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神奇诱人的地方之一,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使这里成为新世纪人类向往的新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密集、具多样性,但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高寒气候和高原山地却使得香格里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破坏后的修复能力差。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对生态旅游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将是这一区域面临的新挑战,无疑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香格里拉发展旅游一定要坚持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为了缓解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应被引入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之中,它将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战略,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21世纪与知识经济相并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进步的多赢,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该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它将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必须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探索可行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途径与模式。具体来说,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产业模式,每个地区只有明确发展的模式,才能找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关键,才能使得循环经济建设有具体的方向,突出重点不断深入,从而取得成效。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香格里拉高科技、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既满足游客的食物消费需求,又营造田园风光式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并通过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游客排放的粪便作为农业的肥源,形成农业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 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采用雨水收集与处理应用技术、中水处理综合技术、雨水中水的生物过滤和回用技术、节水器具和控制技术应用、饮用水入户技术应用等,通过整体上的优化设计和合理控制,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节水与污水处理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见图2:
图2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3.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协调共生的原理,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产业技术体系,使整个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结合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及周边景区(点)内的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的生态化建设,对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明确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或旅游业改革发展试点区范围内的空间格局,构建香格里拉旅游区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3:
图3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参考《旅游循环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 眀庆忠.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1
[2] 迪庆州旅游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2006.10
[3] 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6.3
[4]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汇报材料.香格里拉的跨越--迪庆旅游二次创业纪实.2007.5
篇2
论文关键词:绿色营销 生态旅游示范区 开发模式 花坪自然保护区
1绿色营销的内涵
旅游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它是指旅游开发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产品开发,利用自然、变平常为珍贵等措施,满足旅游者的绿色需求,实现营销目标绿色营销强调绿色表现,即生态性、环保性、长远性、安全性”。
2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内涵和实质
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指导,发展生态旅游以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为主要任务,统一规划、综合建没,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个区域。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一个区域保护发展协调成为一个典型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域,从而指导各地类似区域建没。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3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现状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佗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1961年经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78年晋升为国家级。本区含有森林面积8(XX)hm,绝对保护区4(X)0hm!,海拔多在12《M眯一16(X)米,最高海拔1895.5米,年降水量约2(XX)mm,地貌属中山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植被为典型常绿阔叶林,境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537属,高等植物ll14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2种。其中以银杉最为着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分布有1000多株。同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高等动物有11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6H7科10种,猕猴,林麝,红腹角雉等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二类保护动物有大鲵.黄腹角雉;三类保护动物有红脸猴.猕猴、穿山甲.原鸡、红腹锦鸡等;此外还有华南虎、金钱豹.果子狸.梅花鹿、娃娃鱼等60余种鸟兽和昆虫。
4花坪自然保护区性质
浩瀚的原始森林为主体,以银杉为特色,以保护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及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山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战略指导思想
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发挥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为优势,贯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发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神福”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合理经营利用”的方针,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建成一个集生物多样性、科研教学、生态旅游于一体.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开发模式的构想及其依据
花坪自然保护区属“山岳溪瀑森林风景”类型,特别以银杉、瀑布群、杜鹃、原始森林为其特色,是南方的生物基因库、是教学科考的理想园地。花坪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花坪浩瀚的丰富森林类型和多种植物群落,是构成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的主要因素。秀丽壮观的动态水景,如瀑布、跌水、浅滩、泉溪、湍流等,为该自然保护区的观光休闲又增添一份胜景;奇花异草百卉争艳的林海,如虎丹草、熊巴掌声,各种杜鹃等观赏植物点缀着美丽的花坪。连绵起伏的峰峦谷坡,登上最高峰蔚青岭.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花坪的日光、云、雾、.雨、雪、霜等绚丽多彩的气象景观能特别吸引旅游者观光、游览。因此,开发森林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既丰富桂林旅游的内涵,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前景广阔。
本文从生态学、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开发研究,把花坪保护区的资源多样性转化为独其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管理、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以创建适合花坪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的开发模式,提出了该保护区开发新模式,即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模式、科考会议研讨生态旅游模式。
(1)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模式。满足旅游者视觉感观愉悦或好奇心的开发,让旅游者放松身心.缓解疲劳、亲身感受到大自然保护区的气息。
整体项日没想:高浓度负离子森林浴。
①广福景区:广福避暑山庄、云绕塔、广福杜鹃林.摆竹迷宫,了望群山.远眺林海,日出.日落,苔藓沟的探险,国防遗址的参观,广福湖泊戏鱼。
②红滩景区:珍稀植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铁索吊桥,怡心亭,竹景园.观光阁.鸳鸯瀑布,红滩飞瀑、
③粗江景区:银杉观景点,爬山廊,猕猴桃同、短尾猴,鼯鼠的观赏、了望台林海、森林季相、云雾美景。
④红毛河景区:瀑帘桥影,黑坛戏鱼,银杏翠谷,野菜园,野果缀地,戏猴点,杜鹃花海,天然游泳池,风味馆,红河山寨。
(2)科考会议研讨生态旅游模式。科考会议生态旅游的特点是以科学考察活动为主,游览活动为辅,是一种科普性较强的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目的旨在考察该保护区生态状况、银杉等珍稀动植物种群及其生活环境.属性活动.研究自然季相景观,获取地学.文史知识。
项目没想:
①粗江景区:银杉、五针松、福建柏的观赏及鉴别,野生动植物生活、生长规律考察,把粗江接待站作为游客接待服务点和科研工作站。
②红滩景区:建科研楼,内没种质质基因库、标本室、科研实验室,在动植物园旁建动植物标本馆。主要针对保护区内涵丰富、科研价值高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发展学术会议旅游,考古旅游等。
7花坪自然保护区开发面临的障碍及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是较高层次的绿色产品,由于成本和价格相对较高,大多数消费者选择的是一般大众旅游,而对生态旅游消费积极性不高,这就给保护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造成了阻碍。为此,保护区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加大有效投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态旅游绿色产品的开发深度。花坪自然保护区应该迅速制定长远发展战略,顺应绿色潮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实现企业在绿色世纪可持续发展。
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应全面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森林旅游绿色产品,加大生态旅游产品的促销、营销,以绿色营销观念为导向,合理制定营销策略,树立绿色森林旅游企业形象,全面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1)花坪自然保护区应实行“5R”原则,实现生态旅游企业绿色管理生态旅游企业实行“5原则,即:研究(Research),重视研究发展生态旅游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量(Reduce),消除对环境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并搞好治理循环(Recycle),对使用过的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_JF发(Rediscover),变普通的旅游产品为绿色产品;保护(Reserve),加强员工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社区的环境综合治理。花坪自然保护区应结合“5设计,以绿色营销为理念,完善生态游娱设施和活动,为吸引生态旅游者进行游览观光、体育运动和休闲和科考,开发绿色旅游项目和健康安全的绿色旅游商品,尽可能做到在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方面比一般旅游地具有更高的水平。
(2)花坪自然保护区应导入CI战略,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品牌花坪自然保护区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文化生态,部具有生态美感。因此,应该规范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企业行为,树立企业形象和建立研究机构,加强企业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绿色营销方面的管理和监控:继全旅游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各项旅游设施,提供优质、精细的服务。创造胜人一筹的绿色旅游形象,是绿色企业发展之路。
篇3
前言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认为社区参与作为检验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准之一。湿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专项旅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作为生态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湿地农户高质量的旅游参与对湿地旅游业的成功开发、促进环境保护和带动农户发家致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为了保障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能协调发展,本研究对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涉及的社区进行了调研,对社区参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与具体的保障体系。
一、大庆市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目前,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为湿地生态观光游客的接待与湿地生态观光农业生产,在参与生态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
(一)社区参与人数少、类型单一
目前参与湿地旅游社区居民较少,主要是为游客提供餐饮接待和住宿;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尚未开展,湿地提供的社区参与岗位较少,主要是湿地的生产管理。
(二)社区居民有较高的社区参与热情、但参与能力较弱
社区居民对于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湿地生态观光农业开发有一定的了解,积极支持并渴望参与大庆市湿地的建设和开发,期盼通过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带动他们发家致富,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目前大庆市湿地社区参与能力整体较弱,有社区参与的意愿,但总体社区参与的意识比较薄弱,参与技能较差,满足不了未来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求。
(三)社区居民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社区居民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
大部分社区居民收入来源为务工、种植业和养殖业。但养殖规模较小、技术条件都很有限等原因,大多数社区具名收入较低,缺乏开展旅游经营所需的启动资金。
(四)社区受益面较窄
大庆市湿地建设使周边部分社区居民获得了租地收益,由于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属于发展的初期,社区参与的渠道较少,受益面较为狭窄。
(五)社区参与管理滞后
社区内部尚无专业的社区管理组织和人员;大庆市相关旅游公司尚未采取有效措施去鼓励和引导社区参与湿地生态旅游;政府层面上也没有具体的保障社区参与的计划与规章制度,随意性比较强。
二、大庆市湿地社区参与的发展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
大庆市湿地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生态观光农业有非常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等现代集约产业,既能起到保护湿地的作用,还能使湿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启动社区旅游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提升社区农户参与能力策略
启动社区旅游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聘请旅游教育机构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对社区农户进行现代湿地的生产技术、湿地科学知识、农家乐管理技能、湿地生态农业耕作技能、湿地游乐设施使用技能、游客接待技巧、传统旅游商品的再创新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社区农户能顺利参与湿地旅游和湿地生态农业。
大庆市湿地社区居民经济与社区参与能力差异较大,在社区参与过程中,允S各社区居民参与的差异,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让社区居民选择与自己家庭和能力相适应的社区参与方式。
(三)重点扶持部分社区精英策略
对于那些眼界开阔观念新,受过现代产业化训练,拥有一技之长,有切实可行的参与计划的社区精英,政府可以投入引导资金、给予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支持,使他们能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
(四)建设完善社区旅游基础设施策略
一是完善社区内的旅游交通条件,打通内部旅游交通支线,发展特色便捷的旅游交通工具;二是完善各村旅游住宿与餐饮设施,特别是靠近湿地,观光位置好的地段可以发展特色旅游接待设施;三是完善各村旅游用水、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社区旅游能够正常运转;四是修建旅游服务点,让游客能方便的得到各种旅游信息。
(五)建立合理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策略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大庆市湿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庆市湿地社区内,不少社区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模糊,旅游发展的基础尚未建立,因此,在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上,应当变“输血”为“造血”,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身观念的调整和合法权益的获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参与,也为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SWOT 分析;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55-03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日益兴盛地融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而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展示等功能。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自成立以来,保护区洛阳管理局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对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 保护区概况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59″~35°05′01″,东经110°21′49″~112°48′15″,横跨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4个省辖市。保护区东西长301km,南北跨度50km,面积为68 000hm2。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内珍稀动植物资源。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面积24 000hm2。生态旅游区范围为:西起洛阳三门峡交界,东至孟津县与巩义市交界,东西长86km,南北平均宽1.4km,在此区域段内的自然保护区所属实验区及其,面积5 500hm2。
2 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
2.1.1 交通区位优势 陇海铁路、焦柳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等在生态旅游区周围穿过,生态旅游区离洛阳机场28km,距郑州机场163km,并且有高速公路连接,陆路和空中交通十分便利。生态旅游区地处我国旅游发展东引西进的结合部和郑州、开封、洛阳及三门峡沿黄旅游线的核心地带,在“三点一线”旅游热点热线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2.1.2 地理区位优势 生态旅游区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洛阳,位居“郑汴洛”黄金旅游线、沿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综合旅游带上,紧临豫北太行山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综合旅游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便于组织省内旅游,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强劲。这些旅游热区、热点和精品线路,将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创造巨大的客源空间。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洛阳市旅游的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将黄河湿地和伏牛山生态旅游旅游有机联系起来,能够与“黄河之旅”、“寻根敬祖之旅”全国旅游热线组合在一起,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成为豫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
2.1.3 风景资源优势 小浪底库区周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表现在以下3方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资源;以现代化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以水库水面为核心,两岸山岳、峡谷、湿地共同组成的自然景观。以黄河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黄河八里峡、黛眉山、荆紫山为代表的核心资源知名度高,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将形成一个东西长约130km,平均宽度2.12km,水域面积达272.3km2的辽阔水面。加上周围群山环绕、峡谷遍布、岛屿林立、天水相连,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的壮丽画面。
2.1.4 开发优势 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用地,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目前,洛阳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2.2.1 管理体制的制约 生态旅游区涉及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河河道防洪、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各项保护要求的制约。
2.2.2 缺乏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目前,生态旅游区周围各县(区)在景区发展上存在着主题不明,对生态旅游区没有全面的认识。存在重开发轻资源保护的现象,对生态旅游区开发的主题不明确。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开发规划,对规划主题的认识不明确、不统一,对建设项目的开发次序缺乏统一的安排,对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或者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3 旅游发展资金缺乏 旅游业是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行业,相关旅游服务设施需要大量投资,并需要经历较大的建设过程。保护区管理局经费来源基本上为国家事业费拨款,无其它经济收入,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短缺,无法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给予太多支持。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2.2.4 缺少有效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制度 管理体制尚待理顺,无序无度开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事权不明的问题比较突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到目前为止,没有可供游客活动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服务区,旅游区内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游客到了旅游区后,只能到周边洛阳市、孟津县、新安县及周边社区居民开办的农家乐中住宿,条件较简陋。
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2.3.1 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 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旅游业成为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同时,河南省正在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各级政府都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调整进行了调整,从“三点一线”和“一带四区”向“两轴五区一中心”的大旅游空间格局扩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明确作为重点发展地域。
2.3.2 河南大力发展中原生态经济区建设 “郑汴洛―中原生态经济区”是“中部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河南省会郑州市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依托中原城市群和安阳、濮阳、信阳、南阳等“区域门户型城市”,覆盖河南全省,辐射安徽西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陕西东部等邻接河南的中原地域经济综合体。郑汴洛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沿黄河旅游经济带的打造,为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3.3 河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 河南旅游产品由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变为文化与自然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和其他专项旅游并举,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2.4 威胁分析(Threat)
2.4.1 生态环境脆弱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片断化、孤岛化现象严重,相关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保护区旅游赖以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数旅游资源不可再生,实现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严峻挑战。
2.4.2 区域竞争加剧 在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上,面临省内如郑州、开封、焦作等,省外如西安、太原等旅游城市的有力竞争。面对国内各省(区、市)、省内各市之间日趋明显的竞争态势,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在黄河沿岸各地都重视黄河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休闲度假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沿岸各地竞相发展的方向,有限的客源市场将被瓜分。
2.4.3 基础设施的制约 洛阳机场有限的航班线路限制了国际、国内、港澳台及远程市场(珠三角、长三角)的游客开发,同时这些游客的数量及市场开发力度也制约着航班线路的开通。
3 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3.1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打造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中国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代表,黄河文化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而生态旅游区位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带,古文明的发祥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应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如黄河文化、高山峡谷、珍稀动植物等,着重选择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作为重点项目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3.2 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培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旅游发展初期,旅游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外聘获取,随着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相关管理人员。加在岗培训,主要通过“边干边学”提升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引入竞争机制,针对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绩效,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3.3 充分利用多元化资金,改变经营合作模式 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合作平台,深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改革,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和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调配资源和筹集资金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和项目,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发展投融资体系。在保证自然保护区对旅游管理权限的情况下,引进专业生态旅游经营公司,采用特许或委托的经营方式,对保护区的旅游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3.4 加强产业联动,实习集聚开发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围绕“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带动农业、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多个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功能集聚区。
3.5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属于洛阳市旅游业的一部分,政府应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洛阳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开展有效的整体旅游宣传促销,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政府、旅游局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研究客源市场动态变化,瞄准旅游市场的需求走向,突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实现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041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3]陈钰.基于SWOT分析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83-487.
篇5
关键词:国内 生态旅游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3-02
1 研究背景
旅游业可能是当今潜在影响最大而且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由社会和自然科学家倡导的“生态旅游”可能是有效保护目的地社会和自然世界免遭破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开始正式出现“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直至2000年研究开始多起来。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数据来源
国内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数量不多,《旅游学刊》是国内创刊最早的旅游类学术期刊,亦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反映了中国旅游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动向。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的《旅游学刊》,使用的检索工具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题名”作为检索项,“生态旅游”作为关键词,得到文献36篇,因本文是研究国内的生态旅游,所以排除研究国外的文章4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32篇。本文主要对这32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3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分类
笔者对得到的32篇有效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发展研究、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研究最多,其次是基础性研究,而对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
3.1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主要指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学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上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宽”“泛”“乱”“浅”的局面。2007年,吴楚材、吴章文等估计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1]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这些概念的表述或层次不同,或出发点不同,或范围不同,或陈述的角度不同,或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业界基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同时,有学者提出“对生态旅游的严格定义需要使用一些可测量的参数去界定什么是生态旅游。”
3.2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经营管理、现今的开发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基于生态旅游原理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等。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瓶颈”境地。2005年,李天元认为,所谓生态旅游市场其实只是整体旅游市场当中的一个亚类或细分市场。[2]对于如何估价我国旅游业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潜力(包括入境生态旅游市场和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统计和调研。例如,2004年,杨桂华认为,在生态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责任关系上,将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置于同一协调的系统,构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3]
3.3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包含生态旅游区分区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评价因素等,目前的研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或者建立的标准体系无法实际开展。2006年,刘静艳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分析生态旅游系统共生界面的结构关系和行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和利益冲突的焦点,在游戏规则框架下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徐红罡、杨彦锋认为,标准的权威性极端重要,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现今,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制定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其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已在世界局部地域采纳。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4.1 研究广泛,内容失衡
从检索到的文献去分析,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和业界对生态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的文献成果数量大增,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生态旅游资源的归类评价、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阐述过多,而对其他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认证指标体系、生态资源等级评估等鲜有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赵新民认为目前就是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不深。具体讲,什么旅游产品是属于生态旅游的范围?哪些资源现在可以开发,哪些资源目前还不宜开发?对能够开发的资源,应开发到什么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未能澄清,导致了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2 研究方法,定性偏多
从筛选得到的文献来看,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偏向定性研究,通过定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定性描述占76%,数理统计占18%,采用模型构造和3S(RS、GPS、GIS)技术的仅占6%。如2004年全华分析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方面,研究方法会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4.3 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认证标准是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灵魂,目前流行的认证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表现的标准和基于过程的标准。由于制定这两类标准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标准评估模式在成本、效果以及标识授予方面的差异。对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如,2007年徐红罡指出,需要发挥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引导与规范的功能,这决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有将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将环境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旅游市场出发进行研究,才能将生态旅游落到实处,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态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5 未来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仍旧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要点。目前,我国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也没有生态旅游示范点和能实际操作的认证体系。所以,对生态旅游定义、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等级分类标准、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5-0073-03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活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自然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结果。发展生态旅游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地加以推广。[1]世界旅游组织(WTO)早在1997年12月就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2]。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晚、增长快,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盲目开发、无序经营现象还非常普遍。高速膨胀的生态旅游市场、不断退化的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复杂而多样化的影响因素等,都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创新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框架,学科概念不清,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滞后。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增长较快,但总体研究水平不高。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自1999年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所反应的情况来看,自1998年至2008年,以“篇名”含“生态旅游”在全部期刊中进行“精确”查找,共查询到3,248篇文献。11年间增长了12倍多,而同期“篇名”含“旅游”的文献数涨幅仅8倍,可见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如表1所示)虽然我国的生态旅游学术研究开始有了一定规模,但总体上研究水平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尚显凌乱,缺乏比较系统性和统一严格的学术规范。有研究表明,国内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有近100种,但至今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3] 我国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诸多不同提法,反映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这一方面能够说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应了理论界在生态旅游概念认识上的模糊性。
表1.1998年~2008年我国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总量表
第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尚比较零散,整体性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生态旅游研究具有很强的学科边缘性和交叉性特征。虽然不少人文、自然等学科,如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都开始涉猎生态旅游领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从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主要是针对生态旅游的某个社会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其系统性不够,更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也有不少理论研究成果落后于实际需要,常常缺乏可操作性。生态旅游学的研究一方面迫切需要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对这些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理论体系。
第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仍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实验、实证研究较少,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差距很大。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生态旅游”文献研究为例[4],在所统计的1994年~2003年间的737篇文献中,定性描述用的最多,占76%;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的文献数量次之,占18%;用数学方法构造模型的文献较少,占5%;运用“3S”技术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文章数量最少,仅占1%。生态旅游的研究要以生态学等学科为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生态旅游研究的实验及实证分析也非常重要。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已从概念探讨走向案例研究阶段,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从大量的实践中去总结、探索,才能丰富其理论。虽然我国的生态旅游案例研究也有了一定规模,增长较快,但这些研究缺乏时空上的连续性与整体性。现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单一时间或短时间的抽样分析,缺乏长时间的历史跟踪调查。研究空间地域比较分散,缺乏多区域的比较和检验,整体性把握不够,因此很难对生态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趋势给出可信性结论。
二、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应用。与其它产业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就将是盲目的、无序的。同时,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旅游学是一门集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各种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将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际应用,为确保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的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近些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学科理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如表2所示),这些学科理论涉及生态、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等多个学科范畴,需要按照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综合,以形成用于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并具有本学科独立特点的理论基础。
表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框架
三、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趋势
借鉴国际上对生态旅游问题研究的经验,同时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在生态旅游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是:
1.生态旅游研究的理论创新
我国已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大多是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或根据国际上生态旅游研究的经验对国内具体生态旅游区所作的相关分析,总体上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策略。这种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做法在生态旅游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在生态旅游发展一定阶段后,就迫切需要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有效的整合。根据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情况分析,生态旅游研究的理论创新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严格界定生态旅游的学科对象和范畴,明确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任务,防止对生态旅游理论的模糊化及泛化;二是要坚持对生态旅游的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对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与多功用价值实现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具有整体性质和独特学科特征的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三是要继续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通过消化吸收,实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并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旅游学科的研究水平。
2.推进对生态旅游评估标准及认证制度的研究
到目前,人们对生态旅游还存在许多片面的和模糊的认识。由于缺乏权威的生态旅游概念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规制,近些年社会上“伪生态旅游”招摇过市,大行其道。不少地区的生态旅游并不“生态”,从规划、开发、经营到管理,很大一部分沿用大众旅游的模式。因此,从理论上弄清生态旅游的评估标准,并通过认证制度对真正的生态旅游加以保护,使之与大众旅游相区别就显得非常必要。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除了必要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特色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各相关主体和要素的要求。[5] 生态旅游绝不是简单意义的以享受自然为目的的自然旅游,更不是传统意义的规模化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具有同这些旅游形式截然不同的特定的尺度和产业发展模式,在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景区管理、环境保护和投资赢利方式上都应该有着不同的特点。
国际上,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在数量上急剧增加,相关认证体系和生态标签多达上百个。[6] 认证所涵盖的范围从相对简单的旅游住宿的认证拓展到旅游行业的所有领域。这些标准的形成和推广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研究上才刚刚起步,有关生态旅游认证的组织、标准的形成、规范管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区域差异的处理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3.提升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水准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双轮驱动”是搞好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方向。在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是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开发实例的一般性介绍和经验总结,其研究水准亟待提高。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我国在生态旅游实证研究上需要加强的领域是:对有突出价值的典型的生态旅游区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实证分析;与国内外同类别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各因素的细微比较,找出真正的差距;以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保护与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区域范畴的生态旅游综合实证研究等等。
4.积极改进生态旅游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
生态旅游研究成为当前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但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缺乏深入研究的技术支撑。[7] 目前,将传统的生态学科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生态旅游区调查,对发掘的信息资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积极开展各国生态旅游及相关领域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已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大趋势。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要改变单纯的文献分析、定性描述及简单化的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注意应用计算机技术、3S技术(特别是RS和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并积极借鉴国际上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上的新成果,同时注意将景观分析法、模式与模型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理化分析方法、生态实验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应用到有关研究领域,以提升生态旅游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
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6-09-01(01).
[2]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3.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
刊,2007,22(1):67-71.
[4]全 华.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宋 瑞. 关于建立我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61.
[6]杨彦锋,徐红罡.对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理论探讨[J].旅游学刊,
篇7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有机关联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劳动、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内容,使游客感受到充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创造经济收入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旅游项目,其特点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附加生态旅游活动,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游客进入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后,可以观赏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生态环境,从事种植、采摘、考察、教育、餐饮、购物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收入,更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观赏加学习、游览加体验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形式,游客在生态种植区体验亲自种植和采摘的快乐,学习劳作,或是进入生态旅游区感受田园生活,都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身心。现如今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特点是旅游区域毗邻市区,交通方便,活动清新自然,饮食环保,参与过程简单,旅游成本低,因而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欢迎。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暗含文化的注入,无论是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态旅游都不应忽视文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展示地区特色的主题公园、民俗村、文化节等,都有助于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有的游客将儿童教育和生态旅游建立关联,将种植、采摘作为儿童锻炼的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为相关的文化建设制定扶植政策,从而营造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旅游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全国各地弥漫着浓郁的农业文化。并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使得各地呈现出特有的农业生态风格。这为推动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大量的城市居民对广大的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人纷纷“下乡”,欣赏另类的大自然风光。
一、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作为旅游基础,对农业的自然环境、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实现科研、生产、销售、娱乐以及度假等功能融为一体的综合观光旅游活动,进而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其更多地了解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转变农村的生活模式,快速构建“新农村”;有助于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扩大生态旅游经济的多层面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发展全貌进行了解。
二、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失真
要想真正实现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形成当地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然而,我国的大多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都具有高度的雷同性,缺乏自身的特色,创新度不强,这样很难对观光者产生长期的吸引效果;另外,很多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过分地强调了产品的神秘感,借此吸引广大的城市观光者。但是,这些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却是连当地村民都无从了解的。其并没有呈现出当地农业生态文明。尽管,这些产品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对当地的整体旅游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部分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同其他传统的旅游景区一样,农业生态旅游在不断增加游客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至于原本的纯净、天然遭受到了工业文明的侵袭,置身其中,已经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清爽”,休闲、恬静的感觉不在,游客的身影亦是不在。其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农业生态旅游区中增强生物多样性的检测以及管理,并制定出中期或者长期的保护计划,同时也要定期对这些地区进行评估。增强生物多样化的宣传力度,在各个景区还要特别地设立宣传牌,以此来做到时刻提醒景区人员的行为应符合规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景区的生态化。
(二)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规范旅游资源开发
制定改善旅游资源的相关规定,根据各个旅游景区自身的评审制度,严格的禁止重复性开发的行为,特别是对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建设项目也一并停止,并按照原先的要求把它还原。通过各个景区之间的相互带动和支持,借助相互的合作力度来实现双赢的效果。
(三)科学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逐步实现具有当地生态文明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域,在其中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以及科学生态等产业项目,使其逐渐产生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将这种生态、科学理念在旅游的各个环节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向参观的游客宣传这些理念,使其在深入了解之后,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健康、环保的旅游意识,共同维护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在旅游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亦是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不仅如此,在完善生态旅游过程时,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生态旅游景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要充分顾及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赋予宣传促销新的内涵,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树立品牌,就必须对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进行整体地包装,使其具有统一性,并且,在各个宣传途径都应保持口径一致。目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营销、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农业经济旅游亦是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等宣传途径,在对游客综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有效地规划游客市场,并采用灵活的营销方式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通常来讲,各种大型的节假日是旅游的黄金时期,所以,务必要重视各个节庆活动,有效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社会认知力度和知名度,从而增强旅游对社会的影响力。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执行资质管理制度来管理景区的管理人员及讲解员,特别要加大对导游人员其培训与管理力度;应做好对餐饮点卫生的监管工作,确保餐饮服务质量的提高;要加大对旅游景区娱乐节目的开发,让游客在景区既能收获快乐又能获得更有意义的思考,从而使游客在景区的驻留时间得到延长;此外,应坚持发展旅游景区的特色,推广景区的风土人情,带动景区土特产品的销量。
(六)构建全方位的旅游安全服务体系
对各个景区自身的安全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景区的安全系数,消减由于设施等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强对各个景区的天气预测,建立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并缩减景区中由于地貌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在县内的景区还应设置专门的医疗场所和报警系统,最为关键的是要清楚景区中存在的通讯等盲点。
参考文献:
[1]陈景翊,孙虹飞,王蕊.关于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2]林源源,孔善右.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08).
篇9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10-1
1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大兴安岭林区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浓缩了黑龙江省的自然特征,集聚了我国最密集的高品质寒温带林业生态景观,拥有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拥有特色鲜明的北极文化、匠心独具的冰雪文化、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实足的森林文化。但在八十年代木材采运业垄断全区经济的历史时期,几乎没有得到利用。经过”5·6”大火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危”困境后,旅游业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正在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北方生态旅游名城,有自然、人文景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100多个实体景点,5条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构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2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 行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少而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和力度,给行业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布局呈点状分布,同构现象突出,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不强;应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拓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体制创新促进行业腾飞。
2.2 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一是旅游要素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绝大多数景区缺少观光车、景区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等;二是交通运力不足。目前漠河有两趟航班:一趟航班(漠河——哈尔滨——北京),一趟航班(加格达奇——漠河)。铁路有两趟慢车,一趟快车。虽然可以做到季节性加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可进入性较差,“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严重。三是缺少固定的交通工具。缺少固定的交通工具,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
2.3 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客源市场拓展乏力,产业链条不畅。旅游营销力量分散、营销投入不足、营销机制不活、客源市场营销手段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产业意识薄弱。尽管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发展较快的产业,但将生态旅游业并入非生产性行业的陈旧观念,客观上形成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障碍。应当从潜意识中尽快剔除这一认识,牢固树立生态旅游业的产业意识,为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勃兴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2.4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不高,人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服务、导游人才,更加缺乏有一定理论深度、了解当地生态旅游业状况和发展趋势、思维开阔的旅游策划人才和头脑灵活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精明的经营管理人才。
3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3.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大兴安岭林区牢牢把握现有优惠政策,争取西林吉镇、加格达奇加北乡、呼玛镇、塔河镇和新林塔源镇5个城镇享受省级重点开发区优惠政策及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项目和资金支持。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行上,充分发挥空中航线的优势,争取引进多家航空公司,在旅游旺季加开临时旅游列车。在住上,加快三星级以上宾馆建设。在吃上,利用当地特产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高游客购物率。在娱乐上,打造休闲娱乐小区。
3.2 强化管理,建立培训体系和专家指导的辅助系统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主要为:管理人员,一般工作人员。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和就地转化的方式,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完成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项目应该随着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进行技术革新,并且要求建立生态旅游主管部门同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推动生态旅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3.3 运用市场手段,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突出宣传重点,创新促销方式,扩展宣传途径,借绿色食品宣传生态旅游,瞄准广阔的客源空间,将目标定位于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着力扩大知名度,打造生态旅游名牌,形成服务精品,突出特色产品,延展产品系列,带动周边项目,共同将“蛋糕”做大、做好,形成了旅游宣传促销的立体架构。譬如绿色食品的包装上可以印上林区生态景区的图片,良好生态的宣传可以大大加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度,而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宣传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的名片。
篇10
一、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
目前,我国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难以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存问题,可谓管理决策毫无权威性。与此同时,自然保护区业务主管部门和实施行政部门管理模式不统一,这种分部门管理的模式不利于管理决策的一致性,导致各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或政绩,而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
(二)未科学规划
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再加上对旅游资源开发时规划不科学,结果造成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的问题,不利于规范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
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譬如,旅游活动易干扰珍惜野生动植物,或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等。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此同时,我国未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约30%,只能对旅游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感性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即扩大其规模,建设旅店餐馆等服务场所,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再次,鉴于我国对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力度不足,加上民众缺乏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景区随处可见乱扔垃圾残渣的现象,甚至时常存在破坏历史文物等重要资源的问题,使得景区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究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注意开发过程中,要同步进行资源和人文的开发论证及设计,有机融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旅游事业开发,比如将安排当地居民就业规模,及其就业待遇估计清楚罗列在开发方案中,这部分内容在招商引资开发旅游项目上也应强调。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此外,建设时要有机融合人为因素与自然景观,以避免其单一性、同质性,增添更多吸引力与文化气质。当然,对环境容量问题还应进行客观研究,避免旅游景区接客规模高于环境承载力。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比如,明文规定可开发与禁止开发的部分,或详细规定景区开发规模、开发时间和待客量;增收环境保护税,用于受损环境的修复。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比如,通过生物间同化、富集等相互作用,设置水上浮旋物或芦苇等生物屏障,以此拓展生物空间,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物理、地理的技术知识,消除各类自然地质灾害,制定有效应急方案等。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
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士,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与此同时,国家方面要完善生态旅游资格认证体系,严格审批考查的程序标准,予以公示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避免造成生态旅游市场滥竽充数、参差不齐的现象。
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