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抓住兴趣点质疑,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由此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教学道德促进作用。
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在上《跳水》一课时明确提出:读书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了: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怎样?《跳水》这篇课文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等问题。接着,张老师便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上了一堂十分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曾说过,产生兴趣是创造的起步,不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取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抓住疑难点质疑,树探究风
英国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罗索有一本书,名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取真知。他举了个例子:英国课本说德国人的功劳。罗索主张让学生对照着念。有人担心学生将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他说,能够使学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课的教学中,黄晖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几块黄色的云,就能判断出将下阵雨。那么他事先怎么不带好雨具而被雨淋湿了全身呢?”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就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分析,大家认为这是个问题,这个情节站不住脚。进而便有学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气谁又能记准呢?记不住就从头,无从质对,那么她回答地多流利,记得多准确,也确保不是信口胡这诌,人们怎能相信她呢?”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避雨》一文的作者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论述教法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悱,就是学生个人独立思维之后的心态,教师的提问,只有经历了学生的“愤”“悱”阶段后,才是最佳时机。
三、抓住发散点质疑,倡创造力在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质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时引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穷人》一文学完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要解开这个疑问仍需要深入的探究。于是,我抓住这个思维的火花,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人,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穷人”为题,实际是歌颂精神富有者;还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为了歌颂像她丈夫那样贫苦的劳动人民,课文表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所以以“穷人”为题。
对这个疑问的解疑过程是:从质疑到反问、探讨,再从阅读到思考、议论,最后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抓住聚合点质疑,保整体性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聚合点质疑,可以抓住一点,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
这样的质疑,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与时俱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来体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文化积淀。因此,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准备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进行板块模式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具有生成情况随时调动其中某一部分的资料,或者,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呈现其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充实到教师的课件之中,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成了课堂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选择与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篇2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需充分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1)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重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2)读通顺,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打上“?”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然后检查初读的效果。抽学生个别读生字词、读课文,切记不要齐读,以便学生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教师或学生对容易读错的字、词给予指导。对于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师以最简单的句式引导学生概括: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的感知。
二、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目前,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感悟,轻质疑。中国传统 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默读时,学生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不懂的词语、句子或其它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有的可直接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精读课文,释疑解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就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字词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思考解决;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查阅工具书或资料;有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有的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感悟、理解;还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动手实验,调查了解等方式解决。
对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有的有明显答案或隐含答案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对含义深刻的文章的重点句子,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理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呈现句子的训练的:
(1)小组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鱼多,课件出示海底鱼1)
(2)都有哪些鱼呢?作者是怎么有条有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说一说)
(3)这些鱼真是美极了。想看一看吗?(出示课件鱼2)
(4)你能找到课文中写鱼的种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
(5)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也告诉我们鱼很多,把它们圈一圈,划一划。
生异口同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找得很准,咱们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又划了词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了吗?
小结: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读、看看、划划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读懂。
(6)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至于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的快慢、语词的升降、语音的轻重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读,读中文中体会、领悟,当然适当的时候教师作必要的范读。根据不同的体裁,学生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四、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文是范文,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要通过熟读,达到诵读,这是读书语言内化的好方法,是积累语言的好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鼓劲学生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使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
篇3
一、强调整体,遵循规律
从文中看到:整体语言教学法极力推崇格式塔(Gestakt)心理学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理论观点。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其意义并不等同于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整体性的( holistic )而不是分割性的( atomistic )。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任何企图把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做法都会使语言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这对我们原先的认识“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提出了挑战。
而目前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却还存在以下教学模式:即先通过录音导入文本――学生听这一段文本――逐步讲解文本中的新词和词组或者短语――学生脱离文本跟读字,词,句――学生用所学的词,句做与文本内容无关的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然后学生再读整个文本――接着导入下一段文本……
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已有了“语篇教学”的意识。能通过语篇带出所要新授的词,句,但在导入时过于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实质。在具体教学中仍然偏重于单个词句的独立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整体的文本。在教学中,过于细化,随意肢解课文。教学环节仍以单个字,词,句,篇的形式呈现、以讲解、操练为主,这些操练也缺乏实际意义,大多以学生识记,理解为主,未达运用的目的。这样不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成理解语篇和运用语篇,而是典型的外语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我的思考:语篇教学的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的思路,在低年级可以多创设录音文本,对话文本,儿歌文本。中高年级可以以描述性,叙述性的文本为主。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整体感知,因为整体语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注意到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和互补,而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同时围绕某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来进行,才能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二、聚焦意义,注重交际
从文中看到:整体语言教学法聚焦于语言交流中的意义,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旨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语言技能的教学程序能够反映出语言与语言的交际运用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练习。语言能力也正是通过交际而获得。
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也非常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课上的最后几分钟的综合反馈环节才有所显现。纵观35分钟的课,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英语环境,更别提有与同学直接互动交流的机会。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在疲于应付老师一个又一个由易到难的问题中落实学习任务的。直到下课前几分钟,才忽然要完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任务。这样看来,“注重交际”好像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的思考:我认为,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该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而应在单元整体设计时,就考虑进去。在每一课时的具体设计和教学时,就落实到语篇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自然语言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而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的应用技能应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
三、突出语境,追求真实
从文中看到:根据人类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的观点,语境可以分为情境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 (contexxt of culture ) 。前者指的是与语言活动直接相关的具体情境,后者的范围更大,指的是语言活动的整个文化背景。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 阅读材料 学会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11
笔者曾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材料少等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阅读状况不佳呢?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造成农村学生阅读状况不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缺乏图书资源,二是缺乏引导。那么,该如何有效设计、安排阅读教学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借助图书室,充分利用现有材料
就学生个体而言,阅读材料匮乏。因此,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简陋的图书室,寻找合适的课外读物。图书室不大,图书也很陈旧,但仍然可以选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整理了一份书目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速度制定读书计划,然后对照书目到图书室借阅。另外,我们组织教师和学生把个人书籍汇集起来,给学生互相传阅,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在办公室建起“园丁书架”,将自己的图书无偿提供给学生阅读。我平时常把自己的书借给学生阅读,还建议其他教师从自己的图书里挑选一些读物,放在“园丁书架”,学生可以随时借阅。这建议得到同事的大力支持,他们拿出了许多自己珍藏的图书。第一次借阅,办公室一下挤满了学生,他们个个伸长胳膊,大声请求老师把书借给自己,不到十分钟,近百本图书全部借完,书架空空如也。借到书的学生如获至宝,边走边读,没有借到书的学生羡慕不已,眼巴巴地望着空书架。办公室里的其他教师看到这样的场面,被学生的求知热情深深感动,他们主动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些读物,使我们的“园丁书架”充实起来,这些精选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
另外,我发动学生把家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报纸带到班里,指导学生把这些书刊报纸分类整理,打印书目,共享图书资源。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室里设立“图书交换站”,大家把自己读过的书推荐给同伴,从同伴那里换取自己想看的书。通过这种交换阅读的方式,我们把身边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利用起来。我把自己的做法介绍给其他教师,大家都很赞同。每个班都设立了“图书交换站”,教师组织学生交换读书材料,班与班之间定期举办“换书交友”活动,资源共享,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面扩大了,阅读兴趣也提高了。
二、利用网络,多方挖掘潜在材料
我们一方面把身边这些现有的材料充分利用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多方挖掘潜在的图书资源。我们努力向学校、社会呼吁,征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阅读材料,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读书空间。
对此,我们对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向学校领导提交调查报告,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我们提出的问题,决定尽力解决学校图书资源缺乏的问题,马上为学生订了《语文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东方少年》《故事大王》等十余种报纸杂志,同时又购进了许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新书。
在家长会上,我们向家长反复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希望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学业,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和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征得家长的同意之后,我组织学生订阅了一些阅读书籍。我们班上有八个小组,每小组成员合订一份,每个学生只需拿出很少的钱,就能读到很多好文章。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有目共睹,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地位会愈发突出,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要求更高。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予以特别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在感悟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促使两者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进中发展,以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高段阅读现状剖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久而久之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思维,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早已有之,但事实却在行动上常态搁置,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催生和创新能力的强化造成严重掣肘。新课改的春风劲吹,一些教师积极借力新课改理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在了突出地位,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知识视野狭隘,自主学习能力举步维艰,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语文综合素养较低。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盲目滥用,也使得阅读教学指向性不强,缺乏特定的发展指针。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可以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臂之力,但因为多媒体运用科学性、合理性欠缺,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领悟和感受,学生习惯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抒发,并依此进行恰如其分的想象。这一心路体验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画面拼接来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尽管丰富多彩,却无法代替学生的有声阅读,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寻求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实现。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彻底根除传统教学毒瘤,创设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释放的新型课堂场景,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同时,教师应深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施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布局,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凸显阅读的基础性地位。
1.边读边画,即阅读的同时,勾画重点词句,通过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在渗透自己理解的同时,适当植入个人情感释放,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对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内涵深意起着重要作用。
2.边读边思,即根据创设的问题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审慎考量,精心创设一些与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问题,增强学生思考的目的性。
3.边读边“激”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掺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思想打通衔接的通道。读书是一种高超境界,只有作者对文章的深刻意境做到心领神会时,才有可能在阅读中迸射出强烈的情感抒发,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释放不期而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彼此结合、穿行,形成强劲的互动,开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剑合一的局面,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学生的日常阅读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专采“百家长”,主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了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在主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时,以学生喜爱为基本标准,选取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读物,使之真正形成对书本阅读的强势互补。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升语文学习效果重要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必须将阅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全局中去考量,并不断寻求阅读教学的多元化方法,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实施,传统应试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从而使得现代化教育体制替代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全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将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植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使得素质教育理念难以投入到学生阅读思维之中,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弱化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使得小学生阅读思维局限在固定模式之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
在灵活性与生动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加持之下,本应该更高效的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目的,提升小学生综合阅读素养水平,感受到阅读理解的快乐所在。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功能,导致阅读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许多教学内容变得循规蹈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能够依靠教师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内容的探索和探究,失去了自主学习欲望和意识,体会不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2 过于强调应试目标
在小学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比较看重应试标准,因此,在教学下会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目标,从而完成对分数提升的目标。在具体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小写语文教师将每篇文章进行拆分讲解,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发挥阅读内在的价值,许多优秀的阅读文章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有条理的阅读思路,无法体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阅读美感,造成小学生阅读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足,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方法
1 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组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对课内阅读的拓展与补充,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在接触大量多元化的课外阅读实际过程中,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能够真正学习到具体的阅读技巧,体会到完整的阅读思路,形成强劲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能够实现阅读自由性发展。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读物推荐。小学语文教师应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
第二,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三,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2 优化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提升小学生阅读探究能力,这符合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基本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实现优化教学,通过增强小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确保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教师也能够明确学生具体的阅读情况,以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交流之中,熟悉所学习到的基本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目标,从而提出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质疑,强化质疑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能够构建系统性的学习目标,确保在探究学习之下达到具体的学习目的。而对于重难点阅读知识讲课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会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探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应观察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兴趣爱好特点,并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阅读任务,保证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阅读乐趣所在,从而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标,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总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阅读可以使人充实和智慧,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思考,并在拓展阅读的策略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对语文文本教材内容的体悟,从而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增强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问题分析
1.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明确
在对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认知不明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是随意性的拓展阅读,或在课堂结束后推荐一本拓展阅读材料即可,这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拓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文本教材中,有语文园地或回顾,并链接有阅读材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只是让学生回家将这些材料进行抄写,作为一种家庭作业完成,并没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使拓展阅读流于形式。如,语文园地中的《小儿垂钓》、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的拓展阅读部分,仅限于抄写和背诵,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拓展阅读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实现路径
1.从引导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进行课内拓展教学
(1)运用导语设计,实现拓展阅读
在小学生的拓展阅读的课内延伸环节中,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欲望,需要有良好而适时的导入,由旧知引发新知,从而进入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既有的旧知识导入,将原先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拿出来,让学生传阅,并由学生已学的课文知识,讲授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不能取笑别人的短处,要知道人或物都各有长短,由此引发到课堂阅读内容《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的拓展阅读中,在旧知与新知相连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延伸。
(2)穿插拓展阅读的背景知识,实现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尚浅,对于历史和社会知识的理解还较为浅薄,难以理解课文教材内容中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拓展阅读的背景知识,突破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局限,引导学生“拨云见日”,体悟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和情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小学生无法理解中国的志愿军为什么会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朝鲜战争的背景资料,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同并肩作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体会到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信任和温情,用“亲人”两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2.从分析的角度,实现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
(1)辨析拓展阅读内容的审美知识,深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知识,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语文基本知识或文学知识,深化对拓展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的情景,有针对“凤辣子”的容貌和服饰的描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让学生看到文本中王熙凤的装饰显得彩绣辉煌,透露出她本性中的贪爱钱财和追求荣华富贵,使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审美情趣,增强了文学素养。
(2)抓住学生的兴趣,实现拓展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兴趣点是最好的老师,在拓展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教学契机,提升拓展阅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新型玻璃》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如果纯粹地对文本进行阅读,学生必然觉得枯燥乏味,然而,如果教师让学生思考新型玻璃的特殊之处,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等,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产生对新型玻璃的学习兴趣,例如,一种新型玻璃――二氧化钛涂层玻璃,可以让学生不用清洗就达到清洁的目的,学生觉得意外而惊奇,感受到新型玻璃的奇妙之处,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其他新型玻璃的拓展阅读学习中,从而增强了科学知识,理解了拓展阅读文本内容的含义,由兴趣激发学习探究,真正提升了拓展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文化瑰宝,渲染出小学语文学习的斑斓色彩,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培育,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从导入的角度和文本分析的角度,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旧知联系新知,推进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现状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阅读,其属于复杂的思维过程之一。其在认知世界、搜集信息、审美体验的获得、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心灵的对话,其在语文的教育当中占有显著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小学阅读教学现状
虽然近些年国家及各学校都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阅读教学的被动型较强。部分教师在认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在实际课堂上还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怕遗漏了句子、词语、生字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答,因此学生接受知识多较为被动,同文本较少对话,亦较少理解与运用知识[1]。其次,淡化甚至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小学生具有较少的自主阅读机会,通常教师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替代学生对于文本所具有的思考和感悟,虽然增加了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使课堂较为热闹,但是学生同文本较少对话。
2.解决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有效构建生成性的课堂。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遵循粗线条弹性设计原则,即注意板块花、框架化、条理化,该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场性、较大的思维强度、较长的解答答距、较宽的问题问域。例如你认为文段中哪一句较为精彩?通过阅读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此类开放性问题可将选择余地留给学生,进而引发小学生对相关讨论进行主动、积极的参与。通常学生热烈地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展示出来。同一则的教案于不同课堂将生成不同局面,先前预设目标可以调整,因为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并非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包括充分尊重学生多样、自由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弹性成分随时纳入目标中,主要看目标是否及时生成。生成之后情境应该较为缺乏,此时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图片、配乐等形象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轻松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属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一,当师生进入情境后彼此会互动与交流,需要按照具体教学内容构建与生成有效课堂。例如教学《秋天的树》这篇文章时,由于其情感性较强,因此可通过角色朗读方式引导小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有效获取真切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
2.2激发小学生合理的想象,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
具有较高阅读效率的学生可将活动展开细节、活动、文中人物充分“看见”,但是阅读效率较低的学生通常存在阅读障碍,无法充分想象文本。学生学习中重要的材料为教材,进行阅读无法脱离文本,亦无法离开每一位学生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提问,该提问可充分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中心,在引导学生往文本中走进的同时感知整体,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表创造性较强、合乎逻辑的见解。在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使其勇于表达个人情感性较强的感悟与理解,促进个性化阅读[2]。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讲完第五段后,教师可问:“陶罐的话是否说完?”学生回答:“没有。”此时教师可问:“你从哪儿可看出还没说完?”学生就可发表见解,答案可能很多。此后教师还可以问:“那么陶罐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主要的感情变化是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话?再现文章中心。
小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看法,且表达应该有个性。例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可问学生看到标题之后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学生A回答:“人家、流水、小桥之间关系和谐?”学生B回答:“人家煮饭用的水在流出来时都应经过小桥。”学生C回答:“此处具有较好的环境,有人家、水和桥。”显然学生B的回答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然而创新性较强,此时教师不可批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这样评价:B同学的答案很有创新,值得表扬,然而此篇文章要围绕三个实物所构成的一个美好景象角度考虑。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为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进而对学生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本形式,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将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寻求、探索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探索思维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认知过程深化成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探索意识。问题教学法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
1.阅读训练模式重教材知识点
传统阅读训练模式过于偏重教材阅读训练语文知识点,忽视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受的把握以及对整体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情感互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完整的阅读内容分层逐句分析讲解,把阅读式内容转变成了知识点教学,忽略了学生感悟文章的能力,靠“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降低了小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根本不符合课程标准。
2.教师过分掌控课堂,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长期以来,受应试考试的影响,教师怕耽误教学进程,一直在?n堂上“唱独角戏”,害怕来用问题教学,学生会浪费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程,导致课堂一直以教师的“讲”为主。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在教师沉醉于“滔滔不绝”时,学生无法在语文课堂上集中精神,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懈怠感,更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
3.流于形式的学生学习探究
新课改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于学生,但教师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起到有效的引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盲目追求新目标,在教学中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全被“淘汰”掉,课堂毫无秩序,教学毫无目标可言,使语文阅读教学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运用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文本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拟定具有探索性意义的问题运用阅读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有:
1.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以提出问题为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阅读课堂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加强生生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制定适合学生探究的文本内容,设定预期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自觉发展语文阅读素养。
3.适时引导,和学生共同成长
问题教学法侧重学生自主探索,充当“主角”的角色,而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思路,让学生明晰自我的探究目标,进行实践操作,独立思索,从而解决问题。此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4.问题启发方式多样化,助力学生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39-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生词和语法结构外,还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通过开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词汇,知识面也会得到有效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能够控制课堂纪律,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会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参与,从而有效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进度。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降低,语文综合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2)忽视语言表达,偏重阅读理解。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外,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这样就会使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学生难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形成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语文教学偏离方向,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1)拓展学生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更加深入。同时,提问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阅读教学:“同学们,如果有人往你的身上水,你会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自己很生气。然后,教师继续巧设疑问:“有一个地方,当别人向你身上泼水的时候,泼得越多你会越开心,你们相信吗?”然后引出这篇文章。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受到求知欲望的驱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体会会更加深刻,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拓展阅读素材,丰富学生知识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素材。这样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积极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形成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有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作者的写法,在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3)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海豚救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海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海豚。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创新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分享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受到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的方式,一方面交流阅读经验,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互换阅读素材,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经验分享会,说一说自己阅读《朝花夕拾》的体会。这样就可以在互相交流中,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帮助其他学生拓展素材来源,切实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寿宗.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