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提高了农民素质
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可以有效的掌握科技、对外交流等,并且进行分工協作、民主决策和组织管理,有利于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
1.2加速畜牧科技的推广
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能够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
1.3推进养殖业的产业化经营
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养殖业统一组织管理,进行规模性的统销,集中了零散分布的小型生产养殖,有效的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和经营模式产业化。
1.4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的提高
分散的养殖模式和传统的畜牧业管理很难进行免疫工作和重大疫病防控,专业合作社的可以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进行主动、全员监督的主动免疫防护工作,高质量的确保动物的疫病控制。
2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完善
合作社成立后缺乏相关的人员管理和资金支持,在内部仅设有资金互助部,没有专业的管理、销售、人事和技术支持等部门,由此合作社内部工作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也导致效率和成效不高,财务部门的人员意识不强,没有专门的制度制约常造成账目混乱等问题,相关组织机构的不完善制约着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2.2资金筹措困难
畜牧养殖业经销中有强的利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并且现在的合作社专业性、规范性不高,资金申请或银行贷款都存在难度。
2.3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管理部门仅仅在合作社成立的时候进行资金支持,后续并没有进行统销渠道的开拓、税收优惠政策和融资等渠道,缺乏了政府部门一些相关政策扶持,使得合作社经营不佳、发展建设缓慢。
2.4缺少专业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内部构成基本是农民,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由此也导致社员欠缺相关法规、政策、先进技术等的培训,不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3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措施分析
3.1规范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对畜牧业合作社进行规范管理,建立有关的市场制度和科学的合作社管理机制,有利于畜牧养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让合作社能够在市场上建立渠道开拓、技术推广咨询、权益维护等保障作用,对各养殖户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管理,做好养殖过程中的服务指导。
3.2扩展融资渠道
农村专业合作社一般靠政府扶持资金、成员股金或是积累的销售额进行运转,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比较困难,所以要进行融资的举措和开拓渠道,比如加强企业单位的扶持、成员和农民对合作社的贷款额度,合作社内部可进行资金的互助方式。
3.3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依据惠农政策加强对畜牧养殖、地方企业的扶持,着力解决资金流动问题,进行多方筹资融资和争取信贷资金的投入,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惠利政策和资金支持,缓解其发展的难度。
3.4培养专业的人才
引进专业性人才并加强合作社成员培训。针对合作社的人才培养,不仅完善培训体系,并诚邀相关专家等进行经验培训、指导,加强对管理层的专业建设,把握好市场的方向,提高成员的科学养殖水平和规范化管理合作社。
3.5促进畜禽加工企业与养殖合作社之间的密切合作
与加工企业间加强合作关系并构建战略性合作平台,信贷资金链建设为封闭式运行模式。在企业加工、养殖场、养殖户之间形成具有担保制的信誉机制,产业间采取用信誉连接的融资方式;相关的合作企业向合作社驻派兽医实时追踪合作社中的动物养殖状况,通过及时了解有效的动物情况达成长期的生产、销售合作;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向银行进行放贷的推荐,让合作社得到资金支持进行更好的经营,保障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3.6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观;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每个人到一定的年龄,都会选择一份职业,获得谋生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由于境况的千差万别,个人需求和理想的各不相同,每个人对待职业的观念也大有差别,即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因人而异的,而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职业观一经形成,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指导具体的职业行为。
职业观的作用
职业观有改善生活、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三大要素,三者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不同层次的职业观,对个人的择业意向、从业态度、专业行为等起到支配作用。
(一)、职业观影响着择业人的择业意向
职业观决定着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对职业的评价。每个择业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一种就业观指导自己选择职业的行为。人们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外界如老师、家长对职业的认识不同,社会择业指导水平的差别等,都影响着择业者。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走向职场的大学生们,使他们对选择什么职业、什么是好职业、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1]正是由于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个人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择业方向、不同的职业行为。有人择业方向正确,有人进入误区;有人在职场中成绩卓著,有人却豪无作为,甚至屡次在择业竞争中失败。
(二)、职业观影响职业人的从业态度
职业观对从业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职业人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任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观。职业伦理学研究表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
做任何事情,其成败进退,与职业人所采取的态度密切相关。严谨客观、精益求精的从业态度,使职业人有积极强烈的使命感,打造“敬业、乐业、专业”的个人职业信誉品牌。反之,从业态度不端正,就会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谁给的钱多就为谁“打工”,一年吃掉几年的饭,不知爱惜自己的名声、前途与个人品牌,甚至为了钱可以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发生诸如携款潜逃之类的恶性事件。从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职业人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所以,确立正确的从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2]
(三)职业观影响职业人的专业行为
正确的职业观是“全心投入,尽职尽责”的前提。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里雅说过:“你在哪个位置,就应该热爱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就是你发展的起点”。对一个喜欢自己的工作,并认为它很有价值的人来说,工作便成为生活中一个十分愉快的部分。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世界的热爱,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奇迹来。
大学生培养职业素养的策略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士,会做人,会做事,是现代职场所看重的。
(一)、修心做人,“品格”至上
品格是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道德规范在人心智中的内在化。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在职场上,真正成功人士,必是品德高尚之人。让人品熠熠生辉的八个因素有:正直如山、善良如水、宽容似海,仁爱在心、诚实守信、自律自制、学会感恩、知足常乐。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将人品排在所有素质的第一位,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素质。
(二)、了解自我,注重健康
通过对自我的了解,选择适合的工作或事业。人生目的明确,自我能力强的职业人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即使面临挫折,也能努力坚持,投身其中并为之奋斗,对财富、家庭、社交、休闲等进行切实可行的规划,以满足自己的期望,因而能够在生产或其他工作中充分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功的事业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一个身体健康的职业人,做起事来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并能担负较繁重的工作,不会因体力不支而无法完成任务。一个心理健康的职业人士,才能和谐发展。
(三)、踏实认真,敬业乐业
近来,对“职场”中的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做事踏实认真是“职场”遴选人才时应优先考虑的条件。工作积极主动、做事从不计较大小、从不为自己找借口、敬业乐业、责任感强的人在职场中是最受欢迎的,而那些动辄想跳槽,耐心不足、不虚心、办事不踏实的人,则是在职场中最不受欢迎的。
(四)、善于沟通,合作和谐
随着社会日趋开放和多元化,沟通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必备的能力。对一个职业人而言,必然要面对同事、老板、客户,甚至还需要处理企业与股东、同行、政府、社区居民的关系,平时经常会有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协调、解说、宣传等工作。同时在当今的社会里,一个人再优秀、再杰出,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也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凡是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人,必定要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几乎成为各种职业的普遍要求。个性极端或太富理想的人,较难与人和谐相处。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以施展,在职场中不太容易立足。因此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绝对不能仅凭个人爱好独断专行。只有通过不断沟通、协调、讨论,从整体利益优先考虑,集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做出为大家所接受和支持的决定,才能在职场中从容行走。
(五)、知识专精,“职感”敏锐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所需专业知识越来越专业而且精深。因此,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已成为在职场上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问题。[3]同时现代职场面临诸多变化,几乎每天都处在变化之中,只有抢先发现机遇,确切掌握时效,妥善应对各种局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具有职业敏感性强的职业人能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及时做好职业应对的准备。专业能力高,分析能力强,反应敏捷,快速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职场”中人,将是备受重视而大有发展前途的人
【参考文献】
[1]夏青.浅谈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J].新课程.2012(12)
篇3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校本教材 专业课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当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部适时地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也转为“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培养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职业中专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就显得大有必要了。然而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背景分析
首先是社会对劳动者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中职生的总体素质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也愈来愈明显。而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内容并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也就是说,各个专业的数学课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即使有所删减也是完全和学生的专业没有联系的。其次是职业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现状。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教师抱怨现象突出等问题。然而目前中职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有:所有的学生都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完成统一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编写程式化、教条化,基础性与发展性知识区分度不够,层次性不分明,缺乏与专业课渗透与融合,与生活、生产的联系不密切。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定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专业的增加,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高数学的教学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职高数学的功能,除了突出提高人文素质开发智力和形成能力的功能,更要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之目标。为此,职高数学教学要走一条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路。
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建议
1.开发富有专业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
“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做准备”是我们开展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个总目标,把校本课程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探索专业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结构、实施模式、评价原理,建构一套为专业服务、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②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③通过实践校本课程,从中探索专业数学的实践模式,为其他专业开发专业数学提供有益的经验。
2.加强中职数学教师的专业课学习,并合理加强与专业课相关的应用性教学内容。
专业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课,要发挥其工具性的功能,遵循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所以,要求中职数学课教师授课时合理补充相关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
在烹饪专业的数学教学方面,如果说数学是理性的,烹饪是感性的话,那当这“冰”与“火”相融时,会不会在中职数学教育中,出现“混搭”的时尚美?烹饪专业老师提到了冷盘技术中的“排”,我们数学老师脑子里就像是灵光闪现,“排”冷盘,不就是数学里的数列吗?就这样,合作的“坚冰”终于破了一个口子。再比如,代数式的基本运算与饮食产品的成本核算,内容包括:单个菜肴和批量生产的食品的成本核算,销售毛利率和成本毛利率的基本计算,菜肴的配置与成本核算等;函数的应用,内容包括一次函数在菜肴制作、中西点制作、饭店促销中的应用、二次函数在餐厅营利计算中的应用等。
在会计、经济管理专业,结合教材内容列举有关单利、复利、税收、利润、最小收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实例和练习题,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类专业数学教学中,加强基础课为专业课的服务意识,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专业数学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从工厂操作实际出发,对加工零件所需的加工角度及坐标位置以数学为依据进行介绍。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优化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创造的“五学会”作为基本目标,特别要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终结性的教育。优化教案,引导会学。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学习马虎,得过且过,不能够主动接受学习方法指导。因此讲解教材应做到“不深入能浅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不妨先让学生想一想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是如何得到的,然后“描点―连线―成图”,顺理成章,再根据图像分析性质也是水到渠成。这样可以“扬长补短”,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对空间图形进行教学时,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多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看得见的“教具”,少用抽象的、学生模糊的概念。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室”这个“长方体”中的“线线”“线面”及“面面”之间的关系;在教室外可以让学生观察“树木、电线杆、建筑物”等与“地面”的关系,还可以自设一些“点、线、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把实物抽象成数学概念的同时,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应用型转化,“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专业及实际中去,才能获得学习动力,提高数学素养。所以中职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而教师更应该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改革,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和培养,我们的汗水必定会得到回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行业性 职业技术院校 就业指导 能力培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1-01
每年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受到了考验。行业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本身多为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但是在近几年的市场就业中逐渐丢失了优势。职业技术类院校逐渐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和企业需求为核心,开展了有效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理念、职业发展规划、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和推荐等多方面的综合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招聘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帮助。
一、就业指导的实施形式
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开展的有关择业心理调适、择业准备、就业能力训练,并帮助学生依据自身专业技能和发展需要而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进而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以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在工作岗位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进步的一种指导和帮助。其内容涵盖了思想和政策方面的教育教学和指导、信息提供和指导、求职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推荐、岗位适应和生存指导等非常多的方面。
而对于行业性职业技术院校来说,还需要针对行业需要和发展要求,借助行业协会、行业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的支持,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行业就业指导和岗位实践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指导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有效做法,对于当前复杂的市鼍赫环境和学生思想、行为呈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是提升院校就业率和毕业水平的需要,也是保证学生充分就业和满足企业需求的做法。最为重要的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掌握正确的信息来源和就业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生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院校通过开展就业政策和信息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就业和择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规定、就业政策、劳动合同政策及基本的法律法规规定,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履行应尽的义务。这对于学生在毕业签订劳动合同、办理报到手续、解约或违约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院校通过开展信息指导和就业推荐,例如,举办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会、校园网络平台推送招聘信息等,多渠道、多途径地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整理和发送,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并及时对学生开展求职、面试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市场供需矛盾和当前就业形势,建立用人单位和学生间的合理联系。院校还可以对用人单位的专业、数量、需求层次、具体要求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掌握并及时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投向合适的用人单位。通过以上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
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且就业经验少,求职技巧是他们欠缺的。对此,很多院校开展了针对性的求职技巧指导,针对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面试、笔试等方面进行模拟演练或者指导。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和了解招聘流程,加强面试礼仪和沟通方面的能力,减少学生紧张的心理,提升就业成功率。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应变能力
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因为心理不够成熟或者稳定,而在面试或者笔试中发挥失常,错失就业机会。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指导,有利于学生对就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状态有所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和学会调节。尤其是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时,要正确面对批评和职责,正确面对各方评价,提升心理应变能力。院校尤其是要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提升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课程,融入一些实践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升就业能力。
三、结语
行业性职业技术院校开展就业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思想和行为层面的多方支持和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巧和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院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2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力又来自于社会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素质上。因此,为了增强人才的竞争力,为了在科技竞争中获胜,为了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和加快培养人才的专业素质。但是,据实际调查,人才在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专业意识淡薄、专业精神缺乏等。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有利于克服人才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人才强化专业意识、坚定专业信念、形成专业精神。最终让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一、当今人才在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必须加快培养人才专业素质,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例如高校资源分配不合理、师资力量分配不平衡等,给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带来了阻碍。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人才自身的不足更加导致了人才专业素质培养的困境。
1.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人才的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地处理自己的学业和其他事务的关系。青年人才进入高校后,相对来说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来自外界升学的压力降低了,来自外在的管理和约束也减少了。一方面,不少青年人才往往被外界形式多样的诱惑所吸引,自我约束能力差,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上,而荒废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现今高校学生会、自律会、社团等学生组织铺天盖地,许多青年人才为了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策划等能力,纷纷热衷于投身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中,在这些学生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就导致他们常常以此为“正当”的借口经常逃课、不去自习、不参加专业讲座等等,从而“正大光明”地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进入高校后,教师多是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大量的时间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少青年人才很难适应这一过度,或者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这不仅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2.专业意识淡薄
人才专业意识淡薄也是人才专业自律不足的表现。第一,人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而,在进入专业学习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为此抱怨学校、抱怨社会,这往往直接导致他们怠慢专业学习,对相关的专业活动以及自己专业的发展持冷漠的态度。第二,人才往往忽视对专业话语的使用和建构。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里新增了一些新型专业,这些专业本身尚处于不成熟状态,专业话语不健全。不少青年人才很少将专业发展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不能将专业建设视为己任。而且,在专业交流过程中,往往出现借鉴、沿用其他专业术语的行为,不利于形成本专业独特的话语。第三,人才的专业思维能力差。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可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扑面而来,当面对这些问题时,很多人才很难运用本专业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这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解构和注释,或者是鲜少能对其进行准确解释。
3.专业精神缺乏
专业精神主要包括专业信心、专业信仰、专业理想等。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重视经济效益的社会中,不少专业人才只顾利用专业知识为自身谋利益,对于自己的专业严重缺乏归属感,更加缺乏专业精神。在专业信心上,由于我国现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社会各个领域几乎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不少专业就业前景令人担忧。所以,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对自己从事的专业严重缺乏信心。在专业信仰上,许多专业人才如今更看重的是本专业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给自己以后发展带来的益处,他们鲜少重视专业未来的发展或投身于本专业的建设。在专业理想上。专业理想是在专业自信的基础上,致力于本专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树立阶段性和长远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可是,在现实社会中,谈到理想,专业人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抱负,他们认为专业理想是遥不可及的。有些不成熟的专业想要走向成熟和繁荣发展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刻苦努力,甚至更多。因此,专业人才更愿意将目标放在眼前、放在自身的发展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青年人才调动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人才的专业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增强人才的专业创新意识。
1.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调动人才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求人才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因此,在培养人才专业素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才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一是要培养人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帮助人才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鼓励专业人才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独特学习模式,培养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时举一反三的习惯。二是要培养人才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人才树立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分清主次矛盾,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三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专业兴趣。引导他们在专业活动过程中努力发现本专业特定的、细微的美,从而引导他们慢慢积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对本专业产生强烈的爱好。同时,还可以帮助专业人才将潜在的或间接的专业兴趣进行深入挖掘转化为直接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专业兴趣的持久性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1]
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训练人才的专业科学思维能力
训练人才的专业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人才智力素质、专业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思辨性和反思性正彰显了其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优势。
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才形成准确搜索专业信息的能力。当今是知识拥挤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裹成一团。能在众多信息中准确快速地找出对自己专业有用的信息,对专业人才来说相当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锻炼人才透过现象看本质,熟练掌握矛盾分析法,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人才的认识能力,帮助人才准确快速地筛选出新的、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思维灵敏度。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训练人才对专业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即要训练人才辩证思维的能力。一方面,要训练人才对已有知识的批判和反思,对前人留下的专业知识和成果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训练人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能力。即要督促人才对自身原有理论观点和专业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反思,发扬优点,正视不足,在理论观点和认识方法上坚持真理的同时,要敢于放弃错误的思想和片面的认识。[2]
3.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人才的专业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创新愿望和动机,绝不会有创造行为。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育逐步形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坚定人的成功信念,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形成顽强的创造意志。[3]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人才对专业的创造兴趣,产生创造动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人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激发他们专业创新的热情,产生专业创新的强烈欲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人才在专业学习、工作过程中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人才树立专业创新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人才认识到当今人才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人才创新的方向是与自己从事的领域、学习的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才要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占取优势,必须时刻保持专业创新意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锻炼人才的专业创新意志,形成人才的专业创新精神。即可以从提高人才的心理素质入手,既要鼓励人才进行大胆地创新,又要让他们敢于面对失误,不怕失误,继续勇于走创新之路,坚韧专业创新意志。
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专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具有诸多显著的作用,其对人才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形式多样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组织宣传,强化专业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就是开展组织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宣传,可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教育。强化人才专业意识,实质就是加强人才思想观念的过程。因此,为了提高人才专业素质,应积极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组织宣传,教育人才自觉运用专业术语。即可以组织专业人才,开展教育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灌输教育法,让人才深刻认识到自觉运用专业术语,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分享,有利于构建本专业独特的话语领域,从而逐渐培养人才自觉使用专业术语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
组织宣传,教育人才勤于训练专业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开展专门的讲座,宣传形成专业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育人才积极关注专业热点,产生专业归属感;可以组织相关专业交流活动,摆出社会热点问题,制定规则和评估机制,严格要求专业人才利用自己专业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实践活动中,即鼓励人才勇于创新,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获得新认识,使人才在活动过程中践行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将其内化从而锻炼自身的专业创新思维能力。
2.激发动力,树立专业目标
人才有了明确的专业目标,才能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实现目标的努力奋斗中去,才能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人才的理想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体操作例如:邀请业内精英人士给专业人才做专题讲座,进行榜样教育。引导人才以精英的成就为自己的目标,以精英的艰苦奋斗历程作为激励自己的典范,将精英对专业领域的贡献视为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教育人才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保持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热情和动力;开展座谈会,深入了解人才在专业领域中的兴趣方向,将他们潜在的兴趣激发出来,帮助其树立有动力的专业目标,激励他们积极勤奋地进行专业研究;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式教育,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书籍等形式向人才展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典范,让人才认识到,有了目标却不付诸努力,一切都是虚无。从而教育人才要在树立明确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踏实苦干,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营造氛围,培养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将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专业人才在专业学习、工作过程中合作意识和凝聚力的增强。而专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因此,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人才周围的环境和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 大型体育活动 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不是知道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体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型体育活动对于处于劣势中的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当代中职学生难以寻找到较合适的工作机会,更别说发展前景佳、薪资高的工作,可是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正因寻找适合员工难而感到焦急。之所以中职生找工作难及企业招工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较为匮乏,中职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硬的专业技能功底却仍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目前企业需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举办恰当的大型体育活动显得尤其关键。
一、认识当代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能胜任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适应企业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与企业对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职业素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能与社会、企业很好地对接,既避免浪费宝贵的磨合时间,又有利于他们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受益一生。但是,目前大型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地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传统观念,许多大型体育活动都偏向注重中职学生的体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让实质的培养工作停留于表面,除此以外管理与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作用;二是社会压力,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还要求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当代中职学生因为专业知识薄弱而难以就业,从而导致许多体育活动的实施都偏向技能培训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训,这无疑对大型体育活动提出了新要求与挑战。以上种种障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使得中职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从而使他们较难适应往后的繁杂工作。由此看来,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开展一系列大型体育活动中显得尤其关键,应当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现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在社会各行各业中,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员工,各个工作岗位对学生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对学生的专业程度要求也是不同的,可是对每位即将参与岗位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都大致相同,即要求其在拥有基本岗位专业知识及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拥有一定的道德操守,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遵守纪律、服从分配、听从上级等职业素养。
所以,与专业化理论知识相比较,当代企业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直接关乎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如何通过大型体育活动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一)提高中职生身体素质,满足企业的体能要求。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较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是实现企业发展使命的根本保证,目前许多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都添加了体能测试这一项,特别对工科学生而言,很多企业都会通过3000米、俯卧撑等项目判断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实施身体素质一票否决的录用规定。因此在开展一系列大型体育活动之际,我们应当按照各专业的特征及现代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设计活动内容,如汽车维修等专业,由于这些工作岗位涉及的大都是钢铁制品,在工作时需要配合蹲、弓、立、行等耗体能姿势,并且都是不断重复以上姿势,因此要求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体力、耐力。除此以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汽车维修或者装配零件等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快速稳定地完成工作,无疑需要较高的速度素质。因此,在设计大型体育活动时,应当增加一些哑铃、杠铃等器械项目增强学生的体力与力量,增加站立、半蹲等运动姿势培训学生的耐力与反应能力,增加三角障碍跑等活动项目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加有氧体操、健身操等体育项目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让其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融入体育精神,提高中职生道德素质。
1.让中职生树立遵守规则纪律的理念。
目前,许多实习案例当中不依据操作规定或者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问题频繁出现,这就显示当代学生职业素养较低,因此我们应当将体育精神融进体育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自身的比赛规则,因此体育活动应要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依据既定的时间及任务量进行,通过严格遵守规则培养学生树立起规则意识,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纪律规定,这反映了工作人员较强的责任感及工作态度。
2.增强中职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责任感。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分工趋向于细分化,并且部分工作岗位是通用性工作岗位,无论何种专业的学生在上岗之前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岗前培训,只要认真工作、甘于负责,就能迅速融入工作团队,很好地完成工作。了解、掌握团队合作能力应当学会服从分配、清晰职责与任务、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在实施大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团队参与等新形式融入体育项目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如设计一个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自行组队,每四五人一组,可以采用抓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挑选体育项目,如反应类、速度类等,每个体育活动项目都需求所有组员参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激情,还能让学生树立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锻炼合作能力。在参与体育活动或者比赛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尽情参与其中,从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感受竞争与拼搏的力量,使学生认识到团队或者小组的成败都与个人努力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从而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实习案例中,许多实习生会因为上级主管的语气过重或者受批就选择一走了之,这显示当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在举办大型体育活动时,务必适当增加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所谓挫折教育即在学生承受的范围内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批评,从而增强其抗挫折的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种挑战,利用有针对性的、长期性的体育活动,一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承受挫折、批评的能力。而且在参与大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都必定承受程度不一的挫折,但这是一个积累抗挫折能力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挫折,就能使他们不断提高身心素质。
4.激发体育兴趣,结合企业的组织文化
社会处于不断改进发展过程中,企业体育活动项目的文化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体育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代企业组织文化的重中之重,变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部分。企业可以举行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比赛为员工构建交流切磋的平台,绝大多数员工在参与比赛、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团队的沟通交流、增强相互合作的能力,推崇积极、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让更多员工可以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许多企业都已经开展了大型的体育活动,如职工运动会等,这些体育活动的员工参与度都较高,而且企业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还能传播企业的组织文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由此可见开展大型体育活动确实是企业宣传自身的重大形式。若中职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一项或者多项体育技能,就可以在实习过程中更迅速地融入企业组织文化中,还能成为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员之一,与此同时还能成为他们的竞争技能。
(三)适当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项目在体育活动中的占有比例。
当代社会已不只重视中职学生的体能技能,他们逐渐关注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程度。因此,我们要适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项目在体育活动中的占有比例,尽量把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融入体育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深入的职业素养。比如,学校在开展运动会时,可以要求各班级走方队进场,运动会前可以让各队拉拉队进行舞蹈表演,或者运动会后进行欢庆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点燃运动会的气氛,还可以将职业素养、集体荣誉感巧妙地传输到学生的大脑里,让学生写一些运动员加油词,让他们体会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大型体育活动在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层面上确实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若不能好地运用这一工具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会使他们难以融入竞争越演越烈的社会之中。因此,我们要强调大型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分析、研究中职学生实际的身心素质及对体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且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大型体育活动,进而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先世友.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学校育人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9).
[2]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01).
[3]雷飞.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5).
[4]王正伦.体育的人本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曹占良.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设置“六要”[J].中国学校体育,2012,(02).
篇7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专人组织和指导下,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行为规范教育(如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活动,具有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机统一,实现育人目标;而且能够将真实的项目任务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形式相结合,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导引作用。以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成功为主线,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不同阶段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发挥作用。
“目标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教育主题,促使学生在校园中茁壮成长。目标教育可以融入各专业集中进行的专业认知教育中,与做“优秀员工”,“职业经理”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学生针对自己所学专业确定目标就业岗位,放飞梦想、憧憬未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努力方向。
目标教育以梦想未来为内容,以讲座、演讲、辩论赛等形式体现。以“梦想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墙报上每个人的梦想豁然醒目,演讲会上的激情在青春的心中激荡,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的梦想,实现阶段目标后的喜悦激励他们踏实走好每一步。经过三年的努力,走向不同工作岗位的他们将会收获成才的喜悦,受到企业的欢迎,成为优秀员工或职业经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目标教育使同学们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四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走向成熟。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衣食起居大部分由父母为其代办,相处也是以同学和家人为主;从踏入大学校门起,他们进入了“断乳期”,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索、独立处事,管理好自己行为养成企业需要的踏实、肯干、忠诚、敬业、合作、创新等职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用人需求。
尽管周围有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扶持,但在大学中,“自主”“自立”“自强”已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四自”教育,激发了他们做人的独立性。大部分学生很快在集体生活中适应并成长、成熟。家长们感到孩子懂事了,勤快了,长大了。在日常学习、班级活动、宿舍卫生中,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律意识及集体观念,自觉遵守纪律。“四自教育”的教育形式可以是课堂、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统一,将教师的启发式教育变为学生自己自觉思考和主动实践,而后默认选择的自我教育。
“室长轮流当”是独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基于人人成才的理念突出了责任意识。宿舍长是个管理者,要想当好宿舍长,必须管理好自己,还要学会管理他人,认识自己的潜能,懂得自觉服从领导,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无论你的性格是开朗还是怯弱,轮到你当宿舍长的一周,工作内容和标准都是一样的,就看你工作的结果如何了,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宿舍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了。
活动让每个学生亲身体会到如何担负责任,如何以强烈的责任心去做好事情。通过活动,学生还认识到责任无论大小,体现着做人的品质,影响着做事的结果。用人单位喜欢有责任心的人,做人做事要靠得住。
“创建融合式大家庭”活动是融学校全体人员、所有部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融入集体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与大学生做知心朋友;
主要形式有建立教师、系(部)书记和主任与学生定期交流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与学生及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座谈交流和深入学生中间征询意见制度,各级领导与教师定期定主题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制度。
活动中全面了解、收集学生的心声与诉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和谐意识,包容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
活动教会了学生理解他人、与人共处;教会了学生如何在保持个性同时寻找共性,如何在集体中创造和谐与快乐,感受幸福与美好,营造出了团结、互助、宽容的氛围。
活动后为琐事争吵、闹矛盾的少了,自觉照顾有病的同学,自觉把待遇让给生活困难同学,求职应聘中积极推荐自己同学的情况多了。
“职员化教育”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主题。活动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托,以将来的就业岗位为模拟对象,融入了任务驱动,形成了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的主题教育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具体要求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调研对应的行业企业及目标就业岗位,明确岗位工作任务,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组建团队,小组合作完成预设的任务,企业参与结果评价。
职员化教育突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执行力、敬业精神、危机意识,使学生学会了遵守劳动纪律、关心企业发展、勇于担当等职业素养,为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主题教育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必须深入挖掘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形式,发挥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导引作用,为学生成长、成熟、成才、成功开辟道路。
篇8
关键词: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3-02
随着“以创业促进就业”、“就业促进法”、“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通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等有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大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培养也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
个人想要将自身作用在组织中充分发挥出来,就要通过一个过程,也就是就业和创业。因此,扎实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另外,一定的非专业能力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学生也应该更好掌握,比如沟通交流、把握机会、自我推销以及机会识别的等方面的一些能力。
摹吧缁岜疚弧敝鸾プ变为“人本位”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这种转变学生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得到了有效的满足,育人功能的发挥也非常充分,学生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就比如科技与人文、能力于知识、政治与道德、精神与物质等方面,所以,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非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时,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学生生存发展能力起到很大帮助作用的实践环节,像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等,这些环节对于学生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在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时,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二)帮助培养学生创业就业的心理品质
目前每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持续上涨,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同样的不容乐观。在创业就业活动中良好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良好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也是创业就业能力的释放源。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创业的困难环境时很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如年纪轻、阅历浅、经验少等)的影响造成的,比如焦虑心理。对于自己创业能否成功或者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过于在意和担心,从而出现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紧张烦躁以及意志消沉的不良心理,自卑心理。对于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去进行自主创业,甚至在寻找工作岗位时连推销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急于求成心理。不能提前认识到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当现实和自己的理想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丧失奋斗的勇气和激情,甚至会感到抑郁;怕吃苦心理。不支持国家出台并实施的一系列面向艰苦行业和地区的就业项目,比如“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支教扶贫”等等,宁愿宅在家中做啃老族也不愿意按照这些就业安排就业。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没有目标和方向、缺乏毅力的消极心态,培养学生产生乐观积极、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使学生对创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挑战和风险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合理的方式来面对,培养学生坚毅、顽强、自信、独立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自卑、畏缩、焦虑、依赖等等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人格障碍,使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并且使大学生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智商和情商,一种是一个人思考和推理能力的方法,一种既是创造又是技巧。既然是技巧那么规律就一定存在;既然有规律那么就肯定可以掌握,就能够熟能生巧。只要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机智,多进行一些磨炼,积累更多的感情资源,就可以将自己生存的境界营造得更加宽松。专家们认为,应该从小就开始进行情商的培养,因为通过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童年所受到的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情商。一个人对自我情绪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我们在情感品质的差异中就可以看出情商的高低;对于人的命运,情商这种能力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为了能够有机的将智商和情商结合起来,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应该更好的加强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好胜心、自控力、求知欲望、成就动机、责任感、异物感等方面的教育。
一个人的就业能够成功、合理并且对于职业能够顺利适应的心理基础就是具有较强的就业心理素质,而就业心理素质具体是指的什么呢?就是能够影响个人就业活动的所有心理品质总和,并且是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加大,由此就引发了更多的就业心理问题。而当前要继续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加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强自立、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等人格特征。从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就应该通过德育及职业道德课程的途径,运用多种载体比如心理咨询、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教学等等,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源结构,对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进行注重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引导树立起正确的就业选择观念,对求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更好的掌握,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都是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才会选择自己创业,主动把创业作为一个职业理想的学生少之又少。正是这种消极的选择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前景。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充分的利用起来,引导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新,让他们能够明确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自有创业”这种市场经济下的全新就业方式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自己的理想的职业选择中加入自主创业这种形式。不仅仅要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有效的增强,还应该从根本上对他们的就业观念进行转变。促进大学生形成现代积极主动的创业观,打破以往“学校分配”、“国家分配”等等一些传统陈旧的就业观念,将旧观念中一味地依靠家长、学校推荐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创造工作岗位、自己找市场、自我推广。尝试多种职业、开拓进取的新型就业观,改变以往安于现状、从一业而终的旧观念;形成敢冒风险勇于创业的新型创业观,改变以往之讲求稳定、高效益、高保障的旧观念。此外,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及时解读各种就业信息,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创业就业信息,将自己掌握大量就业信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为了对教育语境进行更好的创新,促进师生的双向互动。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意识以及其所决定的师生沟通方式都很落后。教师在创新教育语境中要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激励、帮助和参谋,而不仅仅只是传递知识。对于学生觉醒主体意识、完善主体人格以及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来说,这种新的教师角色意识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时也很有帮助。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停止所有的假O,摆脱自己所有先入为主的做法,这样才能平等对待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应该停止一切对于学生想法的批评和判断,这样才能让学生敢想敢说,也才能使得师生能够充分直接地进行思想、情感和认识上的交流与共享。学生所有的创造性思考在教师产生应该怎样的想法时都会停止。
第二,为了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中,教学信息的承载形式仅仅只有教科书和黑板,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就是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得到的结果就是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讲,学得非常枯燥和乏味,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更加不可能,而教师往往还讲得很辛苦。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诸如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大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出现,教学素材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示,并且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培养创业人格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格的时候,应该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好结合起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传统美德就是爱国主义,当前爱国主义的形式和内容随着形势的和任务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爱国报国的方式就是上战场干革命,到了现在爱国报国的方式也可以是艰苦创业。在新世纪初期,艰苦创业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利益,也关系到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创业者往往也都是坚定地爱国主义者,这一点通过历史和现实都可以证明。就像我国电子学专业的第一位女博士韦珏,本来如果按照本专业的方向继续研究下去,取得更多的成果可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她却不顾重新开始的巨大困难,不考虑个人的成绩,将国家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重新开始研究生物电子学这门新的学科。当时我国在生物电子学方面可以说基本是个空白,而这门学科具有的应用价值却是非常广泛的。这位女博士自觉按照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通过科学研究的创新使我国生物电子学加速发展,在取得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大产业中的支柱项目,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食品科学培养教学需要不断改变思路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更快地步入工作岗位。信息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接受相关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及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烹饪方向学生而言,则是接受与食品科学相关信息,同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通过不断提升该能力,加深对该行业的了解,同时增长个人见识,为以后的烹饪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对当前的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的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从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烹饪高等教育是在早期烹饪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当前高等烹饪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传统中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开展教育工作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一定束缚。因此高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大都闭塞落后,因此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食品科学的正确理解,同时无法不断在实践中训练自身的烹饪技能,因此在未来影响个人的就业前景。
(二)当今社会需求变化迅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看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及背后的文化意境跟潜在内涵。而且相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因此需要烹饪方向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了解当今时代需求,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文化修养。
(三)高职食品安全专业烹饪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烹饪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新兴的行业,跟传统厨师行业相比,它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理论、认识有新要求。当前主要高职烹饪师资人员,都是由高职院校聘请的高级厨师,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大都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只能为学生大致讲解相关烹饪流程,学生无法得到相关理论指导作为基础,获取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当前学生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
三、信息素养对于烹饪方向学生的积极培养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越来越丰富。只有烹饪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了解当前市场中,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技能,同时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分析该行业的潜在发展趋势,明白自己未来主要的从业方向。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烹饪大赛,从其中不断加深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同时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中西方美食之间的差异,不断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菜肴。根据食品科学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学习烹饪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做好食材筛选。另外,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因此粗粮的运用可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保证学生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才能不断针对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涉法性问题,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思考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前提,又是人们思考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生活的两种基本行为控制方式,法律和职业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纪守法常常构成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时,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当某一行为冲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严重危害他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制制裁和惩罚。
法律思维方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保障
尽管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围内也存在着深刻的共识,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成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契合职业化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按照一般德育理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这样,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互助共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和惩罚。因此,努力挖掘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的法律意义,必将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法律思维方式的保障。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础,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敬业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岗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职业与责任如影随形,一个敬业的从业者,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其中包括道义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业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则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履行职责,是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责任的本质要求。如果遇事临阵退逃,不仅谈不上敬业,还可能违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是职场从业者的道德底线。诚信的本质内涵是尊重实情、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言行一致、赢得信任。在职业生活中,诚信要求从业者尊重事实、真诚不欺、讲求信用。其实,诚信也是我国现行法律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显然,在诚信成为法律规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