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09:2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区规划

篇1

关键字摘要:灵渠风景区发展旅游规划

一、安的自然社会状况

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距桂林市六十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兴安,古为百越之地。战国属楚国。公元前214年泰始皇在兴安境内凿通灵渠,兴安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两汉属始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在今兴安设临源县。宋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称全义县。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始称兴安。

兴安位于东经110°14’-110°56''''之间,北纬25°17''''-25°55''''之间,和全州县、资源县、灵川县、龙胜县相邻。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全县人口37万,以汉族为主。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白果、粮食、毛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生态县之一。

兴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600—22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17.8℃,气候宜人,四季可游。境内以丘陵、平原为主,分布着谷地、高山等地形。地势由西北越城岭山脉和西南都庞岭山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称“湘桂走廊”。境内最高峰猫儿山顶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峰。

二、四周的旅游业及有关方面的状况

兴安旅游资源丰富,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87年3月兴安县旅游局成立。兴安旅游以文物古迹和高山风光为主要内容。现规划有猫儿山风景区、灵渠、碑园风景区、乐满地休闲度假区、古严关、秦城遗址风景区、五里峡风景区。

猫儿山风景区摘要:距兴安县城五十六公里的猫儿山风景区占地四百八十平方公里,是以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为中心的高山风景区,最高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最高峰,猫儿山春天杜鹃花争艳,夏天气候凉爽宜人,秋天红叶烂漫,冬天银装素裹,是揽胜、探险、猎奇、度假、避暑的好去处。

碑园风景区摘要:位于兴安县城西南部,碑园占地一百二十亩,气势恢宏,800立方米的群雕堪称全国纪念性群雕之最。

乐满地休闲度假区摘要:占地面积335公顷,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游乐项目之一,园区内的高尔夫俱乐部是具有国际标准的18洞美式丘陵球场。乐满地主题乐园占地60公顷,是度假世界第一期工程投资最大的项目,在2002年度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同时通过了ISO9001及ISO14001两项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后又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以及“全国十佳主题乐园”。

三、规划范围

灵渠景区规划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及一条伴着古灵渠长约一公里长的水街;景区原面积73.3公顷,规划后加上一公里长的水街,面积为105公顷。

四、规划依据和原则

景区将严格依据《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等规则及兴安的具体情况规划,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旅游资源状况和评价

灵渠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在其建成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交通枢纽。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聪明和力量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考价值。灵渠周边林木苍翠,绿水潺潺,风景秀丽并分布有多处文物古迹,是我国少有的集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六、客源市场分析

兴安旅游客源市场总的定位是以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为主,国际客源市场为辅,国内客源市场则以广西区内,非凡是桂林市各县以及兴安周边省各县市为目标客源市场,这些地区由于距离近、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不多,游客利用节假日到兴安旅游的可能性很大,以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为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每年的出游率高,其中有不少是到桂林旅游,兴安悠久的历史文化、漂亮的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将成为这些久居闹市,渴望逃避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探索历史文化的游客偏爱的地方,另外充分依托桂林市客源枢纽中心的优势,挖掘其他区域的旅游市场。便利的航空设施缩短了全国各地旅游者和桂林市的距离,畅通的公路交通使游客出入桂林更加方便自由,兴安可以更好地接受桂林中心城市的辐射,从桂林分流或截流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兴安县来游览。而只要到兴安旅游,灵渠是必到的景点之一,所以灵渠景区的客源基本和到兴安游览的客源一致。

七、旅游规划开发方向和旅游项目创意

景区开发主题化、整体化、生态化,将充分挖掘灵渠的水利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加强文物古迹实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尊重历史,修复完善景点外观和内容;修建灵渠博物馆,做好文物的异地保护及其文物内涵的保护和体现工作。配合灵渠及兴安地方文化,设立文物陈列室、展览厅、展映厅、模型室、报告会议厅等;协调景区和四周农村社区的关系,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区。做到民俗游、访古游、生态游的统一。

八、景区和功能区划分

灵源寺、灵源阁摘要:位于分水塘南岸的松树林里,灵源寺建在半山腰,灵源阁建于山顶。规划对目前现存宫院予以整修、复原,恢复塑像、壁画,形成一组建造精美、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庙宇建筑群。同时作为一个集中的游客共享空间,应设立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不设商业服务摊点。

水上表演区摘要:规划在分水塘水域,主要有赛龙舟表演、鸬鹚捕鱼表演及开展竞技运动项目活动,如摩托艇、皮艇、滑艇、飞伞等刺激性项目,供青年游客参和游乐。该区水域较深,建护栏、扶手等平安设施及提示警告语录。

铧嘴摘要:南斗铧口,这里便是湘漓分派。湘水由南向北而来到铧口,经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在这里三七分派,三湘水过南渠流入漓江,七分湘水继续经北渠汇入湘江。秦堤汉水,流经千年;铧嘴天平,承载历史。规划在铧嘴岛上修建铧嘴古亭,看水涨水落,听浪花欢畅。到铧嘴必须乘游船,不可经天平涉水直到,以防发生意外。

大小天平摘要:和灵渠铧嘴相连,是建在湘江上的一座拦江滚水坝。由于具有既可提高水位,又可排洪滚水,以保持渠水平衡的功能,故称“天平”。大小天平呈“人”字形,北侧一段称大天平,长344米。南侧一段称小天平,长130米。二者的比例大体为3摘要:1。内堤均用条石平铺筑成,外堤均为大石排插成鱼鳞状。内堤的条石,两块之间,凿有石槽,灌人铁水作楔子,把块条石连为一体,避免洪水冲垮。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应用如此高超的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具有参考价值。

四贤祠摘要:四贤祠位于南渠北岸,祠内因祀奉历代修凿灵渠有过重大贡献的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管防御使鱼孟威四公而得名。祠内保存着历代各种碑刻30多块,竖立在进门醒目处,可谓修灵渠的纪念碑。规划在四贤祠里建一博物馆,收藏有关灵渠方面的文物;在大堂摆放整个灵渠风景区的模型,以方便游客了解景区的大致情况及灵渠的一些历史。

飞来石摘要:在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和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秦堤摘要:筑于秦,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全长3.15公里。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浇灌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规划在堤上种植有本地特色的树种(如兴安楠),并修建人行步道,以创造良好的漫步环境。

水街摘要:水街景区包括灵渠县城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部分组成。水街在恢复建设上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现,其重要景点秦文流觞景区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条古街,充分体现秦代建筑风韵;其古戏台为徽派建筑风格,是水街城中城的中轴线;其湖广会馆建于清朝初年,具有典型的荆楚文化风格;其水街民居青瓦白墙、雕花门窗,“小桥流水人家”情趣盎然……此外,水街景区还从民间收集了大量文物,形成了百米雕塑长廊、古石雕群等景点。流水潺潺、杨柳依依、曲径幽幽,中国古典审美情趣跃然而生。规划中在水街设立一定数量的旅馆、艺术品专卖店及饭店;渠两岸的垂柳下设立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

九、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景区开发要以不破坏资源为前提,具体景点景物四周不得进行随意性建设,对其开发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针对非凡的景观资源,要建立具体系统的资源档案。

规划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中AAAA级旅游区(点)的标准摘要:本区空气质量应达到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噪声质量达到GB3096-1993中规定的相应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HB1的规定。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不破坏游览气氛。

十、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景区内已配套有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电力工程系统,可满足景区水源、电源及排污处理的需求,建有一家三星级的宾馆。导游及相应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工艺品店及一些和旅游开发相关的店铺都将通过招标的形式从严准入,所开展的活动不得有损景区形象。

一、交通规划

兴安灵渠位于湘桂走廊腹部,距离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57公里,是北上华中,南下两广的咽喉要道。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纵贯全县,天天有9对列车在兴安站停靠。中心城市桂林市通往全国各地的旅游交通已形成,每年经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桂林火车站、北海——南宁——柳州——桂林高速公路以及321、322国道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800余万人。桂林至兴安的一级公路已经开通使用,车程不足1小时,交通极为方便。

景区内规划以步游路连结各个景点,以利于游客平安行走及观赏为原则,路面处理以天然石块、石板为主,尽量保持自然野趣。路宽以1.5-2米为宜。对于江边驳岸及上下陡坡路段,应设护栏、扶手等防护办法,材料也以天然材料为主。未开放区域应有明显警示,防止游客误入,出现危险。

二、绿化规划

景区里古树参天,沿渠两岸树荫浓密。在保护现有树木的前提下,种植一些彩叶树种,以增加色彩的丰富度,充分体现季象变化,但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显自然之本色。

三、服务项目规划

严格按照《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建立基本的服务设施,服务设施主要指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及其它娱乐、摄影、医务、银行、邮电等等。为体现地方特色,将成立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现水上舞台表演的魅力及建设文物陈列室、展览厅、展映厅、模型室。

四、管理人员和机构设置

景区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由公安、卫生、工商、环保、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管委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景区的旅游环境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而使景区的发展步入正轨。

五、其它

景区里除常规的表演节目外,每到传统节日或庆典、重要会议的召开都会临时布置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和四周的学校合作,为其提供见习基地;不定期开展市民素质拓展活动,以培养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篇2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国家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城市规划;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 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接下来我们先把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置身于城市规划中来看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旅游景区的规划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责任。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中一个专门的项目而存在,不仅要从思想上去接受,还要积极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同城市规划相比较,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虽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旅游景区的整体内容相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显得极其单一了,因为与城市规划相比较旅游景区的规划没有太强的其他目的,例如吸引投资,评选先进城市等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城市规划有其一定的其他功利性,如果我们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过多的加入了非景点和人文风俗之外的因素的话势必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反之,就会影响城市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城市整体规划会产生一定不必要的影响,增加不少额外的负担。

3 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向城市的郊区所走动。更愿意去城乡结合部去体验城郊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为了保证城市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城郊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归进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当中,但由于城郊景区受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居民点的不断向外扩张,会影响城郊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

因而,我们采用的城郊景区的规划采用了GIS技术进行辅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景区的测量分析、周围居民点的疏密程度等来进行评价城郊景区的价值。经过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为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作出适合的方案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城郊旅游景区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维护和整治。尽量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风景区来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样不仅能保证景区的质量,还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次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注意景区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是否利用游客去观赏。

其次,要注意与周围居民点的联系。假如景区距居民点太近容易发生冲突,同时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相反,如果景区离周围居民点太远又导致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最好能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带动周围居民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

最后,景区的开发要具有独特性。只有找到景区的景点,可观赏性或者景区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得城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 小 结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够过渡开发影响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城市旅游景区与城郊旅游景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旅游景区的聚群,减少旅游中的成本,因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观光。同时,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转型成为一种度假、会议、观光等专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形式。同时,专项旅游、度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处于一种上升阶段。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综合研究分析现状,同时调整思路,设置新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旅游景区的城市规划。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从业者而言,一个大意或是不基于详实的调查研究而做出的规划决策,会影响一个城市和城市原住民若干年的发展和生活,是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作为城市规划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不管以后自己是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都要以严谨的精神去做事,也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报以自己最大的热情。

篇4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望衡.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

篇5

在“大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调整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生态旅游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开发。规划与开发对生态旅游景区意义非凡,是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探讨的并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力、物力基础,而是通过事实论证获得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

一、生态旅游景区市场定位

首先,在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旅游景区不仅有日益庞大的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基础,还有政府的强有力的生态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其未来发展趋势不可小视。此外,生态旅游景区的附带生态产业开发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生态旅游依托于我国丰富的微观旅游资源,在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市场定位十分重要,如果景区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会严重影响景区的开发效果与经济效益。例如,一个不具备强大旅游客源吸引力的小型生态旅游景区,如果确定为接待国外游客的市场定位,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游客市场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和专业市场,而国内市场又可以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市场。各旅游景区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游客目标市场,并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套装,方可抓住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旅游业是现代大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成熟、最具市场活力的产业形态。生态旅游区不仅具有生态天赋,还经常是极具精神禀赋之地。文化旅游有类似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以在最有效的时间让游客触摸到自己最轻柔和最乐于联想的地方。因此,生态旅游不可摒弃其文化属性,反而需要通过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来促进生态旅游。通过对旅游景区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多角度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长白山地区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旅游区之一,也是满族和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息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人文与生态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因此,在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可以基于这种文化优势,在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上持续发力,通过节庆旅游、农家旅游、旅游商品、旅游电视节目等多种途径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

三、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得以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景区开展生态旅游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开发之初,就需要建立生态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目标、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好现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游客保留一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天然场所。

具体而言,首先要严格落实功能分区制度,对景区内的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生态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其次是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对景区内的稀有植物进行严格管理,严禁游客采摘、挖掘和移植。最后,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掌握生态环境特征与演变规律,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四、积极筹集资源保护与景区建设资金

充足资金支持也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必要条件,景区规划与开发单位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投入。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例如,有条件的景区可以申请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偿力度。其次是探索旅游设施建设筹资方式的多元化,创新投资、融资机制,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采取项目特许权、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最后是加强生态旅游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围绕生态理念接触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重点开展酒店、餐饮、基础设施、娱乐健身项目、生态旅游商品方面的招商力度,提高景区的开发与包装水平。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七星岩景区;园林绿化规划;调和剂

中图分类号:S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4-0028-03

1 七星岩景区园林绿化现状概说

七星岩景区山灵水巧,属于典型的具有岭南风格的山水盆景式风景区,山、水是景区中永恒不变的景观要素,任何的规划建设都只能是建立在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典型再现以及对其特定环境的巧妙利用之上。其中园林绿化更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它能使山、水以及环境更为融洽自然。目前七星岩景区森林绿地面积包括有岩山、土岗、湖岸、小岛等约203公顷,绿地覆盖率约90%(不含水面),占景区总面积的22.7%,可见园林绿化乃是景区重要的景观资源之一。但是随着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周边村落与房地产项目的快速发展,对景区的绿化边际线造成很大侵蚀、破坏,一幢幢高楼在湖边拔地而起,已经给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如何重塑景区的风景防护林,重塑景区

曼妙的边际线,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2 七星岩景区园林绿化规划思路

七星岩景区以岩峰、湖泊、溶岩地貌为主要景观。七座岩山排列状如天上北斗,镶嵌在广阔的湖面上,其岩峰挺秀,湖水清澈,山环水绕,相互映衬,绰约多姿。可惜纵有如此美景堪做“红花”,但是作为“绿叶”的景区绿化却一直没有起到足够突出的衬托作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绿化建设理念有所偏差。中国园林之所以驰名中外、独具一格,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布局上多采取不规则的平面,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许多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风景,避免一览无余;二是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园林风景却给人以无限的感觉;三是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四是注重空间的流通与对比。正如中国山水画里所谓:“山水之要,宁空无实,章法位置要有灵气往来,不可窒塞”;五是诗情画意。中国传统园林善于运用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林,借景抒情,画龙点睛。其实“园林”顾名思义就是建园、造林,不光有叠山理水、亭阁营造,还有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反观近年来七星岩景区绿化建设投入偏少,只有侧重于绿化维护管理,相应则缺少画龙点睛的绿化改造。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绿化建设的理念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景区建设。因此要想景区的整体景观效果得到提升,必须更新绿化建设理念——在善于利用七星岩景区得天独厚、山奇水秀的先天条件的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加大力度进行绿化建设。只有这样,这片“绿叶”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 七星岩景区园林绿化规划构想

七星岩景区总面积823公顷,湖泊面积约600多公顷,其余皆是绿地,其中景区游道、湖堤、山岗更是绿化建设的重点。针对近年来基本上都是处于以日常绿化维护为主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绿化建设规划构想:

3.1 植物品种规划

多年来经过几代园林人的努力,引进了不少外来的品种,为景区绿化做了不少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景区在植物品种规划方面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反而走在了后面。外来引进品种不多、乡土植物的运用不多,直接造成了植物造景的时候素材缺乏的后果。因此,加大力度引进外来适合景区的植物和择优驯化本土植物加以利用,对于做好景区植物品种规划是至关重要的。过去景区在植物品种规划方面,无论是北门水杉林、桃花岛桃花、水月堤紫荆花,还是中心堤凤凰木都取得很好的景观效果,且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认可和赞同。时至今日,我们必须通过优化景区植物品种设计,多采用自然式群落配植进行植物造景,在美化绿化景区的同时,又可以利用植物在自然式群落配植中病虫害较少的特点来降低绿化维护成本。

3.2 游道、景点花境营造

游道作为串联景区各个景观节点的“线”,将整个景区连成整体,除了拥有交通功能外,还兼具美化绿化景区、丰富游客观感的作用。一直以来,游道绿化都是配角,而且形式比较单一,绿篱、草地、色块构成了游道的标配,此种风格与景区的自然山水风光显得格格不入。为此,要将景区绿化提升,必须对游道沿线和景点进行花境营造。通过在游道旁、山边等地方栽植合适品种,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态度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花境景观。

3.3 湿地景观营造

篇7

关键词:风景区;传统村落;规划整治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景区传统村落的价值与现状概述

传统村落是我国目前的比较常见的风景名胜之一,它的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关

系到我国的传统村落观赏价值。因为,传统村落在我国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历代人文历史发展的结晶,承载了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因而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我国目前的旅游资源中,传统村落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我国独有的风景线。在目前国家所提倡的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传统村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很好带动地方发展的模式,我们通过不断地开发传统村落,挖掘其内在的观赏价值,可以为保护传统村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风景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一种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捷径。但是,我国目前对资源的开发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风景区整体美感与风景区内部传统村落的协调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处理和解决好它们两者之间的矛盾。规划者应该从整体上对风景区的传统村落进行规划与整治,对于传统村落的建筑、古巷和地方文化风俗在不破坏的前提下,使它们能够很好地搭配在一起,达到自然的美感和观赏价值。传统村落的整治规划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基础,对于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村落的特点分析

传统村落因为其自身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在我国地方旅游景点中具有浓厚

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采。以下我们将对传统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

年代比较久远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村落年代都比较久远,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两千年的历史,在经历和风雨的洗礼虽然保存的不够完好,但是依然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还有一些近代的建筑很多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

建筑风格多异

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比较特殊,它可以为我国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我国现代化城市中,除了之前遗留的传统建筑外,很多的建筑都是采用了古式的建筑风格,该建筑大部分都是参考传统的建筑风格建成的。

具有很好的保存价值

我国也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的古代建筑的破坏和古文物的流失,我国开始逐渐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传统村落的保存价值还在于它可以为我国的旅游发展做出贡献,增加旅游收入,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风景区内传统村落的风貌整治规划

方向规划

方向的规划在风景区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当代很多的传统村落都被开发成各种各样的旅游胜地,它的规划好坏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游览者的心情。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根据要充分结合风景区的实际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朝向进行合理设计,在不破坏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多角度改变传统村落建筑的方向。

建筑群规划整治

传统的村落建筑群是风景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具有研究价值的空间类型。我们在对建筑群进行整治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建筑群周边的地理环境,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和取证,以便确定整治工作的先后顺序。对传统村落建筑群的每一个不同的区域都要进行仔细的划分,同时还要根据建筑群的风貌特征和使用性质进行合理规划。建筑群的规划整治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深入的洞察力和谨慎的心理,对于规划整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清楚,防止由于不协调等原因造成传统村落的美观失去平衡。根据建筑的风貌特征,我们可以将风景区建筑分为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和现代化及一般建筑几类,以下我们将对这几种建筑整治进行相应的分析:(1)对于历史建筑的整治工作,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是要对历史建筑的外表和内部结构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加固,使其能够达到功能与美感的相结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对建筑的外部进行保留,并修建一些保护性设施,以便继续沿用古建筑的风格。同时对于古建筑的内部结构,在保留原有设施和布局的前提下,我们还要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内部的一些功能性设施还要进行改造;(2)对于一般建筑的整治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保证其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搭配性,对于一般建筑不符合传统建筑风格的地方进行改造,尽可能实现一般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一致性,增加美感;(3)对现代建筑的规划,一定要结合传统建筑的美感与现代建筑的创新于一体,使其具有现代美而又不缺乏传统风格。

道路的规划整治

道路的规划整治对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道路是景区通往外部的重要通道,它的规划合理与否会对景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道路规划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是对一些具有传统风格的道路。我们在对其进行布局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原有的道路风格,在对道路进行修补和加宽的时候尽可能避开不必要的拆除;其次,材料的选用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与传统的道路材料相接近,达到整体上的传统美观。对于传统路面的碎石铺设材料我们还应该选择相同的碎石材料作为替代品,以达到装饰的效果;最后,我们还要对传统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给予一定的重视,尤其是道路旁边的植物和花草。在进行整治的时候,一定要使其能够与传统村落的道路相协调。

重要景点规划整治

风景景点是传统村落的一道风景线,为了能够达到整体的美感效果,我们一定要风景区的重要景点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风景区内部的一些植物及水资源进行合理的疏通与整治,使整个风景区的活动空间变大。对生活景点的整治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生活娱乐设施,满足景区游客生活的要求。

结束语

传统的村落风貌整治,是我国目前保留传统建筑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对风景区的传统村落进行整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特征,使整治规划能够真正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 花海景观成为近年来乡野园林设计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华东某市花海项目为例,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基于花海相关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将整个场地划分成迎宾花海区、台地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等五大功能区,形成“一轴、一心、两环、五区”的景观结构;采用三级园路将景观区串联,丰富地形设计,形成视觉体验,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和湖面形成山水景观;植物设计上,利用条状曲线机理营造丰富的花海,并设计有集中式的色叶林。项目重点营造农业体验旅游,包括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副产品生产体验等活动设计,在不同的功能区侧重体现视、触、嗅、听、味的五官感受,因地制宜地安排旅游活动。

关键词: 体验式; 花海; 乡野;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 731. 3 文献标识码: C

花海景观是以大面积的开花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 1 ]。花海景观可分为自然花海和人工花海[ 2 ]。天然花海主要分布在草原、森林边缘和河流等自然场地;而人工花海最早源于工业加工用花、种子种球生产用花的生产基地,如著名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保加利亚玫瑰谷等,人工花海通过连片种植能形成观赏价值较高的景观效果。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观花为主要目的的花海旅游日益盛行。以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为主导的传统观光式旅游,仅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文化或视觉的满足感;而体验式花海旅游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及互动,比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不同旅游产品间的互动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打造花海吸引游客, 各种以鲜花命名的节日也随之精彩纷呈。 然而, 相关的花海旅游景区仅是模仿和复制, 缺乏鲜明特色, 产品内涵单一, 体验层次单调, 且没有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规划设计[ 4 ]。 而本项目旨在将体验式旅游理念应用于花海景观设计, 打造具有特色的体验式花海景区, 为以花海为主题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规划设计大纲

1. 1 概 况

项目基地位于华东某县级市现代农业园区中心位置,占地约13 hm2,地块为几何不规则形状。其北侧与省级公路相连,西侧临近亲子乐园,东侧为待开发地块,南侧为民宿聚集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是该市区市民及周边游客观花的主要场所,具有一定的旅游观光独特性价值。

1. 2 规划设计大纲

1. 2. 1 设计功能定位

结合整体花园旅游景区的布局安排,将场地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花海旅游胜地。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打造一个完整的花海休闲、互动旅游空间,使其成为该地区唯一具有乡野特质的体验式花海公园和健康发展、生态可持续场所的范例。

1. 2. 2 设计原则

1. 2. 2. 1 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原则是花海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 5 ]。生态性原则要求在设计中注重利用好场地的地形、水系、植物等各种自然景观元素,采用以乡土花卉植物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品种,达到最佳的环境效果。 同时,要在设计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对本地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1. 2. 2. 2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花海景观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6 ]。花海景观中,硬质景观相对较少,更多地依靠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地貌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节变化来创造变换的景观,以突出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2. 2. 3 简约经济性原则

花海公园的规划要以简约和经济性为原则。一方面,项目并不单纯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也要考虑项目造价限制的约束;另一方面,花海旅游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在营造花海景观的同时可以合理地设计旅游活动和游乐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1. 2. 2. 4 体验性原则

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更强调游客的心理感知和理解,不追求旅游结果,更注重的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受、体验和享受的过程。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和互动活动,旅游者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旅游活动,体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在活动规划中,应强调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参与,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旅游活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观感觉。

1. 2. 3 设计策略

1. 2. 3. 1 维持现有生态肌理,打造生态花海

项目场地现状为大面积的农田与灌渠,具有较强的肌理感,本设计在保护此基底的前提下,整理田地,梳理水系,以花为材料,打造花海景观,将“田”、“水”、“花”、“园”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花之公园”。

1. 2. 3. 2 展示特色空间,打造良好的视觉体验

结合场地基底,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地创造空间。项目场地高程较为平坦,且水岸通直无变化,缺少观赏性,设计中要对现有岸线进行改造,形成浅滩、湿地、花带;在丰富河岸线的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至台地区域,形成一个制高点,提供不同视觉的花海体验,并有效解决现场土方不足的问题。

1. 2. 3. 3 设置特色项目,控制开发强度

花海主题公园除了花卉观赏旅游规划外,围绕“花”的主题,还需要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养生、采摘以及儿童园艺等,赋予项目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控制项目的开发数量和强度,维持场地的生态、乡野原始风貌。

2 规划设计内容

2. 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以“花”为主题,以“中心湖”为中心,以“迎宾花海-中心湖-台地花海”为景观轴,以道路为环线,将整个场地划分成五大功能区,形成“一轴、一心、两环、五区”的景观结构。五区分别为迎宾花海区、台地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图1)。

迎宾花海区设计成一个“花朵”的造型,作为“花托”的入口广场,既是公园的集散出入口,又是欣赏花海的绝佳驻足点。整区空间开阔,地势平坦,利用“田”的肌理,形成花的海洋,给游人开阔的花海视觉体验。此区采用条状曲线的肌理营造花海,植物颜色丰富,红、黄、白、蓝、紫各色系的花海宽窄不等,间隔分布,烘托热烈的入口氛围。

台地花海区通过营造不同高差的地形,种植组合式花海,空中栈道在花海中穿行,通过视线上下移动,产生空间的变化。在抬高的缓坡山地和山脊线周围种植10亩乔木色叶林,形成花境背景,利用树丛、树群和树带分隔与围合空间。

童趣花海区是专为儿童活动设计的场地,围绕“花”的主题,挖掘花文化的内涵,策划家庭园艺、开心农场等亲子活动。将园艺工作引入生活,让儿童亲手种植花卉园地,体验和感知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同时种植可以食用的花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体会吃花、吃花的乐趣。

采摘花海区提供采摘的空间,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自播繁衍能力强、花朵鲜艳、保存时间长,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花卉为主;同时为了维护土壤的肥力,轮作茶田,也在采茶活动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养生花海区的现状为一些灌渠等分割的农田,肌理较为单一,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在设计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其进行梳理打通,使环境更富有趣味性,并通过趣味栈道将其交通关联,形成水上花田的景观构成。

2. 2 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系统采用三级园路。道路交通设计时,充分考虑场地原有已建成的可利用道路,节约建设成本;原有部分道路较为平直的,可以作为一级道路。一级园路分南北两环,南环总长约900 m,北环总长约600 m,步行全园时间约15~25 min。一级园路贯通全园,串联了迎宾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台地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

为丰富游园的穿行体验,二级园路主要沿中心湖区域布设,营造亲水的步行空间环境,增加观湖观花的多方位观景视角。

三级道路主要布置于花海田间的小尺度空间内,使得人们有更多亲近花海的观景体验,并且便于开展园艺劳作活动。

2. 3 竖向及水系设计

项目场地高程较为平坦,基本无起伏,虽视线开阔但缺乏层次变化。场地内有“T”形河流贯穿,水质较好,无污染,但岸线笔直较为呆板。设计中结合场地基底,梳理岸线空间,适当开挖中心水系形成一个中心湖面,整理带状水系形成浅滩、湿地、花带,让场地内的水“活”起来(图2);同时,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将开挖湖面的多余土方堆至台地花海区,设计成高出路面6.5 m的观赏平台,使场地通过地形的变化,丰富游人的景观视觉体验。

2. 4 植被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设计

2. 4. 1 植栽设计的总体策略

植栽设计的总体策略是突出每个分区的主题和功能,在强调四季变化的同时,用植物营造和丰富场地空间,维持原生态的场地风貌。

植物是花海整体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 , 既是景观类型和自然能力最重要的指示性元素 , 也具有各种生态和物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种植设计原则主要有 :建造快速、维护方便、成本低廉、花期长等[ 7 ]。营造体现当地自然特征、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适应场地自然生长条件的植物,是选择植物种类时最重要的指标。

2. 4. 2 分区植栽设计

迎宾花海区烘托热烈的入口氛围,用条状曲线的肌理营造花海,植物颜色丰富,红、黄、白、蓝紫各色系宽窄不等的花海,间隔分布,层次丰盈。为满足节日等气氛,采用盆栽苗,可举办郁金香展、牡丹展、国庆草花展等季节性强、观赏性高的的花海展览。 台地花海区的营造,结合了地形和毛石挡墙等自有条件,种植1~2年生的籽播花卉,如波斯菊、虞美人、矢车菊等,可呈现出色彩丰富、艳丽的花海地被。同时,在缓坡山地和山脊线周围片植10亩乔木色叶林,在形成“景观轴”的彩叶背景的同时又分割了空间,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童趣花海区是专为儿童提供从事园艺植物栽培和装饰活动的场地,将园艺工作引入生活,让儿童亲手种植花卉园地,如向日葵、芝麻、油菜花等,体验到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同时种植可以食用的花卉,如秋葵、薄荷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体会种花、吃花的乐趣。

采摘花海区提供采摘的空间,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自播繁衍能力强、花朵鲜艳、保存时间长,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的花卉为主。同时为了维护土壤的肥力,轮作茶田,通过采茶活动体会收获的喜悦。

养生花海区是利用植物的杀菌作用,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当人们在此区域进行呼吸活动时,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例如,玫瑰、藿香、萱草等,此类植物以蓝色居多,能产生一种静谧安逸的休憩氛围。

2. 4. 3 色叶植物配置

花海植物在重点打造开花地被和草花的同时,选用了4种新、优、特彩叶树种,在台地花海区形成10亩彩叶林带;美国红枫、沼生栎、娜塔栎、复叶槭在春季和秋季有丰富的季相变化,为花海增添了一抹靓丽的景观。

3 体验式旅游活动规划

3. 1 旅游产品定位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在活动中感悟感受愉悦[ 8 ]。本项目位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所以重点营造农业体验旅游氛围,包括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副产品生产体验等活动设计。 景区产品结合自身的风土民俗、生态资源文化,发挥景区旅游产品的优势,促进景区旅游产品的发展。

3. 2 旅游设计

公园在不同的功能区侧重体现“视、触、嗅、听、味”的五官感受。同时因地制宜地安排场地活动。

“视”主要体现在迎宾和台地花海区。四季花田,视觉盛宴,迎宾区成片的花海给游客以视觉的享受;同时,游客在台地花海区空中栈道穿行时可感受到在空中俯视花海的视觉效果。

“触”主要体现在花田采摘区。野花之爱,爱在生长自然、芳香扑鼻、赏心悦目,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游客只需放慢脚步,在观赏花卉的同时,采摘部分花朵,就可感受花与人的深度交流。

“嗅”主要体现在养生花海区和花田彩照区。游客从嗅觉上感受花的存在,享受花的香气,心旷神怡。

“听”主要体现在养生花海区。古人云: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在养生区,游客静听花朵绽放的声音,水流花间的声音,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味”主要体现在亲子花田、童趣识花区。花朵是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食材,如玫瑰、茉莉花、野等;同时,香草植物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薄荷、迷迭香、鼠尾草等。

3. 3 旅游产品开发

花海景观的观赏性、多样性、亲和性、文化性,可以对接婚庆、养生、亲子、文创、游乐、露营、民宿、餐饮、会务、培训等众多服务功能,甚至形成花海综合体。本项目所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开发酒店、会务、培训等功能,项目南侧开发民宿功能, 项目西侧开发亲子、游乐等功能,整体农业园逐步形成旅游综合体形态。

本项目在综合体中承载部分服务功能,如入口迎宾花海气势强,可作为婚纱,写真摄影基地;在童趣花海区开设园艺课程,指导小朋友建造自己的花园,同时可用花朵制作夏日冰激凌,体会吃花、吃冰、吃香草的乐趣;在花田采摘区采摘新鲜的花朵,制作成干花或者插花,既锻炼了身体,体验了丰收的乐趣,又通过插花培训得到了艺术审美观的提升。同时玫瑰、茉莉等可制作成花茶,游客可亲自采摘制作。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发达国家对花卉主题景区的研究分析可知,特点鲜明突出的综合的花卉艺术主题项目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且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内的花海景区设计,根据景观特色、服务功能、文化定位、产业定位等可分若干类型,形成差异化经营和多元化格局。如江苏大丰荷兰花海以郁金香为景观特色,以婚庆为主要服务功能,以荷兰风情为文化定位,以郁金香种球国产化为产业定位,形成了统一高效的资源配置,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

花海景区的成功运行,除了设计和施工的质量要求外,后期的运营管理更为重要。从最初的播种栽植,到中期的灌溉排水、杂草管理、花期调控、病害防治,以及后期的种子采集、残株处理等,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都是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形成可循环的运营周期,保障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莹, 黄德楸, 赖璟怡. 花海植物景观之“海”设计[J]. 园林,2015, 20(12) : 28 - 31.

[2] 符木, 刘晶晶, 方翠莲. 中国花海景观的缘起、发展和现存问题[J]. 园林, 2016, 21(2): 12 - 15.

[3] 蓝蕾, 谭富健, 林石狮. 深圳石皮山公园景观多样性调查与管理策略[J]. 森林工程, 2015, 31(6): 51 - 54.

[4] 夏宜平, 刘丹丹, 张娇. 花海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景观探讨[J]. 园林, 2016, 21(2) : 16 - 21.

[5] 王强.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原则与方法[J]. 中国园艺文摘,2015(1): 81 - 83.

[6] 张志勇. 园林植物造景的体会[J]. 现代园艺, 2014(20): 107.

[7] 舒钰, 李晶. 浅谈园林种植的设计原则[J]. 林业科技情报,2011, 43(3): 76 - 77.

篇9

关键词: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的规划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规划,将是未来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但是由于各个风景区的自身的特点不同,加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经济效益的冲突关系,因而在实施规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就来就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虽然目前理论上对这一思想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位,但是其丰富的内涵对人们的指导是显而易见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体现和发扬。所谓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下,在其现有的承载范围内,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充分协调好人类需求和风景区之间的供需关系。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

风景区充分的自名胜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管是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优先的原则。所以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适度开发,才能使风景区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风景区的规划,说到底也是要为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就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区。例如,考虑到残疾人行动不便,可以设计一些无障碍设施;在合适的位置设计休息区和食物供给站;在爬山的楼梯上增加护栏,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又能方便体力较弱的人上下。只有以游客的利益为先,把游客的需要放在首位,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风景区的建设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景区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补和恢复。所以,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是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维护生态平衡就要在风景区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这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一个风景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自然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清新的空气,才能使人流连忘返。只有风景区的生态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

(四)整体规划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区规划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整体规划原则。整体规划就是要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不能只考虑环境规划而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只考虑到自然环境的规划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风景区没有了经济基础支撑,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规划;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然保护,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景区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要做到三者兼顾,对风景区进行整体的规划,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

(一)实施品牌战略

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都讲求竞争,有利益就必然存在竞争。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竞争。风景区想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扩大知名度,提升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实施品牌战略,否则,谈何可持续发展,谈何规划?风景区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二)树立自身特色

风景区的形成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结晶,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处于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树立了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地游客,扩大风景区的知名度。发现和扩大这种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和景区的资源特点,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风景区的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想要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那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进行风景区规划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树立全局的、长远的、发展的思想,才能创造出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

[2]万幼清. 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J]. 当代经济管理.2006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莉,王楠. 浅析旅游可持续发展[N].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由于人口增多、自然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景观设计而言,不仅是提供美的景观和创造休憩场所,更需要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回应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生态原理基础之上的生态景观设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思考和改良愿望,以唤起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旅游景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与发展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的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景观设计是一个有关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生态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其核心是生态原理,从更深层意义来说,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在当今生态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生态景观。

设计势在必行

2.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体现旅游景区的地域特征

每一个地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地域性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

首先,尊重场所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当然,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并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适应场所自然生态过程。其中,乡土物种和建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它使用的投资、管理成本最少,既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养护,又能减少对异地环境的破坏,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具地方风格。

其次,注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延续与创新。根植于地域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2充分利用与节约

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都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比如,用自然林地取代人工草坪,乡土草种取代外来草种,可以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促进植物自身的繁衍,大大节约能源。

2.3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自然界是具有能动性的,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例如,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扰,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合作关系。

在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建立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2.4关注景区的边缘效应,创造丰富的景观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地的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是处于这样的边缘地带,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区域,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所处边缘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2.5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显露自然过程,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比如,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一种独特景观,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旅游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2.6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生态景观设计应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旅游景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在其设计中,更应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为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大地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3.生态景观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意义

近些年,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旅游热的背后也给旅游景区留下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原有自然、社会、文化环境遭受破坏,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降低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态景观设计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3.1生态效应

旅游景区是所处地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氧气、营养水分等多方面的生态意义,担负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生态功能。在其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景观设计,可以促使整个景区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对景区的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2品牌传播效应

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以区域内真实的地质地貌为骨架、以生态和谐、优美独特为内容,它既是其它旅游项目开展的良好背景环境,自身也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区,加强其品牌的宣传与传播效应。

3.3经济效应

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生态景观设计,增加了景区的游览项目,延长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增加了景区吸引力,在给游客留下高度满意度的同时,会让他们成为景区的回头客,而且通过他们向亲朋好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3.4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