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篇1

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比如人体的营养代谢和正常菌群有着密切关系;正常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的重要功能,对于人体抵抗各种各样的疾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膳食结构上倾向于肉类、脂肪类食物,膳食纤维的摄入过少,加之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人体微生态失衡状况。几乎所有引起亚健康的诱因都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肠道微生态的失衡既是亚健康的结果,同时也可能加重亚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微生态失衡与肿瘤性疾病的发生

饮食对肠菌群有重要的影响,高脂肪饮食者有害菌群增加,高纤维者有益菌群增加。肠菌群能使饮食中化合物通过酶作用转变成致癌因子。某些肠菌群使蛋白质分解成各种胺类,胺类对人体有毒性;酪氨酸与苯丙氨酸经肠菌群作用产生酚,酚可诱发普通大鼠的皮肤形成亚性肿瘤,有的还可诱发肝癌。肠道内的胺与胃肠中的亚硝酸盐相结合可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微生态失衡与高胆固醇血症

过多摄入动物脂肪(饱和脂肪)会导致肠内胆汁酸的分泌量增加,胆汁酸的增加促进食物中的胆固醇的吸收,相应血液中胆固醇亦增加。菌群失调导致胆固醇代谢受阻,也会增加血胆固醇水平。

微生态失衡与胃肠功能障碍

肠内菌群失调与胃肠功能障碍互为因果。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肠内菌群失调,先天性巨结肠时,粪便在结肠内淤结,致使肠内有害菌非但未被清除,反而不断繁殖过生,引起小肠结肠炎。结肠高度膨胀,肠壁屏障作用受损,这些细菌还可乘虚进入全身引起败血症。肠内菌群失调,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微生态失衡与皮肤疾病

肠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有助于毒素的分解并经过肠道排出体外,如果经常发生便秘,肠道中的腐败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各种毒素,在结肠中停留时间越长,毒素进入体内的量越多,毒素随血液传遍全身,而这些毒素透过皮肤分泌出来,会引发皮肤发炎或形成痤疮。

微生态失衡与人体衰老

篇2

什么是健康菌?什么是致病菌?什么是条件致病菌?

顾名思义,健康菌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细菌,是“有益”细菌(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而致病菌是“细菌”,它可以使人体感染各种疫病,比如引起痢疾的细菌。另外还有一种细菌平时在人体内并不诱发疾病,而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过多使用抗菌素时引起发病,叫条件致病菌,比如大肠杆菌。

什么是原籍菌,什么是外籍菌?

原籍菌是在人体内正常存在,机体并不对其产生免疫反应的细菌,就像一个国家的居民一样,不会受到排斥;外籍菌是从人的身体外部传来的细菌,或叫过路菌。像外国游客一样,并不是长住居民。正常情况人体以原籍菌为主,保持健康状态,如果外籍菌数量过多,人就会生病了。

人体健康菌有哪些作用?

营养作用:益生菌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比如糖、酯代谢及微量元素代谢,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B6和B12等。

免疫作用:益生菌可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促进B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增加NK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提高。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全面定植、繁生,对人体肠道起到生物拮抗保护作用,是肠道的卫士。在正常的情况下,排斥外来的细菌,使外来细菌不能定植或被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杀死。健康菌多了,致病菌就少了。

抗肿瘤作用:益生菌通过参与人体动力流,物质量流,信息流的作用,调节生理功能。具有抗突变、代谢调节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可以用于实体癌、液体癌或白血病的防治。

什么是菌群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就可导致菌群失调。

七大原因导致微生态失调

1 偏食、暴饮暴食

过量摄入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纤维少、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营养不均衡,造成微生态失调,经常引起便秘。暴饮暴食会使肠胃负担加重,搞坏肠胃,削弱肠道功能。

2 精神压力大,应激反应、过度疲劳

过多的精神刺激,过度疲劳,使细菌的平衡大乱,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调。

3 气候、温度

过分热、过分冷的环境下,人的肠内菌群将发生混乱,这与应激反应也有关系。

4 年龄增加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所有生理机能逐渐下降。这会影响体内菌群的布局,使得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譬如,儿童、少年、青年时人体肠道的双歧杆菌比例很高,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比例大量减少。所以,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又被称为长寿菌。

5 细菌污染

各种细菌在人群之间传播,从而引起菌群紊乱。

6 药物(抗生素)

在生病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体内细菌的布局。这是因为第一:抗生素杀死了形成正常菌群的细菌,使外来的通过菌得以常驻下来,降低了对感染的抵抗力。第二:抗生素破坏了正常菌群在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抗生素可引起1级2级3级失调,即可逆阶段、慢性炎症阶段、急性炎症阶段。在医院死亡病人中,由于菌群失调而被感染死亡的人数高达20%-30%。所以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要服用微生态调节剂和益生元制剂。

7 疾病

研究表明,患肝硬化、慢性肾炎、癌的患者都与肠内菌群失调有关。另外感冒、便秘、接受放射治疗也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造成菌群失调。

微生态预防医学

区别于传统的医学理论――单一病因论,微生态预防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微生态失调的表现,有的是原因,有的是结果,或因果关系的相互转化。因此人类在以常规医疗排除或缓解疾病作用的同时,更应致力于调整微生态平衡,使正常的微生物群与人体保持最隹状态,回归自然,真正获得彻底的治疗与预防效果。

日本等国的微生态学家、临床医学家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均表明,肠道微生态与人的寿命、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态平衡时,肠内细菌就有益于人体,例如它们参与许多糖类、脂类、蛋白质的分解吸收,增进各种养分的摄取,协助人体完成胆汁酸、胆固醇等代谢过程;作为抗原刺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在微生态失调时,有害菌产生的毒性物质或内毒素的释放,以及肠内细菌导致的内源性感染等又会加速衰老和死亡。健康的长寿老人的肠道微生态的情况和青年人相似,而患病或身体状况不佳的人的肠道微生态均很坏。

随着微生态预防医学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微生态失调与很多疾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癌症、肝病、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便秘、腹泻、痔疮、消化性溃疡、缺钙、风湿症、过敏、食物中毒、尿路感染、慢性阴道炎、小叶增生、皮肤有痘痘、粉刺、色斑、皮肤没有光泽、灰指甲、脚气……)值得庆幸的是,人体微生态失调早期是可逆的,调整生活习惯、膳食结构和有计划地养肠,微生态失调的状况就能得到消除和逆转,从而远离疾病,回归健康。

倡导微生态预防医学的宗旨也就在于健康自我管理,防患于未然。

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增进

健康佳态的秘诀――微生态制剂

什么是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调整菌群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的生理性有益菌(包括活菌和死菌)制品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3个类型。益生菌是指活菌和死菌制剂。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益生元是指能够促进人体有益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等。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服用后到达肠腔可使进入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之更有利于发挥抗病、保健的有益作用。

与传统中西药相比,微生态制剂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微生态制剂是以调整菌群失调、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为目的的制剂,它使用的大都为正常人体中的健康菌为主成分,所以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为什么微生态制剂是人体微生态的保护神?

人一旦出现体内菌群失调,正常的生理状态就会受损,会出现急慢性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纳呆、精神不振、便秘等。而抗生素、放化疗、手术、外伤、气候变化、过敏性疾病、环境变化、饮食不当,都会破坏菌群正常的生理环境,引起体内菌群紊乱,使人体失去抵抗致病菌的天然保护屏障。微生态制剂(如五株王常维舒口服液)能迅速重建体内保护屏障,恢复体内微生态平衡,使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变化。

为什么多联益生比单菌效果更强劲?

大家都知道,一次现代化战役,要靠陆、海、空三军的默契配合,才能确保获取胜利;同样,一场肠胃保护战也要靠多种有益菌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人们肠胃的健康。双歧杆菌对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单用双歧杆菌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这是由于双歧杆菌是厌氧菌,对其生长的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有其它有益菌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生长及发挥其功效。另一方面,人体有益菌定居肠道的位置各不同,双歧杆菌主要在结肠,其他有益菌有的在小肠,有的在大肠,吸收的营养各不相同,发挥的功能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多菌株共生制剂的功能效果是单一菌株无法替代的。五株王常维舒口服液采用双歧杆菌为主,配以对人体有益的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依据诸菌繁殖高峰时间不同,定植部位不同,协同作用,从而对肠道起到全面的保护,具有其他单菌制剂无法比拟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对腹泻的治疗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有什么不同?

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时,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相应的人体有益菌群,由此常引起肠道菌群紊乱。WHO曾呼吁要避免滥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直接补充人体有益菌,抑制致病菌、有害菌的生长,扶植正常菌群,建立强大的生物屏障,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并有利于消化道系统的更快恢复。事实上,卫生部的诊治指南中也提出70%的腹泻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所以无须抗生素治疗。

篇3

孩时少量接触细菌有益

在人们的观念中,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总在“找”健康的麻烦,例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让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其实,真正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所占比例极少,绝大多数微生物可与人类“和平共处”,甚至益于人体健康。

人体皮肤表面和消化道黏膜表面附着有数以万计的细菌“部落”、上亿万个细菌,与我们相伴相随,互利共生。假如没有细菌不断“吃掉”皮肤表面所产生的大量鳞屑,发挥“净化”作用,我们就会时常感到瘙痒;假如没有肠道益生菌群帮助分解食物,我们则会发生消化不良。

当然,依附在我们身体表面及胃肠道的有益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多数是在出生后经由哺乳和身体接触,从母亲传至婴儿的,部分是在孩童时期经由大自然的接触得到的。数据显示,人体菌群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环境、年龄和生理状况发生着有规律的演变。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与细菌接触才能完成。因此,孩童时期“造长城”、过家家等“脏兮兮”的游戏,在很多时候并非“坏事”。而恰恰是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获得阳光雨露及有益菌,使得孩童健康成长。

一分为二看葡萄球菌

在显微镜下,那呈现圆球形、堆集在一起似一串串葡萄的便是葡萄球菌。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包括人体的皮肤表面和鼻咽部。其中绝大部分为非致病性的表皮葡萄球菌,极少部分为致病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时期的许多疾病,如毛囊炎、痈、蜂窝组织炎、中耳炎等局部感染;气管炎、肺炎、脑膜炎、心包炎、败血症等全身感染;部分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等,大都与金黄色葡萄球有关。另外,它还是伪膜性肠炎发生的“罪魁祸首”。当人体肠道内的优势菌群因滥用抗生素而被过度抑制时,具有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便趁机大量繁殖,引起炎症、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绝不可小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必须加强预防。

篇4

生命必须的金属元素包括钙、钾、钠、镁、铜、钒、锰、钼、铬等。它们在人的体液和各种器官中保持着一定的浓度,传递着生命所必须的各种物质,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疾病。

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份之一,它能参与人体的酶反应,维持心肌的正常收缩,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促进、巩固和维持细胞的完整性。人体缺少必要的钙,就会引起佝偻病(即软骨病),心脏就不能正常收缩。据报导,美国某地居民饮用含钙离子较高的井水,该地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就比其他地方低。菠菜宜凉拌不宜做汤,就是为了减少其中钙元素的人为流失。

铜在人体内可形成复杂的化合物——铜蛋白,它能在血红蛋白、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又能参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组成。正常的人每天要吸收5毫克铜,牛奶和牡蛎中含铜最丰富。人体内铜主要聚集在肝脏以及其他组织细胞中,缺少铜会引起血红素减少与贫血;相反如果含铜量过高,也会引起低血压、吐血、黄疸、精神失常甚至肝的部分坏死;一些人患白癜风,就与人体内细胞代谢中缺少铜元素有关。

铁主要以络离子形式存在于人的血液中,可与血红素、蛋白质等形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具有运输和贮存氧的作用。人体中缺少铁会引起贫血、红血球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人体内含铁量过多,又会引起呕吐,胃肠道出血等疾病;如果人体内含有大量氧化铁还可能有致癌作用,长期食用新安装自来水的铁锈水最终导致肝癌就是典型例证。

铬具有调节人体内糖和胆固醇的代谢作用。铬含量太少时,会引起血管内壁脂肪的沉淀,使本来具有弹性的正常血管逐渐硬化,所以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一个因素;当铬含量太多时,又会损害人的肺等器官,并可能引起病变,是目前公认的肯定致癌因素之一,其中+6价铬就是罪魁祸首。

铝在人体内含量过高,会引起老年性痴呆症。所以目前市面上含明矾的油条要尽量少吃,无铝油条最好用小苏打或纯碱与柠檬酸或白食醋作为起泡剂操作。

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钒对造血过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钒可以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动物缺钒可引起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加,生长迟缓,骨质异常;体内积累的钒元素过多会抑制肝脏中磷脂的合成和硫的代谢而引起疾病。

硒作为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在防癌、抗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的确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必需营养性微量元素。硒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首先是组成各种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一个重要元素,参与辅酶A和Q的合成,以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其次是具有抗氧化性,能够有效地阻止诱发各种癌症的过氧化物的游离基的形成。有报道指出:硒的抗氧化作用与维生素E相似,且效力更大。此外硒还能逆转镉元素的有害的生理效应。

锌是维持人体各种酶正常工作的必需成份,还是构成多种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元素,而蛋白质则构成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锌都分布在细胞之内,其含量比任何别的元素更为丰富。现在,许多研究报告都说明锌具备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对人生命攸关的元素。当人体缺锌时,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紊乱。尽管锌对人体有着如此神奇的作用,但是过多地摄入也是有害的,会引起头昏、呕吐、腹泻。

锰参与造血过程,并在胚胎的早期发挥作用。各种贫血的病人,锰多半降低;缺锰地区,癌症的发病率较高。有人在研究中还发现动脉硬化患者,是由于心脏的主动脉中缺锰,因此动脉硬化与人体内缺锰有关。另外,在精氨酸酶、脯氨酸钛酶的组成中,锰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还参与脂肪的代谢过程。但是过多的锰积累,可引起神经障碍,早期表现为综合紊乱,较重者出现两腿发沉,语言单调,表情呆板,感情冷漠,常伴有精神症状。

污染金属元素则主要指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铅、镉、汞、锰、钒等重金属元素,有些甚至有剧毒。

生命必须的非金属元素有30余种之多。碘在人体中的含量仅有约25毫克,但它却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过多或过少都会诱发甲状腺肿大和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缺碘者应多食海带等。氟在人体内约含2.6克,主要分布于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人体对氟含量很敏感,缺氟人就会患龋齿;氟含量过多,又会换斑釉齿,而且骨骼或神经系统也会受到损害。

氮元素是各种食物和人体内必不可缺少的非金属元素。我们知道新鲜蔬菜营养丰富,但却不甚知道煮熟的蔬菜中含有不同种的亚硝酸盐,吃剩的煮熟蔬菜经过一夜的盐浸,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急剧升高,加热后其毒性还会再次增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让炒熟或煮熟的蔬菜过夜。

篇5

如此看来,我们口头上说的“热死了”是真的有可能。事实上,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极端天气逐渐增多,给人类健康带来的灾难性风险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近日,一独立的国际健康委员会的一项报告就宣称,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潜在地逆转了人类近50年来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健康收益。

那么,气候变化到底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哪些影响?面对极端天气导致的健康威胁,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期视点”,让我们共同关注气候变化下的健康危机。

极热高温威胁人类健康

时下,气候变化的最显著表现是气候变暖。有相关报告称,对全球90亿人口来说,气候变化决定着后半世纪的发展成果以及人类的健康状况。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其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极端高温天气。因为极端高温天气和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确的关系。

那么,人类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温度?其实,早在18世纪,英国一实验生理学家就曾进行过自体试验:如果空气干燥,人可以在120℃室温下停留15分钟,并无不良反应;若在潮湿的空气中,室温虽只有48℃~50℃,人却只能耐受很短的时间。这是因为汗液不能蒸发的缘故。不过,体内温度升高就难以承受了。人体的核心温度为37℃~38℃,到了40℃~41℃,人就容易中暑虚脱,身体机能就会停止运作,体内细胞恶化,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若超过42℃,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严重紊乱,体内蛋白质可能变性、凝固,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体温计的最高度数只有42℃。

那么,问题又来了,人真的会被热死吗?“其实大部分情况人不是直接被热死的,而是因为热诱发了一些疾病。”本刊医学顾问、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卞修武介绍,高温效应给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带来的影响最大。炎热的应激反应使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使未成熟或原已受损的系统、组织、器官负荷增加,功能不济,往往病情易加重甚至死亡。另外,持续高温还会使人中暑,使患“空调病”、肠道病、心脑血管病的人数骤然增多,并会有因暑热而死亡的情况发生。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另一个严重影响,是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当前虫媒传染病的3大流行趋势是: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原有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像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原来不适于某些蚊虫、细菌生存的地方,如今可能变得适于它们生存,这样当地民众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健康威胁。”山西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说,随着气候变暖,不断增加的地理运动以及人和动物宿主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也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并可形成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如2003年的“非典”(SARS),以及时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都引起了全球恐慌。

气候变化易诱发多种疾病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影响健康问题的社会和环境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饮用水和充足的食物。

事实上,气候变化可使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和大气颗粒物随温度和湿度增高而浓度增加,使人群中患过敏性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温室气体中以氪氯烃为主的气体对臭氧层有较大的破坏性,导致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增加,有可能提高皮肤癌、白内障和雪盲的发病率;气候变化也会使大气污染更加恶化,大气污染物引发的过敏症、心肺异常和死亡的发生率将相应增加。

在饮用水方面,更加变化多端的降水模式可能会影响淡水供应。洪水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上升。洪水污染淡水供应,使水源性疾病的风险加大,并为蚊虫等携带疾病的昆虫形成繁殖场所。

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人们对疾病的易感性,目前全球有8亿人营养不良。有专家分析,尽管整体看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全球农业产量依然能维持全球的生活,然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农业产量明显的区域差异,将使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状况出现进一步加剧的后果。

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密码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黄帝内经》就指出人类的健康与天地、四季、气候、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而如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不仅具有“涟漪效应”,并且远远超出人们早先的估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危害。首先,要尽量减少引起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比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取代使用私人汽车,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改善健康。其次,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再其次,就是适应气候变化,进一步了解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和流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在提高预警水平和时效的基础上,实施可持续防御和控制健康威胁的生活方式。

在此,《人人健康》也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

建立和完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预警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产品;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微量元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加上人类健康意识的增强,延年益寿已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有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食品也应运而生。因此,了解微量元素的相关知识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关键词】微量元素;人体;作用

Traceelementanditsinfluenceonhumanbody

SunRuodong

TielingHealthSchool,Liaoning,112001,China

【Abstract】Withtheprogressofoursocietyand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peoplegetmoreandmoreunderstandingabouttraceelements.Whilepeoplepaymoreattentiontotheirhealth,toprolongthelifehasbecomebeautifuldesires.Itisindicatedthattraceelementsplayinfluentialrolesinhumanbody.Andtherelationsbetweenthetraceelementsandhumanbodyattractmoreandmorepeople'sattention.Thefoodwithtraceelementsinithasmadeout.Therefore,tounderstandtherelatedknowledgeofthetraceelementshasbecomeamust.

【Keywords】Traceelement;Humanbody;Function

所谓微量元素,在医学领域,指的是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的元素。根据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情况,那些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须通过食物摄入且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下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参与人体中酶、激素、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构成,对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证明,人体所含微量元素的多少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及人类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食品药品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人们也就很有必要了解微量元素的相关知识,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1体中的元素

人体中的元素有40多种,根据元素在体内含量不同,可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为常量元素(大量元素),占体重的99%以上,包括碳、氢、氧、氮、磷、硫、钙、钾、镁、钠、氯等;另一类是微量元素,占体重不足1%,包括铁、铜、锌、铬、钴、锰、镍、锡、硅、硒、钼、碘、氟、钒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8种,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这些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然很少,但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缺少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会降低或完全丧失,激素、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也就会发生障碍,人类生命过程就难以继续进行。

2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功用[2]

①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微量元素使酶蛋白的亚单位保持在一起,或把酶作用的化学物质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如铁、铜、锌、钻、锰、铝等,能和疏基、胶基、异吡唑基、氨基、羟基等配位基或分子基因相络合,形成络合物,存在于蛋白质的侧链上。②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的生理作用:某些微量元素是激素或维生素的成分和重要的活性部分,如缺少这些微量元素,就不能合成相应的激素或维生素,机体的生理功能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如甲状腺激素中的碘和维生素B12中的钻都是这类微量元素。③输送元素的作用: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有输送常量元素的作用。如铁是血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就无法输送,组织细胞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机体就不能生存。④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微量元素在体液内,与钾、钠、钙、镁等离子协同,可起调节渗透压和体液酸碱度的作用,保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进行。⑤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含有相当多的铬、铁、锌、锰、铜、镍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可以影响核酸的代谢。因此,微量元素在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⑥防癌、抗癌作用:有些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如铁、硒等对胃肠道癌有拮抗作用;镁对恶性淋巴病和慢性白血病有拮抗作用;锌对食管癌、肺癌有拮抗作用;碘对甲状腺癌和乳腺癌有拮抗作用。

3几种必需微量元素的作用及补充

①铁:铁元素在成人体内约含3~5g,主要存在血液当中。它可与血红素、蛋白质等形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起到运输和贮存氧的作用。当人体缺铁时会影响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形成,从而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贫血。以致发生头晕、心慌、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抗病能力低下等症状。防止人体缺铁最方便的方法是通过饮食调节,多食用含铁质较多的动物肝脏和其它内脏,其次是瘦肉、蛋黄、芝麻酱、黑木耳、蘑菇、海藻类、豆制品、海虾、海参、乌鱼、菠菜等。在酸性条件下人体肠胃有利于铁的吸收,因此在食物中含有带酸性的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和利用。②铜:铜在成年正常人体内含量约为60~120mg,在血液中铜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和血清中。与铁相似,铜也参与人体内的造血过程,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铜还与人体皮肤的弹性、润泽有密切的关系。铜缺乏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粗糙、面色苍白、骨骼变脆、免疫力下降等疾病。铜在动物肝脏、肉类、鱼、蛋类中含量较高。③锌:锌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多种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构成多种蛋白质所必需的,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加速生长发育;增强创伤组织再生能力;增强抵抗力;促进性机能。当锌缺乏时,会引起少女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低下、眼睛呆滞无神、皮肤粗糙易感染、贫血、视力下降、毛发枯燥。锌在鱼类、肉类、蛋中含量较高[1]。④硒:近年来发现,硒对人的生命有重要作用,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保护细胞的完整性,抵抗重金属中毒,并发现有预防癌症的作用。硒可被称为长命之素。在人体内硒在心脏中的含量最高,它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如果人体缺乏硒,机体细胞就会缺乏自我保护功能,所以全身的组织、脏器功能缺乏。在心脑血管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脑内动脉硬化加重,脑血栓、脑栓塞的发生也会增多。同时,缺硒后全身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甚至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据美国调查,该元素低的地区,人们易患心脏病、脑溢血、高血压、贫血、不妊病等40多种疾病。可见硒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食物中小麦、大米、大蒜、南瓜、大蒜和海产品含硒量较高。⑤碘:碘在人体内的含量约为25mg,其中一半分布在甲状腺。碘,通过甲状腺素发挥生理作用,如促进蛋白质合成,活化酶类,调节能量转换,加速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等等,甲状腺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重要激素,特别是对脑细胞的发育起决定作用。因此碘有“智力元素”之誉称。缺碘对人体会造成重大损害,特别是对儿童、婴儿和孕妇。碘缺乏时可影响儿童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其中对于胎儿和婴幼儿脑发育与神经系统发育形成的损伤不可逆转。婴幼儿时期严重缺碘,其骨骼生长和大脑的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患呆小症,表现为身材矮小、行动迟缓、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另外,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缺碘还能诱发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及甲状腺癌等。防治碘缺乏症最方便又经济的方法是食用加碘盐,碘在海带、紫菜、海鱼、海盐等中含量也很丰富。

但要注意的是,碘过量可以引起中毒及发育不良,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的影响更为明显。临床资料显示,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以引起急性甲亢、甲状腺肿,严重的还可以引发甲状腺癌。⑥钴: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B12是形成红细胞所必需的成分。钴对蛋白质、脂肪、糖类代谢、血红蛋白的合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钴对人体来说,只有以氰基钴胺的活性形式供应才是有效的。人不能将膳食中的其他形式的钴用于合成维生素B12,因此对人类来说,钴在人体营养中的问题实际上是维生素B12的供应问题。动物的内脏含钴量比较高,牡蛎、瘦肉发酵豆制品中亦含有维生素B12。⑦铬:铬在由胰岛素参与的糖或脂肪的代谢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也是维持正常胆固醇所必需的元素。所以铬能协助胰岛素发挥作用,防止动脉硬化,促进蛋白质代谢合成,促进生长发育。

含有铬元素的食物有粗粮、小麦、花生、蘑菇、胡椒、肝脏、牛肉、鸡蛋、乳制品等。另外,人参、灵芝、黄芪、何首乌等中药也含有丰富的铬。⑧钼:微量元素钼在人体内分布很广,成年人体内含钼总量约9mg,在体内分布以肝内含量最高,肾其次。近年来研究表明,钼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一些酶的组分。缺钼可引起这些酶活性下降,导致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不良,龋齿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而且会引起急性心肌病――克山病。

缺钼可导致神经异常,智力发育迟缓,影响骨骼生长。更为严重的是人体内含钼量降低可提高食管癌的发病率。我们知道,亚硝胺类致癌物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亚硝胺类的前体是亚硝酸盐和胺类,它们在适当的酸碱条件下合成亚硝胺。亚硝酸盐主要来自环境中的NO3-,因此降低NO3-的来源是阻断食管癌高发的有效措施。钼是一具有实用意义的抗癌元素,它能有效降低亚硝胺前体NO3-和NO2-,抑制亚硝胺类致癌物的产生。

钼在动物肝肾、谷物、豆类物质中含量丰富。

由此看来,微量元素对人体特别重要。但摄入过多反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调节饮食结构,不偏食,就可以获得满足正常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些必要的微量元素的吸收、传输、分布和利用。利用微量元素还有很大的学问。人们应该对微量元素加深认识,掌握微量元素的知识,进行科学普及,为增进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2.104

摘 要 目的:观察食用富硒全麦粉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的影响,结合当地情况,建立餐饮保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确诊的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取代以面食为主的主食,并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进行配对、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在各项指标基本一致,观察结束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组)血糖、血脂下降更为显著(P

关键词 富硒 全小麦食物 高血糖 高血脂

Observation of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elenium rich whole wheat flour for hyperglycemia and high cholesterol

Li Mingshan1,Zhou Yingying2

The Seminar of Balance Health Medicine of Fuyang City,Anhui 2360031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Fuyang City,Anhui 2360002

Fandation item The Global Fund Project:No.2006-ZY-011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lenium rich whole wheat flour for hyperglycemia and high cholesterol.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thod with food and health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situation.Methods:For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 and high cholesterol,the staple food was replaced with selenium rich whole wheat food.The blood glucose and lipids were periodic reviewed with matching,controlled study.We observe the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Results: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the indexes were basically the same.After the observation,symptoms were all remitted.But the glucose,blood lipid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edible selenium rich whole wheat food group)de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Selenium rich;Whole wheat food;Hyperglycemia;High cholesterol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病率、病死率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笔者在2006年承担的艾滋病全球基金会项目《实施135工程,改善HIV生活》的研究中,发现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对提高HIV患者的抵抗力,减少机会感染,有一定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与防治高血糖、高血脂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作用明显,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高血糖合并高血脂患者232例(如血糖>7.0mmol/L),并按年龄、性别、体重、血糖结果进行配对,分为两组。观察组116例,男55例,女61例,年龄44~63岁,平均(50.8±6.8)岁;对照组116例,男55例,女61例,年龄42~65岁,平均(51.6±6.5)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有可比性。

观察方法: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并在2个月后给予免费复查空腹血糖、血脂。两组均详细登记有关的症状、体征,并保持原来的餐饮以面食为主的主食不变,观察组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富硒全小麦面粉蒸制的馒头代替,其他主食以富强粉为主,每天至少食用1次,1个150g(湿重)的馒头。

检测方法:血糖检测采用日立-7080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北京某公司的配套试剂。

委托北京某研究所:对全小麦面粉进行纤维素、总热量、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的测定。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本一致,观察结束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组)血糖、血脂下降更为显著(P

讨 论

近年来,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病率、病死率急剧增加[1]。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有资料表明,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已达1.94亿,我国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病率分别为9.7%、3%~10%;调查发现,市区为8.3%、6.7%,与全国相仿;农村则较低,为5.2%、2.7%[2]。

全小麦面粉是将小麦清洗后,连同麸皮将整个全小麦粉碎的加工方法,取代了目前的小麦剥脱去皮精工提取加工成富强粉的方法。在感观上虽没有富强粉洁白、美观,但它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钙、硒等)及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等[8];且所含热量下降,对餐后血糖的上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合成血脂的原料减少,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全小麦面粉的成分,见表1。

另外,就小麦的可食用率而言可增加10%以上[3],其社会与经济效益亦非常可观。仅仅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就可变被废弃的麸皮为宝,按每人每天进食400g面粉计算,所含的纤维素就达30g。有资料表明,纤维素对人体还有防治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增强胃肠蠕动、优化肠道菌群、促进肠道排空、治疗便秘与结肠癌肿的作用[4]。

临床工作中发现,当地有食用全小麦面粉习惯的农民,发病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并通过调查发现,城镇居民食用的则为精制面粉,麸皮在加工中被清除,含纤维素等物质较少[5]。对麦田喷硒后,有机硒主要储存在小麦的麸皮中。有研究表明,硒参与人体多种酶的组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有促进糖、脂肪代谢和抗氧化、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故认为食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6]。

综上所述,全小麦面粉中的麸皮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钙、硒等)及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等。①纤维素不能消化分解成糖原;②全小麦面粉所含热量明显低于富强粉;③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钙、硒等)参与酶的作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的防治有满意的效果,可在人群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莉,李铃生.高纤维麦麸治疗便秘和预防肠癌[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9).

2 李明山.实施135工程对HIV生活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学杂志,2010.

3 李明山.富硒小麦对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学杂志,2011.

4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糖尿病治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8.

篇8

一、量体裁衣,灵活设计

在总治疗原则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让患者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饮食干预的重要性,结合时令选择食物,根据性别、身高、体重、活动强度、病情进展,计算营养素的摄入量。

坚持食物多样化、膳食营养全面的理念,在热量控制范围内,做到膳食营养平衡。建议每日饮食内容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豆类等植物性食物,以及适量肉类、蛋类、乳类等动物性食物,并按比例合理搭配。

冠心病患者饮食应密切注意三大产热营养素占总热量的比例。

1.适量碳水化合物摄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50%~60%为宜。

提供一份热量相同的主食热量交换份:

粳米25克,籼米25克。小米25克,面粉25克,莜麦25克,燕麦片25克,荞麦面25克,玉米火+查25克,绿豆25克,红薯100克,土豆110克,山药150克,藕150克,鲜玉米200克。

2.适量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摄入量可占全天总热量的15%~20%,适当减少动物蛋白质摄入,增加植物蛋白质摄入,两者比例为1:1。

提供一份含蛋白质10克的食物交换份:

牛肉50克,鸡蛋70克,鸡肉90克,鸭蛋110克,对虾100克,河虾110克,带鱼110克,鲤鱼120克。海蟹140克。

3.限制脂肪及胆固醇摄入: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以植物油为主,植物油与动物油比例不低于2:1。

胆固醇限制在300毫克/日以下。若原有高脂血症,动物油比例还应适当下调,胆固醇严格限制在200毫克/日以下。冠心病患者食物中胆固醇含量最好控制在300毫克,日以内。

提供一份等量脂肪的食物交换份仅供参考:

植物油10克,芝麻酱15克,核桃仁15克,花生15克,葵花子30克。

二、烹调技巧很重要

1.植物油如何科学烹调:好油还要好烹调,不良的烹调方法可使好油危害人体健康。

不良烹调方法的代表是烹调温度过高。热油温(90℃)烹调,才是科学的烹调方式。

2.烹调习惯很重要:冠心病患者膳食应提倡低油、低盐的烹调方法,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由于限制了食用油量,烹调菜肴可采用炖、煨、蒸、煮、熬、拌的烹调方法。

3.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叶酸食物的正确烹调方法

菠菜和胡萝卜:菠菜中富含叶酸,有研究表明,服用叶酸可以降低25%患心脏病的风险。而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保持血管畅通从而防止脑卒中。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会阻碍钙的吸收,食用前最好用沸水焯一下。胡萝卜需用油炒,才能使脂溶性的维生素A易被人体吸收。

黄豆:黄豆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体内脂肪及胆固醇代谢,保持心血管通畅。食用时,除将黄豆加工成豆浆、豆腐、豆豉外,还可做成黄豆米饭。煮黄豆米饭时,先将黄豆用热水泡4小时以上,再换水加米烹煮,这样可以将黄豆中容易产生气体的多糖体溶解,以免造成腹胀。

绿茶:营养成分极其丰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茶多酚。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和血脂、防治血栓等作用。由于茶多酚不耐高温,不可用沸水冲泡,温水冲泡更能发挥其保健功能。

三、合理三餐,定时定量

合理安排一日二三餐的时间及食量,进餐定时定量,可根据病情、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早餐要天天吃。早晨起床后半小时至1小时进餐比较适宜。早餐可以选择馒头、面包、麦片、面条、豆包、粥等谷类食物,适量的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或大豆制品),还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确保营养充足。

午餐要吃好。可按均衡营养的原则从肉、禽、豆类及其制品、蔬菜、主食中挑选搭配。

晚餐要适量。晚餐如果过多进食,血液中的氨基酸浓度会过高,从而加重疾病。

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时间长。混合食物的排空时间是4~5小时,因此三餐间隔以4~6个小时为宜。

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益于健康

膳食纤维素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

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可减少患心脏病的概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纤维都具此功能。唯有水溶性纤维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而非水溶性纤维则在缓解便秘、预防痔疮与直肠癌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

水溶性纤维在肠道中与含有大量胆固醇成分的胆汁结合,增加粪便中胆碱、胆盐的排泄,促进肝脏中更多胆固醇代谢转为胆酸,以弥补所损失的胆碱,使得体内的胆固醇含量降低,并可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总胆固醇中的比例,有助于心脏病的预防。

植物纤维对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摄入一定量的植物纤维,可降低胆汁和血中胆固醇浓度,对防治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植物纤维在肠内不被吸收,但能促进肠道蠕动,特别是植物纤维中的果胶,在吸水后体积膨胀,有利于粪便排出,防止便秘,从而可防止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含植物纤维多的食物有米糠、麸皮、玉米皮、海藻类、蔬菜、瓜果等。一般平均每日进食500克蔬菜(如芹菜、韭菜、卷心菜、大白菜、萝卜等)和200克水果即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五、合理使用烹调油

多种植物油交替食用是重要原则。因为任何一种植物油均有其营养优势,有的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茶油等),有的富含必需脂肪酸(如亚麻籽油等),有的耐高温能力更强(如花生油等),交替食用既可满足营养需要,又同时避免长期单一食用某种油脂带来营养失衡的隐患。

1.动物油:包括牛油、羊油、鸡油、鸭油等。动物油中所含的部分营养素是我们人体必需的,它们中有的参与形成人体的组织结构,有的参与代谢过程,有的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

2.植物油: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均含有较多量的油。植物油因其取材不同,营养价值、口味也有所差别。如花生油含有40%单不饱和脂肪酸、40%亚油酸和少量α-亚麻酸,因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比较稳定,不易过氧化,所以花生油更适合用来炒菜。同时它的口感也比较好,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度。值得一提的是,花生油中锌的含量也是食用油类中最高的,锌是儿童发育成长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葵花子油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但是亚油酸耐热性很差,很容易过氧化,因此,葵花子油更适合低温烹饪,不宜用来煎炸食物。如果过多食入植物油也会造成油脂超标。

3.减少吃油的诀窍

(1)多用煮、炖、氽、蒸、拌、卤等少油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炸、油煎等烹调方法。

(2)用各种调味品代替油脂,既获得美味,又赢得健康。

(3)少吃奶油类食物。

(4)多使用不粘锅、微波炉等,这样可少用一些滑锅油,从而减少用油量。

六、充足的矿物质、维生素及其他

近些年来,微量元素与冠心病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

1.铬、锰:这两种元素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代谢,这两种元素缺乏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碘:碘被认为有防止脂类在动脉壁沉积的作用。

3.钠、镉:钠、镉被认为与高血压有关,因而可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4.锌:锌有对抗镉的作用,锌/镉比值越高越好。全谷类、坚果、茶叶等锌/镉比值较高。

5.硒:硒可以降低某些人群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率,保护心肌的健康。有研究证明,硒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小麦、小米及大豆中富含硒。

6.钙:钙能维持有规律的心跳,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l生。含钙丰富的食物有奶制品和大豆制品。另外,芝麻酱、干果、绿叶蔬菜中含钙量也较高。

7.铜:铜能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促进结缔组织的形成,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参与人体内的抗氧化过程,对胆固醇代谢、葡萄糖代谢、心脏功能和免疫反应都有一定的影响。铜的食物来源有动物肝肾、贝类、鱼、豆类、禽肉、坚果、巧克力等。

8.镁:镁是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主要催化剂,也是血液中钙离子的阻滞剂,它具有阻断血液中过多的钙引起心肌痉挛的作用。镁主要存在于深绿色的蔬菜、全谷类、坚果类食品中,谷物中的小米、燕麦、大麦、小麦含镁丰富。

9.钠与钾:钠摄取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血中的钠离子会使血液流动缓慢,血黏度增加,从而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而高血压与心脏病关系密切。钠摄取过多会造成钾的大量流失。人们制的食物,也会导致钾的缺乏,心脏病经常与血中的钾含量过低或过高有关。即使短期内缺钾与镁,也会使心脏停止跳动,引发心脏病。蔬菜(土豆、红薯、芦笋等)、水果(香蕉、红枣、苹果等)、牛肉等富含钾。

维生素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1.维生素C.它的一大作用是软化血管,使血管富有弹性,防止动脉硬化,它是血浆中最好的抗氧化剂。它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

2.B族维生素

①叶酸:研究证明,B族维生素中的叶酸与心脏病存在着联系。叶酸能控制血液中高半胱氨酸的含量,而高半胱氨酸是导致心脏疾病的重要危险物质,这就是叶酸维持心脏健康的途径之一。谷类和谷类制品都有很高的叶酸含量,此外,菠菜、花椰菜、橘子和草莓等蔬菜、水果也富含叶酸。

②维生素B12用作降低血脂和防治冠心病药物的辅助成分。植物中不含维生素B12,肉类中含量较多,人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

③维生素B1;参与戊糖、脂肪和胆固醇的合成,维持肌肉、心肌的正常功能。动物内脏及粮谷类、干果、坚果中含量较丰富。

④维生素B6:生物体在维生素B6在的情况下,能将亚油酸转变为多不饱和脂肪酸,防止心脏病的发生。其在瘦肉、蛋黄、葵花子及蔬菜中含量较多。

⑤烟酸:它是另一种B族维生素物质。它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这种脂蛋白能保护血管。家禽类、鱼、瘦肉、坚果和蛋类都富含这种物质。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补充烟酸。对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的人,补充过多烟酸反而有害于人体健康。因为烟酸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脸红、皮肤瘙痒、恶心和呕吐等。

3.维生素E:具备抗氧化、抗衰老、抗凝血作用。植物油中的大豆油、玉米油、麦胚油中含量丰富。

胆碱、生物类黄酮、谷胱甘肽也与冠心病有一定关系。

①胆碱:胆碱的缺乏会阻碍卵磷脂的合成,使胆固醇在全身动脉中淤积,进而促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胆碱具有预防脂肪肝的作用。它在花椰菜、花生油、奶类、肉类中含量丰富。

②生物类黄酮:有研究证明,生物类黄酮能够预防老年性心脏病。它可以帮助减缓血液中血小板凝结的趋势,使心脏动脉血管及毛细血管变得更加强健,使疾病不易发作。它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

篇9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学术经验;中医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8(a)-0105-04

[Abstract] “Energy, movement and balance” are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concluded by Professor Weiwei in the lif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renal inherent energ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 energy keeps running and changing to get dynamic balance.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Professor Weiwei's lif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study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ellow.

[Key words]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Academic experience; Lif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魏玮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30年,擅长诊治及预防各种脾胃疾病,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并秉承其“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的学术思想,总结出中医生命观的本质在于“能量”“运动”“平衡”这三大要素,此三项解释了生命的起源以及活动的规律,也解释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核心观念的高度概括。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是依靠“能量”“运动”“平衡”而存在,此三大要素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1]。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指人体胃肠内的各种微生物群组成的微生态系统,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就会对宿主也就是人体本身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2]。据报道,肠道菌群紊乱与急慢性腹泻、便秘、肝脏疾病、假膜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多脏衰等多种疾病相关[3]。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还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并可能是导致肥胖症、2型糖尿病、肠癌的重要因素[4]。本文试图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对魏玮教授中医生命观的三大核心要素进行阐述,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究中医理论,探讨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也为研究肠道微生态开辟了新的思路。

1 能量

人体需要能量维持日常生理功能,所谓能量,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包含着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它既包括了血、津、液等物质因素,又包括了精、气、神等“非物质”性因素,通过脉管、经络等流动于全身,维持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关窍的正常生命活动。生命的实质就是能量,有能量则生,失能量则亡,亦即古人所谓“正气”“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这个能量有先后天之分,父母的生殖之精为先天的能量之源,贮藏于肾;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脏摄纳吐吸进入人体,并在血脉的推动下通达全身,构成自然之气;同时食物经过胃的腐熟作用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运布全身,成为后天能量之源。人体能量也就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肾脏封藏之能量、自然界之清气以及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三者相合而成,三者相辅相成,人体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过程。肾脏中贮藏的先天能量,结合由肺推动的自然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三焦到达全身,化而为气、血、津、液,人体各脏腑组织得以荣养,才能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从肠道微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肾脏封藏的原始能量决定了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肾脏的功能亦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状态。宿主的基因是决定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构成的重要因素,先天不足,肾阳虚衰,肠道菌群就会相对单一,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出现菌群紊乱,这一点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有研究[5]对肾阳虚患者粪便中的细菌菌属做了研究后发现,肠道需氧菌如人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显著增加,葡萄球菌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但是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则比正常人明显降低,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值明显升高,提示肾阳虚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而数项研究也证实,补肾类中药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6],锁有调节肝性脑病的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的作用,可以扶植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生长,抑制兼性厌氧菌如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肠道菌群移位的作用。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女贞子和锁阳一样,同样也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7]。反映了补肾方药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患者,应考虑从肾入手,重视顾护肾阳。

《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可见营卫、气血、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只是因为性质、输布部位、功能不同而名称不同,实质上就是一个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脾胃就是能量转化的关键脏器。脾胃作为一个小的与外界相通的生态环境,通过影响人体内的胃肠道微环境,从而对人体的微生态产生影响。因此,脾胃功能是后天能量转换的关键,也是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关键。同时,肠道微生态也参与后天能量的代谢及转换。通过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参与能量代谢来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人体的代谢与能量的吸收。有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主要体现在聚糖、淀粉、各种糖以及甲烷的生成,它们参与着机体从食物到能量转化的整个过程[8]。肠道菌群还可以分解饮食中不能被胃肠道消化的淀粉、纤维等,降解木聚糖、植物多糖等各类多糖,厌氧分解多肽及蛋白质,转化结合胆汁,并合成维生素B1、B12,维生素K等[9]。肠道的部分菌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食物的转化率[10],调节机体的脂肪储存。

中医的生命观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离不开能量,能量充足与否与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息息相关。能量充足则肠道微生态平衡,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与定植,辅助机体的免疫功能。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关联度决定了肠道菌群之间的稳定度,而细菌之间的关联度则与菌群的多样性密切有关。能量越充足,菌群越复杂,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菌群的关联度也就越强,菌群越稳定,对于外来致病菌的抗定植与入侵的作用就越好,就能起到维持机体健康的“正气”的作用;如果能量不足,菌群相对单一,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联就减弱,肠道微生态失衡,外来细菌入侵则成为“邪气”[11]。

综上,能量的充足与否,决定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状态,肠道微生态也参与到机体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二者相互影响。肾脏封藏的原始能量决定了肠道微生态的构成,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则是后天能量转换的关键,也是肠道微生态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桥梁。

2 运动

我们的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当中,大气能量的升降浮沉运动则产生雷电雨雪,能量增减随时间推移则产生春夏秋冬,相应的人体的能量亦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在永恒运动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同样,肠道菌群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我们知道,微生物存在自溶作用,衰老的微生物不停的凋亡,同时也会有新生的微生物不断产生,这是微生物衰老后凋亡的方式,因此肠道的菌群、菌种以及细菌的数量、密度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此外,正常菌群的建立与演变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肠道菌群随着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动态调整来适应人体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肠道的菌群在婴儿、青少年、成年以及老年等不同的年龄段存在着规律的动态的变化。

刚出生的新生儿的肠道内并没有细菌,婴儿期的肠道菌群来源于母亲,很大一部分由母乳中获得,科学家们通过对婴儿粪便进行选择性肠杆菌培养后发现,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要比成年人相对简单,以肠杆菌、链球菌等兼性厌氧菌为主,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梭菌属厌氧链球菌的数量也较多;但到1岁后就逐渐转变为以拟杆菌和梭菌等严格厌氧菌属占绝对优势的、多样性组成;到了成年时期,人们的肠道菌群的主要菌种可能就会转变为拟杆菌门或硬壁菌门,然后是放线菌或者变形菌;到了老年时期,由于多数老年人此时牙齿已经开始脱落,对食物的咀嚼力降低,导致饮食构成会偏向软烂易嚼的食物,加上免疫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生理功能改变,因此,老年人的肠道菌群也相对单一,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降低,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等益生菌菌种减少而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的增加[12]。由此可知,肠道微生态随年龄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菌群结构、菌数、多样性均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人体的运动是永恒不息的,而升降出入则是运动的表现形式。脾主升清,升腾精微,胃主降浊,下降糟粕,二者一升一降,协同完成运化水谷精微,供养机体,是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无论何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都会引起脾胃病,出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_胀”等一系列病症。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升降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直接影响脾胃功能,气机升降失司,则会产生腹胀、腹泻、便秘、纳差等一系列症状,同样,脾胃功能受损,中焦壅塞,气血、津液难以输布,肠道菌群无以滋养,益生菌群凋亡而致病菌增多,造成菌群紊乱甚至肠道菌群移位。多项研究表明,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13-15],而这些表现与中医“脾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致。实验研究发现,脾虚证的大鼠模型的肠道微生态存在失衡现象,其肠道菌群指纹图谱条带多样性指数较造模前降低,而给予健脾补气方药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汤剂后,其肠道菌群均有明显的改善,也提示健脾补气方药治疗脾虚证的机制可能通过肠道菌群的调节来完成[16-17]。因此,在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时,重视脾胃,调理升降气机,恢复动态是核心。

同时,外界环境对于菌群结构也有重要影响,人体的微生态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受相对湿度、风速、温度、阳光等影响,空气中的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在时时发生变化,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体的呼吸道微生态,“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样,呼吸道微生态也可以影响肠道微生态,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18],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呼吸道的部分菌群与肠道菌群出现同步相关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增多。人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机制。

3 平衡

中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其核心思想在于如何保持人体的动态的相对平衡。平衡是中医生命观的终极目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正是对平衡理念的最佳诠释。正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正常情况下,阴阳一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确保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各种原因导致阴气过盛,则会产生“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的状态,阳气过盛则会产生“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的状态,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阴阳互根互用,又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的肠道菌群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一类为厌氧菌,主要包括粪杆菌、优杆菌、韦荣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另外一类为好氧菌和兼性好氧菌等,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这三类细菌之间也如“阴”“阳”一样,存在着互根互用又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相对的平衡关系:一方面他们彼此依赖,互相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的养料,另一方面又相互制约,抑制对方的数量,最终各菌群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人是靠天地的能量感化而生,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而人体会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天人相应”。微生态学也认为一切生物都与其所在的环境是统一整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外界的环境不仅对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产生影响,也通过微生物影响了人体的生理状态,进而影响到人体体内的微生态环境。微生物不仅参与影响了人类的生命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得以在自然界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体作为宿主,其生命活动也对寄生于体内的微生物产生影响,人体、微生物、自然界三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持着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人体出现失衡状态,导致疾病的发生。

微生态的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而微生物致病的本质在于微生态的失衡。对于肠道微生态而言,其平衡的特征在于菌群多样性,密度均衡,优势菌以益生菌为主等等,一个平衡的肠道微生态有促进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有利于维持机体的健康。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的微生态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菌群多样性明显,相互关联强大,抗定植力升高,致病菌无法入侵定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任何原因破坏了这种动态的平衡,就会使某些菌群过度生长,菌群相对单一,相互关联作用减弱,抗定植力遭到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外来菌及致病菌定植而致病。因此,微生态的平衡与否决定了疾病的发生,而对于失衡的微生态,最好的治疗不是单纯的杀菌抑菌,而是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恢复肠道菌群的均衡,从而发挥益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祛除致病菌于体外。研究也证实,有些中药服用时有良好的解热抗菌的效果,但是在体外培养时却并不具备杀菌、抑菌的作用,究其机制,在于此类中药具有扶植益生菌生长、提高机体抗定植力、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制衡致病菌、最终使其排除体外的效果。比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补益类的中药,均具有扶植益生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而多项研究也证实,此类中药虽不具备直接的杀菌、抑菌作用,但其中的多糖、皂苷、黄酮等物质对于肠道菌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功能,有利于肠道微生态系统保持平衡[19-21]。

4 小结

综上所述,魏玮教授认为,“能量”“运动”“平衡”三者乃是中医生命观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机体生命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运动”乃生命活动的本质,“平衡”为生命活动的最终目标,三者相互辅助,只有“能量”充足,并且不断的“运动”,才能最终达到动态的“平衡”。正是由于体内能量平衡分布,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气机顺畅的升降出入,才能使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完成整个生老病死的过程。对于肠道微生态而言,同样可以用中医生命观的三大要素来阐释。肾脏封藏的原始能量决定了肠道微生态的组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则是后天能量转换的关键,也是人体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脾胃的升降功能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时,顾护“能量”是基础,恢复“运动”是核心,达到“平衡”是目的。因此,我们在论治肠道微生态失调时,可以从顾护正气、健脾益肾、调节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理论入手,而重视脾胃、调理升降气机、恢复平衡则是治疗的核心。

肠道微生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也是诸多研究的热点,随着对肠道微生态本质的进一步揭示与探索,人们发现其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间存在互通性与相关性。运用中医的生命观来研究肠道微生态,对于拓宽研究思路,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的生理、病理的本质,发掘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新方法以及中医药对于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机制非常有帮助,而且还有利于深层次地通过对肠道微生态致病机制的研究来更深一步地探讨中医药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本质,对于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欣,魏玮.魏玮教授调理脾胃论治疾病核心要素[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0):1352-1354.

[2]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1):1-3.

[3] 祝司霞.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J].科技信息,2012(25):446,471.

[4] 杨泽冉,辛毅,侯洁,等.肠道菌群失调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1):99-101.

[5] 丁维俊,高峰,杨杰,等.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39(1):9-10.

[6] 苏亚娟,杨景云,刘柱,等.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6):438-440.

[7] 施中凯,胡晓丽,张晓丽,等.纳米中药女贞子复方制剂对激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调整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1):31-32.

[8] Raoult D. Obesity pandemic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digestive bacterial flora [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8,27(8):631-634.

[9] 陈秀琴,黄小洁,石达友,等.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4,45(7):1031-1036.

[10] Backhed F,Ding H,Wang T. The gut microbiota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44):15730-15735.

[11] 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中医学“邪正相争”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J].中医杂志,2005,46(7):489-491.

[12] 王瑶,季宇彬,陈明苍.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2-13,18.

[13] 刘海燕,曹海涛,常玉梅,等.腹泻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及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32):21-24,29.

[14] 刘卫东,李满元,许崇波,等.肠道致病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12):161-165.

[15] 赵兴兵,吴维佳,李丹丹,等.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 25(9):993-996.

[16] 彭颖,金晶,杨静玉,等.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530.

[17] 孟良艳,陈秀琴,石达友,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3,44(12):2029.

[18] 郑秀丽,杨宇,王宝家,等.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呼吸道与肠道微生态同步动态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J].世界中医药,2014,9(4):418-421.

[19] 车轶文,于宁,翟双庆,等.脾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理论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5,10(5):703-705,709.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正确使用药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69-02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知识与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化学与健康”的教学任务。从内容上看,本节内容和第一节是一个整体,都是阐述化学与健康的关系。从观念上看,本节是第一节以及第一章知识的拓展和强化,在学生了解合理饮食、关注健康的同时,也知晓生病时如何使用药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这两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如何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按药物的来源分为两部分:人工合成药和天然药。通过实例了解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和麻黄碱成分、结构、功能、不良反应,展现药物背后的化学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通过滥用药物的定义和问题结尾,知道安全用药常识,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三 教材栏目分析

教学栏目包括:科学探究——抗酸药;科学史话——阿司匹林、青霉素的发现;资料卡片——抗酸药片的成分、的种类;图片资料——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在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形式学习:抗酸药的成分和原理,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应用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在科学史话、图片资料和资料卡片的应用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药物研究和开发所做出的贡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的危害,特别是要树立“珍爱生命,拒绝”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二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六类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知道了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这些与本节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化学与健康的观念。同时在必修二中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酯基、羧基等多种官能团的反应特点,这为学生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打下基础。高一学习的常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本节探究药物的主要成分中得到复习和应用。这样,学生已有知识螺旋式上升,在设计探究实验中得到了升华,把学生从普通人的用药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正确用药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庭常用药的作用种类。(2)了解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麻黄碱的主要成分、结构和疗效。(3)掌握一般正确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能够用化学知识使用药物。(4)设计探究抗酸药有效成分的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交流药品说明书,建立正确用药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化学如何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药物方法。(2)通过探究抗酸药成分,掌握探究药品成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使用药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意识到医疗保健的重要性。(2)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观念,提高科学素养。(3)体会药物的两面性,认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科学用药、拒绝的正确价值观。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麻黄碱的主要成分、结构和疗效。

教学难点:探究抗酸药的成分。

三 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活动:(1)讲解:药品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2)回忆:曾经接触的药品,说出它们治疗什么疾病?(3)活动:家庭小药箱里放置哪些种类的药品,学过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完备我们家里的药箱。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速效感冒胶囊,板蓝根冲剂等。(2)回答:一些药品不清楚用途,家庭小药箱不知道应该装哪些药。

设计意图: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兴趣,为后面教学做铺垫。

2.活动二

教师活动:(1)展示:阿司匹林说明书。(2)分析:阿司匹林主要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疗效、不良反应。提问1:根据分子结构观察阿司匹林有哪些官能团,分析阿司匹林会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提问2:胃肠环境为水溶液环境,阿司匹林不溶水,如何增加疗效。提问3:阿司匹林是怎样制备的?讲解:乙酸酐是由两个乙酸脱水形成的,以及反应的实质。提问4:该反应类型是什么?提问5: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写出水杨酸中毒反应后用碳酸氢钠的解毒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1)思考阅读:阅读阿司匹林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信息回答。(2)思考回答:有酯基、羧基,可以水解、酯化、与碱反应等。讨论:可溶阿司匹林的改造方法。倾听:思考取代反应。阅读回答:胃肠道反应、水杨酸反应。

设计意图:(1)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2)复习有机基础知识,根据结构推测性质。(3)应用化学知识,提高阿司匹林的疗效。复习有机反应的反应类型。(4)意识到药物的副作用,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

3.活动三

教师活动:(1)引入:通过“科学史话”,引出青霉素,介绍青霉素属于抗生素。(2)区别:抗生素和消毒剂。(3)讲解:介绍青霉素种类,青霉素G的功效,水解产物结构。(4)提问:使用青霉素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1)阅读:科学史话。(2)思考:联系生活。(3)倾听。(4)回答:皮肤敏感试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药物研究和开发所做出的贡献,强调皮试重要性。

4.活动四

教师活动:(1)提问1:哪些物质可作为抗酸药?提问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可以做抗酸药吗?提问3:写出抗酸药主要成分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创设情境:有两位胃酸(盐酸)过多引起胃疼的病人,一人有胃溃疡,一人没有胃溃疡,常见的抗酸药的成分主要有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铝两种,现在有A、B两种药,你建议他服用哪种药?(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A、B两种抗酸药的主要成分。(4)提问:给每个病人分别用哪种药,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1)讨论,思考,解答。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碱性太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碱性太强不能用。(2)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3)结论:不可以给病人吃碳酸氢钠,因为产生气体增大压强,容易造成胃穿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探究合作,并且将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际。

5.活动五

教师活动:(1)讲解:天然药物的重要性。(2)提问:麻黄碱结构疗效不良反应,通过新闻说麻黄碱是兴奋剂。(3)讲解: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并作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了解药物常识和天然药物。麻黄碱彰显了祖国中药的重要性。知道药物副作用,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6.活动六

教师活动:(1)总结:人工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的知识。(2)活动:完成家庭小药箱活动。(3)视频:介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