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运用逻辑学的原理来分析,可以帮助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校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这事物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由于学校体育既是体育的子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概念的主要概念是“文化教育活动”,但从学校教育这个系统来看,德、智、体、美是组成学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要想把学校体育与学校智育、德育、美育区分开来,学校体育的最根本概念理应选择学校教育。因此,学校体育的本质既不是“增强体质”,也不是“娱乐身心”等,而只能是学校教育。
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学校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是身体练习,即“身体练习性”。因为只有身体练习才是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范畴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等相区别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脱离了学校教育就不能成立,同时这也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学校教育性”。学校体育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学校体育本身的“身体练习性”,离开了身体练习,学校体育无从谈起,就像无源之水,也就不能成立。所以,“学校教育性”和“身体练习性”是构成学校体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本质属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都把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相混淆,然而,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学校体育的功能之间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身固有的诸属性,即特有的特征,而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则是这些属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体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各种作用,即学校体育对人的物质机体与人的精神思维以及社会物质与社会精神的多种作用。当然,两者之间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只要我们稍微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们的密切关系。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着该事物具有的功能,而事物具有的功能也就是该事物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对于学校体育来讲也是一样,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功能,而学校体育的功能也就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正是因为学校体育本身具有“身体练习性”和“学校教育性”两个本质属性。
篇2
论文摘要: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懂得命题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逻辑真理的内涵,同时详细论述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别。为了探求真理必须保证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离不开“真”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下述意义上使用“真”这个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题真。这种真是指命题的思想内容是真的。任何一个命题的内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状态的,而是评价命题或陈述的内容的。它的核心是针对其所表达的知识或信念的,例如:“台湾不是一个国家。”这个命题的内容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是个真命题。
(二)推理真。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结论真之间的关系。演绎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真而结论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结论相对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这里“真”指的是否再现逻辑推断关系而不是对命题内容的评价。
(三)指派真和赋值真。在逻辑学中(特别是在现代逻辑中)把命题形式当作真值形式,而且只从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种命题形式的逻辑特征,真和假是命题的唯一属性。逻辑真在这里指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变项与公式的真假,这时的真假和具体命题内容的真假无关,而只是一种假定的真假和根据这种假定而推论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逻辑学中有一类公式,对其中的变项可以代以任何命题、谓词、个体词总能得到真命题。这类公式的真是一种逻辑关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变项P赋真值或是假值,这个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统真。现代逻辑建立了形式系统,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个系统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这种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种系统的真。
在以上这五种“真”的情况下,逻辑学不考虑第一种意义的“真”,而只关注后四种“真”。后四种“真”在逻辑学中有各种表现,在其他科学中也有这些意义上的真的表现,就被称为逻辑真理。
所谓逻辑真理是一种特殊的真理,是一种因逻辑关系或逻辑原因而成为真的一种真理。逻辑真理不能凭经验而得知其为真,它需要我们借助逻辑分析、语义分析、关系分析确定它们是真的。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真理是有区别的。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或者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来看,其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任何逻辑学家都要回答:逻辑真理是否与客观现实一致?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理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述了逻辑基本规律(矛盾律与排中律)。在谈到矛盾律时认为,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规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因为它符合“事理”。亚里士多德肯定了逻辑规律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其根据就是真理符合现实的理论,即所谓真理符合论。它在解释真与假这对概念时说,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论,一切真理必需与现实一致,逻辑真理也不能例外。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这个真理论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只强调逻辑真理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却忽视了逻辑真理的特殊性。
莱布尼兹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他第一个提出了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学中的推理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有两种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实真理那样依赖于经验,它们的证明只能来自所谓的天赋的内在原则。因此莱布尼兹的这种观点,就成为真理二元论和逻辑真理先验论的一个起源。
基于莱布尼兹的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对立,在康德的哲学中就演变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分歧。康德认为一切来源于经验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即先天知识。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断,在康德看来表示逻辑规律的判断就属于分析判断。
数理逻辑问世之后,逻辑哲学领域中出现了维特根斯坦学派,即以维也纳小组为核心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数理逻辑的成果,发展从莱布尼兹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论和逻辑真理的先验论,使之获得科学化的外观和现代化的形式。维特根斯坦把逻辑真理称为重言式。他认为重言式的命题是无条件的真,由此他断言,重言式既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同样的也不能为经验所否定,也就是说与现实没有任何描述关系。逻辑实证主义者进一步把康德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推向极端。在他们看来,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哲学信条: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有根本的区别。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卡尔纳普认为,哲学家们常常区分两类真理,某些陈述的真理是逻辑的、必然的、根据意义而定的,另一些陈述的真理是经验的、偶然的、取决于世界上的事实的。前一类推理就是所谓的分析推理,后一类推理就是所谓的综合推理。逻辑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个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尔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给出了真理的语义学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对其语义学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认为逻辑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样,必需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语言中,一个语句是不是逻辑真理,取决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种解释下都成为真语句;同时一个语句在某一解释下是否为真,取决于它在这一解释下,是否与它所“谈论的对象”相一致。可见逻辑真理的概念直接依赖于形式语言中的语句,与它们所描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符合关系,这说明它的逻辑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验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们为真同样是因为它们与现实相符合。塔尔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论,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实真理和逻辑真理,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与客观现实相符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论,肯定了逻辑真理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莱布尼兹、康德、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真理和现实绝对无关,与事实真理根本不同。塔尔斯基主张真理必需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为基础,而且只能以形式语言来构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同样逻辑真理也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最普遍的逻辑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关系。列宁认为逻辑的公理、正确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关系,是由人们实践中千百万次的重复而反映和巩固在意识中。列宁说的最普遍的逻辑格是指三段论推理的正确形式。在这一点上我们说逻辑真和事实真是相容的,事实真是基础,逻辑真是建立在事实真基础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逻辑真理与任何具体的经验事实无关。
第一,逻辑系统的公理和定理的真是逻辑系统设定,其为真的根据是某种初始的逻辑关系。第二,逻辑公理和定理经过解释的真命题,其为真不取决于解释中的内容,而取决于这些公理、定理所显示的逻辑关系。第三,逻辑推断关系这种推论的结论真是一种逻辑关系真。第四,根据逻辑联系词的性质,由逻辑真得到逻辑真。如:A、B是逻辑真命题,那么A并且B、如果A那么B都是逻辑真命题。第五,数学中的逻辑真命题,是建立在公理演绎基础之上。以上这些逻辑真由于逻辑的原因或者逻辑关系而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在局部意义上,相对于特定的逻辑系统而言,逻辑真理可以说是分析的,是以逻辑意义为根据的,而与任何具体的经验事实无关。超级秘书网
篇3
逻辑在数学教学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密的逻辑体系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发挥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传统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即是逻辑,这种理念虽然没有将数学与逻辑学清晰的分解开来,但是却无形中强调了逻辑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逻辑及数学的关系
“逻辑”一词含义非常丰富,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体系,原意指思想、辞、规律等泛义的方法性知识体系。现代逻辑学认为,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推理形式是人们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逻辑学发展的历程当中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的逻辑学由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发展至19世纪则进入现代逻辑学阶段。现代逻辑学主要是形式逻辑及其相关理论。现代逻辑对逻辑推理规律的研究更加细致,并且数学性质在现代逻辑中越来越明显,数理推理为现代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数学中所包含的“简单逻辑”是这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骨架,它主要是在满足数学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驱动下,对相关的逻辑知识在理论、思想、方法和语言方面做必要的了解。这些逻辑知识体系主要是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体现,同时对他们更加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各种数学知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对逻辑知识体系的介绍和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虽然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科研工作者不断在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在学生思维中首先建立起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各种数学推理和思维能力。因此逻辑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二、数学教学的逻辑透析
数学教学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二是学生的学习。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解决“为何教?如何教?”的问题。而学生则也要清晰的认识到“为何学?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主体首先要对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途径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这是逻辑知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数学教学与逻辑之间的联系由此开始,数学教学这一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教师对教学这一工作的思考和实践,他们首先应对知识本身的逻辑特点有着更加深入的把握,数学知识的逻辑特点同时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直接体现。为此,教师应当在对知识特点与逻辑规律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符合规律的教学,也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把握好知识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在破解一些数学难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逻辑规律进行推理、假设。如此反复的训练自己利用逻辑这一思维工具的熟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就顺利的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良好效果。
三、逻辑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在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用。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优化和匹配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不是随意的,他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搭配。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一些概念、命题、逻辑规则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这些知识虽然隐含在数学知识当中,但是在教材中却很少对其直接讲述。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做系统的逻辑分析,将知识梳理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将命题和概念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层次,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形式向学生解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体现。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一个最终的要求就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指导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篇4
【关键词】网络技术 网络教学 研究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借黑板、粉笔、书本、挂图等媒体以口授方式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靠耳听、笔记接受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课堂最高权威者,并且要有序的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传统方式,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网络教学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与传统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电子教室、网上图书馆、网上答疑、远程仿真实验、FTP系统、BBS系统等等。它们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现有教学方式,并以其独特的优势,代表着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提供给人们一个以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主要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网络教育有自己的特点。这些方式各有所长,又相互补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系统。下面将探究几种主要方式:
一、电子教室
现代社会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视听设备、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以及自动化环境调整设施与日俱增,多媒体电子教室正是基于这一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教师借助于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轻松而直观地进行教学,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
多媒体电子教室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由投影机、展示台、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视频输入设备、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多媒体投影机是整个多媒体演示教室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昂贵的设备,它连接着计算机系统、所有视频输出系统及数字展台,承担视频、数字信号输出成像的重任。
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师主要靠语言和一些简单的教具来讲解,而且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板书和擦黑板上,师生双方都感到紧张、疲劳而且效率不高。在多媒体演示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和实物展示台等设备随心所欲地运用画、文字、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也可以运用板书、教材、图表、图片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可显示在大屏幕上,彻底摆脱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演示教室可实现以下功能:
1.接收、播放影视信号,播放录像带、VCD等音像内容。
2.投影实物和书本资料,进行现场实物讲解。实物展台可以将书稿、图表、照片(包括负片)、文字资料(包括教材)、实物及教师当时书写的文字投影到银幕上。由于具有变焦功能,对被摄物体没有严格的尺寸要求,局部特写很容易实现。
3.投影计算机的数字信号,进行计算机的教学、培训和演示。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图、声、像。
4.可以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联机教学,从网中调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料。
5.使用幻灯、投影进行常规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原有的幻灯片、投影片等常规电教软件进行教学。
6.能够让使用者简单地操作大量复杂的设备。
二、网上答疑系统
同传统教育方式一样,答疑是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它用于教学者接受被教学者对知识掌握的反馈以及教学两方面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校内课堂教育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高水平的教师,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此外,校内课堂教育也难于满足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远程教育被认为是网络时代新的教育形式,正在迅速发展,远程教育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何处理好远程教育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衡量远程教育效果的关键,所以说,远程答疑系统是远程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线答疑子系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交流的平台,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更加相似,从而双方更加易于接受,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在线答疑系统一般有下面一些功能,他们构成如下图所示的整体:
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教师可以相距甚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因为这种交流是四维立体的,它正是网络带给教学模式的最大变化。
三、远程仿真实验
远程仿真实验室只要求学员有一台可以连接在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就可以,在下载一定的网络程序后,通过计算机上的网络浏览器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进行实验,并且学员可以通过网络中相应的实验报告系统、实验问题讨论、网上考试测试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效果及时的递交给教员,而教员也可以通过网络中留言板、BBS或Email来指导学员学习,从而实现在真正的意义上远程网络教学。
远程仿真实验是一种充分利用最新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教学方式,它为那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仿真实验一般是利用JAVA、VRML三维虚拟现实、网络数据库服务等技术模拟出十分逼真的实时交互的实验环境、实验器材,使用者通过网络进行实验操作,有计算机即时进行数据处理等工作,并给出成绩。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方便而经济地提供昂贵的实验设备、复杂的数据处理软硬件、必要的文献资料、编排有方的教材、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不仅给缺乏实验条件的自学者带来福音,更方便广大在校学生的预习和复习。
虽然各种仿真软件对真实试验模拟的非常完备。甚至具有一些真实实验不能实现的功能(如数据库处理),但毕竟只是软件模拟,缺乏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需要远程监控来弥补它的不足。远程监控就是通过直接网络通讯将实验室中运行的监控软件的画面延伸到任何一个网络终端上。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真实的实验设备运行情况,听到现场的声音。系统采用异步回声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远端用户访问不影响本地监控系统的工作,是一种理想的远程监控模式。
网上图书馆、网上论坛、FTP服务也是几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方式,限于篇幅,这里将不再赘述,借助于网络技术,使老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使知识信息的整合,教学过程的合作,教学资源的共享都得以实施,在将来很长的时期内应当尽一步利用网络技术完善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学生要补创造课.北京晚报,2001-7-3.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网络模型;教学实验
前言
在计算机和网络等有关专业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对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课程有辅助作用。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互联网协议始终是教学的难点问题,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基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论掌握的目标,许多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然而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由于采取的是专业性网络分析应用系统,其功能繁琐,教学效果不明显[4]。关于专业性网络分析应用系统,尽管其被广泛运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然而该系统设计的目标并非是教学实验,而是用于互联网检测与分析,采集的数据相对复杂,需相对专业的分析方能被利用,提高了教学实验开展的困难程度[1-3]。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的目标是借助实验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通讯过程,比如开始和结束会话、通讯协议、会话窗口管理、流量监控等,都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的主要内容。结合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的目的,在TCP/IP协议基础上,对应每层开发一组实验项目,关于实验时所需的数据信息,可借助专用性网络分析应用系统和教学实验系统来捕获。再以Web形式显示,向学生展示完整的互联网通讯过程。上述这种方式对捕获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不高,便于简化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加强教学效果。并且以Web形式展示的教学成果受环境影响较小,学生可自主学习。
1计算机网络模型和网络协议
通常来讲,计算机网络模型是实现互联网通讯的基本条件之一,其分层架构划分出互联网通讯过程中的各项功能,任何计算机网络教学都是在网络模型的分层架构基础上开展的[5]。计算机网络模型一般可分为开放性互联参照模型与TCP/IP模型两种。1.1OSI模型和网络协议关于OSI参照模型,主要是由数据物理层、数据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显示层和应用层七层,并且定义了每层的功能,而网络模型中每层功能是通过网络协议实现的。在OSI参照模型公布时,随之也了有关的网络协议,但这些协议的整体发展并不理想。正是由于上述原因,OSI参照模型目前只能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之中,市场上应用较多的是TCP/IP模型[6]。2.2TCP/IP模型和网络协议尽管OSI参照模型对网络不同层的功能进行了定义,然而由于没有有效网络协议的支撑,导致其应用难以实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之中,采用的TCP/IP协议群又被称为TCP/IP网络模型。TCP/IP网络模型及相应的协议如图1所示。在TCP/IP模型中,每一层TCP/IP协议族都被赋予了固定的协议,从而来实现该层被指定的功能,使得TCP/IP成为互联网通讯的标准。
2基于TCP/IP模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典型实验设计
关于网络通信的发展,TCP/IP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对网络通信的认识即对TCP/IP网络模型各协议的认识[7-8]。网络协议抽象性的特征使其讲授比较困难,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对此,本文就实际运用比如网页浏览器等,通过分析网页浏览器服务器连接、网页跳转、网页下载等内容,来了解两个系统间的通讯过程,从而对基于TCP/IP网络模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网页浏览器是学生常用的应用程序,对其感性认知较强,可通过对该应用程序的通讯来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通讯。
2.1HTTP应用协议和应用程序通信
一般而言,计算机通讯的实质是两个系统间的通讯。就应用程序而言,可按照是否具有通讯功能来划分应用程序。比如:Excel表格只能在本地工作,不具备互联网通讯功能;IE浏览器、微信、Skype等都具备互联网通讯功能,属于互联网通信应用程序[9]。不管是哪一种网络模型,HTTP应用协议都作用于用户程序之中,生成传递方的用户信息。按照网络通讯原理,网络架构中每层都是由对应协议来定义相关功能的。结合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应用层会采用对应网络协议,来进行数据封装。由此可见,就应用程序而言,可从应用层协议功能及其创建来加强学生对HTTP应用协议的理解。
2.2TCP传输协议和传输监控实验
关于TCP/IP网络模型,TCP协议是用于创建、断开连接和流量监控,是针对连接的传输协议。在某个程序要进行互联网通讯时,会向TCP申请建立连接来传递数据,直至连接断开为止。在TCP接收程序连接申请时,将通过三次握手来创建连接。在连接创建之后,TCP协议将分段封装协议数据,获得用于传递的TCP段,再传递给下一层,也就是IP协议[10]。对TCP协议的理解,可从三次握手和协议分段封装两方面来理解,结合数据形式可深入理解窗口、接口等抽象定义。
2.3IP网络协议和网络寻址
在互联网通讯之中,TCP协议负责双向通讯,要确保两方都能理解传递数据,接收一方能解封装和监控流量,不管是三次握手亦或数据发送,都要确保路由的准确性,还要将TCP段封装为IP包,而IP包是通过IP协议实现的。TCP段通过调用IP协议来封装IP包,要含有源主机与目的主机的IP地址,其是网络寻址的重要条件。在IP包通过路由时,路由会按照IP包中的目的主机IP地址,将数据包通过不同网络传递到目的主机[11-12]。
2.4接入层协议和信息传递
在对数据进行IP包封装之后,可确保数据包能从源主机传递至目的主机,在局域网中,数据接收和发送是根据互联网连接的MAC地址来确定的。由此可见,在传输数据包之前要将其封装为数据帧格式,而帧封装通常是在网卡中运行的。按照互联网类型的不同,数据也会被封装为各类数据帧。关于将数据包封装为数据帧,也就是在数据包上添加源主机MAC地址和目标主机MAC地址,一般情况下,每个计算机系统中都存储了一个MAC地址表,含有本机MAC地址和有通讯联系的其他主机MAC地址[13]。对于需通讯的主机MAC地址不在系统MAC地址表中的情况,计算机会广播ARP来取得目标主机的MAC地址[14]。关于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取得,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双方在同一网络之中,目标主机在接受源主机ARP广播之后,会反馈给其MAC地址;第二,双方在不同网络之中,目标主机会接收不到源主机的ARP广播,此时对应网关会反馈其MAC地址,实现链路层封装,源主机将数据传递给网关,再根据IP地址传递至目的网络。
3结语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而且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实验教学必须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实验教学本来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2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传统的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却缺乏应有实践锻炼。计算机网络实验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网络实验教学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目前国外一些大学都比较重视网络实验教学,且各有其特点,例如美国的Houston大学侧重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教学,Canegie Mellon University侧重于网络测量等内容的教学,英国的Cambridge University侧重于网络安全和Internet技术的教学。我国清华大学的网络实验室主要侧重网络维护、网络协议编程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华中科技大学侧重于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以及新型网络技术应用等。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一些高校资金相对雄厚,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验环境,但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投入不足,或者有一定的投入,但由于教学管理跟不上或师资不足等原因,造成网络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总体上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 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内容以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和简单的网络协议配置为主,而这些实验几乎没有涉及新型网络技术。
(2) 重基础,轻技术。许多学校只能安排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而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很少。还有一些学校利用一些模拟软件来做网络实验,无法达到真实实践的效果。
(3) 重验证,轻创新。很多高校的网络实验只是一些重复性的验证实验,难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关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维护的技能,一些学校积极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的网络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的需要。
3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情况和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网络实验教学改革要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实践性与实用性。 在现代网络工程应用中,很多环节是需要思考、设计和规划的,说明我们本科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不仅仅要求理论的验证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网络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分析、设计、管理与应用的实践技能,从而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 内容体系的时代性。网络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加强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技术更新快,而网络实验课时有限,加上实验条件限制,不可能在实验课程中学习太多的网络技术,但对于热门的网络应用技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体验,内容教学体系要融入先进的网络技术。
(3)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掌握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后,可以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补充、综合,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能覆盖网络技术的基本内容,使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和合理。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学体系改革入手,根据市场需要改革教学体系,并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
(1) 建立层次化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针对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进行网络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建立科学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编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分3层次建立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实验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设网络基本技能实验课程,包括网络资源的搜索和使用、网络的基本接入实验、网络基本故障的判断和定位;第二层次实验是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设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解;第三层次实验面向“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课程开设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系列实验项目。第一层次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的应用能力;第二层次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对网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层次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网络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掌握网络的应用、安装维护、故障排除、网络监控、网络编程和网络设计等实践技能。
(2) 完善网络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覆盖主要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信等几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分析、设计、管理与应用的技能,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实验与实验之间相互紧密关联,往往后续实验要在以前实验的平台上实现,实验的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这给实验的教学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内容的设计是整个实验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内容应具有新颖、实用、综合和可操作的特点。应该尽量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网络技术渗透进入实验教学当中,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形成完整、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如果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独立实验课,就必须有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材以及实验教学参考书。单独设定学分,规定计划实验学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大纲,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中体现和贯穿理论知识,保证实验内容先进、实验操作可行,设置必做与选做等多种层次实验项目,进行多层次的、灵活的、科学的实验教学。
从实践上看,实验内容还受到实验环境的限制,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充分考虑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从实验室实际出发,围绕实验教学目标,按照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实验教学。具体而言,主要实验内容如下:
(1) 验证型的实验。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基础理论进行验证性试验,面向的对象是理工类各种专业的学生。目前主要开设的主要实验包括:
① 网络组建和配置。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接头的制作,网卡、HUB、MODEM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路由器基本配置;VLAN组建和路由器配置。由于交换机及路由器这些设备比较昂贵,数量有限,首先通过使用模拟软件 (如BosonNetSim)来让学生熟悉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然后再让学生使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搭建网络进行配置和测试。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常用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一些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② 网络服务的应用。在Windows和Linux平台上分别安装和配置 DHCP、DNS、WEB和FTP等网络服务。这些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网络服务的安装和配置,通过实验加深对这些服务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
③ 对等网的实验。结合本校的情况,介绍本校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网络协议的安装、对等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设置及登录访问,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理解局域网的互连及特点,理解网络拓扑结构的原理。
(2) 设计型实验。目的在于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能力,主要面向的对象是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学生。目前主要开设的主要实验包括:
① 路由选择协议、VLAN、IP访问控制列表及网络地址转换实验。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对路由设置、IP访问控制等操作以提高其网络应用水平和设计能力,培养学习的综合网络工作设计能力。
② 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实现在Windows平台上服务器的安装和调试,通过对用户帐号的安全管理、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常见的攻击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攻击与防范,如ARP攻击、禁止死网关、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的绑定等。
③ 网络安全与管理。通过学习和掌握一些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分析软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分析和排除网络故障的能力。通过防火墙的配置,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及了解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通过这些实验使得学生理解到网络管理的必要性,了解网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及如何保护网络的安全。
(3) 创新型实验。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网络方案的设计能力、网络理论的系统运用、工程实践能力和团体项目的创造能力。目前开设的实验包括:
① 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网络解决方案,如宿舍组网、办公室组网、实验室机房组网和网吧组网等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网络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② IPV6实验。结合网络实验室的条件,让学生实验IPV6协议的安装、IPV6局域网的互连、IPV4与IPV6的转换及互连、服务器的设置及登录访问、服务的应用等。
5结论与展望
开设网络实验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对计算机网络主要理论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设备资源受限、学时量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具体改革措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两个关键因素,经过近几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 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化。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爱好兴趣不同,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总的来说,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 基础实验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
② 提高型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③ 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开拓精神与科研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① 改变被动教学式为积极引导方式为主,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型以验证性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提高型实验主要面对专业方向相关的学生,如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以开设网络实用新技术、网络工程项目为主,引导学生团队进行综合设计和综合实践。创新型实验主要面对学习兴趣浓厚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网络实验条件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的实验或设计、开发。
本文结合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分析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措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新的网络技术提高,实验教学内容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也必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体系,相关的老师也需要不断的探讨和提高,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彦保.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1-112.
[2] 徐建东,王海燕.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平台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04(5):79-81.
[3] 郑世珏,肖德宝,张江陵. 网络教学综合实验平台建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18):178-181.
[4] 杨晓燕.案例驱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9):89-90.
篇7
关键词: 中小学实验室 网络化管理 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引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具备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仪器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一、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使不少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更加完善。但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还是以计算机单机管理为主,有些是因为学校没有意识到。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专人管理的条件下出错率较低,但其不能联网,信息录入分散而重复,使管理中的数据难以实现第一时间共享,人为增加了相关管理信息的修改工作量。在设备数量少时还表现不明显,当学校的设备数量猛增后,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很难满足现实所需,甚至可能出现因为管理不善而影响到正常实验教学秩序的进行。
2.管理程序脱节
全过程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的目标与方向,但从当前许多中小学校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情况来看,存在严重的管理程序脱节现象。一方面,设备管理部门主要掌握产品的名称、厂家、购买日期等基本信息。对招标计划、招标内容等涉及实验设备维护、保修等的重要信息一概不知,这显然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修。另一方面,设备提供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晓使用者的设备使用情况,很难在第一时间满足其售后服务需求,这种断裂式的管理使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闲置率与故障很高,往往容易出现正需要使用某个仪器设备时,却无法使用的情况,使不少师生很不满意。
3.管理效率较低
中小学实验室设备大多是由一级管理员主管实验设备的建账录入和调账等工作,由二级管理员做入库、验收、贴签等工作。由于一级管理员接触实际设备较少,而二级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人员,无法做到实时掌握真实情况,如此,账实核对的及时性无法得到保障。有采购需求却不能在第一时间采购。在这样的管理形式下,其管理效率比较低下,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校实验室设备的正常更新,无法保障教学与科研需要,违背实验室存在的根本意义。
二、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1.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管理的有效性
实验设备网络化管理是保障其使用高效的基础。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一方面,设备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收集设备使用者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年度的设备更新、维护、保养等工作提供科学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设备使用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相关的售后服务部门进行联系,在第一时间将服务需求发送给售后保修人员。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2.提高实验设备的管理效率
现在的许多中小学校校区都比较大,不同的教学楼都有实验室,甚至一些中小学校还有不同的多个校区,传统的单机管理方法应对这种区域分散的情况,可以说毫无办法,实验设备管理者的管理压力十分巨大。设备管理网络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管理者只需要通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点实现设备管理。无论是设备手续的办理还是设备信息的传递,都可以随时发送,极大地提高实验设备管理效率,增强办公的灵活性。
3.实现实验设备共享
实验设备的基本数据信息是中小学重要的信息资源,其中包含大量教学资源,特别是本校优秀教师的相关课件资源,更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实验设备网络化管理,可以通过安全身份信息认证的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所有校园教师都可以在网络化环境下共享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管理网络开展教学协作与竞争,不仅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更有助于实现仪器设备共享。
三、加强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设备管理制度化建设
实验室设备管理必须依靠制度,没有制度,网络化管理就无从说起。一方面,要加强设备的购置、保养、维修、报废等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努力建设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特别是现在很多中小学的固定资产越来越多,必须通过有效的固定资产办法规范实验室设备的报废报损与丢失管理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设备的使用、监督制度建设。实验室设备要专人管理、专门使用。中小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是为教学科研所用,要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使用多种监督手段,保障实验室设备的正常有效使用。
2.充分利用网上办公系统
中小学仪器设备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主要通过网络化管理实现。基于此,要充分利用网上办公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效率。一方面,借助学校的网上办公系统,可以轻易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入库手续,以及原来需要来往于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报销审核手续。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规范设备采购、管理流程,从而规避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作弊行为。另一方面,利用网上办公系统,可以让设备主管部门随时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进而在第一时间履行管理职能,提高中小学校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效率。
3.强化实验设备全员管理
中小学实验室设备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涉及学校所有有权限的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实验设备的全员管理。一方面,加强宣传,提高师生对仪器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使全校师生员工切实增强责任,从而营造人人重视实验设备全员管理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树立现代管理新观念,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全员管理与全员监督,不断提高学校实验设备的管理水平。特别是要通过树立全员管理的意识,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爱去、教师会用、对教学与科研有巨大帮助的场所,达到实验教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4.强化实验室管理职能
实验室的管理最终要靠人员管理实现,一方面,要配齐配强实验室设备管理队伍,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管理需求。近年来,中小学拥有的仪器设备大量增加,种类与数量远超以往,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就不可能完成管理任务。当前中小学大多管理人员为兼职管理者,必须配齐配强管理人员,通过选聘管理人员,利用既懂实验设备又懂管理知识的科班人员,提高设备管理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除了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实验管理工作外,还必须有基本的设备维修知识和计算机、外语等能力。
四、结语
中小学实验设备的大量增加,使实验室网络化管理有了客观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室网络化管理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正视当前中小学实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实验室设备管理效率与水平,保障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黄久龙.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0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有了新的变化,对学生的自学方法的培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个重点内容。在校园网的发展基础上为师生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创造空间,在教学时空层面也得到了有效拓延。在此发展背景下,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设计就有着其重要性,这也是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
1网络教学平台的特征及关键技术分析
1.1网络教学平台的特征分析
从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来看,其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体现,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促进的,其在教学的内容上多面向全体性的,在实际教学的时间延续性以及空间无限性的特征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网络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平台的使用能够多种形式进行并不会受到时间和场所的限制,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打破。另外就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平等性特征,在这一平台的应用下能够进行个别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在线对学生实施教学,在网络双向传播及学习交互性基础上让师生平等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构建出一个平等化关系[1]。再有就是差异性特征,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的差异性应用,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1.2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技术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技术层面,其主要是采用了J2EE技术,在MVC模式下能够对系统数据组织实施了优化处理,在功能上就相对比较合理化。另外在XML文件功能数据的描述下使得系统功能组织也就更加合理化,并且在维护以及扩充方面也能够更为方便,尤其是对实际教学的大纲以及教学设计等都能够系统化的结合,所以在数据的描述上就能达到一致性。WEB应用程序对信息形式要求是多样的,在内容上以及功能上都比较优良,需要数据的表示以及结构组织能找到更有利的方法,而在XML功能下就能进行简单标注文字图像以及二进制的文件,这样在数据的读取上也就更为方便[2]。另外,能够对功能结构容易组织,在WEB应用软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弊端,通过XML设计的系统能够将着眼点放在组成要素上,对文档处理也比较多,这样在树形结构的各种导航也比较容易生成。
2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结构及设计
2.1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结构分析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结构而言还比较复杂化,其中在C/S结构方面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形的系统结构,并在诸多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得到了应用。在这一系统中的客户机能在微机的作用下进行实现,并能作为是服务器资源,在用户要求上客户端能满足就会有结果,不然就要服务器的参与。不过这一系统结构还有着一些弊端,主要就是在开发的成本上相对较高,不利于推广,在移植方面也较为困难,对于系统的安装以及维护升级等都比较困难,这一系统的结构图如下所示[3]。图1再有就是B/S结构,这是特殊的C/S结构,其有着三层结构,在表现层方面主要就是来为用户提供直观可视化的图形界面的。而在服务器应用层是对用户请求进行相应的,然后再提供给用户请求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相应操作,数据层则主要就是大型关系数据库,主要是存储相关的信息,例如教学以及管理和资源信息等,这也是整个系统数据的保障。三层B/S模式主要是通过单独一层对任务工作加以完成的,其中在二层模式中的事务处理模块从客户机任务当中分离出来对客户机的负担就有着减轻。这一结构在系统升级层面相对比较简单化,维护也就相应比较容易,其结构图如下所示。图2通过这一系统架构的跨平台和易维护等特征优势,将其作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平台的架构就有着实质性作用,根据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校园网基础上构建这一架构的网络平台,从成本上来说也能得到相应程度降低,可多人员及多地点和多方式的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从而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共享等就比较方便[4]。
2.2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设计
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在模式上主要有完全网络教学以及课外辅助网络教学和作为教学内容组成部分的网络辅助教学这几种。其中的完全网络教学在教学和答疑辅导以及考试都基本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是通过远程教育的模式。再者就是课外辅导网络教学是不对正常课时占据基础上进行的网络辅导,也是在网络基础上进行的,最后就是教学内容为组成部分的教学,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得到结合,一方面是老师进行讲解内容,然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作为辅助工具进行问题的解决。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设计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主要就是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操作以及维护上也要能方便化实现。对系统的设计要能够按照总体的目标进行,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成登录模块及上传下载模块和网上课堂模块等几个重要模块内容。其中在登录模块主要有注册、身份验证登录等子系统,用户注册是对学生而言的,教师以及管理员进行手工分配,学生加入到教学平台之后再进行登录只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即可。在教学资源的模块,也就是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收集以及浏览、编辑的功能,在这一系统作用下学生也能对学习资源加以完善化。对于教学资源模块能够分成三层结构设计,主要有底层搜集制作基础素材以及中层集成模块和上层整合资源,对于网络教学的资源库是相对独立的,并能为教师提供多方位以及不同网络教学环节所使用的素材[5]。另外,在上传下载的模块层面其主要是对一些需要的资源进行上传下载,从类型上主要能够分为几种类型,体现在营造工作情境所需要的文字图片以及动画课件等文件资料,再有就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以及课外参考资料,还有就是学生的作业任务。在这一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老师或者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上传,对教学资库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还有就是老师和管理员进行资料的上传为其它用户提供帮助,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共享作用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然后还需要对资料进行审核,在合理性标准层面不仅要能有主观评价因素,还要根据系统类型标准作为重要依据,并按照相应的流程加以审核。对于网上课堂模块主要是为教学的内容进行提供的平台,实施有效的课程管理,学生在这一模块系统下能够进行在线学习。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在这一系统平台下能够加强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融洽性方面将得到良好的呈现。教学过程中的时间以及空间限制也能得到有效打破,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会有进一步的水平提升。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闫 涛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晶.浅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方式革新[J].福建电脑,2013(08).
[2]刘萍.试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J].考试周刊,2014(28).
[3]伍丁红,王茜.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公共课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篇9
关键词:小学网络教研;资源分布;连续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在学校的不断推进,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网络教研的成本低,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教研工作变得更加民主化和灵活性,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对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教研工作的成本比较低,在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教师过度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一些教师会同时参加多种网络教研活动,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教研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2.网络教研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一致,这也导致教育管理中网络教研资源不均的情况出现,东部地区的网络教研发展比较完善,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网络教研资源严重分布不均。
3.网络教研缺乏连续性
网络教研能够满足教师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但是,教研活动停止之后,就无法再找到与教研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缺乏连续性,不利于教师经常性学习。
二、解决小学网络教研问题的有效策略
1.合理利用网络教研活动
教师参加网络教研活动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培训,从教研活动中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合理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网络教研活动的发展,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有效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网络教研的真正目的。
2.平衡网络教研资源
优化西部信息化教学资源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完善东部网络教研活动的同时,加强西部信息化建设,在西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加快推进西部信息化教育的步伐,保证东西部教研资源平衡。
3.提高教研活动的连续性
完善网络教研活动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教研工作信息系统,在教研活动结束后,在信息系统中完善教研内容,保证教师在工作中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小学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因此,要完善小学教研活动,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小学网络教研能够实现其非常重要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Huang Yuedong
(Jil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lin132013,China)
Abstract: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gram aims to train students in practical network theory and practical ability.However,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both theoretical teaching,laboratory teaching or teach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practical skills,made certain reform strategy,and highlighted a project approach,and analyze its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Practical skills;Teaching methods;Project approach;Methods to explore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是要培养,具有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维护管理基本能力,并且具有一定专业而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实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目前很多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一、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大都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三个部分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目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过于枯燥。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却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新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而且,理论课程联系实际的非常少,很多学生都反映课堂十分枯燥。特别是在讲授计算机网络概述、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难于理解。同时,课堂教学氛围也往往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被有效地调动。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首先,实验室设备的落后和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上机实验内容单一,上机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操作,实验缺少设计性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设备、场地,时间限制等原因,实验教学需要分组进行,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至少需要2至3台设备连成网络,需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的能力,但在实验中,由于少数自主性差的学生往往只在旁边观看,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欠缺。
(三)综合实训课程效率不高。本课程的综合实训,是通过一定的实验任务将学生将本学期的内容,进行综合消化的过程,以期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综合实训过程中,存在着实训连贯性不够的问题,很多教师对于实验的设计缺乏新意,只是将以前做过的实验重新做一遍,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和训练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的这几种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对当前的教学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改变教学和学习观念。首先,该课程的授课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也主要以讲授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也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这门课的改革,对于教师而言应当改变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以实验内容为中心。学生也应当改变学习观念,一方面,应当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和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当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从教材改革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理论部分也应当以应用为主,理论教学应当以够用为主,在课堂上应当着重于理论应用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实际的工程例子,作为一个工程师在组建计算机网络时,如何考虑并选择使用何种拓扑结构;在讲授网络协议知识点时,作为工程师应懂得如何去进行设置各种协议;在讲授数据通信知识点时,作为工程师应懂得如何计算网络的通信流量等。以工程师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便是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的教学。最后,学生应对所做项目进行总结,及时撰写实验报告,记录项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通过对项目的总结与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验经验和技巧。在递交给教师的实验告之外,学生还可以以日志的形式将自己在实验中所获得的点滴经验记录下来,养成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员非常有价值。
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还应当积极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上只是作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罡,方跃峰,李继芳.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0
[2]黄良永,唐爱龙,徐雨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9,1
- 上一篇: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下一篇:生态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