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传统媒体;作用;途径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新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介质,是电子媒体、网络、移动媒体等技术的统称。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克服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缺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要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中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1.1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新闻信息能够进行及时传播,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大事件,大大改善了信息滞后的问题,使信息传播效率得到提高,信息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也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然而,在新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有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士随意虚假信息,误导受众,甚至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提高点击率,策划虚假新闻,这些现象使人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信任度大大下降。
1.2 传统媒体的特点
总体来说,传统媒体所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可信度较高,但是时效性较差。传统媒体是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传播机构,在信息收集的质量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在进行信息的收集时,要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层层把关、严格筛选,在确定信息符合标准后,才对受众公开。传统媒体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需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传统媒体主要的是国家决策、方针、政策、民生方面的新闻,有固定的受众群体。然而,如今大多数的群众更加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闻和娱乐报道,在这些方面,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如新媒体及时,而且无法与受众进行即时互动。因此,要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进行合理结合,将新媒体的优势在传统媒体中发挥出来,提高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2 新媒体技术在传统媒体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2.1 建立传统媒体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传媒媒体网站、推出电子杂志等方式,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吸引更多受众。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强、受众范围广等优势,媒体网站能够将新媒体及时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良好结合,为受众及时提供有效信息,还能够加强网络、传统媒体、市场三者的联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2.2 提高报业网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报业工作者要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报业网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影响力,并且利用专业频道、电子杂志、读者平台等途径,实现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延伸。如今,报业集团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报业网站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有的报业网站对西方国家的先进传播方法进行了合理调整与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新媒体技术的延伸和拓展下,能够让传统媒体发挥出自己的内在潜力和优势,从而提高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和信任度,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比如,有些报业集团推出了数字报纸,不仅能够让读者及时接收到新闻信息,还能够让读者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检索需要的信息。另外,报业还可以将声音元素融入新闻信息传播之中,让读者接收到更加生动的信息,增加受众量。
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应用,手机新媒体也逐步发展起来,有的报业与手机媒体进行合作,推出了手机报业务,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许多手机通讯企业也推出了手机报包月业务,使手机报这一新型信息传播形式得到进一步推广。手机报产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要,推出了有短信、彩信、语音、WAP等多种版本,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地区、职业的客户对信息的需求,并且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新,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的体会到读报的乐趣。
2.3 促进点击广播和在线广播的发展
传统的广播形式缺乏互动性,听众往往只能通过收音机被动的接收信息,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而且,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受众数量逐渐减少,收音机几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此,广播要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发展网络点击广播和在线广播,让受众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想听的内容,扩大广播的服务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3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因此,媒体工作者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在传统媒体中发挥出来,对两者进行创新和融合,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桂乾.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冲击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3(11).
[2]智慧.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在传统媒体中发挥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5).
篇2
然而,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这一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意识到,截至2011年底,仅在新浪网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就有4000多家,其中都市报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本文选取《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大河报》5家都市报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这些报纸知名度较高,拥有较为庞大的读者群;二是这些报纸的官方微博影响力较大,拥有数量较多而且相当活跃的粉丝群,它们代表了不同区域的都市报在微博建设中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五家都市报官方微博的比较研究
网络平台。目前国内传统媒体开通官方微博的网络平台主要有两种:在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上开微博;自行开发微博系统。
5家都市报几乎都在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上开通了微博,值得一提的是,《京华时报》还独立开发了一个微博系统,在其旗下的网络媒体京华网上开通了京华微博,并将其作为一项新媒体产品进行重点打造。这个微博平台整合了多方资源,将多家网站绑定在一起,而且网友发送短信就能注册、发言等。
这两种网络平台各有优缺点。在大型门户网站上开通微博,可以依托门户网站知名度高、网民众多的优势,迅速吸引较多的“粉丝”关注自身;缺点是模式格式化,微博粉丝群和报纸读者叉范围较小,不利于一些互动活动的开展和进行。传统媒体自己开发微博系统,便于为网友提供更为个性和便捷的服务,缺点是要自行培养粉丝群,而且要为开发、维护的各种成本埋单。
内容构成。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以5家都市报的新浪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并截取了一个时间段:2011年10月1日0时至2011年10月10日10时。结果发现,这些报纸的官方微博在内容构成上差别不大,但具体操作上各有特点。
从发帖数量来看,《华西都市报》以275条微博拔得头筹,《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和《大河报》在此期间发帖数量大致相当,均为160条左右,《京华时报》为33条。
从发帖内容来看,这些都市报的官方微博上大多都有如下内容:本报新闻推荐、信息转发、问安帖、生活服务,此外也有少量的记者或网友上传的帖子,以及观点建议、网友调查等。不同媒体的微博,上述内容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但除了本报新闻推荐和外来信息转载外,大多数报纸的官方微博上原创内容的比重都很小。
就运作情况来看,《华西都市报》的做法值得一提,在新浪微博的格式设计下,处处可见编辑人员的精心编排。由于正值“十一”黄金周,该报这10天里的275条微博,生活服务帖比例约占一半,从《路况播报》《人在旅途》《出行建议》《玩在成都》等不同方面,为网友出行、游玩提供服务,信息详尽、实用。
《华西都市报》日常微博帖子的分类也很精细,从各种专栏名称就可见一斑:《今日热荐》《今日语录》《历史上的今天》《微博转发》《外媒转载》《开心一刻》《视频》《生活小贴士》等。此外,记者或网友现场发来的文字或图片、网友调查、时评、爱心公益等内容也不少见。分类精细的背后是内容的丰富,某种程度上说明报社没有把微博视为报纸的又一个电子版。
《华西都市报》微博注重与网友互动,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网友共同参与微博建设:除了发起调查吸引网友参与外,还设立奖项、发动网友发帖,分享生活妙招,现场播报路况,提出意见建议等。微博之于《华西都市报》而言,已经发展成一个和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比如该报曾经尝试通过微博招聘实习生,面向大学生进行了“微面试”,颇受好评。
影响力。目前,衡量微博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单纯依靠“粉丝”数量,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发微博情况、被评论、转发的情况以及活跃“粉丝”的数量来综合评定一个账号的影响力大小。
依据2011年10月14日新浪微博风云榜上提供的数据,《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和《大河报》这4家报纸官方微博的综合排名情况见表。
都市报官方微博使用现状
尽管有微博意识的都市报越来越多,但综观现有都市报的官方微博,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面临“粉丝”不多、活力不足的尴尬现状。对微博这个新型互动平台,该如何处理它与传统报纸形态之间的关系,诸多报纸陷入了迷茫。
对微博的本质认识不足。有这样一段形容微博影响力的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如果“粉丝”超过一百,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条被反复引用的微博,听起来生动形象,但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把微博误作了媒体”。微博本质上是一种社交网络,是一个社交平台,而不是一个媒体平台,它同时还具有社交、分享、互动等重要功能。
目前,很多都市报仅仅将微博视为推销报纸的一种渠道,这从上述都市报官方微博的内容构成就可以看出。微博的帖子中,绝大部分都是本报新闻推荐和链接帖,很少发出微博编辑自己的声音,对网友评论缺乏管理和互动。
篇3
一、沟通模式
传统广告主要传播形式是由发送者即企业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推向”最终消费者。沟通模式的特点:大面积播送,不是直接将信息送到细分的目标市场;信息传送和反馈是隔离的,单向流通,非交互的,有时差的;强势信息灌输,试图用某种印象劝诱目标受众成为购买者。而网络广告促成消费者采取行动的机制主要是靠逻辑、理性的说服力。沟通模式的特点:受众成为主动的信息寻求者,而企业成为被动的寻找目标的信息源。一旦受众确定了某个企业成为他的信息源,他马上就会与企业进行即时互动,这时企业就应活跃起来,使出浑身解数使受众成为购买者。这种由受众出发向发送者索要特定信息的沟通形式是一种“拉”和互动相结合的模式。所以网络广告不能像传统广告那样大面积播送,它只是等待目标受众的光临,然后再互动。网络广告的沟通模式更为紧凑,沟通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二、覆盖范围
现在全球上网人数有4亿多,覆盖186个国家,而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网络联结着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它是由遍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种网络按照统一的通信协议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因此,通过互联网络广告信息范围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广告角度看,作为广告媒体,其传播信息的范围越广,接触的人越多,广告效应越大。从广告用户市场看,用户市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即使是一家小企业上网,都有可能一夜成为国际性公司。绝大多数的电视、广播、报纸及杂志只是地区性和专业性的,而通过网络广告,可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介绍到全球的客户。
三、信息容量
传统广告由于受媒体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其内容只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而在网上,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容量是不受限制的。网络广告可以借助层层点击或直接链接进入另一网站的方式,使网络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突破了传统广告的局限和翻阅的呈现方式。广告主或广告商可以提供相当于数千页计的广告信息和说明,而不必顾虑传统媒体上每分每秒增加的昂贵的广告费用。网络上一个小小的广告条后面,广告主可以把自己的公司以及公司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详尽的信息制作成网页放在自己的网站中。可以说,费用一定的情况下,与别的网站上交换广告条,广告主能够不加限制地增加广告信息。这在传统媒体上是无法想像的。
四、交互性
网络广告不同于传统广告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采用交互界面,可以使访问者对广告的阅读层次化,除了产品的概况外,感兴趣的访问者还可以阅读有关企业和其他产品的资料。借助于电子邮件,广告浏览者可以方便地在线提交申请表单,向厂商请求咨询或服务。可以随时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向厂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厂商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收到信息,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做出积极反馈。网络广告提供的这种交互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满足消费者边浏览广告,边在线订货、购物的需求。这就顺应了人们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及时监测功能对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进行统计,从而了解到广告的实际效果,并随时修改广告出现的频率或实时改变创意。
五、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经济学认为,人类在各个文明时期都有自己的稀缺资源。农业文明时期土地资源有限、工业文明中能源、矿产储量固定,而在信息时代,最大的稀缺在于注意力的稀缺。各种媒介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一波又一波的“印象轰炸”使人类心神疲惫,可以说,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第一瓶颈和第一稀缺。因此,人们提出了注意力资源的保护问题。注意力经济指的就是在网络时代,产品、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推出自己的产品和信息必须千方百计获取和保持消费者和公众的注意力。传统广告的受众关注度低,而网络广告的受众关注度高。电视并不能集中人的注意力,看电视时可能有40%的观众同时在阅读,21%的人同时在做家务,13%的人在吃喝,12%的人在玩赏它物,10%的人在烹饪,9%的人在写作,8%的人在打电话。而网上用户则不同,55%的人在用计算机时不做任何其他事情,只有6%的人同时在打电话,5%的人在吃喝,4%的人在写作。
六、冲击
网络广告的实时性与直接的特点将逐渐影响在其他传统媒体上做广告的客商,网络广告在形态上的翻新,也促进了在传统媒体广告中引入新的创意,电视等媒体广告中引进网络创意。网络所提供的创意将影响厂商,使它们开始质疑传统媒体的既定标准和限制。同时,厂商也有必要重新关注现有的广告理论。例如,很多厂商发现,在网络上横条广告必须经常更新,消费者才会继续浏览。这种发现了广告必须看过4次以上才会留下印象的陈规论断,也让人对于强调频率观念的电视系列广告的效益产生了质疑,将刺激营销厂商重新评估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网络广告不仅回应率较高,找到目标顾客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能获得较好的顾客信息。因此,可以预见,愈来愈多针对特定目标对象的营销经费,将从传统媒体以及直销信函转移到因特网上来。网络广告将促使企业提高对传统媒体广告在效益与标准上的要求。同时现有的广告理论也可能会因此需要作相应调整、修订。
七、对象
广告对象是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细分标准,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各个不相同的消费者群。网络广告由于其对操作者物质设备的要求,对操作者文化水平的要求、对操作者经济收入的要求、自然地对广大消费者做了第一层次的市场细分,从全体消费者分离出了网民这一具有某些共同特质的消费者群。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其某一栏目可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但就整个媒体而言,其对象几乎是全民性的,包括了各个年龄、各个文化水平、各个收入标准、各个生活层次的消费者。
八、
传统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制实现的,即由企业委托广告公司实施广告计划,广告媒介通过广告公司来承揽广告业务。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广告客户人和广告媒体的人提供双向的服务。而在网络上广告对企业来说有更大的自,既可以自行,又可以通过广告商。
九、购买力
由于网络对其用户在物质设备、文化水平及经济收入方面等有一定要求,所以网络广告的目标群体是文化水准、职业层次、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都相对较高而且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在我国,上网人群中的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占了很大的部分,中高收入的人中上网的比例也比较高,白领人员上网的比例较高,他们或者消费水平比较高,或者消费观念比较新。他们是整个市场里耐用消费品、不动产、旅游产品、精神消费品等商品的主要顾客群。
十、经济性
广告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促销产品,而促销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利益。由于企业广告的价格不断增长,对许多企业已构成负担。网络媒体的收费远低于传统媒体,网络广告由于有自动化的软件工具进行创作和管理,能以低廉费用按照需要及时地变更广告内容。与传统广告单位面积(时间)的广告价格相比,网络广告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据美国《现代企业》杂志对旗下企业社员的统计,网络广告能有效地节约广告费用达40%—70%。若能直接利用网络广告进行产品的销售,则可以节省更多的销售成本。
十一、视听效果
网络是伴随着新科技发展起来的。网络广告由于先进的科技,具有在文字、声音、画面、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方面的一切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网络广告在传播信息时,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相比之下,传统的媒体杂志、报纸仅提供静态的图文信息,而广播只提供声音信息。根据美国广告公司的一项调查,利用网上多维立体广告的宣传效果,无论是在男性成衣、电信器材,还是在妇女用品的品牌上,其知名度都提高了12%—200%,远远超过电视或平面广告的效果。
十二、心理因素
网络媒体和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和传统广告相比,其最大优势不在技术上,而在心理上。对网民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所以点击广告,心理因素是主要动因。网络广告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消费者拥有比传统媒体面前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作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理中,实现对消费者的100%的劝导。
十三、信赖度
广告的信赖度是指广告主所预期的广告效果和实际间误差的大小,误差越小则信赖度越高。在广告信息的传送过程中,信赖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信赖度较高的媒体,厂商较容易预期刊登广告的收益,因而对该媒体较有信心,较愿意接受广告的定价。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计算广告信息下载的人次,再加上浏览者通常会看到已经被下载了的广告,因此网络广告的信赖度比较高。传统广告是以间接的方法估算广告信息的接收人数。以电视为例,虽然当观众收看节目时,通常也会看到广告,但是我们并无法直接知道电视的收视率,因此电视的信赖度并不高。再如报纸和杂志,如果你在报纸或杂志上刊登广告,你只能间接根据其总订阅人数和抽样调查的比例推算广告曝光率,你无法确定读者是否翻到你登广告的那一页,当然也就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广告,因此报纸或杂志上广告的信赖度也不高。
十四、灵活性
网络媒体具有随时更改信息的功能,广告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广告信息的改动,广告主可以24小时调整产品价格、商品信息,可以即时将最新的产品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在网络上做广告能按照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当然包括改正广告的错误。这就使经营决策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实施和推广,并且网络媒体也可以长久保存广告信息。广告主建立起有关产品的网站,可以一直保留,随时等待消费者查询,从而实现了实时性与持久性的统一。而在传统媒体上做的广告很难更改,即使可改动往往也须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这是因为传统广告从策划、制作到需要经过很多环节配合,广告一旦后信息内容就很难改变而且费用昂贵,因而难以实现广告信息的及时更改。
十五、准确性
尽管传统的广告铺天盖地,由于这类广告没有进行定向和分类,其收效甚微。网络广告的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标市场的准确性。网络实际是由一个一个的团体组成,这些组织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无形中形成了市场细分后的目标顾客群。广告主可以将特定的商品广告投放到有相应消费者的站点上去,目标市场明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而信息受众也会因广告信息与自己专业相关而更加关注此类信息。另一方面体现在广告受众的准确性上。上网是需要付费的,消费者浏览站点的时候,只会选择真正感兴趣的广告信息,所以网络广告信息到达受众的准确性高。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一对一的理想营销方式,它使可能成为买主的用户与有价值的信息之间实现了匹配。
十六、融合
网络电视广告就是一种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形式,此业务将电视广告移植到网上,使网络广告具有电视品质的多媒体效果,传播广、力度大,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强等多重特性,有利于品牌的直接和多层次营销。企业无须制作网络广告,只须电视广告片即可,减少了广告制作费用。而且系统能提供一份很详细的报告单,可以具体到广告何时被谁看过,看了多少次、看了多少时间。另外,还可以根据企业要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根据地域、个人属性、播放次数等定向方式做到精确定位。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量身定制广告。利用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形式,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产品和品牌形象。
十七、竞争环境
传统广告竞争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法律制度、消费者的观念、人才、隐私权、基础设施、标准化和监管等方面。网络广告虽有许多优势,但它并非十全十美,目前的网络环境条件、控制技术、标准规范等的不成熟、不完善,也给网络广告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限制。由于对网络广告认识不够,加上目前网络广告在定价收费、效果测评、规范监管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这些未知因素阻碍了广告主对网络广告进行大量投入。目前我国企业、消费者上网的比例都还不够高,相对于全国13亿人口来说,互联网络的受众范围还比较小,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络广告还只能是作为传统媒体广告的补充,网络还不是主流媒体,网络广告利用和开发的程度都比较低,受众对其的接受水平一般。
十八、效果评定
传统广告效果的测评一般是通过邀请部分消费者和专家座谈评价,或调查视听率发行量,或统计销售业绩分析销售效果。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性不强,主观影响,技术失误造成的误差,人力物力所限样本小等因素,广告效果评定结果往往和真实情况相差很远。而网络广告效果由于技术上的优势,有效克服了传统媒体以上的不足。网络交互性使得消费者可以在浏览访问广告站点时直接在线提意见反馈信息。企业可以立即了解到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和消费者的看法。网络广告效果测评不需要人员参与访问,避免了调查者个人主观意向对被调查者产生影响。因而得到的反馈更符合消费者本身的感受,信息更可靠、更客观。网络广告效果测评成本低,耗费人力物力少,能够在网上大面积展开,参与调查的样本数量大,测评结果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大大提高。
十九、权利
篇4
[关键词] 传统营销 网络营销 信息传播 市场营销
网络营销从传统营销来,又与传统营销有着巨大的差别。如何在这巨大的网络市场上开展网络营销、占领市场,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传统营销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市场营销的基础,也是网络营销逐步发展的起源。只有善于利用它们,正确选择营销信息的传播方式,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特点
(1)传播模式相分离
电视台主要传播的是视频信息;电台主要传播的是音频信息;报纸、杂志、期刊等主要传播的是文字信息。
(2)信息传播具有不对称性
传统营销活动中卖方拥有较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不完全的信息,信息商品的非物质性,以及经验性,使得用户难以判断信息商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沟通方式单向性
传统的营销活动中营销者主要依赖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如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向消费者提供单向的信息传送,再以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方法来了解顾客的需求,这种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分离的、异动的、“时滞”的,不易实现同步营销。
(4)具有强迫性
传统营销信息传播方式中的电视、广播、报纸、户外路牌、霓虹灯等广告的信息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作为消费者,无论你是否需要了解还是购买,各类广告仍然会迎面而来。
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特点
(1)具有开放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其规模、性质、实力如何,只要在网上建立了网站,就能向网络大众宣传企业精神,与客户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并向他们提供特色的商品和服务。
(2)一对一交互的方式
网络的互动拉近了信息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信息消费者参与整个信息营销过程成为可能。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信任感,也使企业的营销活动能有的放矢,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实现同步营销。
(3)具有虚拟性
由于互联网使得传统的空间观念发生变化,出现了有别于实际地理空间的虚拟空间和虚拟社会,使虚拟市场、虚拟企业、虚拟商店孕育而生。
(4)具有全球性
网络自身的快速发展,使其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信息营销变为全球性的活动。只要你上了因特网,你的信息互动范围就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网民都可能是你的潜在消费者。
(5)具有永恒发展性
网络范围不断延伸,技术逐渐成熟,网民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的每次发展,都使其自身变得更有价值,信息市场会随着网络本身的发展而无限拓展。
(6)可以传输多媒体信息
互联网络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网络营销使得为达成交易进行的信息交换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可以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1.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1)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新闻客观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往往高于单纯的产品广告,因而经营者、企业家们都在寻求各种利用新闻媒介来做广告的途径,努力使自己企业的活动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2)利用广告手段促销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广告的作用与日俱增,它不仅可以使商品销售量增加,促进商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降低成本,还可以刺激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使消费者得到最大限度的享受与满足。此外,广告还可以指导消费、增加消费者的商品知识等等。
(3)利用口头和行为举止传播
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他所赖以生存的那个社会组织集团。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建立,不仅可以沟通大众传播媒介,而且还可以广结良缘,进而树立企业信誉。
(4)利用其他形式的传播
信函传播、展览会,展销会、组织形象材料散发,都可以传递信息,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
2.网络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1)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指通过信息服务商(ISP)进行广告宣传而开展的促销活动。它主要实施“推战略”,主要功能就是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网络广告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形式:①旗帜广告。网页上的旗帜广告大多是动态旗帜广告,引起浏览者的注意。具有宣传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②赞助式广告,是指把广告主的营销活动与网络媒体(网站或网页)本身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取得最佳的广告效果。③按钮广告,即图标广告,它显示的只是公司或产品或品牌的标志,点击它可连接到广告的站点上。④关键字广告,关键字广告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在网站上寻找目标群体。⑤插入式广告,即“间歇广告”、“弹出窗口式广告”,即在用户点击进入某些网页时会跳出一个小窗口。⑥文字广告,它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Web页上,一般是企业的名称,点击后连接到广告主的主页上。⑦邮件列表广告,又称直邮广告,利用网站电子刊物服务中的电子邮件列表,将广告夹在读者所订阅的刊物中发给相应的邮箱所属人。
(2)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主要是利用企业的网络站点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促销活动。它利用一定的手段唤起人们的好感、兴趣和信赖,加强沟通与交流。
(3)网上销售促进
网上销售促进是企业在网络销售活动中,采用一系列能激发需求、激励购买的促销方法的总称。它主要有:①有奖促销,是指提供的奖品能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以此促进销售。②免费促销,就是通过为访问者无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各类资源,吸引访问者访问,提高站点流量,并从中获取收益。③网上折价促销,这是一种常用的促销方式,所节省的费用,通过折扣的形式转移到顾客身上,使顾客充分领略到现代交易方法的优越性。④网上赠品促销,在新产品推出试用、产品更新、对抗竞争品牌、开辟新市场的情况下,利用赠品促销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⑤网上抽奖促销,是指以一个人或数人获得超出参加活动成本的奖品为手段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促销,网络抽奖活动主要附加于调查、产品销售、扩大用户群、庆典、推广某项活动等。⑥积分促销,一般是指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消费者通过多次购买或多次参加某项活动来增加积分以获得奖品。⑦拍卖促销,就是将产品不限制价格在网上拍卖。
(4)网络营销站点的促销
它是利用各种网站的推广策略,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吸引网上流量访问网站,起到宣传和推广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作用。它主要实施“拉战略”,具有直接、快速、简便、费用较低等特点,且成交的可能性较大。
三、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信息传播方式的优缺点
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缺点
(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点
网络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因为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还没有顺应全球信息化向前发展的趋势,对网络的应用十分有限。其次,网上购物是先付款后得物,顾客与产品不能直接见面,使得顾客不能利用触觉、嗅觉等感官直接感受产品,因此网上的虚拟商店尽管内容丰富,但往往也会增加了错购误购的几率。同时,一些消费者也对网络营销的产品质量心存疑虑,顾客对全球范围内企业的信誉可靠程度的验证无从下手,这些都会增大其远程购物的风险,从而选择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2)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缺点
在传统营销中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都是针对所有的消费者,广告费巨大且具有盲目性。另外,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同时受购买时段或刊期的限制,目标群体容易错过,并且所传播的信息难以保留,很难保证信息不被消费者遗忘。再者就是传统媒体广告的营销效果是比较难以测试、评估的,无法准确测算有多少人接收到所的广告信息,更不可能统计出有多少人受广告的影响而做出购买决策。
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缺点
(1)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点
①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在网络营销信息传播中,企业经营入网是充分有效地获取、传送信息的最佳途径,它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是现代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和扩大合作最有力的手段。网络经营正以低成本、用户广、无时空限制、快捷、方便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
②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加快了市场营销的速度和范围
企业加入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电子网页和网上广告,可以扩大收集与传递的范围。利用网上浏览器的查询,可以使顾客几分钟内看到全世界范围内的所需信息和产品目录。
③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市场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又没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国际营销活动,不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利用Internet先进、快捷的信息传递功能,把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推广到全世界,实现信息的共享。
(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缺点
①载体局限了营销传播自身的发展
笔记本电脑昂贵的价格使得大多数人难以问津,普通电脑不菲的价格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也是一种奢侈品,这使得我国人均电脑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拥有电脑但未上网的用户又占大多数,意味着参与人数极少,与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影响相比,差距悬殊。并且电脑不便于携带,也影响了客户做网络广告的积极性。
②传播监管困难,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
由于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形式太多,对于信息传播内容的真实性难以监管,同时各网站由于没有专业认证机构对其进行有效评估与检测,虚报访问量,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③传播创意水平不高,广告点击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网络广告创意水平直接影响广告的点击率,上网者在一个网络广告版面上所花的耐性和注意力不会超过5秒,为了在这短短5秒之内吸引目标消费者,广告创意人员必须绞尽脑汁,不断创新,但目前网络专业广告设计人才缺乏,因而广告缺乏创意成为网络广告发展的瓶颈。
总之,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消费者对消费个性的这一追求变为现实。在网络营销中,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特性(如全球性、虚拟性等),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满足品,而不用受到地域的限制;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利用互联网网络空间的无限扩展性,去获取有关产品的更多信息,从而使其购物更显个性;他们甚至还可以通过商家在网络上所开展的定制服务,利用自家的电脑和网络,自行设计和修改产品的式样、颜色、材料、尺寸、装饰品和附件等。由此可见,Internet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营销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从影响网络营销发展的限制性来看,网络营销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营销方式,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营销信息传播方式依然是大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企业的任务是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配合,既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带来的营销观念与功能的变革,又避免其自身的不足,形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相互支撑结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廖志高:事件营销切入点的把握[J].市场观察,2006,5:44
[2]范秀成:关系营销理论及其应用[J].专家笔谈,2004,4:65
[3]胡海:论战略营销联盟[J].博客中国,2005,7:125
篇5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传统教学的伪革新”、“教师团队教学能力有限”、“过度依赖全媒体硬件”、“全媒体与实训教学的结合度低”等问题,应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实训
全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媒体的有机整合。近年来,以数字产业为技术支撑的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产生的媒介融合效应,加速了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进程,也提高了对创意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要求。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针对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媒介融合趋势下对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近年来,为了培育实践性强,动手能力更高的职业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不断革新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实训教学领域。实训课程改革正全面对接全媒体时代的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全媒体综合实训教育模式作为一种顺应时展的新兴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所积极采纳,但是在规模、质量、专业上发展不平衡,但在一定意义上,其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受到职业教育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一直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与改革的意义
新常态下的经济业态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展现了新的格局。目前,培养实践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通过影像、声音等多种表现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教学信息,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能够更好的对其专业知识进行了解,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能为提升就业能力储备扎实的技能基础,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具体来讲:
(一)与传统教学方式互补
传统教学模式在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今天已逐渐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能生动立体的向学生展示专业操作技能、充分展现细微结构原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比有着极大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操作一直以来都是一大短板,导致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较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领域。全媒体教学能很好的对这一短板进行补充。通过声像、影像等全方位媒体模式的参与,将知识体系立体的呈现给学生,将复杂的机理生动形象的做出展示。这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欲,更能契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特点。
(二)专业技能针对性强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不仅可以提供职业所需的专项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可以在实践层面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高效率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是顺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不受时间、空间所影响
传统的实训课程多受实践和空间格局的限制,实训课程难度往往较高、机理往往较为复杂,对空间场地要求较高,可重复性差。但是全媒体实训教学模式克服了这些缺点,对空间场地要求较低、可重复性高,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实训课程的开展,同时也节约了实训课程的成本。学生可以反复的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学习、训练。这也实现了教师的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让学生可以不断重复温习教师的教学课程,完成对实践工作每一步骤的良好掌握。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四)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
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让教师减少了教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重复,更好从操作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当然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很多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高等职业院校因资源基础、专业特色等原因,在规模和质量上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具体表现有:
(一)传统教学的伪革新
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许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一般会认为借助先进的电子科技、通过各类全媒体软件进行教学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结果只是将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演变成一种全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假借了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外衣,其实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模式与传统教学之间并没有出现任何差异,只是单纯地将板书转移到全媒体综合实训的硬件建设中。学习过程中注重的点仍旧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所谓的新型模式仍旧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二)教师团队实训教学能力存在短板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团队的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全媒体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一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在本行业的实践经验,或行业实践经验相对陈旧,对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与改良掌握不够,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行业经验,但缺乏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教育技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些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后只能通过重返书本进行死记硬背,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优势未能得到真正发挥。
(三)对全媒体硬件建设的过度依赖
在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改革中,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教师接触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后,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棒子打死”,过分追求“先进的教育模式”,导致课程流产,课改失败。比如,将可以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处理的问题、将不适用于全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强行的融入到全媒体实训教学过程中。导致内容十分繁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降低。
(四)全媒体与实训教学的结合度低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工作技能重要方式,也是高等职业教学的重点。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是全媒体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统一,然而在我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中全媒体与实训教学的结合程度仍不够紧密,甚至呈现分离状态。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对于实训的硬件需求各不相同,其与全媒体硬件的结合也各不相同,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进行结合分析。然而在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把较大的资金比重应用于新型全媒体实训教育模式当中去,而是在原有的实训空间基础上进行强行融合,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三、高职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的建议
(一)采取新、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建设过程中,既不能单纯否定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能过于吹捧新型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专项型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能力的培训,而不是教育模式的过分追求,不能为了追求“先进”而应用新型教育模式,而要始终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所以要将新、旧两种教育模式加以融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最高效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开展教师团队实训教学专项能力培训
在借助于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关键还是在教师团队,对教师团队的操作与施教水平依赖性很大。只有当教师能熟练的应用与融合各类软件,了解全媒体的各类优缺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出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功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团队的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能力培训。应拟定具体的学习方案,在年龄层次、专业分布、理论储备与行业实践等方面实现师资上的优势配比。
(三)提升综合实训资源的利用率
近几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媒体综合实训上投入较大,但部分院校利用率偏低。这与师资缺乏、资金短缺存在一定联系。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提升综合实训条件利用率为目标,广泛开展调研,对接专业群发展,在实训条件整体规划、专业发展对接、现有资源利用与整合、核心技能与辅助技能区分投资等方面着手,逐步发展与完善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让综合实训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两翼之一,在现实可能基础上发挥其作用,避免资源重复投资、搁置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已经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立体的学习平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事实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化解产业需求与中低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解决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各类难题,探讨学校与媒体,教学与生产的互动模式与发展可能,如何发挥实训基地建设与运用的带动和汇聚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更好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找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后,应继续加大对于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配置比例,培养教师团队对于全媒体综合实训的教学与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全媒体综合实训教育的全方位优势,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王杰恩,王友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53.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6.
[4]仵自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0.
[5]赵军.我国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6]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篇6
[论文摘要]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文学之现状及其特点,进而分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可见,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现状比较
网络的介入使得文学写作不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了,而变成一种集体智慧的凝聚,走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它与传统文学有着解不开,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
(1)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文本形式的不同
传统文学是线形平面的文本构造形式。尽管其也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由于媒介的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空间是凝固的,容量是有限的。网络文学显示的是超文本链接的立体构成形式。它的特征是阅读的多线性或超线性,即由线性结构转向链接性结构,由刚性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
(3)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当我们在欣赏某一传统文学作品前,我们都会事先知道它属于那一种体裁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易地分辨出来。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如一位文学网友所说:“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我只是坦坦然然地写下我的歌、哭、欲、求,我对人生的思考,我对社会的解说。你有你的体验和实证,我也有我的,我们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2)创作手段的变异
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一笔一划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
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对此,有学者评价说;“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因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
(2)网络文学有双向交流的特征。
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播者(或其他接收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创作模式以及传播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表现出了差异性。
(1)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别注重文学的表情达意,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时,为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精神感情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对某些情节进行铺陈叙述。但由于网络文学受制于网络阅读和传播所需要的明了通俗等因素,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
(2)传统文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你的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但网络文学语言抹杀了语言的个人色彩,而取之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阅读起来更加生动自然。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它虽然没有传统文学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也有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同时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必将共争日月,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优势比传统文学更为普及,影响力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然而,它们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荣,促进文学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关系正走向融合,具体变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写作方式,无论是在床上,在车上,在公园,甚至在两万米的高空,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的开发和修改。当需要时,作家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到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下,没有以往的纸质信件方式的缓慢和不安全,达到了现实意义上的零消耗。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的这一点上,传统文学的作家在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进行着开发工具方式的融合。
(二)方式的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是两派作家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博客,宣传作品,和读者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新闻中心”,一些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人物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通过将作品在网上的同时,也出版成书或卖与报纸连载,获得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品方式的改变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熟起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从其它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尤其是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的最多。传统文学在这期间,也逐渐看清了网络文学的本质,摒弃了先前的偏见,从中看见了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面。在许多的评价标准上,两者在逐步的融合,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传统文学作家认为这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能出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面向大众,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能更好的达到了普及文学的作用,非已往自斟自饮所能比拟,所以传统文学在创作和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速度都要更快,范围都要更大。但是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生命力很强、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也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后,才登上大雅之堂,最终成为经典之作的。传统文学的根基虽然牢固,但也经不起时代的磨损,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填补缺陷的有用之才,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学添砖加瓦,二者逐渐融合为令读者更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实际上是不同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一方面,网络文学一些成功的作品出版,畅销书籍又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线阅读,使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天然地联结在一起;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创作上频繁交流,理论研讨和作家培训不断,各种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两种写作正在积极展开各种对话,试图寻找到最多的关联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就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这场革命,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人还显得相对无知,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了解,积极接受网络文学的长处和优点。这场文学革命是空前盛大的,注定意义非凡,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87页.
[2]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J],美文,2008年第1期.
[3]颜琳.大众传媒条件下现作的特征,写作,2000年第2期.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5.
[6]中南大学文学院,人文前沿—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
[7]裴显生、刘海涛,文学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8]肖元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R],文化,2009,7.
篇7
媒体技术以极快的速度在教育中产生作用,同时也在教育应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经过耳提面命的口头传播到造纸术,经过印刷术到视听技术,经过多媒体技术到互联网,人类对媒体的应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进程。
历史的发展充满巧合。进入近现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从基于本体的一元论转向二元论再到多元论,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从物质世界转向关注人本身,从此,对人的终极关怀得到了全面关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这种思想在我国的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强调个性、强调个人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了认同和追求。
那么,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个性差异,为之构建教学中生长的土壤?互联网的发展让教育实践者有了更多的选择。WEB页被广泛地运用于新理念的教学探索中,以WEB页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媒体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学习环境,这在国外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目前,以WEB页为平台发展起来的学习形式如BLOG、学习共同体、WebQuest等,在网络上迅速走俏成为热点实践,究其原因,它和网络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及“对人的关怀”是密切相关的。
网络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正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对媒体的定义和理解,也改变着人们对媒体运用的认识,极大的影响了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应该对之有充分的认识。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媒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并且越来越进步、越高级。但是,传播学界普遍认为,先进的媒体并不能够替代先前的媒体[1]。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既然传统的媒体保持存在,它就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媒体一直保留各种传统形式的原因。那么,它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每种媒体形式都从不同方面满足了人的需求。重要的是,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其他媒体不能替代的。从教育的层面来理解:每种媒体形式传递信息的特质不同,它面向人们不同的能力构成指向。这就意味着各种媒体形式都有不能力及的方面,有其负面性。WEB是一种高级的媒体形式,它同样脱离不了负面性,它的负面作用并不亚于其优越性。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主要特点是:1、资源丰富,因为每个人都成为“出版者”,使信息得到急剧膨胀,并实现共享;2、信息表征多媒化,其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3、终端节点自由,目前的网络技术使得用户接入方便、自由,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尤其是ipv6的发展,将更加突出这个特点;4、交流便捷,交互网页及各种交流工具的产生,使网络用户之间的交互更随意、通畅……
这些特点,足以对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需要坚持的是,这种影响同时是两方面的。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对教学核心要素做正负两方面的说明。
二、学习资源丰富
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涉及的主题,二是单一主题的相关内容。就涵盖的主题而言,可以说,凡是能在传统介质上查阅、检索到的主题,凡是学科涉及的主题,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就单一主题而言,每种主题的都有丰富的支持信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强大搜索引擎工具,获取这些信息,分享经验。
这样海量的资源,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它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从知识的掌握者这个神坛上走下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只是通过教材(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获取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信息,使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对事物有更全面、更多视角的理解,使教学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到更大的范围。
学习资源的丰富无疑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的模式。但是,在肯定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促进教学的同时,我们要冷静地看到,学习资源的丰富也会带来负面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可能降低学习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WEB页构造技术的简单化及各种“托管”服务的诞生,信息构造不再局限于专家、学者,它包含各种文化背景的遍布于各区域的网络用户,因此,网络信息本身就存在良莠不齐、内容深浅程度不同的特点。此外,互联网提供了庞大的数据资源,这意味着它影响了用户获取有用信息的效率。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要从互联网上提取一条指定的信息,每隔一天需要花费的时间就不一样,因为互联网信息成几何级数的增长,本身增加了信息检索的难度。
这种负面问题,同样对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具备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辨别能力。表现于教学中,则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学生可能耗费大量时间,但并没有获得真正有意义的信息,还可能得到不利于知识增长的反面信息,导致学生丧失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国家教育部专门成立专家委员会,组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公布“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其背景就与提高资源检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关。
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出于对学习资源丰富的两面性考虑,也会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以“WebQuest”实施教学时,教师常会向学习者提供一些必须掌握的关于主题的基本信息(即公共信息),并强制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这些信息,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才进行信息的拓展。这种考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所及的资源困惑。
因此,在对待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时,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它的两面性,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避免“舍本逐末”、“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负面问题。
三、信息呈现多媒化
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一般通过WEB技术的发展,将各种媒介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信息呈现的多媒化。在一个WEB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所有媒体形式。
根据媒体研究的成果,各种媒介形式都有自身的特性,其差别体现在“媒体特性表”[2]中,每种媒体形式都具有优缺点,都具有不可替代性。WEB技术的发展,为整合各种媒体形式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在基于WEB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方便地运用各种媒体形式,并且其导航结构和传统介质相比,又有无可比拟的明晰性。正因为如此,基于WEB的学习形式才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其中较典型的是“WebQuest”应用模式。
信息呈现多媒化,体现为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它能更多地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的负面影响也是由于多媒化决定了媒体的“冷”、“热”性能及与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程度。
媒体由于特质不同,决定了“冷”、“热”程度不同,其“冷”、“热”程度决定了经验呈现特征与受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体分为“冷”、“热”两种形式,它们表现信息的清晰程度不同,造成受众的主观参与程度不同,即认知参与不同。学习是一个经验积累与内在能力的共同生长过程,而媒体尤其是视听媒体更关注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度使用媒体,也不能单纯地否定媒体的功效。
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是本质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最根本的因素,由内在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最为持久,也最为强烈。通过媒体激发的学习动机偏于外在动机[3]。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各种媒体形式集成起来,并以视听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对外在动机的激发更为有效,然而,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外在动机的来强化。
所以,从学习者的主观参与以及学习动机激发的程度来说,网页信息呈现多媒化的优点,也同样包含着缺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尺度的应用。
四、人际交互流畅。
尽管我们认为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交互双向性”,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单向传播方式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在课后进行,并且以小范围为特征。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现状。一般而言,基于WEB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交互的各种属性。交流主体涉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生与其他网络用户;交流过程存在教学过程中的及时交流形式,和教学后的实时交流形式;交流手段呈多样化,可以通过BLOG、Email、BBS、QQ等进行,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和丰富了交流的方式。
多样、丰富的交流方式对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交互差的现状。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获得更多案例,从而增长经验,扩展知识获得的途径;学生通过交流,可以交换意见,得到关于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培养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共享资源,得到更多的学习材料,拓展有限的教学内容……目前,这些交流方式的优越性,在各种基于Web的学习模式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丰富的交流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交互性差的特点,这是以往的视听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都无法比拟的,在此基础上,它使学习过程形成了一个无边界、无限制的学习共同体。但是,正是这种交流方式的丰富性、多样性,蕴涵着负面的教学问题。
交互对象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交流内容的复杂化,影响学生对客观、科学知识信息的基础把握,有时还接受到极端的、错误的学科知识,得到不恰当的经验认识;交互内容的延展,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自我,偏离学习主题,如使用QQ交流时,容易偏离课题,交流不相关的内容,使用BLOG发表内容时会记录一些不相关的、完全生活化的信息。
目前,在基于WEB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各种监控手段来控制学生交流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同时,在交互过程中,教师的介入也影响了交互的流畅程度。学生认为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自由,受到了老师另一种方式的约束。
因此,从交互这个角度说,基于Web的学习模式也并不是完美的,它在保持自身优越性的同时,也蕴涵着缺点,这同样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
五、主体自主性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相对固定的空间,有计划、有步骤、有时序地进行活动,它客观上规定了学生和教师必须共处于一个时空位置,是一种主流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
基于Web的学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尤其在“非典”时期,这种跨时间、跨地域的特点得到了最为有效的利用,取得了巨大成效[4]。
基于Web的学习,是跨时间、跨地域的学习环境。它可以满足传者和受者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方面都可以获得极大限度的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控制学习进度,进行重复学习。从学习风格的角度来说,基于WEB的学习模式,更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点,对学习者而言,这种学习模式更具有适应性。
事实上,这个特点决定了基于Web的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实现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尤其适应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自我提高方面。同时,它也是“分布式学习”典型的、主要的形式。然而,正是这个特点导致将我们引入了新的误区。跨地域、跨时间的特性,使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地点,能够自由的控制学习进度,这客观上决定了学习者自主性的较高要求,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下降。
学习者在没有“监视”的条件下,极易自行其事,加之网络环境的干扰因素的多样化、复杂性,当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强时,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从事其他无关事务,如聊QQ、浏览网页等(远程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严重干扰了学习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缺点不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还表现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远程教育中教学评价的各种问题就和这个特点有密切关系。
六、总结
基于WEB的学习模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这种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教学带来很多正面的、积极的因素,有力的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冷思考,客观地认识其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本文只提及教学系统构成中的主要要素。事实上,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网络媒体优点的同时,需要关注它蕴涵着的各种负面问题。
在WEB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学习者、教师和家长对新的学习模式的认同、接受程度,还需要考虑网络媒体的特点对教学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更为客观、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为促进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董璐.新媒体能否替代传统媒体:《物志》带来的惊呼
ciweekly.com/article/2005/1009/A20051009460017.shtml2006.4.26
[2]刘应成.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媒体选择与设计
lwjy.net/news/html/2005-12-12/2005121291937.htm2006.4.28
[3]张建伟.关于远程学习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etc.edu.cn/articledigest21/guan.htm2006.4.17
篇8
【关键词】网络求职;风险;优缺点;改进
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如何求得一个好工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并且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增加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 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求职和招聘以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广等特点逐渐受到大量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青睐。传统的集市型人才市场由于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不利于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形成;而网上人才市场则突破了这些局限,它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将各地人才市场连接在一起,打破了市场信息封闭的局面,实现了市场信息的共享。求职者可以在网上查询信息,进行简历投递,也可以通过订阅电子邮件定期获悉最新的招聘信息。由于网络求职方式在成本控制、信息量、信息交互效率上大大优于传统的求职模式,因此,网络求职已经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求职途径之一。
研究调查显示,社交网络、招聘网站、校园BBS、企业官网等网络平台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乐于在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分享面试、求职的相关信息;近半数人在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上获取企业宣讲会信息,超过七成的应届生在面试前搜索相关的应聘经验。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得力助手,网友们的求职经验对求职新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在众多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求职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网络求职的风险、信息真伪辨别等。为了具体了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求职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风险和不足。笔者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面试访谈的方式对当代大学毕业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企业利用网络进行招聘过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的现状,笔者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
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有56%的人选择了熟人介绍,38%的人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招聘信息,61%的人认为企业校园招聘会更有用,41%的人通过校外人才市场寻找招聘职位,48%的人利用网络寻求招聘信息。(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校园招聘、人才市场仍然是毕业生求职最广泛采用的方式;另外,熟人介绍也很普遍,这一点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报刊杂志作为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之一,也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求职作为新兴的求职方式之一,已经超越报刊杂志、人才市场等传统媒介,成为当代大学生求职的第三大方式。通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会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主要是因为网络求职存在以下优点:(1)招聘企业及职位信息丰富、无地域限制;(2)简历投递过程简洁,时间成本低;(3)网络简历制作快捷,求职指导信息齐全;(4)可获得较多的面试机会。
图1 大学生就业途径的调查分析
(二)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结果
如前所述,在被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虽然有近半数的人会利用网络获取招聘信息,并投递简历。但调查发现,用网络求职的学生中通过网络途径真正取得职位的人数只有15.4%,而有54.4%的人是利用了网络求职但没有得到工作。调查中也有30.2%的人只是通过网络获得招聘信息并没有投递简历。(见图2)
图2 大学生网络求职结果的分析
从图2可以看到,网络求职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大多数的人愿意利用网络求职,但是获得成功的几率很小,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求职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
(三)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招聘网站调查
当今信息时代,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利用网络从事招聘活动的专业网站更是层出不穷。为了解国内目前几大主流招聘网站的市场份额,笔者对大学毕业生从事网络应聘的主流网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42%的人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了前程无忧网,44.6%的人选择了58同城网,30.2%的人选择了赶集网,13.6%的人选择了中华英才网,25.4%的人选择了智联招聘,13%的人选择了百姓网,5.4%的人选择了博才网,5.6%的人选择了其它网站。(见图3)
图3 大学生网络求职网站统计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国内目前各大主流招聘网站的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其中58同城网和前程无忧网分别以44.6%和42%的比率高居榜首;赶集网、智联招聘网分别以30.2%和25.4%的占有率屈居第二;而中华英才网、百姓网以13%的占有率暂列第三,最后是博才网以及其它相关招聘网站。
经调查,大学生之所以青睐国内主流招聘网站寻找招聘席位,主要原因是:(1)主流网站知名度大,招聘资源丰富;(2)主流网站信息安全有保证;(3)主流网站提供便捷的简历生成、投递以及职位筛选等一条龙服务,且这些服务大都是免费的。
(四)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风险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500名大学毕业生中,55.4%的人认为网上虚假信息过多,37.8%的人认为网络会透露私人信息,15.4%的人认为网络招聘商业性过强。(见图4)。通过对相关网络求职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利用网络求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企业的回复率低;(2)企业回复不够及时;(3)企业筛选过程不是很透明;(4)网络求职成功率很小。
图4 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风险调查
从图4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心目中,网络求职存在着各种风险,其中网络中广泛存在的虚假信息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最大障碍;此外,网络求职有可能会透露私人信息的风险也在大学生中根深蒂固。
二、企业利用网络进行招聘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企业网络招聘的优点
据统计,大约有85%的企业受访者认为,网络招聘有以下优点:
1.网络招聘时效长。对于企业招聘者而言,在传统媒体上的招聘信息时效性差,只能当日的信息当日看,过期的报纸即使信息有效也无人关注,而使用网络招聘,招聘信息可以从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企业招聘到真正人才为止。
2.网络招聘成本低。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告费用动辄成千上万,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也存在着费用高,入场费贵的问题,并且传统招聘方式还存在着选择性差、时效短的弊端,而网络招聘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或以少量的费用招聘信息,从而大大节约招聘成本。
3.网络招聘成功率高。对于企业而言,随着网络求职人数的增加,企业招到到合适人才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企业通过网络的招聘信息可以面向不同领域更广泛的求职者,这大大提高了企业找到理想人才的机会;此外,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接收简历,从而可以更方便地对简历进行保存和分类,建立企业的人才数据库,这有助于企业在未来面临人才短缺问题时有针对性地招聘信息;借助网络媒体,企业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招聘平台,向潜在求职者更多有价值的企业信息,这有助于企业在短期内招到合适的人才。
(二)企业网络招聘的缺点
据调查,大多数企业认为网络招聘存在以下缺点:
1.信息真假难辨,真实度低。信息真实度低是网络世界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会员身份的认证,提高信息真实度,是目前困扰网络招聘发展的瓶颈所在。信息真实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招聘网站方面的因素,也有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自身的因素。
2.网络招聘的适用范围受限。计算机和互联网是网络招聘的两大基础条件,对于许多不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几乎不会通过网络方式来寻求一份工作。据调查,目前使用网络较多的是年轻一族,或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对于不上网或使用网络较少的人,网络招聘的优势并不明显。而用人单位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岗位的招聘仍基于传统的信息方式,例如:招聘建筑工地的体力劳动者,大型制造企业招聘普通的技术工人等。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招聘的职位大多局限在需要操作计算机的职位,招聘对象也多局限于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
3.招聘网站的技术和服务有待创新。目前许多招聘网站的服务都大同小异,主要还是以企业招聘信息和个人注册简历查找职位为主。大多数招聘网站的优势和特色并不明显,而且部分网站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广告投入上的竞争,而不是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竞争。
4.求职者简历信息繁杂、处理难度大。对于网络招聘而言,通常面临着两个矛盾的问题,一是先进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于一个职位而言,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许多的求职者。当求职者简历数量过于庞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这加重了企业的招聘负担;二是大量的无效的简历会增加真正合格的候选人漏选的可能性。在网络世界中,一个职位收到重复投递的简历或一份简历投递同一公司多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5.网络招聘和求职的成功率不高。对招聘企业来说,一个招聘信息出去,在短时间内可能收到非常多的简历,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简历非常少。即使企业在招聘信息中将工作要求和任职资格描述的非常详细,仍然会收到许多不符合条件的简历,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真正适合的简历进行筛选。对求职者而言,虽然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招聘信息并同时投递多份简历,但收效甚微。一封简历发出去,往往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求职的成功率很低。
三、学生家长及大学教师对网络求职的看法
(一)学生家长对网络求职的看法
针对大学生网上求职这个话题,一些学生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和看法。笔者通过对毕业生家长电话访谈得出,有75%的家长认为网络世界存在一定的风险,网络求职的可信度不高。在受访的毕业生家庭中,大部分家长对网络不甚了解,很容易对网络求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对网络求职;但也有少数家长认为网络渠道畅通,可以提高孩子就业的成功率,对网络求职投赞成票。总之,在大学生求职这件事情上,家长关注的重心是在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教师对网络求职的看法
大学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对社会现状有较好的理解,对网络应用也十分在行。笔者通过对大学教师访谈发现,有68%的受访者坚决支持自己的学生利用网络渠道获取招聘信息。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发达,利用网络求职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找到更多潜在的职位信息。有32%的受访者不赞成大学生利用网络应聘求职。他们认为网络世界存在太多虚幻,担心学生被个别不法分子蒙蔽,泄露个人隐私以致上当受骗,他们更建议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正规渠道应聘求职。
四、笔者对完善大学生网络求职及企业网络招聘的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企业利用网络实施招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与传统的招聘方式相比,网络求职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如成本低廉、覆盖面广、信息交互便捷等;但同时,网络求职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足。部分毕业生、学生家长以及大学教师对网络求职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担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完善网络求职、网络招聘渠道提出以下建议:
对大学生而言:(1)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去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2)关注各网站的安全认证级别,尽量选取知名度较高的网站;(3)对自己私人信息的填写提高警惕;(4)学会基本的判别网站信息真伪性的方法。
对企业而言:(1)用人单位应配合专业招聘网站及时更新和反馈招聘信息,在信息时明确简历筛选标准并严格执行,筛选过程透明;(2)企业在招聘信息时应该真实可信,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官方网站的安全系数,避免求职者应聘信息泄露;(3)企业的网络招聘与各大高校的官方网站有机联合,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招聘信息在各大高校的就业网站上,提高信息的可信度。(4)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招聘系统,简化招聘程序。
对政府而言,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快立法和规划的脚步,利用政体框架来保障和完善网络人才交流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美]Elchanan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3] [美]WayneK.Hoy,CecilG.Miskel.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Seventh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05).
[5] 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
[6] 石宝丽.田亮论企业人才招聘的新渠道――网络招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4).
[7] 陈健.网络招聘模式可行性研究[J].魅力中国,2009,(34)
[8] 陈晓霞.网络招聘与传统招聘方式之比较[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拓展规模、提升能力水平两大问题。拓展规模,需要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包括远程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终生职业教育(培训D等社会教育;提升能力水平,需要提高职业教师的自身技能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校或培训机构具备足够的教学场地,购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材料,给教育受众提供满意的实操环境。而解决这些问题,均受到场地、资金42
等若干因素的制约。同时,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在短期内也难以满足,教师个体素质在短期内也难以提升到理想状态。特别是急需发展职业教育的广大农村,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
相对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积极推行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社会化、课程的公开化是实现“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美国等高等院校的公开课已经风靡网络,受到全世界网民的一致好评。美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为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宗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进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将为解决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开辟一条崭新途径,可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受众专业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及专任教师短缺等问题。
随着我国PC机在公共场所、事业单位和家庭的逐步普及,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重点任务的高等院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学人员,对职业教育各专业内容进行科学组织,精心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将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内容通过文本(texjU图像(image、图形(graphicS、音频(aud〇、动画(animatiori)、视频(vide〇等多种方式,经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形成适合社会不同教育受众实际情况的系列教学软件,并面向社会更加广泛的地域和时空领域推行、传授,可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同时,可有效地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兴趣,方便学习者自己把握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以人为本”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实习等操作,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基层职业教育设备少、实习材料短缺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教学软件承载、支持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支持接受式学习、自主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必将促进教育受众个性和谐地发展。
二、国内外开发及应用现状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使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类教学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持。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的推出为软件开发建立了开发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使教学突破了空间限制。目前,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技术已经跃进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具体操作上更加简便和人性化,在使用功能上更具多样化和综合化。2]特别是网上课程设计、网上课程协作和网上课程管理等各具特色开发工具的形成,使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开发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步入一个崭新时代。美国StanfordUniversity自2001年起,就确定专门人员併有学生参与)对教授讲授的课程进行加工,并及时放到网上,或供学生课外复习,或用于继续教育,为校外在职人员学习提供方便。众人皆知的美国ETSe继英国IELTS考试在全球实现计算机化之
后,已在全球实现了和TOEFL考试的无纸笔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开发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使教学软件系统以其强大的功能迅速得到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但由于起步初期受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水平及计算机普及率的限制,开发进度不快,技术水平不高,应用普及面不广。上世纪90年代,CAI技术在我国蓬勃兴起,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一次新的革命。典型的教学软件代表作有“开天辟地”和“万事无忧”等。进入新世纪后,基于当今世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基本策略以基元形式积聚成库形成的“积件”(IntegrableWarf)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网络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空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各类教学软件产品迅速涌入教育领域,每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投入达到数十亿元。但是,目前的教学软件开发,多集中于普通教育和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水平不高,开发速度不快,理论支持不足,鲜有推广价值较大的产品。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及教育受众,对具有较高制作技术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软件应达到的技术标准
研究国内外教学软件开发的历史进程和开发过程,总结各地教学软件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达到以下六项技术标准。
(一)实用性
实用性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之本。质量上乘、效果良好的教学软件,应该是一件精良的教学工具,是一个精准教学内容的集合,是一套精巧的计算机程序。教学软件的实用性集中体现在软件系统的实用性和软件内容(数据库的实用性两个方面。软件系统的实用性要求软件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开发使教育受众的多元智能,增强软件使用效果。能够利用各种认知理论,科学控制信息表达及信息流程等,有效增强教育受众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数据库的实用性强调软件开发在内容选择上必须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教育受众,符合市场需求和教育受众的实际需要,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凡学术性、有争论或不能运用到工作实际中的内容均不纳入。
二简便性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面向全社会,必须简便易行。(1)操作要简单。软件的操作方法应与目前社会流行的Windows等操作系统兼容,应让软件使用者不需任何专门培训也会使用。在操作设计上,应尽力体现人性化。如在实施人机互动方面,均应在设置键盘输入的同时,附加鼠标Option方式选择。当然,也要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育受众提供多种输入方式;(2操作要方便。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各种帮助功能。除在系统中设立帮助文件外,还要在软件适当部位显示出相关帮助信息,提醒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当出现错误操作时,软件也要主动提醒学习者,并指出正确的操作方式、方法。
(三交互性
人机交互能力的强弱,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能否被使用者接受的关键,应作为开发设计的重点。;1)要让软件用户对软件的运行状态具有高度的控制能力,如启动、停止、内容的跳转、参量的选择以及避免死循环等;;2对教育受众各种教学需求,应尽可能地体现在软件功能中,设置若干唤起方式,以此保证用户可自由取舍软件的多数功能;(3建立符合常规、简单明了、风格一致、反馈信息提示得当、容错性良好的用户界面,努力增强与使用者的亲和力。如建立明显交互标志,避免使用者盲目寻找各种功能特性等;;4要尽力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干涉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尽力避免软件使用者的误操作将导致软件系统出错或锁死等常见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永久使用软件,树立学习信心。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是各个教学“积件”的集成。“积件”是一个教学素材或知识单元,几个或多个“积件”组合成一个学习单元,几个或多个学习单元可集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软件。这些单元即可以单独作为教学软件实用,也可与其他单元链接,构成一个课程的整体。每个单元都应是独立的、完整的,并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便于与常规教学中实施的学分制、工学交替等相对接。同一课程的所有单元都均为同一学科科目,各个单元之间具有平行、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各个单元的排列组合,形成教学软件的多级分支和多层页面。为便于教育受众使用,在软件分支和页面设计中,应尽力减少页面层级,尽力在单一的界面内集成更多的对象、功能和特性,以便易于实现人机交互技术。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面向社会每一个人,一定要避免固化教学过程,具有普遍适用性。;1)区别于传统媒体技术和普通课件制作技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尽力体现模块化、智能化和交互性,确保结构清晰、适应性强;(2教学内容间的转换(超文本链接)应尽力避免简单的跳转,或仅仅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应,应侧重于交流和共享;(3)在运转软件的硬件要求方面,应确保软件在普通PC机上就能运行,不需要特殊的设置和装置;(4在增强软件普适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软件的安全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测试内容、结果的保密性等,设置独特的文件存储方式,对相关保密内容进行加密处理,明确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打开文件。
(六)智能性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特别注重软件内部诸因素、诸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目前,市场在售的部分教学软件之所以难于被教育受众广泛接受,关键就在于过多的非教学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一定要做到界面美观、简洁、大方,即对学习者多元智能产生一定的刺激,提升学习效果,又不会影响教学主题。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尽可能地使用声、像等多种手段,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尤其要重视对诸如工科类机械操作系统、商科类商业专题运作过程等的仿真智能环节设计,使学习者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的仿真环境中模拟练习,在奠定一定的操作基础之后,再进实训车间(或工厂实际操作。这样,既可减少教学过程对机器设备等的损耗,还可以节约实习、实训等材料,达到提高学习速度、降低学习成本的效果。
四、实施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遵循开发、试验、推广“三步走”模式,将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4](一)可行性分析计划阶段组织相关开发人员深入职业院校、短期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等进行市场调研,在认真听取需求方对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股资效益分析),制订开发计划。要以文件的形式,把开发人员职责、开发进度、所需经费和所需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等作出具体安排,以此开展、检查各项工作。
(二软件需求调研阶段在确定开发某一教学软件可行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编写出软件需求说明书和数据要求说明书。通过编制软件需求说明书,可为使用者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1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功能、性能的规定等;通过编制数据要求说明书,可向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关于被处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采集要求等技术信息。
(三软件开发设计阶段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宏观总体设计和微观细节设计,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和测试计划等。概要设计说明书对程序系统做出设计,包括基本处理流程、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详细设计说明书应说明软件系统的各个层次中每1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应明确数据库的所有标识、逻辑结构等;测试计划应提出每项测试活动的内容、进度安排、设计考虑、测试数据的整理方法及评价准则等。
(四运行程序代码实现阶段在程序编码过程中,应制定出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此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其运行效率。此阶段应编写模块开发卷宗和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6]在模块开发过程中,每完成i个模块或一组密切相关模块时就编写出i份模块开发卷宗,待开发工作结束后,把所有的模块开发卷宗汇集在一起,为整个模块进行管理和复审提供依据,为将来软件系统维护提供技术信息;用户手册的编制可为操作人员提供软件运行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方法细节等。
(五分段实际测试阶段
教学软件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测试过程分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应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认真落实,避免测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着测试工作的进行,应把测试的结果、发现的问题等加以记载,编写出模块开发卷宗测试分析报告。为积累开发工作经验,软件开发结束后应及时编写软件开发总结报告。
(六)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在教学软件开发完成并投人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可能出现不能继续适应用户要求、出现新问题等情况。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为目的,或以服务于用户为目的,均需要软件开发者及时关注软件的使用及运行状况,并重点抓好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等工作。
五、软件开发团队的适宜组织方式开发高质量教学软件,必须组建一支业务精良的专业队伍,建立起功能齐全的组织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有开发人员必须围绕共同目标,依据各自职责,通力合作,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以软件功能为核心,合理配置研发人员确保软件开发质量,需要建立一支教学设计、美术设计和程序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队伍。参与开发的学科教师具体负责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案制定等工作,与其他开发人员一起分析课程内容、确定软件功能结构、选择媒体技术等;参与开发的美术设计人员在了解软件开发基本思路与格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美术思维”对界面进行构思,达到美观和谐的要求;参与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具体技术开发工作,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的运用,编写模块程序、调试修改等。此外,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开发教学软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了解教学软件优缺点的优势,让他们帮助测试软件,尽可能多地发现错误和不足。
二强化交流协作过程,实现“可持续开发”
分析成功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发现其路径并非为以“教案一脚本一软件”为模式的单向流程,而是“市场基本需求一软件原型一新的需求认识一新的软件模型”这样一个循环反复、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不断开发出优秀、实用的教学软件,需要学科优秀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深入交流,全面理解所开发软件的各种特性,领会软件开发的思路和意图。计算机专业人员可向学科教师提出各种建议,帮助学科教师扩展思路,优化设计。此外,软件开发人员在进行市场调查时,还应加强与软件应用单位或个人的交流工作,充分征求他们的批评意见,实现认识不断提升、技术不断改进、内容不断更新。
(三依据软件内容,确定开发组织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可大可小,可包括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较小教学软件的开发,有的只需一两个人,花几个星期就能做完。但大的教学软件,就需要一个专门工作班子,花更多的时间来开发。对容量较小的教学软件,若学科教师(如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可采用个人包办模式;若学科教师对软件设计与制作比较生疏,可以采用行政指定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进行开发;若软件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则可鼓励学科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自行组成开发小组,形成自由组合开发模式;对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推广较好、软件制作力量较强的学科,可采用由分到合的开发模式。先由学科专业教师自行制作单个知识点的“积件”,而后学校再组织人员对“积件”进行集合,形成大型教学软件。
(四)立足现实条件,逐步建立良好的开发机制
- 上一篇:可降解塑料的利与弊
- 下一篇: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