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

篇1

摘要:中药饮片供应链环节多,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博弈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并最终影响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本文以中药产业链理论为基础,从供应链的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由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市场和中成药制造企业组成的中间销售环节、终端消费者组成的线性供应链静态博弈模型,并运用博弈论的定量方法,提出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饮片;供应链;质量;博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011-06

Game Theory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YANG Hao-xiong1,2, WEI Bin1, CHE Xin1, CUI Li1,2 (1.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China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esearch,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Gam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restriction and mutual connection exist among various seg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supply chain. Any problems in any segments will affect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safety of consum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a linear supply chain and static game model, including planting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ociety, processors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terminal consumers and middle sales section whichis made up of whole sale and retail market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about quality safety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through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game theory.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supply chain; quality; game theory

中药饮片供应链是指在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产品消费者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生产链条。它是由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市场和中成药制造企业组成的中间销售环节、终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5JGA02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JGC088)

端消费市场等组成的一个生产链条,其中包括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活动[1]。该供应链环节多,涉及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信息服务、物流业等)的纵向延伸,其链上的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博弈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用药安全。目前,

已有不少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7]。笔者现以中药产业链理论为基础,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博弈论的定量方法,建立一个由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间销售环节、终端消费者组成的线性供应链静态博弈模型,从本质上揭示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3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安全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中药饮片产业间信息传递

政府应以中药饮片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克服各环节中非对称性导致的衔接障碍,建立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机制,保障中药饮片产业链顺畅高效。首先,政府部门要同时推进全国现有17个中药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推进中药饮片产、供、销一体化,避免中药饮片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丧失,保障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通畅。其次,政府应推动建立一整套中药饮片数据的科学采集和分析系统,及时追踪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有效进行产前预测,多形式、多渠道定时市场信息,同时应支持、引导和培育各类中药饮片合作组织,明确其地位,规范其市场准入机制、运行机制,保障其权益,使其在中药饮片产业链中发挥作用。

3.2 建立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也需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对社会安全的责任真正化为自觉意识。因此,政府首先须完善法律建设,为中药饮片信用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政府应在中药饮片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把对中药饮片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中药饮片信用体系中去;第三,政府建立中药饮片信用体系时,在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责任追究及信用权益保障上,应一视同仁,客观中立,奖优惩劣,特别在政策扶持、权利义务分配上切忌平均主义。

3.3 发挥中药饮片质量安全过程激励机制作用

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规定、行为幅度标准、行为时空范围和行为结果监督5个方面。为提高我国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水平,激励机制在市场多方利益协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担负着把源于合理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转化、传送到生产流通中去的使命,同时调节多方利益,引导和过滤市场所产生的干扰,排除动力信号出现的失真与变形,放大符合需要的动力刺激[8]。因此,应激发消费者对高质量中药饮片的需要,由供应链末端发力,促使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产生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动力,从而形成末端驱动机制。要通过学校教育、设立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及质量安全咨询服务中心、举办公益讲座、公益活动、借助媒体宣传教育等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教育。通过质量安全意识教育:①使广大消费者尽快确立讲究中药饮片质量、注重消费效用等现代消费观念;②使广大消费者掌握必要的中药饮片产品基本知识及消费服务知识、消费维权知识等现代消费知识;③使广大消费者调整消费心态,摒弃传统中药消费理论中不正确知识束缚,追求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

3.4 落实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整合法律法规资源,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整理、补充和完善,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不同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中药市场的监督主体,应联合其他政府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中药饮片市场、生产加工企业及销售市场进行抽检或全检,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轻者须经过挑选、加工直至合格后才允许在市场交易,重者应全部销毁;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中药饮片销售等行为的管理主体,要对涉事企业及个人进行处罚,轻者停业整顿或罚款,重者吊销营业执照并交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3.5 降低中药饮片质量安全过程检查费用

目前,我国中药饮片生产流通过程主要由《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使中药饮片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频发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仍暴露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脆弱性。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造成供应链节点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质量检查费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规范法律法规中对中药饮片外在性状和内在品质等特性参数的要求,尽可能使质量检查标准量化,同时加快建设中药饮片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追溯中药饮片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以此推动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实施更为有效的质量检查制度,改进技术设备、质量检查流程、质量检查手段及提高质量检查队伍素质,从而降低质量检查费用。另外,供应链节点企业自身应重视内部质量检查队伍的建设,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设备使用维护人员、质量检查人员等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更新质量检查队伍的知识结构,强化质量检查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化知识的质量检查队伍,通过内部队伍建设,降低节点企业质量检查费用。最后,节点企业能够降低质量检查费用,也是建立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以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因此,节点企业在选择上游合作伙伴时,应从产量、结构、设施、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药化肥,以及种植、切片、炮制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考核,只有各方面都达到标准,才能与之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当然,也可选择其他合作伙伴,或对上游企业进行指导培训,待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后,双方再进行合作。

4 结语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因其具有广泛而独特的疗效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政府部门应加强产业间信息传递,推动建立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认真落实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更为有效的质量检查制度,努力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质量检查标准量化以降低质量检查费用;同时从培养消费者动机入手,激发消费者对高质量中药饮片的需求,由供应链末端发力,促使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产生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动力,从而形成末端驱动机制。但有关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激发中药饮片供应链末端消费者需求、中药饮片供应链环节风险控制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盈,李祺,汪晓凡.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14,39(16):3187-3188.

[2] 陆兔林,李金慈,于江泳,等.中药标准物质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49-152.

[3] 徐继建,邓伟忠,张宗华.规范炮制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3-4.

[4] 李剑,杨明,何倩玲,等.论中药产业链的构建[J].中草药,2010,41(8):1230-1233.

[5] 丰志培,常向阳.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中药饮片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55-63.

[6] 李全新,郑少锋,李瑞青.中药材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47-51.

[7] 闫飞雪,李丽,张村,等.中药饮片生产与应用“一体化”运营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5):4-5.

[8] 王玉环,徐恩波.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中的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2005(3):53-57.

篇2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福祉。虽然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成共识,但粮食作物单产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幅度和方向依然是科学界关注和辩论的焦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显示,在全球尺度上,随着气候变化,小麦和玉米的单产有所降低,但其它作物如水稻单产变化不大。中国相关的经验研究也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全国小麦单产增长了5%,但水稻和玉米单产则有所降低。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采用何种方法来科学评价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唐华俊研究员领导的全球变化研究团队采用多因子关联分析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包含农业资源要素、种植制度、农业灾变等生物物理因子以及人口总量、城市化率、耕地面积、技术进步、城乡人口粮食差别消费模式等社会经济因子在内的粮食安全状况系统评价模型,并成功应用于气候变化对我国2050年前后粮食安全影响的系统评价中。该研究在10公里栅格上分别对灌溉和雨养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的高排放和中等排放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即A2和B2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的单产(考虑二氧化碳肥效效应)进行了逐年仿真,并在设定与A2和B2排放情景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包括人口规模、城市化率、耕地面积、技术进步等指标)的条件下,以粮食安全指数(FSI,即人均粮食盈余率)为指标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和预测。模型预测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在A2情景下到2030-2050年间将增加3-11%、在B2情景下将增加约4%。虽然城市化等因素导致耕地从当前的18.3亿亩递减到2050年的15.8(B2)至16.7亿亩(A2)的水平,但在集约农业和技术进步(如高产品种的采用)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我国的粮食产出能力有在A2情景下到2030年达到5.7亿吨、2050年达到6.3亿吨的潜力;在B2情景下我国的粮食产出能力2 030年将能达到6.2亿吨、2050年将能达到6.5亿吨的水平。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的稳步提升,粮食安全指数预计将从2009年的+24%下降到2030年的-4%(A2)至+10%水平(B2);到2050年,FSI预计将回升到+7%(A2)至+20%(B2)之间的水平上。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影响,在考虑C02肥效作用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有温和的正效应;(2)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有重大影响。环境友好的均衡发展道路(与排放情景B2对应)对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远大于高人口、高排放的非均衡发展道路(与排放情景A2对应);(3)维持单产年均增长率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或者说单产增长率是一个比单产绝对值更有效的粮食安全指示指标。

篇3

关键词:休耕轮作;补贴;政策体系;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6-02

引言

耕地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一直以来,我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上20%的人口。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人们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加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粮食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很多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如过度开垦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水体污染,物种急剧减少等。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普遍很低,有机质含量仅为1%,显著低于欧美国家(2.5%-4%)。河南省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很高,耕地过度利用的情况更为显著。为应对这一困境,河南省开展探索休耕轮作制度,这对于河南省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耕地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逐渐枯竭

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目前耕地面积为12 288万亩,居全国第三;但河南省人口密度超多600人/km2[1],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23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亩)。与此同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缓慢上升,人均耕地面积也相应逐渐下降。此外,由于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如郑州、许昌等地即将耗尽后备耕地资源。

(二)耕地土壤养分下降,土壤贫瘠情况严重

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物质,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其中的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衡量指标。此外,有机质对于土壤的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团粒结构对于调节土壤的热量、肥力、水分和氧气等至关重要。土壤养分根据有机质含量来划分,共分为6级,级别越高,土壤养分越差。河南省耕地的平均有机质含量为8.9g/kg 土壤,处于土壤养分的V级(6.1g/kg―10.0g/kg)行列之中,河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此外,河南省耕地作物生长必须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也很低。如有效钼、有效硼和有效锰等均低于临界值。

(三)耕地受污染情况严重,食品安全受到影响

科学合理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可以减少害虫,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大量不合理的农药化肥使用将会导致土壤、水源、产品污染。所污染的作物农药残留超标,会降低作物品质,危害人体健康。据调查统计,2007―2014年间,河南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由 2007 年的 254.6 kg / hm2增长到378.2 kg / hm2,增加 1.48 倍,农药的单位面积施用量由8.28kg /hm2增长到12.36kg/hm2,增加了1.49倍[2]。据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37个重要水源监测的结果显示,64.9%的水源水质超过了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3]。很多农民对于农药的认识不够,缺乏剂量的认知,盲目追求药效,导致施用过量,造成农药残留和水源污染。

与此同时,严重的污染也来自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加之监管不足,导致三废通过降雨、降尘和排水进入土壤,造成耕地的污染。其污染主要为重金属污染,常见的有镉和砷[4]。这种情况在城镇郊区的耕地尤为严重。

二、休耕轮作在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休耕轮作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侧重于休耕补偿、休耕地选择和休耕时限的研究。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休耕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且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表1)。河南省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休耕轮作将会收到显著成效。

(一)有利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的保护

迄今为止,河南省农业生产主要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目标,对于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农药、化肥污染及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均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休耕轮作减少了作物的种植面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的污染。

(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传统农业经营观念已经在河南省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对于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品种不敢尝试。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某些作物产量过高,而有些作物产量又过低。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均较高,农产品利润较低。然而我国却因为国外粮食作物较低的价格或是国内作物产量较低,需要大量进口某些国外的粮食作物。休耕轮作制度可以逐渐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补偿或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在不降低收入的情况下执行休耕轮作制度,同时改善我国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耕地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就愈加严重。耕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土地更加贫瘠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休耕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和增加地下水的积蓄,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如焦作工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可通过强制休耕或轮作污染物超富集植物(忍冬、蜈蚣草、印度芥菜、苎麻)[8],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当土壤污染治理达标后再恢复农业生产。

三、河南省实施休耕轮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休耕补偿问题

τ谂┟穸言,最关心的是休耕的补偿问题。休耕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势必会导致粮食作物的产量降低、农户收入的降低。因此,实行休耕补贴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然而农户经营耕地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亩地的经济收入也是不同的。因此,休耕补偿补多少、怎样核算补贴又成为关键问题。既要考虑政府的资金承担能力,又要考虑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各地方政府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偿方案。

(二)轮作作物选择和休耕期的确定

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生态类型多样化,不同地区的轮作作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确实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才能可持续的推行下去。除了轮作作物种类的选择之外,休耕期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休耕期过短,地力恢复不足,起不到休整的效果;休耕期过长,又会导致耕地的荒废和浪费,影响地方粮食的整体产量。

(三)休耕农户的生计问题

耕地休耕后,休耕区域农村将会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大量农民将会外出务工。加上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超过农业收入,所以农民外出务工后,再次回归农村务农的可能性较小,即使继续耕作,也往往是家中的老人(50―70岁)进行耕种。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对于科学耕作认识不足,尤其是缺少农药化肥的科学施用知识,很难达到通过休耕提高地力、保护耕地的目的。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留住青壮年农民,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耕地的科学耕作,提高农民收入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河南省实施休耕轮作的政策与建议

(一)做好休耕轮作的宣传教育

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休耕轮作的长远意义认识不清,对休耕轮作后的利益保障不能确定。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就休耕轮作的意义、制度、补贴等进行大力宣传,消除农民的顾虑,确保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到休耕轮作的政策中去。

(二)制订合理的休耕轮作方案

在对多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休耕轮作试点市(县),应用4年的时间调整休耕轮作方案和组织形式。然后由点及面,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休耕轮作制度。在制定休耕轮作制度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不会影响到省、国家的粮食安全,休耕面积控制在全省耕地面积的20%,粮食生产总体质量、经济效益超过实行休耕轮作之前。(2)注重统筹规划,成立由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水利保护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的休耕轮作管理小组,相互配合,协调统筹,明确实施单位,逐步实施,细化责任。(3)建立严格监督制度,农业主管部门会同各级政府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检查,特别是任务和补贴落实情况。对于任务落实情况可以采取遥感技术,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对于挪用、截留资金的,要按照法律规定,严肃处理。

(三)确定耕地休耕轮作的合理补贴标准

对于农民而言,休耕轮作最重要的是不影响经济收益。因此,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候,要深入市场调查,确定最合适的补贴标准。同时,还要区分休耕和轮作情况的不同,对于轮作作物种类,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建议,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对于休耕,要根据市场价格制定适宜的补偿标准。

(四)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政策体系

小规模农户发展效益不足与现代化农业存在着矛盾。而休耕制度的执行,必然带来进一步的农户分化,使农民更加难以专注于农地经营。一直以来,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生存之本,农民离不开土地。然而小规模的农地效益很低,难以保证收益,所以农民兼业、务工情况普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限制,农民在城市中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民仍然计划着老年时期回到农村,经营土地,为自身养老。近年来,该省各地土地流转势头强劲,各种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效益显著。然而,近年来土地纠纷日益增多,多数涉及土地流转中的资金截留、价格因素、土地权属、生活保障等诸多问题。在休耕和轮作地的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补贴归属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受益权,健全土地流转政策,只有“三权明晰”才能避免土地纠纷,完善土地流转,进而确保耕地休耕轮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河南省耕地资源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休耕轮作可破解耕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休耕轮作意义显著,但在河南省推广起来仍需很长时间,效益也需要进一步检测和评价。通过部分试点,全面推广,最终可以实现耕地保护、地力培养、生态环境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Tong Yan,Niu Haipeng,Fan Liangxin.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transform vacan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to cultivated land in a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 of central china.Sustainability,2016,8(11):1192.

[2] 魏瑞.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16,37(8):67-71.

[3] 唐琳,赵辉.河南省农田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9):201-203.

[4] 王想霞,麻顺广,李林奇,等.濮阳市10类食品重金属及农药污染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95.

[5] 各国轮作休耕制度有何借鉴[J].国土资源,2017,(1):58-59.

[6] 卓乐,曾福生.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休耕制度对中国大陆实施休耕制度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9):80-85.

篇4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探析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这是回良玉副总理“两个聚焦”的重要论断,是农业综合开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现代农业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径。积极研究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工改造,全面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土、肥、水、热、气、能等多种自然条件综合平衡,装备高水平、生产方式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并具有持续保障能力,达到进排水通畅、条田格式化、作业路网网络化、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现代农业核心力的战略选择

2.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福祉和社会稳定。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增加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转;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抓住耕地质量这一关键因素,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稳定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良好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农田质量推动农田升级换代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农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农田质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护,是在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上,对农田建设的一次升级换代。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农田质量不仅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农产品品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进一步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加快项目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3.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3.1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切实形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扎扎实实抓出成效,形成“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集聚和创新,应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规模效应。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农建设资金增加投入力度。对此,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涉农建设资金,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实行项目大集中、资金大整合,建立项目建设高效运行机制。按照“多元投入、立体开发”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资源,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实施

高标准农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农民的认知程度。目前,农村普遍实行,对土地略微的占用与调整,均涉及到农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发各类占地矛盾。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打破现有土地格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这也成为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舆论媒体加以宣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利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大对示范点的宣传力度。通过现场观摩,舆论引导等推广典型经验和成效,以示范带动作用加以宣传引导,让群众看到,经过土地治理,耕地面积可增加6%-10%的巨大潜力,为大家谋福利的长远利益,并通过土地治理提高自身亩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对比中得到启发,从而逐步转变认识观念。让农民群众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

3.3严格标准,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建设标准实施,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措施整体推进,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真正达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区实施“平整格田化”治理,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成方、林成网,基本实现园田化;坡耕地区实施“等高格田化”治理,达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实现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据需要设计建设,桥涵闸站渠配套齐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间道路建设达到顺直通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全面推进“沃土工程”,加大秸杆还田、稻壳还田的力度,增施有机肥,加强地力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面实现土地平整条田化,道路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全面彰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3.4制定规划、规范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必须有理论作支撑、有制度为约束、按规划来实施。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有序组织实施。一是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依据地方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产业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注重粮食主产区,突出万亩以上规模粮田,突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确保规划合理、设计科学,并以规划为引领,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对确定的项目区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对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区按照综合、超前、可行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和科学设计。综合是强调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渠路桥林等各项工程合理布局,实现布局一体化;超前是设计的项目区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进、适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对每个单项工程认真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论证、广纳民意、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到位,提高项目建设标准。

3.5创新机制、深度开发、放大项目建设效应

一是创新实施主体,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探索和鼓励其为项目实施主体,直接申报农发项目,并通过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实施先流转后开发,这样既能解决调地难的问题,又可推进规模开发,变低效利用或闲置状态土地为高产高效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二是要实行深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开发与利用并重,实行深度开发,只有逐步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后,要继续进行深度开发,安排少量资金,培育和启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应用协会、专用粮食品种生产协会等“软件”组织建设,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4.结语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争取建设一片,成效一片,从而进一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集.2010.

[2]张钢军等.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农业经济.2010年第3期:35-36.

篇5

《条例》实施7年来,长春市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社会化粮食流通管理职能,适时适度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贯彻落实《条例》,依法管粮成效显著

通过贯彻落实《条例》,长春市粮食行政管理工作在理念和方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已由单纯管理向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由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转变,由管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向管理市场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这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科学转变,有力地促进了长春市粮食流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是粮食流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和新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共有785户,粮食收购总量占总商品量的80%左右;粮食批发、零售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年经营成品粮油65万吨,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社区粮油经营网点三个层次构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流通的开放式粮油经销市场网络。

二是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长春市依据《条例》探索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办法,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长春市城区粮油应急预案》,城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三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长春市累计投资46095.3万元,进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收储能力达到771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28%。粮食仓容达到280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23%。

四是粮食质量卫生监管成效明显。启动实施了“放心粮油”工程,先后开展了“放心粮油进超市”、“放心粮油进社区”活动,“放心粮油经销店(超市)和“长春名牌大米”评选,加强了成品粮油质量检验监测,市场流通的大米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面粉在95%以上,食用油在95%以上。

五是粮食产业化实现较快发展。近年来,长春市玉米、稻米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拥有5户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年加工能力500万吨。稻米加工企业240户,年实际加工能力120万吨。

创新开展粮食工作,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长春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确保城乡粮油市场供应稳定。

一是切实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全面提高粮油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市、县粮油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建立起反应及时、调控有力、供需平衡、市场稳定的粮油应急供应机制。建立健全10~15天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确保全市粮食市场稳定安全。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仓储能力。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质量和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全市粮食仓容总量力争达到600万吨(包括简易仓容),粮食烘干能力稳定在650万吨左右,建设农户标准储粮仓30万套。

三是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完善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收购市场体系,发展壮大连锁化、规范化的粮食零售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多层次、现代化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形成运行规范、流通顺畅、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

四是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确保粮油质量和消费安全。在市、县两级建立稳定的粮油质量卫生检验检测机构,切实提高粮食检验检测能力。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报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信息制度。

篇6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宣传主题,精心组织,积极创新,深入宣传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全社会全面知晓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国策,使保护耕地红线,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管理、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时间安排

第2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周从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开始,至6月30日(星期六)结束。

三、宣传内容

1、结合我县县情,深入开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宣传,深入阐述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规范管理的科学内涵。

2、围绕今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宣传主题,结合国家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大力宣传国家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重大举措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使人民群众了解“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性,为后期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结合2011年度卫片执法整改和今年新增违法用地查处工作,积极宣传实现土地执法“双零”目标的紧迫性和危机感,使广大群众基本知晓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从而自觉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秩序。

4、围绕各类土地项目的实施,积极宣传国家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宣传形式

1、悬挂宣传标语。县局在县城东关街、西关街、紫荆广场等主干道街道各悬挂横幅1条;各国土所自行选取乡镇集市最繁华街道悬挂(见附页)横幅2条。

2、电视专题宣传。县局制作一期关于国土资源普法宣传的电视宣传片,6.25当天在紫荆广场电视屏滚动播放,并在县电视台播放一周;同时,邀请县政府分管县长在县电视台做“第22个土地日电视讲话”。

3、宣传车巡回宣传。出动宣传车4辆,在县城和各乡镇巡回宣传一周。围绕今年宣传主题,重点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宣传,创造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氛围。

4、网络媒体宣传。在县政府网站国土资源网页登载6.25宣传方案及宣传口号,刊发宣传活动图片。

5、现场宣传。6月25日,县局机关在县城紫荆广场繁华地段布置宣传台,现场向群众散发市局印制的主题宣传彩页12000份,散发县局印制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40000份和印有宣传主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手提袋20000个。同时,开展国土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活动。

6、万人签名活动。县局订购印有宣传口号“坚守耕地红线,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衫10000件,6月25日当天,局全体职工以及签名群众身穿文化衫在印有宣传主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百米长幅上签名。

7、开展征文活动。“6.25”土地日前后,围绕今年宣传主题,联合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征文比赛活动,对参赛获奖人员发给获奖证书和一定的奖金。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今年“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取得实效,县局成立第2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马金船任组长,副局长吴永祥、李三卫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广场现场宣传组,车辆巡回宣传组,新闻宣传报道组和督查组四个小组,各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做好这次宣传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局机关各股室、分局、各国土所、局属各单位要按照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切实抓好落实,积极开展好各项活动。

2、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强策划,注重创新。要把第22个“6.25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与依法行政、“六五”普法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我国之所以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可操作性建议和对策。

1 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利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国建设了8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并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层面看,政府过分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由此导致原有的水利工程得不到维护,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水利设施淤塞,农田道路失修,导致农业抗灾能力薄弱,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我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来推进。

2.1 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社会的稳定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改革发展与建设推进的根本问题。只有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改革力度,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在加强“三农”问题改革尤其应当首先实施的决策。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才能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农业发展,这样就确保了农产品供给,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更进一步对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2.2 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耕地少、农业效益低、人口压力大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等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改进灌溉技术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稳定粮食的产量。从长远来看,对于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

2.3 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十分有必要。

3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3.1 工程建设质量低

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3.2 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3 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

老工程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机制,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过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3.4 工程建设规划、监督不利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程规划不合理,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4 我国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基于上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近阶段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结合,由传统的农田水利向现代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生态农田水利转变,建设与新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农田水利,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跨越发展。

4.1 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合理进行利用与保护

众所周知,农业是低收益产业,而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更应当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政府在农业建设改革方案的实践中要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不断加大前期投入的引导资金,同时各地还应当用足用好财政的投入政策,确保上级水利项目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而调动农民群众的投入积极性,产生兴修水利的热情。

4.2 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发挥整体效益

针对上述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政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应当以长远、统一规整的思想进行设计,使得新建工程与原有工程相配套,并积极利用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探索多种有效的形式,充分发挥已在建工程的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机制顺利有效的运行。

4.3 加强水利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

政府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的集体意识以及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利用及保护氛围,从而才能使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功能,更好地造福国家,造福社会,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士豪,陈新元.水利工程概论[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农业用水 资源 效率 节水 灌溉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 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众多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处于紧缺状态。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而且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节约用水,控制无效蒸发,调整农作物结构,研发节水农作物的新品种,提高农业栽培技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是农业水利部门的新课题。

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意义

1.挖掘节约用水的潜力。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在我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难题。然而在一些地区严重的浪费水资源问题也是让人瞪目结舌的。在这些水资源消耗中农业用水量占73.4%。农业用水主要是灌溉用水,目前的利用系数只有0.3~0.4,这从技术角度讲我国的灌溉技术比发达的国家相比落后很多,那么我们的节水灌溉潜力是很大的。

2.提高用水效率是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史保证我国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是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必要物质基础,粮食作物的灌溉用水是保证粮食丰收的必须条件。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的状况另人担忧,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证。从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看,如果不实行节约用水,这么大规模的灌溉用水肯定是不好解决的。

3.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而且增加幅度不断攀升。所以提高农业用水率也是必要的。

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措施

1.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工程措施促进节水

实施扶贫扬黄灌溉、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示范、末级渠系改造、水权转换等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切实有效的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

2.是加强水量调配,以管理措施措施促进节水

科学编制灌区水量调度方案,细化水权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各地、各时段的灌溉水量,把用水和节水指标分解到各市县、各渠系和各用水协会,严格执行县际断面流量控制制度,层层落实交水用水制度。通过精心调度、科学管理,稳定了灌溉秩序,提高了灌溉效率。

3.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科技措施促进节水

大力推广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小畦灌溉技术,有效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4.是改革水价机制,以价格措施促进节水

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通过水价改革,有效发挥了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水商品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发挥了广大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灌区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

5.是积极开展管理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促进节水

全面开展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体制,理顺了管理体制,落实了管理责任,改善了农村水利工程状况。

6.是实施水权转换,以用水市场机制促进节水

篇9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组织全国28家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研究、创新出高效实用的“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并进行推广示范,有效遏制了孢囊线虫病进一步扩散蔓延,减少产量损失。

这对于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促进小麦和大豆稳产、丰产和高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据项目组首席专家彭德良研究员介绍,小麦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 avenae,CCN)是发生在小麦根部的线虫病害,也是近10多年来在我国上升的小麦主要病害。

该病不仅直接引起小麦的产量损失,同时危害根系形成的伤口使其它土传真菌病害发生更重而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近年来,随着小麦跨区联合收割,该病迅速扩散蔓延,已经在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京、内蒙古、安徽、青海、陕西、甘肃、江苏、宁夏、天津、新疆和等16个省市发生,危害面积估计6000万亩以上,小麦受害后平均产量损失15%~30%,严重麦田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在入冬前引起小麦死亡绝收。小麦孢囊线虫病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一旦暴发成灾,势将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和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减少产量损失,2009年,农业部设立了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40”,该项目通过对小麦等麦类作物孢囊线虫病成灾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了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及其分布研究,以及小麦孢囊线虫病经济重要性和危害损失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及成灾因素的研究,引进国外抗孢囊线虫病小麦种质资源,开展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对孢囊线虫鉴定和评价,开展抗性品种形态、生化和分子机理、品种抗性遗传和及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小麦孢囊线虫的暴发,将麦类作物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控制在萌芽中,防止其蔓延扩散危害,对于发展我国小麦生产,促进小麦丰产稳产和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松原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设背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要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不仅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出率。对此,吉林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产稳产有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2 松原市概况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中温带,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积的12%,总人口290余万。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长期以来,松原市农民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为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条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况多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需要迫切改变现状,以促进农业生产长远发展。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冲积平原、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组成,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平均海拔高度为130~266m之间。松原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的土壤类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钙土和河淤土等,优越的土地资源,为松原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有利的发展条件。

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块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经过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通过田块内的局部平整使田块平整度、规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间管理及田间机械化耕作。根据松原市基础条件,经实地踏勘和计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田块规整程度要达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级以下,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满足本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适合高产作物生长发育。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目标是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设施的配备来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松原市水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排水条件均可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质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其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耕作田区。为了提高田间作业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较高的通达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相关要求,平原地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够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结合松原市的实际情况,该工程主要指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指各类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作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项目区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的比例。根据《标准》要求,依据松原市的具体情况,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农田防护效果良好。

4 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对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规划,等工程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