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源管控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能源管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收入的增加,二是成本的节约。就生产性企业而言,在设计阶段产能基本确定,在实际生产阶段虽然理论上有±10%的弹性,但长期超负荷运行会对设备造成极大的磨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量基本确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又由市场决定,也就是说,收入增加的空间不是很大。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成本管控上下功夫,从而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赢得理想的利润。
二、现代煤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难点
在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我国的煤炭占世界的15%,石油占2.7%,天然气占0.9%,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石油进口量的增加,以煤为原料发展化学工业成为解决国内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烯烃公司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运行的。此项目是以煤为原料的世界级大型煤化工项目,分别采用西门子燃料气化公司GSP加压干煤粉气化技术;德国鲁奇公司的CO变换、低温甲醇洗技术,甲醇合成工艺、MTP工艺、硫回收工艺;德国ABB公司的ABBNOVELEN的气相法工艺。项目年设计用煤量526万吨,年产中间产品甲醇167万吨,最终产品聚丙烯50万吨/年,副产汽油18.48万吨/年、液态燃料4.12万吨/年、硫磺1.38万吨/年。成本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观念问题。
目前,较多的企业人员观念陈旧,认为成本管理是经营部门及财务部门的事情。以烯烃公司为例,生产人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产量完成即目标任务完成,至于成本,那不是自己控制的范围。
2.安全、环保工作与成本管理的冲突问题。
煤化工企业属高危行业,安全工作难度大,安全出了问题,效益会大打折扣。在煤化工企业运行期间,关于安全与成本的矛盾几乎伴随始终,如何合理处理安全与成本的问题,是煤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持续难题。另一难题是环保问题,近年来,环境矛盾逐步加深,国家及自治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给煤化工企业成本管控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设备产能问题。
煤化工技术新、管理难度大,目前核心设备还严重依赖于进口,装置达产问题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瓶颈问题,以烯烃公司为例,项目设计生产能力50万吨/年,年生产时间8000小时,但是在项目投产近三年以来,制约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气化黑水温度高、烃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运行不稳定、MTP催化剂收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第二循环水供水温度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装置安全生产及产能释放,近三年最好水平达到年产聚丙烯45万吨/年,仅达到设计产能的90%。
4.核算体系问题。
煤化工企业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还有很多副产品,从原料煤到产成品的过重中也不是连续生产。以烯烃公司为例,主产品是聚丙烯,同时还副产混合芳烃、液化石油气、硫磺,厂区内设有中间产品甲醇储存罐、丙烯储存罐和乙烯储存罐,目前的核算体系中,主要问题之一是将公司作为一个核算整体,没有按照生产车间精确划分,核算不细致不深入,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公用物料消耗大,但统计核算没有分开,当然也难以找到成本节约的突破口。另一方面的问题是预算分解不够科学,月度分解计划不尽合理,没有考虑到开停车的正常损耗及检修期间的费用处理,月度执行及考核有失公平,因此考核和责任落实存在困难。
5.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烯烃公司经营管理人员80%都是从毕业大学生直接走上管理岗位,没有现场实际操作的经验,对公司工艺缺乏充分的了解,实际运行过程中,经营管理的龙头作用发挥不充分,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尤其是预算分解方面,在近三年的实际运行中,预算分解不够科学,导致预算执行及考核难度较大,超预算现象时有发生,给成本管控造成很大困难,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完善,成本管控有待强化。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本管控重要性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因而要加强成本管理,首先需要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司的成本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全面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对成本管控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员重视的基础上,企业经营部门要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层面出发,进行细化分解,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成本管控指导意见,为成本管控提供基础。
2.抓安全环保工作,确保装置具备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标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唯一手段。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工业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例如煤化工企业,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保证安全收受控、环保达标。煤化工企业安全和环保是顺利运行的前提基础,安全就是效益,公司要将安全和环保工作当做首要任务来完成,一是在预算中充分考虑公司实际,保证足额的安全环保费用投入,在资金上保证安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因安全环保问题而影响生产,从而间接提高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企业效益。二是紧密结合公司装置生产运行和检修实际,进一步落实生产管理部门及属地车间的主体管理职责,强化安全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水平,完善安全基础管理手段。三是进一步强化检修现场管理、外委及检修单位的监督管理,实现文明检修、安全检修。四是狠抓责任落实,严肃责任追究,严格考核奖惩,持续开展安全及环保达标活动,实行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人,确保环保达到开工要求,保证安全在可控范围内。
3.抓现场管理,释放装置产能。
烯烃公司运行三年期间,连续稳定运行问题一直是制约公司效益的瓶颈问题,装置设计产能50万吨/年,自2011年投产以来,最高产能仅达到45万吨/年,据设计产能还差5万吨,在财务费用、资产折旧及管理费用等固定支出一定的前提下,提高产能便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公司要继续加强生产调度指挥,加强工艺技术管理,优化工艺参数,促使各项指标向设计值靠近。将工艺指标管理与产品质量相结合,注重过程管控,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加强技术攻关活动,持续提高装置生产技术水平活动,解决影响装置稳定生产的技术问题。装置除小修外,全年要保持满负荷稳定运行,优化聚丙烯提产提质的增收措施,实现前后系统全面增产降本,产量达产。
4.抓设备管理,减少产量损失。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行质量。完善设备维修细节,做好设备的日常巡检和故障分析,实现全程管控。全面推行设备机泵定检、维修工作常态化,大力开展设备隐患治理工作,强化质量验收,实行一个检修项目,一个质量验收单。检修项目分级化,责任落实到人,严把质量关,杜绝因检修质量造成的返工。将计划检修与设备维护保养、隐患管控相结合,对平时不能实施的项目列入滚动检修计划,保证设备良好运行,防止因失修而影响装置运行的问题发生,建设设备停运影响生产时间。继续推行“周查、月评”工作,主管部门和车间每周对现场设备进行检查,每月评比,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以养代修”,杜绝设备事故抢修,确保每个设备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设备运行周期,延长使用寿命,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
5.抓生产经营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5.1以车间为成本管控中心,生产消耗物料按照车间进行分解。
公司内部实行模拟市场运作,以单个生产车间为一个成本管控中心,对车间主要原料产品和企业内公用物料进行内部定价,每月按照核定产量测算收入及成本,在对各个成本管控中心核定产量任务的同时下达利润指标,同时配套奖励考核措施,要以正向激励手段为主,激发生产人员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月底按照车间进行核算,奖罚兑现,形成闭合管理。
5.2细化定额管理工作,科学合理进行月度分解。
预算是生产的总体性指导,预算水平的高低会对整个成本管理的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预算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就违反了预算的刚性原则,执行自然达不到理水平。煤化工企业预算编制方面,生产现场的消耗要以定额为依据,在对近三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细化预算分解工作,预算人员要与生产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在预算分解过重中充分考虑现场生产实际,还要考虑到停车检修的时间,以及烯烃公司MTP催化剂周期性运行的影响,科学合理编制月度分解计划,将预算的执行及管控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事前预测、事中管控、事后反馈的良性循环,为预算执行提供前提条件。
5.3细化成本管理工作,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一是提高全员成本意识。煤化工行业属新兴行业,技术还不成熟,以烯烃公司为例,公司投产初期系统运行不稳定,非计划停车、设备损坏及低负荷运行现象时有发生,公司为了保证稳定运行,各项支出和消耗核算不细致,导致后来的成本管控中存在各项指标管理还存在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等问题,仍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要不断强调节约成本的意识,要教育引导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开源节流,切实提高成本意识。二是以产量任务保成本目标。产量是成本和利润的主要载体。以烯烃公司为例,在公司达到40万吨/年产量的前提下,公司每多产1万吨聚丙烯,吨聚丙烯产品成本将下降170元左右。因此,公司要紧盯产量任务,要千方百计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物料消耗,多产优产,只能超不能欠。三是加强考核,进一步强化成本管理与考核。加强成本对标,通过设立成本节约奖,制定修旧利废奖励办法,在技改、大检修及日常检修中精打细算等措施,促进降成本工作。
6.抓经营人员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企业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国内煤炭市场逐渐呈现下滑的趋势。据当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初国内煤价同比跌幅已经达到的30%。煤炭企业的产业链过剩和行业存量过多的现状导致了企业发展效益大幅度下降,给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国家正在大力推广的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如何生存下去已经成为了煤炭行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从企业自身角度上来讲,只有跟进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是当前发展环境下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保障。但是,煤炭企业属于传统能源型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粗放管理、生产技术落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煤炭企业在引入现代化企业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企业管理基本思路时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导致了煤炭企业目前成本管理与控制环节中存在种种沉疴痼疾,使得企业在当前新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实现国内煤炭企业的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加强企业在宏观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实力,加强企业现代化成本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中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政策迫使成本管控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进行,国家工业化已经基本迎来了鼎盛的时期。目前,国内经济的形式受到世界贸易收缩的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自2012年以后,国内经济整体开始下行,大量的社会资源、资金和人力资本转向服务业。受到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煤炭行业面临着长期亏损、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了煤炭行业在总体经济形势的挣扎中忽视了对企业自身管理技术的改进和能力。煤炭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大多数存在疲于应对当前窘迫的行业发展环境,在管理环节只注重与生产成本的控制、单纯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无法实现企业的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企业成本控制理念相对陈旧
从目前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进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相关内容的制定与实施非常有限,同时控制措施以时候核算居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以事前预算计划为主导的控制手段,导致企业的成本管控对企业盈利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在企业的成本管控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企业成本价值判断和市场规律相结合的成本管控理念,使得企业的成本管控脱离了市场规律的变化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原料价格、生产线机械设备情况、煤炭地质状况等相关数据关系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控,一味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导致了企业管理的粗放、无序,导致了企业成本管控工作同市场大环境的脱节。
(三)先进成本管控方法在企业中应用困难
煤炭企业在意识到成本管控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以来,不少煤炭企业开始着手实施对企业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然而,企业为了达到成本管控的目的,大都倾向于选择通过企业内部相关行政制度、惩罚机制等传统企业管理办法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和监督。然而,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同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对实际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但企业往往通过削减生产设备、降低人力成本开支等方式减少企业生产投资。由于受到煤炭企业单一生产成本要素的成本管控思想,企业中难以接力集煤炭生产、销售、运输、仓储等多重环节为一体的支出成本管控。由于成本管控方法的局限,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控环节中,不但影响和企业整体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因忽视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型发展和安全经营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加强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办法
(一)实现成本管控同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
煤炭企业为了实现企业成本的科学化管控,首先应加强企业自身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通过企业内部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实现对企业管理者到企业生产基层职员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思想的深入认识。在成本管控的过程中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并形成统一的、具有企业特的成本管理思想,并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各级员工的认识中,使企业在实现企业生产产值的基础上形成全员参与、共同配合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推行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控手段
在煤炭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中,应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和成本预定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科学的拆分企业的预定生产目标和生产计划,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的成本管控目标按照矿区、班组进行分割,明确每个生产部门和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通过对成本预算的管理和审核工作,可以结合市场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合理地对企业的成本管控内容进行调整,并进行科学的审核,形成一套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计划,以实现企业科学有效的成本管控目的。
(三)确立和落实企业成本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企业成本管控工作的核心在于企业成本管控办法的落实。为了保障企业的成本管理计划能够得以实现,企业要加速着手制定相关的成本管控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与制度。通过学习过内外同类型厂矿企业的成本管控预算制定、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等,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范围和生产特点,针对不同的部门和岗位进行考核指标的制定,不断形成标准、规范的成本管控考核制度。通过企业成本管控考核与评价制度的确立与实行,对企业各部门的实际支出状况进行落实、考核和管理,从而达到预期成本管控的目标。
(四)引入成本智能化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式和信息时代市场供需关系的快速变化,煤炭企业在成本管控工作中积极引入现代化、快速、高校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和相应的财务软件ERP系统等手段。通过加速财务数据处理来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控制和生产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依托于现代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煤炭企业可以对市场信息实现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和决策的一体化,根据企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和市场的需要制定未来短期的预算内容和下拨款项及额度,并根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企业生产能力和行业平均生产力进行比对,找到自身生产成本管控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实现煤炭企业成本管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结束语
我国煤炭行业作为传统能源产业之一,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企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系列的变革,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提高。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新能源的不断涌现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倾斜,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在不断的增大。为了巩固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提高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经济效益,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中迫切而又突出的问题。
作者:魏凯华 单位:山西潞安集团蒲县新良友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燕民.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6:28.
篇3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
近些年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被推广至制造业的应用中。并且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有很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为主进行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被认为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物联网在冶金工业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研制生产关键特殊传感器――工业用传感器。工业传感器能够对物体的状态和变化进行测量或者感知,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子信号。工业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实现的首要环节就是研制生产工业用传感器。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必须注重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从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效果,而对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实现的。因此,质优价廉工业传感器有助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构建。(2)通过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布局和建设工厂传感网。工业无线网络将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起来,它是一种由大量随机分布的、具有实时感知和自组织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状网络。继现场总线之后,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是工业控制系统领域又一热点技术,它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成本得以降低并且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应用范围得以提高。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引起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
冶金自动化的不断突破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如果把数学模型这项技术掌握了,就拿到了自动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要想生产国家急需的钢铁产品,就需要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做支持,而发达国家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比较成熟,他们为了某种目的是不会将其高端技术转让出去的,他们所转让的技术基本上都是过时的要不就是有条件限制的技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冶金自动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开展高端冶金自动化领域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条件基本成熟,能够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另外,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富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团队,为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数学模型是对象表征的控制,是对象可执行的表述,数学模型与信息技术、工艺能力以及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数学模型的优势更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数学模型通常被称为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我国钢铁工业要想生产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钢材品种,就需要建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节能效果,促进产品可持续发展。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国内钢铁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目前还刚刚起步,方兴未艾,随着需求的发展,未来的数学模型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从现在起,形成社会的关注,这对数学模型的未来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打破数学模型的神秘感。相信自己的力量,鼓足自己的信心,模型应用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培养人才,踏下心来,抓上几个项目,就一定能搞出名堂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以数学模型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是落实“科技创造未来”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新的腾飞的助推器。在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上,要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模型产品与技术,走出一条“研制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出产品、以产品保应用的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来。
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许多都处于开环控制或局部闭环控制阶段。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就要在全过程方面实现真正的闭环。当然,这还要涉及到有关执行机构、检测单元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核心是国产化的技术与产品,并广泛采用国内外其他先进技术做支持,以保证整套系统的品质与质量。如果仍然还是停留在实现局部闭环控制上,就不能真正称之为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是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设计和组态软件、工业通信网络、制造管理和执行软件等多方面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与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管控一体化和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
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
冶金工业是耗能大户,能耗将制约冶金工业的发展,我国冶金工业也正面临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以耗能来核定产能,或许将成为可能。所以整个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十分繁重,利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降低能耗,是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工厂的重要手段之一。
冶金企业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数据采集阶段,那么意义不大。这也是目前已经普遍实现的事实。针对冶金工业能源管控的特点,一是耗能大户,二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又伴生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如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所以能源管控的工作重心是能源使用管理的优化、二次能源的安全合理使用、多种能源介质统一平台操作、改变传统的能源计量方式以及能源安全管理预警等。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的特点是控制模型和管理模型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4
然而当你走入唐钢,却是另一片景象——绿草茵茵,花木成林,飞鸟翔集,与矗立的高炉形成一幅和谐而又美妙的画面。没有浓烟,没有二氧化硫的侵扰,取而代之的是空气中那淡淡的泥土和芳草的气息。这就是“世界最清洁的工厂”——唐钢。
绿色转型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的骨干企业,具有1800万吨/年的配套生产能力,钢材产品主要为板、棒、线、型等4大类,包括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厚板、不锈钢板等140多个品种,近1000种规格,其中,精品板材占产品总量的40%。2012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052亿元,全年营业收入710.29元,实现利税18亿元。
谁曾想到,“世界最清洁工厂”曾经因排放和污染问题而面临迁出唐山市区的命运。也正是这个巨大压力使得唐钢深刻意识到:在钢铁企业不断谋求转型发展的时代,当资源和环境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唐钢的必由之路。唐钢本部年消耗能源总量约为485万吨标准煤,主要消耗能源种类有洗精煤、无烟煤、动力煤、焦炭(含自产)、电力(含自发电)及主要自产二次能源介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氧气、氮气等,能源费用占生产总成本30%左右。唐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刘键因此指出:“要想提升唐钢的竞争实力,必须在能源管理上做文章。”
“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容纳、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企业转型已刻不容缓”。认识和理念上的升华让唐钢开始从集团层面全面谋划绿色制造模式,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谋划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生产与环境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都市型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强力推进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厂区环境规划治理,大力度实施节能减排,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能源,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企业典范。
从2008年9月开始,唐钢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动淘汰了3座400立方米级高炉,价值上亿元。几年下来,河北钢铁集团累计拆建拆迁161万平方米,厂区绿化面积达到664万平方米,钢铁主业核心企业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跻身行业领先水平,厂区环境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
但是,拆高炉的“硬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标本兼治,还得靠“软手段”,在管理上下功夫。于是,唐钢实施了“企业能源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在国内钢铁行业首推“能源成本管理”,而战略依托便是给唐钢带来巨大声誉的能源管控中心。作为能源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管控中心具有对能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处理以实现对能源实绩、能源计划、能源平衡、能源预测等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对能源的统一调度、优化煤气平衡、减少煤气放散、提高环保质量、降低吨钢能耗等起到重要作用,对事故预案的制定和执行、事故原因的分析、判断、处理达到快速、准确,对正常和异常情况下能源供需的合理调整和平衡达到高效都是十分有效,因而,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IT的价值
唐钢能源管控中心定位为公司的三级能源管理系统,立足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能源管控中心(EMS)、ERP系统、PI系统的无缝连接。以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实时数据为基础,同时提取 ERP、MES/DSS系统的生产实绩、生产计划、财务数据等信息,经过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提供给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全面、真实的数据,改善目前的能源管理方式,实现能源管理到班组(考核到岗,责任到人)、能源管理到工序(精细管理,整体优化)、能源管理到产品批次(成本透明,科学决策),使唐钢信息化水平和能源管理水平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唐钢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4万点的数据采集(包括流量、温度、压力、累计流量、电流、电量等参数),可以管理唐钢五个分厂(炼铁厂(含炼焦及南区炼铁),一钢轧厂,二钢轧厂,冷轧薄板厂,动力厂)范围内各从原料到最终产品过程中产品的工序能耗、各批次能源消耗。监视系统中所有数据均来源现场仪表计量的数据,应用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全公司的动力单位统一到一体化的监视平台上, 实现了对能源介质消耗的监视,为能源调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提升了能源调度管理水平,实现公司从调度管理中要效率,从能源管理中要效益。
信息化成就了能源管理的可视化和精细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唐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在能源介质的管理上,唐钢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耗用进行分散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实现集中的信息管理调度、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数据查询分析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能源介质作用。能源介质从生产到使用,实现闭环管理,产用差值小于3% ,实现网上自动能源结算。按综合节能率0.5%测算,年节约标准煤3万吨,年新增利润4500万元,自发电比例达到70%,居行业领先水平;系统上线后,吨钢能源成本累计下降150余元。能源系统的建设紧密结合公司综合治理和绿化美化,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管控一体化
一、概述
口孜东矿中央管控系统作为矿井自动化控制与指挥的载体,系统建立在将矿井所有生产流程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管控一体化项目,优化了矿井生产管理排程,提升矿井产能;利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设备维修执行效率、现场实际工作效率等对矿井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自动生成合理的建议;构建机器和设备维修信息专家库、动态优化机器、设备检修内容和频率,提升设备检修效率、提高机器和设备的可用性,减少计划外停机时间;能够根据日常检修计划及执行情况等相关信息统计各类备品备件的消耗情况,根据当前库存情况自动生成合理的备品件的采购需求计划,使计划科学合理,减少备品备件库存,提升通用备品件利用率;综合应用环境监测、人员及机器设备过程数据等信息缩短矿井对事件的反应时间,减少(尤其是在危险地区的)人员及其他区域岗位工作人员,增加矿井安全水平;优化机器设备运行流程机制,减少能耗、降低能耗费用支出;采用协同工作机制,提高工作协同水平;建立矿井按业务垂直专业化管理的煤矿生产运营管理新模式和专业调度体系,实现减少矿井管理层级,提升矿井生产效率,降低矿井生产经营成本的目标。在有效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之外对矿井生产经营的其他方面带来显著提升。
二、系统层级及网络结构
基于上述理念,管控一体化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业务(控制)层、管理层、决策层。
业务(控制)层:面向企业业务操作人员,通过综合自动化平台实现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的实时监测、监控及数据采集、上传。通过对井下人员、环境、设备的实时监测,动态掌握井下人员运动轨迹,井下运行环境情况,设备运行工况,从而保障井下生产顺利运转。
管理层:面向矿领导及各职能科室,通过综合信息化平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生产成本管理、材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量能耗管理,通过对机电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提前预报,提前检修,减少设备故障率。通过对制造成本的材料、人工工资、能耗的严格控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决策层:面向矿主要领导及集团公司领导,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对生产过程数据的集成、加工处理,综合历史数据模型,对生产、安全情况、设备生命周期、成本消耗变化等进行预测、预控、预判。
数据集成上,使用实时及历史数据库存储数以万计的工业级数据,使用关系数据库存储管理级业务数据,使用数据仓库汇集决策级关键数据。
网络通讯系统采用了国内独特的建设模式。系统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本质安全型、模块化的网络设备,多网同缆,在同一个网络设备上实现了控制网、安全网和视频网的传输分离,简化了网络结构,使得建设和维护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口孜东矿主干网络采用冗余的环形网络结构,整个网络是多环相接形成的型拓扑结构,网络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每一个结点的设备均自环型网络结构中,网络中任何一个位置出现故障都不影响网络中节点数据的传输,在节点一端的光缆出现问题或者损坏时,数据会在毫秒级的时间内转从另一端进行传输。
三、系统的先进性
建设高度集成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实现矿井的远程集中控制是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集控中心全面引入了先进的井下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成功建设了最新和高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集中监控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对矿井关键设备的远程监控、远程监视和远程操作。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组态软件进行编程,在地面进行各类系统或设备的在线参数化,并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下达故障指令并通知矿井人员及时处理,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集中统一调度。在集控中心,集中了所有高端维修和自动化专业人才,负责矿区设备维护工作。通过收集分析所有作电气设备在线运行的全部相关收据,对故障进行早期诊断,指派并指导维修人员查找故障、尽量减小查找及排除故障的时间,保证生产的有序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安全生产调度层和各级管理层等集中统一控制,彻底改变现有煤矿安全生产模式,建立起超级数据仓库,在建立数学模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汇总并分析用于管理层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实现矿井的管控一体化,使自动化成为重要的决策支持系统。把集控中心建成为未来的技术支持中心、生产指挥控制中心和决策支持中心。未来的集控中心将利用标准化的技术和工序、高效的自动化设备、快速的自动化网络、最新的调度室技术,实现在集成的自动化平台下调用所有矿井的自动化控制画面,可检测到所有的传感器,通过整合不同部门甚至不同矿井的数据,增加包括所有合适程序管理的过程的透明度,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采矿过程自动化,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生产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结束语
口孜东矿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以及现场各子系统信息全面集成,在口孜东矿集控中心及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部集控中心对口孜东矿生产经营活动的智能管控,实现了上述两个场所对口孜东矿生产过程设备系统的集中控制,生产过程机电设备监控信息、矿井环境信息(包含CO、瓦斯等有害气体含量监测、通风风量、矿井压力、矿井出水量、塌陷区塌陷状态、巷道顶底板形变等)、人员状态、物资供应、井下物流、物料输送、维修管理、工作计划等系统信息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关联分析,实现关联数据和信息多种形式的综合应用。为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一个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司级集中自动化控制与指挥的全面感知数字矿山 SCADA 系统平台,口孜东矿中央管控系统作为矿井自动化控制与指挥的载体,将矿井所有生产流程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升矿井工作协同和全矿井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为矿井未来产量和效率的提升、人员安全和减少突发事件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杰,于含.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2年10期
[2]马瑞士,白顺先.煤矿综合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2年11期
[3]李永康.关于管控一体化的中央控制室设计方案的探讨[J].石油化工自动化,1999年04期
篇6
关键词:降本增效;材料;技术;管控;革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085
0 引言
当前,在煤炭市场需求不旺、产能建设超前、进口规模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库存增加,价格、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加大[1]。随着国家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整个行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国内煤炭保守产量已超40亿吨,过剩达5亿吨;预计到2020年,产能过剩达7亿吨。全国8个省份煤炭行业亏损,煤炭企业亏损面至少在70%以上。枣矿集团煤价同比降低113元/吨,焦炭同比下降300元/吨。
1 当前影响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因
(1)煤炭产能超前问题突出;
(2)煤炭需求减少:主要耗煤行业消费下降,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消耗强度降低;
(3)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结构经济不合理,人多效率低的问题突出;
(4)煤炭进口规模依然保持高位。
为了在当前煤炭市场疲软的状况下保证企业经济稳定,在逆境中谋求发展,危中寻机、难中求进,在被动中争得主动,我矿立足主业挖潜力,通过降本增效从源头抓高产抓高效。
2 我单位立足降本增效采取的措施
2.1 立足现场狠抓材料管控
(1)对标管理:根据下月作业计划,超前将任务、材料指标分解,定出延米材料消耗标准、延米单价,做出月度计划,制定掘进延米材料使用量对标管理考核,在对标上节约,让每班作业有规可依、有据可循,做到心中有数,自理对标管理。
(2)定置管理:现场指定物料存放地点,规范码放,随用随取,养成良好习惯,杜绝随意丢弃造成浪费。
2.2 修旧利废,循环使用
(1)硐室回收:及时与井下回收硐室联系,根据生产需要动态回收可利用物资材料,做到有旧不用新,从源头进行节约挖潜。例如回收废旧11#工字钢代替14#槽钢加工锚索托盘,14#槽钢5000元/吨,全月掘进专业节省14#槽钢约10吨,共5万元。
(2)撤除设备临时存放,再次安装时投入使用:迎头施工结束后撤除的加工件等临时存放,安装时复用,减少安装时的材料投入。
(3)统一标准、循环使用:按照专业加工件的标准,各掘进单位加工件形成统一尺寸,使加工件可以在专业内循环使用,减少物资的重复投入。同时及时回收报废物料,根据生产需要加工成可利用物料或工具。
2.3 技术管控
(1)预留预控,一次施工:硐室等特殊施工地点,从源头进行技术指导,从而预留预控,减少材料浪费,提高工效,一次施工,节约挖潜。
(2)实时监控,合理支护:由于掘进施工未知性大,现场条件变化快,需要对施工地点顶帮进行实时监控,在满足支护安全的前提下,随条件变化及时选择合理支护形式,通过合理选取支护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例如帮网优化:当沿空送巷或围岩(煤体)松软时帮部挂铁丝网支护,当围岩(煤体)坚硬时帮部挂高分子网支护,铁丝网39元/m2,高分子网16元/m2,每掘进1m巷道(两帮挂网7.6m2)节约174.8元,按每月进尺200m计算,全月节省3.5万元。
(3)合理的工时利用和工序衔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生产班与检修班班次,最大程度的让生产班与检修班互创有利条件;生产班“炮前一起抓,炮后再分家”,通过合理优化施工工序、劳动组织,从而提高人均工序。
(4)技术革新,劳务挖潜:原我单位施工的某巷道,在第一部胶带输送机机尾和第二部胶带输送机机头两条巷道上下过巷交叉处有一层间距为2.2m的漏斗。施工初期运行胶带输送机时,第一部胶带输送机的机尾必须设专人看管胶带输送机进行放漏斗。我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投入使用上下漏斗液压集中控制装置,此处可以由1人在上漏斗口操作液压集中控制装置来控制下漏斗口扇型门的张合进行放漏斗,同时定期巡查上、下漏斗口并兼顾第二部胶带输送机的操作,减少了岗位工的安设,最大程度的优化了劳动组织。
3 结语
据统计,2014年我单位回收复用废旧材料共节约85.6万元;全年用网17300m2,使用塑料网代替金属网共节约36.2万元,降本效果十分明显。
降本增效是企业不变的生存法则,更是我们煤炭企业面对新常态、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在整个煤炭行业严峻形势下,降本增效将是精准发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困境中开创新局面的有效方法。
篇7
[关键词]工业能源;信息化;监控系统;实现原则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36
传统形式对工业能源的管理过程一般是基于人工的离线过程,而非实时的。在工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前,大中型工业能源的用能企业和产能企业的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控制流程等基本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只能完成离线能源管理的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大部分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地需要实现对工业能源的自动化监控,以能源最优运行为目标,开发企业能源运行的在线实时管理功能。
1客观现状
我国由于能源利用率低而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对企业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所以实现能源的信息化监控管理是一项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的重大决策,本技术一旦实现,可以广泛推广,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在增进企业效益、环保节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眼于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中、长期节能发展目标,目前仍以全面管控、技术节能为主,其中采用信息化节能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工业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工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1]
我国积极支持和大力提倡的是以信息化节能监控技术为核心的能源管理方式,该方式实现容易,结构简单,普及速度快,成效显著。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实现节能,不需要不断地改进节能方式,研发节能新技术,逐步推出适应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的先进的节能控制技术。
目前全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放眼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构成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博弈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出口将面临巨大压力。[2]
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几年甚至未来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就是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保护。从居室照明和采暖,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油、煤等资源,到工商业所需的电力资源,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形式的能源正在被消耗着。能够被有效利用的能源占绝大部分,但也有大量的能源每天被浪M着,因此能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3]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投身到节能降耗的工作当中。如何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控制能源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才能够充分利用能源,达到高效节能的目标。
2系统实现分析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信息化管控是当前的重点,实现社会能源的有效利用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支撑,要实现智能管控,应该从社会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三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21社会可行性
目前,工业企业的节能情况差异非常大,能源管理水平悬殊,当前多数企业存在能源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专门的能源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能源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视野有限;对能源使用的监管不细致,找不到合理的方法,找不到或找不准节能点,没有一个详细的评测手段。概括地讲,就是普遍存在能源信息基础薄弱,能源管控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某些环节上的能源浪费以及存在的节能潜力。[4]
工业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存在能源浪费现象。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工业企业是重点。目前社会上对能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技术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都缺乏统一准确的用能情况监测数据做支撑,往往仅凭经验来降低能耗指标,没有做到管理和指导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能源监控管理系统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并进行有效的管控。
22经济可行性
对工业能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控制在我国是个新兴产业,既要考虑系统使用的稳定高效,还要考虑供能企业的运营成本及产品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用能用户的改造成本问题。
目前所采用的能源管理机制是借鉴西方经济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思想引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智能管理,但是在能源服务产业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和最近几年,国家在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地促进了能源管理产业的飞速发展。[5]
目前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规模逐年大幅递增,2011年能源管理服务产业产值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250亿元,2012年达到1653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发展轨道,“十二五”末能源管理服务产业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能源管理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6]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能源管理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改进目前的能源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就可以更大程度地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
23技术可行性
目前的能源管理系统是在普通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的传统模式,缺乏在能效传输和使用中的诊断技术,且大部分基本没有对远程设备采用物联网技术,能效管理力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低,节能效果不明显。而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能量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建立能效分析模型,确定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模型,并进行软件的开发,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由于企业工艺装备处于落后水平,企业管理手段也没有达到先进水平,使得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虽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工业能耗也有所降低,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单位工业产品能耗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巨大,这就为能源管理系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国家能源节能政策的大力推动,企业的能源利用意识不断提高,以及逐步上涨的能源价格和国家对工业能源使用指标的硬性规定等,这些都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3实现策略
作为能源消耗主要群体的工业企业,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主体和重点,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能源节能技术,曾先后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等,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能源利用的指导性文件。[7]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能源具有极大的需求,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加,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国家对能源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道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批量的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良机。
31系统实现目标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能源使用信息的监控管理,为此需要配备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采集精确的能源使用情况数据,使用合理的数据传输技术,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系统,完善各项能源消耗的监测网络,实现用能单位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8]通过建立一套工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监控系统来统一地对各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反映用能企业能耗水平,为进一步分析用能效率提供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基础数据,为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32系统实现策略
实现系统的能源运行管理包括动力能源管理、能源供应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同时涉及采购、运输、仓储、动力、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数据来源于同一数据库,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利用能源测量和计量器具采集实时和非实时能源数据,并建立能源信息管理专用数据库,以便进行后期的分析和处理。具体的实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系统数据库管理层采用双机冗余的数据采集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模式共存技术;第二,针对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及实时显示Web技术,采用GPRS无线传输和有线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第三,对采集的用能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诊断、处理和预警;第四,实现集查询、修改、删除和控制于一体的真正面向企业管理的监控系统平台;第五,针对能源数据的采集主要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实时数据来自于本项目研制的工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监控系统的在线采集,也可以通过安装数字仪表设备来补充缺少的数据,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实现自动收集,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从而实现能效指标的在线计算与动态分析。非实时获取的数据可以从用能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取,或者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到管理监控系统中;第六,系统数据库采用双机冗余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检测到主机数据库停止后自动采集并存储数据,在主机恢复后,会自动拷贝到主机数据库中;第七,对数据传输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网络布线、通信网络、GPRS技术的结合,通过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及实时显示;有的场合可以使用有线通信技术实现,而有的条件不具备的必须采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来实现;第八,为了保证采集的用能信息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常用的方法是将非同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历史数据对比来发现异常。对于异常的数据应该进一步分析并解释原因,错误的数据必须剔除,以免对能效分析产生干扰,充分体现能源使用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一体的管理监控系统,采用统一的能源数据仓库技术、完善的数据分析技术、丰富的报表功能、自由数据钻取技术、灵活的算法扩展技术、基于数据层的数据安全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接口和兼容性,市场需求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33系统实现前景展望
系统着眼于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将对工业发展形成硬约束。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新趋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价值观。[9]坚持以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工艺、装备、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系统一经实现应用,首先受益的就是企业,随着企业能源节能意识增强,必将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最终也将带来巨大利润;其次可以使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可同时应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节能效果显著,包括对水、电、气、热等的监控,一经实施可节约大量能源,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泛。
4结论
随着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我国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竞争以及能源节能环保的压力日渐增长,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并正在着手建设。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能够在能效分析方面增强企业能源管理的实用性,开拓了将来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新思路,转化开发后可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并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适合工业企业并完全可以满足企业能源管理需要,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系统产业化后,将对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节能服务水平,一经应用,会减少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起到极大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平,李博,曾文清马钢新区能源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冶金能源,2009,28(3):3-5
[2] 郑士君,黄爱平海运企业能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中国航海,2010,33(4):53-56
[3] 宋小磊,陈贵军,赵书平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节能,2011(9):59-62
[4] 张晓丽浅谈企业能源监测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下)[J].中国工控,2011
[5] 张凯,姜晓红,闫献国,等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3):22-25
[6] 刘慧萍区域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微网能源管理[J].电力与能源,2012,33(5):414-417
[7] 朱跃中美国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与环境领域发展趋势[J].环球经济,2010(3):72-74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产外包运营模式;煤质管理;煤炭资源;煤炭市场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4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74
1 煤炭企业生产外包运营模式下煤质管理的意义
1.1 煤炭企业生产外包运营的意义
煤炭行业在2014年经历了非常艰难的一年,全球煤价已跌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时,中国煤炭市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现状,煤炭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与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与能源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过,近年来,受我国经济下行、环保压力、进口低价煤冲击以及落后煤炭产能淘汰速度过慢等影响,我国煤炭市场需求不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现状。目前,国家经济结构正进入深入调整期,煤炭行业受到抑制,盈利艰难。在此背景下,煤炭行业需要积极自救,在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新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
1.2 煤质管控的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需要以煤炭洗选为源头、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为先导、以煤炭转化和污染控制为重要内容的技术体系。煤炭经洗选后,可充分发挥源头净化作用,实现高碳能源低碳排放,减少煤炭环境污染,提高煤炭综合利用。
面对如此恶劣的煤炭市场环境,煤炭消费企业对煤炭品质的要求十分严格,随着《穹顶之下》的播出,环保部门监管、社会民众监督,使得煤炭消费企业对煤质要求近乎苛刻。面对空前绝后的煤炭消费市场,煤炭生产企业必须严守煤质关,必须清楚煤质就是效益、煤质就是生命,煤质关乎煤炭企业的生死存亡。
2 煤炭企业生产外包合作模式的产生
在煤炭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国内各大煤炭企业借助国家资源整合重组,扶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有关政策的契机,加强与地方煤炭企业合作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双方携手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规避风险,满足自身发展。
此种煤炭企业合作模式是当前煤炭市场环境下煤炭企业规避风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个新思路、新课题。
3 煤质管控在煤炭企业生产外包合作模式下的优势
煤炭企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规避,合作模式下的企业可以借助合作双方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经验等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处置,进一步增强管理能力,发挥合作的优势、资源优化的优势,有助于双方取长补短,释放出更好的化学反应,更好地促进企业煤质管理工作。
4 煤质管控在生产外包合作模式下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尽管煤炭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规避,有利于团队管理优势的发挥,但给生产管理带来一定的弊端。在生产外包合作模式下的煤炭企业,由于生产采取承包方式,与自主生产不同,致使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就与独立经营、自主管理的煤炭企业有所不同,在煤质管理上问题尤为突出。
生产外包模式下生产承包方与业主矿方的责权定位比较模糊,需要明确要求,必须从井下原煤生产阶段、洗选加工阶段、装运到户阶段层层考核,严把煤质关,并用相关考核条款进行明确,否则很容易出现源头松懈、过程敷衍、客户反馈不佳的严重后果,严重影响商品煤品质,影响企业形象。另外,生产外包模式下生产承包方与业主矿方都有企业自身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同。同时信息传达较慢、响应迟缓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这必然会加大合作模式的成本,给煤质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具体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4.1 责权归属不清
优良煤质是生产外包模式下生产承包方与业主矿方产生利益的前提,也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保障。在合作模式下,如果双方合作的责权不明确,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管理混乱,导致维系煤炭企业生命线的煤炭质量严重受到影响。
4.2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机构设置不符合实际,对原煤生产队伍、洗选加工单位无法形成有效的管控,没有明确较为全面系统的管理机构或部门进行管控,出现多机构、多部门交叉管理,无形中弱化了管理机构职能,对煤质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4.3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是管控煤质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管理制度缺乏考究、违背科学依据,与行业规定要求相左,生产实际与国家规定要求严重脱节,就必然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无实质性内容,不具备可操作性,煤质管理工作难以切实管控等系列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出毫无竞争力的商品,出现难以避免的影响企业效益的后果。
4.4 技术力量薄弱
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没有按合同要求配齐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存在一人身兼数职,不能保证各环节煤质工作管理到位,不能做到监管有效。对商品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容易影响煤质管理工作。
4.5 设备设施投入不到位
生产承包方单纯为了满足煤炭产量、煤炭入洗量的达标,盲目追求点数,忽视设备设施疲劳期,设备长期带病作业,超检修期维护,不能按规定保证设备设施投入,将会导致各类隐患的存在,从长远来看,将严重影响高品质商品煤的生产。
4.6 业务培训不到位
业务培训是企业实现高效生产、提升品质的基本措施,如果合作企业不能严格落实业务培训,无视对业务团队的培养,不仅将会对商品煤生产带来影响,也将会给煤质管控带来较大的影响。
4.7 环节监管不到位
合作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不能深入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指导,煤质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不能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必然会导致从源头对煤质管理的失控,必将影响商品煤煤质。
5 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探索
5.1 建立科学合理的煤质管理体系
设立专职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制定煤质管理工作目标,强化管理,狠抓过程管控、严防环节失控。
5.2 明确双方煤质管理职责,落实应有责任
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落实相应责任,从原煤生产、洗选加工、装车发运等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形成分级管控、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严格把关,实现煤质管控的目标。
5.3 建立健全相关煤质管理制度
再好的管理团队在脱离了制度的约束都无法形成有效的管控。科学合理的煤质管理制度要严格规定相关人员的管理职责、监管内容和工作流程等,这也是煤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也能够为一个企业更好的生产优质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执行保证。
5.4 强化资源配置投入
煤炭合作企业必须严格落实合同的规定、满足合同的要求,生产承包方必须重视人才、设备等必要资源的投入,业主矿方也应当积极给予一定的帮助,合作双方必须加大软硬件投入,强化资源配置,以保证各系统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5.5 加强员工业务培训
通过制定详细合理的业务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各级煤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学习,扎实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业务培训,强化员工业务素质、技术能力,从源头提高商品煤质量,提升商品煤品质,增加商品煤竞争力。
5.6 强化煤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5.6.1 煤生产源头。强化煤机司机和支架工的业务技能,提高操作水平,严格控制工作面割顶割底现象。要求移架工紧跟煤机前滚筒移架,如果部分支架移动困难就立即伸出前探梁护顶。工作面局部伪顶易离层掉落,掉落的大块矸石必须停机人工拣出放入支架间,以提高原煤煤质指标。
5.6.2 系统运输过程。加强对工作面的排水管理,严禁煤泥水上皮带,如果工作面机头、机尾积水,要求综采队先停机排水,待水位下降后方可进行生产。
工作面顶板来压时,要求及时超前移架,控制顶板漏矸。
各采掘工作面均安装除铁器,落实专人管理,各作业点5m范围内均有垃圾箱(袋),堆放集中回收升井,禁止进入主系统。
5.6.3 洗选加工环节。严把洗选每个环节,从原煤准备、筛分、破碎、分选层层把关。第一步原煤准备、筛分阶段:原煤仓原煤经带式输送机运至动筛车间严格进行电磁除铁、筛分分级,坚决杜绝大块矸石、杂物、铁器进入系统;第二步破碎阶段:严格保证入选颗粒满足要求,夹矸煤按要求破碎成小的颗粒,使煤和矸石分离,粉碎到一定的粒度,满足客户的颗粒要求;第三步分选阶段:经过筛分、破碎的混合煤进入分选系统,给入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出精煤、中煤和矸石三种产品。通过煤泥重介分选、介质循环净化、粗精煤及中矸脱水回收等细化工艺,严格把好商品煤质量关。
5.6.4 提高全员煤质意识,不定期组织职工学习煤质管理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加强煤质考核,严格奖罚,严惩责任人。定期开展煤质指标考核,对不合格的工作面及时予以处理,要求安检员加大煤质日常考核力度,及时打分、通报,严重影响煤质的予以停产整改。
5.7 形成切实有效的奖罚考核机制
设立行之有效的煤质管理考核办法,对各级煤质管理人员、生产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对原煤生产、洗选加工、客户反馈等进行综合考核,奖惩兑现,强化煤质管理工作。
6 结语
虽然在生产承包方与业主矿方合作管理的实际操作看来,合作企业在煤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不同,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的差异,信息响应的迟缓等不利因素,但是煤炭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合作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规避,有利于团队管理优势的发挥。因此,广大煤炭企业要集思广益、积极自救,在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新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实力,通过高效的管理运行、扩大规模以及业务承包等实现业绩增长,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创业务承包等新模式、新思路,通过更多更好的新理念、新方法,探索出煤质管理的新举措,实现煤炭企业生产外包运营模式下的煤质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任何一个行业,在大肆扩张之后,肯定要经历阵痛,钢铁行业亦逃脱不了这种命运。对参与者来说,这个危机时代,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只有经历过这样的阵痛,整个行业才能从无规则粗放型转为按照行业规则办事的时代。
面对当前行业转型和企业困境经营的大势,鞍钢股份无缝钢管厂提出了“不等、不靠、不抱怨,坚定信心、沉着应对、主动转变,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工作思路。
不等——高需求、高增长、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算,经过近年的快速扩张,国内已形成约9亿吨的钢铁产能。消极等待就是等着被淘汰,积极行动才是谋发展。不靠——寄望政策刺激和经济好转来使企业继续生存,其结果只能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期待集团公司其他品种钢材盈利的整船效应,在当下只会使自身变得更加被动。不抱怨——正视现存问题,不回避,不抱怨。树立看别人有问题是自己修养不到家,能力不够强的意识。坚持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在过程中正确做事。从我做起,解决问题。
坚定信心:相信国家、相信鞍钢、相信行业,相信自己。沉着应对:充分认识,冷静思考,坚守什么,改变什么。置身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举,担负非常之责。主动转变:鸡蛋从外部打破的命运就是被吃掉,而从内部打破却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围绕这一工作思路,鞍钢股份无缝钢管厂以风险控制为基点,以全面对标为平台,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模拟市场化运营,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变革创新,全面提升竞争能力。
一、明确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艰巨性。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正面临历史上少有的危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和加剧,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并存的宏观环境,上游铁矿石供应商对中国钢铁行业利润空间的明显挤压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钢铁行业特别是无缝钢管行业面临生产经营困局、许多企业亏损。我们在对形势的严峻性、肩负任务的艰巨性有清醒认识的同时,更要做好应对长期困难、打硬仗、打恶仗的充分准备。
二、在充分分析当下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总体部署和要求,采取具体措施。
一是内抓产品品质,外抓服务用户,稳固现有市场。对内全面加强质量管控,用高品质的产品赢得用户;对外全面加强为用户服务工作,用满意服务赢得用户。二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大力优化品种结构,谋求企业发展。树立“精品+规模”的新理念,积极开发、生产市场需求的新品、精品,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用高品质的无缝钢管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三是开展全面对标,大力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紧紧抓住“降本增效”主线,通过全面深化对标活动,查找出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加以改进,做到改善指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推进变革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增强企业管控能力。全面模拟市场化运行,实施倒推成本管控模式,促进全厂生产经营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提高。五是实施“两项改革”。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和“产销研一体化”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全厂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三、模拟市场化运营,实现 “五个提升”。
为推进模拟市场化运营机制,我厂制定了“开拓市场经营变革创新,实施倒推成本管控模式;探索新型生产运行方式,确保生产经营稳定顺行”的总体实施方案。其核心是以市场产品销售价格倒推建立内部各产线、各单元主体成本目标体系;强化“厂、部门、产线、工段(班组)、岗位”五级成本指标分解与运行实施管控,确保责任、目标落实;探索在大幅减产、限产的情况下的集优化生产运行模式,以此消化产能对成本影响,确保厂成本、利润目标实现。以各单位(部门、作业区)生产经营技术经济指标、目标业绩,兑现绩效、评价责任管理人员及团队领导能力。
1、深化指标对标,市场应变能力显著提升。近几年,我们一直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和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断深化卓越绩效对标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同行业平均水平、自厂历史最好水平、岗位历史最好水平,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对标。努力实现“通过对标找差距,将市场压力传导到每名职工;改进工作促提高,以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
我们依托“五级”对标体系,分解厂级指标20项,部门指标161项,作业区级指标280项,保证成本、生产运行、设备运行、安全运行、技术质量、班产定额、小时能力、设备小停等指标的层层落实,保证指标分解、运行全面受控,促进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显著提升。
2、优化生产模式,生产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我们面对合同不足、原料紧张、无法按正常秩序组织生产的严峻形势,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出“转变以往高成本支撑高产量的传统生产组织模式,,保产增效,提质增效,降耗增效”的要求,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促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模式,增强成本控制力,提高生产制造力。
通过全面实施集中优化生产的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单位成本不断降低、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的良好效果。
3、加强预算管理,成本管控能力显著提升。我们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和具体指标,全面加强企业全流程、全过程预算管理与控制,每月召开上、中、下三旬预算及成本分析会,掌握预算指标执行情况,全面加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发出、备品备件、能源使用、物流管理等工作的预算管控,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管控能力。
4、考核与指标挂钩,绩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调动全厂各个系统、各个层面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有效地促进工作、提高生产经营业绩,自2012年1月起推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新制定的《2012年薪酬分配方案》主要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按三大主体产线分块、主辅挂钩考核,与公司考核技术经济指标相一致以及月实际指标与年计划指标挂钩”——三项主要原则。
推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考核与指标挂钩”,用实际指标“说话”,以工作绩效兑现利益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创效益多得、少创效益少得,奖优罚劣、奖罚并举,有效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了绩效管理能力。
5、发扬主动工作精神,协同工作能力显著提升。作为基层生产厂,要实现困境突围,不仅要眼睛向外瞄准市场,抓住机遇;更最重要的是眼睛向内,提高战胜困难的内动力,只有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面临的重重困难,度过危机,迎得发展。
为此,我们通过加强“三个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一是加强与公司的协同。作为基层生产厂,我们主动加强与公司领导、主管部门的协同,主动请示、加强沟通,积极理解和把握公司的各项工作安排和要求;二是加强机关各室与基层作业区之间的协同。要求厂内机关各室加强为基层作业区服务工作,基层作业区加强与机关各室的联系,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顺畅与各项工作的协调一致;三是加强基层作业区之间的协同。做到作业区与作业区之间、上下工序之间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全面提高协同工作的能力。
篇10
据了解,睿控系统是由“电动四化”和“智能四化”组成的尖端科技,可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插电式等节能与新能源客车,是一项能有力助推我国城市公交节能减排发展的全新技术。它能精确判断车辆的实时状态,智慧匹配最佳的动力组合方案,从而驱动车辆发挥出最佳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三九”效应——比传统能源车辆节省燃料30%以上,PM排放值降低90%以上。
据宇通客车新能源技术部部长朱光海介绍,宇通睿控技术具有“电动四化”和“智能四化”的鲜明特点。电动四化是指驱动、冷却、转向与制动四个方面的电动化。搭载睿控系统的车辆,由双电机控制,将具备纯电驱动和混合驱动两种模式,高效电机将取代传统客车变速箱,实现无级变速,可提升驾驶员和乘客的驾乘舒适性和可靠性。转向电动化和冷却电动化则分别通过先进的动态变频技术和电子风扇控制器做到能量的按需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能源浪费。
智能四化则包含发动机启停、驱动管理、全车CAN控制和远程技术支持智能化。睿控的节能控制最主要通过IST智能启停系统实现,由电机和发动机共同驱动,可以保证车辆在起步、靠站、停车、滑行等功率需求较小时发动机停止工作;在功率需求较大时,发动机快速启动,从而使发动机的工作与否取决于实际需求,做到能量按需分配,避免造成浪费。朱光海表示:“根据宇通的相关检测结果显示,在典型城市工况下,搭载睿控系统车辆的发动机50%以上时间处于停机状态,这也就可大幅降低燃料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睿控的制动电动化功能,能在车辆减速滑行或刹车过程中自动回收能量,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重新释放,这也是纯电动驱动模式实现降耗的主要途径之一。”
据悉,睿控的驱动智能管理系统,也就是整车控制系统,会对车辆从油箱到车轮的能量消耗进行分析,从而将节省的燃料进一步提升至30%以上。这是从零部件级、系统级和整车级等三个层次的应用节能技术。对于客运和公交企业而言,睿控系统的全车CAN控制智能化和远程技术支持智能化也相当有吸引力。通过CAN控制系统采集数据,睿控系统可以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对车辆位置和状态实现远程监控。从整体上来看,睿控系统将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减少更多运营障碍,实现更省心、更长久的投资回报。
需要指出的是,宇通睿控科技的推出不仅有颇多在节能与新能源客车技术的创新和独树一帜之处,而且还给出了一套全方位、一体化的客车技术平台,这也恰恰是宇通较之其他企业先行一步的关键所在。睿控科技平台的立足核心是建立在整车安全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其中在结构安全方面,宇通在车辆设计的初期,采用CAE有限元分析,有效提高了整车的强度和刚度,高强度钢的采用和全承载设计,也使得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功能安全方面,宇通通过对车辆的智能化监控,在安全通讯和故障诊断上也更容易实现有效控制,进而能用更有效的管控手段使得用户安全无忧;在电器件的高压安全方面,宇通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可实现三级绝缘,通过对车辆高压的有效防护,保证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输出更为放心。
- 上一篇:环境经济制度
-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