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研究范畴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的研究范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篇1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篇2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数字化切片;自主学习

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知识单纯靠课堂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对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课大多以学生看病理切片为主,即学生通过看病理切片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先回顾理论课所学知识,然后向学生介绍实验课所需观察的内容,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标本,找到我们所讲的相关结构,观察这些结构的特点,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课下完成绘图作业。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更重要的是切片的质量以及数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切片数量的不足显得极为迫切。首先,以往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组织切片在保存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切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色,学生在实验课观察切片时不小心压碎切片等。另外,实验课的切片标本的来源比较稀缺,如牙及牙胚的发育,收集标本比较困难,同时还涉及到伦理学的一些知识;一些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低,如腺泡细胞癌,而且很难找到相对典型的结构,不适合作为教学切片。这就使得我们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皖南医学院2014级和2015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多种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1引入数字化切片系统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深刻影响了现代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影响的教师的教学思维[3],给医学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化切片系统是由数字切片扫描装置和数据处理软件构成,利用放大系统在低倍镜下对切片进行扫描成像,然后,扫描控制软件在光学放大装置有效放大的基础上采集高分辨数字图像,图像压缩与存储软件将图像进行无缝拼接处理,制作成整张的数字化切片,再将这些数据做出数字化的切片库[4]。数字化切片的出现使得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数字化切片是将数字化切片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操作重复性强的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数字化切片的优势。数字化切片易于保存和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了病理切片库,保存典型的切片资料,这样解决了传统切片不易保存,易退色,易损坏等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的切片使实验课不再受显微镜的限制,只要有电脑就可以随时观察切片。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病理切片浏览系统,就可以观察切片,相对于用显微镜观察而言,数字化切片可以任意比例的放大或缩小,浏览为光学放大而非数码放大,这与普通计算机浏览图像而无法改变图像分辨率有本质区别[5-6]。因此,不存在图像失真和图像细节不清的问题,操作简单,效率更高。数字化切片系统在鼠标操作下可以观察任意位置的结构,进行放大和缩小浏览,图像清晰,具有较高的保真特点。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切片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传统教学中,由于切片数量的限制,往往几个学生共用一张切片,同时,学生刚开始在不熟悉显微镜使用的情况下,极容易压坏切片,而数字虚拟切片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购买的数字化切片来源于全国各大高校精心制作的成果,其图片质量毋庸置疑。另外,数字化切片较传统切片而言不退色,不会压碎,而且可以长久保存。在国内,已有很多高校、医院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数字化的病理数据库,许多高校对经典的教学切片和疑难病例切片进行扫描,建立起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教学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扫描技术对病理切片进行扫描,转化为电脑图片进行保存,并能对其进行放大,就好比电脑就是台显微镜,大大提高了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数字化切片的不足。数字化切片也称虚拟切片,是一种现代数字系统与传统光学放大装置有机结合的技术。学生一般通过电脑操作,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忽略了显微镜的使用。因此,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应将数字切片与传统切片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2.2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的范畴,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内容繁重且涉及大量图片。因此,通过单一的理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示教,通过整合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媒介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口腔组织学的变化及相关疾病的病例特征。将显微镜下的组织改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抽象的组织病理变化系统化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更易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如PPT、动画以及视频等,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7]。

2.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对比观察。口腔组织病理学中涉及大量的微观结构,如果我们仅仅单纯的讲解,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易混淆相关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疾病微观结构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该疾病。比如观察颌下腺时,可以同时观察正常颌下腺的结构,颌下腺炎,颌下腺混合瘤等,通过正常和异常的组织观察对比,加深学生的感知,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诊断工作打下基础。开放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利用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来讲解。课前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前留出部分时间讨论,学生如有不懂的可以互相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镜子以及简单的器械来观察自身的口腔基本结构,例如牙齿的排列、数目、色泽和形态等,同时观察牙齿有无结石、病损及缺陷等。学习牙龈时,可以用手感知牙龈的色、形、质等,同时联系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刷牙出血、牙痛及牙松动进行讨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实践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果[8]。实践式教学。口腔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9]。形态模型的制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模型可以将口腔复杂的形态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实验课中,教师采用蜡烛、橡皮泥等教学工具,学生通过制作口腔模型,更加直观地理解牙齿的结构形态。牙齿发育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牙胚的形成到牙体形成再到牙齿萌出的模型,不同的结构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样学生对牙发育的过程以及不同结构的变化便一目了然,便于观察对照。这样一些相关的疑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磨片制作。在口腔组织学这部分关于牙齿的发育结构和龋病的结构特点,需要学生观察。实验室现有的切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牙齿磨片购买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实验课学习的效果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增加了牙齿磨片制作的实验课。牙齿的来源主要让学生去社区口腔医院以及实习的同学那去收集。为了节省实验课的时间,我们的实验师将收集来的牙齿在切割机上切成1mm左右的均匀厚度。在实验一开始,先指导学生熟悉磨片的制作过程,由教师讲解整个制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磨片的制作。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牙体组织疾病的认识,这样不仅解决了磨片稀缺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技能。

2.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考试都是选取几张典型的切片,让学生抽取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同时记录观察结果。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判标准,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作弊行为[10],且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我们本学期通过考试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弱化应试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平时学习的动力。学生每次上实验课时需要认真读片,能按照大纲要求掌握片子上的组织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课下需对本次实验课的内容进行绘图,该图的质量可以反映学生对本节实验课的理解程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绘图时将重点结构标注,这样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还可以将到课率、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发言的积极性作为评定标准,期末实验课考试中引入病例分析考核,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跳出了原有的死记硬背,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3

[关键词]生物功能材料 化学 材料学 生命科学

生物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中正在发展的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学科,同时还涉及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范畴。而面对刚由高中迈向大学校门的本科生时,如何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的深入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学习,并掌握专业所涉及的多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人才,则需要一个系统周密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策略。

一、外语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目前,国外的生物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已经得到迅猛发展,而在中国,生物功能材料领域则是属于一个新兴起步阶段,同时国际间的专业交流和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无论是从学习的角度还是合作交流的角度考虑,及时了解国际上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是保证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教学紧跟时展的必要工作,而外语水平的高低则直接限制了对国外研究工作的了解和领会程度。目前已经出现了系统的生物材料专业英语。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就应该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化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深入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之前,需要系统学习各类基础化学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而来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并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实验功底,为将来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并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材料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生物功能材料本身就是材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总的来讲,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系统学习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知识之前,除了化学基础知识以外,学生还应接受系统的材料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材料加工工程及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四、生命科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由生物功能材料的定义可知,生物功能材料是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诊断、修复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材料,即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其作用药物不可替代。生物功能材料能执行、增进或替换因疾病、损伤等失去的某种功能,而不能恢复缺陷部位。因此,生物功能材料的应用对象就直接决定了生物功能材料学与生命科学的密切相关性。目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这类生物材料在植入到生物体内以后,会与机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如生物体内多种生物酶对材料降解的促进作用、材料降解产物需要在生物体内沿着特定途径完成代谢、材料产物的降解对生物体生理环境的反作用,等等。除了这些问题,研究者还要分别从个体、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生物功能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内容无不体现了生物科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相互渗透。

五、解剖学、病理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解剖学就是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学科,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解剖学的主要分支有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人体解剖学。生物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所以解剖学内容包含不同的层次,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关系。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临床性。生物功能材料是直接用于人体组织器官置换的一类材料,因此学生在从事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方向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来配合研究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和实际的解剖操作能力,并能够针对动物实验观察阶段出现的各种病理学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且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药物学与生物功能材料的交叉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点放在载药生物材料的研究上。在制备载药的生物功能材料时,研究者需要具备基本的药物合成的知识,并对所使用的药物的结构、性能、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等知识有系统的学习。

在以上介绍的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的学科中,外语、化学是最基本的两大类学科,这是每个从事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扎实功底的知识。材料学、生命科学也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学科,但相对于前两种介绍的学科,其内容要相对专业,而解剖学、病理学及药物学是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学科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应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时需要涉足的领域。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学科,生物功能材料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正是它的交叉性和边缘性才使得生物功能材料充满了突破和创新,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功能材料十分重视,中国也把生物功能材料列为重点发展的科研项目之一。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物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进行,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展此专业的学习,因此全面了解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与其它专业的交叉性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专业课程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柳斌、郑斌、王定华.《创新教育案例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2]文国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印度农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一般说来与其农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60年代,农业教育课裎主 要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进行评价,如农业生产必须尽快地增长,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以摆脱粮食短缺和进口。由于印度一般学校和学院在基础科学方面实力很强,所以有必要增加足够的技术课。目前,这种补充已取得成效,农业生产明显提髙, 粮食产;!从1950年的5100万吨增加到80年代的约 1.72亿吨。此外,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对课程有 严格的检査,在学期开始前,各邦立农业大学需根 据学校主任委员会提出的,经农业研究委员会批 准的指导方针拟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这种计划釆取一种终结性职业课程的方式,使学生能广泛接触到各农业学科,包括实际工作经验和生产训练。计划组成的结构分布是,(1)农业职业核心科目占50%; (2)语言和人文科学占15%> (3)农业生产占15%(4)农业基础科学占20%。

研究生的课程一般是按学科范畴发展的,如土壤学、昆虫学、作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 济学、园艺学等。如同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仅就农学的范畴而言,印度农业大学所设的专业学 科达15门之多。

印度农业教育课程的一般模式是“拼盘式”的, 设有基础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推广等各种型的课程.

在印度,对于理论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人们是喜忧掺半。为了给日益増长的人口提供粮食,今后将只有通过釆用 尖端技术和综合技术加以解决,如害虫综合防 治,生物固氮,干旱、虫害的遥感监测,生物技 术和基因工程等。这些都是髙度偏基础科学的,它们要求诸如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气候学等学科在髙层次上同土壤化学、植物生理、遗传学、植物 病理学、昆虫学等结合起来。再者,农业是有区 域性的,这些技术还必须适合地区情况,并在本地区发展、釆用并检验。为迎接这些挑战,农业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方面的能力必须日日更新, 以满足这些要求。

篇5

方法:我们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养胃汤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胃粘膜腺体的萎缩有逆转的作用,有效减缓病情发展的速度,并且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养胃汤胃苏颗粒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79-02

慢性的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呈广泛性或局限性胃粘膜固有的腺体与数量减少,并伴有程度不同胃分泌的功能低下,医学界已经将其确定为引发胃癌的因素之一[1]。在中医学上其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2]。本文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00年2月―2012年10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66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在31―62岁,平均年龄为42.7±11.2岁;病程在3―15年,平均病程为5.9±2.5年。疾病程度分为:轻度21例;中度35例;重度10例。观察组66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在33―65岁,平均年龄为43.5±11.6岁;病程在4―16年,平均病程为6.1±2.3年。疾病程度分为:轻度19例;中度38例;重度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部有腹胀、隐痛并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进食后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呈红白相间,并且黏膜层变得较薄,呈现黏膜萎缩现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进行治疗,用法与用量:胃苏颗粒1袋口服,日三次。

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胃汤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党参25g;黄芪20g;茯苓15g;当归、白芍、白术各12g;炙升麻20g;柴胡、佛手、台乌药各15g;枳壳、刺猬皮9g;蒲公英30g;甘草、砂仁各5g。若患者有阳虚症状时加干姜、附子;阴虚症状加沙参、石斛;腹胀症状去除白术、黄芪,加玳玳花、绿萼梅;胃部脘隐痛加延胡索、九香虫;泛酸症状加乌贼骨、瓦楞子;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症状加鸡内金、丹参、莪术。日1剂水煎服,日二次。

篇6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湿毒;瘀阻;肾微瘕

1 概述

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医学研究发现血瘀、瘕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现代病理学[1]认为:肾小球疾病发病原理中有两大主要因素,即:自身免疫反应和血凝障碍,特别是血液高凝状态及脂质代谢紊乱,几乎见于所有类型肾脏病,而在尿毒症和肾病综合征中表现尤为突出。人体血液的这种"浓、粘、聚、凝"病理过程当属于中医学的血瘀范畴[2],随着病理变化的迁延加重久而形成肾微瘕。

50年代初邹云翔教授提出肾脏病具有瘀血的表现,1978年庄昭勤对慢性肾炎血瘀证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测,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皱微循环障碍,提出血瘀证可能是全身微循环障碍的表现。70年代,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孙郁之教授首创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益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使中医研究治疗肾脏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赞同。导师刘光珍受之启发进一步提出慢性肾病多由"湿毒瘀阻,肾微瘕"所致,发现肾病与湿热毒关系密切,水湿不去可蕴热生毒,或感受外邪,湿热搏结,薰湿成毒,即而产生湿毒瘀阻,肾微瘀瘕之证。

2西医病理基础

慢性肾病湿热的产生,有外感所致,也有内生而成,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等原因,其病理基础主要由巨噬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免疫细胞的聚集,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增殖的过程就是一个水湿化热、湿热相合,蕴结不解的过程,最终导致"久病入络"--- 肾微瘕 ,这也是由湿致肾微瘕的病理变化。血液高粘滞状态是肾微瘕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其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为临床使用抗凝和纤溶药物及中医破血消,利湿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客观指标。

肾脏局部的病理学改变也可佐证"瘕"在肾脏病发病中的重要意义,如慢性肾炎呈肾脏弥漫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血小板凝集,血液凝固形成毛细血管栓塞(肾微症瘕初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进而肾小球发生变性、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最后发展到肾萎缩;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过程是肾盂粘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这些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的结论与导师的"湿毒瘀阻,肾微瘕"理论不谋而合。

3 祖国医学的论述

祖国医学对瘕的认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将瘕作为正式的病名加以论述:"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丹溪心法要诀》说:"积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积滞成块。"痰、食、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脏腑经络之间,久而不去,积结形成瘕。《血证论・瘀血》又说"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瘕。"《景岳全书・积聚》则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可见,病理产物滞留与正气虚弱有关。

4 临床应用及分析

导师刘光珍认为:痰湿日久化热,内热伤阴可炼液为痰,肾病日久,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气虚,津液留聚而生痰生湿。这样热结、气滞、痰湿、瘀血相互搏结,混处络脉,由于肾脏络脉细小,其气血的流行和渗灌缓慢,极易深伏于此,痼结难去,阻滞气血运行,逐渐形成"肾微瘕",可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在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①湿热毒气滞成瘀,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遏阳气,气郁化热,热壅气机,蕴湿成毒,湿热毒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甚而形成肾微瘕。②湿热毒伤血致瘀,在临床中湿热分为外感或内伤,遇阳盛之体,或过用温补之剂,或感邪热重于湿时,则湿热搏结,热被湿遏而成郁热,热郁而愈炽成毒,热不得外泄而迫热入里内灼营血,或湿热化燥,伤及血络,血溢脉外成瘀,或热盛灼津血,质粘而稠,运行缓慢,形成瘀血,甚而形成肾微瘕。③湿热毒耗气致瘀,遇阴盛之体,或过用寒凉之剂,或感邪湿重于热时,湿盛耗气伤阳,从寒而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病久湿盛耗气,气虚则运血无力而血行不畅致瘀,久则形成肾微瘕。

慢性肾脏病病程绵长,中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权,气虚不能帅血运血,血虚血脉不充而血行不畅,均可致微瘕的形成,所以在破血消的同时兼以顾护脾胃。慢性肾脏病中后期脾肾阳虚多见,阳虚则阴寒内生,血遇寒则凝滞成肾微瘕。久病阴阳俱虚,加之滥用温燥通利之药损伤阴津,阴津不足无以生血,血脉不利而日久成瘀至瘕,此均乃"因虚致瘕"。慢性肾脏病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风寒湿热均可影响气血运行而成微瘕如湿阻气机、寒凝血脉、热灼津血等,其中尤以湿毒瘀为著。而肾微瘕一旦形成,又可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加重肾脏病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故破血消,利湿解毒是总纲,根据微瘕之成因,具体证候分析,选择具体方法。

5结论

刘光珍教授提出的CKD"湿毒瘀阻,肾微瘕"的理论,指导我们临证时应抓住"肾微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及早治疗,以阻止其"微瘕"的形成,防止瘀血不断发展成瘕。以"湿毒瘀阻,肾微瘕"理论为指导,在凉血、化痰、解郁、清热、泄浊、行气、的基础上强调破血消,利湿解毒治法,研制了复方蛇龙胶囊,使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病病程进展方面的优势得以初步展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中医院校护理本科 病理生理学 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项基础与临床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1]。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护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护理人才。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护理临床工作中常见病理过程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初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护理学的临床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但是由于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归纳推理性,对于很多中医院校来说其教学时间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位病理生理学教师都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护理学专业讲授病理生理学的经历,谈谈增强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体会。

1.根据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

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并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且具有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发展潜力的高级护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时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又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后的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当前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普遍被压缩了,这就使很多病理生理学教师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其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内容需要讲授、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学生要自学哪些内容;什么内容是应该掌握的、什么内容是应该了解的等。因此,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对教材的选择必须以够用为原则,以适应需要为教学重点,选择适合护理本科专业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重新修订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大纲,体现护理本科专业的特点。病理生理学的总体知识点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三个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具有连贯性。在讲授总论即疾病概论时,学生初次接触病理生理学,因此,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举例法讲解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但应注意,此时学生只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对临床还很陌生,教师在联系临床的时候,应避免过于专业和单调。比如,在讲病因学中的发病原因时,生物性因素涉及病毒、细菌、真菌等,我们可以2013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为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病因,明确其是最常见的病因。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指的是在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缺氧等都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内容,是后面各论学习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我们不仅要重点讲述,而且要讲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比如休克,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理过程,医护人员只有正确认识休克、掌握休克分期特点和各期表现,才能及早发现休克,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挽救病人生命。对于各论,即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它往往是前面基本病理知识的综合,所以在讲授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特点,并兼顾之前基本病理过程知识的复习,讲授速度可以加快。

2.注重病理生理学与护理学的联系、注重中医理论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新的结合。

病理生理学是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由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学习的过渡,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应如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病理生理学时,应当注重病理生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认识病情变化的本质和演变规律,从而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更好地协助医生工作。同时,鉴于中医院校本身的特点,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会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所以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中医基本理论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新的结合。如在讲到休克这一基本病理过程时,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分成: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这三个时期,血压的变化情况往往是病人的主要体征,其次像尿量、患者的皮肤、患者的意识等症状和体征也会有所改变,这就强调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密切注意患者血压,注意患者其他体征、症状的变化等,从而将病理生理学的知识与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病理生理学对护理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认为休克属于“厥证”、“脱证”等范畴,我们在讲授休克时,可以对学生讲述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其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西医基本知识。

3.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合,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设备。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过多地注重传授病理生理学知识,多采用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手段。这一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病理生理学教师更多地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及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法的能力而定。如讲授休克之前,可以先放几张临床上常见的休克图片,给学生以直观认识;接着讲到休克概念时,可以从人们对休克的最先认识再到微循环学说等讲起,复习微循环的组成及其意义,强调其功能变化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从而明确休克的概念。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促使学生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最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此教学法体现出了很大的时空开放性,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在新知识认构过程中,可以有机地将课内外、校内外、直接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在问题解决中,学生综合各部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炼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3]。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特点,可以在很多内容讲授过程中应用该教学法,比如肝性脑病。讲授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仿真病例及相关问题,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点与病例结合起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病理生理学的日常教学中。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最为广泛,在病理生理学的授课前,我们需要制作符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切记不能把过多的信息引入课件,避免课件内容多而繁杂,而导致学生理解力下降。BB网络教学平台现在已被很多学校应用,通过BB平台可以定向而有目标地对某个学生进行辅导,实时交流,实现因材施教。在我校的BB教学平台创建后,我们放入部分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其他功能如布置作业、在线练习等,有效增强了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增强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来讲,我们需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秋.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2254.

篇8

【关键词】 炙甘草汤; 扩张型心肌病 动物模型 血浆神经体液因子 多柔比星 超声心动图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ZGC on cardiac function in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nduced by adriamycin in SD rats and explore its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The SD rat model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ere fed ZGC for two weeks which was established at a dose of 2mg/kg once a week by Adriamycin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ZGC on SD rat models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D rats after 2 weeks therapy of feeding ZGC to measure left ventricular dimensions and calculate ejection fraction. 2 weeks later, left ventricular slices of animal model were processed for histologica staining.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LVEF、BW、H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ZG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Serum neurohormonal; Animal model; Adriamycin;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以心肌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心肌间质胶原重构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腔扩张、收缩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充血型心力衰竭和猝死为临床表现的严重心脏病[1],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本研究通过观察炙甘草汤对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DCM提供良好可靠的实验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出生4周的雌性SD大鼠32只,25G注射器给予多柔比星腹腔注射, 每周2 mg/kg,连续8周,多柔比星用生理盐水配成1 mg/ml, 诱导扩张型心肌病SD大鼠模型,经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HR明显降低,心室的收缩功能与心腔的扩张程度负相关,改变符合扩张型心肌病的影像学改变,体重(142.9±56.1)g。其中5只动物死亡,分别在第6周死亡两只,第8周死亡3只,可能是DCM心力衰竭导致。随机分成实验组(13只)和对照组(14只)。

1.2 药物炙甘草汤(ZGC),由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制剂室制备,每毫升含生药量1 g,高压灭菌后,保存于4℃冰箱备用。诱导扩张型心肌病SD大鼠模型所用多柔比星(Adriamycin, 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生产)。

1.3 器材无菌操作台、25G注射器、10%水合氯醛,苏木素、0.5%水溶型伊红液、0.5%盐酸酒精分化液、10%甲醛,GE-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7MHz),400倍普通光镜。

1.4 方法随机分成实验组(13只)和对照组(14只),实验组给予炙甘草汤灌胃(4.0 g/kg)2次/d,0.2 ml/d,疗程为两周。对照组给予与实验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2次/d,0.2 ml/d,疗程两周。大鼠在用药前及第3周时用10%水合氯醛麻醉后, 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舒张末期容积(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左室内径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各组大鼠麻醉后从球后静脉取血3 ml,分别处理后用于测定AngⅡ,ET,ANP。处死后剪开左心室取心肌组织, 10%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5 μm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改变及心肌间胶原纤维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时有少动、疲倦无力等表现,陆续有动物出现拒食水、体重下降、抽搐,先后5只动物死亡。实验组大鼠以上症状较轻,部分动物少动,两只动物死亡,对照组死亡率35.71%,实验组的死亡率为15.38% 。

2.2 两组动物的BW ,LVES,LVED,SD,DD,FS 及HR变化实验组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2.3 两组动物的血浆神经体液因子检测结果见表2。表2 两组动物的血浆神经体液因子检测结果(略)

2.4 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HE染色见对照组(图1)大鼠心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和空泡样变性,细胞质自溶,组织间质水肿,细胞间隙增宽,心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实验组(图2)大鼠心肌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心肌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可见颗粒变性和空泡样变性,心肌间胶原沉积少于对照组。见图1。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DCM)在中医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胸痹”之范畴。《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中重用炙甘草、黄芪、西洋参,以补中益气; 熟地、麦冬、阿胶、白芍、养心血,滋心阴;酸枣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桂枝、生姜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朱若凯等[2]在麻醉猫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再灌的实验中观察到炙甘草汤能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缩短触发活动时程和幅度,减少血清CPK和LDH ,降低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提示上述成分可抑制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触发活动并对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周承志等[3]发现炙甘草汤含药血清通过抑制Ito电流将延长APD及ERP,减少跨壁复极不均一性和跨壁折返微环路的形成,抑制两相折返,从而避免多种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这可能是炙甘草汤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本实验给予炙甘草汤(4.0 g/kg)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LVEF,HR均明显增加,LVES明显降低,LVED,DD,SD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此剂量及给药方法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SD大鼠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时RAAS 激活,Ang Ⅱ增高早已有公认,并证实存在旁分泌及自分泌途径,ET,ANP 的升高也是人类充血性心衰的特点之一[4,5] 。扩张型心肌病的形态学特征为心室扩张,室壁相对变薄,在细胞水平的心室重构包括心肌间质重构和心肌细胞重构,其中心肌间质的主要成分是心肌胶原网络,所以心肌间质重构主要是心肌胶原网络重构[6]。心肌胶原沉积与左心室扩大呈正相关,心肌僵硬度增加从而导致舒张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7]。本实验显示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给予炙甘草汤治疗后血浆AngⅡ,ET,ANP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降低,心肌胶原沉积减少,表明炙甘草汤可抑制AngⅡ,ET,ANP的生成,抑制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延缓心肌重构,从而达到改善心功能、减轻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的心肌病理改变,降低动物死亡率。因此推测,以上结果可能为临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提供新的方法,甚至使难治性心衰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本实验为进一步评价炙甘草汤治疗临床扩张型心肌病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P,Mckenaw W,Bristow,et al.Teport Of The 1995 WHO/ISFC Force On The Definition Of Cardiomypathy[J].Circulation,1996,93:841.

[2]朱若凯,陈 奇,毕 明,等. 炙甘草汤及有效成分配伍对猫缺血再灌心脏触发活动及心肌损伤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 (6) :27.

[3]周承志,张道亮,王 腾,等.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对兔心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832.

[4]Cody RJ , Haas GJ ,Binkley RF , et al . Plasma endothelin correlates with the extent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 ,1992,85 :504.

[5]Chen HH ,Burnett JJ . The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heart failure :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s[J].Proc Assoc Amphysicians ,1999,111(5) :406.

篇9

1形态学科的教学

医学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人体正常或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形态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其“形”,不管是在大课上还是实验课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

1.1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百闻不如一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教科书上呆板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电镜照片、三维动画更是弥补了手绘图、模式图不够直观准确的缺点。计算机应用于大课教学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普及,所以笔者在此不做详述。重点想谈一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以实验分组为单位,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临床问题。在我校,CBS应用最成功的是病理解剖学。在总论或各论讲授之前,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典型的病例,从病理解剖大体、镜下所见,到内科症状体征描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器官组织病变及其对整个机体影响的认识,从微观的组织变性到宏观的机体机能紊乱,承前启后,切实落实了病理解剖学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

1.2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光是靠大课积累的理论,不去亲自操作显微镜看一看切片,形态学的教学也不可能很成功地开展。这样一来,实验课教学对于形态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习,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使呆板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加强记忆,同时实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节实验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在课下对实验内容预习的情况,也和带习老师的准备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预习,除了复课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参照实习指导和图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去自己的切片中寻找所谓的典型细胞、组织特征。但是图谱,特别是实习指导上对于一个结构的描述,往往是搀杂了一些编书老师的主观意识在里头,学生在镜下所见并不一定能与之描述相吻合。作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切片中有不明确的结构、细胞时询问老师,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老师以“你看到的这个不典型”作答。每张切片在制作时因为取材和技术的限制,多少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病理切片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这就要求带习老师在一次实验课前尽其所能地熟悉他所带全部同学的切片,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将典型结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讨论,群策群力,也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非形态学科的教学

非形态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与形态学科不同,它们是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和阐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因为不是直观可以感受的东西,学生往往都反映“很抽象,很枯燥,很难学”。但是这些学科又都是基础-临床过渡课程,不打牢这些基础,随后开设的临床专业课程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掌握并能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1非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非形态学科令学生最头痛的地方就是阐述机理,无论是生理学上的生物电的产生机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都是可以学到让人“feelsick”。讲授这些知识的多是专家,他们本身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也许是不屑于对这些基础的理论深入探究,也许是他们自己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无法将合适的信息传输给我们,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老师讲得力不从心,学生也听得怨声载道。因此只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非形态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笔者认为,不能迷信老教授、老专家,应该大胆启用年青教师,承认教育难点的难度,并且报着一种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来看待难题。老师方面,课前应该把下次课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告之学生,有条件的尽量出书面的材料,对课中将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包括英文、缩写),应该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就是常识,学生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初学者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熟悉过程。在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要点,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考虑先讲解重点难点,而不是依循教材编写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把重难点分散到课时的适当时候讲解。在下课前,给出一个小结,让学生明白已经学习的哪些是重点,把学生从对含混不清的教学大纲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真正重要的知识。在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可以尝试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机理过程,或者引导学生用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把晦涩的知识点与直观通俗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学生方面,除了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和作好笔记以外,可以通过易位式教学与老师互动,更可以大胆地设想,学生能不能通过诸如戏剧演出的方式体会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许听起来太幼稚,但是寓教于乐也不失为一种创造双赢的好办法。

2.2非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非形态学科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知识都有融会贯通,因此其实验课的设置,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综合因素。比如在复制一个失血性休克的模型时,就要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我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在学习了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设机能学实验课,既综合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又节约了经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是对基本功的操练,真正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3基础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基础医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方向是从事高等医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当完成一定基础的生物医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易位教学,即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学科、章节,几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推举发言人在全班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参与讨论或补充不足和遗漏。如《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就进行了这种易位教学的尝试:全班分成十个组,挑选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搜寻素材,制作PPT,试着像老师那样给全班同学讲授该章节的知识点,听讲的同学就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解的小组或者老师辅助回答,实在不能立即回答的就通过下去进一步查阅资料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展“journalclub”,即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文献,将其研究对象、试验方法等整理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讨论学习可以了解某个专业的最新进展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还有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新进展的思考或临床的病案讨论开始,先将要讨论问题大声朗读,在确信大家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开始第一次讨论,以弄清所需讨论问题的涵义,然后各小组下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一个阶段的自学(自学的基本资源有:教材、相关论文、专家、计算机系统、模型和相关讲座、实验室),之后开始第二次的讨论,仍以问题开始,逐项评判最初的解释或假设,阐明以前的正确部分,合成新的知识。PBL的优点在于:在有上下联系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吸收新知识;学生可以在课程设计宗旨范畴内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基础医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

篇10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专利分析 中药 全球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13-0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 se,AD),其属于中医学的“呆病”、“颠症”、“善忘”等范畴。近年来AD患病率和病死率呈逐渐升高形势,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居第3位的致死性疾病。因此,抗痴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高度重视[1]。

近年,中药及其提取物治疗AD的药理作用机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目前中药抗AD 研究已成为老年痴呆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如何利用中药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整合效应,发挥现代药理学的优势,从多方面探讨中药作用的机制,寻求治疗AD的有效药物是今后努力的目标。此外,相关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皂苷类、酚酮类和多糖类等。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针对性特异性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2]。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中药治疗AD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笔者对2013年以前全球使用中药治疗AD的发明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以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德温特WP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截止2013年公开的全球使用中药治疗AD的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文献进行统计。先以关键词“AD、Alzheimer、dementia”进行检索,然后用国际专利分类号(IPC)为检索项进行二次检索。用IPC 分类号A61K35(动物药与植物药)、A61K36(植物药)、A61K33(矿物药)进一步限定技术范围,再将所得检索结果进行逐一阅读与手工筛选,剔除实质内容无关的专利申请,最终得到涉及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发明专利申请共1114篇,有关数据以申请日为准。

2 统计结果

2.1 专利申请量趋势

图1显示了1960-2013年近50年各年申请量趋势,由该图可以看出涉及AD中药技术的全球专利申请中,首次申请出现在1985年,从该技术领域的全球申请量发展趋势看,虽然中药的历史非常悠久,但1999年前AD中药技术发展却比较缓慢,年申请量不超过20件。1999年后开始逐渐发展,并且发展速度较快,在10年内年申请量逐年呈现上升势头,到2009年时达到年申请量的最高峰接近140件,年申请量是迄今为止申请量最高的水平。这可能与2000年现代行为学、病理学和神经生化的研究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相关,使对AD的病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为通过中药抵抗AD病理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之后申请量稍有下滑,考虑到2012-2013年有些申请仍未公开等原因下,2012-2013年的申请量仍有保持平稳的可能,从总体趋势上可以预见,全球范围内对该领域的技术研发热情和投入力度也在近年来明显提高。

2.2 国家区域专利申请产出状况分析

2.2.1 国家区域分布分析

图2反映了全球AD中药专利申请产出量排名领先的国家、地区以及区域性组织的专利申请产出量情况,排名前几位的依次为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欧专局、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印度。其中,美国以365项申请产出领先于其他国家与地区,是全球范围内专利产出最多的国家,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当然,由于美国对中药的使用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因此,所统计出的美国申请的专利可能除包含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外,还包含广义天然药物范畴的专利申请。日本和韩国处于第二集团,虽然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但其专利技术产出量也是全球比较高的国家,专利总产出量都超过了200件,在中药领域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中国申请产出量排名第四,共计86项,表明我国在通过中药治疗AD技术上的研发与投入上比较重视,但相比美日韩还有一定差距。值得关注的是,中日韩申请总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左右,超过了美国,总体申请量比较大,可以看出在此项技术上,东亚国家的技术比较先进。表1显示了全球AD中药专利申请各主要产出国的具体数据量。

2.2.2 主要国家区域申请产出趋势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各方近20年申请量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差别,在2007年以前美国一直处于全球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地区,从2008年开始,美国专利申请量的优势地位被韩国取代。在2000-2010年美日韩的专利保护比较密集,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在2010年日本和韩国申请量达到历史最高峰,而中国起步较晚,从2008-2011年申请较为集中,中国目前正处于专利申请较为活跃的时期,是未来的专利竞争热点地区,反映出AD中药在中国开始受到关注。

从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近20年的申请量统计数据看,美国和日本在该技术方向上的专利申请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期)要早于中、韩两国(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期),这与各国的技术发展和政策导向可能相关,同时也反映出对抗AD的中药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上述三个国家的发展趋势略有区别:日本关于AD中药的专利申请出现最早,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少量申请,申请量的大幅提升从2001年开始,呈振荡发展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顶峰;美国在90年代初期申请量少于日本,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申请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且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在2005年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韩国在1998年起步,并且经过一段缓慢增长之后,于2005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可见韩国在近期对该技术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很可能在未来的几年里,成为这一领域中最主要的竞争国家;中国在2000年左右开始起步,并且势头平缓,申请量没有出现过大幅波动,在2008年开始出现明显增长,这不仅取决于我国技术的进步,还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从申请量的增长率趋势看,中国的申请量在未来几年里很可能继续上升,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3 结语

(1)形成核心专利,加强全面保护。中药治疗AD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多数仍属于单一的保护形式,核心专利和基础专利还比较少,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药治疗AD的研究的力度,通过结合药理、药剂以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系统研究其有效部位,形成核心专利或基础专利,并围绕核心专利形成多层次立体的专利保护,注重多领域综合开发,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2)近年来,中药对该疾病的防治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分析中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专利现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药领域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专利布局,了解该技术方向上的关键专利申请人和关键技术,加强该领域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开国内外已存在的专利壁垒,避免将来的侵权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