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篇1

关键词:新农村 新局面 新任务 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77-01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认识和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指导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践,搞好农村经济管理,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加速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现代化。实践证明,对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的经验进行认真的调查总结,探求其运动的规律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新农村面临的新局面

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以来,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进步。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

1.目前农村经济体制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在合作经济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为了发展生产,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目前农村已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3.广大农村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农村生产,农民面向市场、追逐市场已成为我国农民进行生产的基本目标。农村生产机制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贯穿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4.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把能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奋战在农村中的农民,也在千方百计地寻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途径。农民这种日益增强的效益观念,为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

5.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市场经济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科技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但应变能力差。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但是转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农村这些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任务

目前,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要毫不动摇地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有条件要实行两权分离,实行委托制,以提高经济效益;要实行产业、产品的转型提升。对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技术、低效益的产业和产品要淘汰出局;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努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2.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以及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3.积极开展经营决策咨询工作,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实际上是投资、决策的工作,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率,减少决策风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农民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决策依据,还要请农村经营能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咨询论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4.搞好集体经济投资决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集体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合理使用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努力提高资金效益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随着生产发展,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实践证明,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对于集体资金运行经济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必须加强对集体资金的运用管理,对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方案要进行现场调查、专家论证、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进行民主讨论,然后进行科学决策,以便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使资金在运行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

5.加强经济联合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每个生产者要求得到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此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要素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一定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与合作,达到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慧.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与防范[j].时代报告,2011(8)

篇2

关键词:村级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黑龙江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村级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黑龙江省会计学会2016年度科研课题

一、引言

黑龙江省拥有3958.3万公顷农用地,占其土地面积的83.69%,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农业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与农业、农村息息相关的村级会计更是在农村经济的各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村级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才能更好地规范黑龙江省农村财务管理。因此,在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省会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深入探析我省村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对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现黑龙江省从产粮大省到农业强省的新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黑龙江省村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村级会计的培养区别于其他通用性会计的培养,应兼顾农村、农业实务的特殊性。目前黑龙江省的村级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各职业技术学校和部分涉农高校完成,然而无论是职业技术学校还是涉农高校其村级会计人才培养都存在目标不明确、教育层次模糊等问题。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其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村级会计实务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现实中我省职业院校往往只是单纯地进行会计基础教育,缺乏涉农实践与相关农业知识的培训,最终使学员难以应对农业经济快速的时代浪潮。我省涉农高校对于本科、二学位等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完全相同,会计课程设置也大同小异。这不仅弱化了其本身的“涉农”优势,更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村级会计人才培养途径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村级会计的培养渠道较少、途径落后。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农业联系不足;很多院校的多媒体与计算机设备老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严重阻碍了我省村级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黑龙江省涉农高校的课程设置目前与财经类高校、综合性高校差异较小。其培养方式与内容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未充分体现涉农高等院校的优势,教学脱离实际,不能满足我省农村社会经济会计工作的特殊需求。

(三)村级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提高我省村级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黑龙江省村会计人才培养院校面临以下三个难题。第一,黑龙江省涉农高校的会计专业相对起步较晚,一般属于学校的次边缘学科,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部分教师的第一专业并非农业会计,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实际工作不甚了解。第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来源途径主要为高等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之教师对村级会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致使教育与实践不能很好的衔接,教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

三、构建黑龙江省村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多层次、专业化的村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黑龙江省村级会计人才培养的不同教育层次,明确其培养目标是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根据院校类别、市场需求、职业定位等分别制定。对于基础教育和职业会计学院,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为我省提供村级会计的应用型人才,应在加强农业会计等特殊业务的教学实践。而我省涉农高校应明确其培养目标为具有“涉农”优势的通用性人才,同时将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例如对于主修会计的学生以培养农业创新性会计人才为目标,对于其他涉农专业的学生(如农学专业等),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二)拓宽村级会计人才培养渠道

拓宽村级会计人才培养渠道,要加强在校生的培养。首先,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涉农会计课程,同时省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教学设备,推进村级会计电算化进程。其次,学校应与乡镇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实训平台,提供服务进村等活动,建立以后续教育为持续动力,以在职培训为补充的村级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最后,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多与农村、农业接触,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帮助其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三)加强村级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

村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相应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鼓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关注村级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以满足会计教育的前瞻性要求;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或脱产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资格考试,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其次,学校可组织年轻的教师“走出去”,到村级会计工作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加强教师对农业、农村与会计的认知,提高其教学质量。最后,学校还可以将拥有丰富涉农工作经验的农业专家、农企高管“请进来”,既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又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与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张自遵.浅谈农村会计发展趋势[J].财会通讯,2013(01)

[2]何玉润,李晓慧. 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04)

篇3

关键词:多伦县 水利工程 管理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当前,随着地区特色的快速崛起,产业的不断壮大及石油天然气的大力开发,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用水的过快增加已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缺水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最突出的矛盾之一。

而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又存在着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渠系配套工程不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灌溉用水浪费大、效益低的现象。加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制约着地区棉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林果业规模的扩大及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严重影响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笔者就近年来多伦县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农田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比较多。围场是农业大县,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近54万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一、多伦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农田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土地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力度,实施以节水灌溉为目的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围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田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对新建工程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一次性确立产权规属和管理主体,对原有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拍卖、承包、租凭、转让或股份制管理。

(二)投资力度小。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农田水利建设用材料价格剧增,劳动力工资涨幅加大,建筑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补助中只有中央、省能到位,其余配套均为空头。而我县财政收入低下,农民收入低微,在工程维修投入上有很大困难,因此很多工程运行条件差,改制困难。

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这就要做到: 一要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二要建立良性的运营机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营,持续利用。

(二)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管好用好国补及地方配套资金。村社要在每年的集体收入中拿出一部份补助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在确保运转的前提下,拿出一定水费用于水利建设。农、林项目实施要结合水利建设配套进行。各级财政也要增加预算,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投人力度。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篇4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特点途径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改革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重视,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的不断增加,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数量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切实抓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

1.1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当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自谋职业者都属于养老保险的涵盖对象。同时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加快了社会化的进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社会化性质较为明显,这也决定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

1.2档案来源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复杂性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这也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档案收集、整理和提供工作都是由各企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来完成,档案来源单一,内容简单。但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性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下,档案来源广泛,参保人数身份复杂和多样,同时社保档案在管理格式和内容都没有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较为杂乱,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确保其更加规范。

1.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具有流动性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多数为没有工作单位及自谋职工的人员,这也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且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员的流动性还会增强,这也会增加档案流动的数量,因此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2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途径

2.1齐抓共管,健全网络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单纯的依靠农保部门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有效的联合起来,做好协调和配合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在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局需要履行好监督指导及统筹规划的职责,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需要做好组织协调,农保处则需要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人、财、物等问题,农保所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通过齐全共管,进一步对农村养老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确保各项档案管理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从而更好的提升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水平。

2.2建章立制,依法治档

农村社会养老档案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以《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建立起档案工作约束机制,基层档案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可以联合下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规范管理的通知,从而对农村社会养老档案的建立、机构人员设置、归档范围、案卷质量、保管利用和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加快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2.3精心指导,注重规范

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指导下进行,在具体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实现。同时在对档案管理过程中,作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及装订工作,还需要有效提高案卷的质量,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能够与国家对档案的相关规范要求相符,使其能够更好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便于能够更好的推动档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4综合管理,开发利用

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以集中统一管理作为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档案的综合管理工作。因此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档案则可以由县级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在县级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中,不仅具备完善的档案室,而且实现了对各种门类及载体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县级社会养老保险档案部门还需要进行相关检索工具的失败为成功之母,进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资料进行编写,并利用计算机来对保险业务资料和数据进行管理,加快档案数字化和信息的推进速度,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为参保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更好的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结语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与每一位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严谨、认真、规范的对参保人员的档案进行管理。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强化信息意识、现代化意识和法纪意识,努力掌握现代化设备和应用技术,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对实施档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严格依照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律及规章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和制度建设,从而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从形成至最后销毁整体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施颖,綦建红.对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0,13~13.

[2]刘淑华.浅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完善[J].兰台世界,2011(4).

篇5

关键词:农村公路;改造;问题;意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system since the 80's of the last century reform, happened to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change in the rural econom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ffic brough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rural highwa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bee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olve the event, but the road reconstruction process because the prophase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post security work is not perfect, not in place resulting in the occupation of land, housing demolition,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issues, not only harm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is not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ural highwa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ropos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 deal with some superficial.

key words: rural highway; reconstruction;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村公路是指由县道、乡道以及通往行政村的公路所组成的道路系统,是国家公路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公路的实际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占用农村的耕地、林地资源,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等一系列问题。

一、对农村公路实施改造的意义

“要想富, 先修路”,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是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命脉,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

1.1、加强农路改造,对于改变农村闭塞、落后的现实状况,加强城乡经济及城乡文化交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蕴藏的土地、矿产、森林、水电以及旅游等资源潜力转变为现实的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1.2、农村公路交通的贯通和便捷,能够增加城乡人员的流动,为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城市企业下乡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1]。

1.3、把农村公路改造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上来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于保证全国公路网下调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占用耕地,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公路的改造工程一直是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的,因为前期规划不合理、交通主管部门为了得到工程资金未计算工程占地数量盲目实施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部分肥沃的土地被公路占用,国家的土地资源遭受到浪费和损失,而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生活保障,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公路改造占用了原本肥沃的土地,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2、砍伐树木、占用林地,减少了林地面积。原先公路两侧的绿化带除了能够稳定路基之外还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够净化空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公路的扩宽改造程中大量未到砍伐龄期的树木被砍伐、林地被占用,而新的绿化带的建成和树木的长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公路旁边的树木大多数都属于农民,是农民的收入来源,砍伐树木也给农民造成了损失[2]。

2.3、占用农民的房屋,农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在农村公路改造中,公路的路线基本上还是沿着老线路布设

, 少数农民变成“拆迁户”,未得到足够的赔偿。因为改造路线线型基本是沿着老路布设,无法避开房屋,致使沿线少数农民的房屋被拆除迁移。在这里就涉及到拆迁补偿的问题,对这种情况应怎么补偿,补偿多少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的意识较强,不愿意随意搬迁,这就涉及到稳定的问题。

2.4、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威胁地方稳定。在农村土地、林地被占用之后政府一般会给予补偿,但是在房屋拆迁方面政府一般没有做好事后保障工作,农民在拆迁费补偿问题上不能满足,不会搬动房屋,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强制拆迁,很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激化农民和政府的矛盾,一些农民甚至会阻碍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如果处理不好这种情况很容易威胁到地方的稳定[3]。

三、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公路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应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偿办法来化解公路中的纠纷与矛盾。

3.1 、在公路工程的改造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和管理,把少占用、少砍伐纳入公路改造工程的范围。在公路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公路的级别越高、路基越宽,占用的耕地和林地就越多。而农村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大型车辆运行较少,对公路的等级、荷载量等要求不高,因此在公路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这一因素,以少占用、少砍伐为主,在实地实施改造工程的时候尽量绕开耕地和林地。

3. 2、完善制度管理,以制度、合同的方式规定征地拆迁数目的指标,加强对工程项目实施单位的管理。在农村公路的改造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改造单位重视土地的占用和房屋的拆迁问题,但是还有一部分设计单位只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没有对公路经过准确的考察和测量就盲目的实施改造工程,其结果往往是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国家的土地和林业资源,威胁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规范公路的设计方案和指标,尽可能的减少占用土地的数量[4]。

3.3 、政府出台针对拆迁户的赔偿标准,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在公路改造过程中,如果发生了拆迁补偿问题,一般较负责任的、经济实力较好的地方政府会通过财政等部门对拆迁户做思想工作并给与适当的补偿。而对于那些责任心不强、经济实力较差的地方政府则往往不考虑农民的意见强制拆迁,引起农民的不满。因此政府应该出台对拆迁户的赔偿标准,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好农户的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农民和政府的矛盾,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3.4、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增加公路的使用寿命。每对公路做一次改造都涉及到土地占用、资金投入、房屋拆迁、农民意愿等各方面的问题,是既耗费人力又耗费物力的长期性工作。因此要建、养并重,充分认识到公路的养护在农村公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可以根据公路的等级、自然特点等方面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政府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常年养护和季节性的流动养护相结合,注重路面的耐久性和易修复性, 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

3.5 、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农村公路在建好和做好基本养护的基础上,加强路政管理也是公路路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按照《公路法》和《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依法治路、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上级的路政管理机构可以向下级派驻管理人员,在乡镇公路上设置乡村公路路政点,协助下级乡镇实施路政管理,下级乡镇政府也要在上级的指导下,履行路政管理职责, 维护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加强对乡村公路进行日常的巡查监督, 完善公路使用的各种手续,处理各类损害公路的违章违法案件, 保障公路的各种设施完好、安全和畅通。

3.6、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宣传公路改造工程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一般在政府公路改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配合政府工作的钉子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民思想觉悟不高,不能分清主要矛盾,认为公路改造工程与自己利益无关,只是政府借机占地、占房的借口。对此,在公路改造初期,政府就应该向农民宣传公路改造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自身利益实现的作用,使农民从心理上接受这种占地、拆房的工程,并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动员群众一起来积极配合政府工作[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我们

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贯彻和实行的畅通富民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密切配合,需要相关各个部门的准确分工、协调合作,正确处理好修路和占地、占房,政府利益和农民利益的矛盾,以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为主,在保证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不损害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程小杰,胡士兵.浅谈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02).

[2]方俊强,胡士恩,陈克杰.搞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浅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04).

[3]张晓梅,刘丽梅.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处理意见[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2003(05).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存的大型水利工程一多半是建设在农村城镇地区,但农村布局的水利工程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西部的干旱且少雨区地区则更加需要建立水利工程,但是因为该地区人口众多和土地和水资源有限,严重地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建设一些实用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必须要有合适的工程管理模式与之相配套,从而能够促使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顺利的竣工,故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是新时期农村建设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小型的农田水利可以解决好耕地的灌溉方面,可以根据农村人的畜饮水的不同的因素建立起相应的小型水利工程,可修建一些田间的灌排工程和灌区的抗旱水源工程还有各种小型水库及蓄水池水井等等,这些小型的水利建筑有着以下的特点:

1.1 工程的投资资金小

建立起一个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一般需要投入资金在几十万,这主要是以国家进行补助为主,而且是由受益的地方以及受益的群众一起集资工作去完成整个工程的建设投资。

1.2工程的规模较小

一般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筑物的主要级别多是在 5 级或者 5级之下。且这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工艺比较简单,一般多为土石方工程,在设备安装方面也相对简单。

1.3 质量的监控较为困难

因为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所具有的规模小及工作量的不大,所以很多建筑的单位根据相关的规定去完成单位量的工程或者是将工程单元化的划分到不同的建筑单位,每个单位的技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很难完成对建筑质量的监控。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目前的管理现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相对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现今已经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一个重大的议程来抓,促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以进一步的推广以及整治。在现阶段中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多是以“项目法人制以及合同的管理制”为主要管理模式,有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满足当地农田水利需求。但是作为一项可以对灌溉农业以及造福农民的水利工程,它具有本身的建设属性,在时代的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其中管理方面暴漏出来一些问题确实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2.1工程中有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有着一定程度盲目性,因为它没能够比较好的兼顾工程技术和合理的开发以及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等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就比如一些水库的灌溉涵管出现漏水,很多地方就没有在经过专业人员的探讨后就进行盲目的维修,这就不仅没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好问题,而且还会使枯水的季节时段缺水;然而在丰水期,水泛却成为严重的灾害。

2.2工程施工方式不统一

由于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资少,导致农田水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的缺乏而导致工程延期,甚至荒废的情况也时常出现。由村民进行承建或是经过专业的施工队伍和当地的受益群众组织施工,施工的队伍主要是负责技术层次的施工,受益的群众主要是进行施工方面。由于施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工程施工质量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加之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所以施工中各种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所以要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队伍和组织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是很有必要的。

2.3工程质量的不达标

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农民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在建设与维修及养护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然而施工的过程中还是缺乏了必要的施工组织和监督检查以及验收等等管理的措施。再因为施工的主要人员多是受益的农民,这就更加导致相关规定的建设指标没能够很好的落实。缺乏专门从事对质量进行监督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维修的方面离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4.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小型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现已成为了对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制约的主要因素。所以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完善,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的发挥其效益。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实践队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论述。

4.1将小型的农田水利规划体系完善好

将前期的工作做好,主要是对小型农田水利的规划进行合理的编制,这就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并能够从实际出发,任何大小程度的工程都要做到,还要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相互结合,从而将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得以协调的发展。可以以县级的农田水利方面的规划作为一个平台,从而有效地将各相关部门关于水利建设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这样县级农田的水利建设规划就能够真正变为各个相关运用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作为重要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统一的规划和统筹性的安排及使用,对提高各种类型的资金在使用效率方面具有实效性。

4.2正确的引导农民参与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其中受益者也是农民。因为农民的自身资金有限,不能在像过去主要是靠农民对农田水利进行筹资这已经是很不现实了,要农民做到力所能的事类似投工和投劳参与水利的建设就好了。不过过程中必须本着“村民自愿”为主要的原则,如此农民的积极性才能高涨;在对工程的建设内容进行选择和布局以及采用的技术方案以及工程的管护方面需要得到广泛的征求村民的具体意见,如果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就需要招投选择专业化的队伍进行建设。

4.3合理进行资金的整合与完善机制

在今后农村的小型水利建设和管理主要是争取政府的资金作为基础上,各省级的财政需进一步补助相应的资金,真正的落实水利建设的各项资金整合政策,确保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有着稳定的资金投入,根据统一进行规划和安排以及各负其责”作为原则,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其效益得以提高。还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机制进行完善,尤其是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5.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地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得到了快速发展。水利建设作为环境保护中一项中心的部分,它是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点工程,它不仅可以使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还能够改变农村在经济结构上的一个格局。所以必须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做好,真正确保其能够安全地运行,发挥其作用,真正的造福广大的农民群众。本文主要阐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特点和措施,望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经验的借鉴,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 刘敏,沈自娟. 浅谈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6): 259.

[2] 刘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01): 22-25.

篇7

1.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据统计,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3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96.2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55%;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193.6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2.98%;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收入)达到1745.12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79.55%,占人均纯收入的42.15%[1]。由此可见,农业收入仍然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关系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问题。

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可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田灌溉规模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1962——2002年,中国人口增长了1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50%,但是人均灌溉面积增加了50%。全国粮食产量净增2.6倍,其中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40%的灌溉土地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80%。据资料分析,约有60%的粮食作物,75%的经济作物和90%的蔬菜作物都生产在灌溉农田上[2]。

截至2007年,中国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46.4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8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3.50%。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02亿吨,比2006年增长0.72%,较1980年增长了1.81亿吨[1]。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增长。

2.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目前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等条件下,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将成为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

(1)从价格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关系到国计民生,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虽然政府在特定时期(战争、自然灾害等时期)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刺激农业生产,但是政府无法长期将农产品的价格定位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产量大,产品的差异性比较低,农产品市场是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形态。在这种市场形态中,每一个生产者,也就是农民,都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垄断力量,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总之,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的价格会保持在比较固定的低水平上,农民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高收益。

(2)从产量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中国农村目前的经营形态下,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有限,这意味着单位农户所拥有的土地的生产能力有限,虽然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存在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劳动力众多,要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还需要一定时期的调整,因此,中国小规模农业经营方式还将长期存在。这种小规模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户不能够通过扩大土地面积来扩大产量。另一方面,除了通过扩大土地规模,农民还可以通过追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或者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高产量。但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同样是由市场所决定,即使通过政府的力量,也无法把它们的价格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上,提高耕地质量又是长期性的努力才能见效的措施,这就决定了农民通过追加生产资料的方式来提高利润的空间有限。因此,在中国农业目前的经营形态下,虽然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它并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容及分类

农村基础设施(RuralInfrastructure)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它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综合。与“私人资本”相对应,它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通常纳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范畴的主要内容可细分为三类: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村水利和农户用水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如医疗卫生与体育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下,通过增加总收益来提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是不太实际的。由于农民的农业收入是农业生产总收入和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差额,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必将成为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与农业生产总成本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科学、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的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主要体现在:

(1)农村基础设施中的水利、气象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旱灾已经成为中国覆盖面最广、成灾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而且受灾面积逐年扩大。1949年——1998年,中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3.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1/5,其中成灾面积1.31亿亩,全国平均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238万吨。50年中有10年发生严重干旱灾害,受旱面积均超过4亿亩,成灾面积超过2亿亩,相当于五年发生一次重旱。2007年中国旱灾受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4.14%,其中旱灾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3.28%[1]。旱灾面积的扩大,尤其是成灾率的攀升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象条件多样,农业发展不平衡。尤其在西部地区,农业主要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更加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2)农村基础设施中的仓储、市场、交通等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在中国农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想致富,先修路”的标语,由此也可以看到,农民已经意识到道路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很多农村交通设施落后,乡间道路缺乏有效的专人管理,使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导致了农业耕作成本的增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与农业销售、运输成本有关。如果没有进行深加工,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是比较低的。这也是中国农民收入长期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实行的针对“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措施,如: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实际上都是为了扩大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农业收入。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交通和仓储设施,优质的农产品就会因为过高的运输成本而无法走出原产地,更加谈不上增加附加值和为农民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可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部分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诸如修建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等项目均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加强其建设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中国长期实行的“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成果可以说明这一点。截至1997年,国家以工代赈累计投资98亿元,各级政府的配套投入也在1:1以上。1996年中央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资总规模为98.5亿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亿元,占总投入的40%。由于实物携带上的方便,1996年以后,以工代赈全部改为支付资金。全国共安排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200亿元,国债资金50亿元。从2001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以工代赈的投资规模,每年除从财政预算内安排40亿元资金外,还从国债中安排20亿元,在基本农田、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牧场建设、人畜饮水等方而,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和2002年国家又从国债资金中安排10亿元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2003年又增加了5亿元资金[3]。以工代赈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后而貌,在促进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而,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和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在继续加大对重点贫困县扶持的同时,适当扶持其他贫困地区,新阶段的以工代赈工程还在继续。

4.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这表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使农民在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在中国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电网老旧,电压不稳,电费普遍高昂。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而且高昂的电费对农户的实际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2007年中国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年末拥有的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的台数分别为45.94,94.38,和26.12,2007年中国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年末拥有的这三样耐用消费品的台数分别为96.77,137.79和95.03,二者相差仍然很大。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36元,相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025元高出一倍[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却要比1991年的价格低很多,可见,主要影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量的因素不是耐用品的价格,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12月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人均收入分别提高了370元、667元和909元,由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带来农民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消化家电业的过剩生产能力。

5.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中国农村人均耕地稀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很低,单单依靠农业收入是无法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三农”问题的。这是影响中国农民增收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次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中国农村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却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二三次产业收入所占的比例稳定在20%左右,呈现下降的趋势:2000年二三次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例为2000年为23.58%,2005年下降到20.32%,2006年略有回升,为21.22%,2007年再次降为20.45%[1]。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农村乡镇企业体制落后等原因有关,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达不到农村二三次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水、电、气、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的硬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就会导致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招商引资成为空谈,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难以改变等等。由此可见,要改变农村二三次产业发展举步为艰的状况,必须首先从基础设施抓起,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搞好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这样才能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增强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和推广新品种可以提高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劳动力使用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增加生产收入。就中国农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相对于农村另外两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机械和化肥来说,劳动力是一种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这三种生产要素具有替代关系。绝大部分农活,如:脱粒、收割、播种等等,既可以通过机械完成,也可以通过劳动力利用手工完成。如果农民的身体较好,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相对便宜的手工工作,从而可以节省支出,提高收入。同样,如果农民的身体条件较好,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使用,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农业成本,更有利于减少农产品的化肥污染,在倡导绿色消费的今天,农家肥的推广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促进劳动者降低物质投入,节省物质成本,提高收入。

摘要:从收入构成来看,农业收入仍然是中国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增加农民的收入首先应当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入手。中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但是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平均到每户农民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在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减少成本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农业收入,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周玉玺,胡继连,周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选择[J],改革,2005(3):59-65。

[3]陈可可,左婷:浅谈“以工代赈”[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1):30-34。

[4]杨林,韩彦平,孙志敏: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56-59。

[5]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3。

[6]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7]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18。

[8]徐克勤: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创新初探[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3):20-21。

[9]徐梅:论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分工合作[J],天府新论,2005(2):46-48。

[10]郭勇:三元结构条件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问题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5(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