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导论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视觉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视觉导论

篇1

【关键字】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预决算审核;影响因素;内容;审核方式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预决算的全面实施,可以将实际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使得管道工程得以更加合理科学的展开。工程造价预决算是决定项目投资资金、工程成本预算等经济信息的关键,也是寻求降低建设成本、提高项目投资收益、控制项目运营的核心。对于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的预决算审核中,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因素,项目预决算的编制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技术等多重指标。以下就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的审核方式进行论述分析,旨在控制给排水工程的造价,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审核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笔者结合实际工程造价预决算,发现影响预决算的诸多。相当一部分造价公司不具备完善的营业条件,总是会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和差错。而且,在实际操作环节中还存在很多的干扰因素和可变环节,都对造价预决算造成影响。加上物价的浮动、实际的定额换算缺陷等等,都是造价审核中客观存在的不可动因素。由于新技术、新规范的使用,造价预算的计算法则更新较为迟缓。因此,有很多工程预算审核问题是难以及时发现和计入的,加上前期调查和研究的力度不够,都会对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带来影响。对此,审核人员必须加入定额损耗、合理实施补充定额。

2、人为因素。相对那些不可动因素,影响市政给排水管道预决算审核更多的还是认为因素,往往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对造价审核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害。首先,在管道工程的项目承包竞拍上,会存在恶性竞争,企业个人都会存在片面追求利益的弊端。在工程的实际施工上,施工队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他们往往不是采用革新施工技巧和改善施工管理等实践环节措施,而是采用偷工减料、虚假多记工程量、套牌收费等恶性手段来达到盈利的目的。为了不被检举揭发,更会使用送礼贿赂等手段,片面提高管道工程的造价预决算,达到非法盈利的目的。

二、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预决算审核内容

1、工程量审核。对于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而言,首要前提就是计算工程量,计算工程量的首要环节就是计算原则。结合管道工程的施工范围,也就是工程量计算范围;其次就是将计算范围划分成块,分段计算;最后就是将图示比例与实际比例进行对照和验证,也就是常说的放样验证,主要是为了核对图示的比例尺、正方向等标识。作为造价审核人员,对现场工程量的审核必须实施现场验收和签证,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同时,审核人员必须秉承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则,对现场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的工程量进行审核,确保现场签证、施工修改通知书、工程量计量准确、真实、可靠。

2、套用单价审核。工程造价预决算定额必须是科学权威、严格准确的,实际工程中的定额必须是严格按照计算标准实施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常用的套用单价有直接套用单价、定额换算单价、补充定额单价等。对于以上套用单价,首先审核设计图纸和工程项目的一致性,确保图纸与项目的配套;之后,进行工程主材的套用单价审核,检验主材单价的合理性;对于难以套用的单价,既是换算单价和补充单价,审核他们在工程中的地位和数量,检验换算系数的正确性。套用单价的审核主要是对换算依据和换算法则进行审核,判断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合理性,方便及时改正。

3、相关费用审核。对于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的审核,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费用的审核,也是预决算审核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审核程序。在实际工程中,各项费用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相关审核标准和审核方式实施。同时,还需要结合项目管理文件、项目双方合同意向、项目招投标书等文件进行确定。审核员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必须注意文件的有效期、计算取费的实际基础费用、费率的上下浮动、执行取费表与实际应用中的一致性等。在相关费用的最终确定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政策,对工程中的各项费用审核途径灵活变通,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三、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审核方式

1、对比审核。对比审核是目前实际工程审核最为常用的审核方法之一,该法具有简单高效、明了易行等特点。对比审核就是将实际工程的预决算审核和以往的类似工程进行对比,找出两个工程相同或是相异的部分,计算工程预算差价。尤其是在同一地区,相似工程项目的审核计算上,对比审核法简单高效,具备相当的准确性。只要审核者将两个项目的相异重点进行审核计算,找出其中的工程差价、材料套用单价、综合差价等因素,就可以大致对两个工程项目进行预决算评估和审核。例如单方造价指标、分部工程比例指标、材料消耗指标、专业投资比例指标等,都是对比审核的分支。

2、全面审核。全面审核是对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的计算工程量、套用单价、相关费用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全面审核是在当前的定额条件下,紧密联系工程造价图纸、双方合同、预决算计算标准等信息实施详细、全面的审核。笔者在实际的审核过程中发现,这种全面审核策略具有详细、全面、具体的特点,对工程预决算的审核质量检查细致到位。可以说,每次的全面审核都是可以保质保量完成的。但是,由于审核内容较多,全面审核耗时耗力。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巨大困难。

3、综合审核。就是结合全面审核和对比审核,对实际工程造价的预决算进行审核的方式。为什么会有综合审核的出现呢?在实际工程造价审核中,工程之间造价审核的适用性存在很大差异,各种审核策略之间存在共性和特性。因此,要想实现科学准确的工程预算审核,审核人员必须将全面审核策略与对比审核策略相结合。通过综合审核的实施,工程造价预决算的精确度和科学性大大提高,使得工程预决算中出现的问题得以及时更正,保证工程施工的有效进行。

结束语

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与资金链的供应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预决算控制与管理尤为重要。给排水工程施工造价预决算是决定和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进行招标、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查机关掌握投资状况,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市政给水管道工程造价预决算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耐心、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想实现科学准确的审核,必须坚持长期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严芳.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风,2011(12)

[2]李胜江.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0)

[2]刘翠梅.探讨建筑工程造价的预决算审核[J].中国科技投资,2012(30)

篇2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培养管理

1背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跨应用领域专业Ⅲ。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把整个信息科学技术推向“智能化”的高度,这正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掌握坚实智能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备作为工程师或领导者及公民的良好人文修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深入了解国内外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或工程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应稳妥发展与完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创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系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科研素质和较强创造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师。

2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分析

智能科学与技术属于计算机类专业,其必修课程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大类专业招生教学的院校,通识课程主要是数学、物理文化基础,强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教学的特色体现在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一般分为数学基础和专业课程。计算机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离散数学、微分方程、概率与统计、数值计算等;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高等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

2.1学分

本科培养计划的学分中,国内外大学学分总数趋势是逐步减少,追求少而精。国内院校一般在130~190学分之间,如北京大学为150学分,清华大学为1 70学分,东南大学与浙江大学均为160学分,还有16学时为1学分的,也有18学时为1学分的。

中国台湾的大学一般在130学分左右。台湾交通大学最低毕业学分为12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须达76学分(共同必修58学分+资工组核心须达分+(资工组副核心课程学分+另2组核心课程学分)),专业选修本系课程须达12学分,其他选修课程须达12学分,通识课程须达28学分(含外语课程必修8学分)。台湾“中央大学”为136学分,台湾“清华大学”为136学分,其中必修和必选学分126,其他与导师商量决定。

美国的大学各校差异较大。美国的学分计算有4学期制、两长一短制及两学期制,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120学分,麻省理工大学为90学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186学分,斯坦福大学为180学分。

2.2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斯坦福大学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新生入校后不分专业、不分学院。除了医学院和法学院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外,本科生可以在入学后的前一个学期适当时候随意选择专业,并且选择专业后允许更改,只要毕业时满足专业培养方案即可。

国内的浙江大学是较早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之一,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特殊培养3类,前两年不分专业,按学科分类集中培养。

台湾的大学专业也是按大类完成前期的基础课程,再分小专业完成各学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进阶课。

教学分组是现在的主流课程架构,也是体现专业方向的主要形式,分组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国内清华大学采用的是分组教学;台湾的大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教学方向分组的方式,台湾的大学教学分为课程与修业、学分学程。

2.3实验与实践教学

计算机类专业各大院校都强调课程实验与实验教学,而目前课程该如何进行教学?这不仅是实验问题,如何以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为目标,怎样使教学目标达到毕业要求是关键。做中学是主流实验教学方式,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大作业体现的是实验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进行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都属于实践创新性教学模式。例如,斯坦福大学程序设计范式课程重点比较C、C++、Java的特点和难点,每1~2周有一次大作业,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实现,使学生加深理解各类编程语言的应用场合;麻省理工大学的课程计划是必须先修12学分的实验课程,再修3门或4门核心课程,最后选择3门方向学科和1门关于该方向的实验课、2门专业拓展课。

3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分析

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安排基础性、通用性、关键性的智能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感知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技术;知识处理(认识)技术,包括知识提炼、知识分类、知识表示技术等;机器学习技术,特别是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学习技术;决策技术,即知识演绎技术特别是不确定推理技术等;策略执行技术,即控制与调节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特别是面向专门领域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合作技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智能人机交互与合作技术;智能信息网络技术。

国内最早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第2批开始培养智能专业学生的院校。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课程(2分)包括:①专业数学/理论基础(15学分):算法分析与设计、集合论与图论、概率统计A、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②硬件与系统基础(分):数字逻辑设计、微机原理和信号与系统;③智能基础(5学分):脑与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专业限选课程(15学分)包括信息论基础、计算方法B、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微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机器感知和智能处理实验、智能多媒体信息系统实验。选修组合课程(29~32学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考智能的2个专业方向推荐专业课组合,自行选择,至少选修20学分的智能专业课程。公共核心+专业方向+新技术及其他:①公共核心课程(分):智能科学技术导论、模式识别基础、生物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②专业方向课程(11~15学分):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方向、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方向、新技术及其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及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概论、算法设计与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技术、移动通信与智能技术、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网络信息检索、智能系统平台专业实验等课程及30多门选修课程。

建议各学校可以根据学院教学特色与实际需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北京大学偏重“信息处理”,湖南大学偏重“智能系统”,但需要强调的一个前提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大计算机类,更需要大EECS专业的基础。编程、电路、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这五大核心基础就是大EECS;其次是专业,计算机以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编译、数据库五大经典专业核心课为主,湖南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系统,因此信号与系统、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是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然后再分不同的分支。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机器人学等;研究学位课程包括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主要体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核心(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和应用(机器人学)。

4结语

(1)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的时序图,即描述课程的进阶关系,从本科直到研究生,同时还可以实行一定的修课限制,如台湾交通大学计算机概论与程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式设计两科皆不及格者不得修数据结构与算法概论,若数据结构不及格不能修算法设计课程等。

(2)程序设计类课程用上机程序能力考试来设置合格条件,如台湾交通大学基础程式设计及格条件为通过“程式能力鉴定”,湖南大学则以CCF―CSP软件能力测试作为程序设计课程通过的考核标准。

(3)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如台湾“清华大学”的综合论文训练是由具有同等水平的项目训练成果或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项目以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经认定后代替的。

(4)精炼的课程教学。核心课程应该精且必须加强课程实验,只有对方法和理论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掌握这门课程,而动手完成实验才能真正融会贯通。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

篇3

关键词:智能计算;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于2005年获教育部批准、2008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一个本科专业。智能计算导论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智能计算、系统辨识和优化的方法以及这些智能计算方法的一些高级应用。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至今已经有四届本科生(至少500名)上过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有志于深入研究智能计算的学生指明方向,成为我们教师首先注重的问题。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我们从选择教材、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探索教学方法入手,形成了目前的“立足基础、动手编程、展望前沿”的教学体系,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此,我们对这门课程有关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更好的提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为同行提供参考。

1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鉴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每年上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满足毕业以后选择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广度”上的需求,又要满足毕业以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深度”上的需求。同时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掌握理论基础、理解生物和工程应用的背景并能了解智能计算研究的过去、未来、现状及前沿。鉴于以上要求,我们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教授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这是一部顺应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发展要求的教材,它系统地介绍智能计算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选择了既能代表智能计算过去20多年间发展的最突出成果又能反映智能计算当前研究热点的模拟进化计算、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1]。

在教学中,我们的ppt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在基础理论部分使用中文ppt便于学生理解;在介绍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具体算法和国际发展前沿时采用英文ppt、中文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中英文对照,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今后阅读专业的英文论了铺垫。

2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

智能计算是以模型(计算模型、数学模型)为基础、以分布并行计算为特征的模拟人的智能求解问题的理论与方法[1-3]。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交叉学科。该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三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1) 仿生过程算法:模拟进化计算(20学时)。该部分主要以教材为主,重点讲解模拟进化计算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基础、算法框架、基本要素、本质优点及其适用领域;并从编码、群体初始化、个体评价、遗传算子和参数选择这五个用遗传算法求解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借鉴“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了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并强调了与遗传算法的区别和联系。

2) 仿生结构算法:人工神经网络(14学时)。该部分主要通过向学生简要介绍神经网络的生物背景、数学模型和学习机理,重点介绍了感知器和单层前向网以及多层感知器,简单介绍了径向基函数和回归神经元网络。

3) 仿生行为算法: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12学时)。该部分简要介绍了模糊逻辑的生物基础,通过与经典集合的对比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模糊集合及其运算、模糊关系及其矩阵,最后简要介绍了模糊推理的各种模型。

3教学方法

3.1结合实例的讲解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智能计算算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们选取合适的示例,并结合算法让学生从算法机理上明白该类算法是有效的,其仿生背景是合理的。比如在讲解遗传算法这部分时,首先讲明了学生大三上学期学过的共轭梯度法、拟牛顿法、单纯形方法等基于梯度方向的经典优化搜索算法,无法求解目标函数不具备可导等数学信息的问题,以及离散性问题、不确定性问题、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问题和大规模问题。而遗传算法直接以目标函数值作为搜索信息,这样对许多目标函数无法求导或很难求导的函数,遗传算法就比较方便。为此引入如下优化问题:

max f(x1,x2)=21.5+x1•sin(4pi* x1)+x2•sin(20pi* x2)

s.t.-3.0≤x1≤12.1

4.1≤x2≤5.8

然后从如何编码、如何初始化群体、如何对个体进行评价、如何选择合适的交叉、变异等遗传算子以及如何选择算法中用到的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等参数方面,详细地向学生展示了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机理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向学生展示了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的寻优曲线,以及所求得的满意解。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实践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

智能计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智能计算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4-6]。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上机实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生掌握了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流程以后,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实现遗传算法求解3.1节所述的优化问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在计算机上实现遗传算法,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遗传算法的寻优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上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编写程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设计不同的遗传算子,让学生用遗传算法求解了一个较简单的TSP问题。并说明遗传算法求解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编码、群体初始化和个体评价方式,并需要设计适合问题的遗传算子以及需要调节参数以达到好的求解效果。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等方式编程实现对该问题的求解。意想不到的是,通过两周的时间,大部分学生都能亲自编写自己算法的程序源代码,并求得了较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展示我们课题组对TSP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10万个城市的Monalisa_ small问题,71 009个城市的China_71009,同时告诉大家目前求解TSP问题最好的成果,解决该类问题最出名的专家,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3.3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在人工神经网络部分,在向学生讲解了感知器的学习算法之后,让学生根据感知器学习规则,试写出算法流程,并通过实验实现一个感知器。让学生在自己实验的设计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随着智能计算的快速发展,每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在更新,以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尤其是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4考试方法

对智能计算导论这门具体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的考察方式主要采用: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智能计算原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2)课程作业。要求对介绍过的各种智能算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对比等,形成一个简要总结报告。3)科技报告。要求学生在智能计算领域的主流英文期刊上选择感兴趣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

或者就智能计算领域的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主张和看法。4)出勤率。根据学生平时到课的情况给出该项分数,其目的是督促学生按时到课。该门课成绩分配如下:成绩=闭卷考试(50%)+小作业(20%)+大作业(20%)+出勤率(10%)。

5结语

本科智能计算教学的困难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有限,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原理和方法,我们弱化了复杂的数学推导,通过借助具体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寻找到更合适于本科生的教材来供学生自主学习。智能计算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并且该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通过编写程序、实验设计和科学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动手,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宗本,张讲社,郑亚林. 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丁永生. 计算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戚玉涛,刘芳,焦李成. 模式识别教学实践与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10):24-26.

[5] 吴建设,于昕,焦李成.“智能控制”教学方法探索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0):93-95.

[6] 韩红,焦李成. 谈计算机视觉课程的教学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10(10):84-86.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Introd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SHANG Ronghua1, LI Yangyang1, JIAO Licheng1, HOU Xiaohui2

(1.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2. Teaching Affairs Facult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108-05

中图分类号:G642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从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已达200多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量的1/3。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在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榆林学院“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为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两基地、一中心’服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社会对IT人才的需要,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级学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改革思路与措施

首先,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思想就是把4年的学习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是学生在大学前3年完成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含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第2阶段是学生从大四开始进入企业实训,结合企业项目和开发平台学习相关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其次,企业负责帮助学生进行8门课程的实践培训,以便与校内相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并指定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取学士学位。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校外实训效果,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配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下称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程及课时是由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因此我们主要对数学基础类课程、硬件基础类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调整。把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总学时由26时减至203学时;把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整合成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压缩了92学时;将大学物理(上、下)压缩了32学时;把电路、模电和数电3门课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压缩了98学时;结合多位专家的建议,去掉计算机导论及实验课程,减少了75学时;对安排有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课时也进行压缩;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修订后的教学计划符合《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所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学时的要求。

2)积极推进计算机专业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理论、实验、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以做到“精理论、重实验、强实训、会设计”。通过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3%。

3)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和实训基地。学校要与实训机构共同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合理制订实习计划,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榆林学院现已与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西安行知汇元、西安加中、西安达内、北京用友软件学院、北京渥瑞达等多家实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4)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利用假期派教师参加各种双师型教师培训班,或由合作企业派出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结合真实案例,有针对性地对榆林学院教师进行项目开发类课程的培训及项目实践指导,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目前,已有7位教师取得相关机构颁发的双师型资格培训证书。

2 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图1所示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含毕业设计)”的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该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信息工程学院在2009年新建了Web工程、系统测试与分析、计算机视觉、项目实训4个创新实验室,由教授或博士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同时成立相应的科研团队,以团队为单位申请校级科研、教改和横向课题,在年终奖励成绩突出的科研团队并给予岗位津贴。此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榆林学院教师的科研热情,使得榆林学院申报科研项目数连续2年在省、校两级科研项目申报中名列第一。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主讲教师进实验室,实验教师进课堂”制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也使教师能够不断进步和提高。

同时,我们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改革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性规划。我们为项目实训室购进上海睿亚训IT实践能力提升平台(PCIP),该平台是针对高校教育行业量身打造的一款涵盖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电子商务、嵌入式、物联网等多个软件领域项目开发实践软件。该平台不仅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企业实战项目案例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可以模拟企业实际开发流程,涵盖软件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从需求分析、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到实现、测试的体验式教育平台,将软件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中,依托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围绕综合实验课程案例,对现有课程实验进行重组,课程设计的规划重点是能把各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统一,为综合项目实验服务。调整后的课程实验关系如图2所示。

3 实施效果及评价

自2008年5月榆林学院开始尝试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参与就业实训的学生共有170人,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0%。经社会和用人单位反馈,这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各类IT企业、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信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深圳等13个一线城市和大连、苏州、贵阳、东莞、昆山等10个二线城市。实训生就业分析统计如表1所示。

本项目研究结束之后,我们将总结经验并完善培养模式,将此培养模式推广应用到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榆林学院其他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3.1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在2010年和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反馈座谈会上,参加“3+1”就业实训的学生对教改的感受最深刻,也是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普遍认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面拓宽,学生经过1年的实训已具备了较好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比较受企业欢迎,挑选工作单位的余地大,所得薪金也相对较高;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已了解到在企业中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因此工作后很容易融入企业文化,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易开展工作,也容易出成绩。用人单位与企业对经过“3+1”就业实训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这些学生因具有实训经历和生产研发经验,与同期到企业工作的其他大学生相比,角色转换快,动手能力强,工作作风硬,肯吃苦,没有一般大学生的娇、骄气,很容易受到企业重视,能更快地得到重用和提拔。

3.2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

在计算机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3年试点的基础上,榆林学院数学系数学及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13名学生在2010年7月也参与到就业实训中来。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逐步扩展到能源学院和管理学院部分专业,并已得到学校、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主管部门的肯定。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4.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加校企合作“3+1”实训的学生为什么能找到好的工作?因为他们经过1年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训练后,一到公司或企业就能干活。每个学生每天学习近10小时,其中8个小时在机房写代码,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遵循“精讲多练”的思想。实训机构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在学校就做不到呢?我们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除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存在问题之外,还有教师自身问题,缺乏双师型教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捷,学校人事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除了引进双师型教师外,还应要求青年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即转型培养。

4.2加快校内项目实训平台建设

目前,实训机构作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帮助校企实现合作。没有去实训机构参加实训的学生,即在校学生,如何按照该模式在校内进行培训呢?建立一个企业化的项目实训仿真平台是当务之急。学校建立“虚拟软件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这个平台既能培养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培训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按照外包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和业务流程进行软件开发。信息工程学院在2010年9月,成立了由海归博士负责的“项目实训”实验室,下设7个项目组团队,分别是手机开发部、JAVA开发部、NET开发部、PHP开发部、网页制作部、图像声音研究部、C++开发部,团队成员来自全校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