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中的空间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中的空间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篇2
关键词:空间设计;创新;设计教学;探索
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更多地借助具有较强体验感的模型进行感知和获取。该课程与设计方法的运用密不可分,为此,教师必须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空间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强调体验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空间设计课程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的建筑设计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空间、材料和建造的兴趣逐渐兴起。这种变化最先于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一批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新的建筑形式除了突显出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学术支持。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不但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还可以通过学术研究阐述与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如今的空间设计教育滞后于设计实践。教育的滞后尤其反映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而言,国外很多艺术院校(如巴黎美术学院)的形式主义方法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它们除了凸显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还通过设计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如今,国内对空间设计概念和实践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的建筑空间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欠缺。
二、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一,对比研究法。将传统的建筑教学思维模式与建构体验式教学方法相比较,研究建筑构成的特点与优势。其二,设计实践法。利用建筑构成实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概念设计。其三,经验总结法。归纳授课情况和学生的最终成效,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教训。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建构
1.教学内容的延伸和重构
在传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书本式教学思路,传授学生确切的思维要领,并在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重新梳理模型和图片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建构设计方法。此建构方式的重点是通过对限定空间的模型制作,强调对空间的观察和对比,通过尺度感和光影效果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理念。
2.体验式教学的引入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是在现有空间设计教学基础之上,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从自然中拓印元素,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通过各种要素探讨生成空间的可能性,将所有的可能性通过排列等方式得到一个合适的、具有尺度感的理性空间。这一建构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以模型制作作为设计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紧密联系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逐渐加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模型操作与空间观察的循环,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学到新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能。
四、空间设计课程的应用价值
首先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概念,而后运用这一概念组织空间和形式,经过研究多种模型材料,完善空间的形式与表现,最后将真实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空间中,转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真实空间,并衍生出一套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延伸到环艺专业的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讲授、指导学生操作实践、交流座谈和论著宣传等途径进行推广,形成较为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研究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理念,对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延伸和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院的关注和重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工作得到了保障。建设师资力量、延伸课程时间、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与书籍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几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设计指导,我们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理论阐述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并转换为设计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熊阳漾 刘阿强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现代住宅;绿色环保;建筑概念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住宅消费市场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人们对于住宅总体质量的要求也在相应的不断提高,现代的人们对目前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现代住宅中的很多方面比如住宅环境、外观、内部格局、材料的选择及设计理念等表现出了一些更加新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在现代住宅的设计理念中加入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因素。在设计现代住宅的同时人们想要把更加理想的绿色景观融入到现代住宅中,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本文主要是通过以下九个方面简单的论述现代住宅设计的新趋势。
1空间在现代住宅应用中的新趋势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方向推进。人们希望拥有的不仅仅是一套好房子,更重要的是希望有一个能够让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这样才能使居民有身处社区的感觉。因此,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我们发现共享的空间越来越多,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开始出现空中庭园。在开敞的空间内,布置植物和花卉,以园林灯、休闲椅点缀其间,使居住在高层的住户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天然景观。
2现代住宅辅助设计逐渐走向专业化
单纯靠结构、建筑和水暖电这些主要专业解决更细化的设计问题,来满足人们对舒适度提高的迫切要求,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住宅辅助设计日渐兴起并走向专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些专业化的设计主要包括:智能化系统、室内装饰设以及室外环境设计。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并最先应用在办公商业建筑中,在以后才逐步延伸到居住建筑中。而中国住宅业广泛采用智能化技术确切的说应该是起始于1996年。但就是在这短短几年里,智能化几乎成为开发商和设计人员甚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特别是在安全防范系统方面,我国已有很多方面超过了众多发达国家的配置水平。在最近公布的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可将住宅智能化划分三种类型:一是普及型;二是提高型;三是超前型。分类型设计智能化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居住对象,不同建设标准的住宅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但随着广大民众对环境设计的重视,导致没有了环境就缺少了卖点。由于建筑学专业缺乏种植绿化知识,致使建筑学专业要完成建筑设计又要完成环境设计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单纯的园林设计公司又缺乏空间概念,不能完全表达建筑师的环境构想,这就必然要使建筑学、规划、园林和艺术专业等学科联合起来,组建成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队伍。
3 现代住宅的绿化率已开始具体化
前几年无论是小区还是楼盘的设计考虑的是绿化率,但它也只是个数字概念,听起来觉得面积越大越好,其结果往往是导致无数大草坪的出现。但是实际上,这只能称之为绿地率。但是现在一些小区已经开始注重园区的树木花卉的栽培,并结合整体园林景观设计,使绿化区域具体化,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好转。标准的、清静的、私密的一梯一户是每一个居住者所希望的。而现如今的设计已开始尽可能的向此目标进行努力。
4 住宅设计由单纯的技术设计逐渐开始走向策划设计
随着商品化住宅的快速发展,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同时也正逐步走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策划。现代住宅设计也不在是一个相对静态、单纯的技术过程,变得更加注重与市场的结合,即以市场为主导,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文化和市场需求出发,使设计成为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住宅设计市场也已走向开放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住宅设计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约束,不搞竞争创新,导致了我国住宅设计水平的停滞甚至是下降。现在闭关自守的大门已被住房商品化的浪潮冲开,尤其是国外建筑师和外国建筑设计理论和思维方式进入中国现代住宅设计市场后,使我国住宅设计市场变得异常活跃,竞争日趋激烈,但这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住宅设计水平的进步。
6 现代住宅设计开始走向精品化
我国住宅设计已开始从粗放型逐渐转向精细型,最近,有人提出陈旧的设计观念和手法应该被逐一去除,新的设计观念和手法应建立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创造精品应该成为设计者的最高追求。精品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产物,只有不断的创造精品才能在设计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住宅设计精品所带来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精品效应已成为设计单位的生存之本。精品不但提高了住宅本身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自身的价值。住宅房型也要创造出精品,这些精品在适应居住人生活行为的同时,也要指引居住者的生活行为,甚至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上海万里小区的六种主要平面户型中,有一个南侧为客厅,北侧为餐厅的三室二厅平面,在短期内就销售一空,这就正好说明了消费者研究户型的水平也在日益的提高。
7现代住宅户型设计日渐多元化
多元化的户型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同时还可以以灵活的户型结构满足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要进行的布局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近些年来的住宅设计更加的重视科学、合理的住宅户型,力求每一个户型都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的环境,并尽可能的减少各户型间的干扰。
8现代住宅更加重视建筑节能的设计
在夏热冬暖地区,我们通常采用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来达到保温和隔热的效果,门窗注意遮阳,室内空间应利用好穿堂风以便降温,室外空间通过合理布置水面和绿化来达到改善环境微气候的目的,同时利用能效比高电气设备等来降低住宅总能耗。
9 系统化的住宅生态环保设计
在目前我国的现代住宅设计过程中更加的提倡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在空间组织、装饰装修中都要求尽量使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现代的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主要包括:绿化种植、绿色环保材料、节能和污染防治系统等。因此,有人将21 世纪称为“绿色世纪”,节能环保的现代住宅将成为未来住宅研究和设计的趋势。
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现代住宅,在设计、施工中应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推广节能、环保建筑,在满足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同时,使现代住宅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论文集编委会. 21 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2-29.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要素;思想意境;传统园林;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1.1、何为园林景观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1.2、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2.1、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 (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 (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 (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篇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艺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被大力推动。现代西方环境设计思潮也大举入侵到民族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民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及园林设计经验,广泛地
表现在各地民居中。我们应该继承这些宝贵的设计遗产,并有所提炼,把其中优秀的环境布局手法运用到新时期的建设中,使作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活着”的作品。本文将结合作者的设计案例,从做项目过程中对民居的分布形成和文化的理解,探讨和总结几点广西地区的主要的民居环境设计布局手法,希望能以此引伸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使现有的本土环境景观设计自然流露出一种本我的、质朴的、清新的民族风采和格调。
关键词:
民居设计环境 布局手法 发扬 民族文化精神
引言:
优秀的设计无论是什么流派,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化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间传统经验丰富,当前世界上很多名家大师的优秀设计思想,常常与我国传统民居的设计思想不谋而合。
1 工程概况
笔者参与的工程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景观设计”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广西南宁市。在民族多元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现今,为保护及延续各民族文化遗产,由此引出民族生态博物馆概念。此处着重介绍其中室外露天展示园区的景点规划设计(图1)。
2 项目理解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逐渐沉淀并积累起来代表这个民族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属性,而传承文化的介质主要有两种:虚体和实体。
虚体:指的是思想层面,其表达文化的主要方式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在衍生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名词“风俗习惯”,用来概括民族文化的思想。
实体:表达文化的介质有很多种,而这里只提出最具代表性的介质:民居、服装、农具。
广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区,其多民族集聚的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水系;二是地形;三是地理位置。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西南各个民族的现有的分布形态。
3 项目设计理论
此次项目的目的是:结合广西各民族风俗风情,合理规划、和谐布局,形成多元典型、可望可及、可游可居、可触可摸、有声有色、有香有味的可持续性生态民族博物馆景点。
3.1整体规划布局
因为此次地形和整个广西的地形大轮廓相似,利用各民族现在只要的分布位置,采用12个民族典型示例,按照方位和海拔高度以实物的形式再现广西各个民族的分布与居住文化。结合改造的地形,将展示区分为三个区域:山地形、山坡形、平地形。完整体现现有各个主要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
山地形:包括的民族有瑶族、苗族、山地壮族、彝族
山坡形:包括的民族有毛南族、仫佬族
平地形:包括的民族有平地壮族、侗族、汉族、回族、水族、京族
3.2 建筑布局
民族民居不是独立的民居建筑单体,是由各种形式聚落组成的外部环境、内部功能组织及空间形态的分析,结合各个民族特有的建筑类型与聚落形式特点,组合分区而设置。
3.3 景观环境布局
民居的景观不是独立于建筑之外的。民居建筑融合于景观环境中,景观环境包融着民居建筑。两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民居的理解同时也会对所处的环境理解。特别是民居的分布位置和民族生活习惯同时也制约着外部景观环境的表现。不同的民居建筑、环境(包括植物、用具等)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展示园内展示和了解的主要内容见附表一
4 民居及其环境设计手法
4.1民居的类型和环境总体布局特点
民居之所以有不同的形式,反映出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自然物理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大多广西一带民居由于热带气候环境因素则以典型的竹木构高架建筑为主。比如苗族的竹楼和瑶族、壮族木构干栏。此类民居一般“架”在山坡或者山坡石头上,依山而建。民居和山势石头,平台,蜿蜒的山路,植物等一起,以自然为依托,形成外部大环境。其院落形式大多数是每家独立的外庭院。典型的有广西龙胜壮民居。而广西地区的大部分汉族民居和北京一带的四合院的形式相像。中间多设多进层次的院落或者内天井组合而成内环境,院墙以外则是自然风景的外环境。
因地制宜、坐北向南、阳光地段、满室阳光、这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节约土地,利用天然地势近水开池,靠溪跨水,宜于方就方,适于圆就圆。广西平地壮族民居多建于山脚缓坡,一则近耕田而不占农田,二则近水而不受水淹。毛南族一般沿山坡而建,瑶族喜欢聚寨而居,多建于山坡较高处。苗族则聚居于深山之中,村寨依山而建,多建于山顶。
建筑的外面,朝南靠墙充满阳光的地带是人们最喜爱的地方。院子内,花园,向阳背风的地方均为主要户外活动场所,小孩可以尽情玩耍,大人可以观赏花卉
及做家务,是美好阳光地段。另西南民居二层晒台地方,作为晾晒、加工,也是充满阳光的地段。
4.2 室外空间
室外空间、内天井、房前屋后、宅旁和半隐蔽的花园是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处理的特征。现在,建筑设计已由单体建筑的空间概念演进到了环境设计的新概念。民居宅旁的生活庭院、屋后的菜地以及家禽家畜的饲养用地,都围绕着住宅形成宅院,布置得体,构成一个舒适的农家生活环境。例如广西苗寨门前的瓜棚;侗族风雨桥和四周水面环境;鼓楼和前面的鼓楼坪以及四周建筑围合成的活动空间,或者是在石头砌的门前平台载的一棵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等。
4.3 环境布局手法
4.3.1入口
寨门:寨门是广西民居村落的入口。是进村寨的必经之地,起到抵御外敌和划分各村落空间的作用。不同的村寨寨门在细部上有区分,突出各自的特点,而且有些装饰精美。例如侗族的寨门。
住宅入口:住宅中有很多强调入口特征的办法。前廊,围墙与门楼、门道等。比如仫佬族民居的入口门楼,提示了内院与外院的界定空间。
4.3.2步行道
步行道是民居建筑里坊之间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步行道上有踏步、拱门和各式各样的宅院入口。步行道时窄时宽,时高时低,曲折变化,给室外空间增加乐趣和神秘感。小路的底景是行进的目标。在小路上散步,选择一个目标朝它走去,然后再选择一个目标继续走,散步时不需辨别方向,感受自然的气息。
4.3.3桥
桥连通着人与水、人与人的感情而成为醒目的标志。民居大多傍水而居,自然少不了桥。侗族风雨桥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侗族每到盛大节日,就会在桥上和桥边摆上几十桌庆祝,闲谈、聊天,人与人交流,形成一种民族桥文化。人、水、天、植物等构成一副美丽的民族风景画。
4.3.4生活庭院
中国民居的庭院是农事和生活必需的。生活庭院不能太大,要保持一个外部活动的领域。庭院可以看见人们进出和孩子的游戏,院中铺砌地面,让阳光遍洒;或者在大树下,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如很多山地壮族进门上楼前的那片石砌的院子。
4.4 视觉
瞬间的视野与明暗的图案是民居中的视觉特征。民居很注重外景的视野。在民居的道路边、游廊中楼梯上以及房屋之间的夹缝中,用这种瞬时而过的视野景观,把天然的风景引入室内,过目不忘。例如民居庭院的带镂空窗花的景墙等。还有光影的运用,使人自然地由暗处走向明处,也可以限定特定的空间。此外,用明暗对比也能产生空间中的丰富想象,单一纯净的环境使人的空间感受进入内心深处。
4.5 材料
材料的质感效果,材料的天然色彩和纹理,使各地民居具有地方风格。对民居的材料要求是:尺寸小,容易切割与安装,外形能做多样化处理,并富于质感,经久耐用,易于建造和维修等。
墙体材料:木、竹、土、石墙、砖墙等。
地面:石材(例石板路)、木、地砖、瓦片、卵石等
植物:竹子,芭蕉,当地药用植物等
4.6 细部装饰
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图案雕刻:木雕、砖雕、石刻、木刻。
4.7 景观环境其它内容
民居的日常生活用具和传统文化活动工具是室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民族文化的实体反映。在适当地方由于需要放置一些:
生活工具:石碾、水碾、石碓、晾谷架、制陶、谷仓、蓑衣、梯田、瓜棚等
叠石:湖石类、黄石类、卵石类等
装饰小品:竹子(竹片、竹席子、竹筒等)、悬鱼、门钹、山花、织锦、刺绣等
建筑小品:谷仓、水车、鼓楼、风雨桥、寨门、石坊等
除了以上的环境设计手法以外,民居当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适应环境的例子。每个民族既有共通又都有不用的环境基础,肯定就会有不同的手法,主要是不违背自然法则的,生态的,适用的,美的。
结语
篇6
关键词: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符号;空间传达
随着服务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式快餐品牌在我国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势头。但快餐市场也出现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快餐市场鱼龙混杂,出现品牌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面对现状,如何构建中式快餐品牌传达的思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就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符号的空间传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中式快餐品牌和视觉符号
什么是品牌?美国著名营销学者Phillip Kotlor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品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既包含了语义学上的,又包含了某种视觉设计,更多的一种知觉体系的混合。
中式快餐品牌首先是一个语境概念,它的潜在意义是在中国市场下所面临的快餐品牌构建问题,因此要注重对中国消费者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理解,而不能盲目的去照搬照抄国外的设计风格。其次,快锓是一种舶来品,可以说在大工业机器时代到来之前,人们是没有“决餐”这个概念的,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对于饮食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符号通常是由能指、所指和语境所构成。视觉符号作为一种最强烈的符号表征,在人类认知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视觉传达领域,品牌的视觉设计指的是对品牌视觉识别及品牌文化的视觉化过程。就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符号而言,其涵盖了从品牌标志到品牌视觉延伸的诸多内容上。就视觉维度来说,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符号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平面符号,又包含了在三维空间中的视觉符号要素,例如,中式快餐店内通常都要通过材质,灯光等不同的空间设计方法来营造品牌的虚拟空间,提升品牌的视觉感染力。
二、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符号进入空间环境
人类在有意无意地改造着环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环境所改造。几乎在所有的场合下,人类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中式快餐的品牌设计也是一样,只有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品牌的视觉符号才能有效的传达出去。优美而独特的中式快餐视觉环境能有效的吸引顾客进店,使顾客产生和保持积极的情绪,继而形成消费过程,形成良好的品牌满意度。
空间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认为,商业性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三个主要的设计方面,即引导性空间,营销性空间和辅空间。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的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在前两个空间的设计中。
在引导性空间的品牌设计中,设计的内容包括招牌的设计、品牌广告的设计、视觉导向设计等。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的大街小巷的时候,也许我们很容易被一个巨大的肯德基大叔的灯箱所侧目或者被门前巨大而具有亲和力的黄色拱门大M所吸引,招牌的设计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具有巨大的视觉感染力,起到招来顾客,传播品牌的强大作用。品牌橱窗上的富有诱惑力的招贴同样具有空问视觉的感召力,勾画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美好印象。视觉导向指引着人们的行为,通过一定的视觉符号的设计,把人们指引到想要去的地方或者功能处所。中式快餐在引导性空间的设计上存在着一种设计上的不足,具体表现就是视觉的感召力不够,广告及招贴的设计比较简单,缺乏品牌应有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在设计中应该强化起来。
营销性空间,具体到设计对象上是指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空间环境。通常在快餐店内部,是营销性空间的主要设计场所。从视觉组成上来讲,店内的陈设物,装饰构件,墙体及柱体,以及吊顶的设计都构成了营销性空间的视觉要素。
在品牌视觉传达方面,对墙体的品牌化处理,相关营销要素如柜台前巨大的菜单设计等都会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国内有不少大型快餐连锁企业已经认识到营销性空间的重要性,因此对营销性空间的设计也很重视。例如,真功夫快餐连锁对于店铺内部墙体的设计就从品牌标志出发,给人一种较强的品牌视觉冲击力。
辅空间通常指的是设备用房,商品库房等。不涉及具体的消费营销环节因此在中式快餐品牌设计过程中,并不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被强调。
三、中式快餐品牌视觉符号的空间传达方法
1.视觉材质的选择
品牌视觉符号的体现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物理实体,也就是材质的选择。材质的种类很多,石、布、木、藤等都可以成为空间材质表达的原料。不同的材料对人的视觉总是能产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作为中式快餐店的视觉设计,在文化内容上,应该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选择以达到符合中国人审美趣味的设计风格。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竹、木、石等天然材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2.视觉灯光的布置
在视觉传达的概念向多维空间拓展的时候,灯光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一定的灯光下,品牌的气质得到良好的表达和衬托。灯光作为餐饮店的重要物理要素,对于食客的味觉、心理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企业的经营定位也息息相关。在灯光的处理上,要注意处理好明暗、虚实、光影等的节奏和变化,以其独特的视觉刺激传达出企业的品牌文化。
3.视觉色彩的搭配
色彩在人类的视觉系统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就中式快餐的色彩来看,有两方面的色彩值得人们去关注:其一,是食物的色彩,它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人的食欲,其二是餐厅的环境色彩,它会影响人们就餐时的情绪,对品牌文化的塑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色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中式快键店的色彩设计不仅要考虑到顾客的年龄阶层、爱好以及注目率等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在色彩的传达过程中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对传统色彩体系的借鉴使之运用于快餐行业。
4.视觉空间的设计
空间概念是复杂的,不同的空间设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在品牌传达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虚拟的品牌空间,让消费者能够在使用服务的过程中成为品牌形象空间的解读者和欣赏者,提高品牌的内在传达价值。如通常我们所认为的室内空间由顶面、底面和立面三个方面所组成。顶面就是房屋室内环境的顶部空间,在视觉传达上利用灯光的布置和吊饰的设计来强化品牌内涵。立面是指墙面的设计,富有趣味和品牌文化内涵的写真是设计的关键点。底部是指地面的设计,通常不作为设计的内容,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视觉感受,花哨混乱的地面容易引起视觉烦躁,影响就餐时的食欲等。
篇7
关键词:园林设计;生态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足发展,但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而重景观、轻生态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态也远未改变,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生态心理学家对生态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园林设计中有关生态问题
园林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要求,具有艺术品位,也应遵循生态的原则。很多园林绿地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这就涉及了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房屋建筑多,不透水地面增加;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用水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大量增长等方面。
园林设计应用生态原则是对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最终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改善作用达到最大。
2 与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2.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匮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保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2.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2.3 生态景观性原理
植物配置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因此在配置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2.4 生态平衡原理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方法
3.1 要从人的生态本性理解园林设计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
渴望与自然界的接触,是人的生态本能,渴望与别人交往,最初也源于人的生物本能,然后进化为一种社会行为。倘若着眼于更长远的人类命运,还需要从人的生态本性去认识建筑和城市园林。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非人工的自然环境,对解决心理压力最有价值,要竭力保护那些野生的环境不被人工环境吞噬。其次,要充分重视城市开放空间的作用。与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实体相比,那些过去认为最无用处的部分——城市开放空间,恰恰有着独特的功能。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构图中“空”的部分,从城市市民与自然要素角度看,建筑物是“有之以为利”,开放空间恰恰是“无之以为用”。再有,要在现有人工环境中增加自然的要素。许多城市开放空间的园林设计忽略自然要素的作用,建了一些无树、无水的广场,没有裸土和草坪的住宅区,可以说没有自然要素的外部空间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3.2 园林设计体验自然环境,寻找设计的本源
人们需要从室内走出,进入自然,或漫向街道、广场和公园。自然体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教导小孩与自然相处的过程就是最真实的自然体验。在现代社会,体验自然成为刻意的过程,甚至变得奢侈。园林设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引导人与自然的对话,借助树、山、水、川,透过风声、水声、颜色、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做知识的传达,这将有助于儿童和成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辅助精神疾患的治疗。城市园林设计应当设置量上足够的自然空间,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场所,这些场所空间要便于市民到达,与建筑物有机协调,让市民到绿树中和滨水岸边,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保持健康的心理。特别是一些医疗建筑的园林设计,更需要提供种种方法,让病人能和自然共存,接触自然是最好的治疗。
3.3 城市园林设计宽容的空间,而不是束缚某种功能呈现的空间
从园林设计的角度看,有的空间为满足特定的功能,服从于规定性的行为,本文称之为规定性环境。有的空间虽有一定的功能,但具体的设施和空间利用却是漂浮不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使用同一空间的行为差异很大。因此这些空间的园林设计更宜提倡一种灵活设计,或者可能称之为引导性园林环境设计。引导性园林环境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动物和人对环境的生理本能反应去做设计的观点。对于一些公共环境设施,如城市公园的座椅,采用台阶、高差等不确定性的形式,由于能够诱导多种行为,就能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设计成专门的椅子,限制了其他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是不适宜的。一些未经特意设计的场所,人们能恰到好处使用,往往是由于设施的尺度、形态和色彩,会诱发人的某些行为。设计师将建筑空间理解为有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经常想到其设计对行为诱导和影响,要比仅仅停留在空间概念的理解更接触事物的真实。
3.4 从园林环境伦理的角度反思人类的行为
生态心理学的观点还给了设计师一个新的启发:应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去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的园林环境,要体现对人友好和对环境友好的原则。为此,设计时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环境设计的伦理问题。要研究当前高科技发展引起的环境设计问题,如关注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时空压缩,由于互联网等高科技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推动,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直接存在的东西越来越为间接的、缺席的、虚幻的东西所取代。于是社会关系被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跨越的过程中被重建。我们的研究对象——园林环境也扩展到虚幻的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人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甚至影响了真实空间设计观念。我们是否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在园林环境设计中强化这种技术性对人的自然性的侵入。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问题日趋重要,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开始从生态学方面探寻解决的办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在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物群落,建立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秩序,才能使城市生态园林发挥它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收稿:2013-04-12)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形态构成 空间营造 表情呈现 美学判断
空间的塑造依靠围护结构,围护结构形态的变化,又使空间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形态构成是形体与空间关系的研究,是所有造型艺术研究的基础,尤其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学习中,形体与空间的处理是每个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所面对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设计条件相对复杂,对于形态构成的驾驭能力越强,解决方案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一、空间的营造
1.形体和环境
对于“形态”二字,应从形体与环境两个方面来理解。
形体在塑造过程中,形成其本身的空间概念,不同的形体置于一处,彼此对话共同打造外部空间环境。
老子讲:“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是对形体内部空间的强调。但与此同时,形体的外轮廓在自然界插入了一种全新的因素,这会给协调性与一致性增添一些意外的东西,设计师也将不得不考虑外部环境的营造。所以“形态”的构成不仅包括形体的塑造,还要考虑到形体组合过程中的对话,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我们也正是通过对形体本身的塑造,以及对其所形成空间环境的和谐处理,不断提高艺术造型能力。
就建筑设计而言,内部空间的质量固然是其实用性的真实体现,但建筑形体之间的巧妙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包含着建筑内部空间塑造和外部体形环境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形体和环境采用一定技术手段的塑造。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设计出既能呈现宜人表情,又能融入自然界秩序中的空间形态。
2.构成与设计
构成是设计理论在形式上的实践,是一种对装饰性的强化。构成所涉及的范畴要大于设计,其给定的条件一般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构成一般不依赖于原形,而是通过各种构形方法进行形态的创造,以此来获得造型能力的提高。设计一般具有明确的目的,给定的条件较具体,也相对较复杂,但设计的目的是实用。
构成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它的实质是对不同的因素用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研究形态的创造。其中分解组合是手段,创造新形是目的。建筑构成给我们的启示,完全是一种空间分解与组合的“魔术”,一切造型的出现,都是为了创造各种合理的空间而存在。所谓的肃穆、亲切、兴奋、安静等表情,都在这种空间中形成。因此,对构成而言,空间的处理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创作思想的反映,是把实用空间转化为思维空间。而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是按几何、按光学、按力学的规律来营造的,是在构成之上加入的一种实用与功能。
构成与设计是相互依托的,构成中包含了设计和实现设计的过程,研究构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设计的能力。设计是基于构成而言的一种实用性的完美,它们共同完成作品中“美”的营造。
二、表情的呈现
1.形式美的法则
我们若要创造出美的形态,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和设想。美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物质的美和人的审美,两者交替融合之后,即创造了美的艺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审美追求——多样、统一。这两种追求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多样会引起变化,具有兴奋、刺激感,是人们对运动发展的向往;统一则包含秩序,具有平衡、稳定感,这是人们对舒适宁静的渴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多样和统一反映了生命存在的形态,这一普遍规律便也成为形式美的法则。
这一法则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特点,它不同于“审美观念”有着随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特性。很多艺术形式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形态处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凡是优秀的作品,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原则——多样统一。形态构成的审美判断也同样适用于这一普遍规律,至于在创造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的空间表情,那不过是形式美的法则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多样追求变化,统一追求秩序,多样统一就是在秩序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秩序,这是一切造型艺术形式必须具备的原则。若一件艺术作品缺乏多样性,则必然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若缺乏统一性,则势必显得杂乱无章,而美的形式绝不是以单调和杂乱来构成的。由此可见,一件作品要带给人美感,就必须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来进行创造。
2.造型法举例——分解与组合
美的塑造是形态构成的目的,分解与组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把原型进行分解,是实现变化的途径;之后的组合则是维系秩序、达到统一的过程。
(1)分解
老子讲:“朴散则为器。”“朴”是一块还没有做成器的木头,因此“朴散”才能做成器具。许多形态要经过分解、打散,才能依据人们的需要进行艺术加工。
分解虽然是量上的减少,却是形上的增加。单纯的形体在各个方向的力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带给人单调和冷漠的感觉,分解是为了寻求变化,打破这种平衡,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形态。
对客观的自然形态,通过分解可以提炼出艺术审美中构造的成分与元素,这是促成自然形态向抽象转化的条件。对几何形态进行分解,可以从规则单调的形态中提炼出能呈现丰富表情的基因,可使作品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一般来讲,分解的方法有四种:等形分解、等量分解、渐变分解、自由分解。在形态构成的创作过程中,这些分解方法又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至于我们平常所用的切断、分割、断裂、变异等造型手法,不过是分解过程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研究蕴含在原有形态内的“美”,从而去创造更具生命力的“美”。
篇9
关键词:符号学;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公共设施;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urban plan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even more closely. Public facility is becoming the way which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environment, they are the reflection of region’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ymbol is the backbone of public space design. Study the public facility design on the basis of language system, it allows people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facility’s information, so that the public can act naturally in this space. Study the public facility design in guiding language system area, which can find more combination possibility, thus mak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ublic facility design.
Keywords: semiotics; guide system; language system; public facility; design
1 语言体系概念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把“符号”说成是一切“有所指”的东西,它不仅包括语言中的符号,而且包括非语言的符号。符号包含三种类型的关系: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符号与人的关系,符号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属于语义学、语用学和语构学的研究对象。
2 导向系统语构学
2.1 导向系统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导向系统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来标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二是指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前者从视觉传达角度来研究,关注如何用简洁的图形符号来表达准确的含义。后者是从环境设计角度来研究,着眼于材质、外观、位置、艺术表现等因素,以及如何使用图形符号融于整个环境的氛围中去。从广义上来讲,可以用“大导向视野”来观察社会:就是把一切用来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看作是导向设计[ 《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 吴佳青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P43]。
2.2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及语法规则
导向系统是结合了视觉平面、环境设计及产品结构三大科目的综合性产物。它要求将识别性出色的平面符号、文字、图形能融入空间环境的产品上,导向系统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成为当今的主流。导向系统是由面到线,再以线连接到点的设计系统,各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将导向系统看作一个语言系统,其诉求点就是它的语法规则。导向系统由于科目跨越性,在其语言体系中由于语法规则的不同组合导向系统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导向系统设计的语法规则分别是视觉层面与环境相符;使用层面的导向性、信息识别性、夜间识别性、系列化、信息主次以及非视觉性信息导向;生产层面。用语言体系来解释就是导向系统等于以上这些诉求的总和。
3用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分析现有公共设施设计
3.1 车站牌实例分析
车站牌常与候车亭一起出现,是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举出德国车站牌的例子以分析。
(翻拍自《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 吴佳青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P16-17)
车站牌选取了统一的导向标识和字体,它将信息识别性这一语法规则作为主语提到了整个语言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车站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识别,将功能最大化。其次就是与环境、与其他相关设施的协调统一。在设计的初期就需要探讨整个设施的连贯性,如何科学地、人性地将各个点设置于自然贯穿整个环境主线上,使其在色彩、功能、造型、材料上都能与环境及其他设施相互配合。其导向性由于所处位置并不需要明确的导向标识。良好材质工艺的选用减少了人工维护的花费和材料资源的浪费。
然而就夜间识别性来讲,它并没有做的很好,它并没有考虑到夜间站牌的使用,站牌在夜间使用频率也是很高的,对使用者来说各个时间段信息的清晰明了都是很重要的,并且在夜间这种一定的照明对行走也有帮助,并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突出车站牌的边缘造型安全。车站牌的设计现在主要是视觉上的识别突出,但是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这些是无用的,所以说非视觉性设计是很要紧的,如听觉和触觉等来传达信息,可以在车站牌杆上设置盲文触摸点,或者设置车站牌语音报站都可。
车站牌将信息识别性提取为主要部分,如果将其他语言规则也考虑其中,组合恰当,那么会在车站牌设计上取得突破。
3.2 休息椅子设计实例分析
休息椅作为公共设施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在我看来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商场中人们看到座椅就会有意识那是一个休息区自然有需求的人就会走向那个方向,从这点看都是指引人们找到想要去的地方,那么基于共同的目的需求,我们就可以用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去解析休息椅的设计,这样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究相信会有新的突破。用上面两图的休息椅作为例子。视觉层面的“因地制宜”对于休息椅设计来说能够不仅使它功能最大化并且恰到好处地美化空间、愉悦身心。两个产品之于环境中,左图中的座椅与周围环境没有任何的关系,右图一把长椅置于草坪,我们会想,它“为什么”这样一个造型摆在“这个”环境,如果将视觉诉求这一点放入会产生很多疑问,所说的“功能”不只是使用的功能还有审美的功能,不论精致、刚挺、新奇、流畅或是圆润,都会给使用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同一空间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设施,既然所处一地“系列化”这一点就要提出,休息椅虽然是独立的产品,但它应该与其他设施配合,将空间贯穿起来,让人们形成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以及功能的自然,这样就能更好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关联。生产层面,休息椅的安全性对于大众来说相当重要,同样良好的材质结构也会便利生产、缩短安装时间、减少维护次数,上左图座椅由于造型独特,生产需要大成本,材质也更容易产生不干净的感觉。对于开放空间的休息椅,夜间识别性也是很重要的。夜间,休息椅不仅可以为散步的人提供休息处,由于摆放位置还可以起到指示引导作用,还可以点缀空间主线增添层次,并给人安全温暖亲切感。
当人们行走空间之中,休息椅带来的不只是歇脚所用,而是更多的关怀引导,以及发掘出的新的功能,能为产品和空间带来更新的感受。
3.3 导向系统语言体系中的公共设施设计
苏格朗珊提出,人的艺术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设计是人类对艺术的一种诠释形式,将艺术生活化、通用化、大众化,表达了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情感,概括来说也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意识的形式。这种有意识的形式激发人类的想象力,造就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不同事物的统一归纳。不同的解读使得情感符号多元化,不再是生硬地规则排列,取而代之的是生动自然地罗列,它虽然不具有规律性,但是中心点是统一的,并且会发现它具有更深的探究意义。统一归纳是挖掘事物的内在后总结而来,具有宏观的角度,设计者从中提炼出新的观念观点带给大众与以往不同的、可接受的、愉悦的产品。
公共设施我们常比喻为“城市家具”,它提供了必要的使用需求,公共性、服务性是它们的主打内容,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要兼备的。公共这种意识形态造就了导向系统和公共设施的艺术共通性,之前的研究都是将它们剥离开来,现在将两者整合起来,或是说让两者的交集重生。空间之中导向系统和公共设施应该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我们不应该因为功能的不同而忽视。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带来的是更多人文的关怀,视觉上的连贯性,当人们理解了公共设施在空间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则它的语法规则会指引产品有更多情感体验。公共设施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开化程度以及包容流畅性,我们用不同的语言体系解读分析设计,得出的结果罗列组合,增加元素组合的可能性,再结合自身语言体系语法规则,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会“说话”的,是亲切自然的。
参考文献
[1].《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吴佳青著.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6.
[2].《产品的诞生:从概念到生产经典产品50例》 (英)哈德森 编著.刘硕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8.
[3].《1000 new designs 2 and where to find them》 Jennifer Huds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10.
篇10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由于市场场极不规范、恶性竞争加剧,导致我国大部分内地的设计单位、政府部门,包括甲方对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破坏城市空间、形象以及人们生活空间的劣质建筑大量出现。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对立体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很多设计人员在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对这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着明显的能力薄弱问题。同时,在实习培训阶段,建筑方案设计大多通过学生设计,导师指导并修改的方式进行,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而且还存在很多的局限,使培养设计人员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有必要将传统的建筑方案设计流程与实际工作中的新需求、新情况相结合形成一整套设计思路,从而使工作人员可以在理解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1、建筑方案设计的意义
1.1它是设计课题的精神的体现
所有的建筑体均是在它的共性的区域之中,积极地发展个性的一种要素。相同性质的建筑体,对于不一样的建设机构来讲,其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在开展设计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地分析此类潜在的要素,而且对它开展一种抽象的探索,并且体现在具体的要素之中,进而得到一个有着合理的特征,可以反应建设人和使用人的灵魂的一个要素,赋予建筑物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内涵,是建筑灵魂的塑造过程。
1.2针对城市区域和面貌有着非常深层次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空间以及其容貌等都是由它的基建项目和建筑体等有机的组合到一起而得到的整体。在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建筑,其在整体中占据的分量是最高的,其有着非常显著地意义。任何优秀的建筑都会认真地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等的关联,确保和城市能够有机的统一到一起,能够和附近的环境积极的融会为一起,确保其互相的发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干扰到市政的氛围,会干扰到其总的空间。此类的建筑会让人非常的厌烦。
1.3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
建筑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坏境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建筑施工阶段,无论是施工前、施工中还是施工后,都会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还要考虑到建筑周围人们的生活习惯。在确定建筑场地时要考虑到建筑周围的环境,做好使人们身心愉悦的景观环境设计,人们在这样的建筑中能够感到身心愉悦、盛情气爽,人们处在其中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样的设计才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好评。
1.4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满意程度
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受到城市规划的制约,在方案设计阶段不能更改建筑物的高度和层高,但是方案可以按照人们对建筑物舒适度的要求,扩大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尺度,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人们舒适度和满意度的目的。
1.5文化、思相的传递作用
在开展方案设计的时候,要想到建筑体是一个区域的文化传递的依托者,是这个区域和群众的生活的写实,其担负着时代的重任。任何区域的文化都是该区域的久远的形象和群众的生活模式等的综合。在开展该项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认真的分析各个区域是因为其环境氛围以及外在的气候和历史性的要素等的聚集而产生各种文化。建筑是群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活动的关键依托者。为了合乎群众的生活规定,同时也合乎建筑的使用规定,其设计和建造业会由于地区不一样而存在一些不同,适合所在区域的各项外在要素。所以,各个区域的建筑会有很多的不一样的地方,进而会体现出其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此时就会给接触的人不一样的思想,进而出现一种比对,在时空中出现一种传播性。建筑的发展时间非常久,从最初的人生活开始其就已经存在了。从最开始的住在洞穴之中,发展为后续的各个区域的地方风味浓厚的建筑体进而发展为宫廷,然后到钢筋结构的建筑等等,它们的进步都体现着我们的生产力的显著的提升。在各个时间段的建设活动中,其以不一样的模式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进而反映着所在时期的人文等要素。由于生产力提升,此时群众的生活能力也就获取了显著的提升,而剩下的生产物资也就会显著的变多,人就会有更丰富的精神去开展该项改造活动,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生活氛围。城市是在剩余生产资料做够多的时候才随着历史的发展相应而生。人类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进步、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因而得到发展以满足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需要。此类设计以及分析等活动,均是在方案设计时期的前提活动之下积极的开展的。所以,该项设计活动肩负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其设计的优劣会对如上的要素产生一些干扰。
1.6影响着建筑成本的管控活动
好的方案会合理的确定结构形式和立面材料,在结构允许、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体量组合设计,进行精心的设计使普通材料达到好的整体视觉效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控制建筑成本。否则,一个不合理的建筑方案结构专业再怎么精心计算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7影响着建设图纸的设计活动是不是可以有效地开展好
好的方案设计会充分考虑各专业的问题,给各个专业留下足够空间。即使在没有初设阶段的情况下也可以保障施工图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方案设计的完整性的情况下能够高效、保质、按时的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市场好评。反之则有可能将原方案改的面目全非,从而浪费时间、增加成本、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市场影响力,更有甚者导致项目不能继续进行。
2、对做好建筑方案设计的建议
2.1理解并掌握任务书
(1)任务书的理解
对于任务书的理解是最终掌握的重要前提条件,工作人员应对任务书整体有初步印象。首先,要明确任务书的设计概念与设计目标,其中包括项目规模、地理条件等内容,并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找和了解,形成问题后再以此为依据,完成资料的整理与罗列。其次,在阅读任务书的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全面和仔细,同时将任务书中的特殊要求、项目的特殊功能等内容进行记录,以免遗漏。
(2)任务书的掌握
想要真正做到对任务书的全面掌握,关键是要避免设计方向与思路在重点内容上出现偏差,例如在设计高校图书馆时,工作人员应紧密围绕“高校”这一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整个设计工作的核心。相对于公共、专业与少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布局特点、平面功能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设计时应结合高校学生的行为特征与阅读方式构建图书馆的内部空间。所以,想要做到对任务书的全面掌握,就必须把握好设计要点,才能最终形成与项目要求相符的设计方案。
2.2设计方案的起步
从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一般流程来看,大体都要依次经过环境、群体、个体、细部设计四个环节,所以在设计之初,工作人员应从环境设计开始,全面、科学地完成总体平面规划,以便为个体设计提供借鉴和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注意外部因素,还要兼顾建筑的内部结构条件对总体平面规划的制约。建筑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建筑形象的创作,而建筑则处于某种特定客观环境当中,所以,建筑所处环境也应被纳入考虑的范围。另外,在对任务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应有地段、条件的空间概念,以此来判断所形成的总平面图设计成果是否合理。总的来说,建筑方案设计工作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在各个设计阶段抓住设计的矛盾即中心点。由于某一阶段的设计成果需要接受进一步检验,所以整个设计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建筑方案设计成果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理想、更加符合项目的使用需求。
2.3设计方案的形成
设计方案的形成实际上是不断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的设计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不过这些阶段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下面主要围绕形成过程中的同步思维展开讨论。
(1)环境与单体设计的同步
环境设计是全部建筑设计工作的入手点,但是它与单体设计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作人员在考虑环境设计问题时,必须要兼顾外部条件所产生的限制与由此造成的影响。只有在这种同步思维的引导下,才能使单体建筑设计具有创新点和与众不同的特色。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同步思维作为设计工作的主导。
(2)各层平面设计的同步
某些设计因素需要将若干层结合在一起考虑,例如结构类型的选择、卫生系统的设置、垂直交通体系的设定等。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兼顾建筑室内的空间效果。这样一来,在对某一层面进行设计时,就必须同时考虑上下若干层的面积、平面形式等问题,只有做到相互调整、同步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设计目标的要求。
(3)建筑设计与选型的同步
部分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时,往往会以房间面积为依据进行组合设计,导致空间大小的混乱,所以务必要树立有关结构的概念。在初步确定大致的功能布局后,首先要为这个平面框架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网,让建筑的结构与平面能够有效结合到一起。不过,并不是将已经建立的平面布局再一次打乱,而是要将不同房间的平面形态整合到更为合理的结构系统中,最终形成更有秩序、更符合逻辑的平面布局。
2.4设计方案的推敲
在建筑方案的设计初期,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任务书的逻辑分析,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在开展设计工作时,也不应将形成平面方案作为第一位,而是要同时兼顾项目的功能分析与平面布局两项内容。采用此种方式,能够将设计人员头脑中模糊的、不稳定的设计意向通过手绘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其成为可以被有效感知的具体图形,随着设计工作的进行和思考深度的增加,最初的草图会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实践经验表明,该方法有利于设计人员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创作灵感也会得到有效激发。另外,应考虑的设计问题在思维活跃期都基本得到了分析,后续的设计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和高效,设计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总的来说,在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前期,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的构思和创建时,要尽可能采用上面所介绍的“图示思维”方式进行,通过手稿对灵感的捕捉来实现构思的深入与深化。
2.5设计方案的表达
建筑方案设计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它往往包括以下几方面特点: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建筑并不等同于纯粹的艺术,它需要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整合,即不仅要有符合逻辑的理论,也要有大胆的设计创新。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使用功能、项目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下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思维会受到社会审美、流行风格等因素的引导。建筑设计的成果不仅要有新意,而且这种新意要被人们所接受。在平面设计中,功能的合理化与分区是应考虑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空间的构成还是变化,都应做到简洁、流畅;立面与造型设计则需要兼顾整体的协调性,在对建筑风格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做好细节的处理。设计方案的表达实际上是对运用设计语言能力的考查,这里所说的表达并不仅仅指能够被外行人轻易掌握的图片资料,而是指未加修饰的、更为原始和更为接近设计师原本意图的表达。这既是设计师汗水的结晶,也是其学识与艺术修养的最好体现。表达能力是建筑设计师职业活动的基础,受教育程度、艺术沉淀、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构思的表达方式种类较多,但无论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扎实的技术功底、丰富的功能分析与结构选型知识、对制图规范的全面掌握、素描速写能力、色彩运用水平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只有做到思想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处理建筑方案设计问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结束语
建筑方案设计对城市面貌、城市生生态环境、建设设计等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设计单位和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方案设计的重视,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相关资料、知识与经验,提高自身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自身的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为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优秀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方案设计的质量,以满足业主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城市形象、空间、环境达到改善;作为甲方更应该谨慎行事,在方案阶段进行充分的沟通、分析、讨论和研究,已达到理想的建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桂起.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J].科技[3]创新与应用,2012(04Z):168-168.
-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 下一篇: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