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产业发展

篇1

尽管宁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在各方合力作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宁德市文化产业体量实现平稳增长,全市“三上”文化产业单位93家,同比增长10.7%;从业人员9189人,同比增长0.7%;主营收入64.64亿元,同比增长11.2%。①一批项目如闽东民俗文化工艺博览城、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中国(宁德)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省、市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一)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宁德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业界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据宁德工艺美术协会统计,宁德市现有工艺美术企业超过300家,涵盖陶瓷,剪纸,油画,根雕,畲族银饰,仿古家具等10大类逾30个品种,宁德市工艺美术行业列入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6项;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6人;获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l5家;获得省级著名商标2个,老字号2个;市级知名商标1个。2011年全行业实现产值40多亿元。

(二)多样性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②而目前宁德的文化创业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向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方面基础薄弱,要形成规模效应难度很大。

(三)具备一定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是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宁德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畲族文化,廊桥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其次是政策优势,近几年来,宁德市相继出台了《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是日益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逐渐进入到不同的生活群体。“文化惠民演出”“文化一条街”“电机电器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展览活动涵盖人群和阶层日益多元。

二、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传播内容

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较之以前都有质的飞跃。从这些大类来看,宁德文化创业创意产业涵盖面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闽东诗群,摄影基地,民俗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从传播内容来看,宁德的文化创意可开发因素较多。

(二)传播渠道

当年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借助载体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如下方面: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价值。目前宁德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出版物,有闽东日报和宁德晚报两种报纸、侨刊乡讯等有6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有7种。各类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网点217个,各类印刷复制企业274家。③在新媒体的传播方面,目前,宁德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数字报纸、电子期刊、各类网站,如宁德网、大宁网,蕉城在线等网站,公众微博微信平台也一跃而起。在体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工艺美术品为主,如柘荣剪纸、畲族银饰、古田油画,福鼎木雕、霍童线狮等,其文化创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而延伸。

(三)传播生态环境

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具有开放性,无限性,差异性等特点。在宁德的传播生态环境语境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决策层对文化创业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物质和资金支持。文化环境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在文化的土壤里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如宁德福安依托畲族银饰文化,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一)传受者文化差异不平衡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富含个性化的创意因子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大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其市场占有才有可能,文化创意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要能够精准迎合市场,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要在文化二字上下功夫。从整体上来说,那么就要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群体表现出强烈的创造特征,能够提供让人印象深刻的想法或者作品。从学历上分析,当前宁德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人员过少,在一些文化企业,如银饰根雕等,技艺传授主要靠师徒间的心口相传,尽管可以在工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要能够充分领悟文化内涵,加快产品的再创造,那么就会遭遇知识的瓶颈。“传播关系”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受众主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他们之间的交集在于对某一文化产品或者文化因子拥有共同的理解。传播者希望接受者快速理解自己的产品,进而产生后续行为(消费),那么创意才有可能产生价值,量的累积后为实现产业化打下基础。这也势必要求接受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欣赏理解并接受蕴含在产品之中的创意因素。在当前的宁德文化创意消费市场,良好稳健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渐构建,这也说明接受者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素养正在提高。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体现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过程中,考量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接受程度,除了在数量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蕴含有创意的文化特征有没有被目标受众所理解。理想的循环状态应该是传播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有个性的文化产品,销售过程中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达成,更是文化的一并传递。其创意想法被消费者接受并消化,进而逐渐培养一个更加充满人文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在此循环过程中,会促使传播者不断更新思维,在市场的需求下更新更多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也因而才显得欣欣向荣。当前,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民俗文化产品诸如根雕,畲族银饰等,在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中,销量逐年增加,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经过数年的打造,在摄影界声名鹊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解码与再创造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当中。

(三)传播媒介的公关特征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要让文化创意产品在更广范围为更多受众所熟悉,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公关特征就会体现得比较明显。公关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对周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沟通和协调,营造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的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来源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也就表示其被广泛接受有一个过程。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公关策略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基础性宣传公关,通过媒介的传播,告诉受众在当地有这些文化现象并已经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这方面,宁德的媒体诸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宁德电视台开办的《闽东文化大观园》,电台的《东侨新视听》,报纸的专题报道等,逐渐在受众心目中形象了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多样,前景可观等印象。第二步采取的就是精准路线,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和目标市场,进行公关宣传。在当前的公关宣传中,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通过参加大型展会,博览会,行业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大范围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具体细化到营销方面,其个性化智慧特征就体现不明显,基本上采用的是软硬广告结合的方式,重要的是广告质量不高,以促销类型为主。

(四)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广义指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是指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②在多方合力作用下,宁德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表现在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推进建设方面,如宁德工艺博览城项目再次入选2014年度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7个在建或基本建成园区(含宁德工艺博览城)被列入省文化产业园区名单;宁德飞鸾军旅文化旅游区项目目前已进入立项审查阶段。市十佳文化企业2014年主营收入合计近25亿元,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福建省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2013年主营收入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4%。

四、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传受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更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主导者及其参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多好的创意,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从宏观方面来说,作为起到扶持鼓励引导的政府,其主动性体现在根据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科学制定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更多的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保驾护航。微观层面来说,传播者指的就是创意提供者,这就要求他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传播文化产品的某些创意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简单告诉消费者蕴含有这种因素,更应该通过特定方式,内化成为消费者主动消化接受的动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提升创意质量,提升传播者的知识水平是必经之路,在这方面,宁德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引进各类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处于不同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基于他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服务有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洞悉受者的实际需求。

(二)公关策略的与时俱进,个性化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当中的网络媒介为公关策划的实施提供了通道。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户外广告等媒介,使得文化创意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公关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将自己产品创意与传播方式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例如,广告制作将文化因素与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很好结合,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促销广告。在公关活动策划上,结合特定的节庆,时节或者大事件,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科学策划典型活动。

(三)培育创意产业宁德品牌,加速拓展市场

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意产业 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在人类社会,虽说依然保留着群体性社会动物的本性,却不断地遭受文明的异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反思,社会发展不应该偏离其初衷。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被大机器生产吞噬了,不自由存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被机能化的物。社会化过程中,弗罗姆的“社会过滤器”藏起了大部分选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无从查考。农业经济是自在的直接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性受物性支配。工业经济是自为的间接经济,人的本质被对象化、商品化,人的存在与本质对立,如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操纵这些人为的需求的,但这种自由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创意产业统一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创意成为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汇合于同一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回归于存在之中,进入自为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创意产业

创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开创意义,也开拓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实现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擒获新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

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熊彼得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明确阐释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并对创意产业做出严格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创意产业的概念囊括了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和聚合体系。创意产业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问题,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知识和创造的原创力,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产品、知识或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催生产业革命、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等等,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创意产业可以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长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思维观念

创意产业使合目的生产达到最高境界,以此将人类推向了更高的生命存在。创意产业低消耗、无污染,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突破了大卫·李嘉图生产边际成本递增、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结论,使生产从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推入收益递增的社会。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综合的视角审视,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高增长经济。工业经济通过社会化创造价值,同时也在社会化的路径中耗费价值。当社会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创意产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消解,社会化耗费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自身又依托在创造性思维这种无限的资源之上。普遍化和总体化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共性理念逐渐崩溃,代之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理念,个体处于时空经验的改变和创造的可能性之中。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SWOT;河南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402

1 河南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1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华夏5000年文明史上,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河南建都,全国古都河南就有四个。郑州、安阳有商文化,许昌有三国文化,开封有宋文化等等。这些区域文化资源为河南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基础性资源条件,并且具有做强、做大的潜力。同时,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省委省政府更是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全省上下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更是为发展创意产业奠定了基础。

1.2 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河南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境内有铁路网三纵四横,公路通车总里程居全国第一位,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达1200万人次。同时,京汉广、郑徐和郑西3条国家一级通信光缆以及3条微波干线纵横、贯通全境。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构成四纵四横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河南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3 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近年来,河南坚持改革探索和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积极、自觉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营造了一种“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对外开放环境。这些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的塑造,为河南创意产业解决资本瓶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4 部分创意行业初具规模

2009年3月15日,郑州市动漫产业基地在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挂牌,共有7家动漫公司进驻,标志着省内首家提出“创意”概念的产业园走出了实质一步。据相关资料显示,以郑州为主体的河南动漫相关产品市场总量已达10亿元,全省从业人员5500多名,省内已有30多家高等院校设立了动漫相关产业。在动漫产业品牌建设和综合实力上,河南动漫产业在全国处于第一军团。

2 河南创意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

2.1 缺乏创意文化氛围

“创意产业”概念引入我国时间不长,省内目前对创意经济的认识还比较狭窄,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推进机制也不够完善,加上内陆省份固有的保守思想,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创意文化的氛围。创意文化氛围的缺乏进一步局限了人们对创意产品的接受能力,使扩大创意产品市场难度加大,从而造成整个创意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2.2 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专门制定了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确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河南对创意产业缺乏认识,还没有形成合理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未来若干年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缺乏判断,造成当前创意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严重制约了河南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缺乏政策支持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河南省还缺少一个创意产业统一的服务机构,来协调各方关系,有针对性的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地、工商、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政策。在载体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交易服务平台、人才支撑体系等基础平台建设亟待完善,这些都需要抓紧制定政策来加以规范。

2.4 缺乏创意产业人才

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不受物质要素制约,但受智力要素制约。河南十分缺乏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缺乏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有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河南当前还没有专门的创意人才培养与培训体制,创意人才队伍培养速度远不能满足河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式人才的竞争。

3 河南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3.1 全球化的创意浪潮

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其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当作战略产业来加以培育。这一态势有利于河南遵循世界发展的趋势,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趋势给河南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大量外资涌入河南市场,可以大大缓解河南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必将加快河南创意产业发展步伐。

3.2 精神消费需求的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所占总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是一个消费结构转型阶段,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家庭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有明显上升,2007年河南省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说明河南消费结构已经开始由物质型消费向精神型消费模式转变,这是河南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好机遇。同时,河南也是人口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全国13亿人有国内文化需求,世界人民有中国文化需求,这些潜在的精神需求为河南创意产业发展孕育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3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地处内陆的河南也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任务。创意产业由于其特有的渗透性,能够迅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创意产品和其他产业产品的融合,能有效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增活力”目标任务指导下,发展河南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4 河南发展创意产业的威胁(Threats)

4.1 政府对发展创意产业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河南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创意产业横跨文化、科技、经贸等多个部门,如果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必将制约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政府对发展创意产业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

4.2 有关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不完善

河南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因而对创意产业缺乏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没有对口的职能部门,相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构建还有待开展,统计部门还没有界定创意产业门类并建立相关统计数据,产业统计缺乏指标体系,进一步造成了各级部门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模糊认识,不利于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4.3 世界竞争日益激烈

自我国加入WTO后,逐渐放宽了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国外创意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脑游戏等产品等在河南市场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河南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加之面临国外创意产品的冲击,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5 促进河南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加大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站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尽快成立专门的协调创意产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制定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组织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引导全社会关注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制定河南创意产业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制定《河南省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列入政府的专项规划。

5.2 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创意产业,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在高校中培养专门的创意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创意爱好者进行专业资格培训,为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在人才引进方面,当前的重点是要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同时创造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良好机制,从而为河南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

5.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创意产业的真正核心在于创新和创造力,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保护。针对创意产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制定专门的经济法律政策,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为河南创意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5.4 构建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由政府牵头构建创意产业的网络、技术、产权交易、产品销售等平台,不断提升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配套支撑力度,打造创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创意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重点建设创意产业企业孵化器,大力支持和培育初创企业及创业者,使之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以及创业带就业的培训基地等,从而使河南创意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5 积极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

集聚化发展是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近距离建立资源配置链、市场供应链及相对完整的配套产业链。要注重对创意产业进行集聚化引导,加强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规划、建设和培育,可以结合省文化产业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园区。同时要对这些园区进行合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过度竞争。通过发挥集聚区的基地作用和辐射功能,进而扶持创意性强的、有实力的企业,培育出更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徐喜林,胡炜.创意产业与河南创意产业发展[J].企业活力,2008,(10).

[2]赵迎芳.山东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

[3]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顾作义,颜永树.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学术研究,2009,(2).

[5]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1).

篇4

据统计,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创意经济先发国家,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起步比较晚,发展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利用财税政策促进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创意产业现状及其财税政策的问题

(一)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别创意、技术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实质上就是知识形态的创造力经济。由于创意产业概念不涵盖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而专指文化领域中的创新,因此也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是最早提倡创意产业的,选定了十三项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文物交易、工艺品制作、时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及影像制作、互动休闲软件、音乐制作、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开发、电视广播。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其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年英国创意的创意产值仅为600亿英镑,到2002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创造了1125亿英镑的收入。从1997年以来,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增长9%,大大超过传统工业2.8%的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

中国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但发展很不完善,这表现在: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低,2004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而英国在2001年时就已占到GDP的8.2%;吸引就业人数少,2004年中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996万,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的1.3%,英国在2001年时就雇用了4.3%的就业人口;创意人才不足,中国创意人才不仅是量上不足,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人才构成上,也存在不平衡;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国创意产业财税政策的问题

1.政府对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目前,中国创意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主要靠开发商自筹,创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是中国创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创意企业的规模小、面临的风险大,又缺乏固定资产抵押,因此很难得到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的支持。这些情况决定了创意产业离不开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创意产业长期投入不足,缺少一个全面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2.有关创意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从中国当前的税收政策中可以看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创意产业的行业只有出版、电影、音像制品、软件开发等行业,没有涵盖创意产业的所有行业;而且都是一些零散的条款,供参照的也就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几个通知中,涵盖的内容太少,可操作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现行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时间过短,比如,2009年新增的对一些出版物的增值税惠起止时间是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优惠时间只有一年,这不利于创意企业的预期和长期发展。优惠方式比较单一,间接优惠方式少;对创意产业优惠支持的力度远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税收优惠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

3.创意产业行业的税负比较重。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创意产业税负明显偏重。如出版涉及的图书销售的增值税税率为13%,而在英国,英国政府从未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收过任何增值税,从而使图书与其他出版物始终处于零税状态。法国的图书产业则有着特殊的税制,其中由出版人上缴0.2%的图书营业税和由出售复印机的商家上缴3%的复印机营业额税是由国家图书中心集中起来再回报给图书产业的。再如电影行业,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少,而在英国,政府开征伊迪税为英国电影制作开辟专项筹资渠道,澳大利亚用税额抵免、税收扣除多种优惠方式,鼓励对电影产业进行投资。

二、财税政策介入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财税政策介入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财税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财税政策,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企业对创意产业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者对创意产业投资的成本与风险,创造尽可能多的投资效益。同时,税收优惠政策也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引导资金流向,使更多的资金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流向创意产业,从而带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意产业视为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财税政策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其中一些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值得研究借鉴。

(二)财税政策介入创意产业的效应分析

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主要是政府投入和税收优惠。政府的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创意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增加创意投资的数量。简单分析如下:企业投资创意产业最基本的决策标准是现期投入资本的预期边际产出(expectatedmarginalproductofcaptial,简称MPK)要与投资所形成的资产预期使用成本(usercostofcaptial,简称U)相等。即预期边际资本产出(MPK)等于资产使用成本(U)。假设考虑税收因素,税收使资本边际收益减少,也可以理解为资本使用费U的增加。即(1—t)MPK=U,MPK=U/1—t。U/1—t被称为税收调节后的资本使用费用。显然,税率越低,税后资本使用费用越低,越有利于投资。政府增加投入以及实施税收优惠,会降低税后资本使用费用,即降低创意产业的使用成本,U曲线向下运动,均衡点向右下方移动,创意投资的数量增加。如下图所示:伴随着U曲线的下移,均衡点从E1移到E2,资本数量从OQ1增加到OQ2。伴随着资本数量的增加,更多的资金流向创意产业,从而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总之,凡是有助于降低资本使用成本的财税政策都可刺激投资。政府通常可采用的以下税收政策刺激投资,如减免所得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此外,政府也可通过政府补贴来降低资本使用成本,鼓励企业向创意行业投资。

三、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借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意产业作为本国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纷纷采取各种财税措施对创意产业进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通过财政拨款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引导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强力支持

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拿大为了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努力扩大和占领文化创意市场。在连年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却不断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如为支持电影业发展,每年投资约2亿加元,建立了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有力地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法国政府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如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大卢浮宫扩建工程等。文化设施的完善为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固的基础。韩国创意取得产业的巨大成效,与政府的强力扶持和推动分不开。政府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文化产业预算由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亿元,文化事业占总预算的比例不断增加。

(二)建立专项基金

为创意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等对文化创意给予资助,每年约2.5亿美元,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美国政府还通过了《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依据此法,美国创立了致力于艺术人文事业发展的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这一立法,保证了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创意产业中。

韩国为确保经费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2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组合、专项基金共融资文化产业事业费5000亿韩元。韩国还设立多个专项基金,分别有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三)对创意产业实施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与各国政府对创意产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息息相关。英国政府从未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过任何增值税,从而使图书与其他出版物始终处于零税状态。英国政府对一些大学出版社,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的经营全部免税。英国政府十分支持游戏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如果英国游戏企业能和中国等国家展开海外合作,该企业将在英国获得最高50%的退税优惠。英国从2006年开始通过税收优惠刺激本国电影业的繁荣,凡制作成本在2000万英镑以下的英国电影,电影公司至少可以获得在英国花费成本20%的税收优惠;制作成本高于2000万英镑的英国电影,电影公司至少可以获得在英国花费成本16%的税收优惠。税收激励是英国促进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经济手段。

法国的创意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创意产业税收扶持政策。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图书出版业到艺术品产业,法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使其成为法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图书销售和图书复制的税收收入。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每年的收入大部分也来自税收。对艺术产品进行扶持,法国的艺术家原作增值税为5.5%,如果艺术品出口地在欧共体国家境外,则不用缴纳增值税。法国还用税收优惠鼓励开发弘扬本土文化的游戏,法国的游戏开发商在纳税额中可以减除游戏开发成本的20%。法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中国创意产业财税政策的修正

(一)加大财政对创意产业的投入

为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调整投入结构,在预算安排上要尽可能达到总体事业经费的合理比例,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创意产业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同时要强调支出重点:一方面要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一是可以设立直接的文化创意政府基金,对资金不足但有明显价值的创意给予资金赞助。二是可以采用贷款贴息、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惠贷款。三是政府要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提,使得中小企业也能贷到资金。还可以考虑为创意产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只收取低廉的使用费。

(三)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一是根据创意产业的项目、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的具体作用,实行减征或免征税金的政策;二是依据创意行业的不同特征,分类制定相应的差别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扶持、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相关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更低的税率;三是对创意产品出口进行扶持,如实行创意产品的出口退税或零税奖励政策。另外,税收优惠应主要放在激励和引导方面,政策手段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加速折旧、税额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引导创意企业健康发展。

(四)实行税利返还政策

税利返还政策是一项特殊的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可以拿出一部分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税金返还给文化主管部门,集中用于应扶持的创意产业。财税部门返还给文化主管部门的税利,可分别设立各种文化基金或专项资金,其目的是对创意产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如建立各种科技研发基金、文化创新基金、创意投资基金,搭建创意产业产业化平台,为创意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篇5

关键词: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江西人杰地灵,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与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区域比邻,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具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内涵,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文化基础。近年来,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总资产近1000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比2007增长20%,最近两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更是突飞猛进。江西文化、全省文化及创意产业等九大分类中,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人均资产收入等方面居于前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链环节主营业务收入中,制作和出品、产权交易、服务配套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态势明显,艺术品交易、新闻出版、文艺演出、茶文化、传媒等成为产业品牌。但是,和香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较,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模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种行业竞争力还比较差、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还未发育健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财政支出、产业龙头等六个方面措施来推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1 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传统文化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迄今为止,“政府办文化”的体制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没有用市场机制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行业垄断现象较为突出,非国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与职责,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完全分离,成立专门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部门,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监督体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政府来讲,应做好以下工作:注重对全民创造力的培养,鼓励文化创新,培养创新民族,创建创意产业园;增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周期性消耗的规划及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建立有效的本地发展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实行税收优惠,政府与融资机构共担风险,设立专门为文化创意产业担保的公司,同时也可建立信用评级机制,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自由、开放机制,实行政策扶持,吸引创意人才;金融危机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重点培养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推进文化创意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重视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环节,撇除单利润运行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

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本身来讲,企业在获得政府优惠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在保证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公信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转变传统的单一产品生产模式,生产多种文化创意产品,突出特色,丰富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注重技术创新和文化内涵创意,由劳动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加大研发的资金投入和高级创意人才的聘用。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方面应加强有效的引导,结合江西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弥补短缺,重点支持动漫产业、新媒体产业、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利用好全运会产业,融入背景的文化特色,精心运筹谋划,做好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为文艺演出、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开辟新的空间,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和声望。

3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法制环境,创新理念,大力培育创意人才

针对产业立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猖獗、创意氛围缺失或者创意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江西省政府首先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规范企

业生产、行业创造和市场流通,此外立法要与国际接轨,为产业走向国家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制后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增加砝码,然后是对法制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素质培养,依托江西多所品牌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乃至个人都要注重创意研发,深入创意理念和创意宣传,政府企业要培养创意人才,个人也要积极上进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创意人才的产生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教育、专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江西有实力的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营造有利环境,积极引进创意人才。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江西市要努力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注重加强与国外教学机构的合作交流,省委宣传部与美国、英国、德国的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相继开办了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闻宣传人才等多期培训班,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流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从而激发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活力。

为探索解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领域存在的投资方与项目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江西市依托产权交易所,构筑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股(产) 权融资服务平台,会聚文化创意企业资源和金融资源,为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的构架以文化创意企业为核心,通过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与重组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通过组织研讨会、洽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中介机构,活跃交易市场、推动社会资本流向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措施包括:披露有关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构建项目推广平台、投融资中介服务和电子服务平台,组织专门推介,规范融资服务,以及组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协会。

5 优化文化产业组织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

合理的组织内部结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产业有序快速发展的基础。霍步刚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机构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传统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而来,二是在市场中新生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组织,这决定了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完善这些市场主体。第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文化企业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依据出资额来承担有限责任,而文化企业可以依法支配其法人财产,从而改变以往政企不分的情况。第二,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三,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架构,降低成本,提高管理运营效率。第四,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同样,江西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法人制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培育产业龙头和具有整合效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6 财政税收政策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提供资金支持

篇6

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先驱,而台湾是中国最活跃的产业经济之地和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之一。《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指出了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产业新十强分别为: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湖南、福建、辽宁。其中文化产业附加值福建省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福建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积累还有闽台在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关系使得闽台在打造有海西文化特色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十分独特,其发展核心主要围绕在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的思维中。福建与台湾的独特地理优势,两地在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认同等许多的方面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在闽台产业对接的过程中,闽台有着非常多相似的以及互补的地方,面临着优势互补以及产业拓展的共同议题。福建的地缘优势在产业发展和产业机构生态化的构面上有着很多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地方,闽台两地致力于相互文化交流的共同目标,根基于海霞文化的基础,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和闽台产业对接的各项规划中都有着非常多的合作交流的基础。

两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历史的因素,使得海峡文化成为闽台文化生态的坚实基础。海峡两地的精神物质文化构成很多方面的结构失调。福建软环境的欠缺也是造成了福建创意产业地区力量比较分散,导致规模相对较小,文化的产业集群也是还没有形成,导致了文化产业还未成熟,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还有一段路要走。这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运动无疑起着精神意识的历史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台湾面临资本全球化更剧烈的社会转型压力,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应对的政策,加强了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十分独特,其发展核心主要围绕在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的思维中。本课题研究归纳出文化生态(cultureecology)的构面,用来探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的发展经验,此概念包括了三大要素,包括创意经济、文化资本及创意阶级等面向。透过三者间交互的关系,辩证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的困境,透过辩证文化产业化、閒置空间再利用、补助经费、文化身份认同等文化创意产业关联性的现象,反映出其中的困境,并分析福建发展经验中需要被调整与重新思考的部分。

在文化生态的概念中:创意经济、文化资本及创意阶级的特性,找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思维模式,比对台湾的发展经验,本研究发现,福建如果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内成功,去中心化的思维及阶段政策必须建立,以便于文化生态的营造,且公共政策必须回应各类阶段性的发展需求,文化组织需要固定的补助资金来源,补助及协助地方的人才将能力转化为商品价值,以及政策在环境及产业条件的支持,这些都属于文化资本的建立,也就是无形的文化符号影响力的塑造,文化资本的价值也将影响区域的文化表述力,也将回馈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与方向

篇7

我国也在探索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的作用方式,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更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直接投入加以扶持,特别是直接介入文化创意园区、街区等集聚区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产业及其园区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定位乃至发展动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政策效应。从现实来看,近些年,基于这种推动模式的中国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实实现了跨越式迈进,但人们也已注意到基于这种外在推动模式可能导致动力不可持续性、扩张发展盲目性和运行机制低效性等问题。

从园区建设转向园区运营

集聚或集群化发展大致可归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主体自发集聚形成的产业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园区建设形成的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后者是当今中国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发展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的着眼点上已经在推进从园区建设向园区资源的整合、质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场化运营组织的培育等方面的转化,并且对园区运营机制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这种创新和探索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园区运营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的“灵狮模式”等。

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

我国发达地区在先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在超越以往单一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创意经济时代融合发展理念,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地区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引擎,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篇8

1.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肯定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文化诉求成为社会的焦点,文化产业赫然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文化被区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两部分。文化之于我国开始肩负“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如此而言,谓之曰“能体现出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必然偏重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体育文化的促进与发展已经开始被委之以重任,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在2012年3月5日总理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体育的部份表述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的体育文化产业业已蓬勃兴起,但在官方文件中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体育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第一次作为官方表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理清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之后,暗示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体育文化产业”的“经营性”。

1.2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阻隔与融合

当代中国体育正在成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社会亲和力于一体的综合社会价值实现平台,体育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1)体育文化产业自身结构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多方位且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2)对于体育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与实体产业形态融合不到位;(3)缺少推进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4)国家对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不统一。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剂”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发挥其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说,将任何一种体育商品赋予文化创意的内涵后,都会使其附加值提升,从而成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滋生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文化门类都可以变为商品,形成产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体育商品交换或提供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才能化身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作为产业经营运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当中,在体育文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之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值得人们的注意,因为通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既可以将抽象的、崇高的体育文化实体化、产业化,通过经济手段将其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又可以将时代气息融入到现有的体育文化产业当中,使其更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在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拓性

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能够将技术、商业、创意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上不仅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并且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其核心创意设计为众多行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创意产业成为高增长性产业的基础。如此而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一种质的提升和超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融合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体育经济三方面内容,汲取并集结各界人才,将文化资源优势融合到体育资源当中,从而大幅度提高传统体育制造业产品的文化知识含量,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极为活跃的形式,体育运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共存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可供培育的土壤。分析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体育文化交流能促进产业互动,使体育创意理念能引领体育产业的走向,使体育文化资源成为激发体育产业的动力,从而以特色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其层次的提升。可以说,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细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由二维向三维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产业都日渐成熟,发展迅速。体育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比体育产业要晚,但是也通过实践总结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特色的经验,例如中国奥组委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独家供应商等赞助企业62家,15家奥运体育器材供应商,35家残奥会赞助企业,5家火炬接力赞助企业,累计收入超过10亿美元。伴随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初具雏形,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征集、选秀、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等一系列过程,正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例再现。福娃具有独创的知识产权和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在全国各地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特许商品零售店销售。其营销范围主要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重金属纪念章、徽章等六大类近300种。同时,福娃动漫也充满了创意,106集动画片《福娃》是全球第一部以奥运文化历史及奥运吉祥物为题材的动画片。作为奥运会吉祥物,是刺激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历届奥运会的经济数据中,足见吉祥物的“含金量”。按往届奥运会,吉祥物收入一般占奥运会收入的10%左右来计算,将有近3亿美元左右的收入记在福娃账下。北京奥运会期间,“福娃”等奥运特许商品的销售异常火爆,带动相关税收收入大增。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共开设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超过6300家,销售12大类8000余款奥运特许商品。奥运会吉祥物本身是体育文化的一角,“福娃”则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文化创意,而“福娃”产业链则体现了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拓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其由二维的——体育与文化,发展成三维的——体育、创意、文化。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拓宽思路,培育新型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领域。将生产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将故有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从而实现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发展,这是体育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思路。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在信息、科技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可以只拘泥于现有形式,而应该多元吸纳信息元素,充分实现创意的融合,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符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我们将视域界定在体育领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则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体育社会功能符号化转向的重要表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无形体育文化资源的实体化,使被“束之高阁”的体育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或知觉而得到的文化体验。作为具有体育文化体验、富有体育文化内涵、体现体育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的活化剂,为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缘起和意义的追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繁荣背景下进行追溯的反思。在追溯以及反思之后抽象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提升路径,即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体育是背景、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思路、产业是出口的基本原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体育经济全面发展;通过提高社会效益,促进体育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塑造体育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实现以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体育产业互动、以体育文化创意理念引领体育产业走向、以体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产业动力、以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整合方式带动体育产业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文化力”与“体育生产力”的结合。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篇10

关键词:铜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1产业融合理论概述

产业之间的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提出来的,产业融合除了由于技术进步,往往也与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产业融合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产业间的边界为了获得产值增长而发生的收缩甚至消失;从广义上来看,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内各个行业间或者不同产业间经过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并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不同产业间因存在一定联系而逐渐融合,存在融合的产业一般相互服务与支持,以达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实体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间的融合,知识是两者间的纽带,实体产业是对文化知识的生产加工,而文化创意产业是服务于知识的.文化为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素材,创意是思维和观念进行表达的一种形式,文化渗透在思维和观念之中.实体产业与文化创新融为一体,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固有模式,为传统产业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增值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产业间通过设计、技术、制造、商业、文化和艺术等活动而逐步融合,以市场化的运作形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提供更广的就业领域,因此也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有专家指出,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2.1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

铜文化历史在我国悠久而灿然,我们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铜器.早期铜用来铸造货币、塑像、器物以及建筑物等,经常出现于宴饮盥洗、祭祀宗庙等仪式礼节的场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从产业细分的小类别来看,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然而产业基础却是可以融合的,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基础是逐渐归于统一的.2.1.1产业基础铜机械和铜物流行业的发展往往涉及众多工业部门的协同运作,进而带动了诸如煤矿、交通运输以及石油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融合性,基本上可以同任何产业进行不同程度地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铜产业一样,不仅有着强大的产业生命力,与其他产业也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度.铜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体制的创新而迅速兴起的新型产业,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融合,激发了二者的协同效应,促进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发展.2.1.2资源基础不论是铜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注重保护和运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并有效地挖掘潜在的文化财富,这体现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二者共同的资源基础.文化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的发展依赖于对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在具有体验式经济的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注意打造新的体验式文化.一个比较好的创意项目除了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文化塑造方面也有着新的亮点.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对铜文化的传承,还是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重新塑造新的体验式的文化,这都成为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并共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2.2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

2.2.1政策扶持的驱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需要,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了科学化发展经济的必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融合逐步显现出其价值,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肯定了产业通过融合给产值带来增长的前提下,在政策规划、行政管制以及监督上充分具有弹性,良好的政策扶持作为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2.2技术创新的驱动技术创新在产业融合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进步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同时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也刺激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技术创新带动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创新;其次,技术创新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与时俱进,促进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有效衔接;第三,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分工借助于技术创新进行相互渗透;第四,产业融合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频率进行更新换代.科学技术优化了产业结构,变革了产业的常规生产方式和销售渠道,延伸了产业链.2.2.3消费者需求的驱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因教育水平、自身修养、接受信息程度的改变而提高,需求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文化与创意依附于铜产品表现出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表示,人在一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加关注心理和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满足了消费者精神方面的需求,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要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个产业的发展均受到了消费者需求改变的影响,并且也维系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变化,不断的技术创新也在引导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于具有个性化,艺术观赏类的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感兴趣.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购买文化艺术品,对于生活必需品也追求着品质化、精神化的体验.这种消费需求的偏好成为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良好动力,文化创意能够满足铜产品爱好者对于铜器艺术化的追求,创意赋予了铜产品新的灵魂和市场,铜产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基础功能与深层次文化创意的结合.

2.3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特点

2.3.1产业融合性强文化创意产业是开放性与兼容性并存的产业,衍生于知识经济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依附于一定产品而存在,依靠实物来体现文化创意的价值.宽泛的来说,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与一切工业产业和农业产业相容,可以在各种具体类型产业的各个环节体现.实践证明,很多产业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改变了其产品展现形式而被市场接受并迅速带动起来,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企业与产品的生命周期.2.3.2专业技术性强经由产业融合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技术与人才密集的领域,是“知识”与“资本”相互支撑形成的非物质化经济形态,其依附于信息、技术、人才以及知识的有效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学习和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现代传播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运用使得创意产业顺利进行,使其成为新型的朝阳产业.2.3.3产品无形资产附加值高产品价值包括主体价值和附加值,较高的附加值往往能有效的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而提高厂家生产积极性.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往往是由观念价值所带来的无形附加值,例如兴趣、品味、满足感等,观念价值决定了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价值的高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观念价值日益与先进科技相结合,占商品价值的比重逐渐增大,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有效的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2.3.4产业风险性较高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依附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产品往往彰显了浓烈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性.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消费者对于文化、心理以及娱乐等精神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因文化差异、个体偏好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这导致了产品的风险性相较于普通物质产品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高风险性往往与高收益性相辅相成,高收益性是投资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的动力.2.3.5产品差异性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差异性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艺术品本身由于工艺、风格、材质以及基调的不同带来了产品等级、价格的差异;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品味反作用于艺术品本身,例如有的人会将一个做工精致价格不菲的铜艺术品作为日用品进行使用,而有的消费者会将这个铜艺术品看作展示品进行摆设,那么同一件工艺品由于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不同在用途方面发生了本质上的差异.

2.4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方式

2003年我国学者胡汉辉将产业融合类型分为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重组三类,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也遵循着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2.4.1产业延伸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融合性,产业延伸方式是指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延伸的方式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铜产业当中去,并赋予了铜产业新的市场和生命.两大产业通过该方式实现融合的典型案例就是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旅游、休闲等功能,在园区内以各式各样的铜艺术品作为装饰和基础设施,从而实现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完美融合和共同发展.2.4.2产业渗透方式产业渗透使得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通过对铜产业历史溯源、审美研究、典故分析以及建筑设计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提炼,并依托具有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区域展现出来,形成了具有铜文化特色的商业区、人文公园甚至是铜古代遗址等多种形式的观赏休闲区.2.4.3产业重组方式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于各种节庆会展活动宣传铜产业与文化,通过场所的流动和创新宣传吸引消费者和游客的关注.通过这种互动的活动形式,打造新型的铜文化创意产业形态,不仅可以提升举办活动城市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外来投资,也可以有效地传播铜文化并成功销售产品,进而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3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园具有鲜明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创意关联度密切,有着一定规模的特定产业地理区域,是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递延的方式融合于铜产业的典型案例.文化创意产业园能够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是集生产、交易、居住和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文化运营商规模的租赁空置的厂房或房屋,通过改造将其发展成为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创意密集区.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复兴、传承和保护都市历史文化,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唤醒人们的记忆和感情.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艺术与现代都市生活以及都市餐饮旅游的有机结合,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原有铜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了让消费者进行体验的文化创意游乐区,游乐区具有体验、服务以及销售等功能.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铜文化创意园可以成为人们消遣、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人们在铜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能欣赏到铜艺术制品和铜制生活用品,还可以在园区内体验到铜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过程.

3.2遗址公园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铜文化产业通过相互渗透进行融合的最典型模式就是遗址公园模式,创意铜文化公园能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国古代铜遗址、人文历史景观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游览创意铜文化公园可以欣赏到铜艺术,领略铜文化.当代铜旅游资源除了这些古代遗留的重要资源外,知名铜企业还可以对其厂房中的一些软要素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方面的拓展,在工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开放,开发新型铜旅游资源.创意铜文化公园除了让游客观赏外,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客参与体验型的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对铜器创作制作过程的好奇心,能更好的达到宣传园区知名度的效果.在遗址公园中,允许游客拍照,在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上自由分享,使铜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内容上和渠道上更好的达到相互渗透式的融合.铜文化产业能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园区的铜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则能够以铜文化产业提供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为展示载体.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由于铜制作过程、铜文化传承而增添了真实体验环节,铜产业企业也通过消费者对于文化艺术的喜爱而提高了不错的市场效益.

3.3节会模式

节会模式是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重组方式融合的典型模式,一般的节会模式包括铜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会、铜博会以及铜展会等.以安徽省铜陵市的青铜文化博览会为例,安徽铜陵有着“中国古铜都”的美誉,以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安徽铜陵已经于1992年至今连续举办了十三届青铜文化博览会,该活动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博览会,是安徽省规格较高、规模比较大的活动.一般铜博会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一是青铜文化展示,举办文化节开幕式,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当代中国铜工艺品大奖赛等;二是科技经贸,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内经济技术协作交流洽谈会,开辟国内外铜文化商品市场;三是文化体育部分,举办铜都灯会、铜都书展、青铜杯运动会等;四是旅游观光活动.以节会模式举办铜文化相关活动,能够使当地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增加,在对外交往上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跃飞,韩正安.铜文化视角下的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4(6):125-130.

〔2〕朱益华.铜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4(6):28-30.

〔3〕余宏.工业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研究———以安徽铜陵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95-97.

〔4〕刘瑞亮.推动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铜陵工业设计产业[J].皖江论坛,2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