提高等等,而这些内容都离不开学习品牌的推动和引领。

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内容抉择

1、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类优秀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不同,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就不同。因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首先要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出发,基于本土文化和特色,吸收和融合地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实证1】基于阳明社区学习品牌建设探索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是余姚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小社区荟萃“大人物”。这里人文昌盛,名人故居众多,有着大量文化遗存: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诞生地“瑞云楼”,启蒙思想家黄梨洲七世孙黄武万的“黄家墙门”、朱舜水族裔居住的“翰林第”;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孙文恭的故居“宰辅宅”;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的故居“蒋家花园”等,这里是余姚历史的缩影,余姚历史文化的家园和宝库,她展现了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特色,这是阳明社区教育的地域特色及优势所在。余姚社区教育学院立足阳明社区这一地域优势,整理本土文化资源,开辟历史文化宣传阵地,在社区教育中,显示出特别亲和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成为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的主要内容。

2、立足居民学习需求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全员性”,即社区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这一复杂的群体,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生存状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社区教育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要,就必须从各类人员的需求出发,打造教育学习品牌。【实证2】基于家长需求的学习品牌活动展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然而,在面临就业形势严峻、各类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迅速发展的局势下,家长这一“职业”却是能够“无证上岗”,家长们普遍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家长培训一度是职业培训的空缺,这无疑成为孩子教育的一大盲点。因此,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急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基于此,2012年,余姚社区教育学院针对“家长”这一人群的学习需求,结合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智慧家长培训,编印《智慧家长》教材,聘请家庭教育权威专家,面向全市3岁~18岁的孩子家长,有计划的开设系列课程,家长反响热烈,参加者踊跃,充分反映了广大家长对于此类课程学习的迫切需要,从而形成学习品牌。

3、立足特色项目开发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方面,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项目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需求,体现社区教育新颖、实用、优质等特点,突出公益性,强化服务性,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教育项目。【实证3】基于中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的扩展,以“网校”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也相继涌现出许多网校,但大多以成人高等学历远程教育为主,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而开设的网校很少,也很难。2011年,余姚社区教育学院知难而上,创办了余姚市阳明网络教育学校。该网校聘请全市名优骨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实时视频授课,并为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提供网络交流空间,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最终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一个面向全市,服务社会,公益为主,适度市场化运作的网络学习教育平台。有效抵制“有偿家教”等不正之风,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高效优质的学习品牌脱颖而出。

三、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路径探寻

学习品牌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定位,进行顶层设计。以下是基于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过程。

1、深入调查,明确学习品牌定位

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针对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的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深化对历史名贤、名人的发掘和研究,特别是围绕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名人,以传承和宣扬余姚“四先贤”史迹和先贤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育民”为目标,打造学习品牌。

2、资源整合,打造学习品牌载体

社区教育的学习品牌建设,在实际的运作上,必须要有一个宣传主题和系列化活动载体,进行深度开发,编辑出版《余姚四先贤的故事》四册,以其草根性、全民性等特点,传阅于市民。搭建教育活动平台,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开辟“西北之声”讲坛、姚剧《王阳明》表演、校园社区故事会、演讲赛、研讨会等载体,让优秀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四先贤精神普及到全体市民。

3、课题带动,推进学习品牌形成

在“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过程中,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2012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研究》(编号SC86),2013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G13JY—24),课题组大力挖掘余姚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利用,切实推进学习品牌形成。

4、注重传播,树立学习品牌效应

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59-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社区居民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逐渐增多,许多城市在社区教育中相继开展了计算机类课程。自2006年起,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也开始开展计算机类课程。纵观国内各地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展现状,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其建设优劣对于社区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以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海淀区多个街道社区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发放问卷约500份,经过近两年的调研,我们发现社区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不规范,缺乏整体知识体系

纵观海淀区各社区教育机构关于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多集中如下内容:基础入门、上网基础、收发邮件、Office办公软件,数码照片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在社区教育中,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挖掘还只是冰山一角。课程参与者多为中老年退休居民或下岗居民,其他学习者甚少。

目前,各社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安排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常态。据调研,各社区管理者对于本区居民的学习安排往往按照行政学习计划,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学习愿望临时安排。例如,本阶段大多居民希望学习上网知识,由于课程开设没有规范指导,所以在社区管理者联系好教师之后。考虑到学习周期、管理成本等因素,通常将所有不同基础具有同一学习愿望的居民组织在一起学习,势必导致教师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居民收效甚微。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居民甚至不断重复学习,占用了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课程开发较少,居民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导致了学习者单一的普遍现象。

2.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惠及所有社区居民

目前,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以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依托海淀区职工大学为办学机构)为龙头,各乡镇街道和驻海淀区的一些高等学校开办的老年大学为二级办学单位,此外,还有街道下属社区居委会的教育机构为三级办学单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送教上门;二是在教育机构内进行。经调研,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仍是传统的面授学习,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能否送教上门受所在社区的硬件资源制约。以市民文明总校为例,计算机课程开展按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校内学习,校内常年滚动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校内良好的硬件资源为居民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能够到校内学习的人数有限;二是对较远地区居民采用送教上门,不同社区硬件资源差别较大,有些社区拥有较好的硬件资源,为满足居民学习完全可以送教上门;有些社区还较为落后,如海淀北部山区的一些村委会,社区中没有提供丰富的硬件资源,即使送教上门,众多居民仅靠听教师讲解,不能亲自动手实践,学习收获甚微;况且,师资力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送教到每个社区。总之,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时间受限,限制了许多居民的学习。

3.缺乏针对下岗职工、城市新市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课程

海淀区在北京市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居住人口数量,都是一个大区,常住人口340.2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百万,593个社区。84个村委会。海淀区人口素质复杂,既有高薪科技人才、普通工薪阶层、本地下岗职工,也有本地农转非的新市民、边远地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学生(大中小学生、幼儿园)等。目前,海淀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针对中老年群体设置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也普遍受到这些居民的欢迎。但是,针对下岗职工、城市农转非的新市民、村委会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类城市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困境,其综合素质再提高和再就业教育却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是目前社会各类教育机构所忽视的,他们在海淀区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海淀区是一个集科技、科研、高校的大区,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如果开展针对上述四类弱势群体的中低端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于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4.社区教育课程配套教材匮乏

教材是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和传递课程内容的媒介,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经调研,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授课过程,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根据个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市面选择几本教材,从中筛选合适内容,自行编写教案;对于参与学习的居民来说,上课时或没有任何辅助学习资料,或是由教师将学习内容打印成手册分发给学员,这种教学形式在社区教育中较为普遍,如果课程内容是文体类,居民的学习可能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凭听课学习知识,没有相关辅助教学资源,会给居民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考察市面图书,虽然有许多针对大众编写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这类教材通常内容翔实、文字烦琐、专业术语多。而社区教育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教育,参与学习的居民通常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教材。市面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学习需求、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材还相当匮乏,可见教材的编写也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还存在诸如:课程开发团队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弱、现有资源整合不够、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纵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现状,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还停留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等,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可见,开发一个适合社区教育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教育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普及社区居民的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使用手段、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和再就业技能水平,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开发策略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课程目标应着眼于社区发展和每位社区居民的发展需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居民学习特点、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通过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下对策实现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1.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立体化学习知识体系

通过对海淀区社区居民调研发现,可将居民学习群体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在职人员,业余时间较少,其学习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以期提升个人工作竞争力或改变现有工作环境;第二类是非在职人员:主要是离退休或赋闲在家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学习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以期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第三类是本地下岗人员,其学习目的是掌握职业技能,为再就业增加筹码;第四类是分布在海淀区边远地区的各村委会农民,其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五类是涌入城市的大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含本地农民),据调研,这类人员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基本是初中或以下文化水平,较为年轻,多从事保安、建筑、家装、保姆、保洁、服务等行业,有些因为工作不固定,经常处于求职奔波的困境中,其学习目的是更期望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第六类是残障人员,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或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分析海淀区各类居民的学习需求,可将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按学习需求划分成两大知识体系: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生活类课程是针对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满足生活需要的居民开设,而职业技能类课程是针对需要提升个人求职技能的居民开设。基于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方式设计计算机学习课程体系,每一类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内容再按照兴趣或职业倾向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根据其内容可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难易度,再按照低、中、高等三个层次区分为不同难度的课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单元为教学单位,由于课程单元涉及内容少,相对独立,针对性强,学习周期短,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选择。例如: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我们设计如下课程体系结构:第一类是生活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础入门、网上生活、个人娱乐、开发与创新等,而每个知识模块下又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个人娱乐”知识模块可划分为“动画制作”、“图像制作和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又分别区分成三种不同难度的教学单元。第二类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本信息技能、常用办公软件、小型数据库、微机组装和维护、网络安全和维护等,同第一类设计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课程模块开发,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

传统教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以解决学科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科的完整性、严谨性、理论性,而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更注重以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学习需求、满足个性化差异、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其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因此。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要求学科的完整性、理论性,它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

基于此,课程模块的设计应采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所谓项目式课程内容就是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提炼,从中分析出计算机相关知识点,按生活场景,将相关知识点的问题按学科知识逻辑顺序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课程内容的实质就是带领居民身临其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以“居民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横线,以“解决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问题”为纵线,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让学习者在行动中获取知识,笔者经两年教学实践验证较为有效。

社区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居民的学习往往是自发自愿,不同居民对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且大多数居民在学习期间还多有其他安排,不可能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因此,教学单位应以课程模块下的课程单元为独立教学单位,课程单元的设计要小、相对独立,每位居民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模块下的教学单元,组合成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添加新资源,提供永久学习支持服务

目前,网络化建设在海淀区已得到普及,各级单位工作场所基本都能够联网,各社区也已开通了小区宽带上网。凡在有网络接口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台终端机,居民便能够随时随地上网。

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海淀区职工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不仅从事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还一直从事高等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专业教学,都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如果将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和社区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按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同时添加新的教育资源,如录制视频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开展网络教学、现场视频转播、实时或非实时在线答疑,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送到海淀区各个社区,不仅可以克服资源、设施、师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人人、处处、时时能学的教育环境,尤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和边远村委会农民学习,为海淀区社区计算机课程教育提供了永久学习支持服务,提升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4.基于项目式内容的教材编写,打破传统教材知识结构,帮助居民学习

篇10

关键词:早教进社区;亲子教育;早教指导

一、早教理念保守,转变祖辈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年轻的父母在职场和生活上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抚育0~3岁婴幼儿的责任更多地落在祖辈身上。

二、了解家长困惑,务求对症下药

我们在0~3岁散居婴幼儿进社区的指导上,重视家长的教育需求,了解家长教育过程实践中的痛点和困难点,以此针对性地指导,务求指导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家长早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家庭背景下的婴幼儿早教行为顺利实施。

三、提升教师能力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感到家长希望了解自己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活动的迫切心情。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精心设计亲子活动。我们把每次活动分为几个环节,并以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相结合、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活动,经过反复磨课,专家莅临指导,逐渐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不同年龄班孩子的活动方案,突出了顺序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并积累了相关的资料。这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成为家长和幼儿都十分喜欢的游戏。

四、以点带面实验,多维指导模式

考虑到婴幼儿散居的特点,从研究的现实性和方便性考虑,我们截取了一定的参照样本,通过特定范围的样本指导及其指导效果反应,以点带面,形成整体的婴幼儿进社区指导策略。为了确保策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在特定样本的实验基础上,还采取了随机性的策略,即随机选取社区,就其婴幼儿早教状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施以指导,结合特定实验样本,最终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实验指导策略,以此推进一般意义上0~3岁散居婴幼儿进社区指导策略。

策略一:实践入户指导,信息引导入户

实践指导、入户指导是指通过了解每户家庭的特点,制定相应方案,个对个的深入家庭环境进行指导,定期定时地对方案实施状r进行小结,再提出新阶段方案的目标,为孩子建立档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

策略二: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结合

针对散居婴幼儿进社区指导,我们坚持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显性指导更多的是教师基于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对家长的指导,此种指导模式,比较直接。例如,家长可以就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向我们提问,我们给出比较专业的回答,帮助家长答疑解惑,完成问题指导。而隐性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环境性指导。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社区大环境来影响家长,从而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有效性开展。

通过社区宣传栏,向家长传递早教

我们强调显性指导和隐性指导相结合,其目的在于通过显性指导解决方法的问题,通过隐性指导解决观念和认识的问题,二者的结合,最终构成了特定环境影响下的婴幼儿早教过程开展,对婴幼儿早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策略三:幼儿交往与家长交流相渗透

社区孩子一起游戏,家长分享育儿经验

在进社区指导中,我们有效利用社区环境,为婴幼儿之间、婴幼儿家长之间创造交往条件,在肢体、语言的交流中形成教育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家长早教指导的提升,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成果的显现。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形式的,例如社区环境中的相互认识,玩耍,有效推进幼儿早期交往启蒙意识的建立。

利用微信平台,推广早教知识

家长交流,方式则要灵活得多,同社区之间家长群体面对面的交流,或跨越地域的家长群体交流,进社区指导的教师,为家长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微信群、讨论区、博客等形式,就婴幼儿的早教展开交流,互相汲取经验,促进婴幼儿教育从理念到方法的推陈出新。

五、巧用社区资源,推广早教指导

在推进婴幼儿早教指导上,社区中的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这些资源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婴幼儿教育的开展,对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性影响。例如,幼儿园每半年进行一次散居婴幼儿开放日,在规定的时间,让婴幼儿进入园内,提前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让家长对婴幼儿即将迈入的幼儿园有所了解,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具体的婴幼儿早教中采取更富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骆萍,金锦秀,等.武汉市散居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需求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1(3).

[2]胡文芳.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初探[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