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
篇2
方法/步骤1首先,教师职业对很多行业来说相对轻松一点,当然教师行业内部也不同,初中和高中累一点,小学和大学比较轻松。
2社会地位,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高,在什么地方都很受大家尊敬,中国也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这一点很好。
3收入待遇,教师行业输入普遍不是很高,处在中游位置,发财比较难,温饱足以,但社保比较健全。
4工作环境,教师工作环境一般都不错,不仅校园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让人感觉很舒服。
5假期较多,教师和学生一样享受寒暑假,一年三个月假期是很多行业可望而不可即的,而且工资照发。
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文化;人文精神
一、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
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并将研究出来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成果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去,这也将极大地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体育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认清体育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将体育科学和体育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就体育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体育人文精神。
二、人类体育运动的本质要求
我们知道,人类竞技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创造了许多世界纪录。但是,这些纪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
其实,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每一天生活以及将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各种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平、理解和文明,使人类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快乐,这才是现代人类体育运动追求的目的。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科学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在兴奋剂或者自然科学领域里研究竞技运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掌握人类体育运动发展最本质的要求――“运动的原始要求”,即人类的生活、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
三、人类运动与体育科学
在科学界,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够正确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我们努力去学会控制事物,利用一切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物质和资源来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地更好。
“使自己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充分地利用它们……”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区别现代和传统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身体活动。
四、体育人文精神
世界上,人的生命是重要的,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寿,能够有意义,所以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活。
其实,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正视社会,改造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每天都在发现问题,而他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或许会让人类的生活十分的疲惫。所以,许多安排好的科学研究和事情必须要根据这个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些问题最终将被人类所克服。
体育人文精神应该是正视社会,改造社会。所以,有意义的生命不仅仅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只是有意义生命中的一种运动的文化,使人的生命能够得到有效的延长,使人能够更加健康。
五、校园体育文化
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提高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呢?这是体育运动文化科学中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所有原来的研究方法和途径都要发生改变。甚至是运动训练、运动健身和运动医学方面。例如,我们必须要以全新的视角改变原来科学意义上的人体活动的定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其他一些形式去“读懂”人体,而不再仅仅是从字面上或想象中去认识。人体和活动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体育人文也要依赖于利用人类的智慧来进行科学的揭示。我们要认真研究与学习原始人类体育活动的目的。人类运动的文化将是未来15~20年中运动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但是,在政治方面,我们很难将体育运动的本质完完全全地贯彻下去。我们很难将传统文化中的体育运动形式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如:击剑、芭蕾、音乐、舞蹈等等。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运动文化和人体智慧都将很难被认为是体育文化。生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人类身体最基本的文化。
一个推动体育文化的实验证明,一切俱乐部或者体育学校都在不断地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如互相交流、健康教程、休闲、舞蹈等等。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足球、排球、体操、田径等等项目都不在这个定义范围之内。
因此,大学校园体育是重新认识体育文化的最好的地方,虽然现在它的形式还是比较陈旧和落后的。大学校园体育应该进行科学的讨论、研究与实践,这样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形式。其实,在德国,校园体育文化早已被人们重视并进行研究,主要是由德国大学体育联合会(ADH)进行研究,从哲学、公共关系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
六、结论与展望
当我们分析和认识体育和体育文化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与体育人文精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它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意识之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在人类生活和人类智慧中产生的人文精神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加以研究和探索。所以,体育人文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清人类身体活动的原始动力;其次,重新认识人类生命智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再次,总结人类在求得生存和有意义的生命运动的形式与经验;最后,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继续研究和发展人类在求得长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志冲.心灵的慰藉与人格意识的欢乐:中西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1989(5).
篇4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5个重阳节,学校谨向全校退休教职工同志们致以亲切的节日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您曾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壮大做出过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今天一座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美丽的校园屹立松江大学园区,这是我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在推进外延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推动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学校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全校师生正在满怀激情、全力以赴,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努力把我校办成现代化特色大学。
尊敬的退休教职工,在我们回顾学校发展历史、展望发展前景的时候,我们深知学校的今天凝聚着你们昨日的辛勤付出,凝聚着你们今天依然赤诚的对学校的深切关注之情。你们的热情、智慧、勤劳和奉献,为学校今天的累累硕果奠定了基础;你们的无私和使命感、责任感,为学校精神添上了丰富的内涵与靓丽的风采。这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发师生承担起历史责任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在这里真诚地道一声:学校感谢你们!
“莫道桑榆晚,更喜夕阳红”。在欢度老年佳节的时候,我们衷心希望和祝愿您坚定信念、乐观豁达、开阔胸襟、陶冶情操,继续发挥余热,焕发夕阳风采,多做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有益于学校稳定发展、有益于大学生茁壮成长等方面的工作,为实现学校“勤奋、求是、创新、献”的校训和为打造工程师的摇篮而共同努力。
今年敬老日庆祝活动,经多方征求退休教职工意见,考虑到我校退休教职工目前已超过1000多人,而且年老体弱、多病的情况日益增多的实际情况,经校退休工作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今年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我们将在重阳节前夕通过光明集团正广和销售网络送一份慰问品到您家中表示节日的问候,并邀请退休教职工的代表来校参加庆祝敬老日座谈会,并向70、80岁老人致以生日的祝贺。
篇5
【关键词】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必要性;途径
一、引言
校长是学校发展决策与执行的关键,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中关键的内容,也是信息化时代下校长必备的能力。在初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就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对学校、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优化校园人力资源等。基于此,加强对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从属性方面来说,领导力属于管理范畴,可以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能力。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进行学校信息化规划、建设的智慧,并引领全校师生实现这一伟大愿望的能力。通常来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包含洞察力、管理力以及指导力。近年来,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不断增多,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更倾向于这几个方面的解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化课程改革、教学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化领导能力,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
三、提升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必要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属于特定的组织结构,与其他组织机构具有本质的区别。人是学校构成要素中的唯一核心,学校是由人运作,并服务于人的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初中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信息化技术在校园中广泛运用,智能化校园网、数字化教程、信息化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室等逐渐走进校园。初中校园俨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组织成员,对学校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校长,必须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用信息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我的信息化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的发展都需要将自身置于教育大环境下。如果校长在学校教育信息实践中对新技术存在抵触或误用行为,可能对教师信息化教育改革工作造成制约,阻碍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初中校长,必须以学校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思考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学校各项发展,同时应该迎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为学生寻求一条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四、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途径
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教学的面貌,而学校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初中校长应该认清自身发展思路,根据特定的岗位,关注自身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认为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提升自我,挖掘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现阶段,很多初中校长在领导过程中,由于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导致信息化领导力远远不足。正是由于这一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很多初中校长不能正确地面对现状,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不能以身作则,无法发挥榜样的作用,对下属成员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激励。作为校长,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因为自身信息化水平低就放弃学校信息化建设,就不发挥自己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大多数学校情况都基本相同,校L们也处于相对平均的发展起跑线上。在提升自我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初中校长应该建立自信,同时相信自己的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我信息化水平,为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另外,初中校长应该努力增强信息化意识,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中,信息安全意识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一些校园网中包含有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信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校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责成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加密处理或删除,避免由于这些信息泄露带来麻烦。
(二)主动参与培训,完善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对学校信息化发展前景的规划能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首要体现。而对于学校信息化发展前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具有长远性、全局性以及根本性的规划策略,能够对学校未来信息化发展进行综合性描述。这些能力的提高,单单依靠思考是不行的,还需要进行实践,“走出去,带回来”,多参与社会培训等,引入更加先进的经验。
现阶段,关于培养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越来越多,但整体效果不够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校长参与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参与培训的动机不够合理。因此,初中校长在参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前,需要做一项培训预期,包括拓展性预期、提升技能预期、更新观念预期以及对知识的渴望预期等,不断调动自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主动进行交流、互动,与同行业领域或不同领域的领导者进行互动,吸取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的信息化领导力。
(三)充分关注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带动校长个人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
校长是学校特殊的岗位,是领导层核心成员,而校长领导力不仅包括自身领导力,还包括整个管理团队领导力。在初中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校长应该加强对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视。作为管理者的领导者,提升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是提升个人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校长并无分身,对待学校管理事务并不能事必躬亲,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统筹安排。校长必须非常清楚学校各学科、班级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建立不同标准,评价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效果,确保应用的面要广,人要多,学科的覆盖率要高,信息技术使用的效果要好。可见,校长领导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全校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校长必须对管理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动员,激发其工作的热情。
校长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需要依靠明确的责任与权利划分、合理的权力制衡进行保障。校长应该指导与协助每一个管理团队成员明确日后信息化工作方向,培养其信息化意识与能力,避免管理团队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一致。校长应该努力在学校中创设积极参与革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变革的学校文化氛围。例如每年都可以派多名教师参加省级的各种竞赛活动,派数名教师参加全国的竞赛活动,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实行统揽。这样,教师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利于增强整个团队的核心凝聚力。
(四)关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影响因素中的非技术因素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不同于其他方面的领导力,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部分校长认为信息化领导力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虽然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离不开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绝非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唯一因素。如果将信息技术、知识等看作是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技术因素,那么校园信息化环境、教职工工作条件、工作方式、课程改革、学生成长、教师职业发展等就是非技术影响因素。在提升初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那些技术因素,更需要对这些非技术因素加以重视。
一方面,校长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时刻关心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关心同事与下属,关心学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对教职工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进行不断优化,为学校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校长应该关注这些非技术性因素,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升自我信息化领导力。
五、总结
校长是一个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一个好校长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好一所学校,但一所好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好校长。初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途径中,作为校长,不仅需要努力进行自我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需要难校的整体发展入手,促进自我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书生.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29-33.
[2]边琦,田振清,王俊萍,等.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02-106.
[3]王h,赵慧臣.美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硕士学位课程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33-42.
[4]陈中平.实施六项工程 破解研修难题――“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项目”经验总结[J].中小学电教,2015(07):8-9.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学习方式;变革
主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互联网+教育”加出效率,加出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其中微课正在弥补着传统教学的不足,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进行优化。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她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维度,通过细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系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微课让学习无处不在。
背景
在金陵馆长《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报告会上,我首次接触到了“微课”这个概念,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告会上关于微课的特点的确是戳到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痛点,极有针对性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了融合,有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在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方面,也非常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而我们学校日益完善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恰恰可以成为实验、论证、推广微课的基础平台。
策略
1.理论培训,首先在领导的的指引下老师们多次聆听苏中电教馆金馆长的报告,并进行深入的交流,然后又到苏州、昌乐听翻转课堂的研讨课,到深圳参加全国慕课大会,一路下来收获很大,于是就在学校组织了两次有关微课程教学法的全员培训,让所有的老师了解什么是微课以及它的作用。
2.技术指导,为了让老师们都能会做微课,为了落实技术的掌握,共举行了4次教师技能大赛,两次触控一体机的使用比赛,两次教师现代教学技术大比武。
在我校日臻完备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道路上,我们始终强调理念先行、应用至上,多次教学技能大赛,将课堂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在前面,旨在令一线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催化剂。通过培训和技能大赛让所有的老师都掌握了两种录课方法一是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7进行录制;二是利用学校的触控一体机进行录课。
3.成立胜利二中微课程项目部并进行课题研究
我作为项目部的负责人,制定研究步骤,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微课程的几个关键的步骤,学习微课的录制,研究微课的应用等等。并申请了省级课题进行研究,以课题为引领再次深入研究微课应用。
4.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由数学老师率先进行数学科微课程辅助教学的实践。利用寒假期间,将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对应的视频到网络平台、QQ群、微博上,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新学期开始之后,课堂教学开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一个学期后,我们撰写了《微课程实践报告》,制作了微课程调查问卷(家长卷和学生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优秀率还是及格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5.全员参与微课的录制,并定期组织微课比赛
每个学期我校都进行微课制作比赛,并提选出优秀的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微课的录制中来。充分利用胜利二中网络课程平台,一是把已经录制好的微课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二是进行在线直播授课,让学生接受学校最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家校教育无缝对接,它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自由灵活互动。
6.根据学情、校情多方位发挥微课的作用
为了让学困生的预习、复习更有针对性,我们把难理解的、重点的章节录成微课,提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需要多次观看,从而排除学习障碍。
为了对优秀生有更大的帮助,我们把一些中考压轴题的解题过程录成微课让学生在家可以反复的观看,使有能力的学生更好的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效果明显。
为了提升实验教学,我们将所用的理化生实验录成一个个微课,让学生提前在家观看,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与寒假作业,我们根据各年级的假期作业的安排让老师们提前准备好微课,并将每一学科的考试试卷的讲解录成微课,让学生在家及时改正错误。为了方便我们在网络平台和班级QQ群均上传视频,使学生方便学习和下载。
取得的成效
1.成就了老师
老师在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2015年在国家级比赛中获一等奖18人、获二等奖18人、获三等奖33人,省级比赛中4人一等奖、11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中心级比赛中,14人一等奖,18人二等奖。通过比赛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快速的提升。
2.成就了学生
利用微课让有能力的学生提前有针对性的预习,课上听课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学习巩固,借助学校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时时辅导假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作业。通过实时网络授课和通过录制微课进行重难点讲析、章节知识梳理、试卷习题讲评,以此加强家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结 语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感受到在“互联网+”的大形势下,给我我们学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高效,将来制作微课必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推动新课改的重要形式。微课程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让学习者无序学习、孤立学习;微课程资源是一种手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微课资源不是教学的全部,不是要替代传统教学,它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篇7
平板电脑,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用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平板电脑是由比尔盖茨提出的,是一款无键盘、小巧但功能完整的计算机.
2平板电脑的产生与发展
平板电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提出了一种可以用笔输入信息的新型笔记本电脑的构想,但当时没有对这种构想提供支持.2000年提出的TableTC,这是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平板电脑,此后许多电脑厂商也相继推出过一些平板电脑的产品,但都因价格昂贵而曲高和寡.直到2010年,苹果公司正式推出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的元年,使人们明白能随时随地移动的平板电脑是什么样子,真正地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平板电脑,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应用的出现,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平板电脑带来的乐趣,并能与周围设备进行无缝链接,实现资源共享.平板电脑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的一种,它是使用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上输导和面授等多种不同渠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形式,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模式,为广大需要参加成人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4平板电脑应用于远程教育的优点
平板电脑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应用于远程教育,无疑给远程教育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4.1简单实用
教师,是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要想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平板电脑的使用可以真正发挥平板电脑的优势,使用它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获得知识的脉络和层次,使得知识图文并茂,生动且易于接收和记忆.平板电脑继承了普通电脑和手机的优点,实现了人机交互,学习者可以眼看、耳听、脑想,学习者可以用声音控制,也可以用手机操作,真正地满足了远程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平板电脑的7寸或10寸屏设计,正好符合人体视觉自然特点,不容易产生疲劳,更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
4.2方便快捷
无论你在何时,身在何处,只要你手中拥有一台平板电脑,只要你有想要学习的欲望,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上关注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下载网络课件,结合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再用学会的知识完成网上作业,如果有疑难问题,可以与在线老师进行交流,还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大家讨论中可以擦出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贴留言等.
4.3易于创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平板电脑的应用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不但是对教师,对学生也是一样,平板电脑的应用于远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如今的教育更是注重人才的培养,特别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如何教中创新,学生在如何学中创新,真正地实现创新教学.
4.4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在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竞争活动,三是刻意求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平板电脑借助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使得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可以使学生更加易于参于竞争,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更好地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和优化.
4.5提高效率
一机在手,万卷在身.平板电脑中包含大量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学习时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快速查找材料,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平板电脑就像一个大的图书馆一样,里面有大量的资料供学生查找,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平板电脑在各国教育的应用
各国在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平板电脑来取代传统教科书.苹果在教育界采取“一对一”计划,即一个学生拥有一台平板电脑,美国超过600学校推行这一计划.法国也引入平板电脑作为新的教学工具.中国也在近两年将平板电脑引入教学中,像江苏和上海等地区的学校都在引入平板电脑教学做了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平板电脑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尽管平板电脑教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平板电脑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何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1)平板电脑的价格高,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产品应用于教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2)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成本高.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是否丰富是远程教育的关键.要想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3)平板电脑的寿命问题.平板电脑的寿命一般为3—5年,如果超过5年,机子的性能就会下降.
篇8
关键词:悦ME;OTT;海南; CDN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046-03
智慧家庭是中国电信公司结合目前客户需求开发的一整套服务业务,该业务是以光宽带为接入方式,依托家庭网关、互联网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手机等多终端,为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智能网关应用等多种家庭信息化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根据实际业务需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决定由云公司通过灵活的OTT方案来承载整套服务,方便未来的多业务融合。本次悦ME-OTT项目在集团公司ITV增值运营中心建设业务管理平台,在各省市区只建设CDN节点。
1 总体建设方案
1.1 总体架构
1.1.1 点播总体架构图
本期工程在北京、南京、广州设置3个点播中心节点作为回源节点,三个中心回源取数据并向外进行CDN分发服务;点播的承载使用163网,包括点播的对外服务和回源操作,三个中心同时互为回源及分发备份。由于CP地域的不统一,所以采用就近回源获取内容的方式进行内容的收取。
其中:
北京覆盖的区域包括:华北、西北、东北;
南京覆盖的区域包括:华东、华中;
广州覆盖的区域包括:华南、西南。
用户发起请求通过调度到相应的服务节点。对于下沉到地市的省份,用户服务节点首先定位到相应的地市节点,地市节点没有请求的内容时,向省中心节点发起请求。对于全省部署一个省点播中心节点的省份,用户向省节点查找内容。如果省节点有内容,则将内容返回给该请求用户。如果省节点没有内容,则由省中心向相应的中心节点进行内容请求。中心节点有该请求内容时,返回给相应的省节点,没有的话,向CP端申请内容(回源)。CP将内容返回给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获取内容后直接返回给省节点并进行缓存;省中心节点获取内容后,最终将内容缓存到本地服务节点,并将内容返回给终端用户。
点播总体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点播总体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1.1.2 直播总体架构图
本期工程目标为在北京设置全国直播中心节点。全国中心直播节目源(爱上节目源)通过组播方式实现将内容传送到北京直播中心,中心节点进行组播转单播后,中心节点将一路信号推送到中心的录播服务器,切片后通过CN2将直播源推送给各个省中心,对于具备组播的省份,将另一路信号通过单播的方式直接通过CN2分发到各省。
直播目标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2 海南CDN节点建设情况
本期工程在海南电信电信枢纽大楼11楼云计算机房第5列安装1架高压直流列头柜和7架高压直流网络机柜,机架编号设置为05-01~08。
2.1 光缆传输现状
目前枢纽11楼机房已布放一条48芯光缆至枢纽9楼机房,空闲44芯;另外机房已布放一条144芯光缆至枢纽19楼机房,空闲126芯。
2.2 CN2和163接入设备现状
城域网核心路由器分别部署在枢纽19楼数据机房和海府2楼交换机房,目前均有空闲万兆光口。
PE 设备分别部署在枢纽19楼数据机房和海府2楼数据机房,目前均有空闲千兆光口。
2.3 建设方案
1)光缆传输方案
CDN 网络海南节点设备安装在本期新增的高压直流网络机柜内,CDN网络出换机需要接入CN2和163。本期占用枢纽11楼至枢纽19楼数据机房4芯单模光缆,占用枢纽11楼至海府2楼数据机房2芯单模光缆,占用枢纽11楼至海府2楼交换机房2芯单模光缆。
本期分别占用枢纽19楼数据机房CR设备(华为NE5000E)和海府2楼交换机房CR设备(Cisco CRS)各1个万兆光口。
本期分别占用枢纽19楼数据机房PE设备(Cisco 12416)和海府2楼数据机房PE设备(Cisco 12416)各1个千兆光口。
2)电源方案及接地系统
电源方案:本期工程新增1架高压直流列头柜(240V /400A),安装在05-01 位置,05列设备柜均从05-01 列头柜引电;新增列头柜从枢纽11 楼电力室高压直流总配电屏引两路400A输入【占用4个400A熔丝(2正2负)】。本期工程新增 7 架高压直流机柜,安装在05-02~08位置,机柜内均配置相应的PDU,机柜内的设备从PDU引电;本期需要占用新增的05-01高压直流列头柜共计14个32A/2P 电源输出端子。本期新增的所有网络机柜和列头柜内的保护地排均接到机房内的接地排上。
接地系统:接地系统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合用一个接地网。本期新增机架从机房地排接地,本工程新增设备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欧。保护地线应采用黄绿相间的电缆。
2.4 媒体服务
2.4.1 点播业务
1)媒体控制
媒体控制负责接收终端媒体服务请求,并根据节点状态、负载均衡策略等分配并控制媒体服务节点向终端提供媒体服务,并提供节点故障切换。
媒体控制功能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当提供流媒体的服务器中没有请求的媒体内容时,支持向上级CDN请求内容,边下载边向用户提供服务。
需将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并同步给运营管理相应的功能模块。
2)媒体服务
媒体服务负责为各业务终端提供媒体服务。当点播的内容在边缘节点存在时,由边缘节点相应流媒体服务器向用户发送媒体流。当点播的内容在边缘节点不存在时,系统调度到存在此内容的中心节点或者区域中心节点,流媒体服务器边下载内容边为用户提供服务。系统进行点播服务时,要求可以实现定位播放功能,可以进行暂停,播放功能,暂停后恢复播放要求做到无缝播放。
当用户访问EPG时,EPG返回终端的URL指向媒体控制服务器地址。GSLB根据LDNS将终端调度到离自己最近的服务器节点上提供服务。同样,流媒体服务器进行服务提供时,需要验证用户的合法性,根据防盗链机制进行验证。
2.4.2 直播业务
媒体服务负责为各业务终端提供媒体服务。直播信号采用RTSP流式传输。在组播方案中,当直播传送至边缘节点各台流媒体服务器时,流媒体服务器自动将直播流至组播地址。在单播方案中,流媒体服务器支持合并取源功能,相同直播视频流只需向组播复制点拉取一份直播流信息,即可响应下层设备及用户的诸多并发访问请求,节省取源带宽资源及上层媒体服务器数量。回看服务使用HLS进行传输,当用户访问回看资源时使用CDN节点对用户进行响应,通过拉的方式将内容从中心将内容存储到本地并推送给用户。
2.5 网络需求
点播业务提供灵活、可扩展的架构的本地业务运营需求,兼容现有CDN网络,满足网络无缝演进需求,必须支持CDN节点分布式组网,服务节点需尽可能靠近用户以满足服务质量要求;需要使用163网进行承载。
直播业务提供灵活、可扩展的架构运营需求,兼容现有CDN网络,必须支持CDN节点分布式组网,流服务节点需尽可能靠近用户以满足服务质量要求。
本次直播通过CN2进行中心对全网的分发,在通过163进行对外服务必须支持在同一CDN内的设备跨网络混合组网;例如同一个CDN节点即能支持163网络又能支持CN2网络的服务同时还能支持本地城域网专网服务。
CN2用于和上层进行直播信息的传输,直播对外主要通过城域网专网进行服务,同时也要覆盖163网络用户。
2.6 IP 地址分配方案
IP 地址的合理分配是保证网络顺利运行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对于中国电信互联网IP 地址的分配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申请到的地址空间,充分考虑到地址空间的合理使用,保证实现最佳的网络内地址分配及业务流量的均匀分布。IP 地址空间的分配与合理使用与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组织及路由政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将对中国电信互联网的可用性、可靠性与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应充分考虑网络对IP 地址的需求,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对IP 地址的需求。海南电信互联网的IP 地址规划原则如下:
1)海南电信互联网的IP 地址应全省统一规划。
2)应保留足够的连续地址组成独立的自治域,为今后扩展留余地。
3)地址划分有层次,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
4)应充分合理利用地址资源,采用可变长子网掩码技术。
3 悦ME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自2005年推出iTV业务至今,中国电信已拥有近3000万用户,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此次推出“悦me”产品,是中国电信与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电视频道和海量高清视频点播服务,以及丰富的正版应用下载。通过“翼支付”、“家庭云”等中国电信自有应用,用户使用遥控器即可享受网上教育、医疗、社区和购物等服务,完成水电气查询缴费、公积金、社保、交通违章、航班信息和生活指数等查询操作。通过智能网关,可使用智能手机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设备,还能实现宽带提速、离线下载和安全控制等功能与服务。
“悦me”产品包括悦me盒、悦me网关和悦me电视等在内,随着中国电信光宽带业务和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家庭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悦me”作为中国电信智慧家庭的全新产品,意在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以光宽带为接入方式,为家庭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悦me”产品已聚合了教育、医疗、社区、购物和影音娱乐等7大领域,重点开发民生应用,依托智慧家庭产业联盟和“悦me”开放体系,中国电信计划打造覆盖全国的优质民生应用服务平台。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电信悦ME-OTT海南CDN节点的部署,海南市场将迎来悦ME时代,丰富的节目内容,灵活的接入模式,方便的生活应用产品和娱乐产品必将带给海南用户高品质的享受。作为电信运营商,我们要做好海南CDN节点的建设部署,做好我们的维护工作,让悦ME在海南真正融入民心,我们相信,中国电信悦ME业务必将在海南成为主流产品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施唯佳, 蒋力, 贾立鼎. OTT TV和IPTV的技术比较分析[J]. 电信科学, 2014(5).
篇9
【关键词】凝聚力;高校凝聚力;高校教师
一、高校凝聚力内涵与特征
高校凝聚力主要指高校对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及教师之间相互亲和力等。它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高校凝聚力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吸引力。其次,高校凝聚力是教师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最后,高校教师相互亲和力。高校凝聚力的特征具有动态变化性、动力性和多维性。高校凝聚力的动态变化性是指高校凝聚力会随着影响高校凝聚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凝聚力的动力性是指高校凝聚力会对高校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凝聚力多维性指形成高校凝聚力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高校凝聚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校凝聚力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对高校凝聚力认知不高,主要是学校在凝聚力建设和宣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加强学校凝聚力建设。教师对学校的关心度和喜爱度能一定程度显示学校的凝聚力,通过调查显示几方面结果都不令人满意,侧面反映了高校凝聚力不强,表现在高校教师对学管理部门如何与普通教师沟通渠道不满意,说明学校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对学校的职称评定、薪资评定、晋升体系等普遍不满意。说明高校凝聚力建设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方法。
2、影响高校凝聚力的几个主要原因:
(1)学校发展共同目标不明确,工作缺乏吸引力。
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能确定合理的共同奋斗目标。主要表现在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目标过高,使教师不认同学校的目标而努力,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怀疑,动摇了他们对学校的信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高校工作缺乏吸引力主要是高校没有使教师看到工作的重要性、科研上的自由探索性和成长培养的长期性。高校教师虽然不要求坐班,但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要发表高水准的论文还要争取科研项目,因此压力很大,这些“软性”指标直接跟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和职称晋升等利益挂钩,因此成为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完成这些指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由探索,也就无法使自己获得提高与发展,也无法使自己在自由探索和成长发展中感受到工作的乐趣。这种情形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引起他们对学校的不满,降低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
(2)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情况方面存在问题,教师的很多合理意见学校较少采纳,并且缺少信息的沟通渠道,让教师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与得到尊重,自己的智慧没有发挥,价值无法体现,产生被埋没、被压抑的心理,从而引起他们对学校的不满。他们还认为在高校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平衡机制缺失。一般来说,学术权力是指学者团体对学术机构和学术事务所拥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学术权力在大学里决非只是单纯影响学校的几项学术事务、而是拥有全面参与决策的权力。可见,作为学术人员的教师参与学术管理,行使学术权力不够。这势必会引起广大教师对学校的不满,直接影响高校的凝聚力。因此,教授是广大教师以后发展的目标,高校教授学术权力的缺失使广大教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应有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影响了高校的凝聚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精神文化发展不同步
近年来高校提高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但是在建设中却还存在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如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不够。生活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着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实际困难,学校虽然对此有所重视,但是却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减少他们后顾之忧。工作中,教师的用人制度也不是十分合理,有的教师是高职低能,有的是高能低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成长发展上,专业教师没有形成公平的职务晋升制度。并且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也不科学,没有保障其公平性。制度建设中的这些种种不足,使教师无法感受到学校在制度建设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再次,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校园精神文化,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和基础。但是现在高校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一味强调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忽视不利于教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从而使教师在对待学校的事务处理上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而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从而降低了高校的凝聚力。
三、增强高校凝聚力对策探讨
(1)制定共同发展目标,提高工作吸引力
前面分析指出了共同目标对于教师的凝聚功能,因而要增强高校凝聚力,学校就必须重视共同目标的制定。制定的目能使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制定共同目标过程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尽可能相协调。在制定目标时,高校应该发挥广大教师的参与作用,仔细倾听教师的意见,兼顾广大教师的利益,照顾他们的需要,从而促使教师对目标产生认同感,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提高高校工作吸引力应该做到,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与宣传,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自豪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要给他们提供学术探索的自由。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留给他们适当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和兴趣所在进行科学研究,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提升他们的工作成就感。
(2)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我们已经分析了高校组织结构对高校凝聚力的影响。根据前文的论述,提高高校凝聚力必须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高等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知识是高校运转的轴心,因此高校管理既要考虑行政权力也要考虑学术权力。高校这种学术性和社会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在高校组织结构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必须相互协调和配合,有效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设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制衡的矩阵结构。合理划分学校权力与院系权力,调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建立健全学术组织,扭转过去高校单纯依靠行政权力对校务进行管理决策的现象,把学术权力还给教师,学术问题要尽可能地交给教师解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用。加强这几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公平的评价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3)构建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
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生活上,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建立教师生活保障制度,帮助教师解决好子女上学、就业、就医、住房等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工作中,创建合理的用人制度,让教师都有最适合的工作任务,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成长发展上,既要为教师专业或学术发展创造条件,又要为有管理才能并愿意参与管理的教师创造条件。还要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因此,无论是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还是制度文化环境建设都应该将校园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处处让教师们能时刻感受到校园精神的体现,从而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
篇10
关键词:培养兴趣 校园环境 乡土风情 环保材料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杭锦后旗陕坝古镇地处郊区,资源比较丰富,近几年,我校根据地区特点编写了美术校本教材。通过利用乡土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经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教学中,将课本内容与乡土资源巧妙地整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适时地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合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在学习泥塑时,我亲自带领进行学生挖泥、和泥、捏泥等,让他们在玩中感悟,乐中学习。
乡土资源来自本地,学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他们乐于接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历史状况、发展前景等总是特别关注,感情深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借助照片、实物、影像等资料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也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
二、利用乡土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身边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入手,和他们所熟悉的所感兴趣的活动结合起来,利用他们所了解的资源进行教学,让他们享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校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育人环境。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多增设了一些写生课,包括风景写生、静物写生等等。如在低年级学习《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我带领同学们观察学校的花草树木,讲解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结构特征等,让他们自己去写生。高年级在学习《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时,组织学生观察我校的建筑物、树木等,让他们试着去表现,学生在兴趣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了解乡土风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陕坝人勤劳勇敢,以前留下来的古建筑结构,很具有历史价值。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我示先把拍摄的录像、照片等展示给同学们欣赏。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到镇上或村子里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参观“塞上园”的小组重点了解成吉思汗这个英雄人物,以及敖包的象征意义。参观河套酒业的小组要记录我酒厂悠久的发展历程等。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拍录像、速写记录等方法,把小镇的古建筑以及人文历史故事也一起收集记录。同学们纷纷响应,积极参与,遇到困难时还及时请教相关的人员。这使他们一下子都变成了讲故事专家,把古镇当年的历史故事讲解得栩栩如生。
2.弘扬民间传统艺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农村里面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它们是艺术沃土盛开的奇葩。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弘扬民间特色艺术。如在我们的乡土里每年正月十五要挂灯笼、踩高跷、扭秧歌,人们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非常热闹。我通过设计《新春乐》这一课,组织同学们去访问扮演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的艺人,并且让同学们去采访村里的长辈,记录了解整个表演过程,然后让他们进行创作。在创作中,有的同学表现的是踩高跷的场面,有的表现的是扭秧歌的场面,有的表现的是舞龙灯的场面......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
这次采访中,我还让学生向长辈们请教一些民间艺术作品的作法,比如民间剪纸、面塑、刺绣等,然后课堂上再进行演示,并撰写艺术随想记。同学们热情高涨,他们的作品不仅有民间风味,而且独具匠心,撰写的艺术随想记表现出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们认识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到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智慧。
(三)巧用身边的环保材料,培养创新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比如,在我们的校本教材里,设计了粘贴画教学。我校地处郊区,各种各样的树叶是粘贴画教学的好材料。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美术课上让他们用树叶粘贴成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种子的粘贴画,各种豆类、瓜籽、小麦、玉米等。另外,我校还举办了“环保小设计制作比赛”,鼓励学生搜集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创作,让它们变废为宝。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不断探究利用乡土资源服务于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提高小学美术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洪美娟.巧用资源 丰富绘画题材.小学教学参考.2011.3《小学教学参考》编辑部ISSN 1007 -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