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国很多地区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袭,导致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因此,加强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洪涝防治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其工程规模比较大、各项施工技术都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洪涝防治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质量,加强了洪涝防治能力,全面保护人民经济不受损害。
1 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设任务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边的障碍、疏通河道与部分河道的裁弯取直,从而保护河道周边的农田。主河道的全长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远处的分水岭,河首处于纳禅正对面赶岩的坡脚,而终点则在黄泥堡位置,河流从此处汇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对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进行治理,砌筑的河岸护堤全长是4800米。该工程中河道治理起点在那禅村周边,终点在小寨直流的汇入口向下400米处,治理河段全长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护堤长为4800米。该河道经过水断面的底宽在3-5米之间,护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间,水深设计为1.6-2米,河道的纵深在1/1000-1/80之间,整个工程中防洪护堤使用M7.5浆砌石块作为重力挡墙。此外护堤顶宽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数为0.3护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 河道护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该工程中河道护堤砌筑了石挡墙,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应用自卸汽车将块石运至施工现场,再通过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浆使用铁皮铺垫与人工拌合的方式,经人工转运到工作面,砂浆拌合场会随着浆砌石的工作面变动而转移。而浆砌石的护堤要把河堤高程与河道的中心线作为测量控制线,通过测量放样划线、打桩来确定墙置,再实施基础的清理,底层砂浆摊铺完成以后进行砌筑,浆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图一 浆砌石的施工图
2 规划的原则
2.1 水资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针对防洪防涝防治来考虑水资源问题,部分流量比较低的位置,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洪涝治理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较大的位置,只要重视洪涝治理即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把洪涝治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开来考虑,尽可能统筹兼顾,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资源,减小成本开支;其次,在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防护的措施,尽量实现一边利用水资源一边防治;最后,按照区域差异使用相关措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提高整个区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 近期和远期
一旦产生洪涝的灾害,势必会使社会经济承受巨大损失,但损失大小由洪涝灾害发生程度来决定。因此,为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工作人员要按照事情缓急情况制定远期与近期规划,同时,要参考政府财政经济的情况,进而适当的治理。
2.3 整体和局部
从过去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理洪涝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涝灾害时,需要从整体着手,对全局进行控制,抵御两岸与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时要做长远考虑,为保全大局,可以舍弃一些利益。而重点保护对象一般包含大面积的农田、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等。
2.4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措施会占用大面积土地,需要大量投资。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资量不大,同时可以降低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非工程的措施对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至关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非工程的措施建设,充分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个比较适用的治理措施[2]。
3 水利工程防洪防涝的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水力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设计,不仅如此,在防洪防涝规划设计时要明确治理任务、目标与防护对象,科学规划设计洪涝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涝防治规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划分保护区、洪泛区与蓄洪区,设计分期实施的方案,并实施综合效益的评价。
3.1 调研
相关人员要整理并归纳整个流域水文资料与自然地质的条件,准确掌握洪灾发生原因,制定洪涝防治标准和措施,并实施地质勘查与测量的工作。
3.2 制定洪涝防治标准
制定的洪涝防治标准要与现实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地理条件来划分洪涝防治的保护区,同时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洪涝发生程度,制定洪涝防治措施,并在达到国家标注规范的情况下,制定洪涝防治的标准。
3.3 构建防洪防涝的体系
由于各流域洪涝防治体系与自然条件不同,因此,要综合考虑各部门洪涝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涝防治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最优的洪涝防治方案。
3.4 环评与综合效益的评价
洪涝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降低洪灾影响度。但目前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民安置与垃圾排放等问题,这就需要使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评价中,要重视环境敏感的因子,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来的洪涝防治措施应用效果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结合历史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准确核算洪涝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的经济效益。
3.5 报告编写
洪涝防治的规划报告一般包括洪水资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况、水文情况与社会的经济情况,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情况、工程投资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确保洪涝防治施工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可以促进我国水运工作的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洪涝防治施工质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贵州省防洪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江河、湖泊、水库洪水防治和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本行政区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治理,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和洪涝灾害的恢复与救助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汛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防汛抗洪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负责全省防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防洪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防汛抗洪意识,对在防汛抗洪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防洪规划
第六条 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水库等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以及与防洪安全有关活动的基本依据,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涉及防洪的综合性、专业性规划以及进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进行防洪除涝方面的专项规划或者论证,确保防洪安全。
修改防洪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七条 江河的防洪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按照下列分工,依据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备案:
(一)长江流域的乌江、三岔河、六冲河、清水河、芙蓉江、赤水河、清水江、氵舞阳河;珠江流域的黄泥河、北盘江、濛江、都柳江、南盘江、红水河,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组织编制;
(二)跨行政区域的江河,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组织编制;
(三)其他江河,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组织编制。
第八条 城市的防洪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部门、建设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的城市防洪规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山洪灾害多发地区进行全面调查,划定山洪灾害易发区、危险区,予以公告,并编制防治规划、采取防治措施。
城市、村镇和其他居民点以及工厂、矿山、铁路、公路、电力和通信设施等布局应当避开山洪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已经建在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搬迁或者采取防御措施。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洪水措施,建立健全水文、气象、通信、预警以及洪涝灾害监测系统,提高防御洪水能力。
防治江河洪水,应当蓄泄兼施,充分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湖泊、水库调蓄洪水的功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防洪能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扩大及科学利用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减轻洪涝灾害。
第十一条 防御山洪灾害,应当采取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通信报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十二条 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拦水坝、码头、桥梁、公路、铁路等对河道有影响的工程,应当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按照防洪规划治导线实施,不得任意改变河水流向。
防洪规划治导线按照下列程序拟定和批准:
(一)本条例第七条第一项所列江河的防洪规划治导线,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本条例第七条第二项所列江河的防洪规划治导线,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本条例第七条第三项所列江河的防洪规划治导线,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河道、湖泊、水库的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划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护堤地的管理范围宽度为堤防内堤脚线外水平距离5米至20米。
第十四条 在河道、湖泊、水库的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修建妨碍行洪、排涝、水文测报、水工程正常运用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倾倒垃圾、渣土、废料;
(三)其他危害河道、湖泊的行为。
第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侵占、损毁堤防、护岸、闸坝、排涝泵站、排洪渠系等防洪排涝工程和防汛、气象、水文、通信等设施以及防汛备用器材、物料。
第十六条 在河道、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进行检查和监督管理。对病险水库应当事先制定应急抢险和居民临时撤离方案,安排资金,采取措施除险加固。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尾矿坝、灰坝、拦沙坝的监督管理,确保其安全。
第四章 防汛抗洪
第十八条 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
(一)贯彻实施国家有关防洪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制定有关防洪规划和措施;
(二)建立健全防汛指挥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三)按照防洪规划,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四)部署和组织汛前检查和清障,做好安全度汛的各项准备;
(五)贯彻执行上级防汛调度命令,开展防汛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组织抗洪抢险,及时安全转移受灾人员;
(六)负责落实防汛抗洪经费和物资;
(七)组织开展灾后救助,恢复生产,修复水毁工程;
(八)鼓励、支持开展洪水保险。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在国家防汛指挥机构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指挥全省的防汛抗洪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在上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抗洪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指挥防汛抗洪抢险工作,组织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二)负责实施汛前检查和清障,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影响安全度汛的有关问题;
(三)制定防御洪水方案;
(四)执行上级防汛调度指令和洪水调度方案,实施洪水调度并落实各项措施;
(五)根据汛情及时通告;
(六)负责防汛经费和物资的计划、管理;
(七)督促防洪设施水毁工程的修复;
(八)组织协调山洪灾害防治。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防灾避灾预案,落实监视、监测人员,做好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及时转移危险地段的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有防洪任务城镇的防御洪水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审查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防御洪水方案经批准后,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必须执行。
第二十二条 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为防汛期。在特殊情况下,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宣布提前或者延长防汛期。个别地方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由市、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宣布提前或者延长防汛期。
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水库水位接近设计洪水位或者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时,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报告。
防汛期间,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和有防汛任务的单位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进入紧急防汛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按照分级管理职责和防御洪水方案,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投入抗洪抢险。
第二十三条 水库(水电站)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由水库(水电站)的管理单位编制,按照下列规定批准:
(一)总库容10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水电站)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由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批准;
(二)总库容100万至10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水电站)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由市、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批准;
(三)总库容10万立方米至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水电站)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批准。
水库(水电站)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应当符合国家关于编制水库调度运用计划、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及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的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40日内进行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在建的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水电站)工程的汛期安全度汛方案,由工程建设单位编制,经项目主管单位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备案;库容在100万至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水电站)工程的汛期安全度汛方案,由工程建设单位编制,经项目主管单位批准后报市、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备案;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水电站)工程的汛期安全度汛方案,由工程建设单位编制,经项目主管单位批准后报县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备案。
申报条件:
(一)位于城市或者县城上游的中型水库或者跨市、州中型水库;
(二)导流工程、围堰已按照设计要求完成;
(三)已按照规范进行截流验收;
(四)大坝主体工程已开工建设。
项目主管单位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应当予以批准;审查不合格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在防汛期,水库(水电站)和其他水工程设施的运用,必须服从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执行经批准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未经批准,水库(水电站)不得在汛期限制水位以上运用。
在防汛期,水库(水电站)泄洪前,水库(水电站)的管理单位应当提前向有关部门通报汛情,不得擅自增大下泄流量;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下游相关部门和群众通报泄洪信息,下游受洪水影响的地区,应当及时做好防洪的准备工作,不得设障阻水或者缩小河道过水能力。
泄洪造成损失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六条 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方式经营与防洪有关的水工程设施,经营者必须服从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管理和防汛调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原设计的防汛、排水功能。
第二十七条 在防汛期,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的管理单位必须加强对水工程的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排除,并迅速向当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对在江河、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依法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无法清除的,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对原有的在江河、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阻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拆迁规划,并组织拆迁。
在紧急防汛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对管辖范围内的阻水严重的桥梁、码头、拦河坝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作出紧急处置。
第二十九条 在抗洪抢险期间,防汛指挥车辆和抗洪抢险救灾救济车辆免缴过路(桥)费;防汛指挥车辆和抗洪抢险救灾救济车辆免缴过路(桥)费的通行证,由省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会同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部门核发。
第三十条 中国、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挥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物资、器材等便利条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 江河、湖泊治理和水库等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维护以及防洪监测、预警设施所需资金,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级承担。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担。
受洪水威胁地区的重点单位应当自筹资金兴建必要的防洪自保工程,防洪自保工程必须符合防洪规划。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防汛经费,专项用于防汛抢险、防洪工程运行维护、抢险物资储备、防汛指挥设备购置和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等。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增加防汛专项资金用于抗洪抢险、防洪工程和水文、气象测报、预警设施水毁修复。
第三十三条 防汛物资实行分级负担、储备、使用、管理和统筹调度的原则。
省级储备的物资主要用于省内重点防洪工程的防汛抢险;市、州和县级储备的物资主要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的防汛抢险;有防汛抗洪任务的乡、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主要用于本乡、镇和本单位的防汛抢险。
在紧急防汛期间,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根据需要,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有关单位必须配合。紧急防汛期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规定进行补偿。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可以向堤防和排涝等防洪工程保护区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用于加强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具体征收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第三十六条 防汛抗洪和救灾资金、物资,必须专款(物)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履行防汛抗洪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二)不按照规定编制防洪规划,不将防洪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擅自修改防洪规划的;
(三)不按照规定划定护堤地管理范围的;
(四)违法审批、修建阻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的;
(五)未按照职责对水库大坝、尾矿坝、灰坝、拦沙坝进行监督管理的;
(六)对山洪多发区、易发区、危险区和受山洪威胁的地区不进行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报,不采取防御措施的;
(七)不按照规定执行防汛期24小时值班的;
(八)拒不执行防御洪水方案、防汛抢险指令、防汛期调度运用计划、不及时排除和报告险情的;
(九)不按照规定及时通报汛情的;
(十)违反规定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
(十一)截留、挤占、挪用防汛、救灾资金和物资的。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抗拒、阻碍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水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二)紧急防汛期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工程建设方案未依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影响行洪但尚可以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服从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管理、调度和指挥的;
(二)不执行经批准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御洪水方案的;
(三)未经批准,水库(水电站)擅自在汛期限期水位以上运用的;
(四)水库(水电站)泄洪时擅自增大下泄流量的;
(五)泄洪前,有关部门未及时向下游相关部门和群众通报泄洪信息的;
(六)下游受洪水影响的地区设障阻水或者缩小河道过水能力的。
防洪发展趋势①防洪将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后如再发生同样的淹没范围,其洪灾损失将越来越大。例如日本在1960年洪泛区的财富密度每平方公里 200万美元,1965年为360万美元,1970年为660万美元,在1945年以前,年均损失为0.92亿美元,1945年以后,则增到3.39亿美元,为1945年前的9倍多。美国水资源理事会估计,近10多年来年平均洪灾损失为10亿美元,预计到20xx年洪灾年平均损失将增加到50亿美元。因此,为了减少洪灾损失,今后对防洪必将更为重视。
②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水资源的开发工作,已由单目标发展到多目标(见多目标水利规划),由单纯的经济考虑发展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研究,而防洪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发电、灌溉、排水、供水、环境和生态改善等相结合,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篇3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迎来特大暴雨。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很广,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及山西北部均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90.3毫米,石景山模式口达328毫米,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为460毫米,是全市最大降雨量,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另外,北京还有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降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这场暴雨历史罕见,由于雨势强、雨量大,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对城市交通等造成严重影响,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库出现汛情。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截至7月26日,北京区域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66人身份已经得到确认,11人身份正在确认之中。在已经确认身份的66名遇难者中,包括在抢险救援中因公殉职的5人。在已经确认身份的61名遇难者中(除因公殉职),36人为男性,25人为女性;溺水死亡46人,触电死亡5人,房屋倒塌致死3人,泥石流致死2人,创伤性休克致死2人,高空坠物致死2人,雷击致死1人。
【名词解释】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多,简单地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1)地势低洼;(2)降水强度大(暴雨),范围集中。
2.人为原因:(1)城市排水设施落后;(2)地面硬化,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汇流时间缩短;(3)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城市滞水、蓄水能力降低;(4)城市化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和水系;(5)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降水增多;(6)城市河道及行洪、蓄洪区被占用。
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来应对城市内涝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上、地下排水系统。
2.建设绿地(植树种草),增加下渗水量,减缓地表水的汇流速度。
3.保护原有的天然河道、湿地,增加泄洪、蓄洪能力。
4.在城市低洼地建设一些临时蓄洪池和地下调蓄库,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5.在铺设路面的时候,多采用渗水方砖,使水能够更好地渗入地下。
6.发展屋顶储水,把雨水储存起来,使得雨水资源化。
【近两年高考考点盘点】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城市内涝作为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全国频发的自然灾害,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回顾往年,展望未来,城市内涝问题依然会是高考的一个重点。2012年海南省高考地理卷第26题就考了这样的一道题,题目为: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本题是在整治城市内涝的前提下,考查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是对城市内涝的一个新的考查点。在2011年江苏省高考地理卷第21~22题也考查了有关城市内涝的问题。题目为:图1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图1
2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第21题,实际是涉及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问题;第22题是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问题。只有搞清楚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才可找到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
【习题练习】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雨及洪涝灾害。截至26日,北京已有77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 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读上面资料,完成1~2题。
1.近年来,城市内涝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下列有关城市内涝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②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 ③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少 ④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对减轻北京市中心区内涝作用不大的是 ( )
A.植树种草,建设绿地
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C.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以增加下渗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从地形学角度出发,将地面凹凸不平的程度定义为地表粗糙度。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读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变化线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地表粗糙度与降雨损失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粗糙度越高,降雨损失量越大
B.地表粗糙度越高,城市内涝越严重
C.地表粗糙度越小,降雨后地面的汇流时间越长
D.草地比沥青路面粗糙度大,汇流速度快
4.2012年7月21日,在暴雨的“洗礼”下,北京变成了“水城”。面对城市内涝的威胁,今后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
A.扩大城市绿地面积,降低地表粗糙度
B.减少城市地表硬化面积,减少降雨损失量
C.降低城市绿化带的海拔,增加地表蓄水能力
D.增设城市地下污水管网,降低排水速度
5.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暴雨,暴雨导致北京市内城区和郊区发生内涝灾害,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暴雨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多处严重积水、车辆被淹,最深处积水深达6米。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
(2)简述当前各大城市防治内涝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篇4
关键词:兰溪大水;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43-1
1 调查范围及方法
本次调查方法主要采取不记名的方式随机抽样,配额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典型问题做口头访问。调查对象涉及教师新村、殿下应村、香溪镇及兰溪市区。
问卷对兰溪大水后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等方面做了调查,我们将特定选项加以分析后得出结论。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水土流失的客观因素分析
兰溪地层展布齐全,地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兰溪境内地表径流和过境水量充沛,气候属东亚副热带季风区,兼具盆地气候和垂直分布特征,梅雨伏旱极易形成水灾和旱灾。近年来,本市县、乡、村公路建设方兴未艾,在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又在境内通过,伴随着大规模的修路建设,引起沿线范围内大面积地表破坏和弃土弃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源[1]。
2.2 大水后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
此次是兰溪自1955年以来遭遇的最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11.39亿。以下是我们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到的有关兰溪水土流失的情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2.2.1 土地破坏、作物减产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地力下降,土地产出率减小,砂砾化程度加剧,抗旱能力减弱[2]。水土流失使土壤及其养分流失,造成耕地肥力的下降和土质变化,土质的变化使得部分农民不得不考虑作物的转型,增加农民的负担。
2.2.2 干旱、洪涝灾害加剧 兰溪市粗骨性红土壤面积达62.2km2,雨水冲刷产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河道泄洪能力,加剧洪涝灾害。其次洪水过后植被破坏,土壤,水分极易挥发,遇到长时间无雨季节,可能造成严重干旱。
2.3 治理水土流失的迫切性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兰溪市民眼中,最大利处就是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次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水利设施的建设,保证市民饮水健康。此外,在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方面也有裨益。因此,对兰溪大水后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迫在眉睫。
3 水土保持措施
兰溪人民在大水后最需要什么?调查显示:有37.71%的兰溪市民选择资金,有20.57%的选择物质,还有41.72%的选择技术指导,资金和物资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灾后重建必不可少的,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指导是农民更加需要的。以下是我们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及结合当地实际查找资料总结出的保持兰溪水土的一些方法:
3.1 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省水利厅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兰溪建立了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科技人员进行了16年的定位研究,终于在水土保持的关键因子、物质循环特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将这些成果加以推广应用,为兰溪的水土保持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关于水土保持的研究、技术发展及水利工程的实施建设,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其顺利的进行,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2 增强政府宣传力度 提升居民水土知识
居民配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十分必要。调查发现,将近八成的兰溪人民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媒体宣传面积广,但效果不佳。比如在居民对水土保持措施认识的调查中显示:选择用“沼气代替木柴”和“从生态脆弱区向外移民”等来应对水土流失的人并不多,说明市民对一些生态措施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实施措施前期,应加强宣传力度,使市民更好的了解措施的优势所在,积极提供配合。其中,特别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因为更加的权威有效。
3.3 积极采用保水措施 科学加强生态抵抗力
经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有61.70%的人选择“种树种草”作为兰溪水土治理的措施,说明植物有助于保持水土的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接受采纳。因此,可选择在居住区周围地带、废渣堆积区、贫瘠的废弃地等地植树种草、建造园林以增加绿化面积,保持水土。
此外,可综合采用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等措施处理城市垃圾。而对于一般生态环境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具体类型可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
4 总结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要把经济效益、水土保持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2]。只要全民齐心协力,协调合作,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就必定能切实提高市民环保责任意识,践行环保理念,改善生态环境,重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兰溪市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治理[J].浙江水利科技,2000年,第5期:39-40.
篇5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河流防洪;措施分析;社会发展;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每年在进入到汛期之后,各个地区的降雨就会持续增加,这给中小河流的防洪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目前很多地区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都不够完善,有的中小河流甚至没有任何的防洪措施,这导致中小河流在遇到持续降雨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出现溃堤、漫堤的危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河流两岸所生活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的影响,目前各个城市河流的开发的程度也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实的情况是往往是大江大流治理的比较好,中小河流治理的比较差,有些中小河流的治理甚至被忽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中小河流的治理和提升河流的防洪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沿河群众日日夜夜期待的好事,各级政府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治理中小河流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开展有步骤有计划的中小河流治理。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就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造福一方百姓。
一、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偏低
受到中小河流特点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绝大多数的河流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治理,这导致中小河流自身的防洪能力相对比较低,甚至在一些地区的中小河流没有任何的防洪设施,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有很多比较突出的防洪问题,这给地区的防洪安全造成了比较大的威胁,也威胁到了生活在河流两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汛期遇到雨水比较多的年份,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2.对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投入不足
中小河流一般流域面积小、河流也比较短,大多是由县级单位所进行管理的。由于县级财政的制约和影响,大多数县级政府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入都不足,这造成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相对比较落后,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不足。加上县级政府办公人员的数量十分有限,对于偏于地区的河流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造成一些河流的河道经常会出现了违章建筑和随意倾倒垃圾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河流的正常行洪,造成河流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威胁到生活在河流两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更为普遍的是中小河流的提防建设标准比较低,河流的提防质量较差,在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溃堤。
二、治理中小河流提升河流防洪能力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1.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各个承建单位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强化国土资源、林业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沟通,定时举行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题会议,沟通项目治理的相关进展情况,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已经获得的经验开展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和推广,为中小河流的科学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2.中小河流的治理要采取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的措施
在对中小河流开展治理的过程中,水行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和监督项目前期的各项工作,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依据相关的规定编制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选择那些技术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勘查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勘查,最大限度的确保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万无一失,减少漏洞避免损失。
水行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前期就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制,项目的实施单位则应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和质量负责,切实承担起中小河流治理的责任,审查单位则应该严格的把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的各项工作的质量,保障中小河流治理能够顺利完成。
3.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
中小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依据要实行绩效管理的办法,依据奖补结合的方法来安排专项的资金开展河流的治理工作。各个地方的政府应当加强政府对于河流治理的投入,同时拓展河流资金的来源,多种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以此来确保项目治理的顺利实施。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城东侧有一条沙河,在进行改造之前沙河一度成为了居民生活的垃圾场,河道狭窄,水流细小,每到夏季还会发出一股恶臭味,这严重的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不相吻合。2013年开始周至县政府引入“沙·沙河中国第一水街”项目,建成美丽的沙河公园对群众免费开放,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关中地区有名的亲水旅游景区,公园环境优美,沙河水源丰富,给人一派绿水江南的景象,吸引了周边县市群众前往旅游。这种吸纳民间资本进行旅游景区开放的方式也是有效治理中小河流的重要方式,值得其他地区进行研究参考。另外在对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一定的原则,如对一条河流上的多个河段治理的时候,原则上要先进行规划后进行设计,然后统筹对整条河流的治理,以防止出现洪水灾害的转移,影响到其他居民的生产生活。地方政府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前期的各项经费,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项目前期的各项设计工作,在得到批准之后再进行组织和实施,最大限度的保障项目实施的合理、科学。对于河流治理的专项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将资金主要用在河流的清淤疏浚、材料成本等方面的支出方面,以此来保障中小河流治理的顺利实施,避免可能出现的挪用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建设的事件发生。
4.控制河流的污染
目前一些地区的中小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水质上很难达到国家允许的相关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对这些河流进行治理,提升河流的水质,符合广大群众的基本愿望。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们赖以生存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治理中小合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河流环境,减少河流的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展中小河流的治理,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同时要减少可能对河流造成的二次污染,还青山绿水给广大群众。
5.易灾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的措施分析
对于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开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强化对于现有生态环境的监测,从而更好的加强对于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明确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做好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规划,有针对性的提出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其次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依据泥石流再去的实际情况,提出预防灾害发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减少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还应当依据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对自然灾害监测的重点工作,建立常态的监测机制。
三、小结
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本文主要结合实践探讨了中小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治理中小河流的措施开展了分析和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治理中小河流的主要措施。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的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才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够发挥好水利工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雷.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2010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0(03).
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崛起,并逐步渗入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中来,不仅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水利水电工程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密切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连接在一起,也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将会是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相关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1.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举措。近些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则必须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探究各种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如此,可以更好的促进安全生产。
2.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助于保护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从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切身利益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保护施工安全,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是原因分析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各种基础工程的建设,周边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都在发生着改变,因而,会很大程度的引发一些诸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导致的, 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比如:大规模开挖、维护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其实大部分地质灾害通过有效地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小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自然地质环境较差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其中一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体灾害时有发生,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严峻。不少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发展理念陈旧,急功近利,
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掠夺式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和环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山势险峻,坡度较大,而且很多地方岩体破碎程度严重,生态环境也必将脆弱,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让一些破碎的岩体变得更为松动,同时,区域的植被也一定程度的遭到破会,当遇到一些暴雨等气象因素时候,很可能引发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就是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工程大量开挖坡脚、随意堆放废弃的土渣等,对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人类活动可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设形成高边坡和开挖坡脚、在坡体中开挖水渠、在坡体上部加载、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渗而诱发滑坡,还有在沟谷中堆砌工程废弃物诱发的危险性等。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工程建设加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而对其他工程设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岩质边坡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对松动的岩石或岩体破碎的边坡进行严格的处理,避免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使得边坡的抗滑力减小,从而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处理开挖、填埋,尽量减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探讨
1.加强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明确责任
加强对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地方的水利技术部门应加大对乡镇技术人员、水利工程业主及水利工程建设承包者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在建设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关设计经验和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保养,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应明确城市防洪、重点湖泊、小型水库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责任,并将责任人名单予以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监测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顺畅,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实行群测群控。水库值班和管理人员等直接管理者应该对大坝、溢洪道、输水道等主要建筑物进行检查和巡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基层监测部门应该与国土、交通、建设、气象等部门加强联系,按照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
同时,上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汛期来临的时候,更应该加大对库塘的监控力度,科学调度,依法防汛,确保安全度汛。这期间要随时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变化情况,严格防洪调度,分月控制蓄水,将地质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排除。
3.制定相关的灾害防治预案
进行灾害预防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城市防洪紧急预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预案、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在对有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的水利工程周边进行检查之后,应迅速制定相应的度汛抢险方案,尤其是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及重点部位要设置明显的警示牌。
4.做好物资、通讯、抢险应急队等各项工作
为了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资、抢险、通讯等各项工作。一旦灾情发生,能够立即调动使用,应急抢险队要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力保灾害能够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强对通讯施设的维护。在汛期,各县区中继站和各水库无线通讯设施必须正常运行,电信部门应该确保水库通讯线路通畅,使各站之间能够及时保持联系。
5.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企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质量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整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并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所面临的各种地质灾害都有着不同的原因,要结合工程施工状况,结合地质地貌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从而促进整个水利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巨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史鉴 汤宝澍 关于陕西省水利工程抗震防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期刊论文] 《陕西水利》 -2012年1期
[2]刘广润 徐开祥 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年4期
[3]唐春 李波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 [期刊论文] 《中国水土保持》 PKU -2007年2期
[4]田东升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Ⅳ段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 [会议论文] 2007 - 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5]杨玉堂 刘清德 聊城市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 [期刊论文] 《山东国土资源》 -2008年7期
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rainwater disaster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agement mod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applications makes the developed urban hydrology function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pre-development hydrologic functions. It is a new model of a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it's concept, technology, foreign application effect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关键词: 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水文功能;污染防治
Key words: stormwater management;low-impact development;hydrological function;pollution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47-02
0 引言
城市化带来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其导致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地表径流速度和数量的变化。城市化使地表径流、洪峰频率和流量大幅度增加,对经济和环境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比如城市洪水所导致的财产损失、水质恶化、河道侵蚀和栖息地退化。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比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涝灾害呈加剧之势,除了自然气候因素,主要原因便是城市排水设施落后,雨水管理主要还停留在简单、快速排放的陈旧模式,已有的排水系统在遭遇大暴雨和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增加的径流量时,往往不堪重负,此外,城市径流水质污染也相当严重[1]。可见,传统雨洪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更新雨洪管理模式,美国提出的低影响开发(LID)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我国有引入LID的客观需要。
1 低影响开发(LID)概述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是一种创新的暴雨水管理模式,首先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LID是在排水最佳规划模式(BMP)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BMP是指为了预防和减少土地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2]。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BMP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消除对环境的强烈影响,于是LID理念被提了出来,LID是从源头进行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并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开发后城市的水文功能尽可能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2-3]。
LID策略的实施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非结构性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合理布局等。结构性措施,包含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透水路面、植草沟以及其他小型辅助设施。
1.1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又称雨水花园,通常设置在停车场或居住区附近,是指在低于路面的小面积洼地种植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生态植物,成为开发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雨天则成为贮留雨水的浅水洼。来自不透水地面的径流通过入水口流入生物滞留区,经土壤、微生物、植物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实现雨洪滞留和水质处理。生物滞留措施将雨水管理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1.2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通过在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实现滞留雨水,是LID主要措施之一。绿色屋顶由以下组成:不渗透性屋顶薄膜,高渗透率土壤,种植的耐高温、耐旱、耐周期性雨水冲击的植物等。研究表明,绿色屋顶能减少径流洪峰最大值,延迟径流汇集时间,减小洪峰量。根据不同植物和介质层,绿色屋顶夏天一般可滞留70%~90%的降雨,冬季可滞留25%~40%的降雨。除了减少径流总量和频率外,绿色屋顶还能改善径流水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创造有吸引力的环境[2]。
1.3 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路面变为透水路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可渗透路面可有效降低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渗透,同时对径流水质能进行一定的处理。不同类型的透水砖和不同的铺设方法可产生不同的雨水滞留率和污染物去除率。可渗透路面适用于交通负荷量低的地方,比如停车场、便道等区域。
1.4 草皮沟
草皮沟是具有双重径流控制作用的种植植物明渠。除了通过存储消减降雨洪峰流量外,渠道的底部两侧的透水能力可以促进入渗。植物产生的渠道粗糙度可降低径流速度,还有降低径流污染物浓度的作用。除了径流控制,草皮沟对悬浮物等大颗粒以及附着在固体上的污染物(如磷)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草皮沟的污染物去除机理主要是沉淀和颗粒吸附,另外还有颗粒过滤和植物吸收溶解物质[3]。
2 LID应用效果
LID是一项创新技术,它将区域水文功能设计和污染防治措施相结合,以弥补土地开发对区域受纳水体的影响。对于城市化地区,LID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LID技术的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源头控制和微观控制的技术,对城市地区雨水质量的改造提供了极大的益处。根据目前的试验资料可知:LID可以减少约30%~99%的暴雨径流,延迟5~20min的暴雨径流峰值,LID能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磷、油脂、氮、重金属等污染物,并具有中和酸雨的效果,是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核心之一[2]。
LID不只适用于城市新开发区,也适用于城市老城区的改造,这种更简单,成本更低的措施能融入城市的风景线,提供一个改造旧城街区景观的机会,很容易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改造。这些措施包括人行道更换,重铺街道,路边和排水沟更换,雨水管道的维护和升级[3]。
LID技术在美国和欧洲发展迅速,在美国俄勒冈州、华盛顿州、马萨诸塞州、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的一些城市都有基于LID的雨洪控制利用工程。应用LID措施有很多满足水文功能的成功案例,如美国西雅图High Point社区改造,应用LID将暴雨管理同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社区内建有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蓄水池、可渗透路面、生态过滤草沟等措施,按25年一遇的暴雨设计。2007年12月3日,High Point社区成功经受了百年一遇的暴雨考验[3]。
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研究,LID除了满足区域水文功能,还有很好的水质污染防治效果。如美国的Beltway Plaza商业停车场,应用LID生物滞留技术,此技术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水质控制标准,而且达到了排水最佳规划模式(BMP)的最大污水处理效果[3]。
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表1:
3 LID在我国应用建议
国内外大量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LID具有广泛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高效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人口密度大,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受生态环境制约,因此,我国迫切需要LID雨洪管理模式,另一方面,LID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国内正处于大建设时期,LID应用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材料业、化工业、园林景观业等,很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LID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LID技术在国内尚属于探索时期,虽然LID的理念已被大家所接受,但是实际应用推广却不快,这主要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径流工程设计和评估工具,人们无法科学地设计调节工程中的各种措施的实施范围,无法科学评估各种措施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对排水的影响。所以,要加快LID在我国的发展,第一,要建立典型的评估模型,利用典型的评估模型对相关管理技术测算分析,效果量化比较,成本效益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管理模式[2];第二,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LID是一个先进而强大的概念,它强调“自定义”源头控制,城市中的任何组成部分(例如,建筑物,道路,人行通道,开放空间)都能成为雨水管理的目标(例如净化、过滤、水量控制、峰值控制),LID中的微观控制实际上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或符合当地的特定形式来解决几乎任何的雨水数量和质量问题[3]。所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LID雨洪管理经验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对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进行量化,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经济实用的LID雨洪管理技术、方法,更好的推动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胜,邱灿红,徐峰等.可持续居住区规划和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2][英]乔纳森·帕金森,奥尔·马克.发展中国家城市雨洪管理[M].周树文,赵树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Michael Clar, P.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for Urban Areas [J]. Watershed Management: 163-174.
[4]王建龙,车伍,易红星.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J].工业建筑,2009(03).
[5]李迪华,张坤.低影响发展模式——可持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市政工程途径[J].江苏城市规划,2009(08).
[6]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9(14).
[7]车伍,吕放放,李俊奇,李海燕,王建龙.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0).
[8]解燕平,罗岚,王熙,徐菲,张鑫玉.LID理念对西安雨水利用的启示[J].新西部,2010(07).
[9]车伍,张伟,王建龙,李俊奇.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建设科技,2010(21).
[10]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0(18).
[11]胡爱兵,任心欣,俞绍武,丁年.深圳市创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J].中国给水排水,2010(20).
[12]刘保莉,曹文志.可持续雨洪管理新策略——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篇8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沉降;地裂缝;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位于广大平原区并以开采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苏州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江苏省南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其中在该地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面沉降。
1、城市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
1.1抽汲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大多发生在大量开采松散沉积物孔隙承压水的地区。其机理是: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的自重应力由颗粒和孔隙水共同承担,由土颗粒所承担的那部分应力为有效应力。当抽水引起承压水水位下降时,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隔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也随之降低。在总应力不变的条件下,饱和土体中孔隙压力减小必然会使土中有效应力等量增大。使土体被压密并导致地面沉降。
如图1,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
有效应力原理: σ =σ′+μ
式中:σ为平面上法向总应力, kPa;σ′为平面上有效法向应力, kPa;μ为孔隙水压力, kPa。
图1:有效应力原理图
有效应力原理表示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总应力保持不变时,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可以相互转化,即:有效孔隙水压力减小等于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加。
1.2工程降水引起局部地面沉降
在深基坑和地下构筑物的开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地下水位高于施工作业面的情况,为防止基坑边坡失稳,保证顺利开挖,避免水下作业,须进行基坑降(排) 水。但是,降水方案不当,会引起周围地面沉降,导致此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网、道路及其它设施发生断裂、倾斜,影响其正常使用和安全。
工程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有多种: 如下
1.2.1由于孔隙水从土中排出,导致有效应力增加,地层固结沉降;
1.2.2水位降低,减少了土中地下水对地上建筑物的浮托力,使软弱土、层受到压缩而沉降;
1.2.3土壤中的细小颗粒随着流动的水不断流失,在土层中形成空洞,随着抽水的不断进行,空洞扩大,最终形成塌陷沉降。
2、地面沉降的危害
2.1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破坏。
2.2形成地裂缝,它直接或间接地恶化环境。
2.3许多机井因地面沉降,井管较地面相对上升,泵房地面及墙体开裂,造成泵房破坏,严重影响抽水。
2.4由于地面沉降、水准点失准,城市工程建设所需水准资料,需从地面未沉降区水准点引测,增大了水准测量的工作量。
2.5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致使地震灾害加重。
2.6由于地面沉降作用,局部改变地形地貌条件,形成地面沉降降落漏斗,降低防洪排涝工程效能,造成大面积积水,洪涝灾害加剧[1]。
3 、苏州地区地质特点与沉降现状
3.2.地质结构的影响
苏州地区基底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泥质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其地貌格局主要奠定于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褶皱和断裂作用强烈,构造错综复杂,凹陷和隆起相继形成,基底地形极其复杂。该地区地质结构变化大,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发育有多个含水砂层和软土层,在地质历史时期赋存了丰富的地下水,其中埋藏于70~130 m的第Ⅱ承压含水层富水性好、水质优良、分布广泛,是苏州地区地下水主要开采层。
苏州地区基岩面起伏不平,高低落差大,松散地层的厚度与结构变化也大,地面沉降易产生不均匀性差异沉降,导致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灾害发生。因此,同样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在苏州地区所造成的破坏性会更大、灾害更严重。
图2是苏州地区潜水埋深的历史情况。
图2苏州地区潜水埋深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苏州市第Ⅱ承压水虽开采量不大,但在主开采层(Ⅲ上)的强烈开采影响下,Ⅱ承压水通过弱透水层或局部“天窗”越流排泄给第Ⅲ承压水层,水位逐年下降。苏州市区20世纪6O年代以前深井总数不过8眼,60年代末为47眼,70年代以后井数猛增到234眼,日开采量也由原来的数千立方米增到10×104m3以上。1980年至1982年日开采量为18×104m3,1983年起由于压缩了开采量,地下水位下降趋于和缓。目前深井数已达300多眼,中心区水位已降至-50 m高程以下。苏州市区地面沉降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日趋严重,市区沉降速率40~50 mm/a,市郊20―30 mm/a。2008年市区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600 m。
3.2.固结历史的影响
从图2苏州市历年地下水开采量、中心区水位、年沉降量曲线中可以看出苏州市的地下水位从1989年至1997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平均年沉降量却不同。1989年至1992年年均沉降量逐年增加,而1992年以后却逐年减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粘性土层的压缩有关
3.3地面沉降的时间效应
在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在时间效应上有很大差别。一般认为:当水位下降后,砂层的沉降是瞬时完成的。当水位从持续下降转入反复升降时,砂层的变形为弹性变形。粘性土则不然,由于粘性土的渗透性小,孔隙水需经一定时间才能排出,故有一定滞后效应。
4、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统一规划、避免开采中的盲目性。加强全区的地下水统一管理,制定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的长远规划,并坚决予以落实。加强宣传,增强防灾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依法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2)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逐步调整供水水源结构。限制或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可以以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资源;以人工制冷设备代替地下水资源;实行一水多用,充分综合利用地下水资源。
(3)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对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一方面应考虑建筑荷载增加所产生的新的附加沉降,另一方面应考虑地面潜在沉降量因素。
(4)工程降水
在工程降水前,首先要查明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及地下管线性质及分布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科学的降水方案与防范措施。如:
①在基坑工程降水中设置竖向止水帷幕,实施坑内降水;
②井点降水应连续运转,尽量避免间歇和反复抽水造成的累加沉降;
③采用井点降水与回灌相结合的技术,在井点降水管井与需保护的建筑、管线间设置回灌井点、回灌砂井或回灌砂沟,持续、不断地用清洁水进行回灌,形成一道水幕,以减少降水曲面向外扩张,防止临近建筑物、管线等基础下土层因释放水而沉降。
5、结论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逐渐加剧,地下水的大量抽汲,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地质影响。在防治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还需要设计与施工单位给予配合与支持,才能使其得到根本控制。现在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已经受到了过度的抽汲,所以应根据对各地区的地下水抽汲可能会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评估,并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科学而有效的控制地下水的抽汲,对与地下水抽汲有关的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张人权,梁杏,靳孟贵,万力等,2011,水文地质学基础。
篇9
一 、基本概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14233km2,其中平原区面积8 621km,占总面积的60.6%;山丘区面积5 204km2,占总面积的36.6%;滩地水面面积408km2,占总面积的2.8%。
运城市总人口502万,耕地面积872万亩,平均人口密度352.7人/km2。市区所在的涑水盆地,东西最长约211km,南北最宽约127km,流域面积5774.4km2;约占全市面积的40%,整个流域南北高、中间低,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在350~800m之间。全流域人口306.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1%,耕地499万亩,占全市总耕地57.2%。
全市总供水量为112 692.04万m3,按取水水源分,各供水工程供水情况分别是深层水井,供水量为63 537.4万m3,占总供水量的56%,所占比重最大;浅层水井17 731.1万m3,占16%;提黄、提汾工程供水量为16 437.8万m3,占15%;地表水工程供水4 660.22万m3,占13%;岩溶井、旱井供水量极少,分别为220.9万m3和104.62万m3。
二 、水环境现状
1.水资源短缺
运城市年降水量均值介于480~740mm之间, 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4.48亿m3,其中地下水量为10.06亿m3,地表水量8.8亿m3,重复水资源量4.38亿m3。人均可利用量仅为158 m3(按2006年人口总数统计),是全国人均占有量2 234m3的7%;每公顷耕地年均占有量2 340m3,是全国平均占有量26700m3的8.8%,按照联合国确定的缺水标准人均1 000m3是缺水区,那么运城市就是严重缺水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气象条件,决定了运城市是一个干旱多风沙的地区。水资源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6~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0%;最大年径流量大约是最小年径流量的8倍。地下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平衡,总体是平原区大于山丘区,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呈衰减态势。
2.地下水超采
汾河河谷宜井区面积为1 468km2,动态观测中深层超采面积达755km2,严重超采区面积为528km2。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1.25m,严重超采区为2.0m。水位累计下降14.27~37.3m。浅井区近年地下水位下降更为严重,不少地方水井干枯。即使洪积扇区的浅井水也满足不了农业用水。汾河河谷区地下水超采量估计约0.63亿m3。
涑水河盆地地下水超采更为严重。该区规划宜井区面积为3 336km3,目前中深层超采面积为1 809km2,严重超采区面积为1 079km2,地下水水位年平均下降1.24~2.01m,水位累计下降13.56~23.84m。超采总量估计约1.63亿m3。地下水严重超采不但加大了开发成本,造成用水紧张,影响了工农业及人们生活用水,而且由于采补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井越打越深,泵越配越大,水越取越少,水位越降越深的恶性循环。部分严重超采区还出现了地面下沉、裂缝丛生的灾害性地质现象。
3.水污染严重
全市河流主要有汾河、涑水河、白沙河、毫清河、寨里河、洮河、允西河、板涧河等八条,总长321.4km。以水质论,符合I类水河长为15.0 km,占4.7%。Ⅱ类水河长153.5km,占47.8%。符合Ⅲ、Ⅳ、V类水河长为零。超V类水河长为152.9km,占47.5%。这说明全市半数以上严重污染。表1是运城市各主要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情况。
根据2006年资料统计,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8 158万t,其中直接排入河道的为5 986万t。大量废污水的超标排放远远超过了河流的纳污能力,致使运城市河流、水库等水域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涑水河,从夏县水头至永济市蒲州断面48 km评价河长上,全年监测值均超过环境Ⅴ类标准,挥发酚最大值超标478倍,化学需氧量最大值超标139倍,河流水体功能已完全丧失;汾河下游运城段新绛、河津断面水质类型均为超Ⅴ类水;姚暹渠已完全成为一条排污渠。另外,废污水又通过灌溉渗漏与河流线状渗漏等形式补给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运城市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市有50%以上面积的地下水不符合饮用标准。
运城市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各含水层水化学特征是不同的,如运城市市区一带,以100m为界,100 m以上水质是上咸下淡;100m以下水质由上向下逐渐变差。由于水位下降,开采层位逐渐加深,浅层水井报废及中深层水井开采水处理不合格,使淡水层和咸水层相互越流串层,导致各个含水系统水质恶化。目前,涑水盆地各水文地质单元无Ⅰ类水,Ⅱ类水分布面积46km2,Ⅲ类水分布面积536km2,Ⅳ类水分布面积为1 102 km2,Ⅴ类水分布面积为1 360km2,Ⅳ类水与Ⅴ类水占总面积的81%。表2是涑水河盆地平原区各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质量情况。
4.水浪费严重
目前,运城市一方面是水资源紧缺,严重超采;另一方面又存在水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极为严重。由于渠系不配套、浇水无定额、大水漫灌等问题普遍存在。据测算,全区农业灌溉超定额用水平均占20~30%,按年实灌面积约400万亩计,年水量损失约达3~4亿m3。同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也存在严重浪费问题,特别是有自备水源井单位,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浪费水也极为严重。
三、对策与措施
1.兴建蓄水工程,提高调蓄能力
蓄水工程若能利用好,可大大缓解水资源年内分布不均的现象。一是利用地面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拦蓄雨水。山区以拦蓄利用地表水为主,力争洪水少下山,清水缓出川。平原区充分利用地埂、地堰等田间工程拦蓄雨水,减少洪涝灾害。二是在有条件的行洪、排水河渠建拦河闸坝,搞梯级开发,把汛期多水河道的水调往少水河道和干旱地,实现防洪、排水的优化调度和除害、兴利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蓄、滞洪区等分洪工程安全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分泄滞洪河道洪水,搞好调洪补水,回补平原地下水,尽量做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四是在搞好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已有水库的多年实测资料作整理分析,把水库的一级控制变为多级控制,提高汛期限制水位,可将原有的一个汛限水位改为初汛、主汛和后汛三个汛限水位,这样可减少弃水,大大增加水库的蓄水量。
目前正在动工的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是我省规划建设的三大提黄工程之一,也是解决汾河下游市县工农业用水的骨干供水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和输水干渠工程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13.6亿元,工期预计三年。工程建成后,将为临汾、运城的9个县(市)提供工农业用水、部分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为新建的北赵引黄大型灌溉工程和汾南、西范灌区提供可靠水源,同时每年还将有效补充汾河生态用水1500万m3。通过蓄水工程扩大调蓄能力,是扩大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一条捷径。在黄河水引用和当地径流利用上做到丰蓄枯用,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2.加大治污力度,发展生态产业
目前水污染已成为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污、治污。分散的污水由厂家分散治理,就地利用;集中的污水统一治理,回收利用。加大中水的回用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一是要统一治污,理顺监督者与监督对象的法律关系,使治污系统化,提高治污效率和技术含量;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无污染或用水量少的新技术产业,同时降低工业产值耗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以减少污水排放量;三是对造成污染的部门,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污染防治费,专款用于统一治污;四是提高城镇居民和服务行业的生活用水价格,使水的价格与价值相符,推广使用节水型供水设施;五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六是采取跨省、跨市大区域污水防治措施,减少区域上游污水排放量。
3.遏制地下水超采,促进生态平衡
对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停采,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利用丰水年份的地表径流和黄河丰水期的来水量,对深层地下水进行回灌,以提高地下水位,遏制地面下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要大力发展大田喷灌、果树滴灌、大棚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达到采、补平衡。
对于水资源开发还有潜力的区域,首先要作科学的规划,在进行资源评估基础上,要进行水井开采布局规划,要考虑采补平衡,规划提用水量。其次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浅井、中深井结合,遵照先疏后密的原则,逐步开发,绝不可一哄而上,乱开滥采。
4.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
农业是我市用水大户,占到总用水量的80%以上。为此,要实现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特别是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一是抓紧进行现有大中型灌区的改造,着重解决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渠系水有效利用率;二是井灌区和管道灌溉农田,节水重点是提高田间水有效利用率;三是通过增种节水高产品种、化学制剂节水和传统农艺节水等措施相结合,提高水分利用率。
城市生活节水要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在定额内实行带有福利性的收费,超额部分实行适度的累进加价,用经济杠杆促进人们增强节水意识。工业节水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水资源条件(主要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二是加快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器具的研究开发;三是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下大力气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要积极采取节水措施。
5.划分保护区,加强水资源保护
划分保护区,制定保护标准,做出保护规划,提出保护措施。根据《运城市水功能区划》要求,在集中供水水源地上游及四周,严禁上马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在市区主要超采区, 限量开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的方式,补充地下水,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
参考文献:
[1]范堆相.山西省水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7.
[2]运城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运城市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报告[R].2006.7.
[3]运城市经济统计年鉴编委会.运城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2.
篇10
关键词:水利建设农业现状重要性措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水土资源不相匹配,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增产,而且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陈贵华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制度分析》一文中指出:“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合力,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作用、政府治水组织体系的整合作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利益交换作用, 这些制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并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表明,继续发挥既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老化失修或破坏严重、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使用效率低、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不能得到有效灌溉的农田面积达52%,以现有的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难以抗御较大的自然灾害。
二、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对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首要作用。我国是一个水利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旱灾又时有发生,尤其在去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防灾体系的薄弱,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远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加强水利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务实加强农田实力建设发展。
2、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关键在于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干旱灾害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隐患,洪涝灾害频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从去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可以看出,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远比水利建设落后的区域有更好抵御灾害的能力。水利建设不足是我国基础设施的短板,导致抵御灾害能力薄弱。为保障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应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战略位置,切实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农田水利建设则明显滞后,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短板。据水利部统计,目前我国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达11.1 亿亩,已建成的8.38 亿亩灌溉面积中,2/3 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三、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 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 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 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 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总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当成富民惠民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研究探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对于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这也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晶洋,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 吉林水利. 2010(11)
[2] 梁晓伟,李胜斌,吴继轩.从西南地区旱情看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紧迫性[J]. 经济导刊.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