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状;发展方向;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河北省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
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河北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4.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地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经营,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市场信息搜查、整理和分析之上。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的,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等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前提下,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但每年的假期与课余空闲时间,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及时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有管理、经济、工程、广告等完全可以和体育联姻的学科,但是高校体育部并未将其优势转化成经济收入,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
河北省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5)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校企之间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6)优化配置,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体育产业应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达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的双赢的结果,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2]刘宗伟.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65.
[3]许定珍.对发展我国地方高校体育产业政策问题的理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5):19-21.
篇2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体育经济 体育市场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行特点
从我国体育产业构成上来看,组成我国体育产业的因子众多较为复杂。细分主要体现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以及福利彩票,体育中介市场等给几个方面因此,在研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首先,应当从研究支撑当前体育产业几大支柱入手。其次,从影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来看,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体育项目的普及化、体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都成为了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一方面,其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与智力条件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不良发展也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1.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压力很大,同时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的落差,我们没有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的措施,外国资本先是从体育用品业(各种体育服装、器材、设备等)、运动饮料业(各种可乐)进入,现在已经发展到体育服务业(如国际管理集团)、广告业的大规模渗透,进入世贸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国外的体育产业以其规范化的市场操作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与我们竞争,国内企业的胜算几乎为零。当然,国外体育企业的大量涌入也会带来资金、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但是我们却失去了市场。因此,中国的体育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振兴体育产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2.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1)地域间的不平衡。这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经济发展程度体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质量,经济发展的快,体育消费直线上升,体育市场一派繁荣,而西部,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体育消费还只是极少部分有钱人的高档消遣,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体育市场还未形成。
(2)体育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失衡。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时产生的,因此,从一开始就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起来,我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事业由改革转轨而来。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尽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了机构改革,国有资产在体育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仍然表现出双轨道的痕迹,即有浓烈的政府行为色彩。
(3)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度不平衡。由于受项目本身特点,如普及程度、竞技水平、观赏性、人们的喜好程度和在国际取得成绩的知名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产业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效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产业结构不平衡现在仍存在对于这种发展滞后的现象,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快产业化程度有更大意义。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及产业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核心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核心产业滞后,它是相对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健身娱乐业的竞赛表演业发展的速度相对迟缓而言的。在中介产业中竞赛表演业又在整体上落后于健身娱乐业,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不到位,俱乐部体制并没有在所有的项目中推开,致使竞赛表演业的市场主体不明确,加之竞赛表演的电视转播权的商业化运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而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经济因素),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国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竞技体育巨大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核心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基础,也是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的原动力,体育用品业作为核心产业其发展也受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影响。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体育用品业,根本原因是得益于该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健身娱乐市场和最活跃,最有效益的竞赛表演市场。因此,要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
4.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及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在竞技体育产业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难点是各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的体制建构,由于国家体育总局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事分开,管办结合,但各竞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职能范围明显与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的管理职能相矛盾,协会制定的章程反应和保护全体会员或会员俱乐部的整体利益,但在竞技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利益和经济纠纷缺乏法律依据,出现不公平,缺乏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在体育市场管理中,部分项目仍有权限交叉或越位管理情况,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5.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如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解决就业等方面,但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举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政府尚无明确政策可循。如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的一项优惠的产业政策,发行体育彩票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种途径,但体育彩票发行还实行严格的年审制度,每年的发行额度由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因此,据我国现状加大扶持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货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等等。
参考文献:
[1]赵芳:我国体育产业立法必要性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2]骆秉全樊心刚:对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4)
篇3
关键词 体育产业结构 优化战略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体育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体育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比例明显增加,体育产业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1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河南省居民体育消费发展趋势
目前,河南省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调整升级时期,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消费行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根据河南省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今后河南省居民体育消费预期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体育消费结构趋向于高级化
由于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消费行为的变化过程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快速时期,因此,居民体育消费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具体表现为城镇居民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体育运动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服务性体育消费形式多样化和普及化,由物质消费层次向精神消费层次升级,体育消费结构将呈现立体化、高级化特征。
1.2体育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
伴随着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单一的物质型体育消费模式将被打破,以文化、休闲、娱乐、保健为一体的多元化体育消费模式持续升温,实物形态体育消费、欣赏形态体育消费、亨受体育消费、发展体育消费使的体育消费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体育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还表现为不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的体育产业间、不同区域、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实际体育消费水平的分化,产生的不同的体育需求结果。此外,还表现为同一区域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消费能力。
2目前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结构特征
当前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本体产业发展滞后、所有制结构失调以及项目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2.1体育本体产业发展缓慢,部分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行业,体育用品业是体育产业行业。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核心行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行业的发展水平,而目前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却存在明显的核心行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的现象。
当前河南省几乎所有地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存在核心行业滞后的问题,以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的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业相比,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增加值一般都只占总体的25%-35%。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全球体育用品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已经成为全球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内体育用品业事实上在为全球消费者生产和加工体育用品;另一方面也反映河南省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体育产业内在的、自源性的发展动力尚显不足。
2.2地区间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过剩与短缺并存
由于受经济、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呈现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十分明显,体育产业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在东部,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而在河南省,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2.3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较低
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包括结构关联水平、结构关联程度、结构关联质量。从这三方面分析,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较低。从产品联系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各部门相互利用的产品较少,联系相当松散,一些部门近乎封闭发展。如河南省的各项俱乐部联赛,仅带动体育广告业、体育信息业等几个部门的发展,对体育保险业、健身娱乐业等效应不大。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和传统的制约以及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不完善,降低了体育产业各部门间的关联水平。而NBA篮球联赛、意甲联赛等,都大大带动了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保险业等部门的发展,说明其部门的关联水平较高。根据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如果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耦合状态及由此决定的结构整体良好,则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质量就好。河南省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等几个部门得到较快发展,而体育旅游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经纪业相对滞后,所以各部门不能有效耦合,发挥不出最大的整体,因此,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质量也较低。河南省体育产业各部门的内核较小,但外延带动的范围很大,较低的关联效应抑制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阻碍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
3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在产业经济学上的研究,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科学技术和国际经济关系4个方面。1)体育的需求结构是社会对体育的各种需求的比例,包括社会体育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社会体育需求的水平和结构等,主要是指社会对健身休闲、赛事表演、体育用品等的需求水平与结构。2)体育资源的供给结构是体育自然资源、体育劳动力资源和体育社会资源的状况和相对价格。体育自然资源是从事体育产业所必需的环境、场地和物质资源。体育劳动力资源是从事体育产业的各种劳动力,包括职业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中介人员和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人员等。3)体育科学技术水平是指体育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要素。具体包括体育管理的技术、体育表演的技战术、体育用品的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水平。4)国际体育经济关系是指体育产业国际关系,包括体育用品的进出口贸易、体育赛事的国际推广、运动员的流动等。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预测,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国家进入了大众消费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速,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对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组织管理业的消费将大幅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在市场的调控下更加合理的供给,供给结构日趋合理。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国际体育经济交往更加频繁,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在这个时期,是发展体育产业、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
4优化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
4.1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规划产业发展的序列和方向。根据当前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特征和居民体育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首先应从这一横一纵两个层面入手。
(1)加强体育用品业的发展
发展体育用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体育用品业的独立地位。要重新审视体育用品业的地位和作用,从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序发展。其次,要理顺管理关系,加强宏观管理。体育用品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较高,使得这个门类中的企业来源多元,归属多元,在河南省一直处于多头的混乱管理之中。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理顺管理关系,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明确管理责任,齐心协力发展体育用品业。第三,注重产业特性,科学合理发展。体育用品是以品牌为主要附加值,通过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赢得市场,同时注重产品的广告宜传,借助各类大型赛事的平台塑造品牌形象,促进体育用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体育服务业的发展
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及程度业已成为是体育产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的产值已达到体育产业总产值的50%~60%。虽然河南省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市场还不够成熟,不够规范,体育服务业还不发达,但奥运效应的影响使体育服务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产值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重点是发展体育服务业,发展体育服务业也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对带动体育产业中其他领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其发展的水平及程度已成为是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促进河南省体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扩大体育服务供给,加快体育服务业体制改革,树立市场意识,还应加强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扩大人才队伍总量和人才的高素质,以提高体育服务人才的竞争能力,使河南省体育服务业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有更大的作为。
4.2市场导向战略
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整个市场供求关系由供给约束为主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转变的情况下,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进行的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说,要从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中去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产业优化来形成新的供给,并创造新的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必须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避免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体育消费需求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引起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消费需求的升级会推动产业的不断创新,同时潜在的消费需求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留下了巨大空间,可见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以居民体育消费趋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4.3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经过近30年的探索,河南省的体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结构布局不合理。其状况可概述为:首先是区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城镇和农村体育产业发展较慢;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落后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慢;其次,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大众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物质商品产业发展较快,服务产品产业相对滞后;另外,高层次、高消费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中、低档次体育产业发展较慢,导致大众需求的体育产品缺口较大等。
针对目前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诸多不平衡的问题,本文提出体育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体育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指不同的区域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条件,以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确定在河南省区域分工格局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实现不同的区域都能既发挥优势,又能避免发展战略趋同,进行优势互补,进而建立合理的区域体育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之间各部分相互关联、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各部分的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及其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因素,体育消费需求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适应体育消费升级,既是体育产业增长过程中各部门间结构变动的内在需要,也是保持体育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汪庆波,陈建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和发展建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115-119.
[3]黄文敏.基于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发展趋势的预期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
[4]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篇4
[关键词] 长沙市 体育产业 制约因素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发展规模逐渐增大。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也日益显现,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沙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并未充分发挥其潜能。探讨和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有利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的制定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有利于我市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较薄弱,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政策。首先,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较薄弱。表现为部分项目过度投资,部分项目却投资不足;还有就是某些项目布局不合理,导致了过度投资项目和布局不合理项目的经营企业效益大幅滑坡,投资不足项目虽然利润率高但利润额少的尴尬局面;其次,由于长沙市既未就体育市场的管理立法,也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实施细则,致使现有法规体系无法对长沙市的体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再次,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体育产业而言,无论是对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和组织体育比赛的单位,还是对为体育组织和体育比赛提供赞助的企业或个人,均没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因此,现行的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2.体育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截止2006年底,长沙市体育服务经营单位289家,除了体育系统开办的规模较大外,社会和个体开办的都比较小。尽管近3年略有增加,但在社会和个体办的体育服务设施中,多数属于个体经营,其场地设施比较简陋、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仍是一个突出的特征,真正有特色的体育经营项目和高档次的体育健身消费场所不多,经营的效益也不显著。虽然经过第五届城运会后,体育系统拥有的场地设施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机制不活,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现状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3.区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育健身娱乐逐步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需求。由于长沙市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间差异,因此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由此产生了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调查发现,多数大规模的体育经营场所主要集中于市区,而位置偏远的体育项目经营场所规模都相对较小。体育产业经营活动的“两级分化”对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十分不利的。
4.体育专业人才缺乏。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忽视了体育的经济问题,对培养体育产业方面的人才重视不够,在高等院校几乎没有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专门学科、专业。因此,我们十分缺乏体育产业的专门人才,既缺一般的管理人才,更缺特殊的专门人才。就长沙市而言,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表现在学历低、专业结构差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少几个方面。因此,经营者整体素质偏低,也是制约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1.制定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近几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作为长沙市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与国家配套的一系列体育产业管理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法规以及指导思想,各县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和贷款,用于体育产业的开发。对一些投入较大、社会效益好的体育基建项目应列为城市基础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城市居住区应将体育设施纳入配套设施建设指标,同步建设。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体育用品项目、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和新型体育服务项目等。建议长沙统计部门将体育产业单独统计,以便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随时准确掌握长沙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积极申请和举办国内、省内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惯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做好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和经营开发工作。公共体育场馆要创造条件,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健身娱乐。各类场馆要按照“以体为主,多业并举”的方针,兼顾训练、竞赛、群众健身娱乐活动和文化、经贸活动,积极开办一些有规模、有效益的体育经营项目,盘活现有体育资产存量。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也应在满足教学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
3.大力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体育产业队伍的建设。体育行政部门要把人才问题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去发现和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既要立足本系统的人才培养,建立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也要解放思想,引进人才,为体所用;加快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大胆使用人才,用好人才。对经营单位要放开用人自,实行用人单位和就业职工的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建立评聘、辞退、辞职制度,完善有关激励、竞争、约束等经营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06 ― 02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第46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但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细致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其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
1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说起体育产业一词,我们就先要了解何为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及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还有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区别。
1.1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体育产业是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点和特性,又具有相同的共性,体育产业在我国步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之后。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所具有的绿色环保等特性,已逐步被国民所认可。体育产业是在重视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国民自身的素质发挥其兴趣特长,激发其求知的热情,制造高端的精神和物质产物。为我国在技术领域、理论更新、文化创新及生产制造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物尽其用。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1.2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主要区别
体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有组织地制定目标,在我国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指引下,发展社会效益,创造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公共产品。例如:在历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1984年的我国运动健儿获得了15枚金牌世界排名第四; 1992年和1996年均获得16枚金牌,世界排名第四;2000年获得28枚金牌,世界排名第三;2004年获得32枚金牌,世界排名第二;而2008年我国运动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总牌数高达100枚获得了世界冠军,并创下了16项世界纪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某以项目上的谋求获利,体育产业所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具有商业的性质。例如:2008年在我国北京结束的奥运会之后,截止到2014年年底,据统计,我国奥林匹克公园,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亿多人次,在此举办的国内各类赛事、文艺活动及公益活动5000多场次,国际各类活动600多场次,承办的这些活动,为我国创下了很大的经济价值,为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做出了有效地保障。
1.3中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国际体育产业现状的区别
首先,体育产业现状发展的规模不同。国际体育产业现状是朝着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朝阳产业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每年体育产值有近万亿美元,增长的速度为22%,这就使一些发达国家,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总值达到2%以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其体育产业成为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而发展。中国体育产业现状是规模小,没有逐步形成规模,在很多领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国地大物博,燎原广阔,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导致了体育产业现状的发展程度不平衡,致使中国体育产业现状得不到一个总体的提升,前进的步伐缓慢。
其次,体育产业现状发展所涉及的广泛程度不同。国际体育产业现状涉及面广泛,所举办的各项赛事关联性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够吸引各强国踊跃参与,为此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使体育产业步入良性的创造经济效益的轨道。中国体育产业现状涉及面小,规模不健全。我国体育总局与各部门的职责不清,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权限相脱节,市场不能正常运行,调控机制不能跟上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致使一些热爱体育的群体无处参与,不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导致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阻碍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
最后,体育产业现状发展所受的政府支持力度不同。国际体育产业现状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步进入国际化。据统计,每次举办的国际赛事,都会给其国家提高几十年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水平,并为其国人提供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使之国家的体育产业逐步完善其赢利性和福利性,而走向国际化。中国体育产业现状在管理人才缺少,扶持政策单一的情况下,很难融入到世界的体育产业市场的潮流中。我国体育产业急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扶持,急需具有先进理念的管理人才,这些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2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小,涉及面窄
我国有着广阔的天地,可谓是地大物博,资源辽阔,但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却很小,覆盖面积也不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据,加之覆盖面积的局限性,使体育产业不能成为体育群体的核心,致使体育产业得不到广泛的推动,阻碍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不能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2.2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不清晰,不明确,在体育总局与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运动项目之间、经济效益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没有明确体育产业的受益方式。在区域之间的体育产业的开展中,经济效益有着非常显著的高低不平衡的差别,致使体育产业出现了高低不平 衡的局势,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
2.3中国体育产业缺乏政府的扶持和管理人才
中国体育产业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扶持政策单一,相关的体育产业体系不健全,使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健康稳定地步入良性轨道。虽然我国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在体育方面消费、服务的指数整体偏低,市场经济化程度不高,仍然停滞在带有计划经济时代影响的运作模式,致使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特性持续下降,出现了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等现象,适应不了世界体育产业潮流。中国体育产业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主要是全面掌握经营、管理、法律、体育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人才的不具备,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认识不上去,就制约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不能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链。
2.4中国体育产业因传统观念的影响消费投入偏低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主要以吃、穿、用、戴为主,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逐步发展到娱乐、保健和健身,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投入到体育产业的消费更是甚少,这说明体育消费不仅仅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3.1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及权限制度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及权限制度,通过制度管理,让体育产业在区域建设之中发挥其特有的具有商业效益的作用,积极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朝着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朝阳产业而发展。要大规模地开展关联性强的各项赛事,吸引世界各国踊跃参试,而给我国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及政治影响,使中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步入世界领域。
3.2建立健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体系,加强理论研究指导
号召各界人士参与到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来,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制定发展方针,指引前进方向,使体育事业从计划经济的改革,转变为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的重点要逐步形成了体育产业的多元化结构,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合理发展,要以无形的体育产业服务带动有形的生产制造、销售,逐步形成众多个子行业全部健康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体系。只有结构合理化,发展平衡化,体育产业才能快速有效的发展起来。
3.3制定出扶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培养适合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
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从体育产业化角度,规范运动员的商业行为,要理合地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及权益。扶持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为我国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我国民众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搭建广泛的就业平台。即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岗位的不足,又可为很多民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效地保障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更好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就要不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支持力度。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我国,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体育技能的培养,致使体育人才资源短缺。要加大力度培训一批高智能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只有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是促进体育产业不断健康发展的坚韧力量。
3.4提高体育产业经济基础,要多元化地发展体育经济产业
我国体育彩票的发行,简单快捷地解决了体育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已成为体育产业经济中的强有力支柱,并逐步被国民所认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乘着信息时代的春风,广泛传播体育赛事,激活体育市场,激励广大民众参与到体育产业之中。
3.5把体育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体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就是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事业是建立在公益性的非盈利性质的行为,其中是不含有经济效益的。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体育事业转变为体育产业,在90年代就使其国家的体育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GDP生产总值也居世界之首。而我国2010年的体育产业才占GDP 的大约 0.3%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的体育产业有待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必将成为体育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其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参 考 文 献〕
〔1〕接云峰.体育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8):47-48.
〔2〕丁润冲 .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运动,2013,(12):7-9.
篇6
摘 要 以“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背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战略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深度分析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进一步探求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建设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时,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如何把握时机,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对当前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性要求,对省内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发展思路进行诠释,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区域战略发展大环境中把握发展契机,赢得国家支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以迎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与现状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正在实现新的跨越,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本年度我国第三产业投资额达162877亿元,比去年增长21.1%[1]。
同时,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统计显示:“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早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公报》,将体育产业正式列为第三产业[2]。随着第三产业在省内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省倡导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育产业属于低耗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为省内经济社会进步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省内体育产业的格局分配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的体育竞赛市场发展迅速取决于举国体制下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为实现我国体育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在各省市设立体育运动队,选拔优秀体育运动人才。同时,对于观赏性较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成立规范的俱乐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走向自负盈亏、独立运营的模式。大型体育赛事的争取与筹备也是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工作的重心,2008年青岛奥帆赛、2009年十一届全国运动会,2010年场地汽车越野赛(博山站),2011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阳)等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东省承办体育竞赛的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运营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一枝独秀领跑体育市场。体育竞赛业的成功为体育用品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省内大型体育运动品牌取得体育赛事赞助权,同时通过媒体效应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的客户群体。
国际体育经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体育彩票自1994年上市以来到2005年11年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406亿,其中173亿上缴中央财政,剩余部分留归地方支配。山东省体彩全省共建立18多体彩分中心,2010年省内体彩销量53.81亿元,体育彩票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体育彩票销售额的50%用于奖金返还,剩余50%中的15%为发行费用,另外35%为体彩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
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为社会所带来的是非实物形式的服务产品,现今经济社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服务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如何发展好、利用好健身娱乐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体育健身娱乐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服务于社会大众。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满足公益需求的同时,追求企业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最初是以简单的、零星不固定的健身场地为主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高档次的健身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直到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及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体育休闲会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它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省内海洋产业体系一体化建设中,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准确定位:“要以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为主要目标,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产业核心区、国家体育产业改造变革的先行区和全国体育产业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但依目前形势看,省内体育产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传统、劣势体育产业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按照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在体育产业整体体系中,应该重点发展的是体育健身服务业,健身服务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同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山东省内产业体系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主,产品质量仍旧落后,品牌经营意识不够,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不明,众多低端运动服饰、劣质体育器材充斥体育用品市场,短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丧失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二)缺乏统一、有序的管理
在产业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律环境,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各自为张、相互抨击,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从而在国际化竞争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其次,体育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整体情况不一,社会基层民间体育自制组织不完善;市场化的高度运行需要体系内部能够健全自身管理,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4] 。
三、省内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首先,体育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遵循体系内部发展规律,根据现行市场可行性条件,对于优势项目着重培养,明确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对于劣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突出培养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产业体系,对于高耗能、低产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的体育用品加工业及时进行整治,注重产业发展的品牌路线,营造名牌效应,以质量带动效益,以高新技术优势引领企业未来。
其次,充分发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辐射效应,借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探索启动共享型的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产业内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产业品牌形象,使体育产业能够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二)统筹规划,上层决策
山东省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现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统筹机制,对体育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各产业体系内部关系,建立整套的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统筹产业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顺序。
同时,借助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国家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5]。作为国家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应该在新时期重视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意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体育产业优先发展。根据省内人文、地理、科技优势突出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因势利导、积极协调产业内部发展关系。
(三)依托国家政策优势,打造山东半岛体育产业集聚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规划将山东省区域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到2015年将山东省建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对外开放经济格局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各企业自身应该争取一切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强化自身体系建设,目前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索新的资源、技术共享机制,采取产业集聚的模式来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体育产业体系内的其它领域,在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的形势下,以产业集聚的模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由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无疑是目前产业发展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2.2.22.
[2] 姜丽等.新时期做大做强山东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10):163-165.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财经网.2011.01.07.
篇7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现状 发展对策
一、高校体育产业概念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并且提供体育服务的行业总称。 高校体育产业是属于体育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社会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性 :一是经营性,二是社会性。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机遇
(一)河南省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缺乏,而高校体育资源丰厚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体育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良好,需求较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由于各个高校都兴建了校校区,体育场地和器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上看,高校的体育资源势必要走向社会化,从而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
(二)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居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娱乐体育的兴起,加快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涌向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1.8亿,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年人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还有迫切的健康长寿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消除孤独与寂寞,延缓衰老,打发闲暇时间的理想途径,老年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河南省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参与者体育消费能力提高。这也说明了现代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意识正在形成。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需求日益增大。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体制需要完善
高校体育产业的体制主要是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般情况下,学校把体育设施和各类场馆都安排给相关体育部门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部门就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的实施进行研究讨论,并安排有独立的负责人进行管理,而这些只是在实践中发展体育产业经验的总结,而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产业制度来进行规范操作。理论上也没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制度。
(二)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市场意识
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和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约束,缺乏开放性,只注重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训练,也有部分领导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发展是不合理的。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主要目的是围绕教学,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外,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资源过分闲置,没有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保养经费的投入。因此要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
(三)缺少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与手段
高校在进行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经营管理手段都比较简单,即使在盈利的情况下,也是进行着简单的“再生产”,很少在经验总结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扩大经营。没有合理通过现有的体育资源获的更大的利润,场馆器材设施的利用率也比较低,高校体育产业仅处于困家投资建成体育场馆设施的出租,以及有偿指导等低层次的经营阶段,覆盖的对象只是少数市民和高校师生,如此单一的资金投入和服务对象,影响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市场化运作和商业赞助。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巨大的体育消费群体,许多居民缺乏体育消费观念,这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四)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投入少,且投入渠道单一,体育产业自身经济价值和潜力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在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严重限制了社会各届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缺乏经营市场的开拓性人才,高校体育产业自身经济价值和优势尚未得到开发。以往的高校体育产业,因受到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影响,否认它具有创造价值的经济属性,因而长期以来只靠国家投入,不重视自身的产业开发,只靠国家财政性体育经费维持,政府依旧承担着高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的主体责任,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高校体育产业以体育教育为主导的体育主体产业尚未开发,体育教育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发展重点不突出。尤其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和后备人才培养,以及高校体育科技产业等方面。
四、河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规范和完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
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良好有序的运行和管理体制。学校应当在原有体质与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得产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更加高效、规范、透明,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成立独立的体育产业管理委员会,培养选拔水平的体育产业负责人,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各级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检查评估机制, 确保在产业管理及其运营中不出漏洞。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管理
高校的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习创新理念,提高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向广大的居民提供有偿服务。同时对高校体育经营的部门机构提供政策的扶持,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高校体育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有效的利用自身的资源,找准发展的方向,突出高校体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和商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缺乏的矛盾。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经营者,要培养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要求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体育产业。了解社会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经营者在学校管理体制下有自和决策权,实行单独的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高校应采取有偿资助和联办,以及共享等方式,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领导者要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重点,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高校体育产业化运作环境。拓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领域,提高经营的效率。
(四)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高校的体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应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对高校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改善体育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体育产业管理者的水平。利用现有的场馆和师资开展一些培训班和辅导班,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积极探寻适合体育产业发展的项目,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整合体育市场。抓住市场的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高效益。充分利用体育人力、科研、场地器材设备等优势,积极开展学校和社区的健身活动。组织建立相应的体育机构,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群众喜爱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建立健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完善高校的体育赞助。高校体育和企业的联合是双赢的,高校应抓住机遇,发展体育产业。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Y―2013―2881
参考文献:
[1]龙冲.挖掘高校体育资源推动地方低于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技,2010,(04).
[2]崔晓霞.安徽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发展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 .
[3] 张鑫.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策略探讨[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0,(1) .
[4]娄德玉,商勇.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
篇8
关键词:体育产业 运行机制 应对策略
体育产业堪称低碳经济时代的“露天金矿”。近年来,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的2倍,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超过了汽车和烟草工业的总和,意大利以“足球产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则跻身为国民经济的十大产业行列。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脉络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对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高度重视,于2006年5月,两局组织建立了“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劳动,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成为体育产业第一个国家统计标准,为统一我国各地体育产业统计口径、实施全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探索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长效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
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工作在北京、山西、黑龙江等16个省(市)展开,从而形成了2006、2007、2008三年的连续数据。这些数据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也使我们基本摸清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家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工作“家底不清、胸中无数”的状况。
2006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56.30万人,实现增加值982.89亿元,占当年GDP的0.46%;2007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83.74万人,实现增加值1265.23亿元,占当年GDP的0.49%,按可比价比2006年增长22.83%;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317.09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按可比价比2007年增长16.05%。
以2007年为例,2007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各领域增加值的构成为: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占70.98%,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占8.82%,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占7.06%,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占4.65%,体育场馆建筑占3.53%,体育彩票占2.34%,体育场馆管理活动占1.82%,体育培训活动占0.63%,体育中介活动占0.24%。通过此次专项调查,初步建立了体育产业数据库、名录库等基础信息平台,获取了体育产业领域内的多个相关系数,为未来体育产业核心指标数据的测算并逐步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产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体育通过培养、保护、恢复维持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机制,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将优质的人力资源输送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通过体育产品生产、交换、消费相关的经济关系,创造需求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当前,体育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不断增大,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到2009年底体育彩票的销售累计2951亿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在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增光计划实施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展望
(一)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最终要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具体实施,体育产业作为两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各运动项目的发展也正逐步朝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联合国划分贫富标准,我国成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均收入的变化将引起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即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相对减少,用于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变动不大,而用于教育、卫生、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则显著增加。另外,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家庭劳务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再加上社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闲暇,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据山西省相关部门统计,2006年山西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5556人,实现增加值7.62亿元,占当年GDP的0.16%;2007年全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40083人,实现增加值10.54亿元,占当年GDP的0.18%,比2006年增长33.1%。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体育产业是市场潜力较大、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目前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发展速度很快,体育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健身器材为例,据统计,北京市场的销售额近几年来几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目前国内已有生产体育器材的厂家约120家,年产值约为4亿,如果我国13亿人口,3亿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个家庭配备1台健身器械,仅健身器械的年销售额至少可达到300亿。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大力培育国内体育产业市场
一是《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创新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完善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组建体育产业集团。二是打破行业界限,使文化创意、体育、旅游、商业、传媒业形成联动,培育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业态和消费的体育高端产品,提升体育产业之间的互动。三是采取相应的扶持策略,鼓励当前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尽可能将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高起点择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高附加值、质量高的产品的攻关,拿出有独特风格、民族特色、内涵丰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打入国际市场。
(二)大力支持多种经济进入体育产业
鼓励体育向全社会开放,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向社会筹集体育资金的力度。如体育场馆实行以馆养馆,利用优秀运动队、名运动员等无形资产广泛吸收各种捐资赞助;鼓励企业开发生产类型多样的体育产品、出售体育比赛冠名权、广告权以及电视转播权;以国家、省级优秀运动项目为主体大力推行俱乐部制度等。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特别是可以探求一条由上市公司设立管理集团直接管理的形式。
(三)大力实施体育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由于我国法制从总体上而言还不够健全,在体育市场的管理和规范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需要在总体上出台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制定上进行完善,促进形成一个统一和有序的全国体育产业市场。
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缺乏系统、全面的产业政策,发展环境不够完善,市场规模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为此,建议借鉴文化产业的有关做法,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从明确体育产业支持政策入手,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①花建. 开发体育产业的四大关键:产业链、大市场、树品牌、做平台[J].环球体育市场,2009(3)
②逯明智,孙文丽. 从世界杯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 辽宁体育科技,2002(6)
③连桂红. 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的互动[J]. 体育文化导刊,2002(4)
④朱廉之. 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贵州体育科技,1994(4)
篇9
作为首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落户省份,广东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成功举办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点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992.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3%。[1]
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是国家为推动体育产业专业化发展,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自深圳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以来,广东省一方面加快深圳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则积极推动其他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申报国家级或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133号),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培育要一批上规模的体育产业基地,通过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综合带动与辐射效应,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壮大,逐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建设和培育体育产业基地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持续提高产业基地的竞争力。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产业发展有其独特规律,政府单方面行为并非必然地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并形成独特竞争优势。[3]为此,合理掌握各个体育产业基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竞争力状况,明确各个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潜质及不足,这对广东省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产业基地制度的“制度效率”,优化本省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持续提高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对广东省有关地区建设或培育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测评,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2 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学者对体育产业基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形成不少有益研究成果。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在体育产业基地相关概念[4]、建设经验[5]、推进路径[6]等方面展开研究,而较少涉及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问题。
体育产业基地,是体育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体现。卢金逵,倪刚和熊建萍(2009)[7]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体育产业因素和相关产业及政府支持因素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展开进行了评价。刘兵(2010)[8]运用比较与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区域体育资源、体育支持因素、区域体育管理、区域区位条件、区域体育需求、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六个方面评价体育产业竞争力状况。周良君和李凡(2011)[9]以都市体育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德尔菲法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支持和政府因素,构建中外都市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7个国内外主要都市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朱汉义(2013)[10]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从需求、区位、生产要素、产业规模角度构建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浙江、江苏和上海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李国强,王大鹏(2013)[11]以京津冀都市圈休闲体育产业为研究重点,从人口、经济、体育设施、体育赛事、相关产业等要素出发,构建休闲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的休闲体育竞争力情况。戴维红,许月云和许红峰(2013)[12]运用专家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从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体育销售业和体育建筑业等方面,构建了我国省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析我国十个省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不少学者对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并构建相关评价模型。体育产业基地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载体,其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当前国内学者对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研究仍较为稀少,而且主要以定性描述,或宏观研究为主,缺乏定量与实证分析。
3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要素层、方案层和指标层构成。这些指标需要以相关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以全面、准确、合理地反映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情况。
(2)数据可得性原则。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其指标体系的选择应以量化指标为主。而且,各个量化指标的数据来源具有普遍性、易获取性和可靠性特征。此外,各个评价指标的数据计算应尽可能简单、明确,以有利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3)可操作性原则。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选择数量太少,则难以全面衡量产业基地的竞争力;评价指标过多,则会存在数据收集、统计、计算等工作繁重,使得评价工作难以进行。因此,在评价指标数量选择上,需要考虑到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3.2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模型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模型,以评价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波特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产业支撑,以及政府行为等。[13]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体育产业竞争力。体育产业基地的生产要素、需求、产业、政府行为等状况,将对产业基地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据此,本文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模型,以客观反映体育产业基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模型总体框架
1.生产要素: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以一定生产要素为基础。这些生产要素可以表现为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经济基础等。体育产业基地生产要素越丰富,将更有助于提升基地的竞争力。
2.产业要素:体育产业基地的形成,离不开体育相关产业的支撑。体育产业要素,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般地,可以用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产业增加值等指标进行衡量。体育产业基础发达的地区,其所设立的体育产业基地将更具生命力。
3.需求要素:存在广泛的有效需求,是一个产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体育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立在广阔的市场需求之上。衡量市场需求的主要指标有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支出状况等。
4.政府要素: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是国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安排。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打造与变化。
3.3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模型框架,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广东省各地级市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该指标体系一共包括19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拟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能够客观评价已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状况,以及广东省相关城市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潜质;二是在数据允许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描述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能够描述各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及不足,揭示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四是能够为从整体上评价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合理性与协调性提供分析框架,以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方法
由前文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国内学者进行竞争力评价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研法等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家打分。上述分析方法在指标选择、权重赋予、最后评分方面,难免会受专家知识结构、学识经验等影响,致使评价结果带有主观色彩。
为避免评价结果的主观性,部分学者采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以较客观地确定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获得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鉴于此,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客观评价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状况。
4.1因子分析方法
20世纪初,Chales Spearmen和Karl Pearson 首先提出了因子分析方法,用于人类智力测试数据的分析与评价。此后,因子分析方被广泛使用于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成为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以各指标变量的相关性大小为基础,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以反映问题的主要特征。此外,因子分析方法将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视为权重,从而构造出一个较客观的综合评价函数。总体来看,因子分析的核心在于用较少的公共因子替代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用以下数学模型表示:
其中, 、 … 为原有变量; 、 … 为公共因子,m
(1)检验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通常采用KMO 和 Bartlett球形度方法进行检验,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
(2)提取公共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α因子提取法、映像分析法等从原有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
(3)命名公共因子。根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重新归类原有变量,使公共因子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并进行命名。
(4)计算各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分析给出的权重,结合变量数据,计算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并对得分结果进行分析。
4.2主成分分析方法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取公共因子是整个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目前,学者们大多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提取公共因子。主成分分析主要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本P个相关变量 ,转换成为另一组不相关变量 ,可表示为:
其中, 、 … 是原有变量中的第1、2…p个主成分,并它们在总方差中所占据的比例依次减少,即其综合解释原有变量的能力越来越弱。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提取排列考前的几个方差贡献率较大的成分,实现以较少的变量数量反映原有变量绝大部分信息的目标。一般地,主成分分析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二是计算协方差矩阵;三是求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四是求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
5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及处理
5.1.1 研究对象选择
广东省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大省,其体育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深圳成功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后,广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2012年广东省针对体育产业出台“粤府办([2012]133)号”文,提出要逐步培育和建设以地方特色(优势)体育项目为载体的国家或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以此推动广东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结合体育产业集聚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而逐步发展的规律特征,借鉴国内深圳、成都、晋江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成功实践,并参考《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以市、县为单位进行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界定,本文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综合评价各个省市体育产业竞争力状况。
5.1.2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各个地级市2013年的统计年鉴、广东省体育局官网、各个地级市体育当局官网,以及《广东省2013年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5.1.3数据处理
在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单位不同,而且各数据的量纲也存在差别,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18.0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为:
式中Z为标准化Z得分, 为总体中的一个变量值, 为样本均值, 为样本方差。
5.2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实证分析广东省21各地级市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状况。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将进行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得到KMO 和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具体如表3所示。
结合表2的检验可知,在KMO方法下,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另外,在Bartlett球形度检验方法下,所选指标则是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8.0的Factor模块,对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同时,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得到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详见表4。
从表4可知,经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后,原有19个变量可以提取出四个公共因子,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908%。这意味着,所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有19个变量中89.908%的信息。此外,从特征值来看,这四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可以认为,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既可达到简化指标的目标,又保留了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在提取公共因子后,接着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到,在原有指标体系中,有7个指标与第一个公共因子存在高度相关性,其载荷均大于0.90。据此,本研究选取7个指标代表第一个公共因子,即 (体育产业从业人数)、 (体育中介数)、 、(体育组织单位数)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体育用品销售企业)、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 (健身休闲企业数);经分析发现,这些指标更多是体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为此,本研究将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产业竞争力。其次,第二个公共因子则主要是反映了 (体育产业总产值)、 (体育类专利数量)和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三个指标更多是体现了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与实力,所以将第二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禀赋竞争力。再次,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 (在校大学生数)、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城市人口数量)、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 (家庭体育消费支出);经分析发现,这五个指标主要体现了区域体育消费需求状况,故将第三个公共因子命名为需求竞争力。最后,第四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了 (大型体育场馆数)、 (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数)、 (年体育文件数)和 (文体事业财政支出占比);这四个指标更多是体现了政府对当地体育事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因此将第四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环境竞争力。
完成公共因子命名后,结合表4中的方差贡献率和表6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可以得到一个包含四个公共因子及各变量权重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7。
由表7可知,若用F表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综合值,那F等于四个公共因子,即产业竞争力、禀赋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之和,用公式表示:
另外,每个公共因子的得分也可以通过表7给出的权重进行计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可分别由以下公式求出: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体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数值,以及各市的具体排名,见表8。
由表8可知,从区域角度对广东省各个地级市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见表9):一是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基地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该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粤东和粤西地区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较为薄弱,各项竞争力指标得分均低于全省均值;三是粤北地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具有一定潜力,其禀赋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表现较为突出;例如,清远市清新县是中国体育旅游强县、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以及恒大皇马足球学校的所在地。
另外,从各个地级市来看,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深圳市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最强,其综合竞争力得分为1.571分,位居全省之首。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落户城市,其体育产业发展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深圳体育产业基地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得分均位居全省之首。其次,广州市以1.551分位居第二,其综合竞争力得分与深圳相差不大。广州作为首府城市,其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人才优势、政策优势,以及成功举办2010年亚运会、广州足球快速发展等,其已基本具备建设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需求、禀赋和环境基础。同时,作为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广州市拥有大规模城市人口,以及较高的体育消费需求,这是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再次,清远市体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以0.635分名列第三。尽管得分上与深圳、广州存在明显差距,但是清远市以其独特的体育禀赋优势作为支撑,其建设体育产业基地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基础。从单项得分看,清远市禀赋竞争力得分为1.769分,这远高于省内其他地级市。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级市的体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下降,而汕尾、云浮、河源等由于经济基础较弱,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等,其排名则较为靠后。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以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结合现有体育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产业竞争力、禀赋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测量指标,实现对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状况的客观评价。
(2)运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确保指标权重赋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权重测算结果表明,产业竞争力高低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其权重为0.5942;其次分别是禀赋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3)通过对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东省不同区域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存在差异;其中,珠三角地区竞争力较为强劲(0.668分),粤北地区的竞争力发展则具有一定潜力(0.375分),粤东与粤西地区则较为薄弱。另外,从各市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看,受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城市规模、政策环境差异等影响,各市竞争力差距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7倍有余。其中,深圳市得分位居全省首位(1.571分),其次为广州市(1.551分),再次为清远市(0.635分),而排名后三位的则是汕尾市(0.267分)、云浮市(0.255分)、河源市(0.221分)。
6.2建议
(1)以竞争力为基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布局体育产业基地
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在于持续提高基地的竞争力,以持续发挥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自2006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国内稍具条件的省市大都积极申报。近年来,随着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基地建设与培育中也暴露不少问题。例如,部分地方政府的基地申报出现政绩化倾向、基地的批设缺乏科学论证、基地定位和规划不清晰、基地后续管理与配套缺失等[14]。为此,广东省坚持以各市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为出发点,掌握各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现状、优劣及发展潜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本省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将有助于推动本省体育产业发展,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制度效率”。
此外,体育产业基地是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体育企业等主体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有助于发挥企业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然而,体育企业等相关资源是有限的;不同体育产业基地对资源的竞争,其结果是一个零和博弈。因此,体育产业基地的数量并非多多益善。体育产业基地的申报需要考虑区域产业、禀赋、需求、环境等资源的分布状况,尊重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才能优化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促进体育产业基地持续发展。当前,广东省已在深圳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并对珠三角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与示范效应。因此,考虑到体育产业基地对资源的竞争,以及更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效应与带动效应,广东省可将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置于珠三角以外地区,实现全省体育产业的由点带面、梯度对接和全局辐射,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
(2)以产业为核心,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体育产业发展,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逐步在空间地理上产生集聚,是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条件之一。例如,深圳、晋江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大都考虑到当时区域内的体育企业已经初具产业集聚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批设体育产业基地。为此,广东省一方面既要持续提高深圳体育产业基地的集聚水平,通过优化产业园区内企业的产品结构,持续增强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从而巩固和提高深圳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正处于培育期的拟建体育产业基地,则需要通过适当引导,不断提高体育企业的集聚水平,让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能以较低成本集聚一起,逐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3)以禀赋为条件,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独特竞争优势
体育资源禀赋,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另一主要因素。体育资源禀赋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先天性条件。体育资源禀赋越丰富,其相关的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就更为发达,这将更有助于其培育或建设体育产业基地。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清远市的禀赋竞争力位居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首,具有较优异的先天性条件。此外,结合国内体育产业基地的定位来看,大多数都是以自身资源禀赋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禀赋优势为定位方向。为此,在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培育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则是打造体育产业基地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
(4)以需求为导向,树立体育消费品牌,积极拓展体育消费市场
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支撑。为此,体育产业基地的培育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而展开,为市场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当前,人们体育参与、体育欣赏、体育消费等需求日益增加,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为此,广东省要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需要不断树立产业基地的体育品牌,通过品牌企业、品牌赛事、品牌服务等,持续扩大体育消费市场。
篇10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复合人才;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62-03
截至2008年为止,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于5 000多亿美元,并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预计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281.2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可望达到0.3%,但这一比值发达国家已达到1%~3%之间,有的甚至达到5%,可见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研究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经济发展程度判断,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体育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体育经济发展程度十年左右。
一、西部地区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培训了从事调查和采访的专门人员近100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西部12个省、市、区约9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 902份,回收率87.8%。通过走访、电话、因特网等方法采访了183名有代表性的单位领导、教师、社区体育辅导员。
2.文献法。通过图书馆、英特网等渠道,查询、翻阅有关专著约20部,论文100余篇,报纸150多份。
(二)调查结果
1. 体育人口。若将中国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目前中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8.2%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体育人口在20%左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性别结构:中国体育人口中男性约62%,女性约占38%。西部地区体育人口中男性占63%,女性占37%,比例与全国水平相吻合。
年龄结构:中国西部地区60岁以上年龄体育人口占西部总体育人口的30.2%,15~25 岁年龄为18.2%,37~47岁年龄为9.2%,48~59 岁年龄段仅为3.3%。这与全国体育的“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类同。全国体育人口16~25岁最高,61~65岁次高,41~45岁最低),这种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是体育人口的理想年龄结构。青壮年人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中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
民族分布:汉族在体育人口中占95.3%,共4亿;各少数民族占4.7%,共0.2亿,中国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是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实际比例的。中国西部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调查中有37.4%是少数民族,体育人口为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52%,是一个很低的水平。
城乡比例: 由于受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省会城市好于全省,经济发展程度好的地区好于经济发展程度较差的地区、城市好于农村。据调查:中国全部4.16亿体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约为2.292576亿;农村占44.89 %,约为1.867424亿。而我们对西部地区农村调查的10 934人中,体育人口只有514人,仅占4.7%,因此增加西部地区体育人口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广大农村。以陕西省为例,西安市体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近40%,关中地区体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68.6%,而城市体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86%。
2.体育行为。调查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缺乏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忙、任务重,加上没有引导与组织,极少参加健身活动。有些人有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但是由于不懂得锻炼的方法,缺乏场地器材等,从而影响个人健身行为。
3.体育消费。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由于受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和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低等因素的影响,“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被群众广泛接受。西部地区人们希望承受的体育消费水平大部分集中在年平均消费10元~20元和20元~30元。超过50元~100元的体育消费寥寥无几,其中男性占3.6 %,而女性仅为0.3%。据调查,西部地区人民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8%;要求进一步宣传,占20%;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5%;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0%;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6%;其他有11%的群众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希望说不清楚。另外,西部地区体育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产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陈旧,创造需求能力不足,缺乏与国内、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制造商的竞争能力。部分体育本体产业进入的门槛高、投资收益率低,投资者信心不足。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器械等实物消费资料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90%以上。而这种情况下,除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少数项目外,多数项目缺少群众基础。体育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转变,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
4.体育场馆建设。中国体育场馆的建设由东向西呈逐级下降趋势。根据2006年全国局长会议公布:中国拥有符合普查标准的体育场地81万个,全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累计投入432亿元。在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中,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总额70%,而占有大部分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占全国总额的10%。
二、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体育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消费习惯和产业意识等诸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体育产业的主体不够成熟,本体产业效益不突出,体育市场不完善,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是体育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人们的消费走向大体分成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第二阶段追求文化娱乐;第三阶段追求健康,而且追求健康的潮流是经久不衰的。目前,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刚刚达到小康水平,部分城镇居民尚处于温饱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发展体育产业。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省会城市如西安、兰州、银川、重庆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应这些地方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新疆、整体上则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经济水平相当落后,例如,陕西的陕南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及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极大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2.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制约。外部环境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政府在体育领域中体现的行政意志。缺少优惠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体制单一僵化,法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至今尚未完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体制,与区域内的文化、卫生、教育产业相比,体育产业劣势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一是国家把体育作为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导致体育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体育领域生产活动及生产要素处于垄断状态,体育市场的主体难以确定,市场处于封闭状态。二是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办事过多,管理过少,单项运动协会、群众性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这种体制造成体育供给和需求都受到抑制。
3.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消费习惯的制约 。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代表的西部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封闭、保守、自足的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桎梏着西部人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等传统的保守观念,以及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西部人的思想不够解放,竞争意识薄弱,改革步伐小、力度弱,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了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受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各种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停留在注重物质性消费,轻视或根本不懂服务性、精神性的消费。广大农民还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没有多大差别;大多数城市居民则认为只要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器材、参加锻炼就行了,而不重视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健身方式,缺乏体育服务消费观念。
4.产业意识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产业意识淡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事业的观念上,对发展体育产业重视不够。据了解,无论是整个西部地区还是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各地方省市,体育产业发展都没有列入国民经济乃至第三产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全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规划,全社会体育产业基本上处在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状况。与文化、宣传、教育产业相比,劣势较为明显,缺少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缺乏优秀经营人才、法制不健全,致使规范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的工作陷入被动。
三、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开发的战略思考
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不仅晚于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而且还晚于发达地区至少十年。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市场培育、经营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探讨研究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解决好下面两个问题:
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是体育产业领域的根本问题。管理制改变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政府要管;第二,由谁来管体育产业;第三,怎样管理体育产业等。西部地区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转变政府职能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转变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应从大一统的体制转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社会多方办体育的新体制上来。把体育推向产业化的轨道,体育体制由直筒式向横向联系转变,实现办体育由只发挥国家和地方积极性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转变,实现体育投资主体由国家单一化向社会多元化转变,从而形成多层办体育事业的格局。改革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通过机构管理体育,建立健全中介、咨询和研究机构,从而形成体育产业生产、科研、流通、咨询服务和战略研究的完整结构。同时,主管部门要下放权于企业,使之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成为既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与国际、国内体育市场的对接中发展壮大,从而建立和发展一大批体育产业赖以形成的体育企业群体。
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是体育产业领域的重点问题。主管部门要把体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来开发,把各类体育资源纳入市场来配置,构建体育大市场体系,并在不同区域形成极具规模的区域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以牵引体育产业的兴起。伴随着经济和法律杠杆的启动,运用金融、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制定和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和体育市场管理等权威性、法律性文件,规范政府管理行为,促进体育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破除一切束缚体育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导向、观念导向和产业导向,引导和支持体育产业迅速健康地发展。
四、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这是加快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体育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2.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体育。有了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开发和引进新型体育服务项目。对公共体育场馆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营业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充分发挥场馆在体育服务业中的基础作用和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3.加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按市场经济模式来培养的,即分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裁判人才等划分的,熟悉金融、财会、税制、营销、策划、中介等方面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稀缺。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也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开发。因此,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是体育系统内部现有的人才,加强体育产业开发管理的培训,或大胆引进系统外人才,广纳天下贤士。
4.不断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发挥着配置作用,能使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出巨大的开放潜力,体育产业关键要把市场培育好。首先,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次,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5.培育中介组织,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是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加入WTO后体育产业面临冲击最大的领域,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大力发展体育市场中介组织,推广、代办、经纪、咨询等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是逐步解决体育中介这个市场“瓶颈”的必由之路。
6.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形式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体育职能部门要抓住体育改革的契机,鼓励支持在职和富余人员自办、领办、联办各种体育产业实体,努力营造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源.体育产业可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2]雷敏.陕西省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4):27-28.
[3]张光煌.大力培育和开发湖南体育产业[J].湖南经济,2001,(3).
[4]于振峰.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1).
[5]赵玲华.北京 2008:“奥林匹克―体育经济”呼唤金融创新[J].经济金融观察,2002,(8).
[6]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7]蔡军.中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选择与体育产业化走势的研究[G].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9―2000年).
[8]雷敏.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