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的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的原理

篇1

摘 要 采用针刺、艾灸、针加灸不同的治疗方法,选用"足三里"、"关元"两个强壮穴位,选择介导机体免疫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为指标,以实验性"阳虚"大鼠为受试对象,对不同针灸疗法、不同穴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调节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且针加灸的作用优于单纯的针或灸的治疗;"足三里"穴的作用优于"关元"穴。

主题词 阳虚/针灸疗法 阳虚/免疫学 免疫系统/针灸效应 穴,足三里 穴,关元

本项研究从"证"这一中医整体思维出发,选择具有"免疫监视"性的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体外抗体形成细胞)作为观察指标,进行针刺、艾灸、针加灸不同治疗方法及"足三里""关元"两个强壮穴位的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Wister大鼠80只,6~7周龄,200~250 g,雌雄兼用。同济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

1.2 主要药品、试剂及工作液醋酸氢化泼尼松悬液(AHP):原液125 mg/5 ml,(江苏制药厂产品);APAAP法免疫组化试剂盒(T-Subset-Rit)、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ll-Urographin)(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5%和15%新鲜绵羊红血球(SEBC)(同济医大免疫学教研室提供);豚鼠新鲜血清-补体、1%肝素、pH 7.2 Hanks液、磷酸盐缓冲液等自行配制。

1.3 主要仪器设备Olympus生物显微镜,国营华东电子管厂产酶标仪,北京产水平离心机,Sony恒温培养箱,低温电冰箱等。

1.4 实验方法

1.4.1 "阳虚"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1] Wistar大鼠每日每鼠大腿肌肉注射AHP 3 mg/100 g体重,连续5天。大鼠出现拱背、蜷曲、肢尾冷、挤卧在一起、神疲,反应迟钝、被毛疏松、失去光泽、消瘦、少食等腰膝酸软(游泳存活时间缩短)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脱毛虚损状。根据中医阳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类似"阳虚"状态。

1.4.2 分组 未造模前从8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生理组(A组)。余70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B组),针刺"关元"组(C组)、艾灸"关元"组(D组)、针刺"足三里"组(E组)、艾灸"足三里"组(F组)、针灸"关元"组(G组)、针灸"足三里"组(H组)。

1.4.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T淋巴细胞亚群:APAAP法即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免疫酶染色法[3]。此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细胞分化抗原的分析研究。其特点是将第一抗体--小鼠抗大鼠T亚群单克隆抗体与待测抗原结合,以第二抗体--羊抗鼠IgG二抗起桥抗体作用,即其中一个Fab段连接第一抗体,另一个Fab段连接APAAP复合物,再通过复合物中的碱性磷酸酶催化其底物显色来显示抗原的存在。其法的关键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采血前大鼠空腹12 h后摘眼球采血。取肝素0.2 ml抗凝血2 ml,用PBS稀释3倍,加入到含有3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试管上层,血液沿管壁缓缓加入,使两液间保持清晰界面。离心(2000 r/min)15 min。吸取血浆和分离液之间的单个核细胞层,加5倍PBS混匀,离心(1000 r/min)5 min,去掉上清沉淀即为单个核细胞。体外抗体形成细胞[3]:QHS法即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此法是根据溶血空斑试验的原理衍化而来,可用以测定由一定数量的B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抗体裂解红细胞后释放的血红蛋白(以OD值表示),以反应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其法的关键是免疫大鼠及脾细胞悬液的制备:用5%SRBC 2 ml注射大鼠腹腔,4天后拉脱大鼠颈椎处死,取出脾脏放在已加入8 ml左右Hanks液的平皿中,用100目的不锈网研磨后,经尼龙布过滤后放入试管中,离心(1000 r/min)10 min洗2次。将沉淀的脾细胞重悬于Hanks液中细胞计数后配成1×107 /ml细胞浓度。

1.4.4 治疗方法 参照华兴邦等的动物腧穴标准定位法[4],选择"足三里"穴(左右交替使用)和"关元"穴。C、E二组采用28号1.5寸毫针常规进针,进针后平补平泻,每5 min行针1次,留针15 min;D、F二组采用自制的直径0.8 cm,长5 cm艾灸于穴位上施温和灸,灸15 min;G、H二组针刺同时艾灸(操作同前),持续15 min。含有艾灸的治疗组在穴处剪净毛,治疗时以大鼠相对安静为度。治疗于每日8∶30~11∶30、14∶30~16∶30进行,每日行1次,共14次为一个疗程。

1.4.5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用t、F、q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造模前后大鼠免疫功能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实验数据显示,根据成组资料均数比较t检验求得tCD3(10)=9.92,tCD4(10)=8.73,tCD8(10)=7.61,t0.01(10)=3.17,P

2.2 治疗后各组大鼠免疫功能的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实验数据显示: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CD3、CD4、CD8、QHS水平增高,经t检验其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

2.3 治疗后含"足三里"穴与含"关元"穴治疗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 见表3。

从表3实验数据显示:含"足三里"穴组与含"关元"穴组比较,根据成对资料均数的t检验:tCD3=2.167 tCD4=2.205 tCD8=2.063而查t界值表t0.05(29)=2.045,t0.01(29)=2.462。故P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阳虚是阳气偏衰、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机体呈现机能衰退、代谢活动减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许多研究资料表明虚证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在古代运用针灸治疗时,由于学术发展、师承、地区、特定环境、疗效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重针派、重灸派等诸流派,如东晋・葛洪、唐・王焘、南宋・窦材等认为"急症用灸""灸以扶阳",主张"唯取灸法""灼艾第一"。而元・窦汉卿、唐・甄权、宋・许希偏重用针,认为"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其实针刺和艾灸都属于外治范畴,二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通其经脉,调其血气",鼓舞机体正气,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长期以来,针和灸在治疗上常结合应用,本项实验结果亦表明针、灸、针加灸三种治疗方法均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针加灸的作用更佳。"足三里""关元"二穴都是进行针灸治疗的常用要穴,本项实验结果表明,"足三里"穴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关元"穴。在本实验中,选用的是经注射AHP后的"阳虚"大鼠作为受试对象。现代医学认为AHP影响到了外周的二级免疫器官--脾脏,而脾脏是各种免疫细胞居住、增殖并进行免疫应答及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重要基地。祖国医学认为"阳虚"的病变机理一般多以脾肾阳虚为主。因此,广而言之,对于"阳虚"的认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某方面有一致的见地。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阳明经乃"两阳合照、阳气最盛"之经,"经能统穴"而"合治内腑",胃与脾互为表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互为依赖与濡养。机体的虚衰,则脾、胃、肾的功能亦衰退。现代医学的临床与实践已证明针刺足三里穴能调整胃液分泌,增加正常人胃酸的排出量,对胃蠕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所谓"三里有白术之强,桂附之热,参茸之功,硝黄之功",说明足三里有健运脾阳、培土化元、温中散寒之功,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关元"穴属任脉,为十二募穴之一,"任主胞胎"。从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与实践上看,"关元"穴多用于治疗泌尿、生殖、妇科疾患,其功效表现为调和气血和补肾固本。因此,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阳虚"的病理机制,按"足三里""关元"各自的功能特点,本实验结果证明"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优于"关元"穴。然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张伟荣,等.中医实验病理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55

2 沈自尹.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1982

3 毕爱华,等.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18

篇2

在临床检测中,常常遇到溶血的标本。溶血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究竟是否有影响,各文献报道很不一致,本文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及其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讨论。

1 标本溶血的原因

溶血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溶血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 [1] 。体内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化学因素(如恶性疟)和药物毒性反应等因素引起。体外溶血可由物理因素(抽血时负压过大、水浴温度过高、冰冻、振荡等机械性破坏)、化学因素(血样接触表面活性剂)和代谢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引起。

在临床上常见的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包括 [2] :由于病人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等原因导致穿刺困难造成的溶血;由于抽血器具质量不合格如真空管负压不够或塑料试管质量较差导致的溶血;用干燥管采血为了尽快分离血清用竹签搅拌不当引起的溶血等。

2 标本溶血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

一些研究没有发现标本溶血对HBsAg检测的影响。李穗芬 [3] 对20例HBsAg阴性和10例HBsAg阳性病人的溶血和非溶血标本包括10例OD值在临界值附近的标本进行了对照,结果非溶血和溶血标本的阴、阳性结果完全一致。20例HBsAg阴性和10例OD值在临界值附近的样本,溶血与对应非溶血标本OD值间差异没有显著性;10例HBsAg阳性样品,溶血标本OD值明显大于对应非溶血标本OD值。因此得出结论,标本溶血不影响HBsAg结果的判定,只是使HBsAg阳性标本的OD值提高。许斌等 [4] 对HBˉsAg强阳性样品的非溶血与溶血(Hb浓度为241g/L)标本的A值作了对照后未发现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得出结论:溶血对HBsAg的检测没有影响(严格意义上应表述为:溶血对HBsAg强阳性标本的检测没有影响)。单桂秋等 [5] 的研究也显示,HBsAg阳性样品的非溶血与溶血标本的A值间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其他的一些研究则发现,溶血对HBsAg的检测有影响。钱厚明等 [6] 发现,在17例溶血标本中,初检的5例HBsAg阳性标本,经重新抽血复检后有2例仍为阳性,另3例转阴。认为是溶血导致了假阳性的出现。刘玉振等 [7] 研究发现,溶血对HBsAg的检测有影响,当红细胞浓度>25%造成的溶血可导致假阳性。龙宪和等 [8] 研究发现,无论在健康人还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溶血均导致了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假阳性结果的出现,而采用二步法则可以保证结果判读无误。

3 标本溶血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影响的可能机制

溶血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红细胞破坏,胞内血红蛋白(Hb)等物质和细胞内液进入血清。溶血对ELISA的影响主要是反应孔对溶血血清中Hb的非特异性吸附和溶血时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单桂秋等 [5] 的实验也证明了溶 血对血清具有稀释作用。

在ELISA试验中,酶标反应板孔包被物的浓度是一个相对定值,抗原抗体反应存在最适比例和后带现象,因此,HBsAg浓度与A值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当HBsAg达到一定浓度时A值的变化进入平台期;当HBsAg浓度太高时,A值反而会降低。因此,溶血可以使HBsAg浓度很高的样品的A值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带现象);当HBsAg浓度与A值呈线性关系时才会因溶血的稀释作用使A值下降;当HBsAg浓度近临界值时,可能造成假阴性。

Hb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类似,如果反应孔非特异吸附Hb而残留,则可催化底物显色,使本底A值升高甚至造成假阳性。如果洗涤质量好,则可能大大减少或排除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单桂秋等 [5] 的实验未体现血中Hb非特异性吸附的影响。龙宪和等 [8] 采用二步法操作可以排除溶血释出的Hb对HBsAg检测的影响也说明洗板质量在ELISA检测中的重要性。

总之,溶血对ELISA检测HBsAg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性质及其大小因所使用的试剂、测定方法、标本HBsAg的有无及浓度高低、洗板的质量好坏而异。

参考文献

1 靳敏.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广西医学,2002,24(9):1363-1364.

2 张小洁,刘建芝.真空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180.

3 李穗芬.标本溶血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广州医药,2001,32(5):65.

4 许斌,朱虎定.ELISA检测HBsAg影响因素的探讨.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32.

5 单桂秋,苏建婷.溶血及脂浊样品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1999,17(2):102-103.

6 钱厚明,赵江燕,张燕.应重视ELISA检测HBsAg灰区范围内样品的复检.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3):156.

篇3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 药理学教学 问题 对策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Abstract:A lot of problems Exist in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such a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o on. We discuss thoroughly each major problem and propose some essential strategies for them. We hope these discusses and strategies can push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reform certainly and elevate the quality of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Problem; Strategy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1]。药理学是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1]。鉴于西药在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在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普遍开设药理学这门课程。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除要学习中医学、中药学的主干课程外,还要学习不少的西医、西药课程。这给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药理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以下对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教材

书是人类智慧、人类文明和人类进步的阶梯。选用质量好的医学教材,才能培养出质量高的医学人才。大多数医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面对病人。合适的药物治疗才能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要能准确合理地选用药物,药理学是基础。如果选用的药理学教材质量不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选用好的药理学教材,是药理学教学的第一步。然而,当前的药理学教材可谓是“百花齐放”,有多种版本。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在近3年内就更换了3个不同出版社的本科药理学教材。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或高等中医药院校都愿意使用自己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实际上这些教材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有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写人员的素质、还有侵犯版权等问题,使编写出的教材出现不少错误。例如,关于"药物"的概念,有的教材定义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有的教材则定义为:药物是指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具有某些特殊用途(如避孕、堕胎等)的化学物质。关于"药理学"的定义,又有多种版本,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有的教材称“抗肾上腺素药”,有的称“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等。尽管钙通道阻滞药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但在有的教材里这两章的内容或缺失或只轻描淡写地提及。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选用的药理学教材一定要注重教材的权威性、准确性以及编写人员的素质。盲目地选用药理学教材或选用自己仓促编写的教材,其后果可想而知,必然会严重影响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2 教师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德才兼备是教师应有的最起码的品质。药理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要能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不少药理学教师没有医学背景,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己所在的高等中医药校所培养,一代又一代,都有“亲缘关系”。要教好药理学这门课程,除了要具有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具备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必要系统认真地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安排青年药理学教师到临床科室进行必要的临床培养。此外,目前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也发展得很快,而且,很多药物新进展、药理学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以及药物临床评价等都是英文资料,因此,一名优秀的药理学教师还要具有扎实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并能密切关注和善于学习接受新鲜事物。除参加药理学专业会议外,药理学教师还要积极参加临床医学会议和药理学教学改革会议,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 授课内容

是否需要向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讲授药理学教材所有的主要内容、或大部分内容或只选择性地讲授某些章节,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均未统一。现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都讲授药理学绪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胆碱受体激动药、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局部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利尿药和脱水药、抗高血压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抗心绞痛药、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抗菌药物概论,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氨基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及氯霉类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药等主要章节的大部分内容;有选择性地讲授钙通道阻滞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的部分章节;仅有个别院校有选择性地讲授抗帕金森病药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抗心律失常药、调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子宫平滑肌兴奋药、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抗病毒和抗真菌药、抗寄生虫病药、抗恶性肿瘤药、影响免疫功能药物中的一两个章节。抗心律失常药、 钙通道阻滞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等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糖尿病、肿瘤、病毒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甲亢发病率也很高,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是甲亢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学中,有必要重点讲述抗心律失常药、 钙通道阻滞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抗糖尿病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甲状腺药,对抗帕金森病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也该提及。当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课时数偏少,进一步影响了药理学的教学质量,而且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课程很多,除了预习、复习之外,很难挤出一定的自学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药理学的教学难度。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以下几个措施解决:(1)药理学教学大纲中的掌握内容重点讲述,熟悉内容概括讲解,一般了解内容自学;(2)重点讲述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禁忌证等概括总结;(3)对于药物作用机制只作简明扼要的讲解,作用机制未明或存在争论的不讲解;(4)在讲述药物来源、药物发展史、药代动力学公式的推导及参数的计算、药物的化学结构等方面不必花太多时间(中药学专业),甚至可不作为讲述内容(中医学专业)。

4 教学方法

药理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LBL (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另一种是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2,3]。PBL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将若干名学生(一般低于10名)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由其中一个学生主持会议,辅导教师旁听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及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充分的准备。教师一方面应有各相关学科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具备教育心理学、行为科学、逻辑学的知识及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才能胜任PBL教学法[2,3]。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即以知识灌输为主,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学习。其缺点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学生主要为考试而学习, 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创造性,因而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合作精神欠缺。但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教学中很难开展,主要是因为每年的招生专业多、招生规模大、招生数量多。如:中医学专业分七年制和五年制,有传统中医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医针灸方向、中医外科方向、中医推拿保健方向、中医运动医学方向等,此外,还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七年制和五年制、对外中医方向、护理学等专业方向,中药学招生专业有传统的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还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检验、影像及药学、药物制剂学、制药工程、食品卫生与工程等专业。各专业的学生的基础不一、对药理学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偏少,除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外,他们还要承担研究生、高职高专、成教学院等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受传统LBL教学法的影响,还受学时、学习年限等限制,因此,PBL教学法很难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实施。因此,在传统的药理学LBL教学法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兴趣性是当务之急。在不改变LBL教学法的前提下,在药理学教学中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任课老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功,能将药物与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2)适当进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对药物的药理学知识进行概括分析;(4)授课时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所侧重,不能满堂灌。例如,在讲授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清两类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两种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受体)-两类药物(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抓住了这两条线,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以及统出神经系统药物药理所有章节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M胆碱受体激动药或阻断药时,可以先问问学生眼睛有什么功能,这些功能有哪些眼部肌肉参与调节,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到抗组胺药有镇吐作用时,要问一问学生,还有哪些药物有镇吐作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以培养学生对药物药理学知识的概括分析能力。(5)课堂上问学生太多的问题不合适,更不要问难度太大的问题,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教学管理

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了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学生选教师的授课方式。即在教学主管部门的网页上公布教师的简历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然后再安排上课。我们在授药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时,就发现有中医学(壮医方向)、中医学(中医骨伤方向)、中医学(对外中医方向)、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同时上课的现象,这给教学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而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基础都不一样,对药理学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还有些院校要求每个药理学教师带一两个100人左右的大班,从头到尾讲授药理学的整个教学内容,还频繁地更换不同出版社的药理学教材。教师疲于备课,很难将药理学教学搞好,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在制定不同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或选择教学方法时,不征询一线教师意见,也不虚心向各兄弟院校学习,或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借用他校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另外,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制定的药理学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或考试题库长期都不改变,完全不符合药理教学的发展规律,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一定要统一规定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教材、统一制定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药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定期(比如每5年左右)更改一次。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行政主管部门要经常检查药理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要依法取缔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采用非科学的教学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篇4

0.引言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该课程相对困难。同时,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等课程具有交叉性,因此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很好的创新意识。部分学者在编译原理的教学教改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张晶等人研究了编译原理实践课程“多层次-多目标-多效果”的教学方法;钱忠胜等人提出从典型案例设计、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知识相融合、与各类应用相结合、复合型考核方式等方面人手展开教学改革研究;徐晶探索了研究型教学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验证、应用、创新”三步掌握编译技术的课程设计方案;柴艳妹等人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王挺等人提出编译原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系统能力,使学生在系统的级别上重新认识算法和程序。

笔者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以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平台为依托,研究基于创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基于激励机制的“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构建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教学模式,培养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研究通过此培养模式的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方法。

1.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地配置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构建学生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模式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构建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模式需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培养途径加以实施,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社会对培养结果的评价做适时地调整。

1.1知识结构的构建

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的课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数理基础(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算法基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编译原理与设计),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努力做到把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与前沿知识以及多学科间知识交叉与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二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课程的分类见表1。

1.2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

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模式以课程内容学习、分析评价、创新实践方式3种形式进行阶梯式培养,每个阶段进行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教学环节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演讲、课外作业、各类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1.3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层次

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包括3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是基础形成层、思维构建层和创新体现层,如图3所示。

基础形成层主要进行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

思维构建层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编程素质,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一层次中主要进行数据结构、算法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

创新体现层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编译原理与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方式更多元化,包括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学生演讲、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等。

2.基于创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2.1多元化教学形式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PPT讲解、课堂讨论、学生演讲、学术报告、课程内容的视频分析、学生的科技活动、各类实验、科研课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图4所示。

多元化教学形式体现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2“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采用师生互动式、启发式课堂教学,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收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在课外作业、各类实验、科技活动和科研课题方面,研讨课内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活动。

3.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体现就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各类实验、科技活动和科研课题。因此,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基于激励机制的“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设计“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特色之一。教师应依据课程的内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建立创新活动与研究方向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关联,有效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分为课程实验、科技活动、课题研究3个层次。在课程实验中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3个系列,并在每个系列实验中设定多个专题,解决特定的问题。采用答疑式指导、项目式指导和课题式指导“三级指导”方式。

1)科学设置课程实验。

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实验,并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实验建立3层课程设计模式: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

2)组织科技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并参加校内外不同层次的竞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ACM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各类程序设计大赛等。

3)课题研究。

分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包括文献查阅、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环节,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实施实践活动的个性化教育。

篇5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对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分析。首先从吉林农业大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将公共关系渗透至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公共关系;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全面质量管理;吉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06—02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现状

(一)教学的质量策划

教学的质量策划包括设计培养计划,确定各部门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职责,确保实现培养计划目标。其中,培养计划的修订原则上是每四年一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也进行修订,教务处根据已获批的专业结构调整审核表,拟定具体修订日程。再由各教学单位的专业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专业结构调整审核表,经过充分论证之后调整培养计划。

(二)教学的质量控制

教学的质量控制即认真实施培养计划,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施管理与控制。自2000年起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实行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监控。其他控制措施还包括开学前、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及日常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学评优等。

(三)教学的质量保证

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及全体教师的教学质量活动进行全程控制,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实行新学分制和导师制。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即学生可以选择在3~6年之内完成学业;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限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任意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15%。导师制即每个自然班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和课程等。

(四)教学的质量改进

1.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依照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及时纠正在内外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2.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的学分制,主要表现在: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对在各专业中学习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允许其转专业;实行导师制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质量策划方面

虽然从理论上讲,在教学过程质量策划中制定培养计划的过程遵循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制订与修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这些要求很少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培养计划的制定与修订已经成为系主任的个人行为。

(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面

虽然在形式上,学校吸收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过程,但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作用,目前难以准确衡量。

(三)教学过程质量保证方面

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不足,还有教师招聘中片面强调高学历,使得有些教师不够合格。另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素质多样化,也给保证教学过程质量带来困难。

(四)教学过程质量改进方面

虽然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性,但缺乏对质量改进的整体思考,只采取了一些表面措施,如改善教学设施,举办各种选拔和评比等。

三、公共关系渗透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优化教学质量策划的角度来看

通过公关活动能够帮助学校充分、准确地把握市场用人需求,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设计更科学、准确的教学质量策划。

(二)从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效果的角度来看

从管理措施上看,所研究的大学已经采取了督导员制、信息员制、生评教制以及学生座谈会等。而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这些措施的效果。

(三)从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1]如果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渗透良好的公共关系,就能够拉近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从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角度来看

将公关活动渗透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有助于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高等学校与以学生为辐射中心的社会公众及相关院校之间的传播沟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相应的对策

(一)培养学校全员的公关意识

培养学校全员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渗透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应该帮助学校师生走出对公关认识的误区,明确公关意识的科学性;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公关思想。[2]

(二)宣传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举行关于学校公关的研讨会,学校内部的杂志、公报、书籍等,学校的公告牌展示等途径,将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了解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三)强化高校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职能

1.强化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校中的公关职能主要由校办、宣传及招生等职能部门共同承担。但在规模较大及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为高校运用公共关系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效果提供组织保障。

2.培训高校公关人员

要使高校的公关活动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大力培训公关专业人才,使之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具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公关技能,以及摄影、录像等操作技能。

(四)建立公共关系活动改进系统

学校应坚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目标,重点关注改进机制、改进实施、效果评价和再改进等主要环节,构建全面的持续改进工作体系,并依照体系程序持续地全面开展改进工作,及时、动态地依据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要求改善和调整公关活动。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将从前的全面质量管理效果与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渗透公共关系之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不足,纠正偏差。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同时要有一支专、兼职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对涉及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估。

参考文献]

[1]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

[2]农万宾.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公关意识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1(8).

[3]尼玛拉姆.公关意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2(12).

篇6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1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理论和实验两大块,主要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方面讲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生理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和技术层出不穷,由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已更新至第7版,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①教学内容陈旧,未能紧跟免疫学研究的前沿进展;②教学方式单一,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式教学;③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3,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中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内容,开阔学生的科研思维[5,6]。这说明科研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7]。然而,如何通过科研反哺教学途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尚无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因此,我们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对科研如何反哺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2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我校医学免疫学有72个学时,包括56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本教研室一直很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定期开展教学讨论,研讨如何将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

2.1将医学免疫学的重大发现以科研故事方式应用于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科研实践。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知识来源以科研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时,可向学生阐述其发现过程:1961年Miller和Good等发现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其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致使免疫功能缺陷。由此确定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依赖于胸腺,T来自胸腺Thymus的第一个字母。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T细胞的发现及胸腺的作用就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讲解补体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1895年JulesBordet如何开拓了补体学领域以及1899年Ehrlich对补体的命名(存在于正常血清中、对热敏感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菌或溶细胞作用所必需的补充条件)。听完这些研究发现后,学生对补体的理化性质及功能会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对补体成分和复杂的补体激活途径产生兴趣。因此,以科研故事的方式讲解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是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讲解免疫学重要知识的发现过程,能让学生熟悉书本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2.2教师的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本教研室教师均具有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功能时,可向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经常在体外加入某种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如利用GM-CSF可促进骨髓细胞向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用TGF-β可促进nave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在讲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流式细胞术说明CD分子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白细胞分化抗原及CD分子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2.3采用PBL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8]。除了课前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外,我们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此外,本教研室教师会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或重要研究文献,布置1-2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去查阅相关文献,获得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用PBL教学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3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医学免疫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9]。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本教研室在2010年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实验》,并在2016年做了修订。现阶段,我校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开设了凝集沉淀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免疫标记技术(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天然免疫功能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实验、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溶血反应等)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PBMC的分离和E花环实验、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的转化实验等)等医学免疫学实验。这些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从科研反哺教学角度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探索。

3.1采用科研思维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前,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此阶段通过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较为详细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3.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开展研究课题

目前,免疫学技术种类繁多。鉴于实验条件和场所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我们也会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导老师会给出若干实验项目(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细胞凋亡的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化及鉴定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然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所提交的实验设计内容开展课堂讨论、总结和评价。实验中心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对自主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此外,我们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计项目的活动,开展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TBL(team-basedlearning)法组建研究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开展免疫学相关研究课题不仅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还可扩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硕士生免疫学教学 PBL教学法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 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 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篇8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篇9

关键词:藏族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后续临床课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是自治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教学试点单位,自201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为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藏族学生为该专业的主要生源。几年来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表明,藏族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较为吃力,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厌学情绪,不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未来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在分析总结2013—2015年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网络平台为手段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在各个学科所占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1]。我校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医学免疫学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的现象,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中,实验教学仅占20%。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板书+教材”,并未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效联系,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此实验在医学上有何具体、实际的意义。

1.2免疫学实验教学环节单调

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讲述,实验前进行针对性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对比已有的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性操作,过程单调,激发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

1.3免疫学实验设计比较枯燥

以往大多数的免疫学实验过程是观看已有的切片、滴加试剂、进行无协作的实验操作、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实验操作上,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实验的兴趣以及将已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积极性[3]。

2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针对现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藏族学生的特点,我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1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引入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包括引入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的体内实验,增加了学生实验技术内容,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积极性[4]。特别是通过QQ讨论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PT等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前指导、实验讨论等,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1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指导,将实验教学材料和相关视频传送给学生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时,学生还未具体接触临床实践,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内容与这些常见疾病进行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前实验教师通过QQ讨论组将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及视频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owerPoint(PPT)传送给学生,规定时间让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并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和答疑,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5]。

2.2实验结果的网络化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使用显微镜观看切片,现可借助数码系统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可让学生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制作成PPT,将实验过程进行整理、解释,发送至实验教师邮箱让教师批改,这样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3教改效果的验证与讨论

以我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2012级和2013级各25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为藏族生源。其中2012级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案,为对照组;2013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为实验组。以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细菌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例,将两组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的两类重要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在机体中的防御功能,提高他们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和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的认识[4]。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学生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与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顺利完成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实验组学生(P<0.05)。从此次实验结果分析来看,针对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情况,实验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多与理论教师互动,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4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改进。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藏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数量和质量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梁.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118-120.

[2]时文艳,郑家庆,赵良中,等.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265-266.

[3]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344-5345.

[4]朱兆玲,周红,李美玉,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实验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2012(4):524-526.

[5]朱敏侠,刘晓丽,李杨,等.从藏族学生生理学考试评价思考考试组卷与试题库建设中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100-102.

篇10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③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②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③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④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