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期,作为媒体人,记者的朋友圈,不断被央视名嘴辞职刷屏。离开或许不是偶然。
当今的世界,当今互联网改造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巨变。传媒界亦是如此,传媒人还能原地踏步吗?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入口价值大幅下降,主要表现为用户快速流失,广告主大量转移导致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骨干人才流失导致核心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传统新闻出版业深陷困境。
传统媒体转型在即
传统媒体就真的没出路了吗?记者采访了曾经的资深媒体人、现在的权威投资人――建投华文传媒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张向东。
新媒体的发展使传统传媒行业、传播行业,越来越感受到危机。张向东向《财经界》记者表示,传媒发展至今,其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传统媒体只区别于互联网媒体,而现在新媒体被认为是寄于移动端互联网的媒体。但是,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整个传媒行业发展前景我还是很看好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概念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楚”,一切都有可能是过去。整个传媒行业来说,发展前景依然向好。但是就传统媒体来说,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与时俱进,积极与新方式、新介质握手融合,或许可以摆脱当前困境。
可以说,这几年传媒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尤其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寻找制高点,创造新收益,确实在考验着每一个媒体人。
投资是一条路吗?
以纸媒――报纸为例。
报业,曾经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但从2012年起,“暴利”已经一去不复返,保值读者流失,发行量、广告量急速下滑,而且下滑幅度越来越大。2014年,报业遭遇历史上最高的广告降幅,下滑幅度达18.2%,业界称为“断崖式”下滑;发行量影响力也全面滑坡,人才流失,报纸纷纷停刊。报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数字化又不能够承担起盈利支柱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媒投资的价值和地位得到凸显。
2006年8月,由新闻出版总署力推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虽加速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实验室”最终无疾而终。
这些年来,报业所运作的各种新媒体平台,从PDF电子版、报纸新闻网站、二维码、云报纸、手机报、电子纸,到电商网站、新闻客户端等,都面临着盈利能力不强,甚至亏本赚吆喝的局面。除了数字化,一些报社也开始尝试报纸分化转型之路,如转型为地铁报、免费报、社区报、专业报等。但是,这些转型路径依然存在盈利能力不强,无法支撑起报业的现存体量的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报业加快了多元投资转型探索的步伐。2014年,一些报社的多元化投资已经初显成效,不少报业集团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仅仅占到50%,其余都是非报收入。报业投资成为报业扩张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出路。
融资是被动的资金获取方式,而投资是主动的资金获取方式。如今的纸媒,不仅仅是报业,利润越摊越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早已不是“暴利行业”,投资报业的价值迅速衰减;只有报业投资,还有探讨的空间。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传媒集团、华商传媒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报业集团等都率先将资金运作的主要渠道转变为通过投资、资本运作的方式,扭转报业颓势、转型乏力的困境。
报业投资,成为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与出路,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报业集团的闲钱找个出路,也不在于为报业集团获得眼前的盈利,更在于在当前的报业颓势下,报业新的发展方向和出路。
传媒业与资本的对接在过去十几年才刚刚开始,传统媒体除了自身的多样化布局,“也需要更多地引进资本,应用资本的力量发展壮大。”张向东告诉记者,“建投传媒主要帮助国内传媒企业走出去,同时也会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
投资的种类
股权投资、股票、期货、基金、债券、房地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保险、外汇、黄金、现货、实业……这些都是主要的投资运作方式。
其中,股权投资非常火爆,其高额回报率引人关注。
绍兴日报社成功投资绍兴海越股份的股权,2009年成功退出,获利数百万元;2008年参与新股申购,获利1000多万元。但随着中国股市放慢IPO的步伐,大量等待上市的企业苦苦排队等候,众多企业上市遥遥无期,股权投资就成了投资市场的鸡肋。
传统媒体有何优势
当记者问到,传统媒体有何优势吸引资本介入时,张向东表示:
首先,传统媒体有很好的政治与政策资源,比如很多报业集团,在当地拥有很强势的地位。而传统媒体的转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政治与政策资源,去转化为资本,并且吸引资本。
第二,传统媒体,有着人才的优势。很多优秀的传媒人,都是先在传统媒体待一段时间,然后创业,转为新媒体。这主要是内容方面的人才优势,而资本方面的人才优势,传统媒体是很匮乏的。
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3
全球传统媒体步入“焦灼期”
进入新世纪尤其最近几年以来,全球传统媒体在整体上步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焦灼期”――媒体对外部迅疾变迁的生态境遇深感焦虑,急于探寻应对危局的方法体系,却又频频遭遇转型理念之惑、突围路径之惑、发展前景之惑。从根源上看,传统媒体的“焦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环境不佳,使得媒体的生态环境恶化。国际上,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直接引发媒体的外部经济条件恶化。2007年末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媒体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产业――曾一度高歌猛进的房地产业遭遇次贷危机,汽车产业面临“节能减排”和“城市拥堵”之双重夹击――陷入困境,媒体的广告经营压力骤然增加。在美国,先是有一批传统媒体申请破产保护,而后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新闻周刊》等知名媒体“停纸转网”,视听节目收视率收听率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2010年9月1日《巴西日报》停出印刷版,成为巴西第一家只以网络版形式存在的报纸;2012年该国另一家主流报纸《纳塔尔日报》停产纸质报纸。在国内,新型支柱产业房地产领域炒作之风盛行,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升级;外贸企业的国际订单锐减,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缘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媒体的广告经营遭遇“寒冬”。2013年3月,12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了2012年年报,除新媒体和影视类公司业绩增长较快外,传统的报业出版、有线电视网类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其中,粤传媒和博瑞传播的净利润分别下滑25.95%和27.44%。①因本轮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目前仍在蔓延,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无疑给媒体业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二是媒体“分合并立”的复杂景观,使得媒体市场竞争更为惨烈。一方面是“分”,即媒体种群的分化及裂变发生了惊人的变局。新世纪以来,随着“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媒体内容、载体、渠道和终端的分化在加快,媒体种群在快速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媒体种群不断增加,媒体渠道多元化和媒体平台多样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特定区域内的受众规模和媒体市场规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类型的媒体种群参与市场竞争,进而产生“媒介排斥”。所谓“媒介排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异种媒介之间存在竞争或不相容现象,如果一种媒介获得的市场份额较多,则另外几种媒介获得市场份额就相对减少;反之亦然。②换言之,媒体分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市场蛋糕的切分,使得原来相对封闭的垄断市场变为更加多元的开放市场,造成原有媒体市场和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引发传统媒体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合”,即媒体之间的包容性、兼容性和融合性大大增强,导致媒体边界的模糊化。首先是三网融合技术的助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经过这种复杂的融合之后,不同媒体种群之间可以相互进入,乃至在某些业务层面相互替代,使得媒体在技术构架和内容业务层面的交叉范围显著增加,在客观上造成传统媒体在身份认同上的焦虑。
三是媒体发展理念的自我迷失,使得媒体在发展战略上陷入了信心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媒体在发展战略的布局上普遍缺乏信心,乃至失去了定力,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首先是传统媒体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危机。其次是传统媒体的创新能力在衰减,经营业绩呈下滑态势。尤其是传统的纸媒,无论是在报道内容还是传播形式,抑或经营领域,近十年来都缺乏创新成果,使其与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差距日益扩大。再次是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而引发的信心危机。据2012年公布的市场数据,该年度腾讯公司盈利为人民币127.849亿元(20.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③其利润超过了中国报业全行业的利润总和;尽管中国网络媒体目前尚未获得采访权,但其目前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人首选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以论坛或微博为平台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火爆信息。当前,媒体正在重新排座次,而传统媒体显然力不从心。
概言之,当前全球范围内媒体的“焦虑症”,既有来自外部的经济原因,又有技术层面媒体种群分合的原因,还有媒体内部信心缺失的原因。那么,未来媒体如何应对?传统媒体的出路何在?
关于我国未来媒体愿景的创新构想
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笔者认为,未来语境下的媒体景观更为靓丽:传播符号更丰富、展示载具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多元;媒体在呈现形态、传输介质及渠道终端等层面表现出高度的自由。社会大变革和科技大发展的交融互动,必将催生越来越多的媒体业态;媒体分化与媒体融合的交叉并存,必将为传统新闻出版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媒体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容纳最新社会思潮”,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全民参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最具包容性”,既能包容传统媒体又能包容新媒体,既能包容媒体分化又能包容媒体融合;三是“样式最自由”,未来媒体意味着人与媒体关系的巨变,由人被动依赖媒体变为媒体为人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媒体以人为中心”。总之,未来媒体是基于最新社会思潮和先进科学技术交融而催生的最具包容性的传播和运营业态。鉴于此,要研究最新社会思潮对媒体业的影响,尤其是普通大众的社会参与需求、青年群体的个性表达欲望等新的社会景观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新型传播诉求;要研究“三网融合”、“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最新科技革命对新闻媒体带来的科技“红利”,加快打造新闻媒体的“升级版”业态。
从发展趋势上看,传统媒体不会消亡,但需加快转型,其可能的出路有二:一是“资本或市场驱动转型”,即通过收购或参股等资本运作手段,原来分散的媒体竞争市场格局逐步提升为囊括报刊、广电、网络等全媒体性质的巨型传媒集团,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的多种产业被整合为一个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传统媒体在新的运营框架下得以转型。二是“传播科技变革驱动转型”,即在传统出版业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加剧、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群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形势下,媒体必须“自我革新”,探索新的传播模式;而互联网又能高速传输海量的数据、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这就要推动传统报刊出版与新兴互联网的互动,以传播手段的变革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
传统媒体的转型,业内已经有很多论述,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流程再造”和“盈利模式”两大核心议题。首先,媒体转型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全新的生产流程,流程再造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普遍趋势。笔者从媒体的日常生产流程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媒体融合的未来新闻媒体流程再造”框架(见图1),该流程包含原信息材料采集、内容制作、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与终端、受众消费及回收等环节,构成一个循环经济链。当前媒体的问题在于仅在某些环节点上转型,而只有生产流程与产业链条的整体转型,才能实现全媒体的目标。
图1:基于媒体融合的未来新闻媒体流程再造框架
当然,未来媒体样式有赖于新的盈利模式支撑。笔者认为,未来媒体的盈利模式是最新科学技术和最新商业理念两者的耦合体。由于“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新闻媒体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三网融合”技术打通了不同媒体种群之间的界限,使得跨网络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物联网”技术,打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使得在线活动与线下行为对接的电子商务得以开展;“云计算”技术催生出自由存取与按需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使得云阅读、云存取、云服务、云交易等最新盈利模式成为现实(见图2)。在技术变革的同时,媒体的商业模式亦将发生巨变。从技术变革上讲,传统的大众媒体介质的点式形态有向链式形态过渡的可能;从受众需求上看,传统的大众媒体信息的单一介质呈现形态有向复合呈现形态转化的必要;从媒体经营角度讲,传统媒体的单一经营模式有向立体化经营转型的必要。
图2:未来新闻媒体盈利模式构想
注释:
①《挖掘新潜力 传媒公司并购提速》,《中国证券报》,2013年3月21日
②吴锋:《传媒经营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篇4
【关键词】全媒体;报业;现状;出路
一、全媒体时代的报业现状
全媒体就是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各种不同的媒介形态之间进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具备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报纸阅读率下降直接导致发行量的下滑,广告随之而一落千丈,报业面临经营危机。数据显示:00年平均一个美国成年人全年花在报纸上的时间是201个小时,而到07年下降到175个小时;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则由00年的104个小时上升到07年的195个小时。据美国报业协会表示,05年报纸发行量平均下降2.6%,星期天版下降3.1%;美国报业广告自05年以来下滑幅度呈加速趋势。和美国报业面临的境况相比,台湾报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据02年《台湾年鉴》统计,台湾媒体密度过高,光报纸已有451种,杂志7220种,出版社7816家,还有多家电台电视台等,而台湾人口仅2300万,根据近年AC尼尔森的媒体调查,台湾总体阅报率仅50.4%,就是说,台湾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口不再读报,其竞争程度可想而知。在欧盟,07年付费日报发行量减少了2.37%,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大国付费报纸的发行量都有所下降。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在07年下降了0.96%,过去五年下降了2.70%。05年以来,中国报业广告也出现了滑坡,数据显示,07年中国报业广告额为32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但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报业广告应该呈负增长。
与此同时,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却异常迅猛。根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网民数达到2.98亿。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也由07年的106亿增长至08年的119.0亿元人民币,较07年增长54.9%。调查发现,网民在网络上占用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他们花费在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上的时间,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3G技术的普遍应用,手机媒体这种新的媒体形态又将在媒体市场大舞台上大显身手,这都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总起来讲,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生存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报业不会消亡的可能性
针对报业现状,各种论调随之抛出。以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尔普·迈尔为代表的“报纸消亡论”是其中一种声音,菲尔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这无疑极具震撼力。
报业在强大的新媒体的冲击下,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甚至会走在消亡的边缘,但在对报业运营进行研究后发现,与新媒体相比,报业有着其自身的生存优势,报业强大的公信力和内容优势在作为其核心的竞争力而日益得到彰显。
首先,报业拥有专业的记者队伍和一整套对内容进行审查的机制。媒体的职责就是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因此信息内容就成为媒体间进行竞争的法宝。从这方面讲,报业的优势尤为突出,报业强大的采编队伍及内容生产能力成为其掌握竞争主动权的“杀手锏”。报业拥有着一批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对新闻有着独特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编辑能力,成为原创新闻的生产者,报业掌管着从信息的采编原创到传播的整个过程,这是互联网等新媒体所远不能比的。新媒体凭借着技术优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出去,抒写着传媒消费市场的新的神话,但却只是在做着渠道运营商的工作,作为媒介最核心的内容仍然由报业等传统媒体来提供。正如“网易”创始人丁磊所说,“门户网站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传播平台,骨子里流的是媒体的血脉”。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也表示,互联网只是在渠道上对报纸有某些方面的取代。
其次,报纸强大的公信力是网络等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报纸在几百年的发展实践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对新闻信息认可的品牌,这也是报纸的无形资产。相对来讲,网络等新媒体虽有着技术等优势,但这种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导致其劣势的重要原因。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使读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效阅读。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隐身和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功能,使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除非标明了某家报纸某个记者的新闻,网络信息逐渐沦为人们闲来无事之时打发时间的休闲娱乐平台。
三、报业出路探究
全媒体时代的报业处于内外交困的尴尬局面,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找出一条适合报业自身发展的道路,以下是本文给出的几点建议:
首先,报业避开新媒体优势,着力挖掘自身潜力。从技术层面讲,网络等新媒体毋庸置疑有着报业无法超越的优势,近几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运用。报业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应立足自身,将自身先天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深挖潜力因素,寻找出一条报业发展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内容和公信力作为报业的两大优势,应该给予极高的重视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读者购买报纸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所以报纸内容的质量、可读性、丰富性以及实用性是决定报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公信力则是建立在报纸内容基础上的,是和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相连的,所以提高记者编辑的专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深度报道能够满足人们对有关事件从背景、经过、结果到发展趋势的信息需求,着力深度报道,以权威性的解释和对事件的深度挖掘满足读者。另外,严肃新闻和精品新闻也是避开互联网等新媒体新闻娱乐性、虚假性、粗糙性,开创报业新蓝海的有利武器。
其次,报纸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在读者对新闻信息完整的需求面前,新媒体和报纸各执一端,目前都无法恰到好处的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的满足。报业充分利用新媒体,搭上数字化快车成为解决报业目前困境的首选之路。一方面,报业要着力建设自己的新闻网站,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基于报业本身具有的公信力和内容生产者优势,报业网站在品牌的宣传上和影响力的打造上也要大下功夫。另一方面,报业和新媒体间优势互补,报业内容优势和新媒体影响力之间相互交融,寻求全新的合作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争取按照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运作规律打造一种新的能使双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总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报业带来不小的生存压力,但报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仍保有着公信力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报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开新媒体,将报纸本身的优点长处做足,另一方面,报纸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在对报业积极的出路探究中终会寻出一条道来,使“报纸消亡论”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迈耶着. 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 张卫平译. 新华出版社, 2007.
篇5
关键词:体育专业报纸;转型;跨媒体营销
一、体育报纸转型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体育专业报纸大规模转型的今天,相关报纸转型的著作和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对于体育报纸转型概念的界定上比较模糊,受制于我国对于新闻媒体的管制,报纸转型的研究也仅仅是浅尝则止。一般从传播学的定义上,把体育专业报纸的转型定义为:一个体育报纸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报纸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二、跨媒体营销
对于跨媒体营销的概念的界定,由于在传播学、营销学领域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对其界定已经比较清晰,大多数研究者是从传统媒体的角度对跨媒体营销给与界定。
笔者通过对以往研究者的概念界定的总结,认为跨媒体营销是指在获取传统媒体内容资源的同时,和新兴媒体建立起一种共享型的盈利模式。事实上,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新兴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似乎远没有想象得大,相反,在微妙的互补关系之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大领域慢慢走向反向融合的发展之道。跨媒体营销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的多媒体。融合的特质不仅表现在用户能够在多种平台上找到相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平台的不同属性,更好地形成互补结构,发挥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使品牌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
三、找到体育专业报纸转型后的跨媒体营销之路对体育专业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从2009年3月10日起,《中国足球报》(新闻版)暂时休刊。这是近十年来中体育专业报纸“死亡潮”中最后的一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大批诞生和九十年代迅猛发展之后,中国的体育专业报纸在20世纪初迎来了“死亡潮”:继《21世纪体育》、《体育快报》、《足球》、《体育生活报》、《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体育时报》等退出传媒江湖之后,2005年的8月成为了“死亡潮”最的一个月,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开创了17年的《球报》黯然谢幕,《南方体育》紧随其后宣布停刊。人们不得不问,体育报纸究竟怎么了?在现如今大量网络、电视等新体育媒体的入侵之下,体育专业报纸还有没有生存的空间?他们如今生存的状况如何?他们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截止到2012年7月全国专业报纸转企改制之前,我国的体育类专业报纸主要分为两种盈利模式:
1)国家级报业集团和各省报业集团下属的盈利性子报和一部分已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改企转制的省级体育部门下属专业报。它们的主要生存模式为 “报纸—读者—广告”,主要依靠发行和广告。主要个案为湖南的《体坛周报》和广东的《足球》报。现如今报业已经进入了经营时代,可是我国的体育报纸还未能完成这一转变过程。虽然发行和广告两个一起抓,但是广告总体还是很弱,体育报纸的利润始终集中在零售价格上,发行量的大小取决于利润水平的高低。这些都造成体育专业类报纸单一的赢利模式,具有很大的市场风险。过分依赖发行成为赢利模式单一的主要问题。这使得各体育报纸之间争抢读者产生激烈的竞争,发行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时还增加了经营的压力。据业内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全国性体育报纸如果发行量没能超过10万份的,将会很难生存,体育报纸的发行已经进入“微利时期”。随着体育报纸逐渐转变为杂志化、厚报化、彩版化,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制作体育报纸的成本。在成本不断提高,售价却不变的情况下,靠发行所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有些报纸尝试着放弃这越来越少的发行利润,想要靠广告来谋取利益,却很可能陷入体育专业报纸的广告困境。另外就是体育报纸广告开发过于疲软。体育专业报纸的广告市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将这尴尬的局面打开,体育专业报纸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由国家级体育政府部门和各省级体育政府部门下属的未完成转企改制的体育类报纸,它们的生存主要是由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利用行政权力对下级政府部门进行“党报式”摊派发行来维持。主要个案为浙江的《体坛报》。虽然这类体育报纸也进行一定的广告开发,但由于主要为“机关报”性质,所以,广告收入对于报纸的生存并无太大影响,但随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的非时政类报纸陆续完成转企改制的要求下,这类报纸也将进入“报纸——读者——广告”的生存模式,这将使得原本就已非常惨烈的体育类报纸发行、广告大战将更加激烈。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体育专业报的赢利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要么,弱广告、强发行,易造成市场风险;要么,在微利时行和广告两个环节都存在着赢利困境,生存举步维艰。以上两种盈利情况在数字化、网络化媒体营销的今天都已经不合时宜。
四、结语
本次研究力求对体育专业报纸的未来营销模式做出一些积极探索,通过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扩大体育专业报纸的利润增长点,探讨体育类报纸的跨媒体营销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报媒 生存空间 新媒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工信部公布的全国6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升级、发展与大众化,随之而衍生了手机报、IPTV、移动电视等众多的新媒体,以速度和即时为特征的新媒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挤占着报纸生存空间。
一、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挑战
2005年以来,国内报纸成长乏力,广告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读者市场也逐渐萎缩。
1、报刊广告增幅下降,利润下滑,部分报业停刊
2004年我国广告经营额的总体增长为16%,而四大传统媒体的平均增长仅为5%,这是中国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自1981年以来第一次下降到个位数的增长,而报纸广告经营额又是破天荒地呈现出负增长――这对于我国报业而言,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以来史无前例的。①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对各地报社和报业集团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消息称,国内报业集团2005年上半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大都下跌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集团和报社出现亏损,形势异常严峻。②
2、读者流失,读报时间缩短
读者的不断流失是报媒危机的直接原因所在。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新闻及相关信息,报纸的读者逐渐转向了网络媒体。有研究显示我国30岁以下读者流失最快,下降了27.8%,51岁以上的中老年读者却增长了11.5%,我国报业读者的平均年龄在迅速老化。2004到2006年三年间报纸读者市场及构成的发展变化,数据显示,报纸日到达率在2004年是69.17%,2006年是65.5%,下降了3.6个百分点。
二、报纸不会消亡
报纸面临着广告增幅下降、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等困境,这种发展困境在近几年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而愈加严重。新媒体以其巨大的传播潜力,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的挑战下,报纸会消亡吗?
1、新媒体对报纸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报纸带来一定的机遇。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同时又有合作和依赖关系
报纸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先后经历了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大众媒体的强势挑战。在此期间,也曾有人提出过“报纸将会消亡”等各种预测。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报纸不断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最终形成了与广播、电视鼎足而立的局面。目前,在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生产力构成中,仍然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导,报业依然在整个传媒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更好地把握报纸的未来,我们需要全方位考察报纸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2、报纸目前仍具有新媒体无法取代独特的优势,新媒体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在新兴的网络媒体面前,报纸虽然有很多明显的短处,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是网络媒体目前无法替代的。(1)真实性和权威性:是报纸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相对于其新媒体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优势。目前虽然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广大受众欢迎、认可的媒体,但是在重大新闻的方面,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报纸的报道。(2)深度报道。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信息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不只是需要了解有关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等浅层信息,还希望了解关于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未来趋势等深层次信息,深度报道成为报纸发挥优势,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手段。(3)把关与信息的筛选。虽然网络等新媒体的海量和即时的信息是我们所需求的,但是海量信息同时也意味着信息泛滥,受众不得不面大量良莠不齐的垃圾信息。而报纸上的有限信息则是经过提炼的精华信息,使读者获得有质量信息的同时也节省了读者时间。
3、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潜在受众
就千人日报拥有量来看,我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千人日报拥有量的平均水平为96份/千人。日本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近几年一直维持在420份/千人,美国的大约为190份/千人。相比而言中国的千人日报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70份/千人左右,一直维持着持续的增长。
从我国报纸现有的读者地域分布看,2006年我国出版报纸1938种,其中全国性报纸221种,省级报纸816种,地市级报纸882种,县级报纸只有19种。我国报纸主要受众群体集中在一线、二线的大中城市,三四线的小城市、乡镇和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是针对他们的报纸很少。
三、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
1、新媒体化生存
新媒体化生存主要指,传统报纸必须积极与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进行互动结合,借鉴、积极引进新技术,吸收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以适应当前新的传播环境。
(1)新媒体化生存是必然趋势。在媒介产业形态演进和数字技术成熟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传媒形态发展的必然态势。无论是开办网站还是与手机进行互动,报纸与新媒体互动的技术条件已经相对成熟。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升民教授指出:“在媒介产业形态演进和数字技术成熟的背景之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传媒形态发展的必然态势。”③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新老技术的有效融合、关联,必定能促进报纸新的发展。
(2)新媒体化生存是一种需要。数字技术给媒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掀起了媒介融合的浪潮,推动了媒体的整合与发展。从信息形态上来说,传统报纸应该学习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策略上的一些优点,转变信息观念,实现自身的信息优化和有效传播。报媒应依托自身原有的优势,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一个全媒体平台,重新吸引流失的年轻受众。
(3)网络化和手机报是报纸新媒体化生存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网民数已经4.2亿多,互联网的普及率31.8%,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中的第一媒介,众多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有数据表明,在35岁以下的城市居民中,有一成以上的人过去读报刊,但是现在由于接触网络而不再阅读报刊了。④在这种形势下,报纸网络化是适应网络时代受众的需求,获得新的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选择。
现阶段国内的手机拥有人数迅速增加,己经拥有了一个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手机具有随身携带,无处不在,无时不通的优势。而手机报的最大特点是,阅读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具有内容精要、形式新颖、更新迅速、阅读便捷、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业纷纷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创办手机报成为一大选择。
2、发挥自身优势
报纸媒体应在学习新媒体的同时,更应积极立足自身特性,发掘自身优势,扩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作用,进而实现多种盈利模式。我国报业自身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更应积极发掘自身传统优势,扩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作用,进而赢得读者。
(1)坚持内容为王,凸显内容优势。传播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是传媒立足的根本。报纸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和突出在深度报道和综合报道、新闻评论上的优势。做好这些的同时,要积极创新,利用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做好民调新闻,凸显显报纸的优势,给报纸带来新的卖点和新的价值。纸媒通过民意调查增强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影响力和提升权威性。如今民调也成为纸媒与其他媒体竞争的一个利器。
(2)发行的变革和改进。由于报纸发行专业化、社会化的需要,在未来的报业发行的过程中,多家报社联合组建专门的发行公司,建立发行投递队伍,同时承担多家报纸的发行业务,实行规模经营已成为发行发展的趋势,这种发行策略在欧洲许多国家的报纸发行中己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能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在我国,随着越来越多的报纸发行公司的兴起和发展,全国性报纸发行网络中心的形成已经成为可能。
(3)报纸形态创新,走免费报纸之路。免费报纸最早起源于瑞典,1995年瑞典诞生了一份《地铁报》,在地铁里免费向公众发放,完全以广告收入作为资金来源。短短的10年间《地铁报》成功打入包括美国在内的17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共发行了45个版本,每日读者人数高达1500万。根据2006年12月31日的瑞典地铁报集团年报显示:瑞典地铁报集团收入从2005年的3.59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165亿美元,增长了16%。随后很多国家都效仿。我国第一份免费报纸2002年香港的《都市日报》,而且有很好的收效。目前我国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地都己经创办了免费报纸,发行数量不断上升,其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免费报纸的出现是在网络传媒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合理运用媒体选择或然度理论及灵活的经营手段,在对传统报纸和网络传媒进行优势整合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型的新闻纸形态。我们应当大胆探索其在我国的发展路径,使我国的报纸在新一轮纸质媒体竞争中不会处于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兼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契机》,《广告大观》,2006(1):10
②《广告收入下跌:报业危机新媒体崛起》,慧聪网
③袁勇麟,《媒介融合研究的新视角》,《光明日报》
④杨树弘,《传统媒体的困境和数字化出路》,《新闻与传播》,2007(4)
篇7
【关键词】商业网络电台 困境 出路
一、WEB2.0时代商业网络电台的新特点
(一)克服了传统广播电台传播的弊端。传统广播电台的建台审核和内容审核严格、频道资源有限、信号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手段的易逝性和接收方式的被动性的弊端都被网络电台所克服。网络电台属于网站的一部分所以网站在开办网络电台的时候无需过多的审核程序,无需申请播出频道;在不触犯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决定所提供的内容服务;网络电台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外地甚至是外国都可以轻松地接收;用户在收听网络电台的时候可以自主的选择所要收听的内容,甚至可以重复收听播出的节目,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广播电台线性传播和被动接收的缺陷。
(二)细分的受众群体。截至到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大规模的网民群体就意味着大规模的市场,那么他们的诉求也必将得到商业网络电台的重视。随着媒体专业性水平的加强,网络媒体也将受众细分开来,依据受众群属性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节目内容。在WEB2.0时代,以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随着用户与网络交互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站运营者越来越重视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网络电台大多会提高自身的专业化,以分为音乐电台、情感电台、体育电台等,这些电台一般只播送和关注与电台相关的内容,以此区分自身与其他电台。
(三)NJ的“平民化”。NJ(Net Jockey),意译成中文就是网络直播节目主持人,商业网络电台的创办的宗旨一般都是推广网站,争取受众点击量和获得利润几方面。与具有官方背景的网络电台不同,商业网络电台没有宣传任务不需要代表官方的形象,这就意味商业网络电台的NJ在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远没有前者苛刻。另外一方面NJ拥有的另外的优势就是所谓的“平民化”,这种“平民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受众意识、NJ与听众的互动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WEB2.0时代商业网络电台的困境
(一)传统电台的优势缺失。传统电台至今仍有很大市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相对于其他媒体的巨大优势:设备的便携性、接收的便捷性和较为稳定的信号。但是这些突出的优势却没有被网络电台所继承,由于网络广播电台是以网络为信号传播的渠道,这就导致了它的主要接收设备只能是电脑, 相比较收音机的便携性这就使得网络电台在接收设备方面的缺陷表现的比较突出。倘若用户需要收听网络电台就必须要有电脑等接收设备和一个较为稳定的网络接入环境,但是我国网络的普及率不高,网络电台的收听效果往往会因为用户的网络情况波动而受到掣肘。
(二)受众群体的开拓。虽然商业网络电台与传统电台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的接入要求较高,所以在受众群体的开拓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由于我国电脑和网络主要用户还是分布在城镇,广大的农村用户群体始终被电视和传统广播所把持,而商业网络电台是无法插足电视与传统广播在农村的竞争的;另外一方面,即使在城镇但是它也面临着其它网络媒体形式的竞争。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在使用网络媒体的时候,他们也习惯使用网络视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因此在与视频网站的受众争夺之中网络广播网站明显处于下风。
(三)数码版权的保护。在我国正在推进文化体制改的大背景下,数码影音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而音乐占据了目前许多商业网络电台播放内容的很大一部分,有很多以音乐为内容主体的商业网络电台,在创办之初并没有意识到播放数码音乐所存在的版权争议。2010年,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开展了专门打击网络盗版侵权的“剑网行动”,严禁未经版权人许可,利用音视频、文字等谋取商业利润。大批网络商业电台也因此关闭。
三、商业网络电台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重视创新与版权保护。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具有独创性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也只有内容上的创新才能在与其他网络电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WEB2.0时代,网民成为了互联网各个环节的主角,商业网络电台需要深刻认识到这点,积极发挥网民的参与性与创造性,实现网络电台与网民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在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下,商业网络电台必须对相关政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解读,顺应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特别是在对网络数码音频资料的使用上必须严格把关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注重推广营销。在网络世界中,用户始终在寻求自身需要或是感兴趣的内容,与此同时,内容提供商也在无时无刻的在寻找着用户并向其推广自身的服务。在形形的网络媒体服务者中,商业网络电台如何脱颖而出?营销推广无疑给出了答案,商业网络电台建设完成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广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服务。商业网络电台的营销推广可以从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推广营销和利用网络推广平台进行“精准营销”两个方面共同入手。
(三)跨平台传播。商业网络电台推广的阻力之一就是被电脑平台所限制,需要解决这样的困境就需要施行网络广播的跨平台传播。这里所指的跨平台传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商业网络电台在其他软件作为扩展的功能,例如酷狗电台就是酷狗音乐播放器的一项扩展功能,依靠着酷狗音乐播放器在播放器领域的主导地位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另外一方面是商业网络电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面对如此大规模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目前已经有豆瓣电台等商业网络电台推出了相应的手机客户端,这些客户端不仅涵盖了安卓、ios等智能手机平台,即使是非智能手机也能够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来收听这些网络电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07).
篇8
2005年中国“纸媒拐点”的说法,是基于当时媒体的现状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提出来的。一方面受国际金融风暴和国内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纸媒经营陷入了以往未曾有过的困境;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的经营困境,已露出端倪。然而,纸媒的困境并未直线式地持续下去。从2005年至今,纸媒的经营起起伏伏,其间还有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还出现了像大众报业集团这样逆势而上的报业集团,该集团去年的利润相当于2005年的13倍多。报刊因经营不善而停刊的也只是极个别,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百年大报倒闭的现象。但不管认不认可“拐点”论的提法,承不承认报刊总体来说困境加剧这一现实,“拐点”论的观点无疑给纸媒经营者敲响了一记警钟。及早提醒,未雨绸缪,大有裨益。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有“抓住主业不动摇”,在全省报业资源整合方面大举进军的大众报业集团;有及早介入多元化经营,使多元经营收入超过报业收入的浙报传媒集团;有主动介入新媒体,创办了有较大影响力并取得良好效益的杭州19楼网站的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纸媒拐点”的预言,使报业经营者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推动了报业的改革创新,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纸媒真正感受到危机是在2012年,纸媒广告经营极为艰难,尤其是报纸已是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并没有起色,未来几个月也是未知数,业界人士告诉笔者“不容乐观”,因此,有人提出2012年才是“真正的拐点”。然而,单从这一年来看,是否就可判断出纸媒从此衰落下去呢?笔者认为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可以说是“拐点”的预演,因为这一年连原本“走”市场“走”得很好的不少都市类媒体都感觉到了前景堪忧的地步。
从“不寒而栗”到“倒下去”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要是到了连强势的市场化媒体都经营不下去的地步,“拐点”才是真正来临。西方对纸媒前景的担忧说了多少年,但真正的“拐点”危机是百年大报倒闭潮的出现。
从中国来看,报刊本来就太多,尤其是那些综合类的媒体一个城市就有多种,加上外来的就更多了,同质化非常突出,在优胜劣汰中淘汰一部分当属正常。这种淘汰不能当成纸媒衰落的“拐点”。因此,最应该关注的不是纸媒倒了多少,而是会不会像西方那样连强势的纸媒都倒下。我国的强势纸媒有两种,一是党委直接掌控的机关报,由于其具有强势的政治地位和独享资源的优势,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其倒下去。无生存之忧,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创新发展,一味依赖政策扶持支撑,其阵地不断萎缩,不仅是经营者,连管理者都是不愿意看到的。要是出现名存实亡的状态,更是令人难堪。二是完全靠市场打拼发展起来的媒体,比如都市类媒体。既然是走市场的媒体,本应走出名堂来,为何也有忧虑呢?因为曾经有过的“走市场”的思路,只能适应过去的环境。而今天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找出对策,也就有可能退出市场。从去年的状况来看,不少“走市场”走了多年、一直都有较好效益的强势纸媒都碰到了困境。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原来广告经营量越大的的媒体碰到的困境就越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完全依赖广告发展起来的市场化媒体,为了与同行竞争,依靠自己的强势地位,拼成本扩版、扩大发行量,花费非常大。在经济发展正常、投放广告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即便回报率较低,但因广告量大,依然有好的收益。假如一家报纸的广告收入有五个亿时,可能有一个亿的利润。这一个亿的利润实际上就是四个亿广告之外的另一个亿的广告收入。一旦某个行业的经营形势不好或者政策变化,都有可能让四个亿之外的这一个亿掉光,也就是将一个亿的利润全丢了。比如,去年对广告影响很大的是房地产广告。有的地方,汽车限购也造成汽车广告收缩。由此可见,那些广告基数大的强势市场化媒体其实风险也是很大的。
过去,我们经常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没有错。但“强”并非只是看你现在的经营总量有多大,还要看你的应变能力,如果不能应变,西方的“强势媒体”轰然倒下的惨状也许会在我们这里上演。
篇9
从事新闻行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坚守的品质,能够守得住孤独和清贫,能够拥有一份执著和激情。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管是面对纸张的涨价、广告营收市场的不景气,还是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种坚守的品质。
坦率地说,做新闻,我们不能发家致富,巨额的年薪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从内在而言,做新闻是一个一直在挑战自我的职业,尤其是杂志,怎么能够让读者把杂志带回家?内容生产的过程,也是我们新闻思维裂变的过程,我们要站在经济社会的玻璃板之上,保持一份理性的观察和透视,还有一种清晰的判断力,这种孤独的执著,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下的杂志市场。
我们经常自问:面对网络的冲击和侵蚀,杂志还能后发制人吗?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出路在哪里?这也是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就在5月5日,“一本很硬朗、很硬派的杂志”――《中国周刊》,在全国诸多城市面市。用其社长付的话说:“我们希望未来几年它会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高端杂志,发行量在中国同类期刊里绝对领先,综合类杂志中领军的标志性的杂志,具有更大影响力。”
说句实话,依据他们的新闻理想和人脉资源,我们不会对《中国周刊》的未来发展存有质疑和担心,就像我们从来不会怀疑《财经》杂志还能红火多久一样。但《中国周刊》的面市,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杂志的未来出路:相比于全国性的杂志,区域化的杂志能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尤其是那些没有很多资本和资源的杂志?
寻找杂志的发展出路,实际上就是探索怎样更好地生存。面对眼下的社会环境,一些媒体屈服于商业和利润。面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现象,一些媒体经常会失语,饱受社会诟病。
我们虽然不主张不赞同媒体的商业工具化,但对此给予充分的理解,因为在当下的经济社会环境,说媒体不想赚钱,那是假话,否则怎么生存?为什么我们对此抱以充分的理解,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身处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还有革新的阅读方式,要对“传统”进行改革创新,其实我们已经滞后了许多。
当下的出版体制改革,方向和路径都很明确,思维也很超前,可以说,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和空间。最近的改革路线图,已经明确出版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所以,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洗牌整合的过程,中国最穷的垄断产业――出版产业,面临一个新生的局面。
杂志产业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抓住当下改革的契机,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本运作,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能是另外层面上的话题。首要的是,我们怎样把已经成为潜台词的“内容为王”,提到思维的首要层次,与“资源为王”一道,在做好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不是以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去换取一时的市场广告。
杂志不同于报纸和网络,它以专业和深度取胜,也就是有常说的后发制人优势,所以,阅读杂志,就是优雅的思考、快乐地品味。当下的杂志,受网络冲击和侵蚀的,不仅是广告市场的真金白银,还有读者的流失和内容的尴尬,杂志还能后发制人吗?
二
我们不能对前景抱以悲观的态度,但乐观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对此,拥有多种媒体的默多克的态度也很谨慎,他说:“数字媒体绝对是未来,我们要应用数字媒体,采取新的方式做现在的事。”博雅公关的CEO马克・佩恩也认为,传统媒体必须借助互联网发展,否则,读者会流失严重,尤其是对印刷业而言,除非他们能够上网,否则,经营模式会受到很大挑战。
很现实,很有道理,也很残酷,但我们看到了希望。下面就以《商周刊》为例,略谈杂志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未来对策:
第一,丰富“内容为王”的内涵,辅之以“资源为王”,做好杂志的内容生产。
尽管一些媒体,为了短时的利益,以新闻换企业的广告投放,包括“软新闻”和监督失语,但这是报纸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式。于杂志而言,如果依此操作,可能死得更快。所以,“内容为王”的内容生产之道,这是杂志生存的一面旗帜,不能异化为商业工具。
身处当下变化的环境和空间,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内容为王”,而要进一步丰富其内涵,辅之以“资源为王”。什么是“资源为王”?简而言之,就是要拥有行业的信息资源和核心报道,拥有自身的权威顾问团队和作者智库,拥有行业或产业的深度影响力。可以说,谁拥有了“资源”,谁就会拥有更为精彩的内容生产,谁也就会形成深度的互动影响力,当下的杂志竞争,足以说明这一点。
《商周刊》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资源建设,绘出自己的资源行业路线图,集中优势兵力,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金融行业,我们不但做到了权威的深度报道,而且以主题性的互动活动,赢得了金融界的广泛认可,做到了媒介平台的效应最大化,不仅在发行上,实现了大范围的有效覆盖,而且实现了广告的增势投放。
对于当下的广告客户,以效果定投放,已经成为铁律,《商周刊》在不断地进行自身资源建设的同时,还要拓展自己的智库和触角,资源为王,已经成为《商周刊》的一种思维法则。
第二,更名升级,站在区域的层面,观瞻思考全国,实践区域制胜的发展法则。
相比于《中国周刊》、《财经》、《三联生活周刊》等,《商周刊》并不具有全国的优势,也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去实现覆盖全国的远期目标。但也许“小的是美好的”,即使没有全国的渠道覆盖,但我们也不会失却全国视野,区域优势也能够体面地生存和发展,这也是我们思考更多的一个问题。
2009年,《商周刊》顺利更名,在实现品质、品位升级的同时,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确定了“区域制胜”的发展战略,把资源为王的新闻操作思路,视为实现区域制胜的一种方式,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这种效应在不断地延展。
在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就是要做一本区域性的杂志,立足山东,兼顾南北。为此,我们依据资源路线图,在丰富行业报道的同时,把对城市和企业的报道,纳入选题策划的重要位置,如对青岛、济南、杭州、成都的对比报道,对烟台、潍坊、临沂的深度报道,等等。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情况,给予持续的关注,适时地做出对比性分析报道,赢得了各个城市的认可。
有了行业和城市的认可,这是赢得杂志广告资源的第一步。《商周刊》的广告,最主要的是企业形象、产品和城市广告三大类,如我们对山东潍坊的关注和报道获得认可,潍坊把《商周刊》作为其城市招商、项目推广等活动的指定合作媒体。
再者,促使我们坚定这一思路的,还有企业广告投放的特点,无论企业广告还是产品,如需达到全国的影响目的,企业首先选择的不是我们,而是像央视等全国性媒体,但这些广告商还有其区域性的影响需求,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第三,抓住时机创办衍生品――《商务快读》,由《商周刊》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格局,向一个产品群合力闯市场发展。
经过多方的调研论证,《商周刊》抓住更名升级的绝好机会,创办自己的衍生产品――《商务快读》,延伸自己的市场链条。《商务快读》定位在“一本好读有用的财经文摘类杂志”,每月出版一期,定价为5元,杂志一面市,赢得全国多个省份的商,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
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自己的衍生品,这也是我们区域制胜战略的一种体现,按照杂志的运作规律,最终还是要走向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既然未来三五年,《商周刊》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就需要巧借另外的手段和方式,《商务快读》就是这样的思维结果。
实践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现在,《商周刊》和《商务快读》已经形成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状态,广告的载体和承载空间,得到很大的释放,发展势头良好,可以说逆势精彩,困境不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渐形成。
三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依然回避不了,就是怎样借助网络,实现发展方式的创新和传统媒体优势的强化?
杂志产业是文化产业一个重要部分,在产业规模和市场经营上,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巨大潜力。依据国外成功的经验,消费类和商业类杂志是主流,但我们对杂志的产业功能、读者的阅读需求,研究和重视不够,致使杂志处于印刷媒体的边缘。相反,网络媒体则迅速崛起,其广告营收已经大大超过杂志广告。有关调查显示,2008年,在电视、报纸和杂志三大传统主流媒体的广告结构中,电视占投放总量的比重高达83%,报纸为15%,而杂志仅为2%。
诸多现象表明,杂志产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空间释放。反观当下的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可以预见,杂志最为有望成为率先实现突破发展的一个产业。
与其他印刷媒体相比,杂志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等优点。它的渠道,其他媒介也无法替代,尤其是与网络比较,也最有可能实现与网络相互支持发展的局面,而非正面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把网络的数字出版形态,纳入发展的战略考虑范围之中,研究怎样实现读者群体和经营模式的创新突破。
篇10
关键词:3G 报业集团 转型
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指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手机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送到大自然里去。手机是家园之外的家园,是移动的家园。”手机作为技术融合的产物,重塑了受众对于世界的整体图像,对报业集团的产业格局、经营管理、政策监管等提出了新的挑战。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3张3G牌照。“千呼万唤始出来”的3G手机正式投入市场,凭借比2G手机要快40倍的传输速度,支持超大空量下载、视频通话、调整上网等多项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家园”。
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围绕“手机媒体”、“媒介融合”、“新媒介”等问题,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国外学者虽从传媒产业的角度探讨“手机媒体经营”、“跨媒体经营”的专著不多,但从宏观角度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有进一步的分析,如Ansoff(1957年)在《企业战略》中将多元化经营类型划分为水平多元化、垂直一体化、同心一体化、混合型多元化。鉴于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环境、经济政策、报业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报业集团从事手机媒体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理论模式对国内报业集团开展手机媒体经营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法指导。
近年来,报业集团打破了传统媒体基于地理空间和市场渠道的行业分类,充分依托其固有的内容资源、运营经验、人力资源、品牌形象等竞争优势进军移动家园,开发了手机制造者、软件技术提供者、内容提供者和移动运营商的新型产业链,但在信息传播、资本运营、盈利收入以及受众接受度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报业集团面向3C时代,根据实际的新闻业务发展情况、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手机媒体发展带来的契机,对集团的战略愿景、发展路径、战略执行进行必要的转型和调整,才能从实质上突破数字报业发展的困境,形成新的发展平台,提升品牌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报业集团经营手机媒体面临的困局
传统的报业集团管理体制与手机媒体迅速发展产生诸多不适应,严重阻碍了移动家园的优势崛起和报业的持续发展。
战略思想不明确。部分报业集团决策层在战略思想上重“节流”、轻“开源”。把重点放在节约开支、控制人员编制、完善财会制度等方面,对市场的开拓仅限于报纸的发行与广告的销售。对于新媒体处于观望态度,无法把握数字报业的方向,发展数字报业战略思想不明确,介入手机媒体广度有限、力度薄弱,导致资金缺乏、人才流失,单靠整体搬迁新闻内容的做法难以将报业的资源优势植入手机媒体,发展停滞不前。
管理体制不灵活。报业集团组建的手机报,多为集团的附属单位或衍生机构,其自主性、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按手机媒体的特点和运作规律独立经营。报业集团一直归属为事业单位,但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产业运营的特殊性,如果仍采取传统媒体的操作模式管理,就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难以调动积极性,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竞争的需要灵活处置问题,在广告、发行和管理上不能适应手机媒体的要求,陷入被动局面。
统筹规划不健全。“数字世界全球化的特质将会逐渐腐蚀过去的边界。”手机媒体的发展将突破原有的传媒市场格局与管理模式,报业集团普遍缺乏强有力的新媒体研发规划部门,难以适时地提出适合集团发展、资源规划、产品开发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集团内部各子报之间发展新媒体,还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由于缺乏强力协调机构,各大报业集团之间以及集团内部各自为战,手机媒体研发的技术标准混乱,数据库不能兼容,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用户分散的低效发展。
内客定位不清晰。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寻求新的传播内容与之相匹配。盲目跟风的报业集团往往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仓促上阵,“希望能用新的媒体传播工具保持旧的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不幸的是,为新媒体创造的内容也许并不能完全利用新媒体的全部功能。”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开发手机媒体的经营理念,表面上虽节省了运营成本,实际上却因缺乏自主健全的采编体系、运作管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导致内容、形式、文章长度、语言风格等都与手机传播方式不相契合,增值空间十分有限。部分报业集团甚至担心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会以侵蚀传统报业的利益为代价,得不偿失。
资金投入不到位。报业集团的手机报大多为集团全资筹办,缺少对媒介产品效益状况的可行性分析,缺乏足够的资本运营经验,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伴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景气、广告收入的大幅削减以及相关政策的变更将会引起报业集团利润的大幅波动,尚未找到合适盈利模式的手机报将被卷入资金来源不断流失的螺旋,从而使生产,销售、投资、设备升级以及参与市场营销吸引受众和广告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如果不寻找新的出路,这个螺旋将使报业集团在移动家园中无法继续正常运作。
盈利模式不合理。由于手机容量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广告空间,以及用户在付费订阅的过程中也会本能地排斥广告的侵袭以防隐私空间受侵扰,因此,基本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以前两种方式为主导,依靠报业集团和通信运营商合作,收取订阅费或流量费分成的单一模式盈利。如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移动进行合作,对用户每人每月收费8元,南方都市报要给运营商一半,剩下的50%还要和SP分成,每发展一个手机报用户报社实际每月只有2元的收入。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报业集团作为内容提供方,处于弱势地位,针对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受众特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迫切寻求新的利润空间。
体制改革不彻底。从产业性质来看,手机媒体是融合新闻出版业、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业、文化娱乐业等多种关联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易陷入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困局。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可以预见,报业集团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发展手机媒体,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开展资本运营、建立公司化治理结构等方面,将会拥有更
宽松的发展空间。
报业集团抢滩手机媒体的转型策略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 3G时代,手机媒体在传媒竞争中逐步成为新兴的领域和分支,为报业集团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纳入战略目标。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将由原来基础业务的普及,转变为以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代表的增值业务和全新的运营模式为主导,带动新一轮消费型增长。报业集团应在借鉴日本、韩国等3G增值业务发展良好的运营经验基础上,深入研究3G增值业务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符合手机报自身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统筹平衡,改造报业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有效整合集团现有资源,对媒介产品的品种进行搭配组合,打造集团产品集群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延伸品牌媒体的品牌价值。
注重协同营销。所谓协同营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为了增强市场开拓、渗透和竞争能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及营销资源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以达到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及扩展品牌知名度的共赢目的,从而实现协同效应。呼机媒体是依托手机为通信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形成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如日本的NTFDoCoMo公司十分重视与内容提供商的紧密合作促进手机报的发展。通过供给内容提供商更多的分成刺激内容提供商的自身建设,采写更适合手机报的内容信息。高额的利润也催生了更多传统报纸企业与运营商共同协作开发手机报,从而促使手机报的总体收益增长。
提供个。“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一整个媒介演化过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手机媒体的出现,更好地满足受众“碎片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正如尼葛洛庞帝想象中的贴身媒介――“我的报纸”一样,能对每个读者有足够的了解,因而能向他们提供完全个性化的版本。“能从有用的新闻源中,自动地选择需要的材料――不需要借助人工编辑的帮助――其根据是每个读者的兴趣的动态概况。”个性化需求是需要张扬和表现的,受众在接受信息资讯的同时也在提供信息资讯参与传播。在移动家园的争夺战中,报业集团应着力解决传统媒体深度、权威品牌形象与手机媒体商业化发展思路之间的矛盾,实施市场补缺策略,通过健全采编体系、确定适合手机报特性的内容定位、建立大型手机报新闻信息数据库,改进产品稳定性、内容丰富性和可读性、产品友好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突围的方向。
- 上一篇:现代经济核心
-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