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轻工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轻工业的重要性

篇1

标准是企业产品的出门证,企业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 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 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四大目的

在工厂里,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 更,或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 标准化。

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 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 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二、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方法与管理

标准化工作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工作,也是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而标准情报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标准化工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标准体系,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在科学上,利用价值及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对标准情报信息的需求,目前标准情报部门宣传的还很不够。不仅仅是一些综合经济厂点对标准情报工作不了解,以至有些标准化工作者和标准化部门的领导对标准情报工作也不甚了解,还有的企业决策人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的人又不是决策人,从而影响了标准情报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大力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明白在生产产品时,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计量检测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不合格,进而促使企业进一步理解理解和认识标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1.企业标准情报工作的任务和方法

企业开展标准情报工作,其任务是根据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或企业发展规划,确定企业开展标准情报工作的原则,明确标准情报科研的方向和课题,制订标准文献资料采购计划,进行标准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编目和管理,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收集的标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标准情报研究报告,综述、述评等,为企业生产、科研和经营活动提供标准情报服务。

其方法:为企业制定、实施和修改标准提出综合资料和有关对比数据;通过参加标准情报网,广泛进行技术交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标准情报人员素质,使标准情报工作搞得更有特色。

2.企业标准情报工作的管理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体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企业无论采取哪种体制,标准情况工作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工作体系来完成。例如,标准情报的收集和处理;标准情报资料的管理和信息传递;标准情报的分析和开发利用等。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推行“二统二多一集中”的标准情报工作管理。

所谓“二统二多一集中”,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多方活动,多向服务,集中分析研究。

标准化工作面广量大,发展迅速,标准文献浩如烟海,对于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获取所有的标准文献资料,而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选择地获取对企业有用的标准情报资料。这样,就要统一规划,有的放矢,做到经济有效。

3.建立企业情报工作管理网络

企业要搞好标准情报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大量的标准情报工作是对标准资料信息的检索、处理、比较、判别和传递。首先,企业必须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其组织形式主要有:第一种,企业在标准化机构内设置标准化资料室,配备标准情报人员;第二种,由企业技术情报室或信息中心统一管理;第三种,按标准资料的性质,分散在企业的各部门及车间设兼职标准资料员,负责保管在生产中使用的标准资料,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企业标准情报工作管理网。

篇2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

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

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

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

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

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

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

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

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

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

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

篇3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方向性距离函数;制造业;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中图分类号:F27;C9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12

目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面,就是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转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认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制约了制造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针对目前我国制造业有关效率的研究中所忽视的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运用考虑了环境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采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31个两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基于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的根源。本研究将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对于探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涌现出众多的有关生产率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对制造业部门生产率的测算更是受到了格外的关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早期研究多数侧重于传统生产率的测度,也就是忽略了各种环境污染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这类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在制造业总体层面探讨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趋势[1-3];第二,从区域、企业或行业的微观层面测算生产率水平并分析趋势[4-6];第三,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7-9];第四,探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之间的关系[10-12]。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测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时,主要侧重于测算生产过程中的“好”产出,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之类的“坏”产出的影响。现实中,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坏”产出会对社会环境产生负效应,从而给整个经济带来显著的外部成本。因此,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对现实经济进行指导容易产生偏差和失误。把环境污染因素看作具有负外部效应的“坏”产出,并同“好”产出一并引入到生产过程,还要追溯到Chung等人提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法(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简称DDF)[13]之后,运用该方法来分析环境污染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可以显得更为科学合理,并且能够较好地解决“坏”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基于此,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又相继被学者们构建出来。例如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简称ML生产率指数),它不仅具有Malmquist指数所具有的良好性质,而且其在考虑了“好”产出提高的同时,还要求“坏”产出的不断减少。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运用ML生产率指数实证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逐渐增多。Fare等人以美国制造业1974-1986年的数据为例,运用ML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下所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要高于忽略环境因素时的测算值[14]。与此结论相类似,Yoruk和Zaim分别用考虑环境污染等“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和不考虑环境污染等“坏”产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测度并比较了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生产率,研究发现前者的测算值要高于后者[15]。国内方面,王兵等运用ML生产率指数法测度了1980-2004年APEC 17个国家和地区包含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在引入环境管制之后,APEC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得到了提升,且从分解指标来看,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16]。在此基础上,田银华等采用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估算了1998-2008年中国各省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10%,反映了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现实,同时他们也得到技术进步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技术效率则呈现出下降的态势[17]。吴军在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框架中加入环境影响因素,通过ML指数测度分析了基于环境约束的我国1998-2007年地区工业TFP增长及其分解,并检验了其收敛性[18]。陈诗一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改革以来中国工业TFP进行了重新估算,发现正确考虑环境约束的实际TFP比传统不(正确)考虑环境因素的估算值低了很多[19]。以上综述表明,环境约束和环境规制被学者们更多地用来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而且这将使得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更具有生产经济学的含义[20]。

然而,由于选取样本的差异,分析周期的差别,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实证过程中即使运用相同的方法,最终得出的结论也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也使得后续的研究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现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路径,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拓展:首先,运用中国制造业2001-2009年31个两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重新估计考虑环境因素影响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同时与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用传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其次,注重考察资本深化、行业规模、科技投入和环境污染等现实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选取的时间跨度是2001-2009年,各项指标数据均选自于相应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为确保《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02)实施前后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本研究剔除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气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两个行业,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制造业31个两位数行业。涉及到的变量有:工业总产值、工业SO2排放量、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全部从业人员人数和能源消耗,所有价值量数据都平减为2001年为基年的可比价序列。本文中所使用的投入产出变量定义如下:

1.产出指标。其一,“好”产出。对于产出变量指标的选择,部分学者选用工业增加值,还有学者选用工业总产值,我们根据陈诗一[19]的作法,由于一般经济增长方程中含有中间投入品性质的能源要素,为此将含有中间投入成本的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

其二,“坏”产出。“坏”产出表现为负的社会效应,是一种环境成本。对于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达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平,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参照相关文献的作法,本文选取工业SO2排放量来表征环境污染水平。

2.投入指标。

资本和劳动为大量文献所使用的传统投入要素,我们在此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分别作为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指标。参考以往文献的一致作法,本文中能源因素作为投入指标处置。本文采用各行业煤炭消耗量代表能源变量。因为,一方面煤炭消耗直接关系到SO2排放量;另外一方面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使用效率关系到能否真正意义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为了分析比较环境因素对不同制造业行业的影响效果,本文将中国制造业分为轻、重工业两个类别分别加以考虑。一般认为,与轻工业相比较而言,重工业的生产方式和高排放与高耗能更为相关。因此,本文按照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值由高到低的序列,将我国31个制造业行业划分为高、低能耗两个类别(其中高能耗组15个行业,低能耗组16个),并以此作为重、轻工业的代表。各组别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从表1中不难发现,就工业总产值、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两项指标来看,重工业分别是轻工业的3.3倍和2.2倍,但是其余三项指标的行业差异却十分显著,其中,重工业类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是轻工业类的4.8倍,其能源消耗的平均水平是轻工业类的13.2倍,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差异最大,倍数达到了34.9倍之多,重工业类远远高于轻工业类。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带来预期中工业总产值的高增长,这似乎表明重工业行业的生产率水平应该不是很高。此外,从标准差的数据来看,重工业类的各项指标的数值都远远高于轻工业类,尤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甚,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4.4倍和70倍。基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重工业行业的资本投入、能源消耗水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但水平高,并且波幅变动也较大。

(二)研究方法

目前,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有指数法、索罗残差法和前沿生产函数法三种。指数法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定义为依据进行估算,例如Abramowitz提出了代数指数法(Arithmetic Index Number Approach,AIN),其基本思想是把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为产出数量指数与所有投入要素加权指数的比率[21]。该类方法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但对于不同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存在着指数公式的选择问题。1957年索洛以生产函数形式给出了生产率测度的公式,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他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这一概念即为后来被称为的“索洛残差”,之后索罗残差法在生产率估算中开始流行开来。

根据索罗残差法测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分析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增长是效率型增长还是投入型增长,从而为制定和评价长期经济政策提供基础。但是

运用索罗残差法估算TFP也存在缺陷,它需首先确认投入指标的产出弹性,然后通过CD生产函数或者超越对数函数进行回归,这就隐含假定了生产在技术上是充分有效的,

从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

前沿生产函数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方法又分随机性和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两种。随机性前沿生产数法需先验假定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无法同时模拟“好”产出和“坏”产出两种情况并存的生产过程,只能拟合出单产出的生产过程,因此该方法对于本研究不适用。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又分为两种估计方法,即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法的特点是需要设定总量生产函数的形式,然后通过回归分析估计相关参数,求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而非参数估计法的最大特点是无须对生产系统输入输出之间进行明确的生产函数表达式的假定,而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得生产率的相对变化。两者中以非参数法更为常用,典型的就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DEA模型能够避免参数化模型有可能产生的模型设定误差和随机干扰项正态分布假定不能满足的缺陷;其次,该模型能同时模拟多产出、多投入的生产过程,对“好”产出和“坏”产出也能分别进行处理[24]。因此,综上所述,本研究选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来测算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关于ML生产率指数法的更多技术细节,可以参见Chung等[13]。

三、实证分析

(一)基于环境约束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

中国制造业31个行业各投入的产出变量的换算结果,见表2。

表2是中国制造业31个行业各投入产出变量的核算结果情况,其中MIPL、MLECH、MLTCH分别为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生产率指数法的所测量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的计算方法参照吴延瑞[23]以及陈诗一[19]。

由表2可以看出,各行业的差异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9%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29%不等;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烟草加工业的0.937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130之间;生产效率指数也在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行业的0.921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1.053之间变动;而技术进步率则全部处于增长的状态,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1.000 175(保留3位小数,表中值为1.000)到电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115不等。那些产出增长慢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不快甚至为负的行业基本上都是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如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这说明对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进行节能减排和升级转型改造已十分必要。而工业总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率较快的行业都是轻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之类的,从这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行业在工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除了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烟草加工业这9个行业外,其余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为正,且所有行业都处于技术进步的状态,这又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生产效率引起。生产效率变化为正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样凸显出高新技术行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此外,从各行业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上也可以看出,没有一个行业的生产率贡献度超过50%,所有行业还是表现为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型增长,贡献度超过40%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的行业对产出的贡献也为负,其中,烟草加工业的生产率贡献度最低,达到-48.46%。从各投入指标的角度看,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耗的平均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劳动就业的平均增长率,这表明在当下要素驱动型的工业增长模式中,资本和能源要素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测度的影响

本部分通过测算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将环境污染作为“坏”产出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以检验环境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见表3。

注:表中数值通过各行业加权平均(权重为工业增加值份额)和整个期间进行几何平均计算得到;*、**、***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使用学生氏t检验统计量进行检验,且基准模型是考虑了环境污染的ML生产率指数法,零假设为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情况下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均值等同于ML生产率指数法所测得的对应值。

表3所示的即是两种模型所估算得到的2001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平均发展速度,权重分别为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份额。

从表3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正确考虑了SO2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49%,技术效率指数年均增长0.59%,技术进步指数年均提高3.83%。估算结果说明,“十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所获得的较大改善主要是归功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提高。事实上,在表3中由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变化方向都变正为负,分别为-7.96%和-9.88%,都一致地小于ML生产率指数法的对应结果;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所测得的技术效率增长情况为2.57%,高于环境约束下所测得的0.59%的增长速率。由此,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考虑环境管制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会得到提高,而且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也会提高。

进一步地,为了检验使用ML生产率指数法所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是否在统计上显著大于由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所测度的对应估算值,本文参照Kumar等人的方法进行了t统计量检验[24]。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所测得的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在统计量上要显著小于ML指数法的估算结果,同时,传统方法估算的技术进步指数也要显著小于ML指数法对应的估算值,二者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但是这两个模型所测量的技术效率值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考虑环境管制后,所测得的全要素生产率要高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估算值,且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但是生产效率的估算差异不显著。本文的这一发现支持了Jeon和Sickles[25]、王兵等[16]、叶祥松和彭良燕[26]以及王昆[27]的结果。

四、基于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前文在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了分析,这里将分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并没有正式的理论作为确定影响生产率增长因素的依据,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来确定这些因素的。考虑到通过ML指数法测得的生产率指数有一个最低界限值0,数据出现截断,在此情况下用一般的线性回归方法可能会得到负的拟合值,从而影响分析结果。因此,这里采用擅长处理限值因变量的Tobit模型,来检验生产率增长和影响其因素的关系,模型如下。

MLPIit=C+β1ZBSHit+β2HYGMit+β3YFTRit+β4HJWRit+εit

式中:MLPI表示经由ML生产率指数法所测算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被解释变量)。为了考虑环境管制,解释变量包括资本深化(ZBSH)、行业规模(HYGM)、研发投入(YFTR)和环境污染(HJWR)。综合已有文献,各解释变量说明以及各因素对生产率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见表4、表5。

从分析表5中的Tobit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资本深化对生产率的影响。资本深化对轻工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其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与张军[28]、杨俊等[29]认为的过早的资本深化不利于生产率增长的研究结果相左。本文认为对于制造业轻工业行业来说,在其资本深化阶段,企业通过加大投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本文同时得出,资本深化对重工业的影响不显著,且具有负效应,这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的重工业行业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该类产业倾向于重污染产业[30],随着资本-劳动比的上升,其对环境效率的负面影响抵消了技术进步所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降低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二,行业规模对生产率的影响。行业规模的扩大对提高轻、重工业生产率水平的影响方向不同。研究结果显示,行业规模对轻工业的影响具有不显著的负效应,说明中国轻工业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与之相反,行业规模对重工业行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10%水平上显著。这一点与我们的预期相同,说明中国重工业行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进而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集约化使用投入要素等方面得到保证。

第三,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投入的增加对我国轻、重工业的生产率均存在正向影响,虽然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同,但是其系数检验都不显著。说明中国制造业行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行业的增长严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第四,环境污染对生产率的影响。与众多研究结果以及本文的预期相同的是,环境污染不利于轻工业行业的生产率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与轻工业生产率负相关,但系数检验不显著。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重工业行业的生产率水平随着工业SO2排放量的增多而提高,这在一方面验证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但走不好,也走不远。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内在的迫切要求。

五、结 论

在生产过程中,若不考虑环境管制问题,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会使得生产率增长的测算出现偏差。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2001-2009年间中国制造业31个两位数行业在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及其分解进行了估算,并比较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其次运用Tobit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综合上述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总体来看,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各项指标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49%,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59%,年均技术进步率为3.83%。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产出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指数都不高甚至为负的行业大都是诸如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等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而工业总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率较快的行业都是诸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类的高新技术行业,这表明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今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

第二,相比较不考虑环境因素而言,在正确考虑环境管制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会得到提高,而且对生产率的增长作出主要贡献的还是技术进步而非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表象上资本深化,行业规模扩大,研发投入增多,环境污染减少,会对我国制造业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本文的实证分析否定了这一观点。通过将制造业进行轻、重工业的划分,其Tobit回归结果表明,资本深化对轻工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重工业的影响不显著,且具有负效应;行业规模对轻工业的影响具有不显著的负效应,对重工业行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的促进作用;研发投入的增加对我国轻、重工业的生产率均存在正向影响;值得警惕的是,中国重工业行业的生产率水平仍然随着工业SO2排放量的增多而提高,说明中国依然未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综合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应摆脱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制造业的发展道路,着眼于提高技术转化成果,通过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差异属性,以降低万元GDP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出发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鹏飞,王 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2] 方 虹,王红霞.中国制造业技术变化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4):40-44.

[3] 叶振宇,叶素云.要素价格与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47-57.

[4]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1):264-296.

[5] 涂正革,肖 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10):57-81.

[6] 袁堂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2009(6):52-64.

[7] 魏 楚,沈满洪.工业绩效、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4年浙江省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18-30.

[8] 戴平生.我国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9(3):54-59.

[9] 王丽丽,赵 勇.基于DEA的中国制造业效率评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39.

[10] 易 纲,樊 纲,李 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11] 沈坤荣,赵 博.TFP、技术选择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J].江苏社会科学,2006(4):59-66.

[12] 陈 娟.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3):277-286.

[13] Chung Y H,Fare R,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229-240.

[14] Fare R,Grosskopf S,Shawna,Pasurka,Garl. 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e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1(41):381-409.

[15] Yoruk B,Zaim O.Productivity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A Comparison with Malmquist Indic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01-420.

[16] 王 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17] 田银华,贺胜兵,胡石其.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中国工业经济,2011(1):47-57.

[18] 吴 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17-27.

[19] 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21-58.

[20] 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等.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3):933-960.

[21] Abramowitz,Moses.Resource and Outpu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5):5-23.

[22] Zhou P,Ang B W,Poh K L.A Surve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1-18.

[23]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J].经济学(季刊), 2008(3):827-843.

[24] Kumar Surender.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2): 280-293.

[25] Jeon Byung M,Robin C.Sickles.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Growth Accounting[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4(5):567-591.

[26] 叶祥松,彭良燕.我国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9-2008[J].财贸经济,2011(2):102-110.

[27] 王 昆.环境管制下广东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1.

[28] 张 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3-13.

[29] 杨 俊,邵汉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状况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64-78.

[30]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2):93-104.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unde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ition Period

YUAN Tian-tian1,SHI Qi2,LIU Yu-fei1

(1.School of Industry Develop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 210003,Jiangsu,China;

2.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篇4

一、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

1、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初步形成了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具有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平解放以前,的工业主要以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为主,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产品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除了地方政府在

三、四十年代开办的藏币制造厂、军械修理厂和拉萨夺底沟小水电站外,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企业。严格地讲,到1951年和平解放时期,我区现代工业基本是一片空白。和平解放以后,在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改观。1998年,我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75个,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几乎为零增加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959年的0.43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6亿元,增长38倍,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壮大起来,初步形成了采矿、建材和民族手工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轻纺、食品、饮料、藏医药为主的富有特色的工业体系。

2、扰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大力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兼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注重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1979年—199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0:28:22变为1999年32:24:44,第三产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转变为“三一二”型,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模式正在打破,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大关,比1978年增长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8年平均增长8.8%,其中1991年—1998年平均增长10.4%,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根据统计分析,GDP与第

一、

二、三产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976、0.995,均为高度相关,这说明任一产业的发展将绝对促进GDP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第一产业,再次为第二产业。根据统计数据资料,将GDP作为被解释变量GDPX,第三产业为解释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即用最小二乘法估计1978—1999年两者间关系,并进行有关统计检验,得到回归方程为:

GDPX=4.41+2.27X

通过F检验和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95%,自由度为20,临界值T0.025=2.356的情况下,该回归平方和为16517,决定系数R=0.99,表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也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即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但是因为影响GDP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投资、消费、进口与出口、劳动生产率等,故估计会有些偏差,但我们不能否认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元,就会促使其GDP增长2.27元。所以,第三产业仍是影响GDP的重要因素。

3、由“重重工业,轻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从民主改革到1978年19年时间里,由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过于片面强调重工业的重要性,使产业结构步入严重“重型化”的轨道。1959年,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96,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和发展缓慢,导致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消费品极为医乏,当时大多数商品凭证供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渐协调稳定起来。1959年—1998年,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37%,重工业年均增长1.8%,轻工业较重工业快10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1959年的4:96转变为1999年的34:66,全区各级各类市场货源充裕,花色品种丰富,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轻工业中,医疗欢料、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其产值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8%、7%、4%;在重工业中,采掘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成为我区的两大工业行业,其产值分别占23.4%、19.6%,电力工业和美术制品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产值分别占9.8%和8.5%,同时木材加工、印刷北学工业等也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业内部结构不断完善,日趋合理。

4、农业内部结构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前的较长时间里,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极为缓慢,1959年,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高达95.3%,我区农业产值为1.44亿元,仅有农业和牧业,其产值比重分别为34%和66%;到1978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93.6%,林业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0.4%、59.9%。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种经营、各业并举得到重视和支持,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比重明显下降,农业总产值中林业、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到1998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为87%,油料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7%上升为7.4%,其它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7%上升为5.6%。在农业总产值中,林业、渔业产值则分别由0.4%和0上升为2.1%和0.1%。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90.8%下降到1998年的90.1%,农村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9.2%上升到9.9%。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农牧经济向农林牧渔多种经济发展,以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为主体的农村

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不断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4.7%。

5、由忽视甚至限制部分服务业转变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前,我区较重视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对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所谓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不仅不予重视,有时还严加限制。直到1978年,在第三产业中占主要成份的仍是商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后,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行业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旅游及社会服务等众多行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壮大起来,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的1.44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9.63亿元,年均增长为18%,发展速度持续超过第

一、第二产业的增长。

上述我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经过民主改革四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与探索,我们已经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区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发展中得到了调整与提高。但是我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畸重,第二产业畸轻,第三产业不发达。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与从业人员状况看,我区农业和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仅处于从属地位,产业结构呈现“V”字型结构,呈现出工业化初级阶段农业经济的特点。

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意见: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被动调整和主动调整之分,只注重总量扩张而忽

视对产业结构的及时微调,往往导致大的经济被动调整,由此带来的损失更大;二是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演变要求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合,高度的计划体制难以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产业结构的良性化;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应坚持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不坚持对外开放并注重提高其质量,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及优化。

二、对制定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区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已站立到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如何借西部大开发这一可遇不可求的契机,改变我区产业结构失调的状况并逐步完成合理化的任务,以实现一个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相互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良好势态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即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首先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内外环境,摒弃

一、

二、三产业顺势发展的传统模式,积极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革为动力,以高科技和技术创新为手段,着眼于“三产规模扩大化和逐步高级化”为核心,确立跃进式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基础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起点,逐步改变目前的“V”字型产业结构,采取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一

二、三产业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基本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改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在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征程中,我区产业结构面临几项大的矛盾与挑战:其一是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从生产结构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看,我区经济还尚未摆脱粗放型经营,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高积累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从生产结构与社会资源结构的关系看,我区建设资金基本依赖国家,自身造血能力弱,劳动力过剩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矛盾。其二是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我区工业规模小产业门类不齐全,相对来讲生产过剩的问题不很突出,但某些生产行业重复建设与低水平扩张严重,造成现有产业结构的低水平低质量与逐渐变化的需求结构形成矛盾。其三是我区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其四是优胜劣汰、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结构重组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优胜劣汰、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结构重组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但是现阶段,由于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没有跟上,结果造成困难产业难以下马,新兴产业难以培育,企业组织结构中“大而全”“小而全”、要素缺乏流动难以克服,将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步伐。

展望未来,困难与机遇并存,我区应尽早制定未来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我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具有更多的主动权。我区跨世纪的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我区资源环境、区内外市场需求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变化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产业政策的制定要注重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和前期审议工作。产业政策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中心,坚持全方位开放政策,以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

3、弱化地区和部门利益,打破地区间、行业间和所有制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实现优胜劣汰和企业结构重组;

篇5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应用非常广泛,针对不同的用途,计算机的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管理方面的应用:办公自动化、图书馆管理、电子商务等。如轻工业方面的应用:饮品的生产加工(如牛奶、啤酒等)、食品的生产加工(如面粉、食用油等)、纺织业(如织布、制衣等)。如重工业方面的应用:石油采矿、汽车制造业、发电等方面。总之,当前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区域还会不断地扩展。

二、计算机技术工业领域的应用与拓展

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工业革命。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计算机已成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可以说,离开计算机,我国有80%以上的工业生产将面临瘫痪。可见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重要性。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概述。

计算机在办公、管理、轻工业、重工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这与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计算功能、分析功能等等是分不开的。结合社会生产中计算机的应用,其技术及应用可归纳为四点。第一,计算机计算功能的应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运算功能,确保了数据计算的速度和效率,又快又准的计算使复杂的、繁琐的、冗长的、枯燥的计算变得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计算时间等,同时确保了计算的准确性。这一功能常用于会计核算、工程计算等方面;第二,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的应用。首先,计算机能够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然后对存储的所有数据按要求分类、整理,方便了人的调用和查询。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加工及共享处理等,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这一功能常被用于图书馆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第三,计算机过程检测与控制的应用。这一功能的应用将工业生产推向了更高水平。一方面计算机过程检测的应用使人们对于工业生产过程有了更清晰的掌握,对需要的一些信号的检测、收集、存储,提高了人们对于工业系统某些方面的研究成绩,有利于人们对工业生产系统中问题的掌握、了解和解决;另一方面计算机检测与控制功能促进了仪器仪表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仪器仪表的检测控制精准度,有助于工业生产产品质量的提高;第四,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在装修设计、印刷设计、飞机设计、机械设计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简称CAM,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管,提高生产的效益,如饮品杀菌控制系统、发电机电力输送智能化系统等)、计算机教学辅助功能、计算机自动控制功能等等。此外,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人工智能型计算机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拓展,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一些人类所不能为的事情。计算机网络也在不断的发展,资源共享、文件传输等将会更加方便、快捷、广泛。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只有人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梦想会一一的实现。

(二)计算机技术工业领域应用的拓展。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智能型计算机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方便、更可靠的生产平台,在智能化参与下,工业生产有望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如智能工业机器人的产生可完全代替人的思考、分析等行为;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应用将更为完善,文件传输、资源共享等将享受到网络的无缝连接,用户将享受高效率的网络,不分时间、地点的畅快交流信息。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能力,优化了人的工作环境,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繁荣。如无线遥控工业生产,无线遥控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问题等。此外,随着第五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现,计算机在环保领域、工业生产模拟领域、人工智能化研究领域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用途,将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更科学、更稳定的保护。因此,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也将不断革新,从而与工业的生产车间与硬件设施相结合,为工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对于工业的拓展应用而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出发,不仅仅要考虑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更应该考虑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性,工业的发展才能稳步。

三、结语

篇6

一、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永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以来,永州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明显的成效,对推进永州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09 年,永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 164. 56 亿元,增长 6. 7%; 第二产业增加值217. 33 亿元,增长 20. 9% ; 第三产业增加值 258. 15亿元,增长 12. 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7. 3: 30. 6: 42. 1 调整为 25. 7: 34. 0: 40. 3。2009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34. 16%,同比提高 3. 5 个百分点; 2009 年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678 家,新增 125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135. 58 亿元,增长 24. 5%,增幅居全省首位。这不仅说明永州市规模工业在迅速成长,而且更反映出永州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趋向合理。

2. 轻重比例趋向协调。从轻重工业结构看,2009 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 76. 82 亿元,同比增长 28. 2%; 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 76 亿元,同比增长 19. 5% ; 重工业比重( 56. 7% )高于轻工业( 43. 3 %) 13. 4 个百分点。与 2005 年相比,重工业比重下降了 5. 9 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相应提高了 5. 9 个百分点; 永州市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趋向协调。

3. 行业结构趋向优化。骨干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全部 39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了 33 个大类,经营领域遍布所有制造业大类; 在 525 个工业行业小类中,永州市工业也涉足了 339 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 64. 6%。虽然工业行业布局较广,但对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少数几大骨干行业,特别是产值总量前 10 位的行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八成以上,2009 年,全市食品、烟草、造纸、化工、建材、冶炼、汽车、电力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整个规模工业的份额超过七成。以往像长丰一家企业独大的格局已经改变,传统支柱行业的优势地位有所削弱,全市工业的行业结构更趋优化,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

4. 所有制结构趋向完善。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非公经济仍呈现较强的发展活力。2009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 135. 58 亿元增加值中,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 25. 48 亿元,增长 18. 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 29. 15 亿元,增长 21. 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 34. 71 亿元,增长25. 6%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永州市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在由体制外补充成份转为体制内重要力量,非公经济本土化发展、跨区域发展、创新型发展、内涵集约型发展势头不断显现。

二、问题突出

尽管近些年来永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工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仍较突出,仍然制约和阻碍永州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 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在企业之间缺乏层次性分工,在同一行业如冶炼、化工等行业中,大中小型企业在产品、技术构成和劳动组织形成上存在着较大同构性,“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特点依然十分突出,阻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产业分散、集中度不高,永州市除长丰、岳纸等极少数企业外,缺乏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已建立的一些企业集团,多数尚未实现真正的资本联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和分离倾向,从而限制了企业的长期战略投资。企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对增强企业活动,获得企业的规模效益十分不利。

2. 产品技术含量低。全市冶炼、化工、食品、纺织等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企业还相当落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还相当少,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极为有限。2009 年,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全市只有 34家、产品产权数 88 个,完成产值 66. 3 亿元,利税总额 5. 4 亿元,产值和利税分别仅占整个规模工业的15. 9% 和 11. 5% ; 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只占全省的 1. 78%。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 4 个( 金浩、天龙、银光、猎豹) ,地理标志注册商标 3 个。

3. 高能耗行业比重大。永州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规模工业企业户数有 40%左右为高能耗企业,高能耗企业综合耗能量占全部工业能耗总量的比重达到 90%以上。目前,全市规模工业高耗能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六大行业仅贡献了 3成多的产值,却消耗了全市能耗总量的 8 成多。按照行业准入要求,全市电解锰企业没有一户达到准入条件。从上述行业所具有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在整个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来看,永州制造业的结构水平明显偏低。

4. 工业总量小比重低。2009 年,永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184. 12 亿元,同比增长 20. 03%,同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 135. 58 亿元,同比增长 24. 5%,工业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虽然均好于去年,但其总量排位仍处于全省的下游水平; 邻近的郴州市,2009 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379. 4 亿元,同比增长 20. 2%,同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 311. 1 亿元,同比增长 24. 1%,郴州工业和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虽然与永州市相当接近,但其总量均为永州市的 2 倍多,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可见,工业仍是永州经济发展中的“短腿”。就永州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这样的产业结构形态既不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也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三、思路探讨

思路决定出路。调整永州工业结构以加快推进永州新型工业化进程,应在如下几方面着力。

1. 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市场前景好,科技水平高,能够有力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的产业。从永州市现实的工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看,适合永州市选择和培育的主导产业有: ①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机械工业。②食品加工制造产业。③生物制药产业。④毛织产业。⑤光伏电子产业。二是做强传统产业。今年要将水泥、冶炼、造纸三大行业的结构调整全部到位,停产关闭一大批规模小、能耗高和工艺落后的企业,使传统工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确定几家带动能力强、规模和实力处于行业前列的传统优势企业重点加以培育,引导优势资源以及社会资金向这些企业集聚。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结合永州现有的工业基础,应该重点从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现代制造三个方面入手。当务之急是加快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等光伏产业项目,弘电( 台湾) 、菘顺( 香港) 、东圣、奥盟等电子产业项目,希尔、时代阳光、斯威森等生物制药项目,凯迪生物质能、节能电动车、节能灯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 谋划开发一批清洁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 优化组织结构。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重组一批。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鼓励同质同类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兼并重组,比如说通过资本并购、股权置换、技术联合、市场联盟、对接合作等方式,组建一批对永州市经济具有拉动作用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打破以多取胜的传统思维和“小而多”、“多而散”、“散而土”的小打小闹、粗放经营的产业格局。二是培育一批。要把培育发展亿元企业作为实施“五百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新 36 条”的精神,放开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聚集,对民营企业实行与国企、外企一视同仁的保护和服务。三是配套一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和“小而新”的路子,为大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和提供配套服务。

3. 优化产品结构。针对永州市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名优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明显偏低的现状,一要打造品牌。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做好争创名牌工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以名牌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创造著名品牌,对创造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名牌产品和湖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激发企业创造著名品牌的积极性。二要开发新品。长丰、科力、跃进等机械制造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三要完善标准。以中成药为主的新医药工业,要重视产品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和转化,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以丽宏、承阳为龙头的毛纺针织企业,要根据国际先进技术走向随时进行技术调整,逐步改变目前的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篇7

一、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民营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较大。2012年上半年,民营工业经济增长放缓,下半年呈现回升走势。1~3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138.3亿元,增长9.3%,1~6月完成288.4亿元,增长12.2%,1~9月完成424.7亿元,增长12.6%,1~12月完成564.7亿元,增长15.7%。全年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8%。全年民营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46.1%。

(2)民营工业企业盈利持续增长。2012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民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充分体现其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8.3亿元,同比增长6.2%,民营工业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6.7%,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

(3)民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成效显著,有效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民营工业企业依靠相对较低的就业门槛,创造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从业人员达50.9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48.6%。民营工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4)内需是拉动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563.6亿元,增长12.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6.6%,其中出口产品交货值405.7亿元,增长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1.9%。民营工业企业产品以内销为主,是拉动内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5)重点行业拉动民营工业企业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量排名前三位的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6.2亿元,增长7.3%,纺织服装、服饰业实现59.3亿元,增长13.6%,金属制品业实现52.7亿元,增长24.6%。以上三个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7.5%。

(6)民营工业的主体是轻工业。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2134家,其中轻工业1437家,占民营工业家数的67.3%,完成工业产值1596.5亿元,占民营工业产值的59.7%。重工业697家,占32.7%,完成工业产值1077.4亿元,占40.3%。私营工业企业1215户,占民营工业总户数的56.9%,实现产值1181.5亿元,占民营工业产值的44.2%。

二、存在问题

(1)民营工业企业规模小,大型企业不多。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尽管发展快,但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2012年12月底,全市有2134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7.3%,而增加值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5.8%。全市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5家,民营工业企业产值10亿以上的有26家,比重占34.7%,全市工业总产值50亿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民营工业企业产值50亿以上的有3家,比重占23.1%。

(2)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用工成本攀升。中山市民营工业企业较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用工需求比较大,目前民营工业发展面临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大。2012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下降2.4%,但应付职工薪酬同比上升14.3%。

(3)企业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最大的弱点就是“先天不足”,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民营企业由于规模、信用、劳动保障等原因,部分民营企业还沿用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的现象严重,民营企业难于留住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类人才欠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政策建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要在全社会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中宣传自主创新的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家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要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要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技术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要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和产品研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业研发等服务。要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管理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族管理模式的弊病,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多元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社会资本满足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所需资金;要大力吸引创新型人才,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环境,在产权改革中实行人才入股的分配制度,形成激励人才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

(2)依靠重点扶持,努力提升民营经济的运行质量。重点盘大一批骨干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狠抓新产品开发,使一个好产品裂变为一批好产品,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裂变为一群企业,形成企业集团,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实施“大品牌”战略,积极鼓励私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和获得国家级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奖。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选择一批骨干私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由传统企业向新型企业转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8

关键词:绿色化学理念;教学;应用;环保

在社会经济的大力推动下,各领域的科学技术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并大力发展,而化工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给环境带来伤害.随着世界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绿色化工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到的事,它是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长远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长远,所以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一步步的朝着它迈进.

对于绿色化工的实现,从最根本的化学学习时开始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大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受到环保意识与绿色化学理念的熏陶,绿色化工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

一、绿色化学理念的概述

1.绿色化学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绿色化学是现今化学研究的最前沿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化学工业中.“废物最小化”就是绿色化工的原始思想.这之后,又出现了“预防污染”这个新的概念,而1990年,“绿色化学”一词终于问世.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美国的污染防治法令中.它的出现,带来了化学工业的巨大变革,仅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就有不少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

2.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则

美国的科学家Anastas和倡导绿色化学的研究者Waner针对绿色化学提出了12项基本原则.分别是:(1)尽量防止废物的生成,而不是在产生废物后进行处理;(2)提高参加反应的原子的经济性;(3)在进行化学合成的时候,减少有毒原料的使用和有毒产物的排出;(4)保证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性;(5)溶剂与助剂的选择应该坚持安全的原则;(6)综合考虑反应的能耗以及对环境的伤害来选择合成方法,尽量在常温与常压下进行合成;(7)尽量多使用可再生的资源;(8)减少引入官能团的数量;(9)选择最合适的反应催化剂;(10)让产物有比较好的降解性能;(11)对于危险物品的生成过程进行检测与控制;(12)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的发展根据的是预防污染的思想,到如今已经是防治污染最有效的手段了.绿色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尽量做到无污染,这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首先,绿色化学出现以后,化学工业的发展就不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可以通过一种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方式从事我们的生产.其次,它对污染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约我们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让人类的资源可以得到调整与平衡.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到化学教材中

作为教学内容基本的载体,对化学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最前沿动态.学生在对环境保护的良好熏陶中,环保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只有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他们才会有实现绿色化学工业的决心和毅力.比如,在学习硫以及硫化物的相关知识时,要将硫及其氧化物的危害结合实际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对环境污染有最贴身的感受.硫以及硫的氧化物会形成酸雨、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一些,但由于与自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因此还是被人们所忽视.如果告诉他们酸雨以及酸雾被人体吸收进去以后会造成呼吸道的损伤、有价值的文物等碰到酸雨会被腐蚀、农作物被酸雨侵蚀可能会颗粒无收,甚至还可能将河水、湖水中的重金属元素溶出并进入到像鱼、蚌这些生物的体内,然后通过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那么他们就会真切的体会到硫的排出会给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带来多大的危害.

2.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化学实验中

当所做的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的时候,必须使用封闭体系来进行,以免有毒气体进入到空气中.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灌输学生节能减排的概念,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实验方案与药品的选取,尽量做到实验的无污染与低能耗.

总之,

绿色化学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考验,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对于绿色化学的关注与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开展.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更是应该进行环境的保护.绿色化学是实现环镜保护这一目标的有利武器,如何让绿色化学发挥出它最大的威力,就是我们目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课题.在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下,化学工业不仅可以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迎合社会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参考文献:

[1] 马春红,朱团.微型化学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2] 王红.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篇9

一、行业投资回报率差异的理论

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将结构――行为――绩效(SCP)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以斯蒂格勒(J.Stigler)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不赞同哈佛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完全有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决非是一种简单的、有其一必有其二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

在我国目前所有制结构比较复杂,市场经济不成熟,存在各种进入壁垒的情况下,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都是有限的,为此国内不少学者将制度因素加入到分析架构中。马建堂(1993)较早指出,影响企业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是所有制内部结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金碚(1999)则建立一个将制度体制作为外生变量的SCP分析框架;刘小玄(2003)则明确地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作为分析中国转轨经济市场绩效的重要内生变量。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检验SCP理论在中国是否具有解释力。

二、模型构建

1.行业盈利能力的度量

当我们考虑行业的利润时,有许多指标可以作为评判标准。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回报率ROE,因为这直接决定投资者的投资的回报。

2.市场集中度的度量

市场集中度有比较多的指标,如基尼系数、m企业集中比率,荷芬达尔指数、煽指数等。为了将企业规模差异和企业数量差异都考虑进来,我们采用基尼系数。由于统计年鉴中只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所有企业的资料,因此我们简单地假设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具有一致的企业规模,所有小企业有一致的规模,根据基尼系数的定义,可以计算行业的基尼系数:

其中:C、c分别表示行业的总资产和大中型企业的总资产,N、n分别表示行业的企业总数和大中型企业数。

3.制度因素的度量

我们考虑各种导致行业盈利能力差异的制度因素。制度并不直接决定行业的盈利差异,但是制度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偏好,继而影响企业的效率,最终影响行业的盈利。事实上制度因素不只是所有制的不同,文化等因素也是制度的一部分。我们以所有制差异为代表,考察制度因素的影响。

(1)所有制形式的度量

以国有股份、民营股份和外资股份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作为所有制形式的度量指标,分别记为S、P 和F。

(2)创新的度量

创新能够使企业产生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企业长期盈利的重要来源。一个创新活动旺盛的行业,一般会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当然,当竞争过度时,也会出现过度创新的情况,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在创新竞赛中,因此拖低了行业的利润。我们以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之比I来度量创新的结果。

(3)资本密集度

某些行业的最优规模可能非常大,因此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作为高资本密集度的回报,可能会需要高的利润回报D。

(4)集中的效率

如果进一步考虑制度对行业盈利的影响,我们可以将SCP分析框架对市场结构,特别是市场集中度对行业盈利的影响分为有效率的集中和无效率地集中两种情况。这里的效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效率,而是企业的内部运作效率。有效率的集中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管理经营,有效率地运营,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无效率的集中是指由于存在企业巨大的X非效率,而且由于政策或者其他进入和退出壁垒,导致外来资源无法对无效率的资源进行重组,因此行业并未获得垄断的利润。

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是难以度量的,特别是在只有宏观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将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运作效率的指标,因为运作效率高的企业比效率低的企业更善于把握商机,更有动力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因此,用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E来刻度集中的效率。

(5)资产负债率

不同的融资偏好会使企业具有不同的财务结构,进而影响企业乃至行业的盈利。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仍不健全,所有制结构可能会影响行业的融资能力。虽然负债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运营资源,但是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不适当的经营可能会导致过高的融资财务负担,拖低企业利润。但同时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自有资金会比较充足,因此可能会减少对贷款的依赖,负债率可能会比较低。我们以资产负债率L刻画行业的平均负债率。

三、实证结果

1.我国各行业盈利的基本情况

我国所有工业行业都是盈利的,平均利润率为12.06%。利润最高的行业是石油开采业,接近40%的利润。另外几个高盈利的行业也都是国家垄断或高度控制的行业。利润最低的行业是水、电等公共用品提供部门,利润率只有1%左右。利润最低的几个行业也都是国家控制的行业,这与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性质有关。但其他一些低利润行业,如煤炭开采 、石油加工等行业,则可能与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原因有关。

来源:由《中国工业统计》(2004)数据整理

2.市场集中度和其他参数的基本情况

我国总体的基尼系数为0.55,有一定的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最高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70、0.68和0.66。市场集中度最低的行业是废品回收业,基尼系数仅0.22。

所有制成分方面,国有股份的比例为31.19%,民营股份为45.66%,外资为23.15%。国有股份主要分布在采矿、石化、汽车等重工业,外资则集中在轻工业行业,民营股份分布比较均匀。这显然是受我国的对外开放产业指导政策的影响,因为许多重工业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属于限制类或禁止类。

我国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89%。占比较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达到33%、22%和17%。而最低的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采矿业,基本上没有新产品。

资本密集度方面,我国平均每家企业的资产为86万元 ,平均资产最高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最小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只有0.24和0.21。

全国工业企业市场集中的效率为135.95%,显示大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比小企业强。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轻工业的集中效率接近200%,比重工业的效率高出许多。

全国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8.96%。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行业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达到68.37%和65.86%,最低是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只有42.33%和35.64%。由此看来,资产负载率的高低主要与盈利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有资金充足程度有关。

来源:由《中国工业统计》(2004)数据整理

3.各因素对行业盈利的综合

由于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对各个因素有较大的影响,无法用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估计,因此采用岭回归模型以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了解各个因素对行业盈利的影响的比重,因此将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以:(其中X指各个参数,S为该参数的标准差)进行转换。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岭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来源:由《中国工业统计》(2004)数据整理

由此可见,所有制结构是最重要的盈利决定因素,非公有制比例的影响度合计达到0.4,其次是创新力和资本密度,分别达到0.39和0.34。市场集中的效率和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度也为正的,分别为0.18和0.1。对行业盈利有负面作用的因素有国有股份比例、资产负债率。这与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也特别强调了创新和资本密度的重要性,在集中度方面,有效率的集中比单纯的集中更为重要。

四、结论

我国行业间的利润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利润差异不能简单看作是由于市场集中度差异造成的。影响利润差异的因素中,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所有制结构本身并不直接影响行业盈利,但是由于它对市场集中度、集中的效率和资本密度等因素都有影响作用,而这些因素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行业的盈利水平。其他影响行业水平的因素还有创新能力和资本密度、市场集中的效率和市场集中度。创新和资本密度对行业利润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在集中度方面,有效率的集中比单纯的集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建堂:中国行业集中度与行业绩效.管理世界,1993

[2]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 经济研究,2003

[3]金碚:《产业组织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Bain,J.,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John Wiley.1968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

非同质性的存在是贸易成立的前提

也许有人认为从海外进口商品会损害本国的利益,然而这种观点却是明显地存在着对国际贸易的误解。不同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将这种各自具有优势的商品进行交换则会使交换双方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各国的物质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他处在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在其闻名于世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绝对成本)这一概念,并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即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按照这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产量会增加,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都是有利的。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可见正是这种异质的存在贸易才得以成立,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是同质的,则贸易却难以产生。

国际贸易的关键在于比较优势

我们已在上文谈到了各国间各自的优势这一概念,然而重要的是,这一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应该是比较优势。

现假设有A、B两国,且两国都生产X、Y两种产品。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又较B国具有优势。然而不管在X产品的生产方面A国多么具有优势,但当A国的Y产品较B国的Y产品生产更具有优势时,A国也许会放弃X的生产而专业化从事Y的制造。其原因是由A、B两国关于X、Y两种产品生产的相对比来决定的。这也就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李嘉图的这一理论,各国的生产应该按着“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我们仍以上例A、B两国的X、Y生产来解释这一理论,即是说假设A、B两国都生产X、Y这两种商品,且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两国间则无法进行贸易。但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由于A国的Y产品生产更具有优势,所以A国可专业化从事Y的生产。与A国相比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中虽都处于劣势,但在X产品的生产方面却具有相对优势,这样B国可专业化从事X的生产。在如此国际分工的前提下,两国各专业化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某种物品的生产,其产量必将提高。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本国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参与交换的国家获利。这是因为贸易的基础强调的并非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在日本经济达到强盛之时,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论调“日本已不存在需要进口的商品”。假使从绝对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着这一倾向的话,但如果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日本从海外进口本国非优势领域的商品,不但对日本而且对于对方国都会享受到更大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首先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无庸讳言,每个国家都希望发展经济,但如何才能使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这是经济学上至关重要的命题。然而在现实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并非易事,当今世界,关于“富国”与“穷国”的界线有多种划分方法,而关于穷国有这样一种学说,即穷国依旧是穷国。原因是由于穷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仅有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温饱,根本不可能有储蓄。有储蓄才能进行投资,通过投资才能使经济获得发展,人们的生活才能变得富足。然而穷国却很少有储蓄,从而也就无从谈起投资。这样,穷国也就只能永远陷于贫困状态中,这也就是纳克斯(Ragnar Nurkse)提出的“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若要摆脱冲破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储蓄存在。因为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

对于穷国来说,有助于冲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契机之一就是来自于海外的经济援助。在经济发展初期储蓄不足之际,这一海外援助具有多层意义。虽如此依靠本国力量增加储蓄的重要性仍旧没有丝毫动摇。因此,对于穷国来说,就必须首先致力于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知道,穷国在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必须而且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等。但由于穷国经济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有限的居民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的需求,加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又不能通过出口赚取外汇来进口资本品,也没有外资可以利用。所以,除了通过减少或限制消费来增加储蓄外,最重要的还是依靠来自于农业的剩余,农业剩余成为穷国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将刺激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剩余不断扩大,这不仅保证了城市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且农村的发展又成为城市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工农业发展相互促进,从而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飞速发展的韩国经济,无不得益于此。由此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

得自贸易的利益不均衡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扩大对外贸易。在此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自贸易的利益是不均衡的。

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prebi-sch)从出口的需求弹性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提出了“中心―”的体系结构,描述了整个国际经济格局。处于“中心”的是少数发达国家,而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地带。发达国家由于技术领先,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是国际贸易的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处于不利地位,经济上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对它的需求弹性高,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而中心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所以,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国际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辛格(H.W.Singer)又用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普雷维什的结论。辛格指出,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初级产品,当实际收入增加时对制成品的需求将增加,初级产品的需求受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小。而且发达国家对原材料性初级产品的需求会伴随着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从长期来看,收入的变化也不利于初级产品的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将是长期持续恶化的。有关数据显示,从1948年到1985年,33种主要初级产品(石油除外)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波动中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进口的贸易条件指数由109降为73,贸易条件恶化了33%。其中农产品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2%。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每单位初级产品的出口所能换回的制成品量越来越少。由此推论,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必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据资料,仅从1982年到1984年,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累积性损失就达38亿美元之巨,如发展中国家不改善其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的状况,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推进作用将是极其有限的。同时,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建立在这种不平等交换基础上的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附于发达国家,这种依附包括贸易、金融和技术等诸多方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确有阻碍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但利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导致工业化的国际贸易战略分为两类: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在某种程度上积累了一定储蓄并过渡到向工业化进行投资的阶段时,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应该首先向哪些部门进行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有两种投资选择途径。其一,由于钢铁是产业的基础,所以理应强化以钢铁为主的基础产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贸然从事钢铁工业的生产无法同其它经济发达的国家竞争,所以应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开始进行投资。即是说要么投资于产业的基础,要么投资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这样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就历史经验来看,可以说理应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开始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一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工业部门开始逐渐向上游产业攀登的经济发展战略称之为“后方关联”。该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够进展顺利的理由就在于,当从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工业部门展开工业化时,使工业化得以顺利进展的机械及原材料等需求就会首先产生出来。它是一种需求在先供给在后的形式。另一方面,优先从钢铁部门开始投资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则称之为“前方关联”。当采取该发展战略时,钢铁工业虽是产业的基础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但其产品如何应用及消费却成为一大难题。即是说经济中将会出现供给在先但却没有需求的困难局面。

纵观历史,当今取得较快经济发展的国家,几乎都是从后方连锁开始投资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原苏联、中国、朝鲜以及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从产业的基础钢铁部门开始投资来推进工业化,均没有取得理想的经济效果,这也可以说是为了显示国家威信而采取的前方连锁发展战略。因此,原社会主义国家往往置经济发展阶段于不顾而强力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至于引发重工业发展超前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矛盾。其结果就是只能降低生产效率,导致经济弱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