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智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智慧

篇1

关键词:传统智慧;厨房家电;设计研究

我国厨房家电设计长期参照西方经验,朝着现代化、智能化、节能化快速发展。国内厨房家电也因为缺乏本土文化基因,导致产品本身的辨识度不高,并且雷同化、单一化的厨房家电设计充斥于市场中,这些现象不禁令人反思如今国内的厨房家电为何不具备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中国是餐饮文化大国,不同地缘人群的饮食习惯与烹饪方式差异较大,简单照搬西方人的厨房家电不符合国人的烹饪方法与文化理念。实际上,国内部分消费者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然觉醒,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现代家居用品和服装饰品受到追捧,消费者通过购买此类产品展示其文化品位与时尚程度。在厨房家电领域中,同样出现以现代国人生活为设计语境,友好融入传统文化理念的厨房家电,逐渐树立起国人购买优质家电的自信心与满足感。

1厨房家电重拾文化传统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普通居民购买家电的能力与意愿与日俱增,致使中国家电市场出现质的跨越。1978年全国只有400台洗衣机,1983年则升至365万台。“新国货”的来临使人们从传统的生活形态中解放出来,有力地提高了生活品质[1]。厨房家电产品中冰箱成为普通用户家中新“三大件”之一(其中还包括洗衣机和电视机),提供了长期储存食物的有效空间。至20世纪90年代,高效便捷的微波炉在国内家庭厨房中普及开来。早期中国厨房家电无疑借鉴西方国家设计上的经验,厨房家电以一种“舶来品”的“面貌”迅速在国内流行。这种盲目追求市场,抛弃自身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设计使得中国的家居产品设计缺乏本土化特征和精神气质,只是一味地满足大众猎奇追新的心理,而不启发和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2]。几千年的历史激荡里中国形成独立、庞大的饮食文化,囊括了烹饪方式、烹饪器具、饮食习惯等,仅挪用西方人的厨房家电不足以满足中国人挑剔的饮食需求。在回溯发掘饮食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设计师展开了对国人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的研究工作,尝试在家电领域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根据国人早上喜好饮食豆汁的传统习惯,设计师设计出全自动的家用九阳豆浆机,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新鲜健康的豆汁饮品。此外,中国家庭在厨房内烹饪时常采用炸、炒、烹、煎等几种不同的烹饪方式,造成大量油烟弥漫于厨房难以输出,而一些国外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油烟机根本“无力招架”,国内家电企业考虑到要为用户营造清洁的厨房环境,转而将油烟机的吸力增强,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接受。厨房家电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是提供烹饪条件的常用物品,而且也是消费者体现自我生活方式的一种映射[3]。与此同时,传统经典器物的形制轮廓、图案纹理逐渐被移植到厨房家电的装饰中,虽然与厨房家电的实用功能契合度不高,但以此宣称为“中国风”的家电产品仍流行于国内的市场中。而未来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厨房的设计建立在以人们的生活为中心的基础上。一切追随风格,主张形式变化的设计思考都是表面的、局限的、短期的和不得要领的[4],但此类现象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内设计师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结合道路。

2传统文化智慧启迪厨房家电设计

古代中国曾经营造出数量庞大、造型迥异、功能丰富的烹饪器具,无不透露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然而中国传统的器具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下的工具,或许材料是廉价的,工艺是落后的,功能是原始的,造型是老土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但其中隐含的观念与方式有些到现在都是非常先进的[5]。传统器具中的形式元素已经落伍,距离当今国人的审美标准较为遥远,传统视觉符号强硬嫁接到家电设计中,将造成厨房家电形式与功能不相协调的后果。然而古代器具中潜藏着中国人巧妙的造物理念、灵活的烹饪技巧、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智慧是古人遗留下的精华所在。通过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重新利用开发传统文化智慧,能够为厨房家电设计提供创造性的思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展现民族个性,体现传统文化价值来引起人们的关注[6]。起源于汉代的竹蒸笼,见图1,是古人利用水蒸气蒸熟食物的典型烹饪器具。蒸笼分为多层笼屉扩充了烹饪食材的空间,蒸熟的食物口感绵软、味道浓郁,是古代匠人细致观察生活的设计产物。不过蒸笼本身也存在着各种弊病,例如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的蒸笼不利于现代家庭烹饪与存放,蒸笼的温度不易调节而蒸汽却易于消散,竹制材料易被明火引燃以及易受潮气侵袭等。设计师因此巧妙地提炼出蒸笼中“蒸”的智慧,尝试利用现代技术改良其中的弊病。美的SYZ28-21电蒸锅见图2,蒸笼材质调整为易清洗的不锈钢材料,直线防滑把手改善了笼屉的拿握方式,顶部透明玻璃易于观察内部食物的变化。蒸锅正面设置可视化的操作界面,简化烹饪操作的步骤,促使蒸锅的火候温度易于掌控。再比如传统砂锅,见图3,传导热量均匀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够烹调出芳香鲜嫩的菜品,砂锅亦存在着温度难以掌控以及容易炸裂的弊端。在此,“炖”的烹饪智慧被设计师提取,应用于现代电炖锅的设计上。美的WBZS22A电炖锅,见图4,拥有清晰准确的操作界面,便于控制锅内的温度,炖锅的内部结构设计为3个内胆,致使在一个锅中烹饪出差异化的菜品。电蒸锅、电炖锅发挥了传统烹饪中“蒸”与“炖”的智慧,呈现出精确化、安全化、简洁化的现代使用方式。传统器物经过如此再设计后一方面提高了利用率,另一方面又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中国文化理念强调经验的逐渐积累,厨房烹饪中不同菜品的烹饪方式存在差异(例如煎、炸、炒、蒸等),同样需要个人长期的摸索调整。中式菜品的制作工序繁多,普通人每次烹饪食物的火候、味道、口感也不尽相同,国人又常常喜好讨论菜品中所欠缺的部分,以便下次烹饪时多加留意,这种充满生活乐趣的烹饪方式正是“一步到位”的智能化现代家电所欠缺的。

3“中国味道”的厨房家电设计思考

国内家电企业将传统文化智慧、科学技术、现代审美进行结合,然而设计出的家电产品中冷峻的材料和简单的造型,难以给人留下“中国味道”的深刻印象。厨房产品的内涵语义都产生于人有意识的联想,这种语义与操作者内心情绪、文化、记忆等的互动过程充满了感性信息,完全异于那种大脑无意识的人机操作行为,因此,厨房产品的使用情境就显得至关重要[7]。台湾JIA蒸锅的见图5,其改良方式则在运用“蒸”的烹饪方式基础上,尽可能保留传统的烹饪习惯,营造具有“中国味道”的烹饪情境。台湾JIA蒸锅采用手工制成的柳杉木蒸笼,蒸笼底部赤陶材料良好的吸水性避免了菜品口感的湿软。耐火土制成的蒸锅锅身克服了普通陶瓷无法直火加热的局限性,现代的制作工艺与经典的材料塑造出卓越的视觉外观与烹饪品质,恬静淡雅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美的多功能不锈钢电蒸锅和台湾JIA蒸锅虽然同是源于传统文化智慧的厨房产品,但是各自却存在明显的区别。台湾JIA蒸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模糊式的传统烹饪方式,用户烹饪时耐心感受到器物与食材间的奇妙变化。“陶”与金属或玻璃相比,性质更温和,质地更柔软,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陶”有着天生的信赖与认同感,认为用陶瓷或砂制锅烹制食物,能够保留食物原味且不会流失营养[8]。除此之外,台湾JIA蒸锅局部为竹子材料,更能唤起人们对传统蒸笼的情感追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案,也并非只有印上龙凤图案抑或是京剧脸谱才能被看作中国的设计,通用化的设计元素一样可以表达出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9]。例如九阳电压力煲JYY-50YJ1,见图6,采用喜庆的中国红的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提盒的造型元素。提盒又名“状元箱”,是古代民间嫁女儿的陪嫁之物,寓意着子孙后代能像状元一样有出息。九阳电压力煲JYY-50YJ1传递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传统厨房器具中的文化智慧与情感理念得到良好传承,同时又适用于当下国内居民的生活氛围。美的SYZ28-21电蒸锅则使用数字化的操作界面,为用户创造了高效、便捷、精确的烹饪方式,让用户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以上是国内厨房家电运用传统文化智慧的两类设计方式,一类沿袭了传统慢条斯理的生活理念,融入现代技术以及审美标准,令忙碌的国人体验到传统的烹饪趣味;第二类则以古已有之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为基点,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优势,简化人与产品之间不必要的操作,推进厨房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前进。厨房是住宅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部位,更是智能化的重要体现部分[10—12]。这两类国内厨房家电的设计发展互有长短,在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时期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为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味道”的厨房家电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4结语

篇2

在懵懵懂懂中我与大连鸿祥共同走过了三年半的时间,回首走过的路,作为一名企业家,自己真的是很惭愧,走了很多弯路。2010年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与《弟子规》结缘、与传统文化结缘,让我很幸运的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企业经营的方向。

说实在的,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我琢磨"传"就是传承,"统"就是统一。一个家通过家规、家道的承传,达到统一和谐的目的。其实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企业就一个家,企业文化就是家的文化。企业其实真的就像一个家,老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员工就跟孩子一样,一个企业老总不仅仅是个管理者、还应该是员工的亲人、员工的老师。正如《三字经》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何教?教什么?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慢慢的好像一点点找到了答案,就教我们中华五千年古圣先贤的优秀文化,从自己做起,身教大于言教。

以前没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最让我头痛的问题是员工的频繁流动,员工来了走、走了来就象走马灯似的,员工的不断跳槽、工作的不断交接真的对企业是弊大于利。从去年5月份开始员工每天早晨通过半小时的晨会学习《弟子规》、学习《孝经》,我与员工共同反省对父母孝道的落实。员工通过学习通过反省深深体会到"居有常、业无变".体会到自己工作安定、身心健康能让父母少了多少挂念。从学习传统文化后,每月公司都举办一次《感念师恩——大连鸿祥员工分享会》,记得有一次恰巧是员工的生日,我们请来了员工的母亲,这位80后的年轻男员工第一次给母亲跪拜磕头,感恩母亲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感恩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育大,员工集体送了他一个洗脚的木盆,希望他能常常给母亲洗洗脚,大家在泪水中唱起了《感恩一切》的歌曲。自己也通过学习深深体会到孝道对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09年十一的时候我第一次给所有员工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并让员工带回去一个红包给父母,我说这是"孝金",希望我们都能感念父母的恩德,过节上班后员工带回来父亲的一封信让我至今难忘,这位长辈希望我能坚持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带动全公司的员工都能学习落实传统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企业的家文化的起点。从去年下半年到到现在员工通过学习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对人、对事的自私自利的一些看法,很多时候大家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企业的稳定性大大强化了。

以前我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和谐,员工之间经常为琐事计较,怎么样才能让企业更有凝聚力?我觉得一个家之所以是港湾,是因为永远都有父母无私的爱的海洋让你任意停留。一个企业也是如此,老总要用无私的爱和感恩的心让员工感受到,我从自己做起有两点:第一就是要改掉自己发火的毛病,"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让企业这个磁场充满了爱和感恩;第二就是我拿出对待自己儿子的爱心对待我的员工,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从道理上明白了,最重要的是从心上做,力行真的是很艰难的事情。有时候忍不住还会发火,但会很快回头并给员工道歉。记得我们全体女员工刚学完《女诫》后,女员工开始轮流自己做饭做菜,我也每天中午都上去吃,很多年轻的女员工从没做过家务,但是做起来都很高兴,菜做的不是很好吃大家也都包容着吃了。有一天我做在办公室就琢磨,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就没想到给员工做点好吃的,教教女员工怎么做饭呢!于是自己那天中午就亲自下厨做了两个菜,员工格外高兴,就像兴奋的孩子似的全都吃光了,紧着说好吃,后来就告诉女员工怎么做饭更有味道、怎么配菜。往年年底我们都是出去吃饭店,今年大家在12月31日那天都聚到一起一同包饺子,我订了个大蛋糕,上面写着"我们是一家人",大家在一起真的就象一家人吃年夜饭那样开心极了。那一刻,我想这不就是企业的凝聚力吗?爱是什么——爱就是用心时时感受别人的需要。

每天晨会我都会与员工一同念感恩词,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每每念到这些,我都会释然很多,因为现代的人真的很容易抱怨、烦恼,原因不外乎上面几种,当你在面对上面的境界都能心存感恩之心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一定就会平和许多。我很感恩投诉我们的会员,因为每一次投诉都让自己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能够更加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以前我对不学习传统文化的员工会很烦恼,觉得那么好的文化你为什么不学呢?自己生闷气、抱怨,但现在自己则很释然,觉得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因为自己做的不好,不是很好的学习的榜样,当然无法感染身边的人提起兴趣,他们就是我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推动器。

传统文化的学习最关键的是改变了我对财富的看法,正如《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为财土、财有吉凶。记得有位销售经理曾经困惑的对我说:"我不知道您到底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工作不就是不断提高销售额吗?!"我说其实我们以前对金钱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该赚的钱赚来的是灾祸。其实企业如同一棵大树,树有树根、树枝、树叶,会开花结果,我们希望果实长得繁茂,那么方法不是在果实上下功夫、应该是在树根上下功夫,企业财富大树的树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德行,懂得做人的道理就懂得做事了道理,就能够将事情处理得有智慧,就懂得如何剪枝修叶,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这个员工好像恍然大悟似的频频点头,但实际上明白道理是一回事,真正能在生活中去落实,真的是很难。很多时候员工当时很明白,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将所学的全都抛到脑后了,结果办了糊涂事情,钱是赚了但出问题了会员投诉。脑子里要时时刻刻有这个弦,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只有天天读圣贤书、天天想圣贤事,才能在做事的时候习惯性的考虑自己做的是否符合圣贤的标准。

篇3

花腰傣是生活在云南红河流域元江、新平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傣族支系,因女子服饰上缠绕着数条华丽的花腰彩带而得名,其人口约12万余人。花腰傣民族有着种类繁多和千姿百态的传统体育文化,并始终不渝地从不同形式满足着民族人民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不断显示其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功能,已经成为本民族及周边民族人们社会生活中休闲娱乐、健身強体、交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美丽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寨建设的背景下,把花腰傣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菹含丰富内涵和多元功能的文化特质行为来分析,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对促进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与发展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看,其具有以下的社会文化价值。 

1 丰富社会文化的价值 

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是花腰傣社会的一个缩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与族群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例如,猫猫舞、大鼓舞、芦笙舞、跳南嘎、丢包等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群体性特征,是显示体力和智力的一项文化活动,对区域社会影响较为深远,群众基础较好。随着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文化之中,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结构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族民间文艺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已随着民族村寨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角色,以适应现代社会形态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态势,迎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挖掘与整理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丰富、巩固社会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协调与共生。 

2 强身健体价值 

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人们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例如,猫猫舞、打陀螺、跳南嘎、丢包、爬竿等项目都有广泛的民俗性和显著的健身价值。这些活动往往将体育、舞蹈、艺术等融为一体,运动中的参与者往往是在音乐伴奏或者节拍下进行蹦跑、跳跃、旋转、翻腾等动作,并以合适的速度、力量、幅度以及富有韵律的各种身体姿态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协调性及观赏价值。不难看出,运动中需要人们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即参与者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必须经过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另外,项目的能够兼顾到人体的头、颈、肩、腰、胸、腿、髋等部位,要求上下肢灵活配合、合理调节呼吸,对人的身体锻炼呈现出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由此看来,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价值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3 休闲娱乐价值 

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为表演性质的项目,均体现出较强的休闲娱乐特征,而且随着村寨社会生活的演变,其原有的宗教祭祀、狩猎等原始功能已在逐渐退化,反而是休闲与娱乐的功能日趋突出。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种类丰富、项目众多以及形式活泼多样,符合人们好奇、参与的社会特点。出于对族人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项目大多以休闲健身、自娱自乐、消遣、游戏等活动方式而呈现出来,体现了花腰傣民族人民生活、情感和价值取向,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并在活动中享受着体育的欢娱。如猫猫舞、大鼓舞、打陀螺、秋千、芦笙舞、跳南嘎、丢包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体现出自娱、娱人以及娱神的特征,民族特色鲜明,艺术性感染力很强,往往在民族庆典、欢庆节日中集中展现,人们也由此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中获得身心的休闲、锻炼,并且得到快乐。可见,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往往在民族节庆或者在族群聚会时得到充分展现,并且正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参与者可尽情地载歌载舞,达到自娱和娱人的目的,满足了心理上的各种欲望。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花腰傣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正是其休闲、娱乐和健身性特征得到日益凸显,或者逐渐强化。 

4 教育价值 

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是其民族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其最早是族人以人体活动(游艺、竞技、舞蹈等)的方式教育传授下一代人生产与生活技能的内容和主要手段。因为,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心的自由、灵感以及美的体验,从而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的均衡发展。另外,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为群体性项目,例如跳南嘎、猫猫舞、傣拳等,需要相互协助、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加上体育文化本身就存在的娱乐性、欣赏性等特点,让参与者在活动中既获得欢乐,又得到尊重、赏识。所以,通过体育项目的独特性、趣味性、配合性、联系性和榜样性来影响、教育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自身发展的信心及目标意识,逐渐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生存社交能力、诚实勇敢等综合素质,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价值。 

5 社会交往交际价值 

当我们走进花腰傣民族村寨时,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村中的槟榔树下、大榕树下、小河边等一起唱歌跳舞,其中就有跳南嘎、猫猫舞、大鼓舞、丢包等传统体育项目。当然,这样的情景在花腰傣民族节庆或村中婚嫁、新房落成等活动中更为显著,这已经成为人们交往交际、联络感情的主要场所及手段。例如每年一度的花腰傣蒙面情歌节,人们穿着花腰傣服饰,这时的男子抬着大鼓、猫猫(也叫老虎头)等表演器械,边走边敲鼓边跳猫猫舞;女子即精心打扮一翻,挑着从自家采摘下来的水果(杨桃、青枣、木瓜、菠萝、芒果、甘蔗、香蕉等),在充满民族风情特色的音乐下按村列队进场,入场处两侧站着长长的迎宾队伍以迎接各村的表演队员及群众。这时的芒果树林下到处是欢笑声和唱歌声,主舞台上正进行着各村挑选出来的歌舞表演,而在舞台的侧前方即设有花腰傣民族猫猫舞、武术项目的表演专用场,先是各村分别表演(猫猫舞、武术融合),然后是所有村寨的猫猫舞队同时争相献艺,精彩独特的表演受到场边观众的阵阵掌声。又如村中的秋千场地,总能聚集大批村民到场玩耍及观看,秋千忽高忽低、时快时慢,场面往往惊险激烈、动人心魄,谁在秋千上动作越惊险,越能获得更多的掌声,村寨秋千场往往成为人们热闹的中心。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为人们创设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情境,为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机会及平台,消除了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使人与人之问的感情得到发展,从而实现了人们间社会交往交际的目的。

    6 欣赏价值 

作为花腰傣民族世代相传、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首先是表演者在活动时往往穿着花腰傣原生态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更显华美艳丽、古朴典雅、雍容华贵,还有她们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等饰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次是大部分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披上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使得动作更富有激情夸张、激越奔放、张驰相间、刚柔并用等特征,这些均尽显健、力、美和巧,加上鲜明的表演节奏,默契的配合,使人们赏心悦目,也有些活动出现紧张、激烈、惊险、拼搏的场面,给参与者及观众产生一种精神亢奋及并美的享受,激励和感染着人们;再次是体育道具的制造,如猫猫舞是用木材扎成虎头以及扎变西龙、變西罕的头(魔鬼),还需有长刀、大刀、叉杆、棍棒等器械。又如作为花腰傣青年男女寻找伴侣和爱情独特方式的丢彩包项目,活动中的彩包是由花腰傣姑娘自行制作,她们会在彩包上绣出傣族喜闻乐见的花卉、鸟兽、山水和几何图案等,看到它都会有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说,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综上所述,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具有多元价值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民族村寨社会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多样化需求,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将得到不断提升。由此,进一步分析、探索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及价值,挖掘、整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探究其文化内涵和外在形态,让外界较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其文化的社会价值及内涵,对建设生态和谐社会,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花腰傣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高鹏春,杨文杰.舞龙运动的社会文化价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7):42-43. 

[2] 朱奇志.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34-37. 

[3] 马利亚.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2(2):80-83. 

[4] 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5-9.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独特民族气质和民族文化的外在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着中国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也是影响至深,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当时领先世界,时至今日也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 衣食住行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是所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最基础的环节,可以说任何人的一天都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身身漂亮的旗袍,把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也让外国影评人惊叹中国旗袍的端庄靓丽。旗袍,作为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从民国时期,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款式为紧贴腰式,直领开右大襟,两开衩,钉扣绊,长至膝下略掩足,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深受欢迎,并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影响力更是巨大,饺子、元宵、月饼、京八件、沙琪玛等更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电影《满汉全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饮食文化热潮,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来到中国品尝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以故宫和拙政园为代表的传统中式建筑,在雍容华贵中不失娴静优雅,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至今仍为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在出行方面,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车马舟船,但是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人们都喜欢在私家车中悬挂保佑吉祥的饰物,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出行方面的物化表现。

2 文化娱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娱乐是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社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享誉世界,齐白石、张大千更是世界级艺术大师,在2013年12月2日的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中国书画大师黄胄的作品《欢腾的草原》以1.28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人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国粹京剧更是蜚声海内外,深受群众喜爱,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精彩唱段余音绕梁,业余票友的精彩唱腔也是功力深厚,夏日的公园里、广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你方唱罢我登场,尽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带来的快乐。此外,杂技、下棋、抚琴、扭秧歌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经常在民间的街头巷尾出现,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体育活动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活动是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十分丰富,武术、荡秋千、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最为人们熟悉。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在公园、广场甚至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4 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到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到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隶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外,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逐步认可欢迎中医。可以说,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5 人际交往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已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深深的流淌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在众多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下,统治者逐渐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的雏形。其中,社会保障思想最早来源于两千多年前儒、墨、道等诸学派的思想家们,他们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相对成熟的儒家则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严格来讲,社会保障是一个现代名词,古代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思想与相应的制度,所以本文暂把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思想称为社会保障思想,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称为社会保障制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传统社会保障思想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这对于我国当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蕴涵社会保障思想的传统文化

何为社会保障思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明确社会保障的定义。据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世界各国及相关学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在综合考察部分国家及有关学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后,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定义。即: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由此笔者认为只要带有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思想都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是伴随战争与动乱而产生的。文人雅士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暴力抗争,只能转而投向理论,希望通过其倡导的教义来影响统治者。其中春秋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文化的大繁荣:儒、墨、道、法,百家争鸣,而他们各自的理念中都蕴含着对于社会保障的论述。儒家主要提倡“仁政”、“孝道”以及民本思想。“仁政”提出政府要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保障民生;“孝道”提倡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要养老,尊老,让每一个老年人能够有一个安详的晚年;而民本思想更是提醒统治者要时刻关心百姓疾苦,轻徭薄赋。道家则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其创始人老子曾说过:“施恩布德,世代荣昌”, 提倡救济、帮助家境贫寒的人;墨家的“兼爱,非攻”,同样是主张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要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

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宗教文化既有本土的思想来源,也有来自国外的文化融合,其中自然也蕴含着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中,佛教虽属外来教派,但由于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加之与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宗教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并且佛教的教义也在大部分时间内被统治者所认可。而佛学更是一直以慈悲为怀,济世救人,普度众生,提倡老、弱、孕、残、幼和一切受苦受难的人都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正统的儒、墨、道还是宗教,它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带有社会保障的影子。

二、传统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运行

中国最初的社会保障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其性质属于当今的社会救助,其内容主要是涉及养老。上文已提到了一系列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仅以西周为例,西周政府最早规定“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说明西周已经初步形成了养老体制的雏形。《礼记.月令》中记载,“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表明在秦汉时期老年人的生活待遇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生活的富足而不仅仅是保障基本生活,尤其不止是仅仅为苟延残喘的生存,这和现代社保理论所提倡的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2]。针对弱民,也就是现今的弱势群体,包括鳏寡、孤独、残疾、贫困而不能自存者,政府的措施则更具有救。对于鳏寡老人,政府会在中央和各都设立掌管做媒的官吏,对于那些不能合独的鳏寡老人会由官府收养,供给衣食,不得遗弃;针对独孤,政府在各都设掌孤一职,照顾不能独立生活的孤儿;对于残疾人,政府会要求各都会按时供给给残疾人衣食直至死亡为止,解除残疾者的后顾之忧;对于贫困而不能自存者,政府会派官员到乡间了解民情,令地方官员报告贫困状况,政府会依照具体的情况发放救济品,使得贫困人口得到经济来源[3]。虽然这些措施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保障水平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多流于形式,但这却是我国最初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众多社保思想下的产物,并且里面已经涵盖了关于养老、伤残、社会救助等制度的雏形。

在社会保障制度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儒家意识形态里的“柔道”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减震器”和“安全网”的功能。所谓柔道就是用温和的方法,传思想,讲道理来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一味的采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具体的说就是运用文化的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法制来的直接,但就长远来看,思想的教化要比法律效果更彻底,更持久,也更深入人心。于是政府会一方面培养百姓的社会良心,让公众去参与时政之学,使每当国家或民众逢多难之秋,总有一批人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就民众于水火,自觉地扛起社会的重担,并实现宗族内甚至整个民族内自发性赈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运行[4]。另一方面会用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宗教的“入世”观念来教化臣民。对神明的顶礼膜拜成为处于苦难中人民自我精神解脱的必然选择,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今生只能多行善积德,祈求来世的幸福。这样一来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在社会保障支出上的压力,并对弱势群体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当今,虽然传统的中庸和入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已不大,但由于国家“柔道”的教化使得公众的社会责任心仍然存在,并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通过意识形态使富人自觉地扛起社会的重担,带动更多的人致富。而每当灾难或危及来临的时候,国人们都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倾尽全力去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自发组织赈施,这不能不说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减轻了很多压力。

三、从文化视角挖掘现行社会保障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我国目前总体经济水平低、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有关,但同样也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官员的腐败问题。政策是靠人来执行的,确切的说是靠官员们来执行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亲厚友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如果将该思想延伸到公共机构如救助金问题时,官员们自然就很难秉公办事,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享受不到救助金,而那些生活优裕只不过和官员沾亲带故者却占有着大量名额,由此腐败问题也就具有威胁性了。坦率的说,优亲厚友并非只存在于中国的文化之中,究其根源也在情理之内,人性使然。只不过西方国家生活水平较高,保障更趋于完善,使得这种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被高质量的生活所掩盖,其弊端没有凸显而已。而中国政府面对腐败通常的解决方法都是从政策或者法律入手,很少关注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法律是必要的,但要想彻底根除腐败问题,光靠法律是不够的,更要从思想源头上做起。既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加大惩处力度,又要从思想上入手,强化官员的自身教育,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官员们的心田,使他们从根本上摒弃优亲厚友的思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彻底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几乎难以实现,但能够找到一个新突破口并为之努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目前我们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先后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不乏有许多有关仁爱、民本和公正的思想。这些都是政府从文化层面入手解决社会中包括社会保障在内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对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几千年以前的古代思想,如赈贫救灾、社会救济、养老爱幼,对身体残疾者进行特殊照顾等,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并成为了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5]。而传统文化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的意蕴,在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不仅会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社会也必将能够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辽宁省城乡二元福利差动态补偿与社会保障体系统筹问题研究 WJQ2012001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7月第一版

[2]刘丽.《人口与经济》(京)2005年05期第74.76,80页

[3]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本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48-01

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是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中华传统文化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其精髓大致如下。

一、它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二、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加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炼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三、它孕育着一种美妙的美学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爱美会美的民族。中华民族一向崇拜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与大自然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根深蒂固。在生活美学方面,中华民族充满温情与创造,懂得生活的艺术,善于艺术地生活。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陶瓷文化、金石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园林文化,家居文化,等等。从而提高生活品位与生命质量。在艺术美学方面,中华民族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曲艺等等,无不出类拔萃,特色鲜明,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些林林总总的艺术硕果,给予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审美享受。

四、结语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美与艺术美的伟大民族。是一个富有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的民族。不论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还是精神上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方式,都闪耀着美的光彩。尤其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和艺术中创造的美,充分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与西方很不相同。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或艺术精神,着重体现在“天人合一”、“写意传神”、“中和之美”等方面。这些是对人类美学的极大丰富与贡献。上述美学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美气质。

参考文献:

[1]马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2]宋银桂.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J].文史博览,2005(12).

篇7

关键词:互动反馈技术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01-01

现代教学信息技术中的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已日趋成熟,如果合理、恰当地应用这种互动反馈技术,就能更好地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促进教学生成,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下面,我Y合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谈一谈互动反馈技术如何辅助教师实现智慧课堂。

一、互动反馈技术的作用

第一:互动反馈技术是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增加平台软件和教师遥控器、学生群组遥控器、遥控接收器等设备,利用群组红外遥控技术所构成的系统。运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媒体,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反馈设备设问质疑,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遥控器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电子表态。系统通过接收器可以即时采集、收集、整理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为实现思维的互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互动反馈技术系统中的挑人、挑组、抢答、抢权等功能不仅是对教学的一个反馈,也是对课堂气氛的一个调整,这一技术的运用在实践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互动反馈技术如何辅助教师实现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目标是培养富有个性、崇尚智慧的灵动学生。总的来说,我认为“智慧课堂”至少体现高效性、共鸣性两个基本特征。下面,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课例,谈谈如何运用互动反馈技术使课堂达到高效性、共鸣性。

第一:高效性。智慧课堂的本质是高效,利用互动反馈系统优化教学环节,既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又要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反馈的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具体的应用有:通过前馈测查、诊断测查、终结性测查等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控教学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避免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不同步的现象,既能克服传统课堂满堂灌、沉闷、消极的弊端,又能防止新课改后“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形式上热热闹闹,本质上高耗低效”的弊端。

例如:在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课例中,我运用了互动反馈设备先进行了前馈性测查。我设计了三个调查问题,具体如下:

(1)KFC和川菜,你更喜欢吃那个?

A、KFC B、川菜

(2)圣诞节与春节,你更喜欢过那个节日?

A、 圣诞节 B、春节

(3)韩国剧与大陆剧,你更喜欢看哪些?

A 、韩国剧 B、大陆剧

上课前,先出示这三个调查问题,学生根据设问进行电子表态。系统接收器即时将把采集到的信息反馈出来:65%的学生喜欢KFC,35%的学生喜欢川菜,60%的学生喜欢过圣诞节,40%的学生喜欢过春节,70%的学生喜欢看韩国剧,30%的学生喜欢看大陆剧。面对这个动态生成的调查结果,我继续追问学生:“调查结果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现状如何呢?”大部分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就能说出:“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时,我立刻追问:“面对如此状况,作为中华儿女的你们,应该要强化一种什么观念呢?学生不假思索第大声回答:“要强化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由此可见,通过运用了互动反馈设备进行的前馈性测查,能够高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信息巧妙地导入新课。而且,在新授知识的环节中,还可以运用形成性测查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点,起到强化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作用。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还可以利用终结性测查来检查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总体测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中的“按按按”的操作模式参与教学内容,可以让教师高效地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篇8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唯物辩证法

十以来,在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曾说,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华夏子孙骄傲。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得出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在当代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1.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命脉。民族情感不能凭空产生,它要以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为基础,没有了解,就没有认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处世哲学,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国瓷器、丝绸、古建筑……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并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持久生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增进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2.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

人的性格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教育十分重要。中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忠诚爱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友爱谦让、律己宽人、自尊自爱、勤奋励志等,都是当代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增长智慧,濡染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音乐美术到医学农林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这些古代文化都饱含着朴素的道理,充满哲思,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依然有着较大指导作用,使人们得以增长智慧、启发思维、濡染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6~15岁,这一时期,识记速度最快,也最牢固。所以,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让学生适当地阅读、背诵一些传统经典,无异于在其脑海中建立一个智慧库。或许现在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智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认知的提升,古人的知识、智慧会一点点地内化樗们思想认识的一部分,启发其思维,濡染其心灵。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以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陆续走进中小学课堂,一时呈现出了“国学热”,应该说,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热闹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无序与盲动,不少地方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内容不加甄别等原因,致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更有甚者还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与现代化教育不相符。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开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怎样科学设计等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还不够清楚,只是为开展而开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中小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戏曲表演等。

2.教学内容不加甄别,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广博,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广为人知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包含着敬老孝亲、宽容有爱、诚实守信、勤奋励志等仍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思想,但其中也不乏尊君、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然而,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加以甄别,而是全盘皆收;教学方法上,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不注重方法的改变。近几年就频频曝出一些蒙学馆、私塾、国学堂不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行要求学生背诵经书的例子。

3.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尚须提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从总体上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以致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而当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在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又未及时跟进或补救。职前、职后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无法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研发工作。可以说,这已是制约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唯物辩证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究竟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教学、教师以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各环节进行科学地统筹规划,从而做到科学有序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这其中最为核心之处,就是要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将唯物辩证法充分运用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1.内容选择应批判继承

如何选择内容是开展教育涉及的首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为此,应从时展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在当代依然有着积极意义的内容应加以继承,如诚信、爱国、孝亲、友善、励志等;对不符合时展需求的,夹杂着封建糟粕的内容要坚决摒弃,如三纲五常、封建迷信等。

2.教材编写应科学编排

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努力做到: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为立足点,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知识分类、内容分级、训练分步的编排方式,灵活有序地安排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层级性与整体性[2]。最终实现体系科学、层级明晰、知识准确,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3.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不讲或少讲,注重涵泳,强调反复诵读。这种方法十分适用于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教学,在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仍有积极意义,应该继承。但是,在知识密度大、学习任务重的信息时代,一味要求学生涵泳、诵读,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教师应明白,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大量的传统经典,而在于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激发爱国热情,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教授法、鉴赏法、活动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巧妙借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频、视频等开展教学。总之,当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4.教师培训应求真务实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一大批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很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教师培训务必做到求真、务实,绝不走形式、走过场。师范院校应切实调整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扎扎实实搞好教师职前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新任教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在职培训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把准脉、下对药,切切实实提升教师文化素质,解决实际问题。总之,一定要通过求真、务实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培养训练出一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5.评价机制应不断完善

健全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深入推进、切实落实的制度保障。任何教育改革只有触及到学生、教师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真正推行。所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改革已有的教育u价机制,让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考、高考的考查范围。令人兴奋的是,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笔者以为,这样还远远不够,还须就如何开展评价作进一步探索。如,对考查内容的范围作出一定限定,以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的方向性;考查形式应灵活多样,以此推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考试题目应更具甄别力,以防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总之,完善评价机制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不合理之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评价、反馈功能。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上至下的制度改革,更需要每一个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以及实践者的通力合作,唯有如此,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方能扎实、有序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 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商务英语

1、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

关于传统和文化,《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给予了解释: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时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发扬光大。

2、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渗透在血脉中、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渠道:

(1)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操作简便的PC机,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了解异彩纷呈的各地文化。世界各地的媒体,能更直观地让人了解各地以政治、军事、体育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

(2)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通常是通过诸如孔子学院等的教学实践来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理论的。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开始开设汉语课及以中国法律、传统民俗为主的相关文化课程。此外,国内外交流学生、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

(3)诸如贸易博览会、经贸洽谈会、世博会,甚至于奥运会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4)人员接触的感知、渗透更能潜移默化地向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当前,国际间的交流日趋紧密,人们的足迹可以遍布整个地球村。而起到国际交流作用直接与外国人接触的主要是从事外交、外贸、涉外旅游、石油、技术等人士。从事涉外工作或与外国人直接接触的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对文化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大多数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都曾接受过商务英语教育。追本溯源,商务英语教育_与基础英语教育承载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3、构建商务英语的内部环境

(1)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理论的重要基石。

(2)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