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诊断思路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诊断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医疗诊断思路

篇1

古希腊时期,数字的演绎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数字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但是这种颠覆在30多年前就开始改变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化已经可以在公共健康,以及众多医疗领域提供服务。例如,在医学影像识别方面,它可以帮助医生更迅速、准确地读取影像;在临床诊断辅助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手术风险评估,包括在药物研发方面,解决药品研发周期过长等多方面的问题。

从第一部留声机的诞生开始,数字化的颠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的远景早在1950年就已被图灵提出。人工智慧的定义诞生则是在1956年,由Dartmouth College的一些专家共同提出。人工智慧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打击之后,开始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已进化到信息科学,出现了新科学――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这使统计科学家在医疗健康领域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微阵列技术创造了新颖的统计学,激发了许多新的生物统计学研究。像是专家系统把问题限定在一个小范围的领域,结合统计、概率、信息理论等方法,直到深度学习技术,以及类神经网络有了新的发展,AI才重新受到了关注。

数字医疗产业的环境

从现状来看,由于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管道少、覆盖面窄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品质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医改目标是县域就诊率达到90%,大病不出县,但是实现起来难度也很大。因为医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远程医疗解决区域分布不均的期盼,也同样会在医生的时间花费上受到限制,所以核心的问题是优质的医生资源不足。

自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医改政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等便成为了热门话题。各地区也都积极响应,组建“医联体”。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健康的平台体系,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医生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仍属于稀缺资源,这种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患“看病难”的问题,而我国医疗长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三甲,轻社区卫生”的现象。从居民自身来看,过多依赖大型医院,从医院角度来看,这种过度依赖加重了就医困难的问题,“一号难求”的现象频发。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的核心就在于给基层医疗机构“赋能”,用人工智能给基层医院“院士级看病的本事”。通俗来讲,把一个院士的看病本事,放到一个笔记本电脑里,带到基层医院,这就是人工智能追求的境界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精准医疗的实现需要人与技术的结合

以精准医疗为主的智慧型医院是2015年在美国诞生的思路。智慧型医院从医疗健康产业的整体角度,提出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慧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利用人工智慧、大数据分析的融合和移动医疗等新技术,结合现代化医院的管理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的全面医疗解决方案。智慧医疗开始走进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概念上来讲, 以基层医疗健康为出发点的智慧医疗包含了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这三部分。从流程管理角度,基层医疗以如何让病患可以便捷快速地预约挂号为起点。智慧医院必须经过前沿科技应用对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全面创新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说,智慧医院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科技的医院,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A上,创新性地将现代移动终端作为切入点,将移动互联网特性充分应用到就医流程中。

AI是让人实现超越而不是制造超人

AI对医疗领域和产业的改造是具有颠覆性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在生产力上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变革。AI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大规模地用更智能的系统推动更好的决策,也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由于我们解决了以前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才将医疗AI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外,AI还能作为辅助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使精准医疗成为可能。

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开始导入人工智能数字挖掘与机器学习的技术来筛选有效的医疗信息。

其中,“AI+医学影像”就是关键性的一步。医学影像天生适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从数量上讲,超过80%的医疗数据来自医学影像数据,优质、大量的数据积累、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优化的深度学习方法,三者资源配齐,就会构建不断提高的状态模型,这正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利用三者的关联,可以大大提高医学诊疗效率,并实现精准医疗。图像智能识别更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基层优质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医学影像领域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放射科医师的数量增长速度远不及影像数据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医师的数量远达不到阅片的需求量。

就美国与中国对比来看,美国的人工影像阅片误诊人数为1200万/年,而在中国则达到了5700万/年。在中国,误诊率高且主要发生在基层,这也更好地说明,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医学影像业务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以此来提升基层的诊断质量与效率。

数字科技推动基层医疗发展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患者、医师还是医院而言,数字健康的运营平台需要把智能、供应链、财务运营和人才管理有机整合起来。数字健康管理平台不仅能够让患者更快速地完成健康检查,还能获得更精准的诊断建议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对医师来说则削减了读片时间,降低了误诊概率,根据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还能提高诊断质量。而对医院来说,采用数字健康管理平台不仅降低了医院成本,还能够建立一个多元数据库,这是对分级诊疗和远程诊疗的一大技术性帮助,让医院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真正有效地做到“资源下沉”。

篇2

院长阮列敏认为,宁波一院经过一百年的历史沉淀,在凝聚人文技术精华的同时,继续实行粗放化、经验化的管理已不合时宜,而借助信息化对医院进行管理,成为医院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剂良药。

智慧医院多亮点

六年前,阮列敏履新之初,便确定了依靠信息化强院的发展战略。在此战略的推动下,宁波一院紧贴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瞄准信息化建设与医疗服务的结合点,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医院管理中的许多常规做法进行了改造和革新,在强化程序功能、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健康和医护人员权益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

“黑白名单”系统是宁波一院合理用药的一大亮点。该系统对每位患者当日所有处方进行实时自动监控,发现有问题的处方按级别分类。其中,对于问题严重的处方,系统强制删除,对于一般问题的处方,系统允许通过但要备案,待后续分析。不规范用药的医生,将被系统纳入黑名单,对其进行权限限制。

电子病历是宁波一院的另一个亮点,在该系统中,电子病历不只是简单的文本记录文书,还可通过多媒介将整个医疗行为完整地记录下来。电子病历中涉及的所有知情文书,患者都要在平板电脑上手写签名、扫描指纹,并通过谈话录音功能将医患整个谈话过程全程采集下来并保存在文书中。一旦遇到医疗纠纷,可以查看信息记录。一方面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同时也保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科间会诊、检查预约、危急值报告等多项电子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医院不久前上线了手术审批工作流程和重复检查提醒功能。手术审批模块通过逐级审批程序,进一步明确科主任的权责。比如,对于“二进宫”手术,除了科主任审批外,还需医务科审批,所有审批环节都有短信提醒。针对医生开出的重复检查项目,系统中的重复检查提醒模块会不予通过。此外,系统还会自动检测患者的配药剂量,如果发现患者服药周期还没结束,系统会提醒开单医生。

阮列敏告诉记者,“近几年,医院建设了覆盖全院的高速率、一体化、易扩容的无线医疗网络,为所有病区配备了移动医疗工作站、移动护理工作站、PDA、无线心电图机等多元化无线设备,保证HIS、PACS等多种无线医疗应用的高强度稳定运行,满足了医护人员各种临床数字化应用。无论是患者输液、标本采样、心电检查,还是医护人员进行口服药发药、查房巡视、询问病情,均可通过移动设备在床边完成。”信息化建设显著提高了宁波一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医疗行为的规范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信息化建设无止境

智慧医院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层面的规范和高效,在便民服务方面也大显身手。

为了解决“挂号难”的问题,宁波一院首先引入了网上自助挂号系统,实现了挂号的实时队列分配。就诊者可以通过114话务台、医院官网、智能手机平台、医院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等多种平台,预约14天内的专家专科门诊号。

医院运用信息化技术对门诊自助服务大厅进行了改造升级,设计了多功能、一站式的门诊自助服务终端,功能涵盖患者注册、发卡、挂号、收费、预约取号、自助查询、打印报告等门诊全业务。据统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自助机上的业务量已经占整个门诊结算业务量的40%之多,自助服务终端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肯定。

为了解决“缴费难”的问题,宁波一院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合作,在结算手段上全面支持网银支付、信用卡支付、微信及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工具,并将管理风险比较高的现金预存支付方式,托管给具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不仅解决了一直困扰医院的患者预存账户资金管理的风险,而且为医院下一步利用预存金在全市各医疗机构做融通支付奠定了基础,通过专业的支付机构,把这部分资金盘活。

按照阮列敏的发展思路,宁波一院的信息化便民设施进行了开放式扩张,“立足宁波、服务浙东、面向浙江”。医院通过数字化信息手段,在宁波地区率先构建了“省-市-乡镇”区域性城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实现了现代化远程会诊服务和远程教育培训。同时,医院借助“云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广泛延伸,与宁波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工作站建立对接,方便患者的双向转诊及检查检验。基层的社区医生也可通过云平台,与三级医疗机构专家展开疑难杂症的研究与讨论。

信息化建设助推智慧医院发展,惠及更多普通百姓。目前,以宁波一院为中心的“宁波市区域心电远程诊断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该网络已覆盖宁波20个社区、99个服务店,以及宁波周边地市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3

根据我国工信部统计的数据,目前国内现有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且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淘汰率也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当下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通过炒作概念和夸大优势宣传来拉拢用户,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健康云、空中医院、网络医院、未来医院、轻问诊等概念鱼龙混杂。

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指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4个发展方向是医药电商、在线咨询、挂号、可穿戴设备。可见,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大部分功能只能涉及到辅助医疗,而很难触及医疗的本质。当下的互联网医疗声称人工智能、方便快捷、提高效率、技术革命,但实质上的内涵建设十分局限。互联网医疗,不能因为智能而替代医生,不能因为便捷而忽视规范,不能因为效率而舍弃安全,不能因为技术而背离人文。

医生是医学的依托。脱离了医生来谈医学,医学将失去它的温度。有一天,患者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叙述自己的痛苦,由机器来诊治疾病、手术,恐怕患者的眼泪也会是冰冷的吧。规范是医学的根本。西医讲究视触叩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是医学的规范,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其固化。无论未来医学如何发展,也无法摒弃这项基本规范。而互联网便捷连接了医患,但无法超越距离,更不能凌驾在基本规范之上。

安全是医学的前提。患者通过互联网就完成了诊疗,而不用到医院就诊、检查、处置。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安全吗?仅听患者的描述就进行诊断,未经查体就开具了处方,这并不是科学严谨的思路。人文是医学的核心。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的结合。尽管科学在不断发展,但医学永远不能脱离了人文的核心。由于近年来人文精神的滑坡,已经给医患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互联网医疗万不能给本已重创的医患关系再次带来伤害。所以,在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审视,技术手段的革新究竟是改善了人文,还是进一步割裂了人文。

互联网是开放和包容的平台。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但在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其他行业的固有属性和客观规律。所以,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医疗的发展,改善诊疗流程,优化就诊模式。所谓互联网医疗,其核心一定是医疗,而不是互联网,不可喧宾夺主。

篇4

——IBM 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彭明盛

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自1911年创立至今已历经了百年岁月。这样一家鼎鼎大名的企业,时至今日它依然保持着四个“最”的辉煌实力——全球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世界最大的外包提供商、世界最大的咨询提供商、世界最大的产品支持服务公司。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世界经济爆炸式大发展,IBM以其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始终引领着全球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使责任与效益完美融合,满足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行业用户对信息处理的全方位需求。

“沃森哲学效应”

IBM公司创建之初,老托马斯·沃森为公司制定了三条纲领准则,这三条准则奠定了IBM“责任文化”的精髓,贯穿于IBM公司每一步战略行动规划与每一项政策实施中,也贯穿于每个IBM员工心中。其内容为: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

作为全球信息产业巨头,我们先从IBM网站的用户体验上来看其中的“沃森哲学”效应:

打开IBM网站,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易行,并且可进行各种语言的选择。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三大板块一目了然,不需要下滑鼠标便可以将想要的内容进行查看,真正做到了“傻瓜”般简单实用。

同时,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涵盖业务咨询、IT、外包、培训、融资租赁等各个行业,大而全的前提下却依然做到了条理清晰,并提供阅读器、可保存、发送邮件、分享下载等,每一个贴心的细节都在践行三条准则,都是公司从优异向完美深化的具现。

再单看这三条准则:“尊重个人”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中的“尊重人权”“尊重员工”“尊重合作伙伴”这三项不谋而合,也是公司以人为本的纲领。IBM公司里没有自动晋升与调薪之说,晋升调薪靠工作成绩而定,晋升时永远在自己公司员工中挑选;就算经济不景气,IBM都能很好地通过让员工再培训,而后调整新工作的方式来使所有员工不致失业;对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IBM要求合作共赢,对供应商进行尽职的社会责任审计和监督;即使对待同行竞争对象,公司也要求任何一位IBM员工都不可诽谤或贬抑竞争对手,销售时只能推销自已产品的长处,不可攻击他人产品的弱点….

“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这条原则明确了企业要以顾客为导向,对顾客、未来可能的顾客即消费者这一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社会责任。IBM公司规定,无论顾客有任何问题,必须在24小时之内解决,如果不能立即解决,也要给顾客一个圆满的答复;顾客打电话要求服务,在一个小时之内要派人去服务;IBM的专家们随时在电话旁等着提供服务或解决软件方面的问题;任何一个IBM新零件,一定要比原先换下来的好,而且也要比市场上同级产品好。

“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不断追求优异的信念使IBM公司在产品与服务方面始终保持高品质水准,对社会责任方面的应尽之责做了最好的诠释。公司设立了许多满足工作要求的指数;定期抽样检查市场以设立服务的品质;公司挑选员工时一般是由全国最好的大学挑选最优秀的学生,之后让他们接受公司的密集训练课程;同辈竞相学习争取更加的工作业绩…..这些都保证了IBM从人才储备到产品品质的一系列卓越性。

正是这貌似简单的三条准则,与及时有力的技术革新、灵活多变的市场销售技巧、庞大的财力后盾共同造就了IBM公司的辉煌,使它成为不可复制的商业典范。

成功的“当地人主义”

对一个跨国公司而言,如何有效地拓展海外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为此,蓝色巨人IBM制定了“当地人主义”战略,把公司的科技优势与社会责任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做到可持续实行,在每个海外市场都以“当地人”的心态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IBM公司一向看重教育事业,他们引领全球教育创新革命,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他们开展了“爱心献社区”公益活动,通过一个个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由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高水平IBM员工组成全球性志愿者队伍,以世界水平的先进技术和值得信赖的专业知识,为那些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机构和学校提供专业性的帮助。

2008年4月,IBM宣布了 “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计划。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是 IBM 的一项创新计划,派遣最优秀的员工前往成长中市场,将科技力量和志愿者自身专业特长相结合,以调研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式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展开合作,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从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另外,IBM全球公众事业合作部公益捐赠合作项目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全球网格大同盟。全球网格大同盟通过对全球数百万台闲置在家和工作场所的计算机的协调管理,建立一个稳定而灵活的计算网格,向研究人员提供免费的计算力资源以解决困惑人类的各种问题,此项目一经推出便在全球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愿意将没能被充分运用的计算力贡献出来,造福全人类。

具体到IBM中国公司,自1979年深植中国以来,IBM便积极推进它的“当地人主义”战略,秉承做优秀企业公民的信念,利用自身的领先技术优势,致力于各项公共事业,为中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IBM的前任CEO郭士纳先生所言,IBM怀着对中国的承诺,为中国建立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术公司。它设在中国,为中国人服务,有朝一日也为全世界服务。IBM中国公司必将会成为“中国的IBM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

在员工方面,无论是薪酬制度、员工福利、全球劳动力多样主动性、学习计划,还是交流渠道,IBM都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留住全世界的顶尖人才并激发其潜能。如:薪酬制度注重员工的工作结果,而非工作过程和工作年限;“福利管理系统”因地制宜,施行伤害和疾病管理,建立员工互助医疗计划等。

在教育领域,IBM作为首个与教育部及中国高校展开全面合作的跨国公司,多年来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源源不断地培养着人才。

1984年, IBM为中国高校捐赠了一系列计算机设备硬件和软件。1995年,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启动,至今IBM已向中国教育机构无偿提供了超过人民币15.6亿元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服务。

2001年,IBM将在全球范围内陆续执行并取得好评的项目——“小小探索者”引入到中国。该项目旨在帮助幼教工作者完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知识,为迎接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好准备。

2004年,IBM在中国开展“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充分结合中国的现状及需求,指导并鼓励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成为终生学习者。

为缩小中国教育界的数字鸿沟,IBM建立了“蓝天”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了更有效利用世界各地建立起的探索科学的网络通道,IBM实施了“放眼看科学”项目;为鼓励更多女性投身于科学领域、进入信息科技行业,IBM举办了“科技异彩”夏令营…..

在慈善领域,IBM 的网页灵活浏览辅助技术帮助老年人和有视力障碍的人更轻松使用互联网,并举办了“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 推动全社会对信息无障碍的关注和行动;

2003年11月,IBM中国公司启动“爱心献社区”项目,通过IBM的内部网络鼓励并协助IBM员工更好地参与志愿者活动。该项目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为特殊教育学校组织活动日、为科技馆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红粉笔支教和青年成就组织支教、通过网络为大学生担当辅导员等。

在环保领域,IBM致力于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导者,重点关注减少自身企业运营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运用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来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来实现环保目标。他们通过节约能源、气候保护、污染防治、产品管理、供应商环境问题评估、审计制度等,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2007年5月,IBM公司宣布启动“绿色创新工程”计划,以显著提升企业的IT能效水平,该计划主要包括:通过采用新的产品和服务,帮助IBM及其客户大幅度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改造全球的商业和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并使其成为“绿色”数据中心。

同时,IBM积极参与“地球仪小时”等全球公益组织活动,践行节能减排,使用再生能源,开发节能产品,为高能效数据中心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从 1990-2007年,IBM 每年通过节能措施减少 3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公司199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同时节省 3.1亿美元成本。

另外,IBM发表《绿色中国》白皮书,针对如何采用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正在面对环保及能效挑战的中国及中国企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共建“智慧地球”

智慧互联,大势所趋。当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的企业、和谐社会、能源有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五大主题是中国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心,而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与技术的智慧互联。

IBM推出“智慧地球”,旨在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 “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IBM公司通过CSR战略使公司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建立友好的关系,对系统和流程实现智能化的方法来共建智慧地球,实现智慧的商业、金融、交通、供应链等。

智慧的医疗系统:IBM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将允许医生们从多个位置和系统来接入全部的医史信息,通过将新旧诊治结果进行比较,医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发现病变趋势,从而对病人的治疗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将众多系统中的医学数据整合到个人病历中,实现信息共享;病患记录均采用标准化术语,以便医生可以快速整理数据、了解数据模式,从而确保所有医生和研究人员均使用相同语言…..

智慧的交通系统:IBM智慧交通系统,以智能化提升运能和利用率,减少拥堵。在智慧交通系统中,可以动态调整时刻表,以应对因天气导致的停运状况;并拥有自我诊断子系统,减少延误。它的智慧传感器,能检测出潜在问题,也可以进行自我监控、监控供应链,并分析乘客的出行模式,以便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智慧的能源系统:IBM 智慧能源系统能有效解决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的数据收集体系残缺、通信体系兼容性差等问题,建立起可自测、自愈的智能电网,实现更智慧的电力供给和配送;利用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帮助能源行业向服务模式转型;IBM智能核电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解决方案,不但能够支持接入绿色能源,还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量,实现节能减排,从而成为能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篇5

当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与世界彼端的陌生人共享时,传统世界中的坚冰开始慢慢地融化了。病人们现在可以聚集在一起讨论病情、分享经验,顺便对医院和医生做出点评,而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收益,价值无法衡量。那些互联网上的小小站点,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重新获得生命的可能。

然而,这只是健康2.0的一种最基础的模式。有些IT企业开始试图在健康市场上分一杯羹,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谷歌和微软这对老冤家。这两家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企业几乎同时推出了在线健康产品Google Health和Microsoft HealthVault,两套产品的基础思路相当类似,都是希望用户能够上传自己的病历,可以随处导入导出,为医生的诊断做参考。在这些基本功能之上,Health Vault还提供了―个吸引人的特点:病人、医生、医院以及医疗器材公司等企业都可以登录网站,他们的建议、器材信息也都可以共享。网站变成了一个平台,病人和医生以及其他相关企业可以轻松沟通。看起来,这次微软比谷歌走得更远。

但是,上传病历只能算是某种备份或者说监管的措施。更好的模式也许应该像twitter那样:随时、随地、随处。当医疗工作者能够获得随时更新的患者信息时,对患者无疑是最理想的。特别是对那些慢性病患者的意义更为明显,因为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支出占了全部卫生医疗支出的70%以上,而且这些慢性病,预防往往比治疗更有意义――在过去的18年间,癌症患者死亡率下降了两位数,这和广泛的预防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也许一些技术会帮助人们在预防和早期治疗方面做得更多更好。现在一些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用蓝牙或者USB连接电脑的医疗设备,例如美国燕牌推出了两款手持式血氧仪,用来监视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还能用蓝牙或者USB连接到电脑。只要搭配上合适的软件,血氧含量的数据就可以被发送到医院或者健康信息中心,交给医生们解读。两个月前,剑桥咨询下属的一家子公司开发了一种无线式的药物吸人设备――就像哮喘病人用的那种。当用户吸入药物时,这个小设备就会发射信号给中央服务器,病人的健康状况也会随之上传和更新。

篇6

关键词:医学生;情感关怀能力;德育模式

作者简介:倪风华(197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D-1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97-02

一、缘起

近年来,有关医学生在解剖实验室把玩人体骨头并放在身上摆造型、实习护生虐婴、复旦医学生投毒等事件见诸报端和网络,至于医患之间由于医护人员的冷漠和不负责任等原因发生的冲突和医疗事故更是屡见不鲜。对于上述现象,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给予高度关注和反思:这几起事件的主角们为什么对逝者缺乏尊敬之心?为什么对生命缺乏呵护和关爱之情?笔者认为这与目前医德教育中忽视生命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和关怀教育的缺失有关,也与现在道德教育对人的思想根基重视不够、聚合不够有关,缺乏自我尊重、尊重他人、同感共受、承担责任、彼此分担等[1],导致部分医学生或从医者无论从态度上还是行动上既无同情之心也无关怀之意。医学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科学,希波格拉底告诉我们爱、理解、同情心要重要于手术刀和药物,即患者相对于健康者而言更需要情感关怀,这也是构建情感关怀德育模式的缘起。

二、情感关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情感关怀德育模式萌发于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尼尔·诺丁斯创立的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思想,关怀伦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关怀的相互性,重视情感、行为、情境、习惯在道德中的作用;关怀教育理论从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出发,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2]关怀伦理学是关怀教育思想的基础,关怀教育思想处处都以关怀伦理学的观点为指导,是一种在伦理学说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和德育实践。在我国,注重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也已成为德育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提出了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并在江苏、上海等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旨在让情感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得到关注,并由此发展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情感关怀德育模式是结合以上国内外德育理论有关情感教育、关怀理论的特点和亮点以及医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特点和岗位要求提出的,即以生命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积极实施关怀行动为目标,围绕提升情感关怀能力来组织医德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操作模式。

2.情感与关怀之间的关系解析

关怀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之所以把“情感”一词加在“关怀”之前,是因为情感在实践主体知行转化中起着助推作用。对于医学生来说,情感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基础:一是部分医护人员可怕的职业冷漠与患者在心理、精神、社会上需要其在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的情感投入相背离;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需要真情、理情、共情等系列情感能力素质和沟通技巧;三是情感是通过情绪体验产生的,关怀是一种能力,在实际环境中就是一种行动。要想有关怀的行动,必须有内驱力,正向的情感就是实施关怀行为的内驱力,因为积极的、带有爱的意向性的情绪体验引发关怀,而从主体需要的关怀又引绪体验,连接它们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亲身实践,指向的目标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即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把对患者的关怀和奉献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引起医德医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三、构建情感关怀德育模式的总体思路

构建情感关怀德育模式的总体思路简单概括为:通过“提升一个核心能力、尝试二种课堂教学话语模式、利用和创建三个实践场所”引导医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担负起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的重任。一个核心能力即情感关怀能力;两种课堂教学话语模式是叙事和对话;实践场所不局限于课堂,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学医院、实习医院都是提升情感关怀能力的场所。

四、构建情感关怀德育模式的具体实践

1.提升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的过程中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为此教师需付出更多努力,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与学生情感、心灵沟通的能力,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染别人的能力。只有具备情感—人格素质的教师才可能驾驭情感教育课堂,才可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1]

(1)为了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第一手立体资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教师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利用不同的场合创造机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关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深层次的沟通和了解就是一个示范关怀的过程。

(2)教师要想成功驾驭情感关怀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智慧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智慧是师生课堂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情,在一定的情境中还需要有一定的激情,还要注意感情收放自如。第二,教师对叙事和对话的案例要提前筛选和把关,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运用教学智慧将偶发事件引领到课堂教学目标上来,确保授课内容和学生互动话题的衔接和完成。第三,做好学生参与互动成果的评价工作,这是确保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的关键。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恰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既不拔高又不贬低,对于独特之处或精彩的话语给予高度评价,尤其要突出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3)加强课程组之间的交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提升互动教学、实践化教学的能力,这是共性的要求;另外还鼓励不同教师、不同课程采用个性化教学。在学生临岗见习的同时要求教师也参加临岗体验,这样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情感体验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目前已经开展了近两个学期的实践互动教学,各门课都开创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组“精彩十分钟”、沟通课程组“沟通你我他”案例互动环节、学生现场演示、学生情景表演、心理课程组“探访心理,从我开始”、伦理课程组“分享临岗体验、学会关爱生命”等实践化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2.在情感关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要坚持阶段性实施和持续性发展的统一

情感关怀能力有三个要点,即“有情”、“体悟”、“践行”,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分层次地、由易到难逐步实施:大一新生主要进行情感教育,采用道德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大二学生主要在临岗见习阶段进行体察感悟,认真填写临岗体验手册;进行情感关怀的实践不分年级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专题调研考察、周五校园爱心活动、志愿者义工活动等。

在践行情感关怀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和进一步训练提升: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于医生来说,了解一个患者比了解疾病更为重要,在目前网络环境影响下学生虚拟交往能力很强而现实交往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学生提高现实沟通交流能力,主动关心了解患者;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而言,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的心情比较迫切,医护人员要能够将原本相当复杂的医学术语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患者一听就懂。目前学生在现实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被关怀的人能否接受关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工作的强度和压力比较大;医患之间由于医学常识、治疗技术与方案等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误会和纠纷使得关怀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受阻,为尽量减少或避免这类现象发生,医患良流互动尤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要加强语言训练,以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二是非选择性关怀的问题,即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时大都喜欢长得漂亮、白白胖胖的孩子,对于那些生理功能有严重缺陷的孩子基本无学生过问,其实这些孩子更需要关怀,更渴望他人的抚摸和拥抱。现在学生在儿童福利院、敬老院这样的特殊年龄层次人群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以后工作就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对待患者,而非选择性关怀在医疗实践中非常重要,对此要重视并力求做到。当然,德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发生在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因此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与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医院保持密切的联络,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在医院的表现,注重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和持续性。[4]

3.在解决学生付诸实践行动的内驱力问题上,措施的制定坚持精神激励和制度激励相统一

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有很强的个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接受新事物快但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低俗、媚俗文化及网络环境影响下,选择能力和分辨能力差。而目前医德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育者希望把情感作为学生付诸实践的动力,但学生在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却被升学指挥棒遥控,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滋润缺乏、物质享有却很富足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将利益驱动超出社会责任的局面扭转?如何唤醒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尊严?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施教方进行了一些尝试。

(1)根据医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况、专业要求和就业前景,与学院团委、学工处、带教和实习医院联合制定激励机制,例如,对于医学生在学校或实习和实践基地所做的点滴关怀和努力都做了记录,作为今后表彰和用人单位录用的参考,提高医学生践行的积极性。

(2)通过“德”、“得”相通的道理,让医学生意识到道德行为背后所蕴含的非物质的价值理念,提升成就感、自豪感。苏格拉底说过,我们需要美德,并非因为我们没有美德就不能活,而是因为美德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医护工作者实施情感关怀的行为,对于患者来说有利于解除病痛,对于施惠者来说,这是一种“心灵之得”、“精神之得”,而且这种“精神之得”会成为继续实施后续关怀行为的动力,鼓舞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等级;医院评审;临床科室

1前言

2011年年底,总后卫生部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了《军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简称《细则》),确定并部署了军队医院等级评审(简称"评审")工作。评审是衡量一所医院整体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医院临床、非临床各专业都是一种归纳、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1]。

我院是一所军队医院,早在1995年,医院就被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评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评审主要是对我院多年来发展建设的整体总结,查找与同级别医院差距,努力发展薄弱环节,有效促进医院全面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医院发展成为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医院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是医院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通过评审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有效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2科室技术项目在评审中的重要地位

此次评审内容共共有157页,包含8项"基本标准"29条内容、359项"评价标准"、171项"日常监测指标"。下面主要讲一下《细则》的第二部分"评审标准"的第八章"临床科室技术标准"的内容,对于"临床科室技术标准"评审明确要求如下:评审临床科室技术标准共提出个28个专科的指导性标准,每个医院对6个重点专科和5个非重点专科进行评审。每个临床科室技术标准中列举了"重点专科"和"一般专科"的技术项目,作为重点专科的评审包括重点专科内容和一般专科内容。对非重点专科的评审仅考核一般专科内容。重点专科考和非重点专科考核满分共计100分,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必须达到90分[3]。

《细则》明确了检查方法:从计算机后台中依照疾病ICD编码调阅4年内每个项目的年均开展例数,随机抽查3~5份相关医疗文书或门诊资料,并实地查看相应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综合评定。每项技术项目在调阅开展的总例数并计算年均开展例数。假如以每年开展10例以上视为开展,每年少于10例,视为部分开展,得分减半,未开展不得分[3]。

简言之,临床科室技术标准要求有两点,即技术项目开展的质量和数量,能够达标既认为符合评审要求。医院的核心是医疗,医学又是一门科学,一所医院技术水平怎么样,发展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医院对待医学科学的态度和掌握利用医学科学的水平。技术项目开展情况就是医学科学在临床的体现,它决定着科室发展,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医学科学发展水平在医院主要就体现在临床技术上,技术项目在医院评审中是硬指标、金标准,必须达到要求,达到90分以上,才能评"三甲",达不到则单项否定。可见,技术项目在评审中的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3科室技术项目提取思路和方法

医院技术项目数据需要从各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中提取。总后在下发《细则》后,研发了专门的提取系统进行技术项目提取。提取的具体思路如下:目前因各家医院的电子病历还无法达到完全的结构化,故只能根据医院ICD(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编码进行数据提取,同时跟ICD编码相关的数据表一并提取,才能够准确取得相应病例。具体来讲HIS中主要涉及的数据表有患者住院主记录PAT_VISIT、费用明细记录INP_BILL_DETAIL、医嘱记录ORDERS、手术记录OPERATION、诊断分类记录DIAGNOSITC_CATEGORY等。通过给定的查询条件在这些表中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取得开展技术项目的患者信息(患者ID,VISIT_ID),通过这些信息准确定位患者并抽取患者病历信息,判断是否开展,例数是否符合,进而给出得分,见图1。

那么,上图逻辑组合就是各医院需要初始化的内容,即定义查询条件。为了便于数据初始化,系统设计初期便在总后几所大型医院进行基本的参数初始化,主要包含疾病编码和手术编码,其余的查询条件由各评审医院自行定义,这些查询条件构造出了两张初始化数据表格,随系统一起下发。下面将两张数据表分开说明:

第一张表参考编码对照表(以心血管内科为例):其中,"专科名称"、"指标类型"、"指标代码"、"内容"四项为《细则》内容,"数据来源"字段是评审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的取得数据的数据表逻辑组合,"HIS科室代码"为医院定义的项目开展的科室编码,"价表参考名称"为取得数据的条件项,"价表上报代码"和"诊疗上报代码"是医院定义价表编码和诊疗编码,见图2。

第二张表临床科室考核指标表(以心血管内科为例):因该表是上表的辅助表,字段基本与上表相同,意义也基本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诊断编码"和"手术编码"字段,这两个字段是专家评审组根据国标和军标定义的标准ICD编码,不允许医院进行无理由修改,见图3。

查询条件定义完毕后,就可以根据其构造的SQL语句在系统界面进行数据查询,得到相应技术项目患者的例数和患者的基本信息,见图4。

根据临床技术项目提取系统所查询出的患者列表(patient_id,visit_id),通过病例浏览或病案首页程序进行病例验证。评审专家组根据提取数据情况和实地考察情况给出客观判断。

4医院技术项目提取系统对医院的促进作用

《细则》对于医院来讲,可以看作是一本规范管理、持续改进的教科书,其内容对于医院业务做到了全包含,每条每款都是任务,都是标准。在技术项目提取工作中,医院自上而下非常重视,经过为期2个多月的反复参数修正后,运用评审数据提取系统完全能够准确提取数据,获得患者信息和开展例数,达到准确客观评价医院技术水平要求。

在下发医院技术项目提取系统之前,评审组专家专门对总后几所大型医院的疾病编码和手术编码进行整合,确保初始化参数达到最准确、全覆盖。可以说,提取系统的参数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汗水,再经过本院专家和工作人员参数修正和补充,做到了参数绝对准确,提取数据绝对真实。在医院应用过程中发现该系统还可以对医院网络数据质量进行管理。比如说:对于我院来讲,评审中提到的技术项目我们完全都能达标,但在数据提取过程中,有些符合的病例没有调出来。而不符合的却调出来了,这就说明病案质量、首页质量或医生诊断哪存在问题,或者收费标准、诊疗名称等不规范造成的。哪里有问题,就狠抓哪里,各个环节都监控到、管理到,医院的技术水平就会真实体现出来。所以技术项目提取系统不但能够满足评审的需要,也成为了医院进行数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我院顺利通过医院等级评审后,医院专门成立了技术项目专家组,每季度进行数据提取。定期分析讲评技术项目开展情况和网络数据质控情况。有效促进医院各技术项目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网络数据质量。也符合了医院等级评审的目的,做到了"持续改进",有助于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焱.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如何应对医院等级评审[J].医疗装备,2012,25(1):55-56.

篇8

有一本名为《我还有什么选择》的书,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现在是过去选择的结果,如果你对现在满意,说明你过去的选择是对的;如果你对现在不满意,说明你过去的选择是错的;如果你想改变现状,那就重新选择。

那么,你对现在的健康状况满意吗?如果不满意,是否也应该重新选择呢?

在《选择健康》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你的朋友或亲戚去看医生并被诊断出有什么病或被给予某个治疗方案时,有多少次你被问到哪怕是一个关于你是怎样来照料或忽略自己的身体问题吗?恐怕甚至没有一个问题会关注你吃过些什么东西、你的环境中有些什么有害的物质出现过,或者是你是如何生活的,不是吗?更常见的是你被问及病症本身而已。”

没有人会对自己的疾病感到满意,得了病就会找医生去治。但没有多少人(包括医生)会想到,其实真正的病因是你过去的选择错了,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重新选择!

重新选择就是改变。现在我就以减肥为例,谈一谈如何改变。

首先要改变思维。人为什么会发胖呢?总的来说,一定是“存的”多了,“耗的”少了。为什么“存的”多了呢?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定是因为吃得多了。那么,是什么东西吃得多了呢?一定是不该多吃的东西吃多了。如果不该多吃的东西吃多了,该多吃的东西就一定吃少了。不是吃多、吃少的问题,而是均衡营养的问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营养过剩,只存在营养不良!对于肥胖者而言,所谓“吃多了”,其实只是能量营养素吃多了。

很多想减肥的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减肥,他们只是想降低体重。其实,体重只是健康的一项指标而已,让体重达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健康。如果健康都得不到保证,还有必要减肥吗?有食欲是好事,没有食欲才不正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食欲好不好,而在于食欲好的时候应该吃什么。

为什么会“耗的”少了呢?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定是运动得少了。这一点不全对。搞明白这一点,需要明白人体能量消耗的几个途径:①基础代谢,即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②体力活动;③食物热效应,即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所额外消耗的能量。人体大部分的能量(约60%)是基础代谢消耗的,其次是体力活动,最后是食物热效应。所以,我个人认为,提高基础代谢才是减肥的要点。

奔驰汽车和夏利哪个耗油量大?当然是奔驰,因为它的发动机的功率大,也可以说是它的“基础代谢”高。一个保持健康状态的人,生命力旺盛,“精气神”十足,他怎么会胖呢?为什么贫血的人会胖?因为他没有能力去消耗,他的发动机需要检修啦!

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耗热量,还可以提高基础代谢。如果基础代谢提高了,你躺在床上睡觉都可以减肥。如何提高基础代谢?这不能仅靠运动,还要靠调整营养、心理、睡眠等等。也就是说,只要你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你就能恢复正常的体重。

解决了思维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改变你的行为。

我经常听别人讲,“少吃,多运动”就可以减肥,这是不全面的。追求一个体重的数值远远不如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想要减肥,就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胖。肥胖只是一个现象,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减肥不是去掩盖这种现象,而是要改变现象后面的本质。要让体重恢复正常,就要改变造成这种不正常的生活方式,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带来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

有很多种减肥的方法,有真方法也有假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是真是假,不能光看你的体重数少了多少,还要看你健康了多少。你要为你的体重负责,必须自己做些什么。如果想逃避责任,让别人为你负责,那你的体重数就值了大钱了。寻求帮助本身没有错,但最终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

对待疾病:要对话,不要对抗

“对抗”与“对话”,这两个经常听和见到的词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先让我们看一看《不治而愈》这本书中的两段文字:

我对贬抑常规医学的本质而不安。如果你看看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主要药物的名称就会一目了然了,你会发现大多数药物都冠以前缀ANTI(抗)。我们在使用镇静剂、抗高血压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组胺剂、抗心律失常药、镇咳剂、退热剂、消炎药以及阻断剂和H2受体拮抗药,这是名符其实的对抗药物――本质上讲,是对抗和抑制药物。

你或许会问,这有什么不对的吗?如果高烧达到危险程度,或者过敏达到失控的程度,当然要抑制病征。我丝毫不反对作为权宜之计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对付每一种严重的病症。但是如果以这类方法作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手段的话,就会产生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会置患者于危险境地。因为从根本上讲,药物武器是强大而且具有毒性的。因为副作用和毒性,药物的药效常常会受到影响。常规医疗中对抗性药物的副作用是这种医疗体系的重大缺陷。

第二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的对抗药物疗法可能不但不会消灭疾病,反而会使疾病的发作变本加厉;而这一点较易为人所忽视,更令人不安了。

健康是一种选择,疾病(或是各种不适的症状)也是一种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其说是疾病选择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选择了疾病。如何看待我们自己选择的各种“痛苦”呢?病症是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们的身体表达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的一种方式,是健康的一种语言。听懂这种语言,我们就可以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大人通常是不喜欢孩子哭的。怎么让孩子不哭呢?有时候运用武力或其他恐吓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反正孩子不哭了即是达到了目的,这和许多治疗病症的手段非常相似。采用“对抗”的方法和思路,只要消除了“病症”就是有效,只要能让孩子“不哭”就是办法,速度越快就说明办法越好、越有效。而“哭”仅是孩子表达的一种方式,也许当孩子停止哭泣之后,我们还没有搞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哭。哭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孩子需要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和孩子沟通交流,需要与孩子对话,而不是对抗。

病症是身体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可能我们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这种痛苦是一种正常的结果。人类可以通过“痛苦”这种形式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病症”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会有情绪,会生气甚至发怒,会犯错误,甚至会犯罪,但终究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是父母身上的肉。孩子身上出了问题,要反思一下做父母的责任。

自从有了细菌和病毒学说,医学上的“对抗”之风就越发盛行了。这种“对抗”之风在一定的范围内吹一吹是可以的,但一旦超过了范围,就是对我们的毒害。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细菌和病毒的世界里,这些微生物远比人类强大得多,人类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有限的优势。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键要懂得大自然的规律。不管是什么菌或什么毒,都要生存在适合的生态环境下。人们之所以会染上什么菌或什么毒,在相当的程度上讲,是我们破坏了大自然及自身的生态平衡的结果。沙尘暴不是风的过错,也不是沙的过错,过错在于我们砍了树、拔了草,破坏了我们的生态。

与病症对话,就是与我们自己的身体对话。对话的前提是接受、是承认。疾病是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只是用“痛苦”包装了而已。它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告诫,一方面是对我们的考验。告诫我们的行为,考验我们的智慧;看看我们是否能正确地打开包装,获得对生命的再认识。失眠的朋友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接受失眠。睡觉我们天生就会,怎么现在却不会了呢?你为什么会失眠?是因为你本来就应该失眠。睡眠是一件自然的事,不是由你的意识决定的,要想睡得好,就去看一看婴儿是如何睡眠的。脑子里想着对抗,怎么可以对话呢?

对话的基础是语言,要对话就要听得懂相互的语言。我们身体的语言是什么呢?这不是我几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这种语言,这就是健康的智慧。

要对话,不要对抗,对抗是没有出路的。

让知识变成智慧

从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主,需要重新学习。记得我刚开始从事亚健康研究的时候,市面上找不到一本有关亚健康方面的书。在科技期刊网上搜索,也就能找到十多篇这方面的论文。但通过这几年的积累,我的这方面的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了。健康咨询的本质是与人交往,做人的工作。一个医生要想在健康的事业上有所成就,要学会看病,更要学会生活。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4个方面,这4个方面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生活着的人”。只有先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才能帮助别人改变自己的生活。

曾有一位朋友因为头痛找我治疗。切脉后,我发现她的头痛与她的情绪有关系,于是就和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让她的情绪有了一定的释放。我给她的第一条建议是:你不能改变除你之外的任何人,但你可以影响他们,影响他们的前提是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就必须重新学习。然后我给她推荐了一本书,让她在一周之内买到这本书并开始阅读。她说她不愿意为别人去改变自己。我说,生活中的变化无处不在,我们也要跟着变化去适应生活。被动也好,主动也好,都必须变。结婚后,为人妇;有了孩子,为人母。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从没有学习过怎样为人妇、怎样为人母。生活改变了,而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希望她能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方法,进而改善自己的状态。我并没有动手治疗,只是动了动口,不过她的头痛的确减轻了很多。

有许多人都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总是觉着很无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方法。而掌握方法的前提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生活。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果你想在某一行办事,你一定会找这一行的内行;如果你想在某一行做事,你一定要成为这一行的内行,外行肯定是不行的。你是你健康的内行吗?你愿意成为内行,还是永远做外行呢?许多书的封面上都印着这句话――“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要做自己健康的内行,除了学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习本身就是行动,但仅有这样的行动还不够,把学习的东西用于生活才是真正的行动。学了之后要用,在用的过程中去体会,这是更好的学习。让知识变成智慧,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到、做到、悟到,最后才能得到。

篇9

“未来若干年内,产业带转移,农民工返乡就(创)业是一种趋势与现象,借势发展,可以解决‘农民的均等就业机会和公平竟争环境、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消费和增加外汇收入、提升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创收当地政府的利税并建立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社会’等问题,最终实现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博易集团CEO黄圣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但黄圣博同时指出,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工业化阶段是否需要充分过渡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不能采取从农业直接过渡到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服务业下乡可能是城镇化新思路。

跨过工业化,直接转向服务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劳动力的37%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却只贡献了6%的全球GDP。从官方统计口径考察,中国劳动力的35%从事农业生产,只贡献了11%的GDP,这显然是明显的不平衡。

“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农业生产率仍然不高所造成的,伴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这一问题将获得改变。”黄圣博说,“从美国经验来看,约计1%的农业劳动力贡献了约计1%的 GDP,约计20%的制造业劳动力贡献了22%的GDP,约计79%的服务业劳动力贡献了77%的GDP。总体上,美国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比例和GDP的贡献度基本相等,这说明美国的城市增长实现了相对较为均衡的资源匹配。”

然而,如果中国的发展按照美国的发展模式推导,2011年11%的农业产值由11%的农业生产率来生产,那么便可节约出24%,即1.8亿农业劳动力。这1.8亿劳动力可以从事比生产农产品更高效率和更高经济价值的制造业或服务业。

如何解决这些农民的就业问题呢?

在黄圣博看来,这些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参与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获得就业,但相比而言,通过服务业获得就业是更为理想的模式,即“服务业下乡”。

从学理上来看,服务业的产生是由于工业生产率的扩张使得一部分制造业劳动力富余,并使之进入服务业领域,从而完成工业城市到服务业城市的转变。那么,根本没有经历过工业化发展过程的农村地区是否能够嫁接服务业,这一发展模式能否成功?

黄圣博坦言,城镇一体化必须依靠产业的支撑,服务业下乡能否成功,关键是看选择什么样的服务业产业进入三四线城市和农村。

医疗旅游给城镇带来新机遇

“我们选择观光医疗产业,就是看中了其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最理想的发展模式。”黄圣博口中的观光医疗(medical tourism),也称为“医疗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将医护疗养、养生保健、文化体验和旅游渡假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定义为观光医疗产业。其特点在于有着明确的健康旅游概念,从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灵的照护,或者说在寻求健康照护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旅游的满足感。

虽然观光医疗这一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个产业已经相当成熟。美国人去拉美、西欧人去东欧、北欧人去南欧、日韩民众去东南亚……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接待国,旅游结合医疗的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的观光医疗产业将给中国三四线城镇带来新的机遇,并将带动医疗养生、酒店百货、旅游渡假、生物技术、文化创意、地产开发等多个产业领域,引领产业布局在沿海与内陆城市之间重新调整,以承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口转移并缔造高端人才社区的城镇化模型。”黄圣博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据媒体报道,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国公民已经开始尝试观光医疗,并将医疗保健事业发达的东北亚、东南亚国家作为首选,包括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拥有先进医疗经验和技术的国家。新加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国家;日本开发的PET肿瘤诊断技术现已推广到全世界;韩国拥有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且费用相对较低。

在黄圣博看来,中国在该产业的潜力源自“三大人潮”向中国的集聚,即反向就医潮、战后婴儿潮和内需消费潮。

反向就医潮是指,发达国家的民众前往医疗条件较好且收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手术及医治疗程,过程中前往附近知名景点游览;战后婴儿潮,是指到2015年,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那代人进入老年期和疾病高发期,人口数超过2.2亿人,分布于欧美新澳地区;国内需求潮是指,伴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于观光医疗产业的需求将明显提升。

落地河南汝州辐射3000万人口

“我们计划在河南汝州地区投资温泉观光医疗产业园区,并希望能够抓住三大人潮的机遇,为全世界的贵宾提供短期休闲疗养、中期医疗护理、长期休养规划的服务,这已经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黄圣博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早在去年4月,博易集团已经向河南省汝州市提交了海峡两岸—汝州温泉观光医疗产业园区《项目投资建设报告书》。该报告书建议当地政府应该借鉴海南万泉乐城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经验,重视观光医疗产业对于当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北京、福建、山东、湖南等地的观光医疗项目进行良性竞争。

根据2010年河南省旅游统计公报显示,该省旅客总数为2.58亿人次,海外游客4098万人次,占15%,总收入2294亿元,外汇4.98亿美元,占1.5%,平均停留天数为2.6天,人均消费889元。

黄圣博认为,观光医疗产业的发展将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并使得河南知名旅游景点从“驻足”阶段提升到“停留”阶段,如果以平均停留周期为10天计算,这将是目前旅游平均停留天数的4倍;若以人均消费一万美金计相当于目前人均消费额度的76倍。

据悉,该园区一期项目用地将达到1988亩,投资金额达到52.6亿元。第一阶段包括温泉泡汤设施的“温泉养生游”、9D技术演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剧目的“文化体验游”、以新生命医学为诉求,包含健康检查和医学美容的“青春健康游”、以国学培训为主题的“儒商智慧游”并配套住宿餐饮区、会议培训区、河滨公园区、品味生活区,形成“四游四区”的创意型观光医疗胜地。

第二阶段用地580亩主要建设各具各国风格特色的别墅型超五星级酒店和旗舰商场。第三阶段用地600亩主要建设国际医疗服务中心、综合专科门诊医院、亚健康管理村、银发族乐活村、妇与幼医学村,形成医疗核心区域。整个项目高度整合旅游文化、旅游地产、度假酒店、医院照护、温泉养生和百货商场等6大行业,形成聚合商圈效应。

篇10

关键词:医院 总会计师 履职能力

当前,正迈向健康中国的新征程,各级政府对于市级医院未来发展寄予更高的期望,以医院经济管理为己任的总会计师,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感悟,思考医院总会计师履职能力的提升,作为引玉之砖。

思考之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当前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社会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以上海为例:健康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见下表)

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各项卫生改革纲领密集出台。2015年上海启动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上海列入全国第2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市,医药分开、降低药品加成、医疗器械限价,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举措已在公立医院实施。

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持续需求,公立医院面临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合理控费、便民利民的诸多任务。作为医院的总会计师,如何落实好国家医改政策,确保有效执行,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努力践行。

思考之二:医院中期规划

作为医院管理者,总会计师应立足大局,研究医院发展规划,尊重医院运行规律,研判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找准履职定位。

(一)公立医院的定位与内涵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在工作实务中,总会计师应把握好公立医院发展的核心要义,重点研究、领会悟透,包括以下三点。

(1)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政府办医宗旨和公立医院公益办院方向,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以提升临床服务能力、临床技术水平和临床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医院转方式调结构转机制,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全面可持续发展。

(2)功能定位。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危重症及疑难复杂疾病诊治的主要力量,是临床医学的主力军,也是公共安全保障和医疗应急救治的主力军。

(3)发展目标。公立医院围绕临床诊疗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化推进现代医院管理,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系统思考医院中期规划

一切经济工作围绕单位的主营运行,服务于临床发展,推进规范可持续发展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中期规划是年度预算编制、中期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总会计师应系统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精准把握医院发展方向,将规划运用于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

(1)推进信息化,为现代医院提供支撑。通过历年技术投入,各地医院信息化水平有了新发展,上了新台阶,然而各家医院情况参差不同,总体上信息化建设缺乏通用性、系统性、拓展性的架构。在十三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提高医院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以大数据的有效链接提升管理绩效。

(2)围绕临床,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应以临床技能、质量和科技创新为核心,在项目安排、设备购置、科研人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临床一线,通过资源、资金、资产的集聚配置,形成以临床为导向的公立医院建设发展新机制,尤其关注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推动医院临床科技创新和诊疗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医教研协调发展水平。

(3)注重创新,提升服务与管理效能。医院的价值管理导向,应聚焦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运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医疗服务,充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挂号收费、诊断系统的快捷化服务,临床医疗智能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努力建设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精准医疗发展模式的智慧医院,在更高水平上着力提升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获得感。

思考之三:总会计师的定位与着力点

近年来,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期,靠药品耗材利润的粗放期不复存在,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是坚持公益性基础上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行,遵循临床医学规律和实体运行的经济规律,确保公立医院高效运营。现代医院管理借鉴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内涵“公益职能,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权责明晰,管理科学”。一是治理结构: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院长负责制。二是内部管理: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运行制度。三是运行机制:包括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的改革。四是转变收入结构:公立医院要通过转变经营策略,切实扭转过度依赖药品、卫生器械销售利润的运转方式,实现服务模式、病种结构的转型,更好地优化收入结构。

围绕现代医院管理,总会计师的工作重点在于法人治理结构下,全力以赴推进医院经济运行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管理,推进增效降费,努力服务于医改、服务于医院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广大医务人员,其定位和主要工作如下文所述。

(一)总会计师的职能定位

(1)站在医院发展的新起点,总会计师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具有开拓思路和改革创新的意识,既有破旧立新的勇气,也有改革创新的智慧。

(2)总会计师定位于医院经济管理,具备全面扎实的医疗卫生系统业务知识,熟悉行业情况,善于研判改革之中的公立医院发展趋势。

(3)总会计师应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较高的经济管理素养,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4)医院总会计师善于理论研究,具有扎实的W术功底,在医疗行业产生相应的影响力。

(二)当前主要工作

1.落实法律法规,组织医院健全财会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一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近年来的巡视、巡查、审计等反映的问题显示,各地医院在基建项目、设备、服务采购领域、科研经费使用、经费报销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违反财经法纪和政策红线的问题,有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除了相关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也有不正确执行财经政策、财务制度的原因。因此,医院总会计师应大力宣传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强化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的铁尺纪律,形成全员知法守法氛围。总会计师承担财经法纪宣传员和监督者的角色。

二是抓好内部控制管理。笔者认为,内控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持久性工作,总会计师应依靠医院院长,建立本单位的内控架构,重点设定工作目标、措施、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形成闭环管理,着力在“建立职权受控的治理架构;确保经济运行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预防腐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保障医院战略目标实施”等方面取得成效,这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基石。

2.加强政策研究,做好经济监测,增强决策力,预防运行风险

随着医改持续推进,取消药品加成、卫生材料限价、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刚性递增等因素叠加,作为医院的总会计师,应着力研究相关政策,加强经济运行分析,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是全面领会国家顶层设计。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16年11月8日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是总会计师工作的重要依据,把握好国家层面的要求,才能引导正确的工作方向。

二是研究医院发展的重要课题。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总会计师紧紧依靠财务和卫生专家,凝神聚力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如:研究医院规模结构,搭建医院运行最佳经济模型;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与降低药品卫生器械收费的专题分析。

三是抓好医院运行的监测分析。包括研究“医药分开”、耗材限价、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医疗收支的财务状况。加强事前决策、事中监测,是做好经济运行的重要举措。

3.组织医院财会管理,涵盖全面预算、会计核算、成本控制,总会计师履行财务把门人的职责

一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公立医院作为预算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公立医院是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责任主体,要以医院“十三五规划”、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医院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综合考虑近年收支情况、医疗收费标准调整等因素,按照财政及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中期规划和年度预算报告。总会计师应着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提升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会计法》明确总会计师对财会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此外,《根据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5号),总会计师应依法依规推进医院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从法治的高度充分重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4.加强管理,提高运行绩效,切实维护国有权益

2015年,全国13069家公立医院资产总额达28343亿元,净资产16721亿元,平均每家医院资产2.17亿元,不亚于中等以上规模国有企业。作为医院的总会计师,肩负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职责。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在政府采购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完善自筹经费的基建、设备、服务采购流程,强化业务控制,切实做到分级授权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资产。

二是加强重大经济合同审查。合同管理是维护医院权益的法律手段,也是保全资产的前沿阵地。目前,各地总会计师参与合同分级审核,发挥了显著作用,有的医院还配置法务专员,增强合同审核的专业性,防范对外经济活动风险。实践证明,医院合同管理有待进一步做深、做细,从严管控合同也是增效降费的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公立医院应形成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变更、报废等环节的无缝管理,厘清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边界。总会计师应定期组织医院开展资产清查、盘点,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实施资产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促进医院重视投入产出绩效意识,不断提高国资运营水平。

四是落实审计意见,监督执行审计决定。审计是帮助医院防微杜渐、堵塞漏洞的外部监督,更好地促进医院规范经济活动,防范运行风险。总会计师应协调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抓好审计整改工作,这既是出资人代表赋予总会计师的职责,也是对医院院长的尽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