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教育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教育特征

篇1

>> “互联网+教学”:内涵、特征、优势及挑战 体验经济与“互联网+”内涵及比较 浅析“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及意义 教师教学自主:内涵、特征及策略 “互联网+”内涵浅议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幼儿教育教学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特征及其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上商贸中心的特征与优势探索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本质、影响及发展策略 论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内涵\特征及策略 论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内涵及特征 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新课程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微课程教学法内涵及发展特征分析 当代教学评价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新兴互联网业务特征分析及网络优化策略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特征及防范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5]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12.

[4]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1):3-10.

[6]阳泽,杨润勇.自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教育研究,2013(10):95-102.

[7]吴式颖.马卡连柯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4.

[8]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

[9]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10]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3-12.

[11]Georgescu, M, & Popescu, D.2015, 'How Could Internet Of Things Change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 E-learning & Software For Education, 1, pp. 68-71, Education Source, EBSCOhost, viewed 6 December 2016.

[12]Funder,D.The Personality Puzzle[M]. New York : Norton,1997.

[13]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音乐教育 平台创新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之中,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上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这些概念完全可以运用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为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把握互联网+时代的音乐教学特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来自我革命,发挥创新的力量。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尊重人性: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开放生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连接一切,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们运用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去。

(一)传统+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高校的音乐教育,特别是专业技术类的教学(如声乐、钢琴、器乐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些专业的教学,因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极大,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但是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针对互联网+创新驱动和重塑结构的特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已经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它让教学变得更直观、更多样化,使教师示范模式更多元化。云计算已经部分运用在诸如电脑音乐制作、录音专业、影视后期制作等专业的教学中,而且其运用的前景相当广泛。大数据的运用也会对音乐教学提供很好的背景理论支撑,专业教师们再也不用抱着一大摞的教材和相关书籍来授课了,海量的音响、视频、图片资料和背景知识可以利用大数据一键搞定。

2.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新的教学平台的运用

可以大胆尝试把一些新的传播渠道作为新的教学平台,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补充与扩展。主要包括:

微课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威客教学:把人的知识、智慧、经验、技能通过互联网转换成实际收益,从而达到各取所需的互联网新模式。它体现了互联网按劳取酬和以人为中心的新理念。

播客教学:播客就是博客的升级,是由文字上升到了声音和视频,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

自媒体教学: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这些新平台,各有其受众群,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高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思路。

(二)与时俱进、观念更新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一个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对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这种更新不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更新,也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的不断更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种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新的平台,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来充实自身,同时利用新的教学平台和互联网提供的高科技手段来完善高校音乐教育。

二、多学科的交互式教学,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强调多学科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具体到音乐教育,我们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培养成为“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学习声乐的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器乐或者是流行演唱,学器乐或钢琴的学生可以选修声乐或电脑音乐制作等,同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演出、创作、音乐制作、教学、艺术培训等实践性环节中,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知识基础。

三、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育就业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仅限于学校,同时也包括实现就业的机会。在线教育平台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就能让一批人实现职能的培训,而自身创业就能解决就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这会带来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职业线上线下教育的爆发。类似极客学院上线一年多,就用近千门职业技术课程和4000多课时帮助80多万IT从业者用户提高职业技能。高校的音乐教育也完全可以参考其中的一些模式,进行诸如名家音乐在线大课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在线培训、文化馆人员的音乐培训等在线教育。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策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联网+”逐渐影响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最为深远。“互联网+”教育的结果使教学形式及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变革,整个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结合课内外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让学生可以随时随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接受教育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与创新,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与欲望,实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该充分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借助“互联网+”互动教学平台,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资料,积极地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与交流。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学生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的培养并非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就能全部实现,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播、微课题研究、互联网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实践与讨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切身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及在社会中的体现。教师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将与之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专著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并且随时阅读与复习知识。

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下,为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结合当前时代具有的特征,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导向性的教学内容。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由于当前我国的形势与政策瞬息万变,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体现课堂教学的导向性,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便利性及时更新专题内容,在互动平台中组织学生针对专题进行激烈讨论,增强学生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关注意识,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关注与转发功能,及时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实时话题,发现思想政治的动态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的放矢。

三、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当代大学生“低头一族”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辅助课堂教学,如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而使用微信点名,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才算签到。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布置课堂作业,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延伸课堂教学空间及内容,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与控制学习计划和节奏,反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微视频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然后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及互动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教育功能,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实现课内外教育、线上线下教育、随机教育等方式的有效结合,实现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政治意识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2]牛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与改革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教育;高等学校

[作者简介]刘庆东,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46-03

一、互联网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1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视野更开阔。互联网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普及应用,给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互联网将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途径、新阵地、新载体。由于互联网特有的信息高度集成性、共享性、即时性,使社会上成功的演讲、报告、德育专家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均可上网,共同进入“虚拟课堂”、“红色网站”、“理论园地”。大学生只要坐在电脑前点击所需教育信息,就可受到教育。现有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形式上相对独立,互联网则可以把所有传播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移到网上,实现教育信息与大众媒体的结合。网络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介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网络的内容。

2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功能更扩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即时交流、现实虚拟、视频新闻、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网络会议等功能越来越多。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必将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从而扩展到教学、科研、管理、教室、宿舍等各个方面。由于网络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涉及所有师生,在这种条件下,全球热点很快转化为国内热点、高校热点、师生热点。这种内外热点的同向反映和同步交流,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及时引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互联网还使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学校可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到家校结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大德育体系的形成。

3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空间更广阔。传统的高校德育手段因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其覆盖面有限。而互联网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则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主要表现在:一是德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随意安排工作时间,而不必拘泥于“两课”课堂教学。二是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德育不再局限在学校的小范围内,而是走出了校园,更加快速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过去做思想工作仅局限于国内的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放眼全球。如此,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二、互联网有利于高校德育观念的转变

1 互联网有利于由灌输方式走向引导方式。传统的高校德育普遍采用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教育方式。互联网时代,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大学生通过网络离这个“精彩的世界”越来越近时,高校德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即停留在告诉大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的事实,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个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虽然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会消失,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一作用,教育者很可能落伍,成为一个不合格甚至不受欢迎的人,教育者必须承担起“向导”的角色,发挥“引路者”的作用。

2 互联网有利于由等级身份走向平等身份。互联网上人人平等,它具备了实践现代民主教育的环境。网络空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不知名的,这就提供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老师以专家或朋友的身份出现,给学生真诚的关心,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相反,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如果仍然抱有“等级”的观念,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可以不理会你,甚至只要知道你是老师的身份,他们就避而远之。一旦连交流的对象都难以找到,还谈什么教育呢?即使是匿名的,只要让学生察觉出你在说教,他们就会偷偷溜走。因此,从内心深处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地位的“人”,尊重他们的思想认识过程,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就成为网络环境中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必须。

3 互联网有利于由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处于相对保守、封闭的状态,这是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使世界建立了普遍性的联系,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面对着。高校德育要以西方国家个体价值的无限膨胀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作为参考和借鉴,克服狭隘的文化和价值偏见,使“共同”、“共融”的价值思维成为高校德育思维的基本特征。

4 互联网有利于由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者往往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单向的传授式的教育,教师是“蓄水池”,学生无非是“装水的罐子”、“盛物的袋子”。今天,当学生能通过网络获得比教师更丰富、更前沿的知识时,当学生比教师更熟悉新的生存空间,更具备在新的生存空间生存的能力时,德育所具有的传递道德文化的功能就不会也不再是单向的了,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双向交流的新形式,使得双向交流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观念。

5 互联网有利于由集体对象走向个体对象。以往的高校德育工作所采用的基本教育方式是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互联网对其参与者――社会中的个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代,个人的道德都不只是个人的事。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长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的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纯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个别化,这样一种现实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个体。

6 互联网有利于由他律约束走向自律约束。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讲求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规范的监督,对学生的约束以法律为特征。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制约,揭掉“面具”,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完全无所顾忌。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并不完全适用,传统道德的规范作用显得比较弱化。所以,网络社会更需要人们的自律。网络道德是一种以

“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要建立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备,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因此,传统的以法律为特征的高校德育模式必须向以自律为特征的教育模式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

三、互联网推动了高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1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手段更丰富。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讲课、听报告、读书会、看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等,效率明显偏低,而互联网使高校德育手段更为灵活多样。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注入的活力体现在:一是形象;二是生动;三是逼真。计算机模拟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验,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德育工作对象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这是其他德育工作的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2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速度更快捷。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都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互联网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无论何时大学生都可以上网获取各种知识,这就为高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时间上更加广阔的范围。互联网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工作的反应速度和交流的快捷是前所未有的。

3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预警更及时。高校德育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德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想法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表达。对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4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联动更方便。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网上网下联动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技术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积极实施网上网下德育联动,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如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通过网站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网上德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Flash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现实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四、互联网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1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更充实。互联网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走上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跨越时空,这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学生只要拥有一网电脑,既可方便地获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种信息,又可与外界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利用互联网可以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使学生交往面扩大,交往层次增多,交往方式多样,促使持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个体在网络上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创新意识。

2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信息更丰富。传统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含信息容量少并具有滞后性。相比之下,互联网具备信息的丰富性、专门性和更新的快捷性。从信息的容量来看,互联网的网上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容量是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这些信息无所不包,内容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可以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海量的信息客观上为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吸纳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用开阔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篇5

基于无线的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厘定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方式,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方式

移动互联网中媒介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流媒体、多媒体空间平台等,它是新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和应用模式及信息传播载体。

1.即时通信。即时通信(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其形式主要有手机短信、腾讯QQ、MSN、Fetion、UC等。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码和Fetion号码,并把它作为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工具。

2.博客。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交流平台。虽然博客是在新互联网时代中的一种新兴的媒体,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博客个人的生活、心情和思想。

3.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同传统博客相比主要表现在“关注”、“评论” 及“转发”三个功能方面的不同,这些新功能也恰恰展现了微博的强大魅力。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圈”、“交际圈”、“舆论圈”。

4.SNS。SNS的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是指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通过网络建筑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SNS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互联网站进行SNS,二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安装各类SNS网站推出的客户端软件(例如人人网推出的“手机人人”软件)来进行SNS操作。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移动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特点,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这样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化、普及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

2.移动媒体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移动互联网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在网络上互动交流不会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平等地进行键对键、点对点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互动交流。

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信息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否与受教育者的群体特征和性格偏好相结合,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和选择多样化的需求,其媒体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等多媒体特性,可以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参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1.移动互联网的无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使大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观点和言论更加自由和便捷,这种无限延伸和自由的网络在物理空间上突破了有效监控的范围,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以及格调低下的短信、贴图和彩铃等信息通过新媒体的大肆传播,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也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2.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虚拟性影响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一些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环境,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与家人、朋友、同学间的关系慢慢疏远,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交往异化。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

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带来了挑战。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的差异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用要滞后于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普遍存在着新媒体意识淡薄、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欠缺、对新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媒体信息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尊重。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不断增强,思想表达更具个性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应当保护和尊重。

其次,思想教育手段需要更新。伴随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生习惯性地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捆绑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看菜下锅”,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引入校园,使之与高校的优势资源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思想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1]92-93

再次,思想教育过程需要互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提升了网络使用的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在移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广泛延伸,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各要素之间同向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1.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2.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其一,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飞信、微博、微信、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其二,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平台”,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新产品,实现校园网络资源供给,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其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2]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呈现出“互联网发展化”的态势,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快捷性、大容量传播优势,众多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号召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完成“互联网+行业升级”的华丽蜕变。

在上述背景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形成具有“互联网+”特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新体系,创设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自然成为了众多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则从课堂网络、移动网络两个媒介出发,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分析

(一)网络“探究学习+心得分享”教育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经说过:“课堂,永远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环境下,依托网络媒介,构建“探究+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理应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首要方向。在实践中,教师亦可结合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方向,创设具体的实施途径。

例如,翻转课堂,则是一种互联网背景下,一种较为新颖的网络环境教育新理念。借助翻转课堂理念,教师完全可以打造一种“课外网络探究学习,课内小组分享心得”的新型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个人的社交空间,作为课外网络探究学习的媒介,通过社交空间,与学生建立起“定向式”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网络关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将疑惑问题,在线分享出来,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答疑,并组建小组,分享信息技术学习的心得。

上述“探究+分享”的网络教育方法,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依托,展开“课外+课内”双向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当然,相关的途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的教师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去尝试和探索。

(二)网络“移动共享+共建”教育途径

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是一个新生的宠儿,它虽然诞生不久,但却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各种新式网络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层出不穷,同时,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教育平台,例如,幕课平台、微课平台、微博教育平台等,也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给予了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新的实施环境。

整体而言,与传统互联网教育平台那种单一的“被动接受式”教育模式相比,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平台,具有共享、、共建等新的特征,在这种特征的支持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者与受教者,不仅能够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者、学习者、教授者,亦能够成为教育资源的共享者、者、评论者,可以说,集众人智慧于一体,打造综合化、集约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线体系的共建、共维、共荣,逐渐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的新途径。

目前,国内一些地区的教育机构、学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尝试。例如,2015年6月份,浙江少工委在全省中学开展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实践,联合中少雏鹰争章网、易信网两家互联网企业,打造了互联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手机移动APP端,将信息技术教学从传统互联网延伸到移动互联网,让学生、教师能够随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分享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上述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趋势展望

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必将以各种网络平台、媒介、资源为基础,实现基于网络环境教育的纵向、横向延伸。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未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或将逐渐形成“校园网教育”、“移动网教育”、“社交网教育”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学习者来说,接受知识的平台将变得更为多元,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亦可通过网络平台,适时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他人交换学习经验,实现“时空交互式”学习。

此外,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模式、考核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例如,教师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科目成绩的考核,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试卷,依托网络环境,考核能够以有线网络平台、无线网络平台为媒介,进行在线、无缝、随时随地的考核,从而使教学的考核效率、便捷性大大提升。因此,在网络环境的支撑下,未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互联网+”的特色。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互联网,为新形势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变革契机,是否能够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教学的新跨越,大l展,构建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体系,考验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一线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应牢牢抓住互联网这一新媒介,不断创新教法,大胆实践,开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语文 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语文则是互联网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互联网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互联网作为信息庞杂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对教学有促进意义的语文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信息,本文将就互联网对中学语文的影响做些初步探讨。

一、互联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第一,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语文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介质以及电视、收音机等传媒,囿于容量限制,这些资源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查一个字的意义,查一个词才出处,查一首诗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联网,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开放性的互联网,为开阔师生视野,更好运用语文提供了重要平台。在相对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到更为丰富的语文及其运用,这相对于局限在校园中、课本上学习语文来说,意义重大。互联网平台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可以让语文更为鲜活起来,有利于启发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认知。

第三,互联网有利于促进语文的审美、德育功能的实现。随着互联网对民主、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化,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语文的审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和迅捷性将主流意识通过各种各类群体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

二、互联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事物具有两面性,包罗万有的互联网在给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自取用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

首先,资源过于丰富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困惑。当下,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百度”,是许多人的首选。互联网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互联网百科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如近期一则“高中生文章被当成古诗词入选中考试题”的新闻,正是明显例证,一高中生将习作发在百度“诗词赋吧”“请大家指点”,7年后被黑龙江省佳木斯列入大考模拟试卷中。今人习作都有可能被误认为故人作品,更遑论错别字众多的诗词版本谬种流传了。

其次,互联网流行语冲击规范语文。互联网流行语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流行语具有浓重的互联网和时代特征。互联网流行语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且依靠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不断外溢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学生处于叛逆时期,对新鲜事物的追捧使互联网流行语极易在这类人群中获得青睐,但是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互联网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有语言专家就认为,“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与成年人不同,这些昙花一现的词句对中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过眼浮云,而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使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与“神马都是浮云”等互联网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互联网文体的流行。这些互联网流行句式大多有固定的模式,生存能力强者不多。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篇8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进一步发展,许多传统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的交往方式、购物方式、教育方式、发表言论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依旧不能落下。传统陈旧的书本教育显然和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脱节,所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3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早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交易的公共平台。虽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信息咨询的快捷以及资源共享的便利,但给人们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带来的挑战、冲击也是不能逃避的矛盾。无论是传统书本教育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都需要加强思想的政治教育。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不仅是因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是因为思想的政治教育满足了人民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树立正确世界观的要求。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对社会各层面渗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水准等。网络正在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发生改变,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一、互联网的发展

自20 世纪70 年代美国诞生了Internet 以后,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然而,我们国家是20 世纪90 年代才有了互联网,刚开始互联网并不被人们熟知,而且当时我国国民生活质量也不是很高,互联网还属于新事物,在中国只是“探索阶段”,所以真正上网的网民没有很多,而且在公民的观念意识里,上网就是在变坏。因为受到思想和物质的限制加上互联网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当时互联网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随着我国GDP 的快速增长,国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才会想到需要娱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使互联网到了“完善和壮大的阶段”。所谓“完善”就是弥补以前互联网存在的缺陷,不断改进创新,使得上网能够实现多样化。所谓“壮大”就是我们国家的网民大幅度增加,自互联网传入中国到2015 年,我国的网民从0 变到近7 亿。互联网也从2G 发展到3G 再到现在的4G,这些数据明显可以证明现在互联网已经得到了普及。

现在又提出了“互联网+”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提出就掀起了互联网潮。现在4G 网已覆盖,智能手机也普遍了,手机APP功能应有尽有。淘宝、天猫、京东等,这些互联网卖场的出现让人们生活得更加便利,还有电商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快递业的发展。一键购买,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每家商店都要走过货比三家,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或者在手机上下载APP,就能解决人们所有的需求。未来互联网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互联网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以其独特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互联网的特点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位置、空间和确定的时间,在接收信息的受众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互联网更开放,从而促进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二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虚拟主体的虚拟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虚拟特征。然而,在互联网上,虚拟环境的真实是客观环境的内容体现在网络生活的现实,虚拟代码背后的用户,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三是互动性和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互联网上,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此外,互联网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平等、互动的交流。四是实时性和易逝性的统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的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娱乐等应有尽有。

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所以现阶段我国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的内容,应该集中在多媒体教学上的应用和教育内容在多媒体的体现上。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在互联网上完全地体现出来,方便在校大学生能够迅捷地利用互联网下载、收集、应用和学习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快速发展,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自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要面对现状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上有待拓展和改变

目前各大高校主要将大学生思想教育集中在书本教育上,课堂下的传播渠道上也是体现在广播、电视、报纸和一些相关的书籍上。传统教育和传统传播方式早已经和时代出现了脱节。并且在宣传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对理论架构的组成和理论体系的阐述。而对将的思想如何与现代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很少,并且在理论的宣传上,一些理论语言过于艰涩,使人很难明白。因此这样的问题也就成了困惑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主要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有待改变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需要转变。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发展的栋梁。因此,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和伟大复兴之时,试图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我们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通过网络传递错误的信息以及不健康的信息会误导学生的心理倾向,从长远来看,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从目前来看,中国现有的互联网网站,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和内容非常复杂,因此,在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应加大对互联网的马克思的思想教育宣传,加大宣传和政治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内容的抵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一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与“互联网+”背景的特点和要求不相符,使管理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为有效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结合“互联网+”背景带来的机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一)构建服务管理网络数据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网络数据管理平台。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支持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使校内职能部门与思想政治工作流程对接,简化相关内容,促进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详细记录并整合学生的基本信息,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从而方便任课老师对各种信息的了解,详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目的。要构建面向学生,集管理、通信于一体的网络数据平台,并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在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网络数据平台,实现对学生全面的有效的管理。管理数据平台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信息等,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设立短信平台系统,可以实现短信的群发和对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信息及时传输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获取相关信息,登录平台了解数据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大大便利学生对基本信息的了解。总之,通过服务管理网络数据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减少冗杂环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校园职能部门要简化相关内容,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记录和整合学生的基本信息,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为学生搭建管理、沟通于一体的网络数据平台,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

(二)采用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模式

关注在线教育的合理使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人才,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在线教育只能通过视频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互联网+ 背景为网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与学生进行视听互动学习的同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学习相关知识,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结合新媒体微课、线下实体和线上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利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进行微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三)建立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社会网络体系,利用移动网络平台进行整合,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便捷性,有利于资源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便利。社会网络应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日常学习、学生心理咨询、娱乐、朋友、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四)构建学生综合网络应用平台,培育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坚持以培养学生,感化学生为目标。因此,应结合学生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需要,以“全面、充分、全时”为指导思想,调动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科任教师、学校领导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渠道上不断扩大和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上有所提高。要完善这些措施,必须严格控制和扩大互联网的内容和宣传渠道,强化宣传的范围和力度。宣传的内容,不能局限理论框架的组成和理论体系的内容,而是要把思想和中国国情结合宣传。而在宣传理论上,要用平实的语言,以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最大化,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参考文献:

[1]汪.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2):71-74.

[2]宋红岩.媒介嬗变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2):80-83.

[3]季海菊.跨界思维: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一种理性向度[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1-104.

[4]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探索与路径选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37-38

篇9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传统教育”,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作用,使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一、 “互联网+”相关内容界定

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提升效益,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2.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跨界融合。“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就是跨界,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创新驱动。由于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一直在努力将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市场驱动,也能够让创业有机会实现价值。

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现有社会背景下,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也将会使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接一切。虽然“互联网+”所连接的a业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悬殊的,但是连接一切却是“互联网+”的目标。这也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理论所在。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思路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迎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转机,改变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固定性身份以及本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扩宽学生的眼界,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1. 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

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教师会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课件包含视频,图片,

文字等提前下载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材料,把他们进行整理,汇总成一个课程的课件,按照制作好的课件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时间不会长久,而且文字的多媒体教学是更加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通过“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师不需要局限在自身所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当中,而是想到什么问题,就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来进行网络查询,既方便,又快捷,而且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不断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改变教师固定性身份

当前学校很多,每个教师都是本校固定的教师,很少有去外面的学校进行教研活

动的,教师身份的固定性,使得学校教师的层次有所差异化,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初中语文”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这一不公平的现状。通过对各个学校的高级教师的语文教学进行视频录制,把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态传送到其他各个学校,不仅可以使其他学校的教师能够进行教学模仿,而且还会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高级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运用互联网进行初中语文课本的网络直播,让学生能够跟高级的语文教师有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获取更多的有利信息。

3.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目前虽然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基本上还是属于满堂灌

的形式进行教学,这里面不仅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那么在“互联网+初中语文”的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查询,先对自己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了解,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查询,来整合自己的思路,积极地进行课堂的分享和参与。

篇10

关键词: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1“互联网+”及其基本特征

1.1内在意义

“互联网+”能够跨越行业界限,以互联网为核心,有机融合起信息、工业及网络化,实现和通讯、教育及商务的全面结合。创新无疑是最关键的,“+”的真正价值及意义,只有基于当前社会中所追求的创新才更有意义。但是,并不等于其是一种简单的相加,是通过实现对新技术、理论的应用,以互联网为载体,产生一种全新的让人们尊重人性的生态,和各传统行业进行创新融合。

1.2基本特征

重塑结构。互联网提升了社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当前社会中的人们在出行时购票,网上便可完成,但是之前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排好长的队伍才可以买上票,因此相比之下更加的快捷及方便,省时又省力。经互联网实现结构重塑之后,交通、生态、教育及经济等均发生极大变化。跨界融合。“+”是新时代的象征,是一种变革及融合,同时是宽容的力量以及勇气的追求。融合使得人们出于社会中能够控制能量,并且做到优胜劣汰。假设互联网可以实现传统各行业间的有效融合,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无疑是天大的乐事。尊重人性。对成功事物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新事物保持的好奇心等等,均是人性所涉及的范围。人性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基于道德底线及正确价值理念,人性均应获得社会及人们的尊重,每个人亦是如此。互联网并不是冷冰冰的,尽管其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其因为人们的需求而诞生的所有新生态、新业态,更加有利于人们处理事物的便捷度。“互联网+”的力量来自于对用户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甚至于对人们创造性的重视。连接一切。需紧紧地抓住和“连接”的关系,方可真正实现对“互联网+”的了解。不管是创新驱动,亦或是行业跨界及网络融合,均需实现连接,方可实现沟通、互动,均需对其凭借,方可实现“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存在形态及沟通方式。需连接对话、责任及信任,以及金融、商贸及教育等。连接的深度及广度又受到其水平及质量的直接影响,想要使得“互联网+”发展如鱼得水,需实现一切连接处于最优的状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路径

2.1共创良性育人的“互联网+思政”生态环境

当前的社会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组织上的脱节及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因此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想要根除弊端,需要全社会合力,为学生健康发展铺平道路。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在较短时间中,争取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特别是要加大博物馆、展览馆、基层单位、社区等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需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家整体政治文化资源体系中,致力于推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中,用于规划管理及强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