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营销范文
时间:2023-04-02 04:1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市场营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在两个以上国家开展营销活动,而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等是不相同的,而且以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力量,也很难去改变一国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因此,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不可控因素。
第二,国际市场营销的可控因素是不同的。国际市场营销者可以控制的因素是指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为主要内容的营销组合。由于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以及企业在商业行为中遵循的商业惯例是有差异的,因此,国际市场营销者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营销环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组合策略,并组织实施,才能满足不同国家差异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
第三,国际市场营销需要进行多国协调与控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营销者不仅要根据各国环境的差异性,对营销组合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还需要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协调与控制。这种协调与控制主要涉及营销资源的分配、营销策略的制定、营销组织的建立以及营销绩效的考评等。
以上三点就是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由于国际市场营销需要跨国经营的性质,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加明显,要取得国际市场营销的成功比国内市场营销要困难的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生产工具的多样化带动了生产效率不断迅速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最终导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都要随之发生演变。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着眼全球,从全球做起。未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口号将是“着眼全球,从全球做起”。随着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在国际范围内的削弱,全球范围内的每个企业和组织都要受到全球性的制约,而无论是在国内进行经营活动,还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第二,虚拟市场营销。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发生了转变,已逐步转向以信息和互联网为主要技术的市场营销组合。在信息化全面进步并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以IT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设施不断完善,并与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市场营销模式,即虚拟市场营销。虚拟市场营销是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任何行为,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进行了虚拟化,通过互联网和IT技术将这些行为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此,虚拟市场营销的时代开始来临。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诞生之初,坚持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重点关注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增长,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为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营销的理念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质量,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的消费群体,提高顾客忠诚度。
第四,产品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IT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于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替代品,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第五,品牌趋向全球一致。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开始向品牌战略的方向演进,品牌正逐步走向全球的一致性。
第六,数字化分销渠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IT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商业模式、业务进展都在向数字化的趋势迈进,互联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的市场营销可以使营销网络不断扩展,将市场营销的中心集中化,而将营销网络不断分散扩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实体市场营销转为虚拟的互联网营销,建立新的营销模式,不仅大大减小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还能使成本降低,信息对称,缩短了流通环节中不必要的阶段,真正实现虚拟营销,带动新的商业变革。
篇2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Eco。Labeling),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发展是根据
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者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资源过渡开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却囿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重新走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初的老路,使得本已十分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环境标志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科技进步是前提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不仅可以使生产者采用新型无污染原料、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等从而在生产全过程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检测手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进行环境检测成为可能,这为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市场机制是手段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由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只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对其经济效益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就不会有动力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若通过强制的行政、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不仅会使企业消极应对,还有可能助长腐败,产生新的寻租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利用市场机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造成的环境影响相挂钩,才会迫使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标志制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它并不强制企业获得环境标志,也不对消费者的选择进行约束,而是利用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标志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企业将环境影响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既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环保、增进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环境标志制度产生之后立即得到较快的发展。1987年的德国首次实行了“蓝色天使”计划,对3600种产品发放了环境标签。随后,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芬兰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到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环境标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如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葡萄牙的“生态产品”、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和我国台湾省的“环保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始于1993年3月,国家环保局首先批准并的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批准了我国首批7项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为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奠定了基础。1995年3月20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中国首批环境标志产品名录并颁发了证书。
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公认,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标志也必将朝着国际化、统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在近期,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共同点
1二者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竞争环境。
2二者都是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经营活动。
3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4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早期的“比较利益学说”及“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二者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都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区别
1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到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到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到其中的若干环节。
3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的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虽然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存在以上差异,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品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这样,国际营销活动就成为从事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或劳务需要在不同的国家中发生频繁的转移,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三、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商品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时尚。据美国工业界专家估计,8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绿色苹果;欧盟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会考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城市的调查,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且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可能对产品究竟是否属于“绿色产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环境标志就成为他们判断的
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获得了环境标志,就等于获得了市场。环境标志已经成为产品最好的广告,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竞争能力。环境标志制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
与此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营销活动的中心,从这点上看,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国际贸易也绝不能置身世外。即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到达外国市场,但如果产品没有获得环境标志,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质上失去了这个巨大的“绿色市场”,再想从外国进口商那里获得订单就绝非易事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将相关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纳入整体战略之中,努力对研发、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全部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力求获得目标市场国的环境标志。
2环境标志制度是冲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各国纷纷对进、出口商品加以限制来保护本国的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但这些措施却极容易、而且正在被一些国家利用,即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际上形成了新的壁垒———“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同时又具有保护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从而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虽然过为苛刻的环境标志制度是构成“绿色壁垒”的因素之一,但它是把双刃剑,同时也为企业冲破“绿色壁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1993年海尔集团在国内率先生产绿色无氟环保冰箱,该产品获得“欧洲环境标志”,使其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欧洲市场,成为畅销商品。由此可见,企业如果能提高技术水平,把握机会,取得环境标志,就会为国际贸易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对于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来讲,则可以更加自如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调配产品,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3环境标志制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推动力。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企业要想获得环境标志,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者基于对环境标志的信任,会大量增加对环境标志产品的需求,使拥有环境标志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诱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营销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消极影响
1环境标志制度加大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难度。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原则上是自愿和公开的,而且平等对待国内外厂商,但由于发达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水平较高,仍然给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短期内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从而实际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影响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并且会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损害,更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长远发展。
2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如前所述,由于各国国情、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制度,而各国所规定的标准、技术和费用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迫使得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三)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1由于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必须更加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从而使国际贸易活动向国际市场营销领域进一步渗透,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2环境标志制度不仅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克服“绿色壁垒”消极影响的有力武器。
3如上所述,环境标志制度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共同动力,也为二者带来了共同的困难和弊端,为了扬长避短,就要求二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服务。
四、我国的对策
(一)加强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操作法规上尚存在空白点,须下大力气完善相应的条例、法规。同时不断使该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督促企业不断创新、提高,尽快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接轨,为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在环境标志制度难以在全球建立统一标准的情况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加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管理和技术的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外商投资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快速缩小差距。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当通过政策导向、市场调节吸引外商投资到环保产业,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国际多边谈判,维护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我国加入WTO使我们可以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应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共识,共同促进世界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获得环境标志制度在国家间的相互认可,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五)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提高竞争能力
对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讲,中国加入WTO使发达国家取消了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争取获得目标市场国环境标志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共同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友富论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J]世界经济,1995,(10)
[2]温小乐,林征峰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环境标志[J]生态经济,2000,(8)
[3]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渠道 因素 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81-02
一、国际渠道的形式和进入方式
1.出口进入方式是最简单的一种进入方式,它的特点是公司产品是在目标国以外的地区生产的。直接出口可以通过利用目标市场的分销商和商或者建立海外销售分支机构来实现。与此相对照,简捷的出口要利用国内的中间人,如贸易公司、国内出口管理公司或依附性运输销售公司。向国外出口的优势在于,它只需很少的投资,因而失败的风险并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活动。而主要依赖出口的劣势在于,它使公司在许多方面失去对外国市场上产品营销的控制。
2.合同进入方式涉及在本国和目标市场上公司间的不平等联盟,以及技术和技能的转移。这一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本国公司只需要进行很少的投资,而且,至少会有某些具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可以在公司产品上实施。但对于出口而言对许可证持有人的经营,能够真正掌握的控制权很少。许可证持有人甚至有可能买断本国公司的专业技术,进而发展成本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渠道权利会很快向许可证持有人倾斜;另一方面,某些公司通过许可证方式使他们的产品成为市场的标准。
3.投资进入方式意味着在公司进入目标国时对生产和分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所有权。在一个合资企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分担扩展中的投资和风险。成功的合资企业一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协调会计系统、控制系统或者管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在合作伙伴成为竞争者的第三市场上的产品销售达成协议。
4.以创建或收购的方式建立独资企业。在这两种方式中,100%的股权拥有导致同样的结果。采取这种方式的公司必须下力气去学习它所要进入的每一个外国市场上的细小繁琐的规章制度。创建独资渠道有利于立即进入市场,但一般比收购花费的时间更长。完全的所有权会导致更大的风险。但这种进入方式能够在目标市场上拥有更强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二、影响海外渠道伙伴选择的因素
1.成本:初始成本、维持成本和后勤成本是渠道成本的三个方面,初始成本是指建立渠道的成本;维持成本是指销售组织持续运作的成本、广告成本和中间商的利润;后勤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分装成本和海关书面工作成本。
2.资金需求:资金成本包括存货成本、转移货物的成本、应收账款成本和代销货物的成本。这些成本以现金流方式从每一种渠道中被抵补。
3.产品和产品线:所销售产品和产品线的性质影响渠道的选择。技术产品经常需要直接销售渠道或具有较高技术的合作伙伴,而非技术产品则可以通过较长的渠道运送到更多样化的数量更大的零售点。较宽的产品线比单一的产品对分销商或经销商更有吸引力。
4.控制:采用直接销售人员可以对价格、促销、销售的努力程度和零售点的类型保持最大的控制。
5.覆盖:制造商所期待的地理市场覆盖对海外市场中的城市地区较易达到,但对农村市场和不发达地区则很难达到。制造商可以专门选择一些中间商,他们有能力达到较为偏远的地区。
6.最佳合作:渠道伙伴的选择可能受实施技巧的影响,这种技巧可强化整个渠道体系的生产力。
三、国际渠道的协调
高效的渠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以带入什么来源的力量以应对外国渠道合伙人。在海外市场,最显著的力量正如国内来源以及渠道力量的改变似乎是合法的,并且具有专业多样性。正如国内渠道的关系一样,外国渠道的合伙人倾向于寻找其力量关系的平衡点,而且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结果渠道可能会极不稳定,并危害厂商有效营销的能力。在国际渠道中不仅有显著地能力,同时也有专门出现于海外市场的冲突。冲突的底线是:海外渠道内部的协调往往比单一市场渠道的协调更具挑战性,因为渠道成员之间的力量基础及其行为的文化基础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构造一个超级协调的目标,从而去协调渠道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1.国际渠道的力量基础。调和的力量来源包括:报酬、强制以及合法力量;而非调和的力量来源则包括:涉及对象、专业人士、符合传统以及信息力量。了解和认识这些力量的来源的划分方式,对于在跨文化的渠道关系中保持一种信任和协作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
2.国际渠道内伦理,腐败以及受贿:目标冲突的来源。国际市场营销和销售中一个很严重的事实是,在某些市场或者对于一部分的买者,不行贿而销售出产品是很困难的,这在东欧和一些前苏联的国家中的确成为很大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资本主义对这些市场而言,还是一个新的概念。诸如商业行贿的行为对美国厂商而言,即使在海外运营也是违法的。所以这成为一种超出在外国渠道内最优化预算以及运用报酬的行为。在组织之间连根拔除腐败是很困难的,因为恶的旧习已然根深蒂固,一个西方的食品级饮料制造商仅仅通过雇佣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雇员来解决这一问题,他的哲学是:“经验不足的人胜于伦理道德被污染的人。”
3.灰色营销:一种国际和本国冲突来源的途径。灰色营销涉及在未经商标持有人许可的分销渠道去出售注册商标的产品。它可以涉及在市场内进行的未经许可的商品分销,这时制造商许可的渠道中成员向未经许可的渠道成员出售注册商标货物,接着后者将它们再度卖给同一市场的消费者;或它可以发生在市场之间,这时商品(对于一国想要的)被转换为一种不合法的分销网络以将它们从另一国进口。市场间不合法的分销在国际间发展,因此“国际灰色市场”(International Gray Market)有时又称“平行进口”形成。
同时消费者获得更低的价格,并更方便的获取产品。但是灰色市场的负效应也是很广泛的,制造商对于分销体系失去控制,渠道下游成员可能不愿意去传播和促销产品,黑色市场增加的可能性增加,灰色市场对于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影响都十分显著。由于来自灰色市场者的销售损失使销售量降低,价格竞争增加,通过广告及售后服务对于制造商产品给予支持的动力下降,在分销体系内忠诚受到腐蚀……这些因素反过来又消极的影响了制造商对分销体系的投资。
四、总结
设计和管理国际市场营销渠道涉及与国内渠道中同样需要一般分析过程:必须意识到目标市场各个部分对于服务产出需求的区别,设计和分配渠道运行以迎合它们的需要,并且力图在一个动态的,以天为单位的基础上去协调渠道,国内渠道设立和管理过程可能不得不重新定义或以适用于外国市场或多国渠道方式管理。特别是,很有必要去将国际渠道管理的过程当作国内渠道管理的一个受限子集考虑。限制来源于环境因素(政府控制,当地竞争差异等)、需求因素(市场之间对于服务产出价值估计的差别)以及成本因素(市场之间具体渠道策略完成成本的差别),营销渠道环境在不同重要市场的具体例子支持了这种观点。
管理国际渠道中的效率问题主要有:迎合目标消费者及顾客服务需要;确定每一个渠道成员在国际渠道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市场之间即使对于同一产品也相差甚远,这取决于一种方式下顾客购物能力与国内市场上的相似性。这些区别直接意味着在跨越国界的渠道运行中行为的变化,很少有公司在所有它的国际渠道中拥有几乎一样的行为。
外国营销渠道的协调意味着与一些极少在国内市场上碰到的情况交涉,灰色市场的广泛实行典型化了这些挑战,商业交易中文化习俗的区别也是管理国际渠道冲突中一类常见的问题。
如果公司可以在各国之间简单复制它的分销渠道,建立和管理一个多国分销体系的过程可能会简单许多。但是真正的全球化是分销渠道管理的幻想,最具国际意识的厂商可以希望一种“全球地区性”的观点将尽可能全球化的成本收益与对地方市场卓越的反应弹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记元.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J].会计师,2009(7)
2.赵文骅.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问题研究——以SXSW学院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现状;策略
早在上个世纪,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就已经在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中小型企业为了寻求发展,也纷纷转向国际市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其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根据现今状态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现状来看,企业要想采用更加科学的营销策略,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学习,从中小型企业的优势角度出发,分析最适合其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科学的国际市场营销理论需要遵循4P组合营销理论。该理论是整个市场营销学最核心的基础。在国际市场营销当中,产品、价格、营销渠道以及促销都能够相互组合起来,形成比较创新形式的组合理论,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完成国际市场营销的目标。产品是整个市场营销的核心载体,中小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产品策略才能够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受到关注。而面对国际市场上竞争复杂的局面,中小企业要想制定合理的产品策略,需要调研各个国家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心理,并且从借鉴其他国家企业的产品策略来完善自身对于产品的策略计划。价格也是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中小企业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能够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用来帮助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产品的价格关乎到企业的收益问题,而科学的价格策略则能够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销售渠道是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使产品销售出去的最佳手段。合理的销售渠道能够为产品打造出多个分销方式,从而使产品拥有更多的销售选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路径增多,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自然也就取得了成功[2]。促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营销手段,也是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需要用到的常规手段,在适当的时机采取产品折价及现金返现等促销形式,能够起到极大地宣传产品的作用,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这个产品,增加了销售额,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所谓的国际市场营销自然表示了中小企业所实施的营销手段能够跨越国家。就如同在自己国家一样,在市场当中组织产品的调研工作,并对市场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选定产品的主要营销策略[3]。但是,国际市场营销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严格的束缚。在国际市场中的营销手段要远比国内复杂,其在资金、技术以及规模方面都是国内无法相比的。如今,国际市场的环境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更为复杂,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不仅仅要面临着国际市场上的挑战,也要应对国内市场所带来的压力。中小企业虽然大多是经营劳动比较密集的产业,产品的成本及科技含量比较低,但在国际市场中并不缺乏像服装等这种类型的产品,证明国际市场是需要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国际贸易自由化已经逐渐形成,但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员失业以及产品倾销的问题。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不受影响,在海外市场设置了层层壁垒。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发展,需要被戴上倾销的帽子,还要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4]。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已经签订了诸多协议,在发展上也受到了限制。我国的市场营销理念本就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而中小企业所实施的营销策略则更加单一。在该种环境下,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无法获得收益,致使很多中小企业都丧失了国际市场营销的主导权,部分企业无法支持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策略
国际市场中的营销策略很多,其中比较先进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部分策略符合了中小企业发展要求,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转变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促使其在缺少资金以及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仍然能够保持在持续发展的状态。
1.补缺营销。我国的中小企业营销观念大多还停留在产品观念阶段,但是这并不太适合于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应用,中小企业可以不与大型企业进行正面竞争,但凡在市场竞争中,都会存在一些被大企业所忽视的漏洞。这些比较细分的市场,是大型企业无暇顾及也无心争夺的。中小企业采取补缺的营销策略,争夺该部分细分市场,既能够在细分市场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又避免了与大型企业的冲突[5]。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中占尽了优势,能够夺得市场的领导地位,进而在营销过程中逐渐扩大自身的力量。在消费者的个性化发展当中,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产品比较多,尽管大型企业能够对产品进行规模性的生产,但在细分市场中,大型企业并不了解细分市场的规则,也无法把握市场竞争的优势。采取补缺的营销策略能够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灵活的特性来战胜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规模注定其无法抵抗国际市场上的风险波动,但在细分市场当中,其风险相对较小,中小企业也能够在营销策略方面规避细分市场的风险,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逐渐扩大自己的市场。
2.共生营销。既然中小企业选择在夹缝中求生存,就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靠山。除了补缺营销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夺得市场的份额以外,共生营销能够使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所谓的共生营销,就是在大企业的带动下,中小企业能够与大企业共享合作资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争得更多的份额和地位,是一种共赢的营销策略。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很难凭借自身的发展来获得更多的利益。为了进军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小企业需要找寻可以提托的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在资金方面比较雄厚,整个集团的规模也更大,在市场营销方面拥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能够根据多年的营销经验规避在市场中将会遭遇的风险。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小企业要想获得生存,需要依赖大企业的先进技术。在该种环境下,小企业需要依托大型企业来完善自身在生产方面的不足[6]。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相互协作,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环节更加细化,在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之下,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提升。
四、结语
中小企业转向国际市场是我国经济环境及国际环境变化的结果。在我国及世界市场环境推动下,中小企业需要创新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理念,其实中小企业在打开国际市场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总而言之,尽管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都无法满足强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只要中小企业抓住关键的几个市场营销策略,就能够逐渐做大市场,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李盼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沈瑞山.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1,01(21):42-44.
[2]廖伟峰.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03):101-102.
[3]刘振华.略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0,07(17):21-22.
[4]焦利勤.基于市场国际化的中小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05):42-43.
篇5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营销工具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商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特征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市场营销的工具、背景和战略策略。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跨越了传统的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营销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内部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应成为当前国际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体系变化的基础上,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方式和进行过程控制,更好地完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
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国际化的营销战略。基于此,高校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重点研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手段及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
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
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
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
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
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
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
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
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李成钢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跨境网络营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分析
1跨境电商形势的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际之间的物品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B2B模式的交易在不断萎缩,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的新型跨境电商模式发展迅速。2016年9月4~5日的杭州G20峰会的开展,也加速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通过跨境电商的发展,正在搭建起一个自由流通,开放普惠的全球性贸易平台,在跨境电商趋势下,没有企业大小之分,只有产品精细与否,定位精准与否。从而为真正的实现中小企业自由卖全球、买全球的愿望。通过跨境电商真正实现企业全球连接、全球联动的效果。而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势头强劲,首先政策层面的不断支持,使我国跨境电商在企业之间的快速接受。从2015年6月20号,国务院发放[2015]4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应该是国务院的第一份完整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指导性文件,到2016年9月份G20峰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发展的一个新业态。其次,从跨境电商交易额来说,跨境电商也表现不俗,2015年,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中国跨境电商增速仍大幅高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并且在整个外贸中电商渗透率在持续增长。据《2016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额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我国进出口的19.5%,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将达到12万亿元,将占比我国贸易额的37.6%。在跨境电商领域中,跨境电商零售交易额增长更加迅速,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交易额达到7512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跨境电商零售出口5031亿元,同比增长60%,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2480亿元,同比增长92%。且预测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交易额将超过3.6万亿元,跨境电商零售业务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国际贸易业务形势的变化,国际商务活动的形式也必将发生变化,作为高等院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过程中,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专业设置也发生着变化,而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也必将发生变化,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就是其中一门。
2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及特征分析
(1)国际市场采购碎片化,降低风险。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2016年世界经济仍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体总需求持续不足,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预计2016年全球增长率仅为3.0%左右。在此经济形势下,企业采购谨慎,订单量变小,因此订单化整为零,化大为小,降低企业库存,减少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据阿里巴巴国际站订单情况分析,2014年之后,出现较多数量为几千到几百件的订单,因此,采购订单碎片化趋势明显。
(2)国际市场环境网络化,消除时空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途径。而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化贸易平台也在快速在全球发展,使国际贸易渠道下沉,形成供应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短渠道,方便消费者的购买。而通过跨境贸易平台的使用,真正的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缩短了时空差距。
(3)国际市场细分多样化,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明显。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越来越方便,但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于购买的情况不一样,原有的市场细分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型市场的情况,国际市场细分更加多样化和精准化,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由原来的正常理性的购买,形成更多冲动性、突发性的购买需求,同时个性化需求明显,一些小众产品在网络市场上更容易进行定位和展示产品的特色,容易得到有特殊需求人群的认可。因此,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国际市场中,由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突出,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有特色,以满足小众人群的需求,甚至后期企业需要进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来满足更加小众消费者的需求。
(4)国际市场渠道电商化,平台选择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据统计全球现有25亿网民,因此,通过电商渠道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将势在必行,当前发展的跨境电商渠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企业自建跨境网站,这些企业有庞大的集团背景做后盾,通过在线零售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到全球终端销售者手中,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兰亭集势、大龙网等;二类是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寻找客户,通过这些大型网站进行大额或小额的批发业务,如外贸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网、以及中国制造等网站进行的国际贸易业务;第三类是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设店铺,通过这些店铺以零售的方式将产品销售给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如当下比较流行的速卖通、亚马逊、Ebay和Wish平台等。
(5)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侧重于社交媒体进行。虽然企业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定位优势和产品特色,但是,在海量产品的面前,还需要更多的推广才能够引来足够的流量和曝光量,才能够带来大量的订单。而在互联网趋势下,通过论坛、书签、SNS等渠道来进行推广已经成为常规的推广方式,而针对从事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更多的需要通过Facebook、Twitter这些社交媒体进行推广,而不管是常用的论坛、SNS,还是Facebook、Twitter等方式,都是为了进行产品的推广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营销推广,还能够帮助企业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更精准的需求。
3基于跨境电商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框架构建
根据国际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在跨境电商趋势下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新的跨境构建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讨形成的.
(1)在市场分析中,融合了平台以及规则的分析,由于平台类型的不同,它们的受众人群不同,如针对中小企业,主要通过价格优势来进行销售的情况,就首推速卖通平台,速卖通被称为“国际版的淘宝”,产品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该部分人群对价格敏感,但是不同的平台规则变化频繁,在进行跨境网络营销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规则。
(2)在目标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中,针对跨境电商平台的特征,主要分析了消费者的视觉行为、心理价格和顾客忠诚度等方面,这些因素主要影响了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候的一系列行为。
(3)在产品策略中,跨境电商平台选品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企业店铺运行的成败。因此,选品的方法和技巧在跨境网络营销中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后期的新品开发主要是根据网购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开发,如引导式的需求和满足式的需求不同,要根据满足不同形式的需求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市场的不断开拓。
(4)价格策略。网购消费者大多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价格的设置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产品在店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推广时候所设定的价格不同,对消费者的吸引情况也不同,同时对店铺流量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因此,价格策略在网络营销中地位非常重要。
篇7
关键词: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 与客户建立多种互动关联关系
在竞争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必须注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客户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单单是基于业务上的,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市场前景的展望、对相互配合上的持续改进、对各自竞争对手情况充分沟通上,当然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与客户的多种关联上,是建立在与客户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上,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互助、互求、互需。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与消费市场对众多的消费者进行的营销不同,减少顾客流失意义更为重大。注重有效的互动、追求各种形式的关联,真正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可以主动地创造需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形成竞争优势。
在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中,应通过以下方式同目标客户建立尽可能多的关联:
首先,公司可以有选择性在一些专业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上做宣传广告,同时参加各种订货会及交易会,建立公司网站,宣传公司品牌、产品、服务和新产品信息,印发公司产品、技术宣传广告材料,宣传公司产品和企业形象。以便通过这些方式让电子企业能成功地树立起了在电子产品行业的形象,为与用户建立关联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采取把顾客请进来,业务员、技术人员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倾听顾客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为满足顾客需求,公司可以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工程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组成的售后服务队伍,他们不但从事简单的产品故障维修服务,而且从事对技术改进和专业支持(如软件升级、软件修改、硬件改进)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做到用技术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上门服务中还可以帮助部份客户培训技术人员,让客户对一般的产品故障能独立维修,不但满足客户之所需,也给企业降低服务成本,做到供需双赢。
第三,努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就能与顾客就建立起了互需、互求的长期、牢靠的关联纽带。
2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注重服务、追求真正的效率,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同时保证服务的品质。这就要求电子产品的经营者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去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必须做好相关的项目管控,以真正优质的管理去满足因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式而不断改变的顾客的需求,而不能沉醉于过去那种说给顾客听,让客人来适应我们的反应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的抱怨,稳定住客户群,减少客户转移的概率;同时,这是一种企业、顾客双赢的做法。注重高效的服务也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进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注重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传统营销、社会营销、服务营销、内部营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的定义是伦纳德?贝瑞于1985提出的:“关系营销是吸引、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
顾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顾客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并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企业为顾客提供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顾客对产品进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那样:“忠诚的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日益重视设计出最好的关系组合以争取和保持顾客。好的顾客就是资产,只要管理得当并为其服务,他们就能转为公司丰厚的终身利益来源。在紧张的竞争市场中,公司的首要业务任务,就是持续地用最优的方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保持顾客的忠诚度。”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具体说来,电子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来进行关系营销:
3.1 个性化的客户沟通
不同国家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喜好偏差,这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调适。比如在欧洲,有些客户的决策风格是直觉型的。判断好或不好,不是看数据,而是凭感觉。所以如果把详细的数据拿给他看,不断开会讨论,他就会很烦。了解了这些客户的风格,我们就可以灵活一点,不用数据,而是把零件、产品、报废品都放在桌上,让他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到,他就可以理解了,也很容易说服他。
用不同的方式去和不同的客户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有助于电子产品找出最优的方法持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3.2 真正去关注重点客户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要求电子产品的营销者们改变过去那种以为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为顾客解答问题、平息顾客的不满,就尽到了责任的意识;并优先与那些为企业创造75%-80%利润的20%-30%的重要顾客建立牢固关系,注重沟通、追求长远。
在实践上,电子产品企业可以选派具有专业知识、外语良好的人来充当国际市场重点客户的客户关系经理,通过集中客户所有的信息并防调组织内各部门做好服务来对客户进行全程负责,落实企业向国际市场客户提供的各项利益,协调处理与客户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维持同客户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这样就从组织上为关系营销取得成效提供了保证。
其次,要求营销人员与国际市场重点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来增进双方友情,强化双方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比如,可以在客户来访时邀请其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观光、打保龄球、观赏歌舞等;也可赠送客户一些喜欢的我国工艺品来搞好关系;更可以记住主要客户及其夫人、孩子的生日,用快递寄送一些小礼物以示祝贺。
再次,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重点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定制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建立起长期关系。
真正去关注国际市场重点客户,才能让电子产品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提高公司的效益,使立足长远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只有立足长远,借助关系营销,注重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找出最优的方法持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将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的思想转向以产品或服务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为核心的思想;才能将观念从不重视客户服务转向对客户高度承诺上来;才能把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长期拥有客户的目标。
4 追求双赢
任何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双方主体而言,都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因此,一定的合理回报既是正确处理营销活动中各种矛盾的出发点,也是营销的落脚点。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企业从事营销活动,满足顾客价值需求和其他相关主体利益要求的必然结果。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顾客必然予以货币、信任、支持、赞誉、忠诚与合作等物质和精神的回报,而最终又必然会归结到企业利润上。当然这种“回报”兼容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是基于顾客愿付成本之上的利润考量,同时也兼顾了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在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的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追求双赢:
4.1 与顾客建立双赢观念
在现实的国际经济生活中,永远有竞争者以不可思义的低价格来冲击市场,顾客也永远都在抱怨我们产品价格偏高。同顾客建立共赢的观念,让顾客明白合适的利润率是维系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保证,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合理的价格是顾客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追求双赢,才能让彼此成功,在市场上做大做强。
4.2 学会适应市场变化和顾客要求
国际电子产品市场千变万化,必须要充分调动电子产品企业内部员工迅速应对变化的能力,用开放的心灵去面对各种挑战,学会去适应而不是无端地去抱怨。面对顾客近乎苛刻的要求时,也必须以从容的态度去应对,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抱怨。
4.3 建立与顾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
以有效的方式同顾客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让电子产品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及时把握市场需求,避免走弯路;也可以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生产安排,控制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4 注重持续的成本控制改进和品质改善
持续的成本控制改进和品质改善是电子产品企业追求回报、实现双赢的重要基础,并有助于基于顾客愿付成本之上利润的更好考量,从而可以使兼顾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孙枫林.中国电子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篇8
产品策略影响因素适应性改变
一、产品策略形式
(一)产品和促销直接延伸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企业对产品不加任何改变,直接推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采用相同的营销方式。如果使用的条件得当,这应该是一种最为经济、便捷的市场扩展方式,它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许多著名的全球性大公司青睐这种产品策略,最典型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产品和广告都是统一的,这帮助它树立了良好的标准化产品形象。
(二)产品直接延伸、促销改变策略
企业向国际市场推出同一产品,但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的国际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采用适宜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特征的方式进行宣传、促销,往往能达到好的促销效果。这种策略的适用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产品本身具有多种用途和功能,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倾向于不同的用途和功能,企业可以保持产品不变,只改变宣传信息。另外一种情形是,由于各国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不同,为了让消费者接受,需要调整一下促销方式。
(三)产品改变、促销直接延伸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根据国际目标市场顾客的不同需求,对国内现有产品进行部分改进,但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不变。有些产品对国际消费者来说,其用途、功效等基本相同,但由于消费习惯、使用条件有差异,所以企业必须对产品稍作改进,以适应各国市场的需要。产品的改变涉及式样、功能、包装、品牌、服务等的改变,如洗衣粉在各国的用途都是清洁去垢,但各国使用条件不同,发达国家消费者多用洗衣机洗涤,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多用手工洗涤,且各国的水质也不尽相同,因而销往不同国家的洗衣粉应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设计配方,但宣传策略不用作大的改变。
(四)产品与促销双重改变策略
这种策略即对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促销方式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特点作相应的改变,既改变产品的某些方面又改变促销策略。
(五)产品创新策略
国际市场的产品创新策略是指企业针对目标市场需求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并配以专门的广告宣传。如果新产品开发成功,将会获得很高的利润。通常采用这种产品策略须谨慎,因为开发新产品的成功率在国内市场尚且很小,更何况面对国际市场,影响新产品成功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更多,企业更难把握。因此,企业通常是在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仍不能满足目际市场的需求,且目标市场发展前景好、企业又有能力去开发新产品的前提下,方采取产品创新策略。
二、强制性改进产品影响因素
(一)各国对进口产品的标准所作的特殊规定
各国政府对进口产品在质量标准、包装、商标、安全要求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遵守这些要求,否则根本无法进入该国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产品的质量技术、安全性能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二)各国对计量标准及某些特殊的技术标准的规定有所不同
有些国家采用公制的计量标准,因此,采用非公制计量标准的国家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改变其计量标准。
(三)各国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目标市场的气候、地理资源等条件也是企业必须改变原有产品的强制性困素之一。如冰箱,不同气候条件,就需要设计不同使用条件的产品。
三、非强制性改进产品影响因素
(一)文化的适应性改变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以及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消费偏好以及使用模式等方面,国际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是否接受新产品和新行为方式的主要障碍既不是收入水平,也不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在于产品所面对的目标市场的文化模式。将一种产品投放到并不需要该物品甚至禁忌该物品的文化环境中,无论该产品如何性价比高,品牌知名度如何响亮,也无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如穆斯林是禁止饮酒的,那么无论是法国的葡萄酒,还是苏格兰的威士忌,投放到穆斯林国家都是没有用的。要使企业销售的产品适应国际目标市场需求,应考虑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习惯、生活方式、消费价值导向等方面。当企业将一种文化背景下的畅销产品销售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中去,而要改变该种文化背景中的消费者的一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时,必须注意克服阻碍改变的阻力。
(二)经济的适应性改变
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效用、功能、质量、包装及品牌等的要求。收入水平低的消费者往往注重对产品最基本性能的要求,如要求产品价格低廉,经久耐用,而对包装、品牌则要求不高。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则更多地追求产品的优质、精美的包装、品牌的知名度等。
(三)消费者习惯的适应性改变
各国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和习惯所决定的。由于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消费者偏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外观、包装、商标、品牌名称以及使用模式等方面,而很少体现在产品的物理或机械性方面。对一个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企业来说,当涉及到产品的外观样式、味道,及包装中颜色图案和文字的禁忌时,入乡随俗是必要的。
(四)消费者自身的适应性
国外市场的教育水平也是促使企业改变其产品的非强制性因素。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平均受过十年以上的正规教育,而且生长在一个高度商业化、工业化和技术化的社会中,他们文化水平高,易于识别、掌握和使用技术复杂的产品。而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中,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有限,甚至许多是文盲,他们难以掌握及使用技术复杂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9
一、课程目标与教材
国际市场营销英语课程目标应符合内容本位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设定原则。语言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项目中引起广泛兴趣,一些项目侧重于“通过把内容主题用于有意义的读写和讨论活动来开发语言水平”,而另一些项目侧重于“让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能够理解主题课程,同时提升与特定学科一致的学术语言”。“与内容相关语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跨课程的学术读写技能和他们学术上成功所需要的体裁知识”(Song,2006)。Kasper(1995)认为,“内容本位课程旨在同时提升语言水平和促进学术表现”。也有学者指出,在内容本位教学中,首要目标是使用学生正在同时学习的语言来传授一些内容或信息,即学生同时是语言学习者和所教授的内容学习者,而主题是首要学习的,语言学习是内容学习过程中顺带发生的行为(Rahimpour,2010)。内容本位课程应让学生在掌握某一主题范围交流知识的同时去练习语言技能(Black&Kiehnhoff,1992)。因此,笔者认为本科层次的国际市场营销英语目标应定位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模型用英语辨认(Identify)、理解(Understand)和讨论(Discuss)某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并能用英语针对某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国际营销活动进行机会分析(OpportunityAnalysis)、市场进入(MarketEntry)和营销组合(MarketingMix)策略设计。然而,在既定课程目标下如何确定相关内容和教材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一种可能性是选择与主流学术课程同样的教材,但是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与主流内容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语言课程的学生并非全部都参与同一内容课程的学习,因此严格按照内容课程设置既不可行也不可取,而是应建立在对相关教材的评价体系上,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目的、内容、教学法等具体要求。国际市场营销英语注重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其侧重点与国际营销专业课程应有所不同,对系统理论的要求不如商学院的要求那么深,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习经验的反馈中表现出其更倾向于有更丰富学术内容的语言项目(Kasper,1995)。采用适当改编后的英文原版经典教材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但应把握以下一些原则:保持英文原版教材的特色,即删减了不适合教学及不符合国情的内容,但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特色方面保持原版教材风貌;实用性,即既侧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专业表达方式,又考虑到教材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专业的思维能力,培养实际的技能;体系经过精心组织,篇幅合理;提供强大的教学支持,即为教师提供配套的教辅材料,并配有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更为便利。
二、教学内容与特色
“持续的内容本位教学”是指那些需要学生在延长期内学习某一主题范围并应用英语语言技能来促生学术语境的课程(Pally,2000)。作为内容本位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国际市场营销英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即“教什么”的问题,需紧密围绕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对教材的主题与内容进行选取、整理、归纳和整合,形成适合学生的、序化教学模块。笔者以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双语教学推荐教材《全球营销学》(第4版)(Keegan&Green,2005)为例来说明如何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模块主题与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模块主题的组织根据前述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块主题应包含国际市场营销基本知识、机会分析、市场进入、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四个大的方面。所选教材共分有五篇,共计13章内容(见表1),即概论(第1章)、全球营销环境(第2、3、4章)、走近全球市场(第5、6、7章)、全球营销组合(第8、9、10、11章)和21世纪的全球营销战略(第12、13章)。考虑到教学实践中各种教与学的因素,需要对教材主题进行取舍和模块化,并确保主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教材分篇的基础上,最终选择11章内容分为五大模块:第1章为课程的导入单元,介绍国际市场营销基本知识;第2、3、4章为课程的准备单元,介绍国际市场营销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监管环境;第5、6章为第三部分,介绍对国际市场进行机会分析的方法;第7章为第四部分,介绍目标市场的进入策略;第8、9、10、11章为第五部分,介绍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大策略;第12、13章为课程的拓展部分,供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些模块安排既符合课程目标又涵盖了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方面并遵循其一般规律。
2、模块内容的组织国际市场营销英语原版教材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体例上看,科技英语式教材专业结构不够紧密,实证和案例较少,而专业文献式教材知识不够系统和完整;另一方面,原版教材主要是针对美欧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展开讨论,而缺乏对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系统、全面地介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并考虑到上述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哪些用于课堂教学,哪些用于课外自学,并根据情况适时增加中国企业相关案例的教学内容。以选定教材第7章“全球市场进入策略”(见表2)为例,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关于三大主要进入策略的介绍,即特许经营、投资和全球伙伴关系,也有典型的国别案例分析,还有趋势分析与展望。考虑到教学时数的限制和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及方向的不同,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其学习难度和挫折感,也容易让其失去学习的重点而不利于核心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只选取了最为主要的三种市场进入策略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在华外企和海外中企的市场进入策略的双向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并进行模拟运用,而对于其他教材内容可由教师进行简要指导后供学生课外进行学习和领会,作为核心知识的拓展内容。
三、教学组织与方法
国际市场营销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实践表明,学生愿意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何莲珍,2003)。在传统语言教学采用的小组基础上,结合国际市场营销英语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一种“虚拟公司式”教学组织结构(VirtualCompanyStructure),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该组织结构中,每位学生虚拟为“国际营销部职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学习搭档(Partner),虚拟为“同事”,以参加小组/对子活动取得相应平时成绩。各教学班按2人/对(Pair)、2对/组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Group)”,虚拟为“国际市场营销部”并推选1名组长(GroupLeader),虚拟为“国际市场营销经理”,从所有组长中推(自)荐产生1名班长(ClassMonitor),虚拟为“国际市场营销总监”。与此同时,建立在线学习QQ群,充分利用群邮件、群共享、群对话等功能,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效信息与交流平台。当然,教学组织作用的真正发挥还取决于教师、学生明确的角色扮演和职责分工。作为内容本位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国际市场营销英语的教学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术用途英语(EAP)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项目的特征是跨课程的协作,需要授课、活动和任务的协同。内容本位课程应通过多种基于多媒体的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某一学科知识的活动促进英语语言技能开发,并随后为学生提供讨论、分析和应用所学概念的机会(Kasper,1995)。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应考虑如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根据模块教学核心内容、教学时数安排及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即单元概述、理论知识与模型讲解、教材案例分析与讲解、补充案例分析与点评、单元小结;同时,要针对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单元概述。可采用问答式、案例式或小组讨论导入单元主题,随即教师用引导式语言对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进行概述。
(2)理论知识与模型讲解。可采用教师集中式讲解为主,力求深入浅出,借助多媒体课件、小组活动等手段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国际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体系。
(3)教材案例分析与讲解。这部分是最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一方面教师很容易采用阅读讲解式的传统法,另一方面学生被动地接受案例及教师观点,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影响其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明确教材案例分析与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与模型,掌握分析的路径与方法,为自己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策略设计作准备,因此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模式。具体可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对指定案例进行理解、讨论,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模型对案例中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与策略进行辨认(Identify)、分析(Analyze)、评判(CriticalReview)和汇报(Present),随即由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分析、讨论一系列相关的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内化,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
(4)补充案例分析与点评。即要求学生基于所学理论和模型对真实的补充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由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可见,这一环节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任务型教学法。以选定教材第7章“全球市场进入策略”为例,补充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个在华外企并对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进行讨论、分析和评判,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可选取几份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并要求学生课后对其分析报告进行完善。显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国际市场营销决策,锻炼理论知识及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5)单元小结。教师可采用提问知识技能要点、学生汇报心得等形式,促使学生不断总结、内省和提高模块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能力与策略。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中等英语水平的内容本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该水平层次的表现,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在随后的大学主要学术课程中的表现以及增加其取得学位的机会”(Kasper,1997)。同时,内容本位的教学项目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语言的学术环境中进行学习表现能力方面的自尊和信心(Smoke&Haas,1995),能同时提升语言学习和促进学术成功。作为内容本位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国际市场营销英语的教学评价也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语言水平。一方面,以作为终结性综合任务(FinalIntegrativeTask)的课程作业(Coursework)来替代传统的、单一的测试,让设计的任务及分任务既能促进对学术过程的探寻,又能体现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这些任务应贴近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框架中可能执行的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结合课程目标和前述因素设计如下课程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其熟悉的或有信息渠道了解的专长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中国公司,要求基于可获取的公司信息和运用所学的理论概念或模型完成三个任务:一、制作公司简介,并重点辨认和评价其在国内市场的营销组合策略(20%);二、假设该公司决定国际化或拓展海外市场,要求学生进行机会分析找出潜在目标市场,并设计相应的市场进入策略,同时加以阐释(30%);三、在该公司国内营销组合策略的基础上,为其进入前述目标市场设计出国际营销组合策略,即如何做出改变或改进”。另一方面,要开发一套评价学生作业的清晰标准。尽管测试评价是发生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但其在任务形成和安排的时候就与目标设定产生了内在联系。因此,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任务安排之初教师本身和学生都应对标准和目标非常清晰明确地进行了解和表达。就前述的课程作业而言,笔者设定的总体标准如下:“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判应基于所提供的分析、对相关国际市场营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和学生所表现出的对自身提案的支撑和论述能力”。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与外国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需要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国际营销人才。这对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这一门具有应用灵活性的课程讲授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一 互动教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具有理论系统性和应用灵活性的特点,单纯由教师讲授,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十分乏味,从而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在每章节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明确各章节学习的主要任务,可供参考的主要书目及网上学习资源。与学生讨论,是否有部分内容需要修改,怎样修改;课程教学之前及过程中学生可以、应该做哪些工作。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的,围绕学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采取提问、课堂小组讨论、辩论、案例辨析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根据授课内容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课下巩固课堂知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二 案例教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各高校授课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案例法使用得当,不但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亮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的实际运用有所体会。
首先,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案例、选择怎样的案例十分重要。有些授课内容,只需要配合理论知识,讲一些简短精悍的小案例,如学习“国际市场营销的文化环境”时,对于各种环境文化因素的学习,最好配合各种小案例进行说明,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国际营销环境与国内营销环境存在的差异及其给营销活动带来的复杂性。小案例所花时间不多,却能很好地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看到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实际用途。其次,案例要紧跟时展,避免陈旧。采用的案例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国际营销的政治风险”时,可联系案例2013年韩朝关系紧张对在朝鲜投资的韩国企业营销带来的影响;讲“国际包装策略”时,可以采用案例“百事敢为中国红”等。案例具有时代性,能够使学生对当前国际市场营销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更真实的了解,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要采用一些经典的综合性案例,引导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此,需要教师课前精心挑选案例,将其发放给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对案例进行解析。随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则结合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有效的点评。
三 多媒体教学
伴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长江大学已经具备了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在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视频、图片、表格等教学手段,可以把刻板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如在讲授“国际包装策略和品牌策略”时,采用各种产品包装图片对包装策略及其品牌进行说明;讲授“国际渠道策略”时,利用结构图将某些国家的特定产品市场渠道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在讲授“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时,选择播放央视纪录片《跨国并购》第3集《两种文化》,这段视频能够很好地说明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如何选择适宜的进入策略,深刻印证了已学过的知识――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对营销的影响。播放完视频,请学生对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让他们分析这种进入策略下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获得的主要利益、可能面临的问题等。学生们对此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热烈。
有时,笔者也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PPT,以带动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在前述综合案例的分析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将他们要阐述、分析的内容制作成PPT,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进行分析。学生的创意以及他们对问题的见解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学生制作的PPT音、色、形俱佳,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有些学生的分析很有个人见地,往往会得到同学们的喝彩。这在增加课堂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四 情境教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