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桥梁;软土基地;特性;方法;措施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桥梁的交通设施建设越来越多。因为软土在我国分布很广,需要越来越多对特殊地基进行工程施工。软弱地基因其低承载、高压缩、大孔隙、不稳定、难处理的通性,已经成为公路、桥梁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
1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软土地基通常具有以下工程特性。
1.1大孔隙比:由于其形成条件和土体颗粒组成的内在特性,软土土体颗粒之间空隙很大,天然空隙比通常大于1,土体含水量通常处于饱和状态,天然含水量接近或大于液限。
1.2高压缩性:软土由于孔隙比大,土体颗粒间结构不连续,而具有高压缩性的特点,压缩系数α1-2, 一般在0.5~2.0MPa-1 之间,有的可达2.3MPa-1;。软土地基固结周期长,承载后变形大,长期不能稳定,容易造成地面大面积下沉、基础底板不均匀沉降,梁柱等结构件开裂等问题,从而影响正常使用性能,进而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等。
1.3低承载力:软土地基抗剪强度很低,天然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大于60KPa,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Pa,未经处理加固,通常无法满足承载要求,处理加固不善,往往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够造成建筑倒坍、结构破坏等质量事故。
1.4渗透性差,处理难:软土具有亲水性,渗透性很差(渗透系数约在10-7~10-9cm/s 之间,水平方向约在10-4~10-5cm/s 左右;),土体中得水分大部分与固体颗粒形成结合水,内部水分很难排除,因此夯实、挤密、排水、胶结等通常的加固原理很难对其产生本质性的工程性能改良。
1.5高灵敏度、不稳定:软土结构非常灵敏,易于破坏,其灵敏度在3~16 之间,受到扰动(振动、搅拌等)后,强度显著降低,且很难恢复。同时软土具有流变性,变形持续发生,沉降稳定历时长,一些深厚的软土沉降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2 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由于软土物理性能及其工程特性的特殊性,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法及通常的加固原理很难对其工程性能产生本质性的改良。以下就一些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介绍。
2.1换填土处理法。当工程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达不到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同时需要改善加固的地基分布又不是特别广泛时,使用换填土处理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换填土法的操作有三步:出去原有土层、回填新的土层或者材料、施工技术处理。机械碾压、重锤夯实、平板振动等技术手段都可以实现压实垫层的效果,不仅可以处理分层回填土,还可以加固地基表层土。
2.2管桩加固法。(1)碎石桩加固法。碎石桩加固法主要是通过震动、冲击等手段,对软地基中进行打孔操作,把碎砂、砂石等稳定性和固结性强的建筑材料挤压、填充到原有的软弱地基中,达到加固的效果。碎石桩加固法形成了直径比较大而且密实性较好的碎石桩,也就是常说的砂石桩,它与原有的软土地基共同作用,协同构成密实的地基,这个密实的地基将被作为持力层,进而提高原有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受挤压影响的变形。(2)夯实水泥土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与碎石桩加固法的操作技术一样,只不过它作为填充物填充到软弱地基中的建筑材料是水泥、粉煤灰等原材料,通过这些原材料形成水泥桩,通过水泥桩对原有地基进行加固,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相比碎石桩加固法,水泥土桩法的施工更加简便易行,而且施工周期短,需要的经济成本较低,所以在许多地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3)钢筋混凝土管桩法。它是通过专用机械浇筑混凝土管桩,置入到原有地基中,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增大管桩与原有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达到加固的效果。实践证明,相比前两者,钢筋混凝土管桩法操作简单,能够明显的加快施工进度,能到达到较好实用效果,而且水泥土桩经久耐用,抗腐蚀性强,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软弱地基处理中。
2.3密实加固法。(1)排水挤密加固法。对于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地基环境,排水挤密加固法十分行之有效。它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排水吸水,经过预压负荷操作,把水分吸收到砂垫层中,通过这种作用来加固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相比于前面介绍的处理方法,排水挤密加固法从另一个方面进行软土地基的加固,是一种新兴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加固处理效果比较显著,而且施工操作简便,在当前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比较广泛。(2)动力固结法。这种方法又称强夯法,该技术应用8t~30t的重锤,在8m~20m的高空对地基进行垂直强夯,经过打压进行加密,通过挤压实现地基加固、提高地基强度的效果。不仅能减少压缩性能,还能一定程度的改善砂土抗液化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效果。(3)高压喷射注浆法。这种方法与上面所讲到的强夯动力固结方法具有一定相似性。它利用高压喷射施工机械,将水泥、粉煤灰等强度和固结性较好的材料通过高压喷射传输到软弱地基深层,经过注浆操作来提高整个地基的强度。相对而言,高压喷射注浆桩处理深度较大,目前的技术能达到的最大处理深度已达30m。
3 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工程应对措施
软土地基强度低、压缩性较高,加载变形大,沉降稳定周期长;即便采取了地基处理措施,使得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也极易因变形过大而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也可能因不均匀沉降造成柱倾覆或折断坍塌等危害。因此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时,除了采取合理适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外,还须在结构设计以及施工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3.1设计措施。(1)设计应力求体形简单、荷载均匀,过长或复杂的结构,应设变形缝。(2)注意减小荷载和软土地基的附加应力。
3.2结构措施。(1)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提高基础的刚度和整体性,减小基底附加压力,减小不均匀沉降。(2)充分利用表层硬土,合理设置基础深度,采用浅埋基础方案,避免上部硬土层被刺穿破坏,尽量降低下部软土的附加应力。
3.3施工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一般应先施工高度大、重量重的部分,后施工高度低和重量轻的部分,并尽可能加大两者间的时间问隔,以减少部分差异沉降。(2)控制施工速度和加载速率不要太快,使地基逐渐固结,强度逐渐提高,这样可使地基土不发生流塑挤出,避免建筑物产生局部破坏或倾斜。(3)基槽开挖时预留约20 cm 厚的保护层,避免扰动土体而破坏土的结构。若已被扰动,应挖去扰动部分,用砂、碎石回填处理。
结束语:
在桥梁工程地基施工中,软弱地基因其低承载、高压缩、大孔隙、不稳定、难处理的通性,当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产生严重沉降或者不均匀沉降时,使得桥梁发生整体倾斜,甚至基础断裂。因此加强对软弱地基的处理,对我国桥梁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嘉富.连盐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背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在今年的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杨榕主任认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接近1000项,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突破了1亿。”并表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已经走过了试点、示范的阶段,进入了规模化推进的阶段。2013年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
因此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二、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施工企业要搞好绿色施工,要从以下几法方面着手:
1、施工企业要奠定绿色施工的管理基础
绿色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需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人员统筹起来。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主体,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和核心。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成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2、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力度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加强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分类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增强推行绿色施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早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率。
3、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依据《绿色施工导则》和ISO14001 环保认证要求,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和工程特点,系统考虑质量、环境、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三、绿色施工管理实施的关键
实施管理是对绿色施工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策划、落实和控制,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措施与手段主要有:
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目标进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2、实施动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
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把绿色施工制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中去。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抓好绿色施工的每个环节,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4、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篇3
关键词:低碳住宅;建筑节能;建筑技术
1. 概述
低碳建筑主要是指在建材与设备制造、建筑物施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减能增效,使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的房屋建材总量与选择类别使碳排量减少;二是水循环利用的节约,倡导循环与节约用水;三是尽可能使应用交通工具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明显减少。
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成为最大的能耗行业,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7.1%,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住宅过程中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二至三倍,而且,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达50%,大大超过运输与工业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建筑及节能建筑将逐渐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减碳潜力,更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
2.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使低碳住宅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节能建筑体系、屋面保温材料、新型节能墙体及供热排风采暖系统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在产业规模上一些节能产品已日趋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亦逐渐成为主流,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的建筑总面积达450亿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近20亿平方米。每年的新建建筑几乎都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建筑中,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用节能措施。
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将至少将投资1.5万亿元用于住宅节能建筑建设,世界各国的低碳建筑产业增长速度也高达60%。但目前我国住宅低碳建筑技术还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应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问题较多,诸如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技术尚未成熟、没有投入足够经费、无法预测市场前景等都导致转化成功率不高,难以有机结合产学研。二是应用于低碳建筑的产品水平各不相同。三是节能产品还具有较高成本,对于普及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十分不利。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意识不高,导致开发商不够重视低碳住宅,因此低碳住宅推广还任重路远。
3. 国内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对比
3.1 朗诗国际街区――我国成功应用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典范
位于杭州经开区的朗诗国际街区,基地南邻为梦琴湾小区,北侧为城市绿地,街区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朗诗置业提倡恒湿、恒温、恒氧节能及低碳建筑技术在此街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这一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不受空调束缚;通过辐射效应对室温进行科学调节,楼面不存在空调“补丁”,室内不存在任何噪音,楼板几乎没有热胀冷缩的损害;“绝缘”外墙系统具有保温衣作用;保温系统使生活在街区的人们感觉特别舒适,就好似住在“生态控温舱”中,整个楼内形成隔热保温体系;外窗系统具有双向隔热作用,采用隔热保温阻热设计,实现对绝热传导的隔离作用。惰性气体充于玻璃内使传递的热能量有效降低;24小时置换新风系统,使室内空气清新常在。在住宅地面上设置的新风口将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除尘及温湿处理后送入室内,使呼吸的空气始终新鲜。
3.2 英国贝丁顿――国外低碳住宅应用的典范
贝丁顿是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也是英国具有环保生态功能的一个最大的小区。2002年入住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是国际公认的低碳建筑典范。英国是一个位于高纬度的岛国,具有漫长寒冷的冬季,约有六个月的采暖期。为使建筑能耗有效降低,设计者研究探索出零采暖模式,即社区住宅全部都朝南向,每户安装玻璃阳光房。采用300毫米厚度的绝热材料用于建设外墙、屋面及楼板,采用三层玻璃的窗户并内充氩气,采用木质窗框以实现对传热的有效减少。小区精心设计了自然通风系统,一排排热压“风帽”矗立于屋顶上,能够向房间不间断地送入新鲜空气。这种装置采用被动式通风方式主要由风力进行驱动,能够根据改变风向而随意转动,建筑内部通过自然风压作用得到新鲜空气,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向外排出。此外,热交换器设于内部,可将排出废气的近三分之二热量进行回收,实现对室外寒冷新鲜空气的预热。
4. 相关措施与建议
4.1 制定扶持低碳住宅的相关政策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有利时机,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倾斜,鼓励建设绿色低碳建筑,设立绿色低碳建设基金。在成熟阶段,可利用发达国家诸如财政补贴、政府管制、碳排放交易等低碳政策工具,提高低碳政策的支持。
4.2 制定低碳住宅建筑评价标准并逐步完善
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应制定m应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使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低碳建筑标准主要根据低碳设计指导原则及技术规范等方面内容制定。进而建立符合我国低碳建筑标准的测评体系,由第三方测评机构测评建筑能耗,结合测评结果出具能耗证明,作为扶持低碳建筑政策的重要依据。
4.3 提倡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组成,前提是低碳社会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实现。对社会认同的低碳住宅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共识,创造其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住宅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使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节能低碳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
一是未来发展重点就是低碳住宅规划设计,目前低碳住宅主要集中于节能设备材料应用上,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比较滞后。部分发达国家采用计算机和自然环境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已逐渐成熟,并重点关注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二是企业优势主要在于研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将成为未来住宅建设的趋势,低碳住宅技术具有很大市场。扩容的市场将使更多企业进入而增加相互竞争。所以,现有企业提供技术应在低碳技术方面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开发企业应把握机遇,为低碳住宅建设提供导向作用。我国目前低碳住宅的发展起步较晚,数量不多,住宅开发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低碳住宅将是住宅建筑主流,开发企业应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为促进我国低碳住宅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志莹.绿色住宅的低碳技术应用[J],上海房地产,2014.10
[2] 郭松海.推动低碳住宅工业化生产促进住宅业可持续发展[J],低碳之路,2015.8
[3] 熊焰.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2015.2
[4] 王.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5] 韩中德.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J],住宅产业,2014.9
篇4
关键词:不停电跨越技术;电力施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6-0040-02
实际上,不停跨越技术是相对停电技术来说的。电力施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市政基础设施与建筑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施工的时候停电,将会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对电力施工而言,不停电跨越技术属于一项新技术。而研究分析不停电跨越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 不停电跨越技术的概述
不停电跨越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电力施工的时候,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对不停电跨越技术中的不停电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在不停电跨越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通常采用一种迪尼玛纤维编织绳承担大幅度的承力,该种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1]。因而,在电力施工的时候将迪尼玛纤维编织绳作为承力绳索和尼龙网而广泛应用。同时玻璃钢防护栏也在不停电跨越技术中获得广泛应用。在不停电跨越技术中,迪尼玛纤维编织绳是作为高强度力绳而存在。其外部具备的防腐油剂用来防水以及防腐蚀,在使用的时候该种具备良好的绝缘性、体积小、拉丽达、重量轻、伸缩率小,同时在防紫外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尼龙网则使用的是纵横交织编织成的方孔,可以承受较大的作用力。
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将不同规格的尼龙网编织在一起,就能形成一种尼龙网。另外玻璃防护栏,栏杆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撑承力绳,以此来保证导线施工时候的防护宽度,在玻璃防护栏杆中间贯穿编织绳,就可以阻断玻璃房护杆之间的磨合,对保护绳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电力施工中不停电跨越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设备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如果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停电之后才能处理,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电力施工而言,不停电跨越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促进不停电跨越技术的推广
在电力消耗量持续增加的情况,电力资源的利用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为满足人们电力需要,需要通过架设更多的线路[2]。为保证电力运输的可靠性和用户用电的正常性,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多的电力施工单位开始应用不停电跨越技术。应用不停电跨越技术,就需要使用先进的材料,改进施工工艺。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利用不停电跨越技术,可以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继而更好的推广不停电跨越技术。
2.2 维护电力系统建设
事实上,不停电跨越技术其实就是对现有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更新,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与此同时,还需要使用先进的施工材料来保证不停电跨越技术的应用。其中玻璃防护栏、迪尼玛纤维编织绳、尼龙网等都是不停电跨越技术材料的推广应用。随着施工工艺的创新,不停电跨越技术将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可靠的电能,保证电力系统电能运输的质量。
3 不停电跨越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已经了解到,不停电跨越技术对电力施工和电能的输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用电需求量不增长的情况下,不停电跨越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力施工中。
3.1 施工的准备工作
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不停电跨越技术的准备工作包含放线、工具安装、导地线、具体施工中措施与施工方案的准备。在电力施工的前期,需要将是工场地中的障碍物与各种杂物和不利施工的设施清除掉,同时还要布好施工线路,搭建临时线路、搭设跨越架和放线滑轮等。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就是要预防不停电跨越技术施工中出现可能妨碍施工的意外事件。
3.2 施工放线
施工放线,是电力工程施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主要包含张力放线与非张力放线。相对比张力放线,非张力放线应用的时间段与当前施工技术存在这一定的缺陷,致使施工的时候容易出现由于线路问题出现质量损失,并且会引起导地线连接质量不理想。就当前的放线工作,唯有在高度较低的架线操作中才有非张力放线。
3.3 导地线连接与弧垂的观测
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为保障不停电跨越技术施工的安全,需要应用导地线链接技术[3]。就当前电力工程施工而言,大部分新的电力设备与新材料和新技术,都对导地线进行连接,这样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提升施工质量。大部分情况下,不停电跨越技术需要使用长法和异长法还有角度法来观测弧垂。就当前电力施工的实际情况而言,最为常见的观测方法应当是等长法,也就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3.4 施工紧线与附件安装
电力施工中的架线操作,其中最容易遭受忽视的应当是施工紧线。事实上,这一项工作将直接影响输电的稳定性。就当前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施工紧线将对提高输电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电力施工中最为常见的紧线方法就是三线、双线与单线三种方法。但是在目前电力施工中英勇的最为广泛的紧线方法就是单线法。在电力工程不停电跨越技术应用的时候,单线方法其实也是保障施工效益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而整个电力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安装的附件主要包含垂直线夹、跳线、胡线条、防震锤等。电力施工实施的过程中,高效、良好的附件安装,酱油与电力工程施工效益,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
3.5 防护网的搭设
电力施工的时候,施工单位通常都会使用上相放通的丙纶绝缘绳。在施工相进行对施工相进行移至,对牵引其它伸缩以及搭设防护网的施工操作进行重复,进而保证其它两项防护网中的搭设完成。
4 不停电跨越技术的注意事项
就电力施工的实际情况而言,不停电跨越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的时候需要注意各方面的细节。在处理迪尼玛高强度绝缘绳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尽可能的避免绝缘绳直接接触粗燥表面、尖锐物体以及热源体。与此同时,在此项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尼龙网的牵引力不可过大,杜绝集中摩擦发热的情况产生[4]。同时,在施工的时候,不可对系扣进行锚固,只能利用原绳的回头套对其进行锚固,并保证在手绳过程中的直径要大于400 cm。进行不停电跨越技术施工的时候,需要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并且风力相对较小的状况下进行施工。
5 结 语
总而言之,相对比传统的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不停电跨越技术无论是在施工技术还是在施工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施工人员在展开不停电跨越技术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还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不停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涛.基于220 kV继电保护的事故分析与对策研究[J].低碳世界,2013,
(13).
[2] 从刚,陆国智,李天德,等.输电工程无跨越架带电跨越技术应用与探讨 [J].价值工程,2013,(32).
[3] 胡乃华.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
版),2012,(26).
篇5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如全球气候变暖等。而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国际的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低碳经济”。这项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就“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在其基本原则与整体体系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经济法;影响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性降低,排放减少的基础上实施的经济模式。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的白皮书上首次提及“低碳经济”,而在2007年9月,前任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的第15次会议上有提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这对国际经济法有着重要影响,对其基本原则与整体体系都有着重要联系。就其所产生的联系,接下来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与描述。
一、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与公平互利等原则
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来说,不同的教材所叙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也只有以下几个原则:经济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有约必守原则。而这些原则可能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对应的改变。然而全球的环境问题逐渐加剧,人们应当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往经济的发展,都与贸易上的来往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未意识到全球的环境遭到破坏,有限的全球资源被浪费给人们带来的环境问题。终于在哥本哈根会议中有所提到的环境问题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低碳经济的推出终于使人们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来作为代价,而国际经济法的原则体现的应该是灵魂和底线。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国际经济法中另外一个所要表达的原则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发展低碳经济、追求代内公平、环境与发展相结合。发展经济的低碳性就应该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实践,将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开发更多新能源等方法来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实现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追求带内公平指的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代内的所有不受其国家、民族、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发展速度等差异所影响,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等能都有合理使用、平等使用的权利。环境与发展相结合,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主题大会上首次提出。其所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众多所需要注意的方面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同时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前提已经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在能够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结合在一起。不再是以牺牲环境的情况下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国际经济法体系
法律的体系,其意义指的是一个国家具有的所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有一定关联的整体体系,这是广义的说法。而其狭义说法是指一个部门其内部的体系。目前,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全球经济也随之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国际环境法与国际经济法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联系。接下来介绍的就是这俩者所存在的那些关联。
(一)国际贸易法
“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法的范围内,与环境、补贴等问题都有联系。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都会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其经济市场失去了原有作用。这时,政府机构就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予以改进。环境的补贴措施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改进策略。“环境补贴”也就是为解决环境问题所使用的一种奖励措施。但其所运用的范围并不明确。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可以了解到,“环境的补贴”就是在政府与其他所有的公共机关的帮助下,解决一些环境所造成的问题。其中,补贴的形式有给予现金或贷款、贷款担保、税收的鼓励、价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补贴措施一定要确保相关接受补贴的人员获得他们应得的收益。相关的政府与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工作,全方面的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针对那些在环境问题上做出贡献的人予以实际的优惠补贴政策。在环境问题上采用补贴政策,各国各地都有相应的措施与办法。一般在大型企业与公司的科技实验研究与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的开发上,世界各地的补贴措施大多数是以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等方式。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补贴政策的实施又会导致一些矛盾的产生。其主要是由于“环境补贴”与“环境反补贴税”之间存在的问题。一类国家使用环境补贴政策来增加本国的环境准则,而其他国家则在想能否从中收取反补贴税。有些国家的环境标准比较低,缺少对其有帮助的环境法律。而这些国家中的一些企业与公司不加以重视环境问题,只为了谋取利益。又不加以节制的收取一些所谓的环境反补所得税。从而造成环境与经济的问题不断增加。所以在环境补贴与环境反补贴身税的工作上,要做好合理地调配工作。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二)国际投资法
这个领域涉及面较广,关乎到东道国对外资企业的管理以及资本输出国家的海外保险制度的管理工作。一些国家会学习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济模式以增强本国的经历发展。在本国的法律法规上会增加一些引入外资技术等的相关条文与基本原则。却不注重环境问题。导致一些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外资技术不断流入国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人们便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这就要求东道国在制定国际投资法时要将自己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的考虑进去。比如,在投资的领域上,明确指出严禁、制约外国的企业部门进入本国。对外资的审查工作,要严加查看外国企业对北国的投资工作会不会对本国的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收税方面上,就应充分考虑本国的环境税。再就是,“低碳经济”在资本输出国家的投资保险制度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保险内容上,其制度一般是建立在政治问题上,很少考虑到较小范围的商业问题。而政治方面一般指的是外汇、征用、战争与革命等存在的问题。它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其他的东道国则以环境污染的问题来收取环境税。所以这也关乎国际问题,应将各国的海外投资制度加以完善,将此类的海外投资险加以重视与保护。
(三)国际税法
从国际税法方面来说,应当把“低碳经济”与“碳关税”联系起来,而这一策略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以美国作为例子,在2009年6月美国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同时可以称为气候法案。九月二十六时晚上在美国众议院举报投票,最终以两百一十九票对两百字十二票以相差四票通过。在气候法案中提出美国将来十几年碳排放减少的目的,同时还设计出详细的实施方法,这一事件在美国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推出这一法案能够推动美国的低碳发展产业和绿色经济,能够推动美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给美国民众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能够作为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动力源泉。而反对者确认为如果现在在美国推出这一方案的时机不太适合,因为这一法案一旦实行将会在短时间内加大电力、能源等必备产业的生产压力。同时会到导致一些各种需要消耗能源的产业成本增加,就相当于美国政府对这些产业大程度上增大能源税,实行这一法案不但不会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就业,同时因为碳关税的增加还会使得美国对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进口得到限制,这将对于美国会是一个重大损失,还会使得美国的经济更加萧条,更一步陷入经济危机之中。碳关税这一税收严重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对环境进行保护,实际上是在对贸易进行保护。
(四)国际争端处理法
《国际争端处理法》中主要内容是关于贸易环境对环境进行损害之后的国际赔偿问题:关于责任主体,国家在贸易环境损害中承担国际赔偿责任应适用绝对的、无限额的损害赔偿责任机制,直至受损的环境得到充分恢复,受损者得到充足的赔付。然后规则问题,应对一下原则进行考虑:适当休息原则、公平责任原则、道义原则与社会原则的转变。对环境损害其所承担责任的处理。首先包括抛弃违法性要件,使追究赔偿责任时不必考虑是否违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次采用无过错原则不以过错作为赔偿的依据。
三、制度
由上文可知,低碳经济会对国际经济法的提议带了巨大影响,那么它也必将会对与体系相关的制度产生影响。既然低碳经济对于国际经济法的体系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它必然会影响到与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制度,即国际经济法的相关制度。基于以上对于体系的分析,以下制度应当引起国际社会,经过对以上体质的研究,国际社会在对于国际经济法的设定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环境补贴和反补贴制度
而我国在进行环境补贴是应该时应当对以下几点加以重视:第一点,环境补贴的主体,在进行环境补贴实施工作时,应当是由能够担当其的主体来完成,因为这将影响到补贴规定的制定和实施。第二点,环境补贴的目的,环境补贴是为了对一些被环境所影响的群众进行补贴。它是不可对行政机关和法庭提出诉讼的绿色补贴,为了防止实施成员会利用这一手段来进行贸易保护,给贸易又带了一层新的防护。推行环境补贴这一手段是为了保护环境,但不敢保证与其他措施产生冲突,则需要添加几个备用方案,如若不符合贸易的基本原则,则采用其他方案。考虑其是否达到适中比例,如果不当则采用相对的手段对贸易的影响和程度进行控制,从而将环境目标控制在期待范围内,将这些要求都满足,就能达到真正的保护环境,从而达到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
(二)碳关税制度
该制度是由大多数发达国家所综合提出的,不过从它被提出到到现今,一直都被不断地讨论着。发展中国家对此是持以反对态度的。他们认为这种制度只是一类不好的贸易保护措施。相当于一块保护膜。而综合来说,发达国家所提出的碳关税制度,将其用来保护生态环境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实际的利益面前,不知道是否能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来使用该项制度还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针对此项制度,不应只是考虑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国家中的小部分。这都是不可取的。而应当全方位的考虑到多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深远,对于国际经济法的整个体系都有重要联系。从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来看,目前已有的几个重要原则已经无法对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法进行准确地指导工作,环境的逐渐恶化,导致环境问题增多,这以影响到国际经济的全面进展。从国际经济法的整体体系考虑,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用的“低碳经济”则更加需要国际经济法中内容加以完善。比如说,在关税问题上增加“碳关税”。所以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多加关注环境问题。将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其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生活在地球的居民创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
作者:孙光辉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曦.论国际环境法的可秩序发展原则.法学评论.2013,4(23).
[2]闰立宏、岳帅伯.贸易环境损害国际赔偿研究.法学研究.2013,6(3).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13).
篇6
绿色建筑指的是从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等方面,以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为基准,充分利用资源,以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存。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理念,绿色建筑经济以节能、环保、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影响绿色建筑经济。具体来说,包括建筑物存在的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建筑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人们的居住环境等带来的影响。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绿色建筑的实施与发展。将问题归结为下述几类:
1.绿色建筑体系欠规范
从国际上来看,其他国家发展绿色建筑普遍采用全寿命周期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2.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城市普通居民而言,由于绿色建筑的长期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加上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居民对绿色建筑的消费意识较差,这使得绿色建筑的推行障碍重重。除此以外,绿色建筑在公众眼中容易被认为是造价高昂的高档建筑,需要高科技的材料新型建筑,并且普遍认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是政府的职责。关于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导致其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
三、对绿色建筑经济现状的分析
针对以上现状,绿色建筑经济的整改措施是刻不容缓的,具体的改善措施如下:
1.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模型
绿色建筑体系需要以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试运作的技术,建立好评价的模型和体制:模糊综合评判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人工神经网络是由于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大规模并行处理能力,误差反传前馈网络是典型的前馈网络,在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上综合运用上述二种方法,必然收到满意的结果。其次,需要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明了清晰,将相关指标简化,提高绿色建筑的评级的可操作性,由此促进建设绿色建筑经济体系。
2.通过立法来促进绿色建筑评价
法律方面的主要从绿色建筑的示范工程着手,贯彻立法和强制条文,从而逐渐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除此以外,通过技术审查和行政许可的方式具体落实实施,全面提升我国建筑的技术内涵。
3.推广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制度
在推行绿色建筑的时候,一般分为强制性政策与激励性政策。强制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目标明确,但单一规则的不灵活致使持续时间不长。激励性措施虽然在时间上不占优势,但却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市场规范运营性。激励措施可以考虑在采用税收优惠政策及鼓励性政策等,通过降低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额度,同时通过加强非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义务,引导投资者向绿色建筑经济转变。
4.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才会吸引优秀人才来缔造优秀的建筑工程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做好绿色建筑理念宣传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经济的消费意识,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绿色建筑经济的运作时,可以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树立典范来促进整个市场,规避市场风险,获得绿色建筑的更多的投资。
5.加强绿色建筑意识的宣传
打破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扩大宣传的受众群体,如果要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需要积累节能环保方面的经验,能使其在未来道路上弯路。
四、结论
篇7
关键词:排放量,原理,建筑生态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3.3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目前,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首先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其次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总之,生态建筑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建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存品质的改善。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的角度都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电气应用,2006(25):5~9
2钟光明.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07(31):52~55
篇8
关键词:生态原理低碳建筑生态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篇9
【关键词】曲靖低碳经济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指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城市现在已成为城市品牌的新亮点,是继“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新高标。在2008年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低碳城市”首次成为国内高规格会议的主题,同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ound)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珠海、吉林率先申请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曲靖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建设为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建设好“低碳曲靖”,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曲靖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曲靖市环境质量现状
2008年,曲靖市排放废水8490.97万吨,化学需氧量33304.94吨,氨氮3435.97吨;工业废气19495239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8.1981万吨,氮氧化物9.1076万吨,烟尘7.381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1305.4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39%,重复利用率为92.39%,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去除率分别为35.51%、98.7%、89.0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4.49%。工业“三废”的排放与往年相比得到有效控制。在曲靖市南盘江、黄泥河、北盘江、牛栏江等主要河流的九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类标准的有2个,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2个,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个,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4个,水质达到功能要求的断面为4个,占44.4%,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曲靖城区的2个饮用水源地潇湘水库、西河水库和1个备用水源地独木水库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稳定,除总氮为Ⅲ类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标准。曲靖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有362天,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52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年平均值有所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086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28毫克/立方米,优于上年年平均值。与上年相比,曲靖市由上年的5次酸雨变为无一次酸雨。综上所述,曲靖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真正做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低碳经济成效逐步显现。但是,由于我市人口多,资源少,工业门类多、分布广,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脆弱,肩负着保障珠江、长江域上游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责任,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很艰巨,“低碳曲靖”的建设面临种种困难,有很多工作等待落实和完善。
二、当前曲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和建议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当前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任务
第一,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各政府部门为成员的低碳城市,建设协调机构和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低碳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第二,加快制定《曲靖市低碳经济实施意见》及《曲靖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细化建设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市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远、中、近期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第三,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
2、加强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
以我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省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成立曲靖市“低碳城市研究会”,推广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研究。以此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进资金、低碳技术和人才,对我市重点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标准进行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市重点行业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体制的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3、加紧相关政策的制定,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我市低碳经济法规保障体系。当前,应该结合曲靖的实际情况,加紧制定出与国家《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配套相关的地方法规,建立健全我市低碳经济法规保障体系,为我市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加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积极探索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环境交易市场,给中小企业参与低碳经济提供更大的融资平台。引入“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
(2)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以及认真抓住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与契机的重要性。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其一,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其二,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国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所制定的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其三,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
(3)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目前可选择我市某一县(市)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4、全面实施低碳化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科学管理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并建设一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推广省柴煤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积极推广先进的机械化农业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
(2)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监管,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工业节能仍然是当前我市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要大力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能管理水平,认真做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的建设,加强和完善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建设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制治理、整改,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应用高效降耗节能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3)推进建筑技能,严格建筑节能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环保节能改造。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积极推进“双百工程”(一百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一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业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旧汽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
(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6)加强节能科学管理和节能服务体系和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快曲靖市地方节能法规、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强化节能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定期开展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定、公告。建立健全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增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充实节能管理人员,落实节能工作资金,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节能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监察(监测)工作。
5、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壮大循环经济
(1)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高碳”产业的我市准入门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2)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应该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扶持一批实力雄厚,具有核心节能技术的节能服务公司,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
(3)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第一,我市应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重点在电力、冶金、化工、医药、水泥、煤炭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建清洁生产企业。第二,大力发展我市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从减少工业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三,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第四,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林剩余物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第五,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
6、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
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一是主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登和播出低碳城市建设公益性广告,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居民广泛参与的“低碳曲靖”建设格局。二是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三是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曲靖”形象。四是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等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很好的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把“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方位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
7、倡导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
(1)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为曲靖市低碳生活示范区进行试点工作,倡导生活简单化、简约化,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让公众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的转变,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绿色消费,戒除浪费资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戒除以增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陋习、减少日常“便利消费”,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和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坚持用低碳理念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推广使用太阳能。规划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减少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炭汇。保护好我市区域内的珠江、长江流域及各水库库区的水体生态环境,建设珠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郑丹、王青、顾晓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08(9).
[2] 张玉台、刘世锦、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3]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5]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6] 王利飞:建设低碳城市 统筹城乡发展[DB/OL].中国当红网,2009-04-22.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通过传统建设项目的施工或某种施工,这种施工的技术管理不能使整个作业具有协调、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因小过失造成许多失误,从而大大减少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和质量问题。因此,结合这一现象,结合建设项目技术管理的现状,阐述和分析了建设项目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一)标准化施工现场
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庞大性往往给整个建设带来许多问题。任何环节不规范操作都会给施工现场带来混乱,施工技术管理可以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和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规范施工现场,保证施工质量[1]。
(二)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的建造施工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人员和相关系统来控制项目的各个环节。施工技术管理可以连接工程的每一个小环节,有序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仅能保证工程质量,还能缩短工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施工效果
施工技术管理的运用可以对各个环节进行技术管理,并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和标准规范执行,这将大大提高施工速度,同时保证施工效果[2]。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现状
(一)现场管理监督缺失
目前而言,对于现场施工工作非常缺乏,并且监督的内容也极其单一,仅仅停留在对于建筑安全的突击检查中,还根本没有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管理部门。那么就无法保证建筑工程技术得到顺利的实施,而且非常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极不利于建筑工作的顺利进行。难以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调整规划。实际上无论建筑工程规划多么完善,没有完备的监管制度,都无法落到实处,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急需完善的监督体系。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精细化
工程项目建造施工的现场秩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建造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于工程项目施工场地的严格管理工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工程项目建造施工的现场管理直接体现了一个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目前,一些业内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建筑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内号召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聘请一些建筑领域的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建造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为工程项目节约建造成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三)技术现代化和安全措施缺失
由于建筑工作的工期比较长,因此,为了较好地完成合同方要求的施工时间,部分建筑单位过于追求工作效率而罔顾建筑人员的安全问题,无法保证生产高效的进行。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管理的核心问题。而安全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保证及时与建设施工单位进行探讨,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快施工的进程,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收益。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建筑工程为了节约能源,目前依旧采取比较传统的人力建设,不能及时的与高技术相结合。施工单位出于对资金输出的考量,往往会选用比较低廉的人力,而并不会采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发展。在短时间内,这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并不会起到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久而久之,长期与社会发展相脱轨,就会被时代所淘汰,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于工程的统一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人员管理
在以往建筑工地的工作中,很多施工单位并不重视对于员工的培养和选用,这就使得很多工作难以得到较好的开展。而且大部分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自身也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工程施工很多细节都不熟悉。这就非常容易导致整体施工的效率低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也会导致整体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虽然建设工程中涉及到的依旧是很多体力劳动,但是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普及,人类的作用必将变得渺小。因此创新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员工在现场的工作,科学的规划相应的施工推进进度。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工程量大,流动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加强人员的疏导和管理,保证能够按照标准安全的开展生产活动[4]。
(二)与时俱进
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建造施工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必须把关注目光放在提升工程项目建造施工的技术标准上来,永远保持先进的创新思维,提高工程项目建造施工的技术标准,完善施工建造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工程项目建造施工的管理规范。
(三)资料整理和质量管理
在项目开展之初必定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但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导致工程发生变动。如果无法做到对相应的资料项目进行管理,可能会导致由于对项目实际情況的不了解而致使作出不符合现实要求的后期规划,进而给建设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在进行现场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实际变动做好之后的规划工作,通过对可能涉及到的工程技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提前制定施工现场的各种防护工作,确保安全建筑工程的进行。对于涉及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应的见证取样检测;检测报告除按正常报告填写、签章外,根据施工的要求安排相应的设备,保证施工的安全,还应加盖见证取样检测专用章[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对于建筑行业非常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目前的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的进行结合,以便于建立一个较好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任志攀.关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47):119.
[2]豆兴东.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及安全管理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0):173.
[3]张立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措施与对策[J].四川水泥,2018(10):177.
- 上一篇:生态学环境的概念
- 下一篇: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