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

篇1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人才 学校 行业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在的建筑领域,建筑智能化正方兴未艾,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已建的所谓带有“智能型”的建筑,其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这个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环节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智能建筑的行业及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究其原因,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缺少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那么如何很快地培养出一批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能满足建筑智能化的人才需要,正是我们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相关专业的教育者观点出发,来谈一下如何弥补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

一、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和供需链条的断层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一些本科和职业院校已占领先机,开辟了建筑智能化专业,已开始有毕业生出来,还有大部分学校也在为申报这个新专业而忙碌着。但是,这部分毕业生是否能胜任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工作,而且现行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是否能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广大业内人士所急切关注的。其实无论是培养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设计、研发工作的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还是培养建筑智能化行业中的现场施工、管理的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这个特殊专业的培养上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对待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式、实践的环节等各方面都处在一种摸索的阶段。

可以说如果缺少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以及实习、实训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而培养方案却没有摆脱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理念也没有真正形成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应该来说,对前几年入学的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心情是疑惑和期待并存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对一个新兴而又不断发展的行业来说,对人才的需求肯定是很大的,他们的从业前景是很广阔的;而另一方面,智能化建筑究竟是何物,在学校中到底能学到什么知识和得到什么技能,在就业时,究竟能胜任哪些岗位也是一直困惑的。这也是我们的专业老师所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作为这个新兴而又不断发展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尝试教学改革。

在学校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选用最新的教材。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随着建筑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更新很快,通常三、五年时间就有较大变化,有时技术一年就会有变化,因此,这跟一些传统专业不一样,需要不断地更新教材,并且随时与时代接轨,并通过校内讲义的形式对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更新和补充。

2、在学生入学后,就经常安排他们走出学校到相关行业去调研学习,从而让他们了解建筑智能化技术,进而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专业教师要主动地与一些有名的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者和集成商、系统产品制造商、工程商、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交流学习,到现场去学习他们在系统的设计、应用心得、应用经验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得教师也紧跟行业的发展。并在临毕业前一年,就让学生去在建工程项目的工地进行实地学习锻炼,从而系统地整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3、从实践性环节人手,通过实训中心的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贴近企业需求。实训中心的设计因能模拟出建筑群、楼层、设备(配线间)、工作区、管道等基本形态,要考虑到建筑智能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电视系统、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空调、停车场等各系统的全面集成,因此在有条件提供实训设备的前提下,适当考虑让学生从设计、预算、施工和调试一条龙的实训,从而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一个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当由于经费和技术限制时,可利用一些音视频资料来教学和学习,并积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来提供虚拟实验室仿真一些施工条件和设备,让学生能进行模拟实训。

二、把工作单位作为人才成熟的沃土

等待一批批建筑智能化专业学生来从事建筑智能化的工作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不可能原地等待,而事实上也是这样,建筑智能化系统是综合了多个学科,汇集了多项先进技术而形成的。建筑智能化行业在我国已立足了多少年,而从事这个行业都是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转型而来,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一定的功底,但欠缺对智能建筑本质的全面认识,可以说知识结构浓度有余,广度不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不同专业的人员之间不可能有严格的界限,而对于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人员而言,不仅要精通本专业领域,还要有跨专业适应交叉学科的能力,否则在已建的智能化建筑工程中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裂痕,还有在使用维护上落后于设计的现象等,可以说这种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环节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智能建筑的行业及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这也是跟从业人员的专业渗透不够紧密相关的,因此这就需要他们能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相关的专业能积极去深造,去向这方面的专家取精学习,以求知识的全面,而不会出现某些知识面的欠缺造成工程的后遗问题。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问题与建议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industries, such as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water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dustry, business et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 are many improvement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中国分类号:TU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引言

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指以建筑工程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对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系统、管理、结构和服务之间的优化组合,并通过建筑、暖通、结构、变配电、照明、空调、电梯、给排水、电视监控、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等多个系统来形成整体上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高效的建筑环境。

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很早就有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智能建筑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研究建筑智能管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外对智能建筑的系统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1〕:1985年以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 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

我国对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建筑发展的越来越快。在我国东部起步较早、经济发达的城市,很多住宅小区无论从设计还是施工都体现出智能化建设,这不仅为住户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而且保障了居民安全的居住环境。但由于智能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学科众多,因此在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以外,还需要许多相关的管理和设计给予一定的支撑。我国在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在相关的管理和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的发展。

二、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化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管理人才缺乏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和供需链条的断层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我国在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很缺乏,尤其是高级人才奇缺。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智能建筑本身发展时间不长,国外20多年,国内也才10几年;二是由于智能建筑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高等学校原有的相关专业都无法全面覆盖;三是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很快。

(二)计划和智能化设计相脱离

在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管理的过程中,业主和开发商往往对智能化施工的计划都做的比较全面,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在计划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到了实际阶段就开始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根据实际投入或者是住户的需求适时进行调整,而是总是钟情于先进设备,最后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根本达不到计划中预想的效果。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化管理的提高,技术在智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严格保密,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运用也较为困难。

(三)对软件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

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由于智能化的自身发展特点,还要重视对多学科应用软件的开发,通过技术人员对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管理来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往往只是重视硬件上的建设,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过于轻视的问题。

三、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的建议

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就能做好管理工作,更不能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自为战”,因此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过程中,最亟需的还是人才的管理。智能化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建筑智能化管理知识,大学阶段增设相关专业;二是把工作单位作为人才成熟的沃土。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备智能化管理知识的人才要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在工作单位实实在在的锻炼不断加以完善、总结,提高智能化管理的素质和水平。

(二)提升优化设计水平

为有效解决建筑施工计划和智能化设计相脱离的问题,第一要制定正确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流程,严格规定工作的次序和各步骤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评审;第二要设计好建筑智能化管理工作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定义清楚施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要根据施工方和用户的需求书做出系统规划书;第三要引入第三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2〕,主要是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规划、设计、调试以及弱电管道、线槽预留预埋施工过程进行监理,很好地弥补土建监理单位在专业技术、监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为了解决我国建筑施工的智能化管理过程中,建筑技术发展政策与单位体制改革不协调、技术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一是要出台技术发展政策,指导、规范建筑行业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的智能化管理;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资质动态管理〔3〕,对从事智能建筑方面的设计单位、监理公司等进行资质认定、明确规定相应等级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允许从事的工程范围类别,杜绝无资质等级者从事此类业务,并对具备资质等级的单位加强监督动态管理,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四)加强行业自身建设

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建筑行业自身也要加强智能化管理的水平,主要是统一规范行业术语,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标准、规程、规范等,做到有章可循。

随着计算机技术等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化管理已成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实际管理中的优劣不但可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行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业者的切身利益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只要找准了建筑施工过程中智能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在获取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多个部门从多个方面综合协调发展,为完成工程提供有利条件,我们期待建筑施工的智能化拥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兴声.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与思考[J].工程建筑与设计,2001,(06).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设计

1 智能建筑的概念

我国目前公认的定义为:“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及建筑群组成的多功能子系统,从而实现对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及建筑群内各种设备(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安全防范的设计)等的综合管理。

2 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2.1环境方面

(1)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

(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3 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3.1概念上

从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来看,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智能建筑工程系统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建筑的高舒适性和建筑艺术的处理,而这些正是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范畴。建筑结构影响着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的合理性,建筑形式和功能影响智能建筑使用智能的效果,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给智能建筑带来便利和灵活性,建筑的高舒适性给智能建筑的综合性管理带来生机,建筑艺术处理又给智能建筑增添无比的光彩。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将给智能建筑未来发展和运用留下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未来智能建筑在新技术上的运用,为智能建筑设计向高一档次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个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的好坏,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2综合协作

智能建筑工程应不单纯是指建筑电气智能化系统工程,还应涉及相关的专业和领域,其相互间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宜的。另一方面,与传统工程相比系统集成逐渐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而系统集成的趋势则体现在一元化的管理。尽管目前所指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仅仅是狭义的电气范畴,其所涵盖的专业领域仍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建设、信息(电子、邮电)、公安(消防、安防)、广电(广播、电视)、电力、机械等行业。建筑设计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布线创造方便的空间,智能建筑为建筑设计打破传统思想,掌握新理论,适应新科技.引出了一条思路,要求建筑设计各工种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将被现代科技所淘汰。建筑设计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的。

3.3建筑设计是龙头

设计一个优秀的智能建筑。首先,它的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和建筑艺术处理的设计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起着龙头作用,相关工种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建筑、结构两大龙头专业去带动、协调。一般民用建筑设计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工作主要靠设置的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经济五大专业来完成,各专业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因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各方面均缺乏设计经验,系统集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包商(集成商)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 影响智能建筑设计效果。所以建筑设计要带好头, 使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健康发展。

3.4规范化

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之间需要一个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应是一个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体现,应是对现有标准和规范的优化、提炼和补充,具有超前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指导性文件。受国情所限,实际运作中执行政策法规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存在各自为政、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处处人情一本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不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呼唤综合管理体制,迫切需要各相关产业部门根据建筑市场发展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任一产业部门统管或独管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不现实的, 更易引起认识上的混乱和摩擦。现代产业制度更应提倡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

4 建筑设计、智能建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方面, 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还有设计单位专业设置不配套, 计划管理以及分配不合理。设计人员无章程可循, 不同的设计人员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理解与界定也有可能不同,从而使设计错位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们的建筑智能化意识相对淡薄,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两大龙头专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目前充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作主角的电气专业,仍沿用着传统的“强电”和“弱电”划分,人们已习惯把将来最为活跃的新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等一股脑地划归“弱电”范畴,而这些正是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这就决定了人员、知识须不断更新,才能追上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现状使设计人员难以应付,过分依赖于承包商及设备供应商,往往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因工作量增大带来的计划安排出图时间和分配比例不合理,也制约着设计的成败,从现有专业配制及计划管理来看,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时间较好地完成设计工作,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从设计体制上改变现有模式,必将约束智能建筑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

(1)尽快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2)设计单位配套全智能建筑设计班子,加强建筑智能化意识,系统掌握智能建筑的知识。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尽快制定“一体化”统一的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提高系统承包商(集成商) 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用标准和法规来约束他们的敬业行为。

(4)维护管理运行方面,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经验,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主要表现在维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服务及技术支持欠佳,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开通, 影响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尽早尽快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

篇4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 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 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认为可有可无。另外, 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 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 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 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 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 在项目立项报批时, 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 定位不清, 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部分图纸质量低劣, 设计不到位, 设计深度不够, 图审走过场, 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总承包单位, 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 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 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 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 且愈来愈专业化, 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 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 尤其对检测机构, 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 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 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 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 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 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造成恶性竞争, 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 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 如电话、电视系统, 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 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 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 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 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 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 行为的不规范, 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 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 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 不愿介入管理, 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 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 各自为政, 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 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 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 观感质量明显差, 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 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 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 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 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 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 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 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 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 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 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 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 他们相对独立, 各自为政, 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 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 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 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 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 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 系统运行维护困难, 有故障不会排除, 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 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 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 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 比重增加, 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 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 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 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 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 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 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 未雨绸缪,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 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 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 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 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 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 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 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 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 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 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使其真正运行起来,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 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 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 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有几十个子系统, 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 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 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 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 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 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 考核合格, 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需要统筹兼顾, 协调配合。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 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 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 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 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 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 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 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 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 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 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 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 在引进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 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 不得肢解发包, 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 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 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 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 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 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 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 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 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 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 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 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 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 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 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 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 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 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 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 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合理收费, 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 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 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 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 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 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 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 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 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 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 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 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 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工程 项目管理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智能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能按照合理的程序与规范的方式进行运作, 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的建设进度、质量、投资, 使得建成后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反之则可能花费巨资而收效甚微。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

一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实施, 必须牢牢把握工程各环节的要点并进行质量评估与控制。

1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总体设计

主要是把握该工程的系统的功能定位和设计标准, 也就是从功能需求定位出发, 结合本工程项目总体定位、项目所在地智能化工程的基本配置情况, 其总体设计能反映该工程的功能特色或者某些“亮点” 。

2智能化工程承包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根据智能化工程的特点和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成败的分析表明, 通常由系统承包商或者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的工程运作模式较多, 选择一个称职的承包商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对设备产品的熟悉程度, 也直接影响到智能化工程如楼宇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进行。承包商对智能化设备功能、技术参数要求、设备的接线方式例如福州某施工单位对视得安产品较为熟悉而对其他产品如安居宝、青岛韩昌、厦门立林等不够熟悉,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 设备的日益更新换代, 承包商对新设备、新材料、新要求标准的认知与熟练程度以及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水平例如设备接线错误, 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 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质量保证不了, 接线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有些设备供货商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希望从工程安装开始承包, 事实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有效保证现场调试与系统的正常投运。但甲方能否接受, 承包商能否同意就很难保证。

3智能化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

智能化工程的开通运行是该工程实施成败的重要标志, 智能化工程虽然通过了验收, 但系统维护和管理是该工程取得成果的基本保证。加强对设备维保期间维护, 承包商对物业公司技术人员及业主关于设备性能、运行进行必要的解说, 对系统稳定运行相当重要例如加强对物业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演示。智能化设备供货商及其产品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运行不正常, 产品设备质量不稳定, 设备系统之间功能配置不符合技术功能要求,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 造成投资浪费大都指智能化工程中楼宇智能化系统, 因为楼宇智能化系统运行不正常往往是无法保证智能化工程正常投入运行, 或者无法实现智能化工程系统转换, 因此楼宇智能化系统瘫痪造成整个智能化工程无法正常运行, 引起业主的投诉, 而其他部分智能化工程在有效保证一般功能正常运行下, 由于不直接影响工作, 就引不起业主的高度重视。智能化工程其产品质量在完全合格保证下, 其设备供货商在现场调试, 人员培训, 后期服务等方面不能保证, 特别在与甲方及施工单位配合上更难做好。设备到货, 有些安装调试一结束, 再进行联系就相当困难, 后期服务费用甲方难以承受,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现场调试及后期维护问题最近几年也引起了设备生产公司的重视, 他们有的在各地寻找商或合作伙伴, 有的办事处也开始配备这方面的技术人员, 开始承接工程并负责现场调试与后期服务。所以最近几年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正常投运率提高了很多。

二、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检查并确认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必须达到合同、业主及功能需求分析的要求; 根据确定的工程界面要求, 检查各专业、子系统之间技术交接互提资料是否达到要求, 包括功能、信号匹配、设备配置、逻辑等如可视对讲系统设备与停车场管理系统之间配套连接; 检查受控对象的设计管线到位, 双方信号接口界面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核, 确保设备清单、功能技术要求与施工图三者完全一致。智能建筑中所涉及到的智能化工程设备材料都是当前科技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 设计单位很难一下掌握,熟悉起来要有一个过程, 设计单位对选用系统不熟悉, 施工图设计就相当困难, 对每个系绞包括的那些内容, 人家都有分歧,这两个系统施工图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比较密切, 各个厂家的产品在网结结构、产品功能及价格上判别也比较, 施工图设计如果定了某一家产品, 随着建设周期的拖延, 资金的变化等原因,很难按设计图纸进行订货, 订货一旦有变化, 设计就要变化, 所以工程项目智能化工程中各系统施工图设计只能作到综合布线, 并提出一个概算, 由于设计上认识的不统一, 加上一个工程设备订货往往变化多次, 这也是造成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基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2施工工程质量的控制

按施工工艺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按图示的施工工艺框图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施工和质量控制; 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按施工工艺要点做好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检查表格;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和调试记录。例如福州一些小区多表远程计量系统计费没有与有关部门沟通,会造成许多管理问题。有的建成后长期无法工作, 造成浪费,有的选用一些价格低、质量差、性能不稳定的产品, 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或系统的误差很大, 结果形同虚设, 仍需人员每月入户抄表, 完全失去远传和集中检测的作用。

3系统调试

包括系统调试前文档检查; 根据设计、规范、合同的要求编制调试大纲, 经审查确认后组织实施; 记录、检查、确认按要求的各项测试数据,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提出措施, 并经相关部分确认; 严格按规范和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检查。

三、.搞好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1了解和掌握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首先必须要了解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才有可能做好工程质量的过程管理。一般以《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的规定为主。验收规范中没有涵盖的技术参数,可以采用厂家提供的参数。

2做好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合同和设计要求, 确定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工作界面,协调好相关工种的关系。吃透设计要求与设计图纸,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难点、工艺要求较高的地方,要有专项技术措施,并提供补救预案。

3实行分系统、分阶段、分步骤检查与验收。智能化系统工程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例如:综合布线子系统、计算机系统集成子系统、安防监控子系统、背景广播子系统、门禁子系统、会议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的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都不相同,必须分系统检查与验收。智能化系统工程工期较长,一般分为前期施工准备阶段、管线预埋阶段、设备安装阶段、系统调试阶段、系统联调阶段和试运行、验收阶段,每个系统都必须进行质量把关和过程控制,只有分阶段、分步骤检查与验收,才有可能实现质量目标。

4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建安装、装饰装潢、空调系统、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专业,而且在智能化工程某种意义上属于辅助工程,服务为主,因此在工地现场应与上述相关专业密切配合与协调,尤其在装饰装潢、机电安装、开孔位置、线槽位置的配合等,都必须与相关工种协调配合,避免因协调不到位造成返工、误工。

结束语

些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化系统建设不断发展,要求也不断提高。与通常的建筑工程相比,智能化系统工程集合了机电安装、通讯网络、计算机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光纤传感以及多媒体会议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涉及到建筑安装、信息系统、广播电视、公安消防、电力等多个行业领域。对很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工作者而言,如何做好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高峰,杨福生,汪荣. 浅议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J]. 陕西建筑. 2010(06)

[2] 杨萌跃. 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企业研究. 2011(06)

篇6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已建项目中,智能建筑工程在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4%~8%。从智能建筑物分布的行业来看,目前主要用于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高级住宅、交通枢纽等。智能建筑的含义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即BAS;通信自动化系统,即CAS;比较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S,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3A建筑。智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数量的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因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投资浪费。对这类新型建筑,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审批、监管、检测等管理手段。

2智能建筑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建与在建的智能建筑项目的BA系统的调查,目前智能建筑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有以下方面:

2·1业主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开发商对“智能建筑”期望太高,仓促上马,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和系统发展的考虑,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由于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在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上不能很好地把关并及时纠正质量问题。因此BA系统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千差万别,系统集成商、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良莠不齐,智能建筑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产品,在业主的设计意图,产品选用未经周密的市场调研或系统集成商招标书不够详细的情况下,得出的就是一个模糊的设计概念,加上相应的施工、检测规范还未出台,工程质量和技术服务自然难以保证。

2·2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2·1BA系统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工艺流程

许多设计单位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设计方法,设计水平有待提高。BA系统设计人员在智能大厦建设中通常归类于弱电专业,弱电专业设计人员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整体系统,没有对其他专业工艺流程的深入了解,必然造成控制点的布置不合理和控制测量仪器选择不合理,使BA系统难以正常准确工作。例如对阀门类型选择的BA系统中,电动阀门是最重要也是使用量最多的一种电动执行元件,阀门类型、口径、流量特性和常开、常闭形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控制精度和投资成本,这就要求BA设计人员对控制对象工艺流程有清晰的了解。

2·2·2BA设计人员与相关工程设计人员相互配合问题

BA系统涉及面广,需与暖通、强电、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紧密配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协作,会在智能化系统中留下隐患。如BA需在暖通专业的各种管道上安装调节阀、流量计等测量及执行元件,需预留一定安装空间,否则会影响精度,这需事先与暖通专业充分沟通。

2·2·3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集成方面不熟悉

目前对智能建筑建设的关注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而在建筑设计配合方面注意不够,致使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欠佳,对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空间、管线、路由等考虑不周。这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合作。

2·3系统安装和调试出现的问题

2·3·1BA设备安装方面

BA系统与相关界面需配合的施工界面很多,目前无安装规范,在施工安装之间往往未划分清楚各相关专业工作界面和联接协议,造成施工死角,使系统很难正常运行。市场上系统集成公司虽然为数众多,但从技术水平、施工组织经验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来考察,缺少真正的系统集成商。在系统建设中,各厂商各自为政,在接口上互相扯皮,延误工程。为争取项目,一味压低报价。项目到手,为了利润,不顾质量,降低规格。各厂商都自称“开放性”好,而实际上为了市场利益,开放程度有限,造成集成系统维护中的隐患。

2·3·2BA系统的调试和验收

目前系统的调试尚无统一规范。BA系统施工企业人员对控制系统调试的认识不够,对自身设备工艺不了解经常只是电气联通的调试。即仅要求上电时能测到各信号在线,发出控制信号时能检测到控制对象动作,而对各控制对象很少进行一些必要的调节参数整定,必然系统很难达到优化的工作状态。国家对BA系统运用于民用建筑中的安装、验收尚无统一规范,系统验收后仍不能正常工作。

2·3·3施工管理的力度不够

智能化系统涉及专业较广,且有多个施工单位,因此要协调不同工序和工种之间的接口,并在施工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管线敷设、设备安装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开通。实际中,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相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不齐全,许多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是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投入使用的。

3智能建筑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建议

3·1对建筑智能化同工程建设实施专业监理和系统验收

政府必须建立具有智能建筑市场的监理制度,为投资方在智能建筑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并协助投资方进行方案实施。智能化系统的监理和系统验收,必须十分强调其专业性。可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测评,审查核对系统配置图、接线图、点数表等技术资料,确保工程合同中的设备清单、监控点表和施工图三者一致,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保证审核符合接口界面、联动、信息通讯、接口技术参数的要求;严格进场产品的质量复核;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审核技术变更;在阶段工程结束后进行验收。对有资质的验收单位还应进行资质年审。

3·2加强对国内外智能化产品的技术测试和评审

由国家主管部门对已用或待用的国家及进口产品进行全面技术功能评测和等级考核,根据系统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功能等级,发放不同等级的市场准入证,以防止市场误导并保护使用单位的利益。

3·3制定完善的施工规范、验收标准

智能建筑中BA系统、OA系统、CA系统等都与计算机、通讯等新技术有关,由于这些技术发展很快,有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在国内外都尚不齐全。目前,国家的国标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已开始实施,还应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检验标准》等,使之有效地规范智能建筑的设计、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定位和验收等阶段的运作。

3·4智能化系统的应有预见性的逐步实施

智能化系统应在满足基本和可选项目的基础上,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实施新项目。首先实施技术成熟且性价比合适的项目,例如防盗报警、紧急求助、消防报警、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漏、语音通信、公共场所监控、防范巡更系统等。其次,将技术成熟但费用较高,操作复杂的项目作为可选项目。例如家电的远程控制、影视点播间(VOD)、一卡通等系统。对于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外界环境尚不完备的项目,暂不实施。

篇7

【关键词】 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高科技;工程应用

Enhance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level

【Abstract】 An important 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gration system that is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 automation, building au-

tomation and office automation equipment, the three systems integration. The original buildings in the "weak" system level upgrade. This

higher level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integration system; High-tec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人类古老行业的结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智能建筑将是以后建筑的主要潮流,但在现在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阻碍着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浪费,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从明确认识,完善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专业人员技术素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展建设智能工程,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措施。

1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许多业主及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产品了解较少,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 ,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事实上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2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发展快车道,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旧规程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对于智能建筑专业的规范化,必须统一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力度。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3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时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土建及装饰,水,电,暖通等专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4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

5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

6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智能化生活小区

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个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 ①市场定位: 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②经济适用性,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可靠安全,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综上浅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窦志等.建筑师与智能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谢浩等.城市住宅小区的智能化设计解读[J].规划与观察,2003(3:)24-27

篇8

【关键词】创新视角;建筑工地;工棚;防火研究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人类古老行业的结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

1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2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力度。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3智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

4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时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土建及装饰,水,电,暖通等专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

5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个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①市场定位: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②经济适用性,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可靠安全,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6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2005,95(01).

篇9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智能化系统; 系统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一、 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

超高层建筑具有显著的建筑特征。其建筑高度高、总建筑面积大、投资大,目前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功能更为复杂多样而且经常以多功能的综合建筑群或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出现;不仅竖向交通占用空间很大,而且通常有竖向通道的转换,设备层、转换层内的相关专业设备及管道多而密集;设备竖井多,布置集中、密集;塔楼部分每层建筑功能相对单一,每层面积不是很大;避难层设置多(常以避难层作为功能分区);对消防、抗震等防灾要求都很高。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特点并结合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系统形式和技术路线(如模拟和数字、以太网和总线、自成套系统和非自成套系统等的选择),才能有效地解决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超高层建筑特点体现在一明、一隐两个方面。明显的特点是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带来的竖向分区,其功能性分区之间均设置有避难层或设备层,每一个功能区建筑规模都较大,一般在几万m2左右,竖向分区一般在3个以上。隐含的特点是存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维护、管理建筑物的日常运营。

二、通信系统

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通信系统,因其规模庞大,一般由当地电信运营商承担建造,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传真、因特网等多媒体综合传输业务。在建筑物内设置的用户电话局是城市级别的通信网络的一部分,设计者应考虑预留物理上分开的双通信接入系统路由,以满足如城市SDH(同步数字体系)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应用需求,在超高层建筑物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竖向分区的特点,分别采用分级和分区的设计措施:

1、 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宜建立两级通信网络系统。一级通信网络系统由提供建筑物整体业务的中心程控交换机等局端设备组成。在不同使用区域构建二级通信网络系统,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区域,采用网络型程控交换机,分别提供各类业务需求。

2、可考虑如图1所示的无源光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在建筑物内的应用。可将光网络单元(ONU)部署在避难层的电信主室内,管理避难层之间功能区的数据、语音业务。

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方式需要结合当地电信运营商的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部署,其组成方式直接影响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设计者应立足于超高层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运营商尽可能早地共同制定出网络方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品质。

图1无光源网络

3、大型会议场所音视频传输

为了满足大型会议场所功能的需要,设计者需要解决多种音视频信号的接入和输出问题,为此要提供包括有VGA接口、S一视频端子、RCA复合端子、USB端口、HDMI接口、TRS端子、iPod插座等的多媒体插座盒,但由于信号的种类不同其传输距离也有一定限制,如常用于计算机输出的VGA信号按照传统方式,普通VGA信号线只能传输20m,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议场所较大的需要。在大型会议场所可考虑采用双绞线传输的设备,通过此设备可将各类接口的信号通过一条超五类双绞线传送到输出设备,支持距离可达100m。必要时可采用光纤传输设备,延长传输距离的同时可支持末来高清信号的应用。

三、能量计量系统

能量计量系统的设置既要满足物业管理部门需要,使管理者能够掌握资源消耗的一般规律,并可针对具体工作提供一种分析、预测的平段;同时又要满足计费的需要。能量计量一般包括:

1、总计量:冷源、热源总计量、燃气总计量;电源总计量;给水总计量;蒸汽总计量等。

2、分功能区计量:冷源、热源功能分区计量、变配电分站计量、给水分系统计量、蒸汽分系统计量等。

3、分楼层和用户计量:冷源、热源楼层计量、电源分户计量、给水分户计量等。设计者应依据建筑物内各类资源的使用情祝和使用要求,结合相关系统的设计具体形式,合理选择计量表的设置位置。

四、构建控制网络的统一通信平台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构建控制网络,并以此作为智能化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点数量可在万点以上,采用RS485总线式传输系统,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总线数量将会超过10条,总线之间不能统一利用和备份。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可在千台左右,采用数字IP网络化监控系统能有效削减线路敷设成本。广播系统的分区可在百个左右,尤其是背景音乐系统兼作消防广播系统时,如不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其系统的构成将相当复杂。

如上子系统中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不仅有利于建筑物建造,其占用机房面积更小、线路敷设成本更低,而且数字式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系统品质,提供备份传输机制、软件控制替代部分硬线控制、后期维护和功能调整相对简单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网络的优势,需将如上子系统的传输部分统一整合成一个独立的控制网络系统,如图2所示。控制网络系统应具备:

图2 控制网络系统

1、采用两层网络体系,网络的核心设备部署在总控机房内。核心层设备采用稳定的双机热备系统,与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千兆连接。考虑到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主干网采用可升级至万兆传输的物理传输介质(单模或多模光纤)。

2、每台核心交换机内还应提供多层次的冗余包括引擎冗余、电源冗余以及支持模块和端口的冗余分布,保障业务的无缝切换。

3、接入层设备选用百兆端口的交换机部署在各楼层弱电机房内。多台楼层交换机级联后,通过双上联端口与核心交换机互联。

4、.按照服务区域及系统服务类型进行VLAN划分和Trunk连接。

5、网络系统具备QoS(服务质量),包括数据包级别区分、标识、带宽控制、队列管理等功能。

6、与其他网络互联时,网络系统采用设置防火墙、AAA认证方式等措施确保网络的安全

7、。配置网络管理软件,便于网络管理员的系统维护。

8、统一的控制网络通信平台不仅可将应用于建筑物内的各类基于IP技术的智能化子系统从形式上集成起来扩展到智能化集成系,而且可将控制网络进一步物业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应用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的构建中。

五、系统互联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智能化子系统并建立互联机制。超高层一般都有两个及以上的功能分区,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分区。首先,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即有不同的运营、管理及维护部门,必须为其设置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确保不同管理部门的各子系统独立管理和操作;其次,对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同一子系统应能实现各功能分区的子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但其互联的机制应结合功能的需要和子系统结构,分别建立主从式、对等式和分立式互联方式

一般来说,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宜统一设置在设备总机房,在各功能分区设置设备分中心设备,属主从式互联方式。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安全技术防范系统(S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各功能区共享功能通过系统软件的权限划分来确定。在不同功能区子系统存在异构形式或不需要共享功能的,如会议系统、扩声系统等宜采取物理上分开的分立方式。

六、系统集成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建立纵横式集成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系统集成方式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设备状态、控制指令的动态图形显示,以及历史数据的查询,根据决策预案实现各子系统的联动。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从子系统和功能分区两个层面考虑:一方面,不同功能分区的同一子系统(如BAS, SAS, FAS)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通过用户权限设置等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对同一功能分区内的BAS , SAS , FAS子系统进行集成(BMS )。其系统构架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集成

结语:

基于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使得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也具有显著的特征。因此应结合超高层建筑的不同功能分区设置各个智能化系统,既能相对独立,又可有效互联,同时应更加充分地做好前期规划和智能化系统规模的控制,做好防灾与可靠性设计,注重掌握和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更好地满足超高层建筑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住宅;电气;质量;工程施工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on residential comfort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building electrical,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its quality problems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residential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works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project, and ask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residential; electrical; qual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更是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飞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住宅开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要求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建筑电气,作为建筑智能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现状以及对主体工程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和建议:

1. 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1.1 常见问题:室外进户预埋管采用薄壁钢管代替国标钢管;预埋深度不够;转弯处用电焊烧弯,翻墙管与水平进户管焊驳接成90°弯角;进户管与地下室外墙的防水处理不好。

1.2 原因分析:采购人员购买材料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或未按规范及图纸设计要求购买,有的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故意采购不合格材料;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不严格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检查不严;电气专业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没有用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缺少责任心,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没有按照防水要求进行施工。1.3 防治措施:进户预埋管必须严格使用国标要求的厚壁钢管;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m;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教育,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冷弯法或热弯法进行弯曲(现在市场上也有卖专业电工管弯头的,也可以采用),不允许普通弯头焊接和烧焊弯曲;做好防水处理(最好在预埋管上做上防水翼环),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2.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2.1 存在问题: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2.2 原因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2.3 防治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我们现在采用先不预埋接线盒,先预埋一块泡沫板,砼浇过后在统一预埋,大家也可以试一试);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套;安装面板后不饱满的要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在开始安装开关插座,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3.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导线颜色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3.1.存在问题: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和搪锡,直接压接;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子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绑捆包扎;导线的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绝缘外皮颜色一致没有分色。

3.2 原因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3.3 防治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要采用压线帽压接或搪锡,;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4. 照明器具安装不符合要求

4.1存在问题: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

4.2 原因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员购买灯具时不顾质量。4.3 防治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Ф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5mm;施工人员、采购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5. 电话、电视系统的敷线、面板接线不符合要求

5.1 存在问题:多条电话线在高层建筑的弱电竖井里没有绑扎和分别固定,显得杂乱;DP 箱的线头编号不明显,编号纸牌回潮,字体难辨;电话插座接线松动,电话音质失真;电视天线损坏屏蔽层,电视音像失真;施工完毕后没能清洁净现场。

5.2 原因分析:施工人员偷懒,责任性心不强。

5.3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施工安装完毕要清洁现场,保持地面和墙面清洁;多条电话线在弱电竖井里敷设时,要绑扎成束,并按要求隔段固定在主线槽内,盖好线槽盖板;电话线接头要用防潮的接线接头连接,用线钳压紧;电话座接线螺丝要固定紧,既要紧固导线又不能压断接线(电话线芯较小);DP箱里的电话线要整齐排列,每根电话线的线头均用防潮线牌标明回路和房间号码,以方便日后电话安装;电视天线的屏蔽层在穿管时易被硬物刮破,因此在穿线前应将管清理干净,将管口磨滑或在穿线时加一些滑石粉方便拉线,以免损坏屏蔽层,确保电视图像、音质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