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时代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时代概述

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指通过环境艺术这种媒介,对公众实施影响的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风貌等等。从古至今有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案例,例如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当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面的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类的教育与单纯的艺术教育是不同的,环境艺术的美并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转移。在我们国家,环境艺术类的教学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如何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长远发展成为专业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新的时代背景对艺术设计人员的要求

1.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思维等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个人的专业基础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业人员的基础专业能力需要能够基本的色彩、质感、写生的额能力,能够掌握物体的空间造型,能够手工设计图纸,具备敏捷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掌握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对环境的变化由敏感性,了解相关运用到的材料的性质、性能、用途等等,掌握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要熟悉市场,掌握建筑材料等的价格,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了解园林中植物的种类与类别,还要有制作模型的能力,新时代下,环境艺术设计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综合知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为一身。

2.对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专业阵地,学校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明确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目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互融合。例如,在素描课程的教学中,不再仅仅描绘静态的人物,让学生进行形体的速写,在写生的教学中引导下j关注城市建筑、居民生活、市场、超市等等,而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风景画,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更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考虑哪门课程先开,课时的安排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适应新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注重实践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环境教学的应用性,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够仅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达到专业的教学目标。以传统的教W模式为依托,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类教学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出真正的设计师。鉴于此,高校需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都能够有实践的机会,了解市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实践性、逐渐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并且看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2.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环境艺术设计类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与市场接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必须要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相互之间沟通信息,面向市场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路,并且逐渐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逐渐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设计技能,关注学生的设计能力,现在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艺术设计教学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就是创新,设计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创造的过程,不断创新设计的理念、拓展新的空间,创造新的符号与生活环境。学校可以开设专家讲座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一些处于社会社会实践的教师来讲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设计语言,注重技术教学、理论教学,突出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加强计算机的辅助教学,通过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让学生具有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能力,适应社会上的市场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吸取别人的优秀成果与优秀文化,以艺术为核心,以文化为脉络,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学术能力,逐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提升。

4.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育 教学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首先,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开阔的素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属于交叉学科,这门学科设计到建筑学、园林学、装潢等等,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学等等,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具有综合素质,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借鉴其他有益经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绞死自身要具有市场意识,要具备实践经历。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对市场要有基本的了解,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更加注重审美、艺术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就业的需要,因此部门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市场、商业需要有理解,加强教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改善环境艺术类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的院校与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环境艺术类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戎宁,佟晓娟.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18):16.

[2]孙亚男,翟艳.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10(5):119-120.

篇2

[关键词]新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31

经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并且在世界上被公认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国。但我国传统的经济时代中经济增长方式是凭借能源的消耗为支撑的,这样的经济生产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生产,因此众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传统经济时代中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进行改革转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格局发生较大动荡的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压力都迫使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要进行改革转型,同时也要考虑新经济时代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与转型问题,以便实现新经济时代中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有较大的区别,新经济是一种以网络经济作为核心内容的,以知识要素作为有效驱动力的,以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的新型经济,新型经济简单地可以总结为“新经济是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综合”。新经济含义中所提到的知识经济则是指建立在时代科学技术核心基础之上进行生产、储备、使用以及消费的经济形式,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当代新经济迅猛的发展形势下,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新经济的核心构成要素,正因为新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所以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大量知识储备的知识型人才在新经济的发展中必将成为核心供给者。关于网络经济可以做如下简要概述,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现代化经济,其中消费、信息资源、现代通信、生产交换和电子计算机等在网络经济中相互交织渗透,网络经济除具有传统经济所具备的全球化的性质外,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且网络经济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强大优势在全球的各个国家受到广泛的青睐。

2新经济的本质特征分析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将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充分运用网络的有利途径和知识的创造性等两者的优势创造更多财富,满足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物质需求。新经济的本质特征具备正反馈性、适者生存性和追求市场垄断等特性,同时新经济注重经济竞争中时间价值的主导地位。

21新经济的正反馈性分析

传统的旧经济是一种负反馈性质的经济,价格与生产产品的数量正相关,消费者与价格的高低和产品生产的数量负相关,这种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负反馈机制对市场的均衡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对新经济而言因为其正反馈的特性不存在均衡市场的性能,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更高报酬和更高效率的创造依赖于需求量的增加,使得供给方进一步下调价格,促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供给和需求在新经济中表现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是正反馈机制促进新经济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效应。

22新经济的适者生存性分析

由于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均较高的缘故,传统的旧经济市场处于一种被分割的状态,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能够保持不被淘汰,但在新经济形势中经济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有所差异。新经济形势下经济市场的竞争是一种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经济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类似于达尔文式的竞争规则,这种新经济的适者生存的特征属性是新经济本质属性的体现,新经济下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与传统经济相比降低很多,使得经济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有效,在新经济下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必将把处于经济竞争市场劣势的企业淘汰,从而实现新经济市场下优势企业的市场垄断,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

23新经济的追求市场垄断分析

新经济下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具有很低的边际成本和很高的固定成本,这一新经济的内在属性就直接决定了新经济是一种追求市场垄断的经济形式,新经济只有通过这种垄断市场的力量才能够在经济市场上获得利益,若新经济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不能形成有力的市场垄断力量,那么其产品的价格存在被压制到边际成本的风险,难以与极高的固定成本相适应,新经济的这种垄断是某些产品生存的客观需要,这种新经济下垄断的打破需要借助新的经济创新。

24新经济的时间价值性分析

在传统的旧经济中,生产某种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决定了产品的价格高低,但是在新经济形势下,新经济产品的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已不是在社会劳动中花费时间的长短,其价格的高低受到新经济产品在生产出来的短时期的排他性。新经济在时间方面的价值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经济下的时间价值在新经济产品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产品价格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新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分析

31新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分析

传统旧经济的增长由社会分工、资本积累以及国民技术的动态技术进步和储蓄等因素决定,而新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所变化,企业的创新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决定要素。新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因素的转变,说明企业微观方面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要比传统经济形式中资本储蓄与社会分工贡献大,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考虑传统经济中资本积累、社会分工等宏观因素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新经济时代中经济增长转型具有重要贡献的创新性等微观因素的考虑,在微观的基础上对新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和建立一套符合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转型所需要的新增长理论。

32新经济下经济增长转型所需社会经济条件

新经济下经济增长转型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基础,以为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供有利条件,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提供良性的发展所有权,在新经济中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知识是一种可供多人同时使用、拥有的非竞争性知识,因此知识的配置与生产就不能由市场的竞争力量进行决定,否则新经济所带来的价值大大降低或难以受益,因此必须创造知识所有权;二是发展风险融资,新经济时代存在结构性的资金短缺和极大的投资风险问题,风险金融的发展是新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三是发展企业创新,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经济方面创新的有力支持,任何经济体都离不开创新能力l展这一微观基础的支持。

4结论

在新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要依据新经济下时展的需求进行不断探索。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要对“新经济”的含义深入理解,要对新经济的正反馈性、适者生存性、追求市场垄断性的特性进行科学把握,要对时间价值在新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进行合理掌控,深刻理解新经济与传统旧经济在增长方面的区别,积极创造新经济发展所需的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实现新经济时代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伟杰浅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可持续性探究[J].现代商业,2014(24):75-76

[2]林毅夫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型[J].科学发展,2014(2):11-14

篇3

关键词:新经济;民营企业;供应链;供应链建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30-02

一、新经济的到来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新经济时代

随着20世纪后半期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浪潮在美国已经兴起,并席卷全球。所谓新经济,即利用信息、知识、因特网等技术,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流程等得到优化,使相关企业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并提高企业对顾客的服务水平。所以信息、知识、网络等技术是区别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主要标志。

面对新经济的到来,企业必须树立新经济的经营观念,充分利用信息、知识、因特网等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新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运作模式与旧经济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必须注重信息、利用信息、依靠信息进行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使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更准确、更快速。不但能提高企业的效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也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发展十分迅速。例如,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美国政府曾把“二战”时期国家投资的大部分军工企业先后转卖给私人垄断组织。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保守党上台后不久,就把钢铁企业和部分长途运输企业民营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自由开放思想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现企业民营化。与此同时,拉美、中欧、东欧、非洲和亚太地区的许多发展国家的民营化也渐趋活跃起来,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化浪潮已波及100多个国家。

我国民营企业解放后有过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然缓慢。党的十五大后,中国民营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WTO的加入,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又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民营经济在经营模式、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民营经济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民营企业要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要学会“走出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展壮大。其中,供应链管理思想即是当今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好理念。

二、供应链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的作用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链条,其中包括资金流、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等。在实际当中,供应链一般由多个中间环节构成,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供应网。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使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价值最大,并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使顾客的效用最大化的全过程。

通过供应链管理,一方面提高顾客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新经济下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供应链管理是在信息技术比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使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能够改变上下游企业的库存状况,大大降低企业库存成本,并降低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运作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3.通过供应链管理能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等技术,企业能够与客户及时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应对,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民营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系统

民营企业由于在资金、规模等方面相对较弱,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依靠单个企业难以取胜,必须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变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然而构建供应链系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步骤。

(一)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构建供应链系统的第一步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比较晚,无论在资金、管理、资源等方面都不及国有大型企业和外国民营企业,所以我国民营企业不能像它们那样依靠资金搞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拥有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下,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并通过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的交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企业不断产生综合优势或某一方面的绝对优势,从而获得长期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协调”能力和“结合”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可延展性、难以模仿性和学习性等特征。民营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那么,企业如何获得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六个方面:

1.开发人力资源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措施。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一批对企业忠心耿耿的生产经营和业务骨干,企业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开发出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2.技术创新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各种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各行各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在生产技术上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其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企业要在生产技术上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3.管理创新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民营企业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家族式管理走向民主管理,不仅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创建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程序和制度,而且要在管理手段上做到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培养核心竞争力。

4.营销创新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的开拓、创新、规划、竞争都需要有新的经营理念和前瞻的视野。知识经济不仅改变着市场,而且也改变着企业的经营观念。没有创新的营销理念,没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手段,民营企业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5.服务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民营企业除了建立完善的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企业共体系外,还要建立给予顾客产值以外的增值服务的差异化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6.发展“战略联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民营企业要构筑与供应商、经销商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帮助客户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供应链系统的选择

前面已经提到,供应链系统由原材料供应商、一般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及顾客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一个企业,一般处于其中的某一环节。构建自己的供应链系统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以自己为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此时,本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主导着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以核心企业为制造商为例,本企业根据产品、管理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适当的供应商数目,选择合适的经销商及其数目,通过信息技术等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2.把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此时企业除了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参与供应链外,没有主导权力,但此企业仍是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做好此环节的工作,才能使整个供应链具有稳定而发展的竞争力。

(三)优化供应链,提高价值链增值

篇4

物流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之一,物流行业的诞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物流会计是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物流会计的诞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强化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而是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一、新形势下的时代特点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和高技术化的新经济时代,该时代是把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并具有以下几条特点:

新形势下的知识经济把知识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当今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科技成果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的依据。

新形势下的网络经济把信息产业作为依托。当今时代属于崭新的网络时代,社会上的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的创新经济把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在当今社会中,各种高科技产品渐渐浮出水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了技术水平提高的核心要素。

二、物流会计的概述

目前,人们对物流会计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人认为,所谓物流会计就是指物流企业中的会计,主要负责核算、监督和控制物流企业的资金运转;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物流会计就是指利用专业的会计知识,来确认、计量和记录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流成本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其实,相比较而言,后面一部分人队物流会计的理解更为准确。物流会计不仅仅是物流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个细小的分支,其实它还是庞大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物流信息的子系统,可以为工作人员开展物流规划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

三、新形势下物流会计的创新

在当今社会中,各个行业都在利用高科技,各个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智慧和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技术水平比较高以及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名优秀的会计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会计知识,还应该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国家在物流会计方面进行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手段。当今社会中的大部分企业为了准确全面的了解企业物流成本方面的数据信息,在规划和实施物流成本的控制和优化过程中,逐渐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因为在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搜集、分析、整理以及传输数据信息的时候,渐渐开始依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另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会计信息获取范围,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因为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相应的磁介质和光电介质来实现的,这些介质可以让同一类数据信息被位于不同城市的不同的人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了时展的必然产物,而物流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会计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经济时代中,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逐渐成为时代的发展潮流,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掌握各种财务管理计算软件,以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对于我们国家的船舶制造企业来说,其生产成本包括很多细小的方面,数据信息非常杂乱,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物流会计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会计工作者核算成本的工作量。

会计核算。我们国家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过去的几年中,部分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组成成分的理解不够准确,片面的注重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忽略了对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和各种费用的数据以及各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耗的考核,而且各个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不够集中,缺乏专业的数据信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我们传统的会计核算是把产品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的,还将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分配成各种资源,同时还认为物流成本隐藏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中,并将物流成本分摊到具体的人工以及产品当中。而实际上成本中并不存在单独的物流成本会计项目,物流费用的核算也不只包含运输费和仓储费等比较传统的物流管理的费用。所以,我们传统的物流会计核算的方法根本不能正确的反映出物流成本基本的数据信息,从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严重时还会影响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弥补传统的物流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端,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可以在传统的物流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核算的对象和各种成本费用进行补充。对于核算的内容我们不仅应该增加物流消耗的具体指标,还应该增加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等科目,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对于船舶物流会计而言,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正确的核算各种成本,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最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核算方法方面,我们应该摒除过去传统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采用成本作业法来核算产品成本。因为我们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是通过凭证和报表等来记录企业具体的物流耗费情况的;而成本作业法把作业作为单位来归集资源成本的,然后再把作业按照成本产生的原因再归集到产品成本当中,而其中的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是时展的产物,它不仅可以及时去除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无效成本,实现物流管理过程的再造,还可以提高物流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比较繁琐,其具体的核算步骤主要包括定义物流系统中的作业、确定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的种类、确定资源的动因,并按照比例关系将资源合理的分配到作业中和确定产品的类别,把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成本中四个环节。

物流绩效管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经常会忽略对生产以及经营环节的物流作业的绩效考核,进而会影响物流成本的管理效果。在当今时代,强化物流绩效管理是物流会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立完善的物流责任会计是强化物流绩效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看为一个整体,然后再详细的划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权,以达到各司其职的理想效果,争取通过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方法来控制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我们国家的船舶企业所设的部门特别多,通过强化物流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篇5

关键词:换位思考;团队管理;有效沟通

一、团队和换位思考的简要概述

(一)团队的定义及类型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其他许多中外著作也对团队作了定义,但实质上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团队是指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沟通协调,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并且属于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他们为完成某一特定项目而组织在一起,他们要解决的项目可能是某一个技术改进小项目,也可能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大项目,通常项目完成后,团队即告解散。

(二)换位思考的概述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双方在发生矛盾时, 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实质上,换位思考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

笔者在阅读了文献之后,发现他们大都认为换位思考宜上对下,不宜下对上。但是,在本文中,换位思考也适用于下对上。所以本文中的换位思考是指在一个领导者是自发形成的团队中,由领导者做一次成员的工作,让成员做一次旁观者,或者说是指挥者,让彼此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已所不欲,勿使于人”,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加强团队的协作精神,高效实现团队目标。由此可见,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亲身体验;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门艺术。

二、换位思考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性

通常认为,在一个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是自发形成的团队中,领导者的影响力比较大,团队的凝聚力比较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由于领导者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的权力来源,难免会有一些成员对领导者的某些行为在心里和行动上不服从,尤其这种情况发生在团队的主力军身上,对团队管理的破坏性很大。这时就需要双方进行及时的沟通,笔者认为换位思考在此时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一)换位思考是管理过程中相互沟通的“剂”

“管理就是沟通”,这是管理学大师的一句名言。它不仅阐明了管理的真谛, 同时也告诉我们沟通与管理的关系。在管理过程的沟通中,如果管理者通过“换位思考”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交流,那就有助于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意图的认同,从而促进被管理者在贯彻和执行管理指令时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二)换位思考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催化剂”

通过换位思考使管理者在做决策和指挥的时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员工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这样使员工感受到他们是被尊重的,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增强了团队凝聚力,让他们自觉地为组织目标努力。这样,就降低了团队中不和谐的声音,当每个成员都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时,整个团队就发挥了1+1>2的合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目标。因此说,换位思考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催化剂”。

(三)换位思考是同时也是增强领导者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换位思考使被管理者在执行命令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服从领导者的指挥,相信自己的领导者,相信他们的指挥是正确的。当一定的任务完成以后,尤其是当任务被正确、高效地完成以后,成员会更加信任自己的领导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领导者的影响力就在这一次次的循环中扩大,进而有利于决策的顺利执行。由此可见,让被管理者进行换位思考,可以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同时也是有利于团队管理的。

三、换位思考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通俗易懂,使用中却有不少技巧,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运用换位思考。

(一)平等,、尊重是换位思考的前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逐步会产生对尊重、安全、社交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若管理者在决策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通过行政力量强制员工执行命令,无疑会引发员工叛逆心理,使工作效率下降,管理目标无法实现。管理者只有放下架子把自己和员工放在平等地位,实行服务式管理,才能让员工感觉受到尊重,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良好氛围是换位思考的条件

换位思考是实现沟通的桥梁,而良好的沟通又是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是针对整个组织而非个人,只靠单个人换位思考是无法实行的。只有在全组织范围内倡导换位思考的意识进行实施,形成相互理解的良好氛围,上升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样管理者对员工、员工对管理者、员工对员工、相互理解。

(三)换位思考应宣扬与措施并行

换位思考虽然只是提倡的一种良好沟通方式,但也需要适当的措施辅以实施,以增强效果,不能只是一味的强求对方理解自己。例如“岗位轮换制”在日本企业有比较广泛地应用,另外,韩国精密机械株式会社实行了一个独特的管理制度:“一日厂长制”,一日厂长和真正厂长一样,拥有处理公务的权力。当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采用措施,实现相互间的换位思考。

(四)换位思考贵在坚持

俗话说,一夜长不成一个胖子,但是一遇困难就放弃或按照情绪执行肯定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换位思考的实施或多或少的会涉及个人利益的牺牲。这时尤其是管理者不能斤斤计较,而要以大局为重,展示自己宽大的胸怀,才能实现组织的长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收集为载体的商务勾当新模式,它操作全球化互联收集进行商业勾当,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经由过程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周全连系起来,将企业的售前处事到售后处事的各个环节搬上收集,在实现企业打点电子化的同时,最年夜限度地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电子商务不再是一个纯挚的手艺问题,它代表了一次新的经济革命,预示着新的经济增添体例。

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

信息化和收集经济的呈现是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按照“二十一世纪网站”与“支点网”经由过程收集连系开展的一项企业信息化状况查询拜访显示:电子商务是年夜年夜都企业心目中企业信息化的典型应用。从查询拜访功效来看,已经起头培植电子商务网站的企业占到了查询拜访样本的58%,一个企业周全应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可是从培植的水平看,各个企业的现实应用差异仍是斗劲年夜的,例如23%的企业尚处于打算培植的阶段,16%的企业正在培植但尚未投入现实的运行;而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占全数受访企业的19%,可是其中10%暗示下场还不够较着,真正开展了电子商务而且下场较着的企业仅占9%,这一功效反映出今朝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良多问题。

3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首要问题

面临收集经济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机缘与挑战,中小企业已经普遍熟悉到开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和需要性。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操作电子商务开展商业勾当才刚刚起步,良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思惟落伍、手艺力量亏弱,资金上压力年夜,人才不足等困境。

4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的呈现和应用,使中小企业可以解决良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收集营销带来的冲击、年夜企业的垄断、资金能力有限、经营系统体例不规范等等。

4.1电子采购

电子采购是由采购方倡议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不碰头的网上生意,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构和等。人们把企业之间在收集长进行的这种招标、竞价、构和等勾当界说为B2B电子商务,事实上,这也只是电子采购的一个组成部门

4.2充实操作应用处事公共供给商ASP

应用处事公共供给商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增强信息化晋升自身的打点和运营等素质供给了契机,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介入竞争的最佳路子,企业如租用ASP供给的优质处事,既不需要投资基本行动措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操作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企业连系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年夜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进级维护费用,而把精神集中在焦点营业上,快速进入市场。

4.3电子商务与财富连系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必需与传统行业连系才能够取现实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的素质是操作电子信息手艺改变行业的经营情形与价值链、企业的打点模式与组织结构等来缔造出新的效益。而行业则是电子商务的平台,两者有用连系才能够成为有价值的电子商务模式,传统财富必需自动操作信息手艺来改善自己的经营流程。同时,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自己会催生一些新的行业降生,对原有的一些行业会有替代性。

4.4虚拟与实体的连系

完整意义的电子商务必需同时措置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因为信息手艺和金融机制的快速成长,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线措置的问题已经获得极年夜的改善,物流却成为电子商务中最坚苦,也是最关头的部门。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好比中小企业可以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连系成计谋联盟,从而实现“整体化的物流打点”。

4.5成立商务平台

收集营销是电子商务的焦点部门,要有明晰的定位,用户访谒一个网站,经常不是要采办商品,只是查询信息。只要他们在此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感受有“价值”,他们才会回访。企业的着眼点,应该是为他们供给“价值”。在此基本上,才能开展有用的电子商务勾当。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贸易特征影响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概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世纪,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按照经合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其内容主要是:

(1)在资源配置上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为首要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集约和高效的配置,运用知识和智力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

(2)以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产业。

(3)消费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化的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特征,这就是投入无形化、决策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以及经营全球化。可见,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是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的高度统一。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因此,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2.资产投人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它依靠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资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人,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人。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人,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如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知识强国的观念将深入人心。

3.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与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具有知识的、创造性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突破了速度和重量的概念,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快,货物、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其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个人电脑、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互相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关税壁垒的取消,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已无内外贸之分,市场竞争已成为世界性竞争。这些都大大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是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一个表现。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地区组织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并纷纷把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定在20年之内。到2005年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将建立;欧洲联盟21世纪20年代将实行完全的统一;亚太经合组织制订了2020年前实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除这三个地域组织的进展外,各大洲的区域性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在贸易上的合作。在21世纪初期20年,世界上将实现所有国家都参加了属于各自的区域性集团,世界进入了经济上广泛的聚合和经济联盟时代。当然在区域化的浪潮同时,大国的争夺主导权的争斗将加剧。

3.知识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网络贸易发展很快,如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为更好地发展网上贸易,1997年世贸组织签订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发全球服务市场协议》等,为进一步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网络贸易将会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4.对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影响。在贸易政策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被赋予新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为了发展经济,取得对外贸易利益,各国依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能力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自由贸易政策将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知识经济要想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保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保护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而自由贸易是保护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在贸易措施方面,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而对知识产品的进口限制主要应采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非关税措施将成为主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影响,中国外贸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要对知识经济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既要认识到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迎接新的挑战;又要认识到知识经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能脱离实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步骤有战略地发展知识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我国外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才能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才能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3.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网络基础设施落后,高级技术设备、网络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推行网络贸易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从政府方面来说,在加强对网络贸易宏观规划和管理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二是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的硬件环境,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支持网络业为进出口企业研制效率高、成本低的信息产品。三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四是加紧制定有关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性法律条文,提高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法律地位,规范并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从企业来说,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发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从传统贸易方式到现代贸易方式的观念转变,努力制定切入电子商务系统的计划和网络基础设施;企业要制定一套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大力培养既熟悉传统外贸业务流程,又掌握新经济的操作规程和网络贸易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网络贸易的运作规律,积极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网上商业模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篇8

【关键词】科学管理观念;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基础设施

0.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在工作和发展中管理是不可缺少和避免的趋势,更是提高企业发展动力的关键。跨人新世纪,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不断的学习国外各种先进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思维,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应用和分析,提高企业发展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发展中的良好有序进行打下基础。在吸收外在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的结合当前管理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应用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探索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前提。

1.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1.1管理观念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根源。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持续性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而生生不息的企业管理创新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节后的当前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环境进行有选择有变动的灵活应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各种管理技术手段和管理控制措施日益增加和完善。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是其在企业发展中并不是企业生产的目标和目的,结合科学技术措施追求最大的利润和利益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前提。坚持这种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究当前系统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重点趋势。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丁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1.2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没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企业管理者应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激励资源,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得员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作绩效,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1.3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次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

2.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自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该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3.建立支持知识运行的企业技术基础设施

从简单的知识支持工具到企业信息网络、通讯设施以及整套的更为复杂的组织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挖掘和良好的文件管理也很重要。要建立健全公司内外部网络,使员工方便、快捷地了解全球信息,开阔视野和思路,更好地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企业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就是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而对于不同员工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动机,企业应当给予不同起点和基础的激励措施。

篇9

[关键词]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 方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05-000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1],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2],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3],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4]。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5],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6]、钱益春(2001)[7]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8]。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9],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10]。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11],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12],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13];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14];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15];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16]。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17];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18];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19]。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20];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21]。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22],成剑英(2003)[2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24];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25];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26];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27]。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28]。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29]。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30]。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31],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32]。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3.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还远滞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其中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缺乏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4.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研究,学术界从多方面做了分析,包括管理模式、思想要现代化,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一些学者从技术应用或信息化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旅游业整体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比较深入,办法建议较多。

[参考文献]

[1]刘文波,丁力.网络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1).

[2]曹军辉,彭滋霖.网络时代中国旅游饭店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傅细三.旅游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2).

[4]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5]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篇10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目录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二)产业结构分析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五)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内容提要:××区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2004年3月,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决定,宿迁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区现下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区划调整后,××区区域面积达到836.5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1.26万人。区划调整导致××区所辖面积和人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抓住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机遇,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工业经济突破,进而实现××区在新的平台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新的蓝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拟就××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区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区产业发展产业定位空间战略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业技术进步不快,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的重复建设,第三次产业发展落后以及该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等等。从本质上看,××区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基本问题:

××区产业必须找到在全市、全省产业体系中的位置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制度变革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产业竞争力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自动地强大起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看法,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相关,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这个看法虽然有道理,但不够全面。正是因为全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从本源上看应该是内生的,但也取决于该地区产业参与全国和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何况波特教授对竞争力的内生性变量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这样的案例即它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不一定很符合波特教授的要求,但它的产业确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如日本、韩国等等。

我们可以对波特教授的钻石结构作些修改(见下图),给波特教授的钻石体系加一个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发展出自己产业的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区产业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其次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国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产业链中谋求好的位置,进而保持与发展自己在全市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附图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区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制的变革过程中进行,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组织,使之在全市、全省经济舞台上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这样的目标实现过程已经遇到了新的环境变化,给××区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变数,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新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1997年11月17日《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的确存在“新经济”。此后美国政府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都认可了这一个概念,使新经济的说法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当时一般来说,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其特征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效率、高企业经济效益(三低三高)。然而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到2000年3月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s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it、网络等被认为是新经济的产业引擎损失惨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也正是如此,一些经济学家及社会人士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有新经济;在我国,新经济也仅仅热闹过一阵子,现在似乎也不再有人去关注去研究。

笔者认为,新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不同于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不能简单地以所谓的“三低三高”特征为判断依据。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要看伴随着新经济形态的表征是否诞生与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好像工业经济形态的背后是诞生与发展了“大机器生产”、“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正是这种生产方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一切财富和生产质量。新经济如果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要看目前是否已诞生新的肯定是未来方向的生产方式。我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诞生,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可归纳为“以网络为平台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所谓以网络为平台是指新经济形态下生产、交易与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时进行,互联网本身已经具备了作为信息平台(非常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和生产平台(生产现场的网络控制)这三个平台为一体的基础。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能计算机为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生产经营过程是完全柔性且智慧的。智能化比自动化要更高级,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自动化是机械的顶峰,但仍然是机械的,智能化则是智慧的。所谓定制是完全按照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来生产其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在工业经济时代定制比较困难是因为成本过大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而在智能计算机的控制下则完全可以做到大批量定制生产。如美国的lee公司就宣布顾客只要加10美元,公司就可以完全按照顾客的身材尺寸与其他偏好快速生产其所喜爱的牛仔衣裤。这就是大规模定制生产。又如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一条生产流水线却生产出多型号多款式不同的别克汽车,这虽然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大规模定制,但方向性已经非常明确。

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产生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虽然经济学家们还未对那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有充分的研究,但也发现的确存在一些新规则,具体如下:

(1)资本追逐知识。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土地,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决定一切,资本可以雇佣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充裕,相对于现实消费需求的投资资本已经不再稀缺,新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是知识即创造性的新知识以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2)边际收益递增。经济学中有一著名规律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这一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现象有很好解释。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规律却受到挑战,例如在软件业中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是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它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可视为固定成本;而软件开发后的复制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软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接近于0。这样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软件业来说,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3)规模报酬递增。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核心是资本,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导致规模报酬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然而在新经济中,生产的核心要素已经是知识,知识又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复制,知识的投入不再遵循规模报酬递减的规律,而是遵循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这一规律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教授提出的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市场规模大,产品就越能成为新的生产技术标准,就可以制定新的竞争规则,从而获得更大报酬,这也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

(4)速度战胜规模。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认为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个看法实际上表明了新经济时代速度带来的效益要比规模带来的效益大的多。设想当互联网使我们的信息可以快速分享时,当我们大家都很聪明,你所想到的我也想到时,那么谁有竞争力谁能够获胜呢?显然谁快谁能赢。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速度可能决定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竞争力。

新经济形态下的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将对××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产生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第一个方面挑战是××区目前产业的生产方式必须尽快地向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产方式转变,对目前的产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变简单机械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变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为大批量定制生产,不然××区产业未来不可能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个方面的挑战是××区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必须调整自己的经济运行方式,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但又是××区产业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2.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那些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对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即it产业,今天的it产业已经不是一般概念中的通讯或电子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群,它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现代通讯、信息分析、网络及服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通信设备等等产业。这个产业群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扩展性,即此产业群能够不断地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因为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需求,也正是如此,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将对国民经济与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第二个特点是衍生性,即此产业群具有自己不断繁衍发展的特点。最早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指计算机与通讯产业,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产业就不断地分化与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业,形成了今天的it产业群。第三个特点是覆盖性,即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覆盖其他产业的特性。所谓覆盖就是信息技术融入其它产业的生产技术之中,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进而改造了这些产业本身。

(2)信息技术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而这一新产业群的发展与壮大首先使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发生了变化,其次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发现,信息产业群对gnp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不十分明显,而到了90年代中期则有明显增加,从原来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之零点几发展到2000年的10%左右,其影响已经很大,尽管2000年之后,it产业有些不景气,但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依然在增加。信息产业除了直接增加gnp之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导致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使社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快速有可靠的保证。其次,信息产业为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新经济形态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与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再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而这必将对未来的社会产生冲击。

(3)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改造与推动并进而导致产业本身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有重要的改造与融合的作用,例如传统的运输产业主要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与物资的空间位移,最多是所谓的门对门的运送。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运输业结合后就有了现代意义的物流业,物流业虽然有产品与物资的运送,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替代其他产业与企业供应与销售的配售功能,而且是快速准确的参与供应链管理等等。现代意义的物流业在××区还没有起步,相比与其他发达地区,××区新一轮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配合下使智能化的生产变为可能。智能化的生产要求现有的产业技术与技术设备有极大的提高,即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与智能化生产不匹配。而××区的装备产业与全市、全省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大,导致许多创造性的设计无法有合适的工艺技术与合适的制造设备。这对××区产业体系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变化,直接推动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产业组织形态发生重要变革,例如产业集群的产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组织、虚拟研发组织、虚拟企业等等。今天,××区产业组织的状态还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的状态,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尚不相称,××区产业组织的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区产业发展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前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就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纠正。

2、××区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源短缺将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这些要求,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3、××区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相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区(高梯度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地区)转移,这对两地区而言都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从世界范围看,现阶段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转向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从江苏省来看,提升苏南、带动苏中、推动苏北以及开发东陇海线的战略正在实施,苏南地区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的迹象日渐明显。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出这一要求。

4、××区产业发展要使工业与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区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业规划,考虑到××区目前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必须把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态型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也作为××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统筹规划,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前文已论述,这里从略。

2、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区18个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各自的区位条件不同,因此产业发展不可能像撒胡椒面那样面面俱到、处处布点、四处开花,而是根据各个乡镇的特点,找出切入点和带动点(增长极),重点布局,进而达到整体推进。

(3)“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既要加快××区城市化进程和各类园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增强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更要加快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化、观念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软件”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1××区及其乡镇、街道工业化发展水平(2005年)

地区

人均gdp(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区

5087

22.3

45.4

32.3

#洋河镇

7238

9.3

58.5

32.2

陈集镇

4364

24.9

47.3

27.9

中扬镇

3896

56.7

20.6

22.6

郑楼镇

2723

43.1

31.4

25.5

仓集镇

4351

41.2

35.7

23.1

耿车镇

9124

18.9

58.4

22.7

埠子镇

4695

31.2

40.4

28.4

洋北镇

5127

28.6

55.7

15.8

龙河镇

4919

32.5

42.4

25.1

三棵树乡

4078

37.5

42.4

20.1

罗圩乡

3003

44.8

32.8

22.4

南蔡乡

3159

39.9

42.2

17.8

屠园乡

4337

45.0

42.3

12.8

双庄镇

5203

36.3

37.2

26.5

项里街道

3807

2.6

42.9

54.4

幸福街道

3401

36.1

63.9

河滨街道

5598

3.5

25.2

71.3

古城街道

6949

0.8

32.4

66.9

从表1可以看出,××区人均gdp为5087元,各乡镇、街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最高的耿车镇为9124元,是最低的郑楼镇(2723元)的3.35倍,但即使是最高的耿车镇按现行汇率计算也只不过刚过一千美元大关,其余乡镇、街道无一超过一千美元,全区人均gdp折合成美元也仅刚过六百美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四个街道外,其余十四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大,超过30%的就有十个,最高的中扬镇达到了56.7%,部分乡镇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结构,有的呈现“二、一、三”结构。从全区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高达22.3%,虽然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态势,但是第一比重仍然偏高,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不断减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工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并减少,第三产业继续增长,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区作为××区市的中心城区,应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三次产业结构最终应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综上所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二)产业结构分析

1.农业

××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的条件和基础。××区现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桑蚕、棉花、西瓜、银杏、金针菜,霉干菜、粉丝加工,家禽养殖、淡水养殖,猪、牛、羊等养殖基础也比较好。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今后农副产品大有文章可作,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

2.工业

表2××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2003年)

所属行业

企业个数

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产值

(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副食品加工业

4

6.90

3.00

16.17

食品制造业

1

1.72

0.07

0.38

饮料制造业

11

18.97

1.96

10.58

纺织业

9

15.52

5.48

29.5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

5.17

0.59

3.1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

15

25.86

4.28

23.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

1.72

0.11

0.5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和复制

1

1.72

0.05

0.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1.72

0.15

0.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

5.17

0.16

0.86

金属制品业

1

1.72

0.34

1.83

通用设备制造业

3

5.17

0.41

2.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

6.90

1.65

8.8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

1.72

0.30

1.62

合计

58

100

18.55

100

现阶段××区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有: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饮料制造业(主要是白酒酿造业)。全区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纺织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三个产业拥有的规模企业数分别为15、12、11,三者之和远超过了半数。此外,聚集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即××区的玻璃制品加工产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中规模工业企业有四家,规模效应虽不如其他几个产业,但市场前景广阔,今后需要大力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虽然××区部分乡镇此类企业数量很多,近乎遍地开花,但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而且,塑料再生产业在耿车镇铺天盖地,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如果切实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健康破坏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区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仅仅涉及的是废弃塑料的收集、分拣、简单加工,属于低层次的,是靠牺牲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取菲薄的经济利益,还没有真正进入塑料再生和加工业的行列之中。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是由××区现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部分产业资本向苏北转移。内部环境主要指××区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已有的产业基础等。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这是××区产业定位的最大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依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柱产业仍然是今后××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基础、出发点和着眼点。加快工业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充分积极调动××区内部各种要素,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另一条是坚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小小项目,缩短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但应该重视的是,资本和产业转移并不真正取决于招商力度的大小,而是由成本、要素、市场、体制、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招商引资也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一个产业总是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安家落户,培育新的产业必须建立在区域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因而,工业化初期资本积累的时间可以缩短、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变更和定位不能逾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所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应该是××区今后工业化的产业方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资源加工为基础,实现工农业联动发展。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其他高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借助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进步,但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必须在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和互动中实现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分工。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应成为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一个地区要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走特色化道路,正如××区市所提出的竞争战略所采取的“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如何将这种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中,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有人认为,××区现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产业的选择可以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特色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种观点将会把××的发展引向歧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同时,××区工业化处于更加复杂的区域和全球化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方向感非常重要。未来××区的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下模式:

1.生态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首先应该科学地认识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常常将低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目前产业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即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我认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区工业化过程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可跳跃的阶段。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要素的支撑,目前××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缺乏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区位条件也不佳,这种要素禀赋的特点使得××区在产业选择上必然要走自身资源与外部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相结合,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道路,选择的产业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发展的如轻纺、食品等资源型的工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目前××区的工业化进程又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区工业化初期所接纳的转移产业恰恰是浙沪及苏南地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形成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区的发展不能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不是要形成产业发展的跨越,而是尽量缩短产业发展的周期,只有借势我国三大经济圈,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快速实现××区工业化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据××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还处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几乎为零的阶段,试图走其他的工业化道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实现××区工业化唯一的路径选择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且将生态要素融入其中。这一点与浙江省有些类似,与苏南地区上一世纪80年代的发展情况也相似之处,××区产业发展道路不能跳跃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直接进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阶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要素的支撑。

2.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产业的发展最终在于形成特色,有特色才具有竞争力。特色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资源只能说明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有竞争优势,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要注重“软资源”的作用,即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相关要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软资源”的作用,资源再丰富也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软资源”对“硬资源”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软资源”对特色经济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前文已将××区产业定位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讲产业远未形成特色。目前产业发展也只能说处于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和密度仍然偏小,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并未形成企业群。一旦形成企业群,分工与合作的格局必将形成,产业链条必然延伸,同时,社会资本,包括群体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区一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企业群”的胚胎,比如说木材加工业,龙河的农副产品特别是粮油加工,以及埠子的小商品市场等,正是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使这些乡镇相对其他乡镇来说,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良好。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给以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促使这些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是做好“减法”,使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所谓特色,就是“专”、“精”、“尖”。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有一种“慧眼”,有些特色产业现在可能不太起眼,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可以壮大。相反,一部分企业或产业可能“貌似强大”,但可能很快会衰落。目前,××区市包括××区招商引资存在着盲目性,且缺乏方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缺乏特色,在工业园区和一些地区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尽管事物的发展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但作为政府必须要加强引导,政府不仅在空间方面要有不平衡的思想,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不平衡的思想,使区域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产业特色化和后面所谈到的“一城两带三极”的思想是完全统一的,也是与“区域政策产业化”和“产业政策区域化”的思想相统一的。如果要促成“一城两带三极”宏观构架的形成,必须将“城”、“极”、“带”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否则“城”、“极”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持,也不可能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带。

3.吸收并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1)依靠区内外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城乡协调发展,不仅是从公正公平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城乡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如果能科学地认识当地的区情,将当地的资源与外部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区是可以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的。下面举内蒙地区近年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特色化道路的事例来说明上述道理。内蒙在2003年拿了3个“全国冠军”:gdp增速16.3%,为全国第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20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一;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内蒙的成功在于利用“草原概念”,将传统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演变成不仅包括金融、科技、服务等工具,还出现了基地、奶站、饲养小区、合作社、协会等中间组织形态。同时它还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其发展仅仅只有5年时间,1999年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林格尔与弱小的蒙牛结盟,1999年和林只有2000多头牛,而到了2003年达到6万多头。当地有4万多农户饲养奶牛。羊牛、运输牛奶、营销产品、工厂做工等,和林格尔有10万人被卷入蒙牛所牵动的这个乳业链条里,而和林整个县才有18万人。蒙牛在4年间从中国乳业第1116位,上升到第4名。与此同时,一个贫困县崛起了,城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和林基地的辐射半径迅速扩张,已经达到350公里左右。蒙牛随后将和林格尔的基地经验输出,在内蒙兴安盟、通辽和北京的通州复制。蒙牛的产业链已经辐射近百万人。走同样发展道路的还有伊利。数据显示,伊利现有奶牛基地3个,签约奶牛22万头,上下游产业链辐射人口也在百万左右。

该模式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区划调整以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一个地区资源优势如果要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要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形成竞争力。

(2)内生发展模式和中小企业集群。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对的是外生发展模式。苏州是外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济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依靠外来资本的投入。温州则是内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温州在一无资源优势、二无政策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依靠自我积累,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内生发展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增长令世人瞩目。以温州打火机产业为例,小小的打火机十几个零部件,温州有三千多家相互竞争而又紧密合作的中小企业加工生产,零部件工序的细化、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工序化、劳动分工的高度深化、地缘上的接近和中间产品市场获取半成品的运输成本极低、工艺和技术等快速创新在企业中扩散,使得温州数千个企业的命运被息息相关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群。同时各个企业也分享到了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温州的打火机以其物美价廉而牢牢占据了世界打火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的70%。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成功也与中小企业集群密不可分,其中小数量之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2000年,意大利全国共有中小企业110余万家,而意大利的人口只有5500多万,也就是说,每50个人就拥有一家中小企业。意大利平均工业企业人数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区有81.26万人口,按意大利每50人拥有到一个中小企业,××区应该有1.6万多个中小企业,如果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话,即使是一个大企业也没有,××区也会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意大利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是围绕大企业而形成的大量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企业集群;美国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则大多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意大利模式则更多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皮革、家具、机械等传统产业。美国模式显然不适合现阶段××区经济发展现实,但日本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应该可以借鉴。日本模式实际上也为“外生模式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使“外生式发展”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内生发展”。

温州和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温州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要根据经济特色,切勿盲目攀比发展高新技术,万不可贪大弃小、重招商引资轻本地资本。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造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要注意发挥下述的现有资源优势:(1)新兴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区市享有省政府特殊政策资源;(2)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交汇于此;(3)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4)林木资源丰富;(5)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基础好;(6)林木加工、白酒酿造、纺织服装、玻璃加工、机械电子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要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工农联动发展

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扩大加工规模,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扩展发展空间。

发展路径:

(1)提高西瓜、金针菜、霉干菜、粉丝、无公害大米、草编等农副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树立品牌,走品牌扩张的道路。

(2)做大油脂加工业,利用在完成黄海粮油加工任务的基础上的闲置生产能力,生产小包装食用油,使用、开拓自己的品牌,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地方著名品牌。

(3)发展面粉加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开拓面粉中高端市场。

(4)充分利用油脂厂、白酒酿造厂的加工废弃物,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中国的饲料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都将不断增长。

(5)发展鸡、鸭等家禽和淡水养殖,走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猪、牛、羊的饲养,尤其是肉类深加工,××区大有作为。

2、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在××区有着很好的资源优势,××区市林木蓄积量高达800万立方米,成片林160万亩,农田林网100万亩。木材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区有大小不一的木材加工企业近千家,整个××区市有木材加工企业2000多家,××区58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类企业就高达到1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5.86%,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15家的工业产值仅为4.28亿元,占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3.07%,小于25.86%。木材加工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高产业关联度、低投资成本和低投资风险的优点,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成功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较低的资本投入有利于××人民自主创业、投身其中,数量众多的木材加工企业将有利于促进和提升木材加工业的档次,有助于改变当前加工企业中出现的精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缺陷,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孵化、催生出龙头企业,反过来龙头企业带动木材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木材加工业的聚集效应和产业链的延长,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和提高整个××区的产业档次,如木材加工机械的零部件和整机生产、木材深加工中需要的化学原材料等。

发展思路: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大项目,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小项目一把抓,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引进一些木材深加工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生产家具、贴面板、木地板等家居装饰装潢材料,拓展木材加工业在××区的产业链空间,带动下游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鼓励本地民间资本进入木材加工业,鼓励小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改变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偏小的现状,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要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增加林木储量,增添和保障发展后劲,木材原材料供给要多元化,保障木材原材料供给畅通。

3、迎接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业资本转移,抓住发展契机,做强纺织服装业

××全区有2万亩棉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业的资源优势;目前××区纺织服装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规模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工业规模企业中,纺织业占到了9家,服装、鞋帽加工业有3家,具备接受长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乃至海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市场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做强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基础。全区2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订单很多,但缺乏知名品牌,要加大纺织服装业品牌的建设力度,创建本地自己的品牌。

发展思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涤纶高仿真以及锦纶等系列产品;发展高支高密织物和各种功能性纤维;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印染,提高棉、涤棉、丝和合成纤维织物关键印染后整理技术的水平,加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功能性等新型整染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着重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和各种功能性服装,形成服装印染、面料开发到服装出口的完整体系。

发展路径: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借助外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成产品升级换代。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服装加工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同时,积极扶持规模企业的发展,通过规模企业带动中小服装企业参与业务分包,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区市最大的企业之一——箭鹿集团应加大资本运作力度,超常规发展,争取早日上市。

4、整合饮料业资源,科学地定位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区饮料产业主要是指白酒酿造业。现阶段××区酿酒业聚集程度很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0家从事白酒酿造,这10家全部坐落在洋河镇,洋河镇与酒相关企业182家,占全镇各类企业总数的57%。洋河镇号称“酒乡”,拥有全国知名品牌——“洋河”。目前我国白酒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白酒市场不断萎缩;白酒高端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且很难打破;白酒市场区域分布比较明显;白酒广告、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不断突显;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脱离白酒市场;与白酒市场日益衰落相对应的则是啤酒、保健酒、葡萄酒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区要振兴和发展酒类产业必须紧抓这些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战略,通过整合饮料资源,科学市场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发展思路: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酿造工艺,积极倡导和参与浓香型白酒的标准制定,巩固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地位;深入实施“振兴苏酒”战略,大力塑造品牌形象,避免滥用“洋河”品牌,参照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对“洋河”品牌进行规范使用,维护“洋河”形象,提高“洋河”等名优酒档次。面对白酒市场趋于稳定开始出现萎缩的现状,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准确市场地位、不断推陈出新以巩固现有市场,另一方面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开发保健酒、低度酒、软饮料以及葡萄酒等果酒系列。白酒市场的区域割据决定了“振兴苏酒”的战役必须首先从江苏突围,要在广告、营销等方面体现白酒市场的区域性,加大在江苏境内的产品推广和宣传力度。白酒消费群体的萎缩(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是造成白酒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从命名、口味、酒型设计、包装、品牌、广告、营销上下工夫,有效创造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他们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广阔的潜在市场很感兴趣,这也加大了合作的可能。世界最大的酒类公司之一施格兰公司已经在中国这一市场做了开拓和尝试。此外,还应不断扩大啤酒生产规模,迎合“青啤”战略意图,不断提高青啤(××区)在××区地区以及附近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5、利用国电(××区)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发展电力相关产业

发展思路:利用国电(××区)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充分利用热电站的副产物,如蒸汽、煤渣等,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建材业,抓住国家电力短缺、电网改造更新换代等机遇,发展电缆、电力相关设备等产业。

发展路径:以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为核心,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扩大投资,提高产量,改变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资本运作,强强联合,一方面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技术支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把精科公司建成多型号、全系列的互感器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与电力公司如苏源公司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通过苏源公司注入资本,壮大整个精科公司的实力,做大做强精科品牌。要改变观念,不在于“所有”,即拥有整个精科公司,关键在于做大精科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税收和就业。以苏源电线电缆厂为龙头,做大电线电缆。××地区黏土资源丰富,全区有制砖企业4家,规模都较小,要抓住国电××区热电的属地优势和京杭大运河水运便利的优势,做大建材业。

6、引导、规范塑料再生和加工业

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由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落后而产生的废气严重破坏了耿车镇的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使得耿车镇塑料再生产和加工业“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加大了整治和管理的难度。目前,耿车镇水污染已经渗透到地表45米以下,居民用水必须取地表100米以下的深水,如果再进一步不加遏制和治理的话,已经污染的地下水一旦蔓延到整个××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目前耿车镇部分村已经出现的癌症发病率高,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疑难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损失是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耿车镇是一颗埋在××区边缘的定时炸弹。值得注意的是,耿车镇拥有的三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是木材加工业,这也部分反映了耿车镇塑料再生企业业主的短期经营心理,不适宜人居的环境让他们失去了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

发展思路:集中生产,规范治理,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路径:

(1)宣传塑料再生加工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2)宣传塑料再生加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大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更新设备和改进技术,提高废弃塑料利用率,减少污染。

(3)宣传国家对塑料再生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塑料再生和加工的前景,改变企业主短期经营心理。

(4)设立塑料再生和加工工业园区,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各类企业进驻园区,改变家家办厂、村村办厂的状况,实行集中治理污染,达到聚集经济。

(5)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改变耿车仅仅是废弃塑料分拣的集散地地位,治理污染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弥补。

(6)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利用各种政策,例如工商执照发放、税收收取等,提高该行业的进入门槛,新办企业一律进驻园区。

(7)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来提升耿车镇的塑料加工层次,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使耿车镇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脱胎换骨,真正成为××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果处理好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耿车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7、积极培育服务业

服务业对于促进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区作为××区市中心城区,应该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餐饮、商贸、金融信贷、旅游、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支撑。

发展思路:在搞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产业完善和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着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以此作为对××区开发的有力支撑。

发展路径:在金融方面,重点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开展新业务,培育和规范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让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尤其在直接融资方面。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新型流通业,发展专业或综合市场,积极推进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开辟好的流通途径。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前文已论述区划调整给××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挑战主要来源于内部,即弱小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幅员广阔的腹地范围之间极度的不协调,城区(或中心城市)还没有成为全区的核心和统帅;全区不同的区域板块未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城乡二元结构表现极为突出;城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未能发挥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周围腹地的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也未能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过弱,这既构成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累积循环效应。因此,做大特别是做强中心城区是今后××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这一点无论是在区划调整之前还是区划调整之后,都应成为毫不动摇的工作中心。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在区域中形成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个别地区会率先发展起来,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要注重“造核”,通过“核”形成对要素空间的集聚作用,在空间表现上主要以“极化”为主,也就是表现为中心城市的扩大和小城镇实力的增强,如果没有要素长期的集聚过程,也就不会有要素的扩散效应。××区理应是中心城市××区市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但目前这种核心地位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今后××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使其成为中心城市××区市的“核心”。要想成为“核心”,必须要借助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将××区建设成为全市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要逐步成为文化中心。区划调整以后,××区所辖范围扩大了,这就为××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心城区还没有成为自身的核心,这种现状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区在空间的发展战略上主要表现以“造核”,或者说以打造区域的增长极为主。为促成这样的目标,必须科学地构建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构架,有利于要素空间集聚。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从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大量实例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如同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一样,是区域发展状态本质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从空间分布、空间组织角度考察并辨认区域发展状态和区域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罗盘。区域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外部的关系及内部各部分的组织是否有序、萌芽而有活力的因素是否被置于有利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分析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给出确定的判断标准。各个区域的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可以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根据××区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1.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是否符合经济增长与空间不平衡性之间的倒“u”字型规律?是否顺应从空间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客观需要?

2.在不同阶段,是空间集聚还是空间分散可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把集聚或分散作为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下,社会经济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空间构架来实现科学组织的?还是根本就没有空间构架,实行“遍地开花”?

4.社会经济的总体空间组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客体是否与现有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空间吻合?

以上这些问题是××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毫无疑问,虽然××区面积相对较小,但它的发展也不能同时实现均衡发展,也必须符合倒“u”字型规律,即区域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是扩大的,当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区域发展差距会逐步缩小。因此,区域发展必然是先以集聚为主,在集聚阶段要科学地探讨区域发展的空间构架,要与现有的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吻合。××区作为××区市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从宏观视角出发来审视自身经济的发展,即必须置身于整个××区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讲,××区的发展事关整个××区市的经济发展大局,其宏观生产力布局的框架必须要考虑其开放性,即“借势”的客观效果。“借势”既体现借“长三角”之势,又体现着借“东陇海”之势。纵观××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两条高速公路,即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理应成为区域发展两条重要的产业带,进而以此来组织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这两条高速公路并未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与沪宁高速公路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利用高速公路建设××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带,这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两条高速公路在形状上呈现“人”字型结构,应该将这种“人”字型的框架作为全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构架。“人”字型的空间结构目前只是交通框架,并未成为产业带。但从长远来讲,必须将这种空间构架转变成为经济发展、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真正将其做成××区市乃至苏北一条重要的产业带,成为东陇海线资源加工产业带有机的组成部分。××区作为××区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融入到东陇海线产业带中,要借势东陇海线和长三角实现自身的经济起飞。“人”字型的产业结构不是短期的适应性的对策,而应该成为贯穿整个××区工业化发展的始终,它是实现××区工业化的重要保证。如果两条高速公路未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空间组织,从长远来讲,××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无法实现。

为了促成“人”字型宏观生产力布局框架的形成,必须注重增长极的作用,增长极是拉动产业带发展的龙头,根据××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进一步将“人”字型经济发展的宏观框架概括为“一城两带三极”。“一城”主要是指城区,它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两带”指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三极”主要指洋河、埠子和龙河三镇。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必然是一个自然成核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为“增长极”不可能在各个地方出现,只可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出现,这个规律在××区8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也同样适用。空间格局决定了空间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从近期来看,根据经济实力及各方面指标比较,“一城”和“三极”的地位相对突出。而从长远来看,“一城”和“三极”的发展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也就是说,“一城”和“三极”将会在空间上融为有机的整体。因此,今后首先应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接轨。由于目前××区大多数乡镇还处于农业时代,空间尚处于无序或者无组织的状况,工业化是推动其进入有序状态的重要力量,但工业化并不是“摊大饼”、“撒胡椒面”,必须要有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一城两带三极”是对××区空间结构的科学概括,将对宿区城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等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要沿着高速公路进行布局。同时,“两带”将诸多乡镇与中心城市相连接,可以起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一城两带三极”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一城两带三极”处于极化为主的阶段,也就是在做大和做强“增长极”阶段时,随着能量的增强,周围地区将会出现新的“极点”,在“两带”上也将会出现新的“极点”,在区域内将会出现围绕着两个一级轴线的二级轴线、三级轴线,区域也将从集聚逐步走向相对均衡的阶段,而且在城区与“三极”,以及其他极点之间将会出现一种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促成“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格局的形成,必须从更广的视角来考虑××区的发展,前面已经论述的××区工业化产业选择的路径决定了其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借助外部的资本、人才等要素与本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区的发展或者是整个××区市的发展已经与发达地区(例如长江三角洲)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如果不借助外力,这个工业化的过程将是非常漫长的。为促成“一城两带三极”宏观格局的形成,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点是打造三个“增长极”,一是洋河镇,为促成洋河增长极的形成和强大,要建设“一园三线”,所谓“一园”就是洋河工业走廊,向北发展(洋河)、向南推进(城区);“三线”是洋青线(洋河—泗洪县城青阳镇)、徐淮路(城区—仓集)、高速公路的连接线(中扬—仓集—郑楼)。通过修建各种公路将周围的乡镇连接起来,有利于洋河镇对周围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洋河这个“增长极”。另外,第二、三“增长极”便是埠子镇和龙河镇,基本思路是做活埠子,做强龙河,带动其他;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富集资本。要强化埠子和龙河这两个“增长极”,必须把交通放在战略性地位予以考虑,重点做好“两纵”和“两横”。“两纵”是龙河—耿车和南蔡—罗圩—陈集的公路;“两横”是埠子—洋河和埠子—凌城的公路。

最后,“一城”的重点是“两园”和“两区”。“两园”是××工业园(南下西进),向南形成洋河工业走廊,向西与市开发区相对接。新区工业园(西进北上),向西连接耿车,向北、向东与××新区对接。两区是指××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一城两带三极”的空间结构构想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概括了××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这有利于未来××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其次,体现了××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注重发展的区域增长极,这是在空间上区域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第三,在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区与“三极”之间联动发展,以及进一步与其他乡镇之间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人”字型的宏观框架,既构成了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也是整合区域资源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可以形象地将××区区域发展比喻一只在天上飞行的大雁,呈现出“雁行模式”,“雁头”是“中心城区”或“中心城市”。同时在两条轴线上布局着全区相当一部分乡镇,如洋河、埠子和龙河等重点乡镇。××区区域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二是洋河、埠子、龙河等镇;三是其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目前,在三类区域发展上表现出一种空间的断裂性,如何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三类区域之间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应采取拉力和推力相结合的思路。区划调整以后,腹地范围扩大了,但腹地许多乡镇仍然处于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未能对中心城区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由于“缺核”,也未能对周围地区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因此,根据目前××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是今后工作的主旋律,“工业化”和“城市化”应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心城区应加强与洋河镇、埠子镇和龙河镇的联动发展,推动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其他乡镇应转化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开放战略,把工业化作为发展战略选择。同时,应将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抓。

(五)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快速干道网、缩小中心城区与周围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应成为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结周围重点乡镇的快速干道网尚未形成,而这种框架的形成可以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减少空间成本,增强中心城市对要素的空间集聚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级差地租的有效调整,更加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局面,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新的城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要素向乡镇集聚的城镇化。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对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而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即现代意义的城市化主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作为“一城两带三极”中最核心的“一城”,中心城区与其他“三极”在功能上有着重要区别,它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区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目前名不符实。这就决定了中心城区不仅要将第二产业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要高度重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城市功能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城市服务业包括“生产型”的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两大类。两类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又有利于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这反过来会推进工业化内涵的提升。前文已经说明“软资源”对硬资源作用,也说明了品牌作用,××区的发展(包括××区)在本质上取决了“软资源”,最缺乏的是“软资源”,而不是资金。提升城市化的内涵,就是为了集聚先进的生产要素,或者说集聚流动性的“软资源”。另外,中心城区和周围乡镇的发展要遵循“级差地租”的科学法则,中心城区要发展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项目,将附加值较低的工业项目向周围乡镇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不可否认,现阶段××区招商引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能否在区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致最终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这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根据资料显示,在相当一部分特色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当地政府已经树立一种特色招商意识。例如贤官镇木材加工业和苏州太仓潢泾镇的加弹产业的发展都是从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层面来有针对性的招商,这与目前我们政府导向“来者不拒”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上,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何向特色转变?特色产业的形成在形成初期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性里面蕴藏着必然性,偶然性里面蕴藏着智慧。基于这样的考虑,××区应该实现“招商引资”战略向“招智引商”战略的转变。“智”是指先进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因为只有先进生产要素才能提升产业的内涵,增加附加值。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何为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无不体现在对客观环境正确的把握,即“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产业的跨越,而是内涵的提升。如何才能实现内涵的提升和跨越?首先,必须要对市场行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地了解。跨越式发展体现着借势和造势的辨证统一,二者结合的根本在于企业家宝贵而稀缺的资源。××区必须树立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而不能追求没有方向性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上面谈到内蒙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注重品牌,注重特色,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减法”。另外,所说的跨越发展也体现在适当时候可采取发展三产来带动二产的发展,二产和三产之间具有互动性。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两湖”开发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选择。要打造“两湖”文化,打造两湖品牌,两湖应成为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结合点。××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着以下重要的增长点,或者说可以做出特色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产业:做好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还有就是在前两类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一定经济实力,××区要不失时机地开发“两湖资源”,它是××区城市功能转变的重要标志。所说的开发,是湖泊功能转变,由传统“农业资源意义”上湖泊文化向“休闲”意义上的转变。在农业文明时代,“湖泊”是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湖泊”是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未来将满足人们休闲和体验的需求。现代的“湖泊”文化应该体现着一种深层开放的理念,是××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重大举措。因此,××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湖泊”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区市城市化应采取中心城市为主,城镇化为辅的路径,那么对××区则更应该采取中心城市为主,城镇化为辅的道路。但为了不走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弯路,××区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为主,在某种意义上,选择的“一城两带三极”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发展路径,将洋河、埠子、龙口作为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近期主要将洋河作为重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将城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区作为全区的龙头,在做大园区的基础上,必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强化功能的意义上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因此,三个极点未来发展必须要将与中心城市的接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孤立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洋河工业走廊并与南区的接轨,同时,要将龙河作为一个重要的特色工业区,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基地,将埠子作为中心城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这些城镇的发展必须纳入中心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因此,要从做大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认识三大极特别是洋河的发展。其他乡镇作为中心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的,在近期的发展可能仍然必须要走城镇化的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目的在于做强工业,做特城镇,形成与中心城区和三个极点之间的对接。总的来说,依托的是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化的战略思路,而不是各个乡镇自成一摊,形成“诸侯乡镇”与中心城市隔绝的城镇化。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根据实地调研,一些乡镇资产达百万甚至千万的个体老板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在外地投资、兴办实业,应该积极发动和鼓励这部分资本在本地创业、安家落户。完善对民营企业注册、税收、金融、收费等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和行政干预。从信贷、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民营企业上市筹资服务,扩展融资渠道。放宽民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资进入。同时,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勤政廉政,改变机关作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增强环境的吸纳力,形成环境建设与××区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市场法制环境,继续抓好治理经济环境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坚持治标与治本一起抓,努力构建确保优良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经济学原理》,[美]马歇尔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规模经济论》,顾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3、《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仆、夏大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产业集聚论》,朱英明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城市集聚经济》,冯云延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2002.12

薛志伟、李嫒嫒:《纺织服装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经济日报》,2004.6.7.

宋泓:《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经济日报》,2004.6.15.

[英]劳拉·泰森:《商业计划的善举》,《商业周刊》,2004.6

谢健:《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温州模式发展瓶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金碚:《中国地区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可行的战略选择》,《城市经济》,2004.6

傅白水:《资金外流、人才匮乏,“温州模式”即将没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11.

张福通、谭刚、陈秀珍:《香港特区政府资助产业发展的做法与启示》,《特区经济》,2004.10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7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01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