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将对孩子智力、身心等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学前教育便是开发幼儿大脑的启蒙教育,然而学前教育却不像义务教育一样可以平等享受,由于日前学前教育大多数仍是私人办学。因此,想要接受学前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水平,然而由于我国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使得学前教育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的,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却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学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学前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为1—6岁孩子的启蒙教育,这段时间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至关重要,好的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幼儿最佳的成长时间是0—6岁,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十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没有学前教育,直接接受义务教育,那么就等于是放弃了孩子最佳成长期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应重视学前教育,努力让孩子享受到学前教育,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这就需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从政策上保证其实施[2]。
1.2学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学前教育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幼儿成长本身上面,还存在于其极强的社会价值,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身心发育健全,这便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不是短期可以看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但其效果绝对是最好的,社会人口的素质会从幼儿时便开始提高,多年后,人口的素质会普遍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也是整个民族的前景,将会使我国社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将会促进我国发展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2、学前教育的可行性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认为,学前教育义务化缺乏许多条件,但我个人认为学前教育是可行的,通过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政策等的调查,得出结论: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是可行的,其意义也十分重大。
2.1国家教育财政政策支持。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出台许多教育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完善了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使得小学至初中都实现了义务教育,这也保障了一些孩子的受教育权,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列,随着两会中的提议,人们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问题,国家也在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随着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学前教育义务化有了教育财政支持,这点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经济支持就不可能实现学前教育义务化,由于我国地区间存在贫富差距,由于贫穷使一些幼儿难以接收到学前教育,但是有了财政政策的支持,对贫困地区投入教育发展资金,则学前教育义务化不久便会实现。
2.2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普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法律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目前义务教育的实施就是因为宪法的要求,国家教育政策有利于实现学前教育义务化,然而一些政策和法律仍不完善,例如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出台,没有具体的落实政策,但是国家教育政策支持幼儿教育进入义务教育体系。因此,国家可以先完善学前教育政策,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平等发展,健全监督机制,出台专门法,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将是迟早的事。因此,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的同时,逐步实现学前教育义务化,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教育基础,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平理论;基础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21-01
若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建设一个和谐的人家庭、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就需要挑战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学前教育公平。教育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使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当代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就是教育公平,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下就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概述
1、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现就是每个人受到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我们通过教育而获得基本的生产以及生产的技能。只有在人们都享有平等教育权力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才能够行使自己公民的职责。每个人受教育的公平性是不受到性别、年龄、种族、家庭背景等条件的限制,进行学习的机会是平等的。就中国现今的情况来说,经常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情况,就以回答问题老师所挑选的学生来说,教师也会因人而异。
2、学前教育公平及影响因素
学前教育公平,就是指孩子在上学前活动中拥有平等的地位和受教育的权利,其能够有效地体现在教育中的公平。在学前教育公平中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权利的平等。在学前教育中不公平的影响因素有区域因素,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别导致出现了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的西部等地区的现象尤为严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城乡差异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内的孩子几乎都能接受学前教育,但是城乡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数为7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地区还是存在着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3、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前教育可以为今后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而学前教育公平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方面来说,其可以使每个孩子受到公平的待遇,使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其能有效的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其他角度来说,学前教育公平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平等的待遇,有效地解决了外地打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公平理论的分析
现今在学前教育公平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进行完善。以下从形式和实质方面上具体的分析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
1、学前教育公平的现状
学前教育属于教育的基础,因此具有公益性,而且其能够为适龄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现今,我国由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在逐渐减弱、国家对于孩子学前教育的财政投资逐渐减少,因此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现今在学前教育公平中存在着公益性弱、政财投入少、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发挥,因此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和制度,这样就能够实现学前教育公平。
2、从形式上分析
从形式上分析学前教育公平,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受到教育的机会,并且受到同等的待遇。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权力及以尊严,因此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也是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形式上讲学前教育公平,就是孩子拥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就以《儿童权利公约》来说,其中明文规定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各种权利,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就是其中一项,受教育的权利属于发展权中的一项。
3、从实质上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学前教育,就是在学生受到了相应的教育权利的情况下那么自由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从社会的目的方面来看,教育属于一种福利事业可以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每个公民都有受到福利事业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受到学前教育的权利,都可以接受相同课程教育。同时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性格、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适当的改变课程,为每一位孩子提供优质的服务。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公平就是指孩子在上学前活动中拥有平等的地位和受教育的权利,其能够有效地体现在教育中的公平。对学前教育公平的分析可以从教育的理论角度、形式、实质、其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今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雪卿;我国现阶段实施“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原则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篇3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未来方向
引言:
学前教育本是一门聚集了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里面包含的种类多而复杂,并且对儿童在未来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其理论性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教和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学前教育需要不断的加强理论方面的内容建设,从而形成一种自身的理论性话语体系。实质上,学前教育的学科和学前教育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今的中国儿童接受的都是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无法脱离教育的理论,因此,学前教育的理论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过程。
学前教育理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1中西思想结合碰撞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与国外进行的交易贸易、交流合作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国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向国外传播,与此同时,国外的思想文化也进入到了中国的领域中,导致中西方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相遇,并且发生了十分激烈的碰撞,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渐的融入到中国传统的思想当中,因此,我国在学前教育方面也大量的吸取了国外在相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儿童思想逐渐的显现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变化观念。
1.2古今更替的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学前教育的理论内容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期在我国的先秦时代,我国还处在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社会的局势常发生很大的动荡,因此,对当时的儿童开展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看重与理义相关的理论内容,不管是在《礼记》、《大学》当中,还是在《中庸》当中,里面的内容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内容,内容主要推崇儿童对当下的生活学会享受,主张自然的教育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让儿童演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其中涉及到的理论性内容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传统化的思想文化对儿童的教育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小农的经济意识还对学前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1]。
1.3“”造成的教育停滞
在20世纪的初期,我国逐渐的出现了诸多具有西方文化知识的人员,并将它们所知道的西方儿童教育观念引进到了我国的儿童教育观念当中,这推动了我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的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在60年代,我国全面的爆发了。我国的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大重创点,的发生将社会进行了思维上的洗脑,直接性的影响了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在时期,不管是幼儿还是承认,都需要将语录背诵出来,这样的学前教育将儿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偏差,与此同时,还对儿童认识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民族文化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灰。
学前教育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2.1加大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视度
国外的文化内涵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有着很深的影响,其中,很多方面的理论内容都是我国的是借鉴的,因此,对学前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的同时还要考虑我国自身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学习。除此之外,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加大不同教育理论下的文化背景重视程度,选择对未来发展有望的相关理论内容。
2.2加大古今文化融合的重视度
在面对学前教育的理论问题中,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当中选择其精华,除去糟粕,把传统理论中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适当的应用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当中,重点关注儿童进行全面发展,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进行多层次的培养和教育,将小农经济观念完全从他们的思想中去除掉,然后与国际化的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儿童进行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成长。
2.3加大学术以及史料的重视度
在往常的研究过程当中,研究的最终实践结果往往是人们最常关注的焦点,在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这种情况同样出现,这种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研究,使得学术方面的重要性完全被忽略了,因此,在未来的理论发展研究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和实际的情况进行相互结合,将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同步,加大对身心健康的儿童进行培养的重视度[2]。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人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力的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是基础中基础,同时也是重点中的重点,给儿童传授正确的思想观,让儿童自己可以正确的判断是非对错,这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准确的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行情,了解学前教育中理论内容的重要性,是我国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特长班;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37-01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父母、学校及社会的殷切期盼,儿童的素质对以后学习、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学前特长班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前特长班以切实提高孩子素质、完善儿童性格为宗旨,是奠定儿童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以此,提升学前特长班的教学质量、完拓宽学前特长班的教育领域、丰富学前特长科目等成为当前特长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学前特长班的存在价值
1、学前特长班是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起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其过程也绝不简单。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因素,影响着孩子的认知水平,特长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逐渐成为就业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时代现状,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凡是从小做起”的重要性,从农村到城市,学前特长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学前特长教育涉及多种领域,如:音乐、美术、读书、写作、游泳、锻炼、博弈等,学习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得孩子学到的技能也不断增多,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身心修养,在学习中,逐渐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及身心健康的提升
2、学前特长班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石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孩子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和未来希望,决定着国家今后发展的前景,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客观决定条件。学前特长班是孩子早期的启蒙乐园,丰富的活动教育形式和各种课外教程,能够有效完善孩子的娱乐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其对环境的理解与适应能力,养成较好的品格。儿童在长大后,注定要踏入社会,而性格决定命运,孩子们在学前特长班所汲取到的有益知识,对其踏入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一步。
二、学前特长班的弊端
1、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设备投资欠缺
当前,学前教育班开展的日益火热,这使得很多学前教育学校忽略了办学质量,采用一贯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将时代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教学理念不深入,只注重外在和表面现象,偏离了教学重点。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不太适合学龄前儿童,讲课不够生动、活泼,无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讲课不够精炼也是学前特长班所存在的一大问题,侧重点有所偏离,没有集中在特长上。众所周知,学前特长班是需要具备素材及设备的,但目前,学前特长班对基本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导致教学器材落后,新的教学资源得不到激发,这就使得学前特长教育与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无法有效发挥其育人作用。
2、过度的市场需求导致教学理念落后,创新思维缺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层次也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儿童教育广受重视,任何父母都都不愿孩子落于人后,这就使得学前特长教育有着较大的市场,基于这一原因,学前特长教育的教学理念不再注重创新,教学途径的探讨也明显停滞,教育方式居于单一。众多学前教育学校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再优化教学目标,活动形式太过传统,这就使得学前教育班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孩子的潜在能力也无法激发出来。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如今很多学前教育班忽略了这一问题,没有将教学与儿童的兴趣喜好结合起来,逐步脱离实际,固守传统,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学前教育失去根本意义,加重学前教育班的弊端问题。
三、结束语
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其涉猎的范围不断增大,而学前特长班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儿童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社会、家庭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鉴此,加强学前特长班的改革,着重创新学前特长教育思维,努力提升儿童技能成为当前工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兵.纠正与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03).
[2] 张向葵,孙蕾,李大维,盖笑松..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04).
[3] 徐钢良.让学生“人人有特长”——实施特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0(08)
篇5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三种机构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由原先具有的慈善性兼福利性色彩日益转变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成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笔者为了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详情,调查了三个县的学前教育机构。其结果让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担心。
(1)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缺乏全面规划和有力的指导,而且责任不明确,从而导致学前教育松散、混乱、无序。
(2)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决定了该地区的教育状况。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而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更少,尤其在农村是微乎其微。另外,农村部分儿童家长也尚未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学前教育的意义认识肤浅,甚至把学前教育机构仅看作是“看孩子”的地方。
(3)在调查时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所、班)办学环境较差,设施简陋,设备不完善,根本就不符合卫生、安全、教育的要求,无活动场所的幼儿园(所、班),尤为突出。
(4)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学主体较复杂,以下岗工人、待业人员、退休老师居多,真正懂得专业知识的管理者难以寻觅。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入园的部分儿童家长用心良苦,要求孩子在这阶段识字、写字,学习加减运算等,错误地认为孩子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结果那些“门外汉”管理者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把学前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对儿童进行“正规”的“半年级教学”,迫使儿童承担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为了那个遥远的目的,迫使儿童做他能力不及的事,接受他不能理解的知识,给儿童制造出种种痛苦。”[1]
另外,由于多种原因,受聘于学前机构的教师资格一直没有被认可,幼儿教师被边缘化,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地位无法得到保障。还有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被学校认为“校办工厂”,高收费让众多家长处于望而却步的两难境地。
二、利用农村城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发展学前教育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然而,农村城镇化并不仅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空间意义上的搬迁。随着城镇化回事发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而这些“离农”的富余人员襀了向“城镇人”的转变,也对农村新城镇中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影响。
1.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就业于本镇或邻镇朝出暮归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子女留给祖父母抚养。这种家庭结构的临时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教育方式。祖父母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这种宽容和旅途造成家庭教育缺失,使得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迫在眉睫。
“人口流动引起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既包括流动者自身对教育的需求的变化,更促使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观念改变。”[3]人口“内流”和“外流”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到多读书的优势,少文化的苦恼,促使他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加深他们对子女教育投资意义的理解。现代文明的普及,经济的现代化、商品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使得新城镇变成了农村人财物的汇集地,让这些农村精英们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迫使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园(托、班),从而丰富了学前机构的生源。同时,经济的富裕,资源的汇集,也为新城镇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2.落实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
健全法制,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年)等法规,是新时期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保障。地方政府根据这些法规,切实树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先行”的时代观念,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级公办学前机构为龙头,以镇办幼儿教育中心为重点,发展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网络,努力使农村儿童在入学前接受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力争实现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的总目标。
3.坚持多元体制发展学前教育
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提高入学比率,合理布局,使学前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满足本地区的社会需求,真正实行学前教育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由于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是社会福利性公益事业,所以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向上适当向学前教育倾斜,把学前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次,借助城镇发展的契机,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村小合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适应性,扩大筹资渠道,公办和民办互补,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和服务机构。再次,在城镇化进程中儿童家庭对教育需求增加,也提高了家庭经济对教育的供给,为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经济支持。
4.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拓宽师源,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高质量学前教育必然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教师是儿童走入社会的领路人,是儿童观察社会的第一窗口。而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为农村培养足量的幼教,保证幼教队伍的质量,应建立和完善从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大专以上的学前师资培养的新三级师范教育模式,防止“先天性不足”。
保证幼儿学前教师合法权益,享受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克服“后天营养不良”。同时仿照义务教育阶段,在学前机构特设岗位,吸引有志从教的学前教育者来到农村,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支援农村教育的发展。
5.加强学前机构的自身的科学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应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同时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率;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保证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保、教工作上,根据农村城镇的特点,树立适宜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探索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游戏下和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富有生活化。同时,加强园本培训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增强幼儿老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业务素质。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关注儿童就是关注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希望和困难同在。只有结合本地实情,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借助社会转型时其多种综合力量,推动学前教育水平向前迈进,他农村新城镇的学前教育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43.
篇6
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前者是指尚未实施普及时要达到的目标,后者则指已经实施了教育普及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教育平等,更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一个包含了教育平等并以平等为主要取向的相对的概念或范畴。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自由选择同等水平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还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在学前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上,不公平现象更为严重。
在入园机会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原因,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学前教育发展差别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加剧。目前,东部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一般在80%以上,中部地区则在50~70%左右,而欠发达地区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只在35~50%。同时,这样的不平衡在城乡之间差别更大,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幼儿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入园问题。而农村的幼儿只有70%的孩子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而且,无论是教育质量和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
在享用教育资源方面:学前教育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政府大力倡导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另一方面,相应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又长期不足,致使学前教育发展处境艰难。
与公平相对,在同等条件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叫不公平。每种不公平都是由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导致学前教育不平等的原因,主观方面包括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客观方面包括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等等。这不是一个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必须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规划和目标。而现阶段着力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在公平原则下建立并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体制:一是重新思考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问题,如是否可以考虑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往下延伸:二是从公平角度出发,政府可以通过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实行教育资源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投资战略”,即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积极建立和发展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三是面对学前教育总量不足的情况,进一步鼓励和吸收社会力量办园,并建立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刺激社会的办学热情。
篇7
(一)过度重视智力培养
大部分幼儿园没有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盲目的追求知识的数量与难度,把对幼儿的智力培养当作是教育的重心,在拼音、汉字和算术等科目上,幼儿园教学内容几乎可以和小学一年级内容相比。过度强调对幼儿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对幼儿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前教育“小学化”愈加严重。
(二)忽略幼儿游戏活动
学前教育“小学化”还表现在教育形式上的课堂化,而忽视了对幼儿的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在成长中对游戏十分依赖,可以在游戏中遐想世界,从而得到在身心方面的成长,所以游戏活动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我国学前教育法规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灵活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游戏活动,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或个别活动,幼儿能够在游戏中释放天性,开发智力。但是个别幼儿园为了展示其特色,让课堂教学代替了游戏活动,让幼儿和小学生一样在课堂中被灌输知识,不仅在上课时要坐端正,而且还要在课后做家庭作业。
(三)教育评价看重结果
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应该在游戏中享受快乐。但是在评价幼儿教育时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这样的评价体系有着单一的评价标准,认为在幼儿园中幼儿获取的知识越多,那么教育也就越好,而不去看使用的教育方式,也不管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灌输知识。如此这般,幼儿很难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得到快乐,这样的评价体系束缚了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扼杀在摇篮中。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
(一)应试教育深入人心
虽然家长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让他们必须去面对,并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根深蒂固,因此激发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他们对“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并不反对,认为孩子能够认字、背诗和计算是值得骄傲的,也认为孩子此时不学,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同龄孩子。即使个别家长不赞同“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模式,但是面对现实,为了让孩子提高竞争力,也只好默许。
(二)学前教育资源不足
很多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很不合理,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数量的条件达标的幼儿园,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大量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这部分幼儿园没有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办园。并且许多公办幼儿园也有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努力让本园的幼儿能够出类拔萃。很多幼儿园对有多少幼儿进入名牌小学消息进行渲染,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三)缺乏监督指导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没有对目前存在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误区进行监督和指导。在面对学前教育呈“小学化”倾向发展时,政府相关部门几乎没有采取干预措施,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学前教育指导法规,这样就造成了学前教育如同失去缰绳的野马。并且由于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缺乏力度,学前教育没有受到的舆论压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四)教育方式存在缺陷
幼儿园在其管理和组织上明显倾向于“小学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我国很多地区把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添加给幼儿,让幼儿的行为被过早的定性,让孩子的身心语言与好动好问的特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些与幼儿的生活发展规律极不相符,不利于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开发。另一方面,幼儿园一味运用小学班级的授课模式,把幼儿们固定在教室与课堂中,大大降低了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减少了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家长思想观念
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下,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还是以分数为指标,因此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也是必然的需求,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尽早的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势必会在无形中助长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所以在社会的监督之下,幼儿园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向家长们宣传和讲解国家幼儿教育方面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对学前教学的特点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并且要摆正事实,在宣传和讲解时多利用一些失败的学前教育例子,通过讲座和播放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从而真正在思想上彻底消除家长认识的误区。
(二)规范学前教育行为
幼儿园办园者应该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从而让幼儿能够在全面发展之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以幼儿的身心健康为重点,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小学教育有着严格的区分。
(三)加大社会管理力度
随着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社会要集中力量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并且通过宣传报道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弊端。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正确幼儿教育观念,明确幼儿园办学的意义和宗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和形成多标准的评估考核方式,以此督促幼儿园建设得更加规范,对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纠正。面对目前非公办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严峻形势,教育部门要责令非公办幼儿园进行集中整改,让非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加强幼儿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监督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幼儿园办园者要解决好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课程培训,定期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以及与学前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建设。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幼小衔接 重要意义 方法
1.国外学前教育的现状
学前教育在世界各国很早就有,200年以前,在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二十世纪初期,湖北幼稚园开办,标志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欧文、蒙台梭利等都为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把学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时至今日,正规的学前教育正在日益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及相关教育机构愈来愈重视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
目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学前教育。其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对儿童能力即素质的培养。芬兰政府日前向议会递交的一份有关儿童学前教育改革成果的报告表明,2003年芬兰全国有近96%的6岁儿童接受了学前教育,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兰的学龄前儿童主要在全国各地的日托班中接受学前教育,也有一小部分在基础学校的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及艺术和文化等。在近一半的学前班中,孩子们还有机会学习电脑知识。与此同时,学前班的老师还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出发,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学前班通常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除教师授课和小组活动外,主要以游戏玩耍和运动锻炼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1]。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2]。
在美国,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现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能力的[3]。英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跳出教育的狭隘范畴,不仅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层面来思考对儿童的责任和早期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而且从儿童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层面来审视国家、政府对儿童负什么责任的问题,着力于为幼儿和家庭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系统。英国把幼儿教育内容划分为六大领域,包括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4]。
韩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旨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韩国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的、适合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韩国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识,形成对集体、他人、自身的正确态度;对幼儿进行美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他们的美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学会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以促使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此外,韩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上,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幼儿的自由活动为主[5]。
2.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十世纪初期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逐步安定,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我国政府与相关机构大力的推动和发展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使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方向,是我国学前教育从学前学习阶段全面进入素质教育阶段,为我国学前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纲要》的实施,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充分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适宜的课程、教育机会及高质量的教育服务[6]。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被各级相关部门所重视。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包括语言、运动、认知、感知,而且包括性格、品德、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在诸多的教育内容当中,有一个环节逐渐在被人们所重视,那就是幼小衔接,即入学前的准备。全教协会理事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成员于2002年11月一致通过了一项重要的联合声明:《早期学习标准:为成功创设条件》,其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促童认知、语言、身体、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美国政府认识到学前教育必须向下扎根,才能使下一代适应21世纪千变万化的局势。在美国,过去那种“带着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学前教育要加码的呼声日渐强烈。近些年,关于学龄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德国,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的开设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及与小学的衔接[2]。
3.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学前阶段的教育是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的终身学习则要求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愿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入学准备指的是儿童是否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否达到了入学的条件。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通常在儿童入学前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如何评估儿童是否达到了入学准备的条件?美国教育目标讨论小组(NEGP)于1997年将“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社会与情感、学习的方法、语言能力、认知与通识”这5个发展领域作为确定儿童是否成功入学的重要标准。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已从侧重认知教育转变为以幼儿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但是依然存在一个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这个断层表现为:(1)学习内容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存在着知识性的学习内容的重复、交叉现象,而且存在着一些行为指导方面的缺失、脱节的现象;(2)生活和学习制度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和生活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儿童在入小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3)教育要求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要求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幼儿园没有作业、考试及分数,但到了小学,儿童不仅仅每天要完成作业,还可能要参加一些不定期的考试、测验等,使儿童备感学习的压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问题的处理上,既不能忽视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又不能把幼儿园与小学等同起来。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7]。
4.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幼儿的独立性、自控力、好奇心、自尊心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责任感、合作品质、交往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其社会技能。通过幼儿生活技能的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身心的独立能力,从而最大可能地消除入学前的断层表现,使幼儿更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的教育阶段。
为了实现良好的幼小衔接的目标,完善幼儿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另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1)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发掘幼儿的潜能,支持幼儿的各种形式的“表达”和“表现”,并为其提供按其个性色彩自由探索、发展的空间[8]。加强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它是认知重组和发展必需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培养幼儿独特性、选择性、创造性、统一性、自由、爱的能力、敏感性等的重要手段。
(2)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结合混龄教育模式[9],适时增加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的生活、学习。既可以发展学业成绩,又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增加幼儿教育志愿者,使愿意为幼教工作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知识分子等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游戏。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10]。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5.结语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11]所以,幼小衔接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对幼儿的特定成长阶段有很大的益处,还能为将来幼儿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芬兰的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J].新教育,2005.5:24.
[2]周谊.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J].国外幼教,2005.9:57-59.
[3]王群.美国学前教育考察记[J].幼儿教育,2001.5:18-19.
[4]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04.11:20-24.
[5]李世宏,肖珍教.当前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态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6.4:17-18.
[6]沈晓明.上海学前教育的回眸和展望[J].上海教育,2006,06B:6-9.
[7]闫蔚.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学习标准解读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5.3:14-15.
[8]罗志芳.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J].教育导刊,20035:48-49.
[9]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探析[J].学前教育,2006.2:3.
篇9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经合组织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加快全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财政支持。所以,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合组织[1]成员国便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OECD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经验
OECD 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发展学前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各发达国家在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后,都纷纷把学前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项目。如德国、美国,已经把学前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制定详细的教育大纲、标准,政府也编列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英国在布莱尔首相时期,已经启动了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的工作;日本也开始着手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的进程等等。可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才和家庭的发展,更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润。
1、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大
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是指由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中,给予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专项资金。[2]图1 是OECD国家对ECEC 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丹麦在0-6岁ECEC项目上投入的比重是最大的,占GDP的2%;瑞士和芬兰投入分别占GDP的1.7%和1.3%,除此之外这三个国家对6-7岁的儿童另外投入0.3%GDP。由此可见,它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英国和美国的投入只占GDP的0.5%和0.47%,但由于英美两国数额巨大的GDP,这一投入足以保障本国学前教育事业稳步的发展。英美两国的学前教育十分发达,以美国为例,美国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全美教育目标之首,并以联邦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这在美国教育立法中尚属首次。除此之外,还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额度,从1965年批准的拨款9600多万美元幼儿教育论文,到2003年修订案中的拨款68.7亿美元,38年时间财政投入增长了70多倍。[3]充足的财政投入一直都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国家的高度重视则是财政投入的坚强后盾。OECD的成员国中学前教育发达的,基本上都具备这两点。
图1 为OECD国家对ECEC[4]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5]
2、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
随着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逐步将O一6岁幼儿的保教责任由私人责任转为公共责任,并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最典型的便是英国,英国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并采取学前教育有关预算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的方式,以保障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除此之外,英国政府实施了重大的幼儿福利改革“确保开端”项目,提出了对3岁以上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并加大了对幼儿照看机构的公共投资力度。英国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在较短时期内发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此。
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是OECD的成员国又一大共性之处。从OECD成员国2005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来看,瑞典学前教育的预算占总教育预算的8.5%,显然没有匈牙利(15.3%)和西班牙(13.1%)这些国家占的比重大,但是它的公费却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100%,即在瑞典不论父母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如何,学前教育都是免费的。但这样的情况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国家仍是采用公共财政支持和根据家庭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但公费的比重大多高于60%,而家庭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30%。[6](如图2所示)。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能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障了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
图2为OECD成员国2005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7]
3、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充足的财政投入可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但要想保障充足的学前教育投入最有效的做法却是立法,即“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保障本国教育投入和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学前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美国先后通过了《提前开始法》(Head Start Act)、《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Block Grant Act)及《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法律,这些立法明确规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各项拨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8]而当今世界另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如:《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2002年教育法》、《2004年儿童法》和《2006年儿童保育法》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的职责,从而保障了学前教育充足的财政投入核心期刊目录。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职责。
4、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虽然OECD的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学前教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都把学前教育视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并具有很强的福利性。与此同时,它们还把为弱势群体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良策。所以,各国除了重视学前教育的公平之外,更要求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对困难家庭实施一些补偿性援助。以英国为例,英国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把消除贫困儿童、增加教育投资,特别是发展学前教育、保护弱势幼儿群体等,作为布莱尔政府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英国《拨款法》更是明确列出了“借助儿童基金帮助弱势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应对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以打破机会剥夺与弱势地位的恶性循环”的专项拨款,并且这专项拨款逐年增加。[9]可以说,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不仅是教育最严重的“排斥”,也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支持学前教育,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健康的成长,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可以缓和一些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完OECD国家的学前教育后,回头看看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的儿童多达 1.3 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2-1.3%,且十年来徘徊不前。这个比例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很低的,与 1.3 亿的学前儿童规模极不相称,从根本上就很难支撑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0]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就被人们所忽视,是我国各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但好在有企事业单位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事业单位逐步分离,我国的学前教育成为“灰色地带”,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急速下滑,使得大部分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超过了上中小学的费用,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天价”幼儿园。虽然近年来经过国家的调整,我国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入园率较高,如:上海市2005 年,3-6岁在园儿童为28.70万人,入园率达95%。[11]但这只是极少数的幼儿教育论文,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据2006的数据显示,全国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有6000多万,但入园就读只有2179万人,入园率仅为36.3%。而同一数据,西班牙、比利时的为121%,日本为86%,美国相对低一点,但也有62%。(如表3所示)。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我认为中国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国 家
毛入学率
国 家
毛入学率
国 家
毛入学率
西班牙
121
澳大利亚
104
日 本
86
比利时
121
韩 国
101
葡萄牙
79
法 国
116
瑞 士
99
英 国
72
捷 克
114
瑞 典
99
希 腊
69
墨西哥
106
丹 麦
95
加拿大
68
德 国
106
新西兰
92
芬 兰
62
意大利
104
荷 兰
90
篇10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社区教育 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目前有关社区的定义已达150余种,其中,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被联合国重视和强调,而后在发达国家倡导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形态。在我国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之后有关学者的研究已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理论,当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社区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深入研究。
学前儿童是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学前教育就是社区内0—6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是社区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其中的教育概念同样是大教育概念,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教育内容主要是普及优生知识、指导优育、宣传优教等“三优”工程的内容。因而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还包括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的教育、服务工作,它比幼儿园教育工作更广泛而灵活。
2.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2.1学前社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1.1学前社区教育机构纷纷建立
随着我国城市学前儿童数量的日益增多,学前社会教育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而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托儿所却难以满足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入学需求。有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0-6岁幼儿14394万人,幼儿园18万所,在园儿童2711.23万人,入园儿童数仅占全部学前儿童的18.8%,3-5周岁儿童入园率42.2%。大多数学前儿童不能进入托幼机构,特别是0-3岁幼儿入园率很低。其养育基本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而其看护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早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学前社区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2.1.2政策法规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我国在各种教育政策法规中愈趋突出和强调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沟通。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哈尔滨、沈阳、青岛、广州等9个城市进行了以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机制为重点的试点工作。上海市1999年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依法管理,初步形成了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又于2001年开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社区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探索走在了前列;广州、青岛等地也较早启动了以社区为基础的面向0-3岁幼儿的科学育儿项目;北京随后也启动了此项工作,于2001年6月通过全国第一部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将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6岁向下延伸至0岁,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2.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2.1社区学前教育管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在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一些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在管理方面已探索出先进经验,这些城市明确规定,不再将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按部门划分管理权限,而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模式。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均把婴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了托幼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多方位和多形式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满足了学前儿童受教育的需求。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仍然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尚未真正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各个部门职能不明确,统一与协调行动尚未有效的统筹安排。
2.2.2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短缺
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基地少,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吸纳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严重缺乏,0-3岁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还得不到满足。2002年在北京市的部分幼儿园建立了早期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有62个基地分布在12个区。然而,在边缘社区和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形成的“自生区”或移民区,非营利性学前社区教育基地非常缺乏。此外,有些城市真正由社区建立与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是空白,不能满足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其数量的急剧增加,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严重缺乏,将使大批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婴幼儿无园可上。目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政府对学前社区教育投入不足
据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期间,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虽有增加,但依然严重不足,幼儿教育国拨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在学前社区教育方面,政府为教育机构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亲子园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尤其是许多未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经费支持的教育机构困难重重,不得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否则难以维持生存。
2.2.4一些私立社区教育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许多地方,早教市场需求日趋旺盛,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机构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其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存在严重问题:有的非法开办;有的规模过小,园舍光线暗、通风弱、卫生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无专业人士指导,设置的课程缺乏科学性;有的师资素质差、流动频繁,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功利性强,服务对象针对高收入叫停的幼儿,以各种训练为主,对幼儿潜能进行过度开发,打着“蒙氏教育”“多元智能”“感觉统合训练”“特色班”等旗号,迎合家长的期望,有的随意对幼儿进行智商测验、感觉统合协调测验等,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幼儿的发展。
3.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的对策及趋势
3.1管理模式合作化
目前,各国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的主要趋势是进行合作式管理,政府对学前教育制定管理政策和计划,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由社区、国家以及父母组成志愿者网络支持项目的合作。
3.2关注范围扩大化
我国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幼儿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接受学前教育,将对其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近几年政府对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所做的努力中,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很少。目前一些城市大部分幼儿园对幼儿的户口、住址等不做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园以招生额满为由向家长收取赞助费,而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难以承受额外费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以缓解社会问题。
3.3教育内容多元化
对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立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机制,形成民政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实现学前社区教育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楼道文化、院落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既拓展儿童的生活视野,充实儿童的生活内容,又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育儿素质,将学前社区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3.4教育管理规范化
建立学前社区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学前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其内容包括社区幼教事业发展、幼教机构保教质量、幼教经费投入与筹措等。定期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早教基地面向社区散居儿童提供服务的内容忽然质量。鉴于社会力量办园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对其加以规范管理、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童星.赵夕荣.“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2).
[2] 吴峰.魏伟.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2004(1).
[3] 施克灿.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