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绍美食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介绍美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恕我直言,尊重客观事实,对《烹调知识》(2011年合订本)又有新的感受,再度写这“千字文”,让广大读者、作者来评述,以享美食中的天伦之乐。此次新的感悟分为六点:
一、立足山西、眼看世界:《烹调知识》是山西的地方性美食刊物,本以山西为主,但编辑者却“立地山西,普及全国,眼看世界”,因而使刊物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烹调知识》中可以观察到全国美食的动态和知识,更能了解到世界美食的趋势,还辟出了《异域风情》的专栏,如“解密来自地中海的美食——西班牙菜”、“奇特的德国饮食文化”之类的文章,使读者能了解到世界美食的动态。不仅如此,还连载了“世界各国的长寿食品”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到世界上一些长寿国家为何长寿,一句话,与美食有关。各界长寿的食品,各种不同,各具特色。
二、从美食走向营养化:当今有句时尚话:“不但要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出营养来”。《烹调知识》编辑部顺应这一潮流,辟有“美食养身”专栏,不仅仅“为美食而美食”,而是在美食的基础上,“吃出营养”来,如“五行与中医养生”一文中,中医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及“肺、肝、肾、心、脾”的养生原理,深入浅出,颇有哲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五行”与“五脏”中最强时间,最弱时间,对养生与食疗的关联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随着形势的发展,从美食走向食疗。“食”不仅是果腹问题,吃的好不好,吃得适不适时,这对人体增强抗病能力,“吃出健康来”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烹调知识》(2011年7期)卷首语中所刊出的“新论饮食养生”一文中三点颇有说服力,一是什么时间吃比吃什么更重要,二是一日多餐比少餐更重要,三是食品比食补更重要,说得具体、颇有说服力,虽是“千字文”,却抓住“饮食养生”的要点。
四、食医被破格提到议程上来。如何办好《烹调知识》杂志,不能因烹调而烹调,而是跳出“烹调圈子”,结合当前饮食与治病的关系,这在2011年中尤为突出。一些疾病的发生,当然有诸多原因,但饮食调理、饮食治病(即为“食医”)是重要的一项。辟出“食养寄语”一栏(笔者建议:是否为“食疗”或“饮食治病”更具体化),如“五谷杂粮”引领健康营养新时尚(刊于2011年8期),不但对“五谷杂粮”进行了考证,而且提出“如何吃五谷杂粮才有营养”,进而引伸到五谷杂粮称为美食的话题,这样有层次的、深化介绍,实为难得的好文章。
五、敢于争论。关于美食,并不一言堂,敢于论据找点、提出新的观念。众所周知,国内风行的“舶来品”——比萨饼,这是意大利的美食,因此,一些洋餐馆,尤其是意大利式的,常以“比萨饼”为自荣,无可非议,意大利以吃比萨饼为习俗,但诚可知,比萨饼并非源于意大利,而是中国。时今中国的比萨饼应为“返销”而已。《烹调知识》(2011年12期)刊出“比萨饼的起源及流行,”一文,简介了比萨饼起源的三种传说,由于尚无史料可证,无法下结论,相信不久的将来,对比萨饼的原产地会有个结论。
篇2
关键词:校本教材;旅游;语言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导游职业,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具备:熟练的景点讲解技能,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对于语言知识积累和口头语言的表达有着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旅游专业语文校本教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校本教材建设思路上,我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从基本的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的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让学生在与语言、人文的不断对话中,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从而让校本教材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与导游工作结合)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
1注重地方方言俚语、口语的搜集
导游语言的运用和日常单纯的口语交流又有不同的地方。导游语言“正确、清楚、生动、灵活”、是四大原则。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经过认真努力的专业学习,从语言表达来说“正确”和“清楚”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要想做到语言的生动和灵活,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别是讲解有地域特色比较浓厚的景点时,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地方的俚语和俗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其实好的导游语言应该雅俗共赏,因此校本教材可以有目的的收集一些地方俚语、俗语,并教会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运用。而现在学生成长语境,对方言、俚语这一方面接触较少,而传统教材在对地域语言关注不足,校本教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这样既更好的传承了地方文化,也对导游语言有了鲜活的补充。
2编纂的文学作品更接地气
校本教材可以是对旅游文学作品做深度的扩展,知其首尾、本末。例如笔者在编纂校本教材时,对于汉赋大家枚乘(淮安人)代表作《七发》里面所包含对楚太子所言之美食“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胹,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笔者特地引申,对本地美食文化的渊源做了介绍,淮安市是淮扬菜发源地之一,美食旅游资源丰富,关于美食文化的介绍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从《七发》赋对美食的描述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在江淮一带人们美食追求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00后的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喜欢短平快浅的阅读,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通过校本语文教材的介绍可以将生涩枯燥古辞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美食文化,更加接地气。即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加深了旅游专业学生对美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导游工作的开展。
3精当选材,补语文教材遗珠之憾
传统语文教材由于篇目有限,面对灿若星辰的文学作品,难免有遗珠之憾。例如晚明著名园林建筑学家计成所著之《园冶》,与其说是一部介绍园林建筑杰作,不如说是一部文学描绘园林景观的佳作,通篇体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和情趣。整部书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这一段话可谓短短数语,将园林“借景”手法的运用,描绘的淋漓尽致。亦显出极高的构思手法。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园林的构景手法有独特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作品中所蕴藏的文学知识、园林知识转化为指导自己今后独立从事导游工作有效能力,从而掌握运用园林审美的规律,能够自如地在游客面前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导游词。优秀的导游员不单纯是对旅游景点简单的介绍,更是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在景点解说中能把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感悟转化为自己的生命情愫,和所在景点的特色相融合,并能够用优美的言语形态展现出来。
4注重文学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
很多经典的文学资源就是旅游资源。在编撰校本语文教材时,注重文学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例如:一饭千金,胯下之辱等成语,就发生在笔者所在教学地—江苏淮安。笔者利用校本教材这个平台对有关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进行整理和收集、传承。在作业设置上,根据民间的传说和历史典故设计旅游线路,并进行导游词创作比赛。这样可以实现文学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特别是和地方旅游资源相结合。从而找准了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切入点和闪光点。
作者:路春涛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同时就是文化活动。因此,文化可以归纳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旅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文化反过来又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当中。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长期生活在冰和雪环境下的人们,形成了他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现象,这种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之为“冰雪文化”,它涉及建筑、饮食、经济、艺术、体育、旅游等方方面面。“冰雪文化”与“旅游文化”同属于文化的子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契合点,即“冰雪旅游文化”。冰雪旅游文化是指在冰雪环境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现象、规律、关系等事物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冰雪旅游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
(一)龙江饮食文化黑龙江虽地处边疆,但是边而不塞,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整个文明时代,这里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带,是由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和赫哲等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聚合体。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斑斓,多姿多彩。黑龙江的饮食文化,虽没被列入四大菜系之中,但要论起其渊源,龙江饮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
1.起源于满族饮食文化历史上曾经创造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奠定了龙江饮食基调。首先,早在“渤海国”时期,食物原料丰富,烹调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烧、烤、蒸、炖、炸、焖、煎、熏等烹调方法。由于物产资源丰富,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动物的肉头蹄肝肠等都可以入菜,甚至出现了用“三足铁锅”涮肉的吃法。这种火锅与火锅菜肴后来成为满族先人传统风味饮食、满席主菜之一,并随满族人入关风行全国。其后,在金代时期,烹调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调味品。元代居住在龙江的女真族学会了“以豆为浆”、“酿米为酒”。到了清朝后期,黑龙江省出现了努尔哈赤的“黄金肉”、“罕参”等传说。
2.集成于中原饮食文化清朝以前,龙江人在中国北方或全国建立政权,龙菜和龙江其他先进文化一样,在不断向外输出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内的先进饮食文化。在清朝康熙平定三番后,曾给吴三桂做大厨的崖三爷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充军,他用黑龙江地区的特产原料,结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对龙菜进行了改良,研究出许多具有龙江特色的菜点,专供达官贵人享用。此后,由于“流人”的大量进入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北的大量移民开始“闯关东”,中原尤其是鲁菜文化进入了黑龙江地区,给古老的龙江饮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成分,并在短期内融入到龙江饮食文化中。
3.合璧于外来文化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人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地区。1905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大连等城市被迫开埠通商,各国侨民也蜂拥而至。直到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道里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厅37家。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黑龙江地区传统的饮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观念和进餐行为,在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开创性。外来饮食文化的出现还带来了全新的烹饪技术———煎、炸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餐品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黑龙江一部分城市人口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结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龙江冰雪饮食的特征黑龙江省有着“冰雪龙江”的美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得“天地所闭藏”的龙江大地在入冬以后一片干净,严寒低温令土地不能再有所贡献,这种状态通常持续近半年的时间。受冰雪生态环境和民族历史遗留的影响,黑龙江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冰雪饮食文化特征。
1.从饮食方式上看(1)冻食。比如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冻豆腐等冰雪特色食物,是水果或蔬菜在冬季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贮藏方式的结果。(2)生食。如沾酱菜,这种饮食方式与维生素的摄取有关,人们日常餐桌上第一道菜通常是以白菜、胡萝卜、黄瓜、绿豆芽等为主料的“凉拌菜”。(3)腌渍。受北方冬季低温条件的限制,绿色蔬菜难以获取。腌制的方法有利于食材的保质,如用白菜经过腌渍发酵而制成的酸菜已成为独特的饮食风味;腌制咸菜已渐渐形成了口重(咸)人群的饮食习惯。(4)高热量。龙江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习惯,是由于酒可驱寒、舒筋、活血,人们需要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冬季的严寒而长期养成的,从而成为冰雪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2.从菜式上看(1)杀猪菜。龙江人好吃炖菜,是因为长期处于寒冷气候,需要摄取高热量。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人们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再放入已经处理好的干白菜,加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杀猪菜肉嫩汤鲜,肥而不腻,开胃解馋。(2)鱼筵。冬季封江之后江鱼多活动于冰层下,此时鱼儿不再进食,鱼肉新鲜、柔嫩。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世代同鱼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民族,有“食鱼民族”之称。客人来了,能品尝到别具一格的风味鱼筵,刹生鱼、塔拉哈、生鱼片、刨花鱼片等不胜枚举,做法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这些独特的食鱼方式已成为黑龙江地区独树一帜的食鱼文化。(3)野味。由于黑龙江省地大物博,冬季的大兴安岭野生动物众多且极易扑捉,慷慨地给龙江人的餐桌上提供了各种野味。飞禽中的松鸡、沙半金、天鹅,走兽中的猂鼻子、熊掌、鹿脯、野猪脸等等,营养珍贵,口味独特。经过人工驯化饲养,野味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龙江人餐桌上的冬季保健美食。
3.从烹饪方法上看龙江菜的烹饪方法兼容并蓄,融众家之长。一是火候讲究变化和适度。如“急火快炒”、“先急后慢”、“快慢结合”等,又讲究火候富于变化、适度和恰到好处等。二是注意保护菜肴的营养价值。通过“汁、浆、糊、芡”,既减少了营养的损失,又为消费者提供了“软、嫩、滑、酥、脆”等不同的口感。三是讲究细微变化。以炖、酱、拌、炝、熘、焖、涮、烤、爆等为主要烹调方法。同时,还兼融西方烹调方法中的煎、炸等方法。
4.从菜点品种上看除中式品种外,西式品种占一定比例,“大列巴”、红肠、“格瓦斯”等是人们日常食品;西餐店的数量要高于其他省份,西餐则是人们休闲饮食的重要选择。黑龙江冬季冰雪菜点的成品特征既讲究温饱、御寒、摄取营养的功效,又讲究体现晶莹、洁白、刚劲、飘洒的冰雪文化特质。
三、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的发展建议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既是文化的子要素,又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一直为旅游研究的重点。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推进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就如何弘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提高冰雪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大对冰雪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保护和传承,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独特饮食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文明有取代传统文化的趋势。先进供暖设备的出现、全球的日趋变暧以及很多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黑龙江省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无需抵御冰雪天气的严寒,加上多元饮食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渐渐地抛弃了当地传统的冰雪饮食习惯,被汉化或者西化。各地方政府对此需居于主导者、担当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地位,承担资源开发和保护、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规划管理等职能。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可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自己的饮食文化特色,并鼓励各地区依靠文化产业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牵头开展特色冰雪饮食文化活动,用特色饮食吸引旅游者,在弘扬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各地人民真正体会到文化价值所在时,他们就会自觉想办法发掘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二)在冰雪旅游产品中融入饮食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旅游市场出现的新需求,求新求异、参与性和趣味性强的旅游商品已成为新一轮的消费时尚。因此,在冰雪大众旅游产品中,应该尝试加入新的元素,改变原有的单一产品结构,迎合游客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例如,旅行社可推出“哈尔滨冰雪美食一日游”、“农家乐美食游”、“龙江特色美食行”等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由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便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地方旅游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对于继承和弘扬当地传统饮食文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不应单单局限于美食品尝这一层面上,还应当包括由美食所产生的各种附带产品的消费上,如探究龙江饮食文化的深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参与冰雪美食的制作过程、享受冰雪饮食活动氛围等等。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即以品尝异地美食为主要旅游动机,在龙江冰雪美食的品尝过程中参与龙江冰雪文化的探讨、美食的制作及感受美食文化氛围,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辅助美食游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参与趣味性的旅游活动。
(三)重视“冰雪美食”的宣传和营销提到中华美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菜系的传统菜品。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购买者只能通过间接的信息收集来了解目的地的情况。要提高龙江饮食文化的吸引力,就需要把“冰雪美食”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传播、互相协作”的合力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类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系统的宣传方案,包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等,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以激发游客的体验动机和参与热情,扩大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影响;其次,对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推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对于特定的受众进行宣传开展和信息输送,避免盲目宣传。另外,不能忽视新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最后,开展联合营销。通过餐饮企业与各大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的合作,把冰雪美食体验与现有成熟的、影响较大的冰雪旅游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使冰雪饮食旅游产品能更快地打入国内市场,形成规模。
篇4
关键词:中式菜肴名称菜谱翻译刀工烹饪方法跨文化交际知识
一、引言
中国人历来对食文化偏爱有佳。“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ewant,andfoodsafetyisatoppriority.”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食物。但很多老外对星级酒店提供的菜谱英译大为吃惊。如笔者在《北京晨报》看到的一个有关菜肴翻译的消息:“口水鸡”被译为“流着口水的鸡”;而“童子鸡”译为了“没有过性生活的鸡”;“鱼香肉丝”被译为“鱼和肉丝”,结果老外在吃饭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鱼在哪里。这样的蹩脚翻译只能使外国人品尝美食的欲望大打折扣。因此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文化韵味的菜谱不仅可以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而且也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二、刀工及烹调方法的英译
在中国的厨艺行业流行“七分墩,三分灶”的说法,就是说厨师的七分工夫在菜墩上,其余的三分工夫在烹调技法上,由此可见,刀工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同样的原材料采用不同的刀工而成的形状其口感也的确不同。
1.刀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切丁dicing,切片slicing,切丝filleting,切碎mincing,切菱形diamondcutting,去骨boning,去皮scaling。
2.烹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炒stir-frying;sauté,煎pan-frying,爆(溜)quick-frying,炸deep-frying,其中还分为干炸(drydeep-frying),软炸(softdeep-frying)和酥炸(crispdeepfrying)。烧braising,红烧braisingwithsoysauce,煮boiling,煮还可以分为涮(toboilinstantly),掸(blanch),快煮(quickboiling),煲/炖/煨/焖/卤simmer;stewing,熏smoking,
烘烤铁烧“烧烤”toroast指的是在明火上直接烤,如“烧烤乳猪”roastsucklingpig;“烘烤”tobake是在密封的容器中烘烤,如烘面包;“铁烧”tobarbecue,是放在铁架上烧烤,还有“铁板烧/炙烤”tobroil,“干烧”drybraised,“叉烧”spit-roasted,“肉串签”skewer,“盐烤”salt-baked,如“盐焗鸡”salt-bakedchicken。
三、菜名的命名方式及翻译方法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可以说一个菜名背后就是一段故事。关于中式菜名有很多种分法,如写实型,写意型等。笔者倾向于简单地把它们分为普通组合型和文化型。所谓的普通组合型即是把烹饪要素组合而成,烹调要素主要包括:原料、烹饪方法、调料、刀工、口味,例如:炒鳝片:stir-friedeelslices;辣子炒肉丁:stir-frieddicedporkwithgreenpepper。文化型的名称很含蓄、隐晦,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有的以典故传说命名的,如:八仙过海;有的以人名来命名的,如:文山肉丁;有的运用形象比喻的,如:凤踏龙舟,二龙戏珠;也有的以地名命名的,如:西湖醋鱼,芷江鸭,北京烤鸭等。基于以上两种命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1.直译
“菜肴名称翻译的核心内容是菜用什么原料,用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好的菜谱应当让顾客一目了然地知道菜的原料、制作方法及刀工等等。在此情况下直译是最好的办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1)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2)咸牛肉:saltedbeef。(3)酸甜鸡:sweetandsourchicken。(4)红烧肉:braisedporkwithbrownsauce。
2.直译+解释或增词直译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名讲究风雅,有时单从菜单上判断我们根本不知其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解释的办法,即先按字面的意思译出菜名,再将其中隐藏的典故传说介绍给客人,这样可以增添谈话乐趣,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如:佛跳墙:theBuddhistmonkjumpingoverthewall—ingredientsusedforthecasserolearealldelicaciesofChinesecooking:shark’sfin,seacucumber,abalone,driedscallop,ham,chicken,duck,lamb,bambooshoots,mushroomsandvariousspices.Thesearesealedinsidethecasseroleandboiledforlonghours,ensuringtheessenceofeachingredientisbeingextracted.Thus,besidesthewonderfultaste,thecasserolealsohashighnutritivevalues.Themeaningofthedishisthat,itissodeliciousthattheBuddhistmonkcannothelptojumpoverthewallandhaveataste.
夫妻肺片:Husbandandwifelungslices—itgotitsnamefromthecustomersofasmallrestaurantrunbyacouple
3.意译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有时便以行话或隐语出现,这时我们可用意译法将原料介绍给客人。如:
(1)芙蓉鸡片:friedchickensliceswithegg-white,“芙蓉”即指蛋白“egg-white”。
(2)地三鲜:friedpotatoeswithgreenpepperandChineseeggplant。
(3)牡丹蔬菜:friedmushroomsandbambooshootsinapeonyshape。
4.转译
严格来说,转译法应该属于意译的一种,吴伟雄在其《中式菜谱英译浅谈》中提到了菜谱上某些原料的“转译”问题,如:“凤凰粟米羹”中“凤凰”就不能译为长生鸟的“凤凰”(phoenix)了,“凤”者“鸡”也,“凰”与“鸡黄”的“黄”同音,有经验的翻译是会将“凤凰”转译为“鸡蛋”再译为“egg”。再如:
(1)金华玉树鸡: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金华”为地名,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闻名,“玉树”为“青菜”。
(2)龙虎斗:又名龙虎凤大烩,thicksoupofsnake,wildcatandchicken。
四、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培养
菜谱的英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诸多问题。如“龙虎斗”中“龙”的形象,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在外国人眼中龙是可怕、邪恶的动物;而“虎”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而不应该成为餐桌美食。另外,在有的地区对数字有一定的忌讳,如“四”同“死”谐音,“三”含有巫术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译“地三鲜”、“四喜丸子”等菜谱名称时要注意避开“三”和“四”。
参考文献:
[1]朱歧新.中国名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陆志宝.导游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法国饮食文化
法国美食在整体上包括这几大方面:面包、糕点、冷食、熟食、肉制品、奶酪和酒。这些是法国饮食里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其中最让法国人引以为荣的是葡萄酒、面包和奶酪。
法国人习惯用西餐,浪漫的法国菜、浪漫的法国餐,有很多细节值得你慢慢品味。
法国菜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肴种类繁多,烹调方法独特。欧洲的佳肴几乎都是法国人烹制的,这是因为欧洲第一流的大饭店或餐馆所雇佣的大厨多半是法国人。他们对饮食的讲究程度足以与我们中国人相媲美,甚至把饮食视为艺术这一点上还胜我们一筹。
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在调味上,用酒较重,并讲究不同的原料用相应的酒。他们的口味肥浓、鲜嫩而忌辣。猪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鸡、鱼、虾、鸡蛋和各种烧卤肠子、素菜、水果是他们喜爱的食品,尤其爱吃菠萝。无鳞鱼被排除在餐桌之外,是不受欢迎的食物。进餐时,冷盘为整块肉,边切边吃,名菜有:马赛鱼羹、雀肉会利、巴黎龙虾、焗蜗牛、红酒山鸡、沙福罗鸡、鸡肝牛排、牡蛎杯、马令古鸡等。
法国餐是不能用味美或营养或丰富来形容的,除了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程度以及不同地区所演变出的多元化菜肴与烹调方法,法餐可以说在其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在其它西餐之上。
法国人还特别追求进餐时的情调,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烛光、典雅的环境等等。大一点的餐厅大都布置得富丽堂皇。有的店里还存有十六世纪的路易十四时期的豪华家具,精致的银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贵、华丽的餐具。还有的餐馆把艺术收藏品作为店里的主打,墙上的名画是真正的珍品,绝不是牵强的装点门面的一般艺术挂画。有的餐馆还将自己的收藏爱好放到店里,与客人共享收藏之乐趣。如果饭店的历史很短,他们也能想办法摆满各式鲜花,与品尝美味是绝好的情景交融。
法国的美食和法国人对生活的要求以及审美观有直接关系。法国人还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有一位被称为“世界级膳食家”的人曾说:“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看看法国人的美味佳肴以及用餐方式,不由得会让人想起克莱德曼手指下流淌出来的串串音符,浪漫而隽永,让你充分领略法式大菜所散发的馨香的艺术情调。
法国人晚餐的时间,大多在晚上8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到了餐馆之后,一切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的、温馨而典雅的气氛立刻会感染你。餐厅的桌椅摆放很讲究,不仅要方便就餐,还要迎合不同顾客的消费心理,空间更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法国餐厅的服务非常到位,不仅要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当这些人来此就餐时,他们都主动上前称呼着客人的姓名,使人备感亲切。
法国餐的每一道菜与饮品搭配是一门“艺术”。餐前一杯开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间酒的种类,甚至颜色都非常讲究。点肉类食品要配红葡萄酒,吃鱼虾类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有些人用餐后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
法国餐的菜单很简单,主菜不过十来种,但都制作精美,点菜的顺序是:头道菜一般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个品种的“头道菜”供你选择,但只能选择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上来,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菜是一顿饭中的正菜,这是法式菜中最为发挥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细腻、考究,令食客难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也方便。所谓的大餐就是指老百姓常吃的东西加上一些细心和感情佐出旷世的美食,而海参、鲍鱼、穿山甲等山珍海味在法餐中却难寻踪影。法菜中颇为有名的洋葱汤就是用低廉的洋葱加奶酪和面包片熬制的浓汤,喜爱法餐的食客中不乏有冲着洋葱汤而来的。在就餐程序中贯穿始终的是美酒,主要是葡萄酒和香槟酒,这是法国大餐中的经典之笔。酒的选择和搭配规矩很多,比如,吃海鲜要配白葡萄酒,吃红肉要配红葡萄酒。
最后一道是甜食,法国人的认真、细致和对生活倾注的艺术感情都溶进这最后的甜食上。法式的甜品被认为举世无双,清香、软滑的甜品,使就餐的尾声完善而回味无穷。
晚餐后喝杯浓咖啡,吃一、二个水果,一块雪糕,那是一天劳累后的享受。喝葡萄酒、苹果酒、薄荷酒,吃焗蜗牛、大鹅肝、黑蘑菇以及百合,则是法国人乐而不疲的快事。
饮食习俗中忌讳、杜鹃花以及一切黄色花、纸花。对墨绿色也抱有反感,认为这些颜色都是不吉利的,故在法式餐厅的摆设和铺台中应注意。在就餐时,法国客人一般不欢迎有人递送毛巾。
法国的奶酪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是由牛奶、羊奶(包括山羊奶)混合加工而成,并有半凝固态、凝固态以及干块状的,又由于其颜色、味道的不同,可有上百种不同的奶酪。
除此之外,咖啡文化也是法国的一大特色。
巴黎的咖啡馆时尚已延续数个世纪。早在1686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商人来到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咖啡馆后,巴黎的咖啡馆就一直兴盛不衰,但长足的发展却是近20年内的事,这不仅得益于巴黎这个世界文化名城,更在于旅游业的兴起。有人说,不到巴黎你绝对不能说自己已经去过欧洲了,不进巴黎的咖啡馆,你不能说到过巴黎。巴黎大概有1万家咖啡馆,在巴黎城内外,人行道、广场、花园,几乎无处不是咖啡馆,并且生意异常红火。咖啡馆犹如巴黎的灵魂,几乎各种社会活动都出现在咖啡馆。情人邂逅、谈天、做生意、赌博和游戏等,都成为咖啡馆里的景观……巴黎的咖啡馆成为城市的媒介场所,也成为亲情交流的纽带。咖啡馆成为巴黎时尚的另一缘故是,进咖啡馆喝咖啡并不昂贵。你只要花1法郎就可以在里面坐上数小时,夜间也不例外。为吸引顾客,巴黎咖啡馆大都成为无烟馆。因此,许多烟民都在大街上吸烟。
巴黎的咖啡馆还有一大特色,即色彩纷呈、花样别出,流动的、异国的、声像的、餐馆式的、奢华的、固定的、简陋的、英语的、德语的、正宗法语的等等,无奇不有。巴黎的咖啡馆甚多,但你却难以找到同样风格的。这里,人们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淡雅的木制装饰大受青睐。哪一种人上哪一种咖啡馆,巴黎人十分讲究。你若与情人约会,就请进皇太子咖啡馆,因为那里拥有最具有情调的色彩。你若是游客,需要领略最具有巴黎特色的菜肴,那么就请进埃菲尔咖啡馆,因为你从壁式屏幕画面上可以观赏到巴黎全景,并品尝到最负盛名的菜肴。总之,巴黎的咖啡馆已成为一种特色文化。人们进咖啡馆,不一定要以喝咖啡为目的,或许为观赏、交易或约会。巴黎的咖啡馆已远远超出喝咖啡的含义。
现代的法国美食是法国传统美食的继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现代法国人更加崇尚的是营养美食,以避免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对女士来说,营养美食的目的是为了永葆青春。
但是,不管社会发展到如何现代化的程度,人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得如何前卫,法国始终未丢弃本国传统而古典的美食艺术。为了不使下一代的味蕾退化,政府定期请饮食专家到小学校进行味觉检查和训练,以使孩子们有一个正常的味觉,能够充分享受悠久知名的法兰西美食,在食品的制作过程中也尽量保持传统的烹制手段。
面包是法餐中的主要佐食。20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效率,面包生产商曾经采用大机器生产,结果破坏了面包的原始味道,市民反对,政府又下令重新恢复手工生产。直到今天,法式面包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这和法国人的钟爱和维护是分不开的。
法国美食介绍
一、法国经典美食——鹅肝
在国内,法国菜所代表的是精致浪漫高雅和昂贵,真正名贵的法式料理,吃一餐可能达一人7千元左右,价格全赖菜肴的种类而定,由于法国菜极重视原料素材的新鲜上等,所以国内法国餐厅多半采用空运现吃的方式,吸引了许多老饕慕名而来,也造成了法国菜的价格居高不下的盛况。
二、法国经典美食——黑菌(松露菌)
“松露”(Truffe),又名“黑菌”,是一種长在地下的菌菇。在法国有“黑钻石”美名的松露,严格来说并不算是菇类,因为它寄生在树木的根部,深藏在泥土的地底,因此必須靠训练有素、嗅觉灵敏的狗才能发现它的踪影。 松露对于温度和湿度十分敏感,处理不当的话,只要是短短的三天就可以“瘦”了十分之一。重量减轻了就意味着钞票不见了,常令老板们心疼不已。因此,为了保存松露,于是便开如有人把松露放在密封的米桶里,或与鸡蛋共处一室。结果产生了让人意外的惊喜,米与蛋充分吸收了松露的气味,同时又让松露的水分不会快速 蒸发,造就了松露的另一番风味。松露最好的品味季节是在十二月到三月间,波尔多酒和一般的红酒都可以搭配着喝。
三、 法国经典美食——鱼子酱
世界三大美食中最广为人熟悉的“鱼子酱”,其实就是盐渍的鳍鱼鱼卵。这种享负盛名的美食,早于十三世纪,就被喻为人间的极品。传闻当时在丹麦的一份报章上,曾提到当地一家工厂接到制造鳍鱼鱼子酱订单的要求,这应是鱼子酱的最早记载。
除了鳍鱼外,鱼子酱也会用到鳟鱼、鲟鱼、鳕鱼、鳣鱼等等材料。其中,尤以鳣鱼最为特别,因其生长的地方仅限于里海和黑海。鱼子酱可以搭配任何材料,仍不会 失去其鲜美风味,无论是冷盘,美酒,糕点等等,无一不可和鱼子酱配合成绝妙的菜式。如果真的要说鱼子酱最常使用的地方,大概算是和香槟配合的开胃菜吧!
法国地区特色 法国菜的特色是汁多味腴,而吃法国菜必须有精巧的餐具和如画的菜肴满足视觉;扑鼻的酒香满足嗅觉;入口的美味满足味觉;酒杯和刀叉在宁静安详的空间下交错,则是触觉和味觉的最高享受。这种五官并用的态度,发展出了深情且专注的品味。
近年来,法国菜不断的精益求精,并将以往的古典菜肴推向所谓的新菜烹调法(Nouvelle Cuisine),并相互运用,调制的方式讲究风味、天然性、技巧性、装饰和颜色的配合。法国菜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含有许多地域性菜肴的特法国北部畜牧业盛行,各式奶油和乳酪让人食指大动。南部则盛产橄榄、海鲜、大蒜、蔬果和香料。
法国不同地区饮食特色
(一)、 BURGUNDY伯根第地区
甘甜的红酒
伯根第地区产有大量的红、白葡萄酒、过螺、鸡及芥茉酱。著名的菜肴是红烩鸡、红酒烩牛肉,伯根第烤田螺。法国是世界上引以为傲的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的产地之一,因此,法国人对于酒在餐饮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讲究。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味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玻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另外,香槟酒惯用于庆典时较多,如结婚、生子、庆功等。
(二)、 NORMANDY诺曼底地区
鲜美的海鲜
诺曼底地区产有大量的海鲜、牛油、鲜奶油及苹果。较知名的菜肴是诺曼底烩海鲜。另外在许多菜肴中加入苹果,成为此地区最大特色。
(三)、 CLSACE堪萨斯地区
特产鹅肝酱
法国最具盛名的鹅肝酱即产自此区。较知名的菜肴是起司培根蛋挞,及酸菜什锦熏肉。
(四)、 PROVENCE普凡西地区
鲜美的牛排
因为邻近地中海及意大利,所以其菜肴较偏向意大利口味。在菜肴烹调制造过程中常用多量的橄榄油、大蒜、蕃茄、鱼及各式香料。知名的菜肴是马赛式海鲜及普凡西田鸡腿等等。
法国菜在材料的选用较偏好牛肉、小牛肉、羊肉、家禽、海鲜、蔬菜、田螺、松露、鹅肝及鱼子酱;而在配料方面采用大量的酒、牛油、鲜奶油及各式香料;在烹调时,火侯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如牛、羊肉通常烹调至六、七分熟即可;海鲜烹调时须熟度适当,不可过熟,尤其在酱料(Sauce)的制作上,更特别费功夫,其使用的材料很广泛,无论是高汤(Stock)、酒、鲜奶油、牛油或各式香料、水果等,都运用的非常灵活。
(五)、 出名的法国起司
法国的起司(Cheese)也是非常有名,种类繁多。依型态分有新鲜而硬的、半硬的、硬的、蓝霉的和烟熏的五大类;通常食用起司时会附带面包、 干果(例如核桃等)、葡萄等。另外,法国菜在享用时非常注重餐具的使用,无论是刀、叉、盘或是酒杯,因为这些均可衬托出法国菜高贵之气质。
看过“法国饮食文化”的人还看了:
1.法国饮食文化介绍 法国饮食文化习俗
2.法国饮食文化介绍 法国饮食文化特色
3.法国西餐的饮食文化礼仪
篇6
真实记录 24小时不停机
《中餐厅》是一档青春合伙人经营体验类节目,重点呈现赵薇、黄晓明、周冬雨、张亮、靳梦佳5位明星合伙人在泰国开餐厅的过程。赵薇作为中餐厅的店长,带领其他4位明星进行食材购买、配菜、烹饪、卫生维护、服务顾客等一系列工作,在中餐厅消费的顾客也为真正的素人消费者。该节目与“一带一路”的政策相结合,旨在将中国美食文化向世界传播。
除此之外,《中餐厅》制片人王恬认为,针对年轻人进行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有必要的。节目中不仅明星会有所成长、自身能力增加,观众也能感受到创业的艰辛,感悟到要尊重他人、珍惜食物等。“周冬雨在录制时感慨,‘以后我再也不会催菜了,’因为她知道了后厨准备一道菜有多么辛苦。”王恬说。
王恬介绍,《中餐厅》24小时不关机录制,共计55台机位,其中监控40台,跟拍15台。每天450小时素材,共21天拍摄量。“无论遇到什么突况,录制都不会被打断。《中餐厅》不像其他节目录制完一期嘉宾就可以休息,而是会连续录制,直到节目录制完成为止。”
王恬告诉《综艺报》,节目录制开始于6月29日,“我们是从北京开始拍起,一直跟拍到泰国,在泰国除了购物时是跟拍外,在店内都是通过监控和隐藏摄像机拍摄。我情愿画面没有那么精美、构图不那么考究,但是也希望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
因为是连续录制,所以在节目准备的初期,嘉宾邀约成为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事情,“很多明星不能确定自己能否抽出20天时间来完成录制,所以没办法给我们准信儿。”当被问到是如何说服赵薇、黄晓明、周冬雨等人来参加节目时,王恬说:“我就问他们想不想体验一下不做明星、过回普通人的生活?这个点很打动他们,因为知名艺人有偶尔想要逃离聚光灯的心态。”她同时强调,档期的调配是几位时下人气较高的明星集结的困难点,“除了准备充分,做节目是要靠运气的,我觉得我们运气不错。尽管我们的时间要求很苛刻,21天之内要一直不停地拍摄,明星们没有电话、没有钱,只能享受这个岛屿的生活。所以他们都很投入,连赵薇都说,‘我从来都没录一个节目录到自己都特别想看。’”
除了录制方式不同,节目组工作人员还全程保持“透明”状态,无台本,也不会参与帮助明星解决任何问题。“除了在节目发展方向上提出相关建议,我们不会参与解决任何事情。我一直强调,在镜头前出现的问题,要在镜头前解决。”当被问到这种“狠心”会不会遇到明星不理解时,王恬表示,生活就是最好的剧本,这种真实的状态不仅会感染观众,也会让嘉宾成长。“当然会遇到他们不理解的情况,但是在开拍前我就已经和他们讲好,节目组不会刻意设置困难,故意整人,而是致力于展示普通人在海外开餐馆到底会碰到哪些问题,我不会因为嘉宾是明星就特殊对待,而是根据岛上状况,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
在录制过程中,明星嘉宾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第一天赵薇就割破了手,我们就站在边上旁观,因为普通人在厨房里划伤也很常见,我们就是想把明星还原成普通人。”
节目组希望诠释真正的“星素结合”,“一个中国家庭三口人去餐厅吃饭时和赵薇聊天。一开始他们还觉得赵薇是明星,可是当双方由育儿角度切入深入聊天时,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二天一家三口又来吃饭,看到赵薇在包饺子,就主动问是否需要帮助,之后他们就坐下来一起包子,简单的一件事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明星在日常是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和其他人一起包一顿饺子的。”
“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承
王恬介绍,《中餐厅》希望顺应当下“一带一路”政策,展现中华美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所以最终确定选择“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泰国作为节目的录制地点。“虽然前期策划时间很长,但真正筹备起来却是很有效率的。5月中旬决定做这个项目后我们去国外踩点,8天时间去了泰国4个岛屿,并在土耳其考察了2个地方。 最后敲定泰国是因为离国内较近,岛上游客不多。大家都在国外的一个小岛上,会变得格外团结,合伙人们也才能真正放下明星身份以普通人的状态来面对每天的工作。”
篇7
关键词: 中餐菜单; 英文译名; 原则;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50-02
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名称英译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不能通过海外游客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也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大大降低旅游的实用目的。因此一份英译很好的中餐菜单应当既基本满足外国客人用餐的便利,又可以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更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甚至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中、西餐菜单的差异
(一)菜单结构
中餐菜单的大体分成冷菜、热菜、汤菜等四个部分,而西餐菜单则分成开胃品、汤、副菜等七个部分。如下所示:
中餐菜单:冷菜、热菜、汤菜、主食和小吃。
西餐菜单:appetizers(开胃品) 、soups(汤)、starters(副菜)、main courses、(主菜)、salads(蔬菜类菜肴)、desserts(甜点)、coffee, tea(咖啡、茶)。
另外,在西餐中,鸡尾酒和酒类排在菜单后面,高档的还另制酒水单。
如果是汉英对照菜单,编排方式只能按中餐菜单进行,不必考虑二者的区别,如果是汉英分列式的菜单,则必须按西餐菜单的编排习惯安排。
(二)烹调方法
西餐烹调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蒸、煮、炸、烤、焖等方法。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烹调方法相当繁复,包括七大类二十五种:烤、炸、炒、炖、煮、烩、蒸、熏、白灼等,丰富多彩、匠心独具。从加工后的原料形状看,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 、块 、片 、丁 、泥等几种形状。而中餐多种多样,有整体、块、片、卷、条、段、丝、丁、粒、末、蓉(泥)、浆、汁等。
(三)菜单内容
西餐菜单只是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而中餐的菜名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五种:1.以菜肴的原料命名。如:玉米肉丸。2.以菜肴的原料和加工形状命名。如:箭笋肉丝。3.以原料、加工形状和烹调手段命名。如:清蒸火腿片。4.以菜肴原初扬名地域命名。如:北京烤鸭。5.以含有中国文化寓意的词语命名。如:龙凤呈祥。
二、中餐菜名命名文化
中餐菜名命名方式十分讲究,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
(一)历史人物
有名的“东坡肉”是由北宋文学家、美食家和烹饪家苏轼所创。他在黄州烹制的红烧肉,色香味俱全、汤汁稠浓、味道自然醇厚。人们为了怀念和敬仰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就将这道佳肴,命名为“东坡肉”。
(二)历史典故、传说
因历史典故而得名的中国菜有许多,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蕨类野菜“龙爪菜”;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侩”。还有“佛跳墙”、“大救驾”、“天津狗不理包子”、“炒西施舌”等都与历史典故、传说有关。
(三)修辞手法
中式菜肴的命名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夸张、借代、拟人等。如人们在给中国菜取名时,常以“凤”喻“鸡”,以“龙”喻“蛇”,以“虎”喻“猫”,以“芙蓉”喻“蛋白”,以“玉兰片”喻“笋片”,以“银芽”喻“豆芽”等等。
(四)数字
中国菜名博大精深,以数字作馔肴名称是中国人的创造,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如“一品鲳鱼”、“一品蛲抱蛎”、“一品豆腐”,使鲳鱼、蛲蛎肉、豆腐有了“一品”(“一品”多用于显示家世显赫,与数量无关。)的身价。饶有趣味的是包括两个数字的菜名,像湖南菜一鱼三味,广西菜五彩牛百页、七彩三黄蛋,云南纳西族菜八宝三味梨。
(五)地名
有些中国菜是某些地方所特有的菜式,具有地方特色,便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如“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蒙古烤肉”、“山西闻喜煮饼”、“扬州炒饭”、“广东龙虾”、“兰州拉面”等。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原则
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同时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一)有利于对外交流,避免文化冲突。中菜名英译必须符合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传统,尽量简洁。对于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二)弘扬中华文化。在中菜名英译的过程中,可以视时间、地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必要的、可行的介绍,有选择地合理地弘扬民族文化,让外国客人了解菜名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三)避虚就实。所谓避虚就实是指在翻译菜名时,不能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虚)翻译,而必须把该菜的真实情况或者内涵(实)翻译出来。
(四)舍繁就简。所谓舍繁就简是指英译中国菜时,在保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以适应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
(五)灵活运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真正的翻译方向。在中菜名英译的过程中,不应当拘泥于已有的译名,应随机应变,灵活地把握尺度。
四、中餐菜单的英译技巧
(一)要了解中餐烹饪的9种基本方法及其翻译方法:煮(boiling)、炖(simmering)、焖(stewing)、烧(braising)、炸(frying)、烤(bak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白灼(scalding)。
(二)根据中菜命名特点具体分析中菜名英译方法:
1. 原材料相加的菜名。这类中餐菜名用名词组成,展示的仅是菜肴所用的原料,没有涉及刀工和烹调方法,但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译法为:主配料+with+ 次配料,如火腿豌豆(Ham with Peas)。
2. 烹调方法和主配料均出现的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即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配料。如:菜炒鲈鱼(Fried Perch with Vegetable)。
3. 有些菜名除了烹调方法和主配料,还体现了配料形状,这类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配料形状(通常用过去分词)+主、配料。如:炖土豆块(Stewed Chopped Potatoes)。
4. 有些菜在烹调法之外又加入了佐料、刀工等词来修饰中心词,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我们采用“烹调法+(刀法+ed)+中心词+with/in+佐料”,尽管在词序的组合上已经稍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上在内容与形式上还是保持了一致。如:蜜酱烤鸭(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5. 有些菜人名或地名命名。这类菜名没有直接用描述口味或烹调法的词来展示其口味和烹调方法,而是用某一地名来暗示其口味或烹调方法。翻译时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人名或地名,再译出菜肴的主要烹调方法和原料。如:毛氏红烧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6. 有些菜用象形手法或借用典故、传说命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含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翻译方法是还其本原,译出主料、作料或做法,能兼顾修辞含义时则兼顾,切不可拘泥于原名而直译。如长命百岁(Gluten with Vermicelli and Towel Gourd)。
7. 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译原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译出器具为佳。有加工作用的器具在西餐中是不会搬上桌子的,这也是中餐的一个特点,它表现了中餐的艺术性。器具一般有火锅、锅仔、铁板、沙锅、煲等。如铁扒外脊扒(Grilled Sirloin Steak)。
(三)音译法。实际上, 随着中外文化之间的接触不断加强,已经有不少中国菜的汉语拼音渐渐融入了英语。如中国的饺子(jiaozi)、炒面 (chow mien)、馄饨 (wuntung), 豆腐 (toufu)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译此类菜名时,就可用音译,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
以上是对中式菜单如何翻译成英式菜单的一个简单阐述。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菜式种类繁多,如果菜名的翻译能使外宾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那么,翻译的目的应算达到了。希望上述内容能利于中餐菜单英译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中国菜的英译工作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晶英,宁全新.中式菜肴语言风格特征及其英译技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6):92-93.
[2]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篇8
舌尖上的美食记忆
北京电台娟子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很欣赏的一部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温暖和生活方式。片中有一个关于湖北人采藕的故事,看着画面上藕断丝连的美味,嘴边仿佛萦绕着妈妈煨的热气腾腾的、肉香四溢的排骨藕汤。每次来京,妈妈就会给我煨汤,甚至将家乡的藕不远千里带过来。我是幸福的,因为吃着它,我就有家的感觉。
湖北人称姥姥为家家,家家做得一手好菜。最近,我总寻思着什么时候能回家一趟,在厨房里看她卤菜,看她煨汤,看她烧菜,好把她毕生的经验和手艺传承给我,传承给我的孩子。清蒸藕丸子、油炸藕夹、卤牛舌、莲子猪肚汤、蛋饺子、肉糕、鱼糕、凉拌贡菜……我想我要把记忆中的这些菜都做给我的孩子,无论以后他身在何处,都会想念妈妈的手艺和爱。
我想导演陈晓卿说得很对,吃得不开心的地方一定不是家。
听到的世界也很美丽
北京电台吴勇
曾经做过这样一期专题节目,名字叫做《听到的世界也很美丽》。节目中描绘的是一位盲人姑娘用听觉感知世界,自强不息的故事。原本铅灰色的世界多了很多色彩,听觉真的有这样伟大的功效吗?想想自己,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我们不正是在它的感染下,像一位画师一样为人们描绘一个听的世界吗?
从收音机还属于一个家庭的主要家用电器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过它的陪伴,每天都在用心去听。从小的时候听孙敬修爷爷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到上学时每天中午在收音机的陪伴下写作业,《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一部部名篇由听进入到心里。到后来每听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中文广播都会将它标在地图上,一直到现在从广播里传出的众多精彩的内容使我不知如何选择是好,频率在手中旋转着,那份对听的钟爱一直没变……
在交通广播的时光就像电影一样,可一切又比电影还精彩,因为有如此真实的场景。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情。从一个普通的中波波段到现在成为全国广播界的一面旗帜,从一个被人们误认为寻呼台的频率到如今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电台,不正是因为它为人们展现的听到的世界也很美丽吗?
一般来说,主持人容易出名,而北京电台的编辑老沈,在听众中却有着相当的知名度。作为北京体育广播《饭点说吃》的制作人、编辑,他不仅在每天下午5点播出的节目中和听众聊美食文化、说饮食门道,在交通广播的《旅途》、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的《社区大舞台》节目里也经常能听到他的声音,《老年之友》也曾邀请他讲美食营养。
有人说老沈是电台的美食专家,老沈却摇头:“不敢,我只是买菜做饭过日子的人。”节目中,很多听众发短信咨询吃的问题;节目外,常有听众、网友向他求助,这不论坛里就有这样一个帖子:双方父母约在某饭店见面,请沈老师推荐几个特色菜;老沈(日下客)博客里的美食照片更是吸引人,访问量已超过30万。
■节目里教大家吃的门道和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广播电视里美食节目不少,据说光是电台的美食节目全国就有上百个,老沈的《饭点说吃》称得上优秀,获得过全国科普创新二等奖、全国广播美食节目金奖等奖项。“我的节目与很多节目不一样,我不进行餐厅推广、不为餐饮行业服务,《饭点说吃》的服务对象就是听众。”老沈介绍,节目的全称是《饭点说吃一健康美食文化论坛》,节目更注重饮食文化,讲菜品的渊源、典故,还讲食品的营养和安全,并教大家怎么买菜、做饭和吃的门道,像买牛奶怎么挑好坏、大米的益处、各种植物油的不同等。
在老沈看来,怎么吃讲究可多了,“比如有的菜适合在家做,手艺菜可去餐馆里品尝;到了餐馆怎么点菜门道也很多,会点的花钱不多大家也吃得高兴,不会点的钱没少花还落埋怨。”有一次老沈在一家沪菜馆吃饭,听见邻座的食客问有没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老沈忍不住告诉那人,要吃这些菜最好去川菜馆,尽管这家餐馆也能做,但未必做得好。“在节目里我们会告诉听众,进什么菜馆点什么菜。”老沈强调,《饭点说吃》注重的就是实用、服务。
■自创菜品听众做了都夸好
老沈会做饭,他的手艺从哪里学来的呢?“我从小就喜欢吃,有时候会看妈妈做菜,但从没有动过手。”大学毕业来京后,老沈吃不惯单位食堂的饭,于是琢磨着自己做。他做的第一道菜是红烧鱼,“做之前我先看了看菜谱,就做成了。”老沈说,结婚以后,妻子也不太会做饭,可他又爱吃,因此慢慢学会了烹饪的手艺。
老沈说,做菜是创造性劳动,需要有一定的天分,而他的很多知识源自生活积累,“我从小在上海长大,后来到北京生活,能将南北饮食融会贯通。做美食节目后,得以有机会接触行内的人,又向厨师、营养师学了不少东西。”
因为下午5点要做直播,老沈说平时都是妻子做饭,周末就亲自下厨给孩子做几个肉菜。老沈有不少创新菜,比如豆浆鲫鱼,“目前餐馆里还没有这么做的。”老沈的这道菜就是将奶汤鲫鱼加以改良,“现在很多人家没有大油,加上手艺不够,做出来的汤不白,于是有的人就加入牛奶、淘米水。我们家每天做豆浆,有一天我灵机一动,煎好鲫鱼后把刚煮开的豆浆倒进去,大火烧开。”老沈说豆浆就是一种奶汤,鲫鱼本身就很鲜美,加上豆浆的豆香,味道特别好。“很多听众都试过,说确实很香。”老沈强调做这汤要注意火候,还有煎好鱼后要烹酒,酒的量和火候都要掌握好,“如果酒挥发不干净,酒里有酒酸,豆浆下去,汤就不白了。所以要知道烹饪的原理和其中的化学变化,这样才能保证菜品的质量。”
■美食创意被餐馆采用食客也喜欢
老沈说做菜难在手艺,因此有的菜可以自己做,手艺菜就得到外面去品尝。他去的餐馆多为老字号,“一般我点的都是招牌菜或者手艺菜。”
老沈爱好摄影,他把自己做的菜品和在外面用餐时吃的菜肴等拍下来,放到自己的博客里与网友们分享。“拍照是生活积累的一种方式,把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并看一看是种享受。”
玉华台饭庄一进门挂的淮扬汤包和东坡肉两张照片就是老沈的杰作,“是我在哪儿吃饭时拍的,后来他们看到就要去了。”玉华台的豆渣窝头也与老沈有关。“其实最早来自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钟瑞老师,她教我把豆渣掺进窝头里,后来我又加入蜜豆,特别好吃。”老沈说他博客的头像就是这种窝头,“我把做法告诉了玉华台,玉华台的窝头就按照我的方法做了,只不过蜜豆没有在表面,而是被揉到了窝头里。现在这种窝头卖得好着呢!”
食客们在餐馆吃到的老沈的创意美食还不仅于此,“前一阵我去美味斋做节目。生煎包一般都是肉馅,我告诉他们如果把荠菜掺到肉馅里,既解腻又增加香气。后来他们果然这么做了,还挺受欢迎。这在北京是独一份,在老家上海也没有这么做的。”老沈笑了,他说要对食材有所了解,不能瞎出主意。
记者开玩笑提议,“今后您可以给餐馆当顾问或者干脆自己开个馆子吧。”老沈认真道:“我压根就没想过,我就是玩,完全是爱好。”
记者问老沈做美食节目的感受,他引用了台湾旅行家高文麒的一句话: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季节,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正确的食物。“就是说要吃时令食品,尽可能吃食物的原味,这才算是美味。”老沈曾说过,买卖不在大小,食材不在贵贱,老百姓喜欢,价格公道,卫生可靠的就是好东西。
生活小窍门
樱桃应如何挑选和保存
樱桃应该如何挑选呢?
1.看颜色:深红或者偏暗红色的,通常就比较甜;
2.看表皮:以表皮稍微硬一些为好,这样的樱桃果蝇钻不进去,不会留下虫卵;
3.看形状:整个樱桃呈D字偏圆的形状,且果蒂扎得越深的就越甜;
4.看光泽:色泽鲜亮的最健康;
5.看果梗:应挑选绿色的,如果有发黑或者发黄现象,则表明樱桃已不新鲜了。
存放樱桃的适合温度在2℃—5℃,所以最好将樱桃存放在冰箱里,以保持其鲜嫩的口感。此外,储存时应该带着果梗保存,并且不要沾水,否则樱桃极易腐烂。
巧做黑豆排骨汤
怎样才能做出好喝的黑豆排骨汤呢?
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黑豆、排骨、盐。
做法:1.黑豆提前用水泡发(泡6小时以上);
2.将排骨与凉水一起下锅,大火煮开;
3.开锅后依旧保持大火,取出浮沫;
4.然后将排骨带汤一起倒入电磁紫砂煲;
5.加入黑豆,用武火煲至排骨熟透、黑豆软糯,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夏季吃红枣
可以缓解烦闷
夏天,如果天气闷热,情绪发生波动,干不了工作,不妨吃下10粒红枣,精神可以很快振奋起来,烦恼也随之云消雾散。
篇9
“食育”从娃娃抓起
日本从保育园(类似中国的托儿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后3个月开始便可以进入保育园)时代就开始抓“食育”。保育园认为,“食育”在培养孩子饮食热情方面十分重要,对0~6岁的孩子进行“食育”,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饮食的关注程度。
其具体内容包括,让孩子帮助剥玉米皮、种蔬菜、挖山芋、做赏月米粉团,以及进行营养指导、回答孩子的疑问等。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老师告诉记者,让孩子接触食材和帮助做菜,有助于增加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还会举行与烹饪师一起做饭的“讲习会”,包括一起做面包、吃乌冬面。
保育园老师介绍,儿童参与的“讲习会”的菜品多是不需要用刀具、比较容易做的,所以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日本有很多节日,保育园会在不同的节日推出“节日菜品”。如5月5日是日本的“儿童日(也称端午节)”,有男孩的家庭通常挂起鲤鱼旗,保育园会将咖喱饭盛放在大盘子里,点缀黄瓜和胡萝卜丝,作出鲤鱼旗的形状。
为确保“食育”效果,保育园十分注重与家长合作。面向保育园儿童的家长就孩子回家后在餐桌上的表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餐时间是否过长、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边看电视边吃饭、拿筷子姿势是否正确、吃饭时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么样、饭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阐述意见等部分。
随后,保育园对调查结果分析汇总,探讨在保育园的“食育”中如何帮孩子改进饮食习惯。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每年面向4~5岁儿童的家长发放近2000份问卷,回答率通常超过60%。保育园还会向家长介绍春夏秋冬的应季菜谱,并推荐在儿童中间大受欢迎的菜谱和点心。
方式多种多样
到了小学,“食育”内容会更加多元,甚至有些小学会举行厨艺比赛。东京葛饰区立新宿小学校长齐藤往子告诉记者,作为暑假的自由课题之一,学校举行了“料理大赛”,全校约1/3的学生参赛,每个菜品都极富创意。比赛之前,营养师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如红、黄、绿色的食材各具有怎样的营养价值。齐藤校长还介绍了两个获奖作品“姜汁鸡块”和“汉堡牛肉饼玉米粒”,说这分别是两名五、六年级小学生独立完成的,大家在分享时都说“很好吃”。
很多小学还与营养专业的大学生合作,共同推进“食育”。北陆学院短期大学食物营养专业的学生山田介绍称,他们在北陆学院小学“食育日”前去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洗手、早饭的重要性、如何防止“暑期食欲不振”、牛奶的秘密、怎样饮食可以预防感冒、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买菜做菜如何做到环保等。
中学在食育方面更是注重与实践结合,从播种收获到做菜,发动中学生全程参与。东京练马区立八坂中学老师介绍称,该校“食育”的内容包括“亲子料理教室”和“农业体验学习”等。比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到农园播下小松菜的种子,待小松菜长成后,农园会将小松菜送到学校当做食材。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种菜的艰辛,并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概念由来已久
日本的“食育”由来已久,据查,“食育”一词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创造的。他在1898年出版的《通俗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了“今日有学童之人应该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全在于食育”观点。
当时的小说家、《报知新闻》总编辑村井弦斋在读了石冢左玄的著作之后,产生了同感。1903年,他在长篇小说《食道乐》的《食育论》中说,“小儿有德育、智育、体育,而食育在其前。体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
石冢左玄认为,当时的营养学过于重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功能,而忽视了矿物质的作用,过多地食用盐、肉和鱼,会出现钠过剩,过多地食用白米饭、面包和肉类而蔬菜过少的饮食习惯有害于身心健康。他主张,在饮食中,应该保持矿物质――钠和钙的平衡,甚至把白米饭称为“糟粕”,而推崇吃糙米。
石冢左玄和村井弦斋被认为是“食育”概念的首倡者。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的“食育”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遗忘。
二战后,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及价值观多样化等背景下,日本人以稻米为主的“日本型食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诸如脂肪摄取过剩、蔬菜摄取量不足等营养状态失衡、不吃早饭等“食生活”紊乱带来肥胖、过度瘦身及各种生活习惯病的增加等。由于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民众价值观等变化所致,而不是偶然现象,因此不可能短期得到解决,需要采取长期对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等作为社会问题之一而引起广泛重视。究其原因是企业唯利是图而忽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于是,石冢左玄和村井弦斋的“食育”论被人们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
为“食育”立法
把“食生活”提高到国策高度,并以立法形式规定社会各界应负的责任,自上而下贯彻“食育”,当今世界各国中,大概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做到了。
1993年,由厚生省监修的《思考食育时代的食物》一书问世。1998年,美食评论家、服部营养学校校长服部幸应出版了书名为《推荐食育》的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002年,自民党在其政务调查会里设立了“食育调查会”。第二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中使用了“食育”一词。于是“食育”开始在日本社会成为流行语。
2005年,以议员立法(代表提案人为自民党参议院议员小坂宪次)的形式,日本政府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其《前言》说,“对于培育孩子的丰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食’”,把“食育”“置于生存的基本知识以及智育教育、德教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础的地位”。该法还指出,“食育”“不单是烹调技术,而是关于对食的认识、营养学、传统食文化以及成为食品之前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的生产的综合性教育”。
篇10
《蜜食记》制片人金斯倜告诉《综艺报》,“美食类节目其实是一个价值高地,有一些天然存在的观众群。不只是美食类节目,美食类自媒体的发展也非常红火,一些美食公众号甚至获得了风投和融资。”综艺节目制作公司正是看到了美食节目的市场发展前景,才开始尝试将不同元素与美食结合,开启了不同方向的探索之路。
美食节目考验团队专业性
虽然美食类综艺节目较容易获得观众好感,但是对制作团队的要求较高,制片人和导演需要对美食文化、烹饪技巧等有深入了解。《鲜厨当道》的制作团队曾经推出《星厨驾到》系列、《顶级厨师》系列等节目,在美食节目方面颇具经验。《鲜厨当道》联合总导演褚盟告诉《综艺报》,“很多人认为美食节目没有门槛,我觉得美食节目的门槛远比其他真人秀的门槛高。因为美食节目不仅考验导演组的制作能力,还考验制片人、导演的专业度和专业性,要懂美食,还要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当选手说到一道菜,不管是中式西式、国内国外,你至少要知道这道菜的来历背景,了解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然后才能判断这道菜适不适合拍成电视节目来展现。”
此外,导演组还需要了解嘉宾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展示最合适的美食。褚盟介绍,“我们会基于嘉宾的信息来判断他是否适合做某道菜,因为这道菜要跟他的成长经历有一定关联。”
褚盟认为制作美食节目有三个壁垒:艺术壁垒、专业壁垒及团队协作壁垒。以食材为例,除了制作环节,节目组还要考虑食材的供应商、新鲜度、种类和保鲜时间、烹饪方式等各种细节,这些都是节目的强大支撑。“我们的团队也是基于7年美食类节目制作经验的积累,才能够将行业内比较好的供应商和美食团体吸纳到节目环节中,让所有人因节目而有机结合。”
褚盟表示,《鲜厨当道》希望主打垂直领域,这就需要更高的专业度。在视觉呈现上,相较《顶级厨师》《星厨驾到》,《鲜厨当道》更注重艺术性,为此节目组专门设置了视觉导演,将选手的作品进行视觉化包装。
与《鲜厨当道》不同,《蜜食记》相对弱化了烹饪和美食,以“达人网红觅食故事和暖意人生的闺蜜情感”为叙述主线,在“旅厨达人”汪聪的带领下,闺蜜们共同呈现充满温情的美食故事。金斯倜告诉《综艺报》,《蜜食记》第一季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目前来讲,我觉得美食的精度没有做出来,所以这会是节目未来提升的方向。”
从生活哲学出发贴合观众心理
快节奏的生活,日渐繁重的工作,让很多年轻人无暇享受身边的美好。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副总经理邱越表示,在做《拜托了冰箱》时,并不希望将它做成一档美食类的垂直节目,而是希望以美食为切入点,表达当下年轻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拜托了冰箱》的用户画像是28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她们工作繁忙,无暇做饭,但是她们会向往烹饪美食这件事。”
《蜜食记》在贴合观众心理需求层面有着更多准备,金斯倜表示,“有的节目主打明星阵容,有的节目展示客户产品,而《蜜食记》想‘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拿五一假期来说,许多人驱车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只为到郊区吃个饭或是住上一天,他们来回也嫌堵,只是对郊野更心生向往。《蜜食记》是美食节目,但实际上它更是通过美食讲关系的节目,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生活的关系,还有闺蜜之间的关系。”
《鲜厨当道》一改淘汰制比赛模式,加入养成环节,希望在观众嘉宾厨艺养成的同时获得更多参与感。褚盟告诉《综艺报》,在《r厨当道》的一期节目中,嘉宾彭宇是湖南人,但是节目组却换掉了湖南特定的辣椒,彭宇一开始很生气,但是录完节目,他自己也感受到原来在不用湖南特定辣椒的情况下,也能做出一道好菜。“其实美食不就是这样吗?好吃就是王道。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一定要怎么样,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心、认真的去为家人做一道菜。” 除此之外,《鲜厨当道》力求用极致的视觉体验来突出美食的仪式感,褚盟认为烹饪节目和美食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烹饪节目是教人如何做菜,而美食节目讲求一种仪式感,是对美食的理解和情怀,这些才是能够触动观众内心的东西。“所以在视觉、剪辑等各个方面,我们都会刻意强调这种仪式感,向食材致敬,向大师致敬,向美食致敬。”
在真实的基础上突出故事性
《鲜厨当道》的看点在于嘉宾在特定情况下的真实反应。褚盟认为,现在太多的真人秀是全剧本控制,缺少选手真实个性的体现。《鲜厨当道》只有基本框架剧本,剧本列出嘉宾选择的菜品,以及制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但在节目录制现场,节目组会临时做出改变,比如彭宇临时换辣椒,就是因为导演在监视器中看到嘉宾拿到心仪食材后一脸得意,而临时做出的决定。“真人秀最大的看点在于它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我们会随时做出一些反转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