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转型的原因

篇1

关键词:催化剂失活、电镜、烃类、热重表征、比表面积

前言

对大多数烃类预转化催化剂来说,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随催化反应的进行发生微小的变化,短期很难察觉,随着长期(2-3年)运行过程中这些变化累积起来,造成催化剂活性的显著下降,从而造成了催化剂的失活。本文针对新旧天然气预转化催化剂,应用扫描电镜-能谱联用技术,以及热重、比表面积测定等分析表征方法来探讨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

一、新旧催化剂的扫描电镜表征

采用扫描电镜对新旧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见图1、图2。

从新旧催化剂5000倍扫描电镜图片可以看出,使用后的催化剂表面出现成团卷曲的丝状物。

取新鲜催化剂和失活催化剂的多个颗粒的多个位置,进行表面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见表1。

检测结果表明,丝状物上炭元素含量很高,达到20-30%左右,认为该催化剂存在积碳现象且为丝状炭,由于催化剂积碳现象,导致催化剂孔道堵塞,活性中心覆盖问题,最终导致其催化活性有所下降。

二、旧催化剂的热重表征

催化剂积炭是有机催化反应中常见的现象。由于积炭覆盖了活性中心或堵塞了孔道,阻止反应物接近活性中心及通畅的孔道,使催化剂失活或活性降低。进一步热重分析,旧催化剂在空气气氛下升温,当温度达到约650℃,积炭开始被烧掉,而且 当达到一定温度和时间后失重曲线趋于平缓,烧炭完成,由失重曲线看出催化剂积炭量较高。

3 新旧催化剂比表面积测定

对鲜催化剂和旧催化剂进行比表面积测定结果有孔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过的催化剂BET比表面积从新鲜催化剂的120.5m /g下降到15.4m /g,催化剂孔径由6.04nm增大到12.5nm,说明催化剂微孔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收缩现象。积碳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下降较大,这也是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论:

1)烃类预转化催化剂使用过程中比表面积减少,孔径变大和积碳是催化剂活性降低或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在催化剂性能下降分析中,扫描电镜能谱联用仪与热重分析仪的配合使用,可得到较为理想的分析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因为页岩气而从天然气进口国变为了出口国,很多国家都希望复制这一道路。中国需要尝试发展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吗?

陈卫东:世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占比为24%,而中国只有5%。如今,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带来了恶劣的环境问题。现在,我们要调整能源结构,要提高天然气的比重,这就是页岩气为什么被关注的原因。因为,当前,我们最应该改变的是增加天然气的供给和消费。上世纪80年代的那轮煤改气、煤改电,推迟了几十年,现在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当时全世界煤炭价格差不多的时期,我们没有用气,如今,这个改革窗口期已经错过了。现在,全世界已经进入天然气时代,中国还在煤炭时代。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能否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陈卫东:尼克松喊“能源独立”喊了40年,但真正改变这个格局却是企业家个体,他们依靠企业家精神和美国的市场氛围,实现了页岩气的低成本。成功的因素是一个组合和积累,这就是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必然性。偶然性就是乔治·米歇尔这个老头。如果他不坚持探索,或者,后面没有更有财力的公司把页岩气的投资扩大,也不会有现在的革命。

从目前来看,中国开发页岩气要有耐心。因为整个环境包括地质条件、地理环境、水资源等可使用资源都不同。从地理环境来看,人家是平原,我们是山区,而且气层埋藏深度不同;人家有完整的社会分工,我们没有;人家有强大、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也没有。从资源和市场来看,人家是完全市场化的,而我们的上游还是“三桶油半”垄断。美国页岩气的革命不是政府的手推出来的,而是市场化的结果。

天然气是通向新能源转型的桥梁

《中国经济周刊》:就现状来看,中国页岩气能否形成规模化产出,并带来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

陈卫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10年不会形成规模,除非我们做根本性的体制改革,放开资源让资金流进来。目前,中国投资页岩气的主要是国企。有人说国企很有钱,但其实中国很缺钱。如果这些国企的钱流进页岩气,不能持续流出来,这个钱是不可持续的。在第二轮页岩气招投标中,允许民企进来,撕一个口子是对的,但是不可持续。因为,所有的好区块都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他们占着了,就划不出来了。要打破资源上的垄断还是涉及到整个体制的问题。在中国,金融、能源、电信等,这些都是资源垄断,而且这些资源垄断是不需要技术进步的。但是,页岩气不同,它很讲究成本,讲成本就需要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我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领域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我国能源转型应该如何选择?

陈卫东:如果长期开发不起来,在两三代人后,石油可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新的能源会出来。人们不再使用石油,而是会使用更高效、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能源。

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是薪柴到煤炭,第二次是煤炭到石油。现在,我们处于没有能源主导的能源时代,并即将进入下一个时代。两次能源转型我们看到的规律是,能源将从单位能源密度低的能源转为单位能源密度高的能源。比如,同体积的煤炭密度比柴火高,石油比煤炭高。

我们也看到一个短暂的发展方向。上世纪80年代,我们核电开始发展,核单位体积的能量比石油高多了,但核电由于技术不完备、核事故的危害性,很多国家不敢用核电或放缓发展核电的步伐。中国放缓不得,因为没有更好的能源。

篇3

[关键词]能源转型;新能源;推动力;化石能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18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使得能源越来越少,同时,传统能源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1 中国能源市场的垄断阻碍能源转型

中国石油资源的“三巨头”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垄断格局;电力资源的巨头是国家电网;核能资源的巨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煤炭资源的巨头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我们不难理解,凡是能源类的资源,都由国家掌控,因为能源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加上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导致政府对能源市场的管制更多选择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从而强化了国家政府对能源的宏观调控,因此对能源的控制更具政治色彩,大大降低了能源行业的效率、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1]能源行业的垄断,一方面滋生了管理层的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垄断企业恶意操控价格,使得依靠能源生产、运营的公司成本增加,消费者又需花高价购买产品,针对某些可替代产品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简而言之,国有能源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了能源市场格局。因此,打破能源市场的垄断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为能源是国家所有就由国家说了算,应该e极推进价格机制实现从“政府定价”为主向“市场定价”为主的根本转变;努力推进监管方式从“项目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为主的根本转变。[2]

2 产能过剩阻碍能源转型

产能过剩问题,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消费结构不均衡,易出现产业潮涌现象。IMF认为中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产能过剩并导致资源错配,使得总体的投资回报率由21世纪初的25%下降为如今的16%。并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被重视或解决,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可能跌至4%。[3]《2015年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煤炭、汽车、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供给过剩,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0%以下,市场需求增长乏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产业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发展,而更换新设备的价格又过高,致使很多企业选择保持现状,同时传统行业发展的饱和和黄金时期的过快投资和增产,使得现在供大于求,造成产能过剩。大大减缓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此,想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务必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只有高效率利用资源,才能保证国家供需平衡,以此来促进经济的持久发展。

3 城乡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阻碍能源转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沿海城市,贸易的往来、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得先富起来的城市越来越富,而落后的城乡则发展缓慢,从而导致了政府在财政、科技投入上的城乡分布不均和人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相对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可以更快地接触到新的思想、见识到更多的新产品,同时伴随有较高的收入,可以承担更高的消费需求,然而,在相对偏远的中国农村,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的不便利,使得人们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从能源的消费使用上来说,城市居民更多的是集中供暖、供电,大部分地区都使用了天然气,而在农村,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赖生物秸秆、薪柴等非商品能源;并且,其使用方式主要是利用传统的燃柴灶直接燃烧,能源的有效转换率较低,仅为10%~20%。这种传统、低效、高耗的用能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大、长久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虽然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但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被迫继续依赖于传统能源;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政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中央对于农村新能源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项目配套资金难到位;新能源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技术力量无法跟上新能源的建设速度,相关后续管理不足,导致多数设施报废或停用等。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加大了政府的调控难度;人们贫富差距大,使得人们的观念、消费方式有所不同。只有国家出台适应性政策,调整工资收入档次,从根本上满足或平等对待城乡发展,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拥护与支持,才能顺利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能源转型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能源转型。

31 开展世界经济及全球化合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任何一个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会威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类生存。因此,开展全球化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今天的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因此,各个国家都比较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研发新能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中国可以多多与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合作,可以深入各个学校、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学习他国的先进手段与技术,可以对好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他国的运营模式,也可以针对某一地区、某一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开展合作,从而制定更适合本地化的发展策略。优化能源结构,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可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32 政府、研发部门协同发展

政府是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者、高校是国家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和后援团。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监督与实施,同时,高校和政府也要相互配合。我国要积极构建以大学、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新型创新体系。[5]高校、科研机构,主要以研究为主,他们可以创新并且测算出各个地区的产能、消费量等数据,进而推算未来的需求和总结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但是有的时候研究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有的研究并不能为企业或地区所适用,即人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出的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帮助,政府可以多多与研发部门沟通,向他们阐述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得研发部门的研发可以更具有针对性。政府与研发部门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提高研发效率和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省研发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强有力地保障能源转型的顺利完成。

33 分区化能源使用、优化能源配置

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以说不再使用化石能源,转而使用新能源,只能说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能源储量,比如西部的天然气储量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煤储量比较丰富,而偏远的山区、农村,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质能和秸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当地的能源特点,在能源丰富的地区,就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减少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并不充足的地方可以进行管道输送、补贴新能源使用等方法,建立合适的发展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转型与保护环境并存的健康发展。

34 完善新能源价格

价格,永远是一个核心问题。能源转型,如果转型后新能源的价格高于传统能源的价格,那么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会很低,尽管人人都深知它环保。因此,能源转型问题,需要解决能源价格的问题。近年来,因为煤、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降低,减缓了我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新能源开发的热情。政府为了推进能源转型,就需要提高新能源的补贴价格,针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政府要多加投入;对新能源企业、购买使用新能源的个人或单位,实行补贴制度。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人们的观念,能源转型是必需的,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能源是有限的,并不能长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保护环境,为我们自己造福,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只有人们的观念意识提高上来,能源价格才会被人们所接受。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调控,尽管国际市场的价格有所变动,但是这个变动有很大程度是政治原因,而并非能源本身价格的贬值,因此,国家要控制传统能源的价格,对新能源以研发出来并使用的给予高补助,对于研发过程中需要的实验、原材料等可以进行国家提供,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功率,也会减少一部分的财政浪费。

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成一种趋势。中国既是一个“多煤、少油、贫气”的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高效率、高产能也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中国连续数年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首位,传统的生产模式、落后的科技手段和小农思想,都影响或阻碍了能源转型,而当今的世界形菀求中国必须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以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人民要高度的配合,政府出台更为适应国情的政策,科研高校研发更具时效性的手段,企业要合理定位、节能减排,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利润,人民群众要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只有思想、行为、政策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转型。

参考文献:

[1]朱琳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模式研究:以石油行业垄断为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杨枝煌,易昌良中国能源新常态新格局的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5(48):3-7

[3]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J].经济学动态,2014(3):35-47

[4]孙湃我国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的法律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5]薛奕曦,毕晓航,尤建新等荷兰能源低碳转型管理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6(7):56-65

篇4

自“雾霾月”以来(一月31天中只有5天空气质量达标),空气污染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众关注和议论的主题。在百度上搜索,“雾霾”搜索的结果达6200万条之多,“北京雾霾”词条搜索的结果也有300多万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的积累造成的“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也与“雾都伦敦”、“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光雾”一起载入史册。

这也说不上光荣不光荣,丢脸不丢脸,我们是在重复别人半个多世纪以前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我们取得了高速增长工业化的成果,自然也不得不接受严重污染的后果,因为我们只关注了学习了别人高速增长的做法和经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过度消耗资源必然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必然要增加的预防与治理的成本。

环境治理与奥运实践

如果说一百年前“雾都伦敦”是由于“煤炭”和“无知”造成的,“日本水俣病”和“洛杉矶光雾”是资本家追逐利润没有社会责任造成的,那么今年一月份,中国七分之一的面积被雾霾覆盖的20多天的严重后果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了不使环境更加恶化,为了日后的治理,挖掘一下大面积雾霾背后的原因是有必要的。

中国的决策者、政府官员,尤其是北京的官员,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性是有深刻认知的。远的不说,为了申办、筹备和举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搬迁了首钢,把几乎所有的燃煤电厂取暖锅炉全部都改造成燃气的。北京汽油的标准是国内最高的,完全符合国IV的标准,含硫是国III的十分之一。奥运会开幕前好几个月就停止了五环内的扬尘较多的工地施工,甚至250公里半径内排放的大的燃煤电厂也停止了运行。五环内的汽车实行单双号行驶。所有的这些措施保证了奥运会的良好空气和环境,而这些措施有些是不可持续的。奥运会一过,临时措施取消,一切又恢复了往常。

从保证奥运会空气洁净的实践上看,我们不但清楚地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也知道如何控制和有能力去实现控制。不可持续的问题在于,如果现有能源结构不做重大的调整,我们无法支撑保持空气洁净的巨大成本。试想一下,五环内没有建筑工地、汽车长期实行单双号隔日限行、河北的大电厂都停止运作,谁来承担这个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不同阶段的环保追求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能源结构与之相匹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大的能源转型,第一次由于蒸汽机的发明,能源由薪柴转向煤炭,并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次能源转型,并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美国创建了现代石油工业,内燃机与汽车依次造就了石油的时代,并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最强大的主导今天世界的大国。曾经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也是资源大国和能源生产大国,至今俄罗斯的底气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于其油气资源。世界正在进入第三次能源转型期,以天然气为桥梁的多元低碳能源将逐渐上升为能源的主体。

当下的欧洲有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保追求,其能源结构也许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曾经能源主体的煤炭今天只占了15%左右的份额,而排放最低的风能太阳能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

出于对本土资源量和技术能力的考虑,美国一度限制用天然气发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煤电体制是电力的主体,直到近几年页岩气革命导致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加上社会低碳意识的普及,气电的比例直线上升,2012年美国煤电已经跌至40%以下,而气电比例已接近35%,气电超过煤电的比例不久将会实现。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幅下降,有报道说去年美国减排已经达到京都协议规定的标准。

转型之路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是第一排放大国,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只占一次能源的5%,几乎是所有国家中最低的,而煤炭比例却高达70%,也几乎是所有国家中比例最高的。化石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的主体,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平均比例为35%、29%和24%,而中国相应的比例是70%、18%和5%。我们的能源结构是含碳最高能源,与50、60年前世界能源的结构相似。落后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必然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月”已经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当前的能源结构必须改变。

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能源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北京是能源结构最先进的城市,与相邻的天津市比较,北京人均天然气消费大概是后者的三倍,而人均煤炭消费则只是天津的1/5,北京油品的标准也是国内最高的。但是能源结构只是北京的局部改变,终究平衡不了大的能源结构的落后,更改变不了快速增加的能源消费增长。

在京津冀“雾霾月”中,北京并没有得到幸免,因为空气是流动的,北京周边的空气污染自然会输入到北京。目前我们不得不接受环境的惩罚――“北京咳”不再是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的专有用语了,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少染上了“北京咳”。

让国人和世界震惊的京津冀“雾霾月”是数十年积累的结果,北京500万辆汽车保有量,天津7000万吨、河北2.7亿吨煤炭年消费量是过去长时间投资建设和积累起来的,只要有适合气候条件的配合,雾霾就会重来。

篇5

关键词:低碳发展 转型计划 家庭与社区

从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角度来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已成为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英国政府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是国家的战略性文件,也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研究该计划中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措施,对于中国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一、《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低碳化发展的行动路线图,英国政府在《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首次规定了国家的“碳预算”,提出在1990年基础上,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将碳排放量减少34%的总目标。具体分为电力及重工业、交通、办公区域、家庭及社区和农业五个领域(如图1所示),其中,家庭及社区的减排任务仅占减排总目标的13%,但是家庭及社区的碳减排幅度却是五大领域中最大的。英国政府计划从2016年起,新家庭住房与社区实现零碳排放,即实现该领域100%的碳减排幅度。这意味着需要从经济、政策以及管理等各个层面制定一系列具体且优质的计划来实现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个中不乏经过实践验证,兼具灵活性及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二、《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措施的特点

英国政府意识到,家庭及社区的碳减排不应停留在替换局部基础设施或是限制住户用能等“点”上,而是应该更多地从家庭整体能源供需、能源政策、节能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作用等“面”上,进行整体评估,系统优化。

(一)“整个房子”的节能方法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提出的“整个房子”节能方法,是指将一个家庭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整体考虑,并相应地建立一整套全面的措施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由此,根据整个房屋的特点,对房屋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优化及技术改造,将所有能够为居民节省能源的措施进行整合排序,形成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适用于房屋的可再生能源措施。

“整个房子”节能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保证了将住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有利于所有减排措施按照有效次序排列,从而将能量损耗减至最低。

(二)“智能仪表”的改造方案

“智能仪表”是英国能源公司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节能技术的关键。安装智能仪表,一方面,让居民知道他们使用了多少能源,他们在这方面的开支是多少,从而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政府和能源公司及时得到信息反馈,进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以减少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措施。英国政府已承诺授权智能仪表的安装,并制定了一项时间进度表,使所有家庭到2020年都能配备智能仪表。

(三)社区间的协作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指出,帮助社区采取行动向低碳转型是政府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社区间的相互协作通常比单独行动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关键在于整合各个社区资源,创建一个活跃的社区创新与思考的环境,让居民齐心协力为社区制定计划,学习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同时让人们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从而使绿色生活变得更容易,并且成为一种标准。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政治话题和道德旗帜,实施《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有助于英国政府进一步巩固英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地位。其次,该低碳转型带来的经济刺激将有助英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并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据英国政府预计,到2020年,将有超过120万人从事“绿色经济”工作。

三、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建筑耗能已成为工业耗能、交通耗能之后的第三大“耗能大户”。不少建筑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建筑墙体不保温,节能效果差,很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问题。家庭及社区的碳排放更是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民对住房舒适度需求的提高,呈急剧上扬趋势。尽管目前家庭能源消耗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却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量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在未来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政策的推行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政府政策占主导,激励政策及手段的运用相对有限

综观国内家庭及社区低碳化的政策,几乎都是政府行为贯穿始终,居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公众参与低碳化改造的方式和渠道都比较少,尤其是通过激励政策及手段推进低碳化改造就更为有限。一个明显的例子,有市民在家中安装了一套太阳能发电系统,结果遭遇无法入网的尴尬,所发的电能非但没有经济回报,还因带动电表而倒贴电费。

(二)低碳化政策的实施效果欠佳

虽然我国先后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节约能源法》、《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等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曾提出支持能够有效节能的能源管理公司,但这类公司却因筹资困难、业务难以展开等原因而得不到发展。有关部门又拿不出比较具体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所以,低碳化政策实施效果欠佳。

(三)居住舒适度与低碳化间的矛盾长期存在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国需要争取碳排放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为实现未来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大幅度地削减碳排放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有选择地借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这给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传递了节能的信号和挑战的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化改造是否合理,已成为中国低碳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何借鉴英国碳减排计划中的创新亮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缩小我国低碳化政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中国家庭及社区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规与多种政策激励

从英国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根本保障。英国制定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同类法案;英国也是第一个用法规形式引入“碳预算”,为二氧化碳总量排放封顶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考虑成立类似于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机构,专门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管工作,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对居民用户的减排激励,不是单一政策就能完成的,需要经济、行政、信息手段共同的作用。

就中国而言,在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化石燃料约占80%。到2020年,要将温室气体的排放较目前减少20%,能源资源(包括能源效率)的碳生产率必须较目前提高65%。生产、转换并分配热量的两大主要部门是电力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为了满足减排目标,这两大行业需要进行重大的转型。电力部门需要在2030年前每年削减6Gt的CO2e排放量,就必须改变其能源结构,在太阳能、风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实行突破。

为了系统实施低碳政策,电力部门应该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发展并部署碳的捕获与封存技术,实施低成本和标准化的减排规划,并将可再生能源网络技术引入家庭及社区,谋求中国家庭及社区低碳改造的有效途径。

(二)系统优化创建美好家园

从英国的低碳转型计划看,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转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能源政策、能源价格、环境影响、供需平衡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选择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都已将绿色建筑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节能低碳的重点领域。尽管使用节能技术会使建造成本提高10%-15%左右,但节能效果的产生将逐步收回这些付出。因此,为了达到减排的预期目标,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建造方案,并从节能的角度对老建筑进行改建。

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看,对于家庭及社区的低碳化改造也不再停留在口头宣传上,而是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发展模式,制定了行动路线图。根据规划,电力方面要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并围绕电源结构、电网建设、电力、电价改革等方面展开,清洁能源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24%上升到2015年的30.9%、2020年的34.9%。煤碳方面要着重煤企并购重组,大型煤碳基地建设,煤碳工业节约化、低碳化将成为主要抓手。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把低碳消费的理念,向家庭和社区推广、试点,让每一个居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节能减排意识。通过社区间的合作,通过家庭和居民的实践,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方式。

(三)以人为本保障最弱势群体利益

英国政府在推行低碳计划时,从三个方面考虑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即家庭能源使用效率、家庭收入和能源价格,并给予一定的照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处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显然比英国更高。这些处于城市弱势地位的人群,面临着生存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等多重困境,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需要预先支付成本的低碳化改造政策,会具有相对比较复杂的看法、情感和思想。因此,借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保障最弱势群体利益的做法,矫正部分最弱势群体对低碳转型及改造的认识误区,拓宽他们参加低碳转型的渠道,减少心理落差,增强其对家庭低碳转型前景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家庭及社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不能确定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激励措施。首要的行动应该是建立基于市场的刺激手段与方式,倡导消费思维的创新和行为的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并提高消费者的意识,提倡绿色家园,努力减少碳的排放,鼓励家庭和社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在设备的转换和安装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给消费者增加成本和支出,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新的资金和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进行体制创新,实施新能源价格补贴,或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和现金补贴,从新的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减排,从而更有效地探索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2] 于一凡,田达睿.生态住区评估体系国际经验比较-----以BREEAM-ECOHOMES和LEED-ND为例[J].城市规划,2009(8):41-44.

[3] 张洁, 龙惟定.英美可持续区域评价体系能源条款分析[A].2009年上海市制冷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4] 刘毅.居民节能意识及节能行为调查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4)59-62.

[5] 姜胜洪.当前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舆情分析[J].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2009(2):40-41.

[6] DCLG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2008 DCLG.. The 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 setting the standard in sustainability for new homes. The Stationery Office, London.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 转型 发展

一、煤炭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自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所有能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与此同时,从我国资源方面的贮藏量和国情及国民经济分析来看,我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都会是以煤炭能源为主。因此,煤炭能源是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元素。但是,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这对煤炭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非常不利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煤炭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我国的煤炭企业必须要通过转型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煤炭企业转型中的主要困难

每个煤炭企业在转型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其困难也会有不同,但是其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战略性的转型规划

不少煤炭企业其发展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其企业运营思想、模式和体制已经根深蒂固。最致命的就是在转型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科学性的、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在转型途中“迷失方向”,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二)煤矿企业产业链结构单一

现在的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整个煤炭企业几乎所有的产品就是提炼出来的煤炭,这个对于一个要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虽然有的煤炭企业在很多年前也发展了一些非煤产业,并且,煤炭企业把自己企业一些富余人员安置到非煤产业链上去经营。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不好的。究其原因是非煤产业链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善,过多地依靠煤炭企业本部,并且经营规模也是比较小,当然也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败下阵来。

(三)资金和人才、职工要素的制约

资金、人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一个即将要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说,它们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包括了技术上的革新,机器上的改进,人才的引进,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善等等方面,这些无疑不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而对于21世纪最重要的人才来讲,它就好比企业里的血液一样,一个企业要想运行得飞快,就必须要高技术的人才。但是在众多的煤炭企业里,资金大量缺少,煤炭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高技术人才更是稀少,这对于想转型的煤炭企业来讲是一个很严重的制约因素。

(四)自然因素以及安全问题

为了运输、提炼加工煤炭,大多数的煤炭企业都会选址在煤矿附近,由于煤矿的地理环境的原因,煤炭企业在产业转移和职工分流上会缺少优势。并且,我们经常看见煤矿出事故,就是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低造成的,这同时也给投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风险。

三、给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针对煤炭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转型发展战略

煤炭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在转型前,必须合理规划其企业的转型战略。第一,煤炭企业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指导,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多采用机械化采煤,这样还可以降低职工安全风险。此外,要引进高科技技术武装企业的技术人才,为“科技兴企”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弘扬企业文化精神,加强职工文化素质培养。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是根基所在,它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所在。在转型的过程当中,要积极弘扬企业文化精神,同时要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第三,规范制度管理和监督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它对于煤炭企业来讲,昭示就是要完善企业的制度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好是建立一个以众多股东为首的监督机构,以方便管理企业职工,同时也可以巩固煤炭企业的基础。并且,通过这样的科学管理也可以降低降低煤炭开采的安全系数,以到达全面保护员工的目的。

(二)依托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现如今许多煤炭企业的主体产业链非常的单一,大都是依靠出售提炼加工的煤炭,这样会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损失煤炭企业的利益。因此,可以在煤炭加工上进行转型,这就要对煤炭进行深度加工,煤炭企业可以依靠高科技对煤进行洗选、炼焦等加工工序,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节省了煤炭资源,同时还提高了煤炭企业的利润。此外,企业还可以对产业链的上下游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组,改变煤炭资源优质劣用的现状,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

(三)强化招商引资,开发新型营销模式

针对煤炭企业转型资金不足的问题,强化招商引资是一个好策略。强化招商引资不仅能够解决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还可以学习别的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在强化招商引资的同时,还要开发新型营销模式,比如:可以以外包的形式进行营销。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如此繁荣环保呼声如此之强烈的当今,煤炭企业做转型调整既是走可持续道路的表现,又是“环保、低碳”的环保体现。改革一直都是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转型发展亦是如此。虽然说煤炭企业转型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煤炭企业只要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有自己企业的科学转型规划,有自己独特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就一定能在转型道路的迷雾中,找到自己的“康庄大道”。

参看文献:

[1]牛克红.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篇7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面临的突出矛盾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长江沿岸城市都面临严峻的产业结构转型任务。

传统产业失去优势。四川白酒占据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市场,是首屈一指的优势产业。川酒“六朵金花”的主体,五粮液、泸州老窖和郎酒都集中在长江沿岸。川菜名闻天下,高档餐饮是成都服务业的支柱之一。反对铺张浪费,使高档白酒、高档餐饮等严重依赖公款消费的产业风光不再。依托宜宾、泸州打造白酒金三角的产业布局,已成缺乏需求基础的空中楼阁。面临门庭冷落的困境,成都的高档餐饮急需加快转型。

能源结构亟待调整。泸州和宜宾集中了四川主要的煤炭资源,宜宾、成都等地建设了若干大型火电厂。煤炭作为对环境威胁最大的化石能源,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必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不仅关停小煤矿和小火电的任务日益突出,压减大煤矿产量和大型火电机组发电量也势在必行。

基础工业必须调整。钢铁和化工等基础工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面对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大气污染,攀枝花必须加快摆脱对钢铁工业的过度依赖。面对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以化肥生产为主体的成都和泸州天然气化工,也面临严峻的结构调整任务。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约束条件

加快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认清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

环境容量约束。特定的地理区位,使四川承担着保护长江上游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的艰巨任务。盆地的特殊地形使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飘散,是成都成为雾霾重灾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服从生态环境容量为第一标准。

运输成本约束。地处西南内陆和长江上游的特殊地形,使四川交通建设投资偏大,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偏高。为了提高产业竞争能力,除了积极利用运价较低的水运和铁路运输外,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必须以“短、小、轻、薄”为方向,实现产品自身减重。

能源结构约束。“煤少油缺,水多气丰”是四川能源结构的特点之一,也是四川能源结构的优势之一。近年来,四川石油消费和工业用煤快速增长,清洁可再生的水电却大量输出。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严重错位,不但明显增加了能源输送成本,也显著加大了环境压力。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与特有的能源结构相适应,积极使用水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赋存,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应该明确以下主攻方向。

清洁能源。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开发清洁能源不仅有利于从根本减轻环境压力,而且可以显著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在继续加快水电和天然气等传统清洁能源开发的同时,要依托攀枝花丰富的光热资源,江河沿岸的风力、滩涂和生物资源,以及成都的产业技术基础,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要加强消费引导,鼓励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增加省内对清洁能源的有效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的高下。要依托成都产业、科研和教育配套的优势,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是工业制造能力的标志,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要以成都为依托,提高飞机和高铁零部件制造能力。要以宜宾为依托,提高核电燃料组件制造能力。

新能源汽车。为减少雾霾污染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新能源汽车开发的重点是开发电动汽车。拥有清洁可再生的水电,是四川开发电动汽车的最大优势。成都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尽快成为全国主要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要采取“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运营模式,降低购车成本和运行成本,促进电动汽车在省内的普及,增加市场有效需求。

战略资源深加工。钒钛等战略资源,是我国优势资源,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要以攀枝花为依托,要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征,以钒电池和金属钛为重点,实现战略资源深加工。

改造传统产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饮料业的结构转型。在保留少量高档白酒的同时,发展物美价廉的中档白酒,大力发展需求旺盛的软饮料。瞄准大众消费,加快餐饮业结构转型,积极发展社区食堂。以发展精细化工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天然气化工转型升级。加快冶金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攀枝花以钢铁为主到钒钛为主的战略转变。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加快泸州、宜宾和成都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都要通过严格限制城市建成区扩张和加强耕地保护,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泸州和宜宾要以粮食为重点,加快发展沿江农业。攀枝花要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资源,加快发展亚热带农业。

现代服务业。2013年四川非农就业比重接近60%,已进入从工业化中前期向中后期过渡的阶段。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的要求,必须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以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满足居民需求和增加就业机会。要以成都为依托,以研发设计和文化创意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要以泸州和宜宾为依托,以水陆联运为特色,加快建设长江源头的物流中心。要以攀枝花为依托,加快建设川滇结合部的物流中心。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配套措施

为促进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配套条件。

加快水运发展。加强宜宾―泸州―重庆航道改造,提高长江干流首段的通航能力。统筹通航设施建设,实现金沙江航电优化开发。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岷江港航电开发,形成成都连接长江干流的水上通道。

突出铁路建设。确保成渝客运专线2014年竣工通车,依托沪汉蓉客运专线形成四川连接长江的快速通道。加快西成客专和川南城际铁路建设,使四川全面融入国家快速客运网。抓好成昆复线等进出川通道建设,适应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建设金沙江沿江铁路,带动川南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开发。

推进机场建设。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搬迁改造川南支线机场,积极增加国内外航线,架设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建设科教园区。国家级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都要设立各具特色的科教园区,发挥科教研发集聚效应,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为了避免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转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把人们的生活也转变成为低碳生活。

一、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但是至今为止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却依旧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通常来说,对低碳经济的解释可分为三种情况: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进行技术、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降低企业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就是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碳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全世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关注,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的激励制度、低碳经济具体的发展路径以及低碳经济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等。近年来,中国紧跟时展的脚步,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国的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碳市场、实现路径、碳税、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庄贵阳发表的《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2009年,潘家华发表的《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以及2010年樊纲等人发表的《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等。这几篇文章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经营理念落后与资金缺乏,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

对国内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以及力量相对薄弱等特点,为了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缩短企业生产的周期,以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收益,才能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由于长期受到管中运营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目光不够长远,难以为企业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资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为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型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项资本性的支出,投入资金数额比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属于一个高投入、长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一特点让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愿意向低碳经济转型,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低碳转型升级投入成本过大,中小型企业无法接受

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对企业内部所有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企业内部的员工或进行再次培训。尤其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对企业设备上进行置换或更新时,置位的设备必须能满足高水平生产的要求,也要达到低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做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员工方面首先要让转型后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新设备和新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环保、低碳意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行业起步太晚

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全体员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也非常薄弱,这一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成为中小型企业无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如是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资金在该企业的总销售额中占到了1%,那么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非常困难,如果占了销售额的2%,只能维持正常发展,只有点到了5%以上,企业才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开发经费,就算有,也占不到整个企业总销售额中的1%,专门的研发部门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低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主动性

国内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转型,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更新自己的发展理念,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了解低碳转型投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是却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收益,坚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企业低碳转型升组,努力朝企业低碳经济目标发展。

2.抓住低碳经济关键点,占领市场,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

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新能源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在这个低碳经济时代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先抢点低碳经济商品市场。如面对当前制造行业相对饱和的状态,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在现存生产水平条件下,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向发展。另外,为了促进行中小型企业顺利的低碳经济转型升级,走可持持续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就必须不断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扩大企业的融资方式,确保有充足的资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业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抓住低碳经济的增长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借债的能力等[2]。

3.确保转型步伐的稳定,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转型成本是所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对力量薄弱且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控制好转型的步伐至关重要,转型升级应该有计划的顺利开展。企业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但要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收入来源,对企业进行分层转型,先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对一些陈旧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例如,企业可采用融资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设备,对财务分配情况进行正确的把握,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4.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生产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吸收更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在企业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员工能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技术方而来说,中小型企业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让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把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小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对世界各国低碳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注重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提倡低碳技术的研发,了解人们的消费模式,创造更多的低碳产品,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观念,促进我国的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鄂湘,杨亦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经营管理,2013(20).

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策略

如何深化发展,是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点,也是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在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但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正日益凸显,深化发展的思考题持续发酵,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经济的战略性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存在诸多的发展困境,困境背后的症结所在,强调深化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何深化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依靠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型,显然无法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达沃斯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报告中,中国在全球排位133位(全球144个国家(地区)),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是,资源开发、环境污染都处于超负荷状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突显。我国地域辽、资源丰富,但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基数、有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窘境。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值爆表”,“北京被雾霾笼罩”……,这些环境问题成为热搜词。转移、停产、限行等措施相继出台,“人心惶惶”的环境问题被点燃。

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症结,绿色经济发展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速的高,带来的不应是污染的高排放、也不能是能源的高消耗,而是高效、洁净的经济体系,这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党的十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共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虽然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之上,做了诸多的努力,但发展的困境依据存在。首先,我国资源丰富,但能源资源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双重性”不平衡,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本过高。绿色经济发展还是过于依赖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仍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尚未完全体现,转变能源供应格局,走清洁、新型能源之路的困境仍然存在;其次,绿色经济单靠政府一方参与,显然无法形成有效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恰恰就是政府“一肩挑”,而企业、个人鲜有参与,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未能充分体现。于是乎出现,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而企业、个人无动于衷,基于利益的考虑,高烟囱、暗流排放等问题依据十分严重。这就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参与面狭窄、政府单打独斗的困境;再次,经济要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但要实现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如何实现平稳状态下的过渡,依旧是绿色经济无法回避,也需要有待进一步克服的重要问题。

二、深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发达的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出现。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构成,有着中国的国情因素,有着改革发展大背景下的因素影响。因此,实现绿色经济的稳步推进,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举措。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走友好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打造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绿色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合力,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首先,立足基本国情,把握经济发展方向。绿色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战略发展选择。因此,发展的基础点在于牢牢立足基本国情,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为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功劳,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充分立足基本国情,强化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通过减轻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在绿色产业上的投入力度空前。国家用于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建设的4万亿元投资,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打造了发展的道路,让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朗、灿烂。

其次,借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经济转型。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关键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活产业经济活力。为此,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应借力于此次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资源节约、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1)逐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问题,提高清洁、高效能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供给比重,进而转变当前以煤炭消耗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2)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新能源的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进而形成绿色经济产业带;(3)倡导绿色经济发展,在行政管理、政策导向上,部署更加全面发展的绿色经济。不仅是政府,还有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都应积极参与,将绿色经济的“蛋糕”做大,让绿色经济发展的惠及每一个人,将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共识,更是一种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现有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不可能让绿色发展一蹴而就。因此,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在所难免,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措施,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何新安.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2]陈汉金.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篇10

【关键词】 低碳;能源;经济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应对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期望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些国际协议或者公约证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期望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良方,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京都议定书》为通过国际合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美国以承担减排义务影响本国经济发展为由而拒签,使得《京都议定书》遭受严重的挫折,国际谈判在解决国际气问题上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英国于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点名词,由此引发了对低碳经济研究的热潮。世界各国都开始纷纷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低碳经济的含义,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目前低碳经济被广泛引用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

Yoichi Kaya教授在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Kaya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人口、经济、能源消费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联系起来,具体表述如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二人口x人均GDP x单位GDP能源消耗量x单位能耗排放量Davis等分析了美国1996―2000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认为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天气变化才是主要原因。Greening等采用Divisia Index De Composition的方法对10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家的生产部门、货物运输、居民们终端服务部门、私人交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其 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价格等一些因素也会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货物运输部门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主要是受交通模式向碳密集型模式转变的影响,燃料价格及对购买交通工具征税等措施都不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费;居民终端服务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发电的燃料构成、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是终端用能方式对其下降却是起了相反的作用;私人交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较大,但是未来仅仅依靠降低能源强度的政策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能还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