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教学

篇1

【摘要题】学术平台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影视教学现状外语教学作用方法

一、影视教学现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电影作为大学英语课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这门课程对于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学生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很多学校思想上不够重视而导致教学课时不足,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材,以及英语电影课备课量太大导致教师不愿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也造成很多先进教学措施无法开展等诸多因素,所以,英语电影欣赏课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它应有的效果。然而影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影视片是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媒介。看电影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英语民族人们的思维主式、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在影视片中,大到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小到风俗习惯都有所反映,看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

2.影视片由于其交际场景和语言材料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故事情节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同时,它为学生提供大量清晰、标准的发音和生活化的自然语言,其范围广泛,展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的言语,声形并茂,不仅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培养语感,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提高记忆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3.有助体现个性化学习。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难易、快慢程度因人而异,在影视片的环境下,可根据各自的目的、爱好、需求来选择,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影视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沉浸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学生的听力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得到提高。

二、影视片促进英语教学的几种方法

1.放映前

(1)影视材料的选择。在利用电影进行视听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材的问题。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历史纪实片、音乐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卡通片等。该放什么电影,这是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要多看各类题材、类型的英语影视剧,多收集浏览相关影评、资料、信息;要多思考、设问如何根据影片内容和学生的听力水准去讲解,多角度切入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影视片,既带有知识吸纳性质宽泛的面,又有娱乐和实践意义的点。即教师要把握影视片教学范围、顺序、深度、学生水平,达到预设效果。笔者认为电影虽然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但用于电影课的影片不能只提供娱乐,而应当是达到不同教学目的的重要资料。同时,教师还须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宜太易或太难,但应有一定的难度,以保持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在考虑题材和语言的适合性等因素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内容是否健康有意义,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简而言之,电影选材应因教学目的、因人制宜。宜高雅与通俗搭配、古典与现代搭配,宜广泛取材,尽量提供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各种交际场景,体现语言学习的全面性。

(2)教师的作用。教师先要介绍一些与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然后要讲解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2.放映中

要充分发挥电影英语视听的教学优势,教师就必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视听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先通篇放映,旨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作整体了解,然后分段放映,它类似于传统的精读或精听,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细节问题。

(2)无画面放映。控制播放机,使学生只能听到对白而无画面可视,目的是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使学生专心注意发音、语调和语气,以培养对语音的敏感和根据音调、语气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能力。

(3)音与像分离。对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具有一定量的述事性动作的影视片段,可关闭一组学生的耳机声道,使其只看画面,再关闭另一组学生的视屏,使其只能听对白。片断播放完毕,以两人一组,交流所知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口头表达能力及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4)定位放映。放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个关键的环节一个动作未完成的地方按下放像机暂停键,播放中锁定人物、场面,起幻灯片的作用,以便教师给予介绍、讲解、提问,也可要求学生猜测人物的个人信息、事件原因、下一步剧情的发展、结果,谈一谈对该画面的感受等。

3.放映后

(1)从教学实践来看,安排相应的测试可以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可以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测试。

(2)适度进行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组织指导得好,能起到巩固和深化课堂视听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视听设备,配备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各种题材英语音像资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借听;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的视听材料,自觉运用课堂所学听力技巧及方法进行视听训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及必要的检查,否则很可能造成有的学生放任自流。

三、结语

本文从教学现状、作用、选片标准及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电影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话题。英语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料真实,最贴近学生生活,是令他们感兴趣的教学题材。只要我们认真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影视作品进行详细的准备和加工,设计好欣赏的目的和过程,组织有意义的教学讨论,不仅会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其跨文化意识,降低语言学习焦虑。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引导,否则,电影课只能是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不能达到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合理地使用英文电影,才能使学习者既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又加深了文化艺术的修养。

参考文献:

[1]Web,M.(ed.)Hollywood:Legend and Reality[M].London:Longman,1975.1.

[2]杨连瑞.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J].外语界,1992,45,(1):36.

[3]祝秉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像资料利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8,67,(1):20.

[4]桑新民.教育,你离信息时代还有多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2,(6).

[5]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6]赵婷,张法科.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超语言因素[J].外语电化教学,2005,(12).

篇3

一、影视教学的作用

(一)通过影视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创新能力

影视艺术使人们“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其影视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可以认识到不同的时代、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社会关系等。影视艺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和丰富。在影视作品中,有专门介绍人文地理、风景名胜的“风光片”还可以传播科普知识,其推广新技术的“科学艺术片”、“科教片”,以及将高科技成果和真实的精彩故事情节相结合的“科学幻想片”,通过这些影片帮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影视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高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影片的鉴赏,是进行审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用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学生需要想象联想甚至幻觉等心理能力的发挥,在欣赏活动中积极调动情感进入一种再创造的境界,从作品信息中挖掘出更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乃至象征及隐喻的理解,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性探索的过程利于学生人格及精神的塑造,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影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影视艺术具有较强感染性,刺激人们的神经,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能起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指导人生的作用;使人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知识;能培唤起审美理想,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影视艺术的应用,使得 “死”课文内容能真实“鲜活”的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形象生动,情节动人,声情并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

(三)影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影视教学是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教学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让学生产生生理、心理上的。影视教学还有一种代偿和宣泄的作用。所以影视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及审美愉悦,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调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良好、合适的影视教学也可成为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走出情感困惑,回归正常心态的有效渠道。但是由于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再加上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及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逆境中振奋精神,这样造成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四)通过影视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优秀影视作品寓教于乐,情节感人,依靠人物的形象让人们懂得了什么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影视教育并不是进行说教及训诫,而是通过生动而形象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及在受感悟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自主培养热爱祖国懂得感恩、真实勇敢等的美好品质。另外影视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常常看到一些优秀的导演及艺术家们拍出了众多优秀的具有历史性的爱国影片。这些优秀影片把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及优良作风展现给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展现给学生,把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影视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取用影视教学,使得知识传播不再受时、地、空的限制,并且传输快、形象直观、试听方便、容易接受,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并且,能够使教学过程由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存储型向探究型变革、变单向传播为立体传播,这种开放式、自主式的教学过程,为教学功能的优化创造了条件。能够提高强度、增加可闻度及可见度。缩短了学生接收的时间,给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自由交流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会。

篇4

一、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使用非常耗时

教师课前准备非常耗时。从片子的购买或下载、选材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需花费1~2个小时熟悉教材内容和把握教学重难点。而在试验组的教学中,从确定主题到正式上课,至少需要20小时。如果一个学期每两周要完成一部影视作品,那么17周需要准备8部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案,每部20小时,8部就是160小时,这是比较繁重的备课工作。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耗时,由于影视作品的语速较快,使用“基于影视作品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时,学生要完成一项听力练习,至少要观、听三遍影视作品才能完成,这至少要花四个课时,比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多了近一倍的时间。

(二)寻找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影视作品较难

学生的英语水平影响着他们的理解和吸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另外,有的影片虽然有趣,但知识点不够连贯、口语化、语速较快,不适合作为听力材料。这就要求选材时,应选择更合适的影视作品,如科教片、记录片等,但这些影视作品学生不一定喜欢而且也较难找。如果影片选得不好,听力课就变成了影视欣赏课了。

(三)影片学习的课时有限

由于课时少、影片长,一学期下来,影片的播放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每周选用一部电影,至少需要1小时,每周两节听力课,仅播放电影就花费了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听力任务的时间很少。学生如果不进行听力练习,对所听到的内容就比较模糊,知识就得不到巩固。

(四)技术要求较高,难以实现教学设想

教师在对影视作品处理上往往会受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如片子的字幕处理难,有些影视作品找不到DVD光碟,只能通过网络下载;有时插入的字幕与原声不一致。

二、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出路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相关技能

无论是已有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涉及到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变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实现的[2]。为了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在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授课的基本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即“我是英语教师,我只要会教英语就行了”,还需要扮演多种角色:知识传授者、教学技术人员、课堂组织者、参与者及评估者[3]。虽然在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从片子的购买或下载、选材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会耗费许多时间。但是教师可以让这些耗时间的事情有价值,即“做中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边学边用,这样就会成为“双赢家”———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学会了几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

(二)充分发挥读写教程中各单元主题的作用

比起英语影视作品,课本上听力内容虽然是预先录制的,比较单调,有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然而,这些听力材料与精读的内容有关,有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点。“主题教学”指以主题为依据,选取与教材内容或者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的语言最佳样本[4]。因此,课堂不可能完全脱离课本阅读的内容去使用影视作品,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涉及的话题进行选择。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在90分钟左右,加上必要的讲解、操练和欣赏等,大约需要4小时。通常英语听力课的课时为每周2个课时,为了避免“面面俱到”、“囫囵吞枣”的情况,从作品中截取有关片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每部影视作品最好能先播放一遍,让学生对总体的情节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相关的主题,从影片中截取适合听说训练的几个片段。每个片段要有相对独立的场景,要能设计与讲解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播完后,教师可让学生完成这些课堂练习,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那需要截取多长的片段?李佳曾就“大学英语教学中视频片段播放的长度”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长度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比较适合他们。因此,每个片段的长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5]。

(三)播放影视作品的次数要适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影视作品播放的次数越多,学生的耐心就会越少,特别是听力水平高的学生;如果播放的次数少,很多学生又难以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此外,课堂时间有限,播放次数多,教学任务就无法按计划完成。李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视频片段的播放不宜超过3遍。

(四)利用课余时间,构建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5

在美国的高等影视院校中,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最为著名。而这两所影视院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因为与百老汇临近,表演、导演、剧作专业教学实力很强;南加州大学电学影院则素有“好莱坞的后备人才基地”之称。美国的影视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细化、专业含量高的特点,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例如纽约大学影视系剧作方向要求学生选修3门课程,有11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选修4门课程,有23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技术更是有47门之多的课程供选择,仅动画方向课程就有包括数字动画技术、初级、高级3D动画、故事板等14门动画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专业方向,也可以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专业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各方面潜能可以被充分地挖掘。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教育具备很多美国本土的特色。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介绍南加大电影学院的部分课程与教学方式,以点带面,了解一下美国的影视教育。南加大电影学院数年在全美国电影电视制作方面排名中名列第一。学院下设五个专业:影视制作、动画、互动媒体、剧作、评论。在这五个专业中,影视制作是该校最具影响力的招牌专业。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核心教学思想就是培养影视制作人员,而不是大艺术家或大导演,因而定位不是精英培养。影视制作是综合导演、制片、摄影、录音和剪辑等课程于一体的专业,学生只需选修其中一部分课程。该专业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课比较多,几乎没有纯理论课程。该校影视制作专业设有本科和硕士两种学位。影视制作专业的教授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技能。南加大电影学院的影视制作的课程体系由综合制作、专业方向和联合作业三类课程组成。

1.综合制作类课程

综合制作类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这是两门必修课。507是影视制作基础课。要求学生使用一件数字DV设备和一套学生用的灯具拍摄5分钟左右的故事短片,不需要同期录音。制作周期平均每周一个,共需完成5至6个。完成后在课上演示,教授进行点评。因为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编写剧本、挑选演员、确定拍摄地点、找帮手、搬送器材、拍摄和剪辑等所有的工作,这都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以没有影视制作经验的学生大多数被累得晕头转向。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通过边做、边学、边问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们往往很狼狈。在完成507课程后,学生就会对影视制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508与507不同,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两部电影短片。两部短片中,两个人分别作编导和摄影剪辑,然后在另一部短片中调换职位。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美国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理念。“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后面的很多专业方向类课都是要求修完这两门课程之后才能修。

2.专业方向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导演、制片、摄影、剪辑、录音的课程。修完“507”和“508”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主修,也可以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在“507”和“508”完成后才能选修,比如电影市场运作、视觉表现、电视制作、电影美术、视觉特技等课程。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几门专业必修课,例如在摄影方向的课程共有五门:(1)彩色摄影。这门课程主要学习镜头、光圈、景深、色彩等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授会安排一些手动功能的相机拍摄人像、静物等专题练习。最后是一个题材自定的创作作业,时间比较充裕,最后在课堂上做演示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2)电影摄影机。这门课程相当于“初级电影摄影”,比较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基础知识,包括摄影机、灯光、镜头、色彩控制、焦点、影调控制、感光度等各个方面。该课程只在第一节课全部讲述专业知识,其余课程主要是课堂作业,每次上课时间为3小时,分配1小时讲授知识点、分析作品、点评学生作业,另外2小时在学院影棚完成课堂作业,作业内容是模仿电影中一段精彩镜头的影调和照明效果。学生要分2至3个小组,每个组7到8人,轮流做摄影指导、掌机、摄影助理、灯光组长、灯光助理、电工和演员。(3)电影摄影实践。这门课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合训练,目的是掌握构图、影调、灯光、色彩的综合运用。这个阶段主要是课外作业,方式是教授设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学生们自行发挥,使用照相机拍摄,交5~10幅一组照片来表现这个情节,上课是学生演示作业和教授点评。第二阶段是学习使用高清摄影机和各种设备,由专业摄影技师讲解,然后是分组作业,方式与“电影摄影机”课程相似。第三阶段是学习使用阿莱电影摄影机完成几组课堂作业和一组课外作业。(4)中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更加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光学、摄影机构造、镜头原理与构造、影调、运动摄影、灯光照明、色彩控制、滤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比“电影摄影机”深入很多。二是实践作业,方式和“电影摄影机”课程的相似。(5)高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内容和“中级电影摄影”基本相同,区别是作业使用35毫米胶片电影摄影机。

3.联合制作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这类课程是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剧组中导演、制片人、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录音师、剪辑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于每个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4.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的时候。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拍摄一部毕业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拍摄,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当导演,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中担任过导演、制片、摄影、美术、剪辑等主创职位,就可以毕业了。

二、器材的管理

南加大电影学院有大量的影视器材需要管理。南加大的器材由器材中心统一管理,实行“制作号”管理制度,器材中心对每门课使用器材的时间、数量和规格都有规划,并给每门课的每个学生都编制了工作号。学生借器材要提前24小时预约,中心会提前准备好器材,放在中心外面的小推车上,每个小推车贴一个有工作号的表格,学生来取器材时,就可以将有自己工作号的小推车上的器材全部取走。还器材时不需要和工作人员当面交接,只要把借的器材放在一辆小推车上,然后贴上有工作号的表格,就可以离开了,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综上所述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相关需求越来越大,影视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影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和基本影视多媒体制作理论与技能的人才,本文将就以实践为导向的影视多媒体技术教学工作进行相关讨论探究。

关键词:

影视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导向

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逐渐普及到各个行业中去,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教学中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导向性教学。

一、影视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社会对于广告策划、多媒体技术、影视技术、后期处理等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的毕业生往往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相关要求和技能,这就造成企业对毕业生的不满意,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改变就需要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作出改革,真正的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目前我们的影视多媒体教学工作中教学大纲表现较为落后,由于信息时展瞬息万变,旧的教材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教材的局限性本来对学生的限制就较为严重,很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另外,在教学实用性上,很多高校的教学只停留在课堂授课的阶段,实用性也仅限于在学校机房的几个课时的学习和联系,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几乎为零,完全没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采取的是一样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取得过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针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反而效果较差,最后由于扩招的问题,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教学,就容易造成学生专业能力掌握较差,较少的实践、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一锅端的教育方法都会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在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分析和多方面讨论之后,经过一些院校的试验,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值得完善和推广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影视多媒体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应用

所谓的以实践为导向也可以理解为以实用技能为导向,所谓的实用技能是指人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的有效技能,通俗来讲就是学生毕业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能否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发展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以知识为基础

虽然实践作为整个教育的导向,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知识是实践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前期的理论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设置体系的优化,在课程体系的相关设置中需要坚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保留自身特色的原则,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要突出重点,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例如美术基础、摄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整个影视多媒体专业有一个框架式的学习和认知,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奠定了知识的积累,为后期的实践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以实践为导向的影视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实践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方法中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作品为基本的载体,把教学、学习、实践融入到课堂教育中来,在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各类核心课程要注重实训课课时的安排,在实训课中,教师既是教师同时也是引导者和策划者,学生在实训课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完成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分成阶段,例如可以分为讲解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和优化阶段,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需要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施对理论知识吸收和融合,在项目结束之后教师通过简短的评估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作出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和优势所在,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估做出修改和完善,同时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全面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磨练了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除了实践能力之外也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开发。

3、实训基地和企业参与

由于影视多媒体技术的自身特点,就需要学校除了实训课程之外还要安排真正的项目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和综合水平来选择,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学生对于项目的参与,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实训基地的可以吸收校外资源,寻求一些相关企业的赞助,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影视多媒体的制作和后期中来,摆脱学生的身份,从项目参与者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这种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参与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作为整个影视多媒体的教学导向,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如何让实践活动多样化和趣味化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由于学生们的求知欲较强,专业知识较为枯燥,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们觉得没意思的情况,教师根据实践的不同阶段进行实践平台的建设,让教育实践真正的和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合作,通过不同专业的思想碰撞和技能参与来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另外还可以组织课外创作,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电视台的视频大赛,原创摄影等,通过这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在一个趣味性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性较强决定了其以时间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较为成功,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作者:宋洪英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晶晶.高职院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探析[J].成功(教育),2013,11:216-217.

[2]许维进.实践导向影视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研究[J].硅谷,2009,22:190.

篇7

 

0 引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从以前只有粉笔黑板到现在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的多媒体教室,影视媒体在其中是应用比较广泛比较受教师青睐的一种媒体。它对教育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能够使这么多的教师来使用它,它在使用时是不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带着这些问题对影视媒体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

 

1 影视媒体的教育功能

 

1.1 影视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影视是现代社会中我们接触最频繁、最多的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也和它的广泛程度成正比。利用它传播快、覆盖面广、滚动式重复实施播放的特性,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全民进行政策与政治教育时它有独特的功能。利用影视媒体所具有的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对个人文化、职业等条件限制较小的优势以及大面积、快速度的传播特点对社会先进思想教育它是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影视媒体在精神世界中的教育功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引导公民的行为规范,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1.2 影视媒体的审美教育功能

 

影视媒体的另一个教育功能体现在审美教育功能,影视媒体是现当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样式。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它不受时间、地点的任何限制,随时可以从中获得精神的、思想的、身心的、知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积累,由量变达到一个质变,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

 

1.3 影视媒体与素质教育

 

1.3.1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德育为例,一般的道德观念大家都知道,关键是把这些理念变作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影视媒体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这些知识用鲜活的案例呈现大家面前,让其可感知。

 

1.3.2 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

 

人类的发展史已经证明,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提高,都是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源泉是知识的掌握和有效利用,影视媒体应用其传播性,可以把很多优秀的教师讲授课程、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一些偏远地方,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需要,从而达到有效教学,不浪费资源。它可以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使人终身受益。

 

2 影视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影视媒体是电视媒体和电影媒体,两种媒体作为教学媒体参与教学时,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优缺点。

 

2.1 影视教学的特点和功能

 

2.1.1 电影、电视教学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图像鲜明生动。三是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利用慢速摄影的方法,将植物生长期的变化拍摄下来,再用正常速度进行放映,人用眼难以观察到的事物的细微变化,被摄图像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提高了人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2.1.2 电影、电视教学的功能

 

一是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过程。二是通过提供古今中外各方面事物形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三是通过声形并茂的画面和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2 电影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电影的活动原理是将一张张逐渐变化的并能清楚地反映一个连续动态过程的静止画面,经过摄像机逐张逐帧地拍摄编辑,再通过电视的播放系统,使之在屏幕上活动起来。

 

2.2.1 教学电影片的种类

 

教学电影片按内容和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故事片、纪录片和科教片三大类。电影是最早出现的视听觉媒体,其在教学应用中也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2.2.2 电影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点

 

①电影将活动图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两种感官。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活动的图像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声音的加入则强化了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②可以展现学生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如我们可以通过电影观看到我们所不能到达地方的风土人情、危险的火山爆发等。通过影视我们可以看见细胞的生长,衰老等微观世界。

 

③可以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压缩后显示出来,如蝶蛹化为蝴蝶的过程很慢,通过慢速拍摄技术(摄影机位不动,相隔一定时间拍摄一组画)摄下这一过程,再按正常速度放映便可在屏幕上看到蝴蝶在几分钟内就从蝶蛹中钻出来;反之,也可以将时间扩展,由于某些事件进行太快,肉眼看不到,如气球爆破过程,我们以摄高的速度拍摄下来,再以正常速度放映,便可以看清。

 

2.3 电视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2.3.1 电视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①系统教学。系统教学是指采用电视和电视教材进行整门课程的教学。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各门课程均是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的,在部分高等院校由于某些学科缺乏教师和某些学科的特殊需要,如外语、计算机语言等公共课程,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②辅助教学。“辅助”教学,也称部分教学,“辅助”是指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专题的电视教材进行辅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专题电视教材的教学方法是比较灵活的,电视教材的呈现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中间或末尾。总之,它的呈现应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配合,与教师的口头讲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都是在教师讲到该部分内容时,稍加提示,即播放该专题电视教材。

 

③示范教学。示范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利用电视教材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示范,供学生观摩效仿。它可以从众多的典型师范中,找到最优秀、最合乎教学要求的来供学生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经费,而且还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自由安排教学进度,并且突出重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2 电视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点

 

电视具有和无线电广播一样的功能,可以将信息实时、迅速、远距离、大范围地传播。通过电视卫星和电视广播发送的节目使受众面大大增加,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电视节目进行“远程开放式”的学习。但电视与广播不同,电视具有传播视觉图像和声音的功能,使信息更清晰、更具体和更容易理解,而且也更具有情感色彩。

 

2.3.3 电视在教学应用中的局限性

 

电视和电影不同的地方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和发送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至今广播电视信息多是单方向传播的,学生还不能及时提出问题,教师也不能及时判断学生学习的情况,缺少信息的交互;学习者不能在行为上参与教学活动,比较被动,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是处于听课的状态,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时间较长会出现疲劳,而又不能得到舒缓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3 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老师把“观看”作为影视教育的主导方式,甚至把看片当作唯一的授课方式,自身并不去和学生展开思想和观点上的探讨。学生在观看影视时大多数都有盲目性,他们不清楚到底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些学生只是看到电影的画面,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到里面的内容,因为每个学生的思想之间有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更多的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且做出很好的引导。在教学资源上,要播放的影片都是教师自己找的,毕竟教师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找到的内容也就是有限的,学校并不是很重视教学影片的投资,致使影片资源匮乏。

篇8

【关键词】影视;大学英语;动机;听说;文化

一、大学英语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十分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实施了课堂面授中精读与听说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作为经典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的配套听说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实行6节精读课程加2节听说课程的模式,既在精读课程中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高,又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另有一些学校实行了课堂面授精读课程,课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听说能力。此类课程设置以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以及《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为代表。

但是,此类听说课程设置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内容趣味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模式固定单调。以《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为例,从第一册到第四册,共64个单元,均遵循同样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模式,每单元分为四部分,微技能训练、语篇训练、口语训练和课外听力训练。虽然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了广泛多样的听力材料,但都是非常孤立的片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口语训练也往往是对语篇训练的一种机械重复。

如果说听说课已经在大学英语中得到了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的广泛关注,那么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则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精读教学中还是听说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的是语言能力的提升,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很少涉及文化层面的知识。例如《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其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听力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听力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多种交际功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单句和成段说话的能力。整个宗旨中没有提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将影视英语引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作为有效补充,甚至代替传统的听说课程,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影视英语教学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影视英语教学的实施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987)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或网上获取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相对于为了符合特定目标而刻意编写出来的听说材料来说,影视英语教学把原声外语电影、电视剧、视频节目等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场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导向有意识的行为,决定并带来一段时期持续的智力和体力上付出的努力。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动程度及克服不利因素的信心。动机分类的一种经典模式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是因为他们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所在文化团体感兴趣,而且向往有朝一日能被该社团接受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即与之融合为一体,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就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需要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等,这种动机就是工具型动机。影视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和目的语的传递,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融合型动机,也因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可有效加强工具性动机。

其次,原声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更为地道,生活化,直观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和用法。

人类记忆持久性的试验显示:同样的学习资料,如单用听觉,三天后的遗忘率是85%,单用视觉,经过三天遗忘率是40%。而视听觉协同学习,相同时间的遗忘率降至25%。因此,以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材料,其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特点不仅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是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一优势是传统的听说课程无法比拟的。

影视教学是大学英语中教授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语言知识,更应该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在现今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信息时代中,只懂语言的表面意义而不懂文化内涵的人是无法顺利进行国际交流,适应社会发展的。影视作品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展现着社会文化场景,并以其丰富的语汇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影视作品为教学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习文化的最佳选择。

三、影视英语教学的实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一些语言教育家就把影视手段引入了语言教学,并从理论到实践对这种手段的优越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影视英语教学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大学英语的影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注意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

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和作品类型,教师可将影视材料分为听说材料和文化赏析。

听说材料的选择应注意影视作品的生活化,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语音语调的清晰地道。笔者认为,动画片和校园生活片是听说教学的较好素材。从内容上来说,动画片情节简单,易于理解,生动有趣;从语言上来说,动画片语言语速较慢,发音清晰,易于模仿。而校园生活片则具有接近大学生生活,词汇句型适合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需要,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在影视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1.通过模仿,加强学生的语音语调学习。与教师平时的课堂用语和考试时的听力材料相比,影视材料的真实性使语言中的失爆、弱化、浊化、重音与缩读等许多音变形式更为明显。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一直是个难题。中文强调的是单字声调,英语则是通过整个句子的语调来表达句子的不同功能,一句话不仅具有词汇意义,还具有语调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需要的片段,反复播放,进行讲解,然后关闭声频文件和字幕,请学生配音,在模仿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掌握发音要领,学会地道的语音语调。2.加强对俚语的理解和使用。俚语是英美国家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非正式且较口语化的语言,在我们的正规英语教学中很少提及。这使得很多学生,包括学习教授英语几十年的英语教师在碰到一些英语俚语时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不知所云。生活化的影片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良好机会。教师可将影片中遇到的俚语挑出来进行解释,举例说明,并鼓励学生通过设置各种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有意识地对俚语进行使用练习。3.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提问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分为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传统的听说课程中学生往往对听到的内容“依葫芦画瓢”,进行简单的模仿。而影视作品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思辨素材。在播放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边看影视作品边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思考,看完后根据自己的答案组织语言,参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听力与口语融为一体,思考与表达共同发展。

此外,教师可选择一些影视作品作为专门的文化赏析。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等物质层面的情况,更包含了道德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涵。例如美国影片《超人》《蜘蛛侠》等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充分体现,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冷山》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场景,《根》则展示了美国少数民族问题和种族关系。教师应对影片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去体会欣赏。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听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皮亚杰,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 影视教学; 教学效率

当今,各种教学方法盛行,往往令从教者不知如何选择。古话说的好:“对症下药”,只有将教学方法和学科特性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全部能量。笔者在影视界从业十余年,长期进行影视教学及研究,在近年的课改中,发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项目教学法在影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一、影视教学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

影视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在具体工作中,都是以项目为基本单元。而强调综合运用的项目教学法,在形式上非常适合影视教学。1.影视教学的教学思路影视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特别强调对学科的综合运用。传统的影视教材就是按照知识点教软件如何使用,而实际的项目工作中,知识都是综合运用到一起的,不是孤立的。笔者一直认为,影视教学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软件,而是教学生如何制作视频,软件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出好视频。所以正确的教学思路应是:不要太拘泥于知识点教授是否全面,而是要着眼于具体的项目需求,用到什么教什么,项目做多了,知识点自然就教到位了。点多了,自然连成线,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教材的处理采用项目教学后,项目内容变成了主要的学材,原有的教材就转为辅助和补充。影视教学经常用的软件是Premiere和AE,这两个软件的相关教材大都是按照学科思路来规划的,并不适用于项目教学,笔者将教材做了以下处理。(1)Premiere教材。Premiere是视频剪辑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笔者只选取了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直接舍弃教材上其他效果不好的案例。实际教学证明,大概只需3~4周的时间就已经讲完整本书了,学生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全部熟练掌握Premiere剪辑软件,其余的时间可以充分投入到项目教学中去。(2)AE教材。AE是后期特效软件,相对来说比较难,按照知识点大类分可分为基础动画、键控、跟踪、仿真、三维、粒子等多类特效,短时间较难掌握。因为教材的例子通常只为了某个知识点而设定,实际用途不大,所以笔者只在其中挑选了部分实际应用性强的案例,并进行修改,作为教学辅助案例;而教学主要用的案例,则是从企业获取的实际案例或者是国外的优秀案例。

二、项目教学在影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谈笔者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的。1.项目的来源笔者教学的项目主要来自于企业实际案例,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这些企业都和笔者所在广告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定期会提供一些项目用于教学,已经合作多年。(1)已经完工的项目。企业已完工的案例是主要的教学项目,因为项目本身已经具备了各种评价标准,如客户需求分析、前期文案、视频源素材及完稿审美标准都有了参照,学生只需照着再做一次便可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授每个环节如何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如何工作”。(2)未做的项目。还有一些少量的项目是企业未做完或未开工的,这种项目与完工的项目相比,基本只有客户需求,其他的素材都没有,学生需要一定的创作能力,自由度较大,难度也相应加大,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果项目要求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实际制作中去,企业可以适当给予报酬,这样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2.项目的监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度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证学生作品最后的出品质量,二是尽力减少学生的惰性。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的进程制定进度表,一般分为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修改,每期又分为不同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就做相应记录,老师则做总体上的把控和监督。3.考核方式项目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也一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而变为多次考核。(1)由学期末考核变成过程考核。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分值,而依靠小组完成的项目分值会更高,每个学生的总分则是由数个不同权重的分数相加而成的。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期末考形式相比,过程考核更为科学而合理,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考核方式的大趋势。(2)期末的课程汇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笔者都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专业课程作品汇报。汇报会上,所有的专业老师及广告专业师弟师妹都会进行观摩,学生除了完成作品,还得制作汇报用的PPT,而且在高年级的汇报会上还会请企业专家现场打分及点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作品汇报会这个形式不只在影视课程,而是在笔者所属的广告专业所有课程中都会采用。事实证明,为了准备汇报会,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加班改作品,班级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学生学习效率及效果大大提升。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经验

笔者实施项目教学法多年,颇有心得,下面分别从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和设备管理三个方面谈一些典型的问题。1.中技班与高技班的教学区别影视课程既要给中技生上,也要给高技生上,二者的阅历和能力不在一个档次,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要有所区别。例如,高技生可以做一般难度的企业项目,而中技生则做入门级别较为简单的企业项目;同样一个视频广告案例,高技生需完成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的全部环节,而中技生则只需完成制作部分。简单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项目的难度或完成度,来区别教学。2.组员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工作学生管理的注意事项主要出在分组和分工上。第一,分组时,教师要宏观把握,将技能水平较好的学生尽量分在不同组,使得各组水平较为接近;第二,每组推荐选出组长,项目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要制定详细的分工表,确保每个组员都有工作做,避免出现个别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第三,组长要定期向老师汇报项目进度以及各组员的工作状况,老师在整个项目制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指导,确保最后出品的质量。3.影视设备的管理办法在影视教学中,设备的管理一直是个令人较为头疼的问题。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归还设备时经常丢三落四,比如摄像机的镜头盖、遮光镜、数据线、电池盒、三脚架云台等都经常不齐全或归还时不配套。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采取组长负责制,设备统一由组长负责借用、保管和归还,避免出现多人借用的混乱情况,如有丢失零件则全组负责赔偿;各小组之间也互相监督,如果发现有随意放置设备的行为,譬如将摄像机单独放在教室无人看管等,责罚该小组停用设备三天,以示警告。

四、教学效果与思考

笔者实施项目教学法几年来,项目化教学仍未完善,对于期间的教学成果和引发的相关思考,也一并总结。1.学生实践能力大大增强笔者及教学搭档于2013年开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中,效果立竿见影。仅仅一年之后,当届广告高技班的学生影视制作水平比上一届学生提升了一个档次,在2014年全市微电影大赛中就囊获了金奖、铜奖在内的一半以上的奖项,一鸣惊人。在代表行业最高水准的市广告协会年终大奖影视单元评奖中,学生的作品也力夺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这不但证明了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还代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2.实践能力出众的教师稀缺由于教学内容为企业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些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是无法胜任教学任务的。实行项目化教学,要求任教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并有负责具体项目运作的核心专业能力,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近年来,学校与企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技工院校普遍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下企业实习实践的要求,许多教师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也不乏为完成任务滥竽充数者。目前来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仍属稀缺资源。3.项目教学与学校制度的冲突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有教学制度的冲突。例如,学生在分组拍摄的时候,按照学校制度基本是不能够出校园的(毕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有些校外镜头就必须利用午休、下午放学或者周末的时间来拍摄,这对设备的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即便是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拍摄,也可能对其他班级的教学产生影响,这方面也被投诉过。还有一个问题是,任课教师只有1~2人,学生的小组经常是7~8组,很难做到实时监管面面俱到,有的时候全靠组长的“协助管理”,与教学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也有冲突,有引发教学事故的隐患。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沟通、不断磨合、不断完善。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但比起原来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坚定教改的信念,使教学内容及方式越改越优,充分服务于学生。

五、小结

篇10

关键词: 影视材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二语习得理论 优越性 应注意问题

一、影视材料辅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出:成人发展语言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而语言习得是指通过在语境中实际交际获得,就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homsky认为,人具有天生的习得语言的能力,正如儿童天生置身于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能短时间内形成运用该语言的能力。因此,利用英语原声视频作品及影视作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方法应运而生。国外学者Baltova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书面信息及声音信息来学习语言和听力的学生而言,图文资料及视频信息更能吸引学生,而且会取得相对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相应的视频资料被学习者所熟悉,就能够体现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和背景文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得更快,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二、影视材料运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优越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转变学生对听力课的态度。

大学英语听力课一直都是学生和老师感到很头疼的一门课,学生对于单纯的音频材料很容易产生倦怠感,而且为了应对大学四级六级、雅思、托福等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上听力课的目的非常功利,只是为了能做对题目,对于听力能力的提高漠不关心,以致很多学生能做对四级考题却听不懂外籍教师的日常用语,更听不懂英文电影、电视剧的对白。因此,首先应该转变学生对于英语听力课的态度。听力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最终达到与英美人士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试。英文原声电影或者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画面、背景材料、人文及音乐等,提供了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刺激,使学生被真实的场景所吸引,更加集中精力地体会视频材料中所出现的句子及词汇。Canning-Wilson所作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乐意接受视听材料的教学,因为这些情节性强、生活性高的影片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带给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营造真实的场景,深刻理解真实语境下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习得语言的能力,只要置身于真实的语言场景,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语言能力。语言学习也离不开真实的语言场景,而英语影视材料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真实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我在讲授《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时,不仅运用了大量的英语视听资料,而且在导入部分引用了相关的影视资料。例如:“The Icy Defender”一文,学生普遍不了解当时法俄战争的背景,我在课程导入阶段播放了当时法俄战争的具体作战情况战争背景介绍,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战场,感受当时俄罗斯的寒冬如何保卫了本国国民,从而使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话复述了法俄战争,而且对介绍二战的许多影视资料都非常感兴趣,每人都搜集了一个视频资料供大家分享,并对自己的视频资料加以说明和评论。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英语听说的能力,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文章。因此我在讲授每单元时都引用了相关的影视资料作为导入,使得学生对每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印象,并且很好地掌握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将利用影视资源学习英语视为一种习惯。

虽然目前英语的学习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然而无论是毕业还是出国,或者就业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好的英语知识,所以学习英语成为学生无法逃避又不想面对的问题。克拉申(Krashen,1985)在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如焦虑越少,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越多,在短时间内的习得效率就越高。我在平时的上课实践中,不仅给学生补充与课文相应文化背景的影视材料,而且适当地介绍一些当下比较热播的美剧或者电影。我会截取比较经典的台词,给学生做听写的训练,并适当地进行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模仿,意在引导学生掌握自己通过利用英文影视资源学习英语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看自己感兴趣的美剧的同时养成随时学习英语的习惯。这种方法学习的英语不仅地道,而且印象深刻,可以直接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更加符合英语学习要求。

三、利用影视材料学习英语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材料的选择。

根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足够量的可理解材料的输入是最佳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有趣有关联的语言材料才符合理想输入的特点。因此教师选择的影视材料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联、难易适中、语言地道,最好是一些权威的节目或者经典的影视作品。我经常选取Discovery的一些片段或者学生比较喜欢的美剧,例如:Friends或者Big Bang Theory中的一些片段,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语言标准,难易适中。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设计。

在利用英语视频资料辅助大学英语听说练习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看懂、听懂,而且要采取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变为一个输入、输出有机结合的真正的语言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中充分调动积极性,并且真正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课堂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观前活动,也就是观看视频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影片相关信息、背景的兴趣,并且就某个问题展开适当的讨论,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因此需要教师对影视材料非常熟悉,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主动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二个阶段为观看阶段,也就是欣赏影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当中,并与角色相融合。这个阶段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观看影片的任务,比如: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写下自己听到的或者是想象到的所有词汇或者短语,甚至是句子;或者进行听写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准备好的不完整的书面剧本上填写遗漏的台词等。这个阶段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听,适当的时候可以多听几遍,直到学生能掌握材料的细节内容。这个阶段可以根据视频材料的难度,选择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阶段是观后阶段,也就是模仿和评析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检验学生上一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使得影视欣赏达到升华。在这个阶段,我主要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模仿视频资料里的人物的语音语调,用影片里的原句或者自己的语言进行配音活动,学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播放的视频资料写100字左右的评论。通过三个阶段的练习,学生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并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大,不再厌烦英语听力课,而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利用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毕竟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有两年的时间学学英语,这在未来的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大学英语课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现在学生非常热衷于看英文电影或者电视剧,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欣赏英文影视材料的习惯是非常有用的,于是我要求学生养成跟读剧中人物对白的习惯,从最简单的单词,到短语、句子,使学生在欣赏英文影视作品的同时轻松得掌握很地道的语言、语音语调,而且锻炼听力。另外,我还要求学生看影视材料时,面前放一张白纸,随时记下有用的词汇,或者不懂的短语、句子,随时查字典,在真实的语言场景中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