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重要性

篇1

企业软实力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密切相关,也可以将软实力理解为一种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利益群体的价值认同。从这个方面研究企业软实力的学者很多,如国内学者罗高峰从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人员、员工)入手,研究企业理念的塑造和转化;然后通过外部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政府、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研究企业理念的传播和价值认同,构成了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模型。

从中可以得到,做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群体负责,才能够提升企业软实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现阶段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等理论,笔者认为提升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这种责任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坚持保障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媒体、公众及相关群体的利益。

民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综合实力,是企业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软实力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就显得迫切重要。关于软实力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仅停留在提升民营企业软实力的路径上,没有具体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来探讨如何提升软实力。综合学者的研究,笔者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各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由此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最终为民营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AHP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各个因子体现在对员工、诚信、公益、社区、消费者、投资者、经济、特殊群体、环境这九个方面的责任。笔者对以上九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总结如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合格的产品、诚信经营不违约不欺诈、依法纳税、自觉按要求披露经营及相关信息、提高员工福利及按时缴纳社会保险、积极回应消费者、自觉环保节能、对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参加扶贫慈善捐款等公益活动、对社区发展的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可选取上述各指标,并根据各个指标的相互关联影响及其隶属关系,将其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构成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利用AHP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

AHP(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该方法,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出各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重,权数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由于文章准则层和措施层评价指标较多,每个指标对于表征子系统运行状态都有所侧重,即指标权重不一。权重的确定无法用数学解析方法直接推求,而不同的人由于专业、经验不同,给出的权重亦不同。为此,单纯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尚显得不够,文章采用德尔菲法与之相结合,聘请4位专家打分,然后将专家的意见统计集中,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评价体系分析

(一)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

(二)建立判断矩阵

①根据1.2所介绍的层次分析法,使用EXCEL软件详细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数据见表1~表5。表1中,措施指标P2-P11对企业经济责任没有什么影响,在成对比较矩阵中不出现,重要性按零计算。其权重向量为:将计算所得的重要性权重值按大小排序,可得各措施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性排序:P2>P8>P4>P11>P1>P7>P6>P5>P9>P10>P3。由此可见,在民营企业责任建设中,应将提供合格产品放在首位,做到节能、环保;其次应诚信经营,对合作者诚信不欺诈,积极参加慈善捐赠等工艺活动,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再次,要积极回应消费者的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提高员工福利,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最后,还应对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平等对待,积极支持社区发展,并依法纳税。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消费者视角;企业社会责任;CSR信息;研究综述

一、引言

H.R.Bowen(1953)最早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五十多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商业伦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焦点。然而,早期研究忽略了作为企业最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周祖城和张漪杰,2007)。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驱动,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明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消费者反应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理解以及指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试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的信息(下文简称CSR信息)与消费者认知、消费者评价以及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等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CSR信息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

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活动时往往会考虑以下问题:消费者是否认同和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的消费者具有哪些特征等。只有了解这些事实,企业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实施营销策略。

关于CSR信息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Roberts(1995)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消费者分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中立消费者、绿色消费者和棕色消费者4类,并探究每类消费者的群体规模、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相关的态度特征。Mohr等(2001)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SR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构成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将消费者分为未考虑者、偶尔考虑者、行动者和积极行动者4类。Vassilikopoulou等(2005)以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5种态度(奖励、惩罚、重要性、期望和成本承担)为测量对象,将消费者分为有志向的社会责任消费者、狂热的社会责任消费者和被动的社会责任消费者3类。国内学者甘碧群(2004)研究发现,相比于30岁以上的消费者,30岁以下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会强烈地影响他们对于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类似的变量还有受教育程度等。对人口群体特征的研究使学者们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关联的重要性,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CSR信息对消费者评价的影响

CSR信息对消费者评价的影响主要有: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评价,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的CSR信息对消费者评价有不同的影响。

Brown和Dacin(1997)发现,CSR信息会对消费者的产品/服务评价产生间接影响。直到2005年,Berens等学者才首次提出CSR信息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态度。比较而言,消费者的品牌评价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Brown and Dacin, 1997;Sen and Bhattacharya,2004)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根据已有研究,上述关系可分为三类:1.CSR信息对消费者品牌评价有积极的影响。Murray & Vogel(1997)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接触到CSR信息的消费者,接触到此信息的消费者会对该企业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Drumwright(1996)认为,尽管CSR信息并不一定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却可以帮助企业达成一些特定的目标,包括传递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评价等。2. CSR信息对消费者品牌评价无显著影响。Pomering & Dolnicar(2009)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CSR信息的存在,因而,它们根本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3.在特定情况下,CSR信息会对消费者品牌评价产生负面的影响,如Simmons & Becker(2006)的研究发现,当企业所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之间没有关联或者差异很大时,该CSR信息就会模糊企业现有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进而会降低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品牌评价。

四、CSR信息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

CSR信息与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消费者是否支持公司所付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公司形象是否与所支持的社会事业匹配,消费者是否要支付额外成本等。近年来,营销学领域的许多研究都在进一步探索CSR信息是否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行为意向。Kotler & Keller(2005)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概念,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视为企业营销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用来向消费者传递更高的价值。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所关注的行为意向包括口碑传播(Bhattacharya & Sen,2004)、支付意愿(Trudel & Cotte,2008;Graham & Bansal,2007)、品牌忠诚(Du et al.,2007)、抵制关于企业的负面信息(Klein et al.,2004)和购买意向(Sen & Bhattacharya,2001,Yoon et al.,2006)等。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丰富的内涵,研究国内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及响应,有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开展,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现有研究多以发达国家的研究为主,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尚不多。受不同社会背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显著。因此,关于我国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评价和购买意向均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2.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够全面,大多集中在从事公益事业、环境保护或劳动用工保护等方面,从而将企业社会责任限定在了狭小的空间内。3.针对性的行业内研究较少,由于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特点,因而不同行业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以行业内的相对水平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现实意义更大。

参考文献:

[1]周延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7

[2]周祖诚,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

[3]甘碧群、漕伏娥,企业营销行为的道德感知与测度:消费者视角[J].消费经济,2004

[4]郭红玲,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与财务业绩的关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6

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8-3758(2012)03-0205-07

研究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标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国沪深两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总监史多丽在“第九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未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逐步扩大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推动沪市全体上市公司践行社会责任。但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2011年4月29日,双汇发展(000895)在所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广受关注的“瘦肉精”事件只字未提,舆论为之哗然,这严重背离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第二,我国已有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未进行规范。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陈国辉(2007)认为企业对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处于“只求近似”的情况。而且,国内研究者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的规范类论文很少,例如,宋献中、龚明晓(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无偏性、充分披露等六个特征,但他们并未阐明这六个特征的逻辑推理过程。陈政(2007)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够真实、中立、完整,但是,他的样本仅有2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2)企业界的观点。企业界并不是简单地采用学术界或者会计师事务所、非政府组织的某一观点,而是有各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独特的理解。在企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上市公司中国远洋(601919)的观点,该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价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先者。该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达到完整性、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七个质量要求。

2.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stes和Lamberton的观点。Estes(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共包括20项内容:相关性、无偏性、可理解性是第一层次;及时性、可鉴证性、独立性、完整性、可审验性、可比性、清晰性是第二层次;重要性、本土性、谨慎性、可接受性、稳健性、一致性、数量性、货币化、配比性、尊重媒体等是第三层次。Estes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所以他的分类的逻辑性不清晰。Lamberton(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透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审核性、相关性、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容性等11个特点。Lamberton提出观点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出具体的层次。

(2)非政府组织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球报告发起者(GRI)与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观点。全球报告发起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及时性、精确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六项内容。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重要性、完整性和回应性三个原则。

(3)会计师事务所的观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所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具有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实质性、包容性、可比性、时效性、清晰性、平衡性等六个特点。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者或者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目前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观点,而且在逻辑上、层次上也不够明确。通过对上述不同观点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平衡性(完整性)、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的重视最多,七类不同的标准都予以赞同,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正面、负面信息都能够披露是受到最多重视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可比性也是受到最多重视的;清晰性标准有六类不同的标准赞同;及时性标准有五类标准赞同;精确性标准有四类标准赞同;可靠性、相关性、无偏性共有三类标准赞同;重要性、回应性、包容性、透明度、可审核性共有两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仅有一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与重要性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企业披露过多的冗余信息可能会削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搜寻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笔者不赞同充分披露这个信息质量要求。此外,以上的分类中,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组织没有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的不同特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笔者所构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类与质量特征

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既包括会计信息又包括非会计信息,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界定,既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固有的特点,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推理过程,基本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1.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无法用于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是,这些质量特征要求不能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了除会计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的观点,“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尽管属于非财务信息,但是如果有规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认为社会责任信息不属于财务信息或者会计信息的范畴。此外,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企业年度报告单独;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年度报告单独披露。因此,基本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无法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需要进行单独的探讨。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信息,又有表外信息;二者之中又以表外信息为主。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设备的支出、捐赠金额、排污费、雇员的工资和福利支出、排污权(无形资产),这些都属于会计信息的范围。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之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体系、行动规划、控制手段、机构设置等)、捐赠的对象、社区服务的内容、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对产品质量的改进、通过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质量标准、人力资源认证、安全认证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这种复杂性,笔者在考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会计信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中的部分内容,例如,一般性的约束条件、首要信息质量、次要信息质量等。

3.非会计信息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特点

(1)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财务报告内的定量数据为主;而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包括大量的非定量信息,以描述性内容为主。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具有优先满足次序。对于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要考虑满足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要求,但是,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不能单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首要要求。原因如下:投资者的个人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集体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投资者往往更加重视企业的利润或者现金流,对于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承担多少,未必能够作出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投资者不够老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的设置上,考虑了针对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性”特征和“可比性”特征。“回应性”是企业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例如,双汇发展(000895)要对“瘦肉精”事件作出“回应”,但是,企业没有这样做,当然导致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可比性”是通过不同年度和不同企业的对比,要让公众看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是改进还是退化。

4.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是否有逻辑关系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把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但是,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之间缺乏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也就是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都考虑了首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间的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笔者也赞成首要质量与次要质量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内容

按照上述的逻辑推理和考量我国的制度背景,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第二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第三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约束条件;第四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第五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是对首要质量特征的解释,包括针对性、全面性、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鉴证性、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等11个次要质量特征,以上五个层次共18个质量特征。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控股股东、分散投资者)、社区居民、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企业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又有所不同。

(1)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决定了董事会的投票权,因此控股股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处于掌握和控制地位的。

(2)分散投资者。与控股股东的地位不同,广大的分散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但他们也需要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按照欧洲联盟的碳减排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对于国内航空公司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无论这类上市公司是否妥善地处置了问题,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对碳减排情况进行披露,以便于分散投资者进行是否抛售股票的决策。

(3)社区居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边区域就是社区,社区问题在我国往往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等等,而最先受害的就是社区居民。

(4)消费者。“达芬奇家具”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不断出现,企业刻意隐瞒某些对消费者重要的、但又不在国家检测标准之内的信息,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5)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尽管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执法权,但是,作为志愿者,其影响力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向政府部门投诉等多种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我国比较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有“自然之友”、“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办事处”等。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是必然的,例如,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是否欠薪、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等等。当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要求中,对雇员责任的披露要求是较为细致的。

(7)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如果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也有助于本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虽然苹果公司声称“无论苹果产品是哪里生产,苹果承诺确保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然而,事实情况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出现的社会责任问题非常多,例如,供应商之一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触摸屏,该公司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触摸屏,但正己烷会引起员工的神经损伤,多名工人患上职业病,但赔偿金额仅有不到十万元。苹果公司的另一个供应商富士康则发生了多起员工跳楼事件。由此可见,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将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关注的内容之一,企业有责任取消不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供应商的订单。当然,反过来说,供应商也可以不给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良的企业供应产品。

(8)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债权人、被赞助的单位、接受捐赠的对象等。中国远洋公司总裁魏家福认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有权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例如,债权人是较为重要的成员,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还款记录以及诚信情况。再例如,被赞助的单位要考虑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违反企业社会责任而赚钱的行为,否则可以拒绝接受捐助。

(9)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例如,政府关心企业员工的安全事故率与赔偿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纳税情况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2.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关注的信息的种类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投资者决定是否要继续投资该公司;环保主义者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抵制或者支持;政府决定是否要检查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罚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者当中,要特别强调分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原因在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是董事会成员,拥有信息优势,分散投资者则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当然,其他利益相关者虽然不投资企业的股票,但是,同样具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例如,社区居民有权了解企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纳税、环保等责任履行的情况。因此,要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从国际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并不存在一种信息对另一种信息的取代情况。

3.一般性的约束条件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表述上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等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专业术语要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表述方式;过于复杂的句式使读者要仔细推敲;而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则会让使用者陷入难以理解的状态,例如,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部分企业在职工权益方面,仅简单表述为“本公司有完善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体系”,但具体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2)收益大于成本。对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信号传递行为,如果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大于收益,则不满足修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例如,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一定要使用特大型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软件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成本必然大于收益。对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往往是压力,而非信号传递行为所带来的动力。

(3)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如果包含过多的冗余信息,将使得报告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应当考虑提供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而非提供过多的、并不受到重视的信息。例如,企业热衷使用各种照片的现象就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4.首要信息质量特征与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首要信息质量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四个特征,不同的次要信息质量特征用来解释不同的首要信息质量特征。

(1)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质疑,企业都应当进行回应。例如,员工对生产安全方面的质疑,企业应当进行具体说明,包括安全设备的种类、金额,企业在该方面的制度规范等等;再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对企业的污染问题提出的质疑,企业应当披露环境保护设备的种类、支出的金额、制度规范、耗费的水力和电力等。回应性由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构成:

①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说明,尤其是对主要矛盾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但不能忽略对次要矛盾的关注。在《矛盾论》中指出,要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针对性就是要对社会责任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转化为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作出信息披露。

②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应该包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也应该包括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失误。例如,前述的双汇发展(000895)就没有披露“瘦肉精”事件。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信息,都应当公允披露。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真实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出具保证等。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已经有30家上市公司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这对增进可靠性是有益的。当然,如果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要在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情况下确定是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靠性包括下面三个次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①反映真实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引起歧义的信息。

②中立性。中立性又称为无偏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者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提出任何的倾向性,例如,对员工利益比较重视,披露较多,而环境保护信息披露较少等等。

③可鉴证性。可鉴证性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请独立第三方进行鉴证。可鉴证性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

(3)可比性。信息可比性将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可比性包括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①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个企业在连续几个不同年度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执行情况的比较,可以使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或者落后有清晰的认识。同一企业不同年度的信息比较,在我国还存在着时间短的问题,因为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共有4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个别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年度较多之外,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涉及2~3个年度。该次要质量特征将在年份较多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差异。目前,我国的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按照环境保护、社区、雇员、中小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来逐渐展开的,虽然在不同的内容方面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报告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之间比较差异。

(4)相关性。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四个次要的质量特征。

①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达到“在信息失效之前传递给需要的人”的要求,但是,如何衡量“失效之前”是主观判断的问题,尽快地披露则是必要的。例如,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捐赠问题,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因为“慈善负担论”和“万科员工限捐10元”而被网友质疑,王石的观点抛出之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后引起市场反应的一个例子。

②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社会责任信息应当更多地强调货币和数量信息。例如,Hai&Shiu(1990)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投资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更加重视以数量的、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责任信息,而对于描述性信息则重视程度很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活动时,应当对可以量化的内容数量化,以增加决策有用性。

③预测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前景。例如,碳排放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可以测试企业是拥有碳排放权还是碳排放负债,并提前作出恰当的市场反应,这就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预测价值。

④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是修正以前的判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会有进步或者退步,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新信息的出现而对以前的判断作出修正。例如:在“万科王石”事件发生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投资者作出的第一次“反馈”。之后,王石宣布万科集团在3~5年内出资不低于1个亿参与地震灾区灾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而且是纯公益性质的支出,此后,股价止跌反弹,这是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出的第二次“反馈”。这说明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要注意反馈效应。

篇4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内涵

1.企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不同学者围绕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展开研究,逐步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1992)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它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现象。特雷斯•E•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专家阿伦•A•肯尼迪(1982)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礼仪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要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是重视运用价值观形成、塑造英雄人物、明确规定习俗和仪式并了解文化网络来培养其职工行为的一致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郭纪金(1995)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商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成。刘光明(1999)总结国内外研究,提出组织文化是组成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魏杰,2002)。它既是具体企业、公司所形成和保持的文化传统,也是抽象形态的企业、公司的一般文化体系和价值准则。公司文化已成为一门特定的学科、思想体系。

2.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源于17、18世纪,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国家政权的延伸,必须在政府权力的干预下生存和经营。因此,社会责任必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在欧洲,早在1851年,英国企业家TitusSalt就提出“企业有义务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具有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理念。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概念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张彦宁(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卢代富(2002)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创立于企业经济责任之外,独立于企业经济责任并与经济责任相对应的另一类企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由此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达成的内在统一的,处理企业内部关系,增进社会福利的综合义务。关于社会责任的标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是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二)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员工、股东等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内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而在企业内外部形成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影响企业的生存环境,决定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建设。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载体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到整个社会。此时企业是在创造自己的未来,创造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是紧密联系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真正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得以彰显。企业能否长久发展就在于它是否如实地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角色做了定位,因此通过企业文化来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既不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特点及根源

(一)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的特点

1.民营企业管理者忽略社会责任文化。2008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企业经营者中,仅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市场营销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发能力上。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利益,因此民营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更为注重的是企业硬实力的建设,而忽视企业软实力的建设。

2.部分民营企业道德根基薄弱。一些民营企业认识到了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试图通过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民营企业却很少在文化建设中思考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中没有道德作为根基,会形成扭曲的利益观和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逃避。

3.部分民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一些民营企业价值观扭曲,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忽视员工、消费者、社区、社会和环境的利益。2008年乳制品行业危机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显示出一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缺乏的根源

1.重物轻人的管理哲学。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多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民主氛围缺乏,缺少人本管理。领导者自身的道德情操往往影响着企业的文化。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位,企业文化往往停留在低层面上,缺乏社会责任。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创立者和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领导者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2.重经济责任,轻法律、道德责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形成的是唯金钱的价值观,重利轻义、先利后义,背离了传统儒家文化所遵从的先义后利、合乎义的利,义、利、礼三者统一的义利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度正经历着考验,民营企业成长于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儒家的义利之辩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道德命题。因此,诚信无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缺乏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我国对民营企业的评价是以经济评价方式为主,就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考核尚未全面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通过企业自觉自愿的方式,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也没有强制的规定。这种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难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即使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对其履行的程度、社会影响力和效果也难以给出可信的证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权利与未履行责任的企业没有区别,使得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受挫。应立足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建设一套能有效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三、民营企业社会文化重塑

(一)仁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为宝贵的思想是“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礼记•中庸》提出“仁者,人也”。“仁”的思想就是爱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应首先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和文化环境。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严格律己,提高自身素质。民营企业应塑造“人性文化”,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打造学习性组织,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内部坚持人本管理,对外也要尊重消费者,照顾弱势群体。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用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和博爱之心,赢得社会的认可,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义

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的一对重要的关系。“义。宜也”(《礼记•中庸》)。义是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利益中的行为约束。孔子提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荀子主张“先义后利”。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民营企业应建立以义取利、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企业是盈利组织而不是慈善组织,民营企业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但应遵守法律、履行义务,与社会提倡的科学发展、和谐文化应适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爱弱势群体,解决社会和的就业、消费者权益、环境、公共安全等问题,促成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义利并重,利己应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竞争离不开合作伙伴的理解、支持,民营企业只有关注消费者、合伙人、股东的利益,才能得到认可,形成良好的形象。民营企业既要树立以义取利、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也要防范平均主义,应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三)和

“和”是儒家思想和文化的高度概括。“均无寡,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意思是团结和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人和”要求民营企业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领导要爱护员工,处理人际关系要以尊重为基本原则。民营企业内部要培养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营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协调和处理好与政府、社会、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民营企业还要做到内和外争,建立和争相济的竞争文化。从自身做起规范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在内和外争的竞争中,也要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创新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民营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不断满足变化的需求,履行社会责任。

(四)信

篇5

关键词: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

一、引言

自2002年欧洲国家要求企业每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潮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发表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见解,而对旅游业而言,由于过去旅游业的高速增长让旅游经营者们忽略了旅游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误解”让旅游经营者很少把保护环境列入产业规划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旅游产业才真正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把社会责任当成是影响旅游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尚未树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为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浪费资源,会使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所以他们不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迈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参与国际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旅游企业对国家、投资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旅游企业应当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整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总结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Eviews软件对收集的旅游企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注重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李正(2006)、王怀明(2007)等都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徐光华和张瑞(2007)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模型,选用内部和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数据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选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以旅游企业为对象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得出的结论大多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其中,肖和华(2011)以沪深16家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09年为研究区间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但社会责任的不同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张钟方、 赵君(2011)以上市旅游企业为样本,从股东、员工、顾客、环境、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方面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来探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期公司的社会责任指数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三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也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以往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都只局限于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即使采用了回归分析,也没有考虑实证模型的异方差或多重共线性问题,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十分可靠,且在指标选取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引入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有重要影响的主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基于此,本文克服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科学全面地进行了指标选取与优化,并在实证模型方面进行了稳定性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检验,研究结论更为可靠。

三、社会责任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笔者选用旅游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借鉴我国证监会于 2001 年 4 月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 25 家 A 股旅游企业为研究样本。为了扩大样本量,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选取 2000-2012 年的截面数据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了增强研究的可行性、可信性、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剔除了以下几类特殊的上市公司:(1)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公司;(2)研究期间内为特别转让和特殊处理的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否定或保留等审计意见的公司;(3)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A股上市公司,因为B股和H股对A股的信息披露会有影响;(4)净利润小于零,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上公布的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

(二)变量与模型选择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变量指标主要有三类:一是被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的旅游企业绩效,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简称ROE)作为评价指标;二是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根据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旅游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用GOVCR表示)、对员工的贡献率(用EMPCR表示)、对投资者的贡献率(用INVCR表示)和对公益事业的贡献率(用CHACR表示)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三是控制变量,由于公司的成长性水平、规模、所有制性质与行业等因素都是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所以引入旅游企业的成长性(CIGR)、旅游企业的规模(SIZE)、旅游企业的所有制性质(OWNSP)以及行业哑变量(INDU)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与说明见表1。

(三)社会责任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分析

对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得到各变量的膨胀因子(VIF)的值均约为1,因此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计算残差与预测值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043,且检验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异方差现象不明显。

为了探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因变量,以国家贡献率(GOVCR)、员工贡献率(EMPCR)、投资者贡献率(INVCR)和公益贡献率(CHACR)为自变量,同时引入总资产利润率(CIGR)、旅游企业所有制性质(OWNSP)和公司所处行业(INDU)等控制变量,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模型拟合度为0.74,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得出以下结论。

(1)国家贡献率(GOV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1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学术界的多数研究结论相一致。

(2)员工贡献率(EMP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09,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学术界多数研究结论相悖,这可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在我国的上市旅游企业中,国有旅游企业和国有旅游企业控股的较多,鉴于其性质,对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较为重大,导致旅游企业绩效与之呈负相关关系;另外也可能是由于样本公司大部分为中小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其业绩水平并不高,职工薪酬成为其主要支出,职工薪酬方面的支出越多,旅游企业绩效自然越低。

(3)投资者贡献率(INV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0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与多数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

(4)公益贡献率(CHA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15,但是显著性却约为0.22,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

综合来看,本文探究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结论虽然与学术界已有研究稍有不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四、对策建议

1.重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前提是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从旅游企业总体长期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从完善旅游企业制度及结构等方面入手来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法律层面鼓励旅游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从维护社会利益出发,国家应该从员工权益、消费者利益、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法律法规,以明确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定的优惠措施来激励旅游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3.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构建适合于我国发展的独特的评价体系,方便我国旅游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有利于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07).

[2]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7(02).

[3]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

[4]肖和华.旅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

篇6

一、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怎样定义的呢?根据调查,最早是由一些国外的经济学家定义而成,最先提到的是安索夫在其《公司战略》一书中。它主要指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以及管理,进而达到理想的企业发展状态,并产生非常高的利益所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全体股东、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供应商、广大员工以及顾客群体。该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利益相关者包括那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企业享有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像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市场及政府,这些企业发展离不开的人或团体就是一级利益相关者;而像间接与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各项的个人或是团体,如媒体等,属于二级利益相关者的范畴。本文引用的是1984年弗里曼的观点,在其《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能够通过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而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同时,这些个人和群体也能够影响公司的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发展了一段时间,到了20世纪,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其中谢尔顿于1924年最早提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社会利益远高于企业利益。企业社会责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自由决定的期望改为自愿或慈善。而在我国最早出现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为袁家方在1990年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一书,该书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从纳税、环保、消费者等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着自己的发展策略与目标,并且对于很多社会需求以及问题进行全面解决。众所周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研究场所。但是从古至今,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隶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很长时间以来,彼此就像基石一样,互相稳固的支持彼此的发展。这两个理论相结合的主要原因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反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检验方法。这样的结合可以给企业社会责任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明确了范围,还对企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衡量。总之,两者的集合为企业研究带来了理论依据。企业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目标,也要照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敢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当很多企业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时,就大大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各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对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社会责任;关系

一、企业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涵义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进行财务决策的指南,也是评判企业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标准的最根本的准则。在财务管理发展不同阶段,出现过许多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的观点有: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要维持企业的稳定,指出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如何实现利润,同时还必须积极主动的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人提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占用了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外,还占用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因此,企业要行使对资源的权利就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来讲,是指企业追求一种有利于企业和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义务,而非经济和法律上要求的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披露;道德水平;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19-02

一、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道。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对企业所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该观点突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实用性,将会计学有效地运用于解决企业与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中,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可以看做是现有会计的总括和扩充。因为传统会计,无论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还是国民收入会计,都只关心生产的经济结果。社会责任会计扩大这些领域的内容,使之如同关心经济结果一样关心还未曾考虑过的社会结果。该定义明确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责是整理、衡量和分析,规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指出了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结果,说明了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国民收入会计的总括和扩充,其扩充部分为反映社会结果。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会计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结合运用,它对政府和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整理、衡量、分析和披露。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一些活动。在微观领域中,它的目的足衡量和报告各公司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宏观领域中,它的目的是衡量和披露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业绩。所以,在微观领域中,社会责任会计包括财务和管理社会会计、社会审计。在宏观层次上社会责任会计包括社会衡量、社会会计和报告,以及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是开展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基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遵循以下原则。

1.社会性原则。社会性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而不是自身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活动,对企业进行考评,在核算中应把社会净贡献作为首要指标。

2.客观真实性原则。客观真实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它要求企业应客观如实地按事物本来的面目反映一切会计事项,不得歪曲或有主观成分,是可供检验的。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信用危机时期,这一点对企业尤为重要。

3.充分揭示原则。充分揭示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能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社会责任信息,服务于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一切团体和个人,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决策的风险性。

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要求企业在披露的内容、披露模式等方面应保持前后基本一致,以利于同一企业间的纵向比较和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益。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

1.环境保护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排出一些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需要,企业应对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环境保护相关费用的支出以及有关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披露。

2.资源利用信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这些资源并不是只属于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它属于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作为企业来说,不能毫无节制地去损耗资源,因此利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耗获取尽量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是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能源利用效率中可以看出企业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

3.对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招募员工人数、公平就业、职工录用情况、人力开发与交流、社会培训、劳动报酬;就业保障。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员工集体福利、训练及教育;员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情况;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采取劳动保护措施、法定节假日执行情况和职工培训情况等。

4.企业收益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收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收益信息可以反映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等。因此,收益仍然是会计反映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5.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在依法承担义务的同时,还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的公益事业之中来,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耗费了社会上的一些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从道德上来说企业理应对社会有所回馈,如企业对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捐赠和帮助,为社会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所在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等。

6.产品质量及服务信息。企业的存在离不开消费者,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那么它的存在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对于企业来说,有必要披露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公众对产品满意度、产品受罚额等信息。通过信息反馈企业可以知道产品的不足之处,然后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质量,搞好售后服务,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四、加强社会责任会计建设与推广对策

1.企业自觉提升道德水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政府的监督和引导是建立在企业合作和响应上,只有企业自身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发展。企业要转变观念,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未来的企业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给企业营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政府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培育中应发挥引导和约束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宏观上也应为企业家输送道德血液。首先,政府要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加强对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典范宣传。另外,政府可设立特定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保障政府政策和意图的畅达性。再者,政府也可帮助企业制定社会责任战略,这不仅是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需要,也是国家保持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第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

3.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会计至今仍然存在较多的理论难题,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则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导致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自主性高。因此,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其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首先就必须先加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会计理论界和社会公众都非常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意义,创造条件培养企业自愿披露意识。反观中国,普遍存在着劳动合同不规范,工作环境恶劣、生产事故频繁发生,以及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政府也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和倡导社会责任观,组织社会责任方面的讲座,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尤其要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者长期形成的只重视经济利润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环保意识、人本意识等。教育企业管理当局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既要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还应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促使企业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也是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推动。美国正是由于社会公众勇于指出企业各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掠夺式经营行为,要求他们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从而推动了美国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因此,中国除了需要在企业界广泛开展社会责任的讨论和教育以外,也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相关利益者就会抵制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有维权意识的企业职工和消费者也会使得只需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广大的舆论压力和新闻报道也会迫使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社会责任。这些都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进行社会责任审计。为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监管力度,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应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审计、监管是社会责任信息客观、有用的保障,是利益相关者决策科学、有效的基础。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并将有关的情况向公众公布,使有关人员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中国政府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客观上造成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披露的内容以及如何计量等问题都有待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要一步步完善中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这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分析;披露现状;改进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角色,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高利润率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进而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系统检验和报告一个企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通过这一披露行为,可以深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且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以下就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数量分析

中国最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环境报告的形式出现的,之后才逐渐发展为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名。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整体看来(如图1所示),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2001年至2005年,中国每年的报告数量不多,在市场上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社会关注度还相对较低。

2006年3月,国家电网内资企业首份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命名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受到政府充分肯定。总理指出:“这件事办得好。企业要向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受此影响,其他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6年全年共报告32份,比历年报告的总量还多。其中有12家企业属第一次,包括国家电网、中国铝业、中国移动、中海油、中远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2006年也因此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元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受到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2007年中国了98份报告,较2006年增加2倍有余;2008年了169份报告,较2007年增加约72.45%。在数量上可谓有了长足的进步。②

到2009年,中国了631份报告(其中企业626份,其他组织5份)。境内外媒体纷纷用“井喷”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步入加速发展时期,社会责任报告受关注的范围不断扩大、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井喷”式增长后,步入发展的平稳期,全年各类社会责任报告706份;保持全球报告总量约15%的份额。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了持续、较快、稳定的发展轨道。

二、披露现状分析

上述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它们既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又充分暴露了中国企业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的差距。现阶段,对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从披露动因来看,多数企业不是基于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社会责任报告。商道纵横曾有过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后的结论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动因中,作为核心的前四依次为公司形象、支持政府政策、企业领导者意识和舆论压力,而公众意识、消费者压力、非政府组织力量和当地社区影响位列末四。这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府、舆论的重视程度;而其他如消费者、社区公众之类的利益相关者还没有对企业施加客观诉求的相关意识。也就是说,大多数企业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第二,从披露主体来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以及港澳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较高,因为它们更为重视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符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社会责任报告;反观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则表现稍逊,它们需要在编制与社会责任报告方面有所加强,而且与利益相关者沟通方面也不容忽视。

第三,从披露内容来看,已的社会责任报告都包含社会责任理念、战略与治理、社会责任绩效、经济责任绩效、环境责任绩效、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相对趋于完整。可以认为这是企业越来越关注与利益相关者全面沟通的体现,因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企业完善报告内容。

第四,从披露渠道来看,各企业报告主要是通过网络渠道;此外还有纸质邮寄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这表明,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渠道多样化;另外以网络为主要渠道,也从侧面体现出企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绿色办公的观念转变。

第五,从披露依据来看,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政府部门政策文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行业指南为编制标准的各占半数以上。这反映了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范性,使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进行比较具备了可操作性。特别是逐渐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使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影响力大为提升。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报告的专业性和可信性。这些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时,将第三方认证、利益相关者点评和专家点评等内容补充到报告中来,以增加报告的可信性。

三、改进建议

要衡量一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披露企业数量、披露内容、披露形式等都是重要指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应该理性的认识,由于缺乏统一的、完整的建设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披露主体的范围,提升披露质量,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而这些工作只有在企业、政府、相关学术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见实效。

(一)企业

第一,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认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仅体现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活动结果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更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关键途径。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在企业提升管理、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够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企业才能从内生层面做到积极主动的高质量披露。

第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大前提是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责任活动中去。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履行其社会责任,加大社会责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深度体现在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将社会责任体现于决策之中,即企业要综合考虑自身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制定出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的生产经营决策;广度则体现在要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将社会责任体现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即企业应真正做到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始终,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积极有序、规划明确地开展社会责任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后者的实现,可以将信息披露工作前移,推动现有的以事后总结为主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向事中跟进乃至事前规划的模式发展。

第三,大企业应肩负履行社会责任、推广相关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大型企业往往是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先行军。就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言,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就应该在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为中小企业作出表率。另外,从披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来看,大企业拥有相对而言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更为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比起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固有条件限制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加具备完整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基础。因此,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有必要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采用不同的披露要求,建立不同的披露模式,可以上市与否作为其划分标准。因为上市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代表,通过筹集巨额的社会资本来达到自身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也就更加需要充分考虑各种行为对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四,企业应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如前所述,尽管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企业后期的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较前期有所提高,但报告质量仍需持续改进。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与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密切相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最根本动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来看,是企业与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社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过程。不同国家由于面临的主要社会责任问题和利益相关者重要程度的差异,使各国的上述博弈结果各有千秋,从而导致各国的披露内容不尽相同。因此,要完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就要注重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应该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沟通,使相关信息的披露真实反映其诉求;并以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为标准区分信息披露中的详略主次,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该具有规范性的特征。披露范围、披露重点等都应该有明确规范;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责任考核的指标体系,使企业自身纵向可比和不同企业间横向可比得以实现。相关数据和指标还应该具有可核性和可验证性,从而使企业能够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再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该积极采用客观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来增强相关信息的公信力。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外部审计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需要客观第三方的独立审验作为其可靠性的重要保障。由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中国起步较晚,且没有严格的标准遵照执行,只有开展独立第三方审验工作才能实现信息披露逐步规范化。审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其真实性、正确性与客观性的验证上,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可信,进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要。为保证审验的质量,从事审验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财务和审计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政策法规、社会学和社会福利经济学、生产经营与社会责任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作为大型中央企业的国家电网就聘请DNV挪威船级社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其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独立审验;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报告研究中心也在从事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相关的验证服务工作。

此外,在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最终趋势的基础之上,相关披露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补充,能够更为系统、全面、集中地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它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最终发展趋势。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除了常见的文字叙述、指标体系、报表披露外,还可以采用图片、结构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还能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同时,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综合采用多种形式,也进一步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政府

政府应以制定法规、准则的方式强制介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在代表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先进水平的欧美国家,政府都无一例外地以立法形式强制该国企业进行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反观中国,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依靠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但是从规范化和科学化角度来看,单纯的自愿披露是无序的,制定一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则使无序走向有序将是必然的选择。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监管必不可少,应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倡导企业积极履责并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更应该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以逐步规范披露方式,并最终通过立法使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

(三)专业协会

专业协会应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支撑。

在欧美国家,AICPA、AAA、NAA、ASB、ACCA等会计专业协会都对社会责任相关问题进行着系统持续的研究,为促进该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中国的会计学术界和其他行业协会应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为中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支持,并对相关会计处理的技术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以指导实务工作。

只要能够实现多方协作,就可以实现应用、推广和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使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跻身世界一流,为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薛文艳.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J].生产力研究,2008(7).

[2]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

篇10

对于编制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跨国公司早已形成共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必然的工作之一,报告可以提升公司财务价值。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舞台上,跨国公司无疑已经成为一支活跃的重要力量。目前,在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世界跨国公司500强中已有470多家落户中国,跨国公司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最完整呈现方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承载着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期待。人们尤其期待,在企业管理中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的跨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领域,是否也有出色的表现?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对于编制和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特别是编制和中国区报告,究竟如何看待?

这是一道在华跨国公司必须面对的考题。

作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记录者、推动者,早在2007年,本刊即开展了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研。(详见《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7期:《责任之秀》)

时隔4年,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更多中国公司的选择的时候,本刊再次对在华跨国企业编制和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调查和访谈,跟踪它们这4年来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的进展状况。

2007年的调查访谈活动,得到了在华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在我们选取的58家在华跨国公司中,实际联系到48家,积极回应的达到了38家,收回问卷29份,回收率为62%。

今年的调查访谈活动,同样得到了在华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我们选取了79家行业领先的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访谈调研,有57家做出反应,其中回复调查问卷的达到45家,收回有效问卷42份,问卷收回率为79%。

与4年前的调研相比,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未报告的企业也有相当比例把报告的编制和列入明确计划。这说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市场越来越重要,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华跨国公司看重并希望在中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4年前相比,在华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了明显进步,比如,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认为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其本土化运营的重要标志;许多在华跨国公司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理念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认真考虑本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报告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方对报告的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报告取得了超过预期的良好效果。

4年前,我们呼吁:跨国公司在给中国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同时,还要带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在赢得中国市场的同时,也能“扎根中国,成为优秀企业公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4年间,我们看到了进步。

而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企业的努力,希望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增强与本地利益相关方沟通,增强在本地的透明运营程度,结合其在中国的运营影响和价值,加入到编制中国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报告数量明显增加,但仍有巨大空间

2011年的调研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2007年调研相比,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所占比例由25.9%增加到40.5%,未国别报告及中文版CSR报告的比例从55.2%下降到47.6%。2007年仅有25%企业有国别报告或者中文版报告的计划,今年这一数据随着调查样本的增大而上升到35%,但在整体数量上,仍显不够。说明跨国公司还需要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将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列入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本刊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2-2010)》,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来看,外资企业报告数量增长较快,但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从中国外资企业总体来看,2011年上半年中国外资实体企业数量已达到44.19万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不足在华外资企业总数的0.2%,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外资企业仍是凤毛麟角。这显示出外资企业在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在中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地利益相关方增强沟通是在华跨国公司不容回避的问题,而在中国全球报告中文版,乃至中国区报告,是赢得本地利益相关方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径。在华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国别报告

在选择是中国国别报告还是中文版报告时,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选择中国国别报告。与200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所占比例由25.9%增加到40.5%,中文版报告的比例从20.7%下降到11.9%。

这和《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2-2010)》的结论也是一致的:“在所评报告中,有86%为国别报告,14%为非国别报告。国别报告比例高缘于中国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反映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客观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外资企业对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识。”

跨国公司总部如何看待其在中国的发展对于全球的贡献,中国区的领导对如何实现和中国共同发展的思考,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华报告的行动。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首先也应该是全球报告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必须把握好平衡,”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认为。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区领导的大力提倡对于公司国别报告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公司总部的要求对于企业中文版报告有较为重要的影响。2009年,巴斯夫集团大中华区报告。这份巴斯夫在全球第一个针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报告,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支柱的绩效。巴斯夫CEO兼董事会主席Jurgen Hambrecht亲自审阅并提意见。

同样,欧莱雅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的第一份可持续发展国别报告,也选择了中国。2010年,其全球CEO安巩亲自飞临中国参加报告会,这对于在华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来讲应该算是首例。

报告更加重视“中国特色”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于国别报告风格的调查,一半以上的企业(52.9%)选择“应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47.1%的企业选择“与集团报告的风格保持一致”。对于

“国别报告的定位”,64.7%的企业选择“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可见,外资企业更加重视中国元素在报告中的融入。

“一个不了解索尼公司的人,读完报告后就会对企业有一个非常清晰全面的了解。”索尼中国副总裁赵斌认为,这才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这对于在华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从‘搬运工’到‘设计师’,我们也是在慢慢探索”,自2006年以来,索尼中国已连续了6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索尼在中国的社会责任事业的最高负责人,赵斌在回顾这一历程时感触良多。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几乎是原文照搬总部的报告。因为我们没有经验,也没有太多自己的项目可以说。而几年过去,索尼在中国发展到了5万员工,更广泛地接触到了各个方面,也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于是我们增发了索尼中国的国别报告”。

素尼中国连续6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经历,表明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对索尼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更表明了索尼对于中国利益相关方的重视。其他连续在中国报告的跨国公司的经验和体会也证明了这一点。报告编制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编制方式、参与编制的部门、编制参考的依据、编制的反馈等等,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都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

在2007年的调查中,没有一家在华跨国公司选择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编写社会责任报告,而现在,已经有不少跨国公司选择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过去无人选择的依照“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编制报告的选项,现在也有了29.4%的企业选择。

赵斌为记者列举了索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新变化:“社会责任理念方面,原本是比较狭窄的,现在比较宽泛,已经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内容上不断地丰富,并且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更生动;从编制的标准和框架上,也越来越科学化。总结起来,可以说是越来越精益求精。”

在华跨国公司中国区报告,在重视本地利益相关方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以本地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来构建报告的框架,表明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地化运营更进了一步,值得积极肯定。

报告越来越重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回应中国利益相关方期待”,在回答“中国国别报告的动机”问题时,NEC中国有限公司在所列选项外特别加上了这一条。而这也是一份报告为企业带来的审视视角的转变。

员工无疑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从3年前编制中国区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起,帝斯曼(中国)就发现,在各个部门搜集资料或者进行进一步资料的确认和撰写的时候,不同的员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千差万别。“编制报告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对内部员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个良好的契机”。正是如此,帝斯曼中国的每一份报告,都收到了来自于员工的特别意见,并对此进行回复,反馈到相关部门,改进公司管理。

连续2次获评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东芝集团,在《东芝集团CSR报告书2009》报告中,遵循“重要性”原则,重点披露了利益相关方关切的信息。此外,东芝集团报告采用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中的7大社会责任议题作为报告框架,反映出ISO 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影响的趋势。

巴斯夫在报告的同时,还会举办利益相关方对话,邀请学者、专家、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与他们分享报告成果,并征求意见,以便做好下一年的编制工作。

在2011年调查中,选择将“加强报告编制过程中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作为报告编制改进方向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分别达到了82.4%(国别报告)和80%(中文版报告)。

重视报告的预警和督促作用

此外,报告不仅作为沟通的有效工具,更作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之一,对企业发展风险有一定的预警效应和督促改进作用。

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咨询服务运营官陈蓉在本刊主办的“第三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上发言,特地提到了报告的沟通和预警功能,她还从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报告是否应该披露负面信息,“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披露正面信息,投资者会怎样看呢?他会觉得你不够诚信,日后一旦发现负面信息,对你的信任度就降低了。这样后续的投资、合作就是一个问号”。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显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共同的更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很多受访者都坦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不断,让企业对外披露的尺度和可信度大大增强,许多以往不明确是否能够披露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并且更加注重的方式以及报告本身的友好性。

期待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中文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时俱进,和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帝斯曼中国社会责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通过社会责任报告能够让利益相关方、同行帮助自身进步。

应该说,与4年前相比,跨国公司对于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有了更成熟的认知与思考,但还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管理体制的挑战、员工认识的挑战、编制技术困难的挑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