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员工安全环保意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员工安全环保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员工安全环保意识

篇1

关键词:安全环保隐患 预防机制 应对措施

一、中石油的安全环保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安全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中石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也制定的健全的安全环保问题的预防机制。然而,这些机制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此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企业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虽然在很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和解决,但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环保文化体系。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2.安全环保生产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监管

虽然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国家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执行制度,使得安全环保制度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安全环保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导致企业中的部分员工会做出违章的行为。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环保的问题。

3.事故要求标准不够严格

目前制定的标准主要是针对重大的事故,对于影响不大的事故和事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安全、环保隐患依然存在。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于安全环保生产考核标准的制定不够完善,对于非生产事故和生产事故中C级以下的事故事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导致小的安全环保隐患问题时有发生。按照事故冰山理论和危险金字塔理论,当小的隐患数量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势必会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4.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

企业对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教育和培训层层衰减、流于形式,缺乏有序的管理和考核机制,致使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安全行为执行不力。

二、安全环保生产隐患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目前随着油田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的作业范围不断扩展、工作量的持续增大,生产工艺的日趋复杂、设备装置和工艺管线不断老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制定相应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对于现在企业安全环保的运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中石油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具体有效措施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应该把文化体系的建立放在重要的地位,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抓,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开展安全环保工作相关的特色活动,将安全环保的理念植入每个员工心中,使岗位员工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真正建立完善的文化体系,对每个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狠抓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环保监督队伍

任何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直强有力的监督队伍,对于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进行及时的修正,使整个执行过程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将具体的责任由领导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员工身上,确定属地管理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使管工作必须管安全,抓管理必须抓安全落实到实处。

3.狠抓HSE培训师队伍和HSE审核员队伍建设

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安全环保生产职责和HSE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HSE培训师和HSE审核员队伍,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和承包商管理,积极推进HSE体系评估,狠抓安全环保隐患排查和整治,努力建立反“三违”长效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平稳。

4.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安全环保生产的要求是做到“零污染、零伤害、零事故”。这一生产目标的制定对于大多生产活动都是适应的。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安全环保生产方针之上的。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目标为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其生产活动的根本要求。在以总的生产目标为基础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应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制定上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在内的覆盖全面的管理目标,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其责任尤为重大,基层是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众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基层,因此强化生成过程成为应对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之一。

5.增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环保素质

一是开展领导干部HSE培训。聘请HSE咨询机构和专家,分期对领导干部开展以安全理念、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各级领导对HSE体系的实质性理解,提高有感领导技能,掌握风险防控理念和方法。二是推动开展“全体员工培训”。认真总结经验,突出实效,让基层单位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开发标准培训课件,亲自授课,提升专业管理人员和干部员工的HSE素质和技能。三是全面推行基层岗位HSE需求培训。先进行HSE需求培训试点,逐步在企业所有基层队站全面推广以岗位操作技能、风险辨识、应急处置为重点内容的基层HSE需求培训,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会什么、干什么”。要利用HSE需求培训模式对新入厂、转岗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社会化临时用工、外雇人员进行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全员HSE素质的大幅提升。四是组织好安全宣教活动。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月”、“6?5世界环境日”、“11?9消防日”“节能宣传周”等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HSE先进典型和安全环保知识,营造浓厚的HSE氛围。

篇2

【关键词】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问题探讨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电气照明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成为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不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对施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否则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以及后期工程的使用功能。因此,为了提高电气照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要加强施工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监督管理,为建筑电气照明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在实际电气照明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企业没有一个健全的施工管理体制,管理措施不到位。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到位,没有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缺乏有效的管理团队的制度。企业内部如果没有进行公平合理地责任分配制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技术岗位上去,就会导致责任分配不明确,员工之间相互推诿,施工质量下降,技术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第二是缺乏完善的执行管理制度,没有贯彻落实现有的电气照明规则与标准,没有对照明施工的技术文件与标准程序进行规范落实。

第三是没有严格的质量技术交底制度,施工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施工图点的基础上,通过认真会审,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展电气照明工程的施工,通过技术交底才能更好地确保特殊工序与关键工序不会出现差错,保证施工质量。

2、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缺乏细节管理意识

照明施工是建筑电气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而,照明施工的质量也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在照明施工中存在着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问题虽小,小到虽然不会影响照明性能的正常发挥,但是却给人们的使用及后期的维护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开关和地线的施工不太规范,有一些开关与墙之间有较为明显得缝隙,开关的方向性不统一,而且有时候型号规格都是混乱布置,不仅从外表上看不够美观,在使用上也很不方便。

其二,没有把日光灯与镇流器等相关设备进行配套使用,挂线盒经常缺失,大大降低了照明设备的节能使用。

其三,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获得额外利润,人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产品质量管理不严。这样影响到了正常的照明设备使用,还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对绿色环保不够重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筑工程也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道路,在追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确保自然和社会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所以,在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应该选用低碳环保型的照明产品和材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中的电气照明设备使用中过分铺张浪费,施工单位没有重视培养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员工环保意识薄弱,没有真正把节能环保作为自己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4、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随着施工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理念的发展,对我们施工现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们施工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脏乱差的现象时有发生,能耗和物耗量大,材料利用率低,现场作业工序混乱,施工人员不按章操作,冒险、违规操作等情况时有出现,同时,有些施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命令员工冒险操作,致使火灾事故常有发生。

二、加强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1、健全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的管理体制

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保障措施。为弥补目前照明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缺位,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应该从以下方面下手:

首先,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管理团队建设,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完善企业内部责任配置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每个工作岗位,并以此规范每个岗位的职责,让施工质量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身上,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其次,要把好质量技术交底关,要求施工人员彻底熟悉施工图纸,认真听取和阅读图纸会审相关的资料,尤其要保证特殊工艺及关键工序不出错,确保照明施工质量;再次,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电气照明规则与标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已定的技术文件与标准程序进行施工作业,并且在实践中持续改善有缺陷的地方,使质量体系越来越完善。

最后,还要加强技术档案的管理,以便于提升作业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避免盲目施工情况的出现。

2、加强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细节控制

电气照明装置在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其产品的质量和安装工艺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照明装置使用功能的安全可靠和便捷。因此,在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要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安装照明装置的安装位置,在施工中将误差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值之内,确保照明装置的正确性和精准性。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施工设计上的具体要求和实际使用功能,选择适当的灯具进行安装。并要科学、合理的选定预埋接线盒的安装位置,尽可能地统一同一个方向,从而确保建筑电气照明工程的安全、有效施工。

3、强化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的节能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电气节能环保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电气的使用效率,成为我们讨论的热点。在施工管理中,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贯彻落实节能环保的价值观,将绿色采购当成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自觉地采用环保材料与设备来开展施工工作。同时,要努力培养全体管理和作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环保的意识。

4、加强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中的监督管理

在建筑工程电气照明施工中,很多企业不重视工程管理,实行粗放式的管理,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追赶工期,偷工减料,使用伪劣的产品,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因此,在照明工程施工开展之前,就应该设计好完备的工作方案,合理安排任务,改善方案,通过定额管理,降低工程损耗。不但如此,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工作进行适当协调,优化操作方案和施工工序,确保现场作业在可掌控和监督点的范围内。同时,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履行职责,才更效地提高建筑电气照明施工质量,以此来得到最好综合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照明工程是确保建筑各项使用性能够正常和稳定运行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对建筑电气照明工程施工的管理,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电气照明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更需要建筑电气施工人员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断总结建筑电气照明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确保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积极推进建筑电气照明施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德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33).

篇3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对我个人来讲,这一年意义深刻。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其他同志的配合下,坚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较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个人工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康驰公司第三车队在公司的领导下,于2010年8月22日在财茂服装城建立三车队维修车间以来针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严密监控因临时性故障造成冒黑烟的车辆,控制车辆故障返修律,建立强效责任机制管理,有效的杜绝了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回顾起来,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维修及维修管理系统是公交企业的后勤保障,良好的车辆装备素质是创造良好的营运效益的前提。加强维修技术管理,提高车辆维修及使用水平,是提高装备素质的关键。

三车队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开会传达公司文件的规定和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协助公司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生产教育、各工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维修工责任状,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要求每个维修工阅读后签字。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公司各项维修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工作。狠抓车间安全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由车机队长对车间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并完成了车间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工作;定期对车间安全消防设施及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车间不断加强对设备安全操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发现员工有违规操作行为及时批评教育。杜绝人为因素影响安全生产。

三,积极配合完成车保部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车保部安排的年检工作,将年检车辆提前调试好技术性能,确保年检的合格率,遇有本车队有年检车辆时车机队长也到达年检现场进行协助。每次车保部下达安全检查任务时,车机队长亲自带维修工到各个站点认真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车辆及时进行整改,并汇总上报车保部。督促维修工在一级保养时对发动机,油箱外表,排气管的清洗工作。认真完成开空调前的,空调滤网清洗工作和对车辆水箱的清洁,做到每辆车都清洗到位,确保空调开启后发动机水温和空调的正常工作。

四、提高维修质量,降低返修率

一,无责任返修

(一),针对车辆故障返修分析由于驾驶员对车辆的性能缺少了解,在使用过程中不规范操作将汽车某部分损坏造成的返修。误认为上次故障未排除。

(二),新配件在保修期内,或修复件,因质量不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损坏所造成的返修为配件质量返修,此现象也是在汽车维修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返修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汽车配件市场混乱的秩序、对配件真伪识别及检测方法的缺乏等原因。使得因配件质量问题而出现的返修车数占了很大的比例。以上两种情况实际是与维修工无任何责任的返修。

二、如何正确处理有责返修车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维修质量要想正确处理返修车,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首先确立维修班长负责检验,车机队长不定期抽查制度,作为一项放射型覆盖维修车间每个生产角落工作构架。对个别上夜班维修工为了能提早一点下班做事不认真,造成次日无法出场耽误营运的进行批评教育,思想较顽固的进行约谈。使车辆维修人员进一步树立为运营一线服务的思想,并熟练掌握车辆性能以及车辆维护知识,提高维修保养质量,确保营运一线用车。

五,严密监控冒黑烟的车辆

我们康驰公司今年也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对车辆尾气进行整治。整治车辆尾气排放超标为重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部分发动机进行三保。为了搞好车辆尾气排放达标,公司积极采用环保机油滤芯、尾气净化装置等新产品,车队紧密配合严密监控因临时性故障造成冒黑烟的车辆,做到发现一台及时解决一台,避免临时故障车辆尾气排放超标造成的污染现象反弹。强化线路驾驶员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环保公交形象。并对驾驶员规范操作进行宣传教育,增强驾驶员如何预防车辆早期磨损和环保意识,一级保养时对车辆进行尾气检测,抓好日常的执行工作。解决市内主要线路存在的公交车辆尾气排放的污染问题。通过上述措施,在公司和车保部的正确领导下,在车辆尾气排放超标治理工作上争取做到标本兼治,近期工作目标与远期战略目标相结合,做到坚持常抓不懈,早见效果,大见效果,使康驰公司三车队车辆尾气排放全部达标,彻底改变部分车辆尾气排放超标的被动局面,为创造海西良好的投资环境,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六,车载设备及车容车貌

(一)为了能更好的给乘客提供出行服务,保障车载设备的正常工作和设备的卫生清洁.,如报站器,座椅等等。分车间在一级保养时对每辆车的车内设施都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分车间无法修复的项目将车调回紫阳车间进行修复。

(二)为了确保车容车貌美观,控制驾驶员碰刮不及时汇报或不报告逃避责任的心态。车机队长对本车队的车辆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修复,对碰刮不报的驾驶员进行教育并给予全额扣款。保证了车容车貌美观同时也提高了驾驶员有碰刮及时报告的意识。

七 ,2010年的工作思路

(一)设备基础管理

在工作中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设备基础管理,为设备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请求车辆保障部定期组织人员到车间对各种机具的检测,为设备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车间才能对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对影响设备精度的零部件工具,仪器仪表,量具进行了维修检测。车间的设备管理各项工作才能取得更大进步。设备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多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二)合理制定保养计划

车保部下发月保养计划时能否结合具体每日保养的车辆数,以免造成一天一辆,第二天又十几辆。

(三)档案资料

能否将现有的车辆一级保养表单重新设计,现有表单太过繁琐,一辆车保养要填五张表,严重耽误生产。

(四)违规操作驾驶员轮训及淘汰

为了预防车辆的早期磨损和人为因素造成尾气超标。建议车保部与安全部进行沟通,稽查人员在路面对违章检查的同时,对违规操作的驾驶员也进行登记并上报车保部。车保部根据上报名单进行轮训,考试合格后上岗。更好的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对驾驶技术极差的予以淘汰。

(五)创无尾气超标

三车队争取将4路作为无尾气超标线路,先树标杆线路后续将覆盖整个车队。

(六)物料的配送和配件质量

目前分车间人员紧张领配件时经常遇到总库也存在缺货,一张领料单来回折腾数十次还没领到配件,耽误生产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请公司领导考虑配件由总库调货供应商送达分库,配件到达时由分车间技术人员进行检验,这也解决部份配件因质量问题造成返修。

(七)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实践研究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内涵

人们常把绿化养护管理理解成一种低级而简单的重复劳动,事实并非如此,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园林建设的再生产工艺,是研究如何遵循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前提下,按照种植设计的意图采取修剪、施肥、移植调整、防治病虫害、灌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人工干预,使各类植物在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色彩调和的外貌,同时保持各自生态位,各得其所,共生共荣,互利互惠,构成一个稳定合理的复层的植物的复杂过程。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

1、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要想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必不可少。城市公共绿地管理不但能提高绿地景观效果,也是美化城市的必要手段,因而植物需要浇水、施肥等养护管理,并且需要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养护和管管理。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其管理水平和管理体系逐年提高和完善。目前,我国各绿化管理部门和养护企业都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牢固树立绿化养护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意识,切实做好管养工作。

2、健全竞争机制,强化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能,提升养护水平和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的同时,加强沟通,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良性管理体系,促进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竞争机制。

加强监督、考核工作,严格按考核结果拨付管护经费。养护工作无小事,通过每月养护测评工作,日常巡查沟通和定期养护质量意见征询,加强对管养企业的监督、技术指导和每月检查考核工作,充分发挥管养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实践检测,总结提升,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分析,以便及时解决。通过意见征询,思想沟通,解决养护工作中发现的细小问题,进而使企业的养护管理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不断促进企业提高员工技术能力。我们结合养护工作实际需要,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求教,定期开展一系列园林专业技术培训。在定期的园林管养总结会议中,让养护企业骨干了解当今形式下的新技术和新趋势,了解园林养护规范,切实提升理论认知能力。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安全第一的理念牢固树立企业员工的心中,并学到规范的安全技术在工作中加以使用。针对园林绿地中常见病虫害,对员工进行详细的园林植保技术指导,指出病虫害的形态特征,防治手段,以及新生物环保农药的防治特点。针对管养技术相对较差的企业,组织安排有丰富经验的管养企业派送园林工程师进行实地技能指导,以传、帮、带的方式切实提高管养企业员工理论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养护专业技能。

3、加强和提升管理理念,走和谐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管理道路。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操作规范化、管理系统化并健全机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长效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对绿地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在园林绿地伴随植物生长的同时,达到景观效果良好与资源最大利用的双赢。在不损坏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追求景观的生态美丽、自然和谐,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施肥、修剪、移栽、补种,重新调整抽稀等技术手段,调整绿化结构,优化绿化配置,保持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

在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在点滴积累经验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进行科学创新的园林绿化管理。

三、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创造安静宜居的城市环境应当做到

1、制度规范化,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

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绿地面积40000m2,其中草坪面积15000m2,草花600m2,有高羊茅和百慕达黑麦草两种品种。乔灌木共有34种,乔木主要有香樟、广玉兰、银杏、白玉兰等,花灌木有山茶、红枫、石榴、火棘、杜鹃等,果树有梨树、柑橘等。其中有较多的整形绿篱如龙柏、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等。

2、管理人性化,健全竞争机制,提升养护质量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我们管理层的共识,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的同时,加强沟通,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良性管理体系,促进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竞争机制。

稳定永远是最重要的,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公司切实关心员工,加强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教育,要求养护员工以务实、诚信、开拓、严谨的工作状态去面对每一种事情。养护工作无小事,通过每周养护工作例会,日常巡查沟通,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实践分析,总结提升,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分析、及时解决。针对养护工作中尤其是养护人员的安排调整一类的细小问题,以及工作计划,都要依据养护人员的技术情况,养护区域植被的情况,细心征询意见,进行思想沟通,使他们自信增强,处事诚信,工作安心,做到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常见类型;防治办法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依存性强。矿业资源的开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每年矿产资源巨大的消耗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我国矿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矿产资源开采本就会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巨大破坏,再加之我国矿产开发还很不规范,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具备矿产开采能力的小型开采公司横生,开发设备与开采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粗放、环保意识淡薄等都导致了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开发的可持续性。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矿产资源开发的规范、安全、环保、可持续,促进矿山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

(一)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塌陷。

它主要是指矿山地面及采空区的地面塌陷,这种塌陷往往发生在已开采的矿山区。矿山采空区一般来说会保留矿柱作为支撑,防止塌陷,一旦这些矿柱设计不合理或者受到损毁,地面塌陷就会发生。矿体埋藏较深的地下矿山必须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回填,负责当采空区域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塌陷事故。除此之外,矿山本身的地质结构很可能造成地面塌陷,遇到地下环境复杂的开采区一定要特别注意,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预防保护工作。矿山地面的塌陷,不但破坏了地表植被、建筑,影响了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时候地面塌陷造成地表水倒灌入开采坑内,还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带来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2滑坡、崩塌。

这种灾害事故主要是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多发于露天开采的矿山。

3岩爆。

这种事故的发生与地应力有着很大关系。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深入,强大的地应力作用于围岩,破坏了岩体内部的能量平衡,岩体中的弹性势能被猛烈释放出来,造成岩石爆裂,碎石块大量喷射。

4采矿诱发地震。

采矿造成的诱发性地震,具有震源浅、震级小、影响小的特点,但即使是震级很小的地震,对地下矿井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二)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地表水或地下水涌入矿坑。

矿坑涌水是矿山开采中最为常见的灾害之一,一旦发生,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一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采掘过程打穿透水断层,遭遇地下暗河或溶洞,导致大量水涌入矿坑,超过矿坑涌水量,水无法排出而造成人员伤亡。

2泥沙涌入矿坑。

这一事故往往伴随矿坑涌水一起发生。地表水或地下水涌入矿坑时会裹带大量泥沙,除此之外,从地裂缝常会流入一些沉积物。大量泥沙涌入矿坑会导致矿坑被泥沙覆盖,人员、设备深陷泥沙之中难以救援,更有甚者会给整个矿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带来“废物”与污染物,一般很少受到开采企业的重视,其往往不做处理就堆积在矿山周围或排放到江河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大气污染等都是常见的矿山开采带来的污染问题。

(三)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由于矿井内通风不畅,造成空气中瓦斯(即甲烷)含量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激烈的氧化反应,发生爆炸,造成矿井被毁,矿下作业人员伤亡。

2矿坑火灾。

矿坑火灾常见于煤矿和硫化矿床。硫化物氧化后会产生大量热能,热能的聚集极易造成矿坑火灾的发生。矿山火灾不但危害着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严重耗损着地下未开采的矿产资源,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地热。

地热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资源,矿山开采越深,所面临的地下热度也就越高。地热使得矿井里的温度十分高,矿工处于这样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力自然受到严重阻碍。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办法

(一)加强行政干预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不能单靠企业,必须加强国家的行政干预。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往往趋利避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投入,需要强硬的国家行政力量促使其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企业能力有限,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应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整体出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保证各项工作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就国家层面来说,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业开采企业的准入管理,规范矿业开采技术,避免由于开采造成的环境破环。充分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责,加强与矿山企业的交流,强化管理。国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及优惠政策,对矿业开采企业进行引导与鼓励,促使其自觉自发地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矿业分布较多的地区,为应对高发的地质灾害,应加强对宣传工具的利用,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多种方式向辖区民众宣传矿山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能力,促使全民投入到灾害防治工作中。

(二)强化地质灾害预测

强化地质灾害预测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有关部门在企业进行矿山开采前,应对开采企业的开采能力、技术、设备及开采后的生态恢复能力进行仔细评估,并对矿区的矿产资源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据此,评估矿山开采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破坏。对采空区及事故多发区应建立起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预报,有效减少乃至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来说,我国部分地区已建立起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分等级进行地质灾害防治

在进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时,我们既要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又不能忽视矛盾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矿山开采,其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也不会完全相同,一定要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防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一般来说,矿山地质灾害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3个等级。

1重点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域防治难度较大,矿山开采企业应投入大量精力,重点关注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针对地质灾害高发的开采区域应建立起地质灾害监控体系,实时监控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好监测记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有效减少乃至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弃土、弃渣严格做好边坡的坡度设计,设置拦渣坝,有效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出现。针对采空区,应做好矿井坑道的矿柱支撑,防止采空区塌陷造成损失。除此之外,矿山开采还应注意做好坑道排水工作,防止大量水涌入坑道无法排出,危害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对已开采过的矿区,应做好回填、复垦工作,尽最大能力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次重点防治区

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面临着边坡及弃渣两大难题。矿山开采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会带来大量废土堆积造成边坡,对边坡的设计不合理,或未进行加固维护,很有可能造成边坡滑坡与塌陷,此外,边坡上还应做好排水措施,否则积水过多也会造成边坡坍塌。矿山开采的弃渣往往被企业随意堆置,这样做既侵占了土地,破坏了地表环境,还会造成地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针对这一问题,采矿企业强化对矿区的管理,应对弃渣进行扒平覆土,恢复地面植被。

3一般防治区

一般来说,防治区防治难度较小,区域内无重要建筑物,主要做好防治区管理工作,避免二次开采,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做好地表植被保护及水土涵养工作。

结语

我国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部分矿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目前,我国的采矿企业因为经济、技术等一些原因,对矿产的开发利用与矿区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做得并不好,矿产开发中地质灾害频发,对矿区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都造成极大威胁。我们必须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视,将防治结合起来,以防为本,将灾害事故扼杀于摇篮中。矿区企业在生产中,应强化采矿现场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并不断提高矿产开采的技术水平,不断地进行理论、技术更新,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矿山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勇,苏博,江富建,李丹,王云飞.河南省宝玉石矿山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6).

[2]张占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2).

[3]马越平.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初探[J].西部资源,2012(1).

篇6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 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

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问题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在美国,国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约厂家在1998年9月前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合约。因此,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民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篇7

关键词:通信工程;成本控制内容;存在问题;完善途径

中国通信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市场的逐渐放开,在通信建设市场当中的竞争不断的得以加剧,然而通信企业工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当今社会,通信工程在经济市场竞争当中如何有效的迎接挑战,适时的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以及安全控制,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理都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进一步将通信工程成本进行有力的控制,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更好的为企业创造物质发展条件。根据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风险进行最大化的减小是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通信工程项目成本做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一?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内容

通信工程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不仅能够有力的节省通信工程对于成本的整体投资,而且对于通信工程的整体管理质量也可以进一步的给予提高,然而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过程当中,笔者认为所需要进行控制的主要内容具有以下几点:

(一)人工费用成本控制

通信工程参加人员需要支领的各种费用统一叫做人工费用成本,具体包括基本工资、额外奖金、福利津贴、劳动保障费用等。改进传统的根据通信工程预概算得出的人工定额单价。通信工程单项的人工费用,以人工定额单价为基础,整体考核通信工程单项人员的编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以及通信工程所在地的劳工费用行情,详细研究预算的人工费用同实际支付的人工费用之间存在的不同,使用科学的数据解析这个模式,并且要做到迅速更正不足,确定符合实际的成本控制目标,把这部分资金用在工程外人员的开销费用或者是工程重要工序的奖金。

(二)预测的设施材料费用成本

在通信工程材料费用成本控制中,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材料、设施以及材料运费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在整个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三分之二,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将通信工程材料费用作为整个工程成本的重点分析对象。在预测设施材料费用的过程中,针对主要材料、补充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对相应的价格、运费以及供货地进行实地考察。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预测设施材料费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设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避免因材料问题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及性能。

(三)施工及其的费用成本控制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型机器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还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通信工程在日常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新机器陆续的投入,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成本费用。而通信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基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在机器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确切的工作模式,机器的折旧以及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通信工程承包控制中,能够将机器的相关费用考虑进去,以便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成本控制质量。

二?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当中对于项目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和共层施工秩序有着相连的关系,而且与今后的使用质量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具体的施工当中,由于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通信工程的质量遇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分析认为在诸多影响因素当中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详细方面:

(一)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通信工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企业领导将重点多半是放在了整体工程质量方面,然而对于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通常都认为是财务部门应当负责的事情,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通信工程的造价管理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而且,现今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予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对数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对于工程的技术以及承接单位比较重视,然而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上面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直接导致企业出亏损的现象。

(二)工程成本预测

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成本预测是指相关人员依据工程的规模、技术要求以及人工等各个方面,对所需开销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而在实际预测中,财务人员只对工程施工中能够看得到的进行预测,对于一些未知因素很难进行把握,这样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成本投入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工程施工中,极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

多数施工单位在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针对成本控制,通常是对工程的整体成本进行总结,很少对成本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升降,则直接造成现实费用与预计成本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施工单位的下一个通信工程中的成本预测,往往是以上一个工程预测为依据,一旦一个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今后的管理与发展。

三?完善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途径

针对通信成本控制实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但可以有效的将工程成本进行降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工程的整体管理进行全面完善,将工程质量进一步得以有力的全面提高。在其具体的完善过程环节当中,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针对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具体实施: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通信工程企业在日常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通信工程自身具备的技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计算机进行辅助,而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工程的成本,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在通信企业日常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其管理中的核心部门,在负责企业日常营运的同时,还直接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由此就需要通信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能够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其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着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计算机的相关数据,将各个部门的人员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其次,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现场工人的指导,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在提高员工工程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其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工程中。

(二)严格控制采购流程

在严格控制采购流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采购人员应结合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在采购的过程中坚持“货比三家”的采购模式,在考虑采购价钱的同时,还要结合着材料的质量,确保采购的材料“货真价实”。其次,采购工作进行时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规划原则; 二是现势原则; 三是实用原则; 四是科学原则。采购通道的选取,要保证稳定供货关系的情况下将供货通道进行扩展。通信工程的机器设备要从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工厂选取,数量较大的材料采购要以超标采购的形式进行供货。最后,通信企业还应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并将其落实在采购中的各个环节中,确保采购工作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严禁“拿回扣”,“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现,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加强工程管理

加强工程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完善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而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工程每个环节管理,使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严禁相关人员为了赶工期盲目的增加人数。最后,针对各种施工机器的操作,相关部门应派遣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避免违规操作出现机器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做好成本预测,加强前、中期成本控制

成本预测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为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包括预测工、料、机费用;预测施工方案引起的费用变化;预测辅助工程费、大型临时设施费、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预测成本失控的风险等。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侧,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钓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己基本定局,纠正的可能性和幅度都不大。将项目的总成本目标逐个细化,落实到施工班组,使成本管理自上而下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参与工程施工的部门、个人从第一道工序起就注重成本管理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对业绩定期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关于控制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与全面发展通信工程相协调的研究

(一)人员整体的调配成本问题与控制通信工程成本问题相结合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合理地使用,并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及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二)加强环境控制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果想要对于环境控制环保进行有效的加强控制,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一点,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基础着手进行。共组人员需要全力加大宣传力度,将人们的觉悟和认识进一步给予全方位的提高,在其思想意识当中将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地都有通信工程项目,各不相同的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由于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有着各方面的区别,在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时间都比较长,而且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所以,在具体的施工实践当中,需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和劳动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等具体实际情况当中的条件和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极为重要的是施工现场,应当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严格杜绝野蛮施工和违反相关规定的施工,对于施工器材需要保持堆放有序以及道路通畅,全面有效的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三)重视整体工程质量,树立企业的信誉

通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当中,对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全面加强,在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识当中需要加强明确成本意识。利用成本控制管理当中的优越性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其工作有效的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内容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通信工程的成本进行更好更加全面的控制,对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电信行业当中的主要核心是通信工程,对通信工程做好成本控制可以有效的促进电信行业的有序正常发展,而且与网络计算机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直接的联系。所以,在通信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就需要相关部门将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将整体工程质量进一步得以全面有效的提高,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使用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何瑛. 基于价值导向的电信运营企业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11)

[2] 范鹏飞. 在通信工程方案优化中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的应用[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

[3] 芦瑶. 通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常见问题及对策[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4)

[4] 李清明. 浅谈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11)

[5] 刘建波. 浅析通信工程中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控制措施[J]. 信息通信. 2012(01)

[6] 张志文. 浅析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J]. 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 2006(04)

[7] 曾繁武,赵玉学. 通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常见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6)

[8] 高卫红,熊军,黄亮文,龚万林. 关于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思考和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7)

篇8

一、理论归纳

(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及纺织品服装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壁垒”,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它是专门针对WTO协议中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设置。这些法规和措施,一方面促进纺织品服装产品更加环保,更加适合人类使用;另一方面也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自由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之一。WTO协议有关贸易与环境规定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WTO协议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有些条文规定中概念界定不明确。如,《1994年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中的(b)款,该条款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不对国际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任何成员方都有权采取“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又如,《技术贸易协议》中规定各成员方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有权在不超越保护所需程度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其中,“不合理的”、“必要的措施”、“所需的程度”、“适当的措施”等概念都未定量描述。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绿色壁垒”被滥用,从而成为保护的手段。二是WTO框架下的“环保优先权”。所谓“环保优先权”是允许各国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者“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由,可以例外背离一般自由贸易原则,采取贸易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措施。《1994年GATT》、《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等均以不同形式认同“环保优先权”。因此,“环保优先权”在一定意义上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强制性绿色标志及要求ISO14000体系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等。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存在两类绿色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有些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SO14000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是工业化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以环境标准等为手段推行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障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我国纺织品出口产品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初级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较大。随着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美欧等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尤其是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之一。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增加了我国纺织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通过设置“绿色壁垒”,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削弱了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据了解,国内每年有多达74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阻于“绿色壁垒”。

1、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准入的直接影响

(1)环境标准及法规。环境标准是有关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制定本国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或法规,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自1990年奥地利率先制定环保纺织品标准后,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纺织品环保法规和生态检验。如,1996年9月荷兰颁布禁用染料的有关法律;欧盟于1997年8月禁止使用致癌的芳胺合成的偶氮染料,1998年又制定一个ASOUN9000标准,对26大类的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标准。有资料显示,环境标准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不利影响。如,2004年底我国30万件出口夹克衫因其上面小拉链的重金属量超过欧洲国家环保标准遭到其退货,损失几百万美元。由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具有协调一致并且相互承认的特点,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它们约占我国出口贸易额的90%,所以发达国家统一的环保标准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很大威胁。

(2)过高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指定的认定机构确认通过并颁发标志证书,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某些环保要求,目的是对产品的全过程环境行为进行控制管理。自1978年德国率先推行环境标志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种正在实施的环境标志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纺织品生态标志OKO-TEXSTANDARD100、MST、GUT、ECOMARK、CLAN、FATION等10多种,这些标志对纺织品上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既广又严,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残留、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等化学刺激和致病因素,到安全性和阻燃要求等多方面都有规定。另外,发达国家与环境标志配套的标准水平是动态的,它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同一产品类别中的大部分产品难以达到要求。欧盟日前决定采用发放纺织品生态标签的新标准,与欧盟市场上纺织品服装领域的其他“绿色”标签相比,生态标签要求更加严格,对产品各方面的限制内容更加广泛,这无疑会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造成很大困难。

(3)成本内在化要求。成本内在化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及治理的费用计入成本。从理论上讲,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消除环境成本,在同等经济与技术水平的贸易伙伴之间,其实施可以保障和促进自由贸易,但由于经济与技术水平客观差异,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标准的高低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特别是当环境成本影响到产品竞争力时,发达国家认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环保标准产品是在进行“环境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地获得贸易优势,严重威胁到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比如,2005年7月我国和欧盟、美国发生的贸易摩擦。因此,发达国家希望采用环境补贴或环境倾销的名义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竞争力。

2、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竞争力的间接影响。与市场准入限制相比,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双重性。在短期内,绿色壁垒会削弱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因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为了达到进口国对商品的环境保护标准,获得市场准入的机会,不得不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另外,还要调整纺织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相应增加。这些额外的污染防治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出口纺织品的成本,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从长期来看,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绿色壁垒的短期压力会逐渐变成刺激纺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积极研制和开发清洁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行业,从而获得因资源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而带来的创新补偿(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的补偿)和先动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可以推动纺织品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不断改善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结构。

二、理论现状

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我国出口到他国的纺织品价格低,严重影响他国纺织品在本国的竞争力。因此,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力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和纺织业的目的。

(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决策者和广大企业家似乎还没有对绿色贸易壁垒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前几年我国已开展了ISO14000认证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都还远远不够,仅仅处于起始阶段。就现实状况而言,我国纺织企业是难以面对国际上不断发展强化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国际标准和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手段缺乏深入了解。此外,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限制大都发生在欧盟及美国。

(三)我国纺织品的相对弱质性。发达国家利用信息产业成果从事技术及资本密集型纺织品的生产,产品侧重个性化、流行化、环保化和高档化。我国的纺织品单位产品价值较低,创汇能力差。虽然我国纺织业正逐步向产业升级目标努力,但出口的纺织品多为无品牌的中低档产品,质量不高、增加值不高。而且我国纺织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三、严峻的出口形势

(一)较弱的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品牌少。目前,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创建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有品牌只占产业价值链的10%左右,其余的35%和55%的盈利分别由品牌和渠道环节瓜分。例如,世界多数名牌服装产品在浙江、江苏均有生产,但是在国际市场却很少见到浙江、江苏企业的自主品牌。相比拥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一般不足5%。

2、研发投入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新技术要靠企业投资。但我国纺织业的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如果能把全行业销售收入的1%用于开发研究,一年的研发投入就可达到240亿元。2004年纺织工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0.247%,服装行业0.16%,化纤行业0.47%,比例明显过低。

3、引进投入与再创新比例低。虽然引进带来了技术进步,但是没有多少效益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日本、韩国引进再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16;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的工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引进投入和再创新的比例仅1∶0.3。引进技术的单位很少有真正创新的成果。

4、技术和技术设备落后。我国纺织业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很少,产品附加值低,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关键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2004年底棉纺织机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发达国家都在90%左右。

(二)下降的低成本优势

1、人民币汇率升值与纺织品出口退税。纺织业出口依存度高,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较大。由于我国的纺织产品在国际上还有价格优势,目前人民币升值幅度至少有一半通过适度提价被转嫁到进口商身上。根据预测,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的利润就将减少72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会使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下降24%,毛纺织行业下降16%,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到的损失最大,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8%以上或持续升值,整个纺织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对整个纺织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企业生产、流通成本,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2%影响到2006年全纺织行业利润21亿元。

2、原材料价格与其他成本上涨。我国棉花市场在进口配额的有效调剂下,供应量稳定,价格没有大的波动,但棉花原料总体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受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化纤行业效益受到严重挤压。投资增长、其他地区及产业分流、工资缺乏吸引力导致纺织业劳工短缺加剧,人工成本上升。而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直接促使部分微利企业的退出和行业增长模式的转变。纺织行业用水量居中国制造业的首位,印染废水排放量也居制造业前列,而废水回收率仅7%,这离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差距很远,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配额的有偿流动也增加了出口成本。2006年受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了22.73%,行业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目前,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利润率的65%左右。

(三)有待完善的市场秩序

1、市场竞争不规范。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出现盲目投资、出口无序问题,也出现无序竞争、把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象,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由于整个纺织产品分类繁多,缺乏全国性统一的、透明的报价系统,使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极为被动。

2、企业缺乏忧患意识。由于纺织品经营品种的可转换性较强、出口市场的选择余地较大等原因,国内纺织企业大多缺乏忧患和防范意识,存在侥幸心理,对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了解不深,也不按此标准生产和认证。企业自律机制不健全,协调难度较大。一旦发生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或缺乏应对的策略准备。

四、纺织服装绿色壁垒对策

我们要理性对待“绿色壁垒”,更新服装贸易的理念,开辟和探讨应对“绿色壁垒”的新思路。

(一)全面认识“绿色壁垒”,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正当、合理的“绿色壁垒”通过适当的贸易限制和禁止来约束国际贸易,作为外部力量强制各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贸易利益,起到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我们要在认识“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贸易负面作用的同时,还应重视“绿色壁垒”的合理性。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人们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关环保法规,从法律上强制性地促使纺织品企业改进技术,从事绿色生产。

(二)把握发展趋势,调整竞争策略。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21世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2003年全球绿色消费超过3,000万美元,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而与此同时,设置各种绿色壁垒不仅成为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压力、减少进口冲击、保护本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对服装主要出口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他们在如何破除这些壁垒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竞争格局的调整已成为必然,重新洗牌已经开始。而我国服装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薄弱,为改变以量取胜,以低价争市场的发展状况,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保产品少。因此,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经营贸易模式,而转向以质量和服务的模式,以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从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等转向更注重安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并且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适应这种潮流也将是应对绿色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国服装业应大力开发绿色纺织品,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即生态优势。从原辅材料的生产到成品的开发都必须强化环保意识,进行清洁生产,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一是要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环保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使用各种“绿色原料”(如有机棉、彩棉等),从源头上解决纺织品出口受困于“绿色壁垒”现状,同时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型染整技术,并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四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努力争取获得国际“环境标志”,环境标志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其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

(四)做好绿色认证工作。与周边国家相比,我国服装企业在绿色认证方面显得比较落后,在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测协会颁发给亚洲地区服装纺织企业Oeko-Tex standard认证中,目前仅有200多家获得此认证,而我国现有服装企业近10万多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这样的认证状况,显然是极不相称的。这也反映出我国服装企业面对席卷世界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我们以后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应制定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使工作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

(五)完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保护人身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制定的法令法规很少,即使已制定的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也不够完善。不同的行业、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要求,没有严格统一与国际接轨的强制性标准。服装行业所拥有的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决策方法手段在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检验市场接轨等方面还处于落后水平。因此,我国应抓紧通过立法、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以建立我国自己的服装“绿色”保障机制。

(六)收集绿色壁垒信息。以前由于各方面信息不灵,收集国外服装新标准、新规定的信息很少,特别是涉及环境保护、生命安全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而出口企业一旦碰到了,就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甚至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必须积极收集国外关于绿色壁垒的措施和信息,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相应地,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信息渠道和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全面了解绿色壁垒的最新动态。企业在获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信息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壁垒的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以突破外国的绿色壁垒。

五、具体应对措施

绿色壁垒的双重性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即WT0 规则所允许的,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去适应,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善于运用正当的绿色壁垒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而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名,实行贸易保护的做法,可通过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

(一)加快认证步伐,主动应对绿色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壁垒。面对绿色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壁垒,我国纺织服装业不要被动适应,而要主动应对。为此,企业要从保护环境、关注人类健康角度出发,推行绿色生态纺织品服装生产,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直至废弃使用后消亡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并争取最终获得绿色技术标准认证。与此同时,要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关注员工健康和安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薪酬,维护工会权利,主动申请SA8000标准认证。

(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环境事务,抵制以“环境保护”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有影响的大国,应当与发展中国家主动协调在环境与贸易问题上的立场,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协调、谈判及规则的制定,争取与发达国家公平对话的地位,打破发达国家制定标准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努力弥补现存国际规则中的缺陷,消除歧视性壁垒的合法性依据。充分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如“利益均享”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发展中国家间组织,在制定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享有差别与更优惠的待遇,抵制发达国家提出的过高环境标准,要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以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建立体现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随着WTO运行逐步从“实力导向”转为“规则导向”,我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与环境谈判中,应针对世界环境保护新动向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制定出符合发展中国家现状和合理要求的详尽而公正的多边环境贸易规则。

(三)尽快实现国家完全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如果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以后的国际贸易纠纷中可取得较为优势的地位,而现在我国涉及的国际贸易纠纷中绿色壁垒贸易纠纷占据很大的比例。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盟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多种产品的反倾销除了成本问题外,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产品的安全、环境等。而因欧盟国家认为我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致使我国在国际谈判中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实现国家的市场经济。

(四)雅戈尔集团并购Smart和新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国际贸易中可以通过并购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公司,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级的管理技能,充分利用国外公司的营销网络,还可以学习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这样还有个好处,就是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国际上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为由阻碍我们纺织与服装的出口贸易。

六、结论

篇9

关键词:水电厂;运行维护;要求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对电力的需求也变的越来越大,我国传统的电力是依靠火电进行供电,通常是依靠煤炭等资源来提供电力,随着电量需求的增多,火力发电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在增加,同时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确保水电厂的运行,应该促进水电厂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

一、水电厂运行、维护的发展要求

水电厂的运行维护需要遵守水电厂操作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准确的完成分配的任务,在机器运行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检修,发现问题,并及时准确的解决问题,避免因机器故障带来的意外事故以及人员的伤害。在水电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紧急事件的预防方案,在发生事故时能够采用应急方案将事故的范围降到最低,同时操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集中注意力,不允许在工作中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操作人员,为水电厂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加强水电厂运行维护的主要措施

1、水库调度管理

在水电厂的调度管理中转变观念,树立搞好中心环节以及加强工程管理的意识,不断的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水库管理单位的具体性质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水库管理的经费问题。在水电厂的管理中加强制度化的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和水库调度管理者的培训,主管部门可每半年或者每一年进行一次相关法规、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水电站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枯水期水库的调度管理工作,保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统筹大局,平衡水电的需求和调度,做好库水位控制、来水量合理调度、清污降低水耗等工作。在水电站的管理中加强经济投资和技术投资,对于重要的中型水库以及大型水库可率先进行优化调度的方案,做好梯级水库群、跨流域调水优化调度的相关研究,不断优化调度系统、洪水调度决策系统,做好洪水的科学调度,不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2、闸门的运行管理

当闸门安装施工完成之后,国家相关结构必须对闸门的设计以及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够投入到正常的运行当中。这样一来,有关的工程管理人员就必须对水电厂的闸门结构以及使用方式进行深入掌握。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该工程中所有的闸门施工质量如何,安装是否存在误差和缺陷,其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只要将这些信息了解清楚,才能够确保日后运行安全。闸门的运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闸门的设计标准,结合周边的工作环境,依照制定的操作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安排运行操作内容。不能私自启闭闸门,闸门的调度计划必须做到有章可循。当闸门在开启或者关闭时,要对启闭过程中闸门的状态进行掌握,判断其是否均匀平稳,支承行走或者转动部位是否出现卡阻等问题。是否存在非正常的响声;止水橡胶的皮带走合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断裂等问题。门体的吊头或者侧轮等部位的零件是否工作正常;当门体部位进行启动或者关闭时,是否带有明显的振动发生。闸门开启后,应观察门底出流情况是否良好;水流是否有偏移回旋等现象;水流的消能作用如何;对下游建筑物是否有冲、淤等不良现象。如发现上述情况危急时,管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必要时应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停止操作或调节闸门的开度,并立即报告上级,请示处理,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水电厂的闸门在启动或者关闭之后,工作人员应该将启闭依据、启闭时间、闸门开度、操作程序以及启闭前后水位等变化,闸门、启闭设备和建筑物等有无异常现象以及处理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妥善保存,以便统计和留为研究分析之用。

3、启闭设备的运行管理

水电厂的启闭设备运行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并保证良好的运行状态。为了更好地促进启闭设备以良好的状态进行运行。首先必须对启闭设备及工程管理人员提出如下要求:能够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消除磨损,并进行设备的修复和更新;操作人员必须详细了解启闭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条件,严格执行现行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委员会审定的有关规程、生产细则和其它有关管理文件;在组织启闭机的技术管理工作时,应制订一套包括所有设备在内的有计划的检修维护预防措施;同时启闭机的设计应符合规范以及管理文件的要求。启闭机的安装,必须保证管理人员能够自由、安全地进入启闭机平台,下到孔口或门库的闸门上,以便完成吊装作业,必须保证司机与吊装工有良好的作业视野范围。起重机搬运重物时,应在专职人员的指挥下进行。

4、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启闭设备的维护、检修重点是观察、保养、维修,应参照设备厂方说明、要求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针对性的检修和维护细则。将定期观察、检修的结果记录在工作日记中,养护工作由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进行。工作前应对设备进行常规检查,一旦有不妥之处要在工作日记上做好记录,做好移动式、固定式启闭机的金属结构和焊接情况,注意是否有变形、开裂等情况发生。注意开始齿轮副情况,注意有无断齿或磨损过量的情况,注意减速箱、电动机、制动器、轴承、启闭机的固定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轴承内、减速器漏油情况。在进行液压启闭机的检查中,工作人员要注意油箱的油位,在油箱中注入油液前要先采用离心式分离器、压力过滤器进行过滤。注意是否有油路、液压控制元件的漏油现象。例行维修时要注意检查设备、保护装置、钢结构、起吊用具、附属设备、电线、电机等,更换剂,清洗减速器油箱等。注意电动机以及减速请的固定情况,并加强对电刷接触情况的检查。中期维修时要尽量全面的将启闭机拆卸,更换长期运转的磨损零件,如钢丝绳、齿轮等。

5、加强人员的素质培训

(1)采用外聘教学的形式,每当一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完成技术改造,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理念进行讲解,说明运行巡视、操作、紧急事故处理等有关注意事项或者聘请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各主要设备原理、运行特性和常见故障等,使运行人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技术要领,保证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2)采用部门教学的方式,对相关部门的领导或技术工程师或值班长进行技术水平和现场讲解,有针对性地讲课和经验传授对现场运行人员来说将是终身受用,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3)采用岗位互学的方式,值班工内部之间开展互相教学活动,协调落实安排和监督落实,教育培训部门甚至要拿出部分教育经费予以鼓励、支持,以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

(4)采用岗位技能考核,实行岗位能上能下制度,迫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保证员工能够认真学习。

结束语

水电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果的逐渐调整和优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加,在保证水电厂正常运行,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不违背环境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其改进和发展的重点问题。此外,在其日常的管理、检查和维护中,加强各个环节的检查、维修,能够保证其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蒙晓东.浅谈大化水电站扩建工程发电机定子装配措施[J].科技资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