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的起源

篇1

社区一词,虽然是个舶来品,但我们仍然可以用汉字拆字法来探究其本意。社为会意字,从礻、从土,意为祭祀、土地、土神,区,即为区域之意。

社区,从汉语言文化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有比较稳定的共同文化信仰与文化习俗的,民众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

一、社区学院与社区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可以说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运动,该运动在当时为普遍民众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时的初级学院还不能承担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高等教育的使命,由于后来职业教育职能的迅速拓展,这才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高等教育;一百多年来社区教育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社区高等教育的先驱者。

从现代社区一直到社区学院的形成过程来看:社区学院起点在大学之下,集多重目标于一身,涉及学术、职业教育、艺术生活休闲等领域,其主要功能就是职业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同时还为提高社区民众的综合素质、丰富社区民众的的精神生活服务。

目前,一方面社区发展离不开社区学院,社区发展是社区学院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另一方面,社区学院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应对不断变换的社区发展的需求。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社区组成的,离开了这一个个具体的社区,整个社会则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社区学院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著名学者成思危曾说:“经济决定我们的今天,科技决定我们的明天,而教育则决定我们的后天,”这个教育不仅仅是指普通的大中小学教育,也包括以社区学院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由此可见,社区学院在社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与作用。

二、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1.与社区融合,以社区性为导向。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无论教学、服务、就业或其它工作都以社区为中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基于区域经济的要求,从专业内容、课程设置与编制、教学活动开展等都与社区有着直接联系(课程具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以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为出发点,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就业情况为依据,直接面向本区域招收学员,鼓励学员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此外,还提供各类人群深造或是转业的教育和培训。例如,美国的许多社区大学都与所在区域的州立大学挂钩,社区大学的学分可以得到相应州立大学的认可。许多在社区大学学完两年规定的学分以后,就可以到对口的州立大学相关的专业就读,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学习的开支。

2.收费经济实惠

社区学院的学杂费用相当低廉,想就读的学生大都可以承受。低廉的教育成本使得各类人群消除经济顾虑都有同等机会接受教育。

3.招生制度和教学安排灵活

社区学院目的在于提供愿意继续进修的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实行的是开放性招生制度(open-door policy)。因此,大部分社区学院的入学要求都非常宽松,学校全年、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随机、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课程。

4.注重实践性教学

社区学院在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为1:1,学员还须利用假期在企业里实习,并计学分;多数教师是兼职教师,他们本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和管理人员。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产物,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各级各类应用型、 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人才需要不断地得到培养,他们需要技能训练,走的是职业教育终身化的道路。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在它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1.专业增设不合理,出现“两极”分化。

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基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各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的学校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有些学校为了招收更多学员,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顾市场供求规律增收学员,进而出现有些热门专业的学生过多造成毕业后就业难,而一些冷门专业的“门前冷清”导致企业对该类人才的急需的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因为优秀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进入重点中学或大学学习,只有资质较低或是偏科,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他们学习能力欠佳,毅力较弱,有许多学生不会写信,不会计算,读不懂英文报纸,多数职业院校采用开放性招生政策:任何人只要年满18岁,无论性别、民族,也不管中学期间的成绩和品行如何,均可免试入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这些学生素质普遍比前者高;学生整体素质不均衡,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责任心不够。

因为职业院校在校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不高;再则职业院校没有所谓的竞争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教师在教学上放松了对自身的高要求、高标准,得过且过,教学质量较低,很难使学生的素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又导致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则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一来形成的是一个恶性循环。

4.教学培训实践性环节不够

在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是1∶1,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比例数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很多学校虽设了一些实践课程,但是形同虚设,学生连实习场地在哪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参加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聘用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老师或师傅到现场指导和示范,但一个学期顶多两三次的学习实践课实际收效甚微。

四、总结和建议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结合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实践课和实践老师的比例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理论教学的教师远远超过实践教学的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实践教学的教师),实践性课程太少,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强,考虑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师的比重,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到企业和社会上去聘请更多的实践性教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可以采取目前我国个别地区引厂(车间)入校,引校(专业)入厂,以及松散的合作伙伴等三种模式

2.增加公共课程,提高教学要求。

和美国的社区学院一样,目前,我国少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应加大公共课程的比例,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课,要增加课时、增加学分,学生如达不到规定要求,必须补学、补考;同时提高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要求,务必让教师把重心放在教学上,不能过分降低自身的层次水平,这是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刺激教师竞争意识,不合格的教师应接受相应的处罚。

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性人才。

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使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努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更多、更熟练的职业技能。

4.鼓励企业联合办学

篇2

关键词:社区学院;成人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64―03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作为高中后两年制学院,其前身是初级学院。虽然私立两年制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但第一个公立的两年制学院是在1901年伊利诺伊州成立的朱丽叶初级学院,有几个因素推动了公立两年制学院的发展:高中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教育者想把低层次的教育部分同高层次的教育部分分离开来的愿望,对于高中后工人培训的不断增加的要求以及对地方社区的声望和支持等。随后几十年出现了著名初级学院运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蓬勃发展,一些中等范畴的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步改为初级学院。据统计,在1924―1926年,有28所20世纪初期成立的四年制学院也改为了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众在内心意识到这个国家的人民是最大的自然资源,教育公民会使国家强大。再加上外部的社会需求,包括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等,种种因素综合从而迫使美国必须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于是在1947年,美国民主高等教育总统委员会提呈了一个报告,提出了一个由政府资金资助的两年制学院的概念,这就是为大多数美国人在家附近设置的“社区学院”。这个报告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社区学院的使命,确立了以社区为基础和中心,强调了社区的概念以及它与社区学院的关系:“不管社区学院采取何种样式,其目的是面向整个社区的服务,这就要求社区学院有多种不同的项目和功能,它当然会给社区青年提供学院教育,消除教育机会地理上和经济上的障碍,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并开发个人的才能,应作为一个活跃的成人教育中心,它将迎合与满足社区所有高中后的教育需求。”社区学院由于自身的优势顺应这种需求,加上政府与民众在社区学院的发展中各种支持,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学院签订合同,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与其得到了互认,且其学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的大学与学院,即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能。至此,社区学院由最初的只提供传统的低层次的大学课程向综合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将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搬到了人们的眼前,不管他们学习经历怎样,欢迎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提供包括转学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一系列课程,对社区及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强有力的回应。目前,美国共有1171所社区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学院,其中全美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数量约为1040万。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在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下发展如此迅速,与它的办学特点是分不开的。

二、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

1.入学的开放性。社区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所有学生入学均实行“双低”标准,即低收费、低起点。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这里的经费来源是:州政府39.8%,学费20.5%,地方政府17.3%,各种基金13.2%,其他9.2%。所以学费很便宜,最低只有1000美元每年,贵的也就两三千美元每年。其尊重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招生基本不进行严格挑选,入学几乎没有“门槛”。而且社区学院始终将自己看做是社区的一部分,系科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变换都尽量从服务社区、培养人才及提高居民素质的角度来安排,且教育资源无论从体育场馆、剧场礼堂到图书资料都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也视社区学院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文化中心,不仅为其提供经费,而且为社区学院开展社区资源与条件进行调研、组织教学等提供方便,二者之间实现了紧密的融合和良好的互动,充分显示了社区学院的开放性。这也是政府、地方企业及社区民众愿意资助社区学院发展的原因所在。

2.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的招生制度造成了社区学院的学生在年龄、学历、民族等方面多样性的构成,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of Community College,简称AACC)的最新统计,在1040万社区学院学生中,540万为学分制学生,500万为非学分制学生,63%为兼职学生.37%为全职学生,60%的学生年龄超过2l岁,接近50%的学生有全职工作,3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这种多样性客观上对社区学院教学管理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为解决好这一矛盾,社区学院实行弹性时限学制,即一次考试不通过可以重新修读,次数不限且不放松质量标准要求,分小班上课;针对高中生基础较差,课程准备不足的问题,学院实行免费的补偿教育。虽然对于补偿教育的费用由学生负担还是由公共资源负担还存在争议,但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最终促使学生在学院层面获得课程成功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日常教学管理也是细致而严格的,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建立师生联谊渠道、谈话、指导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出勤率及考试方面也有着非同寻常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参加考试,不给学分,而且考试由各州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很难有作弊、通融的机会。这样在坚持标准的同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弹性,体现了其在保证质量方面所做的尝试,其宗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宽进严出。

3.课程选择的个性化。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表,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注明编号,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学生们据此自由选课。课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的电可以非学分的,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同时也可知应付的学费,且社区学院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配套组成不同的证书,学生修习完相应的课程,即可向学院提出申请,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者学历文凭。尤其近年来普遍实施了电脑化管理,二十四小时服务,通常只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即可浏览学院课程信息,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注册;课程的另一大特点,无论是社区学院还是普通大学,其学分标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社区学院修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到其他普通大学都可以得到承认,所以这些拿到足够学分的社区学院毕业生可以通过转学教育直接转入普通大学的三年级,或者根据个人的成绩、推荐材料等进入名牌大学继续学业。、这种同普通大学互认的学分模式,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启了一扇大门,充分体现了社区

学院的课程优势。尤其近年在四年制大学学习后又回到社区学院学习的反向转学现象正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文化和教育中转学传统以及社会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社区学院在自身课程方面的竞争优势更是不可忽视的。

4.自始至终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包含很宽泛的内容,主要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还有企业培训项目等,社区教育可以是正式的电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学分制的电可以非学分制的,多样化的课程对人们的各种学习需求作出了有效的回应,在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成为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一个焦点。但随着美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趋缓,在今后的几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不稳定的局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再加上未来几十年,美国传统大学年龄组(18―21岁)将继续下降,社区学院面临着同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更加激烈的招生竞争,成人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群体,这就为社区学院立足社区,发展成人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且社区学院在地理位置和教育思想上都处于发展成人教育的有利地位。同时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使得社区居民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和渴望由外部适应向内部需求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所以社区学院在立足社区,继而将重点转向成人教育方面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转型的启示

1.制度的转型――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大、函授以及普通高校举办的各类成人教育等,但其教育范围一般局限于学校、企业等,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且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沟通不畅,尤其近年来成人教育以学历为导向,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渐偏离了成人教育的本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成人聚集和活动的重要领域,以社区学院为依托,在社区学院的层面上,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校际分工更加合理,是促进成人教育转型,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历史较短,从1988年上海最早出现的以“社区教育”冠名的地区组织开始,到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再到2001年颁布的《我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再次指出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至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实践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尽管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功用、目标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对于社区教育对成人教育的实施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取得了极大的共识。“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或者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据此可以预计,社区学院在未来几十年将在我国全面推进。当前的重点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和融合,以形成相互衔接、沟通、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完善社区教育试验区评估指标体系,政府部门也要相互协调配合,给予社区学院发展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保证社区教育依法开展。

2.入学方式的转型――坚持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实行注册入学,坚持开放性招生的同时,进行免费的补偿教育,以期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当然开放性的招生制度必然会导致生源在诸如课程基础、学历等方面的多样化构成,容易导致质量的失控问题。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学院的评估评价制度,强化对组织行为的规范,使评估制度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使之真正具有效力;二是可以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者学历文凭考试的办法,通过组织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加强对成人学习的引导。即采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法,实行教考分离,宽进严出的模式。这点在我国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为主的条件下较容易得到贯彻和实施,从而对于开放性招生所带来的质量失控问题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篇3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资金筹措,财务管理

数据显示,中国高职院校截止2012年已达1280所,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并加强经费管理。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育成本应为普通高教成本的2.64倍。而在我国,实际财政教育拨款中仅11%流向职业教育,却承担近 60%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可预见,有效推动现代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将依赖于高职教育经费长期、稳定的投入,然而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上的问题愈加突出,出现了"既缺经费却又浪费、既没钱花却又乱花"的现象。为此,笔者就高职院校应如何拓宽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方式以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如何优化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3年6月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团赴美国按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社区学院研修学习。

美国现有1200多所社区学院,95%以上为公立性质,具有转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补救性教育等功能使命。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美国大众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是“全民教育”,又是贯穿个人的终身发展“全程教育”,与我国的高职院校可比性与相关性强。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经费的来源比例、财务信息的披露及管理报表体系、会计年度特殊设置等,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经费四大收入来源:1、州和地方的政府资助约占60%以上。其中29.2%来自州政府税收, 16.3% 来自当地政府拨款,16.6%联邦政府拨款用于奖学金、助学金,以上资金来源各州各校不尽相同,且有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力,州政府可对社区学院的一些教育政策立法。 2、学费收入约占27.7%。不论教育经费来源如何,社区学院始终保持学生学费低廉,一年学费是3130美元甚至更低,而普通大学至少为8660美元/每年。3、其他渠道获取教育经费约占10.2%。如设立“教育基金”,收取专项捐助、私人机构募集等等的形式补充收入;通过延续教育、再培训企业员工等非学分课程项目获取培训经费、假期学校场地及设施出租等获取收入,且此类项目不必报物价审批价格,只需以合同约定价格,不必交纳税费。4、另有不纳入学院教育经费比例范畴内的专项拨款,专款专用。如美国劳工部每年有数亿美金拨款给各州社区学院用于劳工培训和民众的就业指导;美国教育部除对高等教育拨款外,还针对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拨款,而社区学院本就占美国高等教育的43%,因而可多角度接受拨款;可有联邦政府每年提供金额不等的各项助学资金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财务管理:1、沿用“基金会计”模式,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将各来源资金按照提供者指定用途分类设置各基金帐户,分别登记收进、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编制成各基金会计报表。其会计核算主要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公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要求基本接近企业会计准则。其会计年度由各州政府财务官员委员会规定,如印第安纳洲的会计年度为公历的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德克萨斯州则是公历的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 2、年度财务预算一经制定,刚性执行。财务预算制订依据以往数年的会计核算,并综合当年实际需求,以密西根州华士特诺社区学院为例,该院于每年四月形成预算方案,五月份提交董事会研究通过,次年二月份依据收入变化适当调整预算,报董事会批准。但预算资金执行前必须预留出一定的发展资金,积累用于未来较大基建项目投入。3、财务汇报制度:社区学院每月向董事会递交月度财务报表、大型基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向政府、组织提交专项经费季度报表;财政年度末将会计报表等所有资料通过学院网站对外公示体现全院财务总体状况,包括向董事会、中介机构独立审计、管理者报告,并提交联邦政府及各组织专项经费财务报表。

二、借鉴与启示: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资金与财务管理现状,如主要应由政府财政拨款办学的公益事业,变成了以学费收入为主的办学,在目前生源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教育资金投入不具备长期性、稳定性;加之办学成本进一步增加;预算开支比例不合理等实际问题,科学借鉴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拨款: 美国社区学院能得到如此长盛不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力保障。我国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希望政府在确保生均拨款落实到位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政府拨款比例,借鉴发达国家对高职教育成本投入比例或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研究的拨款比例。

2、可能性的调整会计年度周期设置。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年度一般为9月1日至次年8月30日,但我国的会计年度是严格统一的公历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这有利于全国范围的会计比较,但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与一些单位核算业务的发生周期存在矛盾,期盼政府层面可探索出符合院校特色的财政年度设置,以缓解严格收支两条线下的财政支付与实际学年度的财务收支之间的矛盾。

3、加大普及职业准入证、技能证的力度。美国社区学院鼓励终身学习,能吸引很多成年人重回课堂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现有技术,这与美国全面推行职业准入证也有一定关系。建议行业明晰职业鉴定标准,适当增加职业技术含量高、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职业准入门类。

4、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①积极拓展高职院校对我国未来10年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大量转移人口的人文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新空间,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自身得到相应的发展。②提升培训项目产业化:大力开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各类培训业务,高度融合地区、行业,基于人的终身教育理念,承担起除高职学历教育外的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力争实现培训收入与学费收入持平。 ③提高多方融资能力:开发具有行业、专业背景的校办产业,起到面向行业、服务社会、增加收入,提供师生实训场所的多重使命;组建校友募集、社会捐资等多形式教育基金会。

5、加强内部核算管理:①按照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要求,实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代替原来的收付制核算方式,基建核算纳入学院大账核算,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核算要求。使高校的经济活动逐步向企业靠拢,更加准确、全面的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率和办学成本核算,防范财务风险。将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作为办学职能主要业务收入的反映,财政拨款与其他社会捐助、基金会收入作为非业务收入,反映其政府拨付教育资金及多方融资的能力。②对于会计年度与学年度的时间差,学院可制定相关核算栏目,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强化教育成本核算和收入成本配比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孙 蕾,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5)

篇4

教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学者是

A.培根 B.休谟

C.柏拉图 D.康德

2.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尔》

4.强调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实际上就是强调教育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不断的

A.对话活动 B.讲授活动

C.思维活动 D.教学活动

5.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和拉伊 B.狄尔泰和斯普朗格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康德和黑格尔

6.决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利”的是

A.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水平 D.经济基础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学派是

A.个性发生学派 B.道德认知学派

C.活动心理学派 D.认知发生学派

8.主张“神学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 B.傅立叶

C.圣西门 D.夸美纽斯

9.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

A.能动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可塑性

1O.提出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思维五阶段说”的教育家是

A.谢夫特 B.杜威

C.布鲁纳 D.罗杰斯

11.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C.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

D.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12.孔子、老子等人倡导并践行的“无言之教”属于典型的

A.反诘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3.现代教师面对着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集体,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

A.教育教学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自我调控能力

14.下列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正确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途径 B.教学等同于智育

C.智育是教学的途径 D.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15.教育目的的功能之一是

A.调控功能 B.系统功能

C.信息功能 D.程序功能

16.下列教育家中主张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是

A.诺笃尔普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凯兴斯泰纳

17.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社会因素是

A.文化制度 B.科技制度

C.军事制度 D.政治经济制度

18.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与发展”中的发展是指

A.教学发展 B.一般发展

C.智力发展 D.情感发展

19.单轨学制在美国形成的时间为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

20.将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等,这是

A.从学校管理工作内部分类 B.按教育机构的类型分类

C.按教育阶段分类 D.按教育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性质分类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最近发展区

22.讲授法

23.教育制度

24.学生的年龄特征

25.德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

26.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27.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

28.简述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29.简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

30.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

31.简述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13分)

32.试论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3.案例:

小D是高中一年级女生,已经有两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老师在和家长联系未果后,及时把情况向学校汇报,校政教处又及时向社区相关部门反映。很快,派出所民警带着小D来到学校。原来,小D因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作为监护人又忙于生意,平时回家只是给零花钱,而对于小D学习、交友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却很少过问。养成小D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经常旷课上网吧,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近来,小D母亲因生意出国已一个多月时间,小D因上网吧已将妈妈给她的零花钱用光,为了上网玩游戏,小D伙同“网友”一起在网吧偷窃他人财物,被网吧管理员抓了现行并送到派出所。派出所决定向学校通报情况后,将小D送少管所进行监督教育。

学校在了解详细情况后,迅速通知小D母亲,并成立了学校、社区派出所和家庭三方共同帮教感化小组,三方达成一致,小D尚未成年,如送少管所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年生活带来阴影。于是,班主任成为小D学习和心理的辅导员,派出所指定老王专门负责对她的法制和人生教育,母亲则主要从生活和亲情的角度来感化。

小D被巨大的亲情、爱和温暖包围。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在放学后和小D一起回家,防止小D社会上“朋友”的纠缠,督促她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并针对小D青春期心理波动大的特征及时展开心理辅导。民警老王除了给她讲解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还用一些“不良青年”转化为优秀生、后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故事鼓励她树立自信,坚定信心。母亲则除了对她在生活上多方关心,还和已离异的父亲一起带她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他们一家在一起散步谈心、打球、旅游,还一起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并一起栽下了“亲情树”。

篇5

关键词:成人教育 社区教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9-01

1 成人教育的含义

当前教育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对成人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成人教育可能有很多定义。对于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过高等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从这一理解来讲,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其对象指在年龄上超过了适龄入学年龄但是有渴望的得到继续教育深造的人;成人教育的目标有别与全日制的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重在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或者是把教育对象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全新的方向;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到职业教育、专业资格或相关文化知识等方面[1]。

2 社区教育的含义

社区教育起源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当前对于社区教育的含义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论断,但总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是社区教育是为社区更好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二是社区教育就是社会教育;三是社区教育与民众教育联系起来。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来讲,主要是通过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形式,更好的为青少年创造一种有利于身心更好更健康的发展环境、为老年群体提供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交流与教育平台;社区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大教育理念。更加强调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居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管理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对于社区教育来讲,实现了在工业化时代下组织化、形式化、实体化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学习为目标的转化,实现了社区教育与社会的有效融合,这是社区教育的一次重要的质的飞跃;也正是这次质的飞跃,更好地实现了终身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推动着社区教育社会更好的协调发展,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3 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和全面教育的主体,成为社区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二者,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区别[2]。

第一,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点,成人是成人教育对象的主要来源。对于社区教育来讲,其主要目标定位在社区范围之内,将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主要发展方向,更好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更好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讲,成人教育无疑就成为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从社区人群结构构成来看,成人并不是社区教育为一的对象,还同时兼顾其他类型的学习对象和类型,成人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区教育构成成分之中:成人教育主要面向的群体是已经工作但是超过了适龄上学机会的人群,在岗在职的工作者和劳动者成为主要的人员构成要素;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包括社区所有群体,其教育的主要对象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涵盖了各个全体。在教育对象上,二者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第二,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讲,社区教育主要含的内容包括婴幼儿教育、家长育婴培训、青少年课外趣味活动、老年教育等,涵盖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层次和诸多领域。其主要目标就是进一步丰富社区青少年儿童、成人群体、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促进社区更加生动活泼的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传承、文明、价值等方面发挥应用的作用。成人教育主要依托各种层次的学校仅仅针对成人开展实施培训教育,成人是其主要的阵地;社区教育主要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去不断满足社区各种不同层面群体的现实教育需要,社区是主要的阵地。从内容上看,成人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实用技术、扫盲、学历提升等为主;而社区教育是围绕生产、工作、生存、生活等所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大教育,从宏观的角度可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培训学习、与社区主体职业技术技能相关等两大类别。社区教育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式下,更多的是承担起了在岗人员岗位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技术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等。当前,为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更好的实现了转轨与融合;在终身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不断创新机制、不断丰富自身共呢个,使成人教育更好的融入到社区教育[3]。

4 结语

总之,纵观整个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之间既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理解二者区别与联系的同时,一定要很好的把握二者的含义。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二者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别,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突起一直社区教育的美好天地——记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任陈堂忠[J].中国农村教育, 2012,(4):24-26.

篇6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秦皇岛市居民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市的社区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并对秦皇岛市社区教育需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秦皇岛市居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社区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每个社会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其快速发展,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具有重大作用。并且对于大力推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正和谐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1社区教育的由来

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各国均有建树。单从起源上来说,最早实施社区教育的国家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在这些国家,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教育行为,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能够自觉主动的改善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是由一个丹麦人科隆威建立的,他是著名的民众教育学家,他主张把民众中学朝着“面向生活的学校”进行转化。而在各个国家中美国建立的的社区学院系统最为成熟。在它的社区教育定位中,社区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主要服务于民众对于技能的需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最终顺应国家的发展趋势,推动国家的经济进步。并且美国人首先提出了社区教育的概念,并将社区教育这一词汇正式纳入教育体系。

我国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较晚,最早的社区教育理念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出现,对外交流逐渐增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有三类常见的社区教育形式,以原有的学校教育为中心,联合工厂、政府、事业单位来共同完成;二是社区作为教育中心,由其他学校、企业等教育机构共同完成;三是以工业区或农业县作为教育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在于强化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并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2秦皇岛市居民社区教育需求现状

本次调查分析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在秦皇岛四区四县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海港区、抚宁县、卢龙县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发放试卷总数为450份,平均各县区发放150份,最后收回有效试卷436份,试卷有效率高达96.9%。从本次调查中笔者得出以下结果:

2.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分别为33.61%和66.67%,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教育的关注度女性相对男性较高;从被调查者的年龄角度分析,主要集中在18岁以上,占总数的97.41%,其中40岁以上的比例为41.46%;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分析,高中及中专学历以上占总数的75.63%,其中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为32.77%;从被调查者的业余时间上得出,43.2%的人每周有1~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只有21.9%的人每周的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

2.2被调查者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

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方面,75%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社区教育重要,只是重要程度略有不同,认为社区教育无所谓的中立人士占21.3%,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3.7%;目前社区教育的活动现状。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是否参加过社区教育活动这一问题有高达49.3%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过,而对于现今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有42.3%的人表示并不了解,19.89%的人表示不满意、基本满意以上的人数占38.37%;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现今社区教育硬件软件差的比例为51.3%,认为经费支持不足的占21.3%,居民学习热情不高的占13.2%、认为社会上不重视社区教育的占13.2%。

2.3被调查者希望开展社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在这项调查内容中,笔者选取了8类跟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方面,按照重要性和选择意愿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如下顺序:养生保健类、运动健身类、休闲娱乐类、生活教育类、家庭教育类、文化修养类、安全教育类。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养生保健类、营养膳食、中医调理、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需求要远高于其它的几个方面。

在参与社区教育学习的方式方面:被调查者倾向于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学习,并且6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网络资源的远程学习对于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4被调查者参加社区教育的阻碍

在这项调查内容中,笔者选择了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最终调查所得大家参加社区教育的阻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对于学习地点和内容不了解、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地点远以及缺乏需要的学习项目。

3调查结果分析与发展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结合秦皇岛市的地区特点,笔者对秦皇岛社区居民在社区教育方面的需求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秦皇岛市社区教育的开展、社区教育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3.1立足地方特色,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秦皇岛紧邻北京和天津,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一个热门的沿海旅游城市。因而城市的人口流动相对比较频繁,居民归属感较差。秦皇岛因秦始皇求仙驻跸而得名,曾协办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唯一协办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城市,因此其具有旅游城市的特性,城市居民对于地区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旅游特色都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此外秦皇岛市常住人口只有不到300万人,城市规模较小,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关联度较高。因而在社区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教师选择以及社区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居民之间的高熟识度,来获得人们的真实需求,并且建立社区居民的互助学习。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形式,提高社区教育的可信度,扩大社区教育的宣传。通过调查,笔者对全市居民的社区教育需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这些居民的本身需要,结合秦皇岛的城市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居民学习利益为出发点。

3.2以高校为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

秦皇岛市教育、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小学444所,中学167所,拥有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河北联合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技师学院等4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13所高等院校,相对完备的教育形式可以为秦皇岛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众多高校都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且高校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拥有丰厚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为节省社区教育的时间、物质成本,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3年秦皇岛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秦皇岛社区教育学院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挂牌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实践证明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和秦皇岛社区教育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现有教学资源可以为社区教育学院所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资源也可以为社区教育学院提供免费的宣传。因而秦皇岛的社区教育与秦皇岛各高校的通力合作对其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3健全管理,做好宣传推广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秦皇岛市社区教育的需求相对较大,目前本市社区教育发展现状是供给不足、社区教育的知名度也相对较低,65%的被调查者都期望社区教育以免费的形式开展,因而市政府应该加强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大力支持,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扶持。另外秦皇岛的社区教育处于其发展的初期,各项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人员对其的认知和专业性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必将影响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因此完善社区教育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性和管理水平,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来说势在必行。社区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有几十年的时间,但真正因其人们的注意也不过几年的时间,因此它的知名度还需要还有待提高,提高管理者对于社区教育宣传的重视,寻找有效适合的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社区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巧英,杜文丽,杨旺.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

2杨学俊,魏春梅,陈淑杰.社区性教育集团在推进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0(4)

篇7

根据课程研究专家的论断,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有三个: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关于学习者的需求,课程设置要关注老年人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需求、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社会生活的需求,根据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分类是: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关于学科发展的需求,由于学校课程所传递的最主要是学科知识,而学科专家都精通各自领域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等知识体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也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由于学习者、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于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形式,与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形式一样,老年大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设置。尽管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统一要求,但是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同样必须兼顾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三个方面的因素。

把老年教育放在生命教育的视阈下观照,老年大学的课程应该为老年人进一步发现自我提供内容和工具。首先,老年学员应该被视为基本健康的人,具有发展潜力;其次应该认识到老年人的发展是具有整合性的,包含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应该在承认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充分遵循和尊重老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弘扬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为教育目标,加强老年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关怀老年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老年人的弱点和缺点,维护老年人的权利,发展老年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塑造老年人的理想人格。

生命教育指向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学科分类标准,一般根据所开设专业的内容归纳为六大类,即文史政经类、书画摄影类、医学保健类、家政技艺类、文艺类、体育类。随着课程开设门类的不断增多,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步向专业领域扩展、细化和深入,然就其功能看主要为老年人颐养娱乐提供帮助,偏重于老年人闲暇时间的消磨,缺少对老年人的幸福人生进行指导和为老年人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人到老年,其生活变化主要来自生理的逐渐衰老和能力的衰减,重新回归家庭的不适和社区、社会环境的变迁。因此,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体力和健康衰退、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收入减少、与社会脱节等因素导致的老年人自我否定、自我矮化的心理,加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旨在塑造老年人塑造平和理性的心理状态,有效免除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焦虑、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指向的课程设置,应注重老年人的生命知识的传递、生命关系的协调、生命情感与态度的养成、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帮助老年人掌控自我的生活、应对重新回归家庭的不适、提升社会参与度。

1、传递生命知识提升老年人生活掌控能力

生命知识主要包括生命本身、生命安全以及生命成长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生命的起源、本质、特点的相关内容,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维护、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生命保护常识与技能的习得。生命知识类课程要加强老化认知教育和生命超越教育,协助老年人了解自我、认同自我,协助其正确认识生理衰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生命知识课程以健康管理和休闲生活为核心,涵盖体育锻炼、饮食指导、心理调适、疾病护理、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能力培养等较为全面的知识输送和技能指导,旨在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活掌控能力,使老年人能自主地选择和科学安排个人生活,获得稳定、安全、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

2、协调生命关系提升老年人人际适应能力

生命关系主要涉及与人的交往和回归家庭的适应能力,透过对生命关系的理解与体认的学习,以求达到与自我、环境的和谐相处。老年人面临生活重心的重新回归婚姻生活、代际生活。生命关系协调旨在帮助老年人及时和科学应对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有效免除生理和心理焦虑,持续改善生活质量。

婚姻家庭协调相关课程应以生活实用知识为主,具体包括居住方式选择、家务劳动协商、闲暇生活规划等关系协调的内容和食品营养搭配、烹饪技巧等教务劳动技能。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的背景下,还应开展家庭变故处理教育,指导老人应对丧偶、再婚、家庭财产分割、遗产纠纷等家庭变故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协助他们获得充足的养老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关爱。代际互动类课程应引导和协助老年人增进家庭成员互动,增进他们与父母、子女、孙辈等的相互了解与接纳,避免和消减彼此的隔阂。具体包括亲子交流沟通的技巧、扶助照料老龄老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协助子女教育孙子女、婆媳关系等准亲子关系协调指导。

3、参与社会课程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参与能力不仅是老年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能力,也是其与社会融合的能力,其中社会发展应对、社区生活融入、社会公益服务等是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社会发展应对课程通过以开放和改变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增强老年人认识和接纳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成积极应对的意识和态度。同时,开展信息获取与更新教育、涉老公共服务资源认知教育以及社会发展应对指导、策略、技巧教育,协助老年人了解社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特殊困境下如何获得社会救济。社区生活参与课程以社区认同为核心,主要包括社区知识与理念、社区行为与技能、社区情感与价值。同时,倡导老年人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支持老年人自己组织创建涉老协会,形成彼此互动、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要倡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开展社区生活自助与互助活动,激发其潜能,推动其成为社区建设责任的分担者和成果的共享者。同时,开展迁移适应教育,将课堂教育与参与社区生活相结合,协助老年人有效应对迁入新社区产生的隔离与陌生,增进与环境融合。

篇8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改革;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69-02

【作者简介】刘明,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江苏睢宁,2212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再次召唤我们关注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生存的记忆,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更是我们教育的抓手。下邳文化,是我校独有的文化资源,是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基于此,2014年我校申报了江苏省下邳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以课程基地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拓宽师生成长的平台。

下邳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旨在依托下邳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以现代教育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熟悉而亲切的环境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序地研究学习下邳文化,关爱地方传统文化,并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动学习,增强探究能力。

二、课程基地建设

1.系统整理下邳文化,加快软硬件建设,实现文化熏陶。

下邳文化,是起源于古邳镇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作过一些零散的探究,为我们的研究作出了铺垫。我们对下邳文化进行了精心梳理,并完成分类:故事传说、遗址遗迹、典籍谱牒、地理环境、历史变迁、风物特产、宗教发展、习俗风情、诗词歌赋、革命情怀等,并以此分类开展资料搜集。通过我们对下邳文化的系统整理,综合研究,保存了下邳文化,为后人学习和研究这一文化提供了资料和条件。同时,我们的整理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下邳文化,我们完成了《下邳史话》《下邳悠韵》等书籍的出版,并围绕下邳文化在学校建设了“下邳文化广场”“下邳文化长廊”“下邳文化园”等。师生可以在课间、闲暇之余,置身于“下邳文化”之中,感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间受到熏陶。

2.开设校本课程,实现各科共震。

为了让师生理解、学习下邳文化,我们细化专题,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下邳沿革”“邳城塌陷考古”“云牌舞”“怀中抱子扇”“剪纸”“御甜油”“传统游戏”“苔干”“羊山寺庙会”“圯桥进履”等50多种课程,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了下邳文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虽然我们的课程基地是文化传承类,但需要的学科知识广,涉及学科多,为此,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参与,效果显著。

3.创建工作室,引领文化传承。

下邳文化中,有些文化如起源于古邳镇的云牌舞、落子舞、怀中抱子扇等,曾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获得过大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濒临失传的危险,于是,我们成立了传统文化工作室,将相关的、重要的文化集中展现。既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体验。通过工作室的研究,还可以纠正一些民间讹传、史料差错,为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4.服务地方社区教育。

学校建设的“文化长廊”等成为了古邳镇的一大风景,学校开设的校本课,如怀中抱子扇,也唤醒了古邳人的记忆,让他们重新认识到本乡本土优秀的文化,是值得重视和需要保护的。由政府引导、民间组织的社团,如“古邳蒲艺编制协会”“下邳文化研究会”“古邳旅游协会”逐渐出现。

近期从县文化部门获悉,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在北京启动,项目选取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和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为试点小城镇,或许我们的课程基地研究成果能够助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一臂之力。

三、课程基地建设启示

1.传统文化不能丢,教育传承责任重大。

课程基地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让各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说,传统文化的建设,意义特别重大。通过下邳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的建设,我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古邳文化一手资料,还通过课程的建设,让这些文化得以“重焕生机”。

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很多传统文化产生了削减作用,破坏了一些文化的生存基础,这给我们的文化建设、教育建设敲响了警钟,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是必要的。

把下邳文化的资料编辑成书,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这些教材,一方面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文化的汇总和传承。比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中抱子扇”,传承了几百年,却没有一本与之相关的书籍,我校的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完成的《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一书,得到当地艺人的普遍好评,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文化传承与社区联动,会走出更宽广的道路。

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与社区联系极为密切,是我们拓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我们建设有校内、校外的课程基地,古邳“老三益”御甜油厂为我们提供御甜油的制作全流程观察及详细解读;“花家大院”里贮藏有本地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及近现代民间生活用品实物,为我们的课程基地提供了实物;下邳塌城的塌陷地貌、羊山寺内的明代成化年间皇帝御赐碑刻“宗善寺”原碑、双孤堆墓葬群、山上葛洪炼制丹药的“葛仙洞(井)”、圯园内的圯桥、东汉末张飞拴马的大槐树等,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基地建设。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区教育;和谐中庸;诚信待人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必要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是人们一种常态的生活及生存方式。如何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强烈学习需求,建立起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的学习体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最基本单元组成结构,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社区”是指由个体或者群体在某一地域里组成的集合。在我国,该词最早见于上世纪30年代,是由先生从英文中翻译而来。居住在同一社区的成员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习惯。而且社区又同时具有社会学及政治学意义。社区不是一片单纯的住宅区,也不是由一群陌生人构成的生活群体,它是我国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社区,关键就在于社区成员持有近似的生活理念、秉承公认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基于此社区教育才能在个体或群体群众中展开并取得良好效果。

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丹麦,随后欧洲其他国家争相效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众教育运动。在不同国家社区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进程,国外对社区教育做了很多总结,大体的说法有三种,分别是:把社区教育视为社会教育、民众教育、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还不算晚,通常把社区教育的前身归为社会教育,大体诞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通俗教育”。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我国的社区教育最早是以强化学校教育为主导,对象多为青少年学生,把社区作为校园的外部环境,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中心思想。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大力支援学校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回报社区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社区与学校实现双向互动。此时期,社区教育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老年教育、技能培训、社会生活教育等等,从教育形式到功能都逐步丰富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随后,教育部在《教育中长期计划――继续教育专题规划(草案)》中明确将社区教育纳入继续教育范畴,由此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打开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应该辩证的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比,与社会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认识偏差

社区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新型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新型事物的发展也不是单一的、可脱离群体的,它需要社会给予关注,需要多方面的鼓励、支持与配合。但是,在我国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人对于社区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给不出一个确切的概念,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在社区建设中,尤其把政治、经济建设放在主要位置,并不会把社区教育工作作为主要议题提上日程。

(二)凝聚力缺乏

目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并没有达成普遍的认同感,社区教育对于居民的吸引力不足。内部的凝聚力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有了凝聚力社区居民才能够自觉地投身其中,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社区的居民缺乏基本的归属感,过度强化个人利益、放大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难以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也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人际关系冷漠

社区不是简单的住宅区,社区居民也不是单纯的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社区居民虽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是都基本秉承相同的文化理念,有着大体一致的价值观。但是社区居民又都是社会上存在的独立个体,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的迥异、文化程度的不同,都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出现,社区民众间的不信任感骤增,社区建设的单元式结构把社区变成了一个个关起门来的小家庭,这些难题都成了阻碍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四)参与度低

参与度低的问题不仅表现在社区教育方面,在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均有所体现。民众的参与度低,究其原因是社区居民利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个体对于自身的规划、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都是不同的;另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多是强调政府作用的发挥,想让民众主动的舍弃小的个人利益,趋于利益等同化,主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更是难上加难。

三、在社区教育中植入传统文化理念

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论证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延续的动力源泉,在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成员内部凝聚力、强化居民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平稳发展。

(一)和谐中庸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境界。因此,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流传于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长河之中,也贯穿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遇到难题时,各让一步,采取折中调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论语》中也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指出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要在相互切磋、相互争辩中达成共识。

这种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思想适用于社区教育之中,社区教育功能不是单一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处理社区教育问题时运用“和谐中庸”的思想,以加强学术的碰撞,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修齐治平

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有效联系在一起,形成社区居民凝聚力、向心力是推进社区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传统文化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指“治国”;“平”指“天下平”。上述几项以“修身”为核心内容,将修身与其他项结合,强调个人的道德品性在治国、实现天下平中的作用。其实“修齐治平”最好地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概念。

缩小的“国”就是“家”,放大了的“家”就是“国”,社区是缩小的“国”,也是扩大的“家”,所以社区的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的好坏,与每一位社区民众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修齐治平”虽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共同持有的观点,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能是多样的,经过长期的发展论证,在某一地域内就会实现由多元化到统一的过渡,在社区教育中普及“修齐治平”、“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理念,有助于社区居民达成地域性的共识,从而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实现由社区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义利之辩

在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义”指正义、道义,也可以指群体性的利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所谓“利”指的是与个人相关的如金钱、名誉、地位等。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孟子又有“舍生取义”的言论,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社区教育中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意识的缺乏,忽视公共利益强调利己主义。张应航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正统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重义轻利甚至是尚义反利的思想也一直是一个传统。这一传统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主,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 如果能在社区教育中植入“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切合实际地在社区群众中开展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活动,提倡乐于奉献、先人后己、互相帮助,注重日常宣传工作,摒弃机械式的灌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区居民的人生态度和方向,社区教育民众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兴趣点迥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四)诚信待人

《彭氏家训》中对“诚”的论述:“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袁氏世范》中对“信”的认识是:“言忠信,行笃敬……有所许诺,纤豪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传统文化中“诚信”涉及“诚信立身、诚信经商、诚信做官、诚信交友”等方面教育内容,作为五常之一备受推崇。教育方法包括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等,均是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最初是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诚者”方可悟道,悟天道,悟人道,涉及到“义”与“利”等存在矛盾冲突的问题时,也可用“诚信”的传统思想予以解决。正如上文所说,我国社区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缺乏社区建设的内在原动力,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容易调和,社区民众对于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教育机构缺乏信任,这就有必要构建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吸纳熟悉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社区教育建设队伍中,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高社区教育机构的民众可信度,因而有利于形成社区教育和谐共荣的局面。

(五)包容会通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之中,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止步不前的,它总是能够以超乎想象的包容力和融会贯通的精神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能够体现这一事实的实例有很多,比如:诸家学说采取的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的文人思想家虽然是各有所尊,但是又同时认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并且把它作为文化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虽相互驳斥,但也相互汲取。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上就有统揽百家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长期并存,在古典著作中也可多次看到三者合一的局面,唐太宗甚至认为任何宗教其实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观点。除此之外,我国还包容性地接受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在过往的教育中承认个体的差异被过多提及,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得到了大力推广,然而,作为某一区域内的利益共同体,社区居民必须要持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如果能将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应用在社区教育中无疑可以很好地解决由于个人需求不同导致的难以达成共识,民众参与度低的问题。

四、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能在社区教育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上所述,我国社区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社区教育缺乏凝聚力、社区居民关系冷漠、社区教育参与度低等问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谐中庸”“修齐治平”“诚信待人”“包容会通”等思想,可以很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的先进思想比如“乐善好施”“耕读传家”“勤俭重德”等,以“耕读传家”为例,发展到现今社会,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读”变相的理解为是要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安身立命。这也反映出教育在一个人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将社区教育归为继续教育的范畴之后,更可以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找到必须发展社区教育的理论来源。

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们需在实践中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将“和谐中庸”“修齐治平”“诚信待人”等传统文化思想应用在社区教育中,对于处理社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个人与社区和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个人社会竞争力均有益处,同时为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新时期,传统文化也必将在新时期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

[2]王艳秋.和谐社区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析论[J].南阳理工学院报,2014(6).

篇10

依据“以科研促教研,追求师幼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园开展了《本土饮食文化渗透幼儿园课程之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尝试通过挖掘和弘扬季市饮食文化,让幼儿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对季市小吃的情感和体验表现出来,让他们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不断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激发爱家乡情感。

一、利用家乡饮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我们立足本地实际,以“本地饮食文化”开发与实践为切入点,建立主题网络,生成了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

(一)分年龄段收集、改编可利用的季市饮食文化教育资源

我们结合季节特点、传统节日利用本地营造的乡土氛围,分年龄段收集、整理带有本土特色的小吃、特色菜肴、节日饮食习俗,把收集到的本土饮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汇编成集,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让幼儿了解季市美食的意义,编制大中小班系列活动方案,按时间的推移融入到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中。

(二)探索能吸引幼儿的形式新颖的活动模式

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区域活动、操作活动、环境创设、园外教育活动途径是实施活动的保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了解家乡饮食文化,发展动手能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创设本真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一)通过参观调查,学习制作,使幼儿对家乡小吃感兴趣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家乡小吃,我们利用幼儿园身处集镇的独特地理位置,随处可见小吃店,带领幼儿参观了传统小吃店,使幼儿切身体验家乡小吃的博大与深远;同时,季市小吃发源于家庭、来自民间,于是,我们请家长在家和幼儿一起制作特色小吃和美食,了解这些小吃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并通过让幼儿进行品尝亲身体验制作,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创设体现季市饮食文化的丰富的幼儿园环境

在开展家乡饮食文化主题研究的过程中,班班都创设了和研究内容相应的主题墙饰和区域游戏,供幼儿认识、观察、讲述和游戏。

(三)注重材料的投放,通过和材料的互动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在各个活动区提供与活动内容相适合的材料。在活动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各种小吃的制作材料及方法,还通过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会了各种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程整合能力

家乡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可参考的书籍,我们就组织教师上网查找、去文化站查找,搜集剪贴报上的有关资料,走访季市名店名厨,探寻本地小吃和美食的发源地和文化内涵、历史渊源,自我组团,锻炼了农村教师的交往能力;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表现能力,表现方式的理解和分析,对孩子想象力的保护和开发都得到提高,增强了教师的评价能力;另外在总结提升和反思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寻求专业的引领、理论的支撑,以及自我修养、基本技能、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本土饮食文化,可以不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结合本地不同季节的小吃和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活动方案,促进教师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的提高。

四、挖掘社区家长资源,形成多种教育合力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与家长、社区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幼儿社会经验,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