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医疗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医疗概念

篇1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的通知》(云卫医管发〔2015〕5号)、《昆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转发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我区制定印发了《经开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现将我区2016年上半年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明确目标责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领导组织,院长负总责,分管院长亲自抓,建立健全推动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加强监督管理。我局将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行动计划”开展情况的检查指导,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日常检查和集中督导相结合等方式,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做好宣传报道。各医疗机构利用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行动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等,使全社会明白、了解、关注此项工作。

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我区将继续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大内涵建设,提升医院“软实力”,尽最大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改进服务流程,营造温馨就诊环境

要求各医疗机构合理分布各专科诊室和功能,经开人民医院在现有的业务用房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合理地设置导医台、挂号窗口、缴费窗口,有效的引导和分流患者。

我局认真开展辖区医院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求医院有专人进行监督、巡查并记录完整,确保医疗环境干净整洁,尤其做好就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

加强卫生间环境管理,设专门保洁人员打扫,并有专人巡查,保持卫生间清洁、无味、防滑。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要求,全区医疗机构均有禁烟标识,并设置吸烟区,公共区域有控烟员,从环境上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四、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

加强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检查服务用语使用,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医院建立了医患沟通制

度,主动与病人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机制,公布投诉电话号码,有专门机构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

五、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公开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流程,积极引导患者依法维权,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妥善解决纠纷。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认真落实医疗投诉、纠纷处理制度,认真做好医疗纠纷文档记录及保管工作,并大力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下一步,我区在加强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医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医院效能建设水平,在“进一步改善服务行动计划”活动中,继续推行“患者说了算”服务模式。

篇2

对于从事皮肤疑难杂症诊治工作20余载的西南医院皮肤病科主任医师杨希川教授来说,在各行各业迎接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刷之时,他的工作也受到影响并发生着改变。

如今,杨希川已经不单单凭借那个现实的听诊器去为病人诊治,而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捷简单地为患者解决相关问题。

医生工作性质的原因,《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间断式地与杨教授进行了沟通,他告诉记者,皮肤科和其他的专业科一样,比较直观,通过患者拍摄的一张图片就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或者给予一定的用药指导。

“移动医疗健康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可以为患者解决一些较为轻微的健康病症咨询问题,不仅使医患之间进行较为便捷的沟通,更为患者带来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相应诊治和建议的效果。”杨希川说。

由于医生职业的严谨性,在对话过程中,杨希川一直提及的是“移动医疗健康”,这也引发了《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进一步的探问,当前中国市场内的众多移动医疗的探索者们,难道并未真正的实现将医疗移动化?对此,杨希川给出了直接并肯定的答案:“如今还不是真正的移动医疗。”

新生应用多

当越来越多痴迷于手机的“低头族”出现,各行各业都在争抢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商机,而医疗行业也不甘示弱。将“移动医疗”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中国,还要从2011年左右开始。

时下最为流行的移动医疗APP“春雨医生”,很多人会认为是移动端的用户给了它市场,然而在其创始人张锐看来,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匮乏的医疗资源以及严重的不均衡性给了他可以扎根其中并生存下来的机会。

日前,刚刚拿到了C轮融资的5000万美元的“春雨医生”成为了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内的规模之最。说到此,作为春雨医生的先锋医生的杨希川认为,不同于其他的移动医疗健康APP,有着鲜明的图片和沟通渠道的春雨,使得医患交流更加便捷简单,并且使用效果令人满意。

其实,让杨希川感触更深的是,当前移动医疗的发展也遵循着互联网从Web1.0到Web3.0逐步递进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移动医疗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医疗广谱资讯门户开始,像“39健康网”;之后便出现了“好大夫”、“丁香园”等APP,主要以如何将患者分流导入医院的模式存在;而“春雨医生”的产生并发展,与前两者相比,或许应该被认为是更好地将医院内的模式向外导出,“从过去以医院为主体的状况发展为以患者(用户)为主体,医生给予相关诊断回复等。”

在京某外企工作的王畅(化名)作为长期的过敏性皮肤患者,在步入秋季病症高发期后,面对北京挂号难、看病难的现实,加上自身工作时间受限等问题,“就医”一度让其感到烦恼。

然而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好大夫”、“春雨医生”等APP的存在,让她开始接触这一“新奇”的模式,通过网上咨询获得一些医生即时的诊断建议或用药指导。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ios系统中APP应用的排行榜统计可见,“春雨医生”仅次于“全科医生”, 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三位的是“好大夫”,之后则是丁香客及其延伸的“用药助手”、“家庭用药”等几个应用。而在豌豆荚的安卓系统榜单中,“家庭用药”排名第一,“掌上药店”、“用药参考”分列二、三位。

尽管王畅正在享受着这些移动医疗健康APP为其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她看来,“还需要亲身体验,好在纷繁多样的行业APP中遴选出最适合自己并且最为便利有效的应用。”

质疑声不断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春雨医生”方面了解到,目前,“春雨医生”采用“自查+问诊”的模式为患者提供服务,从其官方网站公开资料可知,自2011年上线至今,春雨累计激活用户2700万,日活跃用户85万,日均问题量3.9万。另外,春雨还拥有注册医生30000人,而这数以万计的医生中有50%还开设了实名认证的空中诊所,而“杨希川的诊所”便是其中之一。

用杨希川的话来说,“春雨医生”等APP开发的这一创新医疗健康咨询模式,让医生在传统的医院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最初的本位――“轻问诊”。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既解决了就诊等候等一系列长期困扰病患的“看病难”问题,还轻松的绕开了“处方权”等一系列政策限制。

尽管用户们已经感慨众多APP已然成为他们口袋里的移动医生,但移动医疗从诞生发展至今,遭遇的质疑却从未停止。

张锐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当今社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资本市场,移动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大热门话题,移动医疗、可穿戴概念首先撬动的是基层医疗、计生系统医疗设备市场,众多人士都期盼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下得到缓解。但是目前,移动医疗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实际情况是大众使用的移动医疗设备还少之又少,他坦言,“产业化尚待时日,而且移动医疗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阻碍。”

首先,移动医疗自诞生之初便缺乏国家监管和相关法律规范。对此,杨希川也谈到,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

另外,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而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来看,网络问诊也存在着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风险。一方面,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按照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的处方服药,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成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

此外,目前移动医疗提供的80%属于健康服务,而在我国,健康的概念刚刚兴起,很多人将健康建议等同于诊断,盲目相信移动医疗给出的健康建议。而这也就佐证了杨希川在最初就强调的“我国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这一说法。

行业待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医药行业的渗透,移动医疗无疑成为新的产业,它的发展还需政策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在当前,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饱受质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从亏损到形成规模去盈利。”张锐告诉记者。

篇3

美国一妇女盲信APP 贻误癌症病情 最近,美国一位51岁妇女西安・吉布森在《每日邮报》上用亲身经历给大家提醒:不要被一些不太靠谱的APP麻痹,因盲信APP而贻误病情。据报道,吉布森从小脸上、身上都有不少雀斑。但2008年,她开始注意到自己脚踝上出现了一块指甲大小的斑块,比自己身上其他的雀斑颜色要深、形状也更大。她咨询了一位普通医生,医生告诉她没什么事。她又下载了一个健康类的APP软件,查询了一下,软件提示斑块有可能只是颗痣。吉布森没再操心,但两年后,在一次体检中,她发现那块斑其实是皮肤癌。幸而,2011年她做手术切除肿瘤时,癌症并没有扩散。

求医不如求APP? 如今,智能手机上的健康类APP产品,花样越来越繁多。在英国,这类产品有近10万种,每周的下载量也越来越大。医学机构是这方面产品的市场领导者。每天这些APP告诉我们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慢跑了多少公里,提醒人们服药等等。有五分之一的健康类APP宣称有辅助诊断的功能,可以将我们的智能手机转变成心电图仪器,监测心律并发送给医生。还有一些可以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2013年,全球健康类APP产品的市场价值是24亿美元。有人预测,2017年,总值有可能上升到260亿美元。包括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也在极力推广这类APP的应用。现在,甚至是心情沮丧这类问题,似乎也可以不找医生而找对应的APP了。这让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变化。病人不再依赖医生和护士的建议,转而去求助APP。有些医生欢迎新技术加入到诊疗当中。英国一位医生就告诉《每日邮报》记者,他的40位病人中有三四个会每天带着智能手机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通常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问题。但是更多的专家则指出,花样种类繁多的健康类APP,在推荐给医护人员和病人使用前,需要的是更为严格的监管。至少在英国,目前还没有法规去管理这类健康APP。吉布森的例子是对监管必要性的最好的证明。

移动医疗 “倒逼市场” 另据《科技日报》报道,3月10日,苹果公司春季会,宣布要借Apple Watch进军医疗领域。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缺位的。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不仅没有解决信息授权问题,信息使用后造成的医疗纠纷怎么防范、怎么处理同样无解。”

报道还指出,美国近日正式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先期拟投入2.15亿美元。比“移动医疗”更进一步,将生物基因疗法与医疗大数据结合起来,被视为是“国家层面”的启动。在我国,最早的感知来自市场,互联网巨头2014年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阿里健康”斥资1.7亿美元,并开始“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则投资1.065亿美元开启“智慧医疗”计划,连接医学专业人士、医院和用户。移动医疗的“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启动。

移动医疗设备采集到的信号 尚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现在,不少人在跑步时都会打开手机上的一些应用软件,监测脉搏、心跳等生理指标,计算步速、距离。但这是否精准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类设备发现的血压、血糖异常,是否足以取信呢?

篇4

处于同一个行业,九安血压计也为许多普通投资者所熟知,又具备云平台等大健康概念,按理说,九安医疗的业绩也应该表现不错,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据Wind数据统计,九安医疗自2010年上市以来业绩就开始明显滑坡,包含2015年三季报在内,6年内有5年归母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下降。其中,2013年亏损0.11亿元,2014年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才避免了归母净利润连续同比下滑的尴尬局面――剔除投资收益,当年扣非净利润已是亏损0.82亿元。

亏损的状态到了2015年依然在延续。公司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额度达到0.66亿元,并且预测全年亏损区间在1.1亿~1.4亿元。单从数值上看,若想在2015年底实现扭亏难度比2014年还要大。

为何九安医疗连续多年业绩不佳呢?向健康云平台的转型又能否为公司带来收益呢?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当前的经营情况,带着以上问题,《投资者报》记者于近期致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对方表示可以将采访提纲发送至指定邮箱。

但令人遗憾的是,截至发稿前记者也未收到其就相关问题的答复,故只能通过公司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进行分析。

扣非净利润连亏三年

亏损、亏损,九安医疗近年来面对的业绩压力可不小。

据Wind数据显示,九安医疗2013~2014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了0.11亿元与0.82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该数字为亏损0.69亿元,再结合公司全年的预亏报告,扣非净利润三连亏已是大概率事件。

2014年九安医疗的经营已经很不乐观。其主营业务净利润实际上为亏损,扭亏为盈主要归因于孙公司iSmartalarm股权转让和投资收益。通过卖子求生方式才避免贴上ST的标签,但亏损的压力到了2015年依然有增无减。

公司2015年三季报称:预计全年亏损1.1亿~1.4亿元。业绩变动原因主要是由于OEM/ODM产品(代工业务)销售收入下降;iHealth在美国、欧洲、中国大量招募移动互联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司费用维持在较高水平;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费用维持在较高水平;柯顿公司募投项目投产后,公司折旧费用和摊销以及营运费用增加。

从营收占比看,传统代工业务占比依然高达约50%(2015年中报),而该业务毛利率仅为12.3%,限制了对净利润的贡献;虽然公司近年来也积极转型自主品牌与i系列产品(移动互联产品),但竞争加剧又使其毛利率在2015年受到了冲击,且两项产品该数字在2015年中报均下滑;同时,i系列产品的国外推广又反过来加重了费用负担,进一步影响了净利润。

定增转型“大健康”

业绩不佳、传统业务受挫,定增转型似乎就势在必行了。

九安医疗去年10月公布,拟调整定增方案,改为投资7.3亿元加大对健康管理云平台的投入力度。该平台使用移动智能医疗设备(如智能血压计、血糖仪等)为入口,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积累用户健康数据,为病人和医生之间搭建纽带,从而搭建交流社区等新平台。

“大健康”平台的概念很新,符合当下热点。但也有投资者认为,健康平台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特别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短期是否无法给公司带来利润呢?记者也就此问题致函公司,但令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相关回复。

但无论未来的业绩如何,新颖的概念似乎还是对公司股价的拉升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国股市过于看重题材炒作、市盈率过高的情况往往被许多投资者所诟病,而这也反映在了九安医疗的股价走势上。虽然公司业绩不佳,但丰富的题材的确能受到短线资金的追捧。

以2015年10月22日为例,受到“健康中国”概念有望写入中央文件的消息影响,医疗器械板块强势崛起,当日板块涨幅高达7.5%,九安医疗、鱼跃医疗等纷纷涨停。随后,九安医疗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拉出5个涨停板,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个股。股价涨停的背后,是游资的不断接力,记者通过查询涨停板龙虎榜单发现,多个营业部游资参与其中,包括上海溧阳路等知名营业部。

篇5

从国内市场看,MUMU无线电子血压计、康康无线血压计、快乐妈咪胎语仪等产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10月份推向市场,健康医疗设备互联网化的第一波浪潮即将汹涌而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了3.3亿,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患病率和绝对人数全球最高,有数亿人需要通过医疗设备监测生理指标,而这部分群体中年轻人的比重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事实上《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在2007年就提出了“自我监测”或“自我量化”的趋势,而数量庞大的病患和孕妇等脆弱群体正是这一趋势最直接和刚性的受众。

一大波互联网公司正在进入这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不过在走访几家相关公司后,记者发现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互联网公司:慢半拍仍赶上概念红利

“今年新产品比较多,但是移动医疗早就有人在做了。”快乐妈咪CEO陶建辉说。

国内医疗设备生产商九安医疗2011年在硅谷组建团队,开始研发iHealth品牌的移动互联网血压计、体重计、血糖仪、血氧仪等产品,这些产品将传统医疗设备体积减小,并通过与iOS设备相连,将检测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和平板上,同时传输到云端形成大数据。

其国内的跟随者康康、MUMU和康诺云等产品已经比九安晚了一年,不过不同的是这两家的创始人并非出身于传统医疗厂商。MUMU是《读览天下》的母公司华阅数码推出的跨界项目,在此之前华阅是一个地道的互联网公司,而康康血压的创始人刘菁此前是IBM架构师。

正如互联网电视与传统电视厂商一样,互联网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厂商的思维差异在价格上有了最直接的差异,iHealth BP3电子血压计的售价为999元,而康康和MUMU的售价均在400元上下。

华阅数码CEO陈迟表示,在终端上iHealth选择了更标准化的iOS设备,而MUMU则从Android切入,在中国老年人即使使用智能手机,一般也是杂乱的低端机型,不同机型的适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也是机会所在。

“APP的适配需要花费很大的工作量,传统厂商都的人才结构和技术储备都不是为这个设计的。”陶建辉说。

不过从目前医疗设备行业整体的利润率看,现在进入在硬件上仍然有利可图,一家智能心率检测设备公司的CEO表示,目前凭借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其产品的价格要远超出市场上同类产品,利润率保持在50%以上。

同时,凭借势头正火的移动互联网概念,九安医疗的市盈率从此前的几十倍涨到了现在的500多倍(深交所数据),在欧洲市场超过了原先的老大欧姆龙,而欧姆龙则在日本市场与运营商NTT Docomo合作成立合资公司Docomo Healthcare进军移动医疗。

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升温,互联网创业企业将持续受益,最终或被巨头收购,或通过资本市场套利。

传统设备商:合作还是单干?

抛开硬件高额利润,通过后端服务赚钱的互联网模式已经把手机和电视市场搅动得翻天覆地,对并没有互联网经验的传统厂商而言,互联网怪兽来袭也让他们坐立不安。

或许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目前快乐妈咪、MUMU等公司都是找了医疗设备生产商进行制造,以互联网公司的品牌和渠道进行销售,双方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从目前手机和电视领域看,互联网公司和设备商有四种关系:1、互联网公司自己打通供应链,绕过传统厂商,通过代工厂完成制造,如小米,2、双方合作,在硬件内植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如爱奇艺与TCL;3、双方合资建立新的品牌,如阿里巴巴与创维,4、设备商自己开发互联网服务,如华为、中兴。

“传统厂商都是卖产品,没有服务,互联网公司又缺乏专业性。”陶建辉说。基因的差异使得双方都很难独立完成这一生意。

而另一位行业人士则持不同看法:“互联网的玩法是把硬件的利润空间转移到软件服务,传统厂商不能快速适应这一玩法,自建互联网服务有利于其更好地控制转型节奏,也避免自己沦为陪衬。”

事实上在这一问题上传统厂商有自己的优势,一名医疗行业人士表示,传统设备商的渠道优势很明显,除了庞大的网络,他们在社区和医院的布局也很深,鱼跃医疗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血糖仪及试纸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其中医院市场超过15亿元。

除了销售,还有大数据积累,拿血压计来说,厂商在社区医疗站给居民办理健康卡,测完血压后上传到云端,去医院看病时可以通过健康卡查询历史数据。

而据了解,目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全部通过官网渠道销售,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大量的营销成本,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九安通过苹果店渠道销售,去年销售额超过1亿,不过苹果会收取20%-25%的分成,且苹果店对产品要求非常严苛。

另一方面,与手环、手表等产品不同的是,移动医疗设备的用户大多是病人,陶建辉表示,他们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状况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出去,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社会化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互联网公司要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国家药监局的医疗器械许可,许可的申办对医疗器械的专业人员、场地、设备、检验机构等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对具有很强专业型的移动医疗设备而言,缺乏专业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很难像手机一样自己找到供应商自行生产,与传统设备商合作或许成为最优解决方案,而这一条件使得传统设备商在合作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由此看来,合作或许成为最大的趋势,不过传统厂商在思维上的转变仍然需要很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一市场并不充分成熟,仍然存在很多变数。

看上去是肉咬下去是骨头

陈迟透露,目前血压计在国内一年的销量为1500万台,按照每台价格400元计算,每年的规模就是60亿,加上血糖仪的30亿规模,以及血氧仪、体重计、胎语仪等设备,市场规模十分可观。

而这块市场目前仍然是互联网沙漠,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是一个应该但是尚未被互联网渗透的领域。

不过事实上这块肉咬下去,首先咬到的是一些“骨头”:

1、由于种种技术限制,移动医疗目前仍无法做成轻便的可穿戴设备。测量血压需要通过充气加压,测血糖、血氧需要有创口,而在中医领域重要的诊断依据——脉搏则基本只能通过人工判断,手环或手表等产品形态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2、多位人士表示,即使是慢性病患者,大部分也都没有定期监测相应生理指标的习惯,而健康的用户群体更没有监测意识,同时需求最强烈的慢性病患者多集中在老年人,智能设备在这个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有限;

3、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监测受到干扰因素较大,如饮食、情绪等,同时用户的佩戴方式等原因也会影响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同时据了解目前医生并不认可家用血压设备的测试结果;

4、数据采集难度较大,最核心的体液成分、血糖、血氧、血脂等数据大多通过有创方式采集,无创采集的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极高。

5、部分群体对电子设备较敏感,在3W举办的德尔塔俱乐部可穿戴设备沙龙上,快乐妈咪产品经理王志聪介绍,此前快乐妈咪胎语仪采用蓝牙方式无线连接手机,不过用户仍然担心辐射问题,最终改为有线连接。“用户家里用着无线,用手机打电话,却不能接受我们的无线连接。”王志聪说。

陶建辉表示,慢性病相关的医疗产品用户使用周期长,但是市场已经很成熟并且竞争激烈,而类似胎语仪的母婴健康产品用户使用周期较短,需要其他产品配合延长生命周期。

篇6

9月,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九安医疗旗下智能医疗健康公司iHealth;10月,腾讯1亿美元领投在线医疗网站挂号网,这是继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知名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后的又一大手笔;而从今年年初开始,阿里巴巴就已经通过投资医疗数据公司中信二十一世纪、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等措施开始布局移动医疗战略。在苹果、谷歌相继推出HealthKit、Google Fit医疗健康平台后,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争相抢占移动医疗市场。

按照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的定义,移动医疗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卫星通信面向个人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据尚普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3.6亿元,同比增长26.9%,预计201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9亿元。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作出的最新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

目前,按照发展路径和资源管理划分,可将移动医疗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移动平台类,依托企业核心软硬件能力,通过整合、共享不同医疗设备、应用服务的数据信息,打造纵向一体化的健康管理中心,帮助用户和医院对健康与疾患进行监测分析,如苹果公司的HealthKit平台,目前正在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应用开发者和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商议合作;二是移动设备类,以可穿戴设备为主要发展方向,基于传感器与人体和外界交互进行健康数据采集,旨在便捷连续地监测用户生理指标并提供智能健康指导,例如小米投资的iHealth和谷歌正在研发的隐形眼镜,后者内含无线芯片和传感器,通过测量泪液成分实现检测并传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三是移动应用类,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媒介和用户的首要接触点,目前囊括了挂号、问诊、买药、信息查询等多方面功能,其中包括可聚合全国众多预约挂号资源并能够通过手机实现检验报告推送和院外候诊等功能的挂号网旗下“微医”、以轻问诊模式为核心并旨在搭建医患沟通平台的“春雨医生”、提供药品介绍和订药服务的“掌上药店”、面对大众用户提供医药信息的“丁香医生”、满足专业人士进行医学咨询和查询参考资料需求的“医学时间”等。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推动移动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久的将来移动医疗将融合物联网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等,整合包括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和药剂医疗设备在内的产业链资源,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动全产业逐步升级。

从目前移动医疗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对于我国移动医疗厂商而言,大规模进驻医疗体系还未到时机,当前更应该多开展与医院、政府的点对点合作,扎实推进数字化医疗落地。同时,服务商应该认真分析数字化医疗市场的需求,提升设备应用的实用程度和医疗数据的精确可靠性。数据获取与采集所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至关重要,由于用户采用移动医疗服务时不可避免地会提供个人信息,经过多重传递和相关医疗信息提供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介入,需要相关部门监管,明确多方应承担的数据保护责任。

据日本《读卖新闻》10月18日报道,日本索尼电脑科学研究所在兵库县西宫市的升学补习学校“滨学园”的帮助下,成功开发出了可以让儿童像玩游戏一样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应用程序“MathNative”。该应用程序为儿童们准备了约750个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性与空间概念的小问题,例如“将颜色多样的抽屉适当排列,使相邻的抽屉颜色都相异”、“排成一列的玩偶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都是怎样的”等。

2014年10月18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据TechWeb 10月21日报道,谷歌20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继13日至15日连续3天抛售之后,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10月16日再次抛售谷歌股票套现。据悉,在10月16日当天,佩奇抛售了16666股A级普通股和16666股C级普通股,抛售的每股平均价为540美元,以中间价528.5美元计算,佩奇16日当天套现1762万美元。

2014年10月21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据路透社10月21日报道,Facebook公司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于20日向美国联邦法院递交书,对数位曾参与纽约商人保罗・切利亚欺诈案的律师提出追责指控。保罗・切利亚曾在2010年试图通过伪造合同,以获得Facebook公司约50%的股权。美国联邦检察官在2012年裁定,切利亚的合同涉嫌造假,因而以勒索和欺诈罪名对其提出了刑事指控。

2014年10月21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生产生活中;模式

在网络技术应用于医学之前,我们经常看到如下现象,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当我们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之后,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智慧医疗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通过物联网,医务人员可随时掌握病人的病历信息和最新诊疗报告,从而快速制定诊疗方案;患者的转诊信息及病历可以在任意一家医院通过联网方式调阅……上述这些场景在智慧医疗体系下将会日益普及,进入人们的生活。毫无疑问,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一、个人应用走向云端

云计算、云存储、云笔记……不知不觉中,“云”服务已成为近年来互联网最炙手可热的应用之一,云计算有望成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消费者对科技满意度的增加,有专家表示,云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私有云或者说个人云。所谓“个人云”,是指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和PC,通过互联网无缝存储、同步、获取并分享数据的一组在线服务。个人主页服务是通过网络展示个人形象、共享个人信息、与朋友交流沟通的一种综合服务。比如,每天在自己的“云”里写文章,让好友们也经常来自己的“云”,看看自己写了些什么新东西。此外,自己可以随时备份,等到年老的时候,可以翻看自己年轻时的文字,重现当年的美好记忆。

个人云存储服务是通过网络上传、下载和共享个人文件的一种服务,通常称为网络U盘、无线U盘等。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可以通过“云”上传照片,家人好友也可以随时访问你的“云”来欣赏里面的照片。个人(移动)信息管理服务大多针对移动设备,提供联系人、日历、记事本、书签等信息的存储和同步服务。

二、大数据大有可为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上述是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不过,《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的作者舍恩伯格,在书中引言部分明确指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他用三大转变描述了大数据的特性:1.“不要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2.“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3.“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我们分析大数据主要为了预测未来‘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更多时候知道了‘是什么’就足够了。例如知道流感将会扩散到哪里就足够了,我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什么时候在网上购买机票能够获得最优惠的价格就足够了,我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此时价格最低。”近几年来,大数据可谓蓬勃发展,它不仅是企业趋势,也是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创新。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警察可以通过犯罪数据和社会信息来预测犯罪率,部分科学家通过遗传数据预测疾病的早期迹象。

虽然大数据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出来。近期,最能证明大数据价值的莫过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连任了,一个为奥巴马竞选精心打造的数据挖掘团队让奥巴马完胜罗姆尼,最终笑到了最后。

三、移动支付生机盎然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催生了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移动支付不是简单将资本账户从PC端或者从实体卡搬到移动终端,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将带来整个支付产业的大变革。

国外,很多互联网巨头纷纷争夺这块诱人的蛋糕,正式涉足支付领域。近日,PayPal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推出最新的刷卡终端,只要将一个蓝色的“小三角”插入到iPhone或者iPad上(已安装相应的App),就能将其“变身”成为一款移动的刷卡终端,不仅能刷信用卡还能扫描支票。

篇8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医疗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 A

一、物联网的概述

“物联网概念”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一句式”理解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二、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物联网的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信息传送和数据处理这4个环节,其中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等。

(一) 射频识别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无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静态或移动待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用于对采集点的信息进行“标准化”标识。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物联网领域,使其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在物联网“识别”信息和近程通信的层面起着智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产品电子代码(EPC)采用RFID电子技术标签技术作为载体,大大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二) 传感技术

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的基础,而目前的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传感节点和电子标签等方式完成的。将传感器应用于物联网中可以构成无线自治网络,这种传感器网络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纳米嵌入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可以将集成化微型传感器嵌入到物体中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测、采集,并将这些信息以无线的方式发给观测者,从而实现“泛在”传感。

(三)网络与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实现涉及到近程通信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近程通信技术涉及RFID、蓝牙等,远程通信技术涉及互联网的组网、网关等技术。

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广域网络通信和近距离通信等两个方面,广域网络通信主要包括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而以IPv6为核心的新联网的发展,更为物联网的提供了高效的传送通道;在近距离通信方面,当前的主流则是以IEEE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通信技术。

M2M技术也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 与M2M可以实现技术结合的远距离连接技术有GSM、GPRS等,与之相结合的有WiFi、蓝牙等近距离连接技术,此外还有基于GPS、无线终端和网络的位置服务技术等。M2M可用于安全检测、自动售货机、货物跟踪领域。

(四)数据的挖掘与融合

从物联网的感知层到应用层,各种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都成倍增加,需要分析的数据量也成级数增加 ,同时还涉及各种已购网络或多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融合问题。结合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率计算模式,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具有相对可靠并且安全的数据中心,同时兼有互联网服务的便利、廉价和大型机的能力,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用户无需担心信息泄露,黑客入侵等棘手问题。

三、物联网的应用之智能医疗

(一)智能医疗应用意义

物联网技术将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设备、加护病房、医院疗养和家庭护理中,智能医疗结合无线网技术、条码RFID、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诊疗流程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监护工作无线化,全面改变和解决现代化数字医疗模式、智能医疗及健康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等的问题和困难,并大幅度提体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降低公众医疗成本。

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传统的医疗模式的创新,实现传统的医疗信息化的创新,最终实现实时的智能化的互联互通的动态服务。同时也希望把城市好的医疗资源通过我们的物联网技术输送到农村去,使大家能够享受公平的医疗服务。

(二) 智能医疗应用范围

依靠物联网技术通信和应用平台,包括实时付费以及网上诊断,网上病理切片分析,设备的互通等;实行家庭安全监护,实时得到病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行灾难现场医疗数据的采集,包括互联互通的各种医疗设备,特别是由于次生灾害造成的灾害,通过物联网实现现场的统一资源的调度;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构建成电子医疗体系,从而给医疗服务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要提高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不仅要提高对病人的高精尖的医疗人才的服务,同时还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服务能力。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医疗使看病变得简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患者到医院,只需在自助机上刷一下身份证,就能完成挂号;到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医生输入患者身份证号码,立即能看到之前所有的健康信息、检查数据;带个传感器在身上,医生就能随时掌握患者的心跳、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与之相连的智能医疗系统就会预警,提醒患者及时就医,还会传送救治办法等信息,以帮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总之,物联网的应用,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地球,从感知城市到感知中国、感知世界,信息网络和移动信息化开辟了人与机、机与机/传感器网融合的可能,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时时联通、事事链接,物联网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机遇,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2]杨倩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J];电信科学;2010年S1期

[3]邵顺增 物联网应用及发展[J];硅谷;2010年24期

[4]尹育新,戎宏娜.浅谈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一物联网[J].信息系统工程,2010(2):105-106

[5]王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篇9

2008~2011年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探索改革的三年,是创造各种新概念和新模式最多的三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出台行业标准最多的三年

医疗信息化发展20多年来一直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发展之路,所以行业层面的标准缺失也就不难理解。随着2008年新医改将医疗卫生信息化上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卫生部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一系列卫生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从2009年5月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到2010年12月31日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再到2011年4月出台的《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三年来,卫生部共出台各类标准、方案和指南20多个,有力的规范和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技术和应用发展最快的三年

随着医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高度重视,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部不断加大临床路径试点和电子病历试点的力度,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努力推动诊疗结果的共享与互认试点,所有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一卡通、移动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

福建省“一卡通”电子钱包支付系统在全省医疗机构的使用,使患者就医流程及支付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的厦门模式创造了“五个统一”和“六个面向”的案例;309医院以iPad为移动终端的移动医疗网络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赞扬。以上案例只是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之冰山一角,医疗卫生行业已经成为信息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首善之区。

篇10

带人类走向“半机械化”的第一步

佩戴一个看上去很平常的小手环,就能测出脉搏、运动消耗量,这是可穿戴医疗最常见的模式。但科技带来的新潮产品远比你想象的丰富得多:日本研发出一款马桶,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测出体温、尿常规指标等;一款名为Mimo的婴儿智能连体衣,能记录婴儿的睡姿、呼吸等数据;正在研发的“耳型血糖仪”,能让糖尿病患者无需采血即可测血糖:佩戴谷歌Glass智能眼镜,医生通过它或许便能对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实施精准手术……

这些产品都叫可穿戴医疗设备,它可以是衣服、手表、

眼镜、智能手机等一切能与我们身体贴近的东西,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测量身体的各项体征,如体温、脉搏、血糖、血压等,并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云终端,供我们或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分析使用。

目前可穿戴医疗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人用得较多的手环类,监测的主要是脉搏、热能消耗、心率等:另一类更偏重医疗,比如有些床垫,睡在上面就能测出你的睡眠、呼吸等情况。

如果说未来人类将与机械设备整合在一起,那么健身追踪器(如手环、智能手机上的健身应用)将成为人类走向“半机械化”的第一步。而可穿戴技术成为传统医疗保健行业的“搅局者”,将主要带来两大变化: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远程医疗。

“纵观医疗设备的发展史,我们大概能理出这样一条脉络:从医院走向家庭,目前正在走向个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表示,可穿戴医疗设备将为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提供机遇。理想情况下,它能收集一套患者的长期数据,通过这套数据,能提示疾病风险,医生也能获得患者疾病变化、康复进展、药效评价等重要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还可能实现远程医疗。一项全球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医疗费用降低42%,看医生的时间间隔将延长71%。

眼下,可穿戴智能设备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更受关注,且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在一些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每天晒运动成绩成为“必修课”。可穿戴设备能对日常跑步数据进行追踪,对健身者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而在不久的将来,对血压、血脂、血糖、睡眠状况监测的加入,给健康管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更大。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可穿戴医疗市场价值将从30亿~50亿美元发展到约500亿美元,相当于有10倍的发展空间。

人类对健康的永恒追求、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给可穿戴医疗市场加热升温,另一方面,健康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以及对数据准确性的高要求,又成为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的障碍之一。不少人甚至为可穿戴医疗之热泼冷水。一种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还很远,很大程度上是个被炒作的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吸引的仅是爱新鲜的年轻人,不过是一种时尚的玩意儿。可穿戴医疗火热的背后,面临着以下三大难题:

数据可靠性遇技术难题。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是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目前的设备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人体的相关信息,而可穿戴医疗设备传感技术整体有待提高,标准有待统一。拿最常用的计步器来说,一个人站着在厨房做饭,手臂的摆动也容易被计算成步数。类似的不准确可能直接影响产品性能。此外,可穿戴设备虽能提供便利,但监测信息有限,目前尚难代替医用级设备。还有业内专家指出,如何在保证数据可靠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得更小、更轻、更便捷,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健康管理尚未跟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表示,可穿戴医疗设备真正有价值的是其收集到的数据,

目前多为年轻人自我收集使用,缺乏系统管理和专业指导。国内虽有个别企业在做,但产品售价2000多元,普及性较差。智能设备市场研究人员王小硫也表示,从中医看病“望闻问切”的角度看,

目前大多数移动健康产品只做到了“切”的环节,少数做到了“问”的环节,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数据这个“大金矿”。

中老年人需求未被满足。从人群上看,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按理说是对可穿戴医疗设备需求最大的人群。但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设计时尚,主要面向年轻人。从市场角度讲,这种需求悖论的存在是正常的,毕竟年轻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更强,而中老年人对此类产品的接受度、使用技能、学习能力、购买力相对较弱。因此,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健康医疗,仍需要想办法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可穿戴医疗设备同质化严重,手环的“主角”地位需打破。隐私暴露风险也必须引起关注,如谷歌G1as s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被质疑可能侵犯他人隐私。

解决“成长的烦恼”

不可否认,可穿戴医疗设备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但未来,它一定会火热发展并壮大。若干年后,很可能人人身上都携带可穿戴医疗设备。

如何让可穿戴医疗设备告别“只是时尚的玩意儿”,更多地为百姓的医疗健康服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应想办法设计出适合中老年人的产品。这将节约大量医疗资源,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