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

篇1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Q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22-02

微生物学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掌握微生物实验技能,使其能在相关企业从事产品检验、质量控制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普通验证性实验,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及延续性。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1]。因此,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特点,总结了高职院校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1 改革现有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

1.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前的多媒体手段多用于理论教学,随着各学校硬件及软件设备的不断提高,将多媒体手段用于实验教学,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借助动画、PPT课件、视频和显微投影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微观的、描述性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如,将人类肉眼无法直接可见的微生物世界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接种、纯种分离等实验步骤,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的实验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简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大地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

1.2 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准备工作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仪器与耗材的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该种做法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思路,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准备工作学习到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等,能让其更加充分了解药剂的特性,还能让其在进行正式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操作得心应手。因此,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的各个步骤中去,对其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对实验准备时间的安排问题。因此,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3]。

2 实行理论和实践课的一体化教学

2.1 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目前,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验证性实验比重太大,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太小,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应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此外,还可以利用科研课题的热点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如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用一定的篇幅讲述国内外微生物研究现状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有机结合实验课与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通过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去校外企业实训生物技术。由教师带着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并进行讲解,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微生物课程的课本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5]。如到酒厂,了解微生物发酵的工艺和设备;到检测中心,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和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做实验时也有更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2.3 实验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

国家从 2000年7月1日起,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结构。为进一步贯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国家对食品检验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凡从事技术工种的人员必须经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合格,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就业[6]。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技能,学校应以国际、国家(或行业、企业)制定的食品标准和法规为依据,将培养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上微生物实验课的同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工种考证的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要求,做到走出校门即能上岗。

3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7]。目前部分高校仍“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技术人员评职称困难,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造成实验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相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加强并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作为微生物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探索最佳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同时,应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出技能强、知识足、动手能力过硬、创新能力好的优质人才[8]。

4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传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进行书面考试,实验课只是结合平时表现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总评成绩,不再进行综合考核。这势必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验的不良现象发生,少数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较差,这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微生物课程实验比例偏多的特点,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验教学与质量的反馈,又能直接地反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应该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应该包括到课情况、实验态度、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的掌握、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完成等几个方面;期末考核可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选择采用口试、笔试、动手操作或模拟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通过完善实验考核制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和实验方法,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实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9-12]。

5 参考文献

[1] 刘进球.浅谈高职院的实验实践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94-96.

[2] 许秀平.谈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85-87.

[3] 蔺宏.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11-12.

[4] 杨国良,高瑞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28(1):62-65.

[5] 乌凤岐,徐德志.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5,7(3):27-28.

[6] 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7] 赵朝晖,梁敏华.关于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几点看法[J].广州化工,2007,35(3):86-87.

[8] 刘胜贵.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47-149.

[9] 陈其国.高职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6(31):85.

[10] 吕玉珍,韦林洪.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论[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4):92-94.

篇3

关键词:农业高校;微生物;双语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03-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对不断创新技术、新理论出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在我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国际科研期刊绝大多数为英文期刊,相同的英文专业术语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出现在不同的教科书上,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名词的学习和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快速掌握新的研究技术,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双语教学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展得相当有效。但是,省属农业高校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学生英语基础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异,从学校实际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摸索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是在应用型农业院校推广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自2009年开始开设了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在近5年对不同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切实体会到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课程专业词汇的认知度。而这些专业词汇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即使对于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对相关词汇进行预习,课堂教学又没有听明白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内容,导致的后果就是不仅英文没有提高,连学习微生物学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都没有搞明白,造成鱼肉熊掌两者均不得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实践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做了以下的改革和探索。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第一次授课的教学效果对于决定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这门课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微生物学课程的第一次授课的内容是绪论(Introduction),除了讲授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这些课程基本知识点外,重点是要结合案例来充实这些知识点,引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兴趣。例如可以以埃博拉病毒、蘑菇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或目前媒体紧密关注的微生物为出发点,介绍相关微生物的特性。基本知识点可以用英文表述,案例可以部分或全部使用汉语阐述。

二、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精心组织好对学生的课前导读

教师往往注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放置自己开设课程所需的CAI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和题库等,却忽略了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些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结果造成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平台资源成了学生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的“弹药库”。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我们探索在每一次授课之后,告知学生下一次上课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并且围绕下一次授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几个问题留给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学生预习的重点是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CAI课件和授课录像,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再看教材,或者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答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得教师在课堂环节不必面面俱到,有效地减少了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提问的时间。

三、认真备课,认真组织好课堂的导学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学生本章节的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和生产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授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为双语教学的授课需要中英文转换,教学进度往往比中文授课慢。学生课前的预习使得教师不必按照传统的授课步骤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个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或者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针对本章节个人模糊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进行提问,问题的回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先由其他的学生回答,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的方式来进行。如,教师可以设计3~5个综合性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者讲1~2个实际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影响。实践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课前做了较好的预习,但是在课堂提问环节却鲜有同学对所学知识点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轻松的环境。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且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给出的答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或者对这些问题或回答给予负面的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质疑,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染色机制和染色步骤的章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如:革兰氏染色的染色过程中用了几种染料?为什么要用这几种染料,用其他的染料行不行?革兰氏染色适用于哪些微生物染色?等等。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道具是黑板、粉笔和幻灯片,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扩大教师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CAI课件中的声音、动画、文字、图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以往教师常常单纯地把多媒体当成黑板的替代者,CAI课件中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甚至整个课件都没有一个视频资料,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只有在遇到所在教室停电的情况下,才想起来使用黑板进行板书授课。另外,教师在制作好CAI课件后,每次上课就按照课件的思路和流程进行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尝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辅,两种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补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使用比例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的本质是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尽管目前研究学者提出根据学生外语(英语)水平高低而采用的三种教学方式,如浸入式、过渡式和保持式教学,这些方法大致是描述在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或部分使用,并且最终可以使用全英文进行授课。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实施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具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已经通过大学四、六级,有的还没有,甚至有的英文基础较差。教学过程中外语(英语)所占的比例并非越多越好,过分追求英文的使用比例,往往因为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我们以学生听懂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标准,不拘泥于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采用母语为主,重点攻克微生物学的专业词汇。在对课程重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先用中文讲解,使得所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吃透”,然后再用英文阐述。每一章学习结束时,用英、中简要的总结。根据每个专业和班级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好,容易接受和掌握。此外,如果盲目追求和强调英文的使用比例,而不考虑学生们的听课效果,学生学习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就会被语言障碍所阻碍,影响听课效果。但是,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进行二次讲解,所以要把握好章节学时分配安排,以免影响到其他章节的学习。

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分为专业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和教育技术四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能力是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必备能力,两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尽管目前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双语的理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人已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其中很多教师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虽然能够熟练地进行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但是想要真正通过英文来进行口语的交流并不容易。在双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英文发音不够标准,阻碍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更有甚者,有些专业单词的发音也是错误的。我们在实践中,首先对从事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师严格把关,无论其专业科研工作突出与否,是否有海外留学经历,英文发音不标准的一律不能直接从事双语教学。定期组织学院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对微生物学双语课堂听课。此外,每学期学院组织学生对每个从事双语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将学生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其改进。

参考文献:

[1]姚中青.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

篇4

关键词: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7-0102-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世界各国在文化教育的交往日趋密切和频繁。自2003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我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而汉语基础则参差不齐,因此我校采用英语授课。医学微生物学是留学医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对留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谈一些具体的体会。

1.突破语言障碍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对于留学生教学,我校采用全英语及适量双语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因此。语言上正常沟通是教学的先决条件,语言障碍也是教学的瓶颈。如何运用英语正确表达专业术语与常规交流,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要求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具备高水平的英语口语与表达能力,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听力水平,听懂学生向老师反映的问题与疑惑。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比较流畅地互相交谈和沟通。保证教学得以顺利实施。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尽管都能熟练掌握英语,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英语发音时会带着浓重的当地口音,例如印度口音常常把th发成t等。因此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存在理解和表达的差异。这又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了解。并且尽快习惯对方的发音特点。这个问题在教学初期尤为突出。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学双方不断磨合,彼此都适应了对方的发音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外语培训,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授课,不定期开展中外教师交流会,探讨教学中存在问题,交流学术意见,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语言交流能力。多数留学生对中文有浓厚的兴趣,我校对留学生开设了中文课程,但留学生学习中文时间短,水平参差不齐,中文程度低,对专业术语理解力差,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了解大多数留学生的中文水平,适当把握好中文教授的尺度,让学生正确理解其意思,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造成问题的积累,影响学习效果,也影响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

2.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微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留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才能保证提高教学实效性。而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根本措施就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了解留学生特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而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又存在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一开始就接受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以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有较好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作用应是加速学生获得知识的催化剂,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讲授的职能由传授、灌输知识变为自学和研究上的指导,而学的含义也由接受变为理解和探求,实现教师由教授法转为指导法。学生由接受式向探索式转化。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重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教会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学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并能为将来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使其终身受用。

2.2 病案教学法

医学留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比如:讲到幽门螺杆菌时。要与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案相结合起来,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对基础与临床学科相互关联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例如在讲流行性感冒病毒一课时,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流行性感冒病例。然后提问,该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再结合当前流行的禽流感来讨论如何控制感染,阻止新病例发生。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病案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更要结合临床实际设计问题。选择合适的病案和资料供学生讨论;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给学生留下新的问题,使之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尝试通过查找资料来扩充教科书缺乏的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医学新科技、新动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及尽可能多的新信息。

2.3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医学留学生,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接受西式即时提问,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更容易开展讨论式教学。如在讲“结核杆菌”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该病在当地的发病率如何等问题。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氛围热烈,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不仅教师向学生提问,也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在课后还采用电子邮件等方式进一步和学生交流,同样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 理论结合实验的教学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同学们在实验室、标本室里学习,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强了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很多,每次实验前均有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等工作,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进来,可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能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对于热爱微生物的同学,还可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师只

给出实验题目,由学生自行安排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学生首先要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案及步骤,安排实验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觉得设计实验新鲜有趣,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幻灯、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甚至黑板画图,形象而直观地讲清难点、突出重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对于语言沟通不十分顺畅的医学留学生全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如讲述病毒体的对称性时,没有直观的教具帮助理解,学生对五邻体和六邻体的概念十分模糊,通过计算机二维及三维图像的演示,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把干扰素的作用机制用Flas表达出来,非常形象直观,这种教学效果是其它教具无法比拟的。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丰富,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使用导航系统和搜索引擎搜索专业网站。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掌握学科的新动态。

3.小结

篇5

    1?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

    我们将过去独立、互不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改为一连续的探索性的大实验,开设了一门“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独立课程。课程放置在学期结束时的实践周中进行,集中对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污水处理应用的基本操作的训练过程,这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制备各类培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环境样品中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纯化细菌、放线菌或霉菌和酵母菌,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的菌种为材料继续进行以后的实验,在对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菌体大小测定基础上,最后做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做出初步鉴定,并将分离出来的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主要实验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改革后的综合训练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微生物的菌种的培养和分离,纯种的计数和鉴定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多次操作,反复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验证操作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作为选作实验,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不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创论文。比如,“微生物诱导腐蚀”的选作实验,主要是研究研究厌氧微生物对金属腐蚀过程,使同学们扩大对微生物环境作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从而加深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表1)

    2?重视视频实验教学的应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得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视频实验等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不仅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多媒体课件,而且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这些改革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加深了学生对使微生物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理解,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每一种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强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改变实验课中讲解过多的现象,只是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事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从而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写出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审定。审定合格后,学生方可开始进行实验,这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培训的主动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检查和辅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步骤操作的好坏对后续实验的进行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的实验观念和细心的操作习惯。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的了解,实验效果很好。

    4?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综合训练的考核是既是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查。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我们将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同一组的每位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工作。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都做出客观的评价。将综合训练考核分为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记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预习、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在操作考核中既有单独的个人操作考核,也有分组的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实验报告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由地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还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修改的建议。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5?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我校是具有电力特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从电厂化学专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重工程、重实践的专业特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微生物学本身基本的实验操作上。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别注意结合工程应用问题,充分围绕教学队伍的科研课题及实习单位的生产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的形式,组织一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些老师在设计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时,经常会有很多项目指标需要测试,只要合适,我们也将样品拿来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做。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工程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基因工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3-02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heory

LI An-ming DENG Qing-yun HUANG Xin-ran LI De-hu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ogan Hubei 432000)

Abstract Gene engineering is the core of modern biology technologies,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bstract concepts,theory and practice strong. Based on such features,teaching reform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heory were discussed,which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examination way,teachers′ quality,etc..The purpose w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ies,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creative ability,meet demand of talent training in new century.

Key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是在体外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剪切、重组、连接,插入到载体分子中并转入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表达出基因产物,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的一种技术体系[1]。基因工程的影响辐射到了医药、食品、农牧、化工、环保、能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形成[2-3]。基因工程课程影响基因工程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学生专业素质。现从基因工程课程的内容、授课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以促进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1 优化教学内容,关注学科前沿

1.1 选用适宜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桥梁。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发展快速,知识日新月异,新教材不断涌现。选择系统、完整和反映本学科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迈进基因工程的大门,建立条理清晰、完整的基因工程知识体系,也能够帮助任课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湖北工程学院选用何水林主编的《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8)。该教材系统阐述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逻辑性强,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更多更高的需求,还推荐了目前学校图书馆存有的其他参考书,如国内教材有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孙明主编的《基因工程》等;国外优秀教材如T. A.Brown的《Gene cloning and DNA sequencing》(Sixth Edition)和S. B. Primrose的《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 and genomics》(7th ed)等,每本参考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参阅不同的参考书,互相补充,可以加深课堂内容的理解,达到学得全面、学得深入、学得精良的效果[4-5]。

1.2 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基因工程作为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基础上开设的。其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例如,“基因的表达调控”在分子生物学中已讲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将不再讲解,留出充足的时间详细讲解新知识点;对于部分重复性内容,如核酸电泳、质粒提取等常见操作技术,尽管在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已经进行了讲授,但这些知识点也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础技术,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回顾和复习。根据选择的课本和教学的知识难点和重点,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3 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

基因工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于知识的发展[6]。拓展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与研究热点,并在教学中即时介绍,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蛋白芯片、首例“人造生命”的诞生、下一代测序技术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学术期刊《生物技术通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生物工程学报》《Transgenic Research》《Genetics》《Molecular Biology》等,以及浏览生物谷、丁香园、小木虫、NCBI等知名生物论坛或网站,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知识面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细胞水平上的表达,内容丰富,抽象复杂,理论性强,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音像资料、CAI课件、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从而使一些抽象、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的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如酵母双杂交、测序技术、PCR技术、基因表达等内容,用FLASH、3D动画等模拟实验现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直观的动画,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还应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纳入课件中,可以拓宽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将以往“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转向提问启发式、归纳式及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2.1 提问启发式教学。提问启发式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高校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问题提出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回答受阻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引导启发,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可以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针对下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难点设计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预习、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

2.2.2 归纳式教学。基因工程与多学科知识交叉性强,涉及知识领域丰富,信息量大,内容理解空泛,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抓住重点。因此,课堂结尾时,通常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每章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系统地梳理知识;同时依据主要知识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既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度,又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2.3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一定的内容并制作PPT登台讲解,亲身感受被动听课学习与主动学习的不同[9],提高了他们独立学习和阐述知识的能力和教学效果[10-1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好研究内容,并制作PPT给教师修改后,再提供6次机会,每位学生讲授10 min,学生提问5 min,教师提问和点评5 min。在学生讲授之后,老师指出每位学生讲授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将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总结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3 革新考核方式,推进素质教育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变化,教学效果的考核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要改革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判断。一般基因工程课程总分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2/5,主要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撰写文献综述等方面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推荐综述题目,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且与教学相关的题目写文献综述,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二是期末试卷成绩,其占总成绩的3/5。试卷要增加主观题所占的比重,降低客观题所占的比重,在试卷上补充设计类的题目,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提高教师素质,教书育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行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师素质,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使教师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二是严格监督和管理制度,要求教师按时备课,不断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三是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科研工作的理解,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与同行沟通交流,开拓视野[12-13]。

5 参考文献

[1] 吴乃虎.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3.

[2] 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6):41-43.

[3] 范桂枝,李晓灿,詹亚光.“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55-56.

[4] 施碧红,李敏,黄建忠,等.基因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3):446-449.

[5] 刘增然,陈连文,张光一.《基因工程原理》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5-118.

[6] 安新民,张志毅,荆艳平.基因工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3):52-53.

[7] 胡建宏,辛亚平.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1):152-154.

[8] 欧阳立明,肖君华,张惠展.过程启发式教学在基因组学课程中的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4):175-178.

[9] 郭慧琴,尹俊.“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51-53.

[10] 许崇波,逄越,迟彦,等.深化基因工程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7):1153 -1156.

[11] 阚劲松,李玉晖,陈群,等.《基因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31-17333.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用微生物 学习能力 项目操作能力 探讨

现代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训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行了新型的课改教学,使之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在课改教学中,药用微生物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后,学生在理论水平上,和项目实践操作技术上都达到中级技工对药用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工,为企业所需。

根据课改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拟定了一套培养学生适应并掌握课改教材,掌握项目引领目标的新型教学手段,掌握项目实训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面就是我们总结的课改教学方法,供大家讨论。

一、选用合适的实用的课改教材

现在各种版本、各个出版社的药用微生物的课改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我校是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选定教材,合适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帮助。在选用教材时,我们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选用的教材涵盖的理论基础知识要广、泛而简单明了,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易学易懂,总结性,归纳性,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2.选用的教材,每章节前面都应有本节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同学在学习这节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般了解、理解的概念及内容,要了解的应用性、拓展性的知识,这样的教材使学生对本节的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结构、特点、应用性知识一目了然,增加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性,针对性,减少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学完一节、一章后不知道要掌握什么内容的盲目性。

3.选用的教材,在每学完一节后,有目标检测题,题的形式多样,可以有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问答题,前三项题型都是比较细致。我们应而泛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概念、特点、区别等,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强化,而问答题,可以在学完一章内容后,选择性地做,可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特别强调对理论知识要精挑细选,不同的专业,对微生物这门课的需求不一样,要尽量选择和专业相关连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生物制药专业,主要是普通细菌、病原性细菌、霉菌、放线菌和药用真菌形态、结构、特点、应用知识的学习,并了解细菌,病毒的致病性、干扰素、抗体、免疫疫苗等相关医学知识。我们还根据高职生的学习能力,理解水平,专业特点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特点,选择一些拓展性强、应用性强,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技术在生物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如柠檬酸,谷氨酸的生产原理,基因工作的基本操作步骤,原理及其特点,基因工程药品,转基因食品,糖尿病、痛风、高脂症、脂肪肝的病理及症状,微生物在有机废水处理,探矿、探油方面的应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和理解,拓展了其知识面,提高了其理论知识方面的素质,做到了有的放矢,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拓展了相关连的应用性知识。

三、项目操作技能的培训

药用微生物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训结合紧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项目操作技术的培训,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课,我们认为可从下列两方面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平时实验实训

在平时的实验实训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发现,学生在很多操作重点和细节上,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示范操作,步骤混乱,操作不得要领,不注意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不在乎安全性,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情况常有发生,而且不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改教学中采用下列较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实验前播放相关实验视频,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用的材料、仪器、正确的操作步骤、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再简短讲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材料、操作要领、要点。教师自己再实操一遍实验中的重点步骤,如接种、移液的方法,高温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步骤,等等,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重点有深入而客观的认识,操作起来更加容易。

3.学生边自己动手,教师在旁边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结果分析。在学生做完每个实验后,要求其书写实验报告,报告要切合实际,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结果有失败,要对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避免下次的错误,使学生对实验及操作程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专题实验培训周

在平时实验实训后,还要专门用一周来培训学生在应用性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的内容是:①药品或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②药品、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③空气、水中微生物种类的测定。

这三门实训项目是在有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技能后才能开展的拓展性、应用性的综合大实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作为准则,可以帮助同学提高创新思维,提高综合技能素质,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达到学生考核中级药物检验工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实操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既掌握了重点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又了解了拓展性的应用性知识,还初步学会了对问题的研究,项目实验实训的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力得到了加强。在劳动局组织的技工证考核中同学们达到了98%的合格证。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同学、企业的好评,就业率大大增加了,符合了社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药用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微生物.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测;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43-01

临床微生物检测可以快速检测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掌握致病菌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治疗,这样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同时,结合患者致病病原微生物采用敏感性较强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避免患者体内产生耐药菌,避免使患者病情久延不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临床微生物检测不仅具有社会学效益,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效益。然而病原微生物具有很多种类,而不同种类微生物也有很多种亚型,很难控制微生物标本质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微生物检测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测价值,本文分析了临床微生物检测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1.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作流程不规范

微生物检测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微生物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但是当前很多医疗机构并未制定严格、规范的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流程,有的医疗机构即使制定了,但是并没有严格执行。比如,在填写微生物检测报告的过程中,有的检测人员并没有深入分析、详细描述微生物检测结果,导致患者的微生物检测结果不明确,而且也未提供涂片观察结果,进而使得临床医师不能准确判断,这样就会导致微生物检测白费。

1.2标本质量问题

1.2.1采集标本过程缺乏规范性。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时候,并不是专业的检测人员负责样品采集的,而是由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很多医护人员并不是非常了解微生物检测样本采集要求,导致样品采集过程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常常出现样品采集错误或者样品污染的问题。有的样品采集量太少,有的样品采集中会无意采集到其他的菌种,这样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1.2.2采集样本的时间。样本采集方式以及样本采集时间都和微生物检测结果都有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应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典型期、药物服用前采集样本。有的患者如果服药的情况下,应该在停药3d以上才可以采集样本。但是很多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并没有注意区分患者,这样就会导致样本采集时间不当,影响微生物检测结果。

1.2.3样本运送以及保存的质量问题。微生物属于一种特殊的样本,样本保存的合理性、运送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对于目标微生物的活力以及检测结果准确性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微生物种类不同的话,运送以及保存条件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样本运送、保存环节应该根据微生物种类选择适合的方式,但是有的检验人员并没有认真、仔细区分,统一进行运送,这样的样本也不能使用,必须重新采集,这样会导致严重的浪费。

1.3微生物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临床微生物实验对于精度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微生物检测结果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结果,检验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以及主观判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很多基层医院的微生物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并未配置专门的微生物检测人员,这样很容易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2.进一步优化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的措施

2.1重视实验室管理,确保微生物检测质量

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的核心是实验室检验,实验室管理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微生物检测工作流程,并且要求检测人员能够严格根据制定的工作流程操作,提高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规范性。而且很多检测仪器非常精密,长期应用后可能会由于日常保养不够,降低了仪器检测的准确度,进而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仪器管理工作。其次,实验室一定要确保处于无菌环境下,以防污染样本。

2.2确保微生物样本质量,提高微生物检测结果质量

样本采集人员应该和样本检验人员一起协商、探讨不同病菌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各项操作的规程,并且定期更新,进而确保整个微生物检测流程的规范化。而且,针对样本的运送、保存工作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并且建立一套严格、完善的样本验收制度。在接收样本的过程中,微生物检验人员一定要详细检查样本,一旦发现样本不符合检测要求的话一定要写清楚不合格的具体原因,将样本及时退回,要求重新采样,进而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样本采集人员应该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已经开始服药以及服药类型、时间等情况,还应该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2.3不断提高微生物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想要有效确保临床微生物检测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微生物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微生物检测人员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与微生物检测相关的专业参考文献报道资料,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医院应该选择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以及技术过硬的专业检测人员负责微生物检测工作,而且定期应该培训微生物检测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并且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为微生物检验质量确保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临床微生物检测对于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微生物检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应该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样本采集、运送、保存等各环节工作,确保样本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效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新秀.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5: 104 - 106.

篇9

【摘 要】为探讨微课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采用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两个班为试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并比较两组学生对同一教师授课综合评价的优良率。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无差异性(P>0.05),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授课评价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55-02

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分散、条理性不强,如何提高微生物教学效果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胡铁生是国内微课创始人,他率先在佛山市组织了微课大赛,2012年9月,“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示,中小学搞微课,高校也要搞微课。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3月又启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由此一个席卷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本研究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从2013级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择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组共123个学生,另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照组共122个学生,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由同一教师授课,材,理论和试验学时数相同。两组教学方式除微课内容外,其余所用PPT内容、教学方法相同,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

(1)试验组微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微课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如细菌形态与结构、细菌生长与繁殖、细菌消毒与灭菌、细菌接种与分离技术、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破伤风芽胞梭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及预防、病毒的复制周期、乙肝病毒抗原与抗体检测意义、艾滋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等教学内容预先制作成微课课件及相关微课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测评、微教案及教学素材等)。

试验组教师上课时录制好教师上课的微课视频,建立微课学习平台,将微课视频及相关资料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设置权限允许实验班级学生在线学习,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测试题及在线学习时间,师生可随时进行交流和答疑。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具体安排如下:课前3分钟回顾上次课重点教学内容,随后以PPT形式讲解新课,并辅以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最后总结本次课重点教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3.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①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试卷中微课相关教学内容成绩占40%),两组实行统一考核、考试,考核分和卷面分均为100分。②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③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课程结束后,向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几个选项,问卷回收后计算优良率(“好”加“较好”的百分比)。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试验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2.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见表2)。

一共调查11项内容,从表1可见微课教学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延伸课堂教学及师生交流方面都非常有作用(均 P<0.05),但在系统知识掌握方面作用不大,认为作用一般的学生占43.09%。

3.两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较高(优良率为98.5%),高于对照组学生(优良率为88.43%),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也不是狭义理解为只是教师讲而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法的基础上教师都会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举例、病例、谐音、抛锚、情景、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般使用多媒体。讲授法便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但学生课上课下参与度还是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相关知识也不扎实,对于一些需直观表达的知识点光靠讲授领悟不透。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辅教学资源。从调查中得知微课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延伸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作用。但微课教学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需加强对微课的本质的认识,微课不是传统课的压缩,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二是教师需要精选微课内容,重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而不仅仅重视微课制作技术。三是教师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建设好微课教学平台及微课教学资源库。此外,微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调查中也证实微课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系统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篇10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护理学;本科教学;专业英文教学

2015年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也明确提出国际交流合作是2016~2020年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2~3]。成都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办学策略,而泰国则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成都大学基础医学院围绕学校国际联合办学方针和护理人才培养新方向,与清迈大学护理学院开展“1+2+1”联合培养项目,即第1学年和第4学年在成都大学学习,第2、3学年在泰国清迈大学继续学习[4]。人体寄生虫学是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5]。近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寄生虫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但是寄生虫病在以泰国为代表等热带国家仍是其重要疾病[6]。

一、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教学现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从本校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中选拔,参加项目学生高考英语平均分为115.91,标准差为7.83。第1学年结束后,学生雅思成绩均在5.5分以上。《人体寄生虫学》英文课程的教学由成都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2位专任教师和1位学校特聘外籍教师担任。(二)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2016~2018级参加项目所有学生,问卷调查时所有学生均以,赴泰国清迈大学进行培养。问卷调查采用网络发放,发放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和期末成绩教育学指标汇总后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英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及问卷调查

(一)教材选择。虽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其第1学年需完成公共课和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等11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学习任务繁重。我们在2016级选择汪世平、叶嗣颖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双语)》,调查发现55.88%的学生认为该教材难度较大,70.59%的学生认为这本教材没有的图谱偏少,不利于形态学理解学习。2017级和2018级我们改用医学教育改革系列教材《HumanParasitology》,86.7%的学生表示对于该教材适宜阅读,且该教材在每种常见寄生虫的生活史均有图例,而其后附有疟原虫等重点内容图谱,利于学习理解。(二)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在课前,我们按照课程章节建立了专业词库,并提前发放课件,学生通过词库和课件预习,熟悉专业词汇,了解课程学习线索、体系知识框架和重点内容。同时,提供相关史实和实事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在相对较易的“生活史”部分,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自主对“生活史”进行讲解,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中“摇一摇”等功能,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重点内容及章节结束后,加入病例分析讨论环节和随堂测试,形式教学闭合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在线作业和阶段性测验,及时掌握学生阶段学习情况。同时,在设置“期中小论文”环节,鼓励学生以英文形式,自选题进行人体寄生虫学相关综述写作,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紧密结合,形成相互呼应的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课程成绩由包括平时测验、课堂活跃度、期中小论文等在内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调查;开课前对人体寄生虫学英文教学的认知调查;学习兴趣调查;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调查四个方面。

三、问卷调查及成绩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参加项目学生的5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其意向明显高于普通护理本科专业学生,而参加项目学生的职业认可度较高,64.7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护理相关行业,20.59%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医学相关行业。73.53%的学生认为人体寄生虫学英文教学很有必要,但同时67.65%的学生对英文教学感到焦虑。英文词汇量不够和专业储备知识不足是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61.76%的学生表示课件中首次出现的专业名词需要中文标注,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建立优于知识细节掌握程度,88.24%的学生表示课堂学习结束后已完全建立或大致建立知识框架,而63.26%的学生表示已掌握50%以上的知识细节内容。学生课后学习主动性相对欠缺,课后阅读不足,29.41%的学生表示课后通常会主动查阅相关书籍文献,58.82%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查阅,而11.76%的学生表示课后从未进行查阅。同时,通过交互性分析我们发现,就学习效果和课后学习积极性而言,毕业规划为继续深造的学生明显优于毕业规划为规培和工作的学生,所有毕业规划为继续深造的同学都表示在课后会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书籍或文献进行一定程度的查阅,而部分毕业规划为规培或工作的同学则表示课后从未查阅过相关英文。就英文能力的提升效果而言,学生表示专业英语和综合英语均有所提高,对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优于对综合英语能力的提升。(二)期末成绩分析。综合分析3年期末考试卷面成绩,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期末考试卷面平均成绩分别为67.22,74.75和78.44,而卷面成绩标准差分别为12.55、10.71和8.24。期末卷面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同时,三年来经过教研室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期末卷面平均分不断提高,而标准差有所缩小。

四、改进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综合教学能力。教师的英文素质是开展英文教学的关键[7]。专业课英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英语能力,并且还应具有以英语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8]。本课程教学由教研室2位专任教师和1位学校特聘外籍教师担任,其中2位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和海外留学经历,但其在留学期间主要从事实验室研究,但并未经过专业系统的英文教学的相关训练。同时,由于这两位教师均为新进教师,因此教学经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欠缺,但教研室资深教师不具备英文教学的语言能力。而学校特聘外籍教师虽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和英文教学经验,但其之前任教的主要课程并非人体寄生虫学,对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为此,学院组织联合培养项目教师集体参加雅思培训,以提高综合英语能力。在教研室内部,组织新进教师进行临床本科和护理本科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进行随堂听课,资深教师与新进教师一对一帮扶,以提高新进教师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提升专业课英文教学后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进的重点。教研室在原有中文课程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英文课程网络平台,建立英文教学资源库,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CBL”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反思能力和学生以理论知识解决临床病例的能力。(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三年教学过程中,以微课形式,同步录制教学相关视频,从而学生可以自主掌握重难点的学习次数和时间,强调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以“案例+问题”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兴趣,留下思考线索,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交互性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其毕业规划以及职业认可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交谈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五、结语从2016年开始已进行三轮次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反馈、成绩分析等方法及时收集信息、分析教学效果,并以此调整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为后续探讨护理本科英文教学的实践意义和改革方法提供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刘静.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3]王梦玉,李彩福.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国际化护理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20:3453~3456

[4]符佳,杨林,邹亮,牛蓓,许毅,曹晓蓉.“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C大学-T.Q大学”本科护理“1+2+1联合培养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341~343

[5]姜鹏,张玺,刘若丹,龙绍蓉,张紫芳,崔晶,王中全.混合式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14(2):248~250

[6]蒋曼,李程跃,李振红,程龙,孙安江,谢臣晨,王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国家传染病发病状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1):1~6

[7]付琛,李晓荣,付爱玲.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8):181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