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的定义

篇1

[关键词]生物对话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广,高中生物再次迎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对教育知识体系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将原有的独白式教学变成对话式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好地主动学习。而这也要求生物教师的角色加以调整,不再作为单方面的传授者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高中生物对话教学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教师通过对话、信件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知识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生物教师必须以思维的引导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达到教学目的。

(二)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1.创设情境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模式往往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被动思考。这样,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解情境的欲望,主动进行生物学习。

2.对话引导

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不应该直接进行知识传输,而应该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独立思考,并且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对话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不容易忘记。

3.练习巩固

只有转化成实践的知识才是被真正吸收了的知识,所以,学生在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做练习加以巩固,增强学习效果。

4.教学小结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用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并且在对话中找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缺陷,加以指导和完善,完成整节课堂教学。

二、高中生物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新课标下对生物课程的定位

在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新课标一直在强调知识素养,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对于生物教育的要求,是以科学素养为核心,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输,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多元性

新课标所提出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从前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者,需要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

1.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现在的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教互学,而不是单向教学。即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更应该作为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设定能够解放学生的个性,也能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学生的特点,然后因材施教。

2.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单纯的知识灌输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出原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授课时,应该采取思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其弊端是教师很难知道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在新课标要求之下,教师应该主动走下讲台,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和学习难点,便于重点击破,因材施教,实现有效教学。

4.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变动非常大,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真正产生与学生交流的想法,与学生一起学习,互相促进,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不是死板的东西,而应该是创新、动态、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与学生成为学习合作者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

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对话教学比起独白式教学更能够推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利用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以及推动。另外,教师还应及时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成为一个拥有先进思维模式的优秀教师,懂得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放在第一位,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晓东.四两拨千斤——论精讲点拨模块中生物教师的角色定位[J].文理导航(中旬),2012,(3).

篇2

【关键词】概念图;微生物学检验;应用

0 前言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知识点多,容易混淆,难记忆,因此,概念等基础知识教学是首要任务,是进一步理论、实践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概念,不能理解微生物学检验相关术语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该专业的基础。可见,建立微生物学检验基础知识概念是微生物学检验专业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利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系统理解知识架构,理清概念间关系,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 概念图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Novak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1984年,Novak和Gowin一同出版了《学会学习》,初步介绍了概念图的教学方法以及它的开发和运用[1]。研究表明,这种视觉图表容易被学习者快速识别并迅速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力[2]。概念图具有信息量大、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延展性强、填补修复容易等特点[3]。

1.1 概念图的定义

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并用适当的连接语标示出概念间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图。概念图被看作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4]。

1.2 概念图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对概念图进行了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概念图目前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引用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引进和教学应用。

2 加强概念图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2.1 借助概念图,辅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概念图能最明了的展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将旧知与新知结合,同时帮助教师理清思路,熟悉各概念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呈现一种有组织、有框架的知识体系,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

例如,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类这一教学设计时,教师利用概念图,通过图像的直观呈现,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如图1)

2.2 借助概念图,引导并辅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微生物学检验涉及到的微生物多,每一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使得学生张冠李戴,混淆概念,其结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并理解的过程。概念图能够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新概念与之前学的老概念联系起来,并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结构形象化。概念图还可以帮助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在对概念阐述不清时,将自己的观点用直观的图形表达出来,促进有效的生生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生生或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概念图,有助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3 借助概念图,让学生学会整合新旧知识信息,有效的复习

学习过程中,知识点都是比较零散的,并没有形成具体结构框架,借助概念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旧知与新知结合,相关概念与所教内容相连接,提高学生复习效率,也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例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总论部分,我们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为革兰染色)、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接种、生化反应、药敏实验等知识点,而在各论部分细菌的鉴定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呢?在总结与复习时,教师利用概念图可将这些知识点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来。(如图2)

3 结语

从学生制作概念图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获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判断出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层级关系处理如何,以便给出即时诊断和指导,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进程,同时,教师可通过反思概念图,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概念图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策略和工具。

【参考文献】

[1]Novak, J.D.,Gowin,D.B.(1984):Learning to learn [M].NewYork and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Klein S P,Kuh G D Chun M,Hamilton L,Shavelson R.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Cognitive Outcomes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5,46(3):251276.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2-0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已是当今研究最活跃、取得成果最辉煌、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应用前景最广阔、对人类和环境最重要的生命学科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工程学于一体的交叉型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等知识。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性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者根据五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心得。

一、上好绪论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绪论课是最轻松也是关键的一堂课,它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但它却是该门课程的一个缩影,是对课程进行了总体上的高度概括。在具体介绍绪论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具有息息相关的特性。尤其是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利用、友好材料、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热点、难点,指出近期科学工作者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贡献,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应具有目的性、诱导性、趣味性,成功的课堂教学导语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1]。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思维,引其渐入佳境。导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迅速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抓住教材关键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富有艺术性的导语。比如在讲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从利害角度介绍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哪几种,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导出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类似关系,以便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此类问答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利用的合理化

与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常常会造成很多错觉。按传统的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频繁的板书,不但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得讲课思路的连贯性被破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影片等,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再加上生动的描述和启发式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例如,在讲解病毒繁殖过程中,如果结合课件中的动画过程,就能够把握每一个步骤进行的具体程度和状态,加深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污泥膨胀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膨胀污泥与正常污泥的形态结构,增加认识。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向学生们介绍微生物在某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们对环境微生物的兴趣。在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中,还应适当补充当前工程微生物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阐述其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深入钻研的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功能要求:课件应具有美观、和谐、色彩丰富、屏幕设计简洁明快、屏幕布局合理的用户界面;具有清晰的导航栏;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及较强的互动性[3]。

三、教学内容传授的生动化

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在阐述性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通俗生活常识,既可以调节课堂的严肃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对课程产生近距离感。例如在讲解重金属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时可引用环境公害化事件如水俣病和骨痛病事件产生的作用机理;在讲解嗜冷微生物时,通过解释为什么冷藏在冰箱中的食物依然会变质的现象向学生强化嗜冷微生物的生理特征;以腌肉和蜜饯为例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高渗溶液,什么是低渗溶液,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力求将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如在讲授酵母菌时可以这样说“天才的酿酒师和面包师”,这么一句通俗的话,学生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的两个主要应用:酿酒和面包发酵,这个时候如果再把酵母菌可以酿酒和制造面包的原理讲一下,学生必定很感兴趣;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可运用比喻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讲微生物的影印接种法的时候,用“盖印章”来比喻就比较形象[4]。另外,微生物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微观世界,那么如果用“小人国”来比喻微生物世界,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再比如讲解微生物的大小,可以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直径0.5μm,长度为2μm,光这样说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印象,如果拿实际生活中的东西来和它作一下比较,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把大肠杆菌的大小跟芝麻粒和人的头发丝比,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此外,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对部分章节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中的专业名词,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促进师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例如:在讲解“荚膜”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回忆英文单词“capsule”的汉语释义,为胶囊;太空舱等。引导学生概括胶囊、太空舱的特点,结合教材中“荚膜”的定义,让他们形象地认识荚膜是细菌分泌出的,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物质。以上这些教学实例证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5]。

四、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与学互动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正在飞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不断被开拓,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上研究进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方法获取最新信息。例如,在第三章“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下查阅同学们感兴趣的相关原生动物或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资料,并用他们熟练的计算机能力做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内学生也可以当一回老师,通过多媒体讲授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课堂讨论和演讲使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而且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授课的参考内容。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和学生获得的信息量都增加了。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学研究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6]。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结构时,可以补充讲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病毒,如SARS病毒、艾滋病毒及疯牛病病毒及其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科学研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教师的研究实践巧妙结合理论知识。例如在讲内生真菌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时,就应结合新疆草地资源实际情况,着重介绍本教研室研究项目: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这样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师生关系亲近化

加强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一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决于很多方面,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控制能力之外,还与教师自身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学之外的素质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平时努力加强教学技能和提高自身素养外,还应充分注重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关爱,成为学生的朋友。例如在课间时间,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在网络上下载的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性或娱乐性的视频,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了,上课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易于知识交流、信息共享、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5-119.

[2]许喜林,杨汝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l13-114.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4]罗明,顾爱星,周刚.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10-113.

[5]黄金林,藩志明,焦新安.“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5):46-47.

[6]崔恒林.《微生物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78-80.

基金项目:土壤学自治区重点学科资助。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商务定量分析》是将《管理统计学》与《运筹学》两门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整合而成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描述统计、推断统计、预测分析、规划分析、决策分析等基本定量分析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发展,锻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素养和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为其今后在管理岗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商务定量分析》通常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这就造成了部分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以致于产生厌学态度,而同时学有余力的学生又希望深入学习,因此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使得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由传统的“课堂、教师、教材”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转变。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习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两点,在《商务定量分析》课程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以实用性为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主体框架

《商务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从实用性角度培养学生从事管理类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课程内容也主要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内容而展开,内容涉及面较广,注重知识的应用,理论够用即可。因此课程多与实际经营活动中的案例相结合,通过实景式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打破传统的统计学、运筹学只注重理论忽视应用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少部分学生也有继续深造研究的需要,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延伸知识的学习,完成下一步深造的知识储备。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学习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材料组织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方面都应围绕该目的展开。

1.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在每个知识模块中设置基本目标、提升目标以及晋级目标等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三个学习目标的学习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每个模块之前都会对该模块的三级学习目标做出提示,以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参照三级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在模块的总结和复习中有目的的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基于基础理论应服务于知识的运用的原则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弱化传统教学中对于统计学、运筹学中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注重于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相关理论做到够用即可。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进一步梳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模块的课后思考题和作业的设置既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通过较为复杂的案例分析完成对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对各模块的知识体系做出详尽的分解,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3.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围绕学生的兴趣,从经济、生产、质量、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多方面丰富教学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教学材料的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宏观的认识,从学生个人的兴趣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告别传统教学中由一本教材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课程准备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4.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以W生为主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完成的内容,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将主要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其次,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支持手段。

5.重点强调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能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数据分析领域,计算机的作用更是重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掌握一到两种计算机分析软件,将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了让学生进行长篇累牍的手工计算,取而代之的是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如Microsoft Excel、SPSS等软件的学习都能够起到让学生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当今的学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材料的自学、网络搜索、讨论学习等手段初步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

三、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根据各个学习模块的不同特点设定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为学生自测学习效果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测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渠道展开,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案例讨论报告、随堂测试、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等多种手段实施,其目的都是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及时地纠正偏差。

教师们经常感叹现在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不一样了,那是因为环境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因此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随之而改变,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才,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大学教育中任重而道远,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挖掘教育的潜力。

篇5

1.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客观,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学习者的经验和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所有情况,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另外,虽然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知识被赋予特定的外在形式并得到普遍认同,但由于不同个体的经验背景和学习环境不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不一样。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界定颠覆了传统教学的知识观,把知识视为一种具有真理性的假设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知识在科学的发展中可以被不断完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无论知识如何变化,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因此,传统教学中视教材内容为真理,长期向学生灌输固定不变的教材知识的教学方式受到巨大挑战。

2.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学习者不是对知识一无所知的“一张白纸”,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巩固或调整和改善,从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与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此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认为,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互动之中。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启示我们,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复述知识,教条地灌输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不相同,在教学中应该屏弃传统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尽量创立有利学生学习的情境,并努力营造合作和互动学习的氛围。

3.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承认学习者是有个体差异的,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微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1.将最新科学发现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分析问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就认为知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而我们教科书中的知识是原有科学发现的总结,有很多观点是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的,最新的科学进展难以在教科书中得到及时体现。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内的知识被年复一年一成不变地传授给学生,结果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淡化教科书的权威性,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性地将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引入微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中很多观点并不是绝对真理,而是处于争议之中,并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被不断证实和完善。比如在微生物生态学的学习中,关于微生物多样性认识,对生命生存的极限条件的认识等知识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应该把这些过程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习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微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主角,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后复述给学生,几十位学生往往充当课堂的配角,只能被动地接受,除了偶尔被教师提问回答指定的问题外,鲜有发言权主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都是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学习者,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加固或调整和改善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解。从微生物学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有的问题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时就提前布置有关下一章节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对即将上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再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后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病毒与亚病毒”这个章节,高校学生在学习这个章节前,对病毒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病毒与人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对病毒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可以在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前给学生留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例如“病毒是不是一种生命形式?“”关于病毒的起源有哪些学说?”等等。上课前先让学生针对这些科普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与学生共同学习,最后与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生命的定义、病毒的特征和作用等等重新建构新的理解。

3.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作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互动的过程,强调学习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Flash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内容以视频、动画加上图象、音乐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地建构理解,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比如在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这一章介绍了证明遗传变异的特质基础的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经典实验、突变株筛选的各种方法等等多个经典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这些方法很巧妙,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把这些实验过程做成Flash,可以使学生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这些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通过严谨而巧妙的设计,看似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重要的科学问题,科学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论文摘要:在当前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中,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从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合理定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为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i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的3个服务主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水平

在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逐步确立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3个服务主体,即把“毕业生能否找到最满愈的单位”、“毕业生家长能否得到最满愈的(投资)回报”、“用人单位能否招到最满意的学生”作为衡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评价标准。

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第一个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和一、两次的动员大会,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拓展我们的工作领域。如为了使应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能够独立上岗工作,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的用工(培训)成本,学校根据医药卫生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制定并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第九章“就业准备”、第十章“择业技巧”等教学内容与毕业班学生的上岗培训内容相结合;在这个培训计划中,就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双选会,开设了面试技巧、推荐资料的准备及制作等课程节对由于专业课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在校所学理论滞后于企业实际要求等间题,及时增加了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址管理规范(GSP)、非处方药营销ROTC)、医药商品购销员服务规范等目前医药卫生行业新增和所急需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上岗培训,使其取得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中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证书,高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 证书,药学、医药商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品检验专业学生参加药物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

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主体是毕业生家长。许多学校往往忽视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潜在作用。我校曾经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过间卷调查,其中在选“你的择业目标最终确定人选”的选项中.选“学生本人”的占21% ,选“学生家长”的占70%a ,选“朋友、亲属等”的占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大多数还是毕业生家长在做主、在择业,如果不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我们的就业工作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碍。为此,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多次召开毕业生家长会,通报当前医药卫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帮助家长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消除家长“怕孩子到外地工作”、“求稳怕变”等思想顾虑,形成了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自主择业的模式。

任何一名毕业生最终花落谁家,决定权还是在用人单位。学校应紧紧抓住第三个服务主体,全方位地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为了使用人单位能够在我校每年一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挑选到满意的学生,同时也使毕业生能更加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在每年双选会前的1个月,学校积极与各医药卫生单位联系,安排时间诚邀他们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和相关招聘的专业要求和岗位要求。此举不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宜传与展示白身形象的机会,也减少了毕业生在择业中的盲目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树立‘.服务十指导十管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愈识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促水平。管理的好坏,管理的成功与否,的确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逐显主导地位,服务的理念也逐步走上管理的大舞台。而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几年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管理+服务”的口号,第一次把服务这个理念融人其中。如今,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人,我们将“管理十服务”模式调整为“服务十指导十管理”模式。刚开始有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不就是加了一个指导吗”,“不就是把服务的位置前移了吗”,“以前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也是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吗”。对于种种疑问,我们的解释是:把服务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不仅是一个位里的变化,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管理意识的变化。

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服务,服务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要本着服务的宗旨去管理,而不是在管理中去服务。虽然是一个位里的调换,但其中的离意却更加深远,内容却更加丰富,要求却更加严格。对此,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服务”、“指导”这个概念,予以了重新的解释和定位,即服务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志,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贵的态度,放下架子,摆正位里,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是服务意识转变为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家长就业观念的引导;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择业技巧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在就业政策理解、机遇把握等方面的辅导。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浓厚的服务意识和指导意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质性地迈出了一大步。

3把服务愈识触入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要将服务意识融人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配置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毕业生实习管理规定》、《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指导和领导。

在服务措施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就业指导工作十大举措,即:(1)印制《毕业生推荐书》。(2)印制《毕业生就业指南》。(3)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4)实施优秀毕业生校长推荐信制度。(5 )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6)邀请医药卫生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7)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报告会。(8)开辟就业信息专栏,印发《就业信息简报》o (9)举办毕业生家长就业信息会。(10)实施毕业班学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

篇7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

篇8

>> 浅谈蓝莓贮藏加工和储藏技术 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探讨 李子的采收和贮藏 浅谈国内菌种保藏材料和保藏方法 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 保藏贵州文化的记忆 储藏中的大白菜脱帮原因和综合防控措施 PBL教学模式和移动互联网在《食品保藏原理》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食品安全保藏学》设计性实验的探索和实践 萝卜和胡萝卜的贮藏保鲜 黄姜种的选购、调运和贮藏 枣的科学采收和储藏保鲜技术 关于林木种子的储藏管理和育苗技术 春笋的科学采挖和储藏保鲜要点 草莓的科学采收和综合储藏保鲜 臭氧在甘薯贮藏保鲜中的科技创新应用 电子标签(RFID)技术在医药微生物菌种保藏中的应用 环保藏在点滴生活中 辣椒加工保藏原理与加工方法 简述梨的营养价值及其贮藏保鲜技术和贮藏特性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进行术语查询,截至2016年6月20日查询到含有“储藏”“贮藏”和“保藏”的科技名词见表1。

由表1可知,“储藏”是行为生态学的规范名词,“贮藏”是中药学与生药学的规范名词,“保藏”暂且不是规范名词。“储藏”“贮藏”和“保藏”在水产品保鲜与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使用非常普遍,令人遗憾的是,这三个词均没有被收录为上述两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只是在复合词中出现。

“气调贮藏”是水产品保鲜及加工、农产品加工学科的规范名词,似乎由此可以推断“贮藏”是这两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可能是这个原因,目前科技书刊中使用较多的为“贮藏”,而“储藏”相对较少。

由“保藏”构成的复合规范名词大多属于农产品加工、微生物学技术等学科,可见“保藏”一词主要用于食品、菌种的保存方面。

四 科技书刊中的用法与建议

“储藏”不是农产品加工学科的规范名词,而是行为生态学的规范名词,定义是:“动物埋藏、储存一些食物以备未来之需的行为。在啮齿动物中最常见,也见于其他动物类群,如山雀科、鸦科、伯劳、鹰隼、猫头鹰、美洲狮和狐狸等。”

笔者认为,农产品从收获到加工成成品(或食品)前这一时间段的保存,都可以使用“储藏”或者“贮藏”,如《粮油储藏学》[4]《粮食储藏学》[18]《粮食储藏》[19](期刊),《果品蔬菜贮藏加工原理与技术》[20]《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21]《果蔬贮藏与加工》[22]。使用“储藏”还是“贮藏”,要根据这两个词的含义来选择。农产品加工成食品后,食品的保存应使用“保藏”,如《食品加工与保藏实验技术》[23]《生鲜食品新型加工及保藏技术》[24]《茶树菇软罐头加工及保藏试验》[25]。其他情况一般可以使用“贮藏”,如《大米贮藏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26]《大豆油贮藏期间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27]《贮藏条件对糙米水分变化的影响规律》[28]。

“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除了要考虑专业方面的各类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汉字使用的规范性。”[29]目前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审定学科名词,应以此为契机将“储藏”“贮藏”和“保藏”收录为规范名词,给出其确切定义与用法,并尽量与其他学科保持一致,以消除使用的混乱。

参考文献

[1] 李莉杰. 果蔬储藏中后熟衰老的控制途径[J].河北农业科技,2001(1):18.

[2] 原超,范三红. 高压静电场处理在果蔬贮藏中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 2011(2):64-66.

[3] 叶云, 何英姿. 涂膜保鲜技术应用于果蔬保藏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9(6):43-47.

[4] 王若兰.粮油储藏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粮油贮藏100问[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陈世贤,安颖,靳烨,等.不同益生菌的加入对酸奶储藏期内风味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08(5):12-15.

[7] 刘向蕾.酸奶贮藏期间乳酸菌含量及pH值变化的测定分析[J].科技信息,2009(26):184-185.

[8] 王秀娟,韩亮亮,王萍,等.酸奶保藏过程中微生物学变化趋势研究[J].食品科技,2009(12):64-65.

[9] 朱星晔,韩育梅,陆晖,等.气调储藏对大米脂肪酸值变化的影响[J].粮油食品科技,2010(4):49-51.

[10] 刘颖,邬志敏,李云飞,等.果蔬气调贮藏国内外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4):94-97.

[11] 王东,张莉姝,翟爱华. CO2气调保藏大米试验效果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2009(8):18-20.

[12] 李乡状. 粮食的采收与贮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13] 秦林,时南平. 粮食收购与储藏知识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 《云南省大理农业学校校本教材丛书》编委会. 农产品储藏与加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15] 宋钦钢.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16] 张铁峰. 畜产品储藏与加工实用技术[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17] 钱忠兰. 畜禽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18] 张敏, 周凤英. 粮食储藏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9] 粮食储藏[J].成都:成都粮食储藏科研所.

[20] 王颉,张子德. 果品蔬菜贮藏加工原理与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1] 秦文,吴卫国,翟爱华.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2] 王丽琼. 果蔬贮藏与加工[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3] 赖健,王琴. 食品加工与保藏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4] 张O, 李春丽. 生鲜食品新型加工及保藏技术[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5] 刘爱和. 茶树菇软罐头加工及保藏试验[J].食用菌,2011(4):52-53.

[26] 曹冬梅,杨忠华,张东杰,等.大米贮藏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9):1-3.

[27] 曹冬梅,张东杰,褚洋洋,等.大豆油贮藏期间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1):48-51.

篇9

关键词:高校 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包含生物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其培养任务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因此,实验课程的开设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相对理论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更多的承担了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性、自主性能力的任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校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2008]208号)中也指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应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来说,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定位则尤为重要。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定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紧密,实验方法多元,实验结果综合的特点,而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自由,实验方法多元,实验结果多样的特点,这与单一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有很大区别。因此,综合型和设计性实验从定位上应高于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在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

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

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

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

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

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

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食品卫生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食品化学分析、微生物学、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食品卫生的基本内容,是该门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兴趣,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研究、积极探讨、深入调查。现就几年来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通常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这么课程通常把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放在一起讲授。但在很多食品科学专业中,譬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往往单开《食品营养学》,而食品卫生学相关内容有的学校并不专门开设一门课,而是分散到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等课程中,而这些课程往往有一些交叉。因此,如何有效避免课程重复,并且能反应最新的学科发展,是老师在设计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充分收集各种资料和阅读大量的文献后,我们决定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章。第一章: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包含了细菌、病毒、寄生虫方面的污染及其预防等。第二章: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主要介绍常见的各类化学污染物。第三章:食品添加剂,主要介绍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安全使用问题。第四章:食物中毒。除了教材内容外,我们特别补充了海洋毒素、植物毒素等内容,而这些近年来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第五章:食品安全法。因为我们学院食品类专业已专门开设有《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且食品卫生法目前已经废止,我们课堂上主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重点介绍其基本框架和内容,对其他的法规则略讲;第六章: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这些内容基本可使学生掌握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如何预防,有哪些标准和法规,对各种污染因子进行限制。

同时注意联系学科最新发展,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譬如,去年讲寄生虫时,国内有些地方发生蜱虫危害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尽管教材上生物性污染没有有关蜱虫的内容,老师及时收集材料,利用视频的方式介绍了蜱虫及其危害,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食品包装材料卫生问题时,因为国内前些年对这块内容的研究也不十分重视,教材能容也不十分丰富,老师就特别补充了一些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譬如,塑料中的增塑剂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讨论,后来忽然台湾增塑剂事件爆发时,课程已经结束,尚未考试,但学生们很快就根据课堂上的知识理解了事件的本质,考试中我们也出了一道相关的题目,从卷面看,学生基本能结合课堂所学进行联系和分析。

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食品卫生学内容涉及学科较多,尤其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对于缺少生理学、医学背景知识的食品科学专业学生,有一定难度。我们尝试将视频内容引进课堂以增加该块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譬如,在讲授镉中毒症“痛痛病”时,老师首先不讲述,而是利用网上收集的“痛痛病”视频播放给学生,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彩的形式中,学生顿时兴趣大增,注意力非常集中;播放完后,老师再提出针对学习内容设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们这是基本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回答出知识点,然后老师再做以补充,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同样,在水俣病、疯牛病等内容时,我们也注重利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一)加强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互动。互动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要组织好课堂互动,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讲到食品添加剂时,老师问学生三聚氰胺属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学生思考并讨论起来,有的说三聚氰胺被添加到了食品中,应该算添加行为,是添加剂;有的说,是非法添加,不能算。老师然后让大家看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但不能掩盖食品本来的缺陷为目的。所以,三聚氰胺是一种非法添加物,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成功设置问题,不但能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能够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上课、听课变的轻松、活泼。

(二)科研促进教学。我们除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一些食品安全相关的科研工作,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同时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即时的、前沿性一些素材,有时还丰富了我们的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譬如讲述农药残留时,我们结合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胆碱酯酶受抑制的原理,适当扩展到目前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普遍使用的酶抑制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而这种检测方法,也是我们科研的部分成果,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内容。另外,在实验课内容设计时,我们将瘦肉精的快速检测方法引入实验课,讲述了侧流免疫层析、酶联免疫吸附两种已经非常普遍使用但在教材上还没体现的新技术,和当前食品安全实际有很强的联系,学生们表现出的兴趣特别浓厚;而实验所用材料,也是我们科研成果。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既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视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以上是我们根据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尽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学生希望更多的实验内容,目前限于课时还不能增加很多;学生希望能更多的结合生产实际来教学,我们也正在努力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包括到生产企业的现场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林静.浅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的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