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改革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1949年至1978年,日本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由各大学分别组织实施,在每年3月上旬或下旬进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的构想源自于1960年代文部省及相关部门的考量,在政府推进下,1979年开始,以去掉考试的难题、怪题为目标实施。
日本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大学共通第1次学力考试(简称共通一次考试),始于1979年1月,至1989年1月共实施了11次。所有日本国公立大学的报考者都要参加此考试,由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现为独立行政法人)负责实施。
共通一次考试前8年考试的科目包括国语、数学、理科、社会、英语等5个学科7门科目,满分1000分。考生根据考试结果,只能报考一所国公立大学,参加大学组织的第二次考试,最终确定是否被录取。1987到1989年,共通一次考试每年都有所变化。为减轻考生负担,考试科目变为5个学科5门科目,满分800分;考生的选择面也增加了,最多可以报考3所大学(3个学科专业)。尽管如此,共通一次考试仍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例如,“使考试地狱更加恶化”、导致大学不恰当的等级化等。
1990年起,考试更名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大学入学中心考试自1990年实施至今,是目前日本所有国公立大学和大部分私立大学招生的参考依据。90%的私立大学、100%的国公立大学招生时要求考生参加中心考试,考生根据拟报考学校的要求选择应试科目。“中心考试”共设国语、数学、理科、地理历史、外语等5个学科,全部采用客观题形式,没有主观描述题,每科考试时间60分钟。国公立大学规定,报考的考生必须参加中心考试,并参加各大学指定科目的考试。由于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几乎所有的国公立大学要求考生要参加5个学科7门科目(合计950分)的考试。
“中心考试”成绩的利用方法因大学而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中心考试单独判定型,即仅根据中心考试结果判定是否录取;中心考试加二次考试型,并综合中心考试结果与二次考试(大学举行的小论文、面试等)进行判定,绝大部分国公立大学采用本方式;中心考试加权计分加二次考试型,对中心考试的部分科目加权计分,将所有科目的总分压缩25%―75%不等,与二次考试的结果相加进行判定,京都大学等采用此方式;中心考试独立利用型,即仅在第一阶段选拔时参照中心考试结果,最终是否合格仅根据二次考试结果进行判定。
私立大学招生途径较为多样化,如何利用中心考试成绩,各个学校有不同的做法,一般要求每科目得分达到60%。除利用中心考试成绩外,另有推荐入学等其他方式。
“中心考试”自1990年实施以来,约92%的日本高校(包含私立大学)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手段,渐渐背离“测试学生基础学力”这一设立初衷,并暴露出以下问题:
“中心考试”一年举办一次,无法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有“一考定终身”的嫌疑。
由于报考大学的需要,考试辅导产业以及大学将考生信息大量收集并加以分析,其结果导致了大学・学部・学科排名(序列化)的固定化。
为此,针对高考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课题,政府着手推进改革。参照法国的高中会考以及美国的SAT考试等做法,提出了“达成度考试”的设想。
为推行教育改革,日本首相设立了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日文名称为“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作为首相咨询机构,其由首相、文部科学大臣等政府官员及日本社会各界代表共18人组成,现任会议主席为早稻田大学校长镰田薰。“教育再生实行会议”的目标之一是向首相提交包括“达成度考试”在内的新大学入学系列考试制度方案。经过多次讨论,该会议2013年向首相提交了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即废止“中心考试”、设立“达成度考试”,同时根据难易程度和目的不同,把“达成度考试”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级别,均可在高中阶段多次应考。
“达成度考试”的“基础级别”考试在高二和高三期间进行,用于测试学生高中阶段的学力水平,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同时因现有招生方式,如“推荐入学”、“AO(Admissions Office)入学”(大学以面试、小论文等形式为主的自主招生)等方式不问学力,未来“基础级别”考试将更多用于确认学生学力水平,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篇2
关键词: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68-02
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看出: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能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现状
1.考核成绩结构公式化。通过对旅游类专业的68门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结构调研,我们发现97%以上的课程考核成绩结构为:课程结业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终结成绩(6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和上课出勤、上课发言表现等方面体现,期末终结成绩来自一张闭卷的笔试成绩。这种课程结业成绩结构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60%),平时成绩的获得又较轻松,导致学生注重期末考试,轻视平时的过程学习。80%以上的学生作法是:期末考试前突击整理笔记、突击背笔记;平时学习主动性不高,常常是出工不出力,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
2.考核方式单一。我们对68门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期末终结考核方式的调研结果是,97%以上的课程期末终结考试方式沿袭传统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①闭卷笔试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效果,无法考察学生全面的学习效果、更无法测量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真实状况,无法支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②闭卷考试试题形式以客观题目为主,客观试题答案标准化使教学效果走向趋同。在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下,学生减少了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发展。
3.考核内容选取局限在教材所述的范围。目前专业理论课程考核内容取自于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教师课堂授课也仅仅是围绕教材选取内容,甚至存在教师课堂授课只是复述教材内容的现象。有学生抱怨教材内容我们自己也看得懂,何必要老师念给我们听。在闭卷笔试的考核中大部分都是对专业基础知识是否记忆下来的考核,很少有对知识应用的考核和评价。学生们只要记好笔记、划好书,考前突击把笔记和书上重点内容背诵下来就可以过关。
4.试题库建设滞后。目前各个专业在试卷标准化上也作了一些工作,但往往因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教师资源不足、试题资源欠缺,导致题库中的试题没有科学的、规范的质量标准;同时试题库更新周期长,试题内容无法与时俱进。这样的试题库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监控,达不到学业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
5.考试时间集中。目前,各个专业的理论课程考试的时间安排基本集中在期中、期末或者课程结业阶段的终结时间。学生们只是在期中、期末或者课程结业阶段抓紧完成老师布置的重点学习内容,平时学习懒散、对付。这样的考核安排,无形中使学生养成了投机心理。
6.考试基本功能弱化。考试的基本功能有评定、诊断、反馈、激励、预测和选拨等,但是现阶段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导致考试基本功能严重弱化。学生只在乎考核终结成绩是否过关、能否有助于得到奖学金,不在乎考核成绩本身反映的学习效果。
二、对旅游类专业理论课考核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
1.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试模式的成功经验,确定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思路,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考核模式。
2.在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中选择《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会展概论》和《饭店英语》等教学改革基础比较好的课程,作为考核模式改革的试点,编写试点课程考核方案,首先做到试点课程考核模式的优化。按照“能力形成性过程考试与总结、鉴定性终结考试并重,强调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过程质量检测和终结质量证明的保证作用,积极探索考核方法多样化”的原则,进行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模式的全面改革与重新设计。
3.加强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试点课程,要改变简单、统一的笔试闭卷的考试形式,探索立体的、开放的多样化考核模式。试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①笔试与口试、活动(竞赛)相结合。依据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特点,将讨论、答辩、演讲、自述、知识竞赛等形式与笔试考核组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沟通表达、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内容。②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能够利用各种学习材料,扩展考核的范围,与传统的闭卷考试结合,能够互相补充,使考核更加完善。半开卷考试作为介于开卷和闭卷考核方式的一种中间类型,学生可以携带写满比较难记的公式、原理和要点的规定纸张参考答题,同时淘汰了名词解释和填空等死记硬背的题型,代之以较灵活、易发挥的题型如案例分析题,符合大学生学习的特点。③专业理论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的综合学习水平,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专业理论课程考核,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业热情。④注重过程化考试。原有考核成绩结构中“过程考核”比重小、形式简单,“终结考核”比重大、以客观题为主。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思考,只关注期末的复习背诵。为此,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要提高考核成绩结构中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并对平时考核形式细化,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同时促进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会展概论》课程平时形成性考核采用会展知识竞赛、课前“说会展”活动、作业和课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结业成绩的60%;期未总结性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考会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成绩占课程结业总成绩的40%。通过增加过程考核分值的比重,让学生明确“过程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要取得优秀成绩,不能仅仅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应付考试,而是要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平时、放在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运用的学习上。
4.精心设计“闭卷笔试”试卷形式和内容。精心设计“闭卷笔试”试题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设计知识再现与知识运用的考核比例,合理分配主观题与客观题、记忆题与分析题的比重。加强考核内容的选材和题型研究,以加大对学生知识、能力全面考核和评定力度为前提,增强试题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考核,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定,达到教学效果总体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轶宏..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2]张敏.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考试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项目化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采用情境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项目化教学改革强调每个任务或情境的效果考核,但是往往在学期末还需要进行总体的期末考核。传统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按照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别占一定的比例来最终给学生一个综合成绩,而期末考核一般采用试卷的形式。采用这样的考核形势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考纪不够严格造成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等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学科来说,它被定为建筑类专业的专业技能基础课,而且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基本上都是从事施工放线测量工作。所以测量仪器的操作水平以及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是衡量这门课程学的好与坏的主要指标。项目化情境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和工地测量员的岗位要求进行对接来设置课程,而最终期末考核也应该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主。
一.考核项目的选择及评分标准
针对工地测量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兼顾考核的可操作性,选择普通水准仪三点测高差、自动安平水准仪六点超平、普通光学经纬仪测回法测设水平角、激光经纬仪直线定线为操作考试的四个项目。这四个项目所用测量仪器是工地上常用的四种仪器。所选的四个项目也是工地上的测量员基本上每天都会用到的测量方法。选择典型任务作为考核项目也是为了更好的和测量员岗位对接,达到良好的考核目的。以下分别列举了四个项目的操作要求和评分标准。
1.1普通水准仪三点测高差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1.1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在操场指定区域内以20m左右为边长画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角点分别钉上一个木桩,利用光学水准仪和塔尺用“高差法”按顺序测量三个木桩的两两高差。
1.1.2评分标准
a.时间(50分): 5′30″为满分;每增加20″减5分
b.仪器操作(20分):粗平10分;精平10分
c.测量精度(30分):闭合差容许值±10mm,超1mm减5分
1.2自动安平水准仪六点超平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2.1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在操场指定区域钉上一枚铁钉作为基准点,以该铁钉为中心在其周围定5枚铁钉,要求每枚铁钉距离中心钉不得小于1m,且各钉间距也不能小于1m。以中间铁钉为标高基准,利用水准仪和塔尺使其他5枚铁钉和中心钉标高相同。
1.2.2评分标准
a.时间(50分): 3′50″为满分;每增加20″减5分
b.仪器操作(20分):整平10分;视差10分
c.超平精度(30分):周围5枚铁钉超平误差容许值为±1mm,每个6分。
1.3光学经纬仪测设水平角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3.1操作要求:利用光学经纬仪用一般方法测设边长为10m的已知水平角
1.3.2评分标准
a.时间(40分): 3′50″为满分;每增加20″减4分
b.仪器操作(40分):对中15分;整平15分;视差10分
c.测设精度(20分):角度偏差容许值±40″,超出减20分。
1.4激光经纬仪直线定线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4.1操作要求:在操场指定区域相隔80左右钉两个铁钉,利用激光经纬仪在两个铁钉之间基本等距钉4个铁钉使6个铁钉共线。
1.4.2评分标准
a.时间(40分): 3′50″为满分;每增加20″减4分
b.仪器操作(40分):对中15分;整平15分;视差10分
c.测设精度(20分):每偏出一个铁钉减4分。
二、考核方法及考核过程控制
2.1考核方法
考核前要求学生两人结成一组,由于考核项目多,可以按照需要考核的人数选择每组要考核的项目。不管考几项,在学生进去考场区域前都不知道自己要考哪个项目,进考场前进行抽签,抽到哪一项就考哪一项,这样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好好练习每一个项目。考场可以设置在学校指定的实训场地或者学校操场上,事先画出每个项目的考试区域并准备好需要的测量仪器设备。考试时按组和先后顺序进入相应的考试区域考试,其他人不能进入考试区域。
2.2考核过程控制
由于项目操作考试需要的人力比较多,有条件的可以和其他参与测量教学的教师一起配合完成学生的考核。也可以在上届学生中挑选测量水平比较高的辅助教师完成考核。每个考试区域可以根据人数多设置几组仪器一起考。考核时一人负责用秒表计时和拍照,一人负责记录,教师负责按照评分标准评分。
2.3考核记录表格样式
11造价(1)班第一组期末项目操作考核成绩记录单
三、考核效果评价
这样的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们参加考试就想应付了事的想法。考核方法每次都是在学期初就告知学生们,这样在整个学期中,学生们不但重视每一次课内实训的机会,还会在课余时间到测量器材室借领仪器进行练习。原来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这就使我们的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观念,仪器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考核方法笔者已经试用了四个学年,对所教的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给排水和设备专业从09级到12级大约2000名学生进行了项目操作的考核。通过项目化教学和项目操作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和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结语
情境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已经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迅速普及,与之对应的期末考核方法也在摸索中不断创新。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这门学科的特点,采用和测量员岗位对接的项目操作期末考核方式,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占用时间和人力过多、考核结果整理耗费精力、考核内容不能反映学生理论计算平差能力等诸多缺点。因此,在考核方法的研究当中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的尝试更加适合的考核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考核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允昌;夏娟萍;中职测量课实施项目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查[J];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18期
篇4
现行的高考之所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教育被高考“绑架”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成了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成了衡量和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指标。所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期待进行高考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要改掉高考指挥棒的能量和魔力,让指挥棒失灵。所以高考如果只在考试科目的多少与考试内容的平衡上进行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此,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要削弱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制度设计向教考分离的方向过度,并逐渐走向社会化,而不能通过改革强化这个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计划才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而不能以高考作为指挥棒。只有逐渐向教考分离的方向进行改革,逐渐弱化高考对教育的压迫力和控制力,最后才有可能过渡到各高校自主招生命题时代的来临。因为自主招生在本质上就是教考分离的招生,是高校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自己学校的特色自行组织的招生。反之,高考控制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会越来越不受控制。当整个教育都被高考的力量所左右的时候,那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纵观这几个地方的高考改革方案,采用的均是高考与新课程实施结合的教考捆绑策略,即高考直接为新课程实施服务,甚至承担起检测高中教育质量的功能。改革的思路是通过把高考与新课程的实施挂钩,以促进学校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如通用技术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过去我们批判高考指挥棒,没想到现在的高考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要让高考名正言顺地变成教学的指挥棒,让高考来指挥和打通新课程。这种设计应该说是一种倒退。。
把高考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捆绑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结果就是把高中教育当成了高考教育。持这种改革观点的人有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既然高考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那么干脆就承认现实中高考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并试图让它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指挥棒。实际上,让高考负起指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责任是行不通的,高中教育毕竟不是高考教育,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用法律来规范,提高课程执行的刚性力度,不可能指望通过让高考成为素质教育指挥棒的办法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根本上就决定了教学与高考不能直通和对接。这一特性也必然决定了以高考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会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是不能把“瓶颈”加宽变为通途的,因为无论如何高考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操作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这是个死结。
其实,要使高考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并不一定非要把高考与教学捆绑在一起。因为如果高考的“瓶颈”无法疏通,那么我们可以做方向相反的思考,考虑绕过这个“瓶颈”或干脆不通过这个“瓶颈”,也就是采取一种新的改革策略,设计一种使高考与高中教育相互独立完全分开的制度。因为当高考与高中教育分离的时候,高考才不至于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才不至于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瓶颈和干扰因素。人们才会真正关注在中高中阶段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才能摆脱高考的束缚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反倒是当高考与教学捆绑得越来越紧的时候,人们关心的实质内容不是素质而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
这么多年来,现行的高考制度对于保证全国范围内各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统一和提高,直到了“把关”和“看门狗”的作用,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才会有“基础知识扎实”的特色。或许有人担心考教分离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重大影响,但可以用教育质量监测等其它手段来加以保证。高考实行教考分离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理论上的假设,随着高校包括招生自等权利的进一步落实,高校将会有自己独立的选拔标准,这是大势所趋。而目前一些大学开始招收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学生的政策,就是这种改革方向的实践。
篇5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篇6
一、高考地理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高考的改革为了更加有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因此改革需要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让地理知识与生活更加融合在一起。
1、改革的内容
考试方面:考试内容的变化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当前高考地理考核的内容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地理高考考试内容也更多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因此需要地理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教材的形式:考试形式的变化影响着教材形式的改变,考试形式的变化体现在试题数量、知识结构、题型结构和智能结构。因此要求教材形式要融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这样的教材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考试的评价: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向是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学习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传统的考试评价就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但是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情感、价值观等也融入到考试评价的标准里。
2、改革特点
不论是什么学科,其改革的方向就是系统化、综合化和科学化。结合近几十年来,高考改革的热莺头⒄棺芙岱治鲆韵录父鎏氐悖航萄内容更加生动。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试内容上不仅仅是考察单一的知识点,会更多考察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考察重点偏重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试题内容加入乡土地理和社会焦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的态度。
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师要随着社会和教学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文理比较综合的一门学科,地理知识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知识,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因此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社会经济和教育矛盾会对高考的改革产生冲击和影响。当前的地理教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在高考改革的浪潮中总结和分析经验,认识到自己专业素质的不足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和教学的发展。
三、高考改革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基础教学中教师是核心,因此教师也是高考改革的保证者和实施者。教学理念的改变是高考改革的开始,当前的教学理念不仅要传授专业的地理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更多地去发现和思考问题。改变之前不断地记笔记,做习题等单一无聊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高考改革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具备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只保持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那么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十分低的。因此改革使教师增强竞争和学习的意识。高考改革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调整和加深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教材的内容随着考试大纲不断变化,这使知识体系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效率更加提高。(2)不断更新地理知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求教学与社会更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关注时事热点,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满足自己和学生的发展。(3)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地理研究的内容是地理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但是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会导致事物的变化。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减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学科是可有可无的,高考地理的不断变革让许多教师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繁重的教学压力使教师没有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因此高考改革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四、结论
高考改革要求地理教师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先进的、新鲜的、科技的元素引入到教学中,使课堂生动化和有效化。我们要明确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使教师在专业上、人格品质上和实践能力上有一个全面的发展。然后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反思,让教师时刻保持自我反思和批评的态度,认识自身不足从而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付景保.试论我国地理高考改革及目前地理商考命题的特点[J].饮州师范{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4).
篇7
关键词 高考制度 改革 公平 科举制度 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
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
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
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3现行我国高考体制的弊端
虽然高考制度是现在所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国家现行高考制度录取方式主要分为参加高考按分数录取和自主招生录取两种方式。
第一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考试负担繁重,同时学业压力较大;第二是科目分配上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的设置比例不合理,统一的科目设置和学习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各学科之间缺少互动整合。第三是高校自主招生录取存在问题。从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来看,目前很不透明;从自主招生的选拔效率来看,并没有像想象中高效率的选拔出所需的人才;而且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减负”效果。自主招生由于其评价指标无法量化,更容易引起权力的寻租和滥用。第四是高考的考试内容设置也有问题,选修课设置不合理,题型的设计也存在着缺陷,同时也不能公平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第五是高考制度中命题方式比较多元化,对于考生而言,录取风险不减反增;同时命题质量也不够统一,因此不同地区考生取得的成绩也无法比较;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命题成本,多元化的命题方式会导致重复命题,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削弱了高考的权威性;同时对人才的流动也有不利影响,多元化命题方式无法确保需要某种人才的地区高校就能找到适合的人才。第六是高考的“分省定额”现象,这在国家直属高校或部署高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高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在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方面更表现出属地化倾向,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则是最不受北京高校“待见”的。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它阻止了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向发达地区流动,既阻止了考生的横向流动又阻止了考生的纵向流动,同时还加剧了不同地区考生被录取的差异,这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七是“高考加分”政策,这一政策也是高考所有制度政策中受到关注比较多的一项政策。首先高考加分指标大多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天生的漏洞非常容易滋生腐败,对高考公平危害极大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是加分权力被下放导致地方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同时,同时加分政策还涉及众多利益集团,这也导致了教育腐败问题更加严重。第八是导致了“高考移民”问题。高考移民分为两种,一种是移民到教育不发达地区,享受当地的高考录取政策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另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移民到某地而不得不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这一种“移民”多发生在农民工及弱势群体身上。“高考移民”的出现正是由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同^域高考录取分数线及高考录取难度严重“失衡”。第九是现行高考制度产生量“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现象在经济与教育不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高考改革过于频繁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其次是高考的命题和评价方式不能够做到很好的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是目前高考制度的录取规则导致学生无法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最后是整个社会过于看重高考成绩和学历,导致很多学生自己决定或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去选择复读,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道路。
4针对现行高考体制弊端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4.1高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上面我所列述的现行高考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我认为进行高考改革是极有必要的。同时高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问题,因为高考制度决定着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更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看,都需要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4.2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同时指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多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公平”应该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与最终目的。
4.3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是自主招生是为了招收有专长和特长的少数的学生,不能因为自主招生的政策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被加重。其次是要完善选拔机制,要克服传统选拔机制中的弊端与不足。增加自主招生的透明度;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提高自主招生选拔学生的效率。这就需要加强内外部监督来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高校内部自身要先做到自我约束;也需要社会和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出台更加细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最后要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机构;该机构既要独立于政府与高校又要受到政府与高校的监督;要做到政府、高校、机构三方之间互相监督。二是高考的科目设置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善;高考考试科目既要具有选拔性又要有公平性与科学性,保证科目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让不同生活环境的考生都能理解,而且只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科目设置还需要保证可操作性,要结合高校和考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科目。三是针对高考内容以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弊端,我有以下几个建议。在考试的形式上,要逐步改变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要实现从单一评价到多种评价的转变。在考试的内容上要实现多元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四是高考命题要做到统一命题和分散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世界大学入学考试的潮流。五是高考“分省定额”的问题,要清楚的明白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发展的不均衡,仅仅通过出台政策要求改变“分省定额”这一规则是远远不虻摹J滓兼顾的就是国家的利益,其次要兼顾考试公平和做到区域之间相对公平,同时要保证生源民族的多样化和生源的地区多样化。六是有关高考加分政策,由于背后涉及众多方面,因此很难完全废除,可以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公平。首先对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弱势的地区予以偏重;发挥出加分政策的激励作用,也要保证加分项目评选的透明性,要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七是有关“高考移民”问题,其本质也是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所以改革高考制度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要逐渐缩小省际高校之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八是针对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问题,要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各人士的观点和建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还要改进高考的录取机制与填报志愿的方式,要做到维护考试的合法权益为第一位;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学校网站实时学校报名招生情况和分数线情况,让学生合理规避;要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滨.我国高考公平制度的审视与反思[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 李木洲.新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6(06).
[3] 李木洲.高考模式改革趋向探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4).
[4] 李木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策略[N].中国教育报.2014-02-28 (006).
[5] 李木洲.困境与出路:“异地高考”问题剖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6] 唐苏琼.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对策[J].教育评论,2007(06).
[7] 金晓明.高考改革: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8] 黄长云.对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制度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8).
篇8
摘要:高考英语改革是当下践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和着实提高学生自身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考英语改革为大势所趋。通过问卷调查,凸显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对改革的认识和建议,反观其日常学习和教学方式在未来改革环境下的优、劣势,并对其显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的应对高考英语改革。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对策
近几年来,教育部已经多次明确了要进行高考改革,尤其是要对英语学科进行改革,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社会化考试而非统一考试。改革之后社会对英语的热门程度虽会有所降温,但英语的地位本质上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若探讨改革背后的深层因素,则不难发现使英语回归理性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引导,也使英语专业学生反思自己的前进方向。首先改革会使英语教师的就业市场有所缩水,但是从高考改革所倡导的英语学习的本质即促进交流沟通这一方面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有很大的就业空间的。本课题就是在探索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下,倾听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的心声,调查其对英语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考量其英语学习现状,即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安排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坚持严谨的态度、找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着重提高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体现专业特长的能力,从容应对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挑战,把握好机会,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高考英语改革对河南省英语专业的价值
由全国高考改革的情况及趋势看来,英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有的省市降低了英语的分值,有的不再将英语分数纳入高考总成绩,有的降低英语考试难度,有的实行一年两考或多考制度,有的将英语化为社会性考试,而没有出现将英语分值上升或难度加大等增加英语权重的改革方案。由此看来,高考中英语降温已成必然。此举必然影响到全国各地中学生、大学生学习英语投入的精力以及学习英语的途径,更加直接、全面地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及择业意愿,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应该及早思考的内容。
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从英语学习的初衷出发,尤其是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理性对待所学专业。河南省处于中原地区,是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英语教学方面,对听、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较少,这体现在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的“哑巴英语”的教育,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视野。当然随着高考英语降温,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位会相应减少,而社会上英语教育机构增多。未来的几年内,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保证不失业,河南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将目光放长放远,突破地域限制,紧跟时展潮流,多与省外高校学生交流、比较,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方向,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提高自身竞争力,英语学习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急功近利。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省的英语专业学生,面临全国高考改革的动向提出自己的思考。河南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教育状况,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无论高考改革怎么改、成不成功,改革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导向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分析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优势和挑战,找出对策及早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实力,对于学生将来在更大的舞台上进行竞争有着实际的益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对于促进英语教学也是一次良性互动。这就是本次研究的现实价值。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认知情况,项目组成员据自己学习的体会,并参考相关论文以及网络实时资料,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针对河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以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教育学院的大一至大四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散到每个学校为100份,每个年级为25份,共计300份。问卷涉及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了解情况、学生对于改革的态度、以及对学生认为此改革对其未来就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对高考英语改革会不会产生影响各有各的看法,比例持平。一本院校同学就业面较宽,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职业目标是否清晰这一问题上,分化较大。同时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同学的职业选择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多。一本院校课程安排较为合理,随着年级的增高,缺少实践课程的问题明显有了改善。他们更重视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且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加强。他们说明面对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重在个人把握。
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知道高考英语改革,并有一定了解。他们认为高考英语改革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他们中大部分未来想从事教师行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方面大一大二学生较迷茫,大部分大三大四学生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会在高考英语改革后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没能力和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把握住了改革的重点。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拒绝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本院校存在的问题是课余实践的机会极度缺乏。学生认为学校应首要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知道高考英语改革,高年级学生的程度更深。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高考英语改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于大一学生刚刚经历高考,对改革的认识较深,所以认为有影响的学生比例在四个年级中最高。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而大四学生想从事教师行业的愿望降低,说明改革将会或已经对教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冲击。一半以上学生已经认识到需要加强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了,顺应了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余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实践机会,方便学生未来就业。
三、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由以上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学生对改革和国家政策变动的适应性有限,不懂得随机应变。未来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占一定比例。还有很多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不知道如何计划行动。绝大多数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注重自己的喜好,能力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国家政策的影响,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均衡。而在当今高校依然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此种方式效率低下。既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又能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是学生高考英语改革后向往的新型课堂。教师没有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社会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太少。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与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使更多学生了解高考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看清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行动。看到国家政策可能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在平时的知识积累过程中,注意培养相应的能力,以便将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第二,社会职业和学校加大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方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确定适合他们的职业目标,帮助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加强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在学习方面,教师也要在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详细讲解。学校也可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办讲座,分享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学生也不要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己也要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上网查资料,积极与学长学姐交流自己的困惑。
四、结语
高考改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形势的变化是动态的,然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却不可能因此停止。如何有效地随时应对变化的形势,学生本身当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存在着哪些不足,职业生涯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形势有更好的认识,对学习更清晰的思路,不断地鞭策专业学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搞好专业,促进其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使英语专业不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专业。在高考改革所提出的使英语学习回归本质的思考下,加强专业学生与时代的交流、与学院的交流,促进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习和教学的改善,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考改革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价值导向。不管河南省的高考改革英语学科什么时候改、怎么改,都改变不了英语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的事实。身为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目前全国试图给英语“降温”的政策指引下,应该看到,英语学习应该回归理性的本质。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学好本国文化,注意对英语能力全面、综合、多样的应用,侧重某个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应更加重视这一点,开拓视野和思维,为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O’Malley,J.M.& Chamot,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5- 30
[2]邵水平,黄远振.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01)
[3]韩坤.“高考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效果分析与改革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刘庆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篇9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从一开始对新课程的茫然无知,慢慢体会到了改革者的良苦用心,并且新课程改革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高考中,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往往非常被动,物理考试的高分往往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的教学也常常是填鸭式的,在高考中依靠题海战术的学生也往往能获得高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的改革无疑给这样的情况带来了一个大转弯。但对广大学生和教师来说,除非新课程改革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否则,在高考这样的考试制度下,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近三年任教高三物理教学,对新课程改革体会颇深,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历年高考举例如下
(浙江2009理综)1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已知三棱柱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的倾角为30°,则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
在同年的实验中,新课程改革就更加明显了。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中,出题者放弃了历年考试的热点,而是与实际情况联系得更加密切,考了冷电阻和热电阻的区别,该题是这张试卷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思想在高考中的明显体现。另外,在Ⅱ实验中,出乎意料地考到了游标卡尺的使用,据我所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游标卡尺的读数问题,却把使用给忽略了。2009年的实验题,现在看来并不难,但当年的得分率却很低。
(浙江2009理综)25.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点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该题的第二问和第三问,以说明理由的方式考查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且是出现在高考物理的最后一题中也是极少见的,个人认为,这也算是新课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吧。
三、总结
从上面的例子中,笔者感受到了新课程在高考中的体现,也为平时的教学工作起了指导作用,认识到物理课堂应该更加开放,学习物理不单是简单的做题,更多的是联系生活,把物理当作工具,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把学做到用的真正人才。高考也能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真正标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摘 要】高考试题历来是被认为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高考命题方向进行进行分析,对于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帮助学生理解高考的命题形式,开拓视野。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考物理命题;学生能力培养;新课标
新课标的出现,导致物理命题改革。一方面来讲带动了知识的进步,另一方面来讲对于学生或者老师都是很茫然。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命题改革的方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此可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命题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考物理学习现状
现在,我国内地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实行了“新课标”的课程改革。然而,在“课改”实施的区域,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高中物理“新课标”三个系列的选修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只选1系列(文科)和3系列(理科)教材,对应用技术方向的2系列教材则无人问津,甚至无人订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才市场上目前最需要的正是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从人才市场上看,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适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上看,由于现行理(工)科高考命题基本上是对应3系列教材,而3系列教材偏重于物理概念、逻辑分析和思维方法。在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下,“木块摞木块,滑轮加斜面”的问题依然成为物理习题的主流。从社会效益上看,大部分学生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听课、做题、考试,很少有独立思考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很多学生只是善于“应试”,而不善于“动手”;另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却不善于“应试”,使学生中“会考试”和“能做事”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高考物理命题的改革
1.高考制度改革
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一卷定终身”,而采取一年多次考试。可以暂行一年考两次。第一次高考:“研究型本科”招生考试。时间:每年4月初。招生学校及专业:“211”大学和重点大学中的“研究型专业”。培养目标:为我国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新能源、新科技的探索和开发,以及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形式:分文理科。第二次高考:“应用型本、专科”招生考试。时间:每年6月初。招生学校及专业:所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专科院校(含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的部分专业),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培养我国急需的、大量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其他应用型人才。形式:分文理科。前一种考试方案,实际上起不到多大作用。而后一种考试方案,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把应用型命题及提高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作为努力方向。对于准备参加研究型考试的学生,也有了两次参加高考和被选拔的机会。
2.高考物理命题的改革
对于研究型考试,命题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创新能力及归纳综合和协调能力;考查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中去的能力。即使对研究型考试,也应适当地减少“抽象问题”,着力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研究型考试命题与现行高考命题相似。应当承认,通过现行考试命题选拔到重点院校的学生,确实是智商很高的学生,但仍需要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对于应用型考试,命题的宗旨是:对知识的掌握只要能很好地理解,并达到课本的基本要求,能熟练地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即可。重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1.注意思维训练
要解决问题,思维是很重要的。教师注重讲解概念和结果得来的缘由,帮助学生培养完整、独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得到问题解决方法后能够举一反三。学生要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必要时还要加上自己的运算、推理能力等,比如说试卷中的2题,它是牛顿定律的应用,由于题目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坐标图,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创建物理模型,弄清弹性球的运动轨迹和过程。公式运用很多,还要求学生有熟练的运算能力。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知识的积累
物理学与很多学科都有联系,比如化学、数学、自然等,而在生活中,很多的现象又是离不开物理知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会用到一些其他学科的常识,这就要求学生知道很多的应用性知识,明白各种知识之间互相作用的原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多为学生补充一些应用性常识,比如科学发展、生产生活、创造发明等,讲解它们所运用到的学科知识,以及运作原理。加强学生应用性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习惯,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效。
3.培养快速提取信息,整合消化知识的能力
虽然近几年高考物理的题量减少,但是考查范围却有所增加,考察的知识点也在增多。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学习好重点的必修部分的同时也能兼顾选修部分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时抓住重点,快速整合消化知识的能力。在复习考试时准确审题,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要想兼顾必修和选修部分还要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区分这两个部分的异同点,掌握解决不同类型题目所需要的方法。
结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那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考延伸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就沟通,在“指挥棒”下积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他们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曲艺.基于高考物理命题改革谈学生能力培养[J].技术物理教学,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