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篇1

一、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心理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承受挫折,敢于挑战困难,具有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电工基础教学计划,既要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计划,又要有思想道德与心里品质教育计划。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如以欧姆为学习榜样,主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和坚毅的性格,树立热爱科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法拉第、奥斯托和钱学森为学习榜样,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课程的编制、选择上,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到电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特点、个别差异设计内容,分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因材施教;要挖掘教材中心理品质教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品质教育的结合点,有序、有机、有度地进行心理品质渗透。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学生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和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错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另外,教师要不断创设时机、创设情景,例如:课外阅读、电教手段,组织参观与调查,专题性研究学习等。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电工基础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工基础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具有自由性和随机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心理品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要检点自己,时时内省。强化自身建设和师德修养,发挥榜样的现身教育和影响作用。电工基础教师要博览群书,增加知识视野,才能寓教于乐,也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品质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在教学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调整,采用多种方式,特别要结合电工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充分反映现代电工的新发展,促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07-03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Cour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 Fangyuan, WANG Xiaoying

Abstract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cludes quality, appropriate level, inducement and time factors. Effective instruc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ur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e appropriate level, appropriate inducement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ime.

Key words effective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有效教学模式是斯莱文在1987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质量(qua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激励(incentive)和时间(time)四个因素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教学模式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

1 有效教学模式的概念及背景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1]。决定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有意义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要让学生清楚目前所学课程的重要性,要以有条理、有组织的方式呈现信息。同时,要将所学的新信息与之前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决定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展的监控能力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教学调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进度,否则就要放慢讲授进度。

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学的适宜水平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学生已经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即具备学习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机能),且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该课程内容[1]。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大难题就是应对不同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设计要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正常教学中掌握新的知识。

激励 激励指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1]。尽管学习并不都是无趣的、枯燥的,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是需要进行奖励或强化的,学生或多或少地需要某种激励去从事学习活动。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配合以学生认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 时间指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1]。并不是教学时间越长,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越牢固。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动机很强,目标明确,教师讲授准确、合理,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时间的安排要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讲授和对学生的调动,并通过教学后的效果来检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准备或学习动机,即使教育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使用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要让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有效地教学。

2 运用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分支。目前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小中学还是大学教师都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讲授教学心理学课程时,不仅要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将模式化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既能学会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规律进行学习,又能切身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和规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揣摩各种教育理论,尝试使用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有效教学模式对教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可借鉴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对他们是重要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对他们未来的作用,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相联系。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当运用教学媒体生动地呈现知识等。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目前,在我国大学中开设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多是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对师范类学生而言,未来面对的教师工作要求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是必考科目。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因此,教育心理学对所学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师提前备课,对教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把握各章节的重点和内在关系,对知识进行整合,以清晰的、有条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的知识有层次,建构知识的网络结构,形成整套的知识体系,并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和建构这个体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适合的教学进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可适当加快进度;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无法对问题进行讨论,则要放慢教学进度,并在学生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最后,教师要使用适合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等,能将教授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演示,给学生示范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语言使用,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掌握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也提出,教学的内容应该处于学生现在知识水平基础上,通过学习或他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课前调查等了解目前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然后确定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提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组,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学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同质性[2]。教师也可以去探索一些个别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用恰当的激励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使学生始终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3],学生想了解某些事,就会付出一定的努力来完成。学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互相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自己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投入[4],也可以用表扬、分数等传统奖励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分数是学生比较重视的奖励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将学生的讨论、解决问题,查找资料等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避免学生最后为考试而突击背题,忽视平时学习表现的现象。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在校大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与未来发展相关的信息。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考研中的考试科目之一,学生如果打算考研,就必须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在讲课时强调这门课程对考研的重要性,同时在讲课时突出考研的知识点,激发考研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

对于毕业后打算就业的学生,可以分成两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一类是打算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这类学生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为能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必然要掌握好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这类学生强调重点,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所教授的很多知识,如学习动机、教学设计等,对他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而且有应用价值的。另一类是打算就业但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把技能、设计与考核等内容与他们未来的求职和可能的就业方向相联系,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将来工作中能用得到,这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3

■ “学情分析”的三种错误表述

错误表述1:“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当代中学生有以下特点:长处+短处=集中表现为……”其错误表述是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或观点来代替“学情分析”。

错误表述2:“我校属于城市中学或农村中学或完全中学,我校学生的心理:长处+短处=集中表现为……”其错误表述是凭借以往狭隘的主观经验来代替“学情分析”。

错误表述3:“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我校属于城市中学或农村中学或完全中学,学生心理:长处+短处=集中表现为……”其错误表述是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或观点,简单加上以往狭隘的主观经验,来代替客观、真实、开放、具体、有效的“学情分析”。

■ “学情分析”的内涵与正确表述

“学情分析”一般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或程度和需求水平或程度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作出的统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程度包括两类:一是已有习得的客观知识经过内化或类化所达到的经验状态;二是对即将学习而未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经验状态。学生的需求水平或程度,是指学生主体对即将学习内容应有的学习兴趣或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机。

1.构成“学情分析”的前端是学前调查

侧重对智力因素的调查――学前认知水平或程度

学生智力因素的调查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道或一组学生以往学过的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直接或内在联系的调查题目。设计目的是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对学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的经验性熟悉度,寻找学生以往学习的旧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最佳接近区”,以形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有效教学策略。

这一类调查,相当于传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环节中“复习提问”的内容与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复习提问”已经流于形式,成为单纯的、机械的由回顾旧知识进入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性教学行为,缺乏或已丧失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的、内在的、逻辑的理性关照;“学前调查”的“温故”设计意图直接指向并服务于“知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内在的规定性和因果的联系性。以数学为例,初一的“一元一次方程”――“学前调查”应设计与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旧知识,则应追溯到学生小学学过的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和四则运算的知识。具体方法:设计一道或一组与即将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内在联系,且能有力支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四则运算构成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调查。

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道或一组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中以重点、难点知识为核心的调查题目。设计目的是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的经验性接触度。由于所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即将学习而未学习的知识,学生不会或回答不上来是正常的,可以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那么,面对已经具备该知识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课堂上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以中考科目为例,由于社会功利的思想,尤其是家长中望子成龙对孩子受教育的理想期待与支持,致使有的小学生已经具有“英语三级”的学习经历和资格证书;有的学生通过“奥校”早已学过或已超过即将学习的学科年级的教学内容;或还可能有通过“一对一”的家教方式早已超前学习了教师即将讲授的新的课程知识。在非中考学科中,不排除学生或者家长有此方面的爱好或是家长和亲友在专业上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某些学生在文体类等相关学科具有特长。在学前调查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情形,教师要依据学情因材施教。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并记住这些已超前掌握知识的学生,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出现学困生教师兼顾不暇时,适时发挥学习先行者的良好效用与影响,以形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和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侧重对非智力因素调查――学前需求水平或程度

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设计一道或一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设计目的就是通过调查摸清学生的学习动机,化静为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生发学习需求,调动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

2.构成“学情分析”的后端是反馈矫正

第一项内容是针对学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学前调查的意义与价值之一,就是对这些“答案”进行统计和分析,由此发现或寻求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原有的、真实的、具体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以初一学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学前调查”为例,教师设计一道或一组与即将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内在联系,且能有力支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四则运算构成的题目,进行学前调查之后,学生的回答可以作出如下统计:有多少学生会做上述题目,有多少学生做错或不会上述题目;做错的题目关键或相对集中的问题:是在等量关系上不明晰,还是在计算问题上出错误;是否有学习先行者;有多少学生愿意学习上述涉及的重点难点知识,有多少学生不愿学习上述涉及即将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对上述客观、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采用文字图表的方式或柱形图和饼形图的方式表达。

第二项内容是针对学前调查的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统计分析的意义在于引发或支持对原有教学预设进行有效的修改和调整,以形成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效益与质量的教学策略。通过学前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应该特别关注:做错的题目中出错的知识点、原因和做错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确定了“做错的题目的知识点、原因和做错题目的学生”之后,力戒“只见事,不见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确定了错题的数量范围、错误点和原因之后,要精选即将学习和检测题目的梯度和数量;精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和方式。此外,还要鼓励做错题目的学生振奋精神:抓住今天学习的机会,学会今天应知应会的知识,弥补学习漏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启动学习先行者、发挥学习带头人的工作,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 正确使用“学情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1.正确使用“学情分析”有利于贯彻“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

20世纪末,我国掀起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1世纪初,又进入“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课程改革。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课程改革之前突出研究教材,侧重教材分析;课程改革之后突出研究学生,侧重学情分析。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基本功由传统的教师通过教材教育学生,转变为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上述教学基本功的模式转化,虽然教师与教材的位置发生了简单对换,却表达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前者是单向的研究与传递,教学直接对象是教材,最终对象是学生,研究学生易被研究教材遮蔽。后者是双向的研究,教学直接对象有二:教材+学生,研究学生与研究教材处于同等的地位。突出了对教学基本功主体和客体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的训练和评估。通过“学情分析”的方式研究学生,不仅教学起点突出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直接性和针对性,而且可以如实发现教学难点,从而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43-01

高中地理教育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人地关系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另一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1]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调查所涉及的中学是一所非重点高中,生源范围较窄,中考成绩偏低,该高中的文理科学生人数的比例大约为1∶2。通过对地理教师的走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地理成绩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着重调查该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从中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学习水平和对于地理教材、课堂、教师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1 现状调查及分析

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意见或建议,分析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以及学习效果。

调查学生人数为200,其中高一占52%,高二占35.5%,高三占12.5%;男生人数占43%,女生人数占57%;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9%;文科生(包括高一在读想选文科)人数占79%,理科生(包括高一在读想选理科)人数占21%。

1.1 地理的实用性

调查发现,认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的学生占84.5%;认为地理能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生占67.5%。可以认为学生对地理课程实用性还是比较认可的。

1.2 地理课程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19%的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开不开都一样;16%的学生在地理课上经常做其他科的作业;46.5%的学生认为地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32%的学生认为在上地理课时希望快点下课;29%的学生认为地理课不上了会非常开心。从数据可以反应出学生偏科严重,主副分明,对副科不重视。

1.3 地理教师对学生地理兴趣的影响力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出现照本宣科的占12.5%;学生在上地理课上经常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占57%;希望老师上课能将地理问题讲的深一点的学生占67%;认为老师布置地理作业太多了的学生占13%。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改变照本宣科,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因材施教很重要。

1.4 其他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从教学目标上看,89%的学生表明学校不经常组织与地理有关的课外活动;从教学方法上看,11.5%的学生表明教师在地理课上不使用教具讲解地理知识;从教学媒体上看,100%的学生表明地理老师不经常使用多媒体来授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或者学生回家后进行有效的课外活动设计,数据同时反映出学校应有的教学资源不能配套配置,影响了教学质量。

1.5 学习效果

从认知学习效果上看,45%的学生认为地理考试中客观性试题较容易,18.5%的学生则认为主观性试题比较容易,29%的学生认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都比较容易,而7.5%的学生则认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都不容易;从技能学习评价上看,仅有13%的学生认为在地理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都能回答出。从参加过会考的学生的会考成绩调查中得出,会考成绩等级为A、B、C、D的学生分别占的比例为8.3%、55.2%、34.5%和2%;从平时的地理考试成绩的划分的等级85分以上、70分以上、60分以上和不及格上来看,学生所占的调查学生的比例分别是7%、28%、44%以及21%。数据显示,该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一般,同时能更加反映出上述各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不细致,创意不佳,调动学生兴趣不主动,教师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职后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

2 对策

(1)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材知识细化深化简化,是学生对于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能够循序渐进的接受,减少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需要转变,将某些难点知识、遗忘率较高的知识最好通过让学生理解来记忆。

(2)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或组织与地理相关的课外活动,此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地理相关的课外活动,学生普遍认为地理课是缺乏趣味性的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起到不利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可以增加地理课的实践性,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增加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教学媒体方面,应该给予地理课程适当安排多媒体教学,对于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中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计算机媒体、网络等,直观、鲜明的图像和生动的语言能使地理时空知识极具信息呈现力的展示给学生[2],揭示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4)在考试方面,在试卷地理试题的编写,设计或选择能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将自己身上内隐的地理素质表现出来的试题、情境生动有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试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地里的实用性的理解,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高三生物 教学质量 设计规划

众所周知,高考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关注上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种重要程度也决定了人们对于高考的重视度,而高三作为准备高考的特殊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自喻。在高考中,生物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也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虽然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考试的题目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和方向,尤其是在目前考试题型变化很多端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研读。经过我针对多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的研究发现,当前生物试题考试多倾向于考查一些实际问题,也就是和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贴近的试题,尤其是考察一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已经很少出现一些专门的考察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了,知识的应用性渐浓。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来让学生们分析其中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生物学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觉出现以后就能够在解题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进而获得高考的成功。

二、编制合理科学的知识网络

我们都知道,任何答题的技巧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通俗点讲也就是说要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什么,大体了解一下该门课程的知识脉络。这主要也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知识脉络,并且这个知识网络还应该是易于记忆的,易于我们理解的。其次,引导学生给这些知识脉络增加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这样能够更加便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就是在于学生的使用,也就是从这些知识网络中调取我们在考试或者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知识内容,这就得益于平时的学习锻炼了。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教育心理学上讲,不论是正向迁移、负向迁移还是横向迁移、纵向迁移都会对于我们知识的学习产生巨大的补充作用,这种迁移作用就是指我们学习一点知识的时候就可能会牵连到另外的一点知识,或者说是在解题过程中想到了一个知识点就会进而联想到另外的一个知识点。在进行迁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于表格和图像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更加主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种连结,在提取知识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好地进行关联性的提取,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培养迁移能力,广泛迁移能力的建立便能够使得整个的学科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比较法的合理利用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比较法的合理利用和上一方面的迁移能力是有很大相关的,只不过迁移主要的注重于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的内容,而比较法则更为全面,可以是两者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的正向相关,也可以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几个知识点,总之就是把这些知识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记忆的压力,增加记忆的强度和牢固程度。在比较法的运用中表格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可以增加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记忆。

五、注重材料题的复习

材料信息题应该说是未来考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题型考察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它不仅是单纯的考察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牵连能力,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引入一些具体的题例,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索,慢慢的理解这一类题型的解题过程和解体的思路,形成一种“理解——搜寻——答题”的基本过程,进而完全征服该类题型。

六、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除了上文中我所提到的一些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就是当前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在考试当中也是极为出现的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目前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出题,这类题型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多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大事,思考下哪些知识点和这些事件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并且最好是主张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思索,这样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思考起到主导作用。

七、重视实验设计

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遇到一些有关实验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实验设计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设计说白了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在进行试验设计时考虑周全。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于实验过程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实验我们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操作即可。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进行提高,本文主要是结合高三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全方面的加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在具体的知识点中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翁青玲.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0,(17).

[2]何志学,马瑞香.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篇6

一、课堂检测题怎样出

“课堂检测题怎样出”这个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有的领导或教研员听课前出题,把试卷提前复印好,在教师讲完课后发给学生,当堂收齐。判卷后,计算全体学生的平均分,从而了解教师的上课效率。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弊端:一是试题的保密性不强,一旦试题泄露,测试结果就不能反映实际;二是提前出的试题针对性不强,考题范围往往不能和当堂内容完全吻合,也就不好评价教师的上课效率,有时测试结果和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山东省济南市和济阳县曾实行过此种评测办法,但收效不大,难以获得普遍认可。

为此,从2007年以来,笔者带领一些教研员,结合落实中央教科所的《学业成就评价案例研究》课题,大胆探索,改课前出题为当堂出题,即边听课边出题。教研员紧扣教师当堂教学的知识范围,将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变形编成考题,在临下课前请教师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抄题作答,当堂上交。这种出题方法针对性强,灵活实用,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二、出题难度的把握

当堂出题,试题难度如何把握?笔者认为,检测应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依据中央教科所《学业成就评价案例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目前衡量学生学业水平较为科学的理论为SOLO评价理论。“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思是“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该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将该理论应用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生学业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和抽象拓展结构层次。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测试中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

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

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

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综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

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根据SOLO理论,当堂检测考察的是学生的关联思维水平,即能力测试。因此,考试题的难度不应过大,也不宜太小,应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难点知识和了解性知识的考察应尽量减少。这就是说,只有按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水平出题,才能通过检测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课堂检测怎样使用

课堂检测题当堂出完了,怎样来利用呢?如果利用不好,即使题出得再好,也会失去它的意义。笔者认为,当学生答完题后,应注意将全体学生的试卷都收齐,将所有测试分数都纳入统计。如果只收一部分学生的试卷,效度就差了。

另外,教师应花费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批阅,算一算学生的正确答题率。还应请错答的学生自己寻找原因,请答对的学生帮助同伴改正。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往往能够有新的认识和收获,课程教学也会达到。

篇7

关键词:多元化;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作为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物理的学习能够帮助初中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世界的许多原理。多元化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应当对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探索,下面我们就此进行讨论。

一、突破重点难点内容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和时间的时候容易受到的影响因素包含了许多方面,其中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对学生们容易造成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散受到了限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在一个班级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设立方向一致的学习目标,并且据此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把握学习的方向,逐步攻克重点难点知识。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利用不同的方式去从多方面解释同一个物理定理或者是现象,这样学生们就容易对这部分的知识获得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另外,在进行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将其中的主次关系分清楚,从而在课上能够有条不紊的为学生进行讲解,当讲完知识的主要概念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对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的探索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之后学生们更希望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然后教师在对其进行完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重点难点知识。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时候,介绍完前面的引导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光发生折射的时候遵循什么样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想象力进行思考。接下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实验验证学生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最后将准确的结论告知学生,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应用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面对众多凌乱的知识点,学生要想通过简单的记忆来学习,很难实现提高物理知识水平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深化知识内涵。例如,在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画等效电路图进行,如下图:让学生画出这个电路图的等效电路图,并分析它的特点。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学生非常认真仔细才能够掌握,而利用辩证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是说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随机应变,指导学生们灵活分析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知识。学生们积累的物理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辩证思维就是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辩证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掌握辩证思维的应用并体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电流表和电压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电压表的电阻很大,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无穷大,接在电路中就相当于此处的电路被断开。而电流表的电阻很小,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无穷小,相当于导线。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掌握辩证思维的运用。

三、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验教学中也应当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对物理实验更好的学习和体验。而通过实验进行物理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物理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他们的记忆和理解。首先,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当与理论课堂教学一样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教师可以在实验之前带领学生对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进行讲解,实现对实验有一个印象,这样才可以在真正进行的时候顺利完成实验,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出现失误等意外情况的时候,教师需要保持冷静,准确判断,帮助学生排除问题。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准确理解实验现象和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之前先为学生演示一次,然后再指导学生各自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学生在一边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人的操作和现象,使得他们能够朝着实验的正确方向进行。这样,通过对实验的优化教学,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例如,在进行测量电阻值的实验中,教师将准备好的材料摆在桌子上让学生挑选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未知阻值的待测电阻,直流电源(3V左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导线,开关等。接下来需要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这时候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图。如下图:最后通过测量数据确定待测电阻的阻值,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实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实验知识,还对电路知识有个更多的了解。总之,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体现出来,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为了提升初中生的物理水平,教师还需要对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窦红平.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03.

[2]李启国.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88.

篇8

关键词:高三化学;学科知识逻辑架构;学生认知逻辑;SOLO分类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60-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化学复习一般包括一轮、二轮两轮复习。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而言,传统的一轮复习主要以知识梳理和例题分析为主,注重单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生成绩一般提升较快;二轮复习主要以知识应用、方法指导和习题训练为主,注重解题指导与训练,但复习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原地踏步、成绩滑坡,师生都很苦恼,笔者戏称为“高原期反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提高这是许多高三师生(特别是薄弱学生群体)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调查发现,一轮复习后,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应用基本没有困难,但对知识点间相互的联系、推演及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辨析、迁移、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里折射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逻辑结构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导致对所学知识的不能有效提取、迁移和应用。因此,二轮复习应从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出发,强化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再认识、再理解和逻辑架构,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相统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提取所需知识点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在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笔者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自我架构学科单元知识逻辑结构教学”,逐步厘清重点知识结构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教学生在二模统考中一直遥遥领先同类学校。

二、理论依据

1. 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习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1],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如图1所示[2]。

从图1可以看出,记忆包括“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三个系统。其中,短时记忆的核心控制过程包括“复述、组块、编码和提取策略”等,最终形成反应输出,也是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相互转化的关键过程。

为了解决知识的存储与提取问题,认知心理学家一直将知识的结构化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提出了很多观点[2]。研究证明,若把所学的知识要素按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能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有利于学习记忆。相反,若知识孤立地存储,相互间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就会大大增加工作记忆的负担,势必给提取造成很大的困难[3]。

2. 知识逻辑架构是SOLO分类评价的高级目标

SOLO是指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理论最先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等提出。该理论将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不同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等[4],其基本内涵用图2表示[5]。其中,前结构是指逻辑混乱,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单点结构是指只能联系单一事件进行概括;多点结构是指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关联结构是指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概括;拓展抽象结构是指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对照图2可知,对多数薄弱学生而言,经过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结果层次超过了前结构和单点结构,少数学生可以达到多点结构,很少有学生会达到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因此,二轮复习的重点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达到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甚至抽象拓展结构的学习层次。

因此,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出发,梳理单元核心知识,把所学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建立联系,从而架构具有知识逻辑结构顺序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发展与衍生关系是实现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

3. 学生认知逻辑结构与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相互促进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就学生而言,认知逻辑结构简言之就是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直观反映,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泛指学科规律,包括学科思维规律和学科客观规律。两者在高三二轮复习中的关系及作用归纳如图3所示。

不难看出,高三化学复习的两大主要目标是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架构是二轮复习中达成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目标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实施与案例

学科知识逻辑架构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之上的一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单元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知识逻辑层级(核心主干知识、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从而达到对知识内容的结构化存储、理解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知识逻辑架构的主体是学生,研究分析学科知识逻辑是基础,学生认知结构的提升是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 实施原则――知识为基、认知为本

学科知识逻辑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认知逻辑为基础,遵从学科单元知识特点循序渐进进行。如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教学中一般遵守“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的逻辑顺序,既符合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序,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制法共同决定用途”。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化过程中,时刻遵守“学生认知顺序为本”的原则进行,遵守“先结构后性质、先元素后单质、先单质后化合物”这样由简入繁、步步深入的认知顺序,架起认知逻辑基础上的知识逻辑结构体系。下面就以元素化合物“氯”为例。

就氯气的物理性质而言,颜色(黄绿色)是它的特征之一,易液化又是它的物理特性之一,液化得到的物质称为“液氯”,仍属单质氯,工业上一般把氯气液化后通过钢瓶进行储存、运输和使用,给人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正因为氯气在水中的可溶性(约1∶2)造就了它可以用作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作用;而氯气溶于水得到的物质称为“氯水”,属混合物。学生在知识逻辑的架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思考并加以辨析该物质与“液氯”在成分、性质等的区别与联系。

氯水的组成和性质也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进行总结完成表1,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氯水成分和性质的认知结构,进而完善与“氯水”性质相关的知识逻辑结构,如氯水的酸性、漂白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等,最后学生完成氯单元知识结构(图4)。

2. 实施目标――分类合理、结构优化

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架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提取、迁移、推演等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教学中要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分类,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如对化学实验单元而言,从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看,它主要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变化规律、制备等的方法和操作;从实验的目的来看,主要结合生活和生产需要分为分析实验、制备实验、性质实验及探究实验等。高中阶段主要学习物质的定性检验(离子检验、物质鉴别和物质的检出)、定量测定(气体法、重量法和滴定法)、典型物质的制备、物质性质探究等,这些内容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学生通过分析可知,实验从定性到定量,从性质探究到物质制备,对实验者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实验方法和条件的选择越来越深入。

从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基本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优化等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内容的认知提升,不断构建属于化学研究需要的实验知识逻辑结构体系,突出实验重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体如图5所示。

其中,物质的检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再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细化(如图6),做到结构层层深入、内容不断具体,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结构体系。

3. 实施方法

(1)宏观视角、学科立意

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之上的宏观结构表现。教学中要从核心知识着眼,逐步深化拓展知识结构,把第一轮复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内化、发展、表达,形成“主干清晰、枝干有序、结构丰满”的学科知识逻辑架构,构建具有清晰思维逻辑结构的学科逻辑“树”。其中,高中化学知识整体逻辑结构框架是最先需要架构的,这将对后续的架构教学起到总领和示范作用。首先从研究对象“物质”出发,揭示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再从研究的内容出发得到化学这一学科的内涵,即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最后不断对知识进行分类延伸得到如图7所示的知识逻辑结构。

(2)突出主干、有序发展

学生的认知结构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不断向前发展,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同伴的互助下不断完善,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整体理解单元知识的前提下,独立分析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寻找单元主干知识,建立单元知识的主干结构,再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层级。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的二轮复习中,学生在构建图8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拓展,如图9所示。

(3)分析教材、问题引导

知识的架构离不开问题。在系列递进性问题的指引下,按步骤设计知识结构所必需的知识模块,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模块的习得过程。如,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知识逻辑结构以及概念的阐述方式等,厘清单元知识间的逻辑结构和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及其关联性。

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后不难发现,教材在内容主题的编写上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这也恰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序相一致。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哪些性质具有周期性?为什么会产生周期律?如何用科学方法体现周期律?周期表如何体现周期律?周期律学习的意义何在?在系列递进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依次架构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内容、本质和规律及周期表,如图10所示。学生的认知逻辑与知识逻辑结构逐渐趋向统一。

(4)注重逻辑,厘清关系

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本质属性是“逻辑性”。在知识构建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先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按照自身认识顺序和知识逻辑发展顺序整理分类单元主干知识、知识的上下位关系、知识的包含关系、知识的衍生关系等,如在物质的量单元知识复习中,教学中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①物质的量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摩尔,再问摩尔是什么?学生往往会说摩尔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常常把“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两者混为一谈,把物质的量的单位与具体微粒个数混为一谈。说到底,学生对物质的量的作用、为什么引入物质的量不清楚。因此,教学中对该内容的知识与概念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和梳理相当重要。②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从生产实践来看,宏观物质的质量是可控的,但具体到微观的化学反应而言,微粒间的反应实质是微粒之间按一定个数比例进行的。如何把宏观质量和微粒个数联系起来?这里就需要一座桥梁――物质的量。因此,物质的量的引入起初就是要解决质量与微粒个数间的换算。这里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对相同的物质而言,质量与微粒个数成正比关系;二是对不同物质而言,微粒个数与质量有何关系?由此物质的量应运而生。③单位物质的量的微粒个数和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科学进行测定不同物质发现,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均相同,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个(NA),而单位物质的量的质量却不一定相同,但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当,这就是摩尔质量。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到几个概念的逻辑关系结构如下图11所示。

学生在上述概念逻辑架构完成后,进一步分析并建立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始终围绕“物质的量”这个核心“桥梁”,建立互为一体的网络关系图(图12),并用关系式和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即n====cV。网络图的构建也是知识逻辑结构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解决同级或不同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换应用。

四、结论与建议

在学生生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构建对高中化学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均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对学生有序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高效提取学科知识和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钻研知识分类和概念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的共同作用。教学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另一种是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越俎代庖或一讲到底,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反馈和综合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教学调整。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构建能力与方法、课堂的参与度等都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课堂中需要做好异质分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性别等)、任务引领和问题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坚持课后总结完善。同时适当精选一些应用性习题加以训练巩固,形成符合二轮复习阶段性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架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43

[2] 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86

[3] 刘淑花.促进知识结构化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措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热情不高,课堂教学忽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认识到学生已学知识对理解掌握新知的价值以及教学方法简单陈旧缺乏新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满激情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积极情绪占据主导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反应更灵敏。据此可知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精神风貌、情感投入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较高;教师满怀信心,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赋有朝气和活力,学生受其影响,情绪也会高涨起来,从而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舒心而且效果更好。相反,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或教师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课堂气氛会出现过于沉闷的现象,学生处于压抑状态,此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效果都相当差。正因如此,《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一书的三位作者一再强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应该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开始工作。”无独有偶,美国两位教师合著的《教学不孤独》同样提出教师“要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促成出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对教学满怀激情。”足见,富有激情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工作繁琐、单调而又平凡,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如果教师不热爱不崇尚自己的工作,不关爱自己的学生,不能倾心于教学,不能从研究者角度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那么教师很容易出现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每天忙于机械重复的教学工作,因而很容易失去活力和激情,因此教师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昂扬斗志,应视教学为自己的一份事业积极对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教师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专业素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思考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需要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名师为标杆,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还要善于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工作,做自我心理的分析师,保持健康的心理,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每天的工作,上好每一节课。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富有激情的教师定然是热爱学生的教师,热爱学生的教师必然在施教过程中以最佳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教师会有意识地从旧知出发,引导学生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由旧知过度到新知是教学有效性的起点

“温故而知新”、“以旧知引新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现代教学论的“学习的准备”、“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同化新概念”等理论表明有效教学的起点是由旧知过度到新知。

从学生学习角度上讲,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输入到内化融入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需要以原有的知识储备做基础,才能顺利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识,因此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借助于原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从教师课堂教学角度上讲,教师离开旧知孤立地分析新知,许多问题难以分析清楚,讲解明白。即使能够讲得清楚明白,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讲仍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的,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想的高度,在教师看来许多不太难以理解的东西,但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不理解的东西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它,也难以得到灵活运用的程度。由此可见离开旧知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其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从教师施教角度上讲,要顺利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过度,要求教师课前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钻细研教材,理清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确立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其思想教育点。具体到某个知识点还要分析它与已学过或尚未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现象的还是本质的等等,同时,还要思考哪些旧知可以自然过度到新知上来,哪些旧知要过度到新知上来需要架设桥梁,创造条件,这个桥梁和条件又是什么等。教师只有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精心准备,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到达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已知出发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借助于演绎的方法推导出新知识,或通过启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讨论,这样就能够变枯燥无味的教师讲解为游戏性的师生共同活动,那么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能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由旧知过度到新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但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策略,特别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过度,才能在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班情和学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以充分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一再强调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应力戒“满堂灌”,让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他们逐步领悟其中的奥秘并最终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资源,为此需要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处理。教材中看似简单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于无疑之处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有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又需要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不仅如此,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疑布障法、启发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历史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需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一、认真预习,勤于思考,着重基础

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在预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

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预习阶段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为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应要求学生写学案。

教师上课,须先备教案。同理,学生要学好课本,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备好学案。为此,平时教学时,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的阅读过程中,尝试着备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

(1)学习本章节的目的;

(2)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

(3)各知识点之问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线索;

(4)小结;

(5)学习回顾。通过阅读和备学案,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提高能力

从知识角度讲,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的活动。中学生每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部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言行,要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即要会听开头,会听新知识,会听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原预习环节写成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重点对照、审视、补充自己的学案。特别对老师授课、同学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自己学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多问个为什么,矫正思路,以准确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线索等。

三、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以往的课后复习,由于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和作业量的偏多,所以复习环节往往成了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情况下,有必要抓好复习环节。课后复习要做的事很多,重点要求学生做三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和参考书,整理学案。

3.1尝试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把课本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尝试回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是新旧知识相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避免“温故”而“弃新”;

(2)是梳理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对所学知识作一次梳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是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重点章节、重点历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对一般章节、知识不忽视;

(4)是回忆教师讲课时思路、线索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3.2看课本和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