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项目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善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意识,充分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注入灵魂。
二、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保证阅读教学成果的根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变换教学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向学生展示正规的有感情的语文阅读音频或视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与模仿空间,通过长时间的练习逐渐提升自身语文阅读水平。
三、充分开展语文阅读课堂展示活动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馈
新课标对七~九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然而现在初中学生阅读存在许多不足,情况令人担忧:
1.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盲目,阅读量不达标。只是关注自我感兴趣的书籍,喜欢轻松有趣或幽默性阅读。
2.阅读速度慢,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关键信息筛选能
力差。
3.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懒动笔,无积累。
4.阅读目标性差,阅读中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关注不够,缺乏有益的思考与品味。
针对这样的现状,从师生双方入手提出以下四点,望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准确有效设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针对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现状,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中应有学段长期教学目标、短期目标与课文教学目标。
短期目标可分为每学期的阅读能力提升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阅读能力提升目标应包含以下几点:1.每个学期针对不同文体的几个相关单元具体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能力训练。2.每学期应达到的课外阅读总量和具体的阅读成果。3.在阅读教学后学生表达写作能力提升。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把握单元课文在内容主题上的相关性,结合文体特点突出阅读方法的传授,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并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中的情感。单元目标多体现文体特点和主题特色。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教师只有做到胸中有全副沟壑,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延续性,才能在教学中按计划、有目标地让学生习得一片山川。
二、有效有序的阅读方法与能力的传授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传授侧重对学生精读和略读文本能力的提升,对不同类型文章在兼顾学生朗读与思考能力培养的同时应突出一两种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如说明文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侧重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小说类文本则应培养学生精读作品的能力,突出对文本情节的概括、人物的分析、主题的感悟等练上。而对叙事抒情类文本,如叙事类散文、现代诗歌,则应通过多朗读再精读,方能品味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句文辞的雅致动人。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阅读训练重点也不一,如《社戏》虽是小说文本,但因为文句寓情、写景优美,非朗读不能表现少儿的淳朴机智,非诵读不能体味怀念之深情,所以此文精读应在多处经典片段的诵读之后进行。而《热爱生命》文幅较长,语言直白,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则适合让学生略读完选文相关情节后,再引导学生从几处描写突出之处进行精读赏析。
三、创设有益有趣的提升阅读能力的舞台
语文课程的理想学习步骤是一会读、二能想、三敢用,到了中学阶段,它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学习和实践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激发学生对不同类别文章的兴趣,可让学生收集、编写相关的手抄报、宣传画等,这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是否应该全力支持克隆人的技术、愚公移山之举是否真愚、杨修之死罪是否真在曹操,这样的讨论会全面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思考、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而对一些情节吸引力强、有想象空间的文本,如:《皇帝的新装》《小圣施威降大圣》,文言文《狼》,则可引导学生把文本编写成剧本,通过课堂剧的表演锻炼学生,这对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有指引、有方向、有反馈的课外阅读拓展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欲提升语文成绩和语文阅读水平,应让学生取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除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外,每个学期初或单元教学中教师需给学生推荐有内容、有内涵的经典作品。如七年级时可推荐三毛、毕淑敏、龙应台等的叙事类短篇,八年级则推荐知识面广的文本,如《三体》《狼图腾》,到九年级要培养文化内涵和理性辩证思维,则可看林语堂、梁实秋、余秋雨等的文学作品。学生课外阅读要有范围、有数量、有计划,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有书面作业,要有分学段的具体要求,如摘抄美文佳句、概括情节、评价人物、感悟体会等。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分享交流、阅读体会的机会,对学生的点滴之见要多多肯定鼓励,并经常分享自己阅读相同作品的所得与体会,提升学生阅读的品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时是要发挥教师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能力,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这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他就会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激发学生一心想要去读那些书。现在有些学生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为什么他们只喜欢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一些短命的不会留任何痕迹的低劣作品?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引导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普著作和科普读物,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应当使阅读成为吸引学生爱好最重要的发源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2.让阅读成为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按照所谓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得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向他们提出的唯一任务是:识记、保持、再现。上边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下边是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辛辛苦苦地练。老师讲的就是答案,就是正确的,不用伤脑筋。让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这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死记硬背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所以教师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出情感,蕴含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要引导学生
走进文本,允许他们性格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感受作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去再现文本。
4.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直观形象,音形俱全的动画世界
篇4
一、设置问题,让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到体验和感悟阅读材料中去。才会真正地思索内容中的内涵与文化价值。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亘古流传,并且享誉世界,这些作品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在于后人不断地去重新揣摩它的新意,同时赋予其崭新的灵魂。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关卡,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打开心扉融入文章当中,还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探究性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比如:在讲到《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做了大富翁的于勒叔叔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再如在讲解完《孔乙己》一文之后,可以设计问题如: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走”出了酒店,大家思考一下,他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反复地阅读文本,加深阅读体会,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二、拓展思维。表达体验
学生在反复地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相应的体验也会更加地深入,会体验到阅读强大的魅力之所在。学生会在阅读中不断拓展思维,能够与作者跨时空地实现心灵上的契合与共鸣,并且在这种体验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会产生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成功了。因为体验式阅读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迁移,他们通过有效的体验阅读不断地激发着自我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务必要充分地挖掘阅读文本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真正地打开思维,尽情地在想象的世界里去表达情感、体会文章中或澎湃、或细腻、或激扬、或励志的意境,促使学生去真正地感受和欣赏文章.并鼓励学生从中创新,用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来深化文章的情感境界。
三、构建情境。激发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结合了学生的感悟与思考。是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阅读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中。有很多是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遥远而陌生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假使不进行情感的渲染和背景的交代,让学生去独自阅读课文,学生会对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攀越栏杆这一段文字,感到好笑,就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从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浓浓的父爱。因此,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抛砖引玉地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极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产生良好的体验。
四、构建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原初体验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校课堂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7-02
一、前言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因此课堂是教师活动及学生学习的主场地,当前,高校课堂的提出和构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教育界被大力推广。当前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已成为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内涵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并且只有通过不断构建高校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还应该注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解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在上课期间,应该做到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在每段时间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在课堂中着重讲解教学的难点。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在语文高校阅读教学中,要将语文课堂中的多种要素结合到一起,并且让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坚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1]。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过程,不仅要进行科学、精心的预设,还要捕捉动态生成,使之能够达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以此来实现知识技能教学效率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环节,用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进度。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主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提高。
三、实施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将学生们分成各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学习合作学习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内容之上。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并且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为目的来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整个小组的成绩来得到课堂任课的一种具有讨论、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互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获得基本知识,培养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对于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老师只是作为辅助指导。小组内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可以积极的去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班集体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2]。
2.教学过程的统一
教师教学过程的统一是在初中阅读课堂中能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要对课堂的整体流程进行优化,并且要将整个课堂的环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在开课时直接布置下小组的阅读任务,一定要由教师先进行课前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我探索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将其作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3]。
3.有效的评价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时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有效的评价可以培养学习的竞争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同时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个人的评价,而在初中阅读合作教学中,对其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整体进行评价,而不是单一的对上台发言人进行评价。并且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讨论的成果,还应该有小组合作之间的交流情况,纪律以及积极性等。
四、结论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时构建三维教学模式体系,掌握好各目标的均衡性,做到各目标的相互协调、相互辅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不断吸纳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万宏. 关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30.
篇6
一、当前初中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问题,产生新知,但当前初中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阅读教学中因为生成而偏离教学目标。有些初中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为让学生生成而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对学生放任自流,没有能正确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常常会出现盲目和随意的状态。学生轻松阅读,想怎样生成就怎样生成,但却是没有价值目标的随意生成。语文教师没有真正将学生从有趣的阅读中获取知识转化成自身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促发灵感,激发智慧,生成新知。在这种放任自流的任意状态下,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2.阅读教学中因为生成而偏离文本。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阅读课堂具有随机性、不可预定性。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完全穷尽把握生成,但要具有相应的教育智慧捕捉可能的生成信息,及时生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语文教师往往因为要让学生生成而偏离阅读文本,就变成了毫无价值的假生成、伪生成,课堂上热闹有余,教学价值少得可怜。
二、生成性阅读教学需要处理好两点关系
生成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设计,生成的问题具有着内在无穷的创新价值意义,需要处理好两点关系。
1.需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预设是课前对教学内容及过程的预先设计。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由教师合理调控点拨,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生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使学生顿悟,以致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预设与生成矛盾统一,既要预设又要生成,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灵活应对、及时处理问题。如果说教案是预设的,那么课堂则是生成的,生成性阅读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成氛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善于探究、勇于创新?这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其法有:
1.温故知新,由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内容和已知的进行比较、类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形成生成氛围。
2.鼓励质疑,激励解惑。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阅读文本时,多设置问题,也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需力量。“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尽可能少讲,给学生更多思考探索的余地。
四、紧扣文本,精心设计,拓展生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紧扣文本,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紧紧扣住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探究质疑精神,形成新知生成。
1.语文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抓住文本思想内容、关键词、重要语句,精心设计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关键处切入,便于抓住文眼,高屋建瓴,把握其思想内涵,拓展知识生发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 “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 韩志勇.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阅读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表现。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改变。教育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就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出台的,新课标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纠正了传统教育中的错误,完善了传统教育存在的不足,为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新课程下的教育改革
1.改变教学切入点
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从而造成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改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学切入点。传统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新课时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选择的教学切入点往往是教师所熟悉的,而不是学生所熟悉的,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困惑。加之教师的生活阅历广,思考问题的方面多,也容易在教学中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造成学生的学习困惑。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积累为教学切入点。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切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生活经验为主的教学切入点,能够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虽然对新知识是陌生的,但是却熟悉生活、了解生活,如果把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知识的共同点,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2.改善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学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氛围浓厚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比普通班级效率要高,而且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还能帮助一些厌倦学习的学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这就是学习环境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重平等、民主、开放,这便是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不允许学生进行反驳的,所以,传统课堂的教学氛围是压抑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地位和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开放的学习氛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二、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它反映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也是多种学科都会涉及的交叉学科。阅读不仅仅是文科课程,它在很多理科课程中也有涉及,比如:数学题目的解读、物理知识的理解都需要阅读来作为知识教学的基础。所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完善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堂阅读教学要进行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学生和老师双向互动的教学,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很强,学生的主观性占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发挥了主要作用,阅读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考,所以,只有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帮助他们积极思考和不断质疑。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营造出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主观性较强的作业,比如:对阅读的看法和建议、你有什么提高阅读水平的好点子等,这些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进行教学。
2.语文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
阅读的主要目标就是读懂文章,而这个“懂”是分层次的,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文章读懂的程度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引导和归纳,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表象到内在,循序渐进。在阅读的不同理解梯度当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挥,并且能够互相学习,了解别人所理解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理解当中。
在新课程的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探索更多的适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2]何年娣.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
[3]李延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J].考试周刊,2011.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学好其他课程的铺垫。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能对其理解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有效提升,对其理解水平还能实现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目前,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职人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制定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办法。让学生喜欢语文阅读,才能得以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一、教学有效性与教学策略概念概述
(一)教学有效性
有学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进行评定时以教师的教学成果为重要指标,在日常生活中能加以利用的教学。可以从中看出这种观点的限制性,过于注重教学成果,对于教学过程并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说明。而后我国新课改将有效教学的内容做出了细致性的规范,教学有效性泛指教师利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取得了快速提升,充分实现了个人与教育的价值。一般能够促使学生得以发展,能达到教学预期设想的教学活动也可成为教学有效性[1]。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用来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所制定的办法,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思想。一般会与教学方法相混淆,但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进一步体现,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教学方法的。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非常单调的,几乎都是教师在授课前将上课内容进行内化与分析,把重难点记录下来,而后在上课时直接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填鸭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没有有效吸收语文知识,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难以发挥出语文阅读的优势。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⒚媪僮鸥多的问题。
(一)教师备课不完善
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得以顺利的开展,教师在课前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目前有诸多初中语文教师们严重忽略了这一点,在传授语文阅读这一基础课程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备课。在备课时没有制定出对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做到预见,进而导致学生们难以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阅读文章时只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粗略的浏览。
(二)未及时参与学生讨论
在进行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们能组织开展讨论活动,但参与感较低。教师对于学生在探讨中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只是单靠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将想法讲解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知晓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写作手法等即可。对于学生的讨论没有做到及时的参与,教师无法从中发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
(三)对于授课内容缺乏延展讨论
教师在传授完语文阅读知识后,对授课内容缺乏延展讨论。促使学生知识水平只是停留在课内,对于课外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难以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的想象力,进而会让他们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2]。
三、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是不同于小学阶段水平的,它需要初中生能够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手法与文章内容结构,以及文章中隐藏的作者心绪与感受,从而得出的体会。目前,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学工作者以及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鉴于此,针对上述阐述的问题做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一)充足的备课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定出学习目标,在授课前对学生们的预习起到引导。学生们有了学习方向自然就不会偏离既定的目标,对于学习的内容不会敷衍的浏览。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藏的情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帮助。教师在学生们进行预习前,可以指引他们利用网络对所学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查阅。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精神思想。
(二)积极参与学生讨论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积极参与,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进入作者内心,不仅能促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还能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鉴赏水平。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提出问题,对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细致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活动
教师完成语文阅读任务后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活动,对与文章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可以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绪让学生们进行写作,也可以让学生们介绍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多种拓展活动的开展不单能让学生能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作者,并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让其拥有丰富的知识[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阐述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现状,基于此提出了三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办法。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吸取优质办法,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课程教学做出实质性解决,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语文阅读的乐趣,进而让他们享受语文阅读知识带给他们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01:177-178.
篇10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其不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可以构建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初中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不断领悟文章的潜在意义以及主题思想,进而积极有效地去领会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通过不断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现语文阅读独特的艺术与美学气息,能够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积极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现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极大拓宽
初中阶段是人的阅读情趣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奠定人未来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去汲取文章中的养份,进而不断实现自己内在阅读能力的提升。受制于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水平,多数初中生在阅读时较难对于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有所理解,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训练,多思考,才能够读懂字里行间中深藏的思想情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建构,就是通过多种感官阅读,实现眼、耳、口、脑的并用,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解,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极为重要。
2.实现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和生动准确的用词,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同时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是有效的锤炼,可以全面激发初中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心灵更为纯净,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快,通过阅读构建可以使得初中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更容易与文章思想产生极强的共鸣。在长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初中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以及欣赏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取向也更加向上。因此语文阅读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去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洗礼。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观念较为活跃的阶段,为了适应初中阶段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积极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语文的熏陶。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著作,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极将课堂以外的古今中外阅读材料引入到阅读中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真正将阅读作为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这也就是说初中语文阅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是应该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积极寻求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不断发掘阅读美,在阅读中穿插美学教育,给学生们带来多样化的教学感受。
2.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实现探究性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迎合初中生的阅读需求,要全面了解初中生想要如何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合理创建学习兴趣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而通过模仿人物语言的表述,去领略文章中蕴藏的深层次内容。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研究孔乙己内心世界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教师有意识在最佳时机将自己的理解隐藏,留给学生反思、探究的自由空间,可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组合作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点明教学主题,阐述文章发生的背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各个学习小组成员就自己讨论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
3.开展积极有效的激励、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生争强好胜之心比较强,总是喜欢和其他人一争高下。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有效的竞争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对于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比,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胜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可以在朗读中引入“谁读得最好”的竞争;在发言时,看谁的最有创意;在名著阅读赏析时,可以比谁对于名著相关知识了解的最多等。教师可以在口头语言评价上进行创新,灵活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评价方式,也可将口头语言的激励评价与体态语言的动作相结合,在学生们取得一些成果的时候,可以亲切地摸孩子的头、专注的凝望、热烈的掌声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传递正面情绪,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为学而教,把学习还给学生
- 上一篇:民航服务特征
- 下一篇:建筑电气照明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